时间:2023-08-15 09:26: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音乐艺术的魅力,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的音乐需要美的语言辅佐,作为音乐教师应重视美的教学,积极创造美的氛围,用美的语言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用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美、追求美。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不仅要重视音乐教学法的灵活运用,同时更要探索和研究表现这些教法的形式——课堂语言,在追求音乐美和语言美上下功夫。
一、树立美好的语音形象,采用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是听觉艺术,教师在借助有声语言表达教学内容时,应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特点,除了讲究言词语句的内容美以外,还应树立美好的语音形象。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做到普通话标准流利,唱歌时字正腔圆,这是音乐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新课标中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在音乐教学上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用趣味化、游戏的方法,用讲故事形式的风趣语言,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音乐教师的语言不但有趣生动,而且还要学会运用温和亲切、机智灵活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努力营造音乐美的氛围和课堂愉快气氛。
二、设计好的导语,能使学生尽快进入音乐境界
在音乐课中,好的导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过程起到很大的铺垫作用。音乐课的导语力求简单明快,切忌导语苍白乏味,啰唆和千片一律。根据教材特点和儿童心理特征,我设计的导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童话式。儿童对童话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是西风,离开小朋友已经一年啦!在这一年里,我有很多话要对你们说,你们愿意听我— 西风的话吗?”寥寥数语,把学生带进了童话的意境。②悬念式。使学生对所学歌曲产生浓厚的兴趣。“夜、是那么美、那么静,我们在宁静的夜里做了一个甜美的梦,我梦见了什么呢?请听我唱《愉快的梦》”。③背景式。在《卖报歌》这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我们不妨在导语中简略地介绍一下背景。“这是一个小女孩卖报的故事,那时她是一个穷孩子,为了生活,她忍饥挨饿,在街上跑着喊着‘卖报!卖报!’一首《卖报歌》伴随她渡过了苦难的童年。小女孩多么渴望过上幸福、温暖的生活啊!”总之,导语应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上课的内容成为学生的愿望。
三、在歌曲教学中发挥课堂语言艺术的魅力
在教唱新歌时,我发挥自己在朗诵方面的特长,教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诵歌词。音乐是美的艺术,因此,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就尤为重要。朗诵歌词时,语调、速度、音量上都要做到恰到好处,力求生动悦耳,用朗诵自然的节奏感和抑扬顿挫的语调为音乐课画龙点睛,为塑造艺术形象,推波助澜。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认为,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虽然它是以动听的音响、优美的曲调、鲜明的节奏、生动的形象等特殊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但是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也要有教育性。音乐教师说话要具有教育意义,使学生不仅在知识能力上得益,并且在思想情感上得到陶冶。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富于情感,用自己健康高尚的情感引起学生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以感染学生。
四、在欣赏教学中发挥课堂语言艺术的魅力
上音乐欣赏课时,教师的语言要简要精练,富有启发性,将音乐作品所蕴涵的艺术形象,通过教师的精确言语表达给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乘着音乐的翅膀,展开联想。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和音乐鉴赏能力。例如:在学生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时,我先讲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让我们想象这样一幅画面:静静的夜晚,天上星光闪烁,月亮挂在天边,小动物们都已经进入梦乡,小宝宝躺在摇篮里也渐渐睡着了,只有母亲坐在烛光下慢慢地摇着摇篮,轻轻哼着那唱了千百年的歌曲……”。这段话使学生陷入了沉思,他们随着奏响的乐曲展开了联想的翅膀,并为音乐传递的感情深深打动。
在对音乐作品本身作出阐述和解释的同时,再介绍一些与作品相关的知识。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我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例如:在欣赏民族乐曲时,我给学生介绍一些乐器发展史让他们了解,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古往今来始终在世界音乐艺术之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五、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发挥课堂语言艺术的魅力
一、音乐实践的第一环节是音乐创作
1.音乐创作的本质是表现时代精神和思想的艺术实践。
