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09:25: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如何发展地摊经济,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持续的快速增长,社会面貌也焕然一新。一些沿海沿边地区凭借着地理优势,再加上国家和党的优惠政策,已经实现了脱贫致富,经济快速发展,人民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落后地区,如在内陆省份相当一部分农村贫穷地区,地理环境优势不大,经济发展缓慢,主要还是依赖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初始加工为主,使得经济一直得不到快速发展。
1.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1.1民生基础建设不完善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如今,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与滞后都延缓了我国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发展经济的瓶颈。主要表现为相当多的落后地区仍像村庄一样,没有自来水供应,没有安装下水道,街道路面仍旧是泥沙路等;以及有的落后地区公共活动场所少,交通设施落后,没有一条交通高速公路通过,满足不了农民的生活需要等。这些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部经济资源的吸引力,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1.2产业体系不完善,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
落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产业体系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落后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其中以传统的农业所占比重最大。常规农民基本上还是靠自给自足的生活为主,尽管有部分地区以发展农业产品为主,却没有跳出传统农业的圈子,产品科技含量偏低,类似产品多,精品名品少,市场占有率也低;另外,大企业以及龙头企业也很少,只能依靠着中小企业来维持自身的经济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以达到发展经济。总的来说,一个地区如果没有建立自己的特色产业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以及合理分配升级产业结构,必定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遭到淘汰,经济自然得不到振兴。
1.3 人才流失严重,发展后劲不足
全国政协委员王平曾经说过:“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这句话会出现,是因为很大部分的农村孩子在考出山区读上大学后,就不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对于落后地区而言,农村大学生不回家乡,留在大城市发展,就等同于是人才的流失。没有属于自己的人才,谈何持续发展?政府对于人才回流也是无所作为,任由人才加速流失,使得本地经济发展越发滞后,导致马太效应的出现。对于考上大学有所作为的落后地区学生而言,不是他们不愿意回到自己的老家帮助建设家乡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是被现实所困住,无法回去。
2.提高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
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成为了制约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提高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将对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与活力有大大的促进作用。
2.1 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落后地区要充分认识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自身经济的作用,加大投入力度,考虑协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首先,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正所谓“路通人通财通”,作为物质生产活动和商品流通的支柱,落后地区的经济要得到发展,必须先行发展交通设施。政府要分析基础设施的各项缺口以及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度,依靠国家投资以及借助鱼民间的资本,构建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如修建跨省际的公路、铁路,把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链接起来,借发达地区的快速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再来,水利工程、饮水工程,邮电、通信电视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项目都对也能为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2.2发展特色经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趋势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就要求着各个区域在经济发展中必须承担特定的社会分工,发展有自己地方特色的产业,如佛山的建筑陶瓷业,温州的鞋业等建立在当地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上的特色产业,都是它们的经济能够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首先需要培育自身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利用本地稀缺的资源,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谋求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能够得到提升;再加强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把特色经济做大做强,增加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而更好地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2.3构建人才回流机制,开放地区引进外资
经济学家索罗认为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没有人才,也就没有动力,为此,落后地区政府一定要完善本地区的人才回流机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提供一个不断增长的高水平生活标准,吸引考上大学的本地区学生回到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出一份力。
另外,提高地区的开放程度也是落后地区的发展道路之一。外资的引进不但可以改善落后地区的资本环境,还可以为落后地区带来完善的人才增殖机制。政府要增强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优化本地区的投资环境,简化办事的程序步骤,建立信用担保体系,为外资的引进道路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环境。总归一句话,落后地区要发展经济发展,就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回流与引进机制,提高本地区的开放程度。
3.结语
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其摆脱当前贫困、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经济都具有重大意义。落后地区要实现经济的跨越性发展,一定要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好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加大自主创新产业的建设;鼓励外出大学生回乡建设,实现人才回流,同时引进外资,为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好准备。(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越秀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1]张燕; 落后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济》2006年04
[2]孟跃;曹泳鑫; 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对策[J];《黄淮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关键字:水 学生 浪费 生活 习惯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一切生物都离不开水,人浪费水资源就等于浪费自己的生命。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各类用水不断增加,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不过有些人却抱有这样一种想法:“水是我用钱买来的,属于我所有,我爱怎么用就怎么用,爱用多少就用多少。”假如全世界七十多亿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让生命之源泉白白流失浪费的话,这与人在残害自己的生命有什么区别?人浪费水资源其实是在践踏自己的生命!
