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8:24: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建筑物分析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电子设备谐波问题对策
随着小区和建筑楼宇智能化的兴起和信息处理技术的普及,电子计算机、彩色电视机和电子节能照明光源等电子设备和元件已广泛进入到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这些元件和设备属于非线性负载,在大量集中使用的建筑物或居民小区中,其非线性产生的谐波电流,如果不加以抑制,会使低压电网的电压电流波形产生畸变,影响电能质量。
一、电子设备的谐波现象及原因
电子设备的电源一般是整流电源,只在交流电压接近峰值时,整流管才导通有输入电流。由于在一周期内导通的时间很短,又必须维持设备正常的工作电流,所以输入电流呈脉冲状。这种脉冲状输入电流的基波含量小,而谐波含量大,且工作电流越大,脉冲电流的幅值就越大,形成严重的畸变电流注入低压电网,成为不可忽视的谐波源。
电子计算机和电视机的谐波电流含量大,谐波电流总畸变率高。这样高含量的负载谐波电流在负荷使用高峰期注入低压电网,会造成电网电压和电流总谐波畸变率升高,对电能质量产生影响,如果超过国标规定的限值,还可能造成危害。
据有关资料,在家用电器(主要是电视机)集中使用的居民小区,对低压电网的电压质量有明显的影响。在负荷高峰时,电压的总畸变率和3次、5次谐波均已达到或超过国标规定的限值,而且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二、谐波对电力系统设备的影响
电网谐波使电网波形受到污染,供电质量恶化,附加损失增加,传输能力下降,是电网的公害。其对系统和设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方面。
1.对变压器和电动机,谐波电压使铁芯涡流损耗增加,谐波电流使铜损增加,温度上升,绝缘加速老化,降低了效率和利用率,缩短使用寿命。目前为了抑制3次谐波,常用Dyn11接线的变压器,使3次谐波在三角形连接绕组中形成环流,尽量不注入电网。但应注意,当谐波含量较大时,这些环流也可能引起变压器绕组过热。
2.在谐波电压作用下,电容器会产生额外的功率损耗,加快绝缘介质的老化。更为严重的是,大量谐波电流很可能引发电容器和系统其他元件之间的并联谐振或串联谐振,造成对某次谐波电流的放大和谐波电压的增高。这种危险的谐波过电压和过电流,不仅会使电容器超载而损坏,也会使与电容器联接的配电回路中所有线路、设备因电压闪变超压过负荷而损坏。据统计,70%以上的谐波故障发生在电容器装置上。
3.对电力电缆和配电线路,谐波电流频率增高引起明显的集肤效应,导线电阻增大,线损加大,发热增加,绝缘过早老化,容易发生接地短路故障,形成潜在的火灾隐患。同时,3次谐波使三相平衡负荷的N线电流显著增加。在配电回路负荷主要是大量集中使用电子计算机和大面积采用电子节能气体光源照明的场合,N线电流甚至达到相线电流的两倍,致使N线过热、烧毁,甚至导致火灾。
4.配电回路的谐波电流含量高会使断路器遮断能力降低。这是因为畸变电流过零点时,电弧电流随时间的变化率要比工频正弦电流大,电弧电压的恢复要迅速得多,使电弧容易重燃。事实表明,空气电磁断路器不能遮断其分断能力范围内波形畸变率超过50%的故障电流,还会导致断路器损坏。
5.谐波对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计量仪表以及通信系统的设备、信号产生干扰和损害。
三、国家谐波标准限值
为了抑制谐波污染,保证电网和电气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近几年来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电磁兼容和安全的国家标准,对谐波的限值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在《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14549-93)中,对0.38KV低压电网谐波电压和谐波电流限值的规定如表三、表四:
这些标准的实施,为电子设备产品的生产和检测,供配电设计以及供用电的监督管理提供了依据。
四、减小谐波影响的措施
1.在民用建筑低压配电设计中,尤其是对用电负荷主要为单相用电设备供电的配电干线,中性线(N)的截面积不应小于相线截面积。而对大量集中使用计算机、电视机等电子设备供电的场合,TN系统配电回路的N(PEN)线的截面积不应小于相线截面积的2倍,以增加N线载流量,避免导线过载发热而损坏。
2.对应用电子设备和元件较多的配电线路保护,应选用有中性线过流保护的开关电器,并且应适当加大断路器的断流容量,防止短路故障时因断流容量不足损坏开关和设备。
3.为防止电力电容器对谐波的放大,以致引起谐振过电压或过电流,对电容器的设置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适当调整电容器的安装位置,以改变网络参数。②根据可能产生谐振的谐波次数,确定电容器的容量,或调整电容器投切分组容量,以避开谐振点。③在电容器回路中串联适当的空心电抗器,限制电容器支路的谐波电流。例如,为限制3~5次谐波电流,可安装相当于电容器容量4%~6%的串联电抗器。
4.在系统中并联装设交流滤波器。交流滤波器有无源与有源之分,由于民用建筑中负荷类型变化不大,电子设备产生的谐波次数相对比较固定,因此多采用无源滤波器。
对低次数(13次以下)谐波,因次数较低,含量较大,可分别设置单一频率的单调谐无源滤波器滤除。单调谐滤波器由电容器串联谐波电抗器组成,基本原理是将需滤除的谐波频率作为理想的调谐点,在此频率上滤波器产生串联谐振,形成低阻通路吸收大部分谐波电流。
对较高次数(13次及以上)谐波因其幅度小,可选一共同的高通滤波器滤除。最常用的高通滤波器是二阶高通滤波器,由电抗器、电阻和电容器混联连接构成。对某一次(如13次)谐波频率以上的各次谐波,滤波器的阻抗是一个小于其电阻值的低阻通路,使次数较高的谐波电流被有效地吸收。
现在有的厂家(诺基亚、深圳海亿达等)已可提供有源滤波器。有源滤波器基本原理是作为一个电流源,与负载谐波源并联,以极快的响应速度,送出与负载谐波电流幅值相等,相位相同,方向相反的电流,使两者相互抵消,电源侧的总谐波电流为零。有源滤波器还可补偿无功功率和三相不对称电流。目前由于价格较高,补偿容量较小(单台补偿电流100A以下),所以仅适用于对供电质量要求很高(如重要建筑物的中央监控系统、计算机系统等)的场所使用。
5.加强对电子产品生产的管理、检测和监督,鼓励厂家采用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等新技术,生产低谐波值的电子产品。从源头对谐波污染进行治理,这是最根本的措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物防雷设施装置间距跨步电压埋地深度接地电阻
一、前言
