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8篇

时间:2023-08-12 08:24: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篇1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还较为不足,需要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特别注意。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和对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0引言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然而,在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关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和考试能力,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导致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新的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1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

首先,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均较为落后,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力度不足,学习效率较低。语文教学对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这要求我国语文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但是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导致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有效率严重受损;其次,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还有待提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水平,目前我国小学语文任课教师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引起重视。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自尊,认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要保持威严的形象,导致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较少,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灵活性。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2.1深入挖掘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知识,例如人与人相处的知识、人与自然相处的知识、为人处事的道理等等,而这些内容和知识的挖掘正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压善于挖掘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在挖掘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教师要向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还需要采用情境创设和情感导入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教师要学会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蓝色的树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想象:“你们觉得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学生会说是绿色的,然后教师引入课题:“可是今天我们的主人公画的树叶却是蓝色的?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然后学生会说:“因为她的同桌不愿意将绿色的铅笔借给她画树叶。”然后教师再问:“那么你们觉得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如果是你的同桌像你借铅笔、橡皮或者像你寻求帮忙,你们应不应该帮?”让学生透过文章的表面看到内在,促进学生的内在修养;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情感导入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在一些动物类或风景类的文章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表面的知识内容外,还需要告诉学生要学会与大自然和平相处,要爱护动物,珍惜动物,不能够随意伤害小动物,也不能够随意损坏植物等。

2.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与人、与自然相处的道理,更加要引导学生能够主动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那么如何租到这点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由自己的不足之处的,要虚心接受被人的建议,并不断向优秀的人学习[3]。例如在《我们成功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够成功,因为自己一定有很多的不足,但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学习,最终一定可以获得成功。”“同学们在识记的生活中是不是也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呢?来跟我们分享下吧!”这样的教学方法即可以强化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2.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决定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状况,要求学校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意识,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更加主动的加强要学生的联系,多关心和照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开展高效的班级活动[4]。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完善考评机制的方式来督促小学语文教师的行为,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这样,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也才能够得到真正落实。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还存在严重不足,这主要与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求教师在新形势下要深入挖掘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高,同时要求学校要采取有效是,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谢玲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集体感和责任感培养策略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4:183.

[2]张春玉.让人文思想浸润学生心田———谈语文学习中小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9:212.

[3]蔡颜.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8:194-195.

篇2

新课改明确提出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语文是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1.1 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学习其他科目奠定基础。如,学生解数学题时,若是不能理解题干的意思,是无法把这道题解出来的。

1.2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小学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使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1.3 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国家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是相吻合的,通过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2.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素养的培养策略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时,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在对待学生时要关爱学生、善待学生,像学生的长辈一样包容学生犯的错误并及时进行纠正,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让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爱和温暖。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获得学生的信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间接的带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其次,教师注重有效的课堂导入,利用有效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黄果树瀑布》这篇文章时,教师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查找与黄果树瀑布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课堂一开始教师向同学们介绍自己节假日出去旅游的时候发生的小故事,并展示自己出去旅游时的照片,并询问学生去过哪里旅游,在以后的假期中想要去哪里旅游等问题,听完学生的回答后,教师自然的通过向学生们推荐一个旅游的好去处引出黄果树瀑布,然后展示或播放与黄果树瀑布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开始文章的学习。在课堂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播放视频,将黄果树瀑布直观的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外,还可以利用游戏、画画、猜谜语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挖掘教学内容中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连接点,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为了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教师要要认真的阅读教材,深入的挖掘教材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时间和教学方法。以《雨点》的学习为例,这是一首儿童诗,主要描写了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状态,体现了雨点在不同状态之下的不同情调。教师在准备这首诗的教学时,要注意收听天气预报,选择天气阴沉或是下雨的时候学习本课。课堂上教师询问学生"外面天气阴沉沉的,同学们觉得会下雨吗?"学生们一定会说"会。"然后教师接着询问学生"同学们,你能描述一下自己见过的下雨的情景吗?雨点会落到哪些地方呢?"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下雨场景,思考雨点可以落在什么地方,然后自然的让学生阅读这首儿童诗,了解雨点落在不同地方的不同状态。随后,教师带领孩子们跳出课本的限制,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仿照儿童诗中的句子的结构自己编一首儿童诗。如,雨点落尽花丛里,在花丛里歌唱。雨点落进树林里,在树林里玩耍。雨点落尽喷泉里,在喷泉里洗澡。雨点落尽荷叶上,在荷叶上打滚。下雨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亲眼见到过的,在教学《雨点》这一课时,教师合理安排上课的时间,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雨,自然的引出学习的主要内容。

