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09:25: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小学语文;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作为开拓性的高智能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综合素养培养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三大支柱之一”,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根本。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现今教育界、学者及相关人员关注的课题之一。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优势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拓性、发散性、创新意识的高智能思维活动[1]。创新思维是打造现代化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基础,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及建设的重要因素。它是在明确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实现的新的、建设性、创意性的想象,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语文本质来源于生活以及对生活的创造,语文表达能力的高低可有效地反映人思维创新能力的强弱,语文阅读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就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内容而言,语文课文文章的选择与编排,在一定程度上是文质兼美、逐步推进的。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可充分领略到文章作者的思维与情感活动,并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激发自身的创作性思维灵感。同时,学生在逐步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以此同时,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体裁形式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视野,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作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说是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培养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其本身特有的优势,笔者通过自身的经验,对如何使其优势得以最大化的发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探究得到以下几点方法。
1.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实践证明,积极、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的欲望。所以,教师要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其一,时刻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及时与学生进行友好、平等的沟通,用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其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的给予鼓励和奖励,针对学生的错误观念及时并正确的给予纠正,从而提高学生敢于表现、勇于创造的精神。例如,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经常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直接性的评价“你回答的非常正确”、“你的想法真棒!”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单一而呆板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思考和思维想象力。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主体意识的提高成为教学的新目标,而其主要目的在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及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阅读拓展训练教学时,教师通过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并问到“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不同的学生说出了不一样的结果,有说想到了太阳、有说想到了苹果、有说想到了皮球、有说想到了企鹅等等,每当学生回答时教师都给予神态上的鼓励和言语的引导,从而得到了更多的答案。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引导,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3.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
实践证明,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对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主动参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充分的发挥了其主体地位的作用,同时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创新、辩证、想象都有很大的提升。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探知欲,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例如,教师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首先让学生进行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思考问题“卖火柴的小女孩点燃了几根火柴?她都看到了什么?如果可以她还能看到什么?”学生在阅读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思考,并回答。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从而得出最适宜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带动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性,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与想象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4.引导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想象能力
“没有做不到事情,只有想不到的结果”我们身边的事物都是通过想象进而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3]。所以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例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的图片或关联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对文章理解的同时,进行联想并让学生进行后续故事的编排,可以是故事的后续发展,也可是故事中其他人或事物的空白细节填充等。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并引导学生的现象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注重学生阅读过程中不同形式的思维培养
“多向性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是创新思维体现最多的表现形式,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分析,使学生对不同形式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理解和认知,有利于学生的多角度思维的养成,从而达到教学目的[4]。例如,教师在教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命名么?你的文章名字是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可以,我的题目是《白骨精三戏唐三藏》”有的同学生说是“我认为也可以是《唐僧三逃妖魔掌》”等。教师通过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让学生从多角度出发看待同一个主体,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模式。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或采用质疑、内容补白等教学法从类比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方向对学生进行培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通过营造积极、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开拓思维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为现代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本友.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程丽.基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措施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6,05:214.
