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知识管理价值8篇

时间:2023-08-12 08:24: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知识管理价值,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知识管理价值

篇1

【关键词】知识管理;档案价值;资源

现阶段,人们处于知识时代背景下,知识作为一种具有无限挖掘潜在价值的宝贵资源,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档案管理同样具有重要地位。从实际情况来说,部分管理者对于档案价值的认识程度不够,在管理工作中,注重对人的管理,忽略了档案的价值,难以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在强调知识流转的环境下,档案价值有了新的特质,在知识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知识管理背景下档案价值特性和体现

传统意义上的档案价值特性,依托档案业务流转,体现了档案的记录性特性。经过相关部门筛选后,用作资料使用,档案的实用性价值才得以体现。在知识管理背景下,档案价值发生了变化,如图1所示,具有以下特性:①集成性和灵活性。档案价值主要体现实用性方面,当主体利用档案来解决相应的问题时,档案才具备了使用价值。知识管理背景下,强调全过程管理,为循环往复的管理过程。不仅转变了档案使用价值实现的模式,也改变了档案价值呈现的模式,使得档案价值贯穿于知识流转的全过程,具有集成化和灵活性特点。②多元化和共享性。在知识资源共享的背景下,档案知识也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特点。对于档案的利用,不再是单一的模式,多元化模式,能够为不同的利用主体,提供相应的服务。利用主体按照自身的实际需求,来获取相应知识,实现知识共享。依托知识共享,档案价值的实现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利了使用者,实现了资源共享。③显性化和增值性。知识具有显性和隐性区分,档案是显性知识,能够促进档案增值,档案价值的增值性可以加速档案价值的显性化。④知识化和永久性。知识管理背景下,档案价值是以知识为着眼点,注重知识属性,促使档案价值体现。基于价值链分析,通过知识管理,实现价值链和知识链的无缝对接。如图2所示,组织内外部知识均为知识获取的主要来源和保障,通过获取和处理利用等,形成知识链体系。档案作为组织内外部知识固化的信息记录,是隐性知识经过价值链的循环运动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表现,所以说,组织内外部知识的流转运动与档案价值的实现密不可分,档案参与知识管理,其价值体现在知识循环体系的各个环节。

2知识管理中档案价值的形成机理

2.1档案的社会需求

档案价值遵循“没有使用价值的事物是没有价值的”规律,从知识价值角度来说,持有档案价值二元论的研究学者认为,知识价值的实现是基于使用价值的实现,知识价值的实现载体为档案价值。基于此,若想实现档案价值,需要符合社会需求。当实物档案被应用时,才能够具备档案价值,在此之前仅具备知识自身的价值,属于非需求性价值。知识管理背景下,此规律被无限放大。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推动着档案电子化和管理系统化发展。基于此,为了实现档案价值,要从社会需求出发,满足社会应用要求。

2.2档案价值构成因素的相互作用

档案主体、档案以及档案实践活动为档案价值实现的主要因素,处于档案实践环境下,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实现了档案价值。档案实践环境因素作用于档案要素,若社会环境变化,档案管理理论发生变化,则上述三要素也会发生改变,此类变化具有系统性,属于全面塑造,对档案价值理论,有着极大的冲击影响。知识管理兴起后,为了更好适应环境变化,档案保管理论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电子化档案保管模式。电子化档案保管模式包括新来源观、知识服务以及宏观鉴定部分构成,通过优化档案保管以及管理流程,更好的发挥知识价值。

2.3档案主体的技术和技能

在档案实践活动中,检验档案主体技术以及技能为档案价值形成的检验性因素。从某种角度来说,档案实践活动相当于档案使用和服务民众的过程。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检验档案主体技术技能,要以便捷和有效为基准。档案价值的实现和具体体现,贯穿于档案实践活动,是否可以满足档案使用主体的需求,达到其使用期望,是档案价值的核心部分。基于二元论观点,可以将档案价值分为信息价值、工具价值。档案价值的体现在于其使用以及使用价值[1]。

3知识管理中档案价值的发挥

3.1加强档案管理部门建设

(1)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在知识管理中档案价值的充分发挥,首要任务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基于此,需要加强档案管理部门建设。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好档案管理人员把关。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能够高效的完成档案管理工作,认识到档案的价值,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2)做好人员培训。随着档案价值实现环境的改变,使得档案价值的体现和实现,有了新的变化,这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能够不断更新档案管理知识体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积极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更好的适应档案管理以及服务工作。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组织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能够掌握电子化档案管理以及应用相关知识,进而充分发挥档案价值[2]。(3)要建立奖惩机制。档案价值的实现,在于其使用价值的实现。基于此,为了发挥出档案价值,要从档案采集和处理等全过程入手,做好严格的把控。这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责任心,能够积极投入,参与档案管理工作。因此,发挥奖惩机制的作用,对于工作表现较好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反之给予一定的惩罚,进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4)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知识共享时代下,若想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其利用价值,实施电子化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基于此,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购置档案管理必须的自动化设备以及用品,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3.2实施全过程管理

知识管理背景下,强调全过程管理,因此为了实现档案价值,发挥其最大价值,实施全过程管理,有着必要性。以电子化档案制作为例,要做好加工全过程的管理,保证加工的效果[3]。开展数字化加工,其具体工作包括档案分类管理以及图像处理等工作,在具体落实方面,要明确工作责任和内容,分工协作,保障档案数字化加工得以有效开展。参与数字化档案加工的全体人员,要严格按照技术标准以及工作规则,保证操作方法的规范性,进而保障档案数字化加工的质量。当完成档案数字化加工后,要从档案接收、登记和扫描等环节入手,进行质量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要认真核对数据的录入和关联等,做好档案质量的把关。只有保证了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及时做好档案收集和整理,实现即时调阅,才能够提升档案的使用价值,进而实现档案价值。基于此,要做好档案的全过程管理,保证其价值的实现。

3.3做好安全管理

知识管理中,档案价值的实现,要保证信息的安全。若档案管理出现安全问题,会降低档案的价值,甚至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基于此,做好安全管理,有着必要性[4]。在具体工作中,要完善档案管理措施,健全数字化档案审批制度,合理运用数字化技术,严格执行质量控制程序,按照规范要求,移交档案成果,保证档案原件以及数字化档案资料信息的安全性。从档案管理的全过程出发,做好严格的把控。落实安全措施,保证档案资料的安全性。依托计算机技术,采取网络监测以及锁定控制等措施,保证信息服务的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要及时备份信息,做好数据加密。需要注意的是,要做好档案分类标识,便于档案资料的使用以及管理。只有档案被使用了,其使用价值才能够实现,进而实现其价值。

3.4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档案价值的实现,需要良好的环境,通过档案价值实现三要素的相互作用最终达到价值目标。基于此,在档案实践活动中,要注重营造良好的环境。档案实践环境的不同,对档案使用者的要求也不同,档案使用活动也不同,实现的价值自然差异。档案主体的档案技术应用水平,直接影响着档案使用的效果,而档案客体的具体形态以及状态会影响主体档案使用,因此为了提升档案价值,档案主体和客体均需要不断地完善,同时还需要做好档案自身的管理,提升档案自身的价值[5]。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背景下,档案价值具有灵活性和共享性等特性。档案价值的实现,是基于社会需求,依靠档案使用的技能和技术,挖掘档案自身的价值,开展档案实践活动最终实现。为了实现档案价值,需要营造良好的档案实践环境,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霍燕.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档案价值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

[2]王洁.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档案信息开发和利用模式研究[D].山西大学,2016.