校园浪费现象严重
2009年底,一则来自北京大学的新闻再次引起公众的关注:北大环境与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同学评选出“北大校园十大浪费现象”。这些现象包括食堂浪费粮食严重、单面打印的社团传单、三角地传单过多等等。这些情景每天都在各校园里上演,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其在调查中发现,水的浪费同样严重。“在教学楼和宿舍楼,我们都常常能看到‘细水常流’。经调查得出,学生在洗碗用水时的间断未关水龙头;停水期间,忘记关水龙头;洗手、洗脸、刷牙、洗衣时,让水一直流着;洗澡不专心致志,没有抓紧时间,悠然自得,边聊边洗。更有在浴室里和好朋友大打水仗。还有一些顽皮的同学,在自来水的龙头下边互相用水大打水仗,水花四溅,十分开心,不知不觉之间,干净的地面弄湿了,过往的同学被吓得躲躲闪闪,大量的水也浪费了。
中国水资源缺失现状
中国目前的缺水问题突出表现在城市缺水上。据统计,城市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在全国669个城市中,400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30个长期受缺水的困扰;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9个严重缺水。特别是近几年,北方持续干旱少雨,许多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十分紧张,被迫限时限量供水。根据专家论证,今后二三十年内,我国农业用水量基本不变,而城市用水将大幅增加,加之城市对供水保证率,供水水质,水环境质量的要求更高,城市水资源紧缺问题更加严重。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城市用水浪费现象惊人,节约用水管理与科学水平还不高,因此,广泛深入地开展城市节水,合理科学开发水资源是使用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节约用水及其重要性
中央电视台有一则非常精彩的公益广告:“如果人类无视于水,那么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此话绝非危言耸听,实乃节水之警世名言,振聋发聩,发人深省。水资源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而言,其重要性仅次于空气。据权威专家判断,我国许多地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最短的“木板条”。我国总体上属于贫水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四分之一,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但是,我国同时又是用水最奢侈、最浪费的国度之一,万元GDP用水量分别是美、日、英等国的5、17、30倍,城市居民及其他各业用水浪费现象也是惊人的。因此,建立节水型社会已是刻不容缓的必然选择,节约用水应该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也应该成为每一个公民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透视当前中职生节水存在的问题
1、节水意识淡薄。长期以来,由于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认识,导致对水资源的恣意开采和大量浪费,同时由于学生感觉目前的水资源对我们自身还是充足的,丝毫意识不到事态的严峻,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浪费。
2、管理体制不合理。长期以来,由于中职生每学期交完学费、杂费,至于生活中用了多少水是任意的,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目前,纯净水的供应,供水部门作为营销部门要从所卖的水中获得利润,卖的水越多盈利越大,利益驱动使其根本不考虑节水问题。
3、不重视培养提高节水管理人才。学校通常有很多学生会成员,这为学校的管理给予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但通常对于校园浪费现象却没有很好的采取措施,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如果我们每个班级都能够有专门的负责人员督导再加上学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检查,给予班级和个人评比,我想这样的水资源浪费现象会有所好转。
节约水的好建议
节约,从你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日常生活中或许我们的一个举手之劳,就能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我们稍微一注意就能节约一粒米、一分钱。节约水资源从我们身边做起:如:随手关水龙头,用节水水龙头,利用洗脸水浇花、冲厕所等。
1.用水时的间断(开门接客人,接电话,改变电视机频道时),应关水龙头。
2.用喷头淋浴比用浴缸洗澡节省水量达八成之多。
3.洗菜、淘米、洗衣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拖地、冲厕所。
4.使用洗衣机或洗碗机时要节约用水:集齐衣物或碗碟一起洗涤。
5.滴漏的水龙头每天可耗水70升,为免浪费,应立即修理。
6.切勿拿水嬉戏。
生活依赖于水源,水是生命的源泉。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应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自理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是他们真正理解贫困山区的生活现状,使学生感受到水的稀缺和珍贵,养成爱生活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习惯。同时职中教师必须要全面转变学生的生活观念,把学生的被动、单一的生活方法转变为多样化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样,职中学生才能在各方面得以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国民.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工程图学学报
关键词:编制 林地经济 发展规划
1 编制规划的原则