2.3 小组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展开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课堂。以学习《卢沟桥烽火》为例,这篇文章主要描写的是卢沟桥事件,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们自己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随后,按照语文成绩、性格特点、座位远近等因素将学生划分成各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本篇文章的探究式学习。在学习前,教师向学生们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如,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通过搜集资料详细了解的发生原因、发生经过和结果;搜集相关的战争故事,并讲给同学们听,从中体会军队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分工合作,一名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的战争资料和战争影像;一名学生化身记者采访家或学校周边的老年人,收集与相关的信息;一名学生搜集与卢沟桥相关的战争事件,了解战士们在战争中的顽强战斗。学生分工合作搜集了充足的资料后,结合资料中的内容再次阅读课文,共同确定文章的段落的划分方法并总结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将小组的答案整理成PPT。上课时,每个小组分别展示PPT,讲述自己是如何搜集资料的,本小组的答案是什么。每个小组展示完成后,教师对学生们提出的见解进行总结、提炼,和学生共同确定文章中描写的卢沟桥事件的主要发展脉络及文章中体现的主要感情。

篇3

一、语文教学中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使他们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在语文学习中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为今后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要在教学中担负起培养科学素质的责任来,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助一臂之力。

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目的要求中,多次提到要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如“利用教材中的科普知识培养小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的教学要求写进了课文的“导读”中,明确地要求在落实的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一年级下册第八组导读: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导读”中有这么一句话“同时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立志为祖国现代化作贡献的教育”;四年级下册第三组“导读”中写道: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增加科学知识,受到爱科学、学科学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从这可以看到语文学科对培养科学素质的注重。

二、在语文学科中培养科学素质的策略

(一)通过挖掘课本题材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语文教学并不是一门可以独立的学科,在它里面也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如介绍在我们身边的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的发明,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为孩子们解开一个又一个谜。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组就是以科学知识为专题编写的,三年级下册的第六组课文是围绕“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专题编排,有写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还有展示现代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每一册中都少不了科学知识为专题的内容,这不但可以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究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之后,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一步发散思维,海阔天空地畅想,激发他们探索奥秘的兴趣,或者布置学生写一些结合课文内容的短小幻想作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此之外有关新材料、新能源、空间科技、生命科学等现代科技知识,可以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将现代科技知识传输给学生,从单纯的语文教学转向“有关科学”的综合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充分利用语文素材培养小学生科学观。

科学观顾名思义就是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只有具有科学观的人,才能在今后高科技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科学品德是从事科学活动的灵魂。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可用科学家的事迹,科学成就等,对学生进行科学基本道德、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教学《詹天佑》、《李四光》、《居里夫人》等课文时,要教育学生懂得科学探索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对科学成就感的向往。

此外,还可以举办故事会,通过让学生讲述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科学精神教育与熏陶,进一步激发学生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使学生懂得了探索科学奥秘,掌握先进技术,都要付出辛苦劳动和一定代价,遇到挫折和失败要锲而不舍,不断进取。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1、巧设问题,激发学科学的兴趣。

兴趣往往能诱导孩子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能使孩子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关科技内容的问题,以此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在学习《月球之谜》时,通过提出“你最想了解月球哪些方面的知识?”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研月球的兴趣。类似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解答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去学习。

2、积极引导,授予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更迅速地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它一经内化就能使智力得到发展,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通过图言文结合,教会孩子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懂得观察、一边观察一边想像的习惯。如读完《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启发学生做增补内容的练习。你还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针?从而使学生思维扩展性和创造性也相应得到提高。

3、课外延伸,传授科学的知识。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册都有几篇课文是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限于向学生介绍科普文章中的科学知识,而应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查阅及交流,有的放矢地把有关知识传授于学生。如在教授《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时,小学生认识到小鱼、老牛、燕子的尾巴分别有不同的作用,在授课时,对于有关知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有关段落相机渗透。课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资料,互相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坚持这样做的话,就能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常识,引发他们主动地留心身边的科学,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探索、发现的欲望。

篇4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为此,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现就自己的一些体验抛砖引玉,浅显地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1.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优化教学环境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1.1树立大语文学科观念意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1.2构建语文学习的硬件条件。就语文学科教学来看,基本的教学硬件条件有标准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构建这些硬件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2.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构成

