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对健康教育的建议8篇

时间:2023-08-15 09:26: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对健康教育的建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健康教育的建议

篇1

【关键词】 健康教育; 体检; 遵医行为

中图分类号 R19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6-0148-02

The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Medical Compliance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after Medical Examination/LIU Chun-hui,LIU Min,CHEN Che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6,14(6):148-149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medical compliance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after medical examination.Method:90 cases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each group of 45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radition intervention measures,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The medical complianc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fter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the complianc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Examination; Compliance behavior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Liangshan,Liangshan 615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6.082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定期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1]。体检已逐渐变为保健的一种主要措施,各项体检项目也随之出现。健康体检的目的在于发现机体中未被察觉的异常变化,并尽早采取防御及治疗措施[2-3]。据此选取2012年

1月-2014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45例对象,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干预,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并且检查结果显示有异常需进行治疗和复查的9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28~62岁,平均(46.0±2.2)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29~61岁,平均(44.0±2.3)岁。两组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干预,具体如下。

1.2.1 体检前的健康教育 成立特殊服务全程护理小组,制定体检时健康教育路径,并严格执行。首先,对体检对象进行健康情况的评估。医护人员通过与其进行交流,熟悉其心理状态、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既往病史等基本信息。按照不同体检者的个人信息制定相应的体检项目。体检者主诉出一些疾病的典型表征或发生明显的体征时,建议其去专科门诊,以防延误病情。同时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检查前常规指导,如B超和采血均需空腹进行,因此在进行体检前1 d晚餐应当饮食清淡,晚8点后禁食,晚12点后禁水一直到体检日早晨,当日进行采血时间点尽量控制在9∶30以前,若时间太晚会由于机体内部分泌生理性激素而使检测结果不准确。

1.2.2 体检时的健康教育 在体检时除给予患者相关知识指导外,还应根据体检者的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及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主动为其讲解医院领先的技术力量、先进的设备,与体检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需要做胃镜的体检者应首先完成空腹B超的检测再进行检查,避免胃镜检查对B超清晰度产生干扰。如果需做子宫附件、膀胱、前列腺检查者,应当于完成上腹部B超后,大量饮水,保证膀胱充盈才可进行检查。为了使体检者的空腹时间减短,可以告知体检者先进行抽血和空腹B超,然后进食早餐,再继续其余体检项目。测量血压和心电图前半小时应避免进行剧烈运动。

1.2.3 体检后的健康教育 (1)体检结束后,医生应当按照各项检查和化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对体检进行总结。根据检查结果将体检者分为糖尿病组、心脏病组、高血压组、慢性支气管炎组、胆固醇异常组、肝肾功能异常组等,建立各组的网络和短信平台,由全程护理小组负责各组的健康教育,将相关疾病的研究成果视屏放在网上,定时短信提醒体检者服药、锻炼、合理饮食等相关内容。(2)个性化健康教育:根据体检者的检查结果,由护理小组成员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指导,每次20 min左右,了解体检者体检后的遵医情况,对于没有遵医或不完全遵医的患者进行提醒和督促。(3)建立就医绿色通道:影响体检后遵医行为的重要因素是部分体检者工作繁忙,无闲暇时间就医,针对这类人群,想起提供方便、快捷的门诊预约、就医等服务,从而提高体检后的遵医行为。(4)开通健康服务热线或网站等,为体检后患者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内容包括就医建议、体检结果的解释、相关健康知识的咨询等。

1.2.4 针对体检者不良情绪的心理干预护理 体检异常患者常会对异常结果较为担心,部分患者甚至出现心理疾病。对于体检异常患者医务人员应耐心进行心理指导,告知患者可能找出检查异常的原因,询问患者近段时间的日常生活情况,帮助患者进行原因分析,避免患者出焦虑、抑郁等严重心理问题[4]。

1.3 评价方法

干预后6个月采取电话随访方式通过自行制定的问卷对体检者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方面,每个方面体检者能够完全达到为5分,部分做到为3分,无法达到者0分,满分计3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后,观察组正确服药、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及时治疗、按时复诊等遵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由于人们对医疗知识的缺乏以及受家庭或社会的影响,体检后遵医率一直较低[4]。研究调查显示多数患者认为无明显的身体不适感、无严重的问题,就会产生无所谓、轻视的心理,造成遵医率低。另外工作性质与文化程度也对遵医行为有重要影响,研究调查显示入院体检者多数为个体户,个体化大多工作繁忙,无闲暇时间就医,并且大多数体检者均为自费者,当查出的问题自认为暂时不会影响其身体健康时,就不会积极就医。另外研究指出学历大学以上体检者的遵医行为相对较高,这可能是文化水平高对疾病知识的认识水平较高有关[5-6]。此外,由于我国医学领域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健康体检与医疗还未规范化的相互结合,使体检异常患者并未得到良好的后续观察,导致多数体检异常患者不能有效的自行处理[7-8]。如何提高体检患者遵医率成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问题。

