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09:26: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辩论的价值,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从经济学中价值论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入手,结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根本目的的认识,探究了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立的根源所在,提出了对待西方经济学以及坚持和发展经济学的应有态度。
0引言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经济学被简单化为阶级斗争的学说,与此相关的另一个简单化的观点则认为,以稀缺资源配置为内容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是真正的现代经济学。那么,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到底是什么关系?
由于价值论在经济学中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我们的讨论先从价值论的变迁谈起。
1经济学中价值论的变迁
经济学中种种不同的价值理论的分歧和对立,就其主流而言,可以归结为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对立。
劳动价值论不是马克思的创造,而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首创。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人类财富是人们用劳动适应人的需要改造自然得到的。他们的这种观点,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最早做了系统的表述,其成果是世界公认标志政治经济学正式诞生的名著《国富论》。他在这部书中指出:“每个国家的国民每年的劳动是供给这个国家每年消费的全部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劳动是为购买一切东西付出的初始价格,是原始的购买货币。最初用来购买世界全部财富的不是金或银,而是劳动——但古典经济学家并未严格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价格),亚当·斯密第一个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他明确指出,交换价值的大小不取决于使用价值,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劳动是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是他所说的劳动有时是指购买的劳动,也即交换得到的劳动,有时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他认为两者是等价的,是无区别的。更为矛盾的是斯密在进一步讨论价值构成时又背离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人决定,并把工资、利润、地租称为商品价值的三个源泉。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克服了斯密关于价值源泉的二元论局限,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雏形。李嘉图坚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大小,甚至提出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不是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而是社会必要劳动。但由于他未能区分劳动与劳动力以及价值与生产价格,所以无法解决等价交换形式下利润的产生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两个矛盾,从而导致李嘉图学派的最终破产。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李嘉图的学说,一方面明确指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另一方面正确区分了劳动与劳动力,并使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从而克服了那两个矛盾。
效用价值论是尔后西方经济学对抗劳动价值论的主流。以1871年“边际革命”为界,此前的效用论主要是客观效用论,此后则演变为主观效用论。无论是哪种效用价值论,都是主要从需求方面研究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经济理论,只能说明人们对财富的主观评价,无法说明财富的来源和增长。客观效用价值论强调的是商品本身的效用(使用价值),主观效用价值论强调商品价值的本质是人的欲望及满足程度,并且将这种欲望满足程度归结为个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评价。
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上,价值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便是由马歇尔完成的主观价值论与客观价值论的融合。在马歇尔的学说中,价值、交换价值、价格都是等同的,因此他的价值论就是价格论。他所说的价值或价格指的是一种均衡的状态,其价值指的是均衡价格。这种理论不区分劳动产品和非劳动产品,把价值等同于供求决定的价格,只承认有价格存在,不承认有不同于价格的价值存在。它认为,就市场经济中商品财富的生产来说,成本是供给后面的原动力,而效用是需求后面的原动力,二者通过供求的波动,共同决定了财富的价格即交换价值。生产成本和边际效用是供求规律的两个构成部分,它们的作用可以和剪刀的双刃相比拟。研究商品财富的价格是受效用支配,还是受生产成本支配的议论等于研究剪刀以上刃裁纸或下刃裁纸的议论。
自马歇尔实现了价值论与价格论的合流,以及主观价值论与客观价值论的合流以后,原先意义上的独立于价格论的价值论便不复存在了,从此价格论的讨论代替了价值论,马歇尔的价值—价格论也就成为此后西方经济学价值—价格论的基础和出发点。20世纪30年代后,垄断竞争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价值—价格理论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马歇尔的价值——价格论、主观价值论与客观价值论双重合流的趋势,形成了当代西方经济学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价格论传统。
总之,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关于价值论的认识是这样展开的:先是以劳动价值论为主流,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支持西方经济学长达一世纪之久;而后是效用价值论成为主流,以1871年“边际革命”为边界,此前以客观效用价值论为主流,此后则以主观效用价值论为主流;再后是马歇尔的价值—价格论为主流,即在综合主观、客观效用论的基础上,实现了价格论对价值论的替代;再后便是当代学者在马歇尔价值—价格论基础上的进一步补充和发展。
2价值论变迁的原因
(1)之所以在资本主义第一次产业革命前后的100多年里,以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劳动价值论能够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主流价值论,最为根本的历史原因在于两方面:
第一,在第一次产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制度应不应当替代封建制度,还是有待证明的命题。因此,经济学家必须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即必须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否公正。要说明其公正,就要说明它是平等的。为什么平等呢?因为它贯彻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而等价交换的基础就是价值。所以,价值论的讨论便与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正义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那一时代的经济学的热点命题。
第二,资本主义第一次产业革命时代,是自由竞争的时代,资产阶级面临的最主要的敌对力量是封建地主阶级,因而要联合无产阶级共同对抗封建地主阶级,在价值论中就不能不对无产阶级活动的合理性给以部分的承认,这种承认的集中表现就是承认劳动创造价值。但是他们对无产者劳动的正义性的承认仍是有保留的。这从斯密既提出劳动价值论又同时提出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论中可以看出。这一时代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之所以提出劳动价值论,根本目的在于证明资本雇佣劳动制度的正义性、合理性。
(2)为什么西方经济学中占主流的价值论,会由劳动价值论转向效用价值论,并进一步以价格论替代价值论呢?
第一,斯密的价值论的双重性。斯密既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又同时提出了三种收人决定价值论,二者的统一在于斯密认为无论是劳动,还是利润、工资、地租三种收人,都是成本,正是这种成本决定并构成商品的价值。不同的是,在历史的不同阶段,构成商品价值的主要成本不同,原始社会的主要成本是劳动,而资本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劳动价值论就要让位于收入决定价值论。显然,斯密的成本(收人)价值论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论证资本和地租存在的合法性,根本目的是为资本的存在,为资本存在的合理性、正义性进行论证。
第二,李嘉图学派的破产。李嘉图坚持一元的劳动价值论,指出地租不过是对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剥削,这固然为反封建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学理论根据,但他的一元劳动价值论也同时意味着否定资本本身的合理性。因为如果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那么资本所获利润也是对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剥削。再加之他解释不了经济现实中价格与价值背离的实际现象,从而导致李嘉图学派的破产。这直接导致了主流价值论从劳动价值论向客观效用价值论的转变。
第三,边际革命使得客观效用价值论的主流价值论地位被取代。原因在于19世纪后期经济危机的反复出现,使得人们不仅怀疑客观效用价值论所主张的生产自然创造需求,因而供求会自然均衡的主张,而且进一步怀疑资本主义制度是否是和谐的、合宜的制度。这就要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理论上论证。因此,他们对需求问题,对需求与供给的均衡问题便不能不给予特别的关注。相应地,在价值理论的研究上,自然便把人的欲望及欲望的满足程度提到极为重要的位置,甚至归结为价值的本质。目的是要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有价值的,是正义的、合宜的,因为它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的欲望,并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达到和谐均衡的状态。可见,客观效用价值论的主流价值论地位被取代的根本动因也还是出于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合理性的需要。
第四,马歇尔的新古典综合价值论代替边际效用价值论。如前所述,马歇尔的价值论是对客观效用价值论和主观效用价值论的综合。这种综合之所以可能,在于客观效用价值论和主观效用价值论本质上都是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正义性申辩的,其学说的阶级性和使命使之有可能被加以综合。当然,之所以能够被综合,还包括它们在理论的某些共同点和分析方法上的某些共同之处。马歇尔的价值论实际上是均衡价格论,从此当代西方经济学者关注的热点从价值论向价格论转变。深刻的历史原因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牢固地取得了统治地位,更为重要的是要论证如何运用资本主义市场机制才能使经济资源配置更有效。因此,重要的不再是价值命题,不再是讨论资本主义有没有价值,不需要通过论证资本与价值源泉的关系去证明资本的正义和存在的必然。重要的是怎样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从而证明其制度的有效和优越,而这种有效和谐的运行状态,恰恰是被概括为均衡的状态。所以,均衡价格的讨论替代了价值论的讨论。这种替代,实际上是从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资本主义制度转变为回答怎样运用资本主义制度。