一、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阅读课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绘景状物的,教师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蕴含着人文地理、自然常识、科学知识。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知识,布置学生或动手试一试,或观看影视录像,或收集资料介绍,或调查了解。在上课过程中要让学生自由去讲,激发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孩子们自由天地,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二、激发学生创新探索的动力
1?郾创新能力系统中动力因素的核心是求知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好奇。小学生知识面有限,容易对周围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强,越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因此,我们要利用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因素,唤起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我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后提出:诸葛亮是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地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刘备用了哪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这三个问题在学习的内容上具有交叉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思维是多向、多维的,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地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学生在小组交流和思考讨论后,产生了强烈的交流欲望,满足了学习需求。这样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郾注重创新,充满探索性。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创新活动的确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创新动机将直接决定个体进行创新活动的期待,对结果的评价和体验,进而影响其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儿童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了契机。例如在教学《第一朵杏花》第16自然段时我出了一些讨论题目:(1)出示:“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一说。(4)指导阅读。(5)竺爷爷作为一名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他的成就是如何得来的,你能找到原因了吗?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之需。在信息时代,阅读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不仅是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有赖于阅读教学来奠定基础。
三、采用开放型的阅读教学形式
课堂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主渠道。在这些交往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它能促使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有些问题,教师可抓住要害,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能够使学生思维发生碰撞,激发表现欲,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语言,把学生推进思维的漩涡。例如:在教学《沙漠中的绿洲》时,我在学生细读第2自然段后提问:在这茫茫无边的沙漠中,布满了象征生命的绿洲。这些绿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跟随作者到其中的一个绿洲去看看。这一段有几句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绿树成荫,鲜花遍地”的情景吗?从哪儿看出人们很爱惜花草树木?通过阅读后讨论,学生不仅了解了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而且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以研读促阅读进行创新和提高
研读是在粗读、细读等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性、归纳性、提炼性的阅读。研读要分析文本内容的优劣,要深刻记住文章的内容,通过研读来提高读者的分析、归纳、评价、创新等能力。自然,研读所需的时间、所花的精力就比细读要多得多。课内阅读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行为,是教材文本的精读和研读在课堂教学坏境中的呈现。但是,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课内阅读更多地依赖各种教学参考书的诠释和演绎。这样,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依赖于个性化体验的创造性发展往往被扼杀。所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培养引导,发掘出学生潜在的智慧和灵气。
五、寻求拓宽学生阅读空间的切合契合点
1?郾结合教材,因地制宜地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我校学生来源比较广,接触的事物比较多,思维也比较活跃,因此在语文阅读课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在活动形式上创新,组织学生“做贺卡”、“逛超市”等实践活动,利用上网、查报刊等方式拓展自己的阅读领域。
小学语文创设情境阅读教学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可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而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教学。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一揭示题目,有个学生突然问道:“老师,为什么课题用‘毁灭’,而课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呢?”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难点,我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联系自己平时所读、所闻和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展开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接着,我抓住他们表述中的某些看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辨析,学生越议越明,得出了圆明园的辉煌,更能激发大家对“毁灭”的不甘与惋惜,对英法联军恨之入骨,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这一正确答案。这样一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多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创新思维空前活跃,创新意识得到了保护和培养。
二、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疑方能生奇,有奇方能激思,善思方能促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课文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如教学《凡卡》这篇课文时,一生看到文中写着“乡下爷爷收”就产生质疑,提出“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这个问题,我就抓住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欲望,组织小组讨论,并鼓励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找出依据,讨论了解爷爷有没有收到。这样,学生能逐渐养成“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讨论解决”的习惯,让质疑成为他们深入思考的引线,极大的诱发了他们用求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意识。
