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标准的教学设计8篇

时间:2023-08-15 09:26: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标准的教学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标准的教学设计

篇1

《服装材料与应用》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是技术基础课,主要对应的岗位是服装设计师助理及服装公司面料采购人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服装面料的识别知识及性能检测方法,能够识别和检测常见面料,并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加以灵活应用,为学生将来从事服装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就该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主要内容等进行有益的探讨。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

1.课程设计的依据

(1)设计理念:是以服装设计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课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发展职业能力。

(2)总体设计思路:以服装设计师助理及服装公司面料采购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以某职业技术学院校服而料选料为线索,包括棉、麻衬衫面料选料、真丝衬衫面料选料、化纤西服面料和里料选料、毛纺西服面料和里料选料等4个工作任务8个子项目,最终完成某职业技术学院校服面料和里料选料的综合项目。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循序渐进,满足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同时又充分考虑高职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服装设计师助理及服装公司面料采购岗位职业素养的相关要求。

2.课程教学设计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服装面料及里料的种类、性能特征、识别方法,提高学生对服装面料及里料的识别、选料的能力,并通过系统项目实训教学加以强化,最后,通过某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校服面料及里料的选料进行检验和考核,从而培养适合当今纺织服装企业需求的设计人才,为学生将来从事服装设计和服装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具体目标。技能目标:①能够识别棉、麻、真丝、毛及化纤面料;②能够选择合适的棉、麻、真丝衬衫面料;③能够选择合适的毛、化纤西服面料及里料。知识目标:①掌握识别棉、麻、真丝、毛及化纤面料方法;②掌握棉、麻、真丝面料的特征及适用性;③掌握毛、化纤面料的特征及适用性。其它目标:①培养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⑦培养按规范操作仪器设备的职业习惯;③培养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设计主要内容

为使学生掌握服装材料的识别、选用等专业能力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本课程以某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校服面料和里料选料为综合贯穿项目,并由棉、麻衬衫面料选料、真丝衬衫面料选料、化纤西服面料和里料选料、毛纺西服面料和里料选料等4个工作任务8个子项目来组织教学,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项目训练中。

三结语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产生到设计和实施的标准化规定,是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重点而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标准,是规定某一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服装材料与应用》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对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以及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会计流程 职业标准 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1-02.052

一、背景分析

本班52名学生,总体学业水平较低,基础会计知识掌握不完全,需要在财务会计课堂中不断补充讲解基础会计内容,强调课前知识准备。同时本班有六名同学相对而言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她们在课外接受校财务会计技能训练,备赛市级技能竞赛,针对学生情况,本学期尝试分组训练,安排专业水平较高的学生为各组组长,在分组训练时检查本组同学练习情况并及时答疑。教师对各组长提前集中训练并答疑,同时对组长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实现分层教学。从开学以来效果表明,学生之间的互助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并且带动了一批学习懈怠的同学,延伸了教师的力量,同时对于组长也形成了学习动力,在答疑过程中巩固了知识。

所用教材为南京市职教教研室编写《财务会计综合教程》,以“南京红光公司”11月~12月账务处理为例,由21个实验构成。本课内容为实验十八中销货退回的相关部分。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操作训练,学生已经熟悉了会计凭证的审核与填制、账簿的登记。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销货退回时的会计分录编制方法,但对于具体销货退回的会计业务流程完全不了解。计划分两次共四个课时指导学生掌握流程操作。

二、教学设计中的难点

(一)会计准则,特别是涉及税务的规定经常会有改变,教材内容无法完全符合实际工作。

课本例题不可能完全列出每一步实务操作的单证,并且由于前述原因,实务中单证格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单纯理论的讲解无法使学生了解工作过程的实际情况。

(二)教材例题、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都是手账,而实际业务中大多数都必须是机打凭证和帐页。

(三)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买卖双方的核账算方法涉及到的主要账户会是两类不同性质的账户,分别在教材的不同章节出现,学生很难自主地联系起来,而一旦能将某项经济业务的买卖双方核算方法同时掌握,将非常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四)学生的学业状况差异很大。

(五)业务所涉及的单证量较大,作业工作琐碎,有效评价管理难度较大。

三、针对难点的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一:

课前教师专门训练各小组长,课堂上分组作业,每组由小组长负责指导、评价。

设计目的:提高教师上课效率,提升小组长的水平。(在指导同学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提高了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增进同学团队意识(通过小组竞赛),发挥学生间有效交流的作用,弥补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不足。

设计二:

由组长安排组员分成买卖双方角色进行退货业务流程,组长扮演税务局角色,提问双方有关政策问题(比如:认证期限,等等)。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实务操作中熟悉业务流程,发现知识盲点和误区,互相评价互相帮助。

设计三:

在前述小组训练前,教师故意没有强调红字专票的填写方法,鼓励学生尽量运用已有的知识作出红字专票,通过评点学生作业,分析几种不同做法,确定正确方法并讲解手写和机打专票的区别。

设计目的:

强调红字专票的实务操作。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尽力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

设计四:

小组同学买卖双方互换角色,再次训练。

设计目的:使每个学生从买卖双方角度掌握业务的会计流程。

设计目的:

四、教学反思

(一)教学过程与职业标准对接。

通过与已经就业的学生交流,我发现他们遇到工作上的问题大多数是通过以下的途径解决:日常的凭证传递问题找单位老会计请教:少见的业务类型找过去的老师,其实很多问题是和不断出台的新准则或新的税务规定有关,完全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件得到答案。

联系校内教学,我想到在课堂中,教师大多数以课本的规范为准,很少主动联系实际中已经改变的职业标准,这也是形成学生在工作中不知道如何寻找答案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本课的课题关键词是“会计流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退货业务处理过程中所有与会计有关的单证填制与传递,这种传递既包括买卖双方间的也包括买卖双方与税务局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使用的都是实务中的单证,需要分角色扮演,需要互相监督,也需要互相合作。在分组活动中,每一个人都必须行动起来,思考起来,真正实现了人人动手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境。

(三)教师需要思考“为何教、教什么、如何教”,教师需要促进学生思考“为何学、学什么、如何学”。

从工作以来,我经历了为“考证”教――为“考单招”教――为“职业”而教的过程,学生也相应的经历了同样的为何而学的过程。为何而教的不同显然影响到了后两个问题,现在为职业而教(学)的目的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就是要为了掌握和职业标准与工作过程相对应的内容,由此也决定了教(学)的方式就是在做中学,考评的标准是学生能不能实践所学知识。

(四)教师工作方式的改变。

篇3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 小学英语 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一、简述

小学英语课时教学设计方案,亦称课时教案,“是指小学英语教师根据《英语课程标准》(2011)理念,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诸要素(目标、内容、人员、方法、技术等)进行优化组合,而实际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

随着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实施和深化,英语课程标准已走进小学英语教师的日常生活,但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的影响却依然不大。本文从标准陈述、课时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方案设计三个维度,对2013年参加郑州市“基于标准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比赛的163份教学设计进行统计,得出下表结果:

从上表结果可看出:

1.从上表中标准陈述这一维度,具有标准陈述的教学设计共44份,占总数的27%,其中标准陈述准确的仅占33%,是总数的7%。不合格的标准陈述占67%,占总数的20%。这些不合格的标准陈述大多数是直接从英语课程标准中涉及一、二级的分级标准的重复,并没有根据具体教学进行选择。由此可见大多数小学英语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并不准确,更谈不上有效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2.163份教学设计中具有评价活动方案的占总比例的75%。然而,具有可操作性以及能够评价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活动方案仅占8%,是总数的6%。大部分的评价活动方案不具备可操作性。见下面三个评价活动方案案例:

案例一:小学阶段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应当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针对确定的学习目标,在评价上主要采用小组互评、自我评价和课堂随机观察等途径。

案例二:(1)自我评价。有效评价要求学生投入。这种投入使他们进行反思,也可以使他们肯定自己学习的努力,并看到改革标准对自己的学习和行为进行的评价,而评价标准,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具体制定。(2)互相评价。(3)教师评价

案例三:注重生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

一百六十三份教学设计中全部都有课时目标设计,而且目标设计合理具有可操作性、与课程标准一致的教学设计方案占总比例93%。其它课时教学目标陈述比较模糊、可操作性不强。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而10份具有合理评价活动方案的教学设计均来自这152份教学设计。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合理的评价活动方案来保障目标的有效达成。

通过上述统计可以发现小学英语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还不够准确,对课程标准的实施还处于生搬硬套阶段。本文旨在通过对基于标准的小学英语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的特征、要素、格式的分析来进一步加深读者对其理解,进而帮助读者特别是小学英语教师深化对标准的理解、实施,以助于进行有效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

二、基于标准的小学英语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一)特征

小学英语教师要具有基于标准教学的意识。崔允指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指的是“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在撰写课时教学设计方案时要思考上述三个指标。他指出基于标准的教案具有以下几个内容:

(1)课题:

(2)相关标准陈述:标准陈述从年段基准中而来,和上课内容息息相关;标准陈述是具体的,包含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

(3)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要描述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可以观察到的学生表现行为或结果;教学目标要引导学生去证明标准陈述中的知识或技能。

(4)检测这些表现或成果的评价活动方案:评价的手段和工具要能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

