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8篇

时间:2023-08-12 08:24: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1

关键词: 水利工程 农业可持续发展 要求 措施

一、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现实的觉醒,也反映了人类在考虑自身生存问题上的重大进步。

过去,在农业发展中片面强调水资源开发,着眼于当前的增产。而持续性农业发展更关注的是未来的发展,关心的是在开发灌溉水资源的过程中,增强农业后劲,而不是随意破坏农业环境。

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必须立足国内,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存在巨大的经济风险,而且存在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粮食作为政治武器的运用,并不新鲜。国外有人叫嚷“谁来养活中国?”给我们敲了警钟。我们适当进口一点粮食以调节国内市场,过去这样做了,今后还会继续这样做,但绝不能把解决粮食问题寄托在别国身上。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实施科教兴农,增加农业投入,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化肥供应,培育良种,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等等。但必须指出,水利不兴,农业不稳,这是关键所在,重中之重。现在的水浇地,一般单产可达7500―15000kg/mZ,而旱地750―1500kg/mZ还难保。所以,只有有了水,才能扩大灌溉面积,再配合其他增产措施,才有可能大幅度增产粮食。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又怎能有效地保障粮食稳产高产?没有水,光和热再好,施肥再多,也不起作用。不管作物品种多么优良,农田管理多么科学,政策多么正确,一次大旱,可以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一场大水,可以冲得荡然无存。水旱灾害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粮食、财产和生命,即使动员人民群众抢险救灾,化险为夷,每年也要付出很昂贵的代价。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水利刮目相看,并重新认识它的意义和作用。

二、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单方面的工作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农业的科学发展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对与农业联系最为密切的水利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工程必须顺应农业的发展趋势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如此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的改革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改进,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我国的水利工程改革措施进行分析。

1.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工程节水是我国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技术措施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2.农业节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农业节水措施,是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项重要的时代工程而言,要想将这项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就必须充分地正视技术创新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水利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整个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细节工作纳入到农业节水的系统工程中来。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工程技术,这些工程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果。对这些工程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国农业用水利用和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3.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

4.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而且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通常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有:耕作保墒技术,如“虚实并存”耕作技术;秸秆、地膜覆盖技术;喷洒抗旱剂如旱地龙;使用保水剂;采用抗旱新品种等。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地区特征来选择不同的农业种植结构。

5.加强节水工程管理

节水灌溉重建轻管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有的生产方式下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的有关专家认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占总效益的50%,由此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工程建设好,因管理不善使工程效益难以发挥的例子并不鲜见,哪里工程管理好,哪里效益就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农业的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在我国出现了一些较为新兴的灌溉服务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节水抗旱服务组织,在工程的管理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推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租赁、拍卖、承包等形式,对于明晰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含英.政企分开,建立现代水利企业制度.中国水利,1994,(3).

[2]相昆.95年水利工程发挥巨大效益.中国水利,1995,(11).

篇2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方式与措施

我国现行的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农业,在这种模式下的农业,环境被农业生产者当作资源自由获取和废弃物自由排放的载体,其结果导致生态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加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洁净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缓解和消除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 现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1.1各级政府有关规划不明确。各级政府在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并且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也不不顺利。

1.2农业生产者自身问题。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生产者内在动力不足,对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不强,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未经处理随意排放,浪费了可利用的资源,污染了环境。第二,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不足。第三,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

1.3没有公众参与基础。这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相关法律对公民参与的权利、责任以及具体程序的规定不明确。第二,由于信息闭塞,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造成他们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淡薄。第三,中国缺乏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非官方的绿色环保组织,使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少了一些必需的中间环节,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2 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措施

2.1政府主导调控机制

2.1.1合理规划,整体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为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可“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本地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2.1.2提高技术水平。政府应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2.1.3实现资源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使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物质合理流动与转化,通过生态系统内部食物链、生态网络和农业废弃物的再生、综合利用,以弥补资源的不足,既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2.2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

2.2.1政府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要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以解决农业生产者资金不足的难题。

2.2.2通过调整使农业生产者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维修”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

3 还要构建社会参与机制

篇3

关键词:测土配方施肥;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中图分类号:S1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017