三、发掘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的、思维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不盲从他人观点,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在表达自己意见和思考问题时,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想象的舞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我充分利用课文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超越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我利用结尾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文中最后一句写“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故事的后续:有的说钻回洞的狐狸得意洋洋的夸自己聪明,笑乌鸦是大笨蛋;有的说狐狸美美吃了一顿,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觉……我继续追问:“当乌鸦眼睁睁地看着狐狸叼着肉钻进洞时,乌鸦会怎么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乌鸦很后悔,它明白了狐狸说自己歌唱得好听,是为了骗自己嘴里的肉;有的认为乌鸦会这样说:“这下该怎么办?孩子们还没有吃饭呢?我真不是个好爸爸……”
这一教学环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新的。这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开展实践活动,拓宽创新渠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大胆延伸课文内容,充分展示个性特色,实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了《养花》后,我便带领同学们到园艺场去参观,当学生们发现有的花卉的叶片部分变黄或全部变黄时,便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叶片发黄是缺水了,有的说是太阳光太强,把叶片晒黄了,还有的同学说这是植物衰败的自然规律……在学了《春天》课后,我便带领同学们到田野、果园里去寻找春天;在学了《新型玻璃》一课后,我让同学们开了一个推销玻璃的展销会……通过这寓教于乐的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学生感受到自我学习的价值,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敢于创新,人人有创新,人人能创新。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优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情境,激感,启迪思想,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的图文资料,步入文本境界,感悟课文内容,达到既定的学习要求。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模式正在得到改变,代之而来的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各科教学。教师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尤其是语文课堂,学习内容情景交融,使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
平时的教学实践和外出听课学习,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它独特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如果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如果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一定能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现代信息技术无疑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觉效果。
如教学《可爱的草塘》这课时,可以利用悬念引入法。屏幕上出现草堂的美丽景色,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么美丽的地方吗?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这里游览一番?”学生们肯定异口同声地回答:“想去!”这样的情景和提问的引入,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对学习课文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又如教学《鸟的天堂》这课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屏幕上展示几幅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大榕树的画面,同时播放鸟儿婉转清脆的叫声。这时,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因视屏的精彩而亮丽、声情并茂的画面而流光溢彩,生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抓住这一契机,继而提问:“文中作者是如何描写大榕树的?为什么说它是‘鸟的天堂’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形象直观,突破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语言理解及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借助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落花生》一课,理解父亲谈花生的两段话的意思是重点,特别是借花生说道理是难点,在教学中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组合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
利用活动幻灯片:右上方是“落花生”图,形象地演映出落花生“矮矮地生长在地里,果实埋在泥土里,一定要挖出来才知道”的特点;右上方是“高挂枝头、鲜红嫩绿,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苹果、石榴”;下面是活动文字片。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一边品味文字意思,使声形结合、声画并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图画形象上观察感知到同类植物的不同之处,从语言文字中品味出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对比的写出两种事物本质的不同,从图文创设的意境中,从视听创设的感知中,学生自然品味出父亲将花生和苹果等作比较是为了突出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从而反映花生“谦逊朴实,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同时让学生读读议议,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自然的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哲理,文章借物喻理的难点迎刃而解。
三、高效促进,积累语言。
学生语文知识的丰富,语言能力的提高,需要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记忆,对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储存,能起到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重要作用。
一年级《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主要介绍了不同动物脚印的形状。一位教师制作了一群动物走过雪地留下脚印以后及各种动物分别走过雪地留下脚印的课件。首先在初步感知课文阶段,第一次演示课件,让学生对各种动物的脚印有初步的认识;在讲读课文阶段,教师又一次演示课件让学生对每一种动物脚印的形状有深刻的印象;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再次演示课件,让学生耳听音乐伴奏,眼看画面,口中背诵课文,深入地体味文章的美感;最后让学生边看课件,边进行动物脚印形状的练习。这四个教学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积累了学生的语言。
四、再现情境,发展语言。
语言的运用表达是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志,在学生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功用,以画面再现情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如在《卢沟桥的狮子》一文的教学中,有一段描述狮子形态的文字。学生对这一段描述的内容是极其陌生的,但教师此时可以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边运用课件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再次运用课件,屏幕上出现一幅幅画面:有蹲坐在石柱上的狮子,有低着头的狮子,有偎依在母狮子怀里的小狮子,有被大狮子按在地上的小狮子……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练习说话。学生在观察画面时,已有经验储备,按照课文中的“有的……好像……有的……好像……有的……好像……”句式进行说话练习,这样一来,既加深了理解,激发了想象,又发展了语言,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使阅读教学进入最佳状态,从而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张常伟.《试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合作性;阅读教育