2.1基础的文化知识。基础的语文文化是小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最基本的出发点。语文文化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文学知识、文艺知识等等多个方面,而一般对于小学生来说,基础的文化知识则包括汉语拼音知识、词语知识、句子知识、文学知识、修辞知识等等。这些基础的语文文化知识能够对小学生的言语做出一个很好的规范,是小学生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必备条件之一。

2.2丰富的语言积累。语言积累既包括课内的语言积累,也包括课外的语言积累,课内的语言积累指的主要是在语文教材上所得到的语言积累,包括对字词的掌握以及对古诗文和文章片段的阅读和背诵,课外的语言积累指的主要是在课外时间通过扩展自身的阅读量来进行的。由此可见,阅读是实现丰富的语言积累的最主要的方式。

2.3初步的语文能力。语言能力指的就是一个人的言语能力,主要由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组成,言语是我们与他人顺利地进行信息传递的最有力的工具。在语文的范畴内,言语能力主要指一个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主要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言语交际的过程之中体现出来,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对小学生在听、说、读、写、语感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

2.4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需要教师的辛勤教学,同时小学生也要能够具备一定的能力去掌握语文知识和言语能力,这时就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只有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更加容易地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比如:善于创新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敢于提问的习惯等等。

2.5丰富的语文情意。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情感,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学生们要能够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到汉语言文字中的优美,吸收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精髓,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培养语文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3.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应注意的问题

3.1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形成长期坚持的观念。小学生语文素养重在一个"养"字,"养"字所代表的就是需要一个过程。"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通过科学训练和培养的,而且这个过程有长期性和阶段性。搞一次、两次语文活动不可能改变现实的学情,只有长期不懈地做下去才能有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必须有一种打持久战的精神,从课堂、课外到活动课,从第一、第二到第三学段,不断地坚持下去。也许在活动的初始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甚至有可能因为活动趣味性,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但凭笔者的经验,只要你肯改进,肯坚持,终有一天可以看到你日复一日辛勤劳作的果实。千万不要因一时的失败而否定一切,走回大讲特讲习题卷纸的老路,让生龙活虎的课堂重回以往的死气沉沉之中。

3.2注重多种形式结合评价学生。小学语文活动中的评价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评价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表现不应该是简单的一种形式。"评价要及时、公正、客观。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评价学生不只单一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尽量不用量化考核,而使用综合性评语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表现。其一教师应注意应用形成性评价。教师应搜集能反映学生参与语文活动过程的材料,如活动中的发言记录。活动后的反思、小结,几次活动中的阶段性进步等,注重过程中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与过往的表现相比较,给予恰当评价。其二教师应多运用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的评价方式。每一次活动的最佳应由学生评出,教师只能做适当的引导,说出评价的尺度,而不能左右结果。评选的过程中应该每一位学生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而被评选者应说出对自己的评价。这样就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能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3.3在语文活动中教师应作内容的发现者、创新的点拨者。内容的发现者。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每一个班级都有不同的特色。因此每一个班级也都应该有适合于他们的语文活动内容,利用语文活动发扬优点,训练缺失,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动向,善于也乐于发现学习生活中的小契机,最终使其转化为语文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5

关键词:语文素养 小学生 培养

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小学生在学习当中所形成的语文能力和掌握了解的语文知识、以及培养形成的思想情感、对语言的理解和经验积累,以及日常学习当中形成一种语感、自身的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和所感受生发的审美情趣、感知实践中发展的个性品格等因素的结合和统一,是确定正确的学习方向、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根本性条件。所以,它的形成和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来讲不可或缺,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讲,如何培养其语文素养则是需要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有效互动、兴趣引导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1]。”语文是一门语言课程,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正是丰富词汇,增强理解、表达和概括能力的时候,所以在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多与学生们进行课上的交流和互动。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另一方面有效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学习当中进行了思考的习惯,锻炼其沟通与表达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生们学习古诗《乞巧》一课时,可以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我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有哪些著名的诗句。那么在这些节日当中,哪个节日是和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有关的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感人故事呢?这故事又和我们所要学的这首诗有什么关系呢?这样通过教师基于学生节日兴趣的引导,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剥开古诗所涉及的典故和含义,不仅在课堂交流中增加了学生们的节日知识,提升了他们讲述故事的能力,复习了和节日有关的诗句,还加强了学生们在学习当中的思考和关联能力,使他们懂得了探究文字当中所蕴含的深意。

