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旅游管理风险8篇

时间:2023-08-14 09:25: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旅游管理风险,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旅游管理风险

篇1

关键词:旅游企业 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管理

安全是旅游活动中必然被考量的首要因素,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宏观旅游行业和微观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逐渐成为各国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宏观经济的增长离不开微观企业的发展,于是旅游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问题顺势成为学界、业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一、我国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不足

对于旅游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事故成因、发生机制、原理及事故预防等方面,国内外学者早已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论述。在综合国内外的学术观点的基础上条分缕析,再结合对近年来多个典型旅游案例的研究,笔者将我国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表现梳理如下:

一是我国旅游企业的预防工作未做到位。安全事故潜伏在旅游活动中的任何地点及时间,它是不受人的意志的影响的,这种安全事故隐患有可能会发生在所有旅游活动中。如都发生在2011年的“台湾阿里山小火车翻覆事故”、“温州动车事故”及“江苏宜兴竹海景区滑道事故”等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二是我国旅游企业的安全风险管理的理念缺乏、制度不健全或是落实执行不到位。追求效益是旅游企业经营的根本目标,但如果旅游经营者仅把追逐利润作为唯一目标而尽可能地减少安全管理中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和管理,势必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国内许多的旅游企业对事故主动预防工作并不重视,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起一套基本的日常安全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没有做到严格的监管及责任的落实,旅游经营秩序混乱,对工作人员的从业资质、经验、技能及心理素质的教育培训不到位,最终导致走不出治标不治本的循环怪圈。

三是旅游者的安全意识不强和旅游企业对其不安全的行为控制不到位。在整个旅游活动的构成中,旅游者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但国内很多旅游者对自身安全防范的意识非常淡薄,对事故主动预防工作并不重视,认为自己买了保险就能“万无一失”,事实上,保险规避的是经济风险,却丝毫不能预防事故的发生。

二、我国旅游企业安全风险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导致旅游安全风险的发生的缘由有很多种,主要可以总结为如下两种原因:

一是旅游企业没有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旅游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缺失是多方面的:没有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也未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安全操作规范未落实到位;安全管理制度和体系没有建立健全,并且在具体的落实与执行方面欠力度、在事故发生的处理方式上欠完善;未建立起完善的紧急救援制度;对游客和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安全教育没有落实,关于安全教育的思想工作没有得到重视,宣传程度低。

二是旅游企业没有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旅游安全管理的现状比较落后,技术不先进,设施不完善,设备配备不足,在很多方面比如交通、饮食、治安、消防等方面有潜在安全威胁,安全管理意识还停留在一次性消费的基础上,从而使得旅游企业的安全事故频发。

三、对策思路

(一)强化旅游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和管理制度建设

旅游企业应当在整个旅游活动中高度重视安全工作,首先旅游企业应当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旅游设施的定时安全检查及临时巡查,找出可能会导致安全问题的潜在威胁,建立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并对安全事故单位及责任人进行处罚;其次旅游企业应当对旅游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系统评估,并对可能发生的旅游事故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抢救预案;最后,加强事故后救援机制建设,确保救援工作能快速有序的开展,做好事故后游客安全保障及后续赔偿事宜。

(二)加强旅游安全培训教育工作

作为旅游企业来说,加强旅游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开展大型的以旅游安全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在各个旅游区入口免费发放安全手册、要求导游们对游客们进行安全解说、对基层员工进行安全教育等等,目的是让人人都意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

(三)强化与旅游管理部门的合作关系,分担风险

旅游安全事故所导致的一连串社会连锁反应需要得到社会各界包括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多方认真思考,这已经是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旅游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旅游企业解决安全问题的有效方法有进一步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和充分借助政府部门的资源配置能力两种。政府部门在对资源的调节和调度方面要明显强于旅游企业,因为旅游企业属于微观主体,旅游企业应该在以后的发展中加强与旅游管理部门的合作,提高企业的安全经营能力。

(四)强化旅游企业安全管理的文化建设

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文化很重要。文化是最能够深层次改变人和事物的,它的作用无可替代。安全管理文化建设的内容非常宽泛,如前所述,作为旅游企业而言,无论是安全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的设立,还是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强化与相关旅游管理部门的合作,所有的这些究其本质而言都是在进行安全管理文化的建设。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事情,用文化来感染员工,让员工从本质上提高安全防范的意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管理问题,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克岭.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思想战线,2011

篇2

关键词:旅游景区;财务风险;财务管理;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形式的旅游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促进了我国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发展,也对旅游景区的承载接待能力和管理服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旅游景区营业收入的不断提高,景区设施改造和维护的成本投入越来越大,旅游景区面临的各类风险越来越多等原因,都使得加强旅游景区财务风险防范及财务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将结合旅游景区财务管理工作实践及体会思考,探讨一下旅游景区财务风险防范及财务管理的相关问题。

一、当前我国旅游景区财务风险防范及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些景区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太明确

由于我国旅游业作为现代产业性的大发展起点较晚,发展较快,使得旅游景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综合管理水平落后于现实需要的现象。其中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许多旅游景区都还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目标,导致了旅游景区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不优化和不科学,从而造成旅游景区运营不规范,仅将门票收入作为最主要甚至唯一的盈利收入,而不重视对多样化盈利模式的开发,进而影响和制约了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水平的落后。

(二)有些景区未按权责发生制要求

登记财务账目一些景区尽管建立建全了成本、费用、收入、支出、固定资产等分类账及科目,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预算等会计基础工作基本走向标准化和制度化,也能够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旅游行业会计制度,统一使用财务软件,对原始票据、会计账簿有专门的人员来管理并各负其责,但是,日常管理不严,财务控制不到位,没有按照会计法、财务制度要求,认真贯彻执行权责发生制,做到日清月结。如:原始凭证跨年入账,与实际年度不符。因为一些景区是按查账征收管理,一旦税务稽查部门检查财务账目,肯定要出现罚款现象,因为原始票据、报销单与记账凭证子细目三方不符,政府相关部门不予认可。

(三)有些景区印鉴管理制度不规范

印章是景区经营管理活动中行使职权的重要凭证和工具,印章的管理,关系到景区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展,甚至影响到景区的生存和发展,为防止不必要事件发生,维护景区利益,必须建立健全印鉴管理制度。有的景区财务章、法人名章、公章、银行网上U盾都由出纳员一人管理,且出纳员一般都是景区的“亲信”,地位高于其他财务人员。按会计法等相关规定是不允许的,但由于景区内部监管机制失灵,使得景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财务风险隐患。

(四)有些景区没有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

收支两条线管理,是指具有执收执罚职能的单位,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含政府性基金)和罚没收入,实行收入与支出两条线管理。明确划分收入资金和支出资金的流动,严禁现金坐支。而有的旅游景区财务管理方式比较落后和混乱,没有把国家财政部门的专项拨款“专款专用”,没有实行收支两条线。成本核算混乱,账目设置不规范,缺乏良好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没有严格区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界限、成本核算不真实、不准确。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旅游景区财务风险防范及财务管理的对策思考

(一)建章立制,健全景区内部收支管理制度

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旅游景区财务管理实施办法》,严格经费收入管理,严格经费使用和报账程序。加强对原始凭证的审核把关,杜绝非正规发票入账;严格执行预算,不随意改变资金的用途;严把资金的出口关,对大额费用开支需事前申报,坚持重大财务事项由集体研究决定;坚持财务收支公开透明,要定期向职工公开财务执行情况,自觉接受景区全体职工的监督;加强对景区各部门报账经费的监督,凡大额支出必须由主要负责人复查签字后,方能报销。同时,旅游景区管部门要坚持“不踩红线,不失底线”的原则,领导干部要带头严于律己、公私分明,财务人员要带头遵章守纪、不谋私利。要严格按财经制度办事,坚持原则,严格把关,财务部门在研究问题时要敢于对违反财经纪律的事项说“不”。要帮助规模较小、开发较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旅游景区尽快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从体制和机制层面来增添措施,防患未然;对审计、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并整改落实。