[3]张海韵.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

篇2

一、知识管理与ERP融合的难点

例如,某企业期望建立一个知识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各阶段出现的质量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进行管理,为以后产品质量的分析、处理、改进提供知识支撑。按理而言,系统的范围与目标定义清晰,应用的效果可以预见。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往往是在ERP中发现问题,待问题解决后,再将问题描述、原因、分析与解决措施录入到知识管理系统;而且质量问题既可能发生在采购、生产环节,又可能发生在销售、服务等环节,但这种处理方式就使得知识的搜集、整理与业务脱节:一方面使知识积累困难,另一方面使在业务过程中(例如售后服务)查询、借鉴以往的知识不易。

对问题描述与解决的知识载体有各种形式,例如视频、图片、WORD、PDF、HTML文件,甚至URL(网页地址)等。一般而言,ERP不擅长于管理非结构化的数据,但是脱离开这些载体的知识形不成完整的知识。因此,知识管理必须融入ERP的业务过程:问题的提出直接源于业务记录(例如销售订单、生产订单和服务订单等),问题的分析与处理伴随业务的开展,问题的解决措施保证在业务中得到贯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基于业务的知识积累,且知识复用于后续业务,从而形成知识与业务的良性互动。

二、知识管理在ERP中的实现

ERP中知识管理的基本思路是:以业务为源头,首先将业务中产生的问题、积累的经验形成案例报告(case report),继而按管理流程对案例进行分析、处理和跟踪,在此流程中能够将产生的描述文本、文档、文件和网页地址(URL)等加入到知识库中,最后确认业务处理的结果,关闭案例。知识日积月累,对业务的指导性越来越强,因此在业务过程中,能够根据业务类型、案例描述和知识类别等,随时检索到相关经验和方法,从而借鉴历史经验,高效地解决问题。知识管理在ERP中实现的基本逻辑如图1所示。

从基本逻辑图上可以看出,知识管理完整地融合到了ERP业务过程,知识与业务构成了ERP的整体。从应用的角度而言,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以下阐述具体的实现过程。

1.案例管理

案例管理由问题报告、案例分析、案例处理、案例跟踪和案例关闭组成,其流程依据企业性质与业务类型灵活制定。例如对于不合格的品控制程序,企业可根据质量体系文件,将不合格品报告、不合格品审理、不合格品处置、质量跟踪和记录归档等在ERP案例管理中定义为一类流程。这样在业务执行中(例如销售、采购、生产和售后服务中),如果发现了不合格品,即可创建问题报告,提交后续处理。

(1)案例创建:例如在售后服务过程中发现了产品质量问题,那么查找到原始的销售订单,追溯原始的发货信息,即可直接创建案例报告,系统自动记录客户、销售订单编号和报告人等。在创建案例之前,预先定义案例类别,例如销售、技术、生产和采购等,以此对案例实现分类管理,便于问题的分析与查询(图2)。

(2)案例控制:案例控制的流程一般包括问题识别、案例处理和问题跟踪,每个环节均可细分为多个活动。例如“案例处理”节点,可以分解为任务指派、解决措施和解决确认,在每个活动节点能够设置活动的编号、目标、活动起止时间、责任人和责任分工等。

在不同的情况下,例如随着问题类型、等级、严重度的不同,问题分析、处理的程序各不一样。例如,根据质量问题的不同级别,军工企业不合格的审理一般分为三级。是否走完所有级别,这是在问题分析、问题处理过程中灵活设定的,因此,案例控制的流程与一般的工作流管理不尽相同,其随机性、复杂性更高。

作为活动节点的负责人,将接收到指派的任务,继而根据问题来源与报告,分析或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随时参考案例与知识库,将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添加到活动中,并登记任务进展。

最后,当问题处理后,指定专人对问题的解决效果进行审核、确认,并且将最终状态反馈给客户、供应商或者研发部门等,以实现案例的闭环管理。

2.知识库管理

知识的载体丰富多样,例如文本、文档、文件或网页地址(URL)等。文件可存储在服务器中,通过权限保证知识的安全性。在知识库管理中,首先依据文章(资源)的类型建立分类层次结构,这样利于归类与查询。

在增加知识文章时,要指定文章的名称,添加物理文件,程序自动将物理文件存储到服务器。如果知识来源于Internet,那么加入URL,即可访问web资源(图3)。

在案例管理中,系统能够将知识文章与特定案例关联起来,浏览文件或访问资源。同样,对于在问题报告、问题解决中产生的文档、应用的知识,都可以添加到知识库中(图4)。

这样,案例与知识库相互关联,随着案例的积累,知识库越来越丰富,为知识的沉淀、共享提供了有益的平台。

3.知识复用

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在于复用,ERP系统提供多种知识检索的方式,以快速定位案例/知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捷径。

以下是常用的知识复用场景。

例如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质量问题,能够根据问题的类型、关键描述,在案例库中查询是否有类似问题。如果有,那么就可通过参考该问题的解决办法、关联的知识库、问题解决之后的反馈,加快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管理是持续改善的,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知识积累后,通过知识文章的引用数量,就能够分析常见问题频率,重点评估有价值的处理方法,从而为管理改进提供有效的帮助。

由于知识库是动态更新的,因此,在员工培训和技能培养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员工跨部门的知识积累与共享提供持久的支撑。

篇3

论文摘要:以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为切人点,分析了企业客户管理的发展现实,并结合海尔、联想、五粮液等国内著名企业的经典案例,就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和提高其客户价值.以及客户让渡价值的可能性和方法问题进行了详尽探讨,为强化企业家对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识和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提供了进行战略思考的方向.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已经席卷全球,它使“地球村”的每一位公民都深深地感受到了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强大冲击.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的并购,盈科数码动力控股香港电讯,网易、新浪、搜狐等一批网络企业的诞生,IT业股票价格的一路舰升,都标志着现代企业的运作已彻底从传统的生产产品转向以人力资本、智力资源开发为主.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经营资源,知识管理已经跃升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然而,面对如此滚滚激荡的时展潮流,究竟如何有效地管理知识资源呢,这似乎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成败所思考的关键。于是乎,新企业家开始设立“首席知识官员”(CKO职位,以求通过引进和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把企业的智力资本转化为真正的竞争优势,使股东权益最大化.

1国内品牌企业新经营理念举要

管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企业为了寻求更多的客户资源,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已经逐渐把经营管理的重心前移,开始视客户管理为重中之重,着重建设一个面向市场、善待客户的企业已经成为企业家所共同追逐的时尚.对此,海尔集团(HAIER)推出了无搬动服务,把检测线延伸到了客户家庭,使客户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尽善尽美的售后服务;同时,海尔经营家庭中央空调又率先提出为客户免费设计的理念,让客户直接参与到产品设计活动中,尽情遨游于个性化的售前服务空间里.而联想集团(LEGEND)则设置800免费服务热线,凡是涉及联想电脑的所有问题,联想工程师都会亲切与之交谈,热情为您解答,让您充分地领略“客户至上”的美妙感觉。无论是海尔还是联想,在客户管理过程中都灵活地运用了两种理念:整合、创新知识的知识管理理念;“客户就是上帝”的客户价值理念。

营销学理论认为,客户在购买过程中,一般会综合运用其知识、经验和努力等因素,按照“价值最大化“的原则,从众多的品牌和供应商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产品.“价值最大化”是客户购买行为的主要目标,也是其评判交易成功与否的标准。为此,TCL在客户管理过程中首创“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服务理念,使客户在购买TCL产品获取价值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客户让渡价值.