施肥结构与耕地的土壤的营养成分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农业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关系,是保证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的基础,而测土配方施肥是比普通的施肥方法更具有科学性的施肥方法,它是可以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壤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施肥的方案,这样既节约了施肥的成本,还可保证农业的安全生产,节约了资源,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测土配方施肥的概述

1.1 测土配方施肥的定义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通俗的说,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

1.2 测土配方施肥的内容

测土配方施肥的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在进行作物的耕种之前,就要对耕种的土地进行土壤取样检测,对土壤中的肥力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土壤中缺失的肥力,在根基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及成长的规律,对土壤进行相应的营养的补充,就是在土壤、肥料与作物之间建立1个关系,以科学技术为指导,以肥料为基础,土壤为媒介,来实现作物的最理想的成长,以此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测土配方施肥的措施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操作是1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以一定的科学与技术理论为依托,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将对应的施肥理论转化成为具体的操作程序之后才能完全地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当中。一般情况下测土配方施肥的工作流程:由农业部门对土壤进行采集与分析,结合试验、示范数据,提出相应的施肥配方;肥料生产方根据具体的配方进行肥料生产,并提供给农户;农户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作物的播种和施肥。只有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使得测土配方施肥的方法发挥最大功效,它不但能使农户增产增收,同时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1.4 测土配方施肥的必要性

目前,盘县大部分地区的土地经过多年的耕种,土壤里的有效成分在不同程度上流失,再加上施肥不合理,更使得这种情况雪上加霜。可以说,如果再不针对这个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那么,将对盘县农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损失。另外,同一作物,但是由于品种上的差异,在不同的生长周期所需肥料也不同,这就要在进行作物耕种之前对耕种的土壤的肥力现状有所了解,再结合作物的生长规律来对作物进行肥料的供给,而这一切工作的进行都是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做到提高作物的产量,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的发展。

2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2.1 降低投入,提高经济收益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肥料的投入是最大的,生产的成本普遍偏高,而大多数的土壤对肥料中的有些成分不能得到很好地吸收,发生挥发、淋溶或被土壤固定等状况,在造成资源的浪费的同时,还破坏了土壤的平衡,因此,就应该不断地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肥料的浪费,节省农业生产的成本的投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

2.2 提高作物产量,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一种按需分配的施肥方法,可以协调作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促进了农产品营养品质的形成,使得农作物在健康的环境中生长,减少农作物的病虫灾害,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可以说,保证了农作物的营养成分没有被破坏,为农业农产品的质量提供了安全保障,进而促进了我国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结 论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地发展,科学技术广泛被运用到各个行业,在农业上的可以体现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实施,这种施肥技术是一种按需分配的制度,对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提高了农业经济作物的产量上,还表现在它大大地节省了对农业肥料资本的投入,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成本,保护了环境,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峰,殷丽萍.浅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测土配方施肥[J].上海农业科技,2008,11(5):15.

篇4

关键词:土地肥料;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15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133017

俗语讲“万物土中生,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由此可知,土壤和肥料对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而土壤肥料作为粮食生产与安全保障的基础,其合理的运用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以,对土壤肥料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存在的问题的了解与解决,是现今农业机构关注的重点。

1土壤肥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其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下的必然趋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壤具有的转化养分、水源驻留、承载植物稳定生长等作用是农作物成长的重要保障。因此,对土壤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可有效的保障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肥沃的土壤是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有效保证。

肥料是土壤养分的基础,肥料资源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提供者。因此,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肥料资源的合理运用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也能够有效改善农作物的品质。

2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土壤肥料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的同时,人们过多的追求生产量,大量使用化肥,有机肥使用较少,从而导致土壤硬化、土壤肥力下降;根据国土资源部对土地变更的调查显示:到2006年10月31日,中国的耕地面积为1.22亿m2,接近中国耕地面积1.2亿m2的警戒线,土地承载力已超过极限。同时,工业污染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壤严重沙化、耕用土地减少。甚至是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这些问题的产生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解决土壤问题的对策

3.1建立健全的土地保护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健全的土地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这就限制了耕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土地保护工作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有效实施。因此,为了土地资源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建立健全的土地保护制度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采取措施。

