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社区医疗的优势8篇

时间:2023-08-14 09:25: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社区医疗的优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区医疗的优势

篇1

【关键词】 三级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是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其发展是世界性趋势,澳洲一些大型综合医院既承担重症患者的救治服务,同时也承担该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1]。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对维护公共健康安全,缓解我国看病难、看病贵,改善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具有积极的作用。三级医院利用自身的优势,适应医疗改革的需要,开展社区医疗服务,以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如何走适合我国自己社区卫生发展的道路,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1.1社区卫生人员基本素质不齐 社区卫生从业人员大多为各医疗机构分流出来或原有人员,仅受过中等医学教育,这些人员部分政治思想素质不强,业务技术水平较差,缺乏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全科医生的理解,不具备全科医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据资料显示辽宁省城区以下卫生机构主要由中专和少量大专学历人员组成,职称结构以初级职称为主,年龄结构以中年为主。沈阳目前参与卫生服务的2154各医务人员中,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仅有120名,占4.77%,具备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的有526名,占20.92%,初中以下学历的有1868名,占74.31%[2]。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胜任社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这“六位一体”任务。在知识、工作能力方面尚需要较长的时间培训方能达到全科医生的标准,难以满足人们对健康需求的高水准,降低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功效,影响社区的发展。

1.2敬业精神的缺失 由于种种原因,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缺乏进取心,平时不注意专业知识的更新,很少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凭旧知识混日子,应付日常医疗工作,遇到危急重症病人毫无信心可言,一推了之。在患者心目中不能留下良好的印象,得不到居民的理解和认可,势必又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1.3房屋陈旧、设备落后 大多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房屋破旧,多年无法修缮,医疗设备全部为早年的心电图机,分辨率低下的超声,老式的X光机,资金入不敷出,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较差,患者进社区像进入70年代的卫生院,从心理上难以接受,其信任感也无从建立,宁愿花冤枉钱去大医院治感冒,也不愿在社区不花钱治病。良好的硬件设施是医疗质量的可靠保证。

1.4缺少继续教育及培训的条件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资金相对短缺,维持日常开销已捉襟见肘,没有能力支付昂贵的继续教育及培训费用。相对于大的医疗机构,他们的知识很难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学术和职称晋升方向远远落后他人。

1.5不是医疗定点机构,居民报销难题 目前还有很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纳入居民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存在费用报销障碍,给居民看病带来不便,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也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6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产品质量偏低,无法满足居民的要求 因社区就诊环境、基础设施、医疗报销限制,不能适应居民基本要求,而医护人员的技能、学历、态度、解决问题的效果与三级医院差别较大,无法提供相同的服务产品,而社区卫生机构大多不具备全天24小时开诊的条件,诸多因素造成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信誉评价较低。

1.7管理相对混乱,各种体制并存 各种卫生机构转型进入社区,管理及资金投入不明确,机构设置不符合实际,生搬硬套国外、省外模式,有形式而无内容。各地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投入各不相同,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

2 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

2.1三级医院具备较大的人才团队,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弥补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知识结构的不足。打破传统的医疗服务框架,使医疗服务从医院走向社区,由被动服务变成主动服务,医院的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3]。依托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医院选择具有丰富知识经验、高级技术专家进入社区,是将门诊有效延伸到居民的门前,将小病解决在社区,大病确诊在医院外,能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社区居民得到有效、快捷、方便、超值服务的同时,也赢得居民的信任。

2.2三级医院的高精尖设备,给居民与医院相同的服务质量保证。医疗服务质量除与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相关外,和科技检查手段密切相关,利用医院的相关设备,可获得准确的检查结果。医院的设备作为社区医疗的补充和扩展,使居民除享受专家的服务外,也得到医院先进设备质量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等于三级医院服务。优质医疗服务进社区,缓解门诊的压力,便于居民习惯于有病先进社区。

2.3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工作,对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各种专家的带教。培养全科工作能力和素养,定期的继续教育培养,逐步改变基层医院医生普遍水平及学历较低、能力较差,难以获得居民信任[3]的状态,三甲医院人才储备丰富,人员学历高、能力强、素质好、转型快,通过培训容易获得居民的认可[4]。

2.4建立病源的正常流向,双向转诊可落到实处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85%的疾病都是通过社区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给予解决,全科医生承担着社会医疗保险系统“守门人”的角色。有统计表明,我国大医院中有有80%的门诊量只需要在小医院就诊[5]。人群中80%-90%以上的基本健康问题可以通过训练有素的全科医生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解决[6]。由于人们的观念追求名医名院,导致本应在社区解决的小问题,成为流向大医院的主流人群,结果三级医院超负荷运载,浪费了医院的资源,加重了医院的压力,而三级医院借助技术实力、人员结构、诊疗设备、服务水平、急救能力的优势,可迅速转变社区居民的观念,使病源流向社区,缓解三级医院的超载负荷。

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可将双向转诊变为现实,能有效的解决医疗上的标准不统一,社区与三级医院之间无联系纽带,缺乏标准流程及管理监督机制,在经济利益上不能协调的问题。三级医院和社区要各有侧重,两套机构统一管理,利益一致,利于病人健康保健在社区,患病治疗在医院,病后康复回社区的模式。小病、慢病不出社区,危重急症通过绿色通道进医院。摸索建立完善的双向转诊制度。

2.5有利于三级医院的发展

三级医院工作模式以临床医疗、科学研究、教学为三大主业,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改变三级医院单一临床医疗模式,赋予医院新的功能,进入了大卫生服务的范畴,变以疾病为中心为以健康为中心,增加三级医院发展的空间,是在新起点上的一个飞跃,对医院的经济效益、扩大市场的占有度,提升竞争力均有着促进作用。