2客户与客户让渡价值理论分析

客户价值和客户让渡价值是相互关联的一对组合.前者是指客户购买产品时期望从某一特定的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一系列利益构成的总价值;后者是指客户获得的总价值与客户为获得这些总价值所支付的总成本的差额。客户购买产品期望获得产品价值、服务价值、形象价值、人员价值的同时,也相应地支付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体力成本。

客户让渡价值观念所包含的思想与传统观念截然不同:客户购买产品所获得的不仅仅是产品具有的功能和质量,同时,客户购买产品所付出的,也不仅仅是购买价款。因此,让渡价值可以视为客户购买产品所获得的利润.如同企业希望通过销售产品获得尽可能高的利润一样,客户的购买行为也渴望“利润最大化”.为了确保客户满意,提高客户让渡价值,企业可以通过2种途径进行3种选择:或者尽量提高客户价值,或者尽量减少客户成本,或者在提高客户价值和减少客户成本两个方向上作以营销努力。

在营销实践中,企业仅靠自己的价值链,是无法把客户所需要的价值传递到客户端的.对此,企业需要从供应商那里得到需要的价值.然后进行产品生产,进而将产品交给分销商销售,同时自己或者依靠服务商为客户提供服务.只有将这些机构的价值链组合起来,才能够将为客户创造的价值传递给客户,形成自己的客户价值让渡系统。比如,电力供应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需要从发电企业购人电能,然后通过电网卖给客户,同时为客户提供设计、咨询、安装、调试、维修等服务,整个过程要靠发电企业、供电企业与客户3者相互配合形成的价值让渡系统才能完成.

3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设计

在如今的新经济时代,加强知识管理,理性地挖掘客户价值让渡系统的潜能,使整个系统有效地运转起,为客户提供尽可能多的让渡价值,应是每一个企业追求的目标。那么企业应该如何整合及设计客户价值让渡系统所拥有的知识,实现知识共享,并把自己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型团队,以实现客户让渡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呢,这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在战略态势分析的基础上,企业可以利用“知识缺陷分析器”综合分析自己的知识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知识管理战略.在市场营销实践中,残酷的竞争无处不在,商家之间可能为争取市场占有率的每一个百分点而拼得你死我活.企业的内部资源是否充裕,外部条件是否优越,在行业中处于何种地位,这些情况对于企业选择和实施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旦我们明确了企业执行每一项商业功能所需要的知识资产之后,对知识资产作进一步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为此,要将企业现有的知识水平按照高、中、低3档进行评级,得出量化的评分结果。同时,企业还应基于商业智能报告和专家评判,给主要的竞争对手评分。两者相比较,便可迅速得到一个形象的结果,即本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该予以考虑的技能获取方案的种类,以及基于本企业与主要竞争对手的知识差距分析,了解用于弥补差距所需的时间。

这种分析可以让企业最高管理层清楚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发现环境对企业造成的威胁与机遇,从而使之在“现有的知识缺陷究竟是可以通过增加知识摄取量来弥补,还是要通过捆绑、合并或者收购行动等更全面的方式来弥补”这一问题上做出战略决策,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企业获取知识的框架,设计和实施相应的知识网络,不断积累影响客户价值和客户让渡价值转变的知识,为提高客户让渡价值建立一条快速的绿色通道.

(2)建立学习型组织,并逐步过渡到知识型团队.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学习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行为一般分为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两个层次.个体学习可以通过亲身实践、理论学习和他人的经验提示3种方式来进行.个体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础,组织学习是个体学习的进一步升华,它可以使个体的隐含知识表面化,转换成为组织所共有的知识.但无论是个体的学习还是组织的学习,一般都是随时间的推移而促使个体和组织心理能量的积聚和突变,从而推动组织的不断向前发展。建立学习型组织可以通过数据库、应用软件、电子会议、工作群组、电子邮件以及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来实现。而学习型组织一旦建立,可以有效地促使企业快速学习新的知识,并通过个体能量的表面化和有效化,帮助企业实现集团能量的飞跃。

其实,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就等于为企业向知识型团队的过渡创造了条件.在建立了学习型组织后,把所有的用于网上学习的过程延伸到分享“最佳操作规程”的地步也就易如反掌了。在这里,从内部和外部培训向知识创造的改变,是一个十分自然的过程。从软、硬件设施的角度来讲,创建学习型组织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对于知识分享过程也是十分有用的。另外,从“人”的角度讲,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过程,已经为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作好了行为和文化方面的准备.

(3)利用知识管理手段,建立和保持客户对企业的忠诚感.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对企业的信赖和对企业产品的重复购买.忠诚的客户是一个组织的生命力.当一个企业能有效控制其客户资本时,便会增强自身持续发展、保持活力的可能性.有关调查显示,客户忠诚感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企业员工的忠诚度;二是客户对企业及其品牌的良性感知.在某种意义上,客户忠诚感是企业员工忠诚度的反映.如果企业员工们常为自己的工作所激励,并能够从工作中感受快乐,获得满足,那么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便会更积极地影响客户,转而增加客户购买和重复购买的可能性.同时,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也会促进客户对企业的忠诚.相反,如果1个企业的员工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整天不安心该企业的工作,那也就很难让人相信这家企业的客户能建立并保持对企业的忠诚感.对于1个企业来说,提高其员工忠诚度的方法是首先确定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加以实践,并投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利用各种形式广为传播,使之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可,从而深人人心;其次是丰富工作内容,使员工在工作中感受挑战和快乐;此外是让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决策,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另外,客户对企业及其产品的认知一般是通过使用产品、人际传播和大众传媒广告等方式实现的.客户的良性感知和产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质量以及企业的公众形象等因素密切相关.企业的产品质量越好、价格相对越低、售后服务越完善、公众形象越完美,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越强,越容易建立起对企业及其品牌的忠诚感.对此,企业可以从以下诸方面着手去努力增强客户的信任度。

第一,利用IT技术,建立企业形象itp别系统(CTS)(包括企业理念识别子系统(iM)、企业视觉识别子系统(VI)、企业行为识别子系统(lEl)),通过现代的艺术形式,把企业的价值观、行为准则、文化传统、工作作风等文化因子传播到四面八方,使客户更好地了解企业及其产品.比如五粮液集团在中央电视台(CCTV)推出的企业形象系列短片,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五粮液集团的企业文化,使公众在欣赏音乐、舞蹈或电视故事的同时,轻松地了解了五粮液集团及其系列酒,进而为集团的品牌延伸和扩展战略培育忠实的客户群.

篇4

[摘 要] 本文从对企业价值链的分析入手,阐述了在构建企业有效价值链过程中知识管理所起的重要作用,浅析了知识管理思想在价值链中的应用研究,从而帮助企业获取核心竞争优势,成为商场中的赢家。

[关键词] 有效价值链 价值活动 知识管理 知识体系

现代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种形式的商战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越演越烈。不具禀赋的企业要想在这殊死的搏杀中存活下来,已越来越难;只有那些独具异能的商家才能游弋于商海,成为其中的弄潮儿和引领者。这种“异能”就是这些企业的具有竞争力的价值链,称为有效价值链。

一、企业有效价值链的构建

要构建有效的价值链,首先须认识价值链,了解价值链的含义。

1.价值链的含义。价值链(Value chain)思想认为,企业的价值过程按照经济和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可以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个价值活动,这些价值活动形成一个独特的价值链。价值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核心企业作龙头,以提高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多赢原则为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集成技术,达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价值流和工作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从而将核心企业与客户、分销商、供应商、服务商连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通过创建价值链,实现企业联盟成本领先、标新立异、目标集聚的竞争优势。