3.2增加有机肥的利用,均衡土壤肥力

耕地保育工作是保证土壤可循环利用的重要保证体系,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土壤肥力,均衡植物养分供给。因此,有针对性的增施有机肥,提高有机肥的利用率,是保障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措施。例如,在低肥力的土壤中,以有机肥为主要肥料进行施肥,而对于土壤肥力高的土壤资源,可以采用有机与无机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科学施肥。从而均衡土地肥力,保障土地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研究新型化肥,加快施肥技术改革

新型化肥的研制主旨在于打破常规化肥利用率低,以及常规化肥对土壤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污染。因此,加快新型化肥的研制是现今化肥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例如,利用微生物技术研制的微生物肥料。目前,主要流行的微生物肥料有磷肥、氮肥、钾肥、有机复合肥等,在农业生产中根据土地的不同需求,施用不同的肥料,可在根本上解决肥料利用率低以及肥料使用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为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化的变革,采用3S(GIS、GPS、RS)的科学技术进行农业施肥作业,可有效的提高土壤肥力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例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按照每一块田作物对土壤肥力的需求,进行精准施肥,既可以改善土壤资源,又能提高肥料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的浪费,因此,研究新型化肥,加快施肥技术改革是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

3.4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合理利用

自古以来,农家肥的应用对农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为农家肥主要材料的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成为了农业废弃物。因此,利用科学技术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合理利用,将农业废弃物变成有机肥料,从而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进而提高土壤资源的肥力,是解决现今我国土壤和肥料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实现土壤肥料的合理利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作物生长的安全性,也潜在的解决了因烧荒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保护了自然环境,也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帮助。

篇5

[关键词] 农业与农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 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43-01

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延伸到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新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业和农业经济参与市场竞争重要举措。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发展趋势问题备受社会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我国农业领域基础薄弱,农村经济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就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山东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山东省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对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山东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显示意义。

1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分析

1.1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分析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领域一个重要的关键性概念,其直接影响到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途径的选择。但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概念,众多学者对这个概念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解和解读,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说法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农业研究人员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界定,他们对概念定义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经营和战略性的体现,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选择科学品种,确定如何提僧土地肥力对策,对种植制度、耕作方式、轮做方式以及病虫害防治策略进行确定,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降低成本支出,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保证农业生产和盈利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从环境研究学者的角度分析,将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定义为一种向着更大使用价值,资源更有效利用的农业,并保持农业和环境的平衡不断向前发展,确保一定的生产率和收益,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食物;最后,《登博斯宣言》中关于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定义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含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由社会大众共同参与制定发展目标的软系统,这个系统应该注重整个社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不同领域研究学者就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分析发现,我们在认识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是曲折进行的,未来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研究。

1.2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分析

首先,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首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加快发展,这对对于发展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发展过程中要保证通资源、环境和人口相协调,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其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重复利用土地资源,在单位面积中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品质,满足社会大众的物质需求;再次,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将发现农业和农村经济与控制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结合起来;第四,农村人口数量得到控制,质量显著提升。控制好人口增长速率,提高人口质量,全面发展科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农民;最后,农民经济收入持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适度,技术措施先进,结构合理,品种多样化,品质优异,实现高产、稳产和低耗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2.1 发展生态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化现代农业道路

首先,要尊重保护农民群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土地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积极鼓励农民群众流转土地,发展多种形式的湿度规模经营;其次,强化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的联系合作,注重保护农民群众土地和财产收益。结合不用地区实际情况,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大对生态农牧业的产品质量认证,提高生态农牧业的经济效益。

2.2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首先,实行点面相结合污染源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大农业环境执法力度,控制好乡镇企业三废排放。农业生产中全面推行侧扑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禁止使用高度高残留的农药;其次,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注重种养结合,对土地进行科学治理,采取土地开发和复垦等措施,为农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保障;最后,做好植树造林工作,建设完善的农田防护体系,为农业生产创建良好的生态效益。

2.3 建立多元化的合作组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大力培养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专业合作组织,采用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将农民群众集中起来生产经营,不断解放农村劳动动力;其次,要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扶持和建立一批社团性的协会和非正式组织,代表广大农民群众,表达群众的诉求,提高农民群众在社会中的地位;再次,要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和引导,完善组织保障,要进一步公开组织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增强组织的自我约束能力;最后,紧急围绕生态农牧业发展探索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将各个生产环节细化,带领农民群众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生态农牧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参考文献

