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辩论的教学方法8篇

时间:2023-08-14 09:25: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辩论的教学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辩论的教学方法

篇1

所谓机理,指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这里特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中的相关因素,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事实上,影响教学的方法因素是非常多的,限于篇幅,这里仅就两组因素及关系展开分析,加以辩证。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辩证

一、灌输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机理辩证

灌输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两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从课程的内容与性质来看,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把两者统一起来,不能偏废。通过思想政治课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符合世界观形成规律。灌输理论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意识是不能自发产生的,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应该通过灌输的方式,有计划的向人们传授,用以武装人们头脑,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可见灌输式教学方法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特殊性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但灌输式教学方法并不是“填鸭式”、“满堂灌”,而必须与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过程。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能不能有效的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抽象理论溶化到学生思想之中,显然光靠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灌输毕竟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打折扣,一般学习效果不会很理想。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启发式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来,变被动学生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从启发式教学方法与灌输式教学方法结合来看,课堂教学的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讲授方法与课堂讨论和辩论会的方法的结合是最常用的。

二、新媒体手段教学与传统手段教学的机理辩证

篇2

论文摘要:研究发现,大学教学基本上属于传统型教学,传统型教学在教学方法、课堂交流、课堂控制及课堂艺术四个方面得到了诠释与印证。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力,是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迫切需要触及的领域。

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部门,教学是大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教学方式对于学校教育尤为重要。现仅从教师的视角来窥探大学的课堂,通过教师的言行,从教学方法、课堂交流、课堂控制及课堂艺术四个方面来分析教师眼中的课堂教学。

1教学方法

在教师看来,课堂教学不容质疑等同于讲课,学生的任务是听,而课堂的任务就是把知识和理论讲清楚。这样,大学的课堂上就只有教师的声音,而没有学生的声音;课堂上传递的只有知识,而少有情意和心灵。在大学的课堂上,教师也不假思索地模仿着大多数人的教学方式,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内化到自己的习惯当中。单调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大学成为一个没有批判性、没有灵气、没有创造性的堡垒。大学本是知识创新的发源地,思想碰撞的运动场,才情抒发的灵感园,然而它又是一个最保守的地方,充斥着厌学逃课的学生,自我陶醉的教师,以及枯燥乏味的课堂。沿袭传统的原因是跟其他更深刻的因素紧紧纠缠在一起的,如学时有限,教学任务太多,班级太大,学生太老实(上课只适合听,不愿发言),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课堂中内容是第一位的、方法是第二位的等,这些都是应用讲授法的原因。显然这当中已经触及了我们这个教育体制的问题。正是从体制传统到学校教学计划,再到课堂、教师,这样一种从上到下的千丝万缕的循环联系,构成了大学课堂保守性的强大后盾。

2课堂交流

教学是一种关系性存在,课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课堂交流是师生互动的表现形式。根据分析学派的研究,满足教学发生的条件分为两个方面。[1]一是从任务词方面推出的必要条件,这就是:a.意图条件:即凡是试图引起学习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教学活动;b.实际展示特定的学习内容;c.以学生的认知方式进行行动。典型的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就是教师讲、学生听。传统型的大学课堂教学都满足了这一条件。另一是从成就词意义上推出的充分条件。教学活动发生的充分条件是师生以教学为中介,进入了精神的共享和情感的互动状态。课堂教学必须经由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才能真正发生。课堂交流的实质应该是师生作为人际之间的“你—我”式的平等对话,其目的是创设一种师生得以自由表达、相互促进的宽松环境。

课堂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根据其借以发生的中介主要有言语交流、体态交流和情感交流三种。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个口头的赞赏、一个温和的批评、一次热烈的讨论均是言语交流的形式;一个手势、点点头、微微笑、摆动一下身体,转移一下视线,走到学生当中去,拍拍学生的肩,握握学生的手,都是体态交流的形式;情感交流的具体形式也不少,比如师生之间的对视,心灵感应,一个眼神可以表达出默许、赞赏,也可以表达出提示、批评等丰富的情绪情感。依照交流的双方可以分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生生之间的交流。由此可见,现行大学课堂交流方式的特点有三:一是它的具体方式比较单一,二是它主要体现为师生之间的交流,缺乏生生之间的交流,三是大学课堂上的交流一般是由教师主动发出的一种单向交流。

课堂交流的内容涉及师生作为人际交流的所有方面,包括知识的、思想的、情感的、生活经验的交流等,师生之间交流的内容主要涉及教学内容、考试等很少的领域,具有功利性的特征。

由此可知,课堂交流是教学的前提条件,即便是在传统型的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单向的控制,学生只有达到“神入”[2]的状态,教学才实质性地发生了。但这种在课堂上“神入”的状态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隐性逃课”现象。课堂上为数不少的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或看别的书,或窃窃私语,或玩游戏机,或吃东西,或梦幽周公等等行为,比比皆是。我们不禁要问:教学真的发生了吗?教师对学生的隐性逃课实施怎样的对策呢?这是课堂控制要研究的问题。

3课堂控制

3.1课堂秩序的维持

课堂秩序、课堂纪律的维持是课堂控制的重要方面,也是令大多数老师头痛的一个问题。从我们的课堂观察和访谈来看,大学课堂上,教师对课堂秩序的维持显得乏力。“点名”是常用的技术,点名一般有两个作用,一是出勤考核,二是强令学生回答问题。加上平时成绩的砝码,以此来维持课堂的出勤率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掌握着学生的“分数”,这是教师在课堂上权力的保障。但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课堂中的“隐性逃课”现象,大多数老师不会给学生难堪,“只要你不捣乱,无所谓。”

3.2课堂时间的控制

如果说教师在课堂秩序的控制上权力有限,在课堂时间的控制上,大学教师则拥有较为充分的支配权。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受课堂时间的约束,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由于课堂的复杂性,课堂时间的分配要随时依据学生的反应进行调整。这表明大学教师在课堂时间的支配上有较大的自由,充分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在时间的具体分配上,只有少数的一两个老师认为区分了导入、授新与总结的时间比例,以及讲授、板书和其他的时间比例;大部分老师的课堂时间均由讲授占据,只不过讲授的内容有所变化而已。这让我们不免有些担心,教师在课堂时间的支配上是不是太随意了?