2.6 利于科研工作,便于病人追踪,病历收集,资料统计,大型队列的研究。

3 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构想

3.1直接投资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医院抽精兵强将,改变陈旧落后的医疗环境和设施,组成结构优化的科室,可迅速开展日常的医疗工作。通过加强培训学习,使专科医生能及早熟悉全科医生工作的特点。将常见病、多发病解决在社区。这种模式便于管理,经济利益和医院一致,可视为医院的一个科室,出现问题的几率最小。

转贴于

3.2兼并原有的一、二级医院,建立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原有的一、二级医院,在地域上占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一定数量的社区人群。三级医院在人力资源、设备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是一二级医院所无法相比的,也是进一步可以充分利用三级医院的优势资源,满足广大病人的需求,解决一二级医院无病人的问题,利用一二级医院现有的病房、床位,使三级医院的效应发挥到最大化。这种模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三级医院地域上的外延,扩大了三级医院的覆盖范围,选派业务骨干进入社区,改变原来医生业务水平及学历偏低、工作能力较差的状态,提升服务质量。医生的培训、继续教育和管理工作是重点。

3.3联盟模式 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建医疗联盟,社区依托三级医院的技术力量,医疗设备共享;在社区医务人员培训、继续教育,病人双向转诊、社区行政管理制定相应规则,建立目标责任。三级医院通过专家出诊、医疗设备对社区开发,为医生培训、继续教育制定计划并实施,建立双向转诊的快捷通道等,最终获得双赢结局。

3.4托管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由三级医院负责,其隶属关系不变。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管部门就管理目标及各项事宜达到一致。借助自身的优势,各科医生定期到社区服务,帮助开展业务工作,保证病人能够规范的完成各项治疗,使双向转诊工作易于开展。无需投入的情况下,扩大了自身的生存空间,增加了服务产品的销售范围。

4 可能出现的问题

4.1我国卫生体制由于历史的原因,还存在着许多的弊端,条块分割,三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在管理上各有隶属关系,人财物的管理渠道错综复杂,在不同利益诉讼下,经济利益难以协调一致,导致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不能形成理想的合作关系。涉及到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等不同层面的政策措施与工作协调问题。

4.2三级医院管理层可能存在的重医院,轻社区的管理的方式,出现把社区卫生服当成了医院富余人员分流渠道之一[7]。医务人员对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认识不足,真正的医疗骨干没有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中,医院现行的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带入社区卫生工作中,医院扩大规模为出发点,把社区卫生服务变成医院的门诊,改变社区卫生服务的宗旨。

4.3过于偏重临床医疗而忽略六位一体的服务内容,临床医生多关注临床工作,医疗骨干不愿进社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证社区卫生服务获得政策、经济上的支持,引导居民在社区卫生机构首诊,实现“进医院,小病在大病社区”的就医模式。

4.4社区卫生服务尚未全部纳入到职工医疗保险,对康复期需要恢复健康的病人会产生费用的负担,不愿转入社区继续康复,一来增加医院床位的压力,二来浪费了医疗资源。医疗双向转诊有效的建立及开展工作,必须有社区基础工作先行,保证其无障碍接受医院转回的病人,社区卫生服务纳入职工医疗保险转诊的范围,使得职工双向转诊成为可能。

4.5社区卫生工作的法规制度缺陷,工作程序规范尚需要制定,存在着医疗隐患。尽早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人员严格教育培训,制定规范的医疗流程操作,避免医疗纠纷的出现。

4.6社区卫生服务缺乏激励机制,补偿机制。政府对此应该拨出专款用于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和对医生的补偿,同时在激励政策上采用优惠的措施,开展卫生服务项目数量越多,服务内容越广,服务对象越多,服务质量越好,获得的经费就越多。

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利于城市居民享受高质量的卫生服务,也利于拓展自身经济增长,对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就医格局至关重要。 参 考 文 献

[1] 韩方群.中、社区卫生服务的比较启示.中国全科医学,2005,8(18):1506-1507.

[2] 张迅.沈阳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中国全科医学.1999,(5):395-396.

[3] 孔抗美.依托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508-509.

[4] 黄涛,等.三级医院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践与体会,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186-187.

[5] 社区医疗悄悄改变社会健康模式.嘹望新闻周刊.2003,1,27.

篇2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防治管理

【中图分类号】R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70-01

目前,糖尿病正如猛虎下山一样肆虐中国,在糖尿病迅速蔓延的严峻形式下,控制糖尿病,已刻不容缓!糖尿病在中国发病率高主要是由于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及对糖尿病的缺乏导致的。随着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如何使更多人了解糖尿病的危害和先兆,了解糖尿病并发症及防治,探索社区糖尿病防治管理体系,有效预防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工作之一。

1 社区糖尿病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对糖尿病重视不够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对糖尿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和了解,最大限度的减少病人的并发症等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社区居民缺乏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尤其对糖尿病的早期预防不够重视。

1.2 社区卫生机构自身能力不足

目前社区卫生机构的覆盖面小,医护人员数量不足和医疗技术水平低下,再加上资金缺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落后,辅助检查手段欠缺[1]。社区人员专业水平高,糖尿病理论知识缺乏,会导致对糖尿病的筛查、诊断及治疗不够规范;社区医务人员人力资源不足,也不能充分做好社区糖尿病的普查、宣教及跟踪随访工作。

1.3 机构间信息无法共享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没有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当患者由社区转到医院时,社区卫无法通过信息平台将患者的档案传到医院。而患者从医院转回社区时,相关的资料也无法传到社区,这既不利于医生及时掌握患者的信息,也不利于对糖尿病患者管理的随访,也使得社区卫生服务连续性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

1.4 没有建立糖尿病管理的医护团队

社区缺乏糖尿病专科医师及专职护士。专科护士作为糖尿病防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在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极其重要[2]。非糖尿病专科护理人员由于专科知识相对缺乏,使得护理这类病人成为一个盲点及难点。