1.1 发展村级林地经济应坚持生态立村、产业富民、协调发展、群众自愿、分类经营、分区施策、保护生态的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村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在做好森林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地种植业、养殖业,最终达到林业增效、林地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1.2 编制村级林地经济规划应坚持简洁明了、浅显易懂、明确实用、操作性强、突出特色、集中连片、一村一品、上下结合、尊重民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
1.3 村级林地经济的规划期限为近期(2010年)、中期(2015年)、远期(2025年),近期林地经济发展规划布局以及具体项目安排是规划的重点。
2 规划编制的内容
2.1 林地经济现状调查及分析
2.1.1 村林地经济现状调查内容包括收集、整理乡镇、村已有林地经济发展规划与目标;本村自然状况(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本村社会人口状况(总户数、总人口、总劳动力等)、林地状况(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防护林等);现有产业发展状况(主要产业种类、面积、产量和效益、经营水平等情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服务组织及经纪人发展情况;经济发展水平(村集体经济状况、农民技术文化和收入水平等)和其他情况。
2.1.2 发展条件分析包括对全村林地经济、建设条件进行研究和综合评价,判断本村发展的潜力与优劣势,找出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最佳发展项目,并按照林农意愿和要求,提出规划期内本村林地经济发展的思路、总体定位及林农适宜发展的产业项目。
2.1.3 全村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情况。
2.2 确定林地经济发展内容
2.2.1 林地经济目标:提出规划期内(近期分年度)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林产品和二、三产业的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项目构成测算;村组及农户经济发展的项目、产值、效益等规划内容。
2.2.2 产业发展与定位:应对全村的产业发展水平进行预测,制定产业发展目标,搞好林业生态建设的规划布局,明确全村的主导产业和一至二个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包括区域布局、年度目标、增长速度以及规划期末的发展规模、工作措施等),逐步形成优势产业。提出全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计划,对村内林产品加工业、观光旅游等行业发展进行规划。
2.2.3 围绕产业发展,对推进林地经济建设的基层组织机构提出规划建议;对市场组织化程度高、符合国内外市场准则要求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各类专业协会、综合服务社、中介组织等)建设,提出名称、种类、规模和农民参合率的规划建议。
2.2.4 提出发展林地经济的融资措施和途径,比如开展林权抵押贷款。
2.3 林地经济开发适宜条件
2.3.1 森林类别:商品林、除特殊保护地区以外的公益林。
2.3.2 林龄:幼、中龄林、成熟林。
2.3.3 坡位:中、下腹。
2.3.4 土层厚度:20厘米以上。
2.4 林地经济开发项目
2.4.1 林菌模式。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主要原料为稻草、玉米秸等农作物废料,一次搭棚,可多茬轮种、技术易掌握、市场前景好、收益高,是郁闭林地种植的首选模式。林下种食用菌既利用了林下闲地,又能实现林菌互补共生,比另辟新地建大棚、温室,不仅省地,成本也只相当于大棚生产的10%左右,而经济效益与大棚生产相差无几。林菌模式也可选择保护和发展野生食用菌采集基地,如松伞蘑、榛蘑、松茸菌等。
2.4.2 林禽模式。在郁闭的林下饲养肉鹅、笨鸡、山鸡、肉鸭等,放养、圈养均可,每年可养3—5茬,是发展林下养殖的主导模式。该养殖技术简单,群众易接受,市场潜力大、收益可观。
关键词: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引言
在现阶段的发展阶段中,全世界都在关注全球变暖的问题,而究其根本它是由于资源的过度消耗而产生的。全球变暖的危害极大,一方面会影响到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其还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如不进行有效的控制,危害往往是难以估量的,也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找寻到有效解决气候变暖的措施,是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思索的问题。低碳经济是现阶段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将对低碳经济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低碳经济简述
低碳经济讲求的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有一大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低碳经济倡导高效利用有限的能源、开发清洁能源,以绿色经济为导向,加强能源技术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传统的产业经济是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低碳经济是国家的产业经济与人类的环保和健康需求的根本要求,也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我国的气候所产生的变化也是较为明显的。首先是我国气温的最高值在不断攀升,并且全国性的暖冬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多。此外,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出现的几率明显增加。水资源更是告急,污染、短缺、不平衡性越来越明显。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r业生产的损失很大,国家粮食安全压力不断增大。海平面的持续上升,长此以往也会影响到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另外,由于环境的不断恶化,空气中的“雾霾”出现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这些都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所以必须要发展低碳经济。