4课堂艺术

以往我们对大学的向往,或多或少地都缘于对课堂的想往。想往课堂上教授的神采飞扬,想往与几千年前的哲人对话,想往那个令人激动的意义世界,想往任由思绪天马行空地翱翔。但是现在,在大学的课堂上,这种美妙的感觉已经久违了。老师们对艺术性的理解和回答让我们很失望。“艺术性就是把你想要表述的知识,用别人易于理解的方式讲解出来。”“艺术性就是要做到深入浅出,把艰深的理论和知识用浅显的话表述出来。”“艺术性就是要多讲一些实例,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讲清楚了,讲正确了,艺术性也就有一半了。”知识的授受与课堂艺术的联姻,成为大学课堂的一个特点,也是艺术的课堂久违的重要原因。

5结论

现在大学课堂主要由教师的讲授和板书组成,课堂上少有学生参与的行为项目,少有师生互动的行为。总体上看,大学课堂教学行为比较单一,课堂氛围比较沉闷。这正是以传统的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方法,缺乏课堂交流的教学过程,显得无奈而又随意的课堂控制以及久违的课堂艺术,共同诠释着大学课堂教学的现有状况。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的组织精神和特质。传统型的课堂教学在特定时期或许是传递知识的有效途径,但在社会环境变化迅速,创新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的背景下,传统型教学为其特有的单边、单向性而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约束。改造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力,是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迫切需要触及的领域。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 教学方法 手段 辩证扬弃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317-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称该课)实效性的问题,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该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之现实的最优化的辩证研究,是解决实效性问题的重要一环。

科学地总结国内对该课题方面的研究,客观地讲,该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国内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如教学方法与手段现状的研究与改进举措、双边教学方法的研究、“两课”“知、情、意”的实效性的研究、教与学的主体地位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多媒体教学条件的配置与运用等方面的研究。

在上述研究中,指出了该课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手段落后。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少;一言堂多,群言堂少;学习书本的多,接触实际少;被动学习者多,主动学习者少;专注听课的少,课上做其余事情的多;更有甚者,老师不愿意讲,学生不愿意听。教学手段上,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多数教者只是把书本内容简单地搬到电脑、屏幕上,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图、像、网络联接等现代传播技术、条件还没有充分的有效利用。该课没能达到科学性、系统性、价值性、审美艺术性、选择性和实践性的辩证统一,没能做到“知”、“情”、“意”三者完美的结合。故此,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对该课学的好坏与自己关系不大的模糊认识,进而产生了厌学情绪、抵触情绪,逃课现象时有发生。

对此现状,国内的专家、学者提出一些较有建设性的观点,如,为改变单一的课堂灌输现象增加专题讲授、实践考察、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知识竞赛、案例分析等;提出比较方法教学法,使学生融会贯通;提出优化教学手段,提倡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等。

然而,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大量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化、方便快捷性,该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面临新的困惑,现实的实效性、针对性之出路在何方?

若实现该课的实效性、针对性的教学目的,客观辩证地分析上述研究成果,不难看出:上述研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与实践方面,缺乏最优化的系统分析,缺乏该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的评估系统及认证体系;缺乏实施认证的目标管理体系;缺乏良好的人文环境;缺乏反馈机制及动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与运用是定性的多,而定量的少;随意性多,系统性、计划性、有目的的实施少;不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少;寓教于生活的少,寓教于乐的更少;由于对该课在观念上、管理上不重视,对该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理论研究深度也不够,系统性不强,实践上又缺乏规范性;同样,缺乏针对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研究与运用;缺乏对该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适用环境的选择;缺乏教学方法与内容结合方式的研究;缺少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系统有机的转换、更新;缺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技术含量的支撑;更缺乏课堂学习及课下研讨的浓厚求知欲的有效激励机制;缺乏思想政治课新知识新思想的有效的传播量;缺乏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与形式、在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的有效研究;故此,该课程以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与应用不深入,其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不高;教学的实践的实效性有较大的或然性;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与应用在某一高校某一班级,某一阶段可以,但仅具有特殊性意义不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全面客观的辩证地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与实践,在辩证扬弃的意义上,针对其存在着诸多不足及缺陷,突出该课程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实践基础性、可操作性;坚持以哲学为指导,运用现代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传播学理论、公共关系双向传播与沟通的理论与实务技能,以与时代相吻合的思想政治理论为核心内容,以现实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切入点,密切联系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实际,从解决大学生当前及长远的关注的问题入手,着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为出发点,以此达到“知”、“情”、“意”共鸣。继而,以实效性为目的针对授课对象、授课环境,客观、系统、科学的优化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实用性、普遍性意义上得以推广,使受教育者由不愿意学,转变为愿意学,再转变为我要学;使受教育者从学习无用,转变为学习有用,再转变为终生受益等等。这是实现该课程实效性的最现实的选择。

辩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这一问题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在于,是解决该课程实效性的重要一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是培养时代所需的人才的需要,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辩证扬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就是要在克服其不足,保留积极成果的基础上确定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基本思路和方法。

这些内容主要之点是:第一,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的本质规定、原则、特征、切入点、归宿点;第二,以该课程的内容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需求,筛选、确定、排序教学方法及手段;第三,以该课程的教学环境、条件及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第四,以该课程的学期的不同阶段(如期初、期中、期末)及不同课程阶段(课前、课中、课后)系统设置教学方法及手段;第五,以该课程的知识性、系统性与多方面、多视角的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传媒相结合来确定、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第六,以该课程的全程教学的战略系统性与各个阶段教学战术的灵活性相结合,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第七,以该课程传统模糊性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向科学的量化教学方法及手段过渡;第八,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的现实选择及具体模式:突出教师与学生主体的双向性,通过疑难问题专题式、座谈式、对话式、演讲辩论式、案例式、调研式、论文式、报告式、网络交互式等丰富和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

辩证地扬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不仅是理论意义上的,更重要还是实践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现实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形成完整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体系方案,方案指导思想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上升理论,升华理论;各种方法手段交融交互运用,先后重轻有别。第二,建立系统的评估及认证体系,以保证最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实施。第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认证目标管理体系。第四,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提供人文实践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习惯。