可见,西方经济思想上,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到效用价值论,从客观效用价值论到主观效用价值论,从效用价值论到综合的价值—价格论,其主流地位演变的根本逻辑线索,是遵从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公正性、正义性、有效性、和谐性论证的需要。这是西方经济学为什么研究价值论的根本使命所在。据此,我们可以说,一切经济学,一切经济学家研究价值论,根本目的都在于为其所代表的阶级以及所要求的生产方式的历史必然性和正义性申辩。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论的使命如此,马克思的价值论使命同样如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价值观上究竟要说明什么
在马克思那里,劳动是商品之间的共性,是交换价值的实体。他从抽象劳动中发现了商品世界的普遍联系,把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作为把握商品经济基本规律的基本范式。
价值本身呈现着一种经济关系,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物质运动,而是社会经济关系的运动。所以,我们哪怕把商品捣个粉碎,也找不到价值的“原子”。所以,商品作为对象不仅是人和物的关系,更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体现。
《资本论》正文的第一句话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的价值形式是深人把握商品世界运行规律的根本。“商品的对象性不同于快嘴桂嫂,你不知道对它怎么办。同商品体的可感觉的粗糙的对象性正好相反,在商品体的价值对象中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因此,每一个商品不管你怎样颠来倒去,它作为价值物总是不可捉摸的。但是如果我们记住,商品只有作为同一的社会单位即人类劳动的表现才具有价值对象性,因而它们的价值对象性纯粹是社会的,那么不用说,价值对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我们实际上也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最后,马克思进一步写道:“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它们的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
马克思的这类论述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是到处可见的。这些论述力图说明,价值本质上决不是生产活动永恒的自然特性,而是社会关系,是围绕劳动这种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可见,马克思把价值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历史关系,通过这种归结,马克思在价值观上告诉我们:一方面,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一切不劳而获,无论是通过资本私有还是通过土地私有来占有价值都是对劳动的盘剥。另一方面,马克思在价值观上告诉我们,人类劳动的社会性质采取自发的人本身不能控制的、异化的形式实现,本来是人类劳动生产的,但却表现为人不能支配却反而受其支配的方式,人们劳动要通过间接交换来证明其价值,这本身就是人的经济活动的某种异化,是不合理的。之所以有这种历史的扭曲,是因为存在私有制,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的私有制割断了人们生产的直接社会联系,人们生产的社会性表现为迂回间接的外在过程,要克服这种异化,最根本的在于消灭私有制,一切与私有制直接相联系的商品价值、货币、交换关系都是一种历史的扭曲,因而从发展趋势上,从人类理想社会的价值取向上,私有制最终是要取消的。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价值观上所昭示的是对商品关系和市场交换的根本否定。
4小结和启示
(1)从经济学中价值论的变迁及原因的分析,以及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根本目的的总结,
使我们看到,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论的历史使命不同、分析的目的不同,因而是根本对立的。而经济学中不同阵营的对立,重要的不在于其具体分析工具和方法上的差异,而在于其分析背后的价值观的不同,也正因为如此,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其价值理论上形成了尖锐对立。
(2)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西方经济学呢?显然那种认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科学意义,是无国界的、无“阶段性”、无“阶级性”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对于西方经济学我们不能持盲目崇拜、全盘接受的态度。因为,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它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体现着资本主义经济中当事人特别是资本家阶级特殊的价值观和利益要求。因此,我们对西方经济理论的学习和借鉴,要以为指导,更加全面、及时和深人研究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借鉴和吸收其中合理的和有用的因素,识别和批判其中错误的成份,提高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分析和借鉴的水平。
关键词: 讨论式教学 制度内涵 制度价值
一、讨论式教学方式的制度内涵
关于“讨论式教学”的表述,在很多学术期刊中都有所涉及。对于讨论式教学方式的内涵,没有形成统一的或者主流的观点。这就导致实践中教师经常将讨论式教学与教学中的讨论法相混淆,误认为讨论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讨论的方式。其实,讨论式教学方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讨论为主的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小学、中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阶段。本课题讨论的范围则限定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过程中。在高校的讨论式教学,笔者尝试加以定义:高等学校讨论式教学是指为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并在集体中辩论、探讨,达到互相启发、提高学习能力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方面的内涵:首先,要求讨论式教学方式贯穿教学全过程,而不仅是偶然一现的兴致。也就是说,这种方式对课程而言具备稳定性和普适性。其次,要求讨论式教学方式具备可操作性。也就意味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具体讨论过程有所控制和掌握,引导讨论的方向和结论。再者,讨论式教学应具备艺术性。这就意味着,讨论式教学的结果与过程同样重要。在主持讨论式教学过程中,要尽力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和讨论久而不决这两种情况,也要避免讨论过程与结果相分离。避免讨论过程热烈,但结论出台坎坷,甚至是结论与讨论不相符。避免在传统式教学过程中强加结论的行为。最后,讨论式教学意味着学生更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讨论,将外在事物与内在知识相联系,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相沟通,最终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从实践看,课堂讨论自古有之。《论语》即为孔子与众弟子教学、讨论的思想的集锦。而西方的讨论式教学方式源自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充满逻辑、思辨与辩论的《理想国》以对话的方式勾勒了一幅讨论的画面。而近现代的课堂讨论则主要源自欧美,后被很多大学作为经验引入。例如,在哈佛大学,对课堂讨论不仅是教学要求,更是学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讨论式教学方式的制度价值
1.化抽象为具体,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开放式教学,将学生平素了解较少的规定与学生个人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书本知识并不仅仅是枯燥的文字,更来源于生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如果处于大二、大三阶段,课程比较多,学习变成负担,只是被动聆听。这种忽视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将会导致上课变成除了听讲就是睡觉的折磨。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和切入点,难以将知识与现实相联系,是造成学习成绩不好的重要原因。
2.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互动。根据相关教育理论,学生作为受众个体,只有当他感觉到自己被重视的时候,才能更有效地调动积极性,才会有更好的参与度。开放式授课,教师并不局限在讲台上,而是随时信步走在学生中间,随机走到学生旁边。一个眼神,就可以和学生的思想碰撞。让学生随时随地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消除上课的拘束感觉,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这种讨论式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探究事物本来面目的热情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分析,提出自己的结论,进而受到老师的肯定和同学的认同,产生成就体验,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引领其他学生争相感受这一体验经历。
3.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方式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但开放式教学通常会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在授课过程中,老师是引导者,而不是布道者。抛出话题,引导学生积极从各自角度思考,往往会提出一个在课前准备时未曾预料到的问题,经常在学生之间发生观点的碰撞。这种思想的碰撞,是本科学生难能可贵的经历和兴趣的激发点。更重要的是通过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辩论和口头表达能力。当学生通过辩论得出一致的结论后,其实是对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提升未来就业能力的需要。
三、运用讨论式教学方式的思考
作为财经类学校的法学本科课程而言,在运用讨论式教学手段之前,先要分析掌握法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要素。通过多年课堂实践,可以将法学教育的基本要素分为感性要素和工具性要素。感性要素主要是指对法学的基本认识,包括法律信息、法律分析、事实识别、法律的综合能力、法律理论、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而工具性要素则主要包括法律符号、法律方法、法律理论、法律过程、法律哲学、法律政策和法律设计等要素。毫无疑问,上述诸多要素中都有实质性学习内容。像这样基础的法学教育功能的实现,只能通过相互互动的课程安排及充满能动性的方法学习,如物权法、民法等。尤其是书本上的法律与实际生活中的法律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将导致人们在法律的作用方面采取更重视经验的研究方法。所以,在法律课程的设置方面,在打破传统法律教育可能和培育具备社会责任感的法学学生之间的平衡,显得尤为重要。
而对于讨论式教学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厘清讨论式教学手段与诸多教学手段的差异。
1.讨论式教学与多媒体手段、传统板书手段关系。多媒体手段有自己的优势,可以用形象的手段展示抽象的文字内容,可以用音频、视频、动画、图案等方式多角度地分解知识点。例如,在介绍物权法曲折的立法过程时,插入央视一段关于物权法立法的介绍,内容丰富、形象、翔实,角度新颖。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手段并不能取代传统板书形式。在多媒体普遍适用的背景下,适当的板书更容易避免学生对大量应用多媒体产生单调感觉,强调重点,随机灵活。所以,如何丰富教学手段,如何选择教学方式,对于讨论式教学的成败有着重要影响。
2.讨论式教学与案例式教学关系。讨论式授课绝不等同于案例教学。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案例仅仅是一个偶尔出现的教学手段,而不应该成为主体。在现实中,还有更多知识点应该来自于现实或者理论争论之间的启发。通过现实中存在的事例,理论的焦点等,引导学生跨学科、跨部门理解物权法,拓展思维。这比案例式教学更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对于讨论式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数量、设置,都需要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规划。