价值链有三个含义:第一,企业各项活动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如原材料供应的计划性、及时性和协调性与企业的生产制造有密切的联系;第二,每项活动都能给企业带来有形或无形的价值,如售后服务这项活动,如果企业密切注意顾客所需或做好售后服务,就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从而带来无形价值;第三,价值链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链式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企业外部活动,如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与顾客之间的关系。

2.价值链的内部联系。价值链并不是一些独立活动的综合,而是由相互依存的活动构成的一个系统。价值活动是由价值链的内部联系联结起来的,基本活动之间、不同支持活动之间、基本活动与支持活动之间存在着联系,这些联系是某一价值活动进行的方式和成本与另一活动之间的关系,竞争优势往往来源于这些联系。如成本高昂的产品设计、严格的材料规格或严密的工艺检查也许会大大减少服务成本的支出,而使总成本下降。

3.价值链的外部联系。联系不仅存在于企业价值链内部,而且存在于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之间。供应商、渠道买方的各种活动进行的方式会影响企业活动的成本或利益,反之也是如此。供应商是为企业提供某种产品式服务的,销售渠道具有企业产品流通的价值链,企业产品表示买方价值链的外购投入,因此,它们各自的各项活动和它们与企业的价值链间的各种联系都会为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供机会。

二、对企业价值链进行分析

价值链分析法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来的,是一种寻求确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企业有许多资源、能力和竞争优势,如果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又无法识别这些竞争优势,这就必须把企业活动进行分解,通过考虑这些单个的活动本身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

波特认为,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共同组成一条“价值链”,任何企业都是价值链上的个环节;与实物价值链相联的是信息价值链,通过信息价值链,实物价值链的各个部分彼此协调,各项业务活动得以很好的控制。

从企业新的竞争优势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的价值链已不仅仅存在于一个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本文所要阐述的价值链是企业内部价值链与外部价值链的有机结合,在这条价值链中,核心企业的股东不能只关心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应该更多的考虑核心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以及核心企业所处价值链整体的价值最大化,从而实现价值链上各个个体的互利共赢。对价值链进行分析,获取竞争优势的三个步骤为:(1)分析链条上各环节的价值活动;(2)寻找增值点;(3)实施增值计划,获取竞争优势。

三、在构建有效价值链中的知识管理研究

从以上对企业价值链的认识和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要想具有竞争力,得到长久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使自己内部的价值链具有独特性,难以被模仿;外部价值链更加坚强稳固,共同成长,实现互利共赢。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对企业价值链实施有效管理,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知识管理问题。

1.形成企业价值链的知识体系。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及其所处的价值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要构建企业的有效价值链,就必须拥有这条知识体系。价值链也是一条信息链,采用信息技术保障获得信息的及时性与可见性,最大限度减少了各企业的库存量和资金占用,引导供应和需求达到更加完美的平衡。使价值链核心企业,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并与供应商在经营上协调一致,实现信息的共享与集成,以顾客化的需求驱动顾客化的生产计划,获得柔性敏捷的市场响应能力。这实际上是一个信息搜集、数据挖掘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繁琐的阶段。

知识的采集和挖掘包括个体、组织和价值链三者的有效配合及互动,如下图:

这其中涉及: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从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的转化;从组织知识构成价值链的知识体系。

特别是企业的核心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就是其长期内部积累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与物质资本具有消耗性不同,企业的核心知识不仅不会在使用和共享的过程中丧失,而且会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成长。建立起核心知识的战略存储、共享和保护机制,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也是企业实现知识整合的前提;失去核心知识,企业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异质性。

2.实现知识共享,寻找增值点。价值链的知识体系搭建起来之后,就要让知识在整个链条上流动和运转起来,知识不能共享和用来增值,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价值链上各方已从交易型关系转向伙伴型协作关系:

(1)协同效应――组合分配原则贯穿于价值链管理的整个过程。核心企业和伙伴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争夺利益的矛盾,必须兼顾双方的要求和利益,合作才能长久,利益一边倒是短视的表现。价值链维护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在不损害链条上各方利益又能为消费者接受的原则下,尽最大努力保障渠道利益。核心企业和合作伙伴能够从彼此的信任中获取更高的利益。(2)分享详细的顾客信息――终端市场是产品与顾客最终交易的环节,由于条形码、POS等技术的广泛使用,使零售商能够以非常低的成本获取全面的顾客信息,可以精确到对每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量化分析,其详细程度和准确性大大超出核心企业通过样本调查得来的统计数据。由于主要信息滞留在终端市场,而顾客信息、市场信息、库存信息等直接影响产品研发、生产和营销决策,因此,如果核心企业能与合作伙伴建立关系型渠道关系,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则能够更好地把握和了解顾客需求以及市场信息。(3)分享对方企业能力,实现企业能力的递增收益。每个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在价值链中的角色分工不同,意味着每个企业应专注于细分领域,追求其核心价值。通过知识共享,企业间可分享彼此能力,实现收益递增。

3.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增强价值链的核心价值和竞争力。知识的使用和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成功的知识管理不仅在于对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而且在于优化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加快知识的流动速度,使知识成为企业永不枯竭的资源。(1)通过知识共享机制,对链条上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识别各项价值活动,组建核心价值模块;(2)列出各个价值模块的增值点,并进行评估;(3)从价值链整体上进行规划和权衡,实施增值计划。

消除无增值作业,增加增值作业的效率,不断进行作业改进。这就需要深入分析企业价值链的作业水平。不增值作业对最终产品的价值没有贡献,消除它们不会影响顾客对产品的满意程度,因此其存在是生产经营中的一种浪费,要尽可能消除。对于增值作业,尽可能提高其工作效率,减少其资源消耗。一旦企业确定了价值链并判断出其活动的成本动因,成本优势就产生于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控制这些成本动因。控制在总成本中占有重大比重或所占比重正在增长的活动,将为改善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提供最大的潜力。而重新设计价值链,去掉一些不必要的非增值活动或重新对有联系的活动排序和组合等,往往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成本构成或改变企业重要的成本驱动因素,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从根本上来说,所有企业在其价值链的每一个活动中都是在与所有现存的和潜在的厂商进 行竞争。一个公司之所以能够创造出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只是因为在价值链的部分或全部 活动上做得比对手好。因而,这就要求公司拥有其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资源和能力,否则,任何创造超额价值的战略很快就会被模仿。这些资源和能力是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它对企业的作用在于用动态整合资源的技能,提供和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能力。

企业应对价值链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给予高度的关注。对这些联系进行规划,既可以提供独特的成本优势,又可以此为基础将组织的产品或服务与其它组织区分开来,实现差异化。而竞争者,常常会仿效组织的某项活动或某个行为,但却很难抄袭到价值链之间的这些联系。

四、对价值链进行知识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1.木桶原理和隧道视野。深刻认识到价值链整体的竞争力取决于链条上最脆弱的那个环节,正如木桶原理一样,木桶中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条。所以必须实现链条上各环节的知识充分共享,知识创新的应用和增值计划的实施要能使各个环节匹配,而不能忽视较不重要的一方。

2.对价值链上知识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估。实施知识管理对构建企业有效价值链究竟起到多大作用,需要进行评估,及时改进知识管理的方式手段和提高绩效。注意以下三个评价标准:(1)知识管理的实施能否增加价值链整体盈利;(2)通过知识共享带来的利益能否在价值链各方得到公平分配;(3)知识的创新和使用是否使得各方变得对其合作者更有价值,更加互相依赖。

五、结论

企业的有效价值链事实上就是知识的使用和创新链,要使企业的价值链更有效率,更具有竞争力,知识管理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容忽视。在知识经济时代,有形资产的博弈已逐渐被无形资产取代,测度企业竞争优势的四个基本尺度:创新能力、难以模仿、可持续性及学习能力,都依赖于知识。注重知识管理的三个过程:知识的存储和积累,知识的流动和共享,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完善和优化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建立敏捷互动的市场反应与控制能力,从而获得绝对的竞争优势,使企业成为商场上的赢家。