(5)教学活动方案:教学活动的安排应该是能指引学生去证明自己的学习结果。

设计基于标准的小学英语课时教学设计方案时,也必须要具备上述5个方面内容。尤其是第(2)、(3)、(4)、(5)项内容。在设计这四个项目内容时,要注意它们和以往传统教案的区别。林荣凑对传统课时教学设计方案和基于标准的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的差异进行了进一步的描述,如下表:

结合以上可以得出,基于标准的小学英语课时教学设计方案具有以下特征:

1.课时教学设计方案中必须要体现课程标准陈述、教学目标、评价活动方案、教学活动方案四个项目内容。

2.在陈述课程标准时,不能简单地从英语课程标准中把分级标准内容原班不动地照抄一遍。而是要根据课程纲要、单元纲要、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等方面综合考虑,选取课时教学内涉及的课程标准内容,另外,课程标准是比较抽象、概括的文字,需要对其进行分解。

3.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要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来源于课程目标。但是由于课程标准目标的抽象性,小学教师需要按照“课程标准分级目标――学年/学期课程目标(来源于课程纲要)――单元目标(单元纲要)――课时目标”的层次来设计课时教学目标。这也就意味着小学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然后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学年/学期课程纲要;再根据课程纲要制定具体的单元纲要。最后要根据单元纲要制定课时教学设计方案。不能够省略中间环节,直接从课程标准到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4.在设计评价活动方案时,要根据“评价的手段和工具要能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来制定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检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活动方案。在一中的三个评价活动方案都仅仅是描述性的文字,不具备任何可操作性,也不能够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

(二)要素

基于标准的小学英语课时教学设计方案除了包括上述几个要素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添加其他要素。下面是方案包含要素:

一般项目:课题、班级、科目、时间、授课教师、课型、授课时长等;

课程元素:标准陈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工具、评价活动方案、教学过程、教学板书、教学反思等;

其他所需条件:为顺利实施该课时教学所需要的其他条件

小学英语教师在设计课时教学设计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实际教学情境,选择方案要素,进而设计合理、可行、有指导性的方案。

(三)样式及案例

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的样式不拘一格。不同的小学英语教师由于年龄、教学实践经验、价值观等的差异可以选择制定适合自己的方案样式。总的来说,方案是辅助教学活动的,只要能够有助于教师教学,任何样式的方案都是可行的。下面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案样式案例部分内容,在此列出,以供大家更好地理解方案。

相关课程标准:能借助图片、图像、手势听懂简单的话语或录音材料;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能按要求用简单的英语做游戏。

教学目标、要求:(1)借助图片、板书和班班通,能听懂、会说句子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 / Sundays? I often do homework, read books and watch TV.并能正确朗读和在游戏中灵活操练对话。(2)根据调查问卷,能同伴合作创编至少4句的对话。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PEP第五册教材Unit 2的第五课时,课型为对话课。谈论话题是周末活动。学生已在第四课时学习了Saturday, Sunday, do homework, read books,watch TV这几个词汇,同时还能听、说句子What do you do on…? I often…,但还不能灵活地替换关键词。因此,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是能在创设的情景中灵活运用对话。另外,本课Let's try部分的内容较多且易混淆,需注意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细听录音,独立完成听音圈图的练习,为对话的教学进行铺垫。

教学评价方案:(1)任务一: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然后设置“魔盒”游戏和头饰扮演,让学生对所学对话反复操练。(检测目标1的达成)(2)任务二:设置问卷调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调查,然后要求两人一组创编至少四句话的对话。(检测目标2的达成)

教学过程(略)

教学反思(略)

(四)评价

评价小学英语课时教学设计方案主要指根据评价指标,科学地对方案进行价值判断。在评价时需要关注设计成果的规范性、创新性、可实施性以及其他教学资源的支持性等方面。一份好的小学英语课时教学设计方案首先应当是规范、完整的,所采用的内容必须是准确无误的,教学步骤应该清晰,语言应该简练明确,另外,应该具有可操作性,有益于教学。下面是一份方案评分标准,仅供参考。

三、结语

小学英语教师是教学的实践者,也是课程标准的实施者。对基于标准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的思考,能够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标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最终走向基于标准的有效教学。本文通过对基于标准的小学英语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的特征、要素、形式、评价的分析,旨在提高读者对方案的认识和理解,走出传统方案的一些误区。

参考文献:

[1]崔允.有效教学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8.

[2]周建平.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59.

[3]李锋.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理论、实践与案例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86-188.

[4]崔允.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J].教育研究,2009,(1):74-79.

