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8篇

时间:2023-08-12 08:24: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篇1

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知识和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由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可以看出,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到农村生态环境中进行旅游;二是旅游活动具有参与性,并贯穿了生态意识;三是促进农业、农业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不但包括生态农业体系中有旅游开发价值的部分,还包括在于有鲜明特色的乡村环境中的其它能给游客带来生态启发和教育的自然、文化、物质、精神等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服务设施。生态农业旅游是建立在生态农业基础上的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模式。它是将生态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活动、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生态型旅游方式。它强化了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生产丰富多样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观赏、娱乐、健身、求知等功能服务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形式,它既具有生态旅游共同特点,也具有不同于一般生态旅游的个性特征,它的兴起和发展有其深刻的背景因素和理论基础,也有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意义。

二、恭城县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实证分析

(一)红岩村概况

红岩村位于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距恭城县城14.7km,距离桂林市中心122.7km。红岩村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9.7℃,年降雨量1490mm,且雨热同期,十分适合柿子、柑橘等农作物的生长。村内无工业污染源,空气环境质量高,森林覆盖率达95%。红岩村有农户95户,人口395人。过去,红岩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恭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红岩村坚定不移地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栽培月柿、柑橙等水果,逐渐富裕,并建成了富裕生态家园。

(二)生态农业中的循环经济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广大农村能源短缺,红岩村人决定走生态农业建设之路,实施以养殖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在这个良性循环链中,养殖业的发展为沼气提供充足的原料。办沼气可照明、做饭,这样既净化、美化了环境,保护了生态,同时又可利用沼气池排出的沼渣、沼液给月柿施肥,提高了月柿的品质,减少了其病虫害的发生。生态肥的使用和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普及,使红岩村生产的“恭城月柿”个大、形圆、肉厚、质软、核少、含糖量高,受到消费者青睐,畅销国内外。“恭城月柿”先后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活动组委会和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月柿之乡”和“中华名果”称号。

(三)从生态农业到生态农业旅游的产业延伸

“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生态链催生了当地的生态工业和方兴未艾的以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旅游在“五位一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城里人面对生活的快节奏和激烈竞争压力,向往农村的清新空气、田园生活和民族风情。红岩村人抓住机遇,从2003年开始建设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民俗风情表演、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推行“人畜分离,规模养殖,集中供气,统一管理”的沼气建设理念和模式。几年来,红岩新村共投资1100多万元,建起了农家别墅、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观景台、月柿节主会场、大型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修建了景区大门,修通了直通红岩新村的柏油路和果园观光小路,开设了平江河水上乐园,建起了垂钓小区。到目前为止,全村共建有独立别墅43幢、开办旅游餐馆29家,共有客房250余间,床位500余张。开辟了4条旅游线路,可进行观花采果、自助探岩、垂钓、水上游乐、民族风情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基本形成了食、宿、行、娱、购、游相配套的服务体系,形成了富有红岩村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动力机制。详情为:(1)需求系统,即城市居民对田园生活的需求;(2)中介系统,即月柿节及各类媒体的宣传;(3)引力系统,即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优质的柿子、碰柑等农作物,浓郁的民族风情;(4)支持系统,即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农家别墅区等良好旅游设施,村旅游协会。目前旅游收入占村民收入的40%。2005年80万的游客人次为红岩村带来了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的效益,一些家庭旅游年收入突破10万元。2005年底红岩村通过国家级验收,成为农民自己管理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10月3日,红岩村再次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月柿节,标志着日渐红火起来的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2006年底,红岩村以其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风情表演、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突出特点,入选“中国十大魅力乡村”。

三、创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红岩村是“富裕家园生态农业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也是中国农业旅游的一个缩影,因此在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存在一些不足。如,旅游的内容过于单调、特色农产品未能实现深加工、缺乏高科技的管理手段、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因此提高可持续发展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议。

(一)加强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尽管目前红岩村的生态环境良好,但毕竟生态环境脆弱,并且随着游客的增多及经济利益的驱动,环境卫生的处理、旅游资源的保护等问题将直接影响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完善景区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大环保的投资、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及建立环境跟踪监测系统将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丰富生态农业内涵,做强做大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应该如何定位。首先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已有优势,不断丰富生态农业内涵,调整和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和能源结构,实现旅游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转变,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做大做强生态农业旅游。具体措施:一是加大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全面改造传统种养技术,发展“三高”(高产、高质、高效)生态农业;二是继续研究探索沼池建设新技术,提高其能量转化效率和沼气使用效能;三是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发展生态农业,使全县由传统经济型农业向现代旅游型生态农业转变。例如,在水果品种选择、搭配时不仅考虑其经济性能,还要考虑其观赏价值和旅游功能;在养殖方面不仅考虑发展沼气积累粪肥的需要,还应考虑旅游美食的需求。其次,红岩村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形式简单,旅游景点过分地依赖时令和特色产品。按照生态性、休闲性应合理的增加一些娱乐、康体或饮食文化等项目,可提高入住率,增加人均旅游天数,提高经济效益。红岩村作为恭城典型,其生态农业主要以果树为主,果子成熟的时候旅游者比较多,这就无形中形成了季节性的旅游,出现了淡旺季。为了旅游更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发展花卉旅游,或者根据地域土壤条件种植四季果树和当地的特色举行节日旅游,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农业生态特色开展会展和重大会议来宣传恭城的旅游。可以运用像海南的博鳌论坛一样的方式来彰显恭城的“中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魅力。

