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科技工作建议8篇

时间:2023-08-12 08:24: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技工作建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技工作建议

篇1

目评估工作的总体思路,在总体思路的指导下提出开展具体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评估;镇江

1 镇江开展科技计划项目评估的现实意义

通过评估,能及时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出台相应措施提供依据,保证项目的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性。开展评估,制定出一整套严格的可行性论证程序和评估标准,能尽量避免计划项目的决策失误,促进决策的程序化和科学化。对于现阶段的镇江而言,开展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还有其突出的现实意义:

1.1 开展科技计划项目评估是践行“科教兴省”战略的有效途径

江苏是科技大省,但还不是科技强省。在从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的转变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扛苏科教资源丰富的一大优势,积极创造、培育有利于将人才、科教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环境;另一方面要遵循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抓好科技管理的内在建设工作,把开展科技计划项目评估作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一条有效途径。顺应这种思路,镇江的科技计划项目评估应从基础的、常规的科技管理工作抓起,将标准化、规范化引入科技项目的验收评估,实现科技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努力把开展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这一有效途径有机集聚到“科教兴省”的总体战略中,形成一股合力,释放最大的能量。

1.2 开展科技计划项目评估为“沿江开发”战略实施提供科学支持

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在21世纪头20年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镇江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全市域均为沿江开发核心区域的城市,实施沿扛开发的意义更为重大。镇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吸收世界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创新,跨越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并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形成优势产业,从而在技术和经济上实现迅速赶超。而这其中,对立项的科技计划项目进行评估,科学地评价项目进展情况,其作用意义不言而喻,不仅为项目合理实施、圆满完成提供科学保障,更为镇江实施沿江开发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科学支持。

1.3 开展科技计划项目评估是发展“三带一群”产业集群经济,改善投资环境的有力保障

从优化全省产业布局人手,着力建设沿沪宁线、沿江和沿东陇海线三大产业带,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即“三带一群”的总体发展思路,是江苏面向新世纪、谋求新发展、增创新优势的又一战略举措。在镇江经济增长的方式必须进行根本性的转变:由资本与劳力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演变到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投入要素的技术含量和要素组合的效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站在世界竞争的高度,将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的绩效评估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工作互动实施。

1.4 开展科技计划项目评估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地方科技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加强地方科技工作,要以“三个提高”为目标,即提高科技进步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提高科技工作和科技管理部门在党委和政府中的地位,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科技计划项目评估工作的开展顺应了这些目的和要求,将会有力地促进科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 镇江开展科技计划项目评估的总体思路

镇江开展科技计划项目评估的总体思路贯穿于整个评估工作的全过程与各方面,必须体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前瞻性与现实性的和谐统一。

2.1 认清形势,明确目标

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做好科技评估工作是基本前提。镇江地处“长三角”都市圈,是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大力推行科技评估工作已是大势所趋。因此,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必须树立明确的科技评估目标,即改革原有的成果鉴定、项目评审等评估制度,强化政府宏观管理职能,优化政策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壮大科技评估机构,实现科技评估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市场化、法制化。

2.2 科学部署,合理规划

科技项目评估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镇江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的评估工作,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相对较少。在此条件下,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科技计划项目的评估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做到科学部署、合理规划。要成立专门的科技项目评估建设小组,对镇江的科技评估有一个合理、清晰的规划,包括科技评估机构的空间布局、评估重点、人员培训、时间安排、实施进度、政策法规建设等等。真正做到统筹兼顾、重点突出、措施得当、落实到位。

2.3 完善政策,优化环境

科技评估工作的顺利展开与良性运行,完善的政策环境、完备的法规条例是其可靠保证。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必须以镇江科技经济发展现状与规划为主要依据,参照国内国外中央地方各类各级政府对同行业的政策进行。当前,我省科技厅颁发的《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管理办法》、《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管理办法》、《江苏省高技术计划管理办法》、《江苏省攻关计划管理办法》等虽有提及加强科技评估之处,但真正明确指出开展科技评估工作并予以制度化、规范化的法规条例仍很少。因此,完善政策法规、优化政策环境对于镇江的科技评估工作而言,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4 政企合作,培育市场

突出以民为主,培育评估市场是针对我国科技经济社会现状而言的。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政府主导”模式,多数工作由政府包办,民间中介组织缺乏,企业被包容于政府城墙之内。改革开放唱响市场经济主旋律,企业逐渐成为市场主体,中介服务机构日益兴盛,以科技评估机构为载体的科技评估活动也逐步开展起来。镇江科技评估工作的开展,一方面要由政府牵头引导,政企合作,以发展民间科技评估机构为主,规范行为,形成有序竞争;另一方面,原有政府中的成果鉴定、科技评审等职能应积极进行体制转换,逐步纳人科技评估体系,强调科技评估在科技与企业之间的作用,培育市场。

2.5 加强监管,规范行为

科技评估工作的有序开展与顺利进行,离不开行业监管和评估规范。我国第一个科技评估活动行业、技术规范――《科技评估规范》于2001年4月颁布。该规范是我国科技评估行业的自律性文件,它以国际普遍认同的评估原则为依据,吸收了国际评估领域的新思路、新理论、新方法,它同时也是我国科技评估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浓缩。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评估的行业规范及制度井未完全建立起来。法制建设跟不上科技评估实际工作的前进步伐,专门的监管机构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对镇江而言,情况更是如此。为此,有关部门应结合镇江的市情实际,加快制订镇扛科技评估规范实施细则。

3 镇江开展科技计划项目评估的对策建议

在开展科技计划项目评估工作过程中除了要很好地贯彻上述总体思路之外,还必须明确开展科技

计划项目评估的具体对策。下文将从科技评估机构的组织管理、机制建设、能力建设、评估人才队伍建设、网站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3.1 加强科技评估机构的组织管理

根据国家科技部颁布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结合镇江实际,该市的科技评估机构建设应从以下方面人手:

――配合国家对科技评估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建立顺畅高效的业务联系机制。

――市科技局作为市科技评估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科技评估工作的总体组织、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镇江可由科技局牵头,建立科技评估中心,接受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及省科技评估咨询中心的监督与指导,主要职能包括:指导全市科技的评估工作,营造有利于科技评估工作的环境氛围,保障科技评估工作的健康、有序与规范开展,作为认证机构核发科技评估机构资格证书,对各类科技评估机构进行监督考核。

3.2 加快科技评估机构的组建与运作机制建设

参照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的运行机制和运作模式,结合镇江科技评估多方面的实际情况,经调查研究并综合各方意见,对镇江科技评估机构的组建与运作机制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根据省科技评估咨询中心的具体授权,市科技评估中心初步审查本市评估机构的资格条件,推进本市科技评估工作发展,指导、监督、管理本市评估机构的工作,负责评估机构的年检与结果备案。科技评估的主管部门不能直接从事科技评估业务,不能以任何方式干预评估机构开展评估咨询活动。

