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09:26: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城市轨道交通职业规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校已经具有较完备的专业基础实验室,如基础力学、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等实验室。针对城市轨道车辆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了轨道车辆构造室、城城轨列车模拟驾驶室、轨道车辆模型室、受流设备室、制动原理室、铁路机车实训室等,此外,还建设了电力机车模拟驾驶室、振动测试室、消声室及AD/CAE室等专业拓展性实验室,在校内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地。学校与苏州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起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合作共建了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重点面向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尤其是卓越计划专业的学生。2011级车辆工程班学生在2013年8月到苏州轨道交通集团公司进行了暑期实践,公司专门安排工程师进行现场讲解,效果良好。学校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还分别与苏州有轨电车公司、戚墅堰机车车辆厂、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苏州凯瑞汽车测试有限公司、无锡柴油机厂、新誉集团等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学生到这些单位进行实习实践,对车辆运用、制造工艺、测试、牵引传动及轨道交通设备等有了直观认识。
2开展系列学术讲座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视野,我院为2011级车辆工程班开设了一系列的学术讲座,讲座中设置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讲座完毕由主讲人与学生现场互动,答疑解惑。学生后续要根据每一个讲座内容分别撰写报告(收获和体会),进一步提出思考的问题,最后由专业老师进行批阅和问辩。讲座人既有校内的老师,也有校外专家和企业家,讲座内容丰富,包含车辆工程专题、实践和创新方法、职业规划、科技写作等。一系列内容宽泛而又详实的讲座,大大启发了学生的思路,提升了创新意识,促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实践和创新方法。
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在传统的课程设计指导方式下,指导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拟定设计题目,然后指导学生完成。指导教材上有整个设计过程的公式和图表,学生只需要改变一下参数或计算条件就能完成,达不到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车辆工程专业有两个典型的课程设计:一是《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二是《车辆结构与原理》课程设计。为了有助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我们从四个方面对课程设计进行了改进:(1)注重两门课程设计之间的衔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为后续《车辆结构与原理》打下基础,设计内容具有连续性。(2)课程设计题目的多样化和实际化,丰富课程设计的内容,同时也鼓励学生针对实际问题思考并自己拟出合适的选题,尽量将学生置于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3)加强计算机应用,包括软件绘图、程序设计、仿真模拟等,训练学生科学、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各种工作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4)严格过程环节控制和成绩考核标准。将课程设计分为三个环节:教师讲授相关专业内容;学生明确设计的目的、内容及方法;团队合作实践;学生汇报。成绩考核也是由三部分组成:平时的思考、讨论及工作实践;设计说明书的质量,包括书写规范和内容阐述,它反映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独立答辩,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之处。
4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创新实践
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科研课题等为牵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重要内容。2011级车辆班同学积极申报各类院级、校级及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其中姜秀杰、汤盛浩等五位同学申报的“苏州轨道交通振动控制研究”,获得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实践重点资助项目,项目组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发表了科研论文,不仅锻炼了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对专业的热爱,在学生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学校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有科研项目,他们也希望能有部分优秀的本科生参入到科研项目中来,一方面学生得到创新锻炼,另一面对加快项目进度也有所帮助,实现共赢。学院积极鼓励和组织专业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专业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对教师的课题有所了解并产生兴趣,从而主动要求参入教师课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生的学习与创新相结合。在卓越计划培养中,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显得非常重要和有效。2011级车辆工程班保研的四名同学中,有三名学生选择了留在本校本专业读研,跟随熟悉的导师继续开展课题研究。
5结束语
关键词:轨道交通;项目管理;人力资源;团队建设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chanical-electrical systems of rail transit, and the basic theory of project managemen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ethods of personnel organization in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mechanical-electrical system. It proposed the thoughts of promoting the project team personnel ability and the overall capacity of the team, also putted forward to build the learning team concept, and then summarized a set of methods and measures of team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a good team atmosphere.