在建筑物防雷设计中,设计人员对一、二级防雷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比较重视,疏漏差错很少,但对大量的三级防雷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却常有忽视。由于设计质量管理规定:对于一般工程的电气设计允许可以不要计算书,因此许多设计人员对三级防雷建筑物的防雷设计,不再进行设计计算,仅凭经验而设计。对于防雷设施的是否设置及防雷设施的各种安全间距未进行计算、验算,因此造成大量的三级防雷的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施工存在较大的的盲目性,使有些工程提高了防雷级别,增加了工程造价,而有些工程却未按规范设计、施工,造成漏错,带来很大隐患和不应有的损失。
二、建筑物防雷规范的概述及比较
现今建筑物防雷标准有1993年8月1日起实施的《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推荐性行业标准,1994年11月1日起实施的《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强制性国家标准。GB50057-94使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施工逐步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防雷标准接轨,设计施工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GB50057-94将民用建筑分为两类,而JCJ/T16-92将民用建筑防雷设计分为三级,分得更加具体、细致、避免造成使某些民用建筑物失去应有的安全,而有些建筑物可能出现不必要的浪费。为更好的掌握IEC、GB50057-94、JCJ/T16-92三者的实质,特择其主要条款列于表1。且后面的分析、计算均引自JCJ/T16-92中的规定。
三、预计的年雷击次数确定设置防雷设施
除少量的一、二级防雷建筑物外,数量众多的还是三级防雷及等级以外的建筑物防雷,而对此类建筑物大多设计人员不计算年预计雷击次数N,使许多不需设计防雷的建筑物而设计了防雷措施,设计保守,浪费了人、材、物。现计算举例说明:
例1:在地势平坦的住宅小区内部设计一栋住宅楼:6层高层数不含地下室,地下室高2.2m,三个单元,其中:长L=60m,宽W=13m,高H=20m,当地年平均雷暴日Td=33.2d/a,由于住宅楼处在小区内部,则校正系数K=1。
据JCJ/T16-92中公式D·2-1、D·2-2、D·2-3、D·2-4得: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Ae=L·W+2L+WH200-H+πH200-H×10-6=60×13+2(60+13)20(200-20)+3.14×20(200-20)×10-6=0.02084km2
建筑物所处当地的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
Ng=0.024Td1.3=0.024×33.21.3=2.28次/km2·a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N=KNgAe=1×2.28×0.02084=0.0475次/a
据JCJ/T16-92第12.3.1条,只有在N≥0.05GB50057-94中:N≥0.06才设置三级防雷,而本例中:N=0.0475<0.05,且该住宅楼在住宅楼群中不是最高的也不在楼群边缘,故该住宅楼不需做防雷设施。
根据以上计算步骤,现以L=60m,W=13m,分别以H=7m、10m、15m、20m四种不同的高度,K值分别取1,1.5,1.7,2,Ng=2.28km2·a进行计算N值,计算结果见表2。
从表2中的数据可知,在本区内:①当K=1时,举例中的建筑物均N<0.05,不需设置防雷设施。②当K=1.5时,即建筑物在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土山顶部、山谷风口等处的或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在高度达15m或以上者,必须设置三级防雷措施。③当K=1.7时,即金属的砖木结构的建筑物,高度达7m及以上者,必须设置三级防雷措施。④当K=2时,即建筑物位于旷野孤立的位置,高度达7m两层以上者,均设置三级防雷措施。
可见,有的建筑物在20m的高度,却不需设置防雷措施,而有的建筑物高度在7m,就必须设置三级防雷措施。关键因素在于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土质和雷电活动情况所决定。
同时在峻工的工程中,我们也看到,例1中的民用建筑物,有许多类似的工程不该设置防雷却按三级防雷设计施工了,施工后的防雷接地装置如图1所示。
其中8组引下线均利用结构中的构造柱的412主筋,水平环路接地体埋深1m,距楼外墙1m。以上钢材均为镀锌件,则共需镀锌钢材0.192t,人工费2950元,定额预算工程直接费约0.75万元。类似这种三级防雷以外的住宅楼、办公楼及其他民用建筑,在我们地区1998年约竣工600~800栋,仅增设的防雷设施其工程直接费约为450~600万元。以此类推,在全省、全国因提高防雷等级而提高工程造价浪费的数字是巨大的。因此,设计人员对民用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必须对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结合具体条件,确定是否设置防雷设施。
四、防雷设施与人、金属管道等的安全距离
1.雷电流反击电压与引下线间距的关系
当建筑物遭受雷击时,雷击电流通过敷设在楼顶的避雷网,经接地引下线至接地装置流入地下,在接地装置上升高的电位等于电流与电阻的乘积,在接地引下线上某点离地面的高度为h的对地电位则为
Uo=UR+UL=IkRq+L1
式中Ik—雷电流幅值kA
Rq—防雷装置的接地电阻Ω
L—避雷引下线上某点离地面的高度的为h到接地装置的电感μH
雷电流的波头陡度kA/μH
1式中右边第一项UR即IkRq为电位的电阻分量,第二项UL即为电位的电感分量,据GB50057-94有关规定,三类级防雷建筑物中,可取雷电流Ik=100kA,波头形状为斜角形,波头长度为10μs,则雷电流波头陡度==10kA/μs,取引下线单位长度电感Lo=1.4μH/m,则由1式可得出
Uo=100Rq+1.4×h×10=100Rq+14hkV2
根据2式,在不同的接地电阻Rq及高度h时,可求出相应的Uo值,但引下线数量不同,则Uo的数值有较大差异。下面以例1中引下线分别为4、8根假定每根引下线均流过相同幅度的雷击电流,且忽略雷电流在水平避雷上的电阻及电感压降,计算出的UR/UL值列于表3。
由表3中可知,接地电阻Rq即使为零,在不同高度的接地引下线由于电感产生的电位电感分量也是相当高的,同样会产生反击闪络。
2.引下线与人体之间的安全间距
雷击电流流过引下线及接地体上产生的雷击电压,其电阻分量存在于雷电波的持续时间数十μs内,而电感分量只存在于波头时间5μs内,因此两者对空气绝缘作用有所不同,可取空气击穿强度:电感UL=700kV/m,电阻ER=500kV/m。混凝土墙的击穿强度等于空气击穿强度,砖墙的击穿强度为空气击穿强度的一半。
据表3计算的数据,下面计算引下线与人体之间的安全距离。因每组引下线利用构造柱中的412钢筋,可以认为引下线与人体、金属管道、金属物体之间为空气间隔,且认为引下线与空气之间间隔层为抹灰层,可忽略不计。
1当引下线为4组时,人站在一层,h1=3m,Rq=30Ω,则URI=750kVUL1=10.5kV人体与引下线之间安全距离L安全1>
方可产生的反击。人站在5层,h2=15m,Rq=30Ω,则:UR2=750kVU12=52.5kV则安全距离L安全2>