――从事科技评估业务的机构必须持有科技部统一印制颁发的科技评估资格证书,该证书由国家科技部统一印制。

――科技评估依法实行有偿服务。科技评估业务具体收费情况,可由委托方与评估机构在委托评估合同中商定。

――与其他省市一道,积极推行科技评估机构资信等级管理制度。

――评估中心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实行按需定岗、按岗聘人、按能上岗的用人机制,探讨建立以组织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薪酬分配制度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系。

3.3 加强科技评估能力建设

――深入学习科技评估理论。借鉴国内外普遍认同的评估基本原则,学习研究评估领域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在总结镇江科技评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类评估业务,研究确定评估标准、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评估信息的获取、分析与整理以及评估报告书的编写等等。

――研究制定科技评估工作的各种规范,提出科技评估机构自身建设的行业规范、行为规范、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等。

――积极开展国内外同类评估机构和组织间的交流合作,组织考察国内外发达的科技评估机构与组织,学习先进的科技评估制度与经验。

――举办市际科技评估培训活动,系统学习国内外科技评估理论与实践,联合其他省市的科技评估机构共同召开科技评估研讨会,定期开展学术交流。

3.4 加速科技评估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评估也要以人为本,合格的科技评估人才是科技评估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镇江的科技评估人才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

――求贤若渴、惟才是举,千方百计吸引各类专业人才进入科技评估行业,逐步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具备各种专业知识的专职与兼职评估专家相结合的评估人才队伍。

――建立科技评估行业协会,制订行业章程、从业规范条例,使协会成为自律性组织。

――有分别、有步骤地对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岗位培训,吸收国内外评估业的先进经验和手段,切实提高服务水平。

3.5 创建“镇江科技评估中心网”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科技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便利。我国的不少评估机构已经或者正在建立科技评估网络市场,逐步开展网上网下相结合的评估方式。鉴于网络对科技评估工作的巨大促进作用,我国先行的科技评估机构都已建立了各自的专门网站,例如,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网、长春市科技评估中心网、武汉科技评估中心网等等。镇江的科技评估中心的网站在创建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定位准确。按照“立足镇江,面向江苏,辐射全国”的要求,努力探索、创造与本地科技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评估专业特色,做到硬件做强、软件做优、特色做亮。

二是设计合理。强调网站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要求信息快捷、操作简便、标准实用、界面友好,能较好地为市场服务。

三是联系紧密。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同类评估网站的链接联系,信息能在省内外、国内外间实现顺畅传递。

四是信息安全。网站要注意非公开资料的保密性,采用先进防护技术,维护网站安全。

参考文献

[1] 徐冠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Z].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4-02-20。

[2] 王永顺.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开创全

省科技工作新局面[Z].在全省科技局长工作会议上的讲

话、2002-12-28.

[3] 樊春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科技计划功

篇2

施敦忠1  叶世宁2

1文成县峃口镇人民政府平和社区  浙江省温州市  325302

     2.文成县西坑镇人民政府下垟社区  浙江省温州市   325302

 【摘要】随之我国制度的改革与经济的转型,我国的林业发展也从比较传统的林业发展逐渐的进入了林业的现代科技型的重要的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环境的不断恶劣,林业的发展也逐渐的成为各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林业发展的地位也进一步的得到了突出。为了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为了适应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也为了全面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的加强林业科技工作已达到更好的为我国林业三大体系的建设服务,成为了现在林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根据现在我国林业科技发展的现状,为此提出了我国林业当前的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方式与方法;以“十二五”中提出的林业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路与方向1。

 【关键词】:林业科技发展、林业发展改革、存在的问题、对策、发展方向。

     一、林业发展的地位以及概括。

      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公益事业与具有多功能基础的产业,林业的发展成为现在国家发展的重点。在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会上,明确的指出在新时期的林业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地位,做出了很好地概括,充分的贯彻了林业发展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在生态与环境建设的首要地位。政府做出的决定对西部环境恶劣地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基础性作用,而且在应对气候与环境变化产生的问题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在对于科学发展的实现中必须将林业科技发展作为中心的措施,将生态文明的建设作为林业发展的第一任务,在对气候的变化方面也必须将发展林业科技作为重要的选择,对解决“三农”作为发展林业的重要的途径。在我国林业的科技发展形式以开始进入了很重要的一个时期。林业的发展以成为了我国的一个重要的战略点,越来越得到了人们以及国家的重视,所肩负的任务也越来越沉重。现在的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的发展都是依靠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林业的现代化、科技化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持。因此对于林业的发展也将是科技技术的发展,所以加强科技创新,将科技技术最大限度的融会到林业的发展中是现代林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2。

二、在林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林业科技发展中相关机构对科技工作不够重视。

        我国林业的发展苦于收到了传统的理念的影响,都普遍的认为林业的发展是“靠天吃饭”的产业,只是单纯的将树种上后就可以了,科技技术与科技技术的水平的高低都成了林业发展中可有可无的因素,因此一些管理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科技工作都缺乏热情,而且缺乏应有的资金支持,以至于在科技的工作的时候都成了无关重要的,由于管理者对科技技术的认识不够,导致了我国的林业发展仍然处在世界的林业发展的下位。

      (2)在实施科技发展林业的时候一些项目的重点不是很明显。

         就现在来说,林业的科技发展中的科研项目等一些重点的科学项目严重缺乏整体性、连续性以及长期性,项目的重点不突出,项目的内容比较分散,而且深度不够,仅仅停留在常规的水平上,严重的缺乏长期的科学规划3。

       (3)在林业科技发展上科技创新的力量薄弱。

        在林业科技发展中第一点就是林业的科技发展成果不是很足。随着林业的重要性逐渐的增加,一些大型的林业工程得到很快的推进,一些科技成果很难满足现在林业建设的需求,科技成果的研制远远比不上林业建设的建设速度。第二科技成果的机构性相当的短缺。一些比较的好的科技成果与自主研制的成果数量比较少,而且适用于林业建设的科技技术更是不足,林业发展的一些技术和产业化的科技技术更为缺乏。第三点科技研究的项目一些具有特色的重大重点科技项目连续性不足。

   三、针对林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与对策。

     (1)振兴科技事业,栽培优良树种与树种繁育技术的研究。

       由于我国的林业发展受到传统的思想的影响,树种的选择与栽培方面远远跟不上世界的水平,栽培与选种严重滞后、林业发展中良种的运用相当的少。因此在加强栽培树种与选种方面与树种的保护方面都要增强力度,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将生物技术与常规的一些技术很好地去结合,已达到树种的培育优质、高产、多抗的特性。

      (2)林业科技发展产业技术的开发与研究。

        在我国生物物质产业发展的需求过大的特性,这其中主要以生物物质材料的一些技术研究是为重点,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很好地去利用林业生物物质的优势,是对于林业发展的重点,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林业生物物质的创新力度也是很有必要的。

      (3)林业科技推广中林业科学的研究与技术的开发。

        对于林业科技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科技的研究与技术的开发这是必不可少的,在良好的技术技术基础为依托,更加充分的去增加科学的研究力量,达到生产、科学、研究结合的效果。建设林业科技研究中心,以更好的研究林业发展的新技术等。充分的加强林业的技术开发能力4。

