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09:26: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远程教育的内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新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而展开合作,获取数学知识。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过程,课堂教学内容应关注学生的体验。在信息化时代,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应采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身得到发展。高中数学的教学采用自主学习,具体的学习方式有:探究性、合作性和综合性学习。新课程背景下不但强调教学效果,而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新知识领域进行探索,培养科学研究能力。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策略,强调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要求学生能理解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系统的数字知识网络,从而为高中数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新课程注重高中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着重强调培养学生数字知识的探究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对问题的思考,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下面,学生应按照思路进行思考。教师注意了解学生的探索研究情况,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导向性启发,当学生出现思维偏差时,教师应及时予以纠正,直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如例1:在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探究题:在方程Ax+By+C=0中,A,B,C为何值时,方程表示的直线是:(1)平行于x轴;(2)平行于y轴;(3)与x轴重合;(4)与y轴重合。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一般的学生仍存在疑虑。一些学生能够比较完整地写出一般的方程,而对于特殊的直线方程,很多学生还是不会写。例2:在圆的一般方程部分,有这样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探究题:方程表示什么图形?方程在什么情况下表示圆?这样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到一些特殊的二元二次方程表示一个点或不表示任何图形,教师应先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再来讨论一般方程。
三、新课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很多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教师引领学生掌握新的数学知识,能够解决在生活实践中的新问题。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生产实践中学习高中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正是新课程所大力倡导的观念。改变了以往教材中直线方程与圆方程这一章很少举例说明知识在实际生活的应用,新课程进行了内容的创新。在直线与圆方程的应用部分就有例题。
四、新课程重视高中数学的一题多解
学生可以通过一题多解,广泛地复习基础知识,总结解题方法,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高中数学研究多种解法的实质,是灵活运用高中数学知识的体现,它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沟通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如例1.证明平行四边形四边的平方和等于对角线的平方和。在以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为原点,一边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行证明。证明完毕后,提出思考:你是否还有其他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方法。这样的数学题就体现了一题多解,指出了适当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对证明的重要性。例2.已知平行四边形四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1,3),B(3,-2),C(6,-1),D(2,4),如何计算它的面积?这是在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一条引例,课本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法,第一种是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高,第二种方法是借助直角三角形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高。两种不同的解法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的全面性。
关键词 教育经济与管理 硕士研究生 概况 对策 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1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概况
1.1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设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新学科不断涌现,尤其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不同学科交合产生的新兴学科, 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形成了一股重组浪潮。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 也经历了一个交合和重组的过程。1997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版)中,新增了管理学门类,下设了包括公共管理在内的5个一级学科和14个二级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又下设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以及土地资源管理这5个二级学科。由此,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应运而生,并于1997年起正式成为一个可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
1.2培养目标
教育经济与管理以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规律。主要任务是探索教育与社会发展、政治经济的关系,用管理理论分析教育系统的运行机制,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提高教育的资源配置,揭示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与经济管理的运行规律以及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效益的变化。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1999 年版) 一书阐述了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其具体内容为:具有扎实的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能把握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领域比较重要的理论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国内外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研究水平……能从事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
由此可见,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管理工作者。
1.3培养存在的困境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自设立以来就备受争议,无论是其成立的必要性还是合理性都引来各界的积极探讨。随着近年来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数量也与日俱增,人们纷纷关注该学科的发展以及前景,总结了该学科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1)与错位的培养目标相配套的培养方案存在诸多缺陷。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师队伍总体质量不高,影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二,课程体系陈旧,影响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 第三,评价机制不科学,影响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2)全国统一招考制度为生源质量埋下隐患。(3)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2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策