1.575m<1.83m。在上述两个房间内,保持如此的距离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存在很危险的雷电压反击。
(2)当引下线为8组时,当站在一层房间内,h1=3m,Rq=30Ω,则UL1=5.25kVUR1=3.75kV则安全间距L安全1>
0.757m。人站在5层时,h2=15m则UL2=26.25kVUR2=375kV则安全间距L安全2>
可见,引下线数量增加一倍,安全间距则减小一半。因此设置了防雷设施后,应严格按照规范设置引下线的数量及间距。同时建议可缩短规范内规定的引下线间距,多设一定数量的引下线,可减少雷电压反击现象。这样处理,对增加工程造价微乎其微。
3.引下线与室内金属管道、金属物体的距离
1当防雷接地装置未与金属管道的埋地部分连接时,按例一中数据:楼顶的引下线高度h=Lx=20m,Rq=30Ω时,据JCJ/T16-92第12.5.7条规定,Lx<5Rq=5×30=150m,则
Sal≥0.2KcRi+0.1Lx
式中Kc—分流系数,因多根引下线,取0.44
Ri—防雷接地装置的冲击电阻,因是环路接地体,Ri=Rq=30Ω
Sal—引下线与金属物体之间的安全距离/m
则
Sal≥0.2×0.44×30+0.1×20=2.816m。
2当防雷接地体与金属管道的埋地部分连接时,按式12.3.6-3,Sa2≥0.075KcLx=0.075×0.44×20=0.66
由以上计算的Sal≥2.816m,Sa2≥0.66m,在实际施工时,均很难保证以上距离,因为金属管道靠墙0.1m左右安装,又由于Sa2≤Sal,因此可将防雷接地装置与金属管道的埋地部分连接起来,同时,在楼层内应将引下线与金属管道物体连接起来,防止雷电反击。
4.引下线接地装置与地下多种金属管道及其它接地装置的距离Sed
据JCJ/T16-92第12.5.7条及公式12.3.6-4:Sed≥0.3KcRi=0.3×0.4×30=3.96m,而在实际施工中,地下水暖管道交错纵横,先于防雷及电气接地装置施工,等施工后者时,已经很难保证Sed≥3.96m了,也难于保证不应小于2m的规定,因此可将防雷接地装置与各种接地装置共用,即实行一栋建筑一个接地体。将接地装置与地下进出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道连接起来,实行总等电位联结。
综上所述,在实行一栋建筑一个总带电位联结、一个共用接地体的措施后,在楼顶部应将避雷带针与伸出屋面的金属管道金属物体连接起来,在每层内的建筑物内应实行辅助等电位联结,即引下线在经过各个楼层时,将它与该楼层内的钢筋、金属构架全部联结起来,于是不论引下线的电位升到多高,同楼层建筑物内的所有金属物包括地面内钢筋、金属管道、电气设备的安全接地都同时升到相同电位,方可消除雷电压反击。
五、跨步电压与接地装置埋地深度
跨步电压是指人的两脚接触地面间两点的电位差,一般取人的跨距0.8m内的电位差。跨步电压的大小与接地体埋地深度、土壤电阻率、雷电位幅值等诸多因素。当接地体为水平接地带时,
3
式中ρ—土壤电阻率/Ω.m
L—水平接地体长度m
Ik—雷电流幅值kA
K—接地装置埋深关系系数,见表4
Ukmax—跨步电压最大值kV
按例一中的接地装置计算,接地体长度L=146m,取Ik=150k,土质为砂粘土,ρ=300Ω.m,则按埋深深度0.3m,0.5m,0.8m,1m时相应的K值取2.2,1.46,0.97.0.78。按3式计算:
其Ukmax值分别为107.97,71.66,47.61,38.28/kV。
世界各国根据发生的人身冲击触电事故分析,认为相当于雷电流持续时间内人体能承受的跨步电压为90~110kV。从计算结果可知,该工程的防雷接地体埋深0.8m时,跨步电压已在安全范围内。JCJ/T16-92第12.9.4规定接地体埋设深度不宜小于0.6m,第12.9.7条规定:防击雷的人工接接地体距建筑物入口处及人行道不应小于3m,当小于3m时,接地体局部埋深不应小于1m,或水平接地体局部包以绝缘物。包以绝缘物易增大其接地电阻,因此还是以埋深大于1m时为好。这样处理,只增加少量工程造价,却将接地装置处理得更加安全可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若采用基础和圈梁内钢筋作为环形接地体,但由于三级防雷的建筑物大多为毛石基础,毛石基础上的圈梁埋地一般为0.3m左右,较浅根本达不到防止危险的跨步电压需将接地装置埋深1m的要求,因此不宜采用圈梁做为环形接地体指三级防雷建筑物。
六、区别工频、冲击接地电阻
工频、冲击接地电阻两者的区别及关系,许多施工技术人员不能区别与明晰,使部分工程的防雷装置接地电阻已达到设计值,而仍然盲目采用降阻措施,增加了工程造价。
1、渗漏成因分析
渗漏现象出现后,首先我们要进行渗漏成因分析,实际上就是分析混凝土结构中存在的贯通缺损的成因,包括变形缝和裂缝的渗漏成因分析。
1.1变形缝渗漏成因分析
变形缝是身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的总称。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的特点,要求其变形缝必须具有以下性能:能够满足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变形、变位的要求,消除相互间力的传递;变形缝止水结构水密性能优良,在设计水头压力的作用下,不发生渗漏;止水材料耐久性优良。变形缝止水结构失效有设计、施工和材料等三方面的原因。
设计方面的原因:变形缝尺寸设计不合理,密封止水材料的长期允许伸缩率不能满足变形缝变形要求等。
施工原因:止水带位置偏离、止水带周围砼有蜂窝孔洞、止水带焊接不严密、密封材料嵌填质量差和砼面脱离等。
止水材料方面的原因:止水材料年久老化腐烂,或失去原来弹塑性而开裂或被挤出等。
1.2渗漏裂缝成因分析
砼是多相复合脆性材料,当砼拉应力大于其抗拉强度,或砼拉伸变形大于其极限拉伸变形时,砼就会产生裂缝。按照深度的不同,可以分为表层裂缝、深层裂缝和贯穿裂缝;按产生原因分,裂缝可以分成温度裂缝、干缩裂缝、钢筋锈蚀裂缝、超载裂缝、碱骨料反应裂缝、地基不均匀沉陷裂缝等。分析推断渗漏裂缝成因可以从结构设计、砼材料性能、施工、运行管理及环境条件、外载作用等方面着手进行。
2、裂缝渗漏的处理
根据裂缝发生的原因及其结构影响的程度,渗漏量大小和集中分散等情况,分别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2.1表面处理
根据裂缝所在的部位,可用水泥砂浆、防水快凝砂浆以及环氧砂浆等对裂缝部位的表面进行涂抹,粘补,嵌补以及喷浆修补等。对于裂缝渗漏量较大,但不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的漏水裂缝,可采用埋管导渗或钻孔导渗。埋管导渗即沿漏水裂缝在混凝土表面凿成上小下大的槽形,并在渗漏集中的部位埋设引水铁管,然后用棉絮沿裂缝填塞,使漏水集中从引水铁管排水,再用快凝灰浆或防水快凝砂浆迅速回填封闭槽口,最后把引水管封堵。钻孔导渗即用风钻在漏水裂缝一侧(水平缝则在缝的下方)钻斜孔,穿过裂缝面,使漏水从钻孔中导出,然后封闭裂缝,从导渗孔灌浆填塞。
2.2内部处理
对于浅缝和只需防渗堵漏的裂缝,一般可用水泥灌浆,如对开度小于0.3mm或渗透流速较大以及受温度变化影响的裂缝,应采用化学灌浆处理。
2.3结构处理结合表面处理
对于影响建筑物整体性或破坏结构强度的裂缝,除了采取内部处理外,有的尚需要采取结构处理结合表面处理的措施,以达到防渗、结构补强或恢复整体性的要求。
