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中音乐完整教案8篇

时间:2023-08-14 09:25: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音乐完整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音乐完整教案

篇1

一、讲究预设,导入生成的教学艺术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由预设和生成这两部分所构成的,况且预设本身就是教学当中的基本要求,而这一部分同样也是教师是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能够真正起到引导者作用的重要评价标准。况且预设和生成两者本身就是互补互惠的关系,因而教师就应当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反应。根据学生们在课堂当中表现出来的非语言信息,例如表情、神态和动作等方面的微变化来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真正做到满足学生们的实际需求,同时还能够保证和谐的生成。比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的时候,教师们能够发现许多同学对部分比较熟悉而且还能够轻声哼唱,但是在非部分却出现了左顾右盼或者是扣手指的现象,所以教师在之后讲到有关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对教案进行适当的修改,完整的欣赏部分,片段性的欣赏其他部分。当然由于作词作曲都具有一定的背景,因而教师也可以对歌曲和曲作者的相关情况和时代背景进行介绍,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养成及时查资料进行充实和丰富自己内涵的习惯,而且还能够使学生们逐渐进入到主动学习的状态当中,这样也能够促进他们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探究。

二、讲究设疑的教学艺术

高中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因而对于他们而言教师就可以通过让他们探讨一些问题来更加深入的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所以教师在课堂当中就可以根据本堂课的重难点来进行设疑,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们进行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而且还能够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开发。比如在欣赏《锦鸡出山》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湖南地区的一些风土人情入手,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湖南地区的服饰、建筑、节日以及风俗等,让同学们在观察和欣赏的过程当中注意到其中所呈现出的音乐特点和地理环境。然后再让学生们讨论多媒体展示的哪个地区,并在地图当中进行标示。然后让他们讨论一下他们所了解的湖南地区的语言和人们有怎样的区域特点。然后最后再由师生们进行探讨,并总结出《锦鸡出山》这首歌曲的音乐形象和特点。这样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能够充分活跃课堂当中的氛围。在这个学习和引导的过程当中,教师不断促使学生们自己去探求问题的答案和规律,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们发散思维,同时还能够使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讲究教学的结尾艺术

好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够为本堂课提供一个较为完美的结局,同时还能够起到一定的总结和升华的作用。通过对于结尾艺术的使用不仅能够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同时还能够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就音乐教学的结尾方式和艺术来看,主要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问答式的结尾,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们的一问一答来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消化,同时也能够即时检查学生们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归纳式结尾,学生们在学习和欣赏结束之后就可以以一种简练的语言表达出他们的整体感受或者是对于作品的理解,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音乐情操。延伸式结尾,课堂都是具有一定的联系的,而且音乐本身就具有共通性,因而教师就可以在课堂结束的时候设置一下悬念和疑问,通过上下节课的联系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也能够提高课堂效果。

篇2

关键词:高中音乐;音乐鉴赏;有效教学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通过有效教学,学生的个性可以得以绽放,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锻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音乐会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参与课堂,改变传统被动地学习状态,要主动地亲历学习过程,通过亲历感受学习音乐知识的乐趣和快乐。下面谈一下本人的具体做法:

一、 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在有效教学中,教师要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全人”概念,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有主人翁的意识。学生通过探究和学习思维和能力都会得到锻炼,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会,使综合素质得到锻炼。教师有这样的理念引导,就会让学生多思考,多探究,让学生的大脑在课堂上快度地运转起来,主动探究知识。

例如在学习《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芬兰颂》,让学生通过自主欣赏来体会音乐中芬兰人民痛苦的生活,感受压迫人民的反抗力量和对自由的渴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主奏乐器是什么?铜管乐的基本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认真倾听和思考来参与课堂,识别乐谱知识,听辨常见的乐器音色。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就会不断地积累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 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学到无限的知识。为此,教师要有课堂效益观念,在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教师讲的少了,必然会挑出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讲解。音乐是需要学生用心去感受,认真体会的,而不是通过教师说音乐的美。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都应是重点,这会促进学生认真听讲,关注课堂,从而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师的“满堂灌”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从而让课堂效率降低,不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和课堂效益的展现。

例如在学习《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们非常熟悉的《走西口》作为导入,让学生感受山西民歌的基本特征,体会音乐情绪特点。之后分给学生介绍“花儿”“信天游”,让学生在比较和对比中体会民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最后教师播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进步一步使学生感受西北民歌的高亢、嘹亮、热情的风格。学生通过不断地探究和学习会辨别出西北音乐的主体旋律和特色,在不断地学习中,学生会透过音乐感受到我国音乐形式的丰富多样,以及西北音乐形成原因,给学生带来了美的感受。