在对教育经济与管理褒贬不一的形势下,一些学者提出了对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策。黄海群、孙曙光(2009)提出,要明确目标定位,实行分流教育,建立以“应用型为主,学术型为辅”的培养机制。优化课程设置和重视实践锻炼相结合,提高知识水平和增强工作能力并重。建立“协作式”的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师的作用。
3“教育原理”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价值
3.1对教育原理内涵的认识
“教育原理”一词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其内涵的理解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在实际应用中,对其内涵主要有三种理解:第一,将“教育原理”等同于“教育哲学”;第二种理解是将“教育原理”等同于“教育基本理论” 或“教育理论”;第三种理解认为“教育原理”是在理性层次上研究教育的主要关系。综合各学者的观点,本文采纳方展画教授对教育原理的见解。“原理” 一词在汉语中系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并且是可以作为其它规律之基础的规律”。因此, 教育原理应该是有关教育的一般性规律的知识体系, 对教育之一般性规律的揭示与认识成果, 教育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即教育理论知识体系中的推论性知识系统, 这类知识发挥着对教育实践的预测、导向乃至科学调控等功能。
3.2“教育原理”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从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来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设置分为三个方面:(1)政治理论课;(2)外语课;(3)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程学习是研究生课程学习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的设置面向专业,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课程,基本技能等相关课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必修课一般包括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原理、教育法学、教育科学研究与方法、教育统计学等。
教育原理作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在各学校有所不同。以广西大学教育学院为例,教育原理这门课程参考三本教材,分别是孙华的《高等教育学概论》、王保星的《西方教育十二讲》以及弗兰克・M・弗拉纳根著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以研究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为主线,系统阐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原理,既有基础理论性,又有应用指导性。通过教师授课、学生制作并讲解专题以及师生互动来共同完成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可以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教师不仅是指导者、引路人, 也是学习者、意见倾听者。在讲授原理知识时,教师会列举历史事实以及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在抛出问题后,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纷纷热烈讨论;对于学生发表的看法,教师客观评述;另外,教师还会用简短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和思考, 以扩展知识面, 丰富思维, 增强自学能力。通过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三本教材的理论知识和原理精髓,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研究生应具备的学术思维,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思维方法。
3.3“教育原理”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价值
根据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原理”这门课的开设正与这一目标相吻合。虽然教育经济与管理运用的是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但是其研究对象是教育领域。教育原理是一门原理性课程,包含系统、全面的关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快速全面地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并且,教育原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建立学术思维体系。因此,掌握教育原理可以为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个专业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另据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国设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的研究生院(处)中,基本上是一直按照培养教育理论研究者走路。因此,“教育原理”虽然是一门理论性课程,但在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发展中也必不可少。它的开设不仅为培养硕士研究生夯实基础,也为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埋下伏笔。
4总结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其中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受到广泛关注。由于学科归属问题,各院校对其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异,但教育原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学习中还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是关于教育的理论知识的普及,对学生的思维和逻辑也是一种培养。另外,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其培养目标和方式有待转变和改善。
参考文献
[1] 柳叶.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 黄海群,孙曙光.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3] 方展画.关于“教育原理”的一种新诠释[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1).
关键词:教育原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
随着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原先大一统的“教育学”逐步被分化为许多子学科,“教育原理”就是其中一个。长期以来,“教育原理”的称谓就比较混乱,经常与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等混为一谈。而教育经济与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本身的概念界定、学科属性就存在很大的争议。因此,针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所开设的教育原理课程,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应当体现专业特殊性就更加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也有学者站在社会视角,同时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给教育下了比较科学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本质问题,主要是基于对教育存在形态的功能和作用的揭示,而传承社会文化是教育最根本的使命,也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所在,因此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传承人类精神文化的手段和工具。
(二)教育原理
《教育大辞书》对“教育原理”作了如下解释:“凡实施教育、评判教育之基本的准则,统称教育原理。”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教育原理”日渐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但其内涵仍旧没有统一。大致有以下三种解释:将“教育原理”理解为“教育哲学”,将“教育原理”理解为“教育基本理论”,认为“教育原理”是在理性层次上研究教育的主要关系。其中第二种观点更为普遍。这样,我们可以将教育原理定义为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的科学。它主要是通过对教育基本规律的阐述和研究,从而为具体学科提供最一般的理论指导。教育原理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本理论学科的地位。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
教育经济与管理是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教育管理过程之中。1997年学科目录调整前为两个并列的学科: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此后,合并调整为一个新的学科,称之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
