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医务科医疗质量管理8篇

时间:2023-08-12 08:24: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务科医疗质量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务科医疗质量管理

篇1

一、树立以人为本,做到科学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11年医务科围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1、建立医务人员技术档案。今年,医务科通过策划运作,收集、整理了全院医、药、护、技人员档案,做到每人一份技术档案,存放于专用档案框中。同时制作了电子档案,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全院医务人员技术结构,方便了医院的管理,为他们晋升、晋级、进修、培训提供了便捷与保障。

2、做好医务人员的好后勤、好帮手,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2011年,围绕在职医务人员晋升、晋级,医务科不遗余力做好大量工作。帮助符合晋升条件的医务人员报名参加外语、计算机、理论水平测试,和晋升档案组织准备工作等,做到让每一位符合条件的医务人员晋升、考试不因人为因素而耽误,让医务人员感受到主管部门、医院对他们的关心与关怀,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疗工作的生命线。2011年围绕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医务科做了如下工作:

1、建立健全各种医疗管理组织。今年,医务科组织成立了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危重病人抢救领导小组、输血管理委员会,为医疗质量与安全提供了组织保障。

2、建立健全各种规则制度。今年,医务科结合我院实际,参考相关医疗管理制度,制定了《医院十三项核心管理制度》,并人手一册。同时制定的制度还有《病历书写制度》、《处方管理制度》、《临床输血相关制度》、《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住院患者化验检查程序》等,为医疗质量与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

3、落实医疗质量管理与监督责任制。一年来,按照医院管理规定,医务科每周一次参与行政大查房,定期不定期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的检查与监督,及时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并提出整改意见,对医疗行为实施奖惩。起到了全程监督,管理医疗质量与安全的作用。

三、积极开展医疗活动,圆满完成医疗工作。

医务科在全院医疗活动中起主持、管理、组织、协调之责。今年医务科围绕全院医疗工作做了大量工作,使全院医疗业务活动规范、有序,医疗业务工作完成很好。截至11月底,全院总接诊门诊病人78481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1%,住院患者2289人次,住院手术1164人次。

篇2

一、树立以人为本,做到科学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年医务科围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1、建立医务人员技术档案。今年,医务科通过策划运作,收集、整理了全院医、药、护、技人员档案,做到每人一份技术档案,存放于专用档案框中。同时制作了电子档案,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全院医务人员技术结构,方便了医院的管理,为他们晋升、晋级、进修、培训提供了便捷与保障。

2、做好医务人员的好后勤、好帮手,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年,围绕在职医务人员晋升、晋级,医务科不遗余力做好大量工作。帮助符合晋升条件的医务人员报名参加外语、计算机、理论水平测试,和晋升档案组织准备工作等,做到让每一位符合条件的医务人员晋升、考试不因人为因素而耽误,让医务人员感受到主管部门、医院对他们的关心与关怀,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疗工作的生命线。年围绕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医务科做了如下工作:

1、建立健全各种医疗管理组织。今年,医务科组织成立了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危重病人抢救领导小组、输血管理委员会,为医疗质量与安全提供了组织保障。

2、建立健全各种规则制度。今年,医务科结合我院实际,参考相关医疗管理制度,制定了《医院十三项核心管理制度》,并人手一册。同时制定的制度还有《病历书写制度》、《处方管理制度》、《临床输血相关制度》、《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住院患者化验检查程序》等,为医疗质量与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

3、落实医疗质量管理与监督责任制。一年来,按照医院管理规定,医务科每周一次参与行政大查房,定期不定期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的检查与监督,及时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并提出整改意见,对医疗行为实施奖惩。起到了全程监督,管理医疗质量与安全的作用。

三、积极开展医疗活动,圆满完成医疗工作。

医务科在全院医疗活动中起主持、管理、组织、协调之责。今年医务科围绕全院医疗工作做了大量工作,使全院医疗业务活动规范、有序,医疗业务工作完成很好。截至11月底,全院总接诊门诊病人78481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1%,住院患者2289人次,住院手术1164人次。

篇3

[关键词]四个机制;妇幼保健机构;医疗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1(b)-0168-03

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在当前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医患矛盾较为突出的特殊时期尤为如此[1],如何做好医疗质量管理,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成为医院管理者一直以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2]。近年来,随着国家医疗保障全覆盖政策的深入推进,妇幼保健院自身医疗业务量不断增大,快速发展的业务必须要有不断提升的医疗质量作保障。然而,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相对薄弱,如何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努力缩短与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之间的差距,切实为广大患者服好务,增强基层妇幼保健院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我院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四个机制,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取得一定的成效。

1建立约束机制,强安全意识

1.1制定质量标准

每年初制定《医疗、护理工作质量考核方案》,确立质量与安全工作的重点目标,量化评分标准,引导医务人员不断增强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

1.2编印管理手册

编印《医患沟通实施指南》《医务人员行为规范》《全员岗位责任制》《科主任工作手册》《护士长工作手册》《职能科室科长手册》《质控员工作手册》等,将医疗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制定相应的流程和操作规定,从而规范医疗行为[3]。

1.3建立质控体系

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是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方式[4-5],我院建立医务、护理、质控、院感、病案五大质量监控体系,实行院部、科室负责人、科内质控员三级质量控制,设置住院总医师、实习护士长、班组长岗位,协助科室负责人参与质量管理。

