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09:25: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企业内部知识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财务风险的内容方面。陈小鲁认为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内容是筹资风险控制、投资风险控制、运营风险控制和分配风险控制。而占松涛认为凡能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资金周转,可能使企业在当前或未来某一时期发生财务危机的风险因素都应纳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范畴,财务风险的内涵已经扩大到企业资金运动的方方面面。对于风险管理现实状况的研究。胡小红认为安然、中航油等企业因财务原因倒闭破产案例的主要原因是风险意识淡薄和没有有效的防范企业财务风险。郑涵少则认为现阶段经济环境下,企业进入了集团化的成长发展阶段,跨地域经营使得母子公司或者总分公司之间的财务会计信息沟通和交流受阻,企业必须在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的同时加强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以此来规避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关于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两者相融合的研究。刘印平等,高秀兰所持观点大致相同,即企业的内部控制向风险管理靠拢的趋势正不断加强,两者的融合越来越深入,以风险管理为主导、适应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新制度正在迅速发展。财务风险管理作为风险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必须要加强与内部控制的联系,要借助内部控制的功能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使控制和风险管理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发挥综合性的作用。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现有内部控制下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内部控制下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以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更大程度地规避财务风险提供借鉴。
2.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1财务风险内涵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致使企业的实际收益偏离预期的收益的可能性以及偏离程度。财务风险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从影响因素的来源上来看,可以分为外部财务风险和内部财务风险。外部的财务风险主要由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引起的财务问题,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文化风险等,这些因素往往是企业难以自我控制的。内部风险是由于自身存在的因素引起的,存在企业内部,是企业主要控制的风险因素。从可控性的角度来看,财务风险也可以分为可控财务风险和不可控财务风险。由于不可控性风险因素对于企业来说很难加以控制,或者说控制成本远远大于控制收益,从经济角度上将并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措施来控制那些可控性因素,通过较少的或者是合适的资源投入来控制和改善可控性财务风险。因此,对可控性内部财务风险进行研究能更大限度地促进企业发展。
2.2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
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完善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主要途径;(2)目前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因此内部控制不仅是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而且还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3)因为内部控制中包含了风险管理这一内容,而财务风险管理又是风险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财务风险管理也自然是内部控制所涉及的一个方面;(4)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驱动力之一就是防范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而财务风险管理主要是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由此可以得出财务风险管理也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一个主要驱动力量。因此,从两者的紧密关系可以看出,研究内部控制视角下财务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
3.内部控制视角下的财务风险管理
3.1我国内部控制视角下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1)内部控制存在的弊端导致财务风险。一种情况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涉及内容不完整、系统设计不合理,企业只有简单的、基本的内部控制相关操作,内部控制系统没有完全形成,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不能有效实施,使企业承担了相应的财务风险损失。另一种情况是企业缺乏防范和约束机制,只重视事后控制,没有发挥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的作用,而且内部财务控制职责划分、奖惩标准不够明确,从而影响了内部财务控制的风险防范和有效执行。(2)内部控制具体执行实施失效引发财务风险。企业不仅要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去实施内部控制,倘若只是制定了完善的财务控制制度和操作规程而执行力度不够,则会形成“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的企业内部控制松垮状况。只说不干造成了财务信息失真、企业资产流失等严重后果。(3)高层管理者对财务风险防范重视不够。企业的领导层没能给予财务风险管理足够的重视是目前财务风险比较容易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还有待提高。上层组织的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是企业各层级重视并高效地管理财务风险的前提。而且,在项目前期不注重财务风险的分析,导致了许多重大项目因财务问题而失败。另外决策者不能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加之决策者业务水平有限等原因,增加了管理层的决策结果中主观因素的影响作用,决策质量也相对较差,只有提高决策者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使企业更好地应对可能遇到的财务风险。(4)管理者越权导致财务风险。由于现有的经济体制和企业组织形式等因素的制约,企业中难免存在“一股独大”的股权组织结构,非常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发生。企业高层管理着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实施越权干预的现象比较严重,对企业内部的岗位设置、审批程序等重要控制环节施加个人影响,使之与企业财务控制相背离,导致财务控制失效,风险防范漏洞增加。
3.2财务风险管理弊端原因分析
风险管理问题产生原因有:(1)企业中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的要求,人才的缺失和能力不足是导致现实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2)企业组织内部缺乏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制衡机制,存在较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现阶段我国企业中存在的法人治理结构多数属于“形备而实不至”,没有形成权力制衡局面和效果。(3)企业信息系统发展落后,不能适应企业外无风险管理的发展。企业中存在的信息无法达到在企业中真实有效的传递的要求,信息沟通系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4)内部审计职能弱化。内部控制环境下的财务风险管理离不开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没有监督执行动力就不足,因此要对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人员素质、工作设置进行永华,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财务风险监督职能。
3.3如何促进内部导向的财务风险管理发展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知识转移;全面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3-87 -04
引言
在竞争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得必须依靠创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应运而生的全面创新管理(TIM)已成为企业创新模式的首选。而知识,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在企业内部进行转移势必对企业的全面创新管理起到重要影响。本文以知识资源较为薄弱、全面创新管理尚不完善的中小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企业的全面创新管理以及二者间的相互影响进行研究,以期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一、中小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内涵及过程
(一)中小型企业知识转移的内涵
有关知识的研究,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研究视角;但总体而言,普兰妮(Polanyi,1962)有关显隐性知识的划分标准在知识管理领域被普遍接受。显性知识主要指可以用语言、文字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结构化程度高,易于转移的知识;而隐性知识主要包括非结构化的,难以记录、难以编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高度个人化的、不易转移的知识。然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也不是简单的二分法,人类的知识是“意会”和“言传”之间的一个连续统一体[1]。显性知识仅仅是人类知识宝库中的“冰山一角”,难以转移的隐性知识才是真正的主体,同时,在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部分可被转化、共享的隐性知识。由于显性知识易于学习、模仿,难以成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而隐性知识难以被复制、模仿,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中小型企业应更加重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使其高效流动和转化,这就涉及知识转移的问题。知识转移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Teece 于1977年提出的,此后,大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知识转移的内涵进行拓展。我国学者左美云在总结国内外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定义:知识转移是指知识势能高的主体向知识势能低的主体转移知识内容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知识的使用价值让渡,一般会带来相对应的回报[2]。在中小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不仅指不同知识源间知识的传递、传播及显隐性知识的转化、传递,同时也包括知识源自身显隐性知识的转化、传递过程。中小型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可界定为企业内部不同层次的知识源单元主体(包括企业、各部门、各群体和员工个体)基于企业特定的知识情境,通过企业内部各种知识的转移平台、技术和渠道,转移、传递、传播和分享知识以及知识接受单元主体对转移的知识进行接收、学习、转化、整合应用和创新的互动过程[3]。中小型企业内部通过知识转移使企业整体知识势能得到提升,从而增强企业的知识竞争力。