18、19世纪的欧洲音乐创作与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的联系是很明显的。艺术理论家瓦・康定斯基说得好:“每当人类精神力量有所增长,艺术的力量就随之而增长。”贝多芬处在欧洲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时代,资产阶级在当时作为一个新生的阶级给社会带来蓬勃的生机,给时代的精神增添了无穷的力量。正是这种精神力――承认精神财富和精神本身是自由的才促成了贝多芬音乐中的艺术力量。他的音乐最大功能就是医治人类三百六十病中最严重的一种疾病:意志消沉、情绪萎缩、精神脆弱。
1800―1803年,贝多芬(大约从30岁到33岁)经历了一个生死攸关的精神危机。直接起因是失恋和耳聋的打击,这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打击使他陷入绝望和深刻的孤独之中。贝多芬的一生有三重把握: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精神和上帝的王国,正是这永恒的孤独和他的“精神王国”构成了他创造音乐艺术上的驱动力。1803年他创作了《第三交响曲》(英雄),只是贝多芬胜利地经受住了精神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最昏暗的收缩点的有力证明。在创作这首交响曲的时候,拿破仑――这位骑在马背上驰骋全世界的英雄,的确是贝多芬的灵感源泉。当时的一些德国的杰出的知识分子(如歌德、贝多芬和黑格尔)都曾把拿破仑当作是一个能澄清混乱政局的伟大英雄来崇拜的。贝多芬推崇拿破仑,正是他把拿破仑看成是“时代精神”的代表。其实,贝多芬他自己也是同一“精神时代”的代表。
2.音乐创作总是从精神创作开始,最终再以某种物质形式对之加以限定,这是一个从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当作曲家已经从现实生活的体验中积聚起创作情绪,并开始着手创作时,他总是先停留在内心的构想当中。这种构想不带有任何物质性的行为,它纯粹用心灵在创作、在构建,这就是音乐的精神创作。如贝多芬的精神创作往往处在反复的矛盾中,只有基本乐思清晰地保留在脑海中,在他写作之前,虽然也已经在心中出现了作品的模式,但头脑中的乐思仍然在翻滚着、扩充着。正如他自己所说:“我长期的带着我的乐思,再记下之前长久地保留在脑海中。一旦我构思一个主题,我肯定不会忘记,即使过了好几年也忘不了。我作了相当一部分的修改,删掉一些,再做尝试,直到最后满意为止。然后在我的脑子里,开始从各个方面对它作精心的安排,使它广阔、使它升华、使它深刻、使它严密……”
音乐大师和音乐匠人的区别在于:他们所创造的音乐艺术表达了自然界中那“高阶的秩序”所具有的“和谐的神秘性”。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音乐把意志和激情传递给千百万人,他们在这种博大的给予过程中,既丰富了他人的生命内涵,升华了他人的生命意识,又丰富了自己的生命内涵,升华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有的人(如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除了他们的外在生活,还有波澜壮阔、浩瀚的内在生活。然而正是这看不见的、惊涛骇浪的内在生活,正是他们那高贵和杰出的思想感情,正是他们的灵魂、胸臆和意志,才造就了他们,使他们形骸不存而精神不朽,使他们“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二、音乐实践的第二环节就是音乐表演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音乐表演的本质是作为第二度创造。表演艺术家们不仅仅限于对第一度创造的传达和再现,还必须能够体现出表演者的创造。尽管音乐表演是在第一度创造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按照乐谱原原本本的进行表演,就能够完成音乐表演的创造使命,因为我们看到,无论作曲家把乐谱写得多么详尽,用了多少种表情术语,都没有办法记录出音乐运动的内在韵律和微妙变化,更没有办法记下蕴含在音乐作品中的种种思绪和情感。要使乐谱中潜藏的生动乐思得到发掘,使乐谱无法记录的东西得到丰富和补充,这一切都赖于音乐表演者的再度创造。
杰出的音乐表演的美学原则首先应是真实性和创造性的统一。通过探索作品中的内在含义,把握作曲家创作中的精神内涵,强调作品的积极因素,使作品的精华体现得更加鲜明和突出,甚至超出作曲家的预想。在此基础上加入表演者自己有个性的创造,才能圆满实现音乐表演的艺术使命。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表演者首先要具备出色的表演技巧,这一点无需赘述,可以说,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无一不是具有高超与独到的表演技巧的。但它并非是音乐表演获得成功的唯一条件。在现代社会,由于音乐教育的正规化和系统化,掌握高超的音乐表演技巧的青少年大有人在,但是真正能成为表演艺术家的却并不多。他们的表演虽然有时也能以其技巧的高超与华丽而眩人耳目,但终究因为缺乏艺术表现与内在生命而使人感到乏味。
所以做一个真正的表演艺术家,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深刻的思想主要是指对生活、对艺术要有自己的见解,自觉地把音乐表演艺术与人类追求进步和社会的正义事业联系起来。丰富的人生体验不仅对于像歌剧那样直接表现生活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音乐表演有直接而密切的关联,而且对于无标题音乐等器乐音乐的表演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在这类作品的表演中生活体验一般地并不化作对具体生活与人物形象的想象,但是其中包含的情感与情绪内涵的感受与传达正是以表演者丰富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的。只有音乐表演者自己具有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丰富的情感,他的表演才能真实动人。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对表演者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谓“功夫在诗外”,许多杰出的艺术大师都有渊博的知识,这对他们从事音乐活动过程中起着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作用。
三、音乐实践的第三环节是音乐欣赏
从音乐活动的整体来看,它是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接受环节。无论音乐创作或表演,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供听众欣赏的,如果没有音乐欣赏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从表面看,音乐欣赏似乎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欣赏着对外界音乐刺激所作出的反应,然而实际上,无论是欣赏之前对欣赏对象的选择,还是在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的各种心理活动,都表明它还是一种积极的、具有主动性的创造活动。