1.4落实每日无差错签名制

每天科室交班会后,由科主任、护士长带头,全科职工在无差错警示本上签名,不断提升安全意识。确定每月第四周为“安全警示教育周”,科室及每名职工小结当月医疗安全质量工作情况,查找日常工作中的问题,科室负责人随时完善整改措施,健全医务人员自控和互控机制,教育引导职工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职业安全操守。

1.5坚持医疗安全例会制度

医院每季度一次安全例会,医务科、护理部通报季度全院医疗安全情况,各科室负责人汇报季度科室医疗安全工作情况,查找日常工作中的环节安全隐患,针对问题,汇报整改措施,相互借鉴管理经验,不断提升管理质量。

2 建立考核机制,强环节落实

2.1 强化检查力度

①强化医疗质量检查:医务科每天下科室,针对临床医技科室重点督查,对特殊限用药品进行清查,统一规范使用程序,制定各级医生使用权限。定期对医务人员急救水平进行普查,要求临床科室对所有新患者、疑难、危重患者一律要求床头交班,医疗、护理二线值班随叫随到;各手术科室严格执行手术分级制度;辅助检查科室所有阳性结果及时通知责任医生;二线医师每日巡查病房2次,一线医师每日查房至少3次,危重患者随时查看。②强化护理质量检查:护理部每天下科室重点查看护理人员操作规范,“三查七对”执行情况,急救药品、器材和高危药品管理,危重患者护理措施是否落实,护士站、治疗室、值班室、库房管理是否规范等,及时发现、解决问题。要求二级质控组做到“走动式管理”,每周对基础特1级专科护理、科室管理、整体护理与优质服务、医院感染控制、护理病历书写等开展专项检查,每周进行案例剖析、安全讲评。要求一级质控组成员熟悉质量控制内容的细则,掌握检查方法及质量控制标准,明确职责[6],对照考核标准及《患者安全目标》自查科内护理质量标准落实情况,强化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与科内护理绩效考核挂钩。通过三级质控体系,形成了时时监控,层层把关,及时落实的良性循环机制[7]。③强化院感质量检查:重点做好传染病防控,针对手足口、麻疹等传染病多况,督导应急预案演练、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和留观室的启用、就诊流程、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情况,确保医院传染病防控工作井然有序。院感办每日到科室指导各项消毒隔离措施,检查医疗废物分类处置情况,普查归档病历,动态分析医院感染发病率,开展生物监测,监督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督促病区开窗通风,采取综合管理措施,降低院感率。

2.2 强化环节监控

①院部强化科主任作为科室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注重关键环节质控,对“特殊”患者的管理,要求科主任主动介入,主动沟通,增加查房次数,仔细评估患者预后,不安全动态及时向院部反映,防患于未然。②门诊部严把医疗文书关、检查关、安全用药关、医患沟通关、输液巡视关、留观标准关、特殊患者签字关、层级上报关等,确保门诊工作安全。③住院部强化核心制度的掌握程度和执行力,要求每一位医务人员熟悉科室近期安全工作重点及阶段性安全隐患整改措施,熟悉消防、治安、生产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事项。

篇4

关键词:医务管理质量 医院 提升

医务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工作,医务管理质量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决定了医院医疗质量、医疗水平高低,并对医院的口碑造成很大影响。为进一步提升医院医务管理质量水平,医院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展开多位一体的管理工作,如检查、分析、评价、整改,综合提高医务管理质量,促使医院医疗质量水平提升,为医院树立良好的口碑形象。本文主要就医院如何提高其医务质量管理水平展开研究,具体如下。完善组织明确职责,提高医务管理质量医院医务管理质量工作的开展以明确职责任务、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为基础,具体如下。

健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医务处、临床医技科室及等专家组成员所组成,并由院长统一带领,开展医务质量管理工作[1]。由院长统一领导,对整个医院医务质量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1)质量管理委员会根据相关准则、法律条例等,并结合医院自身实际需求,制定完善的质量监督、评价及检查标准,从而使该院整体医务质量水平不断获得提升;(2)对各科室予以指导并检查,确保其所制定的质量管理方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并对医疗管理目标充分落实,制定完善的激励及奖惩机制;(3)对医务人员展开质量管理教育,提高其治疗意识水平,分别针对实习人员、进修人员及职工等制定质量管理教育及岗前培训制度;(4)对医疗质量问题定期进行分析和探讨,发生质量问题后第一时间反馈至院领导及相关部门,并就如何提高医务管理质量给出相应对策;(5)每季度进行一次座谈会,主要就医院医务治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工作经验进行总结;(6)成立专门的质量委员会办公室,主要负责对委员会议定事项进行执行,并承办一些日常的工作[2]。

明确机关职能部门职责:(1)对各科室质量管理任务进行检查并督促,落实对该部门治疗管理工作,检查日常工作,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2)组织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落实质量管理,并就质量管理方面使用《综合目标责任制考评办法》进行考评;(3)对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并定期开展质量讲评工作,实施专项质量管理[3]。

建立医务质量管理小组:加强终末医务治疗、加强科室基础质量及加强医疗工作环节质量等工作,确保每个科室都能够建立完善的基层质量体系。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主要成员包括科室业务骨干、护士长、副主任及科室主任等,作为医疗治疗管理首要负责人,科室主任需落实如几个方面:(1)经管理委员会指导,检查该科室质量问题;(2)严格管控该科室质量薄弱环节,尤其要保证各项操作规范、诊疗常规、制度规章及安全因素等有效落实;(3)根据检查结果制定奖惩措施,以起到督促和警示作用;(4)就该科室医务质量管理具体情况定期为质量控制委员会做汇总报告,并对质量控制中所存在问题提出意见指导;(5)定期开展科室质量控制会议,着重针对医务质量方面问题进行探讨,并做好会议记录;(6)对医疗质量科室每月自查1次,并将安全分析报告向上级汇报[4]。检查督促,提高医务管理质量检查督促主要为了医务质量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是保证医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年度检查方式主要有这四种:环节监控、终末监控、院级监控及科级监控,并制定出完善的各级监控计划,做好组织管理工作。