3、散渗或集中渗漏的处理
混凝土建筑物出现散渗或集中渗漏的原因,主要由于蜂窝、空洞、不密实及抗渗标号低等缺陷造成。其处理措施:对于建筑物内部混凝土密实性差、裂缝孔隙比较集中的部位,可用水泥和化学灌浆;对于大面积的细微散渗及水头较小的部位,可采用表面涂抹办法;对于集中射流的孔洞、流速不大的,可将孔洞凿毛后用快凝胶泥堵塞。如流速较大,可先用棉絮或麻丝楔入孔洞,以降低流速和减少漏水量,然后再进行堵塞;对于大面积散渗,可修筑防渗导水对于涵洞壁很薄,漏水范围大,且缩小洞径不影响用水要求时,可采用内衬钢板,钢筋混凝土或预制钢筋混凝土块,套管可采用铸铁管、钢管或钢筋混凝土管等。
4、点渗漏的处理
4.1直接堵漏法
当水压不大(小于1m水头),漏水孔较小时可用此法。先将漏水孔凿毛,并把孔壁凿成与砼表面接近垂直的形状,不能剔成上大下小的楔形槽。用水冲净槽壁,随即将快凝止水灰浆捻成与槽直径相近的圆锥体,待灰浆开始凝固时,迅速用力堵塞于槽内,并向孔壁四周挤压使灰浆与孔壁紧密结合,封住漏水。外面再涂抹防水砂浆保护层。
4.2下管堵漏法
适用于水压较大(1~4m水头),且漏水孔洞较大的情况。首先清除漏水孔壁的松动砼,凿成适于下管的孔洞(深度视漏水情况而定)。然后将塑料管或胶管插入孔中,使水顺管导出。用快凝灰浆把管子的四周紧密封闭,待凝固后,拔出导水管,按直接堵漏法把孔洞封死。
4.3木楔堵塞法
适用于水压较大(大于4m水头),且漏水孔洞较大的情况。先把漏水处凿成孔洞,再将一根比孔洞深度短的铁管插入孔中,使水顺管子排出。用快速灰浆封堵铁管四周。待灰浆凝固后,将一根外径和铁管内径相当且裹有棉丝的木楔大入铁管,将水堵住。最后用防水砂浆层覆盖保护。
4.4灌浆堵漏法
灌浆堵漏法对于水压较大,孔洞较大且漏水量大孔洞的封堵很合适,也可用于密实性差,内部蜂窝孔隙较大的砼的渗漏和回填。灌浆材料可以用水泥、水玻璃、丙凝、丙烯盐酸以及水泥和水玻璃、丙烯酰胺、丙烯盐酸的混合灌浆材料。
灌浆堵漏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先将漏水孔口凿成喇叭形,用快凝灰浆把灌浆嘴埋入,并封闭灌浆管四周,使漏水顺管集中排出。然后再用高强度砂浆回填至原混凝土面,必要时可以立模养护。待高强砂浆达到一定强度后,沿灌浆嘴顶灌浆。灌浆完毕,关紧灌浆阀门,等浆液凝固后再行拆除。
5、止水、结构缝渗漏的处理
混凝土建筑物止水,结构缝渗漏的修顶灌浆。灌浆完毕,关紧灌浆阀门,等浆液凝固后再行拆除。混凝土建筑物止水,结构缝渗漏的修补,首先考虑采用热沥青进行补灌。当补灌沥青有困难或无效时,则可采用化学灌浆。灌浆的材料可用聚氨酯,在采用单液法灌浆时,设备简单,施工容易。此外,还常采用丙凝浆液。
【论文摘要】园林植物与园林建筑的配置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处理得当,二者关系可求得和谐一致。园林建筑属于园林中以人工美取胜的硬质景观,是景观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结合体,是园林构景中的主体。园林建筑与植物一起配置时,搭配得当,可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
1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的相互作用
1.1园林建筑对植物配置的作用园林建筑除了在自身形象的轮廓、线条、色彩与自然环境主动协调外,对于园林植物的配置,必须用花草树木来加以搭配,使之不孤立。
1.1.1园建筑的为植物种植提供基址通过建筑的遮、挡、围的作用,能够为各种植物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建筑的外环境为植物提供基址。
1.1.2园林建筑对植物能起到背景、夹景、框景的作用私家园林以墙为纸、以植物绘,使建筑和植物组成优美的构图。
1.1.3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1.2植物配置对园林建筑的作用
1.2.1植物配置使园林建筑的主题和意境更加突出依据建筑的主题、意境、特色进行植物配置,使植物对园林建筑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园林中某些景点是以植物为命题,而以建筑为标志。例如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首先要体现主题思想“柳浪闻莺”,柳树以一定的数量配置于主要位置,构成“柳浪”景观。
1.2.2植物配置协调园林建筑与周边环境建筑造型、色彩等原因与周围环境不相称时,可以用食物缓和或消除矛盾。园林植物能使建筑突出的体量与生硬的轮廓“软化”在绿树环绕的自然环境之中。植物的枝条呈现一种自然的曲线,园林中往往利用它的质感及自然曲线,来衬托人工硬质材料构成的规则式建筑形体,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两种材料的质感。一般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结构细致玲珑的建筑物四周,选栽叶小枝纤、树冠茂密的树种。如园林中厕所旁边常植浓密的珊瑚树等植物,使其尽量不夺游人的视线。
1.2.3植物配置丰富园林建筑的艺术构图建筑物的线条一般多平直,而植物枝干多弯曲,植物培植得当,可以使建筑物旁的景色取得一种动态均衡的效果。如青岛的天主教堂前的枝干虬曲的古树配置于圆尖的建筑前,显得既有对比又和谐。树叶的绿色,是掉和建筑物各种色彩的中间色。如白色的香花衬托于灰色的墙前,尤为醒目。墙面上爬山虎更突出了这种色彩的对比。
1.2.4使园林建筑环境具有意境和生命力植物配置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在景点命题上体现植物与建筑的巧妙结合,在不同的区域栽植不同的植物或突出地方植物特点为主,形成区域景观的特征,增加园林的丰富性。
1.2.5丰富园林建筑空间层次,增加景深植物的枝、干、叶交织成网络,可形成一种界面,利用它可以起到限定空间的作用,使园种植物疏密相间,虚实呼应,高下相称,与建筑相互配合,呈现一种和谐美。
2各种园林中的建筑与植物配置
2.1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特点是园林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完美融合,而这种融合的美与环境气氛的创造,在很大的程度上以来于植物配置及配置得体,体现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结合。皇家园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雕梁画栋、色彩浓重、金碧辉煌、布局规则严整、等级分明,建筑体型高大,为反应帝王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宫殿建筑特点的特点。一般选择姿态苍劲、意境深远的中国传统树种,如圆柏、海棠、银杏、国槐、玉兰等。
2.2私家园林建筑的植物配置以苏州园林为首的江南古典私家园林建筑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以“咫尺之地”进“城市山林”植物配置重视主题和意境,多于墙基、角落处种植松、竹、梅象征古代君子的植物,体现文人具有象竹子一样高风亮节,象梅一样孤傲不惧。超级秘书网