二、点滴积累,集腋成裘

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点一滴的汇集和积累,它不是一促而就的,而是要在日常的学习和阅读当中,善于发现、善于采集、善于诵读、善于结合、善于运用。通过学习、练习和实习,将那些优美的、动人的、精彩的、感动的、形象的、丰富的锦词佳句深深的记在心里,蕴于脑中,将其融会贯通、融为一体,将其灵活运用、自由结合,将这些积累起来的一个个“珍珠”串连成一条美丽的“项链”,将这些精华汇集运用成为自己的语言。这,也可称之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那么怎样做好日常的汇集和积累,怎样使学生自发积极地进行积累呢?首先,要拓展阅读面,加大阅读量。多撒网、多捕鱼,不亦乐乎;其次,是要多动笔,多记录,多写作。俗话说,好记性不如赖笔头儿,记录下来则会更加深记忆,备用备查;再就是要多读多背,将死记硬背的东西形成记忆,以便使用时提取。“因为开始学到的只是死的知识,积累得多就变得熟练,熟能生巧,烂熟于心就可以做到融会贯通,这样的知识才能指导你做人做事,进而成功。[2]”

三、良好习惯,学习保障

良好的语文素养有赖于良好学习惯的培养和形成,它可以促进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还可以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的学习规范化,是培养语文素质的基本要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日常教学开始,万事开头难,只要开了好头,后面的事情就顺畅多了。“在教学之初用一段时间,重点建立教学常规,规定学习语文的基本要求[3]。”也就是说从课前的预习到课中的阅读,再到课上的理解、课后的练习,在这样的环节当中,建立起语文学习的规范基础要求,从而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教师再在课堂的实践当中贯穿一些科学适用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帮助学生们更加积极高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素养的形成。

四、勤学好问,提升素养

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当中的有力工具,是学习主动探索的标志和学习积极性的体现,有问题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学习,是经过理解、分析、思考过后而产生的对于知识的求知欲望,是对知识的探寻和追索。在语文学习当中,基于学习的疑问所产生的问题是最具有学习精神的问题,因为它是学生们自主思考而提出来的?带有他们的切实疑惑和一种探寻的急切心理,希望知道问题的答案和原因,也就有着更多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会更加积极的投入问题的探寻,提高学习的效率,提升语文的素养。在这过程当中,“教师要在把握文本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筛选,筛选出“ 共 性 ” 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研读课文、查找资料、分工协作自主去解决问题[4]。”正是在疑问、提问、解决的过程当中,学生们得以掌握学习当中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体会到学习当中的付出和收获,从而大力提升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五、结语

当前时期,在新课改的要求和指导下,语文素养,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语言、文字的掌握,而是每个学生整体素养的养成和发展,是帮助他们学习知识、认知世界,个体丰富的必要而基本的修养。我国文化深厚丰富,语言文字更是精华荟萃,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语文学习来掌握和传承。总而言之,语文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依靠课堂上的学习,更要凭借日常练习和生活当中的实践和应用;不仅要读还要背、不仅要背还要去感悟,要去写作、去实践。当然,还要依靠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提升,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探究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贵全. 浅谈培养语文素养的“四要素”[J].山西:新课程:小学, 2010,(1):38-38.

[2] 单晓菲.浅谈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四川: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 04) : 155-155.

[3] 徐桂芝.浅谈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河北:学周刊B版,2011( 04) : 54-55.

