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8篇

时间:2023-08-14 09:25: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篇1

关键词:重庆市;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经济发展状况

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其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非均衡发展的历史进程,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随着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重庆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重庆各区、县只有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区域整合。

近年来,社会统计分析软件在社会经济统计、工程技术以及教学科研等领域的研究已取得广泛应用。本文以重庆市内40个区县为研究对象,结合重庆市地域特点,综合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较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因素所产生的偏差,对全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化综合评价。在分析重庆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和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思路,以期对未来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善起参考作用。

1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不少研究,但由于城市经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尚有待深入,所以目前还没有一种公认的、可靠的评价方法。本文在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原则的基础上,参阅相关文献并结合重庆市现状,构建了以下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8项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工业总产值(万元)、公路货运量(万吨)、建设与改造投资(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数(上年=100)、城乡居民储蓄(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人)、专业教师数(人)作为分析样本,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06]。所采用的分析软件是SPSS13.0。

2模型方法概述

2.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属于多元分析中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它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发展,它也是将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或样品)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根据不同因子还可以对变量进行分类。

Z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通常针对变量作因子分析,称为R型因子分析,另一种对样品作因子分析,称为Q型因子分析。R型因子分析写成数学的形式,就是下面的模型:假定随机向量X满足:

X=A•F+ε

其中A是p×m的常数矩阵,称为因子载荷矩阵;F=(F1,…,Fm)是不可观测的向量,F称为X的公共因子;ε称为X的特殊因子,通常理论上要求ε的协方差阵是对角阵,ε中包括了随机误差,且

ⅱ)Cov(F,s)=0即F和ε是不相关的;

ⅲ)D(F)=Im即不相关且方差皆为1。

因子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模型X=AF+ε以F代替X,由于m2.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统计学中研究“物以类聚”问题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统计分析的应用领域已经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聚类分析至今,有许多种不同的聚类方法,其中应用得最多、最成熟的方法为系统聚类法,也是本文将采用的方法。其思路为:首先将每个数据对象各视为一类,根据类与类之间的距离或相似程度将最相似的类加以合并,再计算新类与其它类之间的相似程度,并选择最相似的类加以合并,这样每合并一次就减少一类,不断继续这一过程,直到所有数据对象合并为一类为止。

3实证分析

3.1因子分析结果

运用因子分析法,借助SPSS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处理过程中采取以下步骤:(1)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对所有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消除量纲的影响。由标准化后的数据求协方差矩阵,即原始数据的相关矩阵,判断能否进行因子分析;(2)根据公共因子在变量总方差中所占的累计百分比例,一般为大于85%规则,确定描述数据所需要的公共因子数;(3)公共因子的命名和意义解释。运行结果如下:

在表2中,按照提取原则即特征值大于1,选入3个主成分,其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8.08%,即反映了原始信息的88.08%,这三个因子就可以解释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了。我们将这3个主成分作为评价重庆市40个区、县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参量。

从表3可以看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城乡居民储蓄、公路货运量等四个指标与第一主成分的相关系数较高,主要反映了经济总量状况及其环境状况;专任教师数在第二主成分上的载荷较大,即与第二主成分相关程度较高;消费总额指数在第三主成分上的载荷较大,即相关系数较高。因此我们可将主成分命名如下:

第一主成分:产出主成分;

第二主成分:教育主成分;

第三主成分:消费主成分。

把我市40个区、县的经过标准化的数据(X1,X2,…,X8)代入对应的线性模型,可以得到各地区的主成分值,并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到综合得分F(其中F=0.0113×F1+0.1412×F2+0.7821×F3)。

3.2聚类分析结果

运用SPSS的系统聚类法,根据各个地区的综合得分值进行分类,共将重庆市40个区、县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渝中、九龙坡、江北、双桥、沙坪坝、大渡口、南岸、渝北、万盛、长寿;第二类巴南、北碚、梁平、永川、黔江、大足、铜梁、合川、荣昌、南川、潼南、江津、酉阳、武隆;第三类壁山、万州、巫溪、巫山、忠县、丰都、开县、秀山、綦江、石柱、涪陵、奉节、彭水、云阳、垫江、城口。

4结论和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

(1)重庆市40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第一类区县大部分分布在都市发达经济圈,第二、三类区县几乎均处于渝西经济走廊与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2)渝中区综合经济实力得分远远高于其他9个,这说明渝中区已成为整个重庆经济的发展极。其中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渝北五区在地理位置上和渝中区相临,受经济辐射作用应影响,经济综合实力较强;巴南区、北碚区虽然位于都市发达经济圈,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但是由于受周边江北、沙坪坝等五区的经济回波效应影响,抵消了经济的辐射作用,所以综合实力得分较第一类地区低;壁山、万州等l6个区县大多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的交通不发达,这些地区的专业优秀人才大多流向一、二类地区,因此使得这些地区与第一、二类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3)基于较大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重庆市要对以往三大经济圈的发展战略加以完善、发展和提升,切实贯彻并实施“一圈两翼”的新战略。努力增强一小时经济圈的带动辐射能力,加快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区域发展潜力。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市域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整体推进格局。

参考文献

[1]陈道平,刘伟.基于微小型汽车市场的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消费者特性分析[J].消费经济,2005,(6).