  【结语】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森林面积前十的国家,我国在林业的科技发展与推广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而对于林业科技发展的问题上我国一些机构应该加强重视。

 

 

 

 

 

 

 

 

 

 

 

 

 

 

 

 

 

 

 

 

 

【参考文献】

   【1】吴鸿,《“十五”浙江林业科技发展报告》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2】张卿,《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现代农村科技  2011年21期

篇3

论文关键词:上海,女性科技工作者,现状与对策,人力资源管理

1、引言

妇女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女性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事业进步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优秀的女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参与和完成了大量高水平科技研究项目,受到国家奖励,并在经济建设中取得明显效益,为我国的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当前,为更好地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实现国家及上海市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升和发展上海女性科技人力资源水平,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研究当前上海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状况。本文借助由上海市科协组织开展的“上海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2009)”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阐述和分析了上海女性科技工作者群体的现实状况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改进建议。

2、方法与数据

上海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在上海市科协调宣部的领导下,由上海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课题组负责开展具体调查工作。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的范围是指上海自然科技从业人员,即从事自然科学工作及相关技术工作的从业人员,包括直接从事自然科技工作和为自然科技工作服务的人员(如管理人员、金融人员、经济人员和法律人员等)。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现状与对策,调查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先以行业为依据确定分层样本比例和样本数,然后在各层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样本。调查以区(县)为单位抽取调查样本区。[1]本次调查共选择了上海市的10个区(县)成为调查样本区(或称调查点),其中有5个调查点是中心城区,有2个调查点是近郊区,另有2个调查点属于远郊区/县和浦东新区1个点,调查组要求10个调查点各承担200个样本的调查任务。本次调查的准备工作于2009年3月开始,至2009年9月完成了调查方案设计、调查工具的制作,11月发放问卷,12月回收问卷,发放问卷2000份,实际回收并确定有效的总样本为1960份,占计划样本的比例为98.00%。本研究从该调查中抽取了与不同性别有关的数据,以女性科技工作者为研究对象,并以男性科技工作者为对照组,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抽样数据进行了分析。

3、上海女性科技工作者现状

3.1 性别结构

本次调查在上海科技工作者的性别结构部分共得到1935个有效样本,占总样本数的比例为98.72%。其中男性样本为1136人,占有效样本的58.71%,女性样本为799人,占有效样本的41.29%站。两者相比,男性样本高出女性样本17.42个百分点。

至2008年底,上海各行业在岗职工514.13万人,其中女性在岗职工212.72万人,男性在岗职工301.41万人,男性占58.63%,女性占41.37%。[2]将本次调查的结果与这一比例相比较,可以看到两者的数值十分接近。可见,上海科技工作者在两性性别比例上与上海在岗职工的总体情况相似,不存在性别结构上的特殊性。

3.2 性别差异与学历

调查发现,本科学历中男性占59.27%,女性占40.73%;硕士学历中男性占66.67%,女性占33.33%,博士学历中男性占68.75%,女性占31.25%。可见,男女之间在学历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χ2=27.012,df=4,p

图1 上海科技工作者不同学历男女差异分布

3.3 性别差异与学科背景

按性别差异分析科技工作者的学科背景(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理学、工学、农学和管理学上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其中工科的性别差异最大,男性占70.93%,女性占29.07%。其余学科上女性的比例均高于男性,女性比例最高的是社会学科,占62.50%,男性占37.50%。

可见,上海科技工作者的学科背景存在较大性别差异(χ2=108.313,df=7,p

图2 上海科技工作者不同性别的学科背景

3.4 性别差异与从事工作

本次调查在科技工作者从事的具体工作上共预设了12项工作供选择,它们分别为:

01 基础研究

02 应用/开发研究

03 设计

04 生产运行/工程应用

05 技术推广

06 中介服务

07 科学普及

08 研究辅助/技术辅助

09 临床医疗

10 教学

11 科技管理

12 一般行政管理

分析样本从事工作的性别差异,男性比例最高的是生产运行/工程应用工作,占从事该工作样本的80.71%,其次是应用/开发研究,占从事该工作样本的77.34%,第三是设计工作,占74.04%。女性比例较高的是临床医学工作,占从事该工作样本的比例为58.91%,其次是一般行政管理工作,占从事该工作样本的比例为56.92%,第三是教学工作,占51.15%。以上三项工作女性人数多于男性,在其他各种工作中,男性的人数均多于女性。可见,在从事具体工作上两性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χ2=7.334,df=2,p

图3 上海男女科技工作者从事工作方面比例的差异(差异值=男性- 女性,单位:%)

(图中1、2、3—12,对应于前述科技工作者从事的的12种具体工作)

3.5 性别差异与职称

分析不同性别科技工作者的职称,在获得职称工作年限上两性之间没有明显差别现状与对策,男性为6.50年,女性为6.38年。但在各职称级别上不同性别间存在明显差异(χ2=22.553,df=4,p

图4 上海科技工作者不同性别职称分布情况

3.6 性别差异与行政职务

不同性别担任的行政职务,男性在中级和高级管理职务上的比例高于女性。例如男性样本中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比例7.57%,女性样本中这一比例只有1.56%。女性在无职务和初级职务上的比例高于男性,例如女性样本中担任一般管理职务的比例为22.99%,男性的比例为17.48%。(见图5)

图5 上海科技工作者不同性别担任行政职务的比例

3.7 性别差异与收入

年化收入是指全年月薪和奖金之和,并平均分摊到12个月后得到的收入,年化收入比月薪或奖金等能更好地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收入状况。符合月薪有效样本和奖金有效样本的样本共1749个,占总样本的比例为89.23%。调查显示,上海科技工作者的年化收入平均值为78117.4元。进一步分析不同性别样本年化收入的差别,男性年化收入的平均值为87870.3元,女性为63675.35元。可见,上海科技工作者的年化收入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其中男性科技工作者的年化收入明显高于女性科技工作者。

3.8 性别差异与科研成果

3.8.1 项目申报的性别差异

分析不同性别科技工作者申报科研项目的情况,其中男性占66.80%,女性占33.20%,前者是后者的两倍,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χ2=6.948,df=1,p

图6 申请项目的男女性别比例

3.8.2 科技创新活动的性别差异

本次调查就产品创新活动(显著改进的产品)、工艺创新(开发新的或改进原有的生产工艺)、组织/管理创新(创造或应用新的理念、机制,显著地改变组织结构和管理运行方式)等创新活动开展调查。进行产品创新活动的科技工作者中,男性326人,占男性有效样本的30.21%为,女性90人,占女性有效样本11.97%;进行工艺创新活动科技工作者中,男性209人,占19.37%,女性68人,占9.04%,;进行管理创新活动科技工作者中,男性172人,占15.94%,女性93人,占12.37%。可见现状与对策,上海科技工作者中男性参与创新活动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尤其在产品创新上男性的参与比例更高。(见图7)

