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8:24: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因果关系判断是地理学习活动中常用的逻辑推理过程,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检测学生的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综合题的常见设问和考查形式。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加大了对地理过程的描述及简单预测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学生能够采用因果对比、演绎归纳等推理方法,从各种影响因素与现象的联系上进行判断推理,得出合理的推理过程。因此,探寻地理因果联系,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地理学习的第三基础。
二、高中地理学习中语言表述的关键性
新课标全国文科综合卷中地理满分100分,其中56分为综合分析题,包括两道必做题及一道选做题,题量较少,每小题分值较大,加上答题时间有限,综合分析题往往成为学生得高分的拦路虎。经过多次分析原生试题,我们发现学生在综述题的解答时常常出现能够准确应用地理原理和规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但却由于忽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而导致失分的情况。地理高考说明中要求“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部分学生对地理试题的答题语言要求和语言技巧掌握不到位,大量的无效语言填满试卷,因此得分率较低。内在的理解只有表达出来才能被评判,所以,地理语言表达的准确与否,往往成为最终决定应试者能力的直接依据。
新课标的提出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案例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使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关键词]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创新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既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且不同的教学案例可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实现课堂的延伸。在地理课堂上,教师需要明确选择案例的原则,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一、案例的选择要适当
选择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是提示地理原理与规则、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载体,只有正确认识案例的作用与地位,充分钻研教材,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关注社会实践,才能够选择出最恰当的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想要选编有效的案例,教师应当先熟悉地理案例的编写技巧,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高中地理教材的特点。例如在讲解荒漠化防治的问题时,教师就可选择我国西部地区一些生态较为脆弱的省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案例。此外,教师选择的案例还应当注意具备启发性。案例教学中,多数教学活动都是由学生来完成,因此教师选择的案例需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过于简单的案例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且不利于学生吸收与内化地理知识。因此案例的各组成要素(图表等)应通俗易懂,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顺利地掌握地理规律,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些开放性的案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际上属于一种集体探究活动,是教师按照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来选择具体的地理事实作为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从中发现地理原理,掌握学习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可见,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案例是完成教学目标的载体,案例自身并不一定是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点带面,不能太过死板。例如在讲解“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时,在教材中,对于美国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假如在课堂上,教师以此为案例,针对上述内容进行讲解,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具体分析长江流域,教给学生案例分析的方法,将田纳西河作为补充材料,以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对不同问题的探究与分析。此种处理形式不仅可以解决课时紧张的问题,还能够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后遇到河流开发类的问题时能做到胸有成竹。
三、案例联系当地实际,提高学生科学实践能力
时代感与现实性强,是地理教学案例的主要特点,这些案例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同时还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的教育价值与社会功能,从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地理课堂上,通过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案例,就能够避免直白无趣的陈述,同时能够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可有效实现开放式教学。例如教师可结合当地的情况,针对城市中河流污染较为严重且具有继续恶化趋势,对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与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的问题,结合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设计“家乡河流的变化”这一案例,在上课前一星期,可先围绕案例提出几个问题:(1)观察家乡河流的污染情况,主要有哪些污染物。(2)询问家长,20年前、10年前河流是怎样的情况。(3)观察与思考导致河流变化的原因。(4)针对现在的状况,你认为应当怎样解决问题?你会怎么做?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进行观察与访问,收集详细的资料。在课堂上,学生因为都准备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都积极发言,相互交流与补充,此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指导,最后加以归纳,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此种教学形式,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都可得到有效的加强。
综上所述,在地理课堂上,使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作者:吕从兵 单位:江苏连云港市塔山中学
[参考文献]
[1]陈丽萍,陈玉林,张菲菲.高中地理课堂互动交流教学情境的创设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8).