欣赏音乐固然首先要感知音乐的主题旋律、乐段乃至完整的乐曲,在此基础上才能进入音乐欣赏的更高层次,即对作品进行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审美阶段。无论对标题音乐或纯音乐的欣赏,最重要的还是表现对乐曲本身的情感内涵和社会意义的理解认识上,同样了解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生活、思想、创作意图等因素将会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作品。例如,我们欣赏肖邦的《“革命”练习曲》、《d小调前奏曲》等作品时,如果对肖邦所处的时代毫无所知,对激荡在肖邦胸中的爱国激情也不了解,虽然在欣赏时会受到一些情绪上的感染,却难体会到肖邦乐曲中蕴含的爱国热情和革命冲动,也难以真正感受到那“花丛中的大炮”的壮美。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彰显;语言艺术 ;魅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优美、动听的语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声音艺术,它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和体验。一名优秀的小学音乐教师,要善于利用美的语言辅佐美的音乐,重视语言艺术的魅力,用美的语言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用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美、享受美。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把自己渊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要弄清音乐教学自身的特点、难点和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准确、精炼、规范、富有文彩和韵律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如何借助语言艺术的魅力让小学音乐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呢?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一、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 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风趣幽默的语言,有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仅要有一般教师课堂语言的共性,更要有符合本学科特点的特殊性。音乐是听觉艺术,教师在借助有声语言表达教学内容时,应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特点,除了讲究言词语句的内容美以外,还应树立美好的语音形象。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做到普通话标准流利,唱歌时字正腔圆,这是音乐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新课标中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在音乐教学上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用趣味化、游戏的方法,用讲故事形式的风趣语言,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音乐教师的语言不但有趣生动,而且还要学会运用温和亲切、机智灵活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努力营造音乐美的氛围和课堂愉快气氛。
二、创设优美亲切的导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优美亲切的导语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过程起到很大的铺垫作用。音乐课的导语力求简单明快,切忌导语苍白乏味,唆和千片一律。根据教材特点和儿童心理特征,我设计的导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童话式。儿童对童话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是西风,离开小朋友已经一年啦!在这一年里,我有很多话要对你们说,你们愿意听我― 西风的话吗?”寥寥数语,把学生带进了童话的意境。②悬念式。使学生对所学歌曲产生浓厚的兴趣。“夜、是那么美、那么静,我们在宁静的夜里做了一个甜美的梦,我梦见了什么呢?请听我唱《愉快的梦》”。③背景式。在《卖报歌》这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我们不妨在导语中简略地介绍一下背景。“这是一个小女孩卖报的故事,那时她是一个穷孩子,为了生活,她忍饥挨饿,在街上跑着喊着‘卖报!卖报!’一首《卖报歌》伴随她渡过了苦难的童年。小女孩多么渴望过上幸福、温暖的生活啊!”总之,导语应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上课的内容成为学生的愿望。
三、借助抑扬顿挫的朗读 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
感情真挚、抑扬顿挫的朗读,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在教唱新歌时,我发挥自己在朗诵方面的特长,教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诵歌词。音乐是美的艺术,因此,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就尤为重要。朗诵歌词时,语调、速度、音量上都要做到恰到好处,力求生动悦耳,用朗诵自然的节奏感和抑扬顿挫的语调为音乐课画龙点睛,为塑造艺术形象,推波助澜。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认为,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虽然它是以动听的音响、优美的曲调、鲜明的节奏、生动的形象等特殊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但是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也要有教育性。音乐教师说话要具有教育意义,使学生不仅在知识能力上得益,并且在思想情感上得到陶冶。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富于情感,用自己健康高尚的情感引起学生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以感染学生。