参考文献:

[1]Byounggu Choi, Heeseok Lee,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Its Link to Knowledge Creation Process [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2,(23): 173-187

[2]Michael E.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M]New York:Free Press, 1985:35-40

[3]迟晓英 宣国良:价值链研究发展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0.1

[4]刘冀生 吴金希: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17(1):68一72

篇5

关键词:客户知识 隐性客户知识 客户知识管理 企业价值

上世纪60年代,伴随着产权市场的出现,国外学者提出企业价值的新概念。近些年,鉴于企业价值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关于其提升问题的研究被国内学术界所重点关注。例如,王秀为(2011)指出财务视角的企业价值评估与提升研究是一个有意义的发展方向。马广林和孙平(2011)则认为在以往企业价值驱动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制度、战略及营销等的作用应该受到更多关注。显然,当前关于企业价值提升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财务视角与非财务视角而展开,尤其是非财务视角的研究方兴未艾(马广林和孙平,2011)。事实上,随着客户中心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客户正在成为企业价值的共同创造者,客户知识,尤其是隐性客户知识及其管理在企业价值提升过程中的作用得到了重新审视,众多企业成功的管理实践都证明隐性客户知识管理在提升企业价值中的有效性(姚山季,2007)。因此,基于隐性客户知识管理的视角去深入探究企业价值提升策略也就成为当前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然而,根据对有关数据库的检索结果,我们发现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不仅在数量上偏少,而且对基于隐性客户知识管理的企业价值提升的具体策略还知之甚少。而本研究就试图弥补这一缺陷,这不仅可以从理论上完善与企业价值相关的研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为企业充分利用隐性客户知识管理来提升企业价值提供有意义的指导与借鉴。

1.基本概念

目前,学术界关于企业隐性客户知识的内涵界定还没有形成一致,但根据姚山季(2007)的研究,其主要包括三种类型:a.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技术诀窍。实践中,某些技术诀窍,客户难以用语言解释清楚。换言之,客户只有亲自实践,从中感受、体验和接受反馈才可以掌握这些诀窍,从而成为隐性客户知识。b.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意指根植于人们心中、影响其认识世界的价值观、信仰及观念等。现实中,企业客户某些好的构想无法付诸行动,这就是心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隐性客户知识。C.处理问题的方式。对于同一问题,不同客户有着不同想法、行动和策略,即问题的解决经常会受到客户心智模式与以往处理经验等的影响,从而也形成隐性客户知识。

通常,企业价值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股东、社会、员工、顾客及自身等所带来的相关利益总和。进一步,企业价值所具有的特点如下:a.效用性。企业价值可以满足某种需要,主要表现在它可以为股东、顾客及社会带来一定贡献。b.客观性。这是指只要企业满足了利益相关者的某种效用需要,企业价值就客观存在。C.市场性。由于认知、价值观及战略考虑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企业价值评估的不确定性大为增加,并形成以市场为主的判断标准。d.整体性。这是指企业价值是企业当前所有力量要素与能力的综合体现。e.社会性。企业价值是以企业内在价值为基础并反映供求关系和竞争状况,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的价值,而不是由某个体或组织所主观确定的价值。

2.隐性客户知识与企业价值提升

由于隐性客户知识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特定方式、沿着特定路径轨迹逐步积累而获得,并具有垄断性、难以复制性、增殖性及不可等效替代性等显著特点,所有这些都为企业价值的提升提供了可能。

2.1垄断性与企业价值提升

通常,隐性客户知识不仅与企业独特的客户技能与心智模式等高度相关,而且还与企业的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及文化传统等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市场上的其他企业或组织很难购买到这种知识,这使得企业隐性客户知识具有垄断性质。此时,除非通过深入学习,否则企业很难将隐性客户知识传递给其他企业或组织。事实上,即使企业进行隐性客户知识的传递,如不开展深度交流和共享活动,则这种传递也很难实现。可见,隐性客户知识垄断性的存在,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可能,成为企业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可靠来源,形成企业独树一帜的核心竞争能力,这必然可以对企业价值提升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2难以复制性与企业价值提升

由于隐性客户知识的内涵与范围相对模糊,甚至存在模仿复制的众多制度障碍和约束,结果是很多企业无法真正把握其实质,使得对其价值评判的难度更大,所以,作为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一种,隐性客户知识被模仿和复制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事实上,正是由于难以复制,才使得隐性客户知识在在企业价值增值过程中发挥了更大作用,直接延长了企业价值链条,为利益相关者带来更大效用。因此,相比于其他知识资源,隐性客户知识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更大。与此同时,难以复制性的存在也导致企业占有的客户资源更具稀缺,这使得企业盈利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进而为企业价值提升提供可能。

2.3增殖性与企业价值提升

众所周知,当有限的客户知识资源被不同企业所拥有时,这些资源间的交换与组合就成了企业合作的基本先决条件。由于不同企业拥有的隐性客户知识存在差异,因而它们之间在交换这些知识时会产生不同更有价值的组合,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多新知识,这就体现出隐性客户知识的增值性质。必须指出,隐性客户知识所体现的增值过程在本质上就是企业价值增值过程,这是因为不同企业间隐性客户知识组合和共享活动所增加的内容就是企业利益与价值的实际表现。显然,这些利益与价值完全隶属于企业价值这一范围更广的综合体范畴,所以,隐性客户知识增值性质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意义重大。

2.4不可等效替代性与企业价值提升

如上所述,隐性客户知识是客户特定心智模式、处事方式及思维习惯等的集中体现,而不同客户的心智模式、处事方式及思维习惯等又存在着差异性、复杂性与不可控制性,从而导致隐性客户知识具有不可等效替代性质。由于知识具有路径依赖性质(芮明杰和方统法,2003),因而属于知识范畴的隐性客户知识同样也具有路径依赖性,进而可以为企业创造出更多价值。实际上,随着企业所获取的隐性客户知识不断增加,企业价值必然要在这种较为稳定的环境中得以继续保持,体现为企业价值的持续性或自增强性。也就是说,隐性客户知识的不可等效替代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企业价值的高低。

3.基于隐性客户知识管理的企业价值提升策略

综合上述,在现代企业经营中,隐性客户知识对企业价值的提升作用明显。因此,企业必须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隐性客户知识管理,切实让隐性客户知识管理在企业价值提升中发挥更大作用。具体来说,基于隐性客户知识管理的企业价值提升策略主要包括:

3.1拓宽隐性客户知识的获取渠道

开展隐性客户知识管理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前提是要拥有大量的隐性客户知识,为此,企业必须要多管齐下,拓宽隐性客户知识的获取渠道。

3.1.1创造企业与客户之间交流的良好外部环境。隐性客户知识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原动力,它源于客户大脑,难以被控制,更难以强迫员工去学习,只有在客户与企业愿意真诚合作的环境下才可以获得。因此,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企业应该尽一切力量创造出其与客户之间隐性客户知识交流的良好外部环境,以便于隐性客户知识的产生。在这样的理想环境中,为解决问题而寻找隐性客户知识的“买方”企业与掌握某一方面隐性客户知识的“卖方”客户可以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实现这种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3.1.2注重发挥非正式组织与专家团体的作用。建立在信任与互惠关系基础之上的非正式组织,由于可以以较低成本来协调企业间的不同利益和动机,进而使得客户自愿地进行隐性客户知识的交流和传播,所以,随着时展,企业要更加注重非正式组织在隐性客户知识获取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此外,企业也不能忽视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团体,经过市场机制的洗礼,他们对客户问题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与他们座谈交流,企业在积累自身经验的同时,还可以发现客户某些不为多数人所知的特有心智模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3.2建立隐性客户知识的有效转化机制

