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8篇

时间:2023-08-14 09:25: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篇1

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信息保存与传递、扩散的重要机构之一。通过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献信息,实现思想、知识、信息的交流,从而提高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提高社会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在人类历史和信息交流史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家对文化设施的重视和投资力度的提升,县域图书馆的建设也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图书馆目前已成为每个城市的文化地标,作为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它不仅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象征,也成为了城市展示文化底蕴的窗口,更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和公众基本素养的整体表现。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全面推广全民阅读活动

社会阅读是图书馆一项长期的工作,推进社会阅读已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各级政府都将促进社会阅读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对当前社会的阅读新趋势,县域图书馆更应充分发挥作用,积极探索为社会阅读提供优质服务的途径,为社会阅读提供一个平台,进而成为社会阅读的精神家园,这是图书馆建设和谐社会的使命,也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1.开展青少年阅读活动

在青少年阅读活动中图书馆应联合各个学校,组织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老师和图书馆管理员的引导下,走进图书馆这个“第二课堂”感受课本之外的丰富知识。

为了丰富青少年的课余文化生活,延津县图书馆就开展了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读书活动和比赛活动,如读书征文、诵读经典诗歌、讲故事、读后感演讲比赛等等有益于青少年的读书活动;还通过黑板报、宣传展板、新书展览会、图书宣传周等方式,向学生推荐新书好书,在丰富学生阅读氛围的同时,更加直观的对学生做出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图书类别选择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2.休闲阅读理念的倡导者

县域图书馆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人文休闲阅读的主题,让读者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受环境与读者的亲和力,让读者领略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并感受其人文关怀。

延津县图书馆是河南省首家推出音乐茶座休闲理念的县级图书馆,更是图书馆为满足读者苦读之余,放松身心休闲阅读和舒缓压力的休闲场所;馆内装点着激励读者的书法作品、伟人圣像、名人警句,阅览室的布置设计宁静、高雅、温馨,使读者全方位的感受到图书馆的书香氛围和人性化设计理念;休闲阅览室里还特设有我县本土作家的作品专柜,向读者推荐本土籍知名作家作品。

3.关注弱势群体的引领者

作为人类知识文化传播与贮藏的图书馆,无论是从其起源、发展、功能、性质以及内在要求和外部影响来看,都具有社会性和人文性。一个图书馆是否体现了自身的价值,是否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它的服务、教育功能,就在于它是否真正体现了人文精神,体现了人文关怀。

残疾人是社会群体中最困难的特殊群体,延津县图书馆为残疾人设立了无障碍阅读环境,开通以满足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和方便残疾人行走的绿色通道、以及残疾人专用卫生间,还有可自由取阅的开放式残疾人读物专架等,并针对残疾人对相关专业图书的需求,设置新书需求登记本并及时采购上架,满足弱势群体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

二、开展创新型公益,打造图书馆公益服务品牌形象

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图书馆新馆的建筑造型都很独特,它的落成为县域这样的小城市增添了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如果仅有奢华的外表而缺乏丰富的内在,只能是形象工程的一种点缀,不可能成为文化核心的所在。所以发展中的县域图书馆应该注重创新图书馆阅读服务活动的开展,通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公益性讲座,让读者在公益活动中加深对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的认识,提高公共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信任度和良好的社会服务形象。

县域图书馆目前有许多的服务项目停留在单一的服务方式,仅仅是提供书籍、报刊的借阅上,对读者的吸引力不大。在快节奏发展的文化经济时代,读者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图书馆需要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来满足读者的需求,例如延津县图书馆向广大人民群众实行了全免费开放制度,各阅览室全部实行开架式免费阅读;免费为读者办理图书借阅证等,同时还开设免费为读者复印、下载、打印业务,以及为阅览室免费提供老花镜、物品寄存和冷热饮用水项目等等。

三、创新阅读服务方式 丰富公益活动项目

建设没有“围墙”,没有“门槛”,更具“吸引力’的图书馆,应该是县域图书馆追求的目标。面对环境的变迁、社会的期待,图书馆不能再囿于过去的传统框架,不能再将图书馆的活动空间和影响范围循规蹈矩地限定在馆舍或有限范围之内,而应走向“大千世界”,发挥更多的社会功能,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建设没有“围墙”的图书馆,要用开放创新的思维拓展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推行更加便利的服务方式,使图书馆的服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开拓创新是新时期对图书馆提出的新的要求。在图书馆工作中不能满足于现状,而应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开辟新的服务项目,改革信息传播的方式与手段,利用现代化技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1.开辟图书馆阅读服务新项目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正在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阅读方式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图书馆应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发展,利用现代技术和现代通信手段,拓展服务功能,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

延津县图书馆建设有自己的图书馆网站,开展有图书查询、预约借书业务等;另外延津县图书馆还是在本地区率先开通数字图书馆业务的公共图书馆,让本县读者先人一步体验到数字图书馆提供的24小时文献传递服务,凡是开通数字图书馆业务的读者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只要是能上网的地方都可以免费直接登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使用信息的方法,较之传统图书馆具有很大的优势;而且开通数字图书馆的读者就等于免费“拥有了一座自己的图书馆”,足不出户就可博览天下文章,同时它使图书馆的服务无限延伸到了各地。

2.开展全民阅读文化活动

随着图书馆阅读活动形势的发展,图书馆开展读书讲座活动,已经成为各个图书馆实现价值、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图书馆每年应定期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开展与读书相关的公益性活动;并不定期举办各种公益性讲座、放映公益性免费电影、开展新书推荐展览会、免费送书下乡等等活动,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吸引广大读者参与到读书活动中,从而了解图书馆、使用图书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

延津县通过黑板报、宣传展板,举办新书展览会、图书宣传周、读书月、读后感演讲比赛等活动,向读者推荐新书好书,在丰富馆内工作氛围的同时,更加直观的对读者做出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图书类别选择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引导读者充分认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3.拓展图书馆服务领域 建设多元文化教育基地

传统图书馆服务主要以单馆运作为主,各级图书馆立足于本地,利用馆藏资料开展各类服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创新性,要求其对日常运作模式做出改变。县域图书馆应以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优雅的学习环境,热情周到的服务,以及具备良好精神面貌的管理团队为依托,与相关部门协作建立文化教育基地。积极为广大读者搭建学习进步的平台,充分发挥图书馆宣传教育导向作用,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县域图书馆要积极组织建立科普教育基地,以加强科普网络、科普队伍、科普阵地建设,向全县广大群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宏扬科学精神;图书馆要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青少年维权岗、关注弱势群体的爱心书屋等文化教育基地,开展好第二课堂的学习活动,把未成年人教育好、培养好,是关系到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