篇2

    (一)乡镇经济的特色不够突出

    农村地区有很多有特色的人文、特产以及环境方面的资源,可以用来发展乡镇经济,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目前乡镇经济特色不够突出的问题比较明显,很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较为盲目,企业同质化状况较为严重,这使得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难和相对成熟的城市企业竞争,依据乡镇实际状况,发展特色经济是目前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民营经济的发展还不够活跃

    民营经济发展的越好说明民间资本越多,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社会就业和群众生活水平也就越好。民营经济是乡镇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同时也是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温度计,民营经济发展的好坏可以用来衡量本地区县镇经济的发展状况。目前东部发达地区的乡镇经济发展速度明显的快于中西部地区,这中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东部地区的民营经济异常的活跃,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乡镇经济发展的策略探讨

    (一)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发展乡镇经济

    首先分析本地是否存在有乡镇经济发展的资源,了解本地区和其他乡镇比较的主要优势,这主要包含了人力资源、矿产资源、地理优势、人文特色等等。在考虑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同时还要考虑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依据自身的优势抓住可能存在的一些发展机会。如果本地区乡镇资源没有任何的优势,则可以考虑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积极有效的发展集体经济,拓宽乡镇经济发展的思路,或者是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促进乡镇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创建乡镇经济发展的品牌

    发展乡镇经济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积极引入竞争的机制。在乡镇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竞争能够有效的推动科技和管理方面的的进步与发展,强化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近乡镇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区域外的竞争与合作,则能够使得本地区的企业吸收经验,引入高效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促进本地区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发展乡镇经济的过程中还注意要强化品牌意识,品牌是企业在营销过程需要特别强调的重点内容,创建乡镇特色品牌,扶植龙头企业的发展,可以提升本地区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辨识度,促进本地区乡镇经济影响力的扩大。

    (三)发展乡镇经济要注意保护环境

    发展乡镇经济需要吸取西方国家工业革命致使环境遭受到破坏的经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篇3

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内12个省辖市的12项国民经济指标,以95.241%的方差贡献率由3个新指标来代替原来的12个指标,有效地将一个12维变量系统降至3维,并利用得到的主成分变量对黑龙江的经济发展状况作分析.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国民经济;指标;黑龙江

黑龙江省坚持主动作为、科学发展、大力实施“五大规划”战略,大力推进“十大重点产业”建设,全力构建“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步迈进.“十三五”时期,黑龙江省更要深刻理解把握中央对我国发展环境基本特征的判断,客观分析、正确把握黑龙江省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力促黑龙江经济处于良好的发展状况.为清晰把握住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主脉络,对黑龙江省内12个省辖市的12项国民经济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以95.241%的方差贡献率,用3个新指标来代替原来的12个指标.这3个新指标是原指标的线性组合,且彼此之间是互不相关的,从而有效地将一个12维变量系统降至3维,并解释了其反应的经济意义,可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资料.

1黑龙江省主要国民经济指标主成分分析建模

主成分方法[1-4]是一种考察多个变量间相关性的多变量分析方法,是化繁为简将指标数量尽可能压缩的降维技术,是一种多变量综合评价方法,最初是由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K.Pearson)于1901年首次引入到非随机变量,之后又由霍特林(Hotelling)将其推广至随机变量,后经众多学者专家努力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5-8].从可操作性及统计数据支持程度的角度,本文选取年末总人口数、国内生产总值、全部工业总产值、第三产业总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对外贸易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额、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个指标,并分别记为x1,x2,…,x12.

具体数据见表1.数据来自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数据及2012年黑龙江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统计公报。由表1数据得到样本资料矩阵,通过spss软件得到相关系数矩阵(略),得到的所有特征值及其对方差的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前三个主成分对方差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95.241%,它们分别对应着原样本数据点变异的第一大、第二大和第三大方向,是原变量系统的一个最佳组合,95.241%的方差贡献率可以将原变量的有效维数由12维降到3维,且降维效果很好.将此三个主成分结合,表3给出的原变量与主成分的相关系数对指标进行解释与分析.