我国高校开设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已经有十几年,目的在于培养能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规律的学生,从而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或教育政策的领导者、管理者、政策分析者以及相关公共服务的专家型通才。但是,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困难,究其原因是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专业布点不合理
我国开设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很多是为了扩大学校规模和影响力,这种盲目设置专业的行为不仅违背了交叉性学科的专业设置要求,同时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学生的培养都是极其不利的。
(二)专业教师匮乏
当前,虽然许多高校开设有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一专业,但研究队伍中能够系统掌握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科班人员”非常匮乏。另外,此专业少数的毕业生大部分没有投身于教育经济与管理的交叉学科研究中,专业教师缺乏问题未能得到缓解。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理论讲解多于实践体验;课程内容陈旧,难以与学科前沿和科学研究同步;学科课程专业性强,综合性差。
(四)教学方式与方法单一
目前更多的仍旧是“一言堂”教学,且重视理论灌输,缺乏实践体验,学生参与程度低,不利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教育原理课程的开展
教育原理作为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学科对于我们学习教育学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问题,教育原理作为一门必修课应当如何设置其课程内容,运用何种教学方法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
原理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教育原理是关于教育的一般科学原理。就内容来看,教育原理侧重于研究宏观的教育问题和一般教育活动的规律,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贯穿于教育各层次的普遍原理、有关教育事业发展的原理和有关教育活动过程的原理。具体涉及到教育起源、教育宗旨、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教育与人的发展、教师与学生等内容。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要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必须先夯实基础,提高专业素养。因此在教育原理的课程内容选择上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开设学术性专题,提高本课程的前沿性。教育原理从学科称谓到内容现状都存在颇大争议,是一门不够成熟的学科。因此该课程内容在讲述基本原理的同时,应当注意及时摄取该领域的前沿性知识,让学生紧跟学术步伐,了解该学科的最新动态,方便日后在教育领域内从事管理和科研工作。
第二,拓宽知识口径,深化课程内容。教育原理涉及教育起源、教育宗旨、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教育与人的发展、教师与学生等,内容多而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我们应当将上述各个方面的知识都加以深化讲解,让学生从根源上了解教育原理。如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我们应当从古希腊的宗教神学开始介绍。并且,讲解应当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背景,从而拓宽知识口径,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
第三,注重实践教育,强化能力培养。所谓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教育原理从根本上是为了指导学生在该领域的学习和工作,因而重视实践运用刻不容缓。如对于教育制度的学习,应当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教育部门、学校的制度建设和落实,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另外,锻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教育原理相关知识也是提高其实际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强化实践,有利于提高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四,注重专业融合,提升综合能力。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一门由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构成的交叉性学科,因此,在进行教育原理知识的讲解时,应当综合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无不与社会经济发生关系,与人性需要有所牵连。此时,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是我们进行教育发展分析的重要工具。
通过专业课程内容的改革,有助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大力提升,从而解决目前该专业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专业,它意在培养具有敏锐洞察力,能够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并能结合实际情况预见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的学生。所以,对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不仅要打牢学生的理论功底,开拓学生的视野,还要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及实际工作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和“一言堂”“放羊式”的教学,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教育原理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基础性的专业课,目的在于强化该专业学生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因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第一,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创建一个师生互动式的教学平台,在教师激发、促进、引导之下,学生主动、互动式学习与探究,解决教学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激发、感受、学习、研究、操作、自创的过程中,生成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通过案例激发和教师启发式、开放式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刻感受教学内容,推进其互动、合作、探讨,从而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研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包括专题划分和团队组建、进度安排、课堂报告与讨论、撰写课程论文等具体环节,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和组织。“研讨式”教学方法对于加深硕士研究生对专业基础课的理解十分有效,因此对于丰富教育原理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该方法对于培养研究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也具有重大作用,是培养“科班出身”的高级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除了上述方法,我们还可以辅之以邀请专家、学者作报告以及参观调查等教学方法丰富教育原理的教学。总之,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我们应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不断丰富和发展教育原理的教学方法。
四、总结
教育经济与管理作为一门由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交叉而成的复合性学科,对于丰富学科体系,推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教育原理作为教育科学体系的一门基础学科和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要适应该专业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9.
[2]胡德海.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3]张银桥.“教育原理”在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探讨[J].新课程坛,2011,(16).
[4]石忠仁.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24.
[5]娄成武,史万兵.教育经济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05):1-13.
[6]卜树春.从就业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J].职业时空,2008,(12).