2 社区糖尿病管理的优势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最基层的医疗保健单位,可以掌握第一手材料,对糖尿病的预防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发挥其优势,责无旁贷地把社区糖尿病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并从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完善糖尿病防治管理体系入手,规范糖尿病的诊断程序,积极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2.1 充分利用地区内的医疗资源,以三级综合医院为依托,建立社区和三级综合性医院双向转诊网络,实施社区-医院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提高社区糖尿病防治的力度[3]。因糖尿病治疗是一种对专业知识和治疗经验依赖性非常强的工作,良好的糖尿病管理需要社区医院和综合性医院的合作,这种社区与三级医院联合管理,专家与全科医生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方式,是社区慢病管理的有效新途径,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推广。

2.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主动与上级医疗机构保持业务联系,根据社区糖尿病防治工作中切实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制定出需要医院指导和支持的计划。

2.3 建立社区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平台。在各医疗机构之间探索建立标准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或者在各地、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实现信息一体化,使糖尿病病人的健康及就诊情况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询,从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2.4 完善社区糖尿病防治管理体系。政府应搞好区域卫生规划,合理布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提高社区卫生技术水平和素质,同时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和优势,强调社区卫生机构对糖尿病诊疗的及时、安全有效和连贯性,以及对糖尿病的早期预防的指导作用,转变居民就医观念,增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度,并结合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等措施引导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从而降低社区居民的疾病负担。

2.4.1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一方面应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尽可能将弱势群体纳入医保范围,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另一方面提高医疗保险经费,增加对医疗保障体系的投入,增加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确保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了病,切实解决居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3 结论

糖尿病的社区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以三级医院为依托,通过建立三级医院与社区一体化的糖尿病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社区医疗资源,使糖尿病及高危人群能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建立双向转诊网络,实行全科医生一对一管理,运用健康教育、行为干预、药物治疗的个体化综合管理方法,提升对社区糖尿病的预防。这种社区与三级医院联合管理,专家与全科医生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方式,是社区慢病管理的有效新途径,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陶红兵,郭石林.双向转诊面临的问题及患者合理分流机制的设想[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9):50-51.

篇3

关键词 分级诊疗 双向转诊 相关利益者

一、研究背景

分级诊疗,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各有所长,逐步实现专业化。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新秩序。

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我国整体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三级医院人满为患,而社区医院冷冷清清。合理优化配置现有的卫生资源,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分工,协调上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医院之间的利益关系,不仅可以降低医疗成本,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能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真正为百姓提供福利。目前,我国的分级诊疗制度还仅仅在探索阶段,其中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会对分级诊疗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分析框架

“利益相关者”一词是在1963年由美国斯坦福研究员的学者首次提出。1984年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Freeman将其定义为:“任何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经其他学者的共同研究后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日益成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和方法。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卫生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更应在政策制定前,明确界定体系内外的利益相关集团,探讨各利益相关方的态度和可能采取的行动,然后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平衡各集团的利益,以减少实施阻力,为分级诊疗提供依据。

三、分级诊疗利益相关集团分析

在分级诊疗中涉及的利益相关集团包括政府、医疗保险机构、上级医疗机构、社区医院和患者。分别从利益相关程度、影响力、立场和受政策影响程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府

政府掌握了大量资源,有必要对卫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医疗机构加强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可以有效降低政府的成本,提高效率。建立良好的分级诊疗制度,合理分流患者,不仅能缓解目前医疗费用上涨过快的局面,还能加强医疗服务的连续性,提高患者满意度。因此,政府对分级诊疗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但在没有有效约束的情况下,政府的立场很容易被其他强势集团所左右,从而阻碍分级诊疗的有效推行。

(二)医疗保险机构

作为分级诊疗中重要的部门,虽不能参与医疗收费项目和价格的制定,但可以通过改变付费方式来影响医疗机构的行为。其目标是维护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平衡,以最少的费用来获得最大的收益。通过分级诊疗制度,引导患者正确就医,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减少政府对卫生资源需求方的资金投入。

(三)上级医疗机构

上级医疗机构,主要指大中型综合性医院,其医疗资源处于领先地位,虽属强势的利益集团,但不同级别的医院面临的情况却大不相同。三级医院拥有大量技术和品牌优势,就诊患者众多,对政府政策的制定有较大影响,分级诊疗制度便于三级医院将即将康复的患者转到社区,加快患者流动性,提高效率,有效控制医保总额。但若实行社区首诊制后,三级医院门急诊人次势必会下降,将对其造成重大影响。二级医院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就诊患者不多,床位使用率和周转率低。与三级医院相比,没有技术和品牌的优势;与社区医院比,又没有价格优势,处在一个较尴尬的位置。在实施社区首诊和分级诊疗后,应该是受到影响最大的一方。

(四)社区医院

主要为患者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在分级诊疗中,社区医院无疑是受益者。在政府和医疗保险部门引导下,部分患者将分流至社区医院,使其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就诊率将有所提高,从而提高医疗收入。

(五)患者

患者是分级诊疗的主要受益者,通过分级诊疗,患者就医费用将有所下降,并能获得连续,节约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患者对社区医院信任度不够,上转容易,下转难,在上级医疗机构进入康复期后往往不愿转回社区医院,造成医疗资源浪费。患者作为一个人数众多的利益相关集团,因较为分散,很难相互协作形成一个组织,处于较劣势的地位。

通过分析,可以明确各利益集团的态度和立场,为分级诊疗提供政策依据,可见分级诊疗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但政府在制定分级诊疗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