篇4

关键词: 真理 实践 检验标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能力目标:通过案例讨论,提高学生自觉运用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通过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课堂展示、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纠正大学生关于过时论和实用主义的错误;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真理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难点: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三、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班级为理科专业学生,共有学生72名。

(一)学生特点分析

1.关心时政、关注国家发展。此教学班对国计民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外交走向、社会突发事件等问题有较强的关注度,针对他们的特点设计的专题案例教学法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得以良好开展。

2.重理轻文,重专业轻公共课。这是我校理科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轻视,所以更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管理上投入更多精力。

(二)学习基础分析

1.哲学基础相对薄弱,不能自觉运用哲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2.理性思维能力欠缺,易被煽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缺乏理性分析、判断能力,导致是非善恶含混不明,加之年轻冲动,故而极易被网络言论左右。

(三)学习障碍分析

“真理的检验标准”,学生在中学阶段不同程度地学过,大学再次学习,学生会有重复感;本节课的内容理论性、思辨性、逻辑性强,趣味性不高,加之学生在传统授课方式中的被动地位,致使学生先入为主地认为肯定是“枯燥乏味”的,学习兴趣不浓。

三、教学方式方法

基于学情,为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解决课程本身的“枯燥”,实现其实效性,真正使基本“原理”入脑入心入行。本节课采用以“探究式”教学法为核心的“专题案例”教学模式,将《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抽象理论渗透到鲜活社会事实的分析中,以此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探究式教学法

灵活运用自主研究、互动讨论、追问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增强其自我学习信心。

(二)专题案例教学法

根据专题内容选取适合的经典案例,课前一周下达任务,学生根据专题分析案例,制作课件,经任课教师指导后在课堂讲解。课堂上全面利用探究式教学法的优势,实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教师只负责引导、梳理、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善于总结适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促进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教师活动。

(1)选择反映教学内容、富有启发性、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案例,以便全班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学习。(2)尽可能丰富、深化自身有关专题、案例内容的相关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专题和案例的了解掌握程度足够丰富,才能更好地把控学生讨论问题的方向和角度,保证引导学生讨论时深入进行。(3)组建学生课题小组,每组三五人,根据专题预留案例,提出任务目标,并对任务的进展情况进行随访,以便开展针对性指导。

2.学生活动。

(1)拿到专题案例后,课题小组首先需要深入解读专题内容,并深刻领会专题主旨;其次,协同合作,通过各种途径全面查阅案例材料,梳理脉络,整理内容,搞清案例的来龙去脉;最后,结合本次课专题内容对整理后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解读,从中发现问题,深入研讨,并将研讨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2)根据教师的引导性反馈意见,查漏补缺,完善思考结果。(3)根据最终思考结果撰写发言稿并制作课件在课堂上展示。

3.设计意图。

从选题方面说,选择热议的转基因问题。思政课教学不应回避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焦点话题,要及时解读学生社会上关注高的案例,对问题的焦点进行科学分析。因此,本次教学以转基因水稻为切入口作为本次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转基因水稻及转基因食品安全等问题展开讨论,并最终把讨论引向实践检验标准问题上。

从教师角度说,教师对学生完成情况和反馈的题进行归纳总结,掌握学生对专题把握程度实时修改教案。从学生角度说,让学生学会运用哲学原理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和锻炼其哲学思维。每组学员在发挥本组智慧的同时加强团队协作,学习其他组的智慧,达到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

(二)课堂教学

首先,任课教师点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真理检验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导入精选案例――转基因水稻能否大面积推广种植?强调案例涉及问题在当前中国的重要性和严峻性。水稻对解决中国粮食危机并提出研讨目的:如何看待转基因水稻问题,意在培养哲学的辩证思维,而非好与坏的价值判断。言简意赅、直奔主题,点燃学生讨论热情,为讨论的展开规定方向,并预留足够的讨论时间(3分钟)。

其次,学生主讲、集体讨论(30分钟)。课题小组上台演示课件,讲解案例,交代转基因水稻问题的来龙去脉;学生依据专题内容,提出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针对课题小组的分析讲解,其他学生可针对案例梳理、专题主旨、观点看法等进行询查追问、深入探讨。讨论中,教师严格把握专题方向,适时引导,保证讨论不偏离专题方向的同时,通过追问使讨论深入问题的核心和实质。教师要将学生讨论观点归类总结以板书形式写出。这样做一方面,对教师而言可以掌握学生的观点为后续分析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为其他学生了解讨论的进程并提出不同见解和看法提供便利。

最后,教师归纳总结(12分钟)。教师对本次课题小组课题设计做出点评和评价,依据讨论情况再次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以保证。接下来,教师对专题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即何谓实践检验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设计意图: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层层设问,在不断的回答中梳理出答案,能较好地解决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学生今后遇到类似问题,能够触类旁通,主动运用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

(三)课后思考、阅读

课后思考:请学生从马克思所说的价值尺度继续思考“转基因水稻”问题。

篇5

关键词:课程标准;小学英语;学目标;目的;要求;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68-01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外语,特别是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语甚至成为了我国的第二语言。在我国,学生都是从小学开始接触英语,了解英语。英语课堂应该是有效的,有趣的。英语学习应该是快乐的、踏实的。教师应该按照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来制定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设定的目的