(三)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及专业人才引进

高质量的旅游源于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服务源于高质量的员工。红岩村现有的生态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亦没有专职讲解员,尚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要求。所以,培养生态农业旅游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是培育高质量的生态农业旅游服务的软环境,已成为红岩村旅游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建立社区参与旅游机制加强生态意识

研究表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旅游地的旅游发展。社区居民只有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得到切实的合理的利益,才能积极的参与旅游发展;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红岩村建立社区参与旅游机制是该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建设绿色住宿,目前恭城的旅游住宿和都市里的三星级酒店的住宿可以媲美,这虽然会给旅游者带来舒适的感觉,但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的是,这里似乎缺失了原生态和本民族风格的建筑样式。其实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体验瑶族的特色民居是他们的目的所在。民俗日渐消逝的今天,若恭城保留了民族的特色,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成功。提倡绿色饮食,游客在菜园里自己挑选蔬菜决定饮食。目的是让游客知道自己在旅游生态地方感受到是名副其实的原生态。这些策略都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的实施。

(五)加强法制建设,抵制不良社会风气

红岩村的旅游主题是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因此必须具备健康、自然及和谐的内涵。但如只顾眼前利益而放任不良社会风气进村,实际上就玷污了生态旅游本身的含义。红岩村在旅游开发初期曾被报道受到了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尽管只存在个别现象,但是如果得不到必要的遏止,将对红岩村将来的发展产生致命的影响。

篇2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五大振兴,其中首要着力点就是产业振兴。在当前我国农业面临农产品供求失衡,产业竞争力持续偏低,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等突出矛盾前提下,亟待重新审视传统农业发展路径,加快转换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业发展新路径、打造农业发展新动能,推动特色农业向高质量发展。结合培训内容,我将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产业发展的意义、面临的挑战和几点建议谈谈我的感受:

一、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意义

中国地广物丰、资源禀赋区域差异较大,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走差异化发展路径,是当前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与传统大农业相比,特色农业的特点十分鲜明,除具有资源、产品优势特色外,多数还蕴含社会、文化、历史等特色元素,因此特色农业也具有功能多元、价值多重的突出特征。发展特色农业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对加快打造农业发展新动能、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发展特色农业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依托地区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加快推进优质农产品品种结构、种植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科学布局,协调推进产业发展,提高我国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发展特色农业也是推动农民脱贫增收的现实途径。特色农业多集中在偏远和资源贫瘠的地区,这些地区也多是贫困落后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促进这些地区产业发展,实现精准脱贫。发展特色农业也是满足消费需求升级的重要举措。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与开发,有利于满足国内持续增长的多元化、优质化农产品消费需求。发展特色农业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加速农村人才集聚、促进乡村文化传承、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协调推进“五大振兴”,实现全面振兴。

二、我国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目前仍面临较大挑战。从产业内部障碍来看,首先是特色农业生产规模有限。受目标市场区域相对集中影响,特色农业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多集中在区域内。盲目扩大规模易导致市场饱和、产业 效益受损。 其次是要素配置效率偏低。突出 体现在技术、资金、主体、信息、基础 设施和装备等有效供给不足。特色 农业普遍存在信息化、智能化、机械 化水平偏低的问题。 再次,产业链条较短,产品精深 加工开发不足。特色产业开发仍以 初级产品为主,精深加工和全产品 开发较为欠缺,产业产品价值挖掘 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最后,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区域 内打响品牌的特色农产品不少,但 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 的特色农产品屈指可数,特色农业 普遍存在资源和产品特、优,但影响 力不够大的问题。 再从产业发展外部制约看。一是 特色农业面临外部竞争。部分特色 农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面临国内 相似产品的竞争;部分外向型程度 高的特色产品面临进口产品的替代 和冲击。 二是特色农业市场风险较大。生 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引发产量波 动和价格波动,“蒜你狠”“豆你玩” “姜你军”等均是特色农产品市场风 险较大的体现。 三是特色农业保障机制缺乏。国 内尚缺乏针对特色农产品实施生产 保险或市场保险支持政策,生产主 体和产业发展保障水平较低。

三、促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需从以下方面着力推进。

一是加强特色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充分认识和挖掘地区优势特色资源,合理开发和布局优势产业,做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例如《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提出 到 2020年,10大重点产业综合产值 达 8100亿元,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 综合产值 10000亿元以上。全省农业 增加值达 3000亿元。近年来,云南发 展高原特色农业,精心打造粮食、畜牧、烟 草、蔗糖、橡胶等,迪庆、丽江、怒江、大 理等州市凭借三江并流区域和相似 的高原特征,形成了独特的资源优 势,依托河谷地带大力发展高原渔 牧、高能食品、高原旅游等产业,打 好“三江并流”牌,效果凸显。