[7]沈有禄,于小淋.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硕士课程设置改革[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
[8]冯建军.关于“教育原理”的学科称谓与内容现状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内容 资源利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各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依赖课堂教学,为了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除课堂教学之外,还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的物质和文化环境等资源,使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交往以及成就感、荣誉感等各种心理素质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本文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及其资源利用途径作了初步的探讨,以期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及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包括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挫折观的教育,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以及成就感、荣誉感等各种心理状态的正常发展等。
1.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等内容。自我意识可分为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消极的自我意识。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表现为自我认识全面而客观,既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够悦纳自我,即能够欣赏和接纳自己;具有开放的自我结构,当经验发生改变时,自我意识结构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能够吸纳新经验,调整自我意识的内容,使自我意识始终能够与经验保持一致和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基本一致。根据积极自我意识的构成,学生积极自我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认识教育,正确的自我评价方法的教育和理想自我的教育。
2.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人际关系和谐的学生,容易从他人那里获得需要的信息和帮助,学习和生活比较顺利,心情愉快,自信乐观,有利于维护其心理健康和潜能的发挥。而人际关系失调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处处受阻,心情抑郁,容易产生自卑、自傲、孤独、敌对等不良心理,危害其心理健康。学生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教育主要包括人际关系认知的教育,人际交往技能培养,感情移入的训练和避免人际冲突的心理教育,学生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人际环境和活动,通过校园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各种环境和交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主动打开心扉,排除心理的闭锁性,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从而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3.挫折观的教育
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都会遇到挫折,儿童青少年也在所难免。虽然挫折在人的生活中经常遇到,但是不同的人对挫折的态度却不尽相同,挫折对于他们的意义也不一样。有的人以积极的态度应付挫折,他们在挫折面前不害怕,不退缩,能够冷静地分析自身遭受挫折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消除挫折带来的负性情绪,变挫折为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力量。而有的人则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挫折,甚至对挫折采取消极对抗的行为。积极地对待挫折的态度是有利于个体的心理成熟和心理健康的,而消极地对待挫折的态度,则容易使人长期处于负性情绪状态之中,破坏个人的自我观念和心理健康,甚至引发多种心理疾患。在我国当代儿童青少年当中,独生子女较多,父母对他们过分保护现象比较严重,而学校的一些正规课程也很难涉及到在这方面的教育,因而导致不少学生的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挫折观教育,增强他们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4.其它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它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交往以及成就感、荣誉感等各种心理状态的正常发展。对儿童青少年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集中体现在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心境,集中的注意力,活跃的思维力,沉着、稳定、轻松地面对各种重大学习任务的自我控制力,善于与他人共事、交往相处,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不怕困难和挫折,具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如果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则上述各方面的心理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比知识更重要,即更具有适用性和持久性。更何况在信息社会,有许多获取有关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学校教育应更多地注意教学环境中能力、态度、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熏陶,这将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利用途径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实施隐性课程的主阵地。一方面,应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入手,改变只教书不育人的状况,促进健康个性、情感、态度、挫折观、价值观等对教学过程的渗透,实现知识目标与情感、态度目标的有效融合,使课堂教学进入心理健康教育与知识传授相统一的新境界。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以爱心和对学生的尊重去赢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外,还应该把教师本人的、品德、行为、意志、情感、态度以及需要、动机、理想、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基本素质显露给学生,从而对学生起到春雨润物、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发挥教师的典范作用,真正能把反映一定文化的、身体的、智慧的、情感的、意志和行为的等正面品质的内涵贯穿于整个潜在课程教育之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仪表、装束,做到举止文明,行为得体。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学生的楷模和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抱负水平和个性修养,培养利他意识和遵纪守法等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