有研究显示,健康教育对于卫生知识的推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9]。尤其对于体检异常患者,对自身健康安全较为关注,对于此类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熟悉每项体检的含义及影响因素,指导患者日常生活习惯及治疗方法,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遵医行为。而根据不同体检者性别、职业、文化等特点,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不仅能增加其对医生的信任,提高遵医率,还能使患者获取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不良生活习惯等。研究报道指出,对体检者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能够明显提高其体检后的遵医行为,提高其对疾病的重视,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本文研究健康教育在体检者健康体检后遵医行为的影响情况,结果发现,观察组正确服药、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及时治疗、按时复诊等遵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体检者进行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其遵医行为,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先勇,王家宏,王晶,等.体检者对健康体检项目的关注度和知晓度调查[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0(6):582-584.

[2]彭茜苑.探讨健康教育在医院健康体检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4(12):257-258.

[3]姜丽.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病人遵医行为的影响[C]//浙江省衢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金华市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丽水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八卷 护理分卷),2006:4.

[4]臧惠珍,张青梅,秦玉花,等.健康教育对病人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4,13(4):25-27.

[5]陈卫权.健康教育对单位职工体检结果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7):124-125.

[6]魏洪莲.对体检女性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0):140-141.

[7]张国方,罗美香,林燕.健康体检护理在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95-97.

[8]杨菊.2640例老年人体检结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8):64-65.

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向受教育者传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文化知识只是大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而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和奉献的精神,造就大学生健壮的体魄和健康的灵魂更是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

现代大学教育观念体现在其社会本位观和个人本位观的辩证统一上。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能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注重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和政治品质的培养。而个人本位观注重发展个人需要,从现代大学教育的观点来看社会本位观和个人本位观的结合正好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完整价值观点。实际上,文化学习和知识学习既有社会价值的因素也有个人价值的因素。只有当一个人能够顺畅地融入社会,和谐地与周围的人或事物相处时,他才能构建一个工作和生活的友好环境,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个人才能的发挥和社会价值的体现。所以,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除了考虑要如何将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外,还要考虑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和品德,以及如何与社会和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能力。但是,大学生人格和品德形成以及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中常常存在很大的误区,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科学性与规律性认识不足。由于对上述两个问题认识不足,加上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的重要性不足,以及重视对个体严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问题的事后处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学校的地位不高。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重心理咨询,轻健康教育”,“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至今有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仅仅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是针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而对大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学业等诸多困惑的大学生无关,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局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心理障碍、生理疾病、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因此,及时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我国不少高校先后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其工作的重点放在咨询和治疗上,缺乏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预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念。

据全国心理卫生协会统计,有心理失衡或障碍的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以上,最高时期竟达34%。很多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特别是大学生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实现、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自杀、凶杀等恶性事故更呈上升趋势,越来越严重地危及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主要表现是: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挫伤与自信心的消失,五湖四海的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出现交流中的困难,产生孤独,不适应大学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引起心理失衡。知识与阅历的匮乏,产生认识和情绪上的极端表现。此外,独生子女自私、胆小和感情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都对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与品格造成影响。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乐往与封闭孤独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矛盾、竞争与求稳的矛盾、性生理发展与性心理发展的矛盾也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根源。

健康包含四大要素:生理平衡(没有身体疾患)、心理稳定(没有心理障碍)、社会成熟(具有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良好的品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心理学家英格里希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社会工作者孟波指出:心理健康是合乎一定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总之,心理健康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能积极调解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变化;二是能有效、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大学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促进身心正常发育。在一定程度上说,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好坏,影响整个社会健康知识的普及率和形成率,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基础。高校健康教育是以传授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要人们自觉自愿地保持健康的意识和行为。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将对未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建议大学健康教育尤其采取以下积极对策:

(1)教师应具有科学的教育观,注重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注重发挥课堂教育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个方面的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在体验掌握知识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体验创造,体验收获,体验成长的美好。学校既是读书的地方,也应是学生幸福生活的地方;既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地方;既是引导学生进步,又是适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地方;教师既是学生的引路人,又是学生的知心人。

(2)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质。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能力。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外教育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学生,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通过心理讲座、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及自我心理健康调节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决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3)积极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化自觉行动。事实上,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着自身的能动行为,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主体参与,其教育的目的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通过课内外各种环节教育,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提高,增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面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进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得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自觉行动。