Key words: rail transit; project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s; tea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U21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轨道交通机电系统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发展,但迄今为止,关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基本特性,业内还没有严密和规范的界定标准,一般而言,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与通常意义上的项目相比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1)项目建设、运营规模大;2)项目建设周期长;3)项目参与单位多;4)项目受周围环境的制约大;5)项目社会关注度较高。
对于轨道交通机电系统而言,除了具备以上所述的轨道交通项目的特点以外,还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1)技术附加值高,设备先进;2)完成系统初步设计后即进行招投标,集成服务和项目管理工作量大。
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人员组织
人力资源是轨道交通项目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我们需要将技术人员进行分类、尽量作到分工明确;由于同时进行的项目较多,应该保证各个项目能共享公司为数不多的“专家”级资源;在设计和项目组织过程中,要将项目的质量提升到整个实施队伍甚至公司级别,而不仅仅是反映项目组的水平。
(1)传统法。项目人力资源分配的传统法是以项目组为单位,项目组人员基本上从开始到最后相对固定,人员的分工虽然在过程中可能有所调整,但总体稳定。
(2)橄榄法。橄榄法则是在项目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人力资源分配方法,也是一套比较实用的项目实施过程方法。其基本思路是:
1)项目的入口同一起点;2)系统的设计保证质量;3)系统的开发并行实施;4)系统的出口归并统一;5)交付后形成反馈。
项目实施过程橄榄法如下图所示:
图 1项目实施过程橄榄法
传统项目开发方式和橄榄法开发方式的比较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传统项目开发方式和橄榄法开发方式比较
三、项目团队成员的共同成长
在知识经济时代,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对于项目实施团队来说,加强系统的企业培训,建设学习型团队,可以有效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1)明确各人发展目标,做好团队成员职业规划。作为团队的管理者和带队人,首先应该了解团队当中每一个成员的特点和各自的工作目标,在适当的时候对团队成员的发展目标进行引导,引导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不清晰以及对职业发展未作规划的成员逐步完成这个重要的工作。
(2)发挥各专业团队专家及导师作用,形成以老带新的局面。通常而言,项目团队当中会有两类人员,一类是具有一定的项目实施或相关系统经验的老员工,另一类是刚刚走出学校或者不具备相关经验的新员工。新员工通常活力足、反应敏捷,对于激发团队的活力和创造力具有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他们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和项目经验,需要接受系统性的培训和引导,因此在我们团队中,需要借助团队中的专家和导师,迅速且有步骤的提升新员工的专业能力。
(3)提升团队理论高度,打造知识型实施团队。轨道交通的项目当中,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技术水平较新。通常来说,知识型员工组成的团队与一般团队相比,具有以下一些区别:
第一、团队成员的地位相对平等;第二、团队成员价值体系的特殊性;第三、非常强的学习性与成长性;第四、高工作效率与高工作效益。
要做到以上几点,我们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形成明确的团队愿景与目标,形成团队价值观,并逐步完善。
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持续不断地提升团队领导的领导力。优秀的团队领导要善于管人、育人、用人,并使团队保持高度一致。因此,团队领导者必须要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修炼,不断提高领导水平。这也是建设一支高效团队的重要环节之一。组织的领导靠职权,而项目团队的领导主要靠非权力影响即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是素质、能力、专业技术知识、共同价值观、管理艺术结合形成的。我们的实施团队应该是一个由各个项目团队组成,分立而又相互融合的团体,项目经理是这个团体中的融合剂和联系纽带。
四、加强团队建设,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
高效的项目团队具有几个特征:(1)具有很强的核心价值观;(2)能把总的目标转化为各种具体的绩效目标;(3)团队成员具有多种技能组织,如技术能力、问题解决与决策能力、人际技能等;(4)团队具有高度的创造力。
建立高效的项目团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提高团队的业务能力。在项目团队组建时,抽调有能力、有经验的人员,必要时可以在团队成员组建后,对团队成员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团队的整体业务能力。
(2)制定良好的规章制度。在项目规模小的时候,项目经理应该既是技术专家,善于解决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又要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进行管理;在项目规模较大的时候,必须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好的规章制度表现为,执行者能感觉到规章制度的存在,但并不觉得规章制度会是一种约束。
对于轨道交通的项目而言,通常规模较大,因此会配备一名技术总负责人。项目经理相对更着重与团队建设以及规章制度建设,以及与项目的其他干系人如业主、设计院、监理以及各外部系统供应商间的沟通和协调。
(3)建立明确的共同目标。在项目中,项目经理直接面向客户,需要按照承诺,实现目标。项目成员可能是打工者心态,一天你要支付我一天的工资,加班要给奖金,当然干项目能学到新知识新技能就更好。
团队中不同角色由于地位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项目的目标和期望值会有很大的区别。好的项目经理应该善于捕捉成员间不同的心态,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劲往一处使,使得团队的努力形成合力。
(4)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是维系和发展一个项目团队的内在动力。激励的形式丰富多样,要注重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举并重。比如对团队成员进行相应的知识培训、休息日组织旅游、合理分发奖金、对团队成员提出表扬等等。
在实施激励机制的时候应考虑到团队不同成员的个人爱好和文化背景因素。例如,有些人不喜欢当众被表扬,而有些人喜欢;有些人愿意得到一句真诚的感谢而不是奉承;而有些人不喜欢得到过多的奖励,因为他们认为更多的批评性意见能够帮助他们进步等。
(5)营造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团队成员之间从生疏到熟悉、从提防到开放、从动荡到稳定、从排斥到接纳、从怀疑到信任,可以在长时期内使人们保持亲密。团队关系越和谐,组织内耗越小,团队效能就越大。
为了营造协作向上的团队氛围,职能领导和项目经理应该做到奖罚分明,处理事情公平公正,各级主管、项目经理和团队成员之间民主平等,不搞一言堂,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在生活中,应多关心团队成员,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团队的温暖。
参考文献:
[1] 盛振江.基于协同效应的组织团队建设[J].科学管理研究,2011,(1):79-81.