2.3寺观、陵园等园林的建筑与植物配置寺观、陵墓等园林比较庄重严肃,所以主要体现庄严肃穆气氛,一般多用银杏、油松、圆柏、白皮松等植物。
2.4现代园林的建筑与植物配置现在建筑样式多样灵活,因此可以选择多种树种,应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功能和景观要求选择适当的树种,如白皮松、榆叶梅、圆柏、海棠、玉兰、银杏、国槐、法国梧桐、合欢、龙柏等植物,栽植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无论是在古典园林,还是在现代化的园林;无论是在街头绿地,居民区的小游园,还是在大规模的综合性公园,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园林建筑和植物配置都会引起游人兴趣,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融的境界。因此,园林建筑和植物配置的协调统一是表达景观效果的必要前提,成为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要】在当今经济市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建筑行业也毫不示弱地紧跟时代脚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建筑施工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建筑技术中,高层建筑物的混凝土施工无疑占有着特殊的地位。本文就将围绕高层建筑中混凝土施工的运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强度混凝土;浇筑方案;施工质量;浇筑后养护事项
一、高层建筑对混凝土的要求
高层建筑的质量要求不是全部的混凝土都能达到的。混凝土是由各种有机、无机、天然、人造的胶结材料、骨料和水按一定比例配制,经过搅拌成型,在一定条件下养护而成的人造固体材料。而由混凝土材料构成的建筑物十分地牢固、厚重,就是因为这样形成的混凝土本来就很重。尤其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复杂,要满足柱轴压比和严格控制截面尺寸的大小要求,施工难度很大,对混凝土自然也要求严格,其中柱子混凝土的设计强度一般得高于梁、板,而且对它的施工方法必须适合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这样高层建筑物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才能得到保证。
所以高层建筑需要在一定密实作用下制作且强度不低于C50的高强混凝土形成的优质水泥,水灰比比较低、骨料质量也很好,弹性模量高,它能有效地控制底层混凝土柱子的截面尺寸,使柱子的压缩量减少、结构刚度增加、柱子间的空间距离适当地扩大,也对建筑使用面积的扩展起到明显的成效。此外,当遇到不同的或特殊的一些设计结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当地对形成混凝土的材料进行不同的配制,这样才可以体现每座高层建筑的不同,也使高层建筑和混凝土更富有选择性和生命力。但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高强混凝土亦是如此,它在实际的施工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如裂缝之类的质量通病。所以,面对这高层建筑物混凝土施工中的问题,如何促进高强混凝土的技术发展、提高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成为了大家共同关注的课题。
二、高层建筑混凝土浇筑方案
混凝土的浇筑方案根据浇注施工机具安排、一次浇筑方量、浇筑种类、混凝土的运输、温度、砼振动棒、施工人员安排等情况,每个自然层采取分两次浇注或一次性浇注的方法,需要考虑到混凝土配合比、水泥的供应情况、出泵温度的控制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具体的流程:第一,每个自然层上有两个施工段:先浇筑柱和核心筒墙混凝土,然后安装梁、模板和梁板钢筋工程,最后浇筑梁和板上的混凝土。第二,对自然层里的两个施工段进行一次性浇筑。而且它有固定的浇筑顺序,不能混淆,必须先浇筑核心筒墙,再是柱,最后才是梁、板。不过浇筑时,不能只为了追求工程进度,忘了浇筑速度,这个的控制不太容易。一旦刚浇筑完柱、核心筒墙混凝土就马上进行楼面梁、板混凝土的浇筑,柱、墙混凝土没有得到充分沉实的时间,是非常容易在梁、板混凝土浇筑后掉落,从而裂缝这种混凝土的最大通病就很容易发生了。因此混凝土浇筑方案最好能采取分两次浇注的方式去进行。
三、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有两个方面可以控制:一个方面是混凝土的质量要达到标准,适合设计要求,标准强度的混凝土可以适用不同的高层建筑结构,另一个方面是在满足质量标准、设计要求的前提下要尽量做好缩减成本的准备。
混凝土的强度有其客观性,但这并不表示不能控制,只要通过科学地规划、精准地计算、适当地管理就可以把它调节到最小值,因此混凝土的施工过程是最能反映一个施工单位的真正的技术水平和实际管理水平。从另一方面说,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的本质就是标准差的控制。而标准差的控制要求我们第一步要先计算出由实验室通过实验确定的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这个配合比要符合耐久性、和易性的要求,且要尽量节约成本,严格控制原材料的价格。这个不算太容易达到的要求需要实验室具备合格的具有控制强度功能的水泥,能控制含水率及含泥量的石,可以控制细度、含水率、含泥量的砂。因此材料成本控制的同时,材料的合格要求也不能放宽,只有这样的合格的配合比才能完成高质量混凝土,才能正常地进行施工进程。第二步,我们要根据第一步的配合比进行施工:首先要及时测定砂、石含水率,形成施工配合比,严格进行施工。在最后检查原材料与施工材料的相符性时,供方必须提供两份同样材料给实验室和工地,收到材料者一旦发现任何不对,都应马上向上级汇报,采取相应措施。第三步要加强原材料的管理力度,混凝土材料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一旦发生变异,混凝土强度就会改变。因此收料人员要严格把关,坚决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有质量问题的决不能接收,发生材料的类型与原先的材料不一样的情况,不能拖延,要立马向上级汇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四、高层建筑混泥土浇筑后养护注意事项
混凝土浇筑的完成并不代表建筑物施工就不存在问题,混凝土浇筑后后续事项也应该得到重视,这后续事项就是进行养护,主要是内外温差的控制小,不能相差太大,以免建筑结构失去了水分。也可采用内散外蓄综合养护措施,它可以对混凝土的温升值进行控制,使其养护周期明显地缩短。而这个养护期不能少于两周,一般的混凝土养护要大于等于一周,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就需要比较久的时间,差不多要一个月,不过决不能少于28天。