(二)中小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过程
Davenport和Prusak(1998)提出知识转移包括两大行动:将知识传递给潜在的接受者,并由接受者加以吸收利用。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需要与外界进行信息和知识的交换,并通过学习吸收,将从外界获取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化为企业内部的知识;在企业内部,通过显、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应用和创新,提升企业整体的知识势能低并用经过企业内部转化和创新后的知识再次与外界进行交换。知识在企业与外界及企业内部的转移过程循环往复,从而使企业及相关外部环境的知识势能不断提高。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中小型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过程,即主要研究企业内部显、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应用和创新。许多学者就企业内部显隐性知识间的相互转化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知识转移过程模型。Szulanski(1996)将知识转移界定为源单元和目标单元之间知识的二元交换(dyadic exchange)过程,并将知识转移过程分为初始(initiation)、实施(implementation)、调整(ramp-up)、整合(integration)四个阶段[4]。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Ikujiro Nonaka and Hirotaka Takeuchi)用两个维度――认识论维度和本体论维度,从个人和组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提出了知识转移与共享的螺旋上升模型(简称SECI模型)[5]。SECI模型阐述了知识转移的四种过程模式,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类似师带徒的潜移默化,是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外化(externalization),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是典型的知识创新的过程;组合化(combination),是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但并非简单累积叠加,而是在聚合过程中产生创新和新理念;内化(internalization),将新创造的显性知识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典型过程是“边学边干”[2]。SECI模型中从隐性到隐性的社会化阶段是知识创新活动最为关键的阶段。按照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势能理论,企业内部显隐性知识的转化呈螺旋上升状,即每经历一个转化周期,从平面视角看,企业的知识转移过程似乎回到了初始位置,但从立体视角来看,企业的知识势能已经得到相应提升。我国学者谭大鹏、霍国庆(2006)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知识转移过程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转移一般过程模型”,认为知识转移是转移主体、转移内容和转移媒介在特定环境中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他们将知识转移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转移准备阶段、知识传递阶段和转移知识整合阶段),并强调认知系统在知识转移中的重要作用[6]。综合以上观点,具体到中小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过程可描述为:在企业有效激励体制推动下,知识势能高的源单元通过日常工作、常规知识转移等方式随时发现、识别存在于企业内部的知识缺口及知识势能低的接受单元,进而将所需转移知识进行筛选、调整和编码,通过企业知识转移通道(知识转移通道包括:面对面交流,通过载体交流如:电话、网络,或二者兼用)传播知识;同时,知识接受单元在企业有效激励体制促进下,对转移而来的知识进行解释、学习、存储、应用和创新,从而达到提升自身知识势能和企业整体知识竞争力的效果。需要特别指出,中小型企业的知识转移通道需要源单元、接受单元双方或多方进行沟通、协调、反馈、讨论从而建立起最适合本企业的通道模式,并在知识转移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
二、关于全面创新管理(TIM)的问题
全面创新管理(TIM)是创新管理研究的新阶段,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的特点。2001年,浙江大学许庆瑞等总结了国内外最新创新理论及我国大量企业经营管理成败的经验教训,首次在其《企业经营管理基本规律》一书中从理论上系统提出了企业经营的全面创新规律。他们特别强调了全面创新的两层涵义:1.涉及企业各创新要素的全面创新;各创新要素间的有效协同,其理论基础是创新进化论和复杂性理论[7]。在此基础上,在2002年举行的第三届技术创新与管理国际会议(ISMOT’02)上进一步提出“全面创新管理”(To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简称TIM)的创新管理新范式(许庆瑞、喻子达、郑刚等,2002),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与赞同。随后几年在此基础上对TIM的各创新维度、相关要素及协同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2004年召开的ISMOT’04国际会议进一步深化了“TIM”理论,扩大了影响,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目前,该领域普遍使用的全面创新管理的内涵是由许庆瑞等人提出的:以培养核心能力、提高企业持续竞争力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价值增加)为最终目标,以战略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各种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略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等)的有机组合与协同创新为手段,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方法和工具,力求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8]。该定义从横向协同的角度对全面创新管理进行诠释,可由许庆瑞、郑刚等在2002年提出的TIM五角型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形象表示。
TIM五角模型强调在同一平面上五创新要素(战略、文化、制度、市场、组织)之间的协同关系。从全面创新管理的内涵不难看出,全面创新观与传统创新观的显著区别是突破了以往仅由研发部门孤立创新的格局,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创新生态观,并使创新的要素与时空范围大大扩展。有学者这样总结全面创新管理,即1.技术创新是关键;2.战略创新是方向;3.市场创新是途径;4.管理创新是基础;5.组织创新是保障;6.观念与文化创新是先导;7.制度创新是动力;8.协同创新是手段[9]。因此,全面创新管理具有顺应新经济时展潮流的先进性,成为企业创新模式的首选。目前,全面创新管理实施的成功案例多集中于跨国公司或大型企业,而中小型企业在全面创新管理方面仍有待完善,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中小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与全面创新管理的关系
对于知识资源相对薄弱、全面创新管理尚不完善的中小型企业而言,其内部的知识转移和全面创新管理的实施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企业内部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创造新知、提升知识势能和企业竞争力;而企业对于全面创新管理理念的运用也是为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二者目标一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一)中小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对其全面创新管理的影响
中小型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是企业运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在企业实施全面创新管理的过程中,内部知识转移的影响和作用也贯穿其中。首先,中小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有效带动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实施全面创新管理,技术创新是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主动求变的观念,不断推行技术创新,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10]。企业的核心技术除了一部分显性呈现的技术知识以图纸、表格、文档等形式存储外,有相当一部分是存储于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头脑中的,是隐性知识,而这部分往往是企业最为核心、最具竞争力的技术知识。因此,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需要重视这部分隐性技术知识的挖掘、利用;而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恰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途径,通过知识转移,资深技术人员的经验,知识可被更多的普通技术人员学习、利用,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企业全面创新管理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其次,中小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有效推进企业组织创新。对于跨国公司或大型企业来说,在企业组织架构中设置CIO(首席信息官)一职已司空见惯,有些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中甚至开始设置CKO(首席知识官)这一职位;但对中小型企业而言,信息化建设和知识管理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重视程度待提升。随着中小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频率和效率的提高,知识转移给企业增加的效益将日益凸显,从而有效促进中小型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知识管理的重视,进而推进企业从组织结构方面进行创新,以期组织结构和知识转移间的匹配协同、良性互动。此外,企业内部知识转移也有利于原企业组织向学习型组织的转变。因此,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所推进的企业组织创新将对企业全面创新管理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第三,中小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有效促进企业观念与文化创新。全面创新管理提倡“三全一协同”,即全要素创新、全员创新、全时空创新、全面协同,而实现“三全一协同”必须从转变观念、创新企业文化着手。观念和文化渗透于企业的方方面面,而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过程要求员工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勇于学习创新,因此,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是转变员工观念、创新企业文化的途径。通过企业内部知识的转移,微观带来的是个人从竞争到分享、合作的转变,宏观带来的是组织从因循守旧到开放创新的转变;而企业每位参与知识转移的成员都将深刻体验这些转变,从而有助于推进企业成员观念及企业文化的创新。