[2] 文精毅.浅析项目管理中的团队建设[J].中国建材,2011,(6):108-111.
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李明扬刚刚拿到全省2015届中等职业学校“三好学生”证书。
回想起2015年6月17日到学校考察时亲切的鼓励,李明扬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总书记双手接过我做的‘赤心报国’棋盘,听我讲述作品中的含义。当得知我即将参加全国技能大赛,总书记拍了拍我的肩膀,给我加油鼓劲,这让我更坚定了成为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决心”。
在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实训中心的墙上,刻着“中国制造2025”字样,学校外墙上的一排大字格外醒目:“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制造强国战略的落子,深刻影响了原本只想学一门简单技术的李明扬的职业规划。他说,国家重视制造业,让行业“升级”,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机会,“我要好好干!把自己锻造成‘中国制造’链条上一颗精良的螺丝钉。”
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校长武斌儒说,随着贵州制造的“升级”,职业学校的教育也在“升级”。不断调整专业布局,不仅可以培养输送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千万家庭送去解决就业、增加收入的民生福祉,更为“人人成才”的教育梦想铸就基石。
教育扶贫 职教发力
家住惠水县抵麻乡硐房村冲窝组的罗琳花,现在是北京唐人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秘书,4年前,就读于贵州盛华职业学院的她因为家庭贫困,曾有过放弃学业的念头。
“当得知学校免除了我的学费、杂费,每月还有300元的生活补助时,我兴奋得一晚上没睡着觉。”罗琳花说,她在学校文化技能班学习刺绣,一些绣品拿到市场上销售还能换些零花钱。
在贵州贫困山区,很多像罗琳花一样的孩子,因为接受职业教育改变了命运。
“中职学生毕业后月薪一般在3000元以上,基本可以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级督学邹联克介绍。省委、省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职教率先突破,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实现“三个全国率先”:在全国首批率先实施免费中职教育,中职学生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资金3年累计投入27亿元,受益学生达280万人次;在全国率先编制《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在全国率先出台首部地方职业教育法规《贵州省职业教育条例》。
省委、省政府2013年实施教育“9+3”计划以来,全省建成高职院校37所,在校生22万人;中职学校227所(其中技工学校18所),在校生85万人(含输送省外学校就读人数)。截至2015年底,贵州省脱贫的656万人中,职业教育直接带动40万人脱贫,帮助农村家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从今年起,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学校除了不用缴纳学费,全部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能享受4000元生活补助。”省教育厅厅长王凤友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
根据《贵州省创新职教培训扶贫“1户1人”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贵州将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整合各类资金31.59亿元,实施职教培训180.1万人,到2017年,实现全省120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1人1技能”全覆盖。
与此同时,从2015年起,连续三年,贵州在10所优质省属职业院校举办“威宁班”和“赫章班”,为威宁、赫章两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6000名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提供全部免除学费、书费、住宿费以及享受国家资助金政策的职业教育,带动6000个贫困家庭脱贫。
“十三五”期间,贵州提出压缩全省党政机关行政办公经费的6%用于教育脱贫,职业教育要培养165万技术技能人才,为200万户贫困家庭每户至少培养或培训1人带动家庭脱贫,面向农民农村和城镇困难就业人员、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实施“扶智行动”“自强行动”“造血行动”三大职教脱贫工程,面向贫困人口开展1000万人次职业教育培训,让职业教育成为脱贫致富的直通车。
技能重实用 企业进校园
今年22岁的吴江龙来自内蒙古,是贵阳新东方烹饪学校经典西点班的一名学生。2014年大学毕业时,他取得了工商管理和法律双学士学位。创业失败后,吴江龙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回炉进校学技术,重新开启创业人生。
毕业于长沙某大学项目管理专业的高浩文,因看好贵州建筑装饰专业的市场前景,到贵州新华电脑学院建筑装饰专业学习,他希望,毕业后能在贵州开一间属于自己的工作室。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贵州职业教育成为“就业沙漠”里的一片绿洲。三年来,贵州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8%和95%以上,累计培养输送各类型技能人才13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00万人次。
在全省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推行“学校办到园区去、车间搬到校园来、专业围着产业办、毕业就近找工作”,实现学校和工厂融合、教室和车间融合、校长和厂长融合、教师和师傅融合、学生和学徒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作品与产品融合、招生与招工融合、育人与增效融合,成为贵州职业院校就业率高开高走的主要原因。职校生就业率的连年走高,为“贵州制造”奠定坚实人才基座。
贵州省财政学校是“校企合作”职业模式的“先行者”,该校采用“312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前3学期在校内学习,第4学期在企业学习,第5、6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学校与智诚物流、北京金百万餐饮等企业共建物流、仓储实训室和酒店管理实训基地,模拟制造型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等现代服务、工商税务社保等政府环境,学生可在真实市场环境中完成岗位工作内容、管理流程、业务决策。
“轨道订单班招生了吗?”“轨道订单班文史类专业代码是多少?”……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热线十分火爆。将于2017年建成开通的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对运营人才的需求,使这所学校与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开展“订单”合作培养城市轨道交通技能人才的“贵阳轨道订单班”炙手可热。
“毕业即能就业,就业就能上岗。”办学34年的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不仅建立了国家职业教育数控实训基地,国家职业教育汽车实训基地,还和兴富祥、富士康、中德诺浩等校企合作设立实训室,为省内外企业培养厂长、车间主任5000余名,向社会输送20000多名高素质技能人才。
今年,贵州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省职业技术学院等31所职业院校成为首批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按照双向选择原则,学徒、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互联网+”“智能化”