四、结论

(一)分级诊疗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没有充分发挥监督和协调作用。政府对医疗机构功能界定不清晰,没有指定分级诊疗有关的法律法规,分级诊疗目前仍处于无法可依的阶段。大部分地区缺少上级医院与社区医院分工协作的质量控制和监督考核机制,缺乏相应配套措施和奖励机制的支持,从而影响了积极性。

(2)缺乏统一的转诊标准,存在上转容易下转难的现象。由于医生收入与医疗业务量直接相关,因此上级医疗机构医生不愿将患者下转到社区医院;社区医院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不得不将一些病情复杂和危重病人上转,转诊后缺少随访,没有做到连续性医疗服务。上转比例过低会耽误患者病情,造成医疗质量下降;而下转比例过低则会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3)医保政策对分级诊疗的支持作用不够。目前的医保政策对各级医疗机构就诊费用的报销比例差别不大,对患者的合理分流影响不大,造成无论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不利于激励和约束上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

(4)患者对社区医院缺乏信任。社区医院在设备、人才和技术方面缺少优势,患者对其信任度低,而对上级医疗机构更加信赖。目前,大医院承担了大量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二)对策和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建立长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如果能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将极大促进分级诊疗的推行。政府应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及时出台具可操作性的指导性文件,明确各级医院的分工,平衡各方利益。三级医院主要承担疑难杂症和危重病的救治工作,并承担科研和教学任务;社区医院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工作。只有坚持“大病进医院,小病到社区”的政策导向,才能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形成医疗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局面。

(2)建立上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医院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完善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对按要求进行转诊的医疗机构给予适当奖励,对不按要求执行的进行处罚。只有将社区医院与上级医疗机构的关系建立在协作而非竞争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落实好双向转诊制度。

(3)完善和统一双向转诊的标准和流程。上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医院之间互转应为患者提供绿色通道,及连续性医疗服务,缩短患者转诊后的候诊时间,对社区医院提供的可靠检查结果予以认可,为下转患者提供诊疗信息和后续治疗方案。社区医院对上转的患者做好随访。

(4)发挥医保政策的杠杆作用。充分发挥社区医院“守门人”作用,利用配套医保政策引导患者进行合理有序流动。医保政策向社区倾斜,适当拉开三级医院和社区医院就诊的费用标准和自付比例,利用价格杠杆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开展按病种付费方式,对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管。对于节约的费用可给予适当返还。

(5)加大对社区医生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医院的投入,提高社区医务人员待遇,吸引优秀医学生到社区工作。制定全科医师的培养计划,建立长效人才培养机制,增强连续性医疗服务的观念,充分发挥社区优势。上级医疗机构要加大对社区的扶持力度,帮助社区医院提高医疗质量。

(6)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分级诊疗有效推行的前提是医疗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快推进社区医院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建设,使社区医院患者的健康资料通过信息平台与上级医疗机构共享。

(7)加大对社区医院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和优势,转变患者的就医观念,通过义诊、讲座、健康教育咨询等方式,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逐步增强患者对社区医院的信任度,从而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科学就医观念。

(作者单位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作者简介:杨歆宁(1987―),女,现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4级MPA双证研究生1班。]

参考文献

[1] Referral Systems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Toolkit[R]. MEASURE Evaluation,2013.

[2] 余红星.基于分级诊疗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探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4.

[3] 王虎峰,元瑾.对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5.

[4] 夏琳.我国双向转诊制度优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5] 吕键.论深化医改进程中分级诊疗体系的完善[J].中国医院管理,2014.

[6] 梁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双向转诊运行的方式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

[7] 郭石林.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8] 冯俊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与评述[J].决策管理,2009.

[9] 邹晓旭.基于社会分工论的我国分级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及其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

篇4

一是建立以衣食住行为主要项目的生活照料服务体系。对生活不能自理、子女不便或根本无亲属照料,且个人又愿意过集体生活的老干部,要资助他们入住社区养老机构,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社区养老机构要实行长托、短托和日托等多种形式的托养,并提供配套服务。要组织下岗、待业人员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根据老干部的不同需求,采取定点、上门等服务方式,为他们提供家政、照料、保健、应急等专业化服务。要引导和组织志愿者开展“进老干部门、知老干部情、解老干部难、暖老干部心”等活动,常年无偿地为老干部办实事、送温暖;并可建立老干部关照小组,让低龄且身体尚好的老干部自愿为左邻右舍孤寡、特困和残疾老干部提供生活和安全关照,以确保他们“小事不出社区,难事有人帮助”。

二是建立以医疗保健为主要方面的就医帮助服务体系。要以地方大医院为依托,全面启动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体系,设立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网点,并把社区卫生医疗网点纳入医保就医定点范围,确保社区参保老干部就近就医;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网点应与地方大医院定点协作挂钩,建立规范有序的双向转诊关系,使“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成为主要的就医模式。对老干部就医发放优惠卡,让他们享受方便、价廉、优质的服务;并坚持常年向老干部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咨询等服务,分季度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医疗保健知识咨询讲座。要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坚持向特困老干部提供医疗救助。条件允许的,社区应配备具有治疗、抢救、康复、安养四大功能的正规定点医院,使老干部在社区一般疾病可得到治疗,急症、重症能及时得到抢救,对日常医疗保健能提供咨询指导,对半自理、无自理能力的有条件提供全方位的照料。

三是建立以思想稳定为主要取向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要按规定建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或党小组,选好配强支部书记,并以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责任在社区”活动为抓手,引导老干部党员自觉体现先进性。要建立老干部协会等自管组织,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社区干部要与老干部加强联系,坚持定期上门走访看望、交心谈心、了解情况,并针对他们的思想、生活等问题,帮助解惑释疑。

四是建立以时事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学习服务体系。要紧紧围绕党的各个时期重大政治任务和政治活动,通过设立老年大学、建立学习小组和举办读书班、辅导讲座等形式,定期组织老干部学习形势政策、政治理论和法律法规,确保他们离岗不离责、退休不褪色。