(二)中小型企业全面创新管理对其内部知识转移的影响
中小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企业不断挖掘自身财富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常常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Shannon在其基于通路模型的沟通学说中指出在通路模型中,存在于知识主体之间的通路障碍(如:语言、文化、外部干扰或其他因素)构成了知识转移的阻力[11]。而Szulanski从知识、知识发送者、知识接收者、转移的环境四个方面来探讨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4]。我国学者左美云将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归纳为四个方面:①知识本身的特点②组织文化(主要考虑从是否有利于双方的沟通、是否有利于促进双方的关系两个角度考虑)③双方的认知能力(包括发送者的编码能力、吸收者的解码能力)④激励因素(双方的内外部激励)[2]。具体到中小型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企业实施全面创新管理对其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全面创新管理实施的动力――制度创新有助于推动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由中小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过程可知,企业通过有效的激励制度可以引起知识从高势能向低势能的流动,同时也可以促进知识接受单元对知识的吸收、应用及创新。而全面创新管理中的制度创新提倡设计一个解决规范全面创新行动规则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全面创新的文化制度、产权保护制度、组织制度、激励制度、人事制度等),改变以往只考虑单一创新而忽视整体创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12]。因此,企业制度创新将有助于营造宽松的便于员工交流和共享知识的环境,有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促进员工间的知识互补、知识交叉、知识创造;同时,良好的制度保障也有助于激发员工在知识转移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性,从而使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高效率、高质量的开展。其次,全面创新管理实施中的组织及文化创新有助于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和知识转移通道的建立。企业的组织文化是影响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全面创新管理的开展使得企业组织变革、文化创新,其中对知识转移影响最为突出的是“分享”文化的建立。当企业在全面创新管理过程中所倡导的组织文化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则企业内部很容易形成尊重知识、对分享与合作持开放正确态度的氛围。因此,在这种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中,企业内部的知识将更容易被转移、学习和应用;同时,企业也更容易建立起符合自身组织文化特点的知识转移通道。第三,企业全面创新管理实施中的技术创新和战略创新为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提供必要条件和保障。全面创新管理过程中的战略创新要求企业在新的时代特征和环境下转变发展思路:由追求生产效率向追求创新、提供个转变,由与同行竞争向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共赢转变。基于此种战略导向,知识的作用显而易见,同时,知识战略也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因此,企业必将加强对知识的管理和内部知识的转移,以期知识在企业发展和创新过程中发挥更大的效用。与此同时,企业不断更新的技术和设备(如:网络通信平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知识地图、知识库、数据挖掘等相关技术)也从软件和硬件方面对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提供支持,丰富和完善了企业内部知识转移通道,使企业的知识转移能力显著提升,最终增强企业的创新和竞争能力。
(三)中小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与全面创新管理关系的概念模型
通过研究,本文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与全面创新管理关系的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四、结语
总之,知识在新经济中已成为首要生产要素,企业要创新必须要有知识。中小型企业内部有效的知识转移将促进企业全面创新管理的实施,增强企业的竞争和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知识势能,促进中小型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笑君.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和文化影响研究[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左美云.知识转移与企业信息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周仕平,郭东强.论中小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与管理创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1):103-107.
[4]Szulanski G. 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 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Winter Special Issue,1996(17)27-43.
[5]Ikujiro Nonaka, Hirotaka Takeuchi.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the Japanese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6]谭大鹏,霍国庆.知识转移一般过程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6.6(28).
[7]许庆瑞,刘景江,赵晓庆.技术创新的组合及其与组织、文化的集成[J].科研管理, 2002,23(6): 38-44.
[8]许庆瑞,郑刚,喻子达,沈威.全面创新管理(TIM):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势――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 ,2003,(05).
[9]郑刚.基于TIM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4.
[10]郭东强.论中小企业推进知识管理的战略措施[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01):39-41.
[11]Shannon C E.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M].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49.
[12]许庆瑞,谢章澍,郑刚.全面创新管理的制度分析[J].科研管理 ,2004,(03).
作者简介:
关键词: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The Study of Enterprise Financial Risk Based on Internal Control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control and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and is based on the enterprise financial risk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l control. After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nterprise internal financial control in China and its causes, it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and provides referenc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Keywords: financial management; risk management; internal control
在当今全球经济和社会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企业面临的经营管理内外部环境呈现出不断复杂化的发展趋势。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着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法,因为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并且控制外部环境的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企业只有不断改变自身去适应新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其中,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是企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我国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起步较晚,很多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相对较差,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领域风险管理制度或者措施并未建立和实施,尤其是数量比例很高的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状况较差。在企业整体风险管理发展落后的环境之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发展也是不容乐观。迫于风险因素增多对于企业生存和应对复杂环境产生的压力,国家和企业认识到风险管理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驱动影响越来越大,并提倡风型的内部控制。因此,积极探索和研究内部控制视角下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企业有效应对财务风险,高速、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实际应用意义。
1.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财务风险的内容方面。陈小鲁认为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内容是筹资风险控制、投资风险控制、运营风险控制和分配风险控制。而占松涛认为凡能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资金周转,可能使企业在当前或未来某一时期发生财务危机的风险因素都应纳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范畴,财务风险的内涵已经扩大到企业资金运动的方方面面。