(二)精细管理,切实落实景区财务规范

财务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把景区的钱管好、用好、用活,在财务管理中提升管理人员素养,拓展服务职能,努力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因此,旅游景区应制定完善《旅游景区系统财务报账操作规范》,发到景区各工作人员,便于全体人员了解报账程序,规范报账流程,达到更好地实现财务规范管理的目的。同时,要开源节流,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提倡用小钱办大事,做到既确保各项工作的必要费用开支,又要厉行节约。对于个人来讲,景区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学习,要深研政策,精通业务,特别要在政策、制度、技术上做到精通和专业。对于景区管理机构来讲,要加强内外培训,凝聚共识,既要加强对财经纪律、财务知识、中心工作的培训,又要加强对新制度、新手段、新方法的培训,特别要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对财务的管理。对于工作来讲,旅游景区财务工作要强化制度,注重规范,从制度上、规范上下功夫,促进旅游景区财务管理工作精细化、规范化。

(三)加强培训,提高景区财务人员能力素质

一方面,要经常性地组织景区领导、财务、会计、报帐员等参加财务管理及财务常识业务知识培训,集中学习《会计法》和《财务管理办法》以及有关规范财务管理的文件精神,通过培训学习,使大家熟悉财经法规和各种会计准则,在处理各种业务事项中合法、合理、规范财务运作,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和电算化操作水平,熟练掌握会计科目核算内容,准确处理会计事项。另一方面,要本着关心、爱护、帮助和严格要求的原则,切实加强对旅游景区财务监督和检查的力度。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财务检查和督查工作,特别要重点抓好旅游景区财务收支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问题的整改落实工作;要通过定期审计,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进行远程网络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切实帮助旅游景区财务人员规范财务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四)规范台账,加强旅游景区固定资产管理

对景区内部购置的设备和物品及时登记入账,做到资产账物相符。办公室、后勤部门要与财务人员共同配合,积极管好旅游景区的财、物,完善物品的登记和领用手续,避免财物的损失。确定由景区资产管理部门负责整个景区固定资产的购置、入账、清查、报废,管理景区固定资产卡片,定期盘点,对景区固定资产负总管责任。各景点负责人是各自管辖范围内的固定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使用人员对固定资产负直接管理责任。对景区会计、各部门报账员也分别明确职责,使旅游景区财务管理工作分工具体,职责明确,运转有序。

三、结束语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积极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其中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在促进我国旅游消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在不断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维护加大投入的同时,也对旅游景区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在旅游景区财务风险防范及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旅游景区管理者的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旅游景区财务管理,从而为旅游景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务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春丽.旅游景区财务风险防范及财务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商贸,2013(25):142-143.

[2]马和金.现阶段旅游景区的财务管理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6):68-69.

[3]吴权.浅析旅游景区的财务管理模式与监督[J].知识经济,2015(21):53.

[4]王雪,杨存栋.试论旅游景区的财务管理模式与监督手段[J].财会通讯,2012(08):96-97.

篇3

关键词:旅游集团;旅游投资;投资风险

1我国旅游集团投资的现状

随着我国旅游业集团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已经有不少的旅游集团为了不断壮大其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实现资产的不断增值,相继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和多元化经营战略,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经营领域,选择新的投资方向和新的投资机会。投资方式的多样化、投资领域的多元化,也构成了中国旅游业新一轮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因。

从旅游集团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来分析我国旅游集团的投资行为,可以看出,我国旅游集团所进行的投资方向仍集中在旅游行业,是在原主业的基础上,通过进行产品价值链的管理实行相关旅游产品所涉及的旅游投资,如对会展,景观房产,旅游景区投资。一些旅游集团还开始了对航空业的投资,如武汉的东星国际旅行社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航空公司。随着投资活动的日趋复杂,投资所存在的潜在风险也日益增多。为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投资风险,并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和化解。本文就将通过研究投资风险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旅游集团的实际,对加强旅游集团投资的风险价值管理进行初步探讨。

2旅游投资的特点

由于旅游资源的公有性、垄断性和非流通性;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性;旅游项目投资的区域依赖性;旅游项目投资的综合复杂性;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使得旅游集团的旅游投资相区别于其他集团的投资项目具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1)投入高,回报期长。旅游投资的门槛逐步抬高,不再是低投入的产业,进入性投资的加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及竞争环境的国际化,也使得旅游投资回收期延长。

(2)旅游产业链整合与多产业整合特征: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与城市景观、房地产、小城镇、休闲娱乐等等深度结合,产生了一个整体的、互动的结构——“泛旅游产业”。旅游投资,已脱离单一项目时代,投资商进行区域整体投资,力求整合旅游产业链,与相关产业相结合,寻求综合收益的最大化。

3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1)重项目规划和投资评价:对于投资方来说,旅游的投入是一个长线的过程,风险性主要在选项和规划上。因此,旅游项目投资必须重视项目规划,以明确的投资评价为前提,以有效的资本运营为保证,极其清晰的把握投资运作的思路。

(2)争取区域政府的支持:提高产业的绿色GDP已经成为新时代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旅游项目能够提高地区的绿色GDP,调整城乡产业结构,形成绿色产业链,旅游集团可以通过政绩策划,尽量争取政府的有效支持,争取的旅游项目开发的最大优惠条件(低价资产收购、税费减免、申请扶持资金等)。

(3)开展有效的营销活动:进行有效的营销活动,提高项目在国际、全国、区域的定位和影响,为融资、招商、资本升值提供巨大的支持。

(4)多方位融资:从沪深股市统计,我国国内上市公司有近千家,但是以旅游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只30多家,涉足旅游业的上市公司也只有40家。这说明我国的旅游企业的大多还是以资本自筹为主,没能很好的利用资本市场。更好的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可以有效降低旅游企业融资的风险。旅游集团可以依托收购兼并、政府优惠等方法低价获取大量资产产生资产大幅升值的市场评价,从而增长现金流量,实现大规模融资。

(5)多产业整合和跨行业投资:泛旅游业具有极大的区域聚集和经济带动作用,往往会带动一个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形成游憩区、度假区、会展区、娱乐区、步行街区、购物游憩区、及旅游小城镇等等,推动区域型旅游房地产和商业房地产发展。另外,为了分散投资风险,还可以适当的进行跨行业投资。以青旅控股为例,目前该公司的主营业务,除了组织、接待国内外人员的出、入境旅游以外,还出资3,000万元控股了北京尚洋电子技术公司,整体收购青旅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并且参与证券业,使公司旅游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同时拓展,有效的防范了经营和金融风险,提高了资产收益率。

4从财务管理角度做好投资的风险管理

投资风险是指在投资活动中未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出现差异的可能性,是在特定条件下和特定时期内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由于对未来的经济活动的投资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客观存在。但是,人们总是能够通过对风险的管理从而降低投资的风险,实现投资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投资所具备的价值所在。在进行一项投资时,风险越大,其预期的收益或亏损也越大,投资如果产生亏损,将会使资本受侵蚀,最严重的情况可能导致企业的倒闭。承担这些风险是为了给集团盈利,问题的关键在于,进行投资的主体应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财务管理在投资的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4.1在旅游集团内建立投资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1)建立风险度量模型和风险管理模型,研究旅游集团内各种投资及各种风险,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各种其他风险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资产或资产组合,对各类风险再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并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利用资产风险度量模型,定量地分析资产组合的风险价值。