辩证地扬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在于:第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是富有实效性的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实、具体的系统的统一;第二,建立该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的系统评估及认证体系;实施认证目标管理体系;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第三,建立反馈机制,实施动态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组合;第四,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是以哲学指导,以现代心理学、现代公关学、现代传播学、现代管理学等学科相交融,并以此为科学理论依据,对其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综合性优化;第五,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是具有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第六,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对于受教育者是喜闻乐见的集知识性、理论性、欣赏性于一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的选择;第七,掌握和运用方法与手段的人,必备实施最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条件,应是事业型、学究型、宣传型、讲演型、主持型、沟通型、辩说型等几者于一体的通才教师;第八,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必须是建立在现代科技、传播技术的新生产力基础之上,使之具有科学化、标准化、信息量大,感染力强等特色;第九,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应以哲学、数学的科学定性、定量为基本思路;第十,创立其有共性、个性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组合的各种模式。

辩证地扬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其基本思路和方法是:第一,从个性意义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入手,从教学的实践中概括和推导出具有共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二,从分散的、不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到系统的形成教学方法与手段规律性的运用;第三,从该课程的内容到形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色,选择最适宜的导入点,如疑难的社会问题、关系到自身发展前途问题、价值取向等问题为切入点,并以此为契机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研究与实践。

辩证地扬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其现实性的选择是:第一,依据课堂教学实际,客观、科学的区别分受教育者注意力、兴趣点的不同时段,有针对性地实施其相应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第二,建立反馈机制,在一定的时段,对该学习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抽查,评估其效果,以不断地加以修正,进而采用更为现实可行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参考文献:

[1]汪建华.“全国高校第二十一届哲学教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2,(11).

[2]李文海.新世纪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三重挑战[J].高校理论战线,2001,(10).

[3]郭凤志,张澍军.关于加强“哲学原理”课教学内容针对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9).

[4]徐朝旭.“两课”教学如何理论联系实际[J].高校理论战线,2001,(11).

篇4

1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特点

教学设计是推进教学的主要手段,新课改对物理学科教学设计提出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是突显对教育思想的转变.打破传统的物理知识的传授模式,要突显对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在教学方法上,立足基本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让学生从趣味中来参与教学,培养对身边物理现象的关心;

二是突显对物理学科具体内容的掌握,新教材总体来讲降低了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但更加注重对科学知识、社会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实验教学部分,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物理现实,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是突显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地位的转变,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要从传统的说教中解放出来,将物理课堂构建成师生互动参与的过程,讲究物理知识的探究,让学生从自主学习中发现知识、体验物理,提升兴趣.

可见,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为学生和教师都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而对于物理课堂的教学设计,必然需要从课堂氛围的营造中,将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作为问题,来吸引学生从中探讨、内化知识.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不能过于简略,也不能过于文字叙述,而应该在多种教参、教研中,整合教学知识,优化教学方案,突出课堂教学设计的多元化,提升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知和参与积极性.

2改进教学方法的思路和对策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知识点多与生活相联系,在教学方法上,融入生活案例,并从师生间的探讨、交流中来强化课堂环境的搭建,引导学生从参与中习得知识,培养能力.

2.1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

新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初中物理课程应促

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参与到物理学习中,从实践中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逐步树立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究就需要合作,使合作探讨成为课堂教学方法转变的主要内容.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从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借助于小组合作探究,关注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树立科学态度.小组探究的过程是渗透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要从学生的兴趣导向上,把握初中物理课改内容.以生活化的实例入手,从现象中来挖掘问题,梳理教学思路,并从小组探讨中,对相关问题展开交流,激发学生在物理知识探究中增强科学思维能力.

2.2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

学案是教师编制的课堂教学规划和实施方法,也是指导学生从中掌握相关知识点,提升认知能力的参考依据.学案教学方式能够从教材资源中进行归纳,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从知识建构和自主学习上提升能力.因此,学案教学在设计上,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学案设计要与新课标相一致;

二是学案内容要强调知识点,并突显重、难点;

三是学案设计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连续性,特别是对知识背景的拓宽,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习惯;

四是学案设计要具备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通常情况下,在物理学案设计中,要结合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从学生认知水平入手,有步骤地渗透教学内容,强化知识的层次性、问题设置要贴近学生生活.可见,对于学案设计,本身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教师也应该从自我专业知识和能力上加以提升,科学设计.

2.3强化对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转变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初中物理实验在物理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新课改将“积极参与、乐于探究”作为物理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更是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实验方法,提升物理实验效果.强化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必然需要从三个方面来改进:

一是实验教学方法要渗透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处理.传统的物理实验多是对物理问题的验证,特别是经典实验,在简单的重复中展示物理现象,课堂教学单一,学生缺乏自主性.转变实验教学,要从问题处理上,强化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自己收集材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物理现象及物理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

二是实验教学要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传统物理实验的验证,多以教师的操作为主,从实验结果中对实验内容进行验证,学生缺乏动手实验的兴趣,也对实验过程及实验内容缺乏思考,教师的演示、实验步骤等无法让学生参与其中.转变实验教学,渗透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观察和动手中认识和解决实验问题,特别是在实验中,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动手操作,强化实验的体验认知;

篇5

关键词:基础英语;课程标准;教学词汇表;核心词汇;词频

教学词汇表是外语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习者在外语课程学习中应掌握的词汇量提出具体要求,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1》)附有一个包括约3300个单词和360个词组的词汇表(以下简称“词表1”),[1]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2》),对这个词表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推出一个约3 500个单词的新词表(以下简称“词表2”)。[2]本文拟从词汇量的确定、选词原则与方法等方面对基础英语教学词表的编制与修订进行讨论。

一、基础英语教学对词汇量的要求

掌握足够量的基本词汇是外语学习者获得初步的外语交际能力的前提。以英语为外语的学习者到高中毕业时掌握的英语词汇量,应该为今后升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或个人自学打好基础。我们可以从基础英语词汇的相关研究、目前我国高中毕业生实际水平、中小学英语课的总学时数等方面对这个词汇量的大小加以论证和确定。