良好的教学目标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教会学生正确的读音,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最后使小学生可以利用英语简单的日常交流,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新课标目前针对小学英语教学共提出两个级别的要求:一级为小学三、四年级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二级为小学五、六年级的教学目标的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超过二级的要求,有困难的地区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具体要求: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试听。教学目标设定内容:语言认知目标,语言能力目标,语言文化目标,语用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三、小学英语教学目标设定的现状

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目标是方向,目标是灵魂,目标越清晰,达成目标的路径也就越清晰。然而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设定还存在很多弊端。

1、教学目标缺失。很多教师认为小学生学习英语没有多大必要。小学只用知道有英语这门学科的存在就可以了,而真正开始学习应该从初中开始。于是,他们在教学中无规律教学,不制定任何的目标,不认真教学。致使学生相对于其他人来说输在了起跑线。初高中学习落后于他人,渐渐的失去了学习的耐心,从而腻烦学习英语。

2、教学目标单一。许多小学教师认为小学生学习英语无非是会念几个词,会说几句简单的交流用语。教学目标的设定就是教会学生读与写和听。忽视了对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培养。没有使学生真正的认识和了解英语。

3、教学目标随意。很多教师在平时课堂上想到什么就讲什么,没有任何的重点和层次,忽视了知识的层次性和关联性。不能使学生感受到英语是一门前后联系紧密的学科。

4、教学目标错位。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状况,不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在要求对课文的掌握时,过多的操练单词、句型、语法等就会发生教学目标设定的错位,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制定

新课标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是课程的第一要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正确的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1、设定适量的教学目标。许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急于求成。制定过多的教学目标不仅会增加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还会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适量的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愉悦,也便于教师日后的总结工作。

2、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的灵魂。随意的课堂目标缺乏准确性,系统性和渐进性。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正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他们的掌握程度。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经过周密细致的思考,并做出具体、明确的陈述,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全面的设定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及道德、审美、劳动等观念;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良好健康的发展。在教学中要秉持这是三个方面来制定教学目标。

4、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就可以解决目标设定错位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读课标,把握课程标准,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教师要充分准备,落实具体细致的目标,这样才可以很好地利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踏踏实实的掌握教学内容,明确课标所达要求达到的目标,深入了解,准确操作,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实到实处,并切实发挥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的基础和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 许春燕《基于新课程标准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制定》学术期刊,2010.

[2] 刘 颖 岳亮萍《基于课程标准设定教学目标》学术期刊,2012.

[3] 郭松梅《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学术期刊,2009.

篇6

关键词:教学 教学目标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169

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阐述。因此,课程标准限定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非教学内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给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等一系列过程。但课程标准仅仅从宏观上进行了规定,缺少微观上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而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这就要求教师把一条条“标准”分解并转化为具体的便于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将其中的内容标准转化为课堂教学目标,进而依据教学目标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成为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就以人教版必修一第4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例,来谈谈如何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

一、将课程标准分解为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表述

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行为主体:指实现教学目标时学习行为的执行者,主体指向必须是学生。

行为动词:用来描述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要可测量、可观察。为了提高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尽量选用含义明确、易于观察的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即说明学习者在什么情况下表现行为。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完成行为的情景等。

表现程度:指预期学生学习结果所要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二)将课程标准分解为课堂教学目标的步骤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阐述: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如何分解为具体的教学目标?

第一步:剖析关键词

从课程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行为动词:说明;核心概念: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第二步:扩展核心概念

据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结合教材,界定出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点,对核心概念进行扩展。形成核心概念体系:离子和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第三步:扩展行为动词

将课程标准中另一关键词:“说明”,对应扩展后的核心概念体系中的每一条内容,扩展为不同的行为动词。“说明”对应地扩展为“列表归纳”“描述”。

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

扩展后的行为动词在什么条件下发生,这一步是教师教法的具体体现。对应扩展后的每个行为动词,发生的条件为“通过问题引领、自主阅读、动画演示”,“通过观看动画”。

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

用于考量学习表现或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见表)

通过上面5个步骤,“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被分解成具体的2条内容组合,将上面的2条组合用简洁的语言串起来就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确定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引领、自主阅读、动画演示准确列表归纳离子和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通过观看动画用语言较完整描述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二、将教学目标实施于课堂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把握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将课程标准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并据此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方式。有了具体的教学目标,课堂实施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减少了课堂教学的盲目性。这节课上,抽象的内容通过动画演示一目了然,化解了难点。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情境,学生对知识的把握逐渐深入。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心领神会学会对知识的归纳总结。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否成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来判断。教师们再也不能说,“我课教得很好,只是学生没有好好学习”。我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进行小结巩固时,请一些同学上台表演生物小剧,这个表演剧太精彩了,台上的学生用心去演,台下的学生用心去看。刚表演完立即得到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和赞叹,本节课达到了。这个表演剧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感,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又加深了对本节课重点知识三种跨膜方式的理解,升华了主题。下面我把这个表演剧的学生准备过程和表演过程展示出来,和同行们分享:

准备过程:

5张白色硬纸片,上面分别写有“O2”“K+”“K+载体”“葡萄糖载体”“能量”,这5张纸片由5位同学手持扮演相应角色。另外再找6位同学扮演磷脂分子。

表演过程:

6位同学上台后伸出双臂相对站立,齐声报出:我们是磷脂双分子层。

师:你们为什么这么排啊?

磷脂: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外,疏水性尾部朝里。

O2入场:我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部分,请让我进去

磷脂:身份识别正确,请进入。

(O2直接通过脂双层进入细胞)

(K+入场)磷脂:请出示证件。

K+:我是K+。

磷脂:身份识别错误,疑似,禁止入内。

K+:什么?我一定会回来的。

K+对葡萄糖载体:载体兄弟,你带我进去吧。

葡萄糖载体:身份识别错误,不匹配。

K+对K+载体:哈!K+载体兄弟。

K+载体:啊!K+兄弟,同志啊!

K+:你带我进入吧!

K+载体:走,我们进去。

磷脂:请出示证件。

K+载体:我是K+载体。

K+:我是K+,请让我们进去吧。

磷脂:证件不全,禁止入内。

K+和 K+载体:我们一定会回来的!

K+载体:怎么办啊!

K+:是啊,怎么办?天无绝人之路。

能量:有没有想过,我可以帮助你们。

K+和 K+载体:你是?

能量:我就是――能量!

K+和 K+载体:哈!亲爱的能量,你带我们进去吧。

能量:走吧。

磷脂:请出示证件。

K+和 K+载体和能量:我是K+载体,我是K+,我是能量

磷脂:证件齐全,请入内。 (K+进入细胞)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给了教师一种方向感,它既为教学确立了一定的质量底线,又为教学预留了灵活实施的空间,因此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处理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愉快,原本沉闷的课堂活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趣味性,同时也使学生的生物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项目资助:本文系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研究总课题组资助课题“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课题立项号:ZZQKTZXSW2014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立新,张心志.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分解[J].中学生物教学,2015(1).

篇7

1 问题的提出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它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调控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指导着教学测量及评价的制定和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推动和激励作用。目前,教学目标存在着整体性缺失[1]、陈述缺乏规范、层次错位[2]等问题,使得教学目标较为空泛,难以发挥自身的效能。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有效教学目标的标准

有效的教学目标能够充分发挥其导向、聚合、评价、激励[3]的功能,实现自身价值,以促进教与学的顺利开展。换言之,教学目标功能的发挥程度是衡量教学目标有效性的准绳。但由于教学目标功能的发挥程度反映于教学过程,体现于教学效果,而教学本身的复杂性,使教学过程及效果受到多方面影响,以致教学目标功能的发挥程度往往不易测量和评估。因此,笔者试图从可观测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出发,在影响教学目标功能发挥的因素层面上,制定教学目标有效性的标准,具体见表1。

2.1 定位的准确度

定位的准确度指教学目标设置的高低、难易的准确程度。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也是其导向功能发挥的前提。那么如何判断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呢?主要靠“三看”:一看教学目标是否紧扣课程标准。紧扣课程标准的具体表现为设计的教学目标从属于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标准紧密结合,并充分贯彻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二看教学目标是否基于学生情况。判断教学目标是否基于学情的方法是看教学目标是否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否能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技能、体验上获得发展。三看教学目标是否前后联系。课时目标之间应是前后联系,相互照应,逐层推进的。此时我们则需立足于单元整体设计,在系统分析知识脉络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前后的联系情况加以评判。

2.2 三维的整体度

三维的整体度指三维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程度。三维目标从表面上看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预期变化的规定,但其实质却暗含着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教学各要素的优化、组织和协调,起到聚合的作用。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习得知识,训练技能,积累情感,形成态度与价值观的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是学生实现其他二维目标的动力所在,三维目标一旦相互孤立,就意味着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知识、技能、方法、情感)不相适应,教学载体错位,教师与学生共同体解除,此时,再谈教学目标的聚合作用就没有意义了。因此,教师在进行三维目标的设计时,应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内涵,充分理解其整体性能,避免三维目标相互脱节,相互割裂。整体性强的三维目标内部联系网络构架牢固,即三者之间有明显的联系点、发展点,且联系均符合逻辑规律,互为依托,相互促进。