(2)确定公司各种旅游投资的风险容忍度,限制由于各种影响因素而导致的市场风险,对某些风险高度集中的投资进行特别处理,将风险限制在公司可接受承受的范围内。

(3)建立旅游集团投资的约束-激励机制,在各项投资中,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如果激励机制仅仅与经理人管理资产的收益挂钩,经理人则可能会为了追求高收益而承担高风险。所以在追求收益的同时,考察经理人管理资产的风险度,限制和防止经理人的过度投机行为。

4.2进行投资风险的制度管理

对于旅游集团的投资风险的财务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对于投资项目来说,它起始于项目的考察论证阶段,结束于项目资本变现退出以后,贯穿于风险投资公司从资金——资本化——资金的长循环之中。

(1)投资前期财务评价。

旅游项目投资前的财务评价很重要,它关系到旅游投资项目的价值认定问题,没有较大价值的项目是不值得投资的,但投资的价值点在何处,它是否真实可靠,这不能仅仅根据项目有没有产品优势,有没有市场来定性判断,还要做细致的经济可行性及投资价值的评价。财务评价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缺乏财务评价的经济可行性是令人怀疑的。在投资决策程序中,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由财务部门参与并出具财务审核意见。对投资项目的投资前调查与了解是否充分,对其价值的判断是否准确,定价是否合理,谈判条件是否有利,直接决定了投资后管理的难度,也决定了将来获利空间的大小,因此,投资前的尽职调查和各种评审就显得非常重要。财务部门对可行性报告出具财务审核意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项目的投资价值,规避投资风险,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投资企业动态财务管理。

对已投资项目的管理是投资实现增值的必然阶段。可以从财务审核与监督的角度出发,专门设计财务管理方面的约定,包括由旅游集团委派财务经理的约定,指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约定,上市的旅游集团还可以有对股东定期公布财务信息的约定等等。这些必要的法律文件从制度上保证了旅游集团对投资项目的管理权和监控权,从而更好地保证了投资的收益权。

4.3投资风险价值管理的过程

投资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有:(1)采用统一的风险识别语言,对投资风险进行界定与识别,建立集团层面的投资风险管理目标及建立完善的风险监督体系;(2)设计风险识别、度量、评估的统一方法;(3)评估投资风险;(4)制定投资风险管理战略;(5)设计、实施风险管理能力。整合风险管理能力的要素,包括集团战略政策、集团管理与投资风险管理过程、管理人员、管理报告、管理方法、风险数据等;不断改进风险战略、过程与度量方法;(6)汇总多种风险评估方式,与集团经营情况挂钩,制定、调整集团层面投资风险管理战略。

5把投资的风险管理从财务管理层面提升到整个集团管理层面

集团层面则意味着全局化、一体化的思想。只有扩大时空范围对企业投资进行思考时,才能识别它对集团整体运作的影响。所以,从集团层面进行投资风险管理可以将企业的战略、业务程序、企业资源同集团投资、集团整体目标紧密地结合到一起,从而使风险管理更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投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是使整个集团的风险、收益、价值达到最优化,而不是某个职能部门或风险管理部门。集团层面的风险管理使投资风险管理与集团战略、业务计划得到有机结合,将投资风险管理提高到战略层次,这种集团层面的投资风险管理具有以下作用:(1)集团项目投资过程得到控制的同时,风险也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同时提高了对风险的注意程度与敏感程度,使集团更为集中地监控风险;(2)在确切了解集团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判断最佳的投资机会;(3)对投资风险有全盘的、集团层面的了解,有利于优化集团的风险结构,优化集团的资源配置;(4)设计集团范围内的信息沟通,收集、综合分析内外部数据的方式,为集团提供可靠、及时的投资风险管理信息;(5)事先建立一套有效的控制制度,帮助集团业务部门实现业绩目标,控制风险。(6)公集团不应该只是片面的强调短期的投资效益对公司的盈利能力的正面影响,发而应该从长远出发,全面的提高公司的治理结构以及长远发展规划的盈利性。

参考文献

[1]顾华详.建立中国旅游业风险投资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0,(3).

[2]李平.浅谈企业投资风险及防范对策[J].前沿,2002,(11).

[3]李平.我国旅游投资存在的误区及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3,(10).

[4]李富红.中国旅游开发投融资实践及走向[J].渝州大学学报,2002,(12).

[5]贝洪俊.企业层面的投资风险管理初探[J].现代企业管理,2002,(11).

篇4

[关键词]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

[作者简介]伍玲玲,女,汉族,大学本科学历,广西建工集团建筑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经济师。

二十世纪50年代,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理论在欧美逐步形成。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不少发展迅速但忽视风险管理的企业纷纷暴露出一些长期潜伏的问题。并引发了难以挽回的危机,最终导致企业破产。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颁布了对上市公司风险管理的立法,发达国家的许多公司对风险管理进行了更大力度的改革,加强了对公司治理结构和财务报告系统的内部控制,重新赢回了投资者信心。在国内,近年来银广厦和新疆德隆系的崩盘、中航油约5.54亿美金的巨额亏损,以及中国银行巨额资金被侵占责任人外逃,这些重大事件都集中反映了我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淡薄。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至2004年底,中央企业报请国务院国资委协调的法律纠纷案件达146起,涉及中央企业131家,直接涉案金额199亿元,间接涉案金额已超过450亿元。由此可见,法律风险防范问题已成为各国有企业运营和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成为风险管理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一、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一)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

当今学术上对风险的概念有多种定义,归纳起来是指风险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与收益呈正相关关系。企业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外部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包括企业自身在内的法律主体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特征

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实体,可以将企业风险分为自然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其中前三种风险分别以不可抗力、市场环境和资金交易为特征,而法律风险主要是以法律因素为产生原因,以承担法律责任为后果。它与企业所面临的其他风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其具有以下特征:

1 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缘由是法律因素。导致企业产生法律风险的法律因素主要指:(1)企业外部法律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一方面指法律和行政执法力度的状况,另一方面指法律的出台、修改和废止,以及行政执法状况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可能使企业产生新的法律风险或现有的法律风险消除,又可能使企业发生法律风险的可能性和损害程度增大或减小。(2)企业未依据法律规定有效实施法律控制措施。换而言之,就是企业未有效地获得、行使或保护法律赋予的权利,使企业无法有效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维护其应有的利益,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使企业产生不必要的损失。(3)企业或与企业发生法律关系的各类主体的行为。这种行为包括违反法律的规定、违反合同的约定以及实施的侵权行为。实施上述行为的主体可以是企业本身,也可以是企业以外的其他主体,或者是双方实施的行为。应当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法律因素都会导致企业的法律风险,只有那些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的法律因素才会最终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

2 企业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运营的各个管理环节。法律规范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也规范了企业从设立到企业终止的全过程。因此,法律是贯穿企业经营活动始终的一个重要标尺和依据。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以及企业内部的关系,都要通过相应的法律来调整和规范。政府对企业的指导和监管,已经从过去的行政手段转变到以经济和法律的手段为主:企业与企业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只能依靠合同法等民商法律进行调整和规范;企业内部各种关系,包括劳动关系、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都要依据劳动法、产品质量法、安全生产、会计法等法律来调整和规范;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也必须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来调整。企业作为法律规范的主体之一。只要其行为涉及法律规定,就有可能存在法律风险。可以说,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离不开法律规范的调整,企业实施任何行为都需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律的整体框架下进行。