四、借助富有启发性的语言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电影音乐中的独特的魅力
(一)电影音乐的特征
电影音乐是一种既有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同时又区别于音乐艺术,形成自身特殊艺术特征的音乐形式。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中作曲家要根据电影中的思维、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影片的人物特征及时代背景进行音乐的创作,同时还要融合相应的民族特征及地方特色等元素进行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采用专业的创作技巧及手段,为了体现影片中的思想感情和中心思想,在和声、配器等作曲技巧的使用,风格的确定及段落的安排,都必须要符合电影中艺术元素的要求,使音乐能够融于电影艺术中,给人呈现出整体的银幕形象。
音乐具有严谨的曲式结构,在创作的过程中以连续不断的时间运动为创作动机以表达作品的内容,而电影音乐则是在连续的时间运动上,既要结合影片故事情节的承续性和统一性,同时也要将电影元素与其他的艺术元素进行结合,体现出艺术的协调性和共融性,向人们呈现出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丰富多彩、完美的电影艺术。
电影音乐作为电影中的一部分,作曲家只是针对电影的需要提供歌曲中的一部分音乐素材,为了能够在银幕中呈现出完整的银幕形象和情感,需要对电影音乐进行不同音响效果处理。
(二)电影音乐的作用
1.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可以充分的反应影片中的情绪情感,渲染影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够使影片的故事情节更加打动观众,引起观众对电影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产生共鸣,所以音乐在当代电影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促进电影艺术更好地向观众传递文化精神。
2.对人物性格、感情、情绪、精神进行高度的概括,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可以通过电影特定的情节,对电影中的人物性格、情感及精神给予高度的概括,音乐通过与电影画面相结合,能够很好的反应出电影画面特定的内容及历史背景,在银幕中呈现出完整的人物形象,激发人们对电影故事情节的联想。
3.体现并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塑造形象,电影中的人物内心世界变化可以透过音乐表达出来,在电影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与电影的思想主题是一脉相连的,电影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基本情绪、矛盾冲突等常常通过音乐或歌曲表现出来。所以在电影中可以随着音乐的播放,牵动观众的情感,最终达到电影的目的,促进电影音乐的更好发展。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电影中随着音乐的播放及音乐的不断变化,可以烘托电影中的情节,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使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对电影中心思想产生共鸣。
5.音乐可以渲染气氛,电影中的音乐能有效地体现作品的时代感、烘托环境、凸显战争、渲染恐怖、营造梦境或幻境气氛。
6.音乐有助于形成特定的电影节奏,通过音乐可以对电影画面人物动作及镜头的衔接等形成电影作品的因素进行节奏的调节,快节奏的音乐配以快节奏的画面动作,塑造快节奏的故事情节;反之则是体现出慢节奏的故事情节;然而在慢节奏的动作配以快节奏的音乐可以使这一段落的节奏加快;快节奏的动作配以慢节奏的音乐可以使这一段落的节奏减慢。
7.有助于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形成统一感,音乐可以利用与镜头的组接功能,能将画面内容上彼此毫无关系的一些镜头组接起来,从一个镜头自然地过渡到另一个镜头,音乐不仅用来连接两个镜头,而且还可连接段落。通过利用音乐将段落之间衔接起来,可给观众一种统一的感觉,更有利于观众对电影主题思想的了解。
在中国音乐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艺人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当时的职业和半职业艺人所从事的音乐活动,对整个音乐艺术的发展传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阿炳是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之一,他视音乐为生命,创作出许多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永久艺术魅力的乐曲。
[关键词]
阿炳 民间艺术 音乐作品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发的口头创作,主要借助口头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得以传承。在世代的传播过程中,它经由无数民间艺人的加工和改编,并不断积累和沉淀。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完备,成为人们生活中思想感情的抒发和艺术表现手法的结晶。在过去几千年音乐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艺人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曾经的职业和半职业艺人所从事的音乐活动,对整个音乐艺术的发展传承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阿炳是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他出生于1893年,逝世于1950年,原名华彦钧,小名阿炳。