二是强化特色农业发展科技和装备支撑。重视优良品种的选育与开发,强化精深加工技术、设备研发和深加工产品开发,有效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产业附加值。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机装备、仓储、加工、物流、冷链等设施的建设。近年来,我国现代农机工业不断发展 壮大,到 2018年,我国农机装备产业 企业总数超过 8000家,其中规模以 上企业超过 2000家, 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 务收入达到 2600亿 元,能够生产 4000多 种农业装备产品,市 场规模占全球的 45% 以上,国际贸易总量 占全球的 20%,成为 世界农机装备制造和 使用大国。技术和产 品不断优化升级,攻 克了精细耕作、精量 播种、高效施肥、精准 施药、节水灌溉、低损 收获、增值加工等关 键核心技术,满足 90%的国内农机市场 需求,支撑农作物机 械化水平达到 68%。水稻精量直播 机、60行大型播种施肥机、精量植 保机械、智能采棉机等重大装备与 国际先进水平齐平,基本解决了水 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大 豆、油菜、甘蔗等主要农作物高质高 效机械化生产技术瓶颈及装备制约 难题。 湖北随州、钟祥的香菇产业企 业,在新技术、新产品、高品质的引 领下,与全国行业知名院、所、校联 姻,研发食用菌冻干食品工程技术, 并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真空冻 干生产线,生产 7大系列 50余种产 品,在全国香菇行业中,保持龙头地 位。今年一季度,湖北全省农产品出 口逆势增长 6.8%,其中蘑菇罐头出 口同比增长 4267.3%。

三是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解决生产发展规 模有限的同时,通过多功能拓展和 利用,深度挖掘特色农业蕴含的文 旅、历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加速 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显著 提升产业综合效益。浙江省户均耕 地不到 4亩,低于全国户均 7.5亩的 水平,从 2011年开始,浙江提出进一 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和农 业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 合联动发展。目前,全省农村产业融 合已进入产业链不断延伸,在推进 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优势农产品 的基础上,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 体化发展。如安吉的竹产业,已形成 从竹资源到竹地板、竹家具、竹纤维 纺织品以及竹叶黄酮、竹醋液等系 列产品;桐庐、德清的美丽乡村旅 游,武义、开化的创意农业,义乌、遂 昌的农村电子商务,嵊州的现代农 业综合体等大展宏图。

篇3

关键词:玉米;合理选用;杂交品种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023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工业原料、动物饲料等,从玉米的种植、加工整个过程中都体现出必不可少的作用。

1 合理选用玉米杂交品种的意义

1.1 理论意义

随2015年“十二五”发展规划结束,在“十二五”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实现了粮食连续12a丰收的成绩,玉米作为三大谷物之一,其品质的改善决定玉米产业发展的比重,选用优质玉米品种,不仅带来玉米的丰收,更能带动农民经济的有效可持续发展。

1.2 实际意义

1.2.1 品种多样化

为迎合农产品消费者,品种优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玉米市场的不断发展,现在的玉米品种已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高质量的玉米品种,是现在市场所需求的[1]。实现品种多样化能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带动农产品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

1.2.2 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玉米作为三大谷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为响应我国现行粮食收购政策,玉米产品质量成为该产业发展的至关因素。

1.2.3 促进玉米产业化发展

在市场多样化需求、种子商品化的变革下,玉米产业化发展势在必行,产业化发展能使玉米产量质量高度集中,将玉米市场规范化,便于玉米市场的管理和玉米产业的监管。杜绝玉米质量低、种植效率低等问题。

2 合理选用玉米杂交品种的途径

2.1 农民选用时注意的问题

2.1.1 选择正规单位销售的种子

正规单位销售的种子是得到相关单位认证和鉴定的优质品种,正规单位销售的种子有一定质量保证。如农民在选用时可以查看销售单位是否具有生产许可证、种子经营许可证、种子合格证和营业执照,并选购已经审核鉴定的玉米品种,已经审核鉴定的玉米品种有相关的正规证书或文件介绍[2]。

2.1.2 相关技术人员指导

随种子多样化的发展,农民在选用种子时如若对选取种子不放心,可以找政府在农业产品中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陪同选种或找种子工程相关单位技术人进行种子品种鉴定检测。保障选取种子品质优良,避免种植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2.1.3 因地制宜选用玉米品种

农民在耕种时期,高产量是其普遍心态,在选种时,往往忽略玉米品种的适应条件,不能盲目选择成熟期过长的品种,因根据当地种植环境进行品种筛选[3]。

2.2 常规的种子质量鉴别方法

2.2.1 种子发芽率

种子发芽率主要观测种子在存放过程中是否有发霉、烂种、虫蛀等现象,如若出现以上现象,说明种子变质,发芽率低,不易使用。反之种子无上述状况产生且种子色泽光亮发芽率高。

2.2.2 种子干湿度

种子存放在阴暗潮湿地方时容易发生发霉变质的问题,可以用种子干湿情况检验种子质量是否合格。种子气味变化、种子重量沉重说明种子潮湿。种子碰撞声音清脆、种子重量轻说明种子是干的,不易发生变质,种子是合格的[4]。

2.2.3 种子纯度

通常区域性种植的种子,杂交程度低,种子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基本相似。若种子特征个体间相差较大,说明种子纯度较低,杂交程度高,通常不易选用,避免影响玉米品质。

3 结语

种子杂交品种的筛选是玉米种植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市场需求的必要趋势。在选用玉米杂交品种时,应当从选种工作人员着手,用专业科学的检测方式来进行筛选,并由专业销售机构进行销售,农民在选种时应当转变只重产量的观念,顺应粮食收购改革政策的号召选用优良的玉米杂交品种,保证玉米品种优良。从各个环节,环环紧扣,严格监管种子质量,提高我国在玉米种植领域内高质量的种植水准。

参考文献

[1]张智英.怎样合理选用玉米杂交品种[J].科技创新导报,

2015(12):255.

[2]王朝民.科学选择玉米杂交品种的方法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4):286.