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努力地体验合作阅读的好处。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细化合作阅读教育的指导策略,强化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不仅要有正常的师生交流,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小组中的合作以及交流,教师也要动态地优化以及组合相关资源。这样就能够在师生、学生之间开展多向的交流以及协作,充分地实现合作性阅读教育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合作性阅读教育的优势
1.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特征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合作学习过程主动地接受语文知识,例如,可以是全班齐读,也可以是小组齐读,或者分角色朗读。此种类型的学习方式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塑造民主和谐的小学语文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合作探究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配以教师精妙的讲解、指导以及点拨。学生也充分发挥出自身个性,活跃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的适度参与以及角色转换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变得多元化,教师不仅是传授者,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者以及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合作者。例如,在教授《秋浦歌》的过程中,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朗读技巧,可以让学生多次有感情地朗诵李白的其他诗篇,感悟他的作品风格。之后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依据自身所查阅的多种资料来品读此诗,例如,它的大意,意境以及情境,写作背景等。教师可以在学生合作过程中仔细观察每个小组的学习活动状态,主动引导以及启发学生间的有效互动,多多培育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以及合作的意识以及能力,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安排小组间的合作,从而提升合作水平。
3.采用合适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合作阅读的兴趣
从合作学习来看,它坚持了“追求人人进步”的教学理念。同样,在合作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也要坚持合作阅读教学,而且还要将之当成教学评价的目标以及尺度。在此过程中,不仅有个人竞争,还有小组竞争,形成个人计分以及小组计分。这样一来,不仅需要个体积极主动做好合作学习,而且还需要组内成员通力合作,组间成员竞争。这样就会鼓励大家合作,争取小组达标。在评价过程中,每个小组需要在合作过程中挑选出自己的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以及汇报本小组的合作成果,而且教师还要恰当地点拨以及给予激励性评价,使得学生可以较好地体验合作的愉悦以及成功的喜悦。
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合作阅读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合作阅读教育学习,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阅读教学效果和质量。
1.设计目标,明确任务
在合作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地设计每次合作阅读训练的具体指标,这样学生就能够有了判断标准拿人教版三(下)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来说,此篇课文有着浅显朴实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开展合作阅读。教师可以设定如下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拼音与同学进行合作,破解文字障碍后,大家要正确流利地读出书本内容,(重点在于关注本课所规定会认的9个字);此外还要让学生开展讨论活动,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在此过程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并依据本组实情来为组员分配任务,这样就让每个组员都可以认真地思辨,而且分工比较明确,学习任务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2.课后练习的编排
以小学二年级课本来讲,后面的题目大体上都会涉及到三方面:我会认,我会写,读读背背。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大纲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从这些课文来,“读读背背”也因课文不同而有不同的提法,有的可以背诵全文,可以让学生相互检查。有的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向全班背诵。有的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增强学生的合作阅读意识和技能。如果课文适合表演,则可以在小组内“朗读课文,再演一演。”或者此小组“朗读课文”,另一小组“再演一演。”例如,《酸的和甜的》以及《称赞》都属于此类课文。在二上后半册之前,要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但是,还要从二上后半册开始做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例如,《纸船和风筝》以及《假如》。
3.组间讨论,形成认识
学生要在课前独立思考课文中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并且认真思考。比如,学生理解了所讨论的问题,也可以在自己理解后重新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小组讨论可以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和合作的机会。开展充分的组内讨论可以成为合作阅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还要使得每个组员都充分地发表自身意见,并且要提出相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来处理。例如,在教授《秋天的雨》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自由朗读,从而把握文章内容。再开展小组内的阅读活动,让小组中的一员挑选自身感兴趣的某段内容阅读,其他组员认真聆听,而且各组员还要在听完后概述相关内容,而且其他成员可以有效地补充。学生不仅可以按照自身理解,而且还可以邀请老师帮助,这样就做到了人人参与组间活动,形成了非常活跃的学习气氛。
4.全班交流合作,切实做好分层评价
每个小组长要归纳总结本小组的交流以及体会,之后再挑选本组代表将此种体会和交流汇报给班级,组员作出有益的补充,而且其它小组还要多提出有关的意见以及建议。如此全班性的阅读交流合作可以促进合作阅读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例如,在合作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例如自我、小组、组间、合作阅读指标以及教师评价等。此外,还要选择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可以是课堂发言、小组讨论,也可以是自主学习、作业情况以及测试成绩等内容。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信息技术 ; 整合 ;
反思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各种教学资源,为阅读教学创设理想的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跨学科”阅读。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就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自然地、恰如其分地融合到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以此来推进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服务,实现两者的有效整合呢?