图7 科研创新中的科技工作者性别差异

3.8.3 的性别差异

在2007-2009三年内,男性样本人均0.96篇,女性样本人均0.82篇,男性样本明显多于女性。在刊物级别上,SCI、CSSCI和EI、国家级刊物上男性样本发表的论文数量也明显多于女性。可以看出,在方面,男性科技工作者数量多于女性,且刊物的级别较高。

3.8.4 科研成果转化的性别差异

从性别角度分析科技工作者科研成果的转化,在有科研成果转化的样本中,男性样本占81.6%,女性样本占18.4%,两者间存在明显差异(χ2=48.354,df=1,p

图8 男女科技工作者科研成果转化的比例

3.9 性别差异与生活压力

女性科技工作者感受到的生活压力低于男性。有61.15%的男性科技工作者认为压力“很大”或“大”,比例高于女性的49.94%。但压力的来源基本相似,如前三位的压力分别是收入低、工作忙和住房差。

4、上海女性科技工作者存在问题分析

上海女性科技工作者在人数上已经跟男性科技工作者相当,在一些职业中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数量甚至超过男性。但女性在科技事业中的贡献与男性科技工作者相比总体上还有一定距离,不同性别上海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状况、生活状况等还是存在多方面差别,这些差异影响女性科技人才的提升与发展,值得引起关注与思考。

4.1 教育与职业领域被“定位”

教育可以使女性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参与社会生活,增加收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可以使妇女更自信,对自我价值更肯定,并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更有见识的决策。[3]然而,调查发现,上海科技工作者中本科以上各学历段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在硕士学历和博士学历的获得者上看,男性的比例显著大于女性,而且科技工作者学历越高,男性所占的比例越大。在学科背景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同样存在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理学、工学、农学和管理学上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其中工科的性别差异最大。而女性比例最高的是社会学科。学科背景不同与男性或女性科技工作者所从事的职业不同有直接关系。男性从业比例最高的是生产运行/工程应用工作现状与对策,其次是应用/开发研究,第三是设计工作。女性比例较高的是临床医学工作,其次是一般行政管理工作,第三是教学工作。

来自于学校,家庭及工作中的性别角色区分,会影响男女两性不同的教育经历,会改变他们的态度、目标和期望。传统意识影响下,女性的就业选择面与期望面相对狭窄。大多数女性的职业期望集中在教师、文秘等工作,而且实际从事家务劳动性质的工作或服务的比例大大高于男性。正是这些对于未来职业的考虑,使得男女两性对于教育所抱有的动机、期望不同,也使得男女两性的表现不同。职业领域的性别区分又映射到了教育领域,从而使性别定位更加根深蒂固。这些过程和结果,使不少女性在教育中的一些特征被定位,在就业上的出路被固定,而少数跨越这种定位的女性则可能被贴上“男性化”的标签,学历、学科背景和从事工作的性别差异逐渐加大,这一现象在上海科技工作者队伍中也难以避免。

4.2 晋升发展遭遇“玻璃天花板”

调查发现,在初次获得工作年限上两性之间没有明显差别,但在各职称级别上则存在明显差异。男性在高级职称上的比例高,具有正高职称的占男性样本总数的6.59%,女性只有3.52%站。女性在初级和中级职称级别上的比例高。不同性别担任的行政职务,男性在中级和高级管理职务上的比例高于女性。

女性在竞争高级职称时,似乎遭遇了“玻璃天花板”的阻隔。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单位的职位升迁上。女性中担任基层管理人员的比例高,但从中层管理人员开始,女性的比例就下降了,由此造成明显的“男将女兵”现象。于是同一个单位中,女性更多从事业务性工作,男性更多从事管理性工作;高学历人群中,女性更多从事专业性工作,男性更多从事权威性工作;即使同为专业技术人员,男性更多的是学科带头人、学术权威,女性更多的是干事的;由此形成社会资源拥有量上的性别差异。这样的差异通过收入也可以看出,调查发现上海科技工作者的年化收入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其中男性科技工作者的年化收入明显高于女性科技工作者。

职称晋升和职务授予上的限制,即所谓的水平职业性别隔离和垂直职业性别隔离[4],给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事业发展带来了许多困惑,成为她们职业生涯发展的瓶颈。

4.3 科研创新遭遇“产出之谜”

本次调查发现现状与对策,不同性别科技工作者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主动性不同,总体看男性的积极性大于女性。例如申报科研项目的男性科技工作者占66.80%,女性占33.20%,前者是后者的两倍。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创新活动中,例如在产品创新活动中,男性科技工作者也远远多于女性科技工作者。据国外有关学者的研究,女性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明显少于男性科学家,女性发表的成果数量仅是同年龄组男性成果的一半或三分之二,存在所谓的产出之谜(ProductivityPuzzle)[5]。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科学家发表成果的差别越来越大。本次调查也反映出这种现象。

这一现象与女性从事科技工作的动机有关。不少科技女性,将从事科技工作只是作为一种职业选择,而不是事业追求。她们更关注的是其工作的外在表现形式,求其“稳定性”一面,也因此,女性科技工作者感受到的生活压力要低于男性。调查显示,有61.15%的男性科技工作者认为压力“很大”或“大”,比例高于女性的49.94%。与此同时,科技工作者所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如对工作本身的兴趣爱好和不懈的求索创新精神,正在被淡化。尤其随着年龄由小到大,对事业的追求重点分别是“希望能成为本领域的著名人物”、“业务骨干”到“完成本职工作”,呈现出随年龄增长在事业追求上的下滑趋势。尽管女性在从事科技工作中显现的工作认真、细致的特点,有助于她们完成本职工作,但却不能保证她们成为杰出的女科技人员。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产出之谜”和在高层科技队伍中女性比例偏低的现象。同时,尽管大部分人认为家庭和事业应该协调发展,但这只在主观愿望层面,对女性而言,沉重的家庭角色,尤其需要承担起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培养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对科研工作具有不利影响。据调查,有78%的女性完全或基本上承担了家务劳动,而男性在此方面的比例仅为12%。

5、提升上海女性科技人力资源水平的对策

5.1 完善我市各项政策法规,为女性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对于女性科技人才,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她们的特点,让她们在合适的科技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注重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培养现状与对策,消除性别歧视,提高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地位。政府和公共部门应将女性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到重要的工作议程上来,并以女性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为主线,牵动各方面工作,完善各项政策法规,为女性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比如,鉴于女性科技人才成长过程中受到性别差异的限制,政府在科技立法和政策中有必要识别妇女发展的特殊障碍,细致化地纳入性别平等理念。在《科技进步法》等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适合我市情况的各项地方性政策法规,并在其中加入保护女性科技人员获得平等发展权利的内容,在科技政策与制度设计上,包括科技资源的配置、岗位设置、继续教育等方面对性别问题给予更多实质性的重视。[6]