篇4

关键词:中国农业经济;时空差异演变;建设;建议

时空差异演变是现代化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时空差异演变背景下,中国农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同时推动着智慧农业经济的发展及进步,现代农业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和卫星遥感等现代化技术,对农业环境进行远程遥控与数据分析,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可视化分析,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1意义

1.1符合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中央持续关注“三农”问题,认为“三农”问题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三农”问题解决好可以更好地抵抗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从而有效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因此,国家的政策性文件为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依据,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农业经济发展时空差异演变的进一步协调,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仍然是一项需要持续实施的重要问题,因此,快速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稳定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不仅对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符合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1.2树立良好农业形象,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中国农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依靠农业经济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对开发与种植的农业产品科学合理的预测分析、选择合适品种、匹配物联网技术,通过构建智能灌溉技术、环境及现场可视化监测等方法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高效性,创建农村淘宝+实体店相匹配的电商体系,同时全面打通整个农业生产供应链,紧抓农业生产过程,有效管控农业生产环节,突破现有孤立的农业生产市场营销模式的瓶颈,避免时空差异演变的风险,促进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的转变。同时,通过开展农业生产与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管理,推广可追溯的平台监管等技术,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提升、管理模式改善等一体化建设[3],提升中国农业经济竞争优势,树立良好农业形象,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品牌,建立中国特色农业生产模式,打造农业产品品牌化生产与经营模式。

2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国不断提高对农业时空差异演变研究及区域差异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加大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开发力度,对于影响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不仅城镇基础设施得到网络全覆盖,偏远农村地区同样实现了基本的网络覆盖,进一步提高了物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应用范围,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网络与数字化条件。在政府主导下,企业全面配合中,全国开展的农业经济示范工程,引导并且激励农民投入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同时引入金融企业进入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良性稳定发展,网络电商的发展让农产品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更好地销售,从而为实现中国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奠定良好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国的物联网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技术仍然需要完善,在农业生产、经营、营销的数据分析及信息的传递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另外,因为农村缺乏网络技术人才,导致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经济中的低效应用。

3发展优势

3.1农业生产力与资源利用效率高

农耕机械化水平在不断上升,时空差异演变背景下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力与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创造了更大效益。信息技术自身高精度、高效率的优势,将这些优势合理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尽管物联网技术并不是非常成熟,但很多技术已显现优势,例如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系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资源浪费,提高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管理能力及水平,农业生产开始由传统粗放管理转变为精细管理,而且在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同阶段,利用智能传感器等新技术、新方法实时监控采集农业生产环境要素,及时获取农业生产状况,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也为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产量,提升了农业生产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

3.2农业生产资源高效节约

要使农业经济能够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科学的农业生产创新理念,国家制定了通过创新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战略目标,明确了农业绿色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绿色发展理念。基于绿色理念,对农业资源的使用及资源节约与利用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资源保护、高效节约用水、耕地轮休耕种等都是农业绿色发展理念践行实施,为中国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4]。目前,已建立的农业监测系统、水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数据采集系统,都是创新绿色发展理念所带来的效果,顺应了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时代要求。

3.3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安全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视,社会对于农业生产安全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将农业经济发展成果应用到保障人民群众生活中去,应用到保障农产品安全与食品安全中去,这也是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新技术对食品的流通进行追溯,利用标签、条形码的方式对农产品进行计算机网络的系统数据传输,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公开化、可视化,进而提高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监控能力,实现农业生产的透明化,提高农业生产食品的安全性,保障人民生活安全化。

4存在的问题

4.1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其重要的对象之一就是农民,要提高农民的能力,就必须开展目标明确的培训工作,这是保证时空差异下的现代农业全面实施的关键因素。在时空差异演变的背景下,不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明显差距,不同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应用,管理能力与观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就现阶段农民能力的培训工作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培训对象、手段与方法并不能完全符合当地实情,局限于对农民群体与返乡的农民进行培训工作,对于从事相关农业生产的大学生缺乏培训。

4.2培训内容缺乏实践性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农民的生计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普遍存在一定的兼职其他产业的现象。在对我国不同时空差异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培训工作中,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以及经营生产规模不同的农民[5],其培训工作的内容、方式同样存在着不同。目前,我国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培训工作也基本是将基础性知识作为重点,很少针对不同农民群体制定相匹配的培训方案,缺乏科学生产实践性培训,落后地区的农民依然使用传统模式生产,导致农民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导致时空差异演变下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受到制约。

4.3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

在落实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完善人才培训体系作为基础。通过对时空差异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培训发展工作来看,政府部门培训工作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他社会群体缺乏参与的热情。在培训过程中,培训主题与内容都比较单一,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培训的教师力量也比较弱。此外,针对管理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与实践型培训存在交叉问题,导致二者的区分模糊不清,从而影响了培训工作的进展,不利于时空差异演变背景下农业经济培训工作的开展,而要促使以上问题得到解决,制定完善的制度必不可少,目前缺乏完善制度,不能积极引导企业、资金、高素质人员进入农业现代化生产进程。

5发展建议

5.1做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训的准确定位

在时空差异背景下,农业经济要高质量发展,做好培训工作非常重要,相关政府部门需要明确培训目标的主体。对于农业人才的目标群体做好定位,使用分层过滤的方式,加强对不同农业人才的筛选工作,确定好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培训目标与定位。在对农民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立足于全国农业发展现状,完善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与培训机制,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群体接受现代化教育,针对不同农民群体,调研其实际需求,制定不同培训计划,从而准确把控农民培训目标,提高农民培训效果。