首先,在混凝土浇筑成型不久,在白天由于阳光的照射,要定时派人对它浇水,适当地降低表面的温度,防止干裂;到了晚上,也不能放松警惕,要适当地进行保温措施。混凝土养护要及时,要防止它出现收缩裂缝的现象。混凝土面层要保持湿润的状态,浇水次数就按照这个标准计算,尤其是梁。除了给板面浇水外,板下梁侧也要浇水养护,梁侧模的拆模时间也要尽可能地推迟。
五、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中的问题,我们应该适当地控制原材料的成本的同时保证它的质量,选择适宜的水泥、配料和一些外加剂。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混凝土浇筑方案,严格控制浇筑温度,提高施工质量,做好浇筑后的养护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防止裂缝之类的质量通病的发生,真正地做到外美内实、安全可靠的混凝土施工。
参考文献
[1]邓小华,王志豪,李春贵.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防治[J].浙江水利科技,2005,(02)
[2]《浅谈高强混凝土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3]张挺进.修复混凝土裂缝的理想工具[J].中国建材,2000,(01)
医学论文一般需要引用参考文献,其目的是给读者提供检索信息,尊重他人或自己以往的科研成果,方便同行们进行深入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诸多稿件的参考文献著录不规范,差错较多,现就医学论文参考文献著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1 不循规矩,引用不当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及标注均有较严格的规定,医学期刊一般采用改良的温哥华格式著录参考文献.近年来发现,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因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不规范或引用不当而延期发表或遭到退稿,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1)著录中的作者名缺少,稿约中明确规定,参考文献中的前3位作者应全部列出,3位以上者只列前3位,后加“等”字或相应的外文.在不少来稿中发现只写1位作者后加“等”的情况,因其他作者无从查证而耽搁了及时发表;2)著录项目残缺不全,有些论文缺少题名(书名),亦有缺少刊名、年或卷、期及页码等;3)在正文中未标注参考文献序号,无法证实参考文献的实际用途;4)引用不当.未公开发表的观察资料、内部交流资料及涉及保密的资料等均不宜作参考文献.由于内部资料尚未得到公认且不够成熟,其原理、论点、论据及论证尚需修改、变更或充实,又因其发行量很少,读者面窄,无从查考,起不到参考作用[1].
2 不求甚解,重复堆砌
主要表现为参考文献著录与使用不对应,标引参考文献过多,规模庞大,而在文内不完全使用;或是文内使用很多,文后又不标明;或是不按出现顺序排列而颠倒使用等.这都是论文完稿后未对参考文献进行认真整理所致.一般而言,论著类论文的参考文献数目要控制在15条以内,综述类文章可略多,但不宜超过25条,且要有明确的引证目的.此外,同篇文章在参考文献著录时反复使用现象亦应引起重视,尤其在综述类文章中屡见不鲜.同篇文献固然可以在文内引用多次,但无必要每引一次均重新著录,即不管文内引用多少次,该篇引文在参考文献栏内只能占一个位置.
3 年代久远,可信度低
根据普赖斯指数的原理,相对而言,引用5年内的文献越多,则普赖斯指数越高,过时的文献越少,说明论文所涉及的问题越接近当前的前沿课题.实验性文章的年代距离越远,参考价值可能越低,因此一般要求所引用文献的50%~70%应为近5年内发表的文献[2].若老化的文献所占比例较大,则说明论文内容也较陈旧,如果论文所涉及的问题是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的热门课题,则近5年内的文献引用比例应较高,这可反映作者对同行的研究成果了解和掌握的程度.如果发现所引文献确实过于老化,编辑有责任建议作者查阅较新近的文献,因为作者在接受新文献后可能会改变原来的认识或结论.如果所研究的问题的确很有价值,且很难查找到近5年内的相关文献,当然有必要引用5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文献.如果在整个研究期间不追踪查阅有关文献,就可能忽视近几年来已被同行证实或解决的某些重大问题,而自己仍停留在课题研究时的认识水平,可见查阅近期文献和尽可能著录近期文献的重要性.有些作者甚至以为引用的文献越老,越能说明自己的研究结果可靠,这是一种误解.
4 著录错误及原因分析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中作者姓名书写错误,多见于外国作者姓名.文后参考文献著录外国作者姓名时应以姓在前,写全,名在后,用缩写.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等欧美国家姓名排列顺序均为名在前姓在后,例如Georg Paget Thomson,前2个词是名,第3个词是姓.在原著中署名时,有时采用缩写形式,英国人习惯将第1个名字缩写或2个名字均缩写,保留首字母并大写,但排列顺序不变,即如G.P.Thomson或G.Paget Thomson;而美国人习惯将第2个名字缩写,即如Georg P.Thomson.在文后参考文献著录作者姓名时应以姓在前名在后的方式著录,名字缩写字母之间和最后均不加省略符号“.”,即如Thomson GP.此外,英国及美国作者署名时常把学位写在姓名的后面,如Geort Paget Thomson,MD或Gerry Oster,PhD,在文献著录时不必将MD,PhD写出,更不能将它误为姓或名[3].文后参考文献著录错误,除上述作者姓名著录错误外,还可举出一些,例如在正文中未按引用文献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正文引用文献序码与文后著录编码不符;标题或摘要中出现文献序码;标点符号的错误使用等.造成上述诸多著录错误的原因,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1)作者未认真领会稿约中所规定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或规范要求,或是在稿约中未能详细提供著录格式;2)所引用文献不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一次性文献,而是转引抄袭文献;3)作者对著录参考文献的重视程度不够,以为论文的正文写完就可以脱稿了,往往把参考文献栏目一带而过,导致诸多著录错误.总之,作为医学论文编辑人员,不仅应向作者强调医学论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规范使用的重要性,而且应对文后参考文献进行认真细致的审读及校正,如有条件应对每条参考文献与原著进行核对,以保证其准确无误,充分发挥著录参考文献的实用价值和作用[4].