高中地理“活动”类型实施一、开展“活动”教学的重要性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重视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地理教材中除了具有基本文字内容,还具有“活动”“阅读”等不同的学习板块,这些板块的高质量运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湘教版地理教材中的“活动”部分具有递进性,在活动中很多问题的设置都是从简到难,环环相扣,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思考方向,减轻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枯燥感觉。“活动”部分的很多例子都是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在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究的同时其地理思维能力会得到锻炼,能够学会用不同的知识来解决复杂的问题。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了,地理教材中的“活动”部分是学生对地理知识总结和应用的部分,在该过程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会得到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会得到提升。
二、关于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活动”的类型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活动版块,必修的三册教材共有活动题192处,其中《地理Ⅰ》69处《地理Ⅱ》73处《地理Ⅲ》50处,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1.拓展延伸类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另外一种情况是对教材内容作补充和延伸。
2.图文分析类型。这类活动综合性较强,涉及的知识和内容较多,材料有文字型,有图像型的,给出一副或几幅图,需要学生根据这些图来发现和解决问题,也有图文结合的。
3.研讨表论类型。一种是题目给出几种观点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认识来谈看法,不同的看法之间可以进行辩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认识来谈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连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建议。
4.调查探究类型。此类活动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文学素养要求很高,一般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合作研究。
5.动手操作类型。这种类型的题有三种,一是跟踪观测,二是实践操作,三是简图制作,如《地理Ⅰ》p62活动题绘制一幅洋流模式简图。
三、关于教材中“活动”的实施
1.联系实际开展活动。活动的开展,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活动过程中就要把地理活动同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会积极的开动思维,学会应用知识,就比如开展调查探究类型的地理活动时,探究的内容就可以从实际生活中去寻找,并结合教材的内容而进行。比如,“家乡的工业区位条件调查”,这样的“活动”题目就可以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调查,我首先将全班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一个小组进行下面的一项关于家乡的调查。一组做自然条件(如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的调查;二组做农业(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生产状况的调查;三组做主要工业部门和生产情况的调查;四组做交通运输和劳动力状况的调查。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指负责将学生所探究的中心内容指明,其他活动都需要学生独立去完成,这是一个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重要方式。调查完成后,各小组将资料汇总分析,并形成不同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合作,撰写一份加速家乡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2.采用辩论形式开展活动。这种形式开展的地理“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但是开展的前提是教师需要准备充足的资料,尤其是要学生把生活中的相关资料整理出来,为辩论的开展提供基础。在这一活动开展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渠道去搜集资料,并指导学生对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结合地理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讲解和评论。如“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以及“你的家乡经济发展有哪些优势与限制因素?对于加速家乡经济发展,你有什么建议”这样的活动,都是可以通过辩论形式开展的。这种“活动”的开展方式,能让学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地理逻辑思维能力,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积极动手操作开展活动。教师要把“活动”内容同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整合,活动的开展要表达出“教材活动的主题、目的、步骤”等,同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活动技能传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比如,在《地理Ⅲ》中有这样一个“活动”题目,“在上述资料中,所提到的湿地生态问题有哪些?湿地是如何被破坏的?”这种全文字型的活动题目,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地图来了解该地区处于什么样的气候区,这样就很容易分析出会有哪些生态问题了。这种活动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会学生在遇到某些问题时,要自主动手解决。
四、在实施“活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活动”教学是一种通过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一种教学形式。
1.活动主题选择的问题。在选择主题时,我们要追寻:(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2)贴近学生生活原则;(3)适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原则。还要考虑题目的层次性,便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浅至深分析问题,抓住事物本质,形成思维导向。
2.注意活动课程目标的把握。中学地理活动课程离不开相应的课程目标和活动。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活动,难有大的成就;目标不清的活动是游离徘徊的活动,成就也不会突出。即在教学目标中把内容和行为两方面结合起来,使教学最后达到目标。说明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教学内容具体地体现教学目标。
3.活动教学设计处理。教学设计的处理,对于地理活动教学的可行性实施这点更为重要,事实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教材和教学实际,以根据课时、教学的安排,把活动题的教学安排在不同的时段。真正把活动教学贯穿到整个地理教学中,努力建设校本课程,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及可利用的资源,创建一个美好的教学环境和一个安全、轻松、活泼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活动的乐趣,掌握地理活动的能力
4.活动教学实施中。(1)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2)学会倾听,建立良好师生关系;(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假设和科学验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意识;(4)合理分配时间,充分利用课堂、课外活动和周末时间,既不耽误学生其他功课的学习,同时又能让这段时间体现学习价值;(5)外出活动时,注意交通安全和纪律、秩序的维护,保持良好的形象。
参考文献:
[1]彭升.塑造知识模块体系形成小组合作交流――浅谈“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J].现代阅读,2012,(04).
[2]梁敏娟.试论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现代阅读,2012,(13).
