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8:24: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工商管理基本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 200120)
【摘要】本文认为目标成本管理法是适用于主制造商- 供应商模式下商用飞机成本管控的一种管理方法,并对目标成本管理法和主制造商- 供应商研制模式的管理思想、目标等进行分析比较,认为两者本质上存在一致性,最后对目标成本法实施步骤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后续问题作了研讨。
【关键词】商用飞机研制 主制造商- 供应商模式 目标成本法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航空工业的日益全球化,以及商用飞机的高复杂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使得飞机制造商越来越难以独立完成研制任务,随之演化的是从简单的配套、转包生产等的研制模式发展到今天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主制造商- 供应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主制造商在充分利用各方资源的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面对成本管控的压力和挑战:在主制造商- 供应商模式下,主制造商不能只是专注于其内部成本的管理,而是必须对整个飞机研制成本进行规划和管控,引导整个飞机制造供应链上的成员单位共同降低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主制造商和众多参与方多方利益的实现,形成多赢局面。因此,主制造商- 供应商模式必定是一种多方协同研制模式,而共同探索有效适用的成本管理理念和工具是最终取得市场成功、稳固市场地位的关键所在。
二、主制造商- 供应商模式下商用飞机成本管控方法
目标成本管理法是将目标管理和成本管理有效结合的一种管理方式,在引入市场竞争的基础上,实行“倒推法”,将成本目标从产品的设计开始,一直贯穿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并不断反复实施,确保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的实现。这种管理理念是非常适合商用飞机竞争市场下演化形成的主制造商- 供应商模式的成本管理,尤其是在商用飞机的研发设计阶段。一般在立项论证阶段结束时作出的决策对飞机整个生命周期费用的影响程度达到70%,初步设计结束时的影响程度达到85%,因此在研发设计阶段使用目标成本管理法,能以市场的需求和成本压力引导设计的方向,从而真正有效地控制商用飞机的全生命成本。
首先,目标成本管理是适合市场竞争机制下的一种管理方式,其设定的目标是基于市场需求和压力,从而用来引导各参与方的成本管理目标。目标成本管理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成员单位之间的良性合作和协调机制,各方都必须对市场有着共同的认识,从而共同遵守市场法则。在整体目标成本的前提下,按照各自的目标成本,自行挖掘降本潜力,形成多合作方之间的良性协作关系。这个管理理念和主制造商- 供应商模式的思想是一致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主制造商- 供应商模式的宗旨也是要通过主制造商和多方供应商的协同合作,分别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努力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实现多赢。其次,目标成本管理法不仅仅适用于组织内的成本管理,更是一种适合组织间的成本管理方式,这个特点对于需要全面协调多方供应商的主制造商来说,无疑是一种非常得力的管理工具。
在主制造商- 供应商模式中,客机主制造商为了赢得竞争优势,在业务上日益核心化,逐步将其非核心竞争力业务转包给其他适当的企业,致力于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分工也必将影响外购成本在主制造商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使得主制造商必须更加关注各供应商的成本,以期实现整个飞机的目标利润。因此对主制造商来说,寻找一种适合跨组织的成本管理工具非常重要。
三、目标成本管理在商用飞机成本管控中的实施步骤
根据某型号飞机的市场定位和客户需求预测市场价格的接受性,通过对类似机型的售价调查预测新机型的售价;预测该机型的预计利润,从而计算出目标成本;比较估计成本与目标成本并评估生产设计的可行性;将目标成本在各供应商之间进行分解,将目标成本分解到各成员单位,在各参与方实现子目标成本的同时,共同享有成本降低带来的收益。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在主制造商- 供应商模式的商用飞机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对于主制造商来说,关键是在保证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将总生产制造成本合理分到各分制造商,并使各分制造商有一定的盈利空间,达到双赢的局面。在未来,如何寻找可行的方法分解目标成本、细化成本分解颗粒度、提高成本分解准确度是有效管控商用飞机整机成本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毕翠霞,徐峻,魏法杰. 基于价值工程的民用飞机维修目标成本分配[J]. 工业工程,2012(2).