三、 更多关注可侧性或量化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如何,教师不能仅仅通过观看来进行表述和评价,最好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侧性的检测或者是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展现自己的能力。这些可侧性的标准或量化也会成为一种驱动力。量化有了明确的标准,也让学生知道了自己需要如何去做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比如检测可以用具体的分数来进行衡量,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对于问题的回答都可以按照不同的层次设定相应的分数,最后教师把学生的表现汇总起来就是对学生课堂表现的一个综合性的评价。

在学习了一些音乐知识后,教师可以把音乐的风格特征、表现形式、作品的创造背景或者是乐器外形的辨认等等知识对学生进行检查,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也要关注课堂评价,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

四、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意识

叶澜曾经说过:“写三年教案的教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是坚持写三年反思的教师一定会成为名师。”反思对于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会让教师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省,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认真分析,找出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反思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不断提高和进步的机会,它让教师对自己教学的改进更有了针对性,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京剧大师梅兰芳》时,学生提出了问题:中国京剧男旦是如何形成的?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直接给了学生答案:主要是受封建思想的禁锢,男尊女卑表现的十分明显。在戏曲中决不允许地位较低的女子登场,戏曲中往往有身份高贵的帝王出现。教师完美地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可是学生又回到了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在反思中,教师认识到了自己上课中的不足,并明确了在下次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多思考,多探究,尽可能地自己去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探究,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师通过所得、所失、所感、所思,就会改变自己的感性认识,从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出更加有效地教学方式,完善自己的构思和教学过程设计。

五、 有效问题策略,了解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

在有效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设置恰当的问题,通过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思考起来。学生通过思考会掌握音乐知识规律,形成深刻的认识,在大脑中回忆以往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更快地理解和认识所学的知识。学生通过对于问题的思考也会把相关的知识点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可以在探究中提高。问题会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音乐知识的方法和策略,掌握音乐的思想和情感,了解音乐的知识背景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问题的激励也会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可以通过沟通和讨论来分享鉴赏音乐的感受。对于问题的讨论会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主人翁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之间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教师的有效教学会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学生的能力得以锻炼,对于音乐知识的感悟和欣赏能力提高,促进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积极地思考和探究。学生在课堂上展现出了生命的活力就会实现生本课堂,让学生享受音乐,具有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一、 记成功之举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这表明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明确性,音乐教学基本上不能依靠讲授的方式来完成,因为教师的感受不能代替学生的感受。应尝试改变教学方法变演讲式为讨论式,即让学生听,不忙于讲解,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各自讨论。最后,教师再就大家谈到的共性观点、个性观点以及乐曲所表达基本意义范围加以归纳,最后形成一定的观点,不轻易否认个性观点。这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信心倍增,学习热情高涨,课堂讨论气氛十分热烈,学习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通过讨论方式得以解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觉得学习轻松,学有所获,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师也教得轻松、愉快。

二、 记教学灵感

把教学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有的学生在欣赏《梁祝》时双手模仿演员一手持琴,一手拉弓的样子摇头晃脑、自我陶醉。由此我想到,高中音乐欣赏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欣赏,而应将其放大――由欣赏而带来活动。动是学生的天性,不可抹杀学生欣赏音乐时的无意识的动作,那可能是某种真情的流露。因此,对于课本中一些利于用形体表达乐曲内容的应尽量让他们参与到音乐中来。尽管看上去有些乱,但同学的情绪十分高涨,学生能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课后同学们说这节课真带劲!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此,课堂教改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取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三、 记败笔之处

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疏漏之处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如在欣赏某些作品时习惯上先分析曲式结构,对重要部分的和声进行分析,以求得学生对作品从理性上有个把握。但我发现我在讲台上津津乐道,而学生两眼茫茫。后来我想了想,难怪他们的茫然。对于没有系统学过音乐理论的普通高中学生来说,曲式结构如何、和声如何,他们的确难以理解,讲得越多反而越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下我问学生,我这样讲你们感觉如何?有学生说,我们雾里看花,什么呈示部、什么和声……我们听得很累。我记下他们的反馈意见,认真反思。是的,即使系统学过音乐专业理论课的学生也不一定能搞清楚有些曲子的结构,何况没学过的呢?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说过,“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我改变了教学方法,尽可能少讲过于艰深的理论,而是从音乐的音响、节奏、色彩等感性方面入手,课堂上的状况大大地改变了。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了,我讲得也更加有信心了。