在清镇职教城,农村淘宝电商职业培训已举办了12期,“互联网+产品”的销售模式,让原先拥有农产品、却不知如何推广的农村“准电商”们有了一次“触网”好机会。
“蜂蜜销售一直是本地客人买的多,通过网上推销可以把产品卖到更远的地方。”作为清镇农村电商培训的第二批学员,经营农家蜂蜜12年的钟金艳对这一销售平台满怀期待。
在“互联网+”迅猛渗透的时代,如何拥抱“互联网+”,推动“智慧化”校园建设,已成为贵州职业院校提升内力的新命题。
作为“互联网+招生”创新模式的首创者,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副院长盛华认为,“‘互联网+招生’就是‘互联网营销’在招生中的应用。”自从采用“互联网+招生”的创新模式以来,学校每年通过“网络方式”招生的学生比例逐年提升,2015年填报该校志愿人数达到8000余人。目前,这种招生模式已在全国推广。
2014级互联网营销专业的肖明珠当初就是通过“互联网+招生”进入贵州盛华职业学院的。她告诉记者,QQ交流的方式不仅让她全方位和细致地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交流起来没有任何拘束和压力。
此外,一个立足“互联网+教学”的职教云平台正在贵州兴建。这个立足于专业提供职教园区服务、优质教育资源服务、数据分析服务和就业服务的综合平台,目前已与多家职业院校签约。该平台不仅能实现云上私人订制式教学,还推出手机端微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学习。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分别牵头成立了贵州大数据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和贵州互联网产业职业教育集团,立足于整合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实现校政、校企、校校之间资源共享,助力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目前,贵州大数据产业职业教育集团首批成员单位包含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旅游学校等近60所高、中职院校以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想集团等40余家企业。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贵州盛华职业学院等省内14家本科职业院校,以及阿里巴巴村淘事业部、慧科教育集团等国内14家企业成为贵州互联网产业职业教育集团联盟。
贵州制造 承载梦想
“中国制造2025承载着我们的梦想。”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2014级学生高余很自信。
到学校考察时,高余操作机械手在电子屏上写了“中国梦”3个大字,他告诉总书记,自己的梦想是把“Made in China”带到全世界去。
高余知道,当前发展“中国智造”是国家战略,到2025年,国家的目标是制造业整体品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
在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担任过多年实训指导老师的杨林介绍说,实训基地的“机器人智造”区域承担着数控应用技术、焊接、机械制造3个专业的教学实训任务,这批学生2017年毕业后,将成为贵州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一线操作人才。
邹联克认为,随着更多的资源惠及职校生群体,“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职校生将在未来5年形成几百万的新型技术工人群体,成为贵州工业升级、创新创造的骨干力量。
今年“五四”青年节,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来到清镇职教城调研,并在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青年师生、“创客”代表座谈交流。
连续3年,每年5月,陈敏尔都会到清镇职教城作一次调研。
省委主要领导针对一个地方定时调研,并不多见。
在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工业强省战略,从“贵州制造”向“贵州智造”的转型过程中,作为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聚合地,清镇职教城的地位和作用显见。
清镇职教城位于清镇市城区西北部,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约75420亩),规划区内总投资约1000亿元,是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三级党委政府共同致力打造的集“学历教育、技术培训、技能鉴定、职业指导、技能大赛、生态低碳”为一体的全省唯一的职业教育示范区,与花溪大学城比翼齐飞,形成支撑贵州教育发展的“翅膀”,为实现贵州迅速发展、后发赶超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2015年8月2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考察清镇职教城时,曾作出“北有天津海河教育园、南有贵州清镇职教城”的评价,并把清镇职教城纳入全国职教发展大格局。
清镇职教城管委会主任郭忠旺说,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基于贵州“赶”与“转”关键时期刚性需求,职业院校培养出符合贵州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成为必须。预计到2020年底,清镇职教城将建成职业院校25所,入驻师生15万人以上,聚集城市人口30万人以上。在工业强省战略的拉动下,“贵州制造”以星星之火迅速呈现燎原之势。“贵州制造”向“贵州智造”转型跨越,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撑、政府的扶持、企业家的锐意创新,“工匠精神”同样不能缺位。工匠精神的培养始于职业院校,在企事业单位“淬火”、养成。今天的职校生,就是大国工匠的种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制造企业对产品功能、质量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消费需求为导向需求,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就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运用新工艺,掌握新方法,把完美创意制造成优质的产品。
当下,贵州正将眼光瞄准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智能制造等热点和朝阳产业,着力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入驻,实施一批高端装备重大项目,推动“装备制造”迈向“工业智造”。
与之相适应,“一体两翼多节点”(即:以清镇职教城为核心主体,以遵义、毕节职教园区和铜仁、凯里职教园区为两翼,以其他市州中心城市和中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县市为区域节点)的现代职业教育格局在贵州初步形成。目前,全省已组建职业教育集团26个,涵盖90%以上职业院校。
高校作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运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手段,不断向社会灌输积极健康的舆论、文化氛围。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高校以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实践和精神风貌辐射和引领社会的文化建设。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不同思想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与交锋,尤其是在我国积极推行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广大高校师生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多样化等许多新特点。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广大高校师生的头脑,充分发挥高校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一)有利于巩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基地高校是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基地,要持续不断地对青年进行价值观传播和思想引导,在教育教学中对青年一代传授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规范广大师生的日常行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育合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以多元化、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引领和整合校园文化,力求做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广大师生头脑,促进高校师生思想的进步,有利于不断巩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基地。