知识创造导致持续创新,持续创新带来企业价值提升,因而知识的创造与转化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成为企业市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耿新和彭留英,2004)。进一步,由于隐性客户知识具有内隐性质,企业必须要采取相应策略将其进行有效转化为,才可以提升企业价值a.建立激励机制。企业应该从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方面采取平衡高效的组合措施,对贡献出隐性客户知识的个体、团体和部门进行深度激励,尽快促成隐性客户知识的转化。同时,企业还应该建立按知识贡献分配的物质奖励机制,利用利益导向来驱动隐性客户知识的转化。b.建立合适的转化场所。企业应该将拥有隐性客户知识的个体、团体等组成不同项目小组,让他们在项目互动中相互启发,尽快将隐性客户知识转化为企业创新发展所需要的知识。c.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当前,互联网、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群件以及视频工具等正在成为企业隐性客户知识转化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在推进知识管理、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开放交互式技术平台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以更有效地推进隐性客户知识转化。例如,在实践中,有些企业使用电子讨论系统,让客户及客户项目小组写下他们的经验并存储到Lotus Notes数据库中,从而建立了包括各种观点、见解、经验及技巧等在内的讨论数据库,进一步促进了隐性客户知识的有效转化。

3.3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因特网在客户群体中的逐步普及,网上购物及信息交流趋势日益明显,所以,企业必须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为深入开展隐性客户知识管理提供坚实保障。

3.3.1统筹规划。由于企业信息化是一项覆盖面广、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因而必须要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务求实效原则。具体而言,首先组成由企业决策者负责和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该小组根据企业规模特点、行业现状、资金人才状况及经营管理水平等,指出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准定位点与突破点,制定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核心业务、阶段目标、实施步骤、监督制度及培训计划等。

3.3.2加强管理。众所周知,企业信息化建设绝不是将原有管理模式和信息处理系统简单相加,而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先进的管理理念逐渐融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最终实现对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客户关系及供应链等各环节的科学管理。因此,企业应该根据国家出台的统一规范和标准进行与本企业相关的基础数据采集,并保证所采集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及可靠性,最终实施规范而科学的信息化建设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08SJD6300025);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EYD030)。

参考文献:

[1]王秀为.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发展趋向探究[J].学术交流,2011,2:78-81.

[2]马广林,孙平.企业价值驱动过程剖析及启示[J].财会通讯,2011,4:71-72.

[3]姚山季.隐性客户知识与持续竞争优势[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37-39.

[4]耿新,彭留英.企业知识的分类、分布与转化机制研究[J].管理科学,2004,4:45-51.

[5]芮明杰,方统法.知识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5:23-28.

篇6

[关键词]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6)12-0082-03

Abstract: It is concluded that knowledge space and value space of new high-tech enterprises have coupling mapping relationship by mea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value chain model.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have three aspects in terms of main body, object and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knowledge value chain model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value-added, the study puts forward the mechanism of new high-tech enterprises value-added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cluding market innovation oriented mechanism,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dynamic mechanism,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feedback mechanis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value-added, high-tech enterprises should promote knowledge sharing, innovation and value chain management ability,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obtain long-term and effective competitive advantage.

Key words: high-tech enterprises, value-added, mechanism research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接替了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密集型特点,知识管理能否更好的嵌入到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链管理中显得更为重要,企业高效的知识价值链管理有助于竞争优势的获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突破现有的知识价值链管理策略是当今研究的重点。

一、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价值链模型

国内对于知识价值链已有一些探索,盛小平(2007)认为知识价值链是企业通过知识管理的主要活动和辅助活动来创造企业利润和核心竞争力的动态过程,是作为分析知识管理能否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一种工具。[1]张瑞红(2013)提出知识价值链是企业以顾客为导向,整合企业内外部的知识资源,实现顾客价值增值、企业价值增值的管理过程。[2]王树祥(2014)从符合生产要素的知识属性基础上出发,构建了知识价值链和评价企业综合价值的指标体系。[3]本文在综合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价值链的含义,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价值链是指基于目标、要素、过程和流程的企业知识链与价值链的耦合,是以价值增值为核心的知识获取、共享、利用、创新、保护和转化等一系列活动以及为这些活动提供基础支持的辅助活动,目标是实现价值增值的最大化,本质上是知识空间和价值空间的循环映射关系。构建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价值链模型如下图所示。

二、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因素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研究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因素,其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知识管理与价值链管理的耦合过程,根据对知识价值链模型的分析,价值增值的影响因素包括主体因素、客体因素、环境因素这三个方面。

(一)主体因素

根据对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价值链的分析,企业知识价值链的两个主体分别为价值的知识管理和知识的价值管理,因此,主体影响因素包括价值增值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两个方面。高新技术企业价值链分为两个部分,基本活动范畴和辅助活动范畴,价值的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管理的投入因素和运行因素,知识管理在投入时包括知识型人才的投入因素和经费的投入因素,知识管理包括知识获取因素、知识转移因素、知识利用因素、知识创新因素、知识保护因素、知识转化因素六个运行因素。知识的价值管理就包括基本活动管理因素和辅助活动管理因素,基本活动管理因素包括基础管理能力因素、技术创新管理因素、生产经营管理因素、市场开拓管理因素,辅助活动管理因素则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管理因素、人才资源管理因素和财务运营因素。

(二)客体因素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的客体是知识,价值链管理的客体是企业价值,所以,基于知识管理研究企业的价值增值的客体因素包括知识和价值两个方面,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的因素包括隐性知识的识别因素、知识转移因素、知识共享因素、知识的时间价值因素和知识价值评估因素等;影响价值的主要因素包括价值的评估不是直观的可衡量的,价值增值过程中的增值点很难分清楚,价值还存在交叉性等。

(三)环境因素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管理的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外环境都影响着企业知识体系的建立和价值形成过程。企业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竞争者、环境中能提供的知识量等,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宏观环境的支持,在政府的引导和法律规范的范围内会得到应有的发展,否则交易成本将大大增加。例如,外部环境中能提供给企业的知识量决定了企业的知识获取水平,竞争者影响企业的知识获取水平和价值增值水平。企业内部环境,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和价值增值的直接环境,内部环境中的主要因素包括企业文化、团队组成、资源配置、知识型员工的配置情况、管理水平的先进程度、创新环境的完善程度。[4]

三、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的机制

将知识管理融入到价值链管理中,二者的链接存在着一定的链接机制,根据价值链增值的机制,将链接机制分为市场创新导向机制、生存发展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估反馈机制。

(一)市场和创新导向机制

1.市场导向机制。在高新技术企业价值链管理中,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的前提条件是稳定的供求关系,良好的市场导向促使稳定供求关系的形成。相对于传统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并通过新产品的开发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新产品开发是其主要价值增值途径。高新技术企业每开发一种新产品,都必须有传统企业和其他企业没有发现或开发的新市场和新客户,而且以这些客户的特殊需求为核心,进行专门的产品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需求推动下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其产品知识含量高、成本低,能够快速吸引客户。正是通过市场导向机制的作用,让市场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从而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

2.知识创新导向机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突破,都会引起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研发创意往往来自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企业知识体系的扩充两个方面。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体系有极大的影响,进而可以促进和刺激企业的技术创新,新技术在融入生产过程,转化为产品,获得新的价值增值来源。[5]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创新越多,能力越强,掌握的创新技术也越多,新产品开发能力与效率就会越强,企业通过产品获得的价值增值机会也就越多,企业价值增值的效率越高。