四、 记学生独到见解

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智慧火花及学生的感受,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做准备。无论是作曲家的一度创作,演奏家的二度创作,音乐的想像始终贯穿始终。而且音乐的想像是在已有感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人的重新组合,使曾有的表象在头脑中创作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欣赏一些曲子时,笔者没有告知学生曲名,乐曲表现的内容、主题等,而是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感受。然后鼓励学生自由地、大胆地联想,阐述他们对音乐的理解。结果,答案千差万别。不同的人听了同一首作品产生的联想和想像存在着很大差异。我把一些有代表性的见解记录下来,加以整理,然后在不同的班级将各班同学阐述的不同观点通过老师的嘴进行交流、讨论,使一个小课堂变成一个大课堂,使有形的小班级变成无形的大论坛。这样往往会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4

摘 要:歌曲《给你一点颜色》,是西方摇滚乐与中国民间音乐华阴老腔两种不同形式的音乐结合后创作出的一个新的音乐作品。文章阐述了歌曲《给你一点颜色》的教案设计内容,以期为这类新型音乐作品的有效教学提供思路。

关键词:音乐教学;音乐鉴赏;教案设计;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77-01

一、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有三点:一是加深学生对经典音乐作品中主题音乐的记忆,二是中西方不同形式音乐相结合的创作方式探索,三是通过音乐作品关注环保问题。

二、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目的有三点:一是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华阴老腔的特点,二是了解西方摇滚音乐常用的节奏型,三是了解摇滚精神的表达方式――通过激烈的音乐和直白的歌词表达出人类对生存自由的追求、渴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一是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十六分音符和三连音之间的区别,要通过不同的节奏型让学生体会西方摇滚音乐的律动,感知不同节奏型可以表达不同的音乐情绪。二是在音准和节奏正确的前提下,背唱作品的B部分。三是了解中西方不同音乐形式如何结合、相融创作出新的作品,如何找出两者之间的共通点。本课教学难点:学生对不同风格音乐的即兴创作。

四、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首先,教师出示《给你一点颜色》B段歌词:“为什么天空变成灰色,为什么大地没有绿色,为什么人心不是红色,为什么雪山成了黑色,为什么犀牛没有了角,为什么大象没有了牙,为什么鲨鱼没有了鳍,为什么鸟儿没有了翅膀。”然后请学生朗诵。在“打开”学生嗓子的同时,让学生直观了解歌曲的含义。其次,请学生分析歌词的含义,了解土地沙漠化、动物濒临灭绝、一些人人性的泯灭等。并提示学生:这些内容,朗诵时需具备哪些情绪?学生回答:悲伤、愤怒、责问、迷茫。

(2)课堂开展。第一,请学生思考:用何种密度的节奏能表达出愤怒、悲伤的情绪?是紧密、短促的是宽松、延长的?第二,请学生给第一个乐句“为什么天空变成灰色”划分节奏。第三,学生将第一乐句划分为三个节拍后,教师请学生按节拍再次朗诵,并感受节拍与情绪之间的吻合度。第四,请学生把节奏型写在黑板上,并打击,感受节奏的紧密、短促。第五,教师出示三种节奏(篇幅所限,图略)请学生选择,看哪种最能表达歌词的情绪。要引导学生体会三种节奏的不同点,看哪种节奏型更符合摇滚风格,更能表达出歌词所表达的愤怒情绪。

(3)课堂深入,核心素养培养。第一,学生四人一组,即兴创作。请学生给“为什么天空变成灰色”这个乐句即兴谱曲 (培养学生即兴创作能力,并与后面华阴老腔的旋律进行比较)。第二,给学生的创作提供适当的建议(以学生为主体,并适当引领)。第三,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合适、及时的点评。A.有些学生喜欢创作“说唱”风格歌曲,教师可以进一步丰富,在说唱前加上明显的风格特征,让学生对“说唱”创作理解得更为深刻。B.教师对学生创作的乐句旋律走向进行明确点评,让学生知道旋律走向与音乐情绪的关系。

(4)聆听歌曲B部分原唱作品。首先,教师说,刚才同学们的创作都非常精彩,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聆听B部分,请同学们体会它的风格。然后,教师简单介绍摇滚。摇滚是来自西方的一种音乐形式,用直白的歌词与激烈的曲调把创作者的想法直接表达出来。第三,让学生学唱B部分歌曲。教师利用电子琴中的摇滚节奏为学生伴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摇滚的节奏和精神。

(5)聆听作品A部分。当学生感受完B部分,看到一个千疮百孔的地球后,再让学生看看曾经美好的地球。首先,让学生聆听作品A部分:“女娲娘娘补了天,剩下块石头是华山,鸟儿背着那太阳飞,东边飞到西那边。”请学生注意歌曲用质朴、直白的文字和激烈的旋律(摇滚乐特点)描绘出曾经美好的环境、和谐的生活。然后,让学生体会A部分旋律特点,体会中国风,为下一步引出“华阴老腔”做准备。