3 绿色经济视域下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绿色的环保经济理念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切不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如果以人类的生命为代价,那么即使经济发展得再快,也没有任何意义。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3.1 加大宣传的力度
低碳经济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仅凭政府和企业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不断加大对于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使低碳经济更加深入人心。通过媒体来宣传,如电视、网络、杂志、报刊等,主要是宣传导致环境污染、气候恶化、自然灾害增多的各种影响因素,这是在全社会形成低碳社会发展的舆论氛围,也是为了使人民群众形成绿色环保意识,使低碳经济能够发展的更好。
3.2 以低碳城市来促进低碳经济
要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在设计规划中就要融入低碳理念,使城市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设计城市建筑时,要充分利用低碳理念,加大推广使用太阳能,室内要实现充分的自然通风和采光,要选择那些节能的设备来实现整个建筑的制冷和取暖,要多多使用保温材料。也要提倡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多使用节能电器和节能灯,这样不仅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还减少了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达到了环境保护的目的。
3.3 以低碳交通来推动低碳经济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很多家庭都购买了汽车作为代步工具。汽车的增多,使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增大,进而污染了空气,可以说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雾霾与汽车增多密不可分。所以,应改善人民群众的出行方式和货物的交通运输方式。(1)倡导人民群众的绿色出行,对于距离近的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而那些稍远的可以骑电动车,距离过远的再选择开汽车。(2)建立完善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使物流管理更加智能化,减少货物运输工具的空驶率,提高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3)加大研发新能源交通工具的力度,提倡使用清洁能源,这样可以降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还人民群众一片蓝色的天空。
3.4 调整产业结构
有的专家建议将建筑材料、钢铁等高耗能产业彻底抛弃,这样才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但现实情况是我国现阶段处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很多的基础设施都需要建设,所以还是需要上述材料作为支撑。但仅就现阶段的发展来看,高耗能的产业还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国际市场难以满足我国的使用量,所以高耗能产业在一段时间内还需要存在。这些高耗能产业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对要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以便最大限度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3.5 加大高碳产业技术的研究力度
其实,高碳产业与低碳产业是相对发展的,不是绝对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要摒弃高碳产业,诚然高碳产业的碳排放量很大,但是也能够通过一些措施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也就是通过高新技术来使高碳产业的碳排放量降低。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关于高碳产业的创新技术的投入力度,通过技术来实现产业升级。另外,还要鼓励企业运用节能减排技术,并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率。
3.6 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应进一步发展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产业,还应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产业等低碳产业,这是为了在发展中慢慢减少高碳产业的比重。我国的低碳技术由于起步比较晚,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研发。要实现以上这些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应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为企业的低碳开发提供必要的支撑。
4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使我们深刻了解到现阶段环境不断恶化,这样我国的生存环境也会受到威胁,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处理,那么所产生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应进一步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力,使其深入人心,还要进一步推行低碳城市、低碳交通、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还要加大政策政策的扶持力度,研发各种新型清洁能源,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以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1):43-46.