参考文献
[1] 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04.
[2] 黄栩兵.科技论文中引用文献的目的及基本原则[J].中国医学学报研究,1989,6(2):28.
[3] 杨树桐,邹宜昌.文后参考文献中的常见错误[J].中国医学学报研究,1990,7(2):18.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表示法,耐久性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为了确保我们每天所生活的建筑物的稳定和安全,就需要确保建筑物的主要承重结构构件具有可靠的坚固性以及耐久性,实现安全正常的支撑作用。承重结构构件主要包括垂直构件和水平构件两类,其中垂直构件包括桩、柱、墙等等,水平构件包括如梁、桁架、网架等等。建筑结构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要明确具体建筑物的基本功能需求,比选多种结构方案,从中优选最经济合理的方案,然后针对各个结构构件与结构体系,采用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的安全系数,进行结构分析以及内力计算,准确分析计算各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和构造措施。
二、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的定义
衡量建筑物结构是否安全是否可靠,我们需要看其三条性能,安全性、适用性以及耐久性,而这也是建筑结构设计的最终目标。而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用来度量结构这三条性能的指标就叫做安全度。三条性能的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条,是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最终建成的建筑物,在正常的使用条件下应当完全能够承受可能出现的各种外荷载作用,具体包括其自重、各种机械设施设备、各类家具、各种人流以及自然风雪和气温变化等等,同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地震、火灾、飓风等等,也仍然能在一定程度的作用下,保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不至于轻易倒塌。
第二条,是建筑结构的适用性。最终建成的建筑物,在正常的使用情况下,应当拥有比较良好的工作性能,可以正常地发挥建筑物内部各组织的使用功能。
第三条,是建筑结构的耐久性。最终建成的建筑物,在正常的使用和维护条件下,应当实现足够长的安全使用寿命,也就是设计使用年限。
三、安全度表示法
建筑结构设计方法不同,相应地,其安全度表示法就有所差异。自上世纪5O年代,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历经四个阶段,分别是容许应力设计方法、破坏阶段设计方法、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以及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在结构设计规范中,安全系数表示容许应力法的安全度,分项系数表示破坏阶段法的安全度,可靠指标表示概率极限状态法的安全度。建筑结构安全度即可靠度,与众多因素有关,都需要进行准确分析和计算,包括建筑结构的构造规定,构件荷载标准和材料强度的标准值、结构内力分析的精确度以及构件承载力的计算公式等等,这些数据根据结构设计方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同的安全度表示方法,有其不同的数据标准。设计时应当根据具体的建筑物选择恰当的设计方法和相对应的合适的安全度表示方法。
建筑结构可靠度理论也叫安全度理论,可有效地对建筑结构安全性进行分析计算。对此,我国已经实施了相关的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应当严格按照可靠度理论进行相关设计工作。可靠度理论中,是使用失效概率,以进行对结构可靠性的度量,可以将建筑结构自身的抗力和外荷载的各种作用效应互相独立。在此理论中,把随机过程转化成了随机变量,并且将经验数据当作校准点。我国现行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其中。不过技术在不断发展,这一理论仍然有待完善之处。在进行具体的建筑结构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当切实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应用理论。
四、恰当地确定结构设计安全度
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结构设计安全度的确定,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的高低,应根据建筑所在地的经济和地理环境所决定。一般来说,安全度的高低,可视为此区域经济、技术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具体包括地区经济和资源状况,以及建筑施工各项技术的水平高低和建筑材料的质量优劣。进行实际确定时,应当根据概率论和统计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参照本区域建筑的成功的经验数据,经过多因素分析和综合的考虑。但现实情况是,结构设计中太多依赖于结构工程师的实践经验,往往从结构选型、施工技术水平和建材的质量优劣等方面着手分析,一般都很少考虑工程项目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资源状况,这样很容易造成安全系数确定得偏高或是建筑物造价设计得偏高,最终导致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财力上很难承受该工程的建设。
我国现阶段,整体上施工技术水平不高,建料质量参差不齐,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结构安全度刚刚能适应实际工程的需要,但与国际上通行的工程结构质量标准相比,仍有增长的空间。毕竟,国家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施工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新材料新工艺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应用,而且大跨度大空间结构是越来越多,因此,现行的结构设计安全度应当适当提高。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与国外相关规范比,结构计算时所采用的荷载标准值和构件之间的构造要求,都低一些。
五、结构构件的耐久性问题
建筑物在其工作年限内必须实现足够的强度,足以经受各种外来荷载的作用,充分发挥其使用功能,即使再恶劣环境因素的强力作用下,也仍然能够继续保持建筑物的强度和整体性。在进行建筑物结构设计时,除了需要合理准确地确定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还应当重视结构的耐久性,主要是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耐久性。我国,现行的相关规范中,对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规范有明确规定,注重于结构构件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强度要求,但是对于建筑物在恶劣环境因素作用下的结构耐久性,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调研报告和数据表明,诸多因素将影响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耐久性,可以将这些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
一是,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氯离子含量、混凝土的水胶比即水灰比、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水泥用量、骨料中的碱含量和外加剂用量以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等;外部因素就是混凝土结构构件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地上环境和地下环境、水上环境和水下环境,包括温差、冻融和湿度、某些化学成分的含量、各种腐蚀性化学介质以及含酸碱地下水等等。而这其中,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最为严重的,则是混凝土碳化、碱骨料反应以及钢筋锈蚀。外部恶劣环境可谓是对混凝土碳化和钢筋锈蚀起直接影响作用的主要因素,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对于建筑工程和港口、桥梁等基础设施工程,其使用寿命和结构耐久性都十分重要。在对港口、桥梁、水利和建筑工程等混凝土结构工程,进行耐久性设计时,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规范规定,切实满足各项系数要求,确保此类工程在工作年限内的安全使用。
六、结语