对于风险管理现实状况的研究。胡小红认为安然、中航油等企业因财务原因倒闭破产案例的主要原因是风险意识淡薄和没有有效的防范企业财务风险。郑涵少则认为现阶段经济环境下,企业进入了集团化的成长发展阶段,跨地域经营使得母子公司或者总分公司之间的财务会计信息沟通和交流受阻,企业必须在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的同时加强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以此来规避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关于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两者相融合的研究。刘印平等,高秀兰所持观点大致相同,即企业的内部控制向风险管理靠拢的趋势正不断加强,两者的融合越来越深入,以风险管理为主导、适应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新制度正在迅速发展。财务风险管理作为风险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必须要加强与内部控制的联系,要借助内部控制的功能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使控制和风险管理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发挥综合性的作用。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现有内部控制下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内部控制下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以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更大程度地规避财务风险提供借鉴。
2.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1财务风险内涵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致使企业的实际收益偏离预期的收益的可能性以及偏离程度。财务风险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从影响因素的来源上来看,可以分为外部财务风险和内部财务风险。外部的财务风险主要由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引起的财务问题,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文化风险等,这些因素往往是企业难以自我控制的。内部风险是由于自身存在的因素引起的,存在企业内部,是企业主要控制的风险因素。从可控性的角度来看,财务风险也可以分为可控财务风险和不可控财务风险。由于不可控性风险因素对于企业来说很难加以控制,或者说控制成本远远大于控制收益,从经济角度上将并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措施来控制那些可控性因素,通过较少的或者是合适的资源投入来控制和改善可控性财务风险。因此,对可控性内部财务风险进行研究能更大限度地促进企业发展。
2.2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
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完善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主要途径;(2)目前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因此内部控制不仅是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而且还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3)因为内部控制中包含了风险管理这一内容,而财务风险管理又是风险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财务风险管理也自然是内部控制所涉及的一个方面;(4)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驱动力之一就是防范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而财务风险管理主要是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由此可以得出财务风险管理也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一个主要驱动力量。因此,从两者的紧密关系可以看出,研究内部控制视角下财务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
3.内部控制视角下的财务风险管理
3.1我国内部控制视角下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1)内部控制存在的弊端导致财务风险。一种情况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涉及内容不完整、系统设计不合理,企业只有简单的、基本的内部控制相关操作,内部控制系统没有完全形成,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不能有效实施,使企业承担了相应的财务风险损失。另一种情况是企业缺乏防范和约束机制,只重视事后控制,没有发挥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的作用,而且内部财务控制职责划分、奖惩标准不够明确,从而影响了内部财务控制的风险防范和有效执行。
(2)内部控制具体执行实施失效引发财务风险。企业不仅要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去实施内部控制,倘若只是制定了完善的财务控制制度和操作规程而执行力度不够,则会形成“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的企业内部控制松垮状况。只说不干造成了财务信息失真、企业资产流失等严重后果。
(3)高层管理者对财务风险防范重视不够。企业的领导层没能给予财务风险管理足够的重视是目前财务风险比较容易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还有待提高。上层组织的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是企业各层级重视并高效地管理财务风险的前提。而且,在项目前期不注重财务风险的分析,导致了许多重大项目因财务问题而失败。另外决策者不能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加之决策者业务水平有限等原因,增加了管理层的决策结果中主观因素的影响作用,决策质量也相对较差,只有提高决策者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使企业更好地应对可能遇到的财务风险。
(4)管理者越权导致财务风险。由于现有的经济体制和企业组织形式等因素的制约,企业中难免存在“一股独大”的股权组织结构,非常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发生。企业高层管理着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实施越权干预的现象比较严重,对企业内部的岗位设置、审批程序等重要控制环节施加个人影响,使之与企业财务控制相背离,导致财务控制失效,风险防范漏洞增加。
3.2财务风险管理弊端原因分析
风险管理问题产生原因有:(1)企业中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的要求,人才的缺失和能力不足是导致现实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2)企业组织内部缺乏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制衡机制,存在较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现阶段我国企业中存在的法人治理结构多数属于“形备而实不至”,没有形成权力制衡局面和效果。(3)企业信息系统发展落后,不能适应企业外无风险管理的发展。企业中存在的信息无法达到在企业中真实有效的传递的要求,信息沟通系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4)内部审计职能弱化。内部控制环境下的财务风险管理离不开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没有监督执行动力就不足,因此要对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人员素质、工作设置进行永华,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财务风险监督职能。
3.3如何促进内部导向的财务风险管理发展
改善内部控制导向财务风险防范的外部环境。(1)重视政府对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要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提高对内部控制的使命的认识,制定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规划,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一方面要结合我国实际吸取外国的先进经验,探寻适合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制度和规则;(2)注重全过程的监督。必须积极促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并制定有效的监管机制,对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全过程的指导与监督,是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要做到事前充分筹划、事中彻底执行、事后总结和改进。
改善内部控制导向财务风险防范的内部环境。(1)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创新。内部控制薄弱的企业经常存在许多管理问题和漏洞,企业应针对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着重加强这部分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构建多层次的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将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以及相关配套体系建设,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置(PDCA)四个阶段对有关问题进行动态控制,使控制体系逐步完善,企业的生产效益逐渐提升。(2)加强信息的流动与沟通。良好的信息管理可以使员工正确地履行职责、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的营运状况,减少企业内外的信息不对称和流通不畅,有助于提高内部财务控制的效率和效果。(3)提高企业决策者的财务风险意识。思想决定行动,树立的财务理念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我们应该全面提升企业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水平,杜绝只看眼前利益、好大喜功的短缺思想和行为,使人们能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4)加强预算管理。编制合理的成本预算,实行预算控制制度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预算管理能够较早地对企业财务问题做出预警,使人们能够尽快采取行动,避免问题的严重和扩大,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举措。(5)促进经理人市场发展。通过建立经理人市场,完善经理责任制度,让具备一定知识管理能力和技能的专业管理者从事企业的生产和运营管理,不仅能够提高经营管理效率,而且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不良的财务运行问题,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因此,要促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要从企业内部控制这一视角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从多方面综合性的进行研究。在借鉴以往经验的同时放宽眼界,用发展的思维指导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我国企业发展实际的、能够有效应对复杂风险环境的财务风险管理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小鲁.论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J].西部财会,2011(09):29-32.
[2]占松涛.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实践[J].现代企业,2011(06):63-64.
[3]胡小红.试论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J].炼钢科技与理论,2009(06):49-52.