[2]张珍花,方勇,侯青.我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90-97.
[3]陈跃,王文涛,范英.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4).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刺激着我国人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但是在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资源的过度开采,能源的大量滥用,都使得我国社会环境问题严重,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大量的自然资源被严重的浪费,在环境污染严重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社会群众强烈的需求着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支柱,对我国社会群众的经济效益增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效益。但是粗放式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国的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损坏,鉴于此,积极开展低碳环保经济,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观念,逐渐转变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经济现阶段发展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还较为落后,很多从事农业经济活动的群众,多是文化程度不高、劳动力较低的农村地区居住人口,农民对于自身的发展,只单一的集中在可视的经济效益增长上,面对具有长期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极为的忽略,导致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无法贯彻落实。在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在我国的西北部以及西南部,还存在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1],现代化的发展极为的落后,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不了解,同时对于保护环境的发展理念不重视,经济发展目光较为短浅,加之很多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将工厂搬至农村地区,造成该地区环境污染严重。
(二)农业科技水平发展落后。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给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帮助我国的一些行业领域进行着现代化的改革发展。但是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在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式上,还有很多是在依赖传统的农耕技术,导致经济增长缓慢,且环境污染严重。对于新科技、新技术的利用还处在极为基础的阶段,甚至有些农村地区,对于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并不了解,无法利用新型的农业耕作方式,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并且降低农耕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所以,就现阶段而言,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在农村地区的利用极为的匮乏,无法真正体现出农业科技所能带来了实际效益,现代化农业生产机械的投入较少,使用率较低,农业科技的发展速度缓慢,使得农耕活动无法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量以及质量,导致一部分农村居民,为提高经济收益,盲目的利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地的污染。
二、如何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一)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人口数量庞大,但是人均所占耕地的比例极低,远远低于世界先进国家。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基本国情需要农业经济改革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2]。首先,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全力研究新型的化学肥料,同时在农业经济发展区加强宣传与推广,以此降低傳统化学肥料造成的农业污染,为逐步改变传统农业经济发展做出有力的支持;其次,要树立经济循环发展的科学理念,要将丢弃的农业废料再利用,减少农业生产资料过度浪费的情况,比如有些农业生产活动可以与畜牧业进行合作互助,将日常的农业生产废料进行收集和加工,投放到畜牧行业中,转化成养殖户的饲料,然后利用养殖动物的排泄物,经过有效的发酵,作为人工肥投入到农业生产活动中,整个过程真正实现了农业经济的循环发展。同时农业经济的循环发展,还可以将农业生产废料进行收集发酵,逐渐转变为沼气等能源,减少木材、煤炭等自然资源的开采。
(二)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生态农业经济是低碳经济催生出来的有效经济发展方式。生态农业经济就是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强调的是自然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弱化了自然资源浪费的情况,同时也逐步的将劳动生产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得到有效的提高,无形中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生态农业经济要求着农户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在此,农业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关键,有效的改善了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真正的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渗透进农业经济发展中。鉴于此,在实际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要严格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对现有的农业资源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测评,从而选出适合农业发展的生态模式。要树立保护环境的发展观念,依照农业开发基本原则,对农业资源做到有序的积极开发和利用,要打击违法的农业资源开发活动。减少传统农药的使用,采用研制出的新型化学肥料,从而生产出无公害的绿色健康食品,对推动生态农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社会不断提倡生态建设以及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深入调研当地的绿色农业资源,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利用生态农业经济,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将农业生产活动与休闲观光有机的结合起来,建设生态农村,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观光农业经济,一方面降低了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模式,使得农民依靠农业生产活动,拥有两方面,甚至更多方面的经济收入,同时观光农业的构建,也逐步的改善了传统农村脏、乱、差的生态环境,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到了实处,为我国城乡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我国环境问题严重,低碳经济是协调我国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社会群众的生活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积极分析农业经济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的解决措施,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张慧俊