(二)有利于引领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建设首先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基地,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青年人才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对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的变化态势进行深刻的分析,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形成和传播的社会规律进行全面的揭示,以此不断引导师生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规范,进一步夯实思想文化基础。其次,高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促进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提升,促进合格人才的培养,由此给社会输送先进道德思想的种子,这些先进思想道德种子深深植入社会各领域,从而推动、示范和引导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建设。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
高校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整体推进,稳步落实,轻重缓急,要深度开发高校师生作为知识分子群体所蕴舍的精神财富、深刻构建新形势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渠道。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是高校的中心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中,穿插知识传授、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结合高校实际情况,编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学习辅导材料,为广大学生讲解社会社会核心价值观理论点和疑难点,结合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运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增强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支柱。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领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高校校园文化领域,利用主题班会、团学活动等各种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还可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播站,增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专栏,制作专题校园橱窗标语,营造出浓郁的舆论宣传氛围,定期总结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经验,对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及时宣传表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渗透和贯彻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高校师生的自觉行动。
(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教育活动高校应紧密结合时代特点,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广大师生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增强实践能力,提升广大师生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与行相统一的目的。高校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考察活动等加强学生的国情教育、民族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良传统教育,通过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及创业大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举办“诚信考试专题活动”、诚信贷款活动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我国科技型企业在新兴行业经济规模、科技含量、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领先与示范地位,对工程技术人才培育提出了更深刻、更高的内涵要求。本文对科技型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必要性、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现有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关键词:
科技型企业;工程技术人才;人才培养机制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在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复杂的国际竞争局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科技型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必要性
2015年中央经济会议上,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将积极促进科技型领军企业的发展作为发展科技创新工作的首要任务。科技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领军企业迎来最佳发展时机,与此同时,对工程技术人才的依赖性进一步加深,对工程技术人才培育提出了更深刻、更高的内涵要求,加强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开发迫在眉睫。
1.科技型企业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科技型企业作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己经成为各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突出创新驱动,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节点,科技型企业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机制灵活、成长迅速等特点,使其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加就业以及提高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工程技术人才制约科技型企业发展