(二)生存和发展动力机制

1.生存动力机制。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知识竞争时代里,高新技术企业不仅要承受竞争者、客户、供应商、替代产品和新进入者的重重压力,技术更新换代的威胁,也关系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存亡。首先,高新技术企业要与供应商结盟、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产品的异质性并对于新进入者建立壁垒,降低企业的竞争压力,为企业更好的实施知识管理做足铺垫并提供保障措施;其次,企业要实施知识管理,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2.发展动力机制。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而稳定的价值增值来源,从而增强竞争力。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中的知识含量、研发手段不断地增加,提高了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的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应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等之间合作,通过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迅速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力,持续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作用,高新技术企业就可以获得可持续、稳固的价值来源。

(三)激励驱动机制

激励机制可以保障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包括信息激励、制度激励和价格激励三种激励模式。

1.信息激励。高新技术企业价值链的各个主体能够互为合作伙伴关系,构成利益共同体,一方面可以通过获取的信息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就会提高另一方的满意度,各个主体都去不断探索解决新方法,激励的目标就达到了,信息激励可以增强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提高主体之间的合作意识。

2.制度激励。可以通过完善产权管理制度来发挥作用,产权激励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产权多元化,分给技术创新人员相应的股份,激励新产品的技术创新;二是确立创新成果和创始人之间的所有权,激励并推动创新。

3.价格激励。高新技术企业价值链的基础是各个主体之间形成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高新技术企业价值链的主体之间是利益共同体与市场关系的结合,是系统内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特殊关系。价格激励是实现由不同主体所组成的系统内部价格合理稳定,保证收益的稳定增长的激励机制。[6]

(四)评估和反馈推动机制

1.评估推动机制。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对自身的知识管理现状和预期的知识管理情况比较,通过评估找出知识管理过程中在方向、方法上出现的问题,不但确保了知识管理的运行状况和现有水平,还能对知识进行总结和积累,完善知识管理体系。[7]对企业知识管理和价值增值水平进行总结和评价,保证知识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2.反馈推动机制。反馈推动机制强调企业内部的两种改进方式:一是人为根据评估的结果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调整;二是企业内部自发的对微小的偏差进行改进。这样就能实现企业知识管理和价值形成的过程和机制的不断优化,增强了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增值能力。

四、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策略

(一)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共享能力

首先,高新技术企业应加强网络基础建设,突破企业知识库的信息查询的常规作用,更好的进行人员组织的知识共享;其次,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建立柔性的企业知识管理体系,通过企业自己的网络平台,优化现有的知识管理策略;再次,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体系,在组合薪酬的基础上,结合股份激励和个人成长激励等办法增加精神上激励,提升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和责任感;最后,开展企业知识共享的相关培训,保证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同时,改善企业硬件设施,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

(二)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

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迅速发展,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也不在局限于产品上,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可以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的应变能力,给企业带来不可效仿的隐形资产,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应加强产业间合作,成立技术创新联盟,将企业掌握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确立技术、知识、市场的核心地位,提高企业成长能力和竞争能力。在高新技术企业谋求发展的同时,应加强企业的技术、知识专利保护,使企业的专利不泄露,应形成专业的管理部门,对相关的知识型员工实施激励政策,保证企业的利益。

(三)提高企业的知识价值链管理能力

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高新技术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合理化分配,控制企业运营成本的同时,明晰企业的价值导向,使高新技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价值链管理绩效的有效办法是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实现企业内部的自组织管理,需要企业多方面资源的整合,确立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发展目标为导向促进企业的自我管理模式,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并成立企业监督部门,对企业的各项制度进行及时的评价与反馈,不断完善和改进企业的自组织管理,加快企业的成长速度,为高新技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五、结论

随着知识价值链管理在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中的不断深化,企业可以通过对资源的有效整合突破自身的局限性,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价值链模型,得出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空间与价值空间的耦合映射关系,再进一步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因素,包括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在知识价值链模型和价值增值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的机制,包括市场创新导向机制、生存发展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估反馈机制。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提升知识共享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知识价值链管理能力,使知识管理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新技术企业获得长期且有效的竞争优势。

[参 考 文 献]

[1]盛小平.面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价值链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7):10-13

[2]张瑞红.基于知识价值链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J].企业经济,2013(3):47-49

[3]王树祥,张明玉,王杰群.生产要素的知识属性与知识价值链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4):160-168

[4]史健勇.基于价值链重构的企业竞争情报价值增值研究[J].情报科学,2014(5):37-41

[5]杨楠.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4):79-83

篇7

内容构成

本次正式颁布的标准还只是知识管理的第一个标准――《知识管理框架》部分,主要定义了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框架模型,以形成对于知识管理统一的认识,力图为我国的组织开展知识管理实践提供指南。该标准具体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知识管理目标和原则、知识管理模型、知识资源、知识流程和活动、知识管理的支持要素等。

《知识管理框架》首先从目标和原则上对国内长期存在的多种知识管理定义进行了统一融合,明确指出了知识管理实施的八项指导原则,具体包括领导作用、战略导向、业务驱动、文化融合、技术保障、知识创新、知识保护、持续改进等。

模型解读

1)概念模型:

知识管理是企业组织行为主体针对内外部战略核心资源――知识资源客体,展开一系列的有关知识资源获取及价值挖掘应用的行为及活动(知识鉴别、创造、获取、存储、共享、使用),以有效推进组织内知识资源的积累、创新与增值,并进而推进企业与组织整体战略发展目标的可持续达成。影响这个过程的关键组件要素主要有三方面内容:KMS等系统为代表的技术设施角度的投入;完善的知识管理组织架构及相关岗位职能配备,以及相适应的有助于知识学习共享行为模式形成的规章制度制订出台;注重与倡导知识共享与学习创新的组织文化活动开展与氛围营造。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在未来实现成功与可持续的知识管理目标的组织与企业而言,这三方面的要素内容缺一不可,要强调针对自身发展阶段与需求的三要素协调化发展。

篇8

在国外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有什么不同?知识管理是“皇帝的新衣”(Martensson,2000)拟或“新瓶旧酒”?Gourlay(2000)和Beckman(1999)把知识管理说成是一门正在形成中的学科;Broadbent(1998)、Streatficid和Uilson(1999)宣称:公司和信息领域已经做与知识管理活动相关的活动许多年;Steratficid和uilson(1999)则说知识的概念在知识管理学内被过分地简单化了。然而,随着相关文献的增多,人们对知识管理的兴趣越来越浓,图书情报学家越来越意识到应该研究知识管理,并结合图书情报学进行广泛的研究。

知识管理在企业中深入人心。1997年,一项对200多家同类大型公司的调查显示,80%的公司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是知识管理的重点。在高科技部门、咨询公司知识创新更多。知识管理可以提高生产率、帮助决策、实施顾客服务以及创新等,其潜在价值可以说无处不在。

在图书馆学领域,人们对知识管理的兴趣更强。图书馆作为社会的公共知识管理中心,其知识转移与共享贯穿于图书馆各个业务工作环节之中,涉及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知识转移与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问题,其运用已深入到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建设、技术构建、组织协调、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建设、制度安排、读者教育、战略制定等方面。

尽管知识管理源于企业文化,并被广泛运用,但是知识管理概念依然模糊。许多人尝试过从理论的角度去定义知识管理,并且确认了不同类型的组织文化对知识管理有不同的理解,但仍没有表达清楚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区别。(Martenson,2000)建议:知识管理主要关注知识的代表性,而不是知识本身。但是,这种说法使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区分更加模糊不清。因而有人从概念和操作层面上来区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