3.讨论式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在授课准备过程中,需要精心在每一部分都挑选出最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的知识点设计开放式讨论的主线。这种开放式教学避免了传统知识点灌输的弊端,单纯的知识点灌输很容易在这种涉农问题上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及对法律的质疑。在农村,某些现实问题单纯靠法律是解决不了的。而通过这种讨论式教学,既给大家讲解了法律为什么要这么规定,要考虑绝大多数情况,还鼓励大家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明白法律的应用绝不是一纸条文那么简单,让讨论式教学有更强的实用性。
4.课堂讨论式教学与课前准备工作的关系。讨论式教学对老师和学生提出高标准、严要求。老师要参考大量资料,普遍涉猎相关著作。而学生如果没有前期的适当积累,只凭着一种朴素的生活常识,比较难形成思想之间的碰撞。因此,在授课之前,主讲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布置参考书目。而如何督促检查学生对参考书目的掌握情况,就成为关键点。如何建立科学、系统的资料布置及资料占有情况考核制度,是讨论式教学的精髓。否则,讨论式教学最终变成无水之鱼,成为老师自说自话。
一、校长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转变的背景
教育是什么?办学校、发展教育为什么?这些都涉及教育的本质及价值。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可能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回归教育本质,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这些都建立在教育价值观的基础上。实践证明,育人必先育德,育德必先育魂。现在,我们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整个教育活动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当前,中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有些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此,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进一步坚定他们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信仰,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实现国民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根本任务。基于此,校长应根据本校具体实际,制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的活动和工作方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二、校长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转变的做法
1 教育活动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展开
在教育活动中,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为重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续融入中学教育全过程,坚持教育活动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教育活动目标要做到四个坚持
在教育活动中,要力求主题教育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师生,让师生了解社会主义祖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培养爱国之心: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人心、整合力量,让师生树立远大理想,开拓爱国之情:坚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责任激励斗志、激发学习活力,让师生了解祖国的历史与现状,鼓舞爱国之志: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促进和谐,让师生明确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塑造爱国之魂。
3 教育活动要做到重点突出成效显著
一是我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校的师德建设中,以促进师德师风良性发展。为此,我校在广大教师中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榜样。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学校每周一教职工大会政治学习的主要内容,同时将此学习成果作为教师年终考核、评优和评先、岗位评聘和干部提拔的重要依据。此外,还将教师参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术讲座等教育活动记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
第二,学校倡导并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充分体现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进取心。
第三,学校提倡行政后勤人员要有五种精神:(1)忘我奉献精神。要积极支持教学第一线的工作,做到岗位在人在,人不离岗,岗不离人。(2)学校主人公精神。做到爱护学校一草一木,服从大局。自觉维护和珍惜学校名誉。(3)以身作则精神。做到言行上模范带头,要求师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4)敢抓敢管精神。不但自己严格遵守学校纪律,对本处室本部门的工作敢抓敢管,不出纰漏。(5)和谐发展精神。工作中做到上下和谐、团结一心,在形成合力的基础上互助互济开展工作,有力地推动学校的发展。
第四,我校启动了新一轮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所有教师继续深入各地进行大面积的家访,增进教师与学生以及家长的交流和感情。
第五,利用新学期第一次教职工大会的契机,南书记作师德师风建设专题讲座,会后全体教职员工签署“师德承诺书”。师德承诺书由教师、职员分别跟年段、科室签署;年段、科室再跟学校签署,形成层层承诺,分级把关。签署师德承诺书旨在激励教职工更好地立足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此,我校提出了新学期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要求,以使每位教职员工都能遵守教师职业操守,主动做好各自岗位工作。教职工们逐渐地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变要我做工作为我要做工作,主动出击,发扬主人公精神,发扬团队协助精神,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第一,由于学校德育课程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起到不可替代作用,因此,利用政治学科课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成为可能。如初中政治课教学侧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人生观、价值观、礼仪行为规范等教育。高中政治课教学侧重对学生进行报效祖国的理想教育、世界观教育、政治时事形势教育等。
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并有机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使之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同时体现在教案上。教务处、教研室每月定期检查。
第三,以学科为单位,开展课堂教学观摩、经验交流、论文评选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专题教研活动。如继续开展校本课程的研发工作,高中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编好校本教材,争取年内再有一两本有质量的校本教材问世等。
第四,在教学管理上,我校要继续保持学生诚信考场的创新设置。学生诚信考场内不安排监考教师,由学生自觉考试。教师觉得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诚信素质,也给其他学生做了良好的示范。学生觉得能进入诚信考场考试是一种荣誉,报名踊跃。开考前,组织学生和家长在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上签名,并举行宣誓仪式。考试期间,诚信考场十分安静,考生们都认真作答,考场纪律非常好。学生诚信考场达到了“诚信做人,诚信考试,严守考试纪律,汇报真实成绩”的既定目标。
三是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做到立德树人,培育优良校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头戏是学校的德育工作,我们在保持优秀传统德育工作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还加强活动内容、形式的创新。
第一,增加特色活动。除了在少先队授巾仪式、入团宣誓等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之外,还在高三年级迎高考百日誓师仪式及初三年级迎中考60日誓师大会活动中,鼓励学生为祖国勤奋学习。
此外。为加强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规范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做到日常行为讲规范,人际交往讲礼仪,社会活动讲文明,文明礼仪风尚蔚然成风。我校开展了专项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如利用厦门支教教师在我校开设的礼仪教育课程及讲座,为初一年级开设礼仪课,为高一年级举办礼仪讲座等。我校还利用校会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文明礼仪知识培训,利用德育骨干冬令营对班主任进行主题为礼仪与德育工作班级管理礼仪专题培训等。师生经过形式多样的文明礼仪教育及培训后,我校人人懂礼仪、处处讲礼仪的“明礼、向善”的校园德育文化基本形成。
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如继续开展摄影、书画、体育、艺术等学生社团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生的各种社团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过程中得到自我教育。
第三,以主题活动为主线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①从重大节日人手,结合开学典礼、中秋节、“九·一八”、“9·20公民道德宣传日”、国庆节、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进行教育。②从中学生主流价值观出发,开展各种形式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爱国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价值观大辩论等。③利用本土教育资源,让乡土文化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如开展嘉庚精神、特区精神等主题系列活动。④举办大爱在心中大型演讲会,让师生及家长共同参与。
第四,以社会实践体验为载体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加强青少年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的同时,我校还辅之以德育夏令营或冬令营等形式。如继续组织学生到厦门竹坝农场、到部队驻地、到工业集中区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学生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信念,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第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我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特征、时代风貌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建设温馨教室和温馨校园,积极打造高品位的“人文校园”、高质量的“绿色校园”和安全有序的“和谐校园”。为此,我校在各年段、各班级分别制定年段目标、班级目标,并张贴在墙壁上。使之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也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focus of Chinese academic circle 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to refine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which develop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But the refining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faced with many problem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bout this issue and gives a reasonable limit to the refining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实践;价值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ideology;practice;value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315-03
