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8篇

时间:2023-08-11 09:14: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

篇1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缺乏吸引力

很多高校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只是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网,或利用网络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如果只是满足于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后期没有积极跟进,那将很难达到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网络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益,有的网站可能就是形同虚设,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

2.思想政治教育者网络素质不高

在当前高校中,能够熟练地将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并合理运用的专家非常少。要想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网络水平,同时能积极利用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努力提高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才能使网络的优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

3.思想政治教育者时于罔络的参与不足

由于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占用教师大量的课余时间,而鉴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量日益增大,使得很多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习和加深网络知识。再加上一些领导对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络教育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造成很多教师对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热情不够。这就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育产生脱节,使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能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两课”的教学、报告会、座谈会及社会实践等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教育方式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它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化要求。当前,不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单纯地运用网络的形式,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照搬上网络,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填鸭式灌输”的模式。这种照搬的模式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没有新鲜感也就不可能吸引学生更多的关注。

5.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范

现代的大学生个性张扬、思维跳跃,在网络发达的条件下,很多大学生喜欢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人或事的见解。然而由于网络信息缺乏必要的监管,一些大学生又缺乏较强的信息选择与价值判断能力,再加上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容易被感情和网络的言论所左右,所以在受到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和缺少必要的网络伦理道德宣传的情况下,大学生往往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产生质疑。

二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1.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网络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接受信息的形式等方面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娱乐性及交互性特点,创造性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网上丰富多彩的娱乐形式相结合,并与学生的学习和课余文化生活相交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感染和影响学生,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2.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师资队伍、教育主体的适应程度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实效。这就要求高校走专业化道路,培养一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性人才,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使他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通才”。

3.建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奖惩机制

高校分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要有超前的意识,能够积极主动接受新技术、新思想。重视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鼓励思想政治教育者学习网络知识。对于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取得较好效果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同时,对于在学校网站出现的非法行为,或者以网络教育的名义进行非法行动导致发生恶性事故的,要加大惩处力度。

4.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和模式

由于网络教育在师生交往、情感交流和营造校园文化方面存在的距离问题,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模式都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同时,要想方设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吸引力,在宣传教育的手段上应多样化并努力遵循学生的网络心理进行教育。迎合学生心理,探究一条切实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5.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正确引导和规范

在网络环境下,网上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方式,高校应主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阵地作用,对网络信息进行必要的监管。同时要认识到,网上教育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网下教育仍然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依然起着基础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与现代网络新技术的有机结合,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正确引导和规范,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篇2

[关键词]高校网络社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1-0074-05

自互联网诞生至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变革不断给人们提供多种沟通和需求的可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量和双向互动的特点,受到当代大学生的青睐。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在互联网使用者中,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接近1/3。当前,上网的方式和结构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网络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高校互动社区已成为大学校园内学生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学生发表观点的主要渠道,更是当今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窗口。

一、国内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高校网络论坛的现状

随着中国教育与科研网建设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建设了良好的网络硬件环境。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网络论坛迅速在中国大陆各高校发展并广为流行。高校网络论坛是基于校园网开发建设的,由各高校自行管理和维护的网上社区,尤其以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布告栏”为主。1994年建立的“水木清华”是大陆高校最早的高校论坛BBS。随后,华南理工大学也于1995年建立了“华南木棉BBS”。

(二)高校网络论坛的特点

高校网络论坛具有广告少、访问速度快与用户认同感强等特点,在本校学生中普及率较高。同时,高校网络论坛信息内容与学校日常工作、校园学生活动密切相关,成为广大高校师生经常使用的校园信息平台、舆论平台和交友平台。因此,如何通过网络传播先进文化,进一步遵循人本主义特点,结合网络发展规律,有效管理高校网络论坛,使其更加有序、健康地发展,成为当前高校网络论坛建设和管理者需要思考探索的重要课题。

(三)高校网络论坛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高校网络论坛发展给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网络论坛作为传播、接受、互动交流的一种新工具,使当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单一、形式单调、范围有限与效果一般的教育效果,彻底发生了改变,打破以往面对面的形式,拓宽了思政工作的重要渠道。高校网络论坛从功能上能有效克服校园信息在传统媒介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时间、方法、影响、效果和反馈等一系列限制的问题。

通过网络论坛的即时交互特点,及时有效地了解反馈信息,锁定信息源头,掌握当前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因人施教,注重效果。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广泛有效地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