[1] 王书洲. 关于我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J]. 新经济. 2016(06)

[2] 张金凤. 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J]. 吉林农业. 2016(11)

[3] 王立宇. 关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17)

篇6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发展生态农业,降低生态赤字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着手,提出了宝鸡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用科技武装农业,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关键词】生态赤字 农业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0-02

生态赤字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由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二者共同决定。生态承载力反映一个地区生态系统资源的丰富程度,生态足迹反映人类活动的强度,二者的差值即为生态盈余(赤字),反映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脆弱性)。如果一个地区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就出现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发展模式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污染,采取措施降低生态赤字,使农业发展于良性循环之中。

 

1 降低生态赤字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1 降低生态赤字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约束条件

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农业发展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可以用生态赤字来衡量,故降低生态赤字是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可持续发展除了需要保持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外还必须以降低生态赤字为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整个理念,就是经济系统的增长规模绝对不能超出生态系统可以永久持续或支撑的容纳范围。

 

农业想要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有持续的资源供给,同时又必须有足够的环境容量容纳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而资源是有限的,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可持续发展不会进一步消耗世界自然资源的绝对量和涵容能力,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会因为过度的对地球承载能力和繁荣能力的开发而导致生态债务(朗克和哈尼,1992)。

 

可见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约束条件就是降低生态赤字,扩大生态承载力,保证农业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的供给能力和环境的容纳能力持续健康发展。

 

1.2 降低生态赤字是实现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条件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一旦出现了生态赤字,就表明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农业发展就会失掉后劲和依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降低生态赤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农业来说,既不能引入,也不能借贷,只能靠自身系统内部的修复与养殖。所以我们应当像重视财政赤字一样关注生态赤字,从保护环境入手,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内部能流物流通畅,保证高效运转,实现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3 降低生态赤字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成倍增长,产生了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非理性行为。农业是生物的自然再生产和人类的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农业的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力和技术的贡献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资源的影响。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生态赤字,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在此前提下,农业生产才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1.4 降低生态赤字是实现农业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降低生态赤字,保护生态环境,能够满足人们对劳动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需求,可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生活与生存质量,使人、社会与自然保持协调关系和良性循环,从而使社会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与经济共同繁荣。

 

2 实现宝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

资源环境是人类农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人类在农业开发的过程中必须遵从客观规律,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然而宝鸡市本身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1993—2004年宝鸡市出现生态赤字且有上升趋势,2004年人均生态赤字达1.426hm2表明宝鸡市生态发展不可持续。那么,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农业技术相结合,使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并良心循环的一种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它强调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协调平衡的大生态农业结构;把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种植与农林牧渔相结合,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生物、工程和农业这三大措施相结合,实行综合治理。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是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第一,宝鸡应当依托我国唯一农科城—杨凌农科城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致力与孵化和传播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开发关键链接技术,发展生态无害化技术,努力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支持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污染防治等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以及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

篇7

 

以下本文通过对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探讨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安定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环境因素、人口因素、资源因素及制度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很多难题,文章分析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

 

1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1劳动力素质不高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劳动者的素质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大部分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普遍不高,加之,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多向城镇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而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证劳动人员有较高的素质,因此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项任务究势在必行。?

 

1.2农业信息化程度低

 

当代信息化高速发展,信息就是生产力。然而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仍相对滞后,具体体现在:政府的引导及资金的投入,还有人才的培养、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等等方面。

 

1.3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农业结构,从整体来看存在着不合理和趋同的现象,具体表现在经济作物所占的比重过多,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市场决定农民们种植什么。由于农民对市场经济需求变化把握不准确,突显出跟风问题,致使农业产业结构不均衡。农业经济要因地制宜的发展当地优势,?生产特色、优质的新产品,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与措施?