科级监督:根据任务特点不同,将科级监控划分为:每周监控和每月监控两种:(1)每周监控也叫作“科内常态检查”,每周定期检查一回,检查人员主要为科室小组质控人员,同时记录好质量自查结果,着重针对岗位责任人及单位质量目标展开控制及管理工作,并对科室内部情况每周考评一次,将考评结果如实记录,重点检查对象:有创诊疗操作、围手术期患者管理、危重患者管理、医疗文书完成情况等[5];(2)每个月监控也叫作“定点监控”,每个月展开1次,主要由科室进行自检,并将医务质量自检结果整理到《医疗质量科室自查表》。

院级监控:根据任务特点不同,划分为每个月监控和每季监控[6]。(1)每个月监控:每个月由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进行一次监控,主要针对目标为:核心制度监控、合理用药、临床用血管理、医疗保险管理、统计指标、病案质量、健康教育及院内感染等。并统一评价及汇总科级监控情况。严格监控单病种质量和医疗缺陷。定期进行督查。对科室运行质量指标按月统计,包括床位使用情况、床位周转率等。并以辅诊科室责任制具体执行方法予以落实下来。(2)每季监控:由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季度进行一次质量考核工作,并针对该院在医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并综合评价各科级质量监控情况。另外,针对已归档病历及门诊病历,由该院质量委员会成员负责进行核查评级。

环节监控:通过进行科室日常检查及医务处检查,密切监控整个医疗环节。完善制度,提高医务管理质量严格根据医疗管理质量委员会以及医务处起草方案等进一步修正医务管理工作制度,比如进一步修正《医务质量检查制度》《医务质量管理委员会制度》《规范化诊疗制度》等,以保证修正后的制度在加强医务管理质量工作方面起到辅助作用。组织学习,提高医务管理质量院内学习计划由该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进行制定,并通过外派参加学术研讨或聘请专家到本院开展讲座等途径,加强医务人员对医务管理质量相关知识学习,主要学习内容有医务治疗管理、医务规范、医务质量控制标准等。习惯培养,提高医务管理质量良好的习惯对提高医务质量水平有着重要意义,近几年随着编制调整,医院人员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很多医院也都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加强对医生医疗习惯的培养。

加强沟通技巧培养:在当前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的局面下,加强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对提高医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医务工作者也是十分必要的。有效沟通可使医患双方均能受益,有助于患者护理满意度提高,进而使医患之间建立良好的氛围,降低医务工作中出错率,避免引发医患纠纷问题。医院可通过案例分析法或外聘专家来为年轻技师就沟通技巧方面展开培养。

组织病例书写评比:病例书写主要为客观记录整个诊疗活动过程,为提高医师对病例规范书写的意识水平,进而提高其医疗服务意识,医院可定期组织开展病例书写评比活动,具体方式为主治医生负责书写首次病程录,住院医师负责书写大病历,从而有效提高病例书写规范性和书写质量。

制定手写病例制度:随着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较传统的手写病历法,电子病历具有快捷、方便等优势,但实践发现,很多年轻医生在制作电子病历时,存在明显复制粘贴行为,这种方法并不利于其临床思维的形成及书写能力的养成。因此为避免出现这一类行为,医院在推出电子病历系统的同时,还应该要求资质较低的医师手写病历,并将手写病历纳入到对低资质医生考核范围内,以促使年轻医生书写病历水平提高。

强化内科讲评制度:各科室均推出年度讲评制度,并就该院医务质量管理方面潜在问题、薄弱环节,以及诊疗操作规章及人员责任落实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存在问题制定下一步执行方案。另外,该院还要定期检查,汇总分析科内讲评情况,提出相应意见指导,以督促其加强整改。

落实规范化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在对疾病诊疗过程中,医师查房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有利于对患者病情状况及时掌握,并及时为患者提供所需的护理服务及诊治措施。而其中三级查房属于最重要最基础的环节,其对提高医疗质量及保障医疗工作的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医院针对当前三级查房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对三级医生查房规范进一步修订完善,并加强落实,从而使得医疗习惯进一步规范化。

医院医务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院医疗服务水平,进而对医院口碑形象及患者生命健康造成重要影响。对此医院需制定完善的医务管理制度,明确各科室人员责任,对各项工作进行督查,并保证各科室医务人员养成良好的习惯,组织医务人员定期学习,进而全方位地落实好每一个医务环节,使得医务管理质量得到综合提升,保证医院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许志刚.多措并举提升医院电子病历档案质量管理探究[J].办公室业务,2020(3):116-117.

[2]杨瑛,戎花,董丽敏.运用品管圈管理在提升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1):1894-1895.

[3]俞佳.医院医保管理实施对于提升医疗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3):187-188.

[4]周晓叶.提升医院计算机管理队伍质量的策略[J].南方农机,2020,51(9):230.