3 法律风险发生导致的后果是企业承担法律责任。法律风险产生于法律因素,终结于法律后果。法律风险发生导致的后果主要包括企业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企业发生法律风险的后果通常为承担民事责任,主要表现为支付违约金、赔偿经营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妨害等等。行政责任主要是由于企业违反政府或监管机构的有关管理规定而被行政管理机关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执照等。而刑事责任发生在企业的行为触犯刑法时,依法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表现为企业判处罚金、法定代表人判刑的“双罚制”。

4 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和其他风险紧密相关。企业法律风险虽然不同于企业面临的其他风险,它具有特有的法律特征,但是法律风险并不是与其他风险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从企业整体运营的角度看,企业法律风险和财务风险是交叉互融的,财务风险的特点决定了法律风险的特点,法律风险的控制效果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财务风险的大小。法律风险在许多情况下与财务风险是同时存在的,法律风险防范占据重要地位,有效控制企业法律风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降低经营风险,经营风险经常导致企业产生较大的法律风险。

二、当前国有企业法律风险分析

(一)机构不全,职能不强,队伍专业化水平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一是机构尚需健全,职能有待强化。一些国有企业尚未建立专门法律机构,法律部门多隶属于办公室或政工部门,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尚未形成经常性长效工作机制。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法律工作人员难以从根本上介入经营决策、项目论证、工程招投标等重要经营活动,往往是事后的“救火队员”,从而造成各项经济活动缺少法律审查环节,埋下许多经济隐患和经营风险。二是专职法律工作人员较少,专业素养有待提高。许多国有企业缺少专职法律工作人员,多为兼职,业务能力相对较弱。在当前经济纠纷日益增多的形势下,专职法律工作人员不足,业务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缺乏法律和契约意识,合同纠纷增加

主要表现在:一是合同法律意识不强,合同行为风险加大。这是当前国有企业经营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为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合同法律知识,在签订和履行合同中存在实体上及程序上的诸多问题,规范化程度不高,在合同标的、文本格式、履行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少法律漏洞。二是合同审查论证失严,违约责任条款欠缺。当前有的国有企业签订合同,对事先审查、论证、调研工作重视不够,风险意识不强;有的经营人员违规操作,甚至仅凭人情关系就草率签约,导致合 同权利、义务设定失误,特别是造成违约责任条款残缺不全。这样一旦对方违约或者钻合同条款的漏洞,就会使己方陷入被动,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三是合同担保设定违规,违约责任追究困难。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往来中,必然要与其他经济主体发生合同担保关系,有时为担保人,有时为被担保人。国有企业在签订重要合同时设定担保,可减少风险,保障履约。但如果设定担保时不规范,如担保人无担保能力,担保财产有权利瑕疵等,就会导致担保虚设,一旦发生违约,担保责任无法落实,责任追究困难重重。另外,有的国有企业在为其它企业提供担保时不够审慎,风险意识不强,有时会陷入被动,代人承担履约责任,却无法向被担保人追偿,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无计可施。

(三)欠款回收难度大,司法判决执行难

主要表现在:一是法律救济途径单一,欠款回收难度较大。有的国有企业由于市场法律意识不够强,依法经营和依法维护合法权利的机制尚有待完善,防范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遇有对方违约的合同纠纷,救济途径比较少,一般习惯于以和为贵,以协商为主,有时难以奏效,使合同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国有企业的经济损失难以弥补,违约方的责任难以落实,对国有企业经营极为不利。二是依法维权力度不大,司法判决执行困难。国有企业只有重视并行使合同权利,才能有效保障合同目的的实现。但有的国有企业经营人员权利意识不强,依法维护企业权益的积极性不高,造成一些外欠款项难以收回,形成呆账、坏账从而积累了较大数额的不良资产。

三、如何建立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目的是要通过发现、识别、分析、控制和处理公司面临的各项法律风险,制定、实现相应的应对措施,使法律风险被控制在企业所能接受的范围内,实现企业承担的法律风险与经营收益相优化和平衡。因此,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应具备以下内容:

(一)确立企业总法律顾问在法律风险控制中的核心作用

总法律顾问制度是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核心,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依法进行经营决策、有效防范法律风险和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总法律顾问是全面负责企业法律事务的高级管理人员,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向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总法律顾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总法律顾问应当全面领导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监督管理工作。企业应将推行总法律顾问制度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将实施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与建立和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相结合,明确总法律顾问和其他企业法律顾问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中的职责和地位,以总法律顾问为核心,以全体企业法律顾问为主导,使企业总法律顾问岗位、职责到位;法律顾问机构、制度到位,企业全体员工风险防范制度、责任到位,实现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健全,法律风险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企业依法治理和国际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全面提升企业防范和控制法律风险的综合管理能力。

(二)组建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发展企业法律顾问对法律风险控制机制的主导作用

建立和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是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进行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的需要,也是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得以切实贯彻实施的重要制度保障。通过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充实法律管理队伍,明确法律顾问的职责和管理权限,完善企业各项内部管理机制,提升法律顾问队伍素质,提高对风险进行防范和管理的重视,达到增强依法经营的能力和水平的效果。企业法律顾问要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中充分发挥主导和监控作用,实现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有效运作。企业法律顾问应主导和推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承担起法律风险控制机制设计和监督执行的职责,构建风险防范机制的架构,确定企业管理层、各部门、各级员工、各种岗位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中的职责和任务。推动机制的落实和实施。在法律管理方面,企业法律顾问应通过实施具体法律管理手段,不断完善内部法律管理制度和流程,对具体经营管理环节提供法律分析意见,实施法律风险调查,进行法律风险论证,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提高法律管理效率和水平,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嵌入法律管理,防范企业法律风险。

(三)通过风险分析评估、控制管理、监控更新构建法律风险的防范机制

建立法律风险的防范机制要注意增强法律风险控制的主动性、前瞻性、计划性和时效性,通过风险分析评估、风险控制管理、风险监控更新三个主要阶段进行法律风险防范。三个阶段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协调统一,共同构成科学的动态闭环运行体系,通过落实制度、流程、组织、职能和资源配置为风险防范机制提供基础保障。

1 风险分析评估。这是法律风险控制的第一阶段,风险分析评估的结果将直接决定法律风险的控制对象是否适当,控制手段是否适应。分析评估的范围主要包括:企业所在行业整体法律风险评价、企业外部法律环境的研究、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流程的调查,以及企业具体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法律风险分析。其中重点内容是具体法律风险分析,包括对企业现有法律风险进行识别、归类、评分和分级排序。首先,要对企业进行全面深入的法律风险调查、研究以往案例,发现和识别企业面临的各方面法律风险,确定法律风险源,梳理详细的风险清单。其次,结合企业自身实际,从经营活动主要涉及的法律主体和业务运营的不同方面出发,根据法律管理工作的不同方面,企业经营管理的特征和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确定对风险的分类方法,对所发现的法律风险进行归类。再次,对各类法律风险进行评分排序,划分风险等级,提出下一阶段进行风险控制管理的整体建议。

2 风险控制管理。在第一阶段风险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战略,它是企业处理法律风险的总体指导政策,包括风险控制原则和企业可承受度。按照风险管理战略的原则,对第一阶段进行风险分级调整。针对不同级别的法律风险,重点从风险预警和防范人手,制定出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和时间表。进一步确定各类风险的预警机制,风险的化解措施和风险的补救方案,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降低、转移和消灭风险,实现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化解和事后补救。对于企业面临的最紧急、关键的、重大的风险,从制度、职责、人员和措施等方面明确处理程序,妥善处理法律风险,减少企业损失。