(4)学校应努力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素质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自我、环境以及自我内部的矛盾运动引发大学生的自主行为,通过自觉接受外界信息来调整适合自身的心理状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抗挫折能力,磨练意志,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纠正大学生自身出现的认识偏差,缩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丰富多彩而又健康有益的良好校园文化能够调节心境、愉悦身心,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发展的关键在于其个性的自由发展。只有在开放、自由的广阔空间里才能实现大学生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这种空间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理和精神层面上的。在自由独立的心理空间中,人们追求着理想和终极价值,发现自我、把握自我,实现人格的完善。心理空间以物理空间为依托,但主要还是要求在精神上的无拘无束,自由驰骋,要求有一个能任其自由发展的精神文化环境。大学校园文化应提倡交流与碰撞,提倡开放与争鸣,提倡兼容并蓄、多样性的统一。校园文化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6)积极引导学生做到快乐学习,快乐是人们在某种活动中获得的兴奋感、满足感、幸福感,是一种愉悦的心理活动过程。喜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有兴趣才能够感到快乐。培养兴趣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督促学生了解学习目的,间接建立兴趣。当学生对学习某课程没太强的兴趣时,老师引导对其最终目标的了解就变得尤为重要。学习过程多半是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的,这种艰巨性往往让人望而止步,而学习又是学生的天职,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了解每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加强其对学习的个人意义及社会意义的深刻理解,从而使学生对各科的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其次,制定合理目标,使学生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对学习产生信心和兴趣,并通过不断的鼓励来巩固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其产生自我成就感,从而不知不觉地建立起直接兴趣。

篇3

[关键词] 健康教育;护士工作;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c)-0141-04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卫生工作者将工作重心从“疾病”转移到了“患者”,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及医疗机构需要满足患者生物、心理及社会方面的需求,达到患者满意的状态。患者满意度是评价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实现患者满意是现代医院追求的目标。患者满意度是指人们由于健康、疾病、生命质量等各方面的要求而对医疗保健服务产生某种期望,基于这种期望,对所经历的医疗保健服务情况进行的主观评价[1]。现今社会,医疗市场竞争日趋巨大,患者满意度已经成为医疗卫生系统高度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满意度,也成为了各大医院护理部面临的重要问题。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内科在护理工作中应用自制内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评价表,对提高患者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9月我院内科住院患者380例,其中,男206例,女174例,住院时间1周以上。入组条件:无意识障碍;无视力、听力、语言沟通障碍;无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患者。

1.2 评价标准

制订病房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根据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2]和我院实际情况制订《病房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由主管护士指导患者或家属在最符合自己想法栏目内打“√”选择评价内容。该表由14个子条目组成,其中前13个条目为半结构性问题,结果分为3个等级: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人数×100%第14个条目为开放性问题: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护士,表扬与意见、建议。应用该表对内科住院患者出院当日进行病房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

1.3 方法

1.3.1 制订健康教育评价表

根据我院内科住院患者实际情况和特点制订《内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评价表》(图1),对患者入院第五日及出院当日进行调查考核。经考核,评价等级为B、C、D级患者,由主管护士当日再次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出院后1周电话随访。

1.3.2 加强健康教育护理管理

1.3.2.1 加强护士的规范化培训 由各科护士长组织,对本科护士统一进行健康宣教知识培训。同时加强护士人文素养、沟通能力、法律法规等的培训,每个科培养1~2名专门的健康管理师。

1.3.2.2 建立床头健康宣教卡及专科健康教育手册 ①将健康教育的内容归纳在卡片上,置于患者床头,主管护士每完成一项在其后面打“√”。②将每个科室专科疾病的健康宣教内容整编成宣传册,护士人手一本;并在每个病房进门左手侧墙壁悬挂一本,由主管护士指导患者进行学习,同时方便患者随时学习有关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

1.3.2.3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宣教 对低学历、低龄、高龄、记忆力差、病情重的患者采取有效宣教措施。①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宣教,避免使用专业术语;②宣教内容的深度不宜过高;③运用生动形象的举例表达宣教的内容;④采用工休会的形式,集中进行安全知识、规章制度等的宣教,2次/个月;⑤加强在晨晚间护理、各项治疗操作时的个性化重复宣教,以加强患者的记忆;⑥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

1.3.2.4 加强督促指导 护士长及责任组长加强对主管护士的健康宣教工作的督导、检查,了解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主管护士健康宣教知识的深度,并有针对性地对主管护士的宣教工作进行指导,进而提高护士的宣教工作能力。

1.4 健康宣教评价

对内科住院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宣教到位评价等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患者或家属完全掌握为A,部分掌握为B,未掌握为C,未宣教为D。未按时宣教,超过1 d为B,超过2 d为C,未宣教为D。总分100分,90~100分为“A”,80~89分为“B”,60~79分为“C”,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完成统计,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四个季度内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度和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统计分析表明:随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度的提高,内科住院患者满意度也得到提升。见表2、3。