篇5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以单病种为单位进行全程医疗质量管理的新方法,是我国近年来为落实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制度问题而出台的新举措,是当前医院提高医疗质量并为开展医疗保险,实施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 s) 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1]。它既有利于组织医院宏观医疗质量管理,也有利于提高医院整体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单病种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消耗,实现医院管理年提出的“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高效和费用合理的医疗服务”已成为医院当前的热点课题[2]。

一、单病种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2005年,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要求,我区卫生厅制定了符合我区实际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评价办法和评价标准”[3],管理年活动评价体系强调单病种质量管理必须符合要求,每个科室要对前3位病种开展质控,病种质控指标评价指数≥全区同级医院平均值(或中位数),三级医院每半年书面向卫生厅上报病种质控资料一次,要求数字准确,填报及时。由此可见卫生管理部门对单病种质量管理的重视,但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已逐步扩展到所有病种,尤其是探讨临床路径的单病种管理,为医院质量管理提供一条新途径。根据病种确定诊疗常规,以单病种控制医疗成本,有利于医疗费用合理性,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因此,开展对单病种质量管理探讨, 具有重大意义[4]。

1.有利于客观评价医疗质量,提高管理水平,规范诊疗方案 通过单病种医疗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中是否存在不合理检查和不合理用药,有利于进行临床医疗质量反馈控制,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将医疗技术质量、服务质量和医疗成本等包含在医疗质量管理范围之内,克服传统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法仅限于生物医学技术质量范畴的局限性。同时,通过制定、推行规范化的病种诊疗方案,以规范方案为依据进行质量监控,避免检查中的随意性,更能客观有效地进行医疗质量控制,规范了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滥用药品、过度医疗现象减少,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高,质量意识增强,医疗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程度朝着规范化方面发展[5]。

2.有利于增强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促进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实行单病种医疗质量管理,通过强有力的规章制度,有利于促进各级医务人员人人参与质量控制,将医疗服务中的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并能够使医疗质量评价落实到每一位医务人员当中,成为对医务人员进行技术水平和医德、医风考评的重要依据。

3.有利于减轻患者负担,提高医疗质量 实行单病种质量管理,能有效减少病种的平均费用,最大程度限制医疗资源的浪费及节省病人开支,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缩减平均住院日,对防止医院感染,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减少并发症发生,加强医疗质量,提高治愈率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6]。我院于2005年开始实施单病种管理,制定了单病种质量限制方案,对病种的平均住院日、费用构成、治疗效果等14项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和管理,成立院、科两级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医务部每季度对科室的单病种进行统计评分,不达标的病种科室要查找原因,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考评的结果与年度劳务费挂钩。通过实施三年的单病种质量管理,2007年与2005年比较各项指标控制良好,其中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4.42%,术前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3.62%,平均住院费用同比下降1.66%。

4.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单病种质量管理对医患双方来说是双赢,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同时,为医院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的要求下,单病种质量管理有利于医院在当前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处于优胜的地位。因此研究临床路径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实施办法,可提高医院的竞争力[7]。

二、单病种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 医院管理层对单病种管理政策的认识和实施所持的态度,对实行单病种质量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在院内实施单病种管理,控制医疗护理质量比向社会公开实施单病种质量和限价收费而言要容易。医院管理者担心在具体的医疗活动中,医疗费用很难准确控制在限价水平,如果费用低于限价,会影响医院的收入,挫伤医生的积极性;如果费用高于限价,患者可能不愿意支付多出的费用,导致新的医患矛盾[8]。所以,在决策时大多数持观望的态度。而部分医务人员对单病种质量管理仍理解为病例质量管理,更多的在病历书写上下功夫,但对于病历“内涵”不够重视,有的病史记载不详,有的诊断、鉴别诊断依据不充分,有的治疗和病情变化在病历上反映不出来。

2.监管力度不够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要达到预期目的必须持之以恒,狠抓落实,目前大多数医院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单病种质量的监控管理,只是由医务部或质控科负责,工作只是完成任务,没有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落实下去。

3.医疗费用与医疗质量之间的矛盾 作为临床一线医护人员,他们最关心的是能否治好患者的病。医疗活动是一种高技术性、高风险性的具有探索性、科学性的复杂工作。医疗风险客观存在,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个体差异的存在,导致同种疾病在不同个体中的临床表现各异,严重程度各不相同,对治疗的反应也不一致,即使采用非常成熟的医疗技术,也可能会因为个体不同而出现料想不到的意外。单病种的限价管理和医疗活动的高风险发生了矛盾,在对单病种实行最高限价后,医务人员既要保证医疗质量又要考虑费用问题;加上目前医疗纠纷处理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给医务人员的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压力[8,9]。因此,面临高风险的职业,既要考虑治疗效果,又要考虑医疗费用,使医护人员不十分情愿地接受这一行为的约束,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

4.阻碍新技术新疗法的开展 新药品、新技术、新疗法在医学科学的发展中不断涌现,其运用在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增加医疗费用。因此,新药品、新技术、新疗法与单病种管理为目的降低医疗费用产生新的矛盾,这个矛盾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新技术新疗法的开展和推广。

5.病种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相吻合 目前采用的单病种管理仅以诊断为依据,未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区分开,有些疾病本身存在着严重程度不同,如心肌梗死,其梗死的部位、范围、有无并发症等对住院后的抢救、治疗、预后判断、疗程长短、住院费用等有明显的影响。轻者疗程短,住院时间少,疗效佳,费用低,重者则相反。因此,用同一判定标准评价该疾病治疗很难体现出个体差异,