篇5

一是建立以衣食住行为主要项目的生活照料服务体系。对生活不能自理、子女不便或根本无亲属照料,且个人又愿意过集体生活的老干部,要资助他们入住社区养老机构,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社区养老机构要实行长托、短托和日托等多种形式的托养,并提供配套服务。要组织下岗、待业人员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根据老干部的不同需求,采取定点、上门等服务方式,为他们提供家政、照料、保健、应急等专业化服务。要引导和组织志愿者开展“进老干部门、知老干部情、解老干部难、暖老干部心”等活动,常年无偿地为老干部办实事、送温暖;并可建立老干部关照小组,让低龄且身体尚好的老干部自愿为左邻右舍孤寡、特困和残疾老干部提供生活和安全关照,以确保他们“小事不出社区,难事有人帮助”。

二是建立以医疗保健为主要方面的就医帮助服务体系。要以地方大医院为依托,全面启动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体系,设立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网点,并把社区卫生医疗网点纳入医保就医定点范围,确保社区参保老干部就近就医;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网点应与地方大医院定点协作挂钩,建立规范有序的双向转诊关系,使“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成为主要的就医模式。对老干部就医发放优惠卡,让他们享受方便、价廉、优质的服务;并坚持常年向老干部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咨询等服务,分季度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医疗保健知识咨询讲座。要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坚持向特困老干部提供医疗救助。条件允许的,社区应配备具有治疗、抢救、康复、安养四大功能的正规定点医院,使老干部在社区一般疾病可得到治疗,急症、重症能及时得到抢救,对日常医疗保健能提供咨询指导,对半自理、无自理能力的有条件提供全方位的照料。

三是建立以思想稳定为主要取向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要按规定建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或党小组,选好配强支部书记,并以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责任在社区”活动为抓手,引导老干部党员自觉体现先进性。要建立老干部协会等自管组织,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社区干部要与老干部加强联系,坚持定期上门走访看望、交心谈心、了解情况,并针对他们的思想、生活等问题,帮助解惑释疑。

四是建立以时事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学习服务体系。要紧紧围绕党的各个时期重大政治任务和政治活动,通过设立老年大学、建立学习小组和举办读书班、辅导讲座等形式,定期组织老干部学习形势政策、政治理论和法律法规,确保他们离岗不离责、退休不褪色。

篇6

【关键词】和谐城市社区 中医药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构建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完善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是构建和谐城市社区的必备条件之一,中医药参与社区医疗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我国特有的医学理念与实践体系。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中,中医药在诊治疾病、保护人群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中华医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已对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予以充分的肯定,从政策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空间。大力促进中医药进入社区,是由中医药所具有的显著疗效和特色优势所决定的,也是开展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广阔发展前景

市场需求是行业价值取向的导航灯。中医药服务因具有“简、便、验、廉”等特点,中医中药的调理与应用在民间具有广泛的认同度,中医药的市场需求具有广阔的前景。特别在广东地区,因岭南的气候及其特殊的水土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凉茶多过米铺”的街边风景,贴近社区、走进家庭也是中医药自古以来的传统。发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需求人群

中医在我国几千年来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与中医在临床医疗、疾病预防、卫生保健中所获得的良好效果是分不开的。中医药在社区颇受群众欢迎,尤其是中老年人,对中医药的接受性强、信任度高,这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深厚的社会基础。

2、中医指导思想与社区服务内涵相吻合

中医不仅对疾病本身进行治疗,而且重视情志、环境对疾病变化的影响。对于社区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和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尤其是对60岁以上老人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综合性卫生服务非常适宜。社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是以个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基层卫生服务方式。这说明中医与社区服务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3、中医机构日趋完善

我国中医医疗机构在近几年发展很快,1997年全国有2594所中医院,床位25.4万张。到2007年全国有3072所中医院,总床位数达到33.3万张。全国综合医院大都已设立了中医药科室,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及9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已建成全国重点中医专科专病项目615个。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重大疑难疾病、新发传染病等防治作用都有所增强。

4、中医药疗效独特,发展的潜力明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进展,我国目前的疾病谱从过去以传染病为主逐渐向以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病、慢性病衍变。近年来,中医药始终保持在传统的温病、骨伤科、妇科、儿科等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坚持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注重继承与创新、引进与发展。在专病方面,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血症、不孕不育症,防治病毒性感冒,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SARS、恶性肿瘤,青蒿素治疗脑型疟疾,伤寒方治疗糖尿病等,在国内外均有一定的影响力。

5、使用简便,药价低廉

中医治疗方法具有简单、方便、效果肯定、价廉等优点。中医药在防病时采用的手段是非常丰富的,有药物治疗,也有非药物治疗,如食疗、体疗、药浴、蜡疗、针灸、推拿、刮痧、按摩、正骨、药膳、贴敷、导引、气功锻炼等,这些方法有的可以就地取材;有的使用设备和器材简单,能够方便快捷地向患者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且服务成本低,药用安全、副作用小。中医药采取综合性措施对慢性病控制的效用十分明显,适宜社区医疗服务推广利用,尤其适宜家庭病床和上门服务。

6、发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符合“三医”改革目标

中医药费用低廉的特点是收到了社区居民和政府都满意的双重效果。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少、成本低,对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国家和群众负担、促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均有积极作用。

二、中医药将对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中医药的充分利用,可以使中医药与整个社区服务产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机制。

1、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对中医药的利用

随着社会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回归自然的渴望显得更为迫切。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正成为当今世界性的难题。化学合成药品越来越多地占领了医药市场,这类药品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所带来的毒副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医药专家们十分关注这类问题,提倡使用天然药物的呼声日增,中医药正是采用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的药材来诊治疾病的,顺应了这个世界的潮流。因此,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它必将得到广泛的利用,也必将受到人们的欢迎和接受。