四、打造高素质服务团队 全面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形象

随着读者文化层次的不断提升,对信息量的阅读需求也不同,阅读的方式也因人而异。这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图书馆普遍缺少既懂专业,又懂经济、外语、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已有的从业人员中,有一部分人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他们要提供的信息服务而言,便略显力不从心。尤其是市县级图书馆,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县级图书馆就显出先天不足,如基础差、底子薄、馆藏文献、信息储备不足、图书购置经费及其它活动经费短缺、管理手段单一等等。

1.全面培训图书馆员自身素质

图书馆的主体是馆员,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就要不断提高馆员自身素质与修养,及时补充更新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新时期图书馆管理中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为新图书馆塑造新的形象。

图书馆免费开放后,使社会公众对图书馆的服务需求日益提高,这就对图书馆的服务形式、服务流程及服务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批新形势下图书馆的高素质服务团队,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读者。县级图书馆要通过加强对图书馆员工的素质培训和教育,来激发职工的工作潜能,把服务工作细化、更贴合读者的需求。

延津县图书馆在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教育,提升图书馆整体服务管理方面,为提高员工个人形象,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服务团队,组织全体职工参加商务形象与礼仪培训,学习关于礼仪、服装、形象设计,美容化妆、茶艺、标准普通话等全方位的礼仪知识,对员工由内到外的综合素质进行了指导,使图书馆员工以全新的形象和良好的状态投入到读者服务工作中,塑造了良好的个人职业形象,整体提升了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公众形象。

2.调整员工固有服务心态

图书馆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图书馆人的形象,因为图书馆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人,离开人的作用图书馆形象就无从谈起,而形象主要来自通过为每一位读者的热心周到的服务,给外界留下的印象及获得评价的总和。应该说,馆员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尺度,其好坏对工作人员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图书馆的服务工作离不开人与文献资源的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离不开人与整个社会的关系。开展礼仪培训,改变图书馆员固有的工作心态,以全新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以最热情的服务方式、最优良的服务质量、为广大读者提供最有用的信息资源,才能充分体现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真谛。

3.改变传统服务方式

传统的图书馆观念落后,思想封闭,只求馆藏数量,不讲质量的观点依然存在;重藏轻用的管理思路、忽视信息传播的服务意识依然根深蒂固。这些传统的思想观念严重束缚着图书馆人的头脑,制约着图书馆的健康发展。积极主动地掌握读者的需求状态,提高自身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增进与读者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双方的了解和信任,从而在广大读者中树立良好形象,才能有的放矢开展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

篇2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隐喻;教育

隐喻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语言学家扩大了隐喻的研究范畴,把换喻、拟人、提喻等都归属到了隐喻的范畴中。关于隐喻功能的研究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社会语言学为基础,探讨了隐喻的相关功能。

一、隐喻的构词功能

社会语言学认为,隐喻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并体验另一类事物,其不仅指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对社会的一种思维方式。人们在给社会中新事物命名的过程中,常常习惯用已经存在的相似事物的概念去创造,这是因为人类有着隐喻的思维,同时也有利于社会成员对新生事物的理解和记忆。在汉语中有着大量用人身体词汇而创造的隐喻词汇,这些隐喻词汇所表达的事物与人体特征在某一方面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这就是隐喻的构词功能,例如“首脑”体现的是控制功能,“祖国的心脏”体现的是政治的中心性,“机械手”体现的是手的抓握功能等。

二、隐喻的表情功能

人有两种属性,分别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相对应的,人也有生理需求和情感需要两种需求。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是人类在社会交往中的一种交际工具,其中科学性的社会语言往往难以满足人类的情感表达需要,这时隐喻就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最佳工具之一。文字是思想感情的载体,社会语言学将语言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但科学化的语言研究往往不能展现出语言的表现力,无法真正取代创造力丰富的隐喻语言。隐喻性的语言是人类表达内心世界和内心情感的重要工具。

三、隐喻的美学功能

隐喻是诗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段,是诗人想象的翅膀,从社会语言审美的角度来看,隐喻的美学功能十分明显。隐喻能够为平淡如水的语言增添特色,为文章增加魅力,能够让人们在社会语言交际中进行超乎实体的思索,去想象一个超越社会、超越自然的世界。从这个角度来看,隐喻属于感性思维的范畴,在社会语言学中,感性不能取性来进行审美,但审美过程中如果失去了感性,则会让社会语言失去个性和人文性,使得社会语言变得沉闷、乏味。隐喻的魅力在于打破理性思维的限制,呈现出多层次、实虚相生的一种意境。

四、隐喻的文化功能

文化是社会的一种重要属性,而社会语言与文化则有着一种镜像关系,能够展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社会语言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任何社会语言中,隐喻都能够展现出一种文化特性。任何国家的社会语言都有“桌子、母亲、学校”等词汇,这些词汇是所有国家所共有的东西,并不能展现出文化特性,而“卧薪尝胆、四面楚歌”等词汇则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文化,这些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这一类词汇体现出不同社会人类思维的相异性,从而将隐喻的文化功能展现得淋漓极致。

五、隐喻的教育功能

隐喻在教育中也有着很大的功能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通过教学隐喻来进行教学反思,二是教师通过隐喻来制订学科教学策略。隐喻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改善教学质量。国外对于教学隐喻的研究相对广泛,且证实了教学隐喻的重要功能,而我国关于教学隐喻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来类比学生刚刚接触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事物,从而加强学生对于新知识、新概念的理解程度。

本文以社会语言学为基础,探讨了隐喻的构词功能、表情功能、美学功能、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隐喻性的语言在现代社会语言使用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其生命力强大,能够展现出主观社会和客观社会的感知和体验。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国家治理 社会治安防控 刑法保障 社会秩序体系

【中图分类号】D9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3.011

国家治理体系下的社会治安防控

国家治理与社会治安问题的关系。国家治理是指党和国家对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领域进行有效治理,使社会达到和谐安宁的状态。国家治理体系是指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其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作用的对象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所组成的有机系统①。因此,国家治理面对的是更为具象的社会体系,包括社会治安在内的一切问题都要以时代特点为关照,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国家各项制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社会治安作为社会各项事务中直接关系安全稳定的问题,是国家治理得以顺利展开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治安是指社会主体对社会秩序进行维护,实现社会稳定和安全。有学者认为,社会治安问题是治安的分支概念,应与治安状况、治安工作构成三位一体的完整概念。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下,社会治安的核心要素为秩序与安全,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终极目标。预防和控制扰乱社会秩序的不安因素是新形势下国家治理的必然趋势。