参考文献:
[摘 要]我国目前的环境会计发展缓慢,研究较为滞后,理论与实践结合尚不紧密。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当加强环境管理,构建实施保障体系;深化理论研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健全会计法规与会计准则;加快推进环境会计试点工作,以进一步推动环境会计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企业 环境会计 问题 对策
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它深刻的触及到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因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国际大趋势,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通过建立环境会计,加强对自然资源及其补偿的核算,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是实现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手段。
一、环境会计的含义及特点
1.环境会计的含义。环境会计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又称绿色会计 (Green Accounting) 或环保会计,是针对环境资源恶化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环境会计是以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为基础建立的,其目的在于协调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改善社会环境资源状况,提高社会总体效益。
2.环境会计的主要特点。(1)生态资源的存量有限。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要用一定的方法对生态资源的存量、流量进行测算、计量、评估、对比等。(2)生态资源的权益社会化。生态环境资源应当看成是整个社会的权益,而不仅是所在地的权益,这是由生态资源的特点所决定的。任何生态资源都既对当地产生影响又对全局产生影响,从而使绿色会计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展,并呈现出宏观会计的显著特点。(3)效益相关性。生态效益与其赖以存在的经济活动效益普遍联系、不可剥离,必须建立起多个生态资源变动与效益相关性的模型、多指标、多时点的测定、评估、比较、计量,以此形成生态建设和绿色会计持续运作模式。(4)复合计量。绿色会计不能只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要把一个流域的生态资源状况与森林覆盖率、林地规模、草场质量、水土含氧量以及空气质量的改善度、水资源的含沙量、沙尘暴强度等内容统一在绿色会计的核算体系里。
二、我国环境会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环境会计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其研究还处于理论探讨之中,且深度不够,企业的环境会计实务在我国企业界已经存在,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萌芽探索阶段。
1.社会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很多人认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种敌对关系,唯经济发展才能造福一方,而环境保护的规定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因而不惜牺牲环境来追求经济增长。企业的一些投资者也往往只注重投资回报,而进行环境保护的努力又会减少其短期利润,因而对环境污染熟视无睹。社会公众由于对企业环境问题不甚清楚因而环保意识也不够强烈。社会普遍对于环境保护重视不够阻碍了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
2.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我国目前的会计法中缺少环境会计内容,所颁布的环境法规也缺少环境会计内容,因此企业对环境会计的应用缺乏法规的支持和约束。此外,我国对环境犯罪方面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对环境方面的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企业牺牲环境得到的收益在弥补企业受到的处罚之后还绰绰有余。只有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可以使企业及其领导者更加重视企业的环境保护问题,从而更有利于环境会计的实施。
3.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不完。(1)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大多数研究只注重绿色会计理论的某一方面,而没有考虑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将绿色会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和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较少。(2)研究方法单一。目前我国会计界对绿色会计的研究仍是以规范性研究为主。尽管近几年也有了部分实证性研究成果,但实证研究仍可谓是凤毛麟角。(3)研究成果尚欠实践指导性。多数学者较为注重理论性研究,诸如绿色会计的目标﹑对象﹑基本假设等,而对转借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应当如何运用于绿色会计实践的操作性问题缺乏具体的研究。
4.企业对会计信息批露不规范。(1)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且可操作性差。迄今为止,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规只有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申请上市的公司进行了规定,且过于笼统,不具备可操作性。而在实际中,非上市公司如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表现得相当突出。(2)企业对外披露环境信息主动性不足。只有一些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在财务报表上反映一些环境信息,且多数仅在“管理费用”科目中设置了“排污费”和“绿色费”项目予以披露。(3)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够全面。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一般是围绕环保投资、排污费、资源利用、绿化、税收优惠、环境认证等内容进行披露,而这些内容是企业可以轻松获取的,但是对于与环境相关的资产、负债、收益等内容,我国还少有企业进行反映。(4)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反映的主要是历史性的信息。如企业对过去环境治理进行的投资、费用的支出以及一些因污染环境产生的赔偿损失等,并没有对一些不确定性的信息给予反映,这些信息可能对企业未来产生一定的财务影响。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121.3;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33-02
一、引言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温室效应等灾难性问题越来越严重,使全球正面临着气候变暖的危机和挑战。低碳经济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的最佳经济模式,因此,低碳经济的研究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也应该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