结合表2,第一主成分z1与各原变量的相关系数都超过了0.950,且该主成分在这些指标上的载荷也较大,基本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可将z1定义为社会经济发展因子.第二主成分z2的方差贡献率为17.9%,在x1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载荷较大,且与它们的相关系数也较高,由于这两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可将该主成分定义为生活质量因子.第三主成分z3与原变量x7(对外贸易总额)的相关系数为0.941,高度相关,且与其他原始变量的相关系数都不超过0.2,可将其定义为对外贸易因子.选取前三个作为主成分因子,按主成分分析原理规则,分别求出各市的3个主成分得分.并以3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作线性组合产生综合因子,对应计算黑龙江各城市发展能力的综合值。从表4看,各城市综合实力排名方面哈尔滨市、大庆市、牡丹江市、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占居前五名,依然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与传统认为的次序基本没有差别,特别是哈尔滨在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因子得分方面独占鳌头,哈尔滨是省会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随着近年哈尔滨实行“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更是平稳持续快速发展,GDP总量占全省1/3,所以其社会经济发展实力位居首位符合实际情况,大庆凭借强劲的工业经济紧随其后.

在反映生活质量的因子得分上,大庆市排名第一,这与近年大庆在改善社会民生方面加大投入加大改革力度是密不可分的,在此方面,黑龙江省的一些中小城市排名靠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这些城市中居民收入不低而生活成本的压力较大城市小很多有关.在反应对外贸易因子得分方面,牡丹江市、黑河市、佳木斯市、哈尔滨市占居前列,佳木斯市具有的优势更是被誉为对俄开放的“桥头堡”和连接欧亚的“大陆桥”,“东方水上丝绸之路”,哈尔滨市也凭借与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有进出口贸易往来而位居全省前列,这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2结语

通过主成分分析,以95.241%的方差贡献率由3个新指标来代替原来的12个指标,从而有效地起到了降维效果.且降维效果非常好,并利用得到的主成分对黑龙江省各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作了分析.总之,对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指标复杂系统来讲,在能够保证原始变量数据信息损失最小的条件下,以少数综合变量代替原来的多维变量,主成分分析方法无疑是简化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余锦华,杨维权.多元统计分析与应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2]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张立军,任英华.多元统计分析实验[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4]薛薇.统计分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林海明,刘乐强.主成分分析法在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中的有效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5,35(4):65-68.

[6]姜春林,江诗松.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省区科技竞争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5,3:65-67.

[7]杨薇,满敬銮.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湖南竞争力评价研究[J].数学理论与应用,2010,30(1):9-13.

篇4

关键词: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因子分析;中国各省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146-02

一、绪论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城市作为国家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教育文化发展中心已经成为经济循环的主角,而决定每个城市的地位、作用以及未来发展事态的主要因素是它们各自拥有的综合经济实力。对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概念,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提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是指城市所拥有的全部实力、潜力及其在国内外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据此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应该包括地区生产总值、拥有的交通运输能力、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本文选择11项通用的社会经济指标,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2009年(由于2010年某些指标的数据不全)的统计资料,以中国31省市地区的社会经济数据为样本,来综合评价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社会经济指标的选择如下:GDP、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净收入、货运量、客运量 。本文主要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处理。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描述中国各省份综合经济实力的各种指标进行各种分析,一方面找出用来衡量中国各省份综合经济实力的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找出各省份综合经济实力的差异,以求发现其差距所在的原因,方便各省市扬长避短,提高各自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

二、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基本原理:因子分析法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是:第一步,确认要分析的原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第二步,利用旋转方法使因子变量更具有可解释性;第三步,计算因子变量得分;第四步,计算综合得分并排名。

表2给出了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KMO的值为0.788,较接近于1,说明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检验的sig值为0.000小于0.05,表示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

上表给出了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第一个因子中,GDP、固定资产投资、货运量、客运量、工业总产值的系数较大,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地区的经济总量,故将第一因子称为“总量因子”;第二个因子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净收入的系数较大,这些指标主要反映地区的平均值,故将第二因子称为“平均因子”;第三个因子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系数较大,这两个指标主要反映地区的指数,故将第三个因子称为“指数因子”。

三、总结与建议

(一)根据上述分析,得到结论如下

1.山东得分最高,排名第一,其次是江苏、广东,这三个省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浙江、上海、四川、河南、辽宁、河北、安徽、湖南的综合得分在0~1之间,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北京、内蒙古、陕西、湖北、甘肃、福建、青海、吉林、天津、江西、云南、山西、黑龙江、海南、贵州等省份的综合得分均为负值,综合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其中最弱的是贵州。

2.排在前面的大都是东部城市,在后的大多是西部城市,中部各省市居中,主要是没有形成各自的特色或没有发挥各自的优势,所处地理位置对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很大。

3.基于各省市这些指标的原始数据及经过整理而来的数据,得分高的省市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都较高,大都得益于较高的GDP 值、工业总产值等因素。得分较少的省市主要是由于工业不够发达,这些省市工业不够发达的原因又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不足,特别是在一些农业大省,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尤为不足。

(二)政策建议

1.国家要实施对落后省市的更好更多的优惠政策,加强落后省市的改革措施,特别是对西部地区各省市的农村地区,帮助其改善经济综合发展环境。通过政策杠杆来促使发达省市帮助落后省市,提高帮扶力度和效果,实施先“富”省市带动后“富”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在增加对落后省市及农村地区的固定资产投入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选对投入方向和落实投入质量,提高投入绩效。