社会治安防控及其体系建构。为了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相一致,社会治安防控及其体系构建成为我国治安工作的重点。构建符合法治化战略要求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当前国家治理在治安领域的应然之举。违法犯罪行为是直接破坏社会秩序的人为因素,是社会失序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因此,从国家治理体系的效益性和社会治安问题的决定性因素来看,体系构建应当针对违法犯罪行为;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考虑,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需要有的放矢。基于社会治安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应当立足于违法犯罪行为,以体系性的视角形成符合社会治安规律和特点的系统,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基石。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功能向度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征表。首先,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具有系统性,这是由治理对象所决定的。治安防控体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因而也就囊括了各种治理防控方式,这些多元化的要素共同构成了体系的整体,进而形成了一个有机防控系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构需要国家积极主导,无论是体系主体还是体系的施加对象,防控措施应相互配合,以组织化和有序化的状态高效地对治安问题进行防控,进而实现社会治安领域的有效治理。

其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具有包容度与开放性,其内部的建构要素是开放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目标是为了应对社会转型,对社会治安问题进行治理,因此,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同时,由于社会的时代性,治安问题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能够容纳不断变化的行为类型,并能对新型违法行为予以调整,同时也要依据不同的社会情形发展不同的防控措施②。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核心功能:社会秩序之规范与控制。一切规范的作用都在于通过个体行为的引导使整个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诸多属性及功能向度中,规范与控制功能是根本性和全局性的。规范功能是指通过规范,特别是刑法规范,在社会中培育良好的规范意识。因而,规范性特质强调本源性和基础性需求,强调从根本上寻求社会秩序稳定的有效途径。在诸多规范中,法律规范无疑是规制违法犯罪行为最为合理和有效的选择,它明确了公民行为的一般界限,维持着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与规范功能一致的是社会控制功能,这也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本质所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构需要遵从两方面:一要优化社会的管理,二要对个体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因而,社会控制功能要综合社会权威的各方面力量,在相关规范引导下,对社会群体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指导,从而实现对社会秩序和安全的维护。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与刑法保障的功能性耦合

刑法保障的应然功能:兼顾个体法益与社会价值秩序的体系性保护。刑法是对人们行为进行指引的规范,能够有效保障公民的权益和利益。刑法对秩序的维护实现了法规范的自在意义,并在社会生活权益与法规范的自在性中实现内在的勾连,这保证了法秩序和生活秩序之间的体系平衡,应当成为后现代社会下刑法保障所兼具的应然功能。③

无论是个体法益保护还是社会伦理价值的维护,对于犯罪行为违法性本质的探讨都旨在为刑法规范的合理性及其控制社会的正当性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在不同观点交锋的过程中,刑法不断完善着其保障法的体系和结构,从自然法对于个体权利的崇尚到社会法对于社会整体的关注,刑法保障的功能指向一种体系性的秩序,即以多数人共同安全生活为必要,兼顾个体法益和社会伦理价值。因此,刑法需要对破坏和阻碍社会体系秩序的行为予以规制,通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有效规范,实现刑法保障的应然功能。

功能性耦合:社会秩序体系的维护。现代国家治理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应对复杂社会治安问题的一种方式,基于社会治安问题的多样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构的侧重点在于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控制。建构的功能向度及属性指向是要形成安全有序的社会体系结构,以规范和管理的双重视角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刑法规范作为社会诸多规范的一种,在法律层面不断发挥着对公民个体法益和社会伦理价值的保护作用,最终指向的价值诉求也必然是对社会秩序体系的维护。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与刑法保障在制度归宿上都致力于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与控制,在控制社会的功能上存在着耦合性。在实现功能的方式上,二者有所不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于国家治理框架,在宏观层面直接对破坏社会秩序的各种治安因素予以规制,刑法保障则基于规范的强制性,对阻碍和削弱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规制。然而,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整体,从社会体系论的角度考量,维护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体系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刑法保障的最终目标。

结语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作为对社会机体病因的一种有效治疗措施,其体系建构需要符合规则性,并以社会本身或社会秩序体系作为起点和目的。刑法作为社会普遍遵循的法律规范,在治理社会的层面同样要以社会秩序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为依归。因此,现代社会始终处于两个维度的控制过程中,即外在的宏观层面的社会控制和社会机体内在的规范控制,而作为外在社会控制的治安防控体系与作为内在规范控制的刑法保障都致力于共同促进社会机体的不断自我进化。

注释

莫纪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法治化》,《法学杂志》,2014年第4 期。

李晓明、张跃进主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第45页。

篇4

论文摘要:运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发现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陕北民歌的诸多传统性功能正在不断走向衰微。针对这一现象,应该高度重视对其进行挖掘整理、理论研究;并且应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加强创新与传播,使陕北民歌重现它的生命力与独特文化魅力。

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地处中国东、西部的结合带,是草原、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融合区,也是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频繁往来的交汇地。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东西部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文化。陕北曾以丰富的民间音乐闻名全国,陕北民歌的数量之多、流传之广是其他地区的民歌无法比拟的。陕北民歌形象而概括地描述了当地复杂多元的民俗活动和风貌,向世人展示出陕北民俗独特的文化魅力。

民俗借助语言来储存、传承、发展和规范人们的行为,而语言又通过对民俗的储存、传承得到自身的丰富和发展,他们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特定的民俗催生了特定的民歌,民歌又成为研究民俗的重要资料。学习、研究、欣赏民歌,只有把民歌与民俗结合起来,把握二者的内在联系,才能获得对民歌的深层理解和感悟。陕北民歌的精要之处既在于描述陕北人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征,更在于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民间音乐中得以一脉相承并且保持长期不变的品种,总是和一定的礼俗活动结合在一起的。礼俗通常是人类生活中长期保持不变的社会活动,依附于礼俗活动音乐也就因此得以保存和传承;与礼俗活动关系较远的音乐品种,其生存和发展往往取决于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中易变的活动,所以与之关系紧密的音乐也就经常处于变化之中。陕北民歌是和生成它们的陕北劳动方式、交通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所有这些发生剧烈变动时,它们的传承过程和传承方式也随之变化,陕北民歌的功能性也有了新的变化与发展。