1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是丰富多样的,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应该说是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存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品位语言文字,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教学《秋天》时,我设计了通过观赏秋天风景图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如诗如画的学习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通过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秋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利用多媒体能分能合的功能,分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小说着力表现鲁达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的鲜明性格,教师上课前,可放一段电视剧《水浒》中的《好汉歌》:“……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不仅直接导入,而且那高亢的音符、激越的曲调、气壮山河的歌词,令学生听后精神振奋,血脉膨胀,并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节拍而歌之。在这种强烈的氛围下,学生迫不及待地想深入课文了解鲁达如何出手救助金氏父女并惩治恶霸镇关西的。教学《岳阳楼记》,先展现洞庭湖这一特定的情景,把学生带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通过学生的看、听、想,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讲解,就能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看到洞庭湖雨天的景象时便发出了“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感慨,当看到洞庭湖晴天的景象时,作者又抒发了“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情怀,对理解后面作者的抒怀难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像“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语句的意境理解用反复播放录像或“定格”的方法,再穿插教师的讲解和点拨来突破。
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遥远壮观的景物之中,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过的景色,他们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2运用信息技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等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相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互联网接入课堂,可以打破上课时间的限制,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远古的神话拉进课堂欣赏;可以打破空间的局限,思接千载,神游万里,尽览世界奇丽风光;可以同陶渊明一起“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可以同李白一道去感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种大量占有教学资源的优势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实现的,而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做到这一点,从而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45分钟利用效率,让学生在45分钟内获得最大量的知识。教学《故乡》时,教学的重点是理解闰土这一形象的变化,把握作品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我设计复合投影片:先演示少年闰土的投影片,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归纳其形象特点,又演示中年闰土的投影片,让学生结合课文归纳其形象物点,看前后有什么变化,通过具体形象的演示,学生很快地归纳出人物在外貌语言、动作、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并很快概括出人物变化的原因。这样用直观画面突破抽象文字下包含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提高了学习效率。
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学生在作文中,经常感到无话可说。这应归结于教学不得法,怎么改变这种局面呢?赞可夫教给了我们重要的方法:“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学《绿色蝈蝈》时,学生理解完课文后,都沉醉于法布尔笔下栩栩如生的绿色蝈蝈,折服于法布尔精彩的文笔,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借此契机我告诉学生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绿色蝈蝈的可爱图片,你们想不想阅览?在学生浏览图片时我说:“你们怎样把这漂亮的图片介绍给你的家长或同学呢?请大家选取自己喜爱的一幅加以认真观察,通过画面展开合理想象进行仿写”。这时大家兴趣高昂,解决了学生作文时“无米之炊”的难题。
4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反思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喜爱,在教学实践中,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整合过程中,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要讲究实际效果。一要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得益多。二要使学生感兴趣,为学生所接受。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以保证学生爱学,善学,乐学。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了,学习的劲头就足了,自觉性就强了,学习效果自然会好。网络教学,不是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是看学生接受信息并能正确反馈的信息量,而不是看接受过多少信息量。因此,在采集、整理信息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适量、适度,效果第一。三要相机搞好调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指导,给予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要求。