学习者掌握多少词汇才能满足一般口笔头交际的需要?我们可以通过测定最常用的词汇量来得到基本答案。根据Brown语料库的统计,英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1 000个词在其全部语料(500个长度为2 000词的样本单元,共100万词)中的覆盖率为72%,3 000词为84.0%,5 000词为88.7%。[3]这类统计都以词目(lemma),即去除词尾曲折变化的单词原形为单位。若以词族(word family)为单位、每个词族平均3个派生词计算,3 000个常用词族的实际含词量可达9 000词目,覆盖率可增至92%左右。词族的概念包括词根、它的曲折形式和少量的常规派生形式,[4]但具体界定却并不容易,确切的计数仍需以词目为单位。

Hirsh和Nation统计了为本族语青少年写的英文小说的词汇量,发现2 600个高频词的覆盖率达到了96%。[5]这个结果表明,如果外语学习者掌握了3 000个常用词族,他们阅读这类小说时平均生词率约为5%,这不会对理解产生太大的障碍。Nation和Waring进而推论,认知3 000~5 000词族是理解语言内容的基础,复用式掌握其中的2 000~3 000词族可以满足说和写的基本需要。[6]

近十年来,大型语料库的建设已从千万词级发展到亿词级,为词典编纂提供了客观、可靠的依据。一些著名的英语词典都标明了3 000左右的高频词(表1)。显然,对这些最常用的词汇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应予以优先地位和重点关注,3 000词的量可以考虑作为基础英语教学词汇的一个基数。

近年来高中毕业生的平均英语词汇量尚无统计报告可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项目组曾于1996年和1997年对各地高校新生入学时的词汇量进行了大规模调查,测得他们的平均词汇量为1 800词,水平高的学校达2 200多词。[7]近八年来,我国中小学的英语教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2003年10月,黄建滨等对杭州地区部分高校的914名新生做了英语词汇量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大学生的认知词汇量平均已达5 617词。[8]尽管这项调查规模较小,仍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中上水平高中毕业生的认知词数。

从总学时数看,2002年秋季以来我国城乡小学逐步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以小学400学时、中学850学时计算,总共1 250学时。若平均每学时学2.5个单词,累计总词汇量可达3 100以上。

综上所述,一般高中生达到3 000~3 300总词汇量的要求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课标1》把普通高中英语学科的词汇量目标设为3 000个;《课标2》又对这个目标作了分层细化,把必修课要求(即毕业要求,或称一般要求)和选修课要求(即大学入学要求,或称较高要求)分别设为2 400~2 500词和3 300词(表2),既照顾到各地区教学发展的不平衡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保持了一定的先进性和前瞻性,较好地体现了一个纲领性文件对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注:此表中未列入为英语特长学校或学生而设的九级要求。

但是,迄今为止的词汇量测试都仅限于认知词数(receptive vocabulary),而学习者在口头和笔头上能够复用的词数(productive vocabulary)要低得多。课程标准把词汇量目标描述为“学会使用”,要求未免过高,或者说不够确切。2000年版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复用式掌握1 200词,约占1 950个认知词汇的62%;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中,大学英语四级要求复用式掌握的词汇仅2 500个,占4 200个认知词汇量的60%。对于3 000~3 300的总词汇量目标来说,复用其中1 800~2 000词的要求并不低。高中生若能在说、写英语时熟练运用这些词汇,便能表达相当丰富的信息和复杂的意念了。

二、教学词表的选词原则与方法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无论是本族语还是外语,可以说都是从原始词汇和核心词汇开始的。原始词汇是最基本的概念、最常见的形状和事物、最直接的动作、性质和关系,也是一个人全部词汇量的基础。[9]核心词汇是在运用某一语言传递信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最为常用的一部分词,是在不同语域、不同语体中进行言语交际所用词汇的共核部分。[10]原始词汇和核心词汇有许多重合部分,但不尽相同,如人体各主要部分或一些日常用具的名称等,它们都可视做原始词汇,但不一定都是核心词汇。作为零起点的基础英语词表需要收录一定数量的原始词汇,更要尽可能多地收录核心词汇。

语言教育家们对核心词汇做了大量的研究。从C.K.Ogden的Basic English 850词[11]和M.West的A General Service List of English Words 2 000词,[12]到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的2 000个定义词和Collins COBUILD Essential English Dictionary的2 000个定义词,[13]都是为语言学习而编写的。从语言学角度看,核心词汇在句法替换(释义功能)、反义对应、搭配能力、构词能力、意义引申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特征,对外语教学实践和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有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14]不同单词的核心程度强弱不一,没有绝对的界定标准,但核心词汇的语言特征一直被认为是基础英语词汇教学的基本要素。

在充分考虑核心词汇的地位的基础上,教学词表的编写要尽力体现通用性、实用性、有用性和教学适用性原则。词汇的选取通常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即采用客观统计与主观经验相结合的办法。

(一)通用性

通用性即普遍性,指选取的词汇应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和分布率。由于各个语料库的大小不一,选词来源不同,词频统计结果有差异。词的分布状态牵涉文体、篇章、专业、年代等诸多方面,差异就更大了。许多语料库中词汇的分布率信息不足,不利于选词。但3 000词级的基础英语词汇词频都相当高,在千万词以上的通用语料库中分布状态是相对平均和稳定的。我国目前还没有专为英语教学而建的语料库,因此利用英语本族语语料库的统计成果仍是一个简便可行的办法,如选定十个左右基于大型语料库统计的词典和词表,将它们所提供的高频率词或定义词进行归并,再取其中频率最高的3 000~3 500词作为初选词条。

利用计算机读取数据的语料库只认词形,不能辨义,词义频率是很难统计的,所以人工分析的工作量仍然很大。同形异义词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但一词多义的义项排列和取舍就需要参考几本按常用性次序排列义项的权威词典,再加上众多专家的经验数据而定。

(二)实用性

有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词,如某些日常口语词汇、数词、货币单位等,在语料库统计中词频和分布率并不高,但母语使用者的熟知程度却很高,非常实用,触景便来;还有些词汇是表达社会道德、文明、文化等意念和反映我国国情所需要的,如emperor,Confucius,dragon,panda等,都要作定性分析加以确定。在基础英语词表的3 000~3 500词范围内,这些实用性很强的词应该选取多少,在总词汇量中占多大比例,需要词表编纂者们研究论证。