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隐藏着能力、技能的培养以及态度、情感、信念和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其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学习学科课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关键的是使这些内容渗透到心理健康中去。一些隐藏着态度、情感、信念和价值观等潜在的课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剖析、启发,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特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以一种亚文化面貌出现,与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相比,它是层次最高的一种,它以其独有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各种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应成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不可替代的渠道之一。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非常重要,是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康的情感和个性品质的基本手段。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如文明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尊师重学的风尚,优美和谐的校园场所,这是靠纯理论说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不能及的。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受到启发,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容易引起共鸣,达到教育目的。因此,首先要做好校园环境的美化工作,如注重校园绿化和建筑物的设计,利用墙报、黑板报、宣传栏以及教室、寝室的陈设和装饰等,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调节情绪的功效。优美的校园环境,再配以催人上进、鼓舞人心的名言警句,则更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
3.校园活动
课堂教学虽然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但它毕竟受到教学时间和课堂内容的限制,不够广泛全面。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举办一些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竞赛,文体活动,如大自然摄影展、心理健康知识抢答赛、有奖征文,开展演讲赛、书法和美术比赛等活动,举办校园运动会、篮球赛等体育竞技活动,组织旅游兴趣小组、计算机兴趣小组等兴趣小组活动。这些活动本身蕴涵着育人功能,是提高学生人际认知与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4.音乐活动
音乐是自然赋予人类的礼物,也是人们心灵跳动的声音。音乐可以用独特的旋律,唤起人们的思维与联想,进而在其意识中再现生活的具体形象。在临床心理学上,音乐治疗已作为一个独立的治疗手段而受到人们的重视。音乐能够对人的混乱无序的身心起到调节作用。音乐的次序和结构,特别是节奏因素会帮助一个人重新组织自己对外在世界的感知。一些儿童甚至很多成年人的内部世界常常是迷惑混乱的,音乐有序的结构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体验,可以帮助他们从混乱中解放出来。音乐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可以训练个人的社会合作、协同能力。学校通过组织各种音乐活动,如合唱,乐器合奏,舞蹈等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让他们在音乐活动中学习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正确的社会行为,行为的自我克制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评价。音乐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的桥梁。当疾病使人与外界的正常联系减少,产生孤独感的时候,音乐是弥补这种情感需要的一种良好的手段。音乐活动为患者提供了一个通过音乐和语言交流来表达、宣泄内心情感的机会。患者在相互的情感交流中相互支持、理解和同情,使他们的各种心理和情感的困扰得到缓解。患者在音乐活动中获得了自我表现和成功感的机会,从而增加了自信心,恢复了心理健康。音乐教育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音乐是直接抒感的艺术。由于音乐发自于心,所以能动之以情,音乐通过人的听觉让人感知,它的优美的旋律容易激发人的深切的情感。当一个人处于悲伤、不满、压抑、痛苦中时,利用音乐可以让人的情绪得到缓解,解开心中的情结,从而抒怀,净化心灵,帮助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钢琴教学 独立院校 教学内容
前言:
独立院校学生不同于艺术学院钢琴专业的学生,学院的教学大纲、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艺术院校教学体系并不适用于独立学院的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需要。独立学院所面对的钢琴教学对象是钢琴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钢琴弹奏能力,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独立学院教学经验,对钢琴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1独立院校的钢琴课程适用教材的选编
从独立学院的音乐学生专业条件出发,独立院校所使用的钢琴教材需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对处于钢琴学习启蒙阶段的学生来说,选用小奏鸣曲、拜厄和599等这样的教材,极有可能使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中,除了会弹奏练习曲、几首有限的乐曲之外,其他就什么都不会了。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基本技能和基础演奏方法训练,不但要为学生打好学习基础,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视奏能力的培养。在入学的第一年持续进行基础训练,随后的3年内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接触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钢琴作品,由简入难,让学生拥有广泛的涉猎。大量“泛弹”对处于初级水平的教学对象来讲,它有利于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视谱能力,增强学生演奏完整曲目的自信心,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钢琴教材曲目的选定应遵循代表性和使用性原则,主要以中外的中小型名曲为主,并不得选用过多难度较高的曲目,必须充分考虑独立学院实际的教学需求。
2增加对课程编配和即兴伴奏实践与教学的重视
独立学院音乐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均是以声乐方向作为主要发展方向,这些学生学习钢琴主要是为了弹好伴奏,并具备一定程度的曲目编配能力。通过对近年来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可知,步入社会的学生大都缺乏曲目编配能力和即兴伴奏的能力,而其恰恰是实际工作中“最实用”的音乐能力。因此。学院在培养学生的伴奏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对编配能力的培养。当前,独立院校在伴奏教材和实践培训方面较为缺乏,学生难以体会到伴奏的整个实践过程。
学好伴奏应做好以下几点:熟练钢琴键盘(包括五声调式音阶、十二个大小调等)、快速反应能力、以及与演唱者配合协作的能力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应充分掌握曲目的内容和情绪风格,并对其进行分析,这些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是不易实现的。因此,学生除了掌握课堂上教师教授的编配方法,同时也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索,在期中或期末的声乐考试中要求学生互相伴奏,并要求每名学生必须完成两首以上的伴奏任务,由声乐和钢琴教师共同打分。增设即兴伴奏考核,选任一旋律,让学生即兴发挥。从课时、实践和考核三大方面加强伴奏课程的实践和教学,借此提高学生的编配能力和伴奏能力。