3 风险监控更新。进行风险监控更新是法律风险控制的必要阶段,有助于保证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因此,对于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两个阶段的设计和效果,企业应定期对前两阶段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评价,并对其进行更新。要对风险防范机制架构的设计、风险防范机制所运用的方法,以及机制运行的效果进行整 体评估,查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研究改进方案,对下一个周期的风险分析评估和风险控制管理进行改进和调整。

(四)建立和优化法律风险控制的制度和流程,为风险防范提供有利的内部法律环境

企业的法律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措施的不完善。实现法律风险控制效果,将风险防范手段落实到企业具体法律管理工作中要重点把握四个方面:

1 强化事前预警意识和防范措施,从研究和发现法律风险的成因人手,尽早识别和消除风险根源,提前对风险进行预防,杜绝简单的事后补救,建立并完善法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2 强调法律风险管理在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中把关作用,通过对法律风险控制点的把握,将各项法律风险防范措施纳入日常经营管理制度和流程,实现法律管理手段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3 拓展法律风险管理思路,开拓法律工作模式,创新理念,使法律工作从传统的事务性工作转变为管理性与操作性并重的工作,总结提升管理经验,规范管理流程,明确管理模式,提高法律风险管理的执行效率。

4 强调精细法律管理手段,提升法律风险管理水平,形成企业内部上下协调统一,灵活高效的企业法律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发挥法律管理对风险控制机制的监督保障作用。即:搭建包括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招标投标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案件纠纷管理制度,授权委托制度在内的各项适应企业实际的法律管理制度,实施包括制定合同范本,加强普法教育,编制风险管理岗位手册,对重要岗位进行法律风险管理上岗培训、岗位考核,宣传包括公司风险管理及控制的政策在内的各方面法律风险控制举措,使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在制度上得到充分保障,把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纳入法律化轨道,以增强法律风险控制能力。

(五)以建立依法决策机制为重点,对企业决策和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控制 企业应该对重大经营决策提前进行合法性和法律可行性研究,建立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制度,使法律顾问参与企业重大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的全过程,保证企业重大举措的风险控制。企业法律风险来源于经常性的经营管理活动,因此不仅要对重点项目进行风险防范,还要从整体上控制法律风险,从关键环节人手,点面结合,全程监控,将所有的经营管理行为都纳入法律风险控制体系管理,使企业对外合同交易、市场拓展、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等经营管理活动都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通过积极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活动,进行全程跟踪、全面管理、重点监控,使法律风险控制在更广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加强对员工的风险管理培训,全面提高企业各级人员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从国外公司的案例和教训中可以看出,在致命的风险事件中,人的因素总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虽然企业可以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和运作程序来防范、控制和规避法律风险,但如果没有每一个风险控制岗位的切实操作和落实就无法实现风险控制的目的。因此,在大力倡导建立风险防范制度,完善风险监控机制的同时,要对企业各级员工进行广泛的法律风险管理培训,加强对高层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员的上岗培训和考核管理。

(七)搭建统一的法律风险信息化管理平台,保持顺畅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渠道

企业的法律管理要从传统的事务性工作脱离出来,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借助先进的现代科技方法和信息化管理手段。企业可以依托电子化系统,对现有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搭建统一的法律风险信息和知识管理平台,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使公司管理层与员工之间、企业法律顾问之间、法律顾问与各业务部门构筑一道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和信息交流平台。企业一方面可能通过广泛、便利、快捷的信息传递与更新,实现法律风险的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信息化处理方法进行对风险的调查和分析,落实风险控制制度和流程,从而提高整体风险控制效率和效果。

篇5

[摘要]旅游饭店财务风险是指在饭店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为了搞好财务风险管理,宏观上应优化外部环境,建立行业预警机制;微观上可从机构设立、风险机制完善、信息化建设、风险控制技术和加强信用管理等方面采取对策。

在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市场竞争加剧和经营活动日益国际化,旅游饭店作为独立自主的经济主体,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始终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管理日益受到管理者重视。资金是旅游饭店的血液,资金的运动即财务活动贯穿于饭店经济活动全过程,是资金筹集、投放、使用、收回和分配各环节的有机统一。而财务活动各环节由于受内外多种因素的,都有可能使饭店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产生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所有者利益。因此,必须加强旅游饭店的财务风险管理。

财务风险管理就是运用风险管理的基本和,以最小的成本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预测、控制和处理的一种管理行为。财务风险管理是旅游饭店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饭店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其他风险提供条件和可能性。财务风险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机会和损失扩大的可能性,提高饭店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减少收益的波动性,为饭店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财务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财务风险机制的建立,有利于饭店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促进饭店与客户、供应商、债权人、投资人之间互信合作,减少外部因素对财务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为饭店提供相对安全、稳定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环境,增强自身决策的性,提高决策质量。

一、旅游饭店财务风险

造成旅游饭店的财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类。外部因素是指外部宏观环境(如、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变动对旅游饭店理财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内部因素主要是指由于旅游饭店自身经营不善、理财不当、决策失误而产生风险。财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相应地,饭店财务风险就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

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指由于负债筹资使饭店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可能性。我国饭店既存在现金性风险,又存在收支性风险。现金性风险是由理财不当和资本结构不合理引起的,主要表现为筹资成本费用过大、负债比例高(许多饭店超过50%)、从资本市场上筹资能力差、筹资渠道单一(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资金结构、期限结构和债务规模不合理)等。收支性风险主要是源于经营不善。主要表现为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亏损严重,如不加强管理,就会给饭店再筹资和经营带来困难。

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投资不能达到预期效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投资风险源于旅游饭店缺乏信息以及经营效率低下。饭店固定资产投资标准高,资金占用量大,回收期长,经济效益的季节性和波动性强,再加上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投资的风险性不言而喻。我国的饭店业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缺乏全面、准确的决策信息,造成市场预期不正确,投资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为饭店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旅游饭店经营具有经营范围广、营业项目多、提供的产品时间性和季节性强的特点。我国大多数旅游饭店管理水平低、经营不善,竞争力弱,再加上债务负担沉重,经营风险大,而经营风险最终会表现为财务风险。另外,缺乏回避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也是导致旅游饭店实际投资收益与预期相比相差甚远的重要原因。

资金回收风险。旅游饭店资金的回收风险主要表现为应收账款风险。从实质看,应收账款是饭店流动资金的投放,其风险主要是收回时间及金额不确定所导致的现金流量风险。它的拖欠将会严重影响饭店的获现能力和收益质量。应收账款风险的产生与信用政策和信用环境有关。目前,由于竞争的压力,我国旅游饭店的业务销售中赊销比重大,而不合理的信用政策常使饭店对应收账款缺乏应有的控制和管理,造成追讨欠款工作困难重重。宏观上,我国信用环境差,缺乏社会化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信用风险大,再加上结算方式落后,使得旅游企业间拖欠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饭店的实际收益。

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而可能给饭店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这种风险有两个来源。一方面是收益确认的风险,即由于方法的不当,虚增当期利润,导致提前纳税,大量资金提前流出饭店而引起财务风险;或者虚减当期利润,影响饭店声誉。另一方面是对投资者分配收益的形式、时间和金额的把握不当而产生风险。对饭店而言,如果过多的以货币资金的形式对外分配收益,会大大降低自身的偿债能力;但如果饭店投资者得不到一定的投资回报,又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降低饭店的信誉。因此,饭店无论是否进行收益分配,也不论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进行,都具有一定的风险。