一、生存环境的变化导致某些功能的弱化与整体形式的日渐衰微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生活背景,陕北民歌亦然。它是陕北农耕社会生活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陕北地区地理环境恶劣,土地贫瘠。陕北人虽然终年辛勤劳作,仍然无法果腹,有时不得不撂下一家老小,到宁夏、内蒙一带去谋生,俗称“走西口”。尽管“西口”距离陕北并不遥远,但由于过去陕北地形复杂,交通十分落后,又生逢乱世,往往一别不知音讯,故人们望着要“走西口”的亲人或情人,伤心是难免的。于是出现了大量的反映生离死别、盼望亲人早日归来的山曲与小调。

不同时期的陕北民歌,其社会的功能有很大的差别,陕北民歌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功能性的差异也直接影响着陕北民歌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方向。由于生产劳动的现代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传统民歌所固有的那种劳动性、排忧性和诉苦性自然会随着而丧失。至于革命民歌所表现出来的宣传性、歌颂性和记事性,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功能,这种特殊的功能也必然会因时代的变迁而不再发挥作用。由此看来,陕北民歌的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和发展,其日常功能也在不断演变,现在已逐渐萎缩为比较单一的娱乐性功能了。而且仅此一种功能也受到了电影、电视和流行歌曲等众多现代娱乐形式的强大冲击,而显得愈来愈不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审美形式特征。

就劳动发生说来看,一些产生陕北民歌的劳动方式现在或已消失或已退化(如赶脚、渡船、打夯、推磨、打场等)。就仪式发生说来看,出行、跳火、请神等仪式在当今社会已基本不复存在;保锁、过关、上梁、婚礼、丧礼等仪式虽还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的地区存在着,但其仪式形式也已逐渐趋于现代化和简单化,因而很少有人在这样的仪式上唱民歌了。随着交通的便利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世界变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旷野之歌也就自然而然原有的生存土壤。在现代社会,伴随着社会风俗的不便再随意吼起来了。至于那些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真实故事和真实事件也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成一种历史的陈迹。

如今,陕北民歌作为陕北人生活中的特有的娱乐方式和通用语的功能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消解。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工业生产对农业生产的逐渐替代,整个社会环境的更迭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加之外来文化的入侵,古老的陕北民歌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人们可以看电视,听广播,唱流行歌曲,这就使许多人不再那么醉心于他们曾经借以排忧解难的陕北民歌。美国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而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关联。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考察一种文学现象时,就不能独立地关注这一文学活动的某一方面,而应该对文学活动的这四个相互关联的环节进行整体的观照。陕北民歌作为一种艺术现象和艺术活动,它的兴盛与衰落也是以上四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艺术作品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并打上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社会与人文的烙印。陕北民歌是陕北农耕经济社会的民间文化产品,是农业生活的产物,农业文明与民歌是一种依附的关系。物质的发展与快节奏的生活使民歌失去了改变、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个体创作的彰显以及媒体的炒作,陕北民歌的乡土性、集体性和口头性已大大削弱。现在演唱的陕北民歌基本上都是过去的民歌,内容离时代越来越远。传统民歌中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与当今时代格格不入。因而,以此为表现内容的陕北民歌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下已经越来越失去其发展的生命活力了。

陕北民歌功能的弱化大大削弱其继续发展的动力,人因功能弱化而衰老,因功能弱化而枯萎,一种艺术形式也会因功能弱化而衰落。这是自然现象,也是客观规律。精致化是艺术发展的趋势,但艺术的生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消失。陕北民歌的日渐衰微,更引起我们对之加以发展与珍惜的及时性与迫切性。无怪乎冯骥才先生大声疾呼:“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和遗产死去。它们失却得无声无息,好似烟消云散。能够让自己的文化损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吗?能够叫后人完全不知道这些伟大的文明创造吗?”因此,及时全面地抢救、利用、保护陕北民歌就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

二、陕北民歌的功能性显示出顽强生命力和丰富的灵活性

虽然,民间音乐在传承过程中受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制约,但是,其传承方式又有着极强的稳固性和灵活性。前面讲过,特定的民俗催生了特定的民歌,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生活史与心灵史的生动记录,与陕北人民生活相关的事物几乎都可以从民歌中找到。

有着古老传统和深厚积淀的陕北民歌是不会这么容易彻底消亡的,面对现代化的剧烈冲击,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应变方式,可能开始有些措手不及,但很快就会找到应变之策,以另外一种变体的模式继续传承下去。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酒文化是当代民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民歌与酒文化又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酒与陕北民歌的密切关系自古有之,但绝无现在如此突出。当前,中国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更为迅捷,陕北乡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脱贫致富的人群正在迅速扩大,经济的发展也为酒文化及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生存背景。

第二,陕北地区形成的以民歌手为主要成员的流动团体,成为当代陕北民歌新兴的表演者、传播者和创作者。不少年轻的农民将这当成了谋生手段。不少歌手纷纷走向北京、西安、深圳等大城市的歌舞厅,还有不少走进了艺术院校。

第三,陕北民歌在当代民俗的演变过程中会放弃一些有形的东西,但陕北民歌的特色、风格未变,精髓未失。确实,随着陕北乡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剧,陕北以前所特有的生存环境、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都有了根本的改变,反映在陕北民歌中那种孤愤激昂的悲情美。“‘出走’与‘逃离’为精神主题以及表层热烈、深层苍凉的异质性结构”都在逐渐消失。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陕北民歌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未变,集体创作的创作形式未变,即兴创作、演唱的创作方式未变,陕北黄土地的传承环境未变,在陕北这片黄土地上产生的歌、词、声、腔,反映的是当代乡民真实的生活状况,也是人们真实情感的流露。

三、对陕北民歌发展方向的思考

以上陕北民歌功能性在当代民俗中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符合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规律的,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转贴于

音乐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社会,陕北民歌的发展也离不开当代社会的民俗状况。它不以一种单一的形式进行传承,而是以多线条、多思维、多层面的形式,尽力适应和激发民众的审美感受,使主观和客观、审美对象和审美情感趋于统一,从而引起社会的认可并得以传承。我们也应看到在当前现代化进程加快以及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人的主观能动性会对陕北民歌的发展产生相当大的影响。音乐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是深入民间,了解民情,挖掘整理,加强理论研究,改造与创新,开发利用,进一步繁荣我国音乐文化事业,使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1 搜集与整理,加强理论研究陕北民歌就像黄土地遍地生长的野草一样散落在陕北大地的沟沟洼洼、村村寨寨。要对陕北民歌进行全方位的一无遗漏的搜集整理。对着名歌唱家及其传人要逐一搜集其作品,建立民歌档案,同时要采用摄影、摄像、录音、录制光盘等现代化的手段将那些流传在民间的原始民歌原汁原味保存下来。首先,我们应该致力于搜集整理出版这样两部陕北民歌集。一部是《陕北民歌集成》,另一部是《陕北民歌精选》。运用现代化的电子载体永久保存,“集成”要在数量上求多求全,要注重其资料价值和保存价值;其次,“精选”要在质量上求新求精,重点要选编那些广泛流传的,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并具有深远艺术生命力的优秀民歌,要注重其审美价值和普及价值。