3 讨论

3.1 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得到提高

健康教育模式是指个体为维持或促进健康、达到自我满足、自我实现而采取的行为与信念防止,包括疾病知识知晓程度、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规范用药、不良生活行为改变几个方面的行为,健康教育模式对人们的健康状况有重要的影响[3-4]。因而护理服务工作中健康教育的实施及效果尤为重要。每个科护士长指定主管护士作为患者的健康知识指导者,让其评估不同患者切实存在的问题,让不同的患者接受有针对性、有价值的健康指导。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实施评价考核,能够及时发现宣教内容存在的漏洞,了解健康教育的效果。对健康知识掌握不牢或未掌握的患者采用个性化宣教,加强其记忆,从而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表1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健康教育的加强,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度明显提高。

3.2 患者满意度得到有效提高

Junya等[5]研究也证实了患者的满意度与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的友好、关心有很强的相关性,这与中国人注重情感有关,所以医院应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改善医患关系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在临床工作中,主管护士通过不定时、多次、重复、个性化地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及时、有效的沟通,解决了患者的疑惑和顾虑,满足了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及建议,避免了患者的不满、埋怨等,同时患者获得了疾病的治疗和保健知识,能信任、尊重医护人员,治疗依从性增加,和谐了护患关系,减少了不必要的纠纷。表2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度的提高,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3.3 护士健康宣教的主动性增强

应用该调查表以来,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对主管护士的健康宣教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并应用健康教育评价表考核评价。同时对主管护士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奖惩制度,考核结果与绩效奖励、年终评优等挂钩。建立制度,保障落实,将此项工作列入常规护理职责中,明确规定责任护士对入院患者有人性化健康教育的责任和义务[6],促使主管护士养成了主动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的习惯,病房内健康教育覆盖率达100%。

3.4 护士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在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的同时,对服务和保健意识也不断提高,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7]。这对护士的综合能力(包括职业素养、理论水平、技操能力、服务态度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护士不断地去学习,去总结,去提高,才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进而提高护理质量。护士自身通过参加不同方式的学习,提升了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水平,为患者作健康教育时受到患者的肯定、信任与尊重,其成就感和自身满意度得到提高。健康教育评价表的应用,让护士可以分阶段、有条理地全面地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避免了传统健康教育的盲目性和片面性,避免了患者盲目的呼叫与询问,节省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护理满意度是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最终评价指标之一,能够得到较理想的患者满意度是医疗改革的最终目的[8]。随着优质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健康教育成为了提高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的有效途径。健康教育满意率直接影响到患者对护士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的满意率[9]。同时,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治疗疗程,降低复发率,减少合并症等,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0]。我们应结合自身经验和科室的特色,通过认真落实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切实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工作的加强和改进,从而达到为患者提供满意服务、提高护理质量的宗旨。

[参考文献]

[1] 蔡湛宁,陈平雁.患者满意度的概念及测量[J].中国医院统计,2002,9(4):236.

[2] 冯志英,王建荣,张黎明,等.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的研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63-65.

[3] Csaba BM. Anxiety as all independent cardiovascular risk [J]. Neuropsychopharmacol Hung,2009,8(1):5-11.

[4] 张责瑾,陈晓洁,乔艳华.164例孕妇孕期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2,23(2):146-147.

[5] Junya T,Yuichi I. Effects of patient demands on sat-isfaction with Japanese hospital care [J]. Inter J for Qual in Health Care,2000,(5):395-401.

[6] 刘玲,蒋桂芝,付文惠,等.健康信念模式在难治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10-12.

[7] 温贤秀,孟宪东,杨俊华.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科研工作的推动作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6):264.

[8] 刘伟,李君荣,刘静,等.影响医疗服务满意度评价因素初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1):883-884.

[8] 金丽芬.健康教育提高护理满意度的重要因素[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55.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培养观念 健康教育 教育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向受教育者传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文化知识只是大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而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和奉献的精神,造就大学生健壮的体魄和健康的灵魂更是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

现代大学教育观念体现在其社会本位观和个人本位观的辩证统一上。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能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注重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和政治品质的培养。而个人本位观注重发展个人需要,从现代大学教育的观点来看社会本位观和个人本位观的结合正好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完整价值观点。实际上,文化学习和知识学习既有社会价值的因素也有个人价值的因素。只有当一个人能够顺畅地融入社会,和谐地与周围的人或事物相处时,他才能构建一个工作和生活的友好环境,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个人才能的发挥和社会价值的体现。所以,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除了考虑要如何将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外,还要考虑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和品德,以及如何与社会和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能力。但是,大学生人格和品德形成以及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中常常存在很大的误区,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科学性与规律性认识不足。由于对上述两个问题认识不足,加上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的重要性不足,以及重视对个体严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问题的事后处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学校的地位不高。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重心理咨询,轻健康教育”,“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至今有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仅仅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是针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而对大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学业等诸多困惑的大学生无关,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局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心理障碍、生理疾病、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因此,及时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我国不少高校先后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其工作的重点放在咨询和治疗上,缺乏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预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念。