与传统企业相比,科技型企业是以科技人员为主导、以追求创新为核心经营内容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企业成长的动力源泉,技术的转移与扩散则是实现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关键过程,因此技术因素对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工程技术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他们是技术因素的重要载体,是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工业生产中实际应用技术的关键因素,因此工程技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科技力量和人力资本。工程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和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3.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培养机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机制尚不健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方面因素。许多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不够重视,出于成本和对人才流失的考虑,存在不科学的短视行为,例如缺乏对人才发展的规划,企业内没有形成完善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等。甚至有不少企业仍采取“师傅带徒弟”的陈旧型培养模式,仅限于一些与提高工作效率有关,或以提高某项专业技术或业务技能的培训,而没有挖掘员工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方面的因素。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使高等教育步入“规模重于结构”的误区。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对于人才培养偏理论轻实践,社会急需大批能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物质产品和现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型人才,而高校因为自身定位与实际情况,在培育知识与技能兼备的应用型科技人才、创新型工程人才方面举步维艰,成长缓慢。
二、国内外校企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模式借鉴
我国目前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现状,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需求,教育与产业的对接迫在眉睫。为了更好的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对国内外的一些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研究和经验学习。在这些校企合作的典范中企业都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这种模式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也大大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1.“硅谷”科技园模式
国外有许多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的科技园,科技园已经成为校企合作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载体。美国的斯坦福大学科技园、英国牛津大学科技园、日本筑波大学城等,都是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成功案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斯坦福大学科技园,它是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硅谷之父”特曼教授于1951年创建的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他从校园中划出一部分土地出租给高科技企业,此后逐渐发展形成了“硅谷”,科技园的创建为校企合作搭建了平台。高校与企业之间通过各种科研项目建立起密切往来,他们共同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一方面实现了高校先进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另一方面也在这过程中为企业培养了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实现双赢。
2.西门子校企合作模式
西门子公司作为国际科技型领军企业,多年来一直寻求与高校开展广泛合作,目前与我国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学校提供科研资金和奖助政策,与学校共建相关实验室和研究所,同时享受由高校提供给他们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西门子作为校企合作的成功典范,目前已经与70多个国家600多所大学开展项目合作,其合作伙伴遍及五大洲。
3.国内校企合作模式
近年来,国内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逐渐重视起来。2010年6月,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正式,揭开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序幕。以培养工程人才的实践教育活动直接面向社会经济活动的前沿。高等工程教育是以工程和技术学科作为基础,以工程职业训练、技术服务和工程应用为主要目标,它是科学与技术活动的深度融合。这种培养方式,是当前工科院校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创新型工程人才必然选择。另外,许多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路径。200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合作成立了全国第一所培养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它将教学、科研、服务这三项大学之“本”通过产学研这根链条串接了起来,让学校的办学模式趋向立体,高校与行业“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三协同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的零距离对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高等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培育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成功范例。一些高职院校选择了走“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而其中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作为校企之间最直接、最有效的合作,已经取得很不错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校企双方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科技型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模式