在艺术发展的进程中,理论与创作永远是一驾马车上两只并行不悖的轮子,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二者只能同步同向而行,而不是反之。创作是实践、是基础,理论是指导、是升华。理论研究并不是创作的附属物,理论研究是对创作的开掘、开拓与提升,开掘其潜在的精神内蕴和艺术文化价值;开拓其创作的方法与思路;提升其艺术的品位与艺术品格。

2 结合民俗风情,改造与创新陕北民歌产生于远古时代,发展于近现代,繁荣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民歌发展的历史雄辩地告诉我们:陕北民歌是完全可以在改造与创新中求生存与发展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全国新民歌运动的掀起,陕北民歌也曾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振兴期。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根据陕北民歌创作的信天游《我低头向山沟》和《黄土高坡》以及中国西部摇滚歌曲的兴起与兴盛等,都曾一度唱红全国。这一系列的革新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陕北民歌的繁荣与发展。

没有继承就没有革新,对传统陕北民歌不能搞民族虚无主义。结合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革新传统陕北民歌,首先要研究传统陕北民歌的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把握它招人喜爱、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从中汲取艺术营养,其次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了解并掌握新时期的社情民意及群众的思想观念,从中精选创作素材。在继承传统陕北民歌真实质朴、率直明快、感情浓烈、语言形象的艺术基础上,剔除其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糟粕,使之具有先进的思想内容、时代精神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形式,体现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3 开发与利用,繁荣我国音乐事业艺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对陕北民歌的保护与抢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让陕北民歌这一民间艺术的瑰宝和民间文化资源在新的时期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这就很有必要在对民歌的抢救与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知道陕北民歌、了解陕北民歌、喜欢陕北民歌,他们才会自觉地利用陕北民歌这一艺术形式。因此在开发、传播陕北民歌这一民间艺术资源时,首先要广泛地开展多种多样的民歌演唱活动,每年定期举办陕北民歌大赛,组织陕北民歌业余演唱队,使陕北民歌进课堂、进厂矿、进田间、进千家万户。建立民歌博物馆打造民歌文化村等等。

其次,着手陕北民歌在外界影响的扩大化过程。在陕北本土对陕北民歌普及的基础上,进行展演式保存、媒体保存。组织一批作家创作一系列反映陕北民歌的文艺作品,将陕北民歌融入到歌剧、小品、舞蹈、小说、电影、电视等多种文学艺术形式中,从而多角度、多渠道地将陕北民歌推向全国。艺术是独立的,同时也是融合的。在独立中求生存,在融合中求发展。陕北民歌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只有融合到现代艺术的大舞台大天地中,才能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篇5

(一)教育的服务功能

全民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教育是一项公共产品,远程教育是这个服务体系中重要的子产品,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其促进教育实现价值的主导型方面,具体来说:(1)以目标为导向的教育服务功能。从资质角度划分,远程教育主要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因此,远程教育通过职业能力提升、科学知识普及、学历证书获得等为导向,可以帮助学习者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2)以拓展为目标的教育服务功能。远程教育除了独认行使教育应然职能,还可以成为线下教育的补充形式,比如辅助学校课程进行翻转课堂或师生交互形式多样化。随着远程教育辐射范围的扩展,教育主管机构可整合国内及国际科技、文化及教育资源,通过打造专业化课程促进远程教育发展的国际化程度。(3)个性化教育服务功能。个性化教育是学习主体自我选择的一种学习模式,是学习者根据自己兴趣和需求进行远程筛选并参与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远程教育的交互功能

学习型社会是社会系统重要的表现方式,远程教育具有表达社会主体思想交互的功能。(1)人机交互性。远程教育的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的人机交互,阅读相关信息,理解文本资料,最终实现线卜学习资源与学习者的有效互动。(2)人际交互性。远程教育的交互性还体现在媒体两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教学团队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各主体通过教学过程中提问、答疑、讨论和协作,不仅增加了主体之间的感情交流,还建v.起更加强大的信任度,为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3)学习者与学习模式的交互性。远程教育是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的必然,是传统教育“教师主体性”转变为“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变革,远程教育提供了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类别的空间,因而构建起学习者完整的自主学习体系,实现了学习者与学习方法的良好对接。我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真正的学习是学习载体影响下的自主学习,学生只有具备了强大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真正的学习型社会才能建v.起来。

(三)远程教育的组织功能

学习型社会是自成体系的社会发展模式,以社会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性与组织性为基础。远程教育作为学习型社会构建的主要依托,组织协调功能也是其主要应然性之一。(1)教育资源自成一体。远程教育的使用价值是通过教育资源组织促进学习者目标实现,是教育发展中教师师资、学习资料、课程资源、专业知识等相结合的资源整合过程,是教学组织者和技术支持者合作所形成的具有协调功能的物化劳动。(2)教学联结点的协调功能。远程教育离不开教学过程各联结点之间的协作与组织,是管理、组织、实施、反馈、改善等教学环节相互联系,构建完整教学体系的重要表现形式。(3 )教学网络化组织协调。远程教育有其管理机构和研发团队为依托,有特定的信息登记系统、教学管理系统、选课系统和教学反馈系统,所有程序均依赖网络得以完成实施,教学活动和教学组织的协调发展是远程教学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是网络化教学背景下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表现。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社会思潮;社会意识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41-03