(6)聆听作品引子部分(由华阴老腔艺人演唱)。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华阴老腔的旋律特点,并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其一,老腔的历史沿革:发源于清乾隆年间,现流传于陕西华阴县。其二,老腔的声腔特点:高亢、磅礴,兼有船工号子一领众和的演唱特点。其三,老腔传承特点:家族戏,传男不传女。其四,老腔的伴奏乐器:自行改装后的月琴、打击乐器板凳、二胡等。

(7)完整聆听作品,观看现场演出视频。提示学生:其一,注意观察演唱者的表情、摇滚乐伴奏的乐器、华阴老腔的伴奏乐器及舞台灯光等综合效果,让学生对作品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其二,感受西方摇滚乐与中国民间音乐――华阴老腔是如何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

五、结尾部分

【点题】同学们,今天欣赏的《给你一点颜色》是中西方不同形式音乐结合后延伸出的一个新型音乐作品。地球需要多种多样的色彩,我们要保护环境,让地球永远多姿多彩。【思考题】你觉得这种中西方不同形式音乐结合的创作方式好吗?你有哪些感触?(可以用现代化的音乐形式,把中国民间音乐介绍给年轻一代,介绍给世界。)【推荐课后欣赏曲目】《朋友的酒》《我不想长大》《波斯猫》《波斯市场》。要求学生写一份100字左右的音乐鉴赏文章。

作者简介:陈迎春(1979-),女,浙江绍兴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音乐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活用教材;生成性资源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并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靠提高课堂教学利用率。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有的放矢地、全方位地真正将素质教育引入课堂。对于教师来说现在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让学生自主的掌握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这就需要提高教学课堂的有效率。笔者就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谈谈感想:

一、整合教材内容,用好、用活教材

教材是构成教学的重要要素之一,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和主要对象。要想上好课,就必须立足于教材,研读教材,做好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并适度整合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增删、置换、重构、组合,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做教材的“奴隶”。这犹如品葡萄酒,一口下肚,并非只是过嘴瘾,而是能够通过酒味品出酒存储的年代、产地等,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对教材的整合,即上课并非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和直接意义上的“教教材”,相反要揣摩编者的意图,并结合新教材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本着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灵活掌握教学目标,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即“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如《音乐鉴赏》花城出版社,它的单元教学内容比较丰满,曲目涉及面广,数量多,在中外结合、古今结合的同时,还选择了一些现代气息较强的曲目。另外,还有意识地加强了广东地方音乐的曲目以突出地方性教学。那么在备课内容的选择上就应该有所取舍,不能贪多,进行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性欣赏,而应该分析编者意图,选择最能体现编者意图的作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进行有深度的鉴赏。

二、优化音乐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实施素质教育这一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设计,间接的认知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教与学、讲与练、教学主导与学生主体、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众所周知:音乐教学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它是集唱歌、舞蹈、器乐、欣赏、表演以及音乐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教育。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我在教学中紧紧依靠大纲,利用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特别注重视唱教学、到时初中毕业时,音乐的简谱技能掌握比较娴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利用各种电教手段,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分析、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学生通过对作品的了解和老师的讲解,能领悟《黄河大合唱》的宏伟气势,能感受《二泉映月》的悲愤情怀,能与《牧童短笛》同乐,健康优美的音乐会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能在审美过程中去伪存真,扬善弃恶,促进审美素质与艺术素质的形成。音乐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让学生直接表现,但由于我们学校很多的学生来自农村,小学期间没有经过系统系统的音乐学校,如果让他完整演唱一首歌,也比较困难,却经常跑调。对这些学生一定要多鼓励,可以多几个学生一起唱,久而久之,他们的自信心被激发起来,并能站在台上高歌一曲。因此在课堂上一定要多鼓励鼓励学生。同时在教学上设计合理的内容,这样使学生能参与各种活动,从而成为培养发展学生表现力的关键。

例如学习歌曲《青春舞曲》,为了丰富歌曲的表现内容,我在原有单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增加了领唱旋律、二声部分合唱的学习,领唱由班长担任,二声部由男生担任,主声部则由女生担任,演唱时有分工、有合作,人人各负其责。在达到各声部熟练并和谐得延长自己的的声部时,在进行第二次分工,让两位同学上台表演打击乐器,其他学生敲打桌子,老师指导、调动大家的演唱积极性。最后,我让舞蹈才能的学生即兴上台表演跳舞,随着《青春舞曲》的音乐边歌边舞,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表现歌曲的活动中,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使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了锻炼。这种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的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活动,可以使还好表现的学生更大胆,使不擅表现的学生也得到有效的锻炼,增强其信心,发展其表现力。