2、中医药对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发展的促进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是我国的民族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疗效。中医学以中国人的人文哲学、宇宙观、生命观为基础,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现代中医更为重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取长补短,更能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特别是对社区居民常见病、慢性病、老年病、中晚期肿瘤、妇科病以及皮肤病更具优势。可以说,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能很好的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因“简、便、廉、验”的适宜技术而使社区居民乐于接受。

3、中医药对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发展的创新示范作用

从2003年开始,卫生部、民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开展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5年命名了第一批13个,2006年命名了第二批12个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被命名地区以人民群众受益、人民群众满意、工作具有可持续性为核心标准,从实际出发,切实推动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被命名地区在工作中,注重推广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经验,发挥其典型创新示范作用,以点带面,进一步促进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三、目前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部分地方政府对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

部分地区政府、卫生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大卫生发展观的要求,对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理解不够,宣传力度不够,政策保障不够,相关部门在经费倾斜、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协调配合亦需进一步加强。目前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配备的中医医疗器械很简单,设备条件的简陋与社区居民的需求尚有较大距离,亟须改善。

2、缺乏具有中医特色的全科医生

目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缺少经过系统的中医药理论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大多数为西医院校毕业的医护人员,缺少系统的中医药理论专门培训。有些虽经全科医学中医理论培训,但现有的知识结构远不能适应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卫生服务岗位要求,特别是在如何科学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可以说,人才缺乏,中医诊疗水平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深入发展的瓶颈。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服务项目尚未形成体系

目前,我国的城市中多数社区服务中心(站)仅开展了中医内科、老年保健等简单项目,而中医药优势项目开展还十分薄弱,特别是许多中医药服务项目收费尚未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相关政策未能配套,存在着起步晚、基础差、利用少的状况,甚至大多数服务站还没有中医药诊疗的项目。此外,对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市场定位不明确,中医药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也没有形成标准化、制度化的管理机制,影响中医药在社区的持续发展。

四、推动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的建议

1、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西医结合全科人才的培养

要想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推广能持续发展,关键是人才,必须拥有一支掌握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加大加快中西医结合全科人才的培养。

组织专家编写形成中医全科医生和全科护士培训教材,填补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的空白,在完善中医全科医师培训方案的同时,探索中医全科护士的培养途径和规范方法。建设和认定一批中医药院校为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的社区全科医生培训基地,明确培训目标,制定培训大纲,完善教学内容及考核要求。培训课程设置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社区常见病中医诊疗、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及中医防病、保健、康复知识和中医健康教育等。

吸引中医药本科毕业生选择社区全科医师职业,逐步培养一支具有中医药知识技术和社区卫生服务本领的新型中西医结合的全科人才,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建立健全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主要依托现有的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以基层综合医院为辅或联合参与,并引入竞争机制。在经济发达地区可考虑以一级医院为主,欠发达地区可鼓励集体、社办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参与。值得提出的是基层中医院参与成功的关键是是否进行了内部运行机制的结构和功能的双重改造,使中医药理论体系和诊疗特点,顺应社区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和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将中医药知识与技术运用在社区卫生服务各个环节中。

3、加强中医院与政府之间在社区医疗方面的有效合作

特别是在社区预防保健中应充分发挥中医院的作用。有资料表明,在广东有90% 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但其服务的质量相对于民众的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中医在预防保健方面的作用还远远没有体现出来。作为医院和政府均应充分认识到这一资源的宝贵,应加大投入与合作,拓展中医院的保健服务功能,担负起社区的保健指导作用,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指导(心理健康、中医传统保健运动、亚健康调理、妇幼保健)、针灸美容、康复、食疗、四季保健等。一方面通过为民众提供预防、保健指导,合理利用中医人才资源,为中医院作无声宣传,扩大中医院的影响,有效改善医患关系;另一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系统的社区预防保健指导,改善预防工作的弱势环节,有效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大大减少政府医药资源的投入与浪费现象,从而实现政府与医院间的双赢。

4、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落实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配套经费

在社区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完善社区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增加中医医疗器械的投入,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强化培训,为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宽松的外部环境,真正做到 “政府搭台,中医唱戏 ”。尤其要重视针灸、推拿、正骨、药膳、贴敷、导引、气功锻炼等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应用,方便快捷地向社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和谐城市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城市总体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建设和谐城市社区就是要努力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同分享城市文明的成果。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我们在汲取祖国医学精华的同时,要充实医学理论与实践,使中医学这一古老的科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中医药事业“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N].中国中医药报,2007-06-07.

[2] 武树红、袁建民、王光荣等:推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5).

[3] 陈伟: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问题及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2,12(2).

篇7

75岁的欧阳颖学是北京市西城区一名普通的居民,2007年12月6日,欧阳大妈却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欧阳大妈尝到了“西城区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的甜头,电视台请她老人家现身说法。

欧阳大妈患高血压病多年,这一天,她去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社区医生看病。欧阳大妈希望查一下是不是得了冠心病。社区医生说: “像您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您转到人民医院心内科。”于是,社区医生通过网络为欧阳大妈挂上了免费专家号。由于社区医院和人民医院共享患者的健康档案,欧阳大妈本人还没到人民医院,人民医院的心内科专家就已经看到了欧阳大妈的健康资料。做完检查后,检查结果还可以回社区拿,极大地方便了患者。

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

造成医疗服务资源浪费的最主要原因是,社区居民不信任社区全科医生的医疗水平。而只有把三甲医院的优势资源融入到社区中,才能把患者吸引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医疗服务资源浪费的问题。