0 引言
当前,中国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注意力集中指向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无疑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开拓了有一种方向。但是,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不得不为这种行为的未来效果产生出深深地忧虑,因为,要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问题不少,需要排除的干扰更是繁多。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类属问题
之所以要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类属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肯定该学术研究的方向和辩证地否定永恒理论的可能产生。也就是说,是要避免万能理论的诞生。
自从人类步入了知识占领一切的文明时代,这个世界上就不再存在其他任何事物可以超越知识成为人类一种亚本能性地逐代薪火相传之物。可以说,知识已经成为人类之精神的代名词,成为人类于这个物质世界的最独特的自在性。所以,任何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无论它先进与否,在最终,都必须在知识的界域里占据一席之地,否则就只能成为传说,直至被湮没于时间之河或消失在历史之后。
而当知识形成以后,后人予以处理的方式,如今已形成一种分门别类的传统,虽然已有越来越多的前沿学者重新觉察到知识映照的对象其实是只有相同的一个,但这丝毫不妨碍人们片面看世界的客观性和人们分专业研究世界的合理性。也就是说,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都必须成为某种专业门类的学术。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类属问题就成为一种关涉二者能否很好地在人类文明中长久地占有一席之地的关键问题。
目前,在中国国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较系统地包容和深入研究的“显学”,主要是政治学,还有哲学和法学的研究分支。除此以外,还应有法学全部、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新闻学、民族学和战争学等,但问题是这几个学术门类是否乐意承担这种极可能是出力不讨好的学术任务,前苏联的伦理学兴衰史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警示性参考实例。另外,还有几种让人怀疑其是否有在中国国内开设的学术门类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挂钩,即,人类学、伦理学、意识形态学、精神现象学、神话学、形而上学。还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宗教学也是可以以某种或某些特殊方式进行系统地介入的,但需要审慎有原则。
这样一来,我们就很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一个轻易地学术类属划分:出现这种文明成果涉及较多学术门类的现象,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该文明成果来自于我们人类唯一的世界,带有这个世界对人类知识而言是唯一的反映对象的本质,即二者只是从某种特定的角度来看世界;另一方面却是因为中国国内目前现有的学术门类无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较全面且系统地深入研究,为此,有必要创立一个新的学术门类以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效用重大与学术类属尴尬的问题。这样的一个学术门类,不妨称为“实践学”,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学术类属,可下分到社会主义实践学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践学的分支,并仅仅于少数有实力的高校在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开设,且在相应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采用量才而用的方针,在笔试中,不妨使用“封闭学习一周”+“依据学习内容书写论文”的考试办法。开设这样一个学术门类的好处是,既能开创辩证唯物主义学术研究的新篇章,又能在确保学术研究的方向的基础上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学术研究蓬勃发展,并且不会对当今世界上广泛存在的资本主义思想的拥护者们形成强烈刺激。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为一体,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却不能因为主观情感而避谈二者的具体区别,认清了二者的具体区别,我们才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关系,进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铺设好作业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同属一体,但这种同源性是基于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非某种形而上的逻辑或结构,这是我们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关系的首要原则。如果脱离了这一原则,一切都会变得无法正确结论。第二,就目前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框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只是拥有了一定的利于建构的方法、方向和范围。第三,相对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较为具体,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使获得建构也必然是内容抽象,这是由二者的学术效力所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极强的形成经典的现实要求和学术诉求,那么其普适力和形式必然要基于某种不朽之物,譬如实践标准,也只有基于实践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有朽的需要中寻找出不朽的方向,即成为经典。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第一手材料。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甘愿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第一手材料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芬芳常在,同时,这也预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要成为经典,其时空穿透力和内涵的纵深及广延都将优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两种预期,是每一个中国人和热爱中国的人都会有的对未来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期许。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边界
给思想安上翅膀,它固然会有自由翱翔,但若一味追求天空背弃大地,它最终唯一可以拥抱的却只有死亡。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能在最终回归现实实践并为之服务的学术和理论,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尴尬,因为这种存在的唯一本事就是否定存在本身。当然,比较委婉的说法是,这些学术和理论是不够负责任的。顺着这种语气,应当说,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有责任保证其对时代和历史负责,即保证其可以良好地回归现实实践并为现实实践服务。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一需要遵守的原则,其余的,都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衍生出的方法和工具。
4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的选择
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经典,从根本上需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过程具备经典的解释力和对现实世界具备经典的普适力这两个问题,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也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好办法的成功过程。在这里我们采用实践三要素的分析法来探寻这种办法。从实践的主体要素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有着三个不同层次的定义,一是较狭义地仅仅指无产阶级,二是相对广义地指一切在具体行为上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三是从极长远的角度上指向全人类,具体采用哪种主体,要根据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需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释力和普适力需要,而且三者也相应地有着不同的实践客体和实践方法、工具。如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定义为无产阶级,那么一整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过程势必将牵动中国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因为中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生产资料分配制度,这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定义将对中国当前的所有制制度形成一定程度的否定,所以,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定义方式是不能适应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需要的,也就是说该定义方式是不恰当的。而且,由于历史的趋势是向良好方向发展的,这种已不适应当前需要的定义方式也不会在未来变得恰当。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最关键的原因在于,随着中国建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权,中国的无产阶级已经从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上规定的无产状态转变为规定的公共占有生产资料的状态,中国的无产阶级应该说已变成是“公产阶级”。而另一方面,人们只有在独自占有和独自使用一定的有朽的物质生产资料的情况下才能满足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本本能要求。也就是说,公有的问题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每个人的“独自占有”和“独自使用”上才能得以解决,这就从理论上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包容适当地私有现象提供了有力的论证。在这两种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的实践主体就不再可能是从狭义上严格定义的无产阶级,而只能是相对广义地指一切在具体行为上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的人,同时也是中国当前对“人民”的确切定义。但是,话又说回来,基于广义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过程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全部并无二致,这就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只能是全人类而不是其他。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客体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定义为全人类,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相应的实践客体的确定。