三、借鉴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理论――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将“学习”按照其效果划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种类型。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条原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根据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带来的启示,在挖掘教材内容的同时,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作为所教新内容与学生的切合点,为新课做好铺垫,最大限度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好的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关系,因为“课”是上给学生的,只有让学生乐意接受,他们才会接受的好,这犹如数学中的交集,公共元素越多,交集的范围越大,对于教学而言,所教内容与学生最近发展区切合越多,学生越易于接受,课堂的教学目标就越易于实现,有效性也随之提高。

四、教师――当好课堂的“导演”和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重组者

教学是实现教学效果的必要经过,这犹如剧本的演出,成功与否有一个好剧本外(教案),更重要的是导演以何种思路来更好地对剧本进行演绎(教学过程),如何让演员以最佳的状态对剧本进行表演。教学也正是如此,课堂是舞台,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而一堂课能否实现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导演”能否以独特的角度、视野来演绎剧本、指导演员。

可如何当好这个“导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既需要在课前尽可能地对教学过程实施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可能”加以猜想推测,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敏感,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使师生积极互动,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引领学生共同进入 “发幽探微”的教学境界。

五、教学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篇6

关键词:积累;灵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47-02

2009年以来,我市组织开展了两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旨在进一步提高本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一支基本功扎实、专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本人作为比赛的亲历者,经过了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评课和片段教学等各环节的历练,从中得到收获,认为教师若不能在日常教学中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提升教学理念,教学将会停滞不前,无法与时俱进,课堂上也会出现疲于应对的情况。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只有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不断的积累,才会在片段教学中体现教学的学术价值。在此本人就谈谈如何做好教师技能大赛高中组音乐学科的片段教学。

一、合理调动教师有效资源,发挥团队优势,做到有的放矢

“片段教学”是考查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的最佳形式。一般来说片段(片断)教学就是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让教师进行教学,时间大致限定在十到十五分钟。片段教学要求的是对新课程内容标准的熟练掌握,不仅要求参赛教师要有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思路要清晰流畅,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课程的三维目标,同时也考查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和自身业务能力,这时教师平时积累的功力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参赛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渠道,多方收集优秀课堂教学视频资料、优秀教案、成功案例等有效资源,认真揣摩,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灵活的课堂驾驭能力,迅速提高自身的专业和业务水平,但是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毕竟有限,那么在准备参赛阶段需要本组教师组成一个团队,利用每位教师的长处,对选手加以辅导和训练,在校内提前模拟,参赛教师在教学设计、评课、特别是片段教学上进行练习,多上公开课,其他教师集中进行点评、提意见,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团队优势,使参赛教师具备足够丰富的知识和自信的心理。只有在语言表达上经过多次的锤炼,自身的专业技能经常地的进行锻炼,片段教学就会充分、自如、创新。

二、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用三维目标来确定教学目标

比赛中,由于现场准备时间紧迫以及虚拟学生现象等因素带来的紧张感,加上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一节完整课的教学设计,本身就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在这样的比赛环境下,15分钟的“片段教学”很难出现经过精心准备、反复提炼的语言,那么参赛教师应该熟透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做好片段教学设计并且巧妙运用,应用三维目标定好片段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教法可以体现教学理念,是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步骤则是教法的具体操作程序,安排好步骤可以使教学过程清晰合理,有条不紊,富有层次感。

三、熟悉教材,体现三维目标,突出学生主体,亮出个人精彩

片段教学不仅是对教师心理素质的考验,更是对教师日常教学积累的综合考验。教师在比赛中不仅要明确教学的片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要在实际开展片段教学过程中做到语言表达准确、课堂组织得当、师生互动沟通有效。

首先教师在片段教学中,教学目标用三维目标来制定,设计出清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做到重难点突出。比如高中音乐鉴赏人音版第五单元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在设计本片段的教学目标时就应该明确聆听《四岁的红鬃马》、《星星索》,重点是聆听印度音乐《欢迎》,感受印度音乐的独特风格,体验其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格,理解其与当地人民的地理、民族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密切关系;难点是:1.印度音乐独特的风格,2.克隆宗的特点。教师在片段教学中介绍作品时,应该要有取舍且重点突出;先简要介绍东亚及东南亚音乐这两个内容和特征,衔接的语言要明确,关键词要突出,然后根据事先设定的主线,把亚洲传统音乐的重点定位在印度音乐的介绍上,突出主线,再加上本节课的创新部分:印度音乐的哼唱体验(波浪形、螺旋形、倚音和鼻音),做一次旋律比较,如图:|133|321|23|和|13 23|232332321|21223|,还可以对印度舞蹈进行简单讲解与体验,让听者感受到其独特音乐的渊源和特点;也可以带动学生哼唱印度尼西亚歌曲《星星索》,模拟让学生想象坐着小舟在海面上荡漾,用手掌表现小舟起伏的节奏来哼唱,从而感受到歌曲的特点。