Gougenheim等人曾为学法语的外国人编写了一个1 475词的“初级法语基本词表”,其中712词(48%)按词频标准收录,其余均按“不可或缺”和“社会文化”标准收录。[15]当时所建的口语语料库仅31万词,生成频率大于20的词目1 063个,显然不够。现在我们借助多个大型语料库生成3 000词,覆盖率大大增加,“不可或缺”和“社会文化”类的词汇所占比例不会太大。

(三)有用性

词汇的有用性主要是指词的释义和替代能力、构词能力、搭配能力、语义多寡等,反映了核心词汇的语言特征。由于核心词汇的构词能力很强,如何控制其派生词和合成词的收录量值得考虑。派生词和合成词的比例越小,词表隐含的词汇量就越大。在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以下简称CCED)标明的最常用3 374词中,派生词和合成词约占20%,[16]基础英语选词似可参照这个比例。

核心词汇的搭配能力关系到常用词组的收录。词组的表意功能十分强大,是词表编纂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但词组收录与单词相比,其定性与定量的难度更大。一般中型词典的词组收录量都达到总词条数的25%~30%。《课标》设定的400~500个词组和固定搭配不到总词汇量的15%,尚可适量增加。增加词组量并不增加单词的词目,重在一个“用”字,充分体现核心词汇的有用性。

(四)教学适用性

教学适用性主要指词汇的难易和可教程度。英汉两种语言不属同一语系,在单词的音、形方面没有关联。有经验的教师和研究人员需要根据英、汉词汇在语义上的异同、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英语词汇习得过程等因素来判断词汇的难度,编排和调整词表,以适应教学的需要。基础英语教学词表可以在词频统计的基础上,参考其他定性标准,将词表进一步划分层次,如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层次,或分“认知”和“复用”两个层次,使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估更加有的放矢。

三、对基础英语教学词表修订的几点意见

基于以上对词汇量和选词原则、方法的讨论,我们看到《英语课程标准》提供的两个词表尚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地方。

词表1共收了3 329个词,附词组363条,都提供了中文释义。其中的派生词与合成词共占总词数的21.1%,与CCED中高频词的比例相仿,含量比较适中。但在选词标准方面尚需斟酌:一些低频词,如beam,cathedral,conceited,coral,fell(伐木),hive,prairie,squid等,称不上是核心词汇或原始词汇;还有部分地名,如Moscow,Ottawa,语气词hey,um等收录价值似乎也不大。同时,可添加assignment,bother,cabinet,cable,elsewhere,solve等频率较高、实用性较强的常用词,以增强词表的核心程度。

词表2采用了正表加附表的办法,总计词数超过3 500。正表收录3 393词,并用*号标出其中的895个八级词汇作为较高要求;附表包括数字、月份、星期共97个词条,以及56个国家名称及相关的国民和形容词。正表中派生词、合成词等所占比例明显低于词表1,即词根词的比例扩大,提高了词表的实际含词量。表3比较了《课标》的两个词表与CCED高频词中相关词类的收录比例,虽然CCED并非教学词表,但来自大型语料库的词频统计数据仍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与CCED高频词相比,词表1和2中的派生词量较小,而合成词量明显偏大。像crossroads,fingernail,greengrocer,hometown,housewife,housework,motorcycle之类语义自明的合成词,很容易掌握,可以不列入;但中小学生对词缀知识的认识很粗浅,所以派生词还是多收录为好。词表2的说明中列有“根据构词法推导”一项,不妨增加一个常用词缀附表,以扩大正表词汇的使用范围,体现词表的灵活性;或者也可从基础教育的低起点考虑,将常用的派生词列于词根词之后,但不单列词条,即把词目提升到“准词族”的水平,仍可收到相似的效果。表3词表1、词表2及CCED高频词中派生词、合成词等所占比例的比较*

*此表中部分数据参考黄建滨等(2004)所做统计的结果。

**词表2的总词数包括正表和单独列出的数字、月份和星期,但不包括国家名称及相关信息的附表。

除此之外,笔者拟就词表2在内容结构、选词、体例等方面的修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求教于基础英语教育界的同行。

(一)内容结构

或因篇幅所限,词表2并未提供中文义项,也未列出《课标》要求的400~500个习语或固定搭配。这两项内容是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建议有关部门尽早另行出版含有这些内容的完整的词汇表。

附表列出了一些国家名称及其相关信息供教学参考,是词表编写的通常做法,但一些最常用的国名和语言仍应列入正表。词表2的正表中未收录China,Chinese,UK,the US,English,France,French这类词,显然不妥。附表中列出了国名、国民和相关形容词,可以再加上这些国家使用的主要语言。另外,表中未反映出英文在表示国籍与国民时常有的差别,如“英国籍”是British;“英国人”应为Briton;“全体英国人”则是The British。

(二)选词

词表2未收入一些频率与实用性都很高的词汇,如according(to),badly,criticize,detail,fulfil,gene,goodbye,sauce,sign,weapon,wrap等,像much,most,better,best这样功能强大的词也未单列词条,不能不说是明显的疏漏。一些带后辍-ly的常用副词,如absolutely,actually,certainly,finally,generally,gradually,usually等,尽管是派生词,但出现频率远高于它们的词根。基础英语的教学对象毕竟是初学者,这些副词还应尽量列入。

另有部分词汇的词频偏低,难度偏高。对照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词汇表,词表2属于大学六级或六级后的词汇多达240个,其中有些词可视教学需要收录,但像abolish,abortion,adolescence,adore,allergic,alley,ambiguous,catastrophe,chant,sceptical等较难的词为数不少,无论作定量还是定性分析,在3 500词级的词表中选取机会都很小。