首先,对应全人类的实践客体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所有非无产阶级,因为无产阶级迟早会变成“公产阶级”,所有的非无产阶级在最终要么被改造为“公产阶级”,要么就是被消灭,在这种情况下,明显地在理论上有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客体也就同样变得容易随时间演进变朽,即变得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需要,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客体定义为所有的非无产阶级,那么,在客观实际上,中国学术界就是从较敏感的社会意识形态层面直接对他国形成强烈干预和影响,进而会造成一种中国在理论上构建成熟的霸权思想的嫌疑。而事实上,中国一向奉行防御国防战略以及和平共赢外交策略,从未有着以某种霸主姿态强行推进他国进行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造的想法和行为,所以,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定义为所有的非无产阶级。如果既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实践客体具备经典性,又要保证该实践构建最终具备较强的现实可行性,那么唯一合理的建构立足点就是与全人类这个范畴构成在逻辑上和现实上的一起共存却又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现实实践的根源即包含着科学性和彻底革命性的批判精神的事物。于是,我们发觉,追求经典效应的最终结果使我们极为接近以创造新的宗教或神话为本质的行为,这种发现将促使我们保持警醒和慎重。同时,我们的选择也不再可能变得轻而易举,而是立足现实和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和长远地考虑。
6 一个不得不说的前价值观问题
就目前而言,当前现实世界风靡全球的主流价值观主要有科学、自由、民主这三种,所有接触现代人类文明的人们都会深受这三种价值观的影响,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享受这三种价值观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后的各种便利,并且都会在不自觉中形成主动传播这三种价值观的习惯,同时也都会主动地利用这三种价值观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问题在于,一般人是不会在花大力气准确理解科学、自由、民主这三种价值观之后才去使用的,这就使得这三种价值观本身为全人类服务的严肃属性与其使用的任意私有之不严肃事实之间产生了很难调和的矛盾。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任何为人服务的事物在最终都必须落实到个人享有才能达到理论之目的,私有就成为人类社会诸多包围人之范畴的实体中最远离社会和全人类的无法抛弃的精神躯壳。这种反映客观的逻辑推演,最终在当今世界形成了两套在理论上和现实上都相统一的现代文明体系,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提倡私有,在整个社会的结构上都体现了这种理念,而社会主义立足全社会,则在全社会大力贯彻公有的原则。从某方面说,这两种现代文明体系曾经在理论上和现实上都是走向了极端,并且都在历史上多次地为自身的极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前,虽然说两种现代文明体系都已经从极端中稍有脱离,但这种脱离并未在理论上和社会结构上实现,所以必将由两种现代文明体系承担的因极端而生的代价还将在未来陆续出现。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所不得不面对的根本问题,同时也是我们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客体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
要解决公私固有矛盾,采用一方消灭另一方的策略已经被证明是有问题的,那么是否将矛盾转化就可以解决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矛盾转化的实质定义是暂时搁置对立和斗争,将矛盾双方的具体状况进行改变,从而使得矛盾双方的主要诉求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移,却并非是解决了原有矛盾。而且,矛盾转化策略的最大弊端是,一旦矛盾双方的暂有诉求得以满足,原有矛盾就会再次展现出来,而且会因矛盾双方的改变而变得更为复杂。
这样一来,良好解决矛盾的唯一办法就只有调和一种途径,即在肯定矛盾双方的基础上构建另一套辩证的体系对双方的关系进行某种特别定义和管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则是要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对私有理念的压制和对公有理念的弘扬,而事实上,这一正是所有管理理念和理论所要面对的根本性问题,而政治理论,正是社会管理的逻辑。
参考文献:
[1]雷韵.边民生活中的国家权力——以广西那坡县洞洒屯为例[J].文山学院学报,2013(01).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问卷;信度;效度
互联网及各种媒体的高度发达,各种性现象、性观念充斥社会,特别是西方性自由、性放纵也开始在中国产生影响。而中国长期传统的性禁锢、性神秘和性教育的缺失,使得部分青少年对性不能正确处理和看待,出现了影响个人和社会的一系列问题。
有关人士指出,大学生性教育问题必须得到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关注。国外很多国家开展了多年性教育,发现只有进行性知识与性道德并重,关注人格的性教育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许多学者们已经认识到性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一种人格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
本研究试图通过查阅文献、专家咨询、开放式和封闭式调查、理论思考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构建大学生价值观的结构体系,进而编制信效度较高的大学生价值观量表,以期为以后的性研究作一些前期工作,为大学生的性教育提供一定的依据。
1 方法和程序
1.1 价值观的界定
心理学对价值观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于价值观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罗克奇(Rokeach,1968)认为,“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和存在的最终状态有关,……是一种持久的信仰。特殊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是指个人和社会偏爱选择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塞普尔(Super,1980)认为,价值观是一个人想要达到的目标,此目标或者是一种心理状态,或者是一种相互联系,或者是一种物质条件。国内的黄希庭(1994)认为,价值观是人区分好坏、美丑、损益、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理由。
对以上国内外研究者所倾向采用的价值观定义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研究者分别从动机、信仰、目标、判断标准的角度来研究价值观。本文认为价值观是人们想要达到的某种目标,此目标或者是一种心理状态,或者是一种相互联系,或者是一种物质条件,它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了判断选择的标准,是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
1.2 价值观的初步构建
根据价值观的概念,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个别访谈与开放式问卷初步确定大学生进行想要达到的各种目的,从而选择大学生价值观小样本问卷的题项。然后通过小样本试测来检验这些题项的适当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理论构建,形成正式问卷。
1.3 开放式问卷的分析
选择苏州大学的学生200人作为开放式问卷的被试,通过大学生价值观开放式问卷调查表明:(1)大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性活动时,往往认为他们是为了爱情,生理需要,一时冲动,寻求刺激,传宗接代,快乐,年轻人的好奇心,想尝试一下,炫耀,个人自由,不想让对方失望,家庭生活以及为了其它目的(赚钱等)等;在对自己进行评价时,认为是为了生理需要,的融合,一种冲动,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过程,表达自己的情感等。(2)经过概括和总结,大学生对于目的的理解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表达爱情;寻求快乐与刺激,满足生理需要;在同伴前炫耀;一时冲动,满足好奇心;传宗接代及家庭生活;其它目的(赚钱等)。
1.4 小样本测试
用初步确定的大学生价值观的44个条目作为测试题目,问卷的条目来自两个方面:开放式调查和文献中谈及的各因素。把他们随机排列,编成初步大学生价值观问卷,采用Liken自评式5点评定量表记分。小样本由113名男生和133名女生组成,其中大一41人,大二140人,大三67人,大四2人。
1.5 小样本调查结果
1.5.1 项目分析参与项目分析的有44个题目,在因素分析前,先进行项目分析,其方法如下:计算出每个被试的总分,按照总分的高低排序,前27%处的为高分组,后27%处的为低分组,高低两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将结果不显著的项目删除。结果没有题目被删除,44个题目全部达到显著。
1.5.2 因素分析变量的线性检验显示KMO检验值为,92,表明数据呈较好的线性,经计算Bartlett’s卡方值为6446.43,显著性水平为.000,极其显著,表明总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作因素分析。用SPSS 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经验和因素分析理论对一些题项进行筛选,删除和修订一些不明确的题目,删除一些意义重复较大的题目,最后剩下34个题目。
根据以上分析形成正式问卷。正式问卷采用Likert自评式5点评定量表计分,依次为“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不确定”,“不太重要”,“非常不重要”,计分依次为5,4,3,2,1分。正式问卷的题项随机排列,以避免学生答题时受顺序效应的影响。
1.6 大学生价值观结构的理论构想
综观以前的研究,并根据对开放式问卷和小样本测试的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的价值观是由爱情、婚姻、愉悦、成长、名利和同伴六个因素构成的。
1.7 正式问卷的施测
1.7.1 被试的构成 本研究选择江苏省六所本科院校,在每个学校随机抽取学生作为样本,共发放问卷728份,删除回收的其中呈“之”字形或全选某一或两个数值,或连续有五个以上没有选择的问卷等有明显随机应答的问卷;剔除L量表得分大于等于8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623份。取样尽量做到各年级、性别和文理的均衡,其中女生346人,男生265人;文科291人,理科323人;大一251人,大二94人,大三112人,大四152人。
1.7.2 工具和测量
问卷采用的是经过小样本测试后编制的大学生价值观问卷作为正式问卷。由于本研究涉及话题比较敏感,所以增加MMPI中的L测谎量表,对明显有意按照社会期望作答的被试进行排除。为了保证测试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客观性,编写了测试老师用的“问卷施测指导语和注意事项”随问卷寄发给主试。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使用统一的指导语。用SPSS 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分析问卷的信效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项目分析
参与项目分析的有34个题目,在因素分析前,先进行项目分析,其方法如上小样本测试,结果没有题目
被删除,34个题目全部达到显著,所有的题目参加因素分析。
2.2 因素分析