3.国家要加强对发达省市的税收和分配等各方面的管理,增强中央财力,以提高国家对西部省市和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转移支付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向阳,谢邦昌.统计学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杨维忠,张甜.SPSS统计分析与行业应用案例详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 高祥宝,董寒青.数据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5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生态承载力逐渐成为一种测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本文通过介绍生态承载力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计算了2003-2009年天津市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分析了天津市可持续发展状况。并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研究了生态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之间的定量关系,进一步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天津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 灰色关联度 天津市

问题的提出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聚居的场所,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它是受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地域综合体。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在感受到城市化所带来的巨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最新情况,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影响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全国26%的地表水国控断面劣于水环境类v类标准,失去使用功能;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减弱,生态破坏问题依然突出(周建,2007)。由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引发的经济损失十分惊人。据2007年9月民政部的消息,全国受灾人口约为4016.5万人,其中死亡人数49人,失踪人口23人,安置28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约1.1亿亩,绝收1626万亩,因自然灾难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4.7亿元。如此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何以支撑中国规模巨大的城市化进程,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不得不集中全部精力加以应对的城市发展问题。

天津作为一个人口超过千万的特大型城市,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天津市2005到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指出,在未来15年,把天津市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然而从天津的资源与环境条件看,今后城市发展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将面临人口集聚和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紧缺等突出问题,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资源的紧缺及要求逐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迫在眉睫,开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测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在实现社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可持续发展

目前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很多种,国内外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Qnishi T(2007)和Water(2005)从资源角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了深入讨论,着重说明了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原则;Haughton G(2006)从环境角度定义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出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必须利用环境生态规律来解决城市问题;Nijkamp(1998)从经济角度定义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了深入讨论。

单纯从某一角度来定义城市可持续发展概念具有片面性,不仅不利于把握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而且也不利于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性和系统性研究。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观,它指城市环境、经济与社会持久、相协调的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在保证城市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使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费和污染最小化,使之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能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热提·涂尔逊等,1998)。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国家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因此必须有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测度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程度。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规模保持在其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吉喜,2001),因此,如何对城市生态承载力进行科学测度,明确资源的供需态势,环境的纳污能力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程度,人类活动是否在生态承载力限度之内,以及如何调控人类活动使之在此限度之内,就具有了重要的研究意义。目前测度生态承载力的方法有能值分析法、物质流分析法、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估测法、生态足迹法等。本文以天津市为研究区域,以2003-2010年该市的统计年鉴为数据源,采用生态足迹法(ecological footprint)计算了本区该时间序列内的生态承载力,并分析了其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考虑到社会经济因素指标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用生态承载力来度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较长时间内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承载力影响的动态分析,来研究天津市可持续发展状况。本文应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来计算生态承载力与社会经济指标的关联度,以天津市2003-2009年人均生态承载力(Y)作为被解释变量,综合了以往相关研究,根据现有资料,再结合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农业、工业、物流业、建筑业、旅游业、生活水平、能耗、人口八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其中,农业用粮食产量(X1)来代表、工业用工业生产总值(X2)来代表、物流业用货物运输量(X3)来代表、建筑业用建筑面积(X4)来代表、旅游业用接待入境旅游人数(X5)来代表、生活水平用最终消费支出(X6)来代表、能耗用万元生产总值能耗(X7)来代表、人口用人口自然增长率(X8)来代表。

篇6

关键词: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信息熵;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4-3795-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4.064

Abstract:Based on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as the foundation,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data,establishe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 of the Yutian oasis. And using information entropy method,evaluated and analyz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ic system of Yu-tian oasis.The results show that①1980-2010,the total entropy of the socio-economic system in Yu-tian Oasis becomes fluctuations,but on the whole is in a downward trend,indic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system is relatively stable in Yu-tian oasis;②1980-2010,the index of entropy production of the system,the weight of the third industry Gross domestic product,per capital net income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and the second industry output value is maximum.