二、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对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意义重大。目前,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拓展到碳足迹、低碳能源、低碳产业等方面。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有提高“高碳”产业的准入门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其中,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三、产业结构优化具体措施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就目前来看,针对我国产业结构中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总体素质不高、高能耗及高排放严重等问题,产业结构优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将低碳能源融合到能源工业结构中。图1为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图(本文数据均来源于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从图中可知,煤炭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力军”;在煤、石油、天然气这三类化石能源中,天然气的排碳量最少;我国对水电、核电、风电等能源的开发利用还有很大的扩大空间。因此,我们应以利用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为中心,加大开发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可再生低碳能源的力度。
图11978-2009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图2第一产业结构图
2.将碳汇理念融入到第一次产业中,大力发展碳汇产业。美国学者Willey等人的研究成果表示,种植业与林业是重要的碳汇产业。农业和林业共同占据了我国第一产业中的57%的比例(如图2),因此,我国大力发展种植业和林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物质资源。发展种植业和林业,就是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提高碳转化率和平衡生态系统。
3.淘汰落后技术,效仿规模经济的产出原理,以大规模生产替代小规模生产。国内外单位GDP能耗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相差比较大。小钢厂、小火电等行业的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指明显高于同类型的大型企业。十一大政府报告指出,由于在2006和2007年两年间依法淘汰了一大批落后的生产力,关停了小火电、小煤矿等,使得节能减排取得了积极进展。从实践效果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适当扩大企业规模可以达到一个最优单位产出的碳排放量,因此,我们可以模拟以下规模碳排放模型(图3)。
图3规模碳排放模型
4.将低碳技术融合到传统工业体系之中。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建筑新材料技术等。政府应该对低碳创新技术进行鼓励,对采用低碳技术的企业在其更新落后生产设备时给予适当补贴。
5.发展资源回收利用的“静脉”产业。静脉产业的实质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有机协调当今世界发展所遇到的两个共同难题――“垃圾过剩”和资源短缺。
6.将低碳管制思想融合到产业规制之中,促使企业减碳。
[1]崔奕,郝寿义,陈妍.低碳经济背景下看低碳产业发展方向[J].生态经济,2010(6):91-94.
[2]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J].节能减排,2010(2).
[3]谢军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8).
摘 要 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绿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也是适应当今时代粮食短缺、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突出问题的需要。因此,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企业文化成为每个企业必须重视和亟待解决的一项任务。本文主要分析绿色企业文化的内涵及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构建途径。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绿色企业文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绿色企业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同选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绿色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竞争的有力支持,也是创造和谐的企业环境的根本保证。因此,必须加强对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促使企业从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前提的粗放型经济向节约资源的低碳经济转变,提高企业产品的生态含量,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什么是绿色企业文化和低碳经济
绿色企业文化就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被全体员工认同并遵守,以及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发展企业的认识的总和。企业各个方面都融入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形成绿色企业形象和良性循环的生态品牌经济。低碳经济就是在各项政策的指导下,运用科技创新建立一种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少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气候变化。
发展低碳经济和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企业要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文化,必须重新树立竞争观念和企业价值观,把企业当成一个经济人、社会人和生态人的统一体,并强化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
二、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企业文化面临的问题
1.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绿色价值观
追求利益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还继续存在,还没有清楚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作用,环对境污染治标不治本。很多企业没有足够的重视绿色文化,也没有及时培养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企业与环境和员工自身的心态未能和谐、统一。
2.对绿色文化的内容缺乏足够认识
很多企业没有足够的认识到绿色文化和绿色生产的重要性,在生产过程中只考虑资金投入和回报,导致企业在发展思路上还没有转到以挖潜改造和存量调整的方式来提高经济效益,即便有些企业浪费的资源可以循环再利用,也都由于资金投入过多而无利可图被放弃,资源的回收利用系统还比较落后。
3.环境立法和执法比较滞后,企业违法成本低