二、旅游饭店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宏观对策

政府有关部门应为饭店的财务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而言,必须进一步深化旅游饭店改革,通过建立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旅游饭店的财务风险机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政府应继续深化、投资、外汇、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相应的法规,优化信用环境,为饭店的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针对目前的信用状况,政府应从税收和政策上鼓励社会化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完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饭店行业协会应加强行业监管,规范企业的信用行为,反对不正当竞争,为饭店的经营和理财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使其尽量规避外部风险。

建立旅游行业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旅游业是一个敏感性行业,易受外部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建立旅游行业风险防范机制。行业主管部门应设立专业机构,建立和完善行业的预警、监测和管理信息系统,对全行业进行不间断的景气监测,保证信息收集、分析、公布渠道通畅,及时向旅游饭店和其他旅游企业传递市场信息和环境信息,提高全行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另外,政府应从财政上引导和支持建立旅游行业风险基金。设立风险基金既可以减少危机发生时政府的财政负担,又可以帮助旅游饭店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使其一旦发生经营危机和财务危机就能够通过风险基金的发放渡过难关。

(二)微观策略

强化风险意识,设立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机构。在饭店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各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饭店的所有员工都应有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就是既要重视风险的存在又不畏惧风险,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经营管理工作的始终,寻求最优的管理,减少财务风险给饭店带来的损失。饭店内部应成立一个专门从事风险管理的机构,从组织上保证风险管理的顺利进行。大中型饭店可设立风险经理一职,或由财务总监兼任;中小型饭店可以在财务部门设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对饭店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实施有效监督和控制;合理运用风险管理技术,促使风险管理制度化;认真理财环境及其变化情况,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提高饭店对理财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另外,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应加强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人事部门和各个服务部门的协调。

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风险的预测和监测。第一,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加强饭店财务风险监测。风险预警系统是对风险进行识别、监测、评价和预测的信息系统,其包括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的相关信息,可分为内部报告子系统、市场信息子系统、风险分析子系统和风险预警子系统。前三个系统主要负责有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分析;预警子系统则通过建立预警模型,监测反映财务状况的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类型及其危害程度作出评价、预测,并在必要时发出警报。正是通过这种不间断的跟踪监测,饭店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财务风险情况。饭店内部的预警系统在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要保持与行业预警系统的协调、沟通,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第二,应完善风险防范机制。首先,饭店应规范和完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基础工作,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推行全面的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事前、事中资金支出,保证资金的有序流动。以现金流量监控为切入点,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财务风险。其次,建立决策程序,对有风险的财务活动明确风险的责任者,加强对财务活动的各环节风险的防范。饭店业务部门众多,实行的是集中领导、分级归口管理的财务制度。因此,饭店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原始记录,加强定额管理制度,加强计量工作,理顺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财务风险。

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强化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处理。风险控制的实质,就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饭店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采取控制技术减少或消除风险损失。饭店控制和处理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选择。一是回避法。这种方法是指设法避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从根本上远离风险源,从而消除风险损失。饭店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二是分散法。即通过饭店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投资风险。同时企业可以通过改变资金结构、负债期限等以达到降低债务风险的目的。三是转移法。风险转移就是饭店以某种方式将所面临的某些风险转移给他方。具体的方法包括购买保险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通过契约的形式将风险损失转移给他人、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将风险横向转移。采用转移风险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饭店的财务风险。四是自留法。这种方法是指饭店自己承担风险,风险损害后果自负。饭店可根据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按照稳健性原则,在饭店内部建立风险基金,如偿债基金、坏账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等,预防风险损失,增强对风险的抵抗力。

重视饭店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管理信息化是指饭店广泛信息技术,不断改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水平,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竞争力的过程。管理信息化可实现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保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置于严密监控之下,尽量减少内部因素对财务活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使饭店随时汇集财务会计信息,通过对财务信息高效有序的管理和应用,保障财务会计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提高财务管理决策的水平;管理信息化可使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速度,节约占用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饭店可以考虑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把财务信息化作为突破口,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加强对饭店信用风险的管理。,我国饭店业由于赊销业务而产生的信用风险巨大。为了防范信用风险,饭店应制定科学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是饭店财务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期限和收账政策等内容。饭店应根据自己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客户的不同信誉情况制定信用政策,加强信贷管理。可考虑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设立信贷部,认真作好赊销对象的资信调查。针对会议、旅游团队、旅游人和个人的不同信用情况,制订合理的赊销方针,实行分级管理,建立科学的赊销审批制度,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二是强化应收账款的单个客户管理和总额管理。饭店应对与自己有经常业务往来的客户进行单独管理,通过付款记录、账龄分析表及平均收款期判断个别账户是否存在账款拖欠。信用管理人员应定期应收账款周转率,编制账龄分析表,按账龄分类估计潜在的风险损失,以便正确估量应收账款价值,并相应地调整信用政策。三是建立销售—回款责任制,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根据客户按约付款的可能性,选择不同的销售方式和结算方式;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对应收账款实行严格的监控,及时催收货款,并把回款情况与相关责任人的经济收入挂钩,从而把应收账款风险降至最低限度;在已有应收账款档案的基础上,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正确核算坏账损失。

风险管理最终的目的是提高饭店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资金运行和业务经营是饭店经营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良好的资金运行能促进业务经营活动向实现高效益的方向,高效益的经营活动能使资金运行向着有效循环的方面转化。因此,饭店应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和改善内部经营管理,强化风险管理职能,通过信息化建设将饭店建设成型组织,构筑科学的内部组织机构,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

[]

[1]谭国平,于丽慧。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统计与咨询,2003,(2)。

篇6

一、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类别分析

(一)旅游企业系统风险

任何一种筹资形式都存在风险,在国家宏观政策与激烈市场竞争的影响下,都会给旅游企业经营带来一定的筹资风险。政治因素是影响企业利润的重要因素之一,政治不稳定会给旅游企业资金成本高低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造成旅游企业的资金筹资风险。旅游企业资金筹集中的典型特征就是资金回收期长,受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就会导致资金变动。除此之外,游客的需求结构、供给数量以及市场供求变化是难以准确预测的,对旅游企业进行投资就会给企业带来不可预测的系统风险,受各种经济环境的影响,旅游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难以进行准确预测,这就会对旅游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旅游企业的非系统风险

旅游企业非系统风险主要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以及收益分配风险,对旅游企业非系统风险的讨论应该从这四个角度进行讨论。

1.筹资风险。旅游企业要开拓市场,扩展规模,就必须加大投资,扩大资金筹集力度。旅游企业筹资风险主要指的是企业采用负债筹资而到期不能准时偿还债务的可能性,现阶段我国旅游企业筹资风险主要存在先进性风险与收支性风险。其中,先进财务风险是由旅游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和理财不当引起的,而收支性风险的主要特征为市场竞争力差、管理水平低等,不加强旅游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就会对旅游企业的长远发展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

2.旅游企业投资风险主要指的是投资后难以达到预期收益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旅游企业进行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多的利润,受季节性的影响,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资金回收期长就会增加企业的投资风险。

3.旅游企业资金回收风险主要指的是应收账款风险,即经营过程中资金流动产生的风险,其风险主要是由于回收时间及金额不准确造成的,资金回收风险的存在会对企业长远发展和正常运营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

4.资金收益分配风险指的是收益分配不均匀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主要是由收益确认风险和对投资者分配收益的时间、形式以及金额把握不当而造成的风险。