中国的社会思潮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生态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这些社会思潮对不同群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引导功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明确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一、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意识形态功能过程中与社会思潮的对应向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社会思潮意识形态功能研究的方向。学术界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组成和实际作用进行研究。从价值角度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实际作用可分为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从实际作用可分为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开发功能。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和非意识形态功能,意识形态引导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性概念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意识形态概念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考察,有一个从纯粹的学科概念到被错误地赋予贬义的政治概念,又从政治概念转变为一个中性、肯定的概念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与理解,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的线索,以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维方式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历史性的存在,在历史过程中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他们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是“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竖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以此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共性主要这样的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都具有固定、特指的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明显阶级性、政治方向性和思想超越性,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教育活动。它的本质之一就是阶级性,是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样,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总是代表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必须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体系。阶级性作为意识形态最本质的特征,从实际作用看,为社会政治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引导人们达成政治共识来为巩固社会政治制度、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服务。而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其首要的功能就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合法性作辩护。意识形态对于其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凝聚作用、社会控制功能也都是服务于社会政治需要的。从社会政治价值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在其诸多社会功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造就政治人才、和谐政治关系等作用,起着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意识形态的政治价值也是其诸种价值中的首要价值。从上述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在本质、功能和价值上的一致性,对比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可以得出结论,即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功能。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总是该社会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在观念上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存在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体现没落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和体现先进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通常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上述三种意识形态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与融合。当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时,统治阶级往往采用各种手段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民众进行意识形态教化传播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思想,从而使其得到广泛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灌输主流意识形态、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活动,达到的效果是将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全社会的共同意志,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合法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引导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导社会思潮的根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思潮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社会思潮的特点是:它是一种思想趋势或倾向,并反映了某种利益或要求;它属于群体意识的范畴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它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产生的,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发生变化。所以,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领域,作为一种社会群体意识形式,它植根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是所属时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从思想层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对应阶级、阶层或群体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等,对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产生影响。社会思潮是与社会结构变迁、社会阶段发展和社会生活演变相伴随的思想观念社会现象。当社会处于转型和变革时期,社会思潮的出现更是此起彼伏,从它们的演变过程以及影响中可以看到一定社会历史的现状和走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处于领导地位,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必须在了解社会概念和前提的基础上,分析出它在社会意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判断出社会思潮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社会意识可以按照理论化和系统化程度划分为三个层次,与之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是一种相对较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它直接反映人们对于日常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要求,具有不系统、易变化、自发性、直观性等特点。社会意识形态则属于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具有理论性、系统性、稳定性等特点,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比较理论化、

系统化,影响也更为深远。社会思潮相对于社会心理而言,理论化、系统化程度要更高一些,但与社会意识形态相比还处于理论的较低阶段。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既各自与社会存在互动,同时相互之间又有互动,内部之间互动的联系纽带就是社会思潮。因为,社会思潮从社会心理产生,当一些共同的社会心理以一种较为系统的形式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思想倾向并开始流行起来的时候,就逐渐形成了社会思潮。社会思潮对社会意识形态有较大的影响,它变化的方向、规模、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趋势。“社会思潮是由社会心理发展而来,它的进一步发展会形成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思潮不会停滞不前,它要么得不到更多的响应而回归为社会心理,要么得到更多的支持而上升为社会意识形态。因此,我们说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在社会意识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地位。”牡会思潮逐步实现自身理论体系的完善,由此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并非所有社会思潮都能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只有那些被统治阶级所接受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中去的理论体系或思想观念才能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对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方向上和程度上的不同作用,社会思潮在发展过程中,其指向都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并非所有的社会思潮都能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社会思潮会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的客观影响表现为,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某种冲击和威胁,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提供思想素材,使主流意识形态得以补充和完善。由于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结构中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都对社会思潮保持高度警惕。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对各种社会思潮及其表现形式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和正确的引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过程,就是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交锋的过程。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也有影响,当社会思潮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性质上不同的时候,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可以通过对社会思潮进行批判和限制,决定社会思潮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这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主旨所在。

三、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途径

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引导原则上应坚持一元指导与多层次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集中体现党的主张,必须将传播和灌输主流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中国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但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只能是一元的,即使是资本主义多党制国家,它的思想政治教育所灌输和传播的意识形态也是一元的,而不可能同时传播多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以此来规范思想和凝聚共识。也应注意意识形态功能的多层次性,需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利益并兼顾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这种差异性和不平衡并要服从和服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并且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下,满足不同层次社会成员的接受需要。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善于容纳不同的思想,倡导学术自由,鼓励人们大胆地进行思想探索和自由讨论,以此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保持社会思想的活力。

篇7

【关键词】儿童;亲社会行为;家庭功能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11-0036-03

【作者简介】刘倩(1986-),女,山东莱州人,山东女子学院教师、助教,硕士;康丽(1988-),女,河北沧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苏杰(1990-),女,山东泰安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问题的提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安慰、捐赠、谦让等。[1]它作为问题行为的对立面,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由美国学者Wispe提出。早期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主要涉及亲社会行为本身的发展特点。如Stabu指出 5岁到8岁儿童的助人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9岁到12岁儿童的助人行为呈下降趋势。[2]李丹、李伯黍对4岁~11岁儿童利他行为研究也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作出利他选择的人数比例增多;同时,儿童的利他观念和实际的利他行为之间的一致性也有所增加。[3]

此外,相关研究显示,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益于儿童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4][5]故为了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行为,研究者除了关注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外,对亲社会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也给予了很多的探讨。近些年来,随着家庭功能理论模式的兴起,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儿童亲社会行为与家庭因素关系密切。已有研究表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存在密切关系。[4][6]虽然研究者对家庭因素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给予了很多关注,但大部分都集中在青少年阶段,较少关注儿童阶段亲社会行为与家庭功能间的关系。而家庭作为儿童的主要生活场所,它的功能的良好发挥必然对儿童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本研究试图以4岁~5岁儿童为对象,采用问卷法,考察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并探讨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山东省烟台市一所公立幼儿园选取4岁~5岁儿童共382名,其中4岁儿童178人(男孩92人,女孩86人),平均年龄为(4.04±0.56)岁;5岁儿童204人(男孩109人,女孩95人),平均年龄为(5.21±0.63)岁。

(二)研究工具

1. 亲社会行为的测量

采用陈欣银等人设计的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长版)[7]中的亲社会因子来评定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因子由11个项目组成。各项目之间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分半信度为0.78。每个评定项目均采取3点记分,从0“不符合”、1“比较符合”到 2“符合”。

2. 家庭功能的测量

家庭功能的评定采用Miller等1985年编制,陈欣银修订的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8]。量表共60 个条目,分为7 个子分量表: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的功能。该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范围从0.54到0.83,平均为0.67,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量表采用4点计分法,从1“完全符合”、2“比较符合”、3“有点符合”到4“完全不符合”。

(三)施测程序

本研究的主试为研究者本人及学前教育专业的2名研究生。施测前对主试进行严格统一的培训,经过培训的主试均能够达到施测的要求。然后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培训,将问卷统一发放给家长,由母亲匿名填写,统一上交。