据全国心理卫生协会统计,有心理失衡或障碍的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以上,最高时期竟达34%。很多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特别是大学生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实现、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自杀、凶杀等恶性事故更呈上升趋势,越来越严重地危及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主要表现是: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挫伤与自信心的消失,五湖四海的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出现交流中的困难,产生孤独,不适应大学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引起心理失衡。知识与阅历的匮乏,产生认识和情绪上的极端表现。此外,独生子女自私、胆小和感情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都对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与品格造成影响。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乐往与封闭孤独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矛盾、竞争与求稳的矛盾、性生理发展与性心理发展的矛盾也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根源。

健康包含四大要素:生理平衡(没有身体疾患)、心理稳定(没有心理障碍)、社会成熟(具有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良好的品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心理学家英格里希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社会工作者孟波指出:心理健康是合乎一定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总之,心理健康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能积极调解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变化;二是能有效、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大学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促进身心正常发育。在一定程度上说,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好坏,影响整个社会健康知识的普及率和形成率,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基础。高校健康教育是以传授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要人们自觉自愿地保持健康的意识和行为。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将对未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建议大学健康教育尤其采取以下积极对策:

(1)教师应具有科学的教育观,注重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注重发挥课堂教育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个方面的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在体验掌握知识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体验创造,体验收获,体验成长的美好。学校既是读书的地方,也应是学生幸福生活的地方;既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地方;既是引导学生进步,又是适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地方;教师既是学生的引路人,又是学生的知心人。

(2)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质。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能力。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外教育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学生,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通过心理讲座、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及自我心理健康调节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决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3)积极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化自觉行动。事实上,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着自身的能动行为,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主体参与,其教育的目的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通过课内外各种环节教育,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提高,增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面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进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得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自觉行动。

(4)学校应努力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素质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自我、环境以及自我内部的矛盾运动引发大学生的自主行为,通过自觉接受外界信息来调整适合自身的心理状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抗挫折能力,磨练意志,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纠正大学生自身出现的认识偏差,缩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丰富多彩而又健康有益的良好校园文化能够调节心境、愉悦身心,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发展的关键在于其个性的自由发展。只有在开放、自由的广阔空间里才能实现大学生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这种空间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理和精神层面上的。在自由独立的心理空间中,人们追求着理想和终极价值,发现自我、把握自我,实现人格的完善。心理空间以物理空间为依托,但主要还是要求在精神上的无拘无束,自由驰骋,要求有一个能任其自由发展的精神文化环境。大学校园文化应提倡交流与碰撞,提倡开放与争鸣,提倡兼容并蓄、多样性的统一。校园文化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6)积极引导学生做到快乐学习,快乐是人们在某种活动中获得的兴奋感、满足感、幸福感,是一种愉悦的心理活动过程。喜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有兴趣才能够感到快乐。培养兴趣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督促学生了解学习目的,间接建立兴趣。当学生对学习某课程没太强的兴趣时,老师引导对其最终目标的了解就变得尤为重要。学习过程多半是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的,这种艰巨性往往让人望而止步,而学习又是学生的天职,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了解每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加强其对学习的个人意义及社会意义的深刻理解,从而使学生对各科的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其次,制定合理目标,使学生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对学习产生信心和兴趣,并通过不断的鼓励来巩固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其产生自我成就感,从而不知不觉地建立起直接兴趣。

(7)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自尊和自信的建立是其完整性格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是否值得被爱;自信是相信自己的处事能力,越多能力被认定,人的自信心也就越强。建立自尊自信,首先要寻找个人自尊自信的支点。找好正确的参照标准,使他们能扬长避短。其次,要创造成功的记录。自尊自信是成功的产儿,没有成功,就不会自尊自信。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采取赏识的方式表扬和鼓励学生,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重建、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与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在未来有所作为,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力、体魄等方面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目的:一对一健康教育指导在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对住院分娩的产妇安排一名主责护士,专门负责该产妇的各阶段健康教育及治疗护理工作,使健康教育贯穿生产的始终。结果:通过各阶段一对一健康教育指导,提高了孕产妇自我护理能力,掌握了新生儿的护理技巧,提高了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论:在产科实行一对一健康教育指导,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了产妇及家属对产科护理相关知识的需求,顺应当今护理学科发展,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一对一健康教育; 产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444-01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观念也发生了根本转变。传统病人被动接受诊治护理的形式,被日益发展的病人主动参与形式所替代。而病人的主动参与必须以掌握一定的健康保健及疾病的知识为前提,因此健康教育在现代护理中颇受重视。[2] 我院自2009年4月开始探讨一对一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9年4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171例为实验组,其中正常产103例,剖宫产68例、年龄19~40岁,平均年龄25.82岁。抽取2008年7月~2009年3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71例为对照组。其中正常产112例,剖宫产59例,年龄19~39岁,平均年龄26.26岁。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胎次分娩方式等方面分布均衡,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由主责护士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征对性个体化教育,适时进行一对一教育。从入院介绍,产前、产时、产后、出院指导,母乳喂范养知识,新生儿喂养及护理技能方面,通过口头讲解,示范,手把手指导,书面教育,走廊张贴图片、文字、宣传栏的形式,给予及时的一对一指导,护士长随时检查督促实施情况,并进行提问与补充,以便产妇及家属更好的掌握宣教内容。