作为北京市的普通居民,我们都有过去大医院看病的痛苦经历。譬如说,如果想去协和医院、人民医院这样的三级甲等医院挂专家号,通常都得凌晨5点钟去医院排队挂号。上午8点钟,医生开始出诊,病人往往要等到上午10点或11点左右才能看上病,再加上排队交费、取药的时间,不到中午12点都回不来。有调查显示: 85.3%的人认为看病是件非常麻烦的事,73.3%的人担心花钱太多。

一方面,大医院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 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却少人问津。即便是患了普通感冒,很多患者也愿意选择去大医院看病,大家往往认为去大医院看病心里才踏实。这就造成了“大医生看小病”,不仅难以体现专家的价值,而且浪费了医疗服务资源,也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社区居民不信任社区全科医生的医疗水平。”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韩王争说: “当务之急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只有把三甲医院的优势资源融入到社区中,才能把患者吸引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医疗服务资源浪费的问题。”

据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刘帆介绍,应该在功能和服务上,明确各类医疗机构的专业定位,譬如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核心功能是“六位一体”的医疗保健服务,包括基本医疗、慢病干预、健康管理、康复、计划生育和健康教育,由此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区属医院则定位在小综合、小专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常(常见病)、多(多发病)、普(普通病)、慢(慢病)、康(院内康复)”; 而三甲医院是国家重点投入的对象,拥有优势的医疗资源,其工作重点在于疑、难、急、重症的诊治与研究,以及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只有各类医疗机构定位明确,做到功能互补,才能解决医疗资源浪费的问题。

尝试医疗服务共同体

医疗服务共同体主要解决了两大问题: 首先是提升社区全科医生的医疗水平; 第二个问题是,实现了绿色、快捷、安全、方便的双向转诊。

在探索如何解决医疗资源浪费的道路上,北京市西城区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应运而生,该项目是在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北京市卫生局的推动下,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支撑下,由人民医院主持设计完成的。

2007年9月25日,共同体项目正式启动。北京市西城区的展览路社区和德胜社区的23万居民享受到了转诊的便利。居民如果想在人民医院看病,那么只要符合转诊条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预约人民医院的专家进行挂号、检查。“在共同体中,将统一接诊程序、统一检验质控、统一诊断标准、统一治疗原则、统一康复计划。”刘帆说。

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角度,韩王争认为,共同体主要解决了两大问题,首先是提升社区全科医生的医疗水平。

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往往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同,提升医疗水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为此,共同体成立了13种慢性病管理团队,每个工作团队由1位学科代表或者专家牵头,由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来负责,再加上区属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医生。在这个工作团队里,他们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包括教学查房、继续教育课程学习、远程的视频会诊、病历讨论等。

“如今,每周三下午,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系统,36个全科医生都可以与专家或老师进行会诊讨论。在每次培训和交流前,培训主题和病历都通过系统提前做好了准备。”韩王争介绍说: “共同体的培训体系形式多样,不仅有被动接受式的讲课,还有双向互动式的讨论,对于提升社区全科医生的专业素养、业务水准和技术水平效果非常明显,而且这一培训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的。”

共同体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实现了绿色、快捷、安全、方便的双向转诊。

两级卫生服务体系合作的核心问题就是: 既转不上去、又转不下来。社区医院希望能够把他们的病人转诊到大医院; 病人在大医院完成治疗后,大医院希望能把病人马上转回社区医院,让病人在社区医院接受康复治疗。

以往,上下转诊非常不方便,只能通过电话等传统手段进行联系。而现在,转诊的过程简单、快捷,能够实现门诊、急诊、住院和检查共四种形式的转诊,只要是符合转诊标准的,都可以进行转诊。社区医生在网上为病人填写预约单,预约信息传至人民医院,人民医院协管中心按照转诊要求帮助病人安排,很快预约确认信息就传回德胜社区,社区医生将预约检查单和挂号单打印出来,交给患者。同时,社区医生还把病人的电子健康档案传送至人民医院,人未到信息先到。病人在人民医院做完检查后,检查结果也将直接传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患者可以在社区拿到检查结果。同时,在病人回到社区康复的时候,病人在大医院的所有资料都完全到达社区。

“畅通的双向转诊通道帮助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刘帆说: “展望未来,共同体的发展方向是X+X模式,即多家中心医院对应多个社区,社区医院的病人可以选择转到不同的大医院。这样才能引入竞争机制,让多家中心医院比拼医疗水平、服务水平,由此最大程度保护患者的利益。”

跨越体制藩篱

医疗机构的体制非常复杂,号称是“八路大军”,譬如: 有卫生部的、市政府的、区政府的、军队的、企事业单位的,等等。因此,要实现医疗资源整合,体制与利益协调是最大的壁垒。

原三零一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医疗信息化专家任连仲教授介绍说: “简单来讲,区域医疗有如下这些形式: 一是满足监管部门对医疗运作状态的实时监控; 二是建立大社区的数据中心,居民的人口信息、健康档案等信息得以共享,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增强治疗的连续性; 三是医疗文档共享,理想状态是实现区域内多家医疗机构的医疗文档共享。”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很多地区进行了医疗资源整合的尝试,譬如在北京市东城区,实现了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源共享,上海市实现了20多家大医院的资源共享。“合纵联横”是区域医疗整合的理想目标,但是,上述这些尝试基本都是“横向”的,共同体则在“纵向”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据了解,医疗机构的体制非常复杂,号称是“八路大军”,譬如: 有卫生部的、市政府的、区政府的、军队的、企事业单位的等等。因此,要实现医疗资源整合,体制与利益协调是最大的壁垒。

在区政府的推动下,共同体巧妙地跨越了体制藩篱。原有的体制和架构并没有剧烈变更,只是在业务层面来探讨资源如何优化组合、业务功能如何整合。通过引入各项机制,真正保证了大医院和社区医院,各取所需,利益协调。