其次片段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片段教学时应模拟课堂语言,不能全程侃侃而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共同参与,完成教学;应虚拟师生的互动,让人觉得教师就是课堂中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最后要亮出自己的精彩。适时适度的体现出自己的个人风采,如果自己的专业是声乐、钢琴或舞蹈,那么就可以把看家本领亮上一亮。比如直接演唱歌曲、模拟带动学生演唱课本中的作品、弹奏一段乐曲或者跳起印度舞等。

四、不断反思,层层递进,多种磨炼,促进片段教学的积累

篇7

“聚・宽教育”课程体系内容

紧紧围绕育人目标,目前学校初步形成了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的课程体系。

1.“健康的体”课程

学校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开发、实施“健康的体”课程。坚持群体体育与竞技体育并重,注重数据,科学施教,实现学生素质和比赛成绩的双提升。

例如,学校在初中生入学时加入了体育测试,要求初一学生都要会游泳和打乒乓球,初中必须保证每天一节体育课。目前,以十八中为龙头的方庄教育集群已经形成集群足球、围棋、桥牌等特色体育课程,实现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的一条龙培养。依托方庄教育集群设立的中学、小学、幼儿园举行集群足球联赛,到目前为止,已经举行了九届。此外,十八中已经成为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足球基地校。

2.“温暖的心”课程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学校创建了八个机制:文化实现机制、“三位一体”全员育人机制、“三育人”内部整合机制、实践育人与网络育人协同机制、课程育人与教学育人结合机制、同辈群体人际交往与榜样示范协同机制,以及学校、家长与学生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和学校、集群、家庭、社会教育协同机制,积极开发、实施“温暖的心”课程,有“凝聚大爱”校园义卖、“微光益”社团志愿行动等实践类课程;“聚宽引领,心系中华”升旗仪式等体验类n程;中华传统文化、少年哲学课程等文本类课程。学校还创造性地开发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工具,其中,心理扑克的设计获得了专利。

3.“智慧的脑”课程

在“智慧的脑”课程建设中,学校不仅注重文化课程的深化和拓展,还积极进行智力训练课程的开发。例如,为帮助学生提高自我主导学习能力,我们引进了“自我主导学习能力”项目。

我们还积极开发创新实践活动课程,承担了北京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翱翔课程“多媒体环境下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项目,通过项目锻炼学生创造性实践技能。此外,还有单片机、航模、科学实验、学科竞赛、3D打印等许多开发智力的课程。

4.“勇敢的行”课程

“勇敢的行”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的勇敢行为,而且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未知世界的勇气,鼓励他们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成为一个聪明、快乐、自信、勇敢的青少年。

“勇敢的行”课程主要由各种社团课程组成,在大量一般性社团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批深受学生喜欢的品牌社团,包括模拟联合国、合唱团、篮球社、推理社、漫研社、网球社、戏剧社、小球社、音乐社、足球社、劳技社、影评社、校园电视台、桥牌社、话剧社、朗诵社、舞社、志愿者社团、校报小记者社团等。

“聚・宽教育”课程建设路径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学校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课程建设路径。

1.横向贯通开发

学校通过课程的横向贯通实现课程整体育人,同时凸显不同课程对核心素养的独特贡献。作为集群龙头校,学校积极依托集群,通过横向贯通的方式,突破校际边界,在实现课程资源开放共享、优势互补的基础上,跨校开发了新音乐教育、人生规划体验、科技社团、校园京剧和校园纸艺等系列精品课程。

2.纵向衔接开发

我们依托集团、集群,从学生心理发展的逻辑出发,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视角切入,深入剖析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特点和形成机制,将核心素养分层次、分阶段地融入到各学段教育中,实现纵向衔接、层层递进的培育模式,开发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传统养生、特色足球和击剑等系列纵向衔接的精品课程。

3.纵横融通开发

我们打破学校和学段的限制,立体开发纵横融通的课程。如我们形成了一个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衔接的完整的国际理解教育体系。我们还创建了“爱读书、读好书”的集群书院文化课程,成立了以“塑造心灵,启迪智慧”为宗旨的方庄书院。方庄书院积极挖掘图书资源,举办读书理论研讨和专题讲座,开展阅读竞赛和读书经验交流活动。方庄书院同时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它既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社区居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实现了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衔接和贯通,一定程度上成为凝聚当地居民文化诉求、提升区域文化品质的精神家园,成为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一座桥梁。