建筑结构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在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必须根据建筑物的基本功能要求,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在多种方案中,进行比选分析,择优选择出最经济、最合理的结构设计方案,然后要针对每个结构构件以及结构体系,进行合理的结构分析和准确的内力计算,最后还需要各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和构造措施进行正确分析和精准计算。在设计时,切记采用结构设计规范中所规定的各项安全系数,以切实保证建筑物结构构件和整体建筑能够安全使用。
参考文献:
[1]范涛 试论结构设计安全度 [期刊论文] 《科技信息》 2012
[2]王伟 建筑结构安全度设计思考的探究 [期刊论文] 《价值工程》 2010
[3]熊志军 浅议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 [期刊论文] 《科技信息》 2010
[4]周涛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设计探析 [期刊论文] 《科技信息》 2009
论文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0 引言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分布及其组合特征进行评价和研究的过程,其结果可反映区域内土地资源的特点和优劣势,诊断土地利用合理与否[1],因此具有极高的重要性。本文介绍一种基于影像图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并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科技论文格式,对该校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本研究所使用软件为浙大数维信息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Walkfield信息化测绘系统2008版。所有数据若无特殊说明,皆为Walkfield的处理数据核心期刊。
1基于影像图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
1.1影像配准和定位
利用Universal MapsDownloader软件,从Google Map下载浙江大学紫金港
校区最大分辨率影像图,由228幅256*256像素的分幅图合成,分辨率为3072*4864像素。[①]UniversalMaps Downloader软件提供每幅分幅图的经纬度坐标,查询计算得到影像图的经纬度坐标。新建JZKZD(纠正控制点)层,使用“点输入”和“点测量”功能,输入影像图的经纬度坐标。将图像经纬度坐标转化为国家80坐标系,得到影像图的四角坐标。新建SGSJ(栅格数据)层,在该图层添加影像图科技论文格式,采用多点法中的三点仿射坐标转换进行图像定位,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1.2数字化
1.2.1建立图层
参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除JZKZD、SGSJ层外,在工程中建立ZJ(注记)、FW(房屋)、DLJX(地类界线)、DLTB(地类图斑)、XZJX(行政界线)和图廓层,共8个图层。
FW层建筑物用途分为:教工宿舍、学生宿舍、教学楼区、后勤用房、科研实验用房、文体用房、医疗卫生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商服用房、风景旅游用房,共10类。DLTB层按照《国标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标准),根据浙江大学紫金港土地利用现状选取林地、草地、住宿餐饮用地、住宅用地、科教用地、医卫慈善用地、文体娱乐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空闲地和沼泽地14个分类核心期刊。
1.2.2利用影像图和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分层数字化
(1)XZJX层数字化
根据浙江大学基本建设处公布的东区效果图[②],确定行政界线层。[③]
(2)DLJX层数字化
地类界线的绘制遵循以下原则:①地类界线以线状地物边界为参照绘制;②地类的划分遵循先粗后细的原则,先绘制容易区分的道路、河流等边界,然后绘制建筑物边线科技论文格式,最后划分建筑群内的空地;③主干道的人行道归并到交通运输用地,房屋边线及草地、林地边线作为交通运输用地边线的参照;④其余地类根据影像图和实地情况自然划分。
地类界线的画法采用“捕捉”、“Shift”借线、“剪断线”、“裁短”、“延长”等方法,提高准确度。绘制完成后,需进行后续两步处理:“悬挂点处理”,将未闭合的界线自动闭合,防止无法生成图斑;“圆弧折线化”,在walkfield中,圆弧构成的图斑无法计算面积,因此必须先将地类界线里所有的圆弧折线化。
(3)FW层数字化
根据房屋边界绘制建筑物边界,适当采用地物编辑中的“过点平移”、“距离平移”、“旋转”、“平移旋转”、“镜像”等高级功能科技论文格式,提高绘制效率和精度。另外,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对建筑物直接构面,建筑物边界不超过地类界线;②注意根据影像图的实际投影情况,对房屋进行屋檐修正,并进行房屋直角化平差,或直接用直角线绘制建筑物边界;③利用建筑物边界构面时碰到的有“洞”的面状地物,可利用“擦除”功能;④构面完成后,进行实地调查,查清建筑物名称、用途、层数、结构等数据,进行FW层的属性赋值。占地面积以每个面信息窗显示的面积为根据。
(4)DLTB层数字化
利用DLJX层科技论文格式,采用“选中线索自动构面”,在DLTB层生成图斑,并根据影像图和实地调研数据划分地类核心期刊。图斑间要求无缝隙、无重叠,因此所有图斑生成后,需进行“剖分检查”。根据生成的剖分检查层逐处修改,直至无错误。其中面积为0.000000的狭缝,原因在于相邻图斑的交界线结点数量不一致或位置不一致,此时可用顶点编辑查看,然后相应增加结点。最后进行属性赋值。图斑面积以每个图斑信息窗显示的面积为根据。
1.3地图制作
在图廓层分别画内图廓、外图廓、图例、比例尺等,插入指北针和各地类占地面积比例图科技论文格式,并注明图名。制作图例时,画一矩形面后利用 “阵列”功能生成多个矩形面,填色时在图廓层可编的状态下,选中DLTB相应地物,利用“设置为当前式样”功能,在图廓层生成相应式样并进行填色。最后生成紫金港校区土地利用现状图核心期刊。
2浙大紫金港校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1土地利用分类状况分析
根据walkfield软件结果(表1),浙大紫金港校区总占地面积为1703783.25m2,其中,科教用地和空闲地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18.72%和17.86%科技论文格式,其次是住宅用地、文体娱乐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大约在10%左右。占地面积较小的土地类型为医疗慈善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分别占总面积的0.18%、0.07%和0.05%。具体来说,浙大紫金港校区的土地利用分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类种类丰富,共涉及《国标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二调)中的8种一级类和9种二级类。地类的分布相对均衡,有57.14%的地类占地面积比例在8-19%之间,占地比例最大的科教用地也仅占总面积的18.72%。
(2)空闲地所占比例相对偏高,土地闲置程度严重。全校范围内共有304255.20m2的空闲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7.86%。主要原因在于本影像图摄于2007年,新校区的建设还在进行当中科技论文格式,如目前在建的生命科学学院院楼、体育馆和西部研究中心等在当时的影像图均未体现,使得空闲地的比例过高。
(3)湿地面积较大,利用价值特殊核心期刊。校区内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沼泽地分别占总面积的8.56%和3.18%,包括原始生态沼泽地和有“小西湖”美称的启真湖。紫金港校区毗邻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著名生态保护区“西溪湿地”,从整理规划上看,该校区可能会被纳入到大西溪湿地生态保护区的范围之内,因此其生态用地价值特殊,值得深入关注和保护。
表1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土地利用分类状况
一级类
二级类
面积(m2)
百分比(%)
总计
03 林地
145158.99
8.52
8.52
04草地
141840.16
8.33
8.33
05商服用地
052住宿餐饮用地
25620.91
1.50
1.50
07住宅用地
205092.48
12.04
12.04
0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083科教用地
318966.11
18.72
30.81
084医卫慈善用地
3072.38
0.18
085文体娱乐用地
181975.73
10.68
086公共设施用地
1170.95
0.07
087公园与绿地
18947.53
1.11
088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860.45
0.05
10交通运输用地
156888.17
9.21
9.21
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45805.93
8.56
8.56
12其它用地
121空闲地
304255.20
17.86
21.03
125沼泽地
54128.24
3.18
总计
170378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