那么如何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的糅合在一起呢?针对上述情况,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浅谈一下我的认识,以期与广大地理教学同仁商榷、共勉。
一、要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协作,努力夯实初中基础
在完全中学,这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像有的学校,初高中地理教师彼此熟悉,有时还互相兼课,只要我们确立正确的观念,自己不轻视初中地理教学,尽量把初中的地理课上足、上实、上活,就能取得成效。正如网上不少人讨论的,初中地理应重视地理兴趣的培养、地理观念和地理学思想的渗透以及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只硬塞给学生地理知识,死记硬背是学不好地理的,应当顺应新形势,让其主动学习,顺利开展“衔接教育”。运用小组学习、主动学习、开办讲座等形式,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对纯初中学校,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教育主管部门加大督导力度,改变现有的考试和考核制度,还给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
二、高中阶段要积极应对,做好高中阶段的补救措施
1.备学生――做好调研,了解学生的基础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主要时期是在学生进入高一年级阶段。高中开学伊始,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对他们在初中的地理学习情况、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的情况,学习的习惯等作出了解,拿到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的地理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及对地理的认识与态度,寻找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次要告诫学生遇到初中学过的知识,千万不要有“轻敌”与“骄傲”情绪;要通过新课讲解让学生看到,新知识是怎样在初中知识基础上发展获得的;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与不同学习方法。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名称、特征和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主要气候的基本知识,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等一系列问题。
最后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适时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协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否则学生会渐渐感觉学习吃力,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能及时进行适当的诱导和点拨,他们将很快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身。
2.备课标――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
要做到初高中知识有效的衔接与有机的融合,教师不但要对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了如指掌,同时也要熟悉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要求,确立高中教学目标。
如地球的运动及地理意义,在初中地理中只需学生简单地理解有关概念、特点和昼夜现象、四季的划分等意义。而在高中地理课,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并且加入一些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题,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给了高中地理初学者一个下马威。有些学生一时应接不暇,知识难以消化吸收。教学时就应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尽量地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晨昏线的判断与应用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教师通过多画图、多分析、多练习,善诱导,使学生牢固掌握判断方法。
3.备教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1)学习生活化,根据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 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要让学习地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 才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因此, 学习地理, 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许多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社会实际,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如教师在讲到大气逆辐射时候,可以结合早春的寒潮到来时,如何防止作物冻伤等实例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2)培养学生读图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 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 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 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 熟记; 平时多看地图, “ 图不离手、人在图在”( 每次看几分钟也行) , 把地图印在脑子里, 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 当解答地理问题时, 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 并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 从容作答。只要胸有成“图”, 定能事半功倍, 水到渠成。
(3)根据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重点复习内容。高中学习区域地理,着重地理事实的分布和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紧密联系,初中死记硬背的地理表象不能在头脑中形成空间概念,涉及到某个具体地方,学生往往在头脑中没有印象,更不能灵活的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一定要从区域空间分布的角度多参看地图,了解各地形区所在的经纬线、指出所学过的地形区名称、地质构造、水文特征、自然资源等自然特征以及农业、工业、人口、城市特征与生态问题等人文特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间的“横纵联系”,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高中地理;积极情感
在高中生的学习生活中,通常缺乏一些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这是传统教学形式所决定的。为此,教师可以从地理教材着手,从中发掘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他们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满足他们的需求。最后,教师还应该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以便及时地了解学生的需要,并在教学中作出调整。
一、从地理教材着手,发掘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内容
在高中教学中,学生面临严重的学习压力,而一些趣味性的内容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的这些压力。对教师来说,应该善于从地理教材中发掘这些内容,改变地理课堂的结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个角度着手,尝试用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改造课堂。在这种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考虑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教师应该保证教学的质量。教学的趣味性应该建立在一定的质量基础上。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在这种情况中,教师需要在授课之前做好计划,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做好准备。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难度来看,并不能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困扰,只需要记忆即可。但是传统的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为此教师可以采用一种不同的方式。从结构上来看,地球的结构和鸡蛋有相似之处,因此教师就可以在这节的学习中使用这个例子。地壳相当于鸡蛋的蛋壳,而地核则相当于鸡蛋的蛋黄。用这种方式进行记忆,不仅简化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而且使课堂的形式更加多样,无形中改变了学生的听课感受,间接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情感。因此,在类似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学生的感受,帮助学生获得一种不同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例子的目的是辅助教学,切忌本末倒置。