二、加强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严格贯彻财务风险理念

为增强旅游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必须深入贯彻财务风险理念,在旅游企业经营过程中,财务风险是必不可少的,而经济收益与财务风险也是成正比的。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就难以使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的目标。所以,要实现旅游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者重要的引导作用,贯彻落实财务风险理念,从财务角度对资金运用的各个环节、各生产要素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出财务风险产生的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旅游企业的收益和实现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可能性。

(二)政府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旅游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展现出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和宏观调控的重要职能,尤其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要规范财务控制制度,必须加强财务控制和管理,对于旅游经营项目,必须明确相应的收费计价标准,并保证整个财务运作系统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在旅游行业形成完善的监督和制约财务控制机制,对旅游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费用进行严格地控制和管理,在旅游项目结束经营之后,按照相关的制度进行相关单据的报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旅游企业财务控制和管理的重要工作目标。

(三)加强财务风险评估,提高旅游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为加强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应该充分认识和了解财务风险,正确认识财务风险,并加强财务风险评估。因此,旅游企业应该科学的估测财务风险的大小,并有效掌握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通过正确的财务风险评估,可以为旅游企业财务管理者做出财务风险决策、控制和规避措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进而将企业财务风险影响损失程度降到最低。旅游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在财务风险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要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旅游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运行;途径

国有企业所涉行业关系着国家、国民的经济命脉,在经济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保障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监管国有资产安全,促使国资保值增值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这就需要有完善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予以规范。自2004年5月,国资委已逐步在中央和地方重点国有企业推进依法治企、依规管理,这为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定下了基调。经过国企法制工作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截至2014年底,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已基本完成了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随着2015年依法治国的全面深化与法制工作五年规划的推进,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更加凸显。然而,其运行情况却不容乐观,根本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运行途径。

1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无法有效运行的根本原因

1.1法律意识淡薄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本身就意味着对风险的管理,法律风险只是经营管理风险在法律领域的反映,法律风险仍属于经营管理风险的范畴[1]。然而,企业以营利为目的,以最小成本支出获得最大收益是其终极目标,重视经济效益,轻视法律风险是企业普遍的通病,将法律仅作为事后救济的手段,而忽视法律事前预防的实效,视法律为阻碍,视规则为障碍,久而久之,就淡薄了法律规则意识。1.2法律知识欠缺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且以部门法为准,多而繁杂,且较为苦涩难懂,致使本来时间有限的经营管理者无法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习法律知识,不知则无畏,加上法律意识的淡薄,就造成置法律风险于不顾的状况。1.3法律融入度不够法律若要真正起到预防法律风险的作用,就必须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业务相融合,而并非游离在企业内部管理之外,而现实是法律往往处于边缘,无法有效融入到经营管理之中,因缺乏有效的方法与切入点,往往使法律保障流于形式。1.4法律风险高发法律风险无处不在,只要有对外行为,就存在法律风险发生的可能,法律风险具有隐蔽性、高发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而难以发现且难以准确识别。1.5对法律重视程度不足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前期不会投入时间、精力去关注法律,因为法律并不能像投资经营一样直接产生大额回报,所以往往是发生纠纷才会寻求法律解决。其实,事前做好法律风险防范,事中做好控制,事后及时做好补救,往往会使企业避免遭受重大损失,而这多停留在期望状态,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2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无法有效运行的主要障碍

2.1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无用论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中央企业,以纵向模式进行管理,呈树状结构,因国有资产的属性,难以做到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往往会给国有企业下达各项指标,以达到监管的目的,而建立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就是国资委下发法制工作建设的目标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数国有企业把建设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作为一项考核指标来完成,多数人认为该体系仅是完成上级要求的一项工作,对企业并无实际意义,且无时间、精力和人员去管理该体系,并没有把该体系视为防范法律风险、提高管理效率的工具,而是认为是一种负担与麻烦。在这样的氛围下,虽建立了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但该体系并未有效运行,从而成为了摆设。2.2法律风险管理组织机制参与度不够法律风险产生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因此法律风险管理需要企业所有员工的参与并承担相关责任,其别包括企业专职的法律管理部门(或人员);各方人员应分工负责,以形成法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GB/T27914—2011.4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原则:g)。然而,很少有企业成立完善的法律风险组织机制,大多都由法律风险管理部门独自支撑,因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往往独木难支,即便成立了自上而下的组织机制,各组织机构之间往往也鲜有互动配合,多专注于各自专业事务,而忽视法律风险防范,不愿参与法律风险管理,甚至视其为负担。2.3法律风险管理过程联动性不足从风险管理原理的角度讲,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同根系的分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与企业风险管理过程同样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化解等若干环节[2]。因此,法律风险管理过程是动态的、联动的、循环的、闭环的,并非静止的、分离的。然而,因法律风险管理组织机制的低效,致使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出现断层,无法有效衔接,表现为以下方面。(1)法律风险识别缺乏效率。法律风险识别应及时、全面,是动态的过程,识别需要全员参与并相互配合,然而,在企业中,识别工作往往由法律部门独自负担,因缺乏对各业务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的了解,致使识别效率较低,且偏离实际需要。(2)法律风险库更新时间较长。法律风险库是常见法律风险的集中反映,法律具有滞后性,企业经营目标、经营计划也会不定时调整,这需要按识别情况对法律风险库进行及时更新、修改、删除,然而因识别效率较低,使法律风险库在更新周期内无法及时完成更新。(3)法律风险量化测评缺乏客观性。法律风险量化测评是区分法律风险大小,进行排序,选取重点关注法律风险的基础,进行客观评分、理性评价至关重要。然而,测评人员往往基于主观判断,忽视测评标准随意评分,甚至依个人爱好进行评分,致使测评结果脱离实际。(4)法律风险分析方法单一。法律风险分析应以企业经营目标、实际需要为基础,采用法定准则、对比、类比、演绎、实证等方法进行法律分析。然而,实际上,企业在法律风险分析过程中,多依靠法律顾问,分析结果的优劣完全取决于法律顾问专业素质的高低,并未形成有效的方法论,并未将法律分析方法融会贯通,用于解决具体法律问题。(5)法律风险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法律风险管理的本质是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与事后补救,制定控制措施是为法律预防,常见控制措施以完善规章制度、优化内控流程、资源配置、技术手段及培训等方式。然而,当经营目标与上述控制措施出现冲突时,企业往往追求逐利,而忽视或折中执行法律控制措施,致使防控措施难以有效实施,甚至无法落实。(6)法律风险管理考核评价机制缺失。企业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企业为实现预定目标而组织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物质资源的过程[3]。可见,法律风险管理需要各种资源的配置与整合才能实现,考核评价机制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动力。然而,企业并不重视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即使已经建立,评价机制、考核机制、奖惩机制、追责机制等也大都停留在纸面上,或应付了事,或束之高阁,或碍于情面无法执行等。

3法律风险管理体系运行平台难以保障

随着信息网络现代化的普及,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不能仅靠传统的人力方法去完成,还应借助现代化的办公平台与信息化手段去推动,靠人力去串联管理各环节难有成效。然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资金、技术、专业人才等资源配置,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在降低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难以有过多精力投入到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中,致使体系虽已建立,但却无法运行,最终成为摆设。