2结果

两组产妇自我护理能力、新生儿护理能力、母乳喂养成功率、满意率见附表,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附表:两组产妇接受健康教育后效果比较

3讨论

3.1 一对一健康教育提高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通过对出院产妇自我护理能力考评结果观察,大多数产妇均能在住院期间获得产褥期自我护理及新生儿护理知识,很大程度的降低了由于知识的不足或缺陷导致的产褥期母儿疾病,增加了安全感,减轻产妇及家属的许多心理负担和压力,改变以往的不科学传统习惯,增强了自我护理和保健能力。

3.2 一对一健康教育提高了母乳喂养的成功率。责任护士从母乳喂养好处及重要性着手,从“三早”“三贴”挤奶手法等方面,强化母乳喂养的方法及技巧,从而使产妇积极主动的参与母乳喂养,大大提高了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3.3 一对一健康教育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一对一健康教育在产前、产时、产后都有非常积极作用,产前健康教育从“生男生女都一样”以及心理,生理,物品准备几个方面提高科学的建议,使产妇充分认识到分娩是大自然赋予女性的神圣职责,帮助产妇树立分娩的信心。产时,正确指导产妇各产程的配合及注意事项,并适时给予鼓励并帮助产妇喂水,擦汗。产后,从出血量的观察及第一次排尿的重要性开始讲解,使整个产程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增强护患沟通,从而建立了和谐的互患关系,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3.4 一对一健康教育拓宽了护理人员的知识面,锻炼了护理人员人际沟通能力。适时健康教育面对的是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产妇需要进行交流,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理论水平,而且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使护士的角色由单独执行操作者转向教育预防者,这从根本上激发了护理人员的自觉性,同时使护理人员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工作的责任心,从而提高了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一对一健康教育指导,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学发展的规律,将产科护理工作的科学性与人性化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产妇满意,社会满意,护理人员满意的共同目标,值得在产科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糖尿病前期;健康教育;生活干预;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299-02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一旦发病,往往需要终身治疗。但糖尿病的发病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近年来研究表明,在糖尿病发病前的一个阶段,患者已出现糖调节受损,这说明此时患者已有发展为糖尿病的倾向,医学上称为“糖尿病前期”。糖调节受损(IGR),它又包括糖耐量减低(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GF)。

IGR 不仅增加了 2 型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性,而且高血糖水平也是发生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故早期发现IGR,及早进行干预措施,对人们的健康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IGR 的诊断标准

1997 年的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提出了空腹血糖受损 (IFG) 的概念: 即空腹血糖 (FPG)≥6.1mmol/L, 但

2 糖尿病前期的转化

20 世纪 80 年代大庆研究的资料表明,IGT 发生糖尿病的年转化率为7.7%。另有资料显示,老年 IGT 患者发生 2型糖尿病的危险比糖耐量正常者增加 5―8 倍,平均每年有8%―10%的人转变为糖尿病,累积患病率达 40%。在中日友好医院所做的为期3年的小样本研究中,可以看到IGT 在自然状态下有 34.9%的人群转化为糖尿病,37.4%仍停留在糖尿病前期。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糖尿病前期患者在未来数年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血糖水平。

3 IGR 人群的筛查

依据 ADA2007 版糖尿病诊断标准建议,IGR 的筛查内容主要包括:(1) 年龄≥45 岁,特别是体重指数(BMI)≥25 者,年龄

4 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4.1生活干预及健康教育

4.1.1提高认识,走出误区:绝大多数处于此期的患者,没有任何不适和症状,全部都是通过入院生化检查得出的结果。绝大多数患者认为未超过7.0mmol/L属正常范围。患者处于此期存在着健康隐患,同时伴有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受损,对心脑大血管、肾脏等器官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任其发展他们会以每年8%-10%的速度进展到糖尿病,如对他们进行生活干预,大约有50%的人逆转到正常。同时,对高甘油三酯血症.肥胖.糖尿病家族史的糖耐量低减的患者尤应加大力度进行健康教育,他们是进展到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4.1.2 科学饮食,有效降糖:饮食控制是糖尿病前期患者至关重要的基础治疗,应长期严格坚持。其原则是:低盐低脂,每日保证水溶性纤维素食品的摄入,以延缓食物的吸收,这可降低餐后血糖。进食速度是关键所在,一定要细嚼慢咽。提倡饮食多样化,以混合餐为宜。食用绿叶蔬菜,并注意补充维生素类食物,提供足够的维生素C和A。水果以食用苹果为宜,因苹果中的果糖进入细胞变为能 量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所以基本不撼动血糖。以一日三到五餐为宜,定时定量,口味清淡,限油限盐,尽量不吃腌制品、油炸品、动物内脏等高脂肪含量的食物,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