科技型企业为了满足自身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与外部进行合作结盟,共同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而与高校合作的人才培养,则是企业获取稳定的技术人才来源和维持自身持续不断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和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好科技型企业与高校之间的“立交桥”,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多元方式,真正发挥企业作用,同时不断探索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双方双赢互惠中,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依托,以产品为目标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逐步实现高校学生由书本理论知识到企业实践能力的转化,提升高等教育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1.形成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
我国科技型领军企业在新兴行业经济规模、科技含量、社会影响力方面具有领先与示范作用,当科技型领军企业与在相应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高校建成战略联盟,就能够相互利用优势,形成互利互惠的战略关系。企业能够通过联盟这个平台明确人才培育目标和规格,培育企业、产业急需的工程技术实用人才,吸纳高校中优秀的人才进入该产业和企业,也能够更直接地享用高校中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智慧资源;高校借助产学研联盟这个纽带,缩短了“人才培养与人才目的地”间的距离,借助企业提供的实践基地,提高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
2.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推动人才培养
受到国外校企合作经验的启发,也为了更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功能,可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这个组织机构中要包含校企双方的代表,专门负责校企合作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络,处理政府、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在这个机构的统一指挥和指导下,开展校企之间的多种合作活动,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增强校企之间的互动。校企合作专门组织机构的设立,一方面能够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另一方面对促进校企之间长期合作互动有积极作用。
3.企业“导师”进校园
通过企业“导师”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企业人士、认识企业,帮助他们了解行业动态及相关技术的实际运用,从而在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有更加明确的方向。让企业导师走进校园,来指导学生制订职业规划与发展,为学生学习、就业、创业等提供专业指导,甚至可以邀请一些科技型企业的知名人士或成功企业家,担任部分课程的任课教师。企业人员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市场状况的良好把握,这些使他们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的授课内容更加丰满,让学生更感兴趣。他们选择的案例多来自于实践,更贴近当今市场现状,能让学生在案例中直接得到启发,并学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最实用的知识。此外,企业教师的进入,还会对高校中现有的教师队伍起到一定的影响,让他们感受到“学院派”与“实战派”在授课内容、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性,并在自己今后的授课过程中,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建立校企实践基地
科技型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关键的节点在于让学生与企业或产业间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可建立工程认知实践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参观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建立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在资金和项目上对高校学生给予支持;构建科技成果孵化器,转化校园里的科研成果。积极创新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通过这种互动平台的搭建,使学生获得“真实”学习机会,参与经验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从而促进他们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培养更符合当今企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
作者:文峰 张颖 王岳 郭艳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陈丽春,毛建卫,茹潇潇,等.校企协同创新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74-75.
实习内容:
从11月7日开始,在柳xx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应用物理专业的同学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实习工作,当天,柳xx老师为我们开了实习动员会议,在会议上柳老师和我们讲了实习要做的准备工作、各种注意事项和我们的实习任务。给我们的实习生涯拉开了帷幕,让我们对实习加深了认识。对我们现在学的理论物理来讲去参加学习一些实际的工厂工作的实习,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的。
我们带着学习的心态来到了我们的实习单位!
:中国南车 时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部、东湖基地)
公司全称: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分子减振降噪产品、高分子复合改性材料和特种涂料及新型绝缘材料三大系列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目前,公司建立了集材料技术基础性研究和新技术应用研究与新项目孵化器于一体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拥有新材料系统结构领域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内唯一的国家轨道交通高分子材料及制品检测中心,形成了材料技术、系统与结构、工艺装备、检测分析四大核心技术,实现了新材料领域和产品结构技术相结合的重大突破。取得国家专利130多项,承担十多项国家“863”和“国家火炬”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
公司科研转化能力强,具备大批量、低成本的生产能力,产品广泛应用于铁路机车车辆、铁路桥梁、城市轨道交通、汽车、风力发电、工程机械、工业装备、军事、化工等行业,并且实现对世界主要机车车辆制造公司的大批量出口。先后四次荣获美国ge公司“最佳供应商”、“最佳质量控制奖”称号;成为了bombardier公司战略合作伙伴;是alstom公司的a级供应商;公司质量体系完善,取得了iso9001和iso/ts16949、iris质量体系认证。
要了解一个公司或企业的成绩怎样,就要看公司的产品,产品做得好公司也就不言而喻了。在展品室中,我们看到了机车中最新最前沿最核心的部分元件。“橡胶旁承体”“圆锥形轴箱定位器”等等都是比较前沿的科研成果,其产品如“橡胶旁承体”是由铁质与橡胶间夹在一起的元件,既有橡胶的软度弹性,又有铁质的坚硬保护,双向兼得,我们物理知识中有弹性力缓冲力的应用知识,而在机车中这些原理知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物理化学用品遍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用到的知识也只不过是:声光热电力,让人感叹物理世界的博大!