二、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在地理课堂中,学生的情感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学生的情况来看,他们对教学的需求往往反映于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课堂中制定一些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以此作为激发积极情感的措施。除此之外,学生也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合适的时机向教师提出一些建议。教师应该适当地选取,满足多数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学习《太阳系》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一些现代设施,丰富课堂的形式,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情感。太阳系主要由太阳和行星组成,借助现代设施的帮助,学生们可以对这些有一个直观的了解。通过直观的观察以及客观的感受,学生可以获得一些良好的课堂情感,这些都是获得积极情感因素的措施。除了这些因素之外,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拓宽知识层面,让学生获得一些不同的学习感受。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在原有的知识层面上做一些发散,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让他们对地理有一个不同的学习感受。这个过程一定要在完成课堂任务之后进行,教师应该明确主次矛盾,避免主次不分。
三、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应该经常和学生交流。这是由课堂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本质上看,教学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这本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从学生的情感来看,交流可以让他们获得一种参与感,从而获得一种学习的主动权,这对学生的积极情感是有帮助的。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意方式。在课堂中,教师的交流方式是多样的,需要根据特定的课堂环境决定。在学生遇到教学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所面临的教学问题,合理地采用交流的方式。在通常情况下,互动是主要的形式,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获得一种参与感,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当学生的学习情绪受到负面影响的时候,教师则可以利用交流方式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在教学中作出一定的改变,让学生获得适应性的感受。从学生的情感来看,无论是自身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发展,教师都应该制定一些带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并为学生量身订做一些合适的交流方式,以便应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整体上来看,交流应该贯穿整个地理教学的过程,用这种方式让学生获得良好的积极情感因素。
结束语
在教学中,情感因素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它决定了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地理教材中寻找一些能够满足学生情感因素的内容,并在课堂中加以利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措施,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丰富课堂的形式。最后,教师还要利用好交流方式,在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课堂的成分,获得良好的教学体验。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3(9):59-63
一、变被动为主动,就是要用好政策,据理力争,开足课程 这是发挥中学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作用的前提。当前,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由于受“升学教育”指挥棒的严重干扰,对地理教育极不重视,地理课常常被所谓的“主科”课程占用,或把地理课改为自学课,甚至取消地理课,最基本的课时都保证不了,严重违反了国家教委对中学课程安排的有关规定。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要据理力争,用好国家教委对中学课程安排的有关政策规定,开足课时。只有这样,发挥中学地理教育在我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才有最基本的保证,否则就无从谈起如何发挥中学地理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了。
二、变被动为主动,就是要不断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过程 既重视地理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地理智能的培养,即知识教育和智能教育二位一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是发挥中学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作用的立足点。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地理教育的主要方式,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
1.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要切实改变传统注入式教学法,采用开放的启发式的教学法,教学中要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初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动眼,要学生活动与教师辅导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
2.重视读图、填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初中地理新教材,还是高中地理教材,都有大量的地理图表,并配有地图册和填充图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表提出问题,分析图表解决问题,读图填图巩固知识,养成学生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联系乡土实际,充实教学内容 在进行国情教育的同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联系乡情,让学生产生新鲜感和亲切感,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要遵循“二分论”的教学原则,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既要使学生对我国国情的优势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有足够的认识,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要明确指出不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并联系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建设规划,明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光明的前景,教育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献身,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紧迫感,树立建设祖国和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4.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多媒体直观教学,就是利用挂图、标本、模型、投影、幻灯、录像、电影乃至电脑等媒体,将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优化组合而成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其图、形、声、色吸引学生,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等优点,极大地活跃课堂教学活动,以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立地理专用教室和地理园。
5.注意成功教育和愉快教育手段的应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进度,考试题目难度要适中,教学语言要直观、幽默诙谐,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得会、听得进,使学生经常有成功感。
三、变被动为主动,就是地理工作者要自珍自重,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 加强宣传,大胆实践,积极开拓,须知有作为才会有地位,才能引起人们对地理教育的重视,为地理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是发挥中学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作用的基础和催化剂。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德育渗透
新课标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中一个核心性因素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德育。因为在目前经济快速发展、信息化、网络化信息传播的背景下,对高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经远远超出德育范畴,多元化的德育渗透对高中地理教学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德育是高中地理教学的灵魂所在,将德育贯穿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促进地理教学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和世界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体现地理教育的方向,是实现地理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以德育渗透,引领教材研习
地理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挖掘德育因素,可以实现对学生的润物无声。