阿炳从童年起就同他父亲华雪梅(道士)学习音乐。阿炳的音乐修养最初主要的基础出于道家音乐,而且是出于家传。道家音乐,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间音乐,其中有许多是毫未改动的民歌曲调。阿炳双目失明后,开始以卖唱为生。他从来没有做过向人乞怜的样子,他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他的音乐反映出来,没有因为生活艰难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乐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他曾广泛学习各种民间音乐,能超脱狭隘的师承和模仿,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创作、演奏各种器乐曲。阿炳受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的影响,使他的乐曲创作和演奏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并且很自然的带有一种忧郁愤恨的基调和宁折不弯的大丈夫气概。
阿炳的音乐代表作品主要有《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作品,他生前留下的这三首琵琶曲和三首二胡曲等音响资料,是我国音乐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其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受,情真意切,感动人心,充满艺术的生命力。1950年,他所演奏的六首乐曲曾被录音,并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将其记录整理,编成《阿炳曲集》。下面以其中的四首作品为例,感受作品中的艺术享受。
音乐作品《二泉映月》,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即兴拉奏,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才定下了曲谱。音乐家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已的痛苦身世。”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乐曲,博得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了此乐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乐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乐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乐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后来,彭修文将此乐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等。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天演奏此乐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着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民间音乐艺术的表现力和独特魅力,并获得“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音乐作品《听松》,又名《听宋》。据阿炳说:“宋朝时金兀术被岳飞打得走投无路,狼狈逃至无锡惠泉山下。躺在听松石上,心惊肉跳地倾听宋朝兵马的声音。这首乐曲便是描写这个故事,所以又名《听宋》。”据说阿炳在时期每逢演奏此乐曲前必讲一番南宋时期入侵者金兀术败逃的故事,以金兀术的败逃喻日寇的失败,以岳飞的奋斗精神预言中华民族的必然胜利。作者通过松涛借物咏怀,在赞颂民族英雄岳飞军威的同时,倾注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坚定自信的意志。乐曲气魄豪迈,跌宕起伏,刚劲有力。全曲短小精悍,气势浩大,构思新颖,层次分明,旋律流畅,一气呵成,速度和力度倏忽多变,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效果。
音乐作品《大浪淘沙》,据阿炳生前所言,这首乐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弹奏,而加进了琵琶的技术。但据杨荫浏查证,道家中并无此曲。乐曲第一段旋律与广东音乐《三潭印月》乐曲开始的旋律相近似,很有可能此曲是华彦钧根据他所熟悉的音调创作的。此乐曲后经杨荫柳浏、曹安和二位先生录音并记谱才得以保存至今。乐曲结构紧凑,共分三段,从多侧面揭示了主题音乐的内涵,音乐情绪从原来深沉忧怨发展到活泼有力,到最后在充满乐观和自信的音乐声中结束。
音乐作品《龙船》,原是民间所流行的一首琵琶曲调。乐曲描写人们在端午节龙船竞渡时的欢乐情景。阿炳为表现欢乐纷繁的节日场面,选用了民间吹打音乐中常用的循环体结构,“打”一段,“吹”一段,吹打相间进行。为表现乐曲内容需要,对曲调不是发扬其优美抒情的特点与热烈的锣鼓声相对比,而是采用“弹”与“分”的技法演奏均匀的八分音符,后半拍为双音,以加强旋律进行的动力,犹如划船的人们同心协力,动作一致,破浪前进。
阿炳的音乐是要用心灵来倾听的,一代大师的真情流露,能触摸到的灵魂乐章,蕴藏着诸多心情故事。他的一生承受了极大的痛苦,但他并不为沉重的生活所压垮,从未停止过对光明的追求,他的性格诙谐幽默、豁达开朗,表现出不屈于现实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希望“阿炳音乐”这音乐文化中的艺术珍品继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用它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并蕴含着社会深层思想的乐音,激励着每一位乐者要为中国的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孙继南、周柱铨 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关键词:京剧;小学音乐;课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京剧是民族的国粹,但是目前京剧发展、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京剧事业的振兴不光要靠从业人员的努力,这是一朵艺术瑰宝中的奇葩,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点,作为传播精神食粮、从事音乐教育的我们义不容辞。让我们的年轻一代能真正了解我们的民族艺术,以科学的手段推广京剧艺术。