5.2创新农业发展培训内容体系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越来越快,需要对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培训内容不断创新。首先,政府部门需要通过问卷调查,调研当前农业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实际需求,促使培训内容符合大众需要。其次,需要促进农业生产部门与科研单位相结合,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实际与现状融入全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更新与完善培训内容。对于不同文化层次与不同年龄段的农民进行培训时要坚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农民群体开展不同培训工作,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邀请农业专家深入现代农业生产一线,在实践中依据农民需要即时培训,真正促进农民能力提升。

5.3完善相关培训机制

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在完善自身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和现状,根据现有的职业对农业进行产业与类别的划分,鼓励广大农民群体重视专业性水平的提升。通过完善的跟踪与反馈制度,让每一个农民都可以真正学习到知识,将学习到的知识合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政府部门需要依托现有的教育机构,健全培训师资力量,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鼓励培训师资队伍提高自身水平与能力,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6结语

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来说,依托时空差异的实际情况,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建设水平与农民的生活质量。在时空差异演变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从传统生产模式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需要科学的谋划,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做到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农民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最终一定会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晨沛,李辉尚,曲春红.基于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迁特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21(7):103-114.

[2]胡晨沛,李辉尚,聂凤英.生产函数异质性与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基于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模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1,26(3):201-211.

[3]尹朝静.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5):1-14.

[4]姚成胜,朱伟华,黄琳.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40(4):537-546.

篇5

【关键词】 就业指导 现状 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1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并且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大学毕业生所面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就业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就业指导效果并不理想,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未成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内容和形式单一

我国各高校虽然普遍设立了就业指导课,但实际上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就业指导课程一般作为选修课程,大一、大二的学生通常很少去选修,到毕业的时候,却又忙于毕业和就业,没精力和心情认真听。并且许多毕业生甚至根本就不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特点。

就业指导形式单一更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通病。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一般是单纯课堂授课形式,或举办各种专场讲座,形式比较单一。但毕业生就业时面临人生的多重选择,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别咨询辅导。

(二)以就业率为指标的指导理念偏差

目前我国各高校就业部门的风向标就是就业率,基本目标是以把学生送出去,而忽视了就业质量。这种方式导致应届毕业生跳槽率很高,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便很快流失了,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无疑是相当大的损失。“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指导理念意味着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就大功告成,在就业指导上缺乏给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没有帮助学生制定适应自身发展的模式。

(三)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

高校就业指导应能够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咨询、指导、培训,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而且要担负起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正确定位的工作。目前,我国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只负责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如出具推荐表、签订三方协议书、在网站上岗位信息、组织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等。基本的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由各个院系的辅导员完成,不少辅导员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也缺乏专门的职业指导训练,对毕业生的指导往往泛泛而谈,实用性较低。

二、措施

针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校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就业,引导学生尽早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地、合理地选定自己的求职目标和人生理想,充分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为此,就业指导要实现课程全程化、服务个性化、指导专业化,并要加强实践课程建设。

(一)建立“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以往的就业指导通常是群体式的,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以了解学生就业个性化需求、促进其就业个性化发展和发挥其就业的个性化潜能为目标,为其个性提升和潜能发挥提供和创造就业条件的过程。个性化指导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个性和心理特征等,有针对性、细致化的进行指导。此外,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正确理解国家就业的宏观形势,要让他们明白工作是否真正的适合今后的形势发展,要让他们放眼长远,立足未来发展去求职,而不是将重点放在让学生比较户口、待遇等方面的情况。

(二)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需要在择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得到专家化深层次的指导。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遴选和培训教师非常重要。同时,要支持就业指导教师参加培训、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并且要逐渐把具有相关资格证书作为入选就业指导教师的必要条件。

(三)加强实践环节

只有通过实际的岗位工作,才能加深学生对行业和岗位的认识,切身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力与目标,才能真正影响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选择。虽然在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有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的环节,但还仅仅是短期的参观、调研,学生通过实践能学习到的内容不多。因此,高校有必要联系企事业单位,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前的训练机会,提供取得工作经验的练兵场。

三、建议

(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为此,政府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总方针,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促进公平就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是密切联系的,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在着力挖掘第一产业特别是现代农业就业潜力、稳定第二产业就业份额、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过程中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三)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最根本的途径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扩大就业,在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篇6

男,河北保定人,农业经济管理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产品流通。2010.01-2011.01在新西兰梅西大学做访问学者,2012.10-2013.02在日本九州大学做访问学者,联合开展国际农产品流通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在《British Food Journal》和《农业经济问题》等SCI和CSSCI期刊10篇。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度的广泛实施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粮食产量大幅提升,我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近年来,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以及食物消费结构升级,人们逐渐从“吃饱”转向“吃好”,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将发生重大改变。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将更加注重安全性和营养价值,品牌农产品将受到更多关注。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蔬菜112.5 kg,且高收入人群的蔬菜消费量明显高于低收入人群。然而,上述只是鲜菜的消费状况,罐头、饮料、蔬菜干等加工品的消费还未算入其中,由此可见,蔬菜的整体需求较高,此外在高收入群体中拥有巨大潜力,高品质的蔬菜将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品牌蔬菜有利于突出异质性,增强竞争力,给农民生产者和企业经营者带来收益。尽管如此,当前蔬菜的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薄弱,品牌管理能力不足,抑制了其产品在市场上长久发展的潜力。面对当前契机,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蔬菜的品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蔬菜品牌建设的含义及现实意义