要区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必须找出两个相似概念的不同之处。这就必然涉及与之相关的概念。

一般把数据定义为用来作为推理、讨论、计算基础的有实际意义的信息,把信息定义为知识和智慧的接收和交流,把知识定义为通过总结能力或运用知识能力的经验或者理解真理以及对事实的推理能力,并且把智力定义为理解。Meadow认为数据是混在一起的各种符号,信息并没有广泛认可的意义,其暗含的意义是正当的和有用的数据。而知识比信息有着更高层次的确定性和正当性。智力,则是一种信息的形态,同时也是推理能力的尺度……由上可以看到几乎在所有的专业术语上,这些概念都是重叠的。

Wiig认为:信息既可以是一整套的真理、信念、观点、概念、判断、期望、方法,也可以是组织上有自己的特点的事实和数据。这样看来,信息是段落中一组有意义的数据,而知识也是有意义的数据,只不过是一整套用来描述信念、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后果,曾经有过的经验、数据罢了。知识与信息的区别是知识具有预见性并且可以用来指导活动,而信息仅仅是一组数据。知识是由信息构成,并用于指导人的活动。在实践中知识管理研究者倾向于采用包容性强的知识概念。系统性的知识经常被分为很多类,例如Nonaka和Takeuchi把知识分为未知的和已知的。Choo把知识分为:隐性的、显性的、文化上的知识。Boisesot把知识描述为个体、专利、公共知识和共同的感觉。

知识管理的研究者们最关心的是隐性的知识。隐性的知识是被定义为以行动为基础的,在实验中得到训练,而不大容易解释或者描述出来的知识。但是在组织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却是一种基础性的知识。Tsoukas和Vladmirou认为:隐形的知识并不是那种可以被显性的知识所包含的知识,但可以通过社会交流活动或者社会交往来传播,并且可以通过外部化过程使之明确。而Polanyi认为:隐性的知识之所以不能表达,是因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能说出得多。也就是说,人们不能用词汇明确的表达出隐性的知识依然保持存在人类的内心深处。

知识管理的研究者们认为显性的知识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意思,它可以被编码,更容易交流和共享。因此,这种类型的知识通常等同于信息,它们可以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储存、管理,形成信息管理系统。然而,知识管理行不行?尤其是隐性知识能不能管理?人们是有疑虑的。Courlay认为知识本身是不能够管理的,人们管理的只是知识的代表,这实际就是知识管理的焦点。Abranl认为,知识所处的氛围以及使用的条件是知识能够管理的唯一尺度。

可见,在知识管理中将信息看做显性知识的等价物。这就提供了组织管理中评价各种各样所用到的知识的一个不太充分的评价标准,因此,信息和数据的管理是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支柱。通过创新活动人们可以把信息改造成为组织可以共享的知识。信息管理涉及诸如管理显性知识的相似过程,但也涉及了一些差别比较大的过程。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客观性是非常不同的,信息管理的最大目标是确保信息的存储和取回。而知识管理的最大目的是把组织的结果结合得更紧密些。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组织也能通过“信息流”和相关的过程得以评估。知识管理采用与信息管理相同的方法,提供了用来评价复杂信息,考虑更多信息转换的框架。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概念性框架

知识和信息始终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组织过程中流动着。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二者的过程和步骤有所区别。

信息管理关注的是“用来控制组织记录所需要的计划和活动”。Wilson认为,信息管理涉及信息技术对组织的信息源管理。Choo提出了一个信息管理的环状过程模型,它牵涉到五个基本的步骤:信息需要的确认、信息的获得、信息的组织和存储、信息的分配和使用,而每一步都需要计划组织以及对一系列由信息技术为支撑活动的协调和控制。Choo认为:在保持知识的创新和实用方面,信息管理是关键性因素,并导致“智力组织”。Cronin认为,信息管理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更经常地控制系统性的记录信息,并尽量减少对这些数据的使用。在信息管理过程中从技术方面讲人被认为是信息的仲裁者和规划者,而信息管理工程还是倾向于实施和保持信息的体系,并且把信息源和技术放到了很重要的地位。

与之相比,在知识管理中,人类管理的部分是至关重要的。Nonaka和Yakeuchi描述了四种知识转化的过程:交往、外化、联结和内化,每个过程都涉及从一种知识的形式转化到另一种知识的形式。这个模型主要关注在组织共享中知识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与如何评价知识管理中活动重要性之间的关系。lruggles确定了三种主要的活动:涉及新方法、新方式创造的知识的繁殖,知识的编排以及知识的转化,保证知识在个体和部门之间转化。他们忽视了组织知识结构链条中获得和储存知识等一些步骤。因此Oluic-vukovic 2001年提出来了另外一个模型,他把知识运行的链条分为五各环节:收集、组织、提炼、描绘以及传播,这个模型不仅把信息的循环方式聚集得更紧密了,而且又把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

France Bouthillier和Kathleen Shearer基于对知识管理文献的理解,对Oluic-Vukovic模型过程作了一些轻微的修改,形成了新的概念性框架。他们首先将“收集”这一部分成三个不同的过程:知识的发现、知识的获取及知识的创新。其次,他们认为在知识的流动过程中,知识的提炼不算是一个主要的步骤,仅仅是知识创新的一个方面以及储存、组织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因此将知识的提炼和描述的过程删除。第三,将共享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步骤添加了进去,这个步骤实际优化了先前模型中提到的知识的传播。知识聚集到一块以后,剩下的事就是存储和共享。知识的共享也就是知识从一个人传播到另外一个人以及更多的人。知识的共享在知识管理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个人知识在组织中被发现并作为内在的知识;同时更加注重外部知识的发现、获得,把外部的知识带到组织中来。在知识管理中,人们更关注知识的共享。知识要想更有用,它必须被群体共享。共享知识的目的可以概括为:第一,创造一个能够学习和共享的环境。第二,不同知识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第三,不断的接触信息。第四,能够把知识转化为信息。第五,压缩精简知识以便交流。第六,传播知识。

知识管理的目的主要是知识的创新。首先,内部的知识可以与其他的内部知识联合起来创造新的知识。其次,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并进行分析进而获得新知识,这是信息的附加价值,也更加方便知识的创新。

于是,知识管理的步骤可以概括为:

・内部知识的创新

・内部外部知识的共享和使用

・知识的发现、共享和使用

・内部知识的创新和使用

・外部知识的获得和内部外部的分享

・外部知识的获得和共享

在这个概念框架内知识的创新是有基础性假设的,对已有知识的补充或通过分析信息获得新知识是知识共享的结果。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这是目前知识管理所显示出来的最重要的特征。在知识管理的其他过程中,譬如知识的获得和创新仅被认为是组织领域的一部分,就像训练、研究、发展和知识的存储、组织被认为是信息管理的部分一样。其结论认为:知识管理主要关注隐性和不能形成文件的知识。而信息管理是管理信息和显性的知识。

小结

在国外知识管理这一领域很多地方与信息管理重叠并且理论基础薄弱,但在许多组织中知识管理切切实实在起着很大作用。知识管理是由各种各样的组织实践构成的,这种实践是在政策、工作常规和组织结构中不断变化的。具体讲,可以归纳出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明确论点:

・知识在实践中大多被定义为隐性的知识,显性的知识仅仅包含于那些把隐性的知识转化为显性的知识的活动中。

・知识管理就像它实践的那样,意义在于方便隐性知识的共享,共享在研究与实践中是主要的重点。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