6.群众认知不一 虽然近几年呼吁按病种付费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作为一名患者首先想到的是治愈疾病,其次是费用。病人和医生的理解尺度是不同的, 群众中有欢迎的也有怀疑的,他们担心价格的降低无法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担心医院为了降低价格,将可做可不做的检查都不做了或“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医疗安全得不到保障等等。

三、对策

笔者针对单病种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我院在单病种质量管理方面取得的一些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1.领导重视、健全管理机构是落实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关键 领导要充分认识单病种质量管理是我国医疗卫生政策,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医院领导要用科学发展观去看待单病种质量管理,把限制医疗费用增长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全管理机构,医院要成立单病种管理办公室,明确责任。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医院单病种医疗质量和费用进行专题研究,做好按病种收费的测算工作,组织本院专家开展单病种管理办法和病种临床路径的研究,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将医疗费用降下来。

2.规范医疗行为,遵守诊疗常规 临床医护人员,严格遵守诊疗常规, 按照单病种临床路径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规范检查的项目和次数。

3.强化团队精神 加强医、护、技之间的协作,对纳入临床路径治疗的患者进行单病种身份的标识,使医疗、护理和辅助科室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患者信息,密切配合,形成“绿色通道”的运作流程,缩短住院天数。同时与信息科合作将单病种的临时和长期医嘱打包做为相应科室的医嘱组套中,以防遗漏,既保证患者的利益,同时也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

4.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行政、设备、总务、药剂科和供应室等管理和保障部门必须增强为临床一线服务的意识,行政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下临床为临床科室解决问题,设备科、总务科和药剂科供应室要做好临床各类物资、商品和药品的采购供应工作,保证各种物资和药品供给不断线。同时强化设备科、总务科、药剂科和供应室做好下收下送工作,满足临床需要,为临床科室解决后顾之忧。

5.加强宣传解释工作 要让病人相信单病种质量管理是国家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制度问题而出台的新举措,更要让医务人员认识到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医生需严格按照临床路径对疾病进行诊治, 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向患者提供相应的临床路径,使病人及家属了解整个住院流程和诊治方案,增进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让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信任和理解医务人员的工作,以增强合作共同应对疾病。

6.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医院要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对实施病种质量管理好的科室和医疗小组,在人、财、物上给予支持,在奖金分配给予加奖;对于在病种质量管理中不按照临床路径对疾病进行诊治,费用超标的科室,医院在奖金分配给予处罚。加强日常检查管理工作,特别是做好单病种医疗质量监控和医疗费用结算管理,使单病种质量管理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总之,随着医学的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特别是以临床路径的病种质量管理开展,将有助于医疗资源合理利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更高级的控制系统。医疗实践的不断总结促进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使其成为医疗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刘万东,郭齐祥.38所综合医院病种质量管理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1998,18(6):24.

[2]玲,杨云滨,田 柯.开展病种病例分型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5):322-324.

[3]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评价办法与评价标准[Z].2005:05.

[4]王 珩,江 震.浅议单病种质量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1,21(6):27-29.

[5]陈贻平.单病种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1998,18(4):212.

[6]齐梦霁.对单病种质量控制的探讨[J].中国病案,2005,6(5):27-28.

[7]麻新梅,张云莲.单病种管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良药”[J].卫生软科学,2008,22(1):76.

[8]赵 媚.单病种管理现状及思考[J].中国病案,2007,8(11):28.

篇6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6-0756-03

中图分类号:R 197.323文献标识码:B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以单病种为单位进行全程医疗质量管理的新方法,是我国近年来为落实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制度问题而出台的新举措,是当前医院提高医疗质量并为开展医疗保险,实施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 s) 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1]。它既有利于组织医院宏观医疗质量管理,也有利于提高医院整体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单病种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消耗,实现医院管理年提出的“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高效和费用合理的医疗服务”已成为医院当前的热点课题[2]。

一、单病种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2005年,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要求,我区卫生厅制定了符合我区实际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评价办法和评价标准”[3],管理年活动评价体系强调单病种质量管理必须符合要求,每个科室要对前3位病种开展质控,病种质控指标评价指数≥全区同级医院平均值(或中位数),三级医院每半年书面向卫生厅上报病种质控资料一次,要求数字准确,填报及时。由此可见卫生管理部门对单病种质量管理的重视,但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已逐步扩展到所有病种,尤其是探讨临床路径的单病种管理,为医院质量管理提供一条新途径。根据病种确定诊疗常规,以单病种控制医疗成本,有利于医疗费用合理性,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因此,开展对单病种质量管理探讨, 具有重大意义[4]。

1.有利于客观评价医疗质量,提高管理水平,规范诊疗方案 通过单病种医疗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中是否存在不合理检查和不合理用药,有利于进行临床医疗质量反馈控制,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将医疗技术质量、服务质量和医疗成本等包含在医疗质量管理范围之内,克服传统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法仅限于生物医学技术质量范畴的局限性。同时,通过制定、推行规范化的病种诊疗方案,以规范方案为依据进行质量监控,避免检查中的随意性,更能客观有效地进行医疗质量控制,规范了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滥用药品、过度医疗现象减少,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高,质量意识增强,医疗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程度朝着规范化方面发展[5]。

2.有利于增强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促进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实行单病种医疗质量管理,通过强有力的规章制度,有利于促进各级医务人员人人参与质量控制,将医疗服务中的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并能够使医疗质量评价落实到每一位医务人员当中,成为对医务人员进行技术水平和医德、医风考评的重要依据。