4.教育技术推进

学校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建立了方庄教育集群云平台等信息平台。其中集群云平台设立了课程动态、师训专栏、家长论坛、慕课中心、兴趣导航、社会实践等栏目,及时课程信息和进行资源共享共建。集群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精品教学课件、教案、课堂录像、优秀作业设计等在资源库中进行存储,并赋予开放权限。2016年12月,雾霾停课期间,方庄集群云平台点击率居全市第二。

5.项目开发推进

对于重要课程,我们以项目方式进行开发,如翱翔课程、音乐新体系素质教育课程等。其中音乐新体系素质教育课程是中央音乐学院与学校共同为北京市第一个音乐素养培养实验班“音乐新体系素质班”开发的。目前,“音乐新体系素质班”已经列入全市高中招生统筹计划,面向全市所有区招收了两届学生,实验班每天都有一节音乐课。

6.多元主体开发

依托集群,我们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开发课程的路径。课程开发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校友、课程专家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过程。特别是学生的参与,使课程能够具备学生视角,贴近学生实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求。

7.实践综合开发

社会实践课程是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性学习、劳技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的交叉和渗透,是一种广域复合、交叉的课程组织形式。学校举办的调查探究、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课程,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走向社会、自主探究的特征,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聚・宽教育”课程实施

我们运用“三走制”实施“聚・宽教育”课程,即集群内走校制、学校内走班制、班级内走位制。学生根据自己兴趣,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择跨校课程,在职业学校、专业学校、普通学校间走校上课。

如十八中的学生去丰台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学习家政课程、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到十八中上文化课等。校内走班制有年级层面、跨年级等两种方式。班级内实行“走位制”学习法,即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可以“串组”,可以进行小组间交流,可以与其他学习小组进行知识的、信息的、思维的交换和传递。

篇8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渗透;中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015-2.5

我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小学的基础教育开始,一直到大学的高等教育,都开设了思想道德教育课。德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它关系到把社会成员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在人的一生中,德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诸多教育中,它是人生最先接受的教育,也是进行其他教育的基础,在一切教育中德育是无所不在的,它渗透于各个学科之中。虽然学校道德品质课一直在不间断的进行,但是学生的道德水平却并没有得到明显地维护和提高,反而,近几年学生的道德素质有不断下滑的趋势。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长期单纯理论式、课程化的道德教育仅仅把道德教育看成是施加外部影响,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内化作用,学生处于接受被塑造者的地位,这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学生渐渐地对德育课产生了排斥和厌烦心理。并且仅仅靠上德育课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寻找形式多样的有效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方法。

音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一种善于表达和激发思想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借助于音乐我们可以唤起学生对美好世界和人生的热爱,不断挖掘其情感中的真善美、识别假恶丑,使其思想升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

一、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

音乐教学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以音乐的美感来打动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将音乐课的道德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音乐教学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音乐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强调渗透,它是在反复不断的审美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发挥其效应的,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教育。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心灵的陶冶,如春风化雨,点滴渗透,通过长期的音乐熏陶,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音乐作品是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反映共性、普遍性,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事物的再现,他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及对生活的理解、评价和态度,欣赏者通过对作品的感悟和体认,使作品中蕴含的道德精神升华出道德理想,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有计划的渗透德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主要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育是向学生进行思想素质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有效的形式。在音乐教学中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音乐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音乐给人的是一种听觉形象美,艺术家对于复杂纷纭的生活现象的感受,对于生活本质的理解、审美理想等等都凝聚了一定的情感,并通过节奏曲调音色结构等音乐形式表现出来。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加强音乐审美来培养应有的音乐能力,这是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素质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人的最基本的素质。所以,它是基本素质教育之一。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音乐课不但要教会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还担负着学生对音乐认识与领会的导向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借助音乐故事和音乐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用心、用情领会音乐思想。通过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具有丰富的审美感受。高尚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判断使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取得完美的和谐与平衡,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当前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学普遍开设了音乐教育课,但由于对音乐教育的认识程度及重视程度的不同,各学校对音乐教育课的课程安排不同,有的甚至是流于形式,没有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音乐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导致音乐教育缺乏艺术性。普通高中音乐新课标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鉴赏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一目标具体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中。但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几种倾向:一是过于强调了音乐以外的相关文化,把音乐课上成了历史课或者地理课,相关文化相当丰富,惟独缺少音乐的东西;二是过于强调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花架子及虚形式大于并掩盖了实际的教学内容;三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写在教案里挂在口头上,束之高阁。由此导致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学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在了教材本身的音乐上,忽略了通过教材中的音乐去拓展音乐学习的辅助作用及扩展功效。