[4]郑涵少.对我国集团公司财务信息化的新思考[J].现代营销,2011(06):109.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一项长远工作。建立内部控制管理的长效机制,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成为企业迫在眉睫的难题。随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相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开始提上工作日程,全国各地掀起内部控制建设的新。
广西财政厅《关于做好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试点工作的通知》(桂财会[2010]72号)明确了广西区域内开展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试点工作的五家企业。中信大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信大锰”)成立于2005年8月,是集采、选、冶于一体的锰系产品生产与研发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公司锰矿资源储量位居中国之首,同时拥有海外高品质矿产资源基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锰生产商。2010年11月18日,中信大锰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截止2011年12月底,中信大锰总资产89亿港元,营业额36.55亿港元,纯利增长78.3%至4.09亿港元。2011年,中信大锰被纳入《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重点建设的深加工项目之一,公司独立承建的广西锰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广西区政府实施的“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试点单位。
为了实现“综合优势明显、成为若干领域领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大型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中信大锰一手抓企业内部管理,一手抓企业长远发展,以企业管理促进企业长远发展,以企业长远发展引领企业管理方向。2011年,中信大锰成为广西内部控制建设试点企业之一,该公司以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为契机推动企业管理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争取低成本、高效率、好效果地完成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真正做到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不断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中信大锰内部控制管理创新
(一)以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实现管理创新 中信大锰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业务量迅速增长,业务空间范围迅速拓宽,管理层级迅速增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只有企业内部管理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企业才能发展得既“快”又“稳”。回顾西方管理理论的百年史,企业管理从最初的经验管理模式到20世纪初科学管理的理论管理模式、以及近年来的文化管理模式,理论管理模式直到近年来才受到挑战。理论管理模式强调“硬”,通常意味着更严格的规章制度,从员工角度看就是“要我做,而且要按照规定做”;文化管理模式强调“软”,通常是以文化来感染人、激励人,从员工角度看就是“我要做,而且我知道怎么做才符合规定”。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即完全的文化管理模式。达到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的前提条件是员工需要明确有哪些规定。一个企业到底采用何种管理模式,取决于企业的文化环境和管理现状。中信大锰经过六年的发展,沉淀了一定的企业文化,积累了一定企业管理经验,但要为腾飞做准备,尚需做实管理的根基。中信大锰以内部控制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加强公司战略及具体业务的相关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工作,以强化对子公司、分公司的管控,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员、全业务、全过程的有效管控。
(二)以系统论为基础,全面布局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进程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全员参与、涵盖企业全范围和业务全过程的管理活动,包括企业经营理念、管理哲学、公司治理、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社会责任、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业务流程、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意味着管理变革,但不是重来的剧烈变革,而是适应企业发展的渐进式变革,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中信大锰结合企业管理现状,以系统论为基础,将内部控制分为“管理中的控制”和“控制中的控制”两个层次,在两个层次内控的实施中建立了“三道防线”,采取“全面展开、分线进行”的工作方式,全面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中信大锰建立的“三道防线”有:第一道防线是各业务部门及下属单位业务流程负责人;第二道防线是由董事长及总经理为首的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项目委员会,其下设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管理项目工作小组;第三道防线是审计委员会下属内部审计职能部门。
中信大锰创新了“全面展开、分线进行”的工作方式(见图1):首先根据18项指引以及企业需要的特殊指引,全面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手册》,并将其固化为标准的企业制度手册;其次,分解整合投融资、项目管理、财务、采购等重点流程,形成重点流程手册;再次,建立重点风险内控手册;完成重点内控评价手册;最后待重点流程运行平稳后,再完善其他方面的流程、内控和评价手册。
(三)以成本效益为原则,整合资源,将各项管理工作融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之中 中信大锰自2005年成立以来先后颁布了85项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散落于年度归类中,不仅缺乏系统性,而且部分制度存在冗余或不全,更谈不上为实施人员所熟知和应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如何与前期管理工作相衔接?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如何与风险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上市监管等要求相融合?中信大锰以成本效益为原则,充分考虑企业各方面的管理要求,在理清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其他管理要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找到企业管理与企业实际情况的融合点,将各项管理工作融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之中,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形成先“管理中的控制”、再“控制中的控制”两个层次。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促进企业不断创新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管理中的控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是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调整或优化,形成统一的制度规范,制定《管理制度手册》,制度手册包括目录索引、记分册、岗位职责说明书、工作综合表等内容,保证职责清晰、责权利匹配;二是按照制度手册,系统梳理生产、经营、管理业务流程,制定出流程(运行)手册,包括流程地图、流程操作手册(相关表单工具及管理报告体系)、流程相关部门的业务考核指标、模板工具、分级授权体系等。
“控制中的控制”突出企业风险的控制和内部控制的自身控制机制。“控制中的控制”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建设风险内控体系,通过测试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识别关键风险点,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优化风险评估措施,形成《企业风险内控手册》,该手册索引查询所关注的制度,或者通过制度也可以索引查询相关的风险内控手册;二是研究开展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方法,建设和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工具和体系,形成《内部控制评价手册》包括诊断内控体系、风险评估报告、企业内控自评报告等内容,以增强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能力。
中信大锰通过“管理中的控制”和“控制中的控制”,有效整合了企业资源,降低了企业管理成本,充分调动了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全面推动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进度。
(四)以项目为载体,强化内控体系建设的管理力度 中信大锰将重点流程划分为若干个子项目,“试点一个,成熟一个,推广一个”。作为资源型企业,原产品布局成为中信大锰的重点战略之一,加强资源型子公司的控制当务之急。华州矿业投资有限公司和华州加蓬工贸有限公司(统称“加蓬公司”)位于加蓬共和国,拥有多个采矿权、探矿权,其中已探明可开采锰矿3096万吨。对于该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中信大锰总部专门设立加蓬办公室,并明确规定该公司负责人是其内控工作的责任人。中信大锰从组织加构、风险评估、对标检查认定缺陷、修改完善制度四个方面来加强控制:在组织管理架构方面,公司陆续派出三名董事、两名监事、一名指挥长、一名总经理等人员80多名,有效控制了加蓬公司决策、财务、生产、供销、内部监督各环节,建立了内控“三道”防线;在风险评估方面,公司围绕控制目标,在调研统计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分析评估,认为主要存在政治风险、法律风险、汇率风险、采矿操作风险、资金风险以及信息文化隔阂的风险;在对标检查认定缺陷方面,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集团公司下发的规章制度在加蓬公司未完全适用,并存在工程项目控制不规范、金蝶财务系统的系统管理员未符合相互牵制原则、现金单一保管未以有效防范现金遗失风险、双边税收协议可能引发税务问题、与当地信息沟通和文化交流不够通畅等缺陷;在修改完善管理制度方面,中信大锰加蓬公司建立有关生产、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入、固定资产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管理等制度,并在控制测试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将完善后的管理制度并报总部备案,接受总部的监督检查。加蓬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下一个内控体系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五)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点,注重内控体系建设成果 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需要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不是重资产,而是包括规范的流程管理、治理机制、企业品牌、核心技术等在内的轻资产优势。在内控体系建设方面,中信大锰注重其对轻资产的促进作用。内控体系建设是否应大干快上、全面铺开?规范的流程管理是不是要以效率效益作为代价?内部控制如何有效实施?诸如此类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常见问题,中信大锰衡量和改进的标准就是能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内控体系建设的节奏上,中信大锰根据集团实际情况,采取“全面展开、分线进行”的工作方式,稳扎稳打,在建设过程中“重点流程先行、重点风险先行、重点内控评价先行”,逐步实现控制全面化,同时也为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层层升级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管理流程的规范上,对于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重点业务流程,如海外投资业务、资金业务等,中信大锰设计流程时不受成本效益原则制约,更多的是注重控制效果;为了降低各业务模块分块控制对流程效率的影响,中信大锰积极探索以价值链为基础梳理业务流程,将业务部门控制、辅助部门的控制统一到为客户提供价值的链条上来,以提高企业整体对外部信息的灵敏应变能力。