整合要让信息服务于课程,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改善,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录音或影视图像时,不能不加任何必要的指导和反馈,而只是单纯播放。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要进行哪些工作,或什么时候播放什么,放在哪个环节播放,以及要综合运用哪些媒体,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安排,全面考虑,只有把握好契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春》时,为了不干扰学生的审美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播放春的朗读视频,要在赏析了四幅春景图之后,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理解,老师再问学生想不想去寻找春天,此时播放与课文内容配套的视频,伴着优美的音乐,欣赏美丽的画卷,听着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一定会被调动到。
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要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完成,如果仅仅是把教材内容搬上屏幕,用“白板”代替黑板,那就是一种不讲效益的整合;如果传统教学能胜任的教学活动,非要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去实施,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浪费,有时甚至是画蛇添足。例如《春》一文中有一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为了让学生体会“钻”一字的妙用,可以借助媒体展示小草钻的过程,但这只是视觉上的体验,我设计的是让学生伸出手指先做出“长”的动作,再做出“钻”的动作,学生在体会钻的动作时,手指不断扭动,很深切的体会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样,既不用做复杂的课件,又收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有选择地进行,要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为准则。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提高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实效性的初步研究,课程改革的推进日新月异,时代催生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时代的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整合课的实效性,为培养新时期的有用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3]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4]何克抗《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首先,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必要延伸。它能有效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课堂内的阅读也是有限的,在课内阅读中学生只是走过堂式的被动阅读,阅读具有更多的目的性,即为学阅读而阅读。教师在课内阅读中更多的是传授阅读方法。这种习得的阅读方法,学生只有在课外无限的阅读中加以运用、实践,方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如果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的能力是很难得到提高的。
除了阅读方法外,通过课外阅读还能巩固在课内学过的字词,也能获得更多的新词,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在遇到新词时,通过上下文或查阅资料获得新词意思,也能提高解词的能力。
其次,加强课外阅读能增强学生见识,农村学生由于生长的环境相对封闭,见识少,从课外书上可见到自己不曾见识的事物,在写作时,不至于因为无知而无话可说:比如《我家的小档案》,学生不知如何下笔,很多学生是不知小档案为何物,更别说《我家的小档案》了。
第三,通过课外阅读不但可以了解很多不知的事物,还可以学得新的句型与写作章法,这句法与章法积累多了,在自己写作时就能加以变通与运用,从而提高了写作能力。
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新语文课程标准》也作了明确规定:“5-6年级要拓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比重,而农村学生几乎很少阅读,原因有客观的如办学条件差,社会家庭等因素,也有主观的,如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缺乏兴趣等。总的概括如下:
1、阅读兴趣不高。由于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好多学生读书积极性不高。虽然老师也有强调他们要多看课外书,但他们却因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
2、阅读环境不完善。好多学习生条件不具备。学校也没有开设课外阅读课,从而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
针对小学生阅读的实际,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1认真搞好阅读教学环境的完善
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1.1学校要完善。学校应多方集资逐步完善教学设施。每个农村小学应着力建起图书室。图书室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查索工具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学习知识的好场所。
1.2家长要配合。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开发智力、增长见识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经常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书。一般而言,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过渡到纯文字,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健康,因为不好的阅读材料会误导学生。②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③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阅读面要广泛。除陪孩子购书外,家长还应多陪孩子一起读书,总之,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2采取恰当措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1榜样激励。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伟人、科学家及身边成功人士是如何读书的,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课外读书兴趣。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的,他一生学习了几种语言,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酱油吃……古往今来,凡是对人类有所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