[2] 张云玲. 目标成本管理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 商场现代化,2011(3).
>> 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经济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 工商管理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技能培训实践研究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职业发展导向下工商管理类人才多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环节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就业能力导向的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培养路径的创新研究 基于学科竞赛的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于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基于“双面向”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创业大赛实践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互动研究 基于知识管理过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商管理类学生理财能力培养对策的创新研究 基于素质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工商管理类应用型本科实习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模型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10-08.
[4]St. John’s College. How does St.John’s prepare me for my future?[EB/OL].
.2010-10-20.
[5]Duke University. Degree Programs[EB/OL].
http://registrar.duke.edu/bulletins/Undergraduate/2003-04/degree.pdf.2010-10-15.
[6]Brown University. Brown gives students the freedom to direct their education[EB/OL].http://brown.edu/academics.2010-10-21.
[7]杨静.张庆亮.中外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现代企业,2006,(10).
[8]严佳琪.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1,(7).
[9]胡兵.乔晶.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2,(1).
关键词:生物制药上市公司 智力资本 经营绩效
智力资本在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发挥了日益突出的作用,它在综合层面上体现了前瞻性和预测性,能够助力公司战略性可持续发展。艾德思歌摩(2003)以酒店业为研究对象,对智力资本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肯定了对酒店业的智力资本执行评估的可能性,证实了结构资本对酒店财务绩效提升度起重要作用。拉夫、沃尔特和纳丁(2009)通过分析欧洲26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企业网站上披露的智力资本信息,发现若公司能更好地披露智力资本信息便会享有更大的公司价值和较低的融资成本,将大大增加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度。生物制药产业作为医药产业的潜在领航者,探索其智力资本的构成指标中哪些是驱动经营绩效提升的有效因素,可以能动地推进自主创新能力质的飞跃。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本文借鉴Stewart(1997)智力资本划分的“三元说”,将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大类。借助岳璐璐(2011)和李冬伟(2012)反映智力资本维度的指标,本文采集并设计8个指标来分析生物制药上市公司的智力资本,选取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总资产报酬率反映的经营绩效。
(一)人力资本测度指标。人力资本是企业智力资本的核心,是最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要素,具有有效配置资源、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等市场应变能力,是一种隐性的创造力。随着公司员工接受高等教育程度的提高,其独立思维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工作执行起来也能够更有效率。作为能够使用或研发某项技术的载体――技术人员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因而,选取技术人员比例、高等学历人员比例来衡量人力资本,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技术人员比例与经营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2:高等学历人员比例与经营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二)结构资本测度指标。在现代生物制药公司中是否拥有关键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公司整体的产品领域,还为公司近期甚至是远期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管理费用反映公司对推动规范化管理的建设工作和公司内部管理行为和方式的投入情况,同时管理费用还列报了当期公司的研发投入。本文选取无形资产比率、技术型资产和管理费用率比例来衡量结构资本,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无形资产比率与经营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4:技术型资产比例与经营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5:管理费用率与经营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三)关系资本测度指标。销售费用代表公司的市场营销能力,体现为对销售队伍的建设以及对管理的投入。在依据细分市场的基础上完善销售队伍的分组管理,有效地提升了队伍的专业化学术推广、销售市场管理能力,直接作用于销售收入的增长。较高的向主要客户销售产品的金额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客户对公司产品的品质与合作信任关系得到了充分满足,稳定的供应商关系可降低企业为寻找新供应商支付的成本。基于此,选取销售费用率、客户比例和供应商比例衡量关系资本。假设如下:
假设6:销售费用率与经营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7:客户比例与经营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8:供应商比例与经营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选取与数据的筛选。本文选取2010-2012年沪深两市A股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样本选取标准如下:剔除数据缺失和ST的上市公司,保证样本性质的一致性,最终得到220组样本观测值。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锐思金融数据库以及巨潮资讯网的经审计的年报,对不可直接应用的非财务信息通过excel进行手工计算整理,在实证研究过程中主要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指标说明。借鉴刘超、原毅军(2008),卢馨、黄顺(2009)等人的研究成果,构建如下模型:
Roa=α0+α1Tech+α2Edu+α3Intang+α4Techass+α5Adm+α6Ope+α7Sup+α8Cus+β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总资产报酬率的最小值为0.015,最大值为0.351,均值为0.891,说明不同上市公司的总资产报酬率差异较大。高等学历人员比例的均值为0.493,说明医药上市公司受高等教育人员的比例处于中等水平。
(二)相关性分析。分析发现,总资产报酬率与高等学历人员比例的相关系数为0.239,二者显著正相关;总资产报酬率与前5名主要客户比率和技术人员比率在5%水平上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6和0.135。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等学历人员比例、技术人员比率和前5名主要客户比率可以成为生物制药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驱动因素之一。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2)。
1.回归方程调整的R2为0.363,P值为0.000
2.高等学历人员比例(Edu)的回归系数为0.052,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高学历人员比例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与假设1相符;技术人员比例虽未通过t检验,但t值非常趋近于在10%水平上显著的t值且符号与预期符号相符,这可能是由于部分公司在生产和研发的环节重新做了部署与调整,对技术员工数量有了一些影响。无形资产比率回归系数为0.184,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无形资产比率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与假设3相符;技术型资产比例的回归系数为-0.381,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符号与本文所预期的相反,与假设4不相符,可能是由于部分上市公司在报告期期间对公司的技术型资产作了处置,导致数据变少,与总资产相比之后数值过小而引起的偏差。在关系资本中,客户比例回归系数为0.056,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假设7相符;销售费用率和客户比例与经营绩效不相关。
此外,表2中还呈现了共线性统计量“方差膨胀系数”(VIF),该统计量主要是用来判断多元回归方程是否存在共线性问题。如果VIF>10,表示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重合的问题。表2中8个主要自变量指标的VIF最大为1.597,远远小于10,因此本文选取的自变量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到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Roa=-0.279+0.052Tech+0.184Intang+0.056Cus
四、结论
本研究的实证检验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构成人力资本测度指标之一的高等学历人员比例显著正向影响经营绩效,在生物制药上市公司这样的高新技术公司,员工素质标准越高,绩效表现优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要想在行业中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在对人力资本立体化发掘利用上给予更多的关注,且这种关注不能仅局限于短期。构成结构资本的无形资产比率显著正向提升经营绩效,显著性水平仅微微低于高等学历人员比例。由于此类上市公司主导产品不断接受改造升级,技术创新必须紧紧跟随其发展。且外部投资者和国内外的研发团队更倾向于与其开展本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协同创新。此外,构成关系资本的客户比例显著正向提升经营绩效,表明公司可建立持续性战略客户机制,与这些重要的客户建立并维系互为企业增长助力的持续性战略合作关系,可助力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价值增长。X
参考文献:
1.王曙,程李梅.成长型企业智力资本与绩效相关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05).