内控体系信息化是内控体系建设的方向。适时引入信息系统工具,将内控固化于内控信息系统中,不仅可以提高信息沟通效率、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效益,而且可以增强内控体系的执行效果。但内控信息化的建设成本也让不少公司望而却步。2012年2月,中信大锰公司启动公司信息化总体规划项目大会,要求把信息化规划项目与公司正在开展的内控体系建设项目充分结合,共同推进。只有当“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以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点”的观念深入人心时,才能使企业全体员工在控制的同时具有全局观念,才会达到“我要做,而且我知道怎么做才符合规定”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刘好:《关于集团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金融经济》2011年
第12期。
一、铁路施工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作用
(一)铁路施工企业可以利用内部控制规范经营行为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益激化的市场竞争,作为铁路的施工企业想要完成自身的经营目标,往往在经营当中会使用一些非正规的手段进行市场竞争,而这样就容易导致企业正常的经营秩序出现混乱现象。因此,构建有效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就能够对施工当中的各个流程进行全程的监控,也能够对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处理,避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铁路施工企业进一步的规范经营行为,但是符合了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作为基本条件,还为企业的施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才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铁路施工企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保障。
(二)铁路施工企业利用内部控制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在铁路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方面,内部的有效控制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往往在内部制度的建立当中存在舞弊、职责不明等等违规的现象出现,导致不能够正常的发挥出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作用。因此,在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当中,首先需要提供员工的综合素质,在职业道德规范方面进行培训,明确各级管理的责任与权力,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铁路施工企业可以利用内部控制有效控制经营风险
在实际的经营当中,施工企业也会遇到各种方面带来的风险,因此,对于企业的管理来说,加大风险的预测以及如何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成为了重要的目标之一。对于企业经营的风险预测与控制方面,内部控制就成为首选方式。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不仅能够进行评估风险的工作,还能够发现风险当中的薄弱环节。而铁路施工企业就能够针对薄弱环节的强化建设,将未来的风险防范于未然。
二、铁路施工企业构建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目标
(一)保障施工工程质量安全可靠
从铁路施工方面来看,施工质量高低、施工安全系数高低,直接关系到了人员的人身与财产的安全,因此,从持续发展来看,相比效益,质量与安全更值得我们的关心。因此,加强施工企业自身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力度,才能够防范工程施工事故的发展,达到国家对工程施工制定了相应质量标准。
(二)保障财务信息和其他资料真实有效
对于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完整性以及真实性,内部控制制度也发挥出了重要作用。真实的财务信息,才能够便于铁路企业的股东全面的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才能够针对现状作出合理的决策;才能够促进监管、决策、风险预测的有效运行。
(三)保障项目资产的安全性
对于铁路施工企业来说,需要庞大的流动资金,无论是支付的对象,还是环节都需要较高的周转率;另外,作为建筑项目施工企业,也需要多种固定资产。因此,企业的内部会计对于如此之多的支付过程的审核就变得更加重要与艰巨。措意,在监督企业资金方面,就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防止欺诈、舞弊等行为的出现,为了确保施工企业资产得到安全方面的保护。
(四)保障企业实现发展目标
铁路施工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制定和规划好企业的发展目标,铁路施工企业应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将企业的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保障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三、铁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我国的铁路企业当中,内部控制的推广时间还很短暂,对于内部控制有关方面的知识学习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也存在较多认识上的问题。其一,认识过于片面,误将内部控制理解成为监督与核查企业的成本以及控制资产的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内部控制含义的认识不够全面,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时候没有遵循正确的步骤以及相应的程序;其二,认识的滞后,由于缺乏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面了解,使得内部控制与企业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偏移;其三,错误的认识,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都认为内部控制仅仅是作为摆设来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从而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以及可实施性。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了重视经营轻视生产、注重技术,轻视内部管理的现象出现。
(二)有关制度不健全
在目前的铁路施工企业当中,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是非常普遍的。由于没能正确的认识与了解内部控制制度,企业领导的漠视、员工的疏忽,导致很多企业都缺乏系统化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应的配套设施也严重不足。铁路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涉及到了企业的生产、采购、财务等等方面。如果仅仅建立部分内部控制措施,就很难形成企业内部控制网,这样也就无形的加大了企业的财务、经营风险,无法做到事前的预测、事中的控制以及事后的补救,也常常出现控制重心出现偏移,最终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失去应有的效力。
(三)管理层蓄意损坏
无论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再完善、再全面,如果领导层蓄意的进行破坏(为了自身利益,实施欺诈手段或者是),在部分预定的控制程序的可能性进行刻意的规避或者是指示下属人员避开。从笔者的调查来看,高层管理人员的干预、越权,是造成企业内部财务等报表失真、舞弊案件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
(四)沟通阻碍
考虑到铁路施工企业自身的流动性与临时性较大,在企业内容就容易出现部门之间、企业与项目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企业与施工项目沟通出现问题,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也会失去应有的效能,再加上,信息的处理技术偏低,也就导致了内部人员无法正确的认识到在控制当中自身的位置,从而影响了行动的有效性。企业无法得到项目施工工程的信息,项目施工也不能够及时的获取企业的指导意见,最终导致沟通出现阻碍,信息失真。
四、加强铁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铁路施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一套适应自身企业特点的内控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应与铁路经营企业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内处部情况的变化加以调整。
(二)各部门之间的牵制与控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作为铁路施工企业,要求每一个企业部门都要建立一套部门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且需要划分清楚管理人员以及普通人员应当履行的职责和遵守的规定。进而确保各个部门之间能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但是,我们也需要明确,并非是要将一个部门直接“管理”另一个部门,而是需要理顺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懂得分配职责、相互协调配合。此外,还需要处理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防止矛盾的出现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作为企业的一员,要不断的加强铁路施工的有关业务的学习以及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做到自觉遵守各项规定、尽职尽责,为企业的稳步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三)加强全程控制
面对出现的危机以及忧患的时候,铁路施工企业也应当积极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出针对性的措施,尽可能的将风险降至最低或者是消除风险。其一,事前控制:指的是对于危机的管理以及风险控制,也包含了成本、经营管理以及产品销售等等方面。有效的控制控制事前的一些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风险带给企业的麻烦。并非每一个企业都能够做到最大化的事前良好控制,它需要的是企业充分的收集有关业务信息,找寻其中有利用价值的成分,对于出现的问题立刻进行解决,从而让企业能够做出最准确的判断,这样才能够将风险降至最低,做好全程防范控制。
(四)信息与沟通体系的建立
一个有效、合理的信息系统应有助于提高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效率和效果。具体来讲,应有助于控制标准的建立和修正、控制活动成效的评定、控制报告的拟定和以及改进建议的及时传达。工程企业施工单位应按控制系统的需要识别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在此基础上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和经济地传递(包括向下的、向上的和横向的沟通传递)给相关工作人员,使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使他们能够顺利履行其职责,如加强铁路施工企业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五)内部审计机制的有效构建
目前装饰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绩效评价和内部审计两个方面。首先,在装饰施工企业中,施工过程中的评价比较注重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质量,而财务评价重点主要放在施工尾款的收取上,没有涉及更深层次的问题。其次,很多装饰施工企业管理模式比较粗放,很多企业甚至没有审计部门,规模稍大点的企业即便有审计意识,审计工作也是挂靠在企业财务部门,而且审计部门人员素质偏低,对预算执行以及工程造价等方面的审计还停留在表层问题上。
二、加强装饰施工企业内控管理的相关对策
1.加强装饰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首先,装饰施工属于资源消耗型服务业,内部控制管理对于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节约施工成本,避免事故风险具有重要价值,因此装饰施工企业应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增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其次,规模较大的装饰施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董事会作为内部控制的主要管理机构,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筹资与投资方案、利润分配等内部控制活动应该在董事会的直接控制下进行。再次,装饰施工企业应该编制内部控制管理手册,针对企业具体业务科学设置内部机构,装饰施工企业的装饰设计方案管理、施工原料采购、现场施工人员管理以及施工进度和质量监督等应该由专人负责,明确各个岗位的权力与义务,加大问责机制力度。