2.2.1 样本的适当性考察样本数据的相关矩阵分析,结果表明:KMO系数是,924,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9435.932,显著性水平为.000,这说明变量间有共享因素存在的可能性,适宜于进行因素分析。在进行因素分析过程中,按照以下标准删除项目:(1)共同度小于0.35;(2)载荷小于0.35;(3)因素包含项目不足3个。
2.2.2 因素分析及命名 研究收回有效问卷623份,参与因素分析的变量34个。对样本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由于考虑到价值观各维度之间不应是彼此完全独立的,应有一定相关,因此采用斜交旋转,求得因素负荷矩阵。并根据以下准则来确定公因子的数目:(1)因素的特征根大于等于1;(2)因素必须符合陡阶检验(Screen Test),陡阶检验的碎石图;(3)抽取出的因素在旋转前至少要能解释3%的总变异;(4)每个因素至少包含3个题项;(5)因素比较好命名。最后,抽取出6个因素,包含34个题项。这6个因素解释了总方差的57.497%。第一个因素包含8个题项,它们涉及的是表达男女朋女之间的感情,本研究定义为“爱情”因素;第二个因素包含7个题项,它们都与中的愉悦感受相关,因此可以命名为“愉悦”因素;第三个因素包含6个题项,都是与家庭有关,可以命名为“家庭”因素;第四个因素包含5个题项,它们是与金钱和地位有关的,可以命名为“名利”因素;第五个因素包含5个题项,都与长大成人相关,因此可以命名为“成长”因素;第六个因素包含3个题项,都是与同伴有关的,可以命名为“同伴”因素。
2.3 问卷的信度
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和分半信度来鉴定量表信度。总量表和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和分半系数见表1。
从表l中可以看出,问卷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除了名利这一维度才0.48之外,其他的都达到了70以上,说明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较好;而分半信度也都达到,73以上,说明问卷的分半信度较好。说明大学生价值观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2.4 问卷的效度
问卷的效度考查采用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两个指标。
2.4.1 内容效度一个测验要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确定好内容范围,二是测验题项是已界定的内容范围的代表性样本。本问卷的各个题项都是来自于开放式问卷整理的结果和理论构想中界定的各因素,在正式问卷形成的过程中,多次请心理学研究生进行讨论和修改,因素分析的结果与理论构想的维度一致,即大学生价值观可以分为爱情、家庭、愉悦、名利、成长、同伴六个维度。这些说明了本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2.4.2 结构效度检验结构的常用方法是因素分析,该方法被认为是最强有力的效度鉴别方法。根据因素分析理论,各个因素之间应该具有中等强度的相关,如果相关太高说明因素之间有重合,有些因素可能并非必要;如果因素之间相关太低,说明有的因素测的并不是大学生价值观。
本研究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以及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矩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各因素与总量表的相关较高,而因素之间的相关相对较低,这表明量表的结构符合量表编制的基本要求,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 讨论
关键词:死亡率;现金价值;投保人;保险公司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4-0024-02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寿险现金价值研究有着多重含义,对于保险行业来说,产品的开发、定价以及制定相应的保险规划需要研究影响寿险现金价值的因素;对于投保人来说,寿险现金价值不仅是投资收益的具体体现,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在保险公司的储蓄,同时,寿险影响因素对理解保单收益从而选择保险产品都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于1997年颁布了中国第一个寿险业经验生命表——《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1990~1993)》,随后又于2005年12月颁布了第二个寿险业经验生命表——《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00~2003)》,随着新旧生命表的交替和精算规定的出台,死亡率对寿险产品现金价值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行业的关注和研究,对死亡率的分析在理论层面为保险公司的数据积累研究和产品最终定价奠定了基础。
在当前国内在死亡率对寿险现金价值、准备金估计和寿险纯保费方面的已经有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李秀芳认为,通常定期寿险对于死亡率假设的变动较为敏感。中山大学张勇在《财经论丛》中说,对于定期寿险和两全保险,死亡率下降会降低保费,并且男性保费的变化幅度小于女性,而对于生存保险,结果刚好相反;同时,生命表更新对保费的影响程度不仅取决于死亡率变化本身,而且还必须考虑到产品保费中的其他因素,包括投保年龄、保险期限、利率和性别等等。清华大学的陈秉正教授和祝伟在《生命表修订对寿险产品纯保费的影响分析》中这样写道,生命表变动产生的死亡率风险对不同寿险产品的影响和强度不同:纯保障型定期寿险、纯保障型终身寿险保单的保费存在下降趋势,纯保障型年金保单的保费存在上升趋势;定期险受到的影响最大,年金险次之,终身寿险收到的影响最小。中国精算师弋雪峰认为,对终身寿险和定期死亡保险而言,死亡率下降,纯保费随之下降,但终身寿险下降的幅度较小,定期寿险下降的幅度较大;死亡率下降对费率的影响程度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影响越大,年龄越大,影响越小。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比较和理解,力求通过自身所学精算知识来对死亡率于寿险现金价值影响进行较为独特研究和分析。笔者主要通过新、旧生命表对照下的死亡率差异来进行模型建立和设定假设,再通过精算模型进行计算从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二、寿险产品现金价值基本模型
(一)模型设计和基本假设
1.思路。在精算平衡原理的作用下,按照终身寿险、n年定期寿险、n年期两全保险三大险种来构造现金价值的计算公式,以研究利率与死亡率变动对现金价值的影响。
2.模型的计算原理。现金价值的一种近似计算公式为kCV=kV,其中kCV表示时刻k时退保的现金价值;kV表示第k期期末的责任准备金。
3.基本假设。
(1)对变量的假设。只考虑死亡率变动,不考虑利率、费用、利润、保单失效及附加风险因素对现金价值的影响。
(2)半连续模型假设。本文计算现金价值过程中所采用的计算公式,对于死亡给付采用连续型方式,死亡给付在被保险人死亡时立即支付;对于生存给付、保费缴纳(期缴)采用离散型方式,将保险费定为按每期初付生存年金的方式缴付。
(3)产品类型假设。所有产品均定义为传统寿险下的非分红产品,具体来说包括终身寿险、n年定期寿险、n年期两全保险。
(4)缴费频率与年限。对各种类型的寿险分别在期缴(年缴)情形下计算现金价值。除终身寿险外,保险产品的保险期间均设为20年。计算在保单生效的第10年末的现金价值。若为不满期支付,假定支付期为10年。
(5)预定利率假设。将利率视为常量,且预定利率水平为6%。
(6)定价用生命表的假设。生命表采用非养老金业务型生命表,以男性为例,考查同一性别在不同年代死亡率有变化的新旧生命表下的现金价值变化。旧表为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1990~1993)非养老金业务男表(CL1),新表为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00~2003)非养老金业务男表(CL1)。
(7)投保年龄区间假设。假设签单时被保险人的年龄为x岁,保险(死亡/生存给付)金额为1个单位,x=0,5,10,…,50,55;同时认为在相邻的两个投保年龄之间,现金价值增加或减少的变动比例是均匀的。
(二)现金价值计算公式
1.终身寿险。
2.n年定期寿险。
3.n年期两全保险。
三、死亡率变化对寿险现金价值的影响
(一)新旧生命表死亡率差异对各类寿险现金价值的影响
利用生命表的基本数据以及上文中列出的三种寿险现金价值计算公式,我们能够计算出在各投保年龄x(x=0,5,10,…,50,55)下新、旧两个生命表在第10年末的现金价值,将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就可以算出不同生命表下寿险现金价值的变化比例,进而可以大致了解死亡率变化对各类寿险现金价值的影响。
1.终身寿险。
(1)各投保年龄下新旧表现金价值对比及其变动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投保年龄 旧表CV 新表CV 减少比例
0 0.033374 0.011001 0.670372
5 0.042627 0.016012 0.62437
10 0.053557 0.020777 0.612058
15 0.067581 0.026113 0.613604
20 0.086629 0.033579 0.612382
25 0.111578 0.044045 0.605254
30 0.143187 0.057253 0.600152
35 0.182271 0.073809 0.595059
40 0.229573 0.095294 0.584908
45 0.285448 0.27471 0.037618
50 0.349609 0.34263 0.019962
55 0.420809 0.418126 0.006376
(2)结论:终身寿险中,新表与旧表各自的现金价值都随着投保年龄的增加呈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由现金价值计算结果可知,终身寿险中死亡率下降会引起寿险保单现金价值的下降。
2.n年定期寿险(假定n=20,计算10年末的现金价值)。
(1)各投保年龄下新旧表现金价值对比及其变动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投保年龄 旧表CV 新表CV 减少比例
0 -0.003431 -0.0002733 92.03%
5 0.001146 0.001133 1.17%
10 0.001241 0.000166 86.66%
15 0.000396 0.001546 -290.30%
20 0.001272 0.001999 -57.17%
25 0.003667 0.003500 4.55%
30 0.007002 0.005508 21.34%
35 0.011795 0.008174 30.70%
40 0.019157 0.013096 31.64%
45 0.030667 0.024752 19.29%
50 0.048373 0.045822 5.27%
55 0.074964 0.075517 -0.74%
(2)结论:20年定期寿险中,新表与旧表各自现金价值都随着投保年龄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再下降再增加的趋势;在第10年末达到第一个峰值,之后有小幅度下降,15年末后现金价值持续上升。
3.n年期两全保险。
(1)各投保年龄下新旧表现金价值对比及其变动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投保年龄 旧表CV 新表CV 减少比例
0 0.353821 0.357084 -0.92%
5 0.357559 0.35789 -0.09%
10 0.357707 0.358007 -0.08%
15 0.356811 0.357551 -0.21%
20 0.35682 0.35719 -0.10%
25 0.357467 0.357288 0.05%
30 0.357927 0.357298 0.18%
35 0.358113 0.357006 0.31%
40 0.358134 0.356695 0.40%
45 0.358076 0.357341 0.21%
50 0.357976 0.360106 -0.60%
55 0.357852 0.361949 -1.14%
(2)结论:20年期两全保险中,新表与旧表各自现金价值都随着投保年龄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再下降再增加的趋势;现金价值在第10年末达到最高值,之后下降至第20年末后持续上升。
(二)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致得到以下几点结论:死亡率变化对各类型寿险现金价值的影响非常明显;对终身寿险的影响较为明显,现金价值减少比例波动最为平稳;对n年定期寿险和n年期两全保险而言,现金价值减少比例对于死亡率变化是有较大波动的,其波动范围符号有变化,且程度较剧烈。
(三)政策建议
死亡率的变化对寿险产品现金价值的评估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较以前增加,而现金价值变动对死亡率变动较敏感,新生命表中的死亡率统计符合中国现在的保险人口状态,结果更科学,可作为寿险业监管以及寿险公司责任估值的标准表或定价参考表,也可作为其他相关研究预测的依据。新生命表投入使用,将会使寿险产品的价格更加科学、合理。因此,生命表阶段性的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魏迎宁.中国寿险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中国保监会,2006.
[2] 张连增.寿险精算(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用书)[M].中国精算师协会.