 

2.1提高劳动者素质,重视农业人才的储备

 

人才的培养,是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要善于发现农村实用人才,并发挥典型引领的作用,积极培育农业技术骨干,引进生产型、经营型人才,解决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2.2提高和完善信息化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也只是应用推广阶段。政府要提升统筹规划意识与执行计划能力,建立一个跨地域、跨部门的农业信息系统,形成权威的网络信息平台;加强信息人才服务队伍的培养,拥有足够的专业人才,才能保证农业科技信息得到有效利用;以往我们不仅以“知识就是生产力”,而且我们现在还要以“信息也是生产力”。在传播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生理需求以及防病治虫预警服务,信息技术将无疑会在日后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加强农民培训,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的实用技术

 

农民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生态农业建设这一利国利民的工程才可有效实施起来,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农村、农业生产、农技推广等工作,依托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引导农民相信科学,自觉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倡导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推进生态农业建设顺利进行。

 

2.4 发挥地区特色,依据市场需求指导农民选择农作物

 

对农民的作物选择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政府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对农民的作物选择可以做出一定的引导,鼓励人们从市场的需求出发,来选择农作物。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特色,种植当地的特色产品,销向其他省份,乃至世界各地,以此方法体现出每个地区的特色。

 

此外,人口与农业资源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科技对农业贡献量的加大,我国的农业生产活动不再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保障了人口与农业资源的协调关系,农业活动是以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的,要有一定的限度,在采取新的措施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保证新的措施不会存在太大的风险,小范围测试后,才可在大范围进行推广。

 

2.5实行多种优惠措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对农村要采取更多的优惠措施,并积极采取措施,以缩小城乡差距,鼓励农民种地,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和谐发展。充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

 

加大治理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的力度。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多借鉴先进国家的治理方法与措施,依靠科技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并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开发,加大了土地的生产效率,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生态、循环的发展过程。组织农民去国外学习,并积极引进可适合在我国开展的农业措施。

 

同时,在农村建设农产品的深加工级副产品回收再加工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减少资源浪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可以从本质上提高农民的收入,形成良性循环。?

 

3结语

 

总之,要充分重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更完善的办法与措施。在发展农业经济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加强农民培训,不断提高与完善信息化,并积极倡导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等措施,切实使农村经济的综合生产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篇8

关键词:山东省;层次分析法;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6)11-0169-04

Abstract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was built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Combined with the statistical data,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in Shandong Province was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had greatly improved during 2011-2014, but it still faced with pressures from societ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curr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words Shandong Provinc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整体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实践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必须研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以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山东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经济强省,农业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直接影响本省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关系到全国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否顺利实现。科学评价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将有利于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正确、有效的实施。鉴于此,本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以期为制定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1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1)原始数据来自2011-2015年山东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山东农村统计年鉴》、山东农业信息网、山东统计信息网等,其中有些数据经过计算与整理后得到。

(2)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新型多目标决策方法[2]。该方法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以及最终的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具有系统分析、简洁实用、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等优点[3-5]。由此,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利用下面的公式计算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根据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对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

S=∑ni=1wici

式中:S为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wi为第i个子系统的权重,ci 为第i个子系统的评价值。

2 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农业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科技等众多领域,但它又不只是这些领域统计指标的简单罗列、叠加。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出发点,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动态性的原则,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山东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6-10],确定了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农业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4个准则层,并选取了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水平的25项具体指标构成指标层(表1)。

3 评价结果与分析

对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涉及的农业经济子系统、农村社会子系统、农业资源子系统、农业环境子系统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进行分析。

3.1 各子系统评价结果与分析

3.1.1 农业经济子系统 由图1可知,2011-2014年间,山东省农业经济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一直保持增长水平,可持续发展指数由2011年的0.449增加到2014年的0.673。2011-2012年间,山东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增长得益于农业增加值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2011-2014年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保持较快增长,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 2011 年的1.9倍。同时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增加值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二者均为2011年指标的1.3倍。而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子系统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基本保持在原有的水平,2011年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1 629万千瓦,而2014年为12 739万千瓦,这表明山东省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还有可提高的空间。

3.1.2 农村社会子系统 由图1可知,山东省农村社会子系统的可持续水平在2011-2012年间表现为增长,可持续发展指数由2011年的0.185增加到2012年的0.210,但2012-2014年间可持续发展水平略有降低,由2012年的0.210降至2014年的0.202。一方面农村医疗卫生及受教育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降低,推动了农村社会可持续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恩格尔系数2013、2014年均比2011年有所增加,处于较高水平,这说明农村居民中生活水平还较低,其消费结构处于初级阶段,温饱问题仍是消费的主要组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渐拉大,说明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还不一致,这不仅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稳定性,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明显的负作用。