Key words:Yu-tian oasis; social economic system; information entrop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绿洲是在极度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和大范围的荒漠背景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生态景观,也是干旱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1]。随着绿洲区人类活动强度的不断增大和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绿洲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影响。由于绿洲的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所以绿洲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制约了当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于田绿洲是中国典型的绿洲生态脆弱地区,该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2]。近年来,由于该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引发了粮食需求的增加,进而刺激人们大量垦荒。据了解,在1958-1990年间,于田地区开荒面积约为29 213 hm2。其中,约有1 667-5 333 hm2是以毁林和破坏草场为代价的。但是,大部分新开垦的土地由于灌溉水源不足而被废弃,加速了该区土壤盐渍化和沙漠化的进程。再加上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该区原本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变得更不稳定。最终影响了于田地区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自然资源迅速枯竭,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倡导的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发展战略,其本质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和谐,要求在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得以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可持续评价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它的核心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一些从全球尺度到地方尺度的关于自然社会复合系统在短期和长期方面的运行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4]。近年来,国内外的地理学者对于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发展研究做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例如,Barbier[5]与Alary等[6],主要通过构建干旱区生态经济模型来评估干旱区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水平。韩春鲜等[7]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生产理论构建了由劳动、资本等要素组成的干旱区人工绿洲的一般生产函数。同时参照相关理论制定了人工绿洲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方法与测度标准,并以天山北坡东部奇台人工绿洲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陶江等[8]选取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方面22个与新疆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降维处理,并对新疆87个市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与排序。还有些学者对引河流水灌溉的绿洲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9-13]。这些研究都为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研究主要以耗散结构理论和熵值原理为基础,利用现有的数据,建立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估的指标体系,并对该指标体系进行熵值计算。通过分析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熵流、熵产生和总熵变的变化情况,分析该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在1980-2010年间的发展变化状况。并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值,分析其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与系统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于田绿洲在1980-2010年间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做出评估与分析,为实现该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于田县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端,北部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为昆仑山山脉,地理坐标为东经81°09′-82°51′、北纬35°14′-39°29′,属于典型的干旱区绿洲[14]。于田县呈南北狭长状分布,东西方向较窄。地势南高北低,垂直地带差异较为明显。其境内地形比较复杂,自南向北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地貌单元,高山、低山丘陵、冲积平原区、戈壁等。该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光照充足,春夏季风沙和浮尘等灾害性天气较多,年平均气温11.6 ℃,年平均降水量44 mm[15]。区内植被种类贫乏,覆盖度较低,沙漠广布。沙漠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0%以上,土地沙漠化与盐渍化较为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16]。该县下辖13个乡、2个镇、3个场、1个办事处、175个行政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农业县。2004年末,该县实有耕地面积约为26 810 hm2,比历史最高年份1979年净减少了约3 170 hm2。但同期该县的人口却猛增到22.49万人,相当于1979年的1.62倍[17]。日益激化的人地矛盾,再加之水资源匮乏,使得该区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变得更不稳定,最终影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课题组在于田进行社会调研时所搜集到的一些统计资料,主要包括《于田统计五十年》、《于田县主要经济指标汇编》、《辉煌于田十一五》等,以及相关文献中的数据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理论基础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无论是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经济的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在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下,通过涨落和负熵的增加使系统发生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新的有序状态。这种非平衡条件下、稳定、有序的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才能得以维持,所以称为耗散结构[18]。一个系统要处于耗散结构,必须满足以下4个条件:①该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②系统要远离平衡态;③系统内部各要素和子系统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④系统有涨落现象。

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首先,其系统内部存在着各种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其次,它是远离平衡态的。平衡态的特征是各要素均匀单一、无序、熵值极大、系统异常混乱。显然,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十分有序的大系统。再次,其系统内部各要素和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具有非线性结构。最后,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会产生一定的涨落现象,涨落到一定程度时,系统就会发生突变,从而推动系统从当前状态向着更加有序的状态发展。

2.2.2 计算方法 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作为一种耗散结构,必然遵循耗散结构的规律。通过研究信息熵变(包括熵流和熵产生)表明,它可以评估系统有序发展的情况[19]。本研究采用Shannon的信息熵计算方法,对于一个不确定性系统,若用随机变量X表示其状态特征,设X的取值为X={x1,x2,…,xn}(n≥2),每一取值对应的概率为P={p1,p2,…,pn}(0≤pi≤1,i=1,2,…,n),且有∑pi=1。则该系统的信息熵为:

式(1)表示系统中随机变量的无约束程度,信息熵越大,信息的无序度越高,其信息的效用值越小;反之,信息熵越小,信息的无序度越低,其信息的效用值越大[20]。本研究引入信息熵,采用年份信息熵计算系统的总熵变,对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演化方向进行定量评估。同时,通过指标信息熵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分析其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与系统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作出分析与评估。其中,对n个指标m年的年份信息熵Sj、指标信息熵Ei与权重Qi的计算公式如下:

1)年份信息熵

3 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研究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根据所搜集到的于田县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数据和资料,按照综合性、科学性以及现实可行性等原则,选取了12个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指标,建立了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估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将12个指标分为熵产生指标和熵流指标两组。其中,熵产生的指标主要包括粮食总产量(X1)、第二产业总产值(X2)、GDP(X3)、第三产业总产值(X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X5)、年末牲畜存栏量(X6)。这些指标主要说明系统的产出能力,表明系统的熵产生。熵流的指标主要包括农业人口(X7)、农作物播种面积(X8)、农业机械总动力(X9)、化肥使用量(X10)、地方财政支出(X11)、农村用电量(X12)。这些指标主要说明外界环境对系统的投入,表明系统的负熵流。