1.1 蔬菜品牌建设的含义

蔬菜的品牌建设指品牌建设主体对蔬菜产品进行品牌的塑造、营销和管理等行为过程,这主体既包括企业、合作社等基本建设主体,也包括政府、农户等参与建设主体。因而蔬菜的品牌建设不仅仅是品牌的创立和申请,更应注重的是品牌创立后续的推广及管理。借鉴[1]对农产品品牌的分类,可从不同视角对蔬菜品牌进行划分,虽然有些分类在当前还不是完全适用,但随着今后蔬菜品牌建设的开展与完善,这些分类将得到广泛认可,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首先,按品牌影响力可分为区域蔬菜品牌、区域蔬菜名牌、国内蔬菜名牌和国际蔬菜名牌;其次,按市场地位可分为领导型、挑战型、追随型和补缺型;最后,按品牌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初创型、成长型、成熟型和衰退型。企业、合作社可以参照上述分类在开展蔬菜品牌建设的同时,瞄准市场、合理定位、从长远角度制定品牌战略。

1.2 蔬菜品牌建设的现实意义

①蔬菜品牌建设有助于企业和合作社获得长久的市场竞争力。蔬菜同质性程度高,市场趋近,消费者通常遵循就近购买的原则,而品牌的建设与推广有助于消费者对该产品产生良好印象和持续购买的动机,有利于企业和合作社获得广泛而稳定的顾客群体,扩大市场份额。在此基础上,适时适地推出新的高质量产品,将会有极为重要的渠道优势。

②蔬菜品牌建设有助于农户在大市场中获得更高和更稳定的收益。既然企业和合作社能获得长久发展,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那么为其提供优质产品的农户就拥有了可靠的销路,通过签订协议,农户将会随着市场行情的上升获得更多收益。

③蔬菜品牌建设有助于政府实现促进蔬菜产销流畅、环保健康的服务职能。近年来,菜价涨幅波动剧烈,产销流通不畅始终是政府极为关注和极力解决的问题之一,蔬菜品牌建设有利于保证农超对接的顺利,稳定采购量,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此外,高品质无公害的蔬菜使消费者吃得舒心、使政府管得放心。

2 蔬菜品牌建设的经验借鉴

2.1 日本以县为单位建立区域品牌

日本农产品价格高昂,但在国内拥有不可动摇的市场地位,这与日本政府、企业与协会注重品牌建设,打造品牌效应密不可分。张[2]提出在1979年日本开展“一村一品运动”的期间,各县即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选取具有当地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种类,创建品牌,加大宣传,不断提升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这种品牌建设方式以县为主,在确立区域性品牌的同时,通过认证委员会的第三方认证,保证农产品质量,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强化了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在营销方面,为发挥品牌效应,应对进口农产品的冲击,企业以及协会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大众媒体进行新闻报道、专题录制等,使得产品在消费者群体中广为人知;此外,坚持强调“高品质”、“安全”和“新鲜”等特征,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与口碑。

2.2 台湾构建完整品牌建设体系,发展“三品农业”

台湾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享有良好的口碑和较高的声誉,主要得益于它有一套完整的品牌建设体系,这套体系包括明确的目标市场、完善的配套设施、严格的标准管理以及全面的绩效评估四大方面。郑风田等[3]提出台湾农产品的主要外销对象为日本、中国香港和美国,从中即可看出其产品质量较高。在外销进程中,台湾逐渐从初级加工品转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力求发展注重品种、品质和品牌“三品农业”。通过大力发展农业技术以及企业化运作,建立了高标准的生产体系;通过区分市场地位,建立了休闲农业、食品工业和中式食品业的加工体系;通过开展“旗舰计划”,改善配送运销条件、建立快速配送路线等保证了农产品的高质量和新鲜度;通过举办国际综合食品展、台湾美食节、设立农业生物技术园区等大力宣传品牌及产品,不断提升知名度。

2.3 日本和中国台湾品牌建设方式的启示

充分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少以及规模经营程度低的实情,借鉴日本和台湾两地建设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经验对大陆企业、合作社、农户及政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总的来看,日本和中国台湾企业、农协都以“高品质”产品为前提,在完善流通运销设施场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营销职能来进行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政府则扮演监督与管理的角色,主要体现在质量检测、品质认证及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在品牌建设的基本主体方面,企业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光需要对产品进行品牌创建及推广,对自身企业文化的构建和发扬同样必要。

日本主要发展了区域品牌建设并取得了佳绩。在这过程中,以县域为中心,政府、企业、农协和农户合理创建、推广与管理农产品品牌起了巨大作用。当前我国仍处在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环境中,而土地流转又受到限制,难以实现规模经营。此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使得农村劳动力素质下降显著,生产的自给自足性较为显著,生产种植满足自身消费需求会阻碍规模种植及规模经营,如果同一地区种植品种分散多样,那么要开展区域品牌建设就更是天方夜谭。

3 如何开展蔬菜品牌建设

3.1 依托龙头企业,连结合作社与农户,实现组织化

当前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化模式是创建蔬菜区域品牌的基础条件。龙头企业拥有市场、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合作社发挥中间连接作用,将农户组织起来,增强其与市场的联系度;农户按照质量标准、凭借种植经验生产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的高质量蔬菜。龙头企业通过建立蔬菜品牌基地,销售高品质蔬菜,获得市场份额。在当前农户生产品种多而量少的情况下依托龙头企业实现蔬菜生产组织化,有利于引导当地农户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合作社实现规模化,为蔬菜的区域品牌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3.2 以村镇为单位,立足资源禀赋,加强区域品牌建设