[3] 李秀芳.寿险精算实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 卢仿先,曾庆五.寿险精算数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自2007年由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国家语委主办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开展以来,经典诵读讲解进校园、经典诵读进课堂、经典诵读进教材的试点工作全面展开。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要“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并对背诵和阅读做了量化要求,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在教育部“中华诵”系列活动的推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倡下,中小学普遍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各学校根据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要求,在本校开设经典诵读课程,落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理念。经典诵读课程在部分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如何编制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落实经典诵读课程内容,成为开设经典诵读课程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陈琴老师编制的《中华经典素读本》(共十二册)是其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经过筛选而编制出的一套适用于小学经典诵读课程的诵读教材。这是一套较为成熟、得到公认的经典诵读教材,已在全国超过70多所学校投入使用。本文从陈琴老师编著的《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和价值两个方面来展开研究:
一、《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
本文对《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研究,以顾黄初提出的关于教材“编制理念、编制内容、编制系统、编制结构”四个维度来分析。
(一)《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理念
陈琴老师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感叹“日复一日在上那本只有三十来课的语文课本,含量非常少,语文应该不是这样的”,并反思到“语文给孩子的不仅仅是认识字,它更多的是关乎一个人一生的文化素养”。该观点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观点相一致。因此,陈琴老师编制的《中华经典素读本》倡导学生通过学习经典作品,用先贤圣人的思想来教育孩子们的言辞行文,给孩子奠定“关乎学生一生的文化素养”,以“长君子风骨、养浩然正气”来构建儿童的心灵秩序。基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理念,结合经典诵读课程的要求,《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理念体现在“两个立足点”和“三个维度”上。
1.两个立足点
两个立足点,指立足于语言文字的积累、立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通过在小学阶段诵读大量的经典作品,以背诵的形式储存这些“文质兼美”的语言文字,形成语言材料的积累,为后期语言文字的运用提供材料基础,以期厚积薄发。
2.三个维度
陈琴老师提倡在小学阶段输入“大量的经典的完整的文本信息,为言辞行文确立了可效仿的典范”,该观点指出《中华经典素读本》的三个维度:(1)“大量的”决定《中华经典素读本》中作品的数量,即在作品的数量方面,是以“多”为主;(2)“经典的”揭示了《中华经典素读本》中作品的内容,是以经典的文言作品为主,尤其以“原典”为主,而不是后人改编、删减的版本。(3)“完整的”要求《中华经典素读本》中作品的完整性,不是节选几句格言、几段抑或是单篇选文,而是以一部完整的作品形态为主,将作品“原汁原味”地编入教材。
(二)《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内容
语文教材内容是针对“用什么去教”的问题,指为了有效地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语言文字与非语言文字材料。《中华经典素读本》作为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由文字材料(《中华经典素读本》)和非文字材料(720课吟诵音频)两部分构成。
1.《中华经典素读本》(全十二册)
《中华经典素读本》,是针对当前小学六年制十二学期而编排的十二册文言读本,该套书收录了中华经典的蒙学、诗律、四书五经、诸子美文等共计15余万字。小学每学期一册,每册划分为60课时(共720课),每课时内容字数限制在100—150个字。《中华经典素读本》在十二册书的编排上,以“选文的标准”和“学习的阶段性”来确定教材的内容(如下图所示)。
《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
(1)选文的标准
《中华经典素读本》是与当前小学语文教材配套使用的,因而在教学时间和文本容量上都会受到限制。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考虑教学时间,又要顾及文本质量与容量。因此,教材的内容是有所取舍地选择先秦诸子,儒、释、道三家的作品。这类“本民族以及人类历史上所公认的经典读本”,具有“思想性、典范性”的特点。此外,选文要考虑“适用性”,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在其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适当增加内容的难度。
(2)学习的阶段性
经典素读的层次性
陈琴老师提出课程的编排“需分年段、有步骤”,即根据小学六年的学习阶段性来编制《中华经典素读本》。通过上图中“经典素读的层次性”的划分,可以将教材的内容分为四个层次。值得注意的是,“儿歌、童谣精读——哲史精读”的内容难度是逐层递增的,诗文精读贯穿六年学习的始终。以上四个层次的划分依据是由这四个层次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现有水平决定的。[1]
①儿歌、童谣精读(指儿童、歌谣等作品)
儿歌、童谣以其生动简洁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内容,深受刚入学儿童的喜爱,其篇幅短小、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特点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韵律感。该阶段作为经典诵读课程的初始阶段,引入大量的儿歌、童谣精读,搭建了儿童由口语走向书面语的桥梁,为研习语言文字提供了基础,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及识字特点。在儿童诵读儿歌、童谣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加快识字的速度,掌握常用的汉字,缩短阅读启蒙期,为后一阶段“蒙学精读”做准备。
②蒙学精读(指蒙学读物)
顾黄初指出,蒙学读物都是“读本式的字书,或四字成句,或七字成句,并注意协韵,整齐易诵,这确实比较适合蒙童习读”。如《弟子规》中就有关于儿童养成卫生习惯的话语“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用三字成句的组合方式,简单易记,帮助儿童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集“修身、处事、祭祀、礼节、自然、历史、读书”等内容为一体,让学生在学文习字的过程中,还能学习传统的生活知识和事理,从而感悟圣人哲理。
蒙学精读,是在儿歌、童谣精读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识字量,帮助学生达到一定的阅读能力,为第三层次的哲史精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③哲史精读(指哲史典籍)
哲史精读层次,主要从先秦诸子和儒、释、道三家中选择经典作品,集哲学、经学、史学、伦理学等为一体。该类作品具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美学修养、积淀传统文化等作用。在小学阶段,学生不能理解哲史作品的深层含义,但是通过背诵、积累这些语言材料,与日后人生中某一个点(或生活经验)相契合,他们可以在这些哲理中找到答案,从而达到“厚积薄发”的功效。
④诗文精读(指诗文作品)
《中华经典素读本》中选录唐诗、宋词、元曲等篇目,都是各个朝代脍炙人口的名篇。诗歌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小学生接触文言经典作品的最佳选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诗歌,可以培养他们的语感、规范语言表达、为仿写作文打下基础。
(3)选文的内容
一年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唐诗88首、宋词41首、元曲9首。
二年级:《幼学琼林》(节选)、《孝经》、《诗经?国风》73首、《诗经?小雅》15首。
三年级:《论语》(全文)。
四年级:《大学》、《中庸》、《孟子》节选、《礼记》节选、《尚书》节选、《周易?系辞上》、《左传》节选。
五年级:《道德经》、《庄子?内篇》节选、《列子?汤问》节选、《管子?弟子职》、《孙子兵法》节选、《墨子》节选、《荀子》节选、《韩非子》节选。
六年级:(中华美文)从先秦到清朝共76篇。主要选取《古文观止》里的内容,部分作品以作者文集为依据。
2.720课吟诵音频
720课吟诵音频,是与《中华经典素读本》十二册内容(720课时)相配套的吟诵音频资料。读经典作品的方式有很多种,然而陈琴老师为什么单单选择以“吟诵”的方式读经典?