3与集体课相结合教学模式
采用“一对一”的钢琴小课的授课模式,该教学模式延续了较长的时间,音乐学院主要以这种形式进行专业性演奏人才的培养。而对独立学院来讲,钢琴学习都应从演奏基础学起,各个专业的音乐课程都应该作为学生学习钢琴的必修课。而目前独立院校,在钢琴课堂教学中,钢琴教师应建立,多以“三到五人”为小组的课堂授课为主。经实践验证,电钢琴小组课和钢琴个别课相结合的钢琴教学模式更加适合独立学院的钢琴教学,尤其是对初学钢琴者而言,学院应设立三人一组的数码钢琴集体教学,对学生的钢琴基础加以辅导,并在以后几年内逐渐将学生细分,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取长补短,互相观摩,同时也可系统的学习到钢琴的教学法。在第二个学年里,对那些领悟速度高,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科实行“一对一”的钢琴课程小课教学。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学习演奏风格及技巧。而其他学生可以正常继续地开设小组课。集体课的教学过程中,可利用节拍机和数码钢琴的录音功能借此来辅助学生进行弹奏练习。教师可在课堂中运用回课形式来弥补个别课的缺点及不足:如由班内钢琴弹奏较好的学生为大家做演奏示范等。
4在教学内容中纳入钢琴弹奏理论和钢琴教学法
教师在我国的教学事业中仍起着极为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应不断增强自身教学知识,对中外优秀的钢琴弹奏理论及教学方法,结合丰富的时间经验和自身工作体会,建立一套科学、清晰和完善的钢琴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使学生不但掌握良好的钢琴弹奏技能,同时也能学到系统的钢琴弹奏理论及钢琴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独立学院的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于教师行业。如果学院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单独开设教学法的学习课程,或是定期举办钢琴弹奏理论和钢琴教学法的讲座。使学生逐渐进入启蒙教学中,逐步了解钢琴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准确的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在更高层面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深入的了解。
5完善学生的钢琴成绩考核
考核学生的钢琴成绩,是检验学生对钢琴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具体情况的重要手段,是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之一。通过上述对独立学院的钢琴教学内容和改革模式的设想,传统的技能考核再不能满足学院全面考核的目的。当前,钢琴成绩的考核内容应由钢琴教学法的应用和掌握、钢琴演奏的技巧技能以及即兴伴奏和编配等方面进行考核。大体可概括为演奏考核和理论考核两方面。考核体系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和掌握情况的了解。
结束语:
总之,对独立学院钢琴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工作仍任重而道远,钢琴教学内容的改革尚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实践研究和探索,并对其中存在的不足加以完善。我们应当秉持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行全方面合理化的教学方案设计,创造新的适合独立学院的钢琴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一、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生活化
教学时,我们一方面要用好教科书。就是要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渗透理念,充分运用教科书已有的资源进行教学,教材中提供的有些情景,不论城乡地域的差别,不论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也不论过去、将来,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相当熟悉的,是可感知的,像这些情景,我们就可以直接加以运用。例如,教材中“水位的变化”、“花边有多宽”、 “猜年龄”等等。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实际及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把数学引向生活,强调数学跟人类现实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和生活经验,从而带来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
案例:“函数”一节,以摩天轮高度随时间变化的研究为学习背景引入函数概念,这一情景能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具有较强趣味性。但是,对于乡村中学的学生来说可能都没见过摩天轮,若是这样引入,恐怕还要给学生解释一翻什么是摩天轮。为此,一味照搬教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实事求是,灵活选取背景材料,学习效果可能会好一些。例如,此案例中的背景材料,对于农村学生就可以优化为让学生研究水车的变化,以体现贴近生活、就近取材的原则。
案例:学生在学习完“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这一节,让学生搜集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概率问题,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实例,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比如:
一副扑克牌,任意从中抽出一张,计算:
①抽到大王的概率;
②抽到A的概率;
③抽到红桃A的概率;
④抽到红桃的概率;
⑤抽到红牌(或黑牌)的概率。
中国福利彩票“22选5”活动中奖的概率与中国体育传统七位数字型彩票中奖的概率哪个大?
以上问题的设计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教学的价值。如果教师正确引导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赌博”危害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人文关怀”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加强教学内容与各学科资源的整合
初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已拓广到客观世界的许多方面,他们逐渐关注来源于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更为广泛的现象和问题,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表现出更大兴趣。因此所选素材要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它学科中挖掘可利用的资源。例如在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可让小孔成像的现象进入课堂,在学习“乘方”时,可用电脑展示细胞分裂的过程,在学习“对称图形”时,可让照镜子现象进入课堂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物理、生物及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函数的时候,用计算机来研究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在计算机上,作图比在白纸上快而且精确,能够节约时间,并更深入地研究。
三、探究生活中的问题,让生活数学化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
案例:在学统计的时候,我让学生调查统计十字路口10分钟过往的行人、汽车、自行车的数量,然后绘制成一份统计图表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的结果出乎我的意外,没想到学生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后提出了塞车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而提出了解决交通堵塞的方案,虽然,他们收集的数据可能并不十分准确,得到的结论和提出的建议可能会有失偏颇片面,但实际上,学生关注的,已超出了数学的范围,他们的目光已经投向了社会,他们已经在学着关注人类自身,这不正是教育的本义吗?