2、门类:工商管理类;
3、专业名称:会计学;
4、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丁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5、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会计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从该专业四年所学的课程可以看出,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1.通识课程。所谓的通识课程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思考力、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判断力等。我院为更好的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相继开设了大学英语、微积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概论等隶属于通识教育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同时,对学生气质和校园文化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2.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我院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开设了诸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概率统计、宏观经济学、财务管理、经济法基础等学科,这为之后该专业的学生更好的学习专业课打下了基础。
3.专业课。严格意义上来说,工商管理专业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方法与技术的科学,该专业范围较广,所学课程较多,大致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诸多科目,为此,我院开设了管理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生产与运作管理、公司战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课。通过开设这些课程,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初步具备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二、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工商管理毕业生能力分析
为了深入的了解企业对工商管理毕业生能力的需求,本文通过调查企业以及查询各种资料的方式,得出了以下结论: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需求除去必要的专业知识外,还对其沟通表达能力、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以及学习创新能力也较为看重。
1.专业素质。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企业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⑴.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⑵.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⑶.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和问题的基本能力;⑷.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⑸.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⑹.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沟通表达能力。在调查中,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指出:应届毕业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是他们聘任人员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在当前经济形态下,不管何种单位,都离不开分工与合作,而良好的沟通是团队合作的基础,企业内部成员内存在着不同的分工,而不同的成员必须合作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只有具备较高的沟通表达能力的成员,才能在沟通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合作做事,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为此,一些部门负责人针对该指标列出了具体的标准,主要有:①日常中能够熟练地使用普通话同他人进行交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②能够团结队友并且有出色的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等等。
3.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包括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合理的价值取向、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本文调查中,多数企业表示,对于那些有德无才的人,他们将培养使用;而那些有才无德的人,便限制使用。从中可以看出,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4.学习创新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观念、知识融通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积极想像能力、能动应变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同化顺应能力等。归根结底,学习创新能力就是把知识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这对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运用的好,便能大量增加企业的产值。
三、毕业生综合素质状况与就业岗位要求对接分析
对宿迁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以及企事业单位实际所需要的工商管理毕业生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为更直观的表现其中的差异,本文据此得出如下图表:
由图所知,企业所需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并不是最强的,用人单位相对而言更注重的是应届毕业生的道德心理素质和沟通表达能力,较注重学习创新能力,对专业素质的需求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强烈;作为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往往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在学习创新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道德心理素质方面的表现却差强人意。这就使得应届大学生所具备的素质不能较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这其中固然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也应予以重视!在众多高等院校中,都有这样的一个特性,教学上面最重视的是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对专业课格外的重视,对学科基础课程较为重视,而对通识课程最不重视。学校以为专业课才是正真的课程;教师以为教专业课才是真正的专家;学生也以学好专业课才配得上自己的专业称谓。然而,通识课程常用大班上课,通识课程人人教。久而久之,学生的专业素质加强了,但是综合素质却减弱了,这对学生的就业将产生不利的影响。笔者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两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去应聘,用人单位在看了两人的在校考试成绩后,出人意料的将综合素质得分较高的应聘者招为公司人员,而那位专业较好的应聘者只能另谋出路了。
1引言
198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商管理是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在下面设置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6个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从引进至今不过20多年,本科专业点由1998年的1276个增至2866个。目前全国本专业的在校学生大约为50~80万人,每年约培养出10万名本科生。随着在校人数逐年增加,工商管理专业已成为我国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重要渠道。
2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办学现状
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表现在与该校其他学科交叉渗透,重视实践、教学、科研、企业咨询相结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教育独具国际化特色,与美国的哈佛商学院和马里兰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等的管理学院以及摩托罗拉、西门子、爱立信等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等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与国际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接轨;吉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汽车、机械加工行业培养人才;武汉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大内容,以涉外企业的经营管理为重点;中山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是系统掌握现代化管理与经济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手段,掌握电子计算机在管理工作中基本应用技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特点是对组织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企业管理等工商企业管理的主要职能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着重进行教学训练;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注重以科研与学术交流促进教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主要为公司企业培养“具有一定工程技术知识”的高级工商管理复合人才。
目前,工商管理按照大类进行招生的学校包括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贵州大学、兰州大学、汕头大学等。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学生入学后先接受通识教育,再进入院系学习,在一、二年级,学校打通院系界限,按专业大类组织教学,重点建设全校性公共课程和学科大类平台课程,形成公共基础课和基础课的统一标准;在三、四年级,从大学三年级根据前两个学年的成绩和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定具体专业。从国内按工商管理学科大类招生的看,实施工商管理学科大类招生的大都是重点大学、综合性院校,而地方工科院校则推行较少。