2.2好书引读。根据学生特点,教师可选择一些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了什么。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阅读,还可选一些贴近孩子生活的读物让学生读,学生读来倍感亲切就会去读。这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3收获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学习的愿望。”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佳句,举行朗读比赛,摘抄本展评,讲故事比赛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读书体验,教师要即使给学生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读书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不可少的内容。
3认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广大教师和家长要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效果。
3.1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在培养天天阅读的习惯,这要求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适合的读书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好几天不读,所读之书一旦选定就要读完,不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读书要一本一本地读,切忌粗枝大叶,而且每天的阅读量要适合自己,开始可以少读些,慢慢地就可增加阅读量。其次是要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对书上的好词佳句,不理解的字词可以边读边用笔圈一圈、划一划,有感触时,也可以写一写。最后是作笔记的习惯,要引导学生摘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
3.2要培养恰当的阅读方法。 曾有人这样指出:不同之书,应 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简。读书方法有多种:粗读、略读、精读、品读等。小学生背诵的古诗词、名人名言可品读,对一些报纸,信息资料可略读。小学生读书一般的程序是:先领略全文,把握主要内容,接着到各部分,理解词句,再到整体,领悟作者的写作思想与写作技巧。这些方法教师主要在课内阅读中加以培养。
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定时定量的阅读任务,只要持之以恒得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会逐渐成为自觉行为。课外阅读将给孩子同样多的乐趣,将给孩子一个多彩的世界。参考文献
[1]石忠仁《教育原理》
一、要引导学生在自读中享受阅读兴趣,产生期待心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里,笔者认为教师要尽力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解放,放手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方式的合理选择,引发自己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碰撞,以使他们在语文课堂阅读中如蜜蜂采蜜一样自由自在地去采集花蜜。因为学生只有在阅读期待的兴趣被激起、自主参与阅读活动、身心轻松愉悦的情境中,才能激起自己全程的、强烈的阅读期待。例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时,我就留给了学生很大的阅读空间,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到秋天的美丽与迷人后,我就引导他们想一想能用什么方式来读好范文,并能够说出具体的理由。这时,有的学生会说:“是第一句,因为第一句话是总说秋天山野的美丽,后面则是具体说。”其他学生觉得很有道理,我就让他们齐读,其余几句分组朗读。这时,又有学生说:“可以四个小组合作读,因为这一段话有四句话,可以一人读一句。”听他们这么一说,学生都来劲儿:“四人合作不一定要一人一句,也可以齐读。”“还可以赛读,谁那一句读得好,就读那一句。”学生的阅读兴致这么高,我就组织他们按各自的想法尽情地去读课文。多年的阅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自主阅读是很感兴趣的,他们的阅读期待并没有因为对范文内容的理解而减弱,却是能进一步激起自己的阅读期待。
二、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阅读的妙趣,扩大期待视野
对于小学低段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的年龄认知等特征,他们的阅读能力不强,他们的阅读期待大多只停留在主要内容上。所以,笔者认为,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讲解课文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课文中还有许多情感需要去体验,还有许多人文内涵可以去挖掘。这些仅仅依靠教师的分析、提问、灌输,是学生所不能汲取的。基于此,笔者觉得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征,适时地、合理地创设阅读教学情境,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探知欲望,让他们在感受巧取横生的阅读的同时扩大期待视野。
创设情境的手段很多,如操作演示、语言描述、音乐渲染、角色模拟等,教师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运用,以使学生产生更深的期待。
例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我制作了一个陶罐帽子和一个铁罐帽子,指名两个学生扮演铁罐和陶罐,让他们各自模拟对话。这样一个演示,调动起了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学生个个争演角色,并能注重陶罐和铁罐对话时的不同语气,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默默产生,由期待了解课文意思变成了期待通过阅读获得语言进行再创造。
三、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期待习惯,拓宽期待空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内容的教学,学生的阅读也不应该只局限在课本或教材上。语文教材是学习工具,而不是学生具体的学习内容,课堂是学生按时学习的场地,学生的阅读应拓宽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教材延伸到课外读物。在阅读教学中,课内的观察,目的是为学生的阅读期待创造广阔的空间。例如,在教学《小木匣》后,我安排了个子一大一小的两位学生来数步,大的代表五年后的科利亚,小的代表小时候的科利亚,看看五年前埋的小木匣,现在是不是也需要十步。同时让学生在实践卡上记下数据,想想课文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又一次被激发,他们会主动寻找、搜集相关的阅读材料以满足自己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