地理图片、声音和影像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民族精神的良好载体。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地理居于首要地位,因为地理是现存的,可以实现学生的实地探查。通过对地理图片的认识,可以了解我国国情,如我国雄鸡状的土地面积,什么时间失去了部分“鸡”,为什么“鸡尾”依然存在领土争议,以及的问题等。
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强烈的民族精神。了解我国的土地、森林和矿产资源,可以促进学生对我国居于世界位次的正确认知;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瞎子岛”的回归,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展现民族的昌盛、国家的复兴,促进“中国梦”的实现。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基本立足点,在于正确和客观地了解对我国的地理国情。目前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占有低,我国的发展依然需要从综合国力的角度出发,所以在激发学生自豪感的同时还需要避免盲目。
教师应在德育渗透精神的指引下,对教材进行有效的研习。教材研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对家乡的认识,从爱家乡起,实现爱祖国。
二、以德育渗透,激发“三观”形成
从地理教材的内容入手可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科学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学生“三观”的树立是一个渐进性的、积极的过程。
在讲解地壳和地表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引入运动的唯物主义观点,因为物质是运动的,其中地质的运动也是一样的。“地质的作用中内力起到建设的作用,外力的作用在于破坏,并且他们的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在对作用进行说明的过程中,可以积极说明内外因,以及质量变的哲学价值观点。对内外因进行分析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以及量的积累,促进其中质的转化,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的树立。
教学人口和环境时,从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角度对学生提出问题:人类的发展如何与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和共进,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对自然活动与人类的认识中体会自然界是运动和变化的,并且是处于积极联系的过程中,其中天体的演变、气候的变化和城市的转变都是存在必然联系的。
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中,可以加强对学生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教师应有效挖掘德育渗透的知识点,增强对学生的辩证主义认识,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三、以德育渗透,唤醒成才精神
地理教育对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具有积极的意义。如在教学西方国家区域地理时,可以激发学生的不服输劲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神舟飞船、嫦娥卫星的发射,清醒地树立“立志成才,为国争光”的理念。
通过地理学习可以了解中外名人的故事,如麦哲伦环球航海,百转千回,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启了认识世界的新纪元;再如我国的郦道元撰写《水经注》,徐霞客撰写《徐霞客游记》,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勇于坚持真理、为真理献身的精神。
四、联系乡土教育,实践中渗透德育
地理教学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效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的德育渗透,在教学中充分对素材进行挖掘,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对本县的碣阳湖进行考察,发现其污染情况,积极寻求解决的对策。对碣石山和五峰山的旅游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其对比中的优势和劣势,激发学生对昌黎的热爱,促进对等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带领学生对华夏酒厂和朗格斯酒厂等进行观察,对县内支柱性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引导学生调研杏树园的养花产业,以及两山地区的果木行业的发展,让学生的调研成果汇编成《美丽的昌黎》,为今后的教育教学积累素材。
引导学生关注政治,关心县内的各项方针和政策,紧扣时代特色,促进资料的不断更新,以及展现出时代特色,促进学生对“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精神的展现,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繁荣家乡,以及提升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昌黎是农业大县,同时也是钢铁大县,积极为钢铁产业发展建言献策,积极进行德育的渗透教育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把握时机,有效实现学生文化素质和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但是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积累,反复渗透,进行自觉性和强化性的渗透,有效结合中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及接受的能力,增强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艺.大学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5).
[2]邵帆.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J].教育界,2011(26).
[3]李静.幼师地理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浅析[J].黑河教育,2011(1).
当前中国与世界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频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逐渐给人类带来警示,环境问题若再得不到有效重视,那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很可能给予人类更大的报复。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的后代和人类的持续性发展,应当积极联想到目前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利用和自然环境破坏对人类未来造成的影响。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环境危机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是一项补救性的措施,但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会产生积极意义。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性
高中地理学科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它与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保护教育的挂钩。高中地理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均有详细的讲述,依托高中地理教学开展环境教育拥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良好适用性与可靠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基本可以把环境教育当作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不可分,环境教育可以渗透到每一个地理教学过程的细节当中。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具体教学措施
1.以高中地理教材为基础,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知识涉及面宽广,知识点散乱复杂,但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地理教师需要根据课堂讲述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来进行环境知识的教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多数章节知识点都可与环境教育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讲述大气环境这一章节内容时,可进行温室效应与雾霾的补充教学,具体分析每种大气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措施;在讲到我国各地气候类型时可以将温带大陆性气候与温带荒漠性气候进行协同讲述,具体介绍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分析成因与解决对策,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图片或视频展示,加深学生对土地荒漠化的了解,进一步激发环境保护意识。
2.实现环境教育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不应把环境教育与常规地理教学区别对待,而应将两者看作一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实现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有机结合与有效促进。地理教师积极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建立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引进现代化教学设施,通过电脑软件与多媒体设备进行自然环境状况的展示,在课堂上成立环境保护研究小组,保证所有学生可以参与合作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