4.1.3 坚持运动,决不懈怠:每日坚持运动,如快走、慢跑、跳健身舞、打羽毛球等等。每日运动时间不少于40分钟,每周运动至少4-5天。长期坚持运动可以增加组织利用葡萄糖,使血糖降低,肥胖患者利于减轻体重,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每日坚持不懈的运动使心脏的功能不受年龄的威胁,深入讲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5 体会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糖尿病是一种与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健康教育则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健康教育是该病的基础治疗措施之一。患者缺乏对糖尿病知识的认识不仅影响其依从性,也会影响其心理健康,造成患者不规范系统的治疗,甚至认为无法根治而采取消极的态度,对糖尿病患者来讲,依从性对糖尿病的控制有很大的影响。健康教育对患者是一种支持,能改善患者对糖尿病的“无知状态”,改变其态度和行为,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达到更好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认真细致的健康教育,使处于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认识得到很大的提高。科学的饮食管理和坚持不懈的运动,是阻断患者进展到糖尿病的法宝。患者出院后,我们跟踪随访,督促他们定期检查空腹血糖,询问饮食管理的效果和坚持运动的体会。在糖尿病早期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循序渐进的施教,为以后的长期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针对性强,能让患者掌握糖尿病的治疗护理和预防保健知识。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糖尿病早期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疗效,许多患者建立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并明显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而且糖尿病早期健康教育效果明显,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筱莹,李梅忠,阮佩珊,等.互动模式健康教育在改善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4501452.

篇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9-0072-02

【关键词】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按照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时展的需要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学校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过程。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启动阶段、还不太系统和完善,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引起注意并认真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本文拟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思考,以期待引起更深入的研究。

1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上海等地为代表大致可分为“自发探索”、“积累成果”和“推广普及”三个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期的“自发探索”阶段:经文献检索发现,1979年下半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心理学研究会的寇清云等就在市三中和十三中尝试开办心理学讲座。80年代初、中期,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在对大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表了一系列报告。它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机关开始意识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为以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积累成果”阶段: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师从青春期教育入手,对部分学生中存在的青春期心理适应、挫折、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困扰进行辅导。几年间,出现一些初露心理健康教育雏形的学校,如上海的曲阳四小、风华中学,江苏的金陵中学等,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中小学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90年代以来的“推广普及”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经过十年以上的实践之后,逐步得到了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而蓬勃发展起来。许多省、市相继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学校设有心理辅导(咨询)室,开展地区和校际交流,一些地区(如上海)还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读物,如班华主编的《心育论》、郑日昌主编的《学生心理健康文库》、邱章乐、程新国编著的《中学生心态调节》和期刊《大众心理学》等。中科院心理所、华东、华南师大等编制了大量心理量表和计算机辅助测量软件,以及中小学生心理档案等技术性工具。其间,我国的一些学者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实验,为1998年秋季,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开设初中心理常识课奠定了基础。

2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从研究到实践已经逐步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

首先从全国范围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快于农村,沿海快于内地,有的地区至今仍未有学校开展这项活动。即使是在一个地区,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盲目发展,各校发展失衡且没有应有地位和时间保障。

其次是理论研究薄弱,学校的教育实践得不到应有的理论指导。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研究大大滞后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一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既未看清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必然联系,也没有弄清二者的区别,实践中常把二者割裂或等同起来。

再次,科学化水平不高,缺乏规范。科学的评估技术的应用不足,滥用不规范的量表,忽视测试信度与效度,仅凭测试结论来断定学生心理。另外,教师的培训尚未正规化。90年代以来,北师学、中科院心理所成功地举办了多次心理教育教师培训班,但由于数量有限,仍很难满足实际需要。

总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形势喜人。但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尚未能形成一个有机运作的系统,也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成为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运行系统及其支持系统的运作都有待进一步规范。

3 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如要获得新的质的发展,需要把它纳入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之中,需要提高它的规范化程度。因此,有几个问题需要进行讨论。

3.1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从总体来把握,在内容上无非包括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健康发展;发掘潜能,增强耐挫力;解决心理困扰,及时治疗。方式上主要包括课堂授课(作为学科课程,以自然班形式进行)、团体辅导(分类组合,具体辅导)和个别咨询辅导。长期以来,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叫法比较多,如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指导、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等。很显然,以上各种提法的侧重点是有所差异的,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则全面涵盖了整个范畴。