(四)统计方法运用

SPSS18.0录入和处理数据。

三、结果与分析

(一)4岁~5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分析

4岁~5岁儿童亲社会行为均分及标准差见表1。以儿童亲社会行为均分为因变量,年级和性别为自变量,进行3(年龄)×2(性别)的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主效应显著(F(1,380)=4.10,p

(二)4岁~5岁儿童的家庭功能

从表2 可见,儿童家庭的问题解决、沟通、家庭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的功能各方面表现都较好。男孩与女孩家庭功能各因子间性别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三)4岁~5岁儿童亲社会行为与家庭功能的关系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儿童亲社会行为与家庭功能的问题解决、沟通、情感介入及总的功能4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家庭功能的其他3个因子相关不显著(见表3)。选择亲社会行为均分作为因变量,将家庭功能的4个因子(因家庭角色、情感反应、行为控制与亲社会行为相关并不显著,故不作回归分析)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表4可见,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家庭功能主要是问题解决。

四、结论与讨论

(一)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本研究发现,4岁~5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呈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表现为5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4岁儿童。这与已有的研究结论一致。马娥、丁继兰采用自然观察法,对103名3岁~6岁幼儿进行为期一周的观察记录,研究结果表明各年龄阶段幼儿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即幼儿亲社会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多。[9]在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制约因素的研究中,有研究者指出认知发展水平和移情是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内因[10]。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增多可能正是由其认知水平和移情能力的发展导致的。

研究还发现,无论是4岁还是5岁儿童,女孩的亲社会行为均显著高于男孩。这与已有的一些研究结论是一致的[11]。如王美芳等人研究发现,学前女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学前男童。[12]但也有发现,幼儿分享行为性别差异并不显著。[9]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研究的被试、研究关注点及研究方法的不同有关。

(二)儿童亲社会行为与家庭功能间的关系

家庭的基本功能就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适应并促进家庭及其成员各方面的发育和发展。[13]本研究揭示,儿童家庭各方面的功能表现均较好。这表明本研究中的儿童家庭可以较好地完成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等基本任务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实现其基本功能。

本研究重点考察了儿童亲社会行为与家庭各功能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儿童亲社会行为与家庭功能的问题解决、沟通、情感介入及总的功能4个因子相关性显著,也就是说儿童家庭这4个方面的功能表现越好,儿童亲社会行为水平越高。同时,回归分析发现,家庭的问题解决功能能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作出预测。

首先,问题解决是指维持有效的家庭功能水平时,这个家庭解决问题(指威胁到家庭完整和功能容量)的能力。[8]一个家庭在遇到问题时,通常会表现出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如有的家庭采取民主探讨的方法,有的家庭采取武力解决的方法,而有的家庭直接忽视问题等等。儿童年龄尚小,他所学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是来自家庭,如果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家庭能较准确地意识到问题的实质,全家一起讨论,设想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尝试解决的过程中调整努力的方向,儿童也就能够学习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14]

其次,沟通是家庭成员间用语言进行的信息交流。[8]如果儿童家庭成员之间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切入话题有较好的技巧性,那么儿童在家庭中所学习到的这些沟通技巧也会自然地应用于与他人的交往中,从而表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再次,情感介入指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距离,家庭对其成员个性、兴趣、爱好和需要的满足程度。[8]如果家庭中的成员,特别是父母与儿童关系亲密,对其投入足够的情感,那么同样的,儿童也会将自己的情感反馈于父母,进一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儿童就会主动地投入自己的情感,这样儿童就能够对他人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反馈,并根据反馈做出适当的行为。

最后,总的功能是从总体上来评定家庭的功能。家庭的功能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共同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生作用。故儿童家庭不能仅仅只关注某一方面功能的良好发挥,而应该给予各个功能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美芳.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4): 74-76.

[2] Staub E. Positive social behavior and morality, soci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J].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9,(02): 61-73.

[3] 李丹,李伯黍.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通讯,1989,(05): 8-13+64-65.

[4] 李丹.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0,(03):30-33+126.

[5] 万明钢,王亚鹏,王舟. 5-7岁幼儿的同伴关系、社会行为与其母亲教养方式[J]. 心理科学,2001,(05): 110-111.

[6] Staub E. A concep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and development of altruism and aggression: motives, the self, and environment. In: Puka B. ed. Reaching out: caring, altruism, and prosocial behavior[M]. New York &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94: 11-40.

[7] 陈欣银,李正云,李伯黍.同伴关系与社会行为: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在中国儿童中的适用性研究[J]. 心理科学, 1994,(04):198-204+254.

[8] 汪向东主编.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149-152.

[9] 马娥,丁继兰. 3-6岁幼儿自由活动时间亲社会行为性别差异研究[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05): 75-78.

[10] 王小英,张宇. 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 学前教育研究,2000,(06): 8-10.

[11] Jackson M, Tisak M S. Is Prosocial Behavior A Good Thing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Children’s Evaluations of Helping, Sharing, Cooperating, and Comforting[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1,(19): 349-367.

[12] 王美芳,董会芹,庞维国等.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06): 37-38.

篇8

关键词: 图形处理器加速; 层析图像; 光线投射; 体绘制; 传输函数

中图分类号: TP391.41 文献标志码: A

0引言

在传统医疗诊断中,医生根据二维层析图像和多年的阅片经验识别病灶区域,诊断结果附带一定的医生主观判断。医学层析图像三维可视化使得医生能够以一种直观立体的方式从任意角度观察患者的组织结构及病灶区域,有助于医生更准确、更科学地诊断。如何以一种有效方法快速、高质量地实现绘制是本领域现今研究的重点。目前,最常用的体绘制[1]算法为光线投射算法,其绘制质量最高,但计算量非常大,耗时长。在对小数据集绘制时,交互结果基本能达到应用要求[2]。近年来,随着图形处理器(GraphicProcessingUnit,GPU)朝着通用计算模型的发展,其浮点运算能力远远超过了CPU。借助GPU实现医学层析图像三维可视化这种涉及高密度、多线程浮点运算已成为国内外的热点研究领域。Kruger等[3]最先提出了GPU加速的思想,主要是光线提早终止及空间域隔开两种。Espinha等[4]在此基础上,把部分预积分法应用到光线投射算法中,在等值面绘制上,效果得到一定的提高。吴玲达等[5]应用GPU实现了等值面的提取,并应用到电磁环境的三维可视化中。Wang等[6]利用GPU的并行计算实现了医学图像的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立体绘制。文献[7-8]先后应用八叉树结构对体数据进行优化,以物体空间为序体绘制的空域跳过算法[9]实现了特定数据的快速绘制。蔡勋等[10]对以往GPU体绘制流水线的结构进行深入分析,采用自适应数据划分剔除算法实现了GPU体绘制流水线的优化与预处理加速算法,进一步完善了基于GPU的体绘制算法。在电脑配备多块GPU的情况下,也有多个GPU协同的体绘制[11]。上述方法中,多数是针对特定医学数据,或者特定组织对象(如骨骼)而进行研究。如何对任意大小、任意类型的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gitalImagingandCommunicationsinMedicine,DICOM)医学数据绘制出多种不同组织显示的效果,是体绘制的重点与难点。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设计不同的颜色及不透明度传输函数,并应用到光线投射算法中,实现了多种不同功能的体绘制,可快速高效地切换不同的传输函数查看不同的组织器官,不仅绘制质量高,并且交互速度快,能达到实际应用需求。