生产车间有严格的要求: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我们随老师进入工房车间,在车间离机械2.3米的安全距离中,参观车间产品生产的一个流程,此车间房中大概有百来台生产器,再进行工作。都在高温高压的条件,进行一步一步的产品制作,在工厂中我们看到了工房的文化,现场管理、现场曝光、在监督组严格的监督下,拍下了各种各样的不良习惯与安全隐患,其次是质量报警,对产品的缺陷度,不合格度进行监督。可谓是对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再者即使荣誉榜,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维守工作任务的工作组给予鼓励,企业工业文化其实是最重要的,企业的生命力就是一种文化的表现,企业文化越丰富多彩,企业生命力越旺盛。在参观了生产车间之后,我们来到了炼胶中心,混泥胶的待检区、卸货区、空簧产房、磨具存放区,库房等等,让我们大开眼见。
南车时代新材技术中心首次跨入全国百强企业技术中心行列,名列第54位
11月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了XX年度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结果,南车时代新材技术中心在全国729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中排名第54位,较上次评价排名攀升了49个名次,首次成功跨入全国百强企业技术中心行列。
根据《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每两年进行一次综合评价,重点考察企业科研投入、创新能力建设、发明专利拥有量等关键指标,旨在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南车时代新材于XX年获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近年来,该技术中心在技术平台建设、核心技术基础研究、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科研成果转化、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科技人才培养、以及开展“产
、学、研”项目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申报和获得的国家专利授权、主持或参与制定的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数量均呈现快速增长,对外技术交流不断深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技术中心多
次承担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的科研成果均已实现产业化,成为支撑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动力。
截止到XX年10月,南车时代新材共申报专利290项,其中发明专利160项。授权专利16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53项。
其中产品分为种类:弹性元件产品、桥梁建设及房屋减隔震产品、风力发电产品、
绝缘材料及制品、工程塑料及制品。
时代新材技术中心具备高的创新水平、技术实力和行业竞争力,于XX年获批升级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中心致力于高分子复合改性材料、弹性元件及系统结构技术、新型绝缘材料与特种涂料的研究与推广,全面推进我国机械装备系统高速度、舒适性、安全性的技术进步。技术中心不断深化高分子材料、系统结构、工艺技术、检测分析四大核心技术的基础研究,确保了公司在国内高分子复合改性材料及橡塑弹性元件行业的领先地位。
技术中心先后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套科研检测仪器,建立了从原材料检验、配方试验到产品检测和可靠性试验的专业实验室。引进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abaqus系统和计算机ug、cad产品设计工作平台,使公司技术水平无论从仪器、设备等硬件配置还是科研管理体制、技术创新成果等软件建设都领先于国内同行企业。
技术中心集聚了一批结构合理、经验丰富、锐意创新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现有博士37人,教授级高工4人,高级工程师9人,工程师21人。
XX年以来,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多所国内高等院校合作成立工程硕士培养基地,并被批准为“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共培养出优秀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人,有效的促进了企校双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XX年获准设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立站至今,招收、培养博士后4人,其中3人已完成课题研究,顺利出站。
XX年以来,技术中心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火炬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共20余项,为行业技术进步、企业经营发展和创造安全、舒适的运动空间做出了重大贡献。
公司全称:株洲湘火炬火花塞厂,
受老师领导的关注,我们参观了株洲湘火炬火花塞有限公司,它主要生产各种各样的火花塞。年生产量高达1亿3500支。我们主要的实习任务是学习了解火花塞的生产过程,以及公司的一些企业介绍与企业文化。它分很多车间,有壳体车间,磁组件车间、组装车间等等,壳体车间主要是利用高温高压将钢铁可塑化练成火花塞的外壳的基本壳形,外壳的框架形成之后,在挑选加工。制定统一大小质量,严格要求,达到万无一失。然后磁阻车间,将制作火花石与磁件的组装。最后进行组装成原型的机动车的火花塞器件。一件基本的火花塞就完成了,然后我们进入报告厅,听周董讲解了许多的企业运营、工作。业绩等。
株洲火花塞厂主要以生产,工业、机动车火花塞。一些通用汽车火花塞在内,他的外销有国外42%,国内供销36%,再者就是直销22%。目前产品年制造达1.5亿,其中产品的利用率达70%以上,在全球本行业中都是比较靠前的,产值在5亿上,但其中的产品合格率万中无一,可见其高质量性,成品率之高。火花塞的研究队伍中有三位火炬委员会委员,担当者重要的作用,拥有自己的研究组所。意味着自己无穷的生命力。
再整个实习的过程中,柳老师和各个实习单位老师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实习机会,在我们对自己本身专业还不全面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的到了更多的实践知识,也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给予了莫大的帮助。在老师的带领下,我的物理实习工作便到此为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