3.有利于减轻患者负担,提高医疗质量 实行单病种质量管理,能有效减少病种的平均费用,最大程度限制医疗资源的浪费及节省病人开支,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缩减平均住院日,对防止医院感染,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减少并发症发生,加强医疗质量,提高治愈率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6]。我院于2005年开始实施单病种管理,制定了单病种质量限制方案,对病种的平均住院日、费用构成、治疗效果等14项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和管理,成立院、科两级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医务部每季度对科室的单病种进行统计评分,不达标的病种科室要查找原因,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考评的结果与年度劳务费挂钩。通过实施三年的单病种质量管理,2007年与2005年比较各项指标控制良好,其中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4.42%,术前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3.62%,平均住院费用同比下降1.66%。

4.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单病种质量管理对医患双方来说是双赢,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同时,为医院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的要求下,单病种质量管理有利于医院在当前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处于优胜的地位。因此研究临床路径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实施办法,可提高医院的竞争力[7]。

二、单病种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 医院管理层对单病种管理政策的认识和实施所持的态度,对实行单病种质量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在院内实施单病种管理,控制医疗护理质量比向社会公开实施单病种质量和限价收费而言要容易。医院管理者担心在具体的医疗活动中,医疗费用很难准确控制在限价水平,如果费用低于限价,会影响医院的收入,挫伤医生的积极性;如果费用高于限价,患者可能不愿意支付多出的费用,导致新的医患矛盾[8]。所以,在决策时大多数持观望的态度。而部分医务人员对单病种质量管理仍理解为病例质量管理,更多的在病历书写上下功夫,但对于病历“内涵”不够重视,有的病史记载不详,有的诊断、鉴别诊断依据不充分,有的治疗和病情变化在病历上反映不出来。

2.监管力度不够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要达到预期目的必须持之以恒,狠抓落实,目前大多数医院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单病种质量的监控管理,只是由医务部或质控科负责,工作只是完成任务,没有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落实下去。

3.医疗费用与医疗质量之间的矛盾 作为临床一线医护人员,他们最关心的是能否治好患者的病。医疗活动是一种高技术性、高风险性的具有探索性、科学性的复杂工作。医疗风险客观存在,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个体差异的存在,导致同种疾病在不同个体中的临床表现各异,严重程度各不相同,对治疗的反应也不一致,即使采用非常成熟的医疗技术,也可能会因为个体不同而出现料想不到的意外。单病种的限价管理和医疗活动的高风险发生了矛盾,在对单病种实行最高限价后,医务人员既要保证医疗质量又要考虑费用问题;加上目前医疗纠纷处理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给医务人员的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压力[8,9]。因此,面临高风险的职业,既要考虑治疗效果,又要考虑医疗费用,使医护人员不十分情愿地接受这一行为的约束,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

4.阻碍新技术新疗法的开展 新药品、新技术、新疗法在医学科学的发展中不断涌现,其运用在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增加医疗费用。因此,新药品、新技术、新疗法与单病种管理为目的降低医疗费用产生新的矛盾,这个矛盾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新技术新疗法的开展和推广。

5.病种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相吻合 目前采用的单病种管理仅以诊断为依据,未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区分开,有些疾病本身存在着严重程度不同,如心肌梗死,其梗死的部位、范围、有无并发症等对住院后的抢救、治疗、预后判断、疗程长短、住院费用等有明显的影响。轻者疗程短,住院时间少,疗效佳,费用低,重者则相反。因此,用同一判定标准评价该疾病治疗很难体现出个体差异,

6.群众认知不一 虽然近几年呼吁按病种付费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作为一名患者首先想到的是治愈疾病,其次是费用。病人和医生的理解尺度是不同的, 群众中有欢迎的也有怀疑的,他们担心价格的降低无法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担心医院为了降低价格,将可做可不做的检查都不做了或“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医疗安全得不到保障等等。

三、对策

笔者针对单病种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我院在单病种质量管理方面取得的一些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1.领导重视、健全管理机构是落实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关键 领导要充分认识单病种质量管理是我国医疗卫生政策,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医院领导要用科学发展观去看待单病种质量管理,把限制医疗费用增长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全管理机构,医院要成立单病种管理办公室,明确责任。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医院单病种医疗质量和费用进行专题研究,做好按病种收费的测算工作,组织本院专家开展单病种管理办法和病种临床路径的研究,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将医疗费用降下来。

2.规范医疗行为,遵守诊疗常规 临床医护人员,严格遵守诊疗常规, 按照单病种临床路径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规范检查的项目和次数。

3.强化团队精神 加强医、护、技之间的协作,对纳入临床路径治疗的患者进行单病种身份的标识,使医疗、护理和辅助科室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患者信息,密切配合,形成“绿色通道”的运作流程,缩短住院天数。同时与信息科合作将单病种的临时和长期医嘱打包做为相应科室的医嘱组套中,以防遗漏,既保证患者的利益,同时也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

4.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行政、设备、总务、药剂科和供应室等管理和保障部门必须增强为临床一线服务的意识,行政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下临床为临床科室解决问题,设备科、总务科和药剂科供应室要做好临床各类物资、商品和药品的采购供应工作,保证各种物资和药品供给不断线。同时强化设备科、总务科、药剂科和供应室做好下收下送工作,满足临床需要,为临床科室解决后顾之忧。