1GPU加速光线投射算法技术流程

1.1工具选择

借助特定的三维图形接口可编程实现医学影像的体绘制,包括NVIDIA公司的统一计算架构(ComputeUnifiedDeviceArchitecture,CUDA),OpenGL和Kitware公司的可视化工具包(VisualizationToolkit,VTK)[12]。但是若要利用CUDA,必须拥有NVIDIA公司的显卡,其他类型的显卡无法进行基于CUDA的应用程序开发,这限制了它开发的普遍性。OpenGL作为开放图形类库,利用它开发三维可视化软件,必须要求开发人员了解非常多的底层图像相关函数,存在开发难度大、周期长等问题。而VTK作为开源工具包,在三维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和可视化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并且VTK是跨平台、支持并行处理的。VTK从5.6版本开始支持GPU运算,内部集成了OpenGL,具有多种着色器,其内部封装了可视化中比较常用算法,缩短了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门槛,在建筑学、气象学、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上都有非常广泛地应用。

1.2光线投射算法

光线投射算法是体绘制中的经典算法,由于其绘制出的图像质量最高,因而被广泛研究与应用。其示意图如图1所示。

2.2绘制速度及绘制质量分析

为了不失客观性,本文借助第三方软件Fraps来测试三维重建系统的绘制帧率。图4~5左上角为绘制结果的实时帧率监测,从图中可看出,体绘制结果完全能达到实时交互的目的,速度在40帧/秒以上。当数据量很大时(931张切片,480MB),绘制速度也在20帧/秒左右,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图6为光线投射算法在CPU上及在GPU上实现的绘制效果局部放大对比图。图6(a)为CPU交互绘制效果,重建速度只有16帧/秒,并且在放大、缩小和旋转交互的过程中,绘制质量较差,存在较大的锯齿效果。而从图6(b)GPU上的交互绘制效果上可看出绘制质量明显优于CPU上的绘制效果,绘制出的血管非常清晰,并且在交互过程中,重建速度达到了41帧/秒,非常流畅。

数据集1的大小为512×512×931,为颅内肿瘤数据。数据集2的大小为512×512×361,为肾脏数据。数据集3的大小为448×120×576,为头颅MR数据。由于数据的读入部分由CPU端进行,而绘制计算部分由GPU端进行,所以,数据集越大,切片数据越多,读入耗时越大,GPU绘制与CPU绘制的加速比也越大,最高可达9倍。当数据集较小时,CPU端绘制与GPU端绘制耗时差别较小,加速比只在1~3倍。这也说明,GPU在处理大数据集上存在更明显的优势。

3结语

随着医疗成像设备精度的不断发展,所获得的医学影像数据越来越庞大。现阶段,医学图像采集仪器可达到每秒采集10组1024×1024×256的8位三维体数据,即每秒2.5GB数据[13],这种海量数据对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针对以往体绘制中绘制、交互速度慢,绘制结果单一的缺点,本文基于经典的光线投射算法,设计并实现了GPU加速的医学层析图像实时多功能体绘制系统。可以对任意大小的DICOM数据集进行不同功能(MIP,VR)的绘制,并且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传输函数实现不同的绘制效果。实验结果说明,体绘制效果不仅速度快,而且绘制质量高,能满足科研教学和临床诊断的实际需求,使诊断医师对患者病灶部位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参考文献:

[1]DREBINRA,CARPENTERL,HANRAHANP.Volumerendering[J].ACMSIGGRAPHComputerGraphics,1988,22(4):65-74.

[2]LUX,LIUX,JIAD.ResearchandimplementofthreedimensionalreconstructiontechnologyformedicalimagesbasedonIDL[C]//Proceedingsofthe2012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erScience&ServiceSystem.Piscataway,NJ:IEEEPress,2012:2317-2321.

[3]KRUGERJ,WESTERMANNR.AccelerationtechniquesforGPUbasedvolumerendering[C]//VIS2003:Proceedingsofthe14thIEEEVisualization2003.Washington,DC:IEEEComputerSociety,2003:38.

[4]ESPINHAR,CELESW.Highqualityhardwarebasedraycastingvolumerenderingusingpartialpreintegration[C]//SIBGRAPI2005:Proceedingsofthe18thIEEEBrazilianSymposiumonComputerGraphicsandImageProcessing.Piscataway,NJ:IEEEPress,2005:273-280.

[5]WUL,YANGC,CHENP.IsosurfaceextractionandrenditionusingGPU[J].ApplicationResearchofComputers,2008,25(11):3468-3476.

[6]WANGXH,GOODWF.RealtimestereographicrenderinganddisplayofmedicalimageswithprogrammableGPUs[J].ComputerizedMedicalImagingandGraphics,2008,32(2):118-123.

[7]SUC,ZHAOM,ZHANGX.GPUaccelerationforoctreevolumerendering[J].JournalofComputerApplications,2008,28(5):1232-1239.

[8]HUANGJ.MedicalimagevolumerenderingresearchandsystemimplementationbasedonGPU[D].Wuhan: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2011.

[9]RUIJTERSD,VILANOVAA.OptimizingGPUvolumerendering[J].JournalofWSCG,2006,14(1/2/3):9-16.

[10]CAIX,ZENGL,WANGP.VolumerenderingpipelineoptimizationandpreprocessaccelerationalgorithmbasedonGPU[J].JournalofSystemSimulation,2011,23(3):511-515.

[11]STUARTJA,CHENCK,MAKL,etal.MultiGPUvolumerenderingusingMapReduce[C]//Proceedingsofthe19thACMInternationalSymposiumonHighPerformanceDistributedComputing.NewYork:ACMPress,2010:841-84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