忽视音乐的审美体验,不注意德育的融入和渗透。中学教学大纲中规定中学音乐教学内容包括唱歌、器乐、欣赏、识谱知识和视唱、听音。在中学开展音乐教育,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注重加强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按照学生年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不注意德育的渗透和融入,音乐教育内容安排随意性较大。不注意音乐知识的传授、技能培养的衔接性和渐进性.教师大都只注重“讲理论、训练识谱”,或者强化训练所谓的“钢琴弹奏方法、歌唱发声技巧”等,在教学内容及教育形式等方面与专业艺术院校几乎相近,使学生接触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点而不是真正的、完整的音乐。学校缺乏对学生文艺社团应有的指导,因此理论显得死板而导致音乐失去感染力。这种理论化倾向的教学模式,对音乐课程自身的价值与教学目标的实现设立了一定的障碍。

师资水平普遍低下,教学方法单一。音乐教师缺乏德育知识和技能。由于音乐专业性较强,对教师的要求相应较高,就许多地区教育的现状看,中学音乐教师受过专业训练的比例较小,更少接受德育方面专业的教学培训。教师没有树立德育的意识,缺乏在音乐课中进行德育的能力。备课时大部分教师愿意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做精美的课件上,对音乐的研究却浮于表面,只粗粗一听就过去了,似乎穿上一件美丽的衣裳就成美女了,所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仅仅是浮光掠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一种有深度、独立的思考,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这样的音乐形象或意境是由那些音乐要素的变化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音乐教学习惯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要方式,这种你教我学、我讲你练的灌输式教学牢牢地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惟师是从、惟书是从,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个“标准答案”,而不是创造地表达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显然,这种死记硬背、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精神,更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这样既影响了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又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

中学音乐课不受重视,德育功能无法发挥。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重视。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其教育行政机关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没有从制度上、物质上为中学音乐教育提供条件,给予政策保障。学校没有对音乐教育进行统一规划和领导,也没有将音乐教育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和学校发展规划中。很多学校未能贯彻落实国家教委的课程计划,学生一入初三,学校就把音乐课砍掉了,或是存在挤占音乐课的现象,保证不了音乐课应有的课时,音乐课实际上成了补漏拾遗的学科,使学生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同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中学音乐课的偏见和误解,客观上把音乐和其他学科对立了起来,忽视了音乐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三、对策与建议

事实上,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不断提高中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制定音乐教学的整体计划,明确德育渗透目标。音乐教学的德育过程,就是要求德育要贯穿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能较好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水准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品质。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它们对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从音乐教学本身而言,它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艺术教育两部分,如果只是纯艺术地从音乐的角度去传授知识,忽视品德教育,就达不到对学生审美育人的目的。音乐教育的性质不同政治报告、哲学演讲,它的教育形式是具体的,直接的,并能达到灵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享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作品的音乐形象,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如在教授《让世界充满爱》单元的歌曲《手拉手》时,就可以联系北京奥运会,在那激荡万千中国人的开幕式画面中欣赏会歌《我和你》,激发学生无限的爱国热情,从而了解历届奥运会优秀的音乐作品,当然重点在于欣赏《手拉手》,由此把生活与教材结合起。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就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所以音乐教师就应充分利用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音乐欣赏,加强对学生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音乐教学通常只把讲解歌词,作为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对其他环节的贯穿渗透常常被忽略。实际上音乐作品,尤其是声乐教学、欣赏课的教学或是合唱歌曲的教学中都应作以全面的渗透。概括地说,音乐教学中应该是智育和德育的全面教育,二者缺一不可。音乐欣赏教学不单是放音乐给学生听,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歌曲的旋律、节奏、音色、拍子、风格、曲式等音乐要素去塑造音乐形象,诱发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优美的旋律中,去享受快乐,感悟人生,在不知不觉中心灵得到净化。例如《黄河大合唱》欣赏课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整部作品是以黄河为背景,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情感和艺术形象上一步一步展开,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讴歌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绘了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斥敌人的残暴,歌颂人民群众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敌人的壮丽情景。通过欣赏,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传统美德,把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转化到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中去。

应当注意的是欣赏课和合唱可不能搞成政治课,那样学生只能感到枯燥无味,不能从感性上真正得以感情的渲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按照音乐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渗透去感染学生。

加强音乐课外活动的优化,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音乐作为学科类课程应在课程中增设文艺活动方面的内容。所以除音乐课堂教学中注意德育渗透,更有必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发挥德育的效力。如乐队、合唱队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珍惜集体荣誉、严守纪律的良好品质。这就要求学校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组织、管理、协调和落实好活动的时间安排,让学生得到书本之外的知识,增强团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强思想纪律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参与集体音乐教育活动时.一起活动,共同体验,表达一种愉悦的情绪,易产生共鸣。形成友好、愉快、协调的集体。它有利用培养学生互助互爱、关心他人、有礼貌、守纪律等优良品德。

【参考文献】

[l]井华.解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1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