2.3 特色的鲜明度

特色的鲜明度指教学目标彰显教师教学风格与特色的程度。教学目标聚合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主导和把控。教师若想实现教学目标,就需受教学目标的指导,而指导的前提是教学目标必须与教师的实际情况相符。在现实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逐渐简化为“复制”和“粘贴”的过程,但这样得来的教学目标常与自身的情况不符,以致教学目标常游离于教学实际之外。而经过教师自己设计,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的教学目标,虽然可能不够成熟,但至少比照抄来的要“合身”[4]。该如何判断教学目标特色的鲜明度呢?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均是以一定的活动或体验为依托的,教师在创设这些活动和体验的同时,无意间便融入了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因此,可从教学目标所提及的学习情境、学习环节、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入手判断教学目标特色的鲜明度。

2.4 表述的具体度

表述的具体度指教学目标表述明确具体,可用于观测、操作、评价的程度。教学目标的功能之一是能够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尺。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适时地对比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与教学目标所预设的落点、水平以及程度两者间的差异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评价,继而及时运用教学机智调整教学手段,以缩小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可见,教学目标必须是可操作、可观测、可检验的,以保证教学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具体的教学目标应包括明确的行为主体(默认学生,常省略)、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能够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行为条件),比较准确地(表现程度)表述(行为动词)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以及离子键的定义。

2.5 层次的合理度

层次的合理度指教学目标设置不同层次的合理程度。虽然学生的学习均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但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情感水平以及个人的兴趣、特长和个性等均不相同。为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应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师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体现,也是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的保障。当然,并非所有课时都需要设置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即使是设置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也未必就是有效的教学目标,还应考虑该目标的层次数的合理性、层次梯度的适当性等问题。这主要可从设置的层次是否符合学生情况,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加以判别。

3 有效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

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使其功能得到尽可能的发挥,可参照上述指标要求对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设计思路可用图1表示。下面以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以下简称“甲烷”)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对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进行具体说明。

3.1 教学目标初步定位

对教学目标进行初步定位就是要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并确定学习内容的深广度,它是教学目标设计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应以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为基准实施定位,以明确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内容之间的关系为手段落实定位。

首先,通读课程标准,从整体上认识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及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采用一一对应定位的方法,寻找与课时内容相对应的内容标准,将其作为该课时学生需完成的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其次,吃透教材,将教材中包含的知识内容依据学习任务进行组合,并结合课程标准明确同一知识点在必修、选修教材中的不同要求,分析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归纳出课标与教材对学生本节课学习的要求,完成教学目标的初步定位。“甲烷”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甲烷的结构及性质,对该课时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分析见表2。

3.2 三维目标建立

依课标和教材对教学目标进行定位是初步的,从表2中我们不难看出,归纳出的学习任务基本停留在学生知识发展的维度上,但学生的学习应是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上全面发展的。为确保教学目标定位的准确性,需对之前确定的学习任务进行适当调整和合理拓展,建立起三维目标。

建立三维目标可通过解决与学生相关的四个问题来实现。第一,学生学习的起点是什么?系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情感水平和心理状况,以此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第二,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不仅由课程标准决定,也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决定。若课标要求的知识内容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就需要补充或扩展一些辅助知识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台阶,以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若课标要求的知识水平距学生的学习起点较近,那么可通过适当加深学生知识学习的程度,使学习任务更具“挑战性”。第三,学生该怎么学习?应思考学生的学习障碍是什么,以此确定学生在本节课应采用或需学习的学习方法,随后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个性特长等,参考课程标准中提供的活动与探究建议预设出学习活动和过程,继而形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第四,学生能够受到哪些思想情感教育?学生的情感水平是在与学习环境的交往体验中提升的,经历的学习过程不同,则受到的思想情感教育则不同,因此可通过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与自身情感发展的内在联系来解决问题,进而确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四个问题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使三维目标之间互融共进,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互为依托的有机整体。

此外,需要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对目标进行分层的做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做法是在确定学生学习起点时,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那么随后三维目标的确定同样也是分成对应层次的,这种做法适合于知识能力水平层次区分明显的班级。第二种做法是依据班级学生的总体情况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目标(目标水平不低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有潜能有特长的学生设置发展性目标,这种做法适合于知识能力水平相对平均的班级。

在全面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可结合表2中的“内容标准”与“知识内容”确定“甲烷”第一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三维目标的确立分析见表3。

由此,可将“甲烷”的三维目标初步设置如下,见表4。

3.3 教学目标优化

教学目标优化主要是指教师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及教学特长对设置好的教学目标进行微调,使其更符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彰显出教师的教学特色。如对于表4中预设的“利用模型了解甲烷的空间结构”的学习过程[5],其中的“利用模型”是指学生对模型进行观察,还是对模型进行组装,还是亲自制作模型?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思考,也会有不同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是教师自我风格、自我特色的反映。但无论如何,最终确定的教学过程应是自己能够驾驭得了的,最有利于师生共同体的形成并有助于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思想赋予教学目标以灵魂,教学特色赋予教学目标以特质,只有融入了教师教学思想与特色的教学目标,才能为自己所用,教学目标也才不至于成为摆设,其落实也不至于成为纸上谈兵。