5.2 借助媒体、学校等渠道加强舆论教育宣传,为女性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借助媒体、网络等宣传渠道进行正面导向的舆论宣传,是当今社会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渠道站。主流媒体应更多报道贴近广大科技女性的工作和生活的、反映她们心声的新闻,文艺工作者也应多关注和多描述女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那些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的生命故事,使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的精神越来越多地成为女科技人员的价值追求。同时,要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开放的教育理念,在当代“终身教育”“教育发展机会平等”等理论支持下,将女性教育问题与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向融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女性人力资源整体知识水平,从而提高女性科技人力资源的教育层次。借助家庭与学校的教育渠道,则需要进一步转变传统性别角色思维定式,培养更多的女孩子具有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并以此作为终身的职业和兴趣追求,与男性科技工作者共同构成高素质科技人力资源,推进我国和我市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5.3 构建联系女性科技工作者组织体系,为女性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交流服务平台

团队成员间的交流互助、科学共同体的支持帮助,是现代女性科技工作者成长发展必需的基础。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性和男性人员组成团队可以推动创新精神。针对女性科技人员的组织体系建设非常必要。我们可依靠现有的各级科学技术协会等机构团体,进一步延伸或构建适合女性科技人员交流的协会、联谊会、沙龙等组织体系,结合女性特点,倡导多样性和性别平等,提升女性科学地位,成立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专门组织,为女性科研工作者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交流平台,开展更多提升女性科技人员的宣传、培训、政策研究等交流支持活动。这些交流平台的建设中,有必要考虑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现状与对策,通过有意识地对外交流,广泛开展多种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女性科技人才的视野,提高女性科技人才的研究水平。同时,这些协会、联谊会、沙龙等组织体系,还可以承担起协助女性科技工作者完成子女教育、家务劳动等方面的任务,减轻她们的生活负担,使她们得到切实的关怀与支持。

5.4 创立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出成果的研究基金,为女性科技人才提供资金基础

6、结语

女性科技工作者自然有其自身的特点,她们工作生活得不轻松,但是与男性相比她们同样在科研领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正如去年获得“为了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嘉奖的女科学家洛佩兹·科洛梅说到的:“作为女人,我们要战胜更多的团难,因为我们除了要照顾好家庭、丈夫和孩子,还要在并不轻松的领域里打拼。这就要求有充足的时间和极强的协调能力。这份工作并不令我感到沉重,因为我真心地喜欢它。当然,我也同样热爱教学。要问和男同事之间有怎样的差异吗?女性在关注细节方面比较见长,而男性则有着更强的实践精神,他们在促使其他人了解和接受其研究成果方面显得更有能力。如果能将这两种特点结合起来,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绝对的优势。”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拥有一支数量多、素质高的女性科技人才队伍,是实现人才强市,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文明开放、现代进步的城市象征。进一步发挥上海女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人力资源上的作用,也一定有利于上海的科技进步。

参考文献

1.徐飞、杨丽:女性科学家科研产出之谜及原因初探[J],科学学研究,2009(11)1627-1633

2.林聚任:论科学家研究成果的性别分化[J],科学文化,2003(3),122-127

3.张廷君、张再生:女性科技工作者职业生涯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基于天津的调查[J],2009,9(5),11-16

篇4

一、总体目标与功能定位

根据科教兴区的战略方针,依托区域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加快产、学、研联手开发,推动技、工、贸一体并进。通过区、校、所合作共建,形成四大各具功能特征、科研和产业高度集聚的园区。四个科技园区,即以徐家汇地区商务功能与交通大学科研力量优势互补,建设教育、科研、科技商务密集区;以中科院生命科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等科研院所、中山医院等医疗机构为重点,构建国际医学城;依托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建设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基地;凭借华东理工大学及区域综合优势在华泾地区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基地。通过科学规划,精心建设,改善服务环境,把的科技园区建成基础设施完善、信息网络发达、企业富有活力、环境清新优美、文化氛围浓郁、具有现代气息的科技园区。

二、开发模式与机制

建立起促进功能开发的模式与机制,营造开放性大、吸引力强的良好环境,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配置的良性机制。

(一)开放性机制。园区主体建设面向国内外开放、面向多种所有制开放。

(二)双赢合作机制。本着优势互补、优化组合的原则,与大学、科研院所、漕河泾开发区以及各类医疗机构联手,以资产为纽带,实现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一体化推进科技园区建设。加强科技园区与海外著名科技园区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和人才。

(三)土地开发机制。以市场性配置为主,部分地块通过土地储备或回购进行功能性开发。

三、组织机构

(一)建立科技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即导向性科技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定规划、政策,协调重要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经委)。

(二)设立与各大学、科研院所、漕河泾开发区和医疗机构合作的联席会议,规划和推进各个园区的开发和建设。

(三)成立四大园区建立项目推进组,负责分头落实领导小组及联席会议确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四)组建科技产业投资公司,与各合作主体紧密联合,并吸引社会资本,承担园区开发与建设以及引导型项目的资本运作等各项任务。

四、支持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有关政策

全力支持科技园区内的大学建设“大学科技园”;支持科研院所建设专业科研、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支持各医疗机构建立相关的医学研究、医疗保健、药物中试及培训基地;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对闲置厂房进行改造和功能开发,建设产业基地。各类园区和产业基地倡导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源配置规模化,功能定位专业化,内部管理规范化。

(一)对园区和产业基地的认定

1、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应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事业机构运行。

2、各园区和产业基地提供的场地面积一般在1万平方米以上。

3、园区向入驻的科技企业提供经营场地,以及通讯、网络等共享设施,有条件的园区应配备商务、融资、咨询、培训等服务功能,专业性产业基地可建立技术开发服务平台。

4、入驻各园区的科技企业和入驻企业属地纳税的比例应达到70%。

5、各类园区和产业基地认定工作,首先由相关企事业单位向区经委提出书面申请,区经委统一受理并由科技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认定。

(二)支持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的政策

创造园区和产业基地综合投资环境,鼓励国内外大企业和机构投资兴建园区和产业基地;吸引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带动力强的企业和项目集聚园区。

1、设立园区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对公益性项目、重点支持项目的前期开发费用适度补贴。建设资金对重点项目全额支持,对一般项目给予50%支持。

2、对重点项目贷款和园区基本建设贷款经审定后,给予贷款额度(不超过1亿元)50%的贴息支持,期限为1年。

3、支持园区信息化和专业平台建设,支持园区为入驻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对经审定的园区信息化和专业性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区信息化发展资金、区工业发展资金给予部分匹配资助。