我国的环境法还存在各种不足,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由于法律没有结合各地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导致可操作性差,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也不够,缺乏相应的监督,而且由于行政干预严重,加上没有强制手段促使环境法的执行,使得企业违法的成本很低。比如我国很多地方的行政部门有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只注重GDP的提高,对一些企业降低环境保护的要求,阻碍环保部门执法力度,使得违法排污企业和达标排放企业就处于不同的竞争起点,导致违法企业的成本低,而守法企业的成本高。
三、如何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企业文化
1.发展低碳科技,制定绿色标准
研发低碳技术,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改变传统生产理念、生产设备和生产模式的有效途径,企业只有发展低碳技术并推进其应用,才能有效改造原有设备和生产新设备,最大限度的降低原材料的消耗量、能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量以及对生态的损坏程度,实现低碳发展模式。因此,企业必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购买和研发低碳设备,促进企业与社会、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还要根据国家对绿色产品的标准,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特色的绿色产品标准,增强环境行为融入到生产过程中,加强对二氧化碳控制的设计,提高产品的环保程度;同时还要在企业自身技术、设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市场的文化、消费、地理等特点,重新构思和设计产品,开拓新的市场,生产适应消费者的购买力的绿色产品;另外,企业还要建立相应的系统来处置生产产品的回收。
2.建立绿色企业文化制度,加强企业管理
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制度是构建低碳、绿色企业文化的重要保证,企业要根据低碳经济的理念来制定一套绿色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把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意识里和生产的各个环节。根据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产品生产规划,包括生产、加工、销售各个方面,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到零污染排放、回收和利用废物资源,使绿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制度化、规范化、系列化,打造企业绿色品牌,并建立绿色发展的评价体系,避免盲目开发的现象。
绿色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科技人才,因此,企业要把培养低碳技术人才的任务放在绿色文化构建的重要位置,并制定有效的人才战略,一方面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技术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防止企业人才流失。
3.构建企业低碳价值观
首先要培养员工的低碳意识以及低碳价值观,提高员工的绿色意识和环保意识,加强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宣传,使员工认识到建立企业绿色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将低碳、节能、环保的理念融入企业精神,把企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目标,这就需要在提倡管理中引导员工朝低碳行为发展,比如可以实现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促使低碳行为在企业普及,只有企业员工的低碳行为得到落实,才真正树立了绿色价值观,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另外,企业还要形成良好的绿色形象,突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把环境保护纳入到企业的精神理念中,从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自觉遵守社会责任,这为企业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了良好的绿色形象。同时,如果企业员工把低碳、绿色理念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到其他人,绿色文化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绿色企业文化不仅要字企业内部产生效用,还要对社会传达出企业的发展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加强与其他企业、消费者以及政府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企业的社会认可度。因此,企业通过树立良好的低碳形象,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履行其社会责任,能促使绿色企业文化的构建达到很好的效果。
四、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企业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树立绿色生产、绿色能源和绿色产品的新观念,运用新科技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正适应了低碳经济的要求,它主要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建立健全企业的环境管理制度,打造企业的绿色形象,创造良好的企业品牌,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使市场经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商业圈,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员工形成绿色的行为方式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做到低能耗和低排放,形成低污染,这就需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降低对原材料和各种能源的浪费,而企业职工是执行者,如果职工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劳动态度,就会造成各种浪费。绿色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感,如果以主人翁的态度劳动,就会自觉实行低碳生产,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浪费现象。
3.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把生产发展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采用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新型低碳发展模式。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低碳理念的确立,从而淘汰高能耗和高污染的生产技术,创新低碳生产方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结语:总之,当今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立足于世界,必须构建符合时展趋势的绿色企业文化,从而改善企业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实现企业、消费者、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最终促进企业以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环保的价值理念是企业绿色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构建低碳企业文化和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刘琦.低碳经济下绿色企业文化的构建.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