5.加强宣传解释工作 要让病人相信单病种质量管理是国家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制度问题而出台的新举措,更要让医务人员认识到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医生需严格按照临床路径对疾病进行诊治, 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向患者提供相应的临床路径,使病人及家属了解整个住院流程和诊治方案,增进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让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信任和理解医务人员的工作,以增强合作共同应对疾病。

6.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医院要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对实施病种质量管理好的科室和医疗小组,在人、财、物上给予支持,在奖金分配给予加奖;对于在病种质量管理中不按照临床路径对疾病进行诊治,费用超标的科室,医院在奖金分配给予处罚。加强日常检查管理工作,特别是做好单病种医疗质量监控和医疗费用结算管理,使单病种质量管理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总之,随着医学的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特别是以临床路径的病种质量管理开展,将有助于医疗资源合理利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更高级的控制系统。医疗实践的不断总结促进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使其成为医疗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刘万东,郭齐祥.38所综合医院病种质量管理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1998,18(6):24.

[2]玲,杨云滨,田 柯.开展病种病例分型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5):322-324.

[3]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评价办法与评价标准[Z].2005:05.

[4]王 珩,江 震.浅议单病种质量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1,21(6):27-29.

[5]陈贻平.单病种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1998,18(4):212.

[6]齐梦霁.对单病种质量控制的探讨[J].中国病案,2005,6(5):27-28.

[7]麻新梅,张云莲.单病种管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良药”[J].卫生软科学,2008,22(1):76.

[8]赵 媚.单病种管理现状及思考[J].中国病案,2007,8(11):28.

[9]陈 丽,兰迎春.单病种限价收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新举措[J].改革热点. 卫生经济研究,2006,7:30.

篇7

【摘要】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本文结合医疗工作实际, 分析了医疗质量管理的现存问题及产生原因, 并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医疗质量; 管理; 策略

医疗质量是医疗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随着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及国家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推进,医疗质量管理已从传统的医疗指标评价逐步转向全面质量管理, 使得医疗质量标准更高、内涵更丰富,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现存问题

1. 1 质量管理机制尚未理顺:一些医院虽然成立了质控办,工作也很见成效,但是仍旧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一些职能科室虽然对病区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进行抽查, 但不能严格兑现奖惩, 病区质控小组有名无实;再者,有关的质量培训较少,这直接导致医院三级质控体系形同虚设;第三,缺乏全员质量意识, 缺乏吸引患者参与质量管理的相关措施等。

1. 2 基本技能不系统、不全面:在对于年轻医生的聘用方面,有些地方医院原则性太差。年轻医生系统性知识掌握不全面, 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差距大。急危重患者抢救缺乏经验, 术前准备不充分时有发生, 手术适应症过宽造成治疗措施不当, 手术操作不符合规程等基础医疗质量问题尤为突出。

1. 3 缺乏临床思维能力:目前, 有些医生缺乏全面系统的临床思维能力。表现在: 一是对病人观察不仔细, 询问病史不全面;二是上级医生查房不系统、不认真;三是术前讨论流于形式, 科内疑难、危重病人的讨论没有落实; 四是部分科主任未进行每周大查房, 缺乏对病人的全面了解。有些医务人员不严格执行查房制度, 敷衍了事, 不详细听取病人主诉, 无病情分析和诊治意见, 导致病人对医院缺乏信任感。

1.4 病历质量有待加强:门诊病历质量较差。主要表现为: 不书写门诊病历或急诊、危重病人病历诊断、治疗过程等; 住院病历书写不规范, 部分医务人员忙于手术或其他技术操作, 忽视了医疗文书的书写。主要表现在: 病史采集不全面, 书写不及时; 病历内涵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 记录内容要点不完整,诊断不确切, 重要的辅助检查不记录分析, 抗生素使用不合理, 特殊检查和治疗不严格履行签字手续等; 电子病历推行后复制、粘贴情况较普遍,漏洞百出, 打印不及时; 上级医生审阅不认真、敷衍了事。各级医师查房内容雷同, 记录分析不到位, 病历内涵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影响医疗质量的主要因素

2. 1 机制与体制的制约: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决定了医院运营模式, 农合、医保等政策影响医生的医疗行为。患者支付能力的差别导致不同的医疗需求, 医疗期望值和现实反差加重了医患矛盾。而且医院全成本核算和用人机制问题导致科室人员结构不合理, 其结果必然导致基础医疗质量滑坡现象。

2. 2 能力培养与医疗技术提高不相符:科室只注重学历的提高, 而忽视了对各级医生能力的培养。大批新毕业医学生、进修人员和聘用医务人员进入临床一线, 专科越分越细, 但通科或相关专科知识知之甚少。同时, 存在医生缺乏护理知识的问题, 易产生医护矛盾。

2. 3 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少数科主任的管理水平不高,对疑难、危重病人把关不严, 科室内分工不明确, 高年资医生普遍缺乏对下级医生的带教意识。

2. 4 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基本医疗制度落实不到位:少数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比较淡薄, 对医疗制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不能严格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制度, 质量管理部门对制度落实追踪督查不力;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没有理顺质量管理机制和考核体系, 三级质控人员职责不够明细, 缺乏可操作性。

(三)应对措施

3. 1 构建质量检查评价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医院领导为核心, 医疗专家为骨干, 各级医务人员积极参与的三级质量管理网络。严格落实各级医师职责, 以质量持续改进为契机, 抓好日常考核和集中检查, 突出重点、抓住难点, 使质量检查制度化、标准化、经常化。一是优化改造电子病历功能; 二是解决跨科收治病人问题; 三是加强会诊管理以及科室三级医疗质控组织建设;四是加强合理用药的指导与检查。通过各方面不断努力, 将各类医疗缺陷和差错消灭在萌芽状态。