4、支持园区和产业基地招商引资,鼓励园区管理公司降低门槛,提高产业集聚度,对园区管理公司引进在区内纳税的企业给予6年扶持政策的鼓励。

5、改善园区综合环境的公共服务政策

根据透明、高效、职业化公共政府的要求,为园区建设和进区企业提供政府公共服务。

(1)为园区企业提供有关人才政策服务。园区内实行吸引各类人才的户籍政策和居住证政策,及为境外人士、外省市优秀人才的子女就读提供服务的政策。

(2)为园区内建设项目提供计划、规划、土地、动拆迁、建筑管理等综合配套公共服务。

(3)为园区企业提供工商、税务、外资、环保、消防等并联审批公共服务。

(4)简化园区内企业出国、出境审批手续,对重大项目相关的出国出境人员实行一次审批、多次有效的政策。

(5)其他有关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

五、其它

(一)除四大科技园区外,区域内其它具备相应条件的园区和产业基地,经认定后享受上述政策和综合服务;关于对专业孵化器这类特殊科技园区的具体扶持办法,参见附件。

(二)本《意见》如与国家及本市的相关政策法规不一致的,以国家或本市有关规定为准;本《意见》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区科技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三)本《意见》自2004年1月1日起实施。

附件:《区关于推进专业孵化器建设的实施细则》

附件:

区关于推进专业孵化器建设的实施细则

为了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围绕建设“知识生产中心,知识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目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结合区专业孵化器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条定位专业孵化器是区重点推进本区新材料、生物制品以及信息产业等区域导向性科技产业发展的加速器,是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公益性社会经济组织,通过向科技创业人员和处于创业初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有针对性的创业服务,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培育科技型企业和企业家,实现科技成果的加速转化。

第二条组织区导向性科技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孵化器建设办公室(即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对全区专业孵化器的建设进行规划和指导,协调解决孵化器发展中的问题;加强对专业孵化器的行业管理,发挥网络优势、集成社会资源、促进各孵化器之间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

第三条认定本区专业孵化器实行认定和年终评审制度,对在本区成立的专业孵化器从服务功能、服务设施、服务对象、孵育能力、流动性、规模和管理人员素质、入孵企业税收属地化比率等方面进行认定(如果市政府出台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认定标准,则区将参照该标准);对通过认定的孵化器,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对年终评审不合格的孵化器,不予以优惠政策的扶持。

认定和年终评审工作由区导向性科技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由领导小组下设的孵化器建设办公室组织实施。认定办法另行制订。

第四条功能与服务专业孵化器应当具备转化成果、拓展市场、培育企业、集成要素、更新观念等功能,为孵化企业(项目)提供不高于周边同类物业租金和管理费平均水平的科研、生产、经营场地,比较完善的网络、通讯和办公等公共设施,政策、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中介与咨询服务,集成社会各方力量,配置社会各方资源,促进孵化企业(项目)的发展。

专业孵化器应当树立有效服务的观念,加强服务方式创新,为孵化企业(项目)提供个性化、全过程的服务。

第五条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专业孵化器要加强创业文化建设,营造崇尚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不断完善文体设施,丰富文体活动,关心科技创业人员的成长;探索孵化器党群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建立健全党、工会、共青团等组织,帮助孵化企业加强党、工会、团等组织建设,使孵化企业的党员、工会会员、团员等都能纳入到相关组织,开展相应的组织生活;加强孵化基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单位”,并协助孵化企业创建“文明单位”。

第六条孵化企业(项目)的筛选孵化企业(项目)须符合区导向性科技产业的发展要求,各孵化器应当按照区发展导向性科技产业的指导精神制订本孵化器孵化企业(项目)入驻管理办法,筛选申请孵化的企业(项目),对拟入孵企业从技术先进性、转化商品的可行性、经营计划可行性、产品市场现状以及企业经营者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经评估合格后与企业签约正式入驻协议并办理入驻手续。

第七条孵化企业(项目)的淘汰机制各专业孵化器每年应对入孵企业(项目)进行动态梳理,及时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对经评估不符合要求的企业(项目)应妥善将其调整出孵化器;同时,各孵化器应建立动态淘汰机制,对每年经评估排名落后的1~5家企业妥善调整出专业孵化器。

第八条企业毕业各孵化器应当按照区发展导向性科技产业的指导精神制订本孵化器孵化企业毕业管理办法,孵化期一般为3年,企业毕业的两个必要条件是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万元人民币,进入孵化器1年以上;对于孵化期满,达到毕业条件的企业,各孵化器应当准予孵化企业毕业,办理毕业手续;孵化期满,没有达到毕业条件的企业,各孵化器应及时对这些企业做出评估,将没有潜力的企业坚决调整出孵化器。

入孵企业毕业后根据区的有关规定享受科技型老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对于孵化期满未达到毕业条件的企业,减半实施区有关科技型老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

第九条孵化成果分享机制鼓励专业孵化器以品牌或者服务作价或资金入股孵化企业,所占股份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0%,这样有利于在各孵化器与入孵企业之间建立成果分享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

第十条支持专业孵化器发展的政策每年经认定合格的专业孵化器,区产业发展资金给予相应扶持,今后这种扶持将体现出对专业孵化器政策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第十一条鼓励孵化器为毕业后的企业提供跟踪服务企业毕业后,各专业孵化器应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努力将其留在区继续发展,并跟踪服务5年以帮助这些企业尽快成长;跟踪期满,孵化器要与毕业企业定期进行联系,关心毕业企业的发展,继续为其提供服务。在跟踪服务期,区产业发展资金给予孵化器一定的资金扶持。

篇5

一、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

1、强化课程意识,规范课程执行。加强对学校课程计划执行情况和教学计划制订情况的检查与评价,指导中小学校科学、全面地安排教学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和课业负担。做好学年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年级的检查、指导及其他配套工作,全面实施小学一年级“学习准备期”工作。

2、进一步提高学校课程领导力。积极推动和鼓励中小学利用地方和社会资源,开发、建设和实施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做好15所初中学校七年级《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地方课程的试点工作,8月份完成对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学校和教师交流试点工作的经验。继续以生命教育纲要为指导,落实防灾安全教育教学要求。

3、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开展中小学生学业发展水平的评价,初步开发和建立我区“中小学生学习质量监测系统”,制订并实施《加强区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的实施意见(试行稿)》。推进学校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制订并实施《区中小学教学事故处理意见(试行稿)》,规范学校教学行为。各中小学要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等教学基本环节入手,着重研究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明确教学目标,促进中小学教师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的策略、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改革评价方法,建立和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

4、会同督导室、研究中心继续开展教学调研工作,指导学校加强教学管理,诊断课堂教学,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重点关注农村薄弱学校、薄弱学科、薄弱教师,协调相关部门、教研员蹲点上门指导,发挥区内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辐射引领作用,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5、继续会同教育督导室开展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中小学素质教育实验校实施情况的评审工作。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并实施《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验学校终结评审方案》。

二、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均衡发展

6、进一步完善组团式发展机制。加强城乡教育资源的统筹,进一步推动区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向我区薄弱学校的辐射,组织交流委托管理、合作办学经验,继续加强对委托办学、初中联合体、小学合作伙伴共同体和幼教联盟各项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发挥其在学校管理、教师培训、教育科研、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功能。

7、充分发挥区内外专家、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组建各学科各年级学科中心组;完善区优教工程各类优秀教师、教研员等学科骨干蹲点帮教措施,在课堂教学、学科讲座、课题引领、校本研修、蹲点机制等方面明确定性、定量任务,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并建立相关的考核奖励机制。