4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运行途径的探讨

4.1转变观念,将法律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企业文化氛围,它是多种载有企业价值观体系的信息综合作用的结果[4]。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风险管理应属于企业文化价值体系之一,这也与建设法治型企业相吻合。将法律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文化建设,同设计、同实施、同宣贯、同促进,对正确认识法律风险管理,增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具有重大意义,利于法律风险管理本质涵义的传播,为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得到认可、有效运行提供精神支撑。4.2完善规章制度,使法律风险管理规范化、流程化规章制度有企业宪法之称,是依法治企的依据,将法律风险管理实践经验上升为规章制度,使法律风险管理获得制度保障,赋予其强制效力,便于法律风险管理的贯彻落实。规章制度是规范企业行为的准则,将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化,明确法律风险管理的目的、意义、原则、组织机制、管理过程、监督检查及奖惩,使法律风险管理成为常态,实现动态化、规范化,使法律风险管理体系运行获得制度保障。4.3加强组织机制建设,使全员参与法律风险管理运行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最终需要通过人的行为来实现,只有全员参与,上下一致,才能形成联动机制,而有效率、有秩序的组织机制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基础。完善企业治理方式,将法律风险管理纳入企业决策机制,重点关注,重点推动,形成决策层、总法律顾问、法律管理部门、各业务部门到监督监察部门的组织机制,明确各自的职责与权限,自上而下,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最终促进法律风险管理体系运行的联系机制,改变断层的局面。4.4将法律风险管理与全面风险管理相融合企业要增强法律风险管理运行实效,国有企业基本都建立了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二者相互独立并未有效融合,其实法律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二者运行的过程和方法虽有差异但具有高度相似性,具备相融合的条件。将法律风险管理的识别、量化测评、分析及控制的方法和程序可以设置在全面风险管理中,设置共同关注的不同维度及测评方法,从经营视角和法律视角进行双重评价具备可操作性,如此以来,法律风险管理既扩大了覆盖面,也吸引了全员参与,使法律风险管理不再游离在企业经营管理之外,进而使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更具效率和实效。4.5完善监督机制,使法律风险管理与内控体系相衔接合法与合规的管理离不开内控体系的监管,离不开纪检监察的监督,无监督则无制约,无制约则无威慑力。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对保障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具有重大警示作用,应从规章制度建设、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资金、人才配置、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自我监督、团队内部监督和业绩考核监督,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4.6强化宣贯普及,使职工理解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法律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效运行的前提是参与人员理解其涵义和主要做法,而这需要对其进行宣贯普及。法律部门应制定宣贯计划,定期和不定期的对法律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宣贯普及,便于体系的执行一致。4.7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法律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效率现代化、信息化的平台是提高办公、经营管理效率的重要技术手段,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也应与时俱进,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开展。企业应落实信息化建设资金,借用外部力量研发信息化管理平台,并将法律风险管理以流程图可视化的方法融入信息平台,改变传统仅靠人力、纸质的方式。

5结语

经以上探讨,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途径实际上就是通过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流程、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来实现,需要自上而下的联系与配合,才能实现法律风险管理提前预防法律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汲斌昌.驾驭风险:企业家法律风险防范指南[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杨紫煊,王钦之.现代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技巧及文书范本写作指南[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3]李春树.企业管理制度制定规范与实用范例全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

篇8

(一)投资决策风险

作为战略性投资,旅游地产在前期投资较多,又因为其具有较长的回收周期,使得投资决策风险因素比较复杂。也就是说投资方必须实力雄厚,从而避免资金链断裂造成风险。与此同时,在决策阶段如果没有充分分析投资环境、市场预期以及投资方式等,也会加大投资决策阶段的风险。

(二)地段选择风险

旅游地产投资会因为景观环境、地理位置、文化遗产以及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地段选择风险。尤其是因为旅游地产对自然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使得这种风险对地段选择的敏感性更高。与此同时,地段投资应该选择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与文化遗产的地方,文化遗产的开发对旅游地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开发运营风险

旅游地产投资与其他房地产投资相比更具有独特性,这也决定了旅游地产投资具有极高的开发运营风险。具体表现如下:第一表现在承载功能不同方面。旅游地产开发在满足一般居住功能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休闲、娱乐功能;第二表现在消费需求不同方面。旅游地产开发目标人群十分广泛,并且消费弹性也比较巨大;第三表现在概念、策划与设计方面不同。相对于普通房地产投资,旅游地产投资在概念、设计与营销理念等方面都必须更加先进。这些方面如果操控不好,可能导致旅游地产投资风险。

二、加强旅游地产投资及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市场风险控制措施

首先,做好前期市场调查工作,对项目开发信息有着充分的掌握,进而不断优化方案,确保对风险有科学、精确的预测。要不断进行论证、研讨,确定最佳的开发时机,严格控制旅游地产开发的规模与类型,做好开发成本控制。其次,投资企业要积极与地方政府与其他职能部门协调、合作,以便争取其对投资项目的支持,从而借助政府帮助有效规避风险,实现旅游地产项目的顺利开发。第三,如果涉及征地、拆迁等工作,要妥善处理。要兼顾盈利与社会效益,通过提升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来获取当地居民的理解与支持,避免激化社会矛盾。比如说可以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提升旅游地产项目在当地居民生活中的依赖度等。

(二)开发风险控制措施

第一,规范与强化旅游地产投资项目管理。首先要在招投标环节选择优秀的建设单位,从而将建设工期、清单报价以及工期拖延处罚等标准制定出来,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工期延长可能造成的风险。然后选择优质的设计单位与监理单位,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要在旅游地产投资项目开发的过程中严格监控每一个环节,确保成本管理、质量控制、工期管理、合同管理与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有效控制与确认,从而严格控制风险。第二,通过分散投资降低风险危害。为了降低旅游地产投资风险,可以同时对多个项目进行投资,避免因为某一原因导致开发项目受到严重打击。一般来说,不同类型旅游地产项目所具有的风险也是不一样的,通过分散投资可以适当降低投资企业的整体风险。第三,健全风险管理控制体系。综合旅游地产投资开发项目所有风险因素,形成一个健全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并确保其能够高效运转,以便强化对风险的控制。与此同时还要尽最大可能提升员工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意识,确保员工能有积极、正常的心态正确认识与应对风险与危及,实现企业快速发展。

(三)经营风险控制措施

第一,为了在经营阶段获得良好的业绩,就应该咨询专业的酒店管理咨询公司,为今后旅游地产项目的发展指明方向。并且要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相关经验,引进相关人才,实现旅游地产项目经营的成功。第二,优化影响策略与管理。为取得良好的销售效果,应该加强营销的规划,采取多种制度与方式,吸引更多客户与企业签订合同。如果投资企业不具有成熟的营销手段与经验,还可以聘请专业的营销公司进行。不仅如此,旅游地产项目还应该借助科技发展开发出诸如异业联名卡、贵宾卡等产品,充分挖掘消费资源。第三,利用多种经营方式降低旅游地产经营风险。也就是说,投资企业应该借助地方政府赋予的经营权,充分挖掘项目所能提供的经营资源,从而依靠管理费、物业费、商品租赁费等实现企业创收,提高盈利。第四,加强合同管理。合同必须经过专业人士起草并由专业司法工作者鉴定,确保合同中双方权责明确,避免因为模糊、歧义与漏洞导致双方合作陷入僵局。此外,合同中要强化违约处罚机制,确保企业有权向违约方索取一定的金额,从而尽可能减小企业发生经营风险的可能性。

三、结语

推荐期刊
  • 旅游
    刊号:11-1341/K
    级别:省级期刊
  • 旅游纵览
    刊号:13-1138/K
    级别:部级期刊
  • 海峡旅游
    刊号:35(Q)第0076号
    级别:省级期刊
  • 湖北旅游
    刊号:42-1043/Z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