篇6

【关键词】语文 培养 学生 语文素养

所谓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方面的修养,诸如:爱国情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感、思维、语文技能(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品德修养、审美能力等等,都属于是语文素养的范畴。而这些内容与学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此,作为教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开展多元化的语文活动,促使学生形成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自主的或者合作式的完成一些学习任务,加之,小学生有着一颗童心,喜欢娱乐、活动,结合学生的这个心理、生理特征,教师可以开展多元化的语文活动,借以让小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发展语文思维等等,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如:笔者在朗读教学中开展多样化的阅读形式:充分朗读、分层次朗读、个性朗读等,进而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力争深入的了解阅读文本的语言内涵,提升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则通过“表演”的方式来让学生深化对文本内涵、思想的体验和认知,即:师生共同将阅读文本改编成为“剧本”,将课堂变成“舞台”,将阅读文本以话剧等方式来表演出来,这样,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能够真实的感受人物情感、事物冲突、矛盾统一等,能够实现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深入了解,借以很好的丰富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二、延伸语文教学范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单一的重视对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其他综合技能、语文素养等方面的渗透,使得课堂教学范畴有着很强的限制性。新课程实施以后,强调了技能、素养的重要性,要求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或者为学生创设特定的、适合学生探究、发挥自我的教学环境,来让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去学习知识、总结教学方法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升综合技能和素养。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自己一定的独立思维和自主选择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结合其特点来构建课堂教学,即:小学生爱玩,教师可以开展娱乐性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所在,进而,才能用心感受语文教学,逐渐增强自我的语文素养。如:笔者在预习环节,为学生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求知过程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诸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结合、具体演示、讲故事等方式,诱发学生产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空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表达自我观点,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而,有助于延伸语文教学范畴,丰富课堂内容。这样,让学生在没有限制的环境中,能够有效的发展其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深化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对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做了明确要求,即:3 ~ 4 年级:“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5 ~ 6 年级:“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辨别词语的感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我们知道,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其阅读语文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文化的韵味,如:诗歌的形式无论在外表段落的安排上还是句子之间的押韵上都能够凸显语文的魅力,展示我国文化底蕴。而这一切的实现,需要教师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真正的融入到阅读文本中与作者、文本形成深入对话,进而获取一定的情感体验,认知其内涵,同时加之朗读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进而实现深化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总的来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理念,小学高年级语文教育有着基础性的作用。作为教师在不断提升自我知识素养、语文素养、人格素养的同时还应重新定位语文教学,以生为本,理论加实践,全方位的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建策. 耕读文化. 让童心在田园诗中栖居——永外实小“探寻楠溪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侧记[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5) .

[2]蔡春梅. 预设和生成给课堂插上腾飞的翅膀蔡春梅[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9) .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文学意识 文学素养 阅读

李祖荣在《浅析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石作用——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思考》中提到:“小学语文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在对学生语言、认知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同时也担负了道德与审美的教育作用”。可见,小学的语文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是较大的,而文学素养在这里是指学生在文学创作、交流、传播等行为以及语言、思想上的水平,文学意识是指文学作品引发的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一、培养学生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的目的及重要性

我们所说的文学是指包含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之类的文体,而文学素养则是一个人或者组织在文学的创作、传播和交流等行为及语言、思想的水平。而要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就要知道什么是语文。语文是百科之母,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及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统称。在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过程中,语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时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可以说,语文作为主要学科,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桥梁。培育学生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激发小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潜力和兴趣,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培养的过程中,还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他们的个性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从古至今,教学都按照“因材施教”的方法去教学,但是在实际中,能做到的是少之又少,很多小学教师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方法单一,甚至有些枯燥。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只能机械的学习,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小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严重缺乏。

教师的儿童读物阅读量少,小学生在课堂上吸收到的知识太少。对于小学生来说,儿童阅读物就是他们开阔视野汲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但是在课堂上,小学生只能学到书本的知识,他们对文学的感悟能力不强,对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不强,的享受不到文学带给他们的乐趣,教师阅读量过少,没有充分发挥对小学生的启蒙教育作用。

三、培养学生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的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培养小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是处于语文学习启蒙的关键阶段,如何学好语文,为其他科目打下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工作。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过于枯燥乏味,很难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培养小学生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是产生了很多的阻碍。21世纪是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节省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多媒体在声音和视觉上的运用能更好的帮助小学生吸收知识,牢记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阅读多种文学体裁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小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过少,要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小学生在这个阶段既非常贪玩又非常爱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并且阅读的内容要多种多样,阅读多种文学体裁的作品,可以让小学生的文学视野得到开阔,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培养小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沟通、交流、为人处事等方面得到提升,提升个人魅力。

(三)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学读物中的内容

文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学的写照。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作者从生活的感悟中得来的,其中包含的生活哲理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小学生的启蒙教育尤为重要,一个人的素质教育应从小抓起,小学生在读物里徜徉文字的海洋,在里面看到了一个用文字构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小学生学到他们从未遇到的知识,然后结合生活实际,用书本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这种书本与生活结合的方式就是培养他们文学意识和文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四)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