运用均值法将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并运用Statistica 6.0软件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应变量,其余11个指标为因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各指标相关系数矩阵(表1)。这里选择农牧民纯收入为应变量,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显示于田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表明,除了化肥使用量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相关性较低外,其余指标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性均较高。因此,所建立的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估的指标体系可以用来进行计算与评估。

4 结果与分析

运用均值法将1980-2010年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12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并运用以上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各年份熵产生指标和熵流指标的年份信息熵以及系统的总熵变。其中,各年份的系统总熵变为当年熵产生与熵流指标年份信息熵的矢量和。最后,计算出各指标在这30年间的指标信息熵,并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值。根据计算结果,作出以下分析。

4.1 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年份信息熵变化分析

根据1980-2010年于田县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计算出30年间各年份系统的熵产生、熵流与系统的总熵变,并绘制出变化趋势图(图2)。

从图2可以看出,1980-2010年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熵产生、熵流以及系统总熵变出现波动性变化,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说明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比较稳定,系统在向着新的有序方向发展。系统的熵产生除了在1990-1992年有小幅上升外,基本处于稳定状态。系统的熵流在1993-1995年出现小幅增大;1996-2000年,系统的熵流值又开始下滑;从2001年起,又有了逐步增大的趋势,说明自2001年起该区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投入水平有所下降。系统的总熵变在1980-2003年,基本处于下降趋势,此阶段系统发展趋势良好。但是,从2004-2010年系统的总熵变又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系统只有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增加系统的负熵,使总熵减小,才能促使系统逐步向新的有序方向发展。2004-2010年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总熵变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说明系统的协调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这与该区人口的持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不断激化,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有着重要关系。为了扭转当前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不利趋势,政府应当一方面控制当地人口的规模,减缓人地矛盾的压力,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加大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增加系统的负熵,增强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系统的发展转向良好的趋势。

4.2 各指标信息熵及权重分析

根据指标信息熵及其权重的计算方法,计算出了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各指标在1980-2010年的指标信息熵及其权重值,并据此绘制出了各指标信息熵及其权重的雷达图(图3)。

从图3可以看出,在系统的熵产生指标中年末牲畜存栏量的信息熵最大,达到了1.002。其次是粮食总产量,达到了0.992。然后依次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这一结果说明了该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依然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符合该县为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农业县的事实。但是,从图4可以看出,自2008年起于田地区第三产业的产值开始超过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这有利于于田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系统的熵流指标中,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信息熵最大,然后依次为农业人口、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使用量、农村用电量和地方财政支出。说明在该区的农业生产活动中,还是以土地和劳动力的投入为主,生产方式比较粗放。

此外,在系统的熵产生指标中,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第二产业总产值的权重最大;在系统的熵流指标中,地方财政支出、农村用电量和化肥使用量的权重最大。因此,可以把这6个指标看作是影响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序参量。所谓序参量就是在耗散结构中支配着其它变量的变化,主宰系统整体演化过程的参量。它的大小决定了系统有序程度的高低。就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熵产生而言,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县,粮食总产量以及年末牲畜存栏量应该是衡量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是,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第二产业总产值的权重却最大,说明了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人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性,当地政府应该予以重视。就外界对系统的投入而言,地方财政支出、农村用电量和化肥使用量的权重最大。这说明了政府的投入以及科学技术与生产资本投入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科技作为促进生产持续的重要因素,应当成为于田绿洲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投入的重点方向。

5 结论

1)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建立的信息熵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状况,所得出的计算结果与于田绿洲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比较吻合。比如,在系统的熵产生指标中,年末牲畜存栏量和粮食总产量的信息熵最高,这符合于田县是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农业县的实际。

2)1980-2010年,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熵产生、熵流以及系统总熵变出现波动性变化的情况,但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说明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比较稳定,系统在向着新的有序方向发展。但是,2004-2010年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总熵变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说明系统的协调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这与当地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人地矛盾激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很大关系。当地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适当控制人口规模,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加大科技投入,促使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3)1980-2010年,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熵产生指标中年末牲畜存栏量的信息熵最大,然后依次是粮食总产量>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在系统的熵流指标中,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信息熵最大,然后依次是农业人口>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使用量>农村用电量>地方财政支出。

4)1980-2010年,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熵产生指标中,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第二产业总产值的权重最大;在系统的熵流指标中,地方财政支出、农村用电量和化肥使用量的权重最大。把这6个指标看作是影响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序参量。在系统产出方面,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第二产业总产值的权重最大,说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外界对系统的投入方面,地方财政支出、农村用电量和化肥使用量的权重最大,说明当地应当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并增大科技投入,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5)本研究建立的于田绿洲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指标体系可以用来进行于田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计算与评估。但是,受到所获取资料的限制,所选取的指标数量有限,可能没有全面反映该区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状况,使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有待于今后更多的学者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瓦哈甫・哈力克.绿洲自组织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11.