案例:让学生用数学知识作决策:本地农民生产一种绿色蔬菜,若在市场上直接销售,每吨利润为1000元;经粗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可达4500元;经精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涨至7500元。
有一家农工商公司收获这种蔬菜140吨,该公司加工厂的生产能力是:如果对蔬菜进行粗加工,每天可加工16吨;如果进行精加工,每天可加工6吨。但两种加工方式不能同时进行。受季节等条件限制,公司必须在15天内将这批蔬菜全部销售或加工完毕。为此公司研制了三种可行方案:
方案一:将蔬菜全部进行粗加工。
方案二:尽可能多的对蔬菜进行精加工,没来得及进行加工的蔬菜,在市场上直接销售。
方案三:将部分蔬菜进行精加工,其余蔬菜进行粗加工,并恰好在15天完成。
你认为哪种方案获利最多?为什么?
——以新课程高中英语教材单元内容重组为例
柳 冰
(贺州高级中学,广西 贺州 542800)
摘 要:高中英语新课程教学由传统依靠教材转向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因此,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材资源,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关键词:新教材;教学资源;整合优化
一、 新教材使用的现状
高中英语新课程已进入积极推进阶段, 与之配套的新教材使用现状:(一)课本容量大,教学任务重,课时却没有增加。(二)要求标准高而学生底子薄,听说读写难以全面兼顾。(三)课文以说明介绍性体裁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某些题材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内容相对偏难。
二、新教材整合的必要性
针对上述的情况,教师有必要对英语新课程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即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使之更加符合教学实际,确保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和落实。正如Harmer(1983)所阐述的“教材不是圣经”,教师不要做教材的奴隶,而要做教材的主人。英语是一门课程,而教材是课程教学的载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语言特点以及语言教学环境等具体情况,大胆删减、增补和重组教材内容并加大对其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新教材内容整合案例
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机械分割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树立从整体上考虑教学程序安排的“模块时间”概念。下文以单元间内容整合和单元整体内容重组为例进行论述。
(一)单元间内容的整合:
高一新课标NSEFC Model 1和Model 2共有10个单元:
Model 1 (topic) Model 2 (topic)
unit1 Friendship Cultural relics
unit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The Olympic Games
unit3 Travel journey Computer
unit4 Earthquakes Wildlife protection
unit5 Nelson Mandela Music
1、以相关信息为线索重新组合
Model 1第一、三和四单元的主题分别以“朋友(Friendship)、旅游(Travel journey)和地震(Earthquakes)”为线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围绕“旅游、朋友、难忘的经历”等相关话题进行设计,将任务置于真实的背景之中,让学生展开讨论难忘的经历和朋友。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进一步探讨真正的好朋友应具有的特点。
Model 2第一单元(Cultural relies)和第四单元(Wildlife protection)进行组合教学,探讨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及濒危动物。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名胜古迹和珍稀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就如何保护或拯救它们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这样, 从保护文化遗产到保护动物,单元之间自然地形成了任务链,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大自然以及为建立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而努力的学习热情。
2、以时事为背景进行信息组合。
以时事为背景,以教材内容为语言材料设计任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讨论2012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奥运会。以此为切入点,将Model 1第二单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和Model 2第二单元(The Olympic Games)组合起来。Model 1第二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英语的发展以及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区别,而Model 2第二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奥运会的起源、宗旨以及各种比赛项目。教师应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了解有关奥运会的知识。
(二)单元整体内容的重组:
1、补充和删减内容
在不影响模块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教师对模块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取舍,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如在Model 2第一单元(Cultural relies)的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补充阅读材料“A city of heroes”(来自SEFC Book1A unit 7的Reading; 而在Model 1 第二单元的Using language教学中,就可以将Reading部分删减,直接导入话题,自然地连接Talking和Listening环节。
2、调整教学顺序
教师适当地调整模块内部的顺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例,Book 1A Model 1Unit 3 Travel journey 的Using language部分中Reading介绍的是与旅游有关的文章Journey down The Mekong。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what object did they take with them?”自然地引出Workbook中Talking的话题,接着呈现旅游用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Do you think which is the most useful and which is the least useful?”将教材内容稍作调整,就可将两篇内容相关的Reading 和Talking有机地结合起来。
3、扩展活动步骤
在模块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增加指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活动的难度;或者拓展原有的活动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例如:在Model 5第一单元“Great scientists”中的阅读教学时, 在最后的输出步骤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 What should you do if you’re travelling to a country that has a cholera outbreak? ”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进行有关水污染方面的写作训练。
四、结语
单元间内容和单元整体内容重组打破了传统的备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启动他们的认知结构,达到任务型语言教学所追求的语言习得的理想状态。同时,按照实际需要重新组合教材也是培养和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廖晓青.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和课堂实践[J].外语教学,2001,(II).