3.1.3 农业资源子系统 由图1可知,山东省农业资源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农村社会子系统相类似,在2011-2012年间表现为增长,但2012-2014年间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所降低,这表明山东省农业的发展面临资源衰减的巨大压力。2011-2014年间,耕地面积基本保持在红线水平,农业用水在逐年减少,但有效灌溉率并没有提高,说明水资源匮乏和浪费并存,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及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都有待提高。并且这期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在逐年减少,原因是水土流失面积减少还是治理措施不当,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3.1.4 农业环境子系统 由图1可知,2011-2014年间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为0.135、0.138、0.139和0.140,农业环境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尽管比较缓慢,但总体在向正方向发展,同时也说明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仍面临环境破坏的压力,如农药、化肥和地膜的使用强度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导致环境污染加剧,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受到严重影响。尽管实施了退耕还林、农林林网建设等生态恢复工程,但也存在滥砍滥伐等现象,使得山东省森林覆盖率增加很少,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工湿地面积的增加在某些功能上补偿了天然湿地的净丧失,但是天然湿地面积的减少威胁着滨海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使湿地调节水热状况、促淤保滩等生态功能消弱。同时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和畜禽粪便处理率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2 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由图2可知,2011-2014年间综合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为1.000、1.131、1.171和1.236。

尽管有些子系统部分指标显示出对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很大,压力很高,但是整体上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有很大提高。这些情况表明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尽管面临社会、资源、环境等压力,但总体发展状况还是比较好的,农业基本呈现可持续发展状态。

4 结论与建议

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不同,其中农业经济子系统呈明显增长,农业社会、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子系统均呈缓慢增长趋势,这表明山东省农业可持续水平尽管总体发展状况较好,但依然面临社会、资源、环境等压力。基于该评价结果,为了推进山东省农业未来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4.1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科技等多方面的和谐统一,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也是山东省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强、范围广的浩大工程,它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的认可和积极参与。

一是加大可持续农业发展理念的宣传与教育,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物质,自觉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生产方式。同时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是一个多元化系统,需要各部门、各阶层的共同参与合作,政府应将可持续农业发展理念融入各项经济活动中,增强全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进来。二是建立健全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三是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精耕细作型,保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2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劳动者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重要参与者,其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收入的提高。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在基础条件。

一是强化农村基础教育。 二是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与教育。 三是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使农民了解各项基本法律法规及与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政策,增强其法制观念、法律意识,使其能自觉履行各项义务,并能依靠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3 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业效益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是要加强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特别是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适用、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加强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如生物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缓解能源压力,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二是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三是加大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农业科研具有较强的公益性,政府仍是农业科技投入的主要承担者,但同时也应建立多种融资渠道、多种形式的投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及国外资金向农业科技各环节进行投资,推进农业科技更好更快地发展。

4.4 增强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业是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最密切的产业,它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作为基础,通过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二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尽量避免工业、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继续破坏;加强治理已经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因地制宜采取各种生物措施、实行科学耕作等改善土壤养分循环、增强土壤肥力,不断缓解、减少土壤退化现象;加强湿地保护、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湿等措施发挥湿地、森林生态功能。

4.5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实行区域化布局,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以基地联农户,形成产加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提高与应用,促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保护资源与环境,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加强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主导产业;组织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参 考 文 献:

[1] 崔和瑞.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D]. 天津:天津大学, 2004.

[2] Saaty T L. 层次分析法[M].许树柏,等译.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88.

[3] 胡晓凯. 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分析及对策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2.

[4] 山世英. 山东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能力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 2002(4):47-49.

[5] 孟素英, 崔建升, 张瑞华.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评价[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4,35(5):487-496.

[6] 赵悦. 山东省农业资源利用效益评价[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4.

[7] 曹俊杰, 邵先锋, 刘勇. 制约山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 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1):16-19.

[8] 张晓山. 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 学习与探索, 2015(3):1-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