原因在于吟诵作为我国传统的读书方式,不仅可以品评作品的韵律所传达出的情感,还对作品的创作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用吟诵的方式来读经典作品,在“读”中产生的情感也伴随着声音的抑扬顿挫与诗中情感的高低起伏相对应,有助于学生理解文言作品,并帮助背诵文言作品,储备语言文字材料。
吟诵这种介于唱和读之间的一种传统的读书方式,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用吟诵的方式来读经典,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律动感,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用吟诵的方式背书,效果也强于朗读式的背,学生通过吟诵调的调式可以判断作品的感情基调,从而感受作品的内在意蕴。
(三)《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系统
顾黄初指出,语文教材(指语文教科书)的内部结构,一般都包含着两条线索(知识的线索、能力训练的线索)和四个系统(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导学系统)。这四个系统的合理编组,形成一套教科书的基本结构。然而《中华经典素读本》只有范文系统和助读系统。这并不表示这套教材的结构不完整,恰恰相反,正是这套书的编制特色所在。
1.《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意图决定了范文系统的三个维度
《中华经典素读本》是为经典诵读课程而编制的教材,而经典诵读课程又是落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理念,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积累“大量的、经典的、完整的”文言材料,故而范文系统始终围绕“作品的数量、作品的内容、作品的完整性”三个维度展开。此外,范文作为《中华经典素读本》编制的主要部分,服务于经典诵读课程,落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理念。“民族”限制范文在国别选择上是本民族,即我国的作品。“传统文化”要求选择我国传统中的经典的文言作品,而不是现代的经典作品。
2.《中华经典素读本》的使用目的决定了助读系统的简略性
《中华经典素读本》选文全部是文言文作品,因顾及到时代的差异,文言作品相对于现代的白话文而言,理解稍有生涩,且作品中有大量的假借字。基于这点考虑,文中有通假字时,在该字的右下角标注本字,用黑体呈现,便于教师和学生使用。再者,整套教材采用大字注音,作为16开本的读本,每页的排版字数不超过150个字,其目的在于方便学生“读文”。
足见,《中华经典素读本》的助读系统非常简略,只有文字注音和通假字注释。原因在于该套教材的目的是供学生诵读,省略了注释和译文等辅的内容。其目的在于降低对学生诵读的干扰,且所选内容比较常见,可供参考的书籍较多。
(四)《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结构
学界一般认为教材编制结构有两类:一类是合编型,一类是分编型。《中华经典素读本》采用合编型的编制结构,参照中国传统的教科书编制法,即把经典诵读课程的教学内容混合编制成一套教科书,整套书都以精选的范文为主体,按时间顺序选择由先秦到清代的优秀作品为范文。
《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结构根据小学六年儿童学习的阶段性特点,分低、中、高三个年段,配合相应的选本内容,达到“帮助学生突破识字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目标,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获得和经典文化的熏陶,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中华经典素读本》的价值
《中华经典素读本》是经典诵读课程的使用教材,致力于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建设,将传统文化中关于经典作品的教学落实在具体的小学语文课程中,且作为现行小学阶段的语文教科书的补充读本,对落实经典诵读课程具有重要价值。同时,通过分析《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框架问题,可以为其他学校开展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编制工作提供借鉴的依据。
(一)《中华经典素读本》的课程价值
在“中华诵”活动的影响下,由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组织开展创办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校”(简称“基地校”),目前在全国已经有70多所(包括小学和中学)。在这些基地校中,部分学校结合自身学校的需求,开展了经典诵读课程。《中华经典素读本》是为经典诵读课程而编制的,作为经典诵读课程的使用教材已在这些基地校中的小学使用。
《中华经典素读本》中的选文内容,明确了经典诵读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将经典诵读课程内容按年级、学期进行课时化,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诵读,已经是运用得相对成熟的一套经典诵读课程教材。有意愿开展经典诵读课程的学校,可以直接将其作为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来使用,减轻了教师编制教材的压力,节省学校开发课程教材的经费。
《中华经典素读本》的内容都采用大字注音,只要具备拼音的拼读水平的人,就可以使用这套教材,为热衷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家庭提供了学习材料,家长可以通过这套材料和孩子一起读经典。
(二)《中华经典素读本》的借鉴意义
经典诵读课程作为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该课程强调学生积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丰富学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如何选择经典诵读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制经典诵读课程教材,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中华经典素读本》作为经典诵读课程中运用相对成熟的一套教材,对其他开展经典诵读课程的学校,编制经典诵读课程教材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明晰教材的编制理念
教材的编制理念是根据课程的理念定的,经典诵读教材的编制应根据经典诵读课程的理念而编制。所以,在编制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时,需要明晰教材的编制理念,才能合理地选择教材内容。经典诵读课程是在“中华诵”活动的推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倡导下应运而生的校本课程,是将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落实在学校的课程当中。
小学阶段的经典诵读课程的理念,是立足于语言文字材料的积累,而不是立竿见影的效果。正如陈琴老师所说:“经典素读的核心价值在于积淀,不在于近期的考核”。朱自清也谈到:“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因此,在编制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时,要避免功利性思想的驱使,将教材的编制理念落实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层面上。
2.确定教材的编制内容
教材内容作为教材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教材的主体。因此,教材内容在选择和编排上的合理性以及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对整套教材具有重要作用。
(1)教材内容编排呈阶段性
传统文化中的文言作品,由于时代的间隔及语言习惯的流变,对现代人而言,具有生涩感。因而在教材的编排上,不能直接由文言入手,而是要选择一个语言的过渡阶段,让儿童在这个过渡期走进文言、走近传统文化。《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排以“儿歌、童谣——蒙学——哲史”的阶段性内容来编排,以“儿歌、童谣”搭建语言平台,过渡到浅易文言文读物——蒙学读本,在儿童已经具备识字量和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再提升到带有思辨思想的哲史作品。所以,在经典诵读课程的内容编排上应该呈阶段性。
(2)教材内容选择呈完整性
《中华经典素读本》所选取的内容大部分是完整的“原典”,较少部分内容由于受到课时量和教学难度等的限制只节选部分内容。一部完整的作品呈现出作者的整体思想,而被“节选”的作品意识形态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我国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每部作品建构了作者完整的思想体系,各家作品反映出了他们的思想特点。因此,教材内容在选择上尽量保留作品的完整性,不以编者的个人偏好而“断章取义”,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某家之言”。
(3)教学方法引导呈适切性
《中华经典素读本》在编制中,有配套的吟诵音频。陈琴老师用吟诵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生们读经典作品。吟诵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我国古代都是用吟诵的方式来读书的,因而吟诵的读书方式适合读我国传统的文言作品。陈琴老师采用吟诵教学法符合文言作品的读书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儿童的节奏感。
吟诵通过节奏的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带学生领略作品的情感基调。然而,“吟诵”这种教学方法要注意适切性,不是拿到文本就开始吟诵,而是在学生能读通顺,读熟作品的基础上再吟诵。此外,不是每堂课都要用吟诵教学法,需要理解“吟诵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材料。
3.取舍教材的编制系统
《中华经典素读本》只有范文系统和助读系统,以范文系统为主,以助读系统为辅。用范文系统组织教材内容,用助读体统帮助学生诵读文本。该套教材有意撇除了练习系统和导读系统。去除了教师对文本“望文生义”的解释,不需要学生完成练习,而只是纯粹地“读”,积累语言文字材料。因此,经典诵读课程在教材的编制上,根据需要而选择相应的编制系统,去除繁杂的面面俱到。
4.安排教材的编制结构
《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是以精选的范文为主体,按时间顺序选择由先秦到清代的优秀作品为范文,合编成的一套教材。在作品上,有先秦诸子、儒、释、道等各家思想的代表作,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学、礼俗学、伦理学等为一体。避免了分编型教材侧重某一方面的特点,作为一个综合的内容呈现。其将经典诵读课程作为一种知识综合的完整性课程。
综上所述,陈琴老师编制的《中华经典素读本》作为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为有意愿开展经典诵读课程的学校提供了教学内容,为开展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编制提供了借鉴意义。整套教材,从编制理念、编制内容、编制系统到编制结构,无不体现出陈琴老师编制这套教材用心之所在。该书的编制,为致力于讲授经典诵读作品的一线教师提供了一套现成的使用教材。同时,《中华经典素读本》作为现行语文教材的补充读物,丰富了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材料,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本文为2013年度赣南师范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CX13A007)
注释: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中医;辨证论治
甲型h1n1流感是感受触冒时行邪气所致,“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病”,“一岁中,病无长少,率相近似者,此时行之气”。
笔者居住在晋西北地区,2009年秋冬时节发生了甲型h1n1流感,我们运用中医药辨证论治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临床上出现的症状辨证分型如下:
1 风寒证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肢节疼痛、流涕、咳嗽、喉痒,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九味羌活汤。
方用羌活解表,用作君药;防风、苍术发汗祛湿为臣药,细辛、川芎、白芷散风寒,宣湿痹,行气血,除头痛、身痛;黄芩泄气分之热,生地泄血分之热,兼治兼证之热,又制辛温之燥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辨证要点:此型辨证当抓住恶寒、发热、无汗。
2 风热证
症状:身热较甚、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咽痛、鼻塞、流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
银花、连翘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效,又具芳香辟秽解毒之功为君药;荆芥穗、桔梗宣肺利肺逐邪为臣药;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功兼佐使;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为佐药。
辨证要点:此型当抓住身热、恶风、有汗、不恶寒。
3 热毒袭肺
“夏伤于暑,秋必害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恶寒壮热、咳嗽、口渴引饮、咽痛、目赤,脉来洪数,着衣则烦、去衣则凛,肌肤无汗,汗出淋沥则热始退。
治法:辛凉宣泄,清热平喘。
方药: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麻黄宣泄肺热,配伍石膏清肺而平喘为君药;杏仁降肺气,用为佐药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寒温宣降为佐使药。
辨证要点:此型当抓住高热、汗出、咳嗽、口渴。
4 外感风寒挟湿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身痛,胸膈满闷,舌苔白腻,脉沉数。
方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方药:方用藿香正气散。
藿香辛散风寒,芳香化湿,升清降浊为君药;苏叶、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解风寒、芳化湿浊,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为臣药;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桔梗宣肺利膈,既利于解表,又益于化湿为佐药。
辨证要点:此型当抓住发热,恶寒,呕吐、泄泻口不渴。5 外感风热挟湿
症状: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口渴、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方法:清热祛湿解表。
方药:香薷散加减银花、连翘清解热邪,香薷发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