3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培养模式的探索
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原则下,从现行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出发,借鉴国外经验以及我国重点大学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我国地方发展的实际需要,构建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图1)。图1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分专业培养模
式目标选择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的目标,是构建“两平台”+“专业主干”、“方向”+“实践”的培养模式,使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培养出的学生,能以适应社会能力为核心,以素质培养为基点,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方式、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为主要途径,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夯实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强化综合管理能力和执行力等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构建“两平台”+“专业主干”,“方向”+“实践”的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分专业培养模式,实现“通识为基础、经管为根本、工程为特色、实践为手段”的“四位一体”的培养架构,突出地方性、创新性、实践性、特色性。
(1)地方性。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分专业培养的根基必然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这是一种天然的“亲缘”关系。地方工科院校肩负着为区域性经济发展服务的历史使命,同时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也影响着他们办学特色的形成。
(2)创新性。进行开放型工程教育训练平台的研究与实践,建设“三实一创”教学基地,即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3)实践性。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分专业培养模式,不仅表现在创新性上,而且表现在工程能力的实践性。现代工程教育要回归工程实践,加强工科大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4)特色性。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根据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准确定位,充分发挥智力作用,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方向课、选修课,体现其特色。
3.2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实践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大类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工商管理类专业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做事、做学问同步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富有求实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依托“大土木”,培养具有大土木背景的专业人才。该院对学生采取按专业大类招生,实行宽口径、厚基础、专业自选的培养模式。
(1)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通识教育基础课和工商管理类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在三年级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学院开设的专业方向和个人意愿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该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所设的专业方向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
(2)在大类平台课上进行统一,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时都进行了统一,优化资源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该专业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学制四年,采取1.5学年,即前三学期按照工商管理大类学校相应学科平台课,第四学期开始分流。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工商管理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模块,实践、创新及课外课程群。
【关键词】工商管理 人才培养 措施
一、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暴露了种种的不适应。首先,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我国几乎所有的普通本科院校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管理专门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得到有效缓解,从企业实际需求和学生毕业的流向来看,这一定位目标值得商榷。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准确使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其次,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由于培养目标的无差异化,课程体系僵化雷同,缺乏柔性,导致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专业特色无法体现,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缺乏竞争优势。
(2)课程体系过于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是一种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而每门课程都力求很完整、很系统,课程之间存在很多重复内容,课时总量膨胀,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缺乏。
(3)对实习实训教学的忽视。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必须注重应用。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虽有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缺乏整体设计,设置针对性差,实训效果差,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差,职业岗位适应缓慢。其三,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是长期以来的主要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创造性的才能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二、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新构建
(一)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不同于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技工,应用型本科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科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即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还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系统地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懂经济、法律和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应用型本科”学科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有行业背景的院校或专业来说,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对于没有行业背景的专业或就业面比较广泛的专业,其可操作性就比较难,即便是同一行业,随着企业规模大小不同、生产类型不同、生产经营的复杂程度和管理水平的不同,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积累和验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科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主导,以实施动态的模块化教学为基本手段,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学科为依据,就是在设置教学内容理论体系及相关课程时,仍然应参照普通本科的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结构体系,这是因为:①普通本科学科的划分,实际上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其功能本身就内含着职业性的要求,所以各个本科院校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应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上下大功夫;②用型本科的教学水平应达到普通本科的水平,应明显高于高职高专教育水平;③要考虑部分学生后继发展,报考研究生的需求。第二,以职业能力为主导,就是在调查和分析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管理岗位群主要职能的基础上,按其要求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学科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明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学了什么,会干什么。第三,以实施动态的模块化教学为基本手段,就是按照典型的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岗位群(职能部门系统)的功能为主并参照社会相关职业群体的业务范围,组织相关理论与实践技能合一的教学模块。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及各模块之间的组合,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可以进行动态调整。第四,专门设置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教学模块,作为必修课内容。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造。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