8、继续发挥教育视导团作用。充分发挥教育视导团成员丰富的教学与管理经验,加强对我区薄弱学校的指导,继续充实教育视导团队伍,扩大教育视导团的工作范围。

9、加强毕业班工作。继续做好小学中高年级的质量监控;继续组建中学毕业班工作指导小组和学科联盟,加强对中学毕业班工作的指导和管理,组织召开中学毕业班教学管理交流,强化毕业班教学工作。

10、组织各类活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下半年,将组织部分学科优秀教研组评选、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包括教龄5年以下的青年教师评选)、教育论坛和“中小学生学习质量监测系统”应用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发展学前教育,提升办园质量

11、加强内涵发展,聚焦课程领导,不断深化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认真贯彻市学前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解读并细化《幼儿园园长管理指导意见》、《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幼儿园教师成长手册》及《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等四个文本,以问题为起点,突出过程性管理与实践。以推进课程的园本化为核心,园长课程的领导力为关键,围绕园本课程计划的制订、课程实施过程的领导、保教质量的监控及成效等,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园长论坛等活动,不断总结有效途径与方法,提升园长课程领导力。依托三个幼教联盟,立足园长、教师等不同层面的困惑和需求,依据新课程、新教材等指导性文本,确立三项专题性研究课题,在实践研究中不断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

12、拓展优质资源,关注二级园所,提升每所幼儿园办园质量。建立区内园所合作交流项目,充分发挥本区市级示范园、市级一级园在区域内的辐射指导作用,在原有基础上分别扩展东南、听潮、周浦镇、澧溪、大团幼儿园与二级园的合作交流。继续开展与闸北区的合作交流活动,认真实施城乡对口合作交流项目,发挥闸北区优质园所对我区二级幼儿园的指导作用。11月在周东幼儿园举办“实施合作交流项目——青年教师成长风采”展示活动。开展二级幼儿园等级验收评估工作,扩大二级一类(等级分值达80分以上)园所比例,10月份,组织开展二级幼儿园等级评估工作,促使区内二级幼儿园不断提升办园质量,向家长幼儿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13、重视队伍建设,搭设各种平台,不断提高保教人员专业素养。继续依托6个区级教师培训基地,开展“区域性园本培训”工作;发挥区学科带头人在区域内的帮带指导作用,举行“优秀教师、优质教学”系列展示活动;开展青年教师中心组优秀学员评选活动,选送到外区跟班带教学习;继续做好“畅想杯”教师教学评选工作;继续协调组织好保育员、育婴师岗位培训。

14、督促园舍建设,完善设施设备,不断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根据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和任务,及时掌握各镇园舍建设项目阶段进展情况,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商。结合三年行动计划评估指标以及市综合督导评估要求,协助做好迎接市综合督导评估相关准备工作。进一步重视现有设备的有效使用与管理,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园务管理、教学管理方面的整合运用,要加强园际交流,借鉴成功经验,提高使用效率。

15、深化早教工作,部门联手推进,普及早期教育科学育儿指导。实施《区关于推进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教育、人口计生、卫生、妇联等部门形成合力,依托区早期教育指导中心,面向各镇早教指导站、指导点,普及对全区0-3岁婴幼儿家长的科学育儿指导。

四、加强内涵建设,促进优质发展

16、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日常监管和指导,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完善民办学校管理制度。积极做好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年检和换证工作。

17、抓好特殊教育工作。落实区教育局《关于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规范工作流程,完善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加强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建设,完善软件、硬件配置,发挥特教康复指导中心在随班就读工作中的作用。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研究,健全送教上门工作制度,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8、认真总结年本区中招工作,合理规划我区高中教育资源,编制2009年我区高中教育阶段招生计划,进一步提升我区高中教育质量。总结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思考和初步规划2009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认真做好部分农民工同住子女进入公办初中学习的工作。

篇6

一、工作思路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以全面实施《安全生产法》为主线,抓好安全防范机制、队伍的建设。重点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着为整治安全隐患。

二、工作目标

1、坚持安全生产工作防范为主的原则,变事故自理为事故防范,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2、全面完成县委、县政府下*给我局的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三、制度与考核

各股、室、所、中心全体职工为考核对象,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第二责任人,各股、室、所、中心负责人为具体责任人,每个干部职工为直接责任人,谁出问题追究谁的责任。

1、全局每月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工作例会;

2、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或督查;

3、每季度进行一次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培训面*95%以上;

4、对不明身份的外来人员,每位职工都有义务询问清楚来因,严禁将不三不四的人带到办公室逗留;

5、机要文件、档案、印章及贵重物品(包括公私物品)等要按有关规定做好安全保卫工作,防止被盗,凡出现内盗,一经核实,及时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6、安全用电,不准私拉乱接,不准烤电炉,不准超负荷使用电器设备,必须做到安全用电。

7、保护好楼道内的消防设备,吸烟、烧纸要注意防止火灾,不准随意拨弄报警器材;

8、注意办公室的门、锁、窗的安全,做到人走关门、关灯、关窗及关掉一切用电设备;

9、车辆驾驶人员做到安全行车,非单位驾驶人员不准驾驶单位小车,严禁酒后开车,带病开车,超员超载,违章行车等;

10、节假日注意乘车、乘船安全,不乘坐非法营运车辆及不安全车辆;

11、举办大型科技活动时要注意安全,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12、节假日值班人员要做到安全值班,决不擅自离岗;

13、有房屋出租者,要注意出租房的安全,加强督查,严禁堆放液化气和易燃易爆物品,一旦出现事故,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加强防范

1、坚持每月一次的安全工作学习,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

2、完善安全监督和督查措施;

3、明确安全责任制,落实安全工作制度;

4、督促干部职工遵守机关办公区及家属区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5、车辆参加保险并对驾驶员进行安全培训;

6、股、室、所、中心按月汇报安全工作情况。

五、制订处置预案

篇7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要求,以建设创新型城区为统揽,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贯彻“高端引领、整体跨越”的方针,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不断提升科技工作的服务水平,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工作目标

1、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2.2%,全区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4%;

2、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7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5%;

3、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60项,其中省级以上20项,立项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项;

4、创成省高新技术企业5家,认定省高新技术产品25项;

5、新引进与建设研发机构、检测机构1家,船舶配套科技创业园建成国家级孵化器;

6、专利申请总数11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200件,专利授权785件,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教育6场次以上。

三、重点工作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2012年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围绕我区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重点突破新能源、海洋工程、信息软件及工程机械等产业的核心技术,抢占竞争制高点,加快形成我区新兴产业发展优势。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加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贡献份额和结构层次提升。进一步加强我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引导和鼓励传统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加大对企业技术革新、工艺改进等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继续认真组织国家、省、市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积极争取政策资金的扶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全区经济转型升级。

(二)加大投入合作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动技术、成果、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需求主体、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创新成果应用主体。促进政产学研金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金合作创新中的引导作用,深入推进建设以高校院所、企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联盟,逐步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政产学研金合作的模式。进一步深化与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大学、科技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院校的合作,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合作项目上有新突破。