表示“穆斯林”的英文词有Moslen和Muslim两个,词表中只选了前者,实际上后者现在更通用。

(三)体例

正表中的同形异义词都已作分条处理,但tear v.(撕开)和tear n.(眼泪)未分词条。

国家名称表第二栏的Holland和Netherlands因按字母顺序分列两处,致使第一栏出现了两个中文“荷兰”,似应把它们归至同一行中为妥。

英美拼写不同的都以英式拼写在前,美式拼写放在后面的括号中。但Mr.,Mrs.,Ms.三个缩写词只是单独列出,没有注明美式写法,前面也未列出英式写法Mr,Mrs,Ms。

还有一些排印错误,如缩写am.和AM.应改为a.m.和A.M.;finance未标词性;conference,station,surplus,survival,vacation,web,website等词未按字母顺序排列。

总之,《英语课程标准》的两个词表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应急而生的过渡性产品,要加工成更为理想的精品,还有大量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工作要做,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

教学词表作为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的一部分,其权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编制的要求也就更为苛刻。我国现有的各种英语教学大纲词表,从基础教育到研究生教育,从大学英语专业到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纵横交错,不下七八种。由于各自为政,有的相互重叠,有的上下脱节。尽管投入很大,不断修订,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建议权威部门能联合各方力量协同工作,编制一个符合我国教学特点和实际的中国英语教学分级词表,每千词为一级,共十级,一万词。然后以这个总词表为基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学或考试词表各取所需,略作调整,即可使用。这样既能避免重复劳动,又能提高词表的质量,对增强各级教学、考试大纲和教材建设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将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Frnacis W N,Kucera H.Frequency Analysis of English Usage[M].Boston:Houghton Mifflin,1982.

[4]Bauer L.,Nation I S P.Word Famil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1993(3):1—27.

[5]Hirsh D,Nation P.What Vocabulary Size is Needed to Read Unsimplified Texts for Pleasure?[J].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1992,(2):689—96.

[6]Nation P,Waring R.Vocabulary Size,Text Coverage and Word Lists[A].In Schmitt N.,McCarthy M.(ed.),Vocabulary:Description,Acquisition and Pedagogy[C]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6—19.

[7]黄建滨.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词汇表的说明[J].外语界,1999,(4):26—30.

[8]黄建滨,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词表修订探讨[J].外语界,2004,(1):2—9.

[9]汪榕培.标准英语和核心词汇[J].外语和外语教学,2000,(12):2—5.

[10]张建颖,丁放.论核心词汇的判别标准[J].外语界,1995,(2):19—22.

[11]Ogden C K.Basic English[M].London:Kegan Paul,Trench,Trubner,1938.

[12]West M.A General Service List of English Words[M].London:Longman,1953.

[13]Sinclair,J.Collins COBUILD Essential English Dictionary[M].London:Collins,1988.

[14]Carter R A.Vocabulary:Applied Linguistic Perspectives[M].London:George Allen & Unwill,1987.

篇6

关键词:高中体育;羽毛球教学;权变理论

在权变理论的概念里面,企业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是因为企业的特点、性质和经营环境以及外部因素和潜在的内在因素等条件的限制而导致在管理工作中的方法也存在某种特点的情境。自从该理论被提出以来,就先后在各个国家被广泛应用起来,并达到了一定的,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其实在学校也一样,只是情境不同而已。主要谈谈在高中体育羽毛球教学中如何应用权变理论。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管理的过程,班级就像是一个被管理的部门,教师则是这个部门的最高管理者,那么,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管理者,你是要继续墨守成规地工作还是要改变思维,进行创新呢?这都是属于权变理论为高中体育羽毛球教师带来的思考题。

一、提高学生学习羽毛球的兴趣

俗话说:一个学生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只有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才会去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这句话在体育教学中同样适用。所以,体育教师在进行羽毛球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想办法加强学生对玩羽毛球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状态,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整体质量,还能让学生在娱乐中掌握基本的打羽毛球技能,更重要的是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但是介于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情况来说,如果想要激起学生学习羽毛球的兴趣,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让羽毛球打的好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做示范,进而激起学生内在的想要挑战的欲望,之后进行分组对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我们在展开教学的时候,要尽可能多地查找一些有关羽毛球相关的视频教程或者是比赛,借助于多媒体教具,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打羽毛球等动作要领、关键点进行剖析,将这些深入学生的思维里。最后,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把学生在课外搜集到的一些有关羽毛球的资讯进行讲解,让他们体会到羽毛球的真正魅力,进而更好地学习。

二、校内增设羽毛球场地或器械

其实,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内都存在着缺少或者是根本不存在齐全的羽毛球场地与相关器械,对此,如果教师只是知道等待场地建设完毕再教学,那么对于教学质量也将会大大受到影响。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利用当前的环境场地进行教学,也许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比如,如果学校内没有羽毛球的室内场地,教师可以带着学生来到露天的室外,如果遇到下雨的天气,教师则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具为学生放映相关羽毛球课程的视频等。所以,在学校没有完善的羽毛球设备与场地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变通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学习羽毛球的兴趣,比如,遇到大风天气,羽毛球由于重量比较轻,很难开展教学,教师可以变通地改用其他类似球代替羽毛球,对学生的手臂力量和腰腹部的力量进行锻炼,所以,教师一定要懂得变通的道理,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羽毛球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权变

在以往传统的羽毛球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也只是采用“大帮哄”的教学方法,根本就没有让学生产生学习羽毛球的兴趣,对于教师讲的知识更是难以消化,教学效果也会大受影响,所以,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教师一定要放弃传统的教学观点,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尊崇以人为本的理念。再次,为了保证丰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丰富的教学模式也为教学方式的权变提供了双重选择。例如,游戏教学方法、分组教学等。最后,教师还要让学生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可以通过组织羽毛球比赛的活动,组建球队或者是组织一场关于羽毛球相关的趣味问答的活动等等,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进行参与和了解羽毛球这项运动,让课堂教学在课外也能继续。只有教学方法用对了,并得到合理的运用,才能让教学活动能真正顺利地展开。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能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理论和技术技巧,还要懂得如何变通,能够面对不同的状况,积极地应对,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课堂辩论 教学方法 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118-02

辩论教学,即在课堂中采用分组辩论的方式来教学,通过辩论不仅让学生主动去熟悉和深刻理解教材中的思想观点,更锻炼了同学们发表自己见解的语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在当今课堂中被广泛应用{1}。在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对辩论教学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辩论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这在欧洲思想史及教育史上极具前瞻意识。