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形势严峻,蔬菜生产品种多样而量少,主要用于满足自身消费需求。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取得巨大成就,县域单位依据自身资源禀赋,选择高质量有特色的农产品作为主打产品,建立区域品牌,其后政府、农企、农协等多方集聚资源力量,坚持“高品质”、“有营养”等特征,大力推广区域品牌,实现资源的整合营销,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因而借鉴日本经验,可以在依托龙头企业实现蔬菜生产组织化的前提下,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以一村或一镇为单位,推出高品质有特色的主打产品,注册地理标志,创建区域品牌,打出知名度。

3.3 引进品牌建设人才,全面构建品牌建设体系

蔬菜的品牌建设不仅仅是品牌的创建,后续的推广与管理更为重要,否则不光浪费了品牌资源,对企业的长久发展也将产生限制。因此,企业在加强品牌意识、创建区域品牌的基础上,还应该重视和引进品牌建设人才,为企业自身文化建设和产品品牌建设的“双建设”充实力量。企业也可借鉴台湾经验,将引进的人才致力于逐步构建一套全面的品牌建设体系,框架上具备目标市场的确定、配套设施的完善、绩效评估的建立、标准管理的运营等多方面的职能,内容上建设研发体系、推介体系、生产供应体系、配送体系,方式上实施质量监控、按需加工、强化配送、多方营销,牢牢树立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优良形象。

参考文献

[1] .农产品品牌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篇7

1.1加快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的融合

任何时展的过程都需要各种技术的融合,各技术并同发挥作用能够发挥几倍帮助作用。信息技术的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标志技术,而中国的农业技术如今正处于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过渡期,这一关键性时刻正需要信息技术的科学融合[1-2]。信息技术帮助农业技术在粮食收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是每个农民梦想的庄稼,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巩固生态环境,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避免生态环境对农业的影响,同时也加强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安全性。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相融合使得农业技术更好更快发展,农业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农民专家的头脑,也少不了信息技术的协助作用,农业技术的农业的运用中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同时农业技术的推广也需要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极力协助。

1.2增强资源的可用性

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的相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资源的可用性,包括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和市场资源。劳动力是农业技术一大重要资源,农民收割庄稼的传统方法就是雇佣劳动力,并采取每日一结的付工资方式作为回报,同时庄稼的主人在每日三餐中也需要花费不少的资金和精力,由此可见传统的农业技术中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与精力。而信息技术在农业技术的发展则大大减少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利用收割机等其它的科学产物来帮助收割庄稼不仅减轻了农民劳动力资源和资金时间资源的浪费,还有效地增大了粮食的产量。相对于传统农业技术,信息技术的产物在农业发展中能够合理地保护土地资源,不仅能合理提高土地资源的再生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率也在大幅度提高。此外,市场资源而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农民收获的粮食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寻找买家,而买家也可通过信息技术找寻合适卖主,信息技术搭建了一条虚拟化的农民与商家之间的交流渠道,也是将农业资源推广到市场中的重要途径。

2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2.1农情监测

信息技术的各行各业中的运用都较为广泛,在农业中的主要作用为农情监测。所谓农情监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耕地变化的检测,检测不同地域耕地的流动情况以及自然气象对耕地的影响;大面积的粮棉检测需要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持,人工检测相当费时费力。在自然灾害时期,遥感技术的运用明显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力资源浪费,增强了安全可靠性,农户可通过遥感技术所获取的灾情信息与自己亲自调查到的信息相对比,这样的有机结合可准确有效实现虫害、雪灾、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实际情况,准确的数据可以使农户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及时减少资源的浪费。根据近几年的调查,遥感勘察技术等信息技术能够准确反映出土地及耕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大面积耕地的农户应用信息技术用于信息采集和处理,有效地避免了耕地受灾害的侵袭以及灾害时期的及时预防。

2.2作物生长模拟技术

作物的生长过程可被信息技术虚拟化,所用到的信息技术为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作为预测农作物生长趋势的关键性信息技术,作物生长模拟技术利用专业的生物科学知识和数学模型分析、预测、并经过后期的计算来帮助农作物更好更快地生长、发展。众所周知的嫁接技术就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植物的合体生长,而嫁接农作物的发展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局限性,且此类作物的生长条件不同于一般植物的生长,细心地照料与呵护是培育嫁接植物的基础[3]。此过程中,作物生长模拟通过对植物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利用数学模型来计算农作物的生长状态,潜在性的威胁和不利情况都能够通过作物生长模拟技术被检测出来。

2.3确定土地质量等级

土壤生产力的内在属性和外在影响力决定着土地质量的等级,不同的土地等级关系着农作物的产量[4]。相关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更新都是以土地质量的等级作为评估指标,高质量的土壤适合生长的农作物与中低质量土壤不同,这需要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和分析功能。评估土地质量的等级还能有助于激励农民合理爱护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利用信息技术间接地增强国家土地资源的利益,土地、耕地资源的质量评比是保护资源的基础性技术,同时也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科学发展的实际运用。