(三)加大平台载体建设,提高培育承载能力

加快建设企业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研发平台。引进、新建一批检测中心、科研院所分支机构,重点推进哈电风力发电研发分中心、怀特研发中心、柳工小型工程机械中心等机构的建设。不断完善提升国家级孵化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省级孵化器船舶配套科技创业园的功能建设,为入孵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孵化、成果转化以及各类项目申报、政策咨询等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船舶配套科技创业园建成国家级孵化器。

(四)加大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创建省级示范区

以创建省知识产权战略示范区为统领,落实创建工作方案,加大知识产权的宣传培训力度,修改完善知识产权工作制度、配套政策措施,强化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导向,鼓励发明创造,积极打造蒋乔、七里、工业园区等优势知识产权区域。大力培育中船设备、柳工、船舶电器等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充分发挥优势企业对周边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营造知识产权工作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区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加大项目人才引进,不断培育新增长点

立足我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围绕发展风电新能源、信息软件业、船舶与海工配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需要,扎实组织实施各类人才计划。发挥科技部门的职能优势,做好各类人才项目组织、评审、面试阶段的跟踪服务工作。对已落户领军人才,通过集成各类科技计划与科技资源,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使落户项目早日实现产业化,真正发挥效益。立足于产学研合作、科技型企业、创新人才以及依托产业发展的研发机构的引进,不断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寻找新的项目源。

(六)加大科技惠民工程实施,促进民生科技发展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领域的科技工作,大力推进科技惠民工程,引导科技工作进一步贴近百姓、贴近民生。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节能环保技术,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快运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绿色生产水平。坚持用科技大力推动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努力在新品种选育、农产品深加工、有机生态农业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与管理,促进其在新品种、新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等方面切实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使园区建设“上水平、有规模、显特色、出效益”。

篇8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会议精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驱动机制,进一步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业为依托、产学研为纽带、科技平台建设为基础、多元投入为保障的科技创新体系,突出支持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结合,支撑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2016年,我县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创建这一目标,重点培育自主创新生力军,以创新平台载体为依托,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新高地,以深化产学研结合为突破口,形成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新支撑。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力争达到1.9%,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55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6%,认真落实研发经费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力争超额完成各项科技目标任务。

三、工作重点

(一)品牌创建工程。1.国家级品牌创建:争创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争创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争创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1家;培育国家级研发机构1家;争创国家驰名商标2件。2.省级品牌创建:争创省级创新型试点县;争创省级创新型试点镇;争创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争创省级科技产业园1家;争创省级农业科技园1家;筹建申报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新增孵化面积10万平方米;争创省著名商标3件;创建省级大学生创业园1家。3.市级品牌创建:争创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争创市知名商标2件;争创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争创市级重点众创空间1家。

(二)科教人才工程。积极引进海内外院士等领军型人才1名;引进“双创人才”30名;引进“双创博士”20名;引进企业急需紧缺人才100名;选派16名科技特派员担任企业副总;推选3名科技人员入选科技人才培训计划;完成2个国外引智项目;对接20所理工院校,聘请20名籍专家、教授和优秀大学生作为产学研合作联络员;举办大型产学研对接活动2次以上;组织50人次企业家、高层次人才外出考察学习。

(三)科技项目工程。争取获得国家级创新基金项目2个以上;争建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功能性生菜种植试验基地1个;力争建成省农科院特种经济作物试验示范基地1个;申报国际合作项目2项;申报、实施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4项;开展农作物秸秆生物酶转化利用项目示范研究;微生物法处理钾长石研究;申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20项以上。

(四)平台创建工程。申报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申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4家;申报企业科技副总8家;申报省级技术中心2家;争创省级科技超市示范店1家、省级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分店1家、便利店2家;争创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争创省级工程中心1家、市级工程中心11家;完成智能招聘平台的升级改造。

(五)校企联盟工程。建立创新创业载体1家;推进建立机械焊接实验室1家、电机实验室1家;对接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解决企业技术需求100项;新建校企联盟45家以上,实施成果转化项目30项以上;引入德彦机械等企业,建成与教学相配套的校外实训基地35个;构建产业联盟、新建产业研究院2家以上,企业研究院17家以上,推进国际合作2项以上。

(六)企业创新工程。培育“小巨人”企业2家以上;力争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开发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0个以上;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以上;新增省民营科技企业20家以上。

(七)知识产权工程。专利申请155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30件以上;专利授权85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2件以上;争创省贯标企业2家;组织知识产权执法10次,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八)科技金融工程。培育引进创投企业1家;推进落实“苏科贷”工作,增加入库企业10家,总数达到54家。争取县级配套资金1000万元,省级资金1000万元,按1:10的标准放大,发放企业贷款2亿元;人民银行与清华大学联合搭建行业发展研究中心,为我县产业发展提供政策解读及宏观形势的研判;由人民银行牵头充分运用中小企业辅导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等综合服务。

四、推进措施

(一)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品牌创建。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抽调专门人员,搭建专门班子全力以赴、齐抓共管,争创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集聚开发区、产业园和相关企业大力度推进、高强度工作,强化沟通协调,强势推进实施,力争创建一批省级以上品牌,提高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科技支撑力。

(二)围绕中心,大力推进招才引智。积极开展“五招五引”,突出招引有一定科技含量的高新技术项目,着力招引高校院所的先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大力招引符合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先进适用型人才,支撑企业发展。继续开展“海外高端人才合作项目行”“丰籍高层次人才家乡行”“校地合作凤城论坛”“凤还巢”等招才引智活动。积极探索“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办起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的“招才引智”新模式。

(三)攻坚克难,大力推进项目申报。在掌握政策、收集信息、广泛联系的基础上,积极对接上级主管部门,采取“勤跑、上挂、请进、联动、合作”的办法,培育创新点,挖掘项目源,主动深入企业,积极帮助企业策划包装一批有带动性、延伸性、前瞻性的项目,提高各类项目申报成功率。对于申报的各类项目,进行全程监管,使其规范化实施,建立项目台账,确保项目资金有效合理使用。

(四)把握关键,大力推进载体建设。按照“引种子—育苗圃—入驻孵化—加速成长”的思路,大力推进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建设。促进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支持开发区、电动车产业园建立产业研究院,支持骨干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支持科技型企业建立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企业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三站三中心”研发平台。强化目标管理、流程管理和责任管理,确保目标能够按照序时进度完成。

(五)集聚资源,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构建利益与风险共担、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帮助企业制定一企一校一项目、一企多校多项目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推进计划,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提前介入高校院所早期研发活动,与高校院所科研人员一起,围绕企业需求共同开展前瞻性技术研发,开发一批具有行业标志性意义的重大战略产品。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在”“县级机关服务企业科技行”等活动,更好的促进校企互动,促进海内外科技成果在我县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力推进科技招商工作,组建多种形式的“校企联盟”“产业技术联盟”,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