一、课堂辩论教学方法的意义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环境成为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辩论式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尤其是在大学教育课堂中。新时期的大学生已经越来越不满足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他们是一群富有创新精神、个性鲜明的新新人类,他们更愿意自己去主动探索未知的世界。辩论式教育把课堂转变成开放式和讨论式为主的课堂,更加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一起去探索新的知识。因此,在大学开展一些课堂辩论,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主要分析如下:

第一,辩论教学集读、写、听、说训练于一体,这些能力在学生准备收集材料、与对手对辨过程中都能够得到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创造性思维能力、勇敢自信大胆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互助合作的协作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思想作风等。

第二,辩论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当今大学生在自我表达的主动性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多多引导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准确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等将自己的见解准确传达给别人,帮助其在今后的社交活动中凸显优势。通过辩论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对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与周围人交流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辩论教学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途径。教师作为组织者,根据自己对教学目的、教学模式的认识,加上学生实际情况可自行设计教学模式,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2}。

管理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辩论教学应是首选之一。通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做到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全面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根据前一节课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通过学生的课前准备、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的讨论,可以使模糊的概念得到澄清;通过在课堂上同学之间的辩论,帮助其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评价事物,克服思想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积极准备和讨论过程中,不仅对专业知识得到深刻的理解,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知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二、课堂辩论的组织模式

课堂辩论的教学方法是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得到锻炼,但《管理学》是全部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人数较多。如果按照一般辩论比赛规模组织,那就是90%以上的同学只能作为观众,这样就不能使大多数同学融入其中深入思考问题,这就有悖于当初的教学理念。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基础不一样,一般管理专业文理兼收,所以在课堂辩论上大部分时间文科学生占主动,这也挫伤了理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甚至出现了消极对待的情绪,这也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在课堂辩论组织中进行了以下调整。

1.小组规模确定。根据当年所带班级情况采用了班内对抗和班级对抗两种形式。如果整个课堂是一个自然班就采用班内对抗。如某班共有50名同学,以文科生为主,无论在语言组织和表达方面还是积极性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笔者将这50名同学按学号平均分成A、B两方,再在两方中按5人一组分成5组,即:A1,2,3,4,5,B1,2,3,4,5,并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小组长负责统筹安排同学的分工。在案例准备上,双方相对应的小组要选择同一案例,各自准备资料,辩论陈述和总结发言。两组辩论结束以后,其余同学可以根据在辩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小组集体作出解答。如果是两个以上的自然班,则采用班级对抗形式。如某两班共80名同学,笔者将这两班同学自然分成A、B两方,具体的组织方式和班内对抗相同,只是在选择案例时会考虑到同学的兴趣,多选国内外大型企业管理的案例,以期提高同学对管理学的兴趣。

这种分组的好处在于:首先,进行分组后的同学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的案例,对案例中涉及到的概念、管理方法能够有一个深入的掌握,其余同学通过辩论小组之间的发言,对其提出的观点积极进行提问,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保证了辩论参与的广泛性。而且,对于一个刚刚接触《管理学》的同学而言,其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是有限的,但通过几位同学的集思广益,使整个辩论更加充分和具有说服力。其次,对于不同专业班级组成的课堂辩论,各专业班级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多方位阐述了同一个辩题,这就使两个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宽度、眼界高度等方面都得到了互补。但在课堂中也存在一些小问题,例如在某一次关于如何通过工人的工资调动其劳动的积极性方面的案例辩论中,就有学生对辩论小组提出很苛刻的问题,并在课堂上发泄对社会分配不公平的不满。其次,辩论方抓不住核心内容,会造成辩论时间大大延长,而且也会影响其他同学的正确认识。最后,在班级对抗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辩论过程中个别学生往往由于对对方观点反驳的论据缺乏,转而对对方辩手进行人身攻击,各方班级为了维护己方的同学也会“出嘴相助”等,这都影响了辩论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班级的控制力度。

2.课堂辩论流程设计。为了保证同学们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时间有限的前提下,根据课程内容,将课堂辩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问题解答。每一个案例后面都有相关的问题,每组开始第一步是解答案例附带的相关问题,这样双方及同学都能对对方的观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内。

(2)双方辩论。双方根据对方的回答,找出认为对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辩论,通过辩论锻炼同学的反向思维及应变能力,时间可根据辩论情况自由掌握。

(3)自由提问。通过双方的陈述和辩论,其余同学已经能够作出自己的判断,辩论结束以后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对任何一组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互相讨论。目的是提高同学的参与热情,也能够督促辩论小组的辩前充分准备。

(4)总结陈词。每组指定一人对案例所采取的措施做优劣两方面的总结陈词,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

3.教师点评。由于学生最初接触这门课时,在概念理解和原理掌握方面都比较薄弱,所以在课堂辩论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容易偏题和冷场,影响辩论的效果。对此,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以保障辩论的顺利进行。

(1)专业方面。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对一些管理原理应用不当,或者对一些概念比较模糊,不能够在辩论中表现良好,这时要针对同学在辩论过程中提出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一些模糊认识进行解答和引导纠正,同时把正确的管理思想传授给同学们,以达到我们教育的初衷。

(2)语言方面。辩论过程中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此项能力一方面需要同学平时的积累,另一方面也需要辩前的充分准备。在点评学生辩论中语言表达方面可从清晰流畅、层次清晰等方面进行总结点评,并提供改进的建议。

(3)仪表方面。除了在给辩论作专业知识方面的总结外,还需要在同学的仪态仪表方面进行指导。有的同学对自己的举止不太重视,穿着拖鞋或衣冠不整就开始上台辩论,这种形象使他的辩论可信度大打折扣。这些细节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指导,帮助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和进步。

三、辩论教学法应用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选择合适的案例。选择合适的辩题是辩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一个好的管理学辩题一方面能够满足教学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相关的理论知识面。笔者选择案例时一般从两方面准备:第一,辩题要具有代表性。该案例能够代表相关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这样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管理学重点问题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辩题要具有焦点性。社会关注的话题一般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能够在课堂上引起大多数同学的共鸣。比如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等社会焦点问题,引导学生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认识这些企业在质量控制方面出现的问题以及国家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等。