[2] 艾合买提・吾买尔,海米提・依米提,赛迪古丽・哈西木,等.于田绿洲脆弱生态环境成因及生态脆弱性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5):74-79.

[3] 林珍铭,夏 斌.熵视角下的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J].地理学报,2013,68(1):45-57.

[4] KATES R,CLARK W C,CORELL R,et al.Sustainability science[J].Science,2001,292(4):641-642.

[5] BARBIER B. Induced innovation and land degradation:Results from a bioeconomic model of a west Africa[J]. Agricultural Economic,1998,19(1-2):15-25.

[6] ALARY V,NEAZAOUI A,JEMAA M B. Promoting the adop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technology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 Modelling the impact of spineless cactus in alley cropping in Central Tunisia[J].Agricultural System,2007, 94(4):573-586.

[7] 韩春鲜,马耀峰,熊黑钢.干旱区人工绿洲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J].干旱区地理,2009,23(2):281-288.

[8] 陶 江,杨德刚,苏小军,等.新疆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6):12-16.

[9] 罗格平,周成虎,陈 曦.干旱区绿洲景观尺度稳定性初步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4,27(4):471-476.

[10] 罗格平,张百平.干旱区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分析――以天山北坡为例[J].地理学报,2006,61(11):1160-1170.

[11] 罗格平,周成虎,陈 曦.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过程[J].地理学报,2003,58(1):63-72.

[12] 徐海量,叶 茂,丁 宝,等.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抬升的地表植被恢复价值初探[J].干旱区地理,2007,30(4):482-486.

[13] 王录仓,张云峰.水资源约束下的内陆河流域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7,30(6):962-968.

[14] 牛 博,倪 萍,塔西甫拉提・特依拜.遥感技术在盐渍化动态变化分析中的应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12):19-20.

[15] 刘国华,海米提・依米提,王庆峰,等.于田绿洲土壤盐分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3):260-263.

[16] 丁建丽,塔西甫拉提・特依拜.沙漠化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框架研究――以于田县为例[J].干旱区研究,2001,9(3):63-64.

[17] 田 源,丁建丽,塔西甫拉提・特依拜,等.自然与人文交互作用下的干旱区典型绿洲耕地动态变化驱动力分析――以新疆于田绿洲为例[J].中国沙漠,2009,29(6):1162-1168.

[18] 瓦哈甫・哈力克,史帝文,杨晋娟.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耕地系统生产能力评价――以且末县为例[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26(2):186-191.

篇7

在当前经济市场的迅速发展下,传统的经济体制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与完善。公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着经济市场进行改革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的跟上经济的发展步伐。由此可见,完善公路运输管理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形式,在其加强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在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其核心在于满足当前社会的生产需求,换而言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是经济市场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实践管理的过程中,必然要随着社会发展而加强、完善。其次,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公路运输作为当前经济管理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与公路运输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联系,良好的公路运输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保障,而经济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公路运输的稳定发展。由此可见,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俗话说“要想富,先铺路”,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公路运输的重要性,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对我国各地间的区域联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核心基础在于公路运输,表现较为突出的在于内陆地区以及经济不发达地区。作为整个交通运输的主干线,公路运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相关工程项目的建设及发展,且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成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中的“领头羊”,由此不难推出,公路在当代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其次,在公路运输发展的过程中,对公路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只有直接影响。面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其核心在于完善公路建设,推动该区域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一个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公路网的状况将直接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完善的公路建设,能够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再次,在发展地区经济的过程中,良好的公路运输能力,能够更好的吸引外资,带动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此来加强该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往来。此外,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公路运输发展也在很多成都上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后,完善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且作为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基础,公路运输能够有效的推动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人们生活中各种物质需求,同时能还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为促进建立和谐的公路交通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改革措施

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应用于发展,在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跟上了时代的发展步伐,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其改革措施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结合着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其完善,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统一的整体。针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公路运输管理

完善公路运输管理,是实现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确保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顺利实施的重要依据。在当前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公路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由此就需要相关部门能够结合着我国公路的实际发展状况,制定出科学、完善的运输管理政策,以此来促进公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

在公路运输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公路建设成本的管理与控制,能够在保障公路建设质量的同时,还能确保公路投入使用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也是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中的基本措施。在加强公路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编制工程施工预算,其核心在于完善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并结合着公路工程的实际施工状况,使工程预算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完善,在建立责任、权能、利益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各责任单位的预算体系,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监督、激励及分配等功能,完善施工企业内部存在的管理问题,同时完善施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公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工程的预算成本也在一定基础上反映出公路施工企业的平均成本水平。在整个公路建设计划成本建设的过程中,是指结合着公路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根据计划期内的相关资料,由相关人员在实际成本发生前预先编制出人工费成本控制计划、材料成本控制计划、机械设备成本控制计划、管理费用成本控制计划、临时工程费用成本控制计划。在公路工程实际施工中,每一项公路项目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精心的预测,并在项目开工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并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精心选出合适的施工方案,严把施工原料关,在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还能从根本上减少工程的成本投入,为其今后的投入使用奠定基础。