3.4 教学目标表述

经过以上步骤,教学目标已基本成型。此时可对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使教学目标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主要针对知识与技能目标),具体见表5。

最终“甲烷”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可确定,见表6。

篇8

【关键词】椭圆;高职数学;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大都是教师以实例图片引起学生探究什么是椭圆的兴趣,然后教师在黑板取两个定点,由学生动手操作,用一段细绳画出椭圆,给学生直观感知,再由学生讨论能够画出椭圆满足的几何条件,得出椭圆的定义,再由椭圆的定义演绎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抽象性较强,运算较繁琐,其结果往往是教师吃力,学生觉得枯燥难学,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学生在学习椭圆之前已经学习了圆的定义、圆的方程,了解了解析几何基本思想,知道一些用坐标法研究几何的方法;学生对椭圆也有直观感性认识,会把“扁的圆”叫做椭圆.本文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的思路,设计了简便易行的“从圆转化到椭圆”的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类比、猜想等方法进行探索式学习,类比学生熟悉的圆的方程,提出椭圆方程的猜想,并对猜想的正确性进行验证.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下面就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教学设计展开介绍和讨论.

二、教学设计和过程

1.以生活为背景,通过实验探究概念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探究,可以对数学概念形成直观感受,有利于概念的获取.下面是这个实验的课堂教学实录:

请每两位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的透明杯子(或瓶子),倒入半杯水,将杯子平放在课桌上,然后从杯子的正上方观察水面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现在的水面是什么形状?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一个圆.

师:让杯子向右(或向左)倾斜一个较小的角度,再看看水面是什么形状?

大部分学生:是一个椭圆.

师:把倾斜的角度加大一点,看看水面的形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水面还是一个椭圆,不过椭圆变得更扁了.

师:思考一下,随着倾斜角度的加大,椭圆的形状在左右方向上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前后方向呢?

生:倾斜角度越大,椭圆在左右方向上就越长,而在前后方向上不变(图1).

通过上述实验,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圆沿着一条直径拉长可以得到椭圆,这样得到的椭圆使我们看到了椭圆与圆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在圆的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椭圆的知识.

此时再讲述课本上椭圆的定义,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2.类比圆的方程,猜想椭圆方程

圆的方程是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我们可以将椭圆与圆进行类比,根据圆的方程,猜想椭圆的方程.

师:圆心在原点,半径为b2的圆的标准方程为x2+y2=b2,方程两边同除以b2得到什么?

生:圆的标准方程变形为x2[]b2+y2[]b2=1.

师:把这个圆横向拉长,使其在x轴上的半径增大为a,在y轴上的半径不变,仍为b,这就得到一个椭圆(图2).类比圆的标准方程,猜想这个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

生:x2[]a2+y2[]b2=1.

到此为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认识了从圆到椭圆的转化,并且利用圆的标准方程进行类比,提出了椭圆标准方程的猜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猜想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步,但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猜想上.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需要对上述猜想的正确性进行验证.

3.根据椭圆的定义,验证椭圆方程的猜想

由椭圆的定义可以验证上述猜想的正确性,即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验证过程如下:

如图3建立坐标系,焦点分别为F1(-c,0)和F2(c,0),设M(x,y)为椭圆上任一点,则|MF1|+|MF2|=2a,代入坐标,得(x+c)2+y2+(x-c)2+y2=2a,化简,得(a2-c2)x2+a2y2=a2(a2-c2).注意到a>c,记b2=a2-c2(b>0),可得x2[]a2+y2[]b2=1.这就验证了上述猜想的正确性.

由于高职学生经过了实验、类比和猜想等思维过程,特别是有了猜想作为基础,对于猜想的验证就会感到顺理成章,进而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爱.

进一步引导学生反过来将椭圆的标准方程与圆的标准方程进行比较,学生会发现圆可以看成是椭圆的极端情况.

通过从圆到椭圆的转化,使学生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认识了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高职数学课堂上的素质教育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反 思

高职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打破封闭、固定的落后程式,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探索空间,不要把学生的思考限制在教师预设的范围内,在教学中采用以旧引新、新旧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识,可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的出现水到渠成,而过去熟知的旧知识又得到巩固与深化,使学生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到系统化的知识.在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教学设计中,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和知识面,往往学生的难点不一定出现在本节所要理解的内容上,如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时,方程的化简,在该环节上还要尽量推导细致一点才得以完成.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