2.建设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关乎企业管理的成败,因此装饰施工企业应该借鉴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建设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首先,企业在承接业务的时候要认真考察业主的信誉以及施工项目各项手续是否齐全,同时结合作业项目的施工图和设计图以及业主的质量要求等对施工成本、施工周期做出准确的预估,在评估可行的情况下再签订承揽合同,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其次,装饰施工企业应该根据行政部门、市场部门、设计部门、采购部门、施工部门以及财务部门的不同特点,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使各部门的工作管理实现“有法可依”。再次,装饰施工企业应该提高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水平,加强设计部门与施工部门之间的联系,以保证施工部门能够按照客户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装饰方案。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在发展过程别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风险评估预警体系,在企业内部建立了先进的电子信息管理局域网络,提高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能力,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企业已经成为中国装饰施工百强企业,成功完成了上海世博中心、上海浦东机场等重大项目的装修施工工程。
3.提高装饰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力度
首先,装饰施工企业应该根据承揽项目的具体性质确定绩效评价方案,绩效评价对象要包括各个岗位和部门,考核指标要涵盖设计周期、采购工期、运营费用、工程进度与质量、工程款回款率等各项内容。其次,装饰施工企业应该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加强对内部审计的建设,加强装饰工程定额审计,防止因为内部人的违规行为而影响工程质量,同时加强施工工程隐蔽部位的监督审计,以保证装饰材料质量合格,施工程序合乎规范。中国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在企业内部建立了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不断加强内部审计的建设,增强了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力度,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企业目前已经成长为中国最大的建筑装饰公司,在国内外屡获大奖。
三、结论
关键词:铁路施工 内部控制 成本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铁路建筑市场面临的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与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要求我国铁路施工企业不断完善自身各方面的管理体制与制度,因此内部控制管理成为了我国铁路施工企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大多数铁路施工企业对内部控制管理的认识很肤浅,认为对铁路建筑这类实业部门来说,所谓的内部控制问题对本企业并不如对金融业重要。然而,内部控制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行业之分。只有建立严谨的正规的内部控制机制,我国铁路施工企业才能朝着现代企业的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强铁路施工企业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方面的体制建设,抓好内部控制问题,建立真正的现代铁路施工企业。
一、 目前我国铁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轻视财务工作,缺乏复合型的内部控制人才
从我国目前铁路建筑市场来看,多数企业缺乏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方面的重视。在许多铁路施工企业内部,会计和内部控制等相关部门相对来说不受重视。因此,该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强,对业务的重视度不够,其经手的会计信息不准确,最终很容易导致企业的成本不可靠、资产不完整。此外,由于各铁路施工企业下属的项目部较多,若各项目部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企业高层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各项目的真实盈利情况。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环,然而由于目前我国铁路施工企业对财务工作不够重视,导致会计控制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往往要在事后才能发觉,因此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内部控制管理体制落后,缺乏激励机制
由于我国铁路施工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度不够,因此很少企业能够制定适应时代经济变化的内部控制制度。我国的多数铁路施工企业都是沿用以前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甚至于有些企业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于铁路施工企业作业范围较广、项目分布较多,信息的不透明性和管理的复杂性使得内部控制显得更为重要。然而我国铁路施工企业却总是照搬其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根本没有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修定,使得内部控制的工作很难顺利开展,内部控制制度的效果受到了严重制约。激励机制在我国铁路施工企业中更为少见,由于财务管理的不受重视,使得大多数铁路施工企业根本没有建立激励机制,财务人员缺乏积极性。
(三)项目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各项目信息不透明
施工企业存在两个层级,企业层级和项目层级,铁路施工企业也不例外。一个铁路施工企业的运转是各个项目运转的组合,因此项目的内部控制对铁路施工企业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目前我国铁路施工企业的各项目一般是由项目经理全面负责,项目经理也是成本控制的第一责任人,但是却缺乏有效、明确、系统的项目内部控制机制,没有真正对项目的各目标成本进行分解,也没有其他明确的控制责任和奖惩办法,我国的铁路施工企业中项目的内部控制实际上并不真正存在。这最终导致企业很难监控各项目的管理实施情况,项目的信息企业高层并不能完全掌握。
二、 我国铁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改进措施
前文分析了我国铁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找到有力的改进措施,才能使我国铁路施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引进复合型的管理人才
对于目前已在职的财务从业人员,应当进行定期的培训。培训应包括专业培训、思想与经济法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专业培训可以使财务人员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并不断接
最新最前沿的会计、财务管理信息。思想与经济法知识的相关培训则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为其树立正确的会计从业精神,并明确各会计舞弊行为的法律责任。通过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和道德等方面的素质,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这是内部控制管理走上健康渠道的第一步。
对于企业的高层内部控制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的会计、财务知识,同时内部控制的管理能力也相当重要。因此,必须引进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个方面进行现代化的管理,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的实施。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由于我国铁路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对落后,因此,各企业必须针对自身的经营模式和内部条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是指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即为保证单位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五个方面。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包括单位最高管理当局用来授权与指挥经济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和步骤,还包括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完善成本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对于铁路施工企业来说,成本管理是内部控制中尤为重要的部分。由于铁路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数量较为庞大,资金占用成本较高,因此材料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完善的成本管理责任制,以材料为例,就是要明确材料人员在材料的购买、使用、存储等方面的责任,只有把问题落实到个人,才能督促员工在各方面严格控制成本,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此外,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能够使资金的运作更为透明和稳妥,并减少不必要的资金占用,增强企业资金的流动性,降低企业运营的风险。
仅仅是成本管理责任制度的完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一步制定考核与激励机制。由于铁路施工企业的作业范围很广,即使明确了各成本相关责任人,不进行定期考核也很难发现问题。因此,必须制定完善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以求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结合上例,如果加大对材料员的考核力度,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不仅能促进材料成本管理的实施,还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当然,对财务会计人员也应进行相应考核与激励。企业高管是通过财务报表等相关信息来了解企业整体状况的,因此,加大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考核力度,不仅能够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提供重要保证,还能使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盈利状况进行更好的了解,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制定更为合理的计划。
(四)建立完善的项目内部控制制度
由于铁路施工企业的下属项目较多,各项目独立运行,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各个项目组,必须建立合理的项目管理机构,以确保项目的内部控制活动能够有效实施。各项控制目标应落实到各级项目全体员工,并加强对项目成本的管理,明确各工作人员的成本责任以及考核制度,严格控制成本,以便创造更多的利润。
三、 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铁路施工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多数该类企业还没有明确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能够使企业内部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保证其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还能促进会计资料的正确可靠、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