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社区医院所有收入都直接上交政府,不从病人交纳来的费用中提取个人收入,也就是完全切断社区和病人之间这个利益关系; 同时,社区医院的所有支出完全由区政府下拨。为了避免下拨过程中的“大锅饭”现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一套全新的管理手段,从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服务满意度和资源利用率这四方面进行考核,通过这四项对社区医疗机构的部门和科室,以及个人进行量化考核,在量化考核的基础上确定人员的收入。韩王争说: “通过这项制度,整个医院的工作量增加了30%~40%,病人的费用在中间消费的费用减少了30%~40%,单处方费用减少了30%,每一次门诊病人在社区消费的费用,也叫日均费用,每天住院的每床日费用都减少了38%,同时,也提高了效率。”

“收支两条线”是共同体获得成功的前提,因为它解决了利益矛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全不计较经济得失,考核他们的评价标准只有居民的满意度。三甲医院为了提升其经济效益,就必须把小病患者转出来,集中优势资源专攻疑难重病。刘帆说: “只有大医院认真对社区医院做好传帮带,帮助社区医院提高医务人员的水平,才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尽快将病人转到社区,节省时间,重点解决突发急大病和疑难杂症。而要保证这种良好的合作,大医院必须保证对社区的较高服务质量。”

SOA助阵

在共同体项目中,SOA发挥了巨大作用,SOA成为实现区域合作信息系统的解决之道。通过SOA,实现了对异构系统的整合。

区域医疗全都依靠后台的IT系统做支撑,正是由于IT应用系统的支持,才使区域医疗模式成为可能。网络应用使医院之间的病人转接方便快捷,提高了效率。在大医院与社区医院互转的过程中,韩王争说: “以前也能转接病人,但都是靠电话,记录病人信息和预约挂号等非常不方便,效率非常低,信息共享也不充分。”

以往,各单位的信息系统都是孤立的,彼此之间没有联通,不知道在哪个层面整合。在共同体项目中,SOA发挥了巨大作用,SOA成为实现区域合作信息系统的路由器。通过SOA,实现了对异构系统的整合。

在开始区域医疗合作时,其实每个医院都已经有自己的信息系统,而且每一个医院和自己的主管部门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联网应用。而现在要把不同医院之间、不同的主管部门之间、医院与主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和功能共享,就必须打通,开放接口。刘帆说,各个机构将自己的系统应用按照制定的标准进行开放,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平台设在西城区卫生局),将向各个系统提供相应功能。在谈到SOA应用的发展前景时,刘帆说到,只要以后区域医疗合作不断普及,SOA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就是必须的。

快速点击

医疗服务共同体的效果分析

1. 建立健全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原架构无剧烈变更、实现资源优化组合、业务功能整合型共同体模式。中心医院有机融入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可复制、具开放性、工具化。

2. 完善综合/专科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功能定位和职能转变: 定位科学、利益单一、成本/效益合理,降低社区及各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营成本,降低不合理费用。

3. 统一团队、标准、流程、健康档案,形成居民信赖的、职责清晰、渠道流畅、优质高效的共同体,改变居民就医习惯,缓解就医难、双向转诊难、住院难、手术难,化验及检查结果互认。

4. 探索不同信息化建设水平下的共同体模式。

5. 共同体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专业素养、业务水准和技术水平,构建可持续发展全科医师培训体系及“三全”服务体系。

篇8

关键词 高校;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模式

本文就以高校医院为依托开展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的优势、服务形式、内容、人员等方而作了些探讨。高校医院对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开展医疗服务的优势

首先,随着新医改的深入,高校医院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成必然选择,为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提供医疗服务,是拓展医院业务,促进医院发展,更是高校医院的职责所在。其次,因为高校医院就近、方便及专业性,长期为高校老年教职工及社区老年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医患关系,方便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别近些年国家重点针对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极大地提高了高校医院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和综合服务能力。此外,高校医院隶属于高校管理,能同时得到卫生部门和高校政策、资金、人员等的各种支持,如高校强大的教学科研力量及设施,有的高校还设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健伞的基层组织机构,如工会、离退休工作处、学生会等,将为校医院管理、开展志愿者和社工作、全科医护人才培养等提供支持。因此,高校医院开展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优势可谓得天独厚。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模式思考

采用多样化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形式,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社区医疗服务需求:①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高校医院提供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形式,特点是政府通过为居家养老居民购买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券、健康保险或居家护理险(如长期护理保险、临终护理险)等确保居家养老人群享有健康服务。我围尚不富裕,由政府全部承担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并不实际,但可通过发放政府购买的部分医疗项目免费服务券、提高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报销比例、提供专项补贴鼓励老年人购买健康保险及长期护理保险等保险产品、针对弱势老年人开展无偿或低收费的基本保障社区医疗服务等等,以体现尊重生命,人人享有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②按生活自理程度分类服务形式:根据生活自理程度把居家养老老年人分为生活自理、半自理、不能白理3种人群,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特点是有限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各取所需。有研究提出对生活能够自理者主要开展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组织适宜的体育锻炼康复训练等活动,与居民订立契约式健康保健合同;半自理及不能自理老年人应开设家庭病床,定期上门巡诊,为照护者提供护理常识和技能培训,外出就医时提供上门接送等特殊服务。③按病症种类服务形式:根据老人所患病症种类,提供专项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特点是有很强的针对性,方便同类患者一起管理,提高效率,针对病症不同阶段的健康问题南医疗服务团队修订实施健康促进计划、健康日标、评价效果等。如美国有专门为社区老年痴呆症患者提供的特别护理服务。研究表明通过实施多因素干预措施可降低社区老人跌倒发生率,居家医疗服务可强化城镇高血压患者依从性,促进血压的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