2.辩论小组规模的控制。在人数少时辩论效果能够达到最好,但是在人数多的大班里,课堂控制力度不好的话,很容易出现偏题、混淆概念等错误。所以在设计辩论小组时需要考虑人数、人员构成、可对抗性等多方面因素。

3.辩论点评。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无法发现自己在辩论技巧和辩论内容方面的缺点。为了提高学生的辩论技巧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在辩论结束后,老师的点评尤其是对辩论内容的点评必不可少。在点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一味地批评,这将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并会降低学生对管理学的学习热情;也不要一味地表扬,一味地表扬无法让学生发现自己辩论时的缺点,特别是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因此,在点评时,首先应该肯定学生们辩论所取得效果以及辩论过程中的思维闪光点,然后再指出辩论内容方面的具体不足,并示鼓励。

四、总结

如何通过辩论式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循序渐进、不断总结与完善的过程。在多次的辩论式教学的运用中,均能够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改进中寻求新的突破。以上所述只是笔者近五年教学的经验小结,今后应不断根据教学内容和时代的变化,及时调整课堂辩论的内容、方法和技巧,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红菊.辩论教学在管理学课堂中的应用探讨[J].硅谷,2008(10)

2.刘亚丁.辩论式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8(15)

3.彭曼君,熊丽君.“课堂辩论”行动研究[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2)

篇8

【关键词】辩论教学法;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0-0040-02

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较之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有了大幅度删减。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设置的辅课程与时俱进,栏目设置新颖,直面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若想把课上好,使学生乐学,教师就必须吃透教材、研究教材,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辩论教学法”等,均是道德与法治课常用的教学方法。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辩论教学法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一、透析辩论教学法

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辩论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核心辩题,自主选择观点,形成正反两方,运用事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并力求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

辩论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辩题进行辩驳,各抒己见、相互学习。辩论式教学强调不同观点的碰撞、对话和融合,教师把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萌发疑问,让学生经过思考后确定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寻找相关资料依据,也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辩论。它的重点不在于输赢,而在于辩驳对方、肯定己方观点的过程。通过辩论,观点越辩越明确,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教学目的和任务在辩论中得以实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升华。

二、辩论教学法在“敬畏生命”一课中的实践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始终贯穿对生命教育的关切。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在教材中居于核心地位,既是前三个单元的价值升华,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生命的底色。它的单元立意是普及生命意识,表达对生命价值的关怀与呵护,叩问生命的意义。“敬畏生命”在“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中,属于第八课“探问生命”的第二框。它在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吗”基于“生命是来之不易的、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同时生命又是有接续的”的主题,继续培养学生生命至上、敬畏生命的观念。

为了突破该教学重点,笔者尝试把教材中第94页,关于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客机失联后,各国花费巨大的人、财、物等资源联合搜救的材料作为背景,设计了一场“马航失联话救援”的辩论会。

首先,选取了2段马航失联后各国联合搜救的视频,视频播放后,学生议论纷纷,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抛出辩题“为救援生命不惜一切代价值不值”,把学生的观点归纳于正反两方。正方观点为:生命至上,为挽救生命不惜一切代价,是珍爱生命的表现,是应该的;反方观点为:救人希望很渺茫,付出那么高代价,是对活着的人的财产不珍惜,不应该。同时,订立辩论规则:①小组讨论,提出观点。②全班学生按照自己的观点,举手示意其为正方或反正。③正反方各请3位学生在班上阐述观点,最后为自由辩论时间。

辩论一开始,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发言。正方学生1说:“钱可以再挣,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要不顾一切救人。”学生2说:“我们要换位思考,如果你是等待被救的人,或者你的亲人在飞机上,你希望别人放弃救援吗?”反方学生1马上反驳道:“在世界上还有很多饥饿、贫穷的人需要支援,应该把这些资源放在更有需要的地方。”反方学生2补充:“失踪这么久生还机会非常渺茫了,不该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反方学生3认为:“失踪3天的人就可以当他死亡了,所以没必要花费那么大力气救人。”正当反方占优势时,正方的一位学生义正辞严地说:“支持反方的同学都是没有同情心的,你们想过那些等待救援的人的心情吗?”此时,全班热烈的辩论氛围感染了每一个人。最终学生通过辩论,明辨了是非,修正了观点,树立了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观点,有了敬畏生命的人道主x情怀。

三、辩论教学法的实践效果

以“为救援生命不惜一切代价值不值”为辩题的辩论环节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中均有开展。通过课堂实践与课后反思,辩论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有突出效果。

1. 辩论教学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尽管每个班级学情有所不同,但是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参与课堂,愿意接受辩论教学。辩题提出后,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通过小组讨论表明观点,并在班级辩论中想方设法抓住对方观点加以反驳。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辩论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辩论过程是学生唇枪舌剑、明辨是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调动大脑,组织语言,寻找对方存在的种种破绽和漏洞,从而提出问题,展开辩驳。通过辩论,可以培养学生理性质疑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辩论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为基础的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公民素养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公民素养有4种关键能力,即思辨力、调适力、信念力和行动力。思想品德学科强调的思辨力,是指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运用知识储备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后得出新结论的一种能力。辩论教学适应了新课程改革对公民素养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辨力”的培养。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发现观点冲突,找到对方漏洞驳倒对方。辩论教学让学生在比较质疑和甄别选择中做出更合理的价值判断。

4. 辩论教学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开展辩论式教学,教师必须在辩题的选择上、课堂教学组织和课后总结等环节做好充分准备。在备课时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准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辩论过程中关注课堂生成,及时纠正和澄清学生认识上的问题。比如,在“敬畏生命”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到“失踪3天的人就可以当他死亡了”,教师应该及时指出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

四、辩论教学法对教学的挑战

1. 时间难以把控

在课堂中运用辩论教学法,往往容易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学生在积极争辩时,教师难以把控时间,教学结束前经常出现总结仓促、讨论不深入的问题。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进度,还可能难以完成整堂课的教学任务。

2. 辩论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辩论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也要灵活应对课堂中的突况,当辩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还需及时纠正。这就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