因此,铁路施工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必须建立现代的内部控制机制,严格把握企业内部各方面的运作,以科学的管理控制制度来优化企业的配置。企业应加强对员工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考核与激励机制,并完善对下属各项目的内部控制,这样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由于我国铁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还比较滞后,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目前我国铁路施工企业应重新审视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加强内部控制文化的吸收,为内部控制的良好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
燕燕,浅谈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1;10
(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天津301700)
摘要: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除了要具有较好的品牌影响力和质量较高的工程项目外,还需要保证企业自身具有充足的流动资金,能够帮助企业应对各种突发问题,这就要求相关人员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工作实际,对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控制;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154-02
收稿日期:2015-01-19
作者简介:段超许(1981-),男,河南禹州人,本科,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较大,对资金的需求程度较高,这就要求施工企业一定要做好内部的会计工作,确保每一分资金都能够实现优化配置,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帮助企业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项目经理责任机制不明确、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缺乏、会计队伍结构不合理等,这些都影响到会计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管理。
一、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和其他企业有着不同的生产经营特点,其每个工程项目都涉及到大量的资金投入,企业内部必须要有完善的财务控制体系对资金的利用进行合理规划,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建筑企业的良性发展。但是从目前来看,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下面本文就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首先,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会计控制管理机制。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讲,其涉及到的资金环节较多,必须要有健全的会计管理机制才能够更好地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内部并没有系统完善的控制体系,如货币资金的收付不规范,且对于资金收付机构和相关的工作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同时,并没有对实物资产的管理岗位进行明确的职责划分,资金的入库、验收、发出、保管以及流通使用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加之建筑工程项目中一些决策程序存在着不规范的地方,并且缺乏严谨的预算编制和审定、下达、执行程序,缺乏对预算进行及时的分析和控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会计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工作控制过程中缺乏责任机制的支撑。当前,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讲,项目经理担负着巨大的责任,并且在项目的施工建设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在建筑施工企业当中,通常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最为严重的就是企业内部的财务核算机制不健全,并且缺乏相应的责任机制的支撑,这样就会降低对项目经理的制约作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工作的开展。同时,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往往和财务部门连接在一起,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使得很多的工作只能够流于形式,缺乏客观性与公正性,不能真正的发挥实效,这样也会影响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有序开展,这一问题需要在今后的会计控制工作中引起重视。
最后,企业内部会计工作者的整体水平不高,难以满足施工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领导对这一工作缺乏重视。要想更好的发挥会计工作的作用,必须要确保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但是由于领导的忽视,使得很多的会计人员并没有真正的贯彻落实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工作,加之其监督意识和抗风险的意识较低,会计团队的整体结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使得会计控制工作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二、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措施分析
会计控制工作的有序开展,能够使企业更有效的利用资金,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实际情况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并没有按照预期的要求进行,而是在控制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上文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下面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对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具体措施进行论述。
首先,逐步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于企业来讲,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更好的提升企业会计工作的效率,并且实现资金的合理高效利用,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基于此,必须要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使得这一工作的进行能够有章可循,更好的发挥这一工作的作用。具体来讲,要建立起完整的会计资料数据库,确保施工企业的会计资料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并且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数据库的建立能够在确保会计信息有效的基础上更快捷的开展各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进一步确保施工企业的财产安全。同时,必须要根据建筑行业市场的特点完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如实行不相容的职务分离控制机制,并按照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于此同时,还需要逐步加强对会计工作流程的监督和管理,建立起完善的动态监督管理机制,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还需要逐步完会计工作责任机制,让每个内部会计控制人员都能够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任务,这样当出现了问题才能够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及时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其次,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审计工作。内部财务审计对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建筑施工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企业的经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内部的经济活动以及这一活动的结果和信息反馈情况,基于此,为了更好的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良性发展,必须要逐步的完善其内部的会计审计工作,并拓宽企业内部的审计领域,更好的发挥审计的作用。具体来讲,必须要突出内部会计审计工作的评价职能,并改进原有的内部会计审计制度,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审计工作的开展,以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建筑企业发展需要。除此之外,为了能够更好的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取,在内部会计审计的过程中,相关的人员必须要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的经济活动全过程之中,进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不不必要的损失。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对审计事项的后续审计制度,也是开展这一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一制度的建立,既能够很好的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跟踪管理,并参与到企业经营结构调整等重大的战略活动中,又能够确保建筑企业内部会计审计工作延续性的重要保障。
最后,不断提升会计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上文中简单提到,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人员整体水平较低,这样影响到了其工作的正常开展,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为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从源头上采取措施,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建立起完善的会计人员招聘和录用机制,确保高学历、有资质的会计人员进入到施工企业内部,不断提升整体队伍的综合水平,真正的发挥会计人员的作用,优化内部结构,逐步提升会计团队的整体水平。
结束语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讲,内部的会计控制工作对建筑施工企业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实现企业管理的重要举措,在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必须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逐步的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并高度的重视企业内部会计团队的建设。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工作实际,对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今后的相关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正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09期.
[2]鞠家梅高嵩论建立健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第15期.
[3]孙志宏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分析及有效措施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15期.
[4]李务霞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探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15期.
[5]张兴良浅谈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系统控制会计之友,2011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