(三)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在完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着网络计算机的优势,促进信息整合。且在当前的公路管理中,多数公路已经使用了现代电子工程设备,在提高管理质量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公路运输管理,为其今后的发展做好了铺垫。(四)将经济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公路在建设的过程中,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以及施工环节多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路建设的成本投入。除此之外,与其他工程管理不同的是,基于公路的社会性、公共性、规模性、非营利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在建设的过程中具备投资大、回收慢以及经营风险高等特点。由此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与管理,并赋予特定企业的垄断经营权,在符合公路运营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能体现出政府宏观经济的目标要求。

篇8

关键词:交通运输 经济发展 关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加,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社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交通运输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相互联系的纽带,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都需要交通运输来做保障,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现状及特性

(一)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现状

交通运输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之一,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尤其是人们进入全流通时代,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促使交通运输业得到了飞跃发展,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使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有利条件。

(二)交通运输的特性

1、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特性

众所周知,交通运输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实现整个社会发展的命脉。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交通运输不仅是市场机制作用于人类经济行为的物质前提,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倘若没有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交通运输,就无法形成一个合理的、稳健的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交通运输起着支撑作用。这表现为:经济开发区的交通路线日益完善以及交通运输成本不断降低,加大了相互之间的经济交流。

2、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始终发挥着先导性作用

一般而言,交通运输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交通运输的日益完善,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一,随着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也加大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的相互联系;第二,健全的交通运输体系是保障我国经济发展与整个社会快速发展、共同进步的保障,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利支撑,同时也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根本需求。

二、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一般而言,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研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交通运输业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作出规划,合理调整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对于促进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交通运输属于基础性产业,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与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讲,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这样就加大了各城市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对交通运输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倘若没有健全的交通运输做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不会长久。所以,交通运输的发展会直接关系到人才的流动、资源的配置、信息的传播,这样就会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此外,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具有反作用,这主要表现为国民经济在得到快速发展后,受国内外需求扩大的影响,运输需求也不断扩大,促使运输行业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三、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近几十年以来,我国一直都非常重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不断加大投入,交通运输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状态,而且我们不难发展交通运输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相互吻合,这也是交通运输发展和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要想得到健康、持续发展,就需要有一个高效、安全、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做保障。这主要是因为高效、安全且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能够加强各地区间的相互联系,而且能够弥补这个地区地理位置不佳的状况,从而实现各个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交通运输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脉,倘若交通运输不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那么不但不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而还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发展的状况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高效、安全且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缩短了不同经济圈及工业区之间的距离,能够逐步形成统一的市场竞争机制,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出了优越环境。与此同时,便捷的交通对人才的交流、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不仅利于拓宽人们的视野,而且利于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加大了不同地区的经济交流,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加快交通运输发展的对策

综上所述,我们得知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更好地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工业化国家发展的规律来分析,我们得知在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及中级阶段,交通运输的发展速度是应该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然而发展到工业化的后期,交通运输的发展速度既有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有低于经济发展速度,在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就可以让交通运输的速度稍微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如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并将此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每年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约为3000亿元,约占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百分之二十以上。

(二)切实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促进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创新

众所周知,交通运输行业包含很多种运输方式,而且不同的管理体制和不同运输方式的改革所具备的内外部环境都不相同。加快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严格遵守政企分开、权责一致以及精简高效的原则,坚持改革的市场取向,敢于打破行业之间的垄断,对市场经济进行规范,最大限度地发挥运输资源配置的作用,以便建立起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管理体制。

(三)促进交通运输体系结构的调整

随着国家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交通运输需求及交通模式,特别是现代物流的兴起和发展,对我国交通运输业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据中国物流信息统计表明,在2012年上半年我国物流达到了83.6亿元,同比增长10%,可以支撑国内经济7%到8%的增长水平,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1万亿元,由于现代物流即第三方物流还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存在较大的市场潜力。简而言之,现代物流就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出发点到最终点所包含的一系列相关信息的有效流动的整个过程,有机的将运输、仓储、加工、整理、配送和信息等方面结合在一起,融入了当前最先进的供应链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物品生产和流通之间的时间,尽可能地降低物料成本,切实提高自身竞争力。

总而言之,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日益显著,对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期,交通运输要想与经济发展相一致,首先就应该为经济发展起到先行官的作用。若我们只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忽视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久而久之,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重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从而就需要加大对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逐步降低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物流成本,这样才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京,黄谦,吴照章.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交互关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0(06)

[2]王译.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关于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02)

[3]王庆云.优化结构把握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J].综合运输,2009(05)

[4]刁长河.浅谈交通运输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宏观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09(0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