3结束语

篇8

一、我国农特产品发展现状

我国农特产品市场发展处于基础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虽然农特产品已经快速发展,但是仍然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特产品没有被充分发掘。2.农特产品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没有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生产基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工艺没有严格的规定。3.目前农产品企业并没有摆脱传统的企业观念,特别是对于产品的营销,仍停留在较为落后的阶段,缺乏市场调研,不注重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营销观念落后,营销决策水平较低。4.农特产品企业品牌形象塑造不够,大多数农特产品品牌仍处于弱品牌或无品牌阶段,品牌形象摇摆不定,缺乏统一的规划与设计。

二、农特产品的规模化经营

特产是当地历史发展遗留的产物,具有当地特有的文化内涵与风俗习惯。因此农特产品的规模化经营需引进的现代化工艺不能破坏农特产品传统特色工艺。

要注意的是规模化经营的对象要有选择性,并非所有土特产都适合规模化地生产或销售,某些农特产品由于其生产工艺的限制,只能少而精地生产,不能搞批量化、工业化。

农特产品规模化经营的策略主要有:

(一)建立质量标准和完整的产品层次

要使得农特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竞争力,既要打造产品的独特性,也要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注,对细分市场进行准确定位,完善产品层次。产品层次可分为:高品质产品、中高档产品、中档产品和低档产品。高品质产品作为行业的名片,要求具有高质量、高档包装的特点,适应高消费人群。中高档产品是行业内选择一些品质好的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打造高附加值,这些产品有很大的市场,也适合大规模的出口,打开国际市场。中档产品可以保证大多数消费者都买得起,可以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低档产品是市场的兴奋剂,可以维护市场的活跃性,刺激消费,打开市场。

(二)打造产品的独特的销售地位

打造产品的独特性就是要让该产品与同类商品比较具有不可模仿的地方,使产品具有独特的销售地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建立产业基地并扩大异地经营

产品品牌化以后,可以尝试在农特产品资源所在地建立相关的产业基地,将主打的农特产品产业化生产,除了供应本地的旅游者,也可以扩大异地经营,实现异地连锁经营,在产品质量标注的监督下实现异地生产销售。

三、农特产品品牌构建

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断追求农产品的品质,只有高品质的农特产品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因此产品品质升级迫在眉睫。提高产品质量不能被动的依靠政府进行的质量标准控制,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依靠农特产品企业和农户的自觉行为。农特产品品牌化一方面是激发农户和农业企业自觉提高农特产品质量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品牌化建设是提高产品档次,开拓市场,提高地方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农特产品品牌化经营的意义主要有:

(一)品牌化经营可以开拓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力。品牌是消费者识别产品品质的标志。品牌可为产品提供一种质量标志,有助于消费者了解各种同类产品的质量优劣,使企业在竞争中进一步获胜。

(二)品牌化经营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大力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地方特色产品,可以带动包装、物流、电子产品等一系列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地方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

(三)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可以展示地域特色文化,保护民族产业。特产是外界认识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地方特产有很强的地区特征,在原材料质地、流程设计、工艺技巧和包装等方面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气息,因此品牌建设在传承和宣扬本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农特产品的营销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就要求企业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制定和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一)产品差异化策略

差异化策略是指为了使企业的产品有别于竞争对手而制定的一种策略,其核心是取得某种对顾客有价值的独特性,要求企业对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提供独特的产品,以区别于竞争对手,从而获取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要先做好市场调研,深入研究消费者需求,把市场按照不同的需求细分,真正按照消费者的愿望开发,生产出可以满足不同市场需要的产品。

(二)产品包装改进策略

产品的包装除了具有保护产品、提高产品储存效率、便于产品使用的功能之外,还能有效的促进产品的销售。主要体现在:产品独特的包装可以将其与别的厂商的产品区分开,可以体现产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可以树立品牌形象。良好的包装可以促进宣传,可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农特产品的包装改进策略主要有:1.强调农特产品的“绿色”形象。包装上一定要体现产品的“绿色”,让产品的特点一目了然。 2.产品包装要增加商品的文化内涵,让消费者感受商品的文化意义。

(三)定价策略

根据帕累托最优原理,在完全市场竞争中,如果价格定价过低,虽然获得了市场有效份额,但却损失了大量的利润,对企业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如果定价太高,又容易导致销售量下降,失去市场份额。

消费者普遍认为,对同一类商品来说,价格高意味着质量好,价位越高质量也就越好,太便宜的产品反而没有人购买。农特产品的定价策略是偏高定价,用高价格来体现高质量。具体做法主要有: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避免与有竞争关系的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建立起消费者认可的价值优势,建立物有所值的消费者印象。

(四)促销策略

促销的实质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使消费者了解和注意企业的各种产品,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不同的促销手段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根据农特产品自身的特点和目标市场分析,其促销策略除了传统的促销策略之外,还要根据新的市场状况制定新的促销策略。主要有:事件营销策略、原产地营销策略、情感营销策略。

事件营销是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以及社会影响的人物或事件,引起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和关注,以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的目的的手段和方式。

原产地品牌通常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品牌形象,在品牌建设中要重视原产地品牌的塑造,突显地域特色,不断推进原产地营销,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令人满意的原产地形象。

情感营销不止是简单的推销产品,而是通过提供专线知识咨询、各种活动来建立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在潜移默化中教育消费者,从而提升对品牌的认知和忠诚度。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农特产品市场发展处于基础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但是随着农特产品规模化、品牌化经营的不断深入以及销的协调发展,不仅产品的质量会大幅提高,还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