小学生要养成动笔的好习惯,在文字中培养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小学生每次考试都会考到作文这一项,但大多数小学生的作文都写得不好,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平时很少动笔,不仔细观察生活。小学生从小要学会写日记或者动笔随时记下的生活中的感悟,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这些记录下的东西就成为了写作的素材,就不愁动笔没东西可以写。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可以增加小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不光是在课堂上教授,更要在生活中去慢慢养成。我们不但只看到培养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在另一方面,要看到小学教育对中国百年教育大计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灵活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学知识,而是当成一门兴趣学科,让小学生在学习里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刘慧.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篇8

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语文实践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一种行为认知的发展迅猛期,在此阶段的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态度、方式都将为今后扎实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及蓬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语文素养的培养内容

何为语文素养?这是个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但只有在理解了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谈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谈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才能谈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回归。

基本的语文素养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培育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其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最后,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语文素养的培养特点

1.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综合性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言文字是人们处理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基础,语文素养是对语言文字正确运用的一种技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处理教材上的信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和空间,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来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学习,增强学科的完整性,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2.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语文也是一门工具,其最终目的还是体现为受教育者的社会实践。实践是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是语文素养的形成途径,是对语文素养的一种检验。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遵循规律,通过大量的课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内化语文知识点,提升语文运用技能,在实践中达到语文教学目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阶段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平缓上升的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能一蹴而就。在语文教学中,要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把握住各阶段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根据各阶段的学生特点,认真抓好“三维目标”的落实。注重各阶段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保障小学阶段语文素养整体性的关键。

三、培养语文素养的三大方向

(一)创造语文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1.提升班级语文氛围,铺垫学生语文内涵

环境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意义是无比深远的,好的班级语文氛围建设,能让学生耳濡目染,终日沉浸在书香神韵中,在潜移默化中厚积而薄发。可以设置一个“趣味语文”栏,让学生自己课外去收集趣味语文的资料,如名人轶事、妙联巧对、文人趣事、历史回顾、语文常识等,每两周一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设置一个“我家有趣事”栏,让学生用随笔的形式写写自己家的趣闻趣事,来分享自己的快乐,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形成一种氛围。当然,任何事物都是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些需要老师积极去引导,让学生慢慢养成一种习惯,激发潜在的内涵。

2.积极开展语言训练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训练方式,能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在活动的双边交流中有效落实一定的训练目标,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活动的设置上,可以依据教材上的活动任务来开展,也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来开展。

3.丰富语言的积累,打造书香班级

“腹有诗书气自华”。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法宝,只有不断扩大知识面,增强学生对古今中外的名章佳篇的感性认识和主旨理解,从诗词歌赋中吸收营养,使他们积累起深厚的文化底蕴。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老师可以结合课外书推广计划目录,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二)重视课堂有效性,把握语文教育主阵地

1.尊重每一个学生,由“让他学”变成“他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喜欢这门功课才能在上课时全力以赴,而看学生对这门课程是否有兴趣,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看学生对此课是否有期待感。教师要搞清楚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得到他们的满足感,即学生自身的课堂幸福感,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是激励的课堂,是积极的课堂,是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课堂;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老师要用自身的优势来赢得同学们的认同,如渊博的知识、幽默风趣的性格、耐心细致的个性品质、积极乐观的心态等,使学生产生“向师性”,充分感染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2.课堂有效性离不开老师的有效性学习

老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老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们老师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骄不躁,虚心接收新知识,迎接新挑战,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新教学观念,为打造精品课堂而努力,为培养我国未来优秀的建设者而努力!

(三)注重日常语文实践,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课外实践是对课内语文素养提升的一个补充。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很多内容是课堂上老师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这就需要学生课后自己去观察和探索,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补充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要好好把握这个“第二课堂”,要充分利用教材和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创设实践的氛围,为学生设计好实践的内容,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不能扼杀学生求知的天性,堵塞学生的学习渠道。

语文教学是我们的母语教学,语文资源和时间机会随处可见,我们结合家庭因素要充分利用好一切社会资源,让学生在社会资源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社区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利用家庭旅游的时机,欣赏祖国壮丽的景色,积累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应该要注重全面发展,认真对待每门功课,将语文能力贯穿于所有学科之中,而且积极吸收课外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不同体验,将我们的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在不断的实践中展示我们的语文素养,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语文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对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而言,小学时期培养的语文素养犹如一颗种子,我们现阶段的付出就是在为种子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相信学生长大后定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陈霞.浅谈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甘肃教育,2006,(1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