3. 2 切实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 大力引进优秀人才, 完善岗前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管理, 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减轻一线医务人员负担, 关心一线医务人员的发展问题。对高风险的医疗技术给予相关支持,适当扩大一线医务人员编制, 合理配置科室人才梯队。

3. 3 加强培训与考核:一是加强"三基三严"及处理急、危重病人的流程培训; 二是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培训; 三是加大临床科研投入, 及时引进和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四是组织全院性疑难、危重病人讨论。把院内培训及外出进修政策落实到位, 扩大对外交流, 不断提高医疗工作的技术含金量, 努力提高技术水平, 全面提升医院的竞争实力。

3. 4 重点加强科室管理:科主任是医疗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要全方位的思考科室发展, 主动承担管理责任, 对出现的医疗纠纷要主动介入和研究处理。高度重视职业道德与行风问题, 强调科主任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 要发挥团队力量, 充分调动全科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医院要加大对科主任的考核力度, 科学制定考核方案。每月进行一次运行病历和归档病历的检查, 搞好网上适时监控和围手术期监控。开展精品病案点评活动, 巩固和提高病案书写质量, 提高医生病历书写积极性。

3. 5 抓好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 单病种质量不仅是医疗基础质量, 还是医疗工作质量、生活服务质量的体现。对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进行综合评价, 能够较好地反映单病种质量, 可促进和带动医院各方面的工作质量。医疗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是保障和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医疗质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是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促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医疗质量提高是一个持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 医院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只有紧紧围绕"方便病人"这一中心思想,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加快医院改革步伐, 提高医院管理和整体运作效率, 不断增强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才能推进医院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迪雄. 医疗质量管理面临的形势及对策[J].重庆医学,2007

篇8

一、防止医疗事故确保医疗安全

认真做好医疗质量考核工作,严格按照医院制定的管理规范、工作制度和评分细则,开展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医疗防范措施和医疗事故处理预案,实行医疗缺陷责任追究制,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程标准开展医疗活动。组织院内职工学习有关医疗法律法规各项条例。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科室的质量管理,把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从医疗终末质量评价扩展到医疗全过程中每个环节质量的检查督促上去。重点包括:(1)强调入院告知书、授权书、各种诊疗知情同意书的规范完整书写。(2)真实、准确做好"死亡病例讨论""危重病例讨论""抢救危重病人讨论"的各种记录及医师交接班;(3)组织科室加强对诊疗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与考核。(4)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做到"多解释、多安慰、多理解、多温暖、多帮助",使医院服务质量更上一层楼;(5)加强对诊疗计划、用药安全性的检查力度。

二、医疗质量管理

1、加强科室自身建设

根据年医院工作检查针对我科所提出的不足,我们将在年继续加强自身的质量及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完善和更新各项委员会活动、会议记录;加强科室档案管理;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由经验化管理逐步向科学化管理转变,由人情管理转向制度管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时俱进。

2、参加医院质控管理委员会进行查房

每周定期到某一科室进行全程查房,全院所有临床科室轮流循环进行。查房内容包括:医师交接班,包括科室实际交接班进行状况和书面记录的进行;科室三级查房,重点督促科室教学查房和主任查房的规范落实;住院病历的书写质量;讨论制度的落实,包括危重病例讨论、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详细了解其记录及执行情况;听取科室主任对科室医疗运转、质量管理等情况,针对不足提出合理改进意见。

3、病案质量管理

每月到病案室抽查各科10份出院病历,每半年对抽查的终末病例进行展评,并严格按"临颍县中医院医院医疗文书质量考核奖惩办法"奖优罚劣。

4、重点科室监管

(1)针对各科抢救室质量的监控,每周不定期对各科抢救室进行抽查,重点抽查内容:严格规范危重患者的病历书写及医护人员交接班记录;科室实际查房情况;危重患者上报制度的落实;实际观看医务人员对危重患者各项技术操作的熟练度、规范度;

(2)对麻醉科的监控,每月定期到麻醉科进行检查,主要内容包括:术前麻醉访视的实际进行情况;完善各种麻醉协议的签署;严格查对制度及品管理的执行。

对重点科室的监控,医务科将严格做到查有所记、查有所对,并将每次对差内容进行总结、比较、评价,共同探讨相应的改进措施,在提高科室质量的同时杜绝安全隐患。

三、继续医学教育

1、加强对新进人员的培训针对上年新近人员在病历书写不规范、法律知识薄弱、工作思想欠端正等缺点,医务科在年会进一步加大对新近人员的培训,培训主要分为病历书写、执业医师法、如何做好一名临床医生三大版块,通过分期讲座的形式进行,医务科全程监控,并抽查培训人员学习记录,并在阶段学习后进行现场提问和书面形式考核,不合格者不允许上岗。

2、加强科室科研工作每科在完成日常工作之余,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学习,鼓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撰写发表科研论文,对在省级以上杂志者医院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

3、有条件的情况下外派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吸收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各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要紧密结合自己专业,鼓励自学,自觉严格补充,增长本专业技术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掌握交叉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知识。争取以请进来、派出去、自己学的原则想方设法提高专业队伍的业务素质,在院委会的批准和支持下邀请上级专家对我院进行专业技术指导,以查房、手术、讲课等形式不断提高我院业务水平,并支持各科邀请专家指导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