[2]易导群.重组——创造性地使用高中英语教材[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9).
[3]葛文山.高中英语模块课程的教学实施[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7).
[4]袁昌寰.任务型学习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02,(7).
[5]秦丽鹃.对高中新教材中Warming up部分的几种教学尝试[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7).
一、影响初中体育课堂活动高效性的内外因素剖析
1.外部环境因素
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制度沿袭之下,学生体育学习的外在相关环境,如: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影响体育活动的相关因素,学校和家庭都以学分为主要参考指标,偏重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注重于具体和抽象思维的训练,而对体育锻炼则甚少关注,更有甚者采取了阻挠的方式干涉,使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大,觉得体育锻炼对应试教育的作用不大,只是将体育课作为休闲的场所,而没有构成高效的体育课堂。
2.内部环境因素
在初中体育课堂上,内部环境也制约了体育活动的进行,首先,从体育老师的配备来看,专业的体育老师匮乏,初中体育课堂缺乏专业的老师指点和课程设计,成为部分老师的代课环节,体育老师基本没有什么培训机会,体育专业性培训和指导的缺失造成了初中体育的无视状态;其次,从学校的体育设施来看,由于学校资金对体育的投入非常有限,体育活动器材和设施呈现随意化状态,并没有伴随着体育课堂的合理化设计而采用,几乎空白的领域制约了学生体育项目的开展;最后,从体育安全的角度来看,由于家长对学生的安全非常重视,学校作为培训机构,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而对体育课程的设计有所保留,使生动活跃的体育课堂变成一潭死水。
二、初中体育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单元设计高效教学
1.体育单元设计的概念
体育单元设计是以课为基本的单位,它必须是在同一学期内的同一个教学内容中的集中体现,它是体育老师从某一章节或者某单元的教学内容出发,在遵循新课程理念的目标之内,确定合适的教学策略,对单元设计内容进行优化体育活动的过程。单元设计内容必须突出连续性和完整一体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在保持连贯的基础上进行体育单元的体育活动学习,在单元设计的层次化活动中完整地掌握体育相关技能。
2.体育单元设计的原则性把握
(1)连续性原则的把握。体育单元设计内容是在学生既有的体育状态下,进行前后衔接的拓展和延续,学生可以在对既有体育知识的体验之下,逐步根据单元设计内容进行新的内容的学习,在对原有体育技能的掌握基础之上,完成对新的设计单元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更好地把握新旧知识点的衔接与延续。
(2)适宜性原则的把握。体育单元设计内容要注重学生体育活动的时令性特点,学生可以在适宜的时令完成相应的体育活动,注重在特定的季节里完成特定项目的体育活动,避免因时令把握不当而造成的安全性损伤与隐患。
(3)实用性原则的把握。体育单元设计内容要体现实用性,学生和老师都要考虑到学校的体育器材和设施状态,以实用安全为目的,注意体育器材和设施的安全性能,在单元设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实用性的、可操作的体育活动。
3.体育单元设计内容的高效性策略运用
(1)作为学生,首先要端正体育学习态度。在以学分制为主导的现代教育形势之下,我们要端正体育学习态度,以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氛围作为开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扭转家庭和社会对初中体育的态度,通过对体育单元设计的具体细化任务,实现各阶段的体育活动内容,从而逐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构建体育高效课堂。
(2)要增加有效课堂时间,减少无效、浪费。由于初中体育课堂的活动范围较大,为了减少无谓的随意散漫状态,使体育活动呈现紧张有序的编排与训练,可以有针对性地预设一些体育学习内容,如:基本跳远动作中的前期准备动作、摆手姿态、跑步节奏等,都可以进行预设式的演练,等学生熟练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动作之后,再有效利用体育课堂时间,利用学生自身对体育技能的理解,进行与老师的讲授同步的动作训练,在实践操作的体育运动中,增加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和应用,达到高效体育课堂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