一、京剧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现实意义
京剧是戏曲类文学艺术,绵延传承几百年的京剧作为戏曲文化中的精粹,融唱腔、舞美、剧情、脸谱、唱词、表演等于一体,带给人美的精神享受,是一种融合道德与审美的艺术娱乐形式,对于熏陶小学生身心成长有积极意义。
京剧走入小学音乐课堂有利于京剧文化的传承。当前各种各样娱乐形式与娱乐文化的兴起压缩了传统艺术生存空间,为加强戏曲文化保护,不仅要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技艺传承,欣赏受众群体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只有不断扩大群众基础,才能确保艺术的生存空间。
京剧作为一种综合的声乐表演形式,是一种高雅且内涵的艺术表演形式,将京剧引入小学音乐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全面教育的理念,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新课改中提倡挖掘学生个人发展潜力,京剧作为兼具艺术、声乐、体育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艺术,可促使小学生们获得良好的文化熏陶,在长期影响下对其文学艺术修养的养成有积极作用。
京剧进入小学音乐课堂,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受众欣赏群体,培养学生们的艺术文化修养,同样也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传统曲艺文化进行实践探索。京剧作为曲艺艺术的集大成者,兼具多方优点,京剧与小学音乐教学相融合,也是探索未来曲艺艺术与学校音乐教育有机合作之路的重要实践,为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参考经验,对诸如豫剧、越剧、黄梅戏、花鼓戏、沪剧、霹雳布袋戏等进入学校课堂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二、京剧艺术如何进入小学音乐课堂
虽然开设了京剧专业课程,但是受众人群少,这显然不符合让广大学生都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一标准,于是京剧进课堂就迫在眉睫。《标准》中提出,音乐是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我们如何通过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发现京剧的“迷人之处”,发掘京剧的魅力,接受京剧,喜爱传统戏曲,品味到经过五千年的积淀与锤炼的传统艺术的“真善美”呢?首先我想到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现今,流行音乐风靡世界,怎么把流行元素和传统京剧有机结合起来,我脑海中浮现这样一个链条――“少儿歌曲――流行音乐――戏歌――现代京剧---传统京剧”。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
对音乐的喜恶也是因人而异的,我们不可能让学生都有相同的爱好,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引导和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美趣味是狭窄的。我们教师有责任通过我们的音乐教学活动让他们学会审美,让他们的审美趣味不断扩展。
京剧一旦真正进入课堂,必须要求我们要以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它,把它作为艺术而不仅仅是娱乐。那么怎样才能让学校有教学的兴趣、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呢?除了充分展现京剧她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之外,课堂教学活动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解决好“进课堂”的内容与形式问题。有些唱段表演起来难度很大,如果冒然地采取“填鸭式”教学,反而会激起学生不愿意学唱京剧的逆反心理。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跟随学生步伐,广泛涉猎,灵活安排课堂内容,拓展相关知识,与书本有机结合,牧餍幸衾秩胧郑借助“戏歌”这么一种近来乐坛当红的音乐体裁为切入口,成功连线戏曲艺术与流行歌曲,让学生从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引领其高层次地鉴赏音乐,丰富其音乐文化知识,提高其音乐艺术修养。
首先介绍京剧脸谱,教唱具有京剧韵味的《说唱脸谱》,再介绍一些行当、身段、唱腔等基础知识以及历史故事等背景知识,让学生首先对京剧有一个感性认识。当他们对京剧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再具体去教唱选定曲目,效果要好一些。
(二)学习方法的更新
让学生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并通过展示脸谱、欣赏京剧表演片段及自制京剧脸谱和道具进行模仿表演。当学生看到形态各异的脸谱所代表的不同人物形象,既好奇,又由衷地赞叹京剧前辈们为弘扬京剧做出的努力,通过接触京剧脸谱,孩子们将学会脸谱的基本谱式和色彩意义,明白那五色油彩的美丽所在和它们的象征意义。激发了他们对学习京剧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从一个侧面对京剧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现代京剧是特殊年代的产物,样板戏中阶级斗争的革命情结,以及“苦大仇深”的印象,很容易让学生们产生排斥心理,从此对所谓的京剧艺术敬而远之。在欣赏名篇名段之前,要让学生了解当时时代背景,给孩子讲革命故事,让学生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理解这些唱腔里的人物原型,在充分的文化积淀下,才不会反感。
(三)经典唱段的挖掘
[关键词] 《赤壁》;电影音乐;艺术
一、综合之美——电影音乐的艺术魅力内涵
电影能够被称为综合艺术样式,就在于不仅是艺术领域的综合,还是一种宏观意义上的综合,即大产业概念,整合了艺术、经济、大众文化以及传媒等。而在这种综合概念的统领下,各种艺术门类都通过电影这道集视听享受于一体的风景线实现着各种“跨界”展示,而在这种展示中,音乐的艺术魅力展示无疑是与电影产业结合最为“亲密”的。这两种艺术或者产业类型的结合,可以说是一种互相成全、互相捧场的最佳联盟策略,从而作为一个现代语境下已经极为独立的艺术类型和文化符号,展现出了在电影艺术领域和大众文化领域双重的魅力内涵。