3.2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了十多年的经验积累,现在已到了提出全面规划发展要求的时候了。在这方面,上海市有着很好的经验。进入90年代以来,上海相继成立了“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和“上海市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近年来,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此给予了大力的支持。1997年起,除各高校以外,重点中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1998年1月,上海市教委召开“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此后,又对全市的幼儿园到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师资、设施等)进行调查。是年暑假,制定出上海市中小学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12月,出台《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1999~2001年)》以及《上海市中小学心理教育大纲》,并明确:凡是建立心理辅导机构的学校,都应保证必须的活动经费,且能逐年增长。

日前,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育部还将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委托部分省、市和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与实验,并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这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整体规划,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3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显而易见,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包括德育在内的所有教育过程,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也是不完备的。其实,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目前阶段多思索和传播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联性,更有助于二者的共同发展。另外,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普及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如果充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联系,也比较容易使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获得更多的支持。

很显然,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相互代替。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人并不一定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来看,它并不能解决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问题。同样,德育不能把一切都推给心理教育,而是要改变传统的模式,注重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使德育工作科学化;心理教育也应有明确的目的,它不仅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包括“德”在内的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

就学校德育而言,一旦能够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将有助于增强德育的科学根基,使学校德育有可能跃上一个新的层面以获得进一步发展。我们知道,学校德育主要是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负责,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天然目的,是要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终身幸福负责;学校德育的主要方法还是倚重于先人为主的科学灌输,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则是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心理能量,来发展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如果学校德育能够合理吸收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理论与技术的话,那就如国家教委有位领导同志所称:势必带来中国学校德育的一场革命。

3.4 关于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有一种偏颇的认识,即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等同于心理咨询,以为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就是重视和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毫无疑问要包括心理咨询,而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一个“心理咨询”就可替代的了的,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就不只是心理咨询所能完成的,这需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应该看到,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刚刚起步,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咨询队伍,是搞好咨询工作的关键。但目前就中小学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为非“专业人员”,一般由分管德育的领导、老师、班主任、校医等组成。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存在一个多重角色的问题。作为咨询人员,面对服务对象采取的是倾听,所提建议、指导一般是非强制性的,而要让一名班主任这样做就会与其习惯了的角色行为模式产生冲突。另外,面对多重角色的心理老师,又会影响学生对这些老师的信任。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固有的角色冲突,不仅妨碍他们涉及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即使在学生一般性心理问题的解决疏导方面,也带来一定困难。

篇8

关键词:健康教育 社区慢性病 防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真武山社区服务中心的397例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1例,女性196例,本次研究对象的年龄均在65岁~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4.2±3.1岁。

1.2 方法

积极组织健康宣教以及防控活动,耐心介绍慢性病相关知识以及疾病防控方法,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同时,定期对患者进行家访,了解患者生活状况,分析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制定体化的病情防控方案。

1.2.1 病情观察

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在病情观察中做到耐心细心。尤其是要充分掌握患者的疾病史及不良生活习惯,推测影响患者健康状况以及诱发慢性病的主要因素。然后根据患者的个人体质以及生活习惯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并落实到护理实践中。

1.2.2 心理护理

慢性病由于病程长,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要重点关注有严重消极心理的患者,社区医护工作者要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也可以邀请病情控制良好的病友与其交流,分享经验,减轻患者的压力,重新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 健康教育

定期组织健康教育讲座,向患者介绍慢性病的相关知识,向患者介绍患者慢性病的临床表现和常见诱因,教会患者注意监测并观察慢性病常见急慢性并发症,并及时做好相应处理。强调慢性病患者在生活中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如高血压患者必须遵循低盐饮食的原则,保持情绪稳定;糖尿病患者必须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此外,社区医护必须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1.2.4 自我管理的指导

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也十分重要,如对于糖尿病患者,应详细讲述监测血糖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并对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乏力、饥饿感等不适感,建议立即测量血糖情况。让患者复述注意要点,确保患者理解相关知识。

1.2.5 干预后处理

对研究对象生活方式干预1年后,再次进行体检,指标主要包括体质指数、腰围、血压、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比较干预前后体格检查、生化等指标。通过问卷的方式对患者干预后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使用SPSS18.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方法,P

2 结果

由表1可知,干预后在研究对象BMI、腰围、血压等指标改善明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在慢性病发生、发展、病变等全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此可见,加强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能有效控制慢性的发展,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锋,王培玉,高文斌,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心理评估与干预[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0,4(2):110-113.

[2]徐绍娟 (100048首都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市));?刘凤娟 (100048首都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市));中国社区医师 2012,14(27) 319,321

[3]占玉芬,陈伟高,阮世颖,等.乡镇社区居民慢性病现况及其与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相关的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9):3453-345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