(一)深情相拥——电影音乐的抒情魅力
情是电影的人性化根基,也是音乐的生命元素,因而是两者结合的基础支点。音乐在电影动情处弱起,把电影之情徐徐铺开,娓娓道来,凝情于音律,着实是音乐在电影中最惯用也是最有效的存在方式。在综合策略下,电影音乐会揭示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内心意象,强化人物的情感体验直至,强化人物语言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起到潜台词的作用,表明人物主观意识等。抒情作为电影与音乐的结合根基,作为电影音乐存在的价值,在综合策略下所展现出来的内涵特质,是促动这门艺术独立性持续成长的动力。
(二)呼风唤雨——电影音乐的渲染魅力
一部没有音乐的电影,是无论如何都令人觉得奇怪的。这就在于电影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门类,总要在各方面牵动观众的神经。具有渲染魅力的电影音乐能够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提供给电影的特定情节和整体基调,从而对视觉效果、听觉效果产生深化作用,增强听觉感受,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听觉方面在影片情节中的音响之外,主要就是由电影音乐来满足。而这种“弦外之音”恰恰起到了他山之石的作用。
(三)化韵为景——电影音乐的描绘魅力
音乐是听觉符号,但是能够通过与影片情节、人物、场景的特定结合而进行可视化理解,从而对这些元素进行解释、说明和描绘。可以说,电影音乐为特定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场景动态提供了一种造型和听觉景观,如快速的音乐节奏能够加强角色和观众共同的紧张情绪,或者造成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的距离错觉,或者对影片所表现的事物和情景做神似的描绘。这种描绘功能是电影音乐超越任何电影所能结合到的艺术样式的魅力所在。
二、《赤壁》中的电影音乐的魅力构成分析
号称亚洲最昂贵的史诗巨制《赤壁》在2008、2009年度可谓是大获全胜,获得了艺术与口碑的双料丰收,不仅横扫所有票房排行榜,又包揽了一众重量级奖项。而如此大片中的大片,在电影音乐方面,无论是经济领域的投资,还是艺术上的创造,无疑都是极度执著倾力的。作为一部厚重的历史巨制和明星云集的战争动作大片,电影音乐必然要起到更加集中、更加强悍的扛鼎之功。
(一)空灵童笛,引飘茫宏声
《赤壁上》作为一部气势恢宏、雄浑壮阔的战争题材,对应风格的电影音乐自然是主体,这样就决定了空灵、飘逸的音乐部分往往更容易形成深刻的印象。最经典的莫过于周瑜在赤壁练兵时,山上一个小男孩在吹笛。周瑜被笛声吸引,走过去帮助小男孩修理了一下笛孔,矫正了音律,由此空灵、缥缈、绵长而深情的笛声飘散开来。而这支笛曲四处弥散却直冲九霄,鸟瞰整个东吴秀美的山川峰峦,而画面也配合了这一鬼斧神工、壮阔雄伟的地貌景观,还有周瑜的表情特写。这个画面场景和电影音乐的结合,一是奠定了一个正向的、正义的主题气氛,即联吴抗曹的赤壁之战,是一场保卫家园的正义战争。二是揭示了主人公内心世界,即周瑜气吞山河、志在四方的男儿热血,为后面的浴血奋战做情节和理念上的铺垫。这个经典场面之所以独特,就在于电影音乐是来自影片情节中的真实道具童笛,这一道具不仅在这段音乐中是主角,还因为引导出了后面整个大气磅礴的交响乐而上升为一种主题概念,成为奠定《赤壁》积极意象的听觉逻辑内涵。演奏乐器从影片故事中“活生生”的提取,是一种策略和技法,能够让观众感知音乐并非是强加的,而是故事中真真正正走出来的声音和乐感,也因此更是主人公内心流淌出来的心声。因此这一曲笛声不仅吹响了战争的号角,也向我们展示了周瑜这个赤壁之战的核心人物雄姿英发、深沉博大的胸襟和本色。三是有某种循环、再生的暗示功能。男性是战争的主角,周瑜是文武双全的英雄,是赤壁之战的中心人物,而笛童可以代表着未来的英雄,他们要保护家园和亲人,要维护未来世界的秩序和正义。因此从童笛到交响乐,这个场景的音乐暗示了一种时间循环和青春再生的暗示功能,暗合了“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历史语境。
(二)信鸽飞来,竟捷报传神
《赤壁》的主题曲,出现在开场和结尾,是以管弦乐为主旋律的交响乐,一定程度上是这部电影的标签式印象符号。以小提琴、中提琴为主的管弦乐营造出了积极、热情的情感基调,还能够展现出一些风云变化的沧桑感。可以说,这种电影音乐的风格是接近西方化甚至是好莱坞化的旋律营造模式,加之于中国传统历史故事而言,显然有一些陌生化的异样气质,但是在中国谋求大片攻略和全球化市场挖掘的战略上来看,这种风格是合理的。作为电影的主题音乐,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交相呼应是惯常使用的策略,起到了重申影片主题和视听印象的作用。而较为集中的经典场面是《赤壁上》的结尾,当信鸽从东吴阵地直穿营地、战壕、天堑直飞曹营,主题曲那种清新、嘹亮而又激昂奋进的风格,配合迅速推进的长镜头,展现出了一种跃跃欲试、厉兵秣马的“战前紧张”,给在场所有观众一个强烈的暗示——一场旷世鏖战就要开始了,影片中的群英在运筹帷幄、摩拳擦掌之后,将在下一部电影中大展拳脚,彻夜厮杀。这种策略当然在商业层面上可以视作“票房培养”,但是从艺术上的确具有上下部整体延续的功能。因此当《赤壁下》开头同样的主题曲响起,观看第一部的观众脑中都能够轻松回忆起当时的那个信鸽穿梭的场景,将大战前群英荟萃、齐聚东吴共商大计的内容重新翻动一遍,加深印象,又反向投射到对这部电影的期待中。而在结尾处,当周瑜和诸葛亮在经过一番意味深长的对话后走向远方,主题曲再次响起,再一次提醒观众,此战并非休止,而是全新局面开始的契机。
(三)双男斗琴,炫精绝玄妙
《赤壁》纵然明星云集,但是却仍然延续了导演吴宇森一贯的“双男一号”的人物设置,再加上三国题材明显的阳刚之美,使得剧中的周瑜和诸葛亮是绝对的主角。可以说,整个赤壁之战说到底竟然是两大型男智力、魅力、精力的离合、博弈和较量。两人之间微妙而暧昧的关系也为影迷所津津乐道。而展现这种绝妙情绪的最精彩的无疑就是斗琴那一幕。琴瑟同童笛一样都来自影片故事真实之中,但是起到的作用全然不同。既然赤壁之战是周瑜与诸葛亮既合作又暗中较量的结果,那么让他们之间爆发“同性火花”是商业大片所要挖掘出的某种异样的消费特征,再加上两位演员难以抗拒的明星魅力和无法比拟的人气,使得“双男”策略必然在沉重残酷的战争题材中攻城略地、无坚不摧。而双男斗琴的场景,快速而富于变化的琴瑟之声,可以说声声如抽丝剥茧,将两位主角内心的复杂情绪逐层剥离出来并加以听觉化,兴奋、悦动、欣赏对方、炫耀自我等绝妙的情绪元素,都通过琴瑟独特的声线和节奏铺陈出来。而两位演员在音乐之中的表演可谓精绝传神,一颦一笑,尽显男性异质化的自信和美艳。琴瑟本非男性所长之物,而恰恰是这种反差,让两位极具文人气质的伟大男性在折戟沉沙的大战之前,通过斗琴的方式,交代了彼此对对方的复杂而真诚的情绪,细腻而犀利、精彩而内敛,这种情绪,恰恰需要角色在故事之内亲自演奏出的音乐才能真正叠加在一起渲染出来。
三、关于《赤壁》电影音乐的些许思考
伴随着电影技法的不断纯熟精炼、电影产业运营方式的专业化标准化和影视艺术理念的不断拓展兼容,中国大片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化运作和特色化营销,并开始主宰亚洲、走向世界。而这一效应也带动了电影音乐的崛起和成熟。这种倾向自然是好的。当然,关于电影音乐的问题说到底也是中国大片的问题。如果说中国电影产业化、市场化和档期化背景迫使中国的大片必须要灌注更多的商业理念和通俗美学来满足市场需求,那么电影音乐则是这种需求不可触及的底线。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大片在艺术规律和商业法则的比例上可以“三七开”,那么电影音乐绝对不可以受这种比例的任何影响。电影音乐绝对要遵循艺术规律,不能有任何回馈市场的意图。可以这样说,电影音乐只有尊重电影本身的需要、遵从音乐创作的规律,才能真正助力大片获得高票房和好口碑。因此,电影音乐绝对不可哗众取宠,必须首先要尊重电影情节的需要。如《赤壁》作为一部三国题材的史诗电影,整体情绪基调是大气恢弘,波澜壮阔,因此主题音乐也应该是同类型的音乐。而从这一点来看,风格倾向于激昂慷慨的西洋交响乐显然就是迎合了“国际化”策略,使得这种电影音乐风格显得不够沉郁厚重。终究是一场惨烈悲壮的战争,即便是胜利也是伴有大量死亡和废墟的。而且影片到了最后也抛出了一个“我们都输了”的台词概念。这种情绪更需要一种沧桑、沉重的音乐风格,因此这里更需要中国传统民乐的群体演奏。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大片中的音乐需要更多的思考,而思考的前提就是,电影音乐不能脱离电影本身。
[参考文献]
[1] 李南.影视声音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关 键 词】 抽象;中学美术;教学方法
抽象艺术是一种独立的美术表现形式。作为中学生来说,逻辑思维发展并不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具象思维的影响,从而难以从正确的角度去理解并欣赏抽象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扩展艺术认知,锻炼对抽象事件、事务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作为美术教师,对于抽象艺术不仅要讲,还要讲透、讲通,在课中利用音乐和美术之间相融相通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抽象艺术,摆脱单一的审美感知模式,理解和欣赏抽象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本文想要探索并尝试解决的问题。抽象艺术包括很多的艺术领域、抽象雕塑、抽象装置、音乐、抽象诗歌、抽象摄影、建筑、抽象舞蹈等。但在很多时候,抽象艺术的概念主要指的就是抽象画,也正是我们要来讨论的。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问题所在
讲新课就必然要讲新知,讲新知就会涉及要讲概念。在美术中的抽象,最初只是对具象的概括和提炼,使得画面消解了具体的轮廓和细节,变得具有高度象征性。教师常以毕加索的《牛》和蒙德里安的《树》的演变过程来理解抽象概念,然后上图片,各种门派、各种主义讲到半抽象、全抽象、热抽象、冷抽象等等。此方法本没有什么不妥,但课堂缺乏生动性,教师喜欢针对抽象演化的过程和作品最后呈现的构图效果大讲特讲,部分受过专业训练,有美术基础的学生容易参与其中,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却难以被调动,教学效果往往打了折扣。有的学生理解了抽象艺术的概念,但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又望而却步。所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打开新的思路迫在眉睫。
二、摈弃旧观念,重寻新突破
抽象画作品中不描绘、不表现现实世界的客观形象,也不反映现实生活;其次,没有绘画主题,无逻辑故事和理性诠释,既不表达思想也不传递个人情绪;第三,纯粹由颜色、点、线、面、肌理、构成、组合的视觉形式。这是网络百科对抽象作品内涵的解释。但有的老师过于现实,死板的理解此概念,固执地认为抽象作品不能和情感传递联系起来。不用举例太多,以人美版八年级上美术教材第四课《用色彩表达情感》为例,教材中所展示的和引导的正是利用色彩元素和抽象画的形式去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艺术发展史上,各艺术门类之间也既有其独立性与区别,有其相互联系和融洽。抽象绘画能够传递情感,音乐也能传递情感,如此一来,我们便找到了音乐与美术同为艺术形式的共通点所在。著名抽象绘画鼻祖,康定斯基创作“构图”“即兴”“抒情”几幅作品时,正是在音乐的灵感中完成的,也从而诞生世界上第一幅架上抽象画。
(下转73页)
(上接71页)
三、借助多媒体立体化教学
正所谓“学乎其上,得乎其中”,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广博的信息容量、多媒体技术绚烂多彩的表现形式,融鉴赏、讲授、示范为一体,声画同步,图文并茂,为学生开拓一个更加生动、广阔、立体的美术课堂。美术课常见的多媒体运用无非是看“图片”“视频”和“文字”,本课的设置中还将听“音乐”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增加了直观感觉,丰富了感受体验。
四、课例分析
以人美版八年级上美术教材第四课《用色彩表达情感》为例。学生首先通过观察作品、讨论特点、对比总结的方法归纳出抽象绘画作品的含义和概念。然后提问:“还有哪些艺术形式也是表现的抽象作品?”学生发言或得出“音乐也是抽象的”的结论。其次,播放一些不同效果的音乐,请学生闭眼欣赏,结束后发言说说感受,学生多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接着,将每一段音乐搭配的抽象作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同样情感体验从美术和音乐不同形式展现的效果。随后,再次播放另外的音乐,要求学生在脑中用色彩和点线面的形式构思出音乐所传递的画面,要求学生发言描述并做好记录。最后,学生根据自己所思所想完成抽象绘画作品。
抽象艺术的教学难度高,想要将其讲通、讲透,还需在选择图片、音乐资料过程中仔细推敲,做好充分备课。文中所述的方法在实践中虽有一定效果,但远非尽善尽美。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才能增强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
【参考文献】
[1] 康定斯基. 艺术中的精神[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2] 康定斯基. 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吴茜. 抽象艺术在中学美术欣教学中的实践-9探索[D]. 华中师范大学,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