利用好新技术条件下的网络新工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将传统、朴素、大众化与经验式的教育形式改变成为丰富、灵活、针对性与实践式的新理念,再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思政教育信息化、快捷化与准确化,从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感召力与影响力,进一步达到更好的效果。

2.高校网络论坛发展给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论坛信息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对论坛上的学生产生巨大影响。高校网络论坛的开放性、自由性和隐匿性会使学生更容易接收到各类不利于国家及社会稳定、影响学生意识形态构建和妨碍学生成长的有害信息。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对学生正确有效地进行引导,鉴别真伪、兴利除弊、取精去粕与注重稳定,就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

3.高校网络论坛发展的困境

目前,在技术方面,我国现有网络研究及信息传播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传统思政教育的集权管理模式与网络思政教育交互开放的理念容易产生冲突。高校网络信息的传播、监管及处理方式严密程度低、范围窄、效果差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技术形势下的新环境、新方法与新挑战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和技术要求。

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发展定位及长期规划

(一)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人人是网民、处处可上网。据抽样调查,上海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达三个小时,网络活动已成为大学生基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大学生通过网络表现自我、交流思想、表达诉求与寻求知识,他们的关注点与兴奋点也在网上。网络正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情趣、综合素养和行为方式等,也挑战着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适应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表现,是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于网络技术的一种现代教育方式,是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中的重要表现。在高校网络中,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对占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和主导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在高校网络论坛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其隐匿性,而网络论坛信息中存在着鲜明的思想性、个体性、社会性与阶级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通过及时发现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澄清,杜绝有害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提高高校网络论坛的安全稳定,势在必行。同时要始终加强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并且将其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与有序化,从根本上解决网上舆情,倡导优良学风,营造和谐的网上环境。

2.“易班”的主要功能

早在2007年,上海已试点建设“E-class”网络社区。2009年下半年,在此基础上升级改版,推出“易班――上海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 ,并进一步扩大试点,取得一定成效。用户登录“易班”网络平台后可看到,它打破了传统互动类网站的模式,融合了论坛(BBS)、社交网络(SNS)、博客、微博与相册等各项网站主流功能。同时,“易班”主动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需求,以班级和学生社团、党支部、兴趣小组、教学班级等各类校园团体为基本单位,形成各种网上群体,有着鲜明的大学特色,有通讯录、日程表、资料库与话题等新颖的网络应用。此外,“易班”还支持移动终端访问,提供短信平台,实现了手机3G网络的访问。通过该网站,高校辅导员、教师及学生可在线互动交流、交换各种信息及资源、上传照片与撰写博客,并通过各种网络应用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参考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校园信息化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高校的特点开发的“易班”,具备身份实名制认证登陆、用户信息共建分享、校园公告分级定向、教师可控的BBS 论坛、校园招贴栏、教学课件下载、教学影视点播和大学博客等功能,实现虚拟和真实世界的有效整合。

3.“易班”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新趋势

对于学生用户来说,“易班”的社区化功能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越来越多的线下关系因为在社区中的相识和相知而产生,网友聚会正日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人际互动方式。如果没有站点的社区化进程,拥有共同浓厚的兴趣的用户就很难实现方便的交流,网络人际圈的建立更无从谈起。从站点来看,用户之间线上交流的频次和深度的提升,带来了网站流量和用户黏性的增长,从而提升了高校网络社区的利用度,使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产生了长久的立足点。新形势下,高校更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规律和新趋势,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4.“易班”的影响及作用

网络“易班”目前已成为上海最大的高校网络互动社区门户。它能实时更新用户好友的标签状态,有效提高学生兴趣,增加用户的应用“黏度”来吸引学生眼球,降低涉足其他社会社交类网站的可能性,有效减少了外界网络有害信息对高校学生心理的直接渗透。这使大学师生把注意力投入班集体,提高了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凝聚力,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提高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

“易班”开设3年来,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海建桥学院等7所高校开展试点工作,受到大学师生的欢迎。上海海洋大学学生在“易班”上的注册率近99.5%,大量教师也主动注册和学生交流,该校“易班”的日点击率超过30万次,平均在线人数近千人。在暑假期间,不少大学生离开上海,也依然频繁登录“易班”。

(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互动社区的定位

学校通过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互动社区,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并在服务中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以“易班”为例,具体体现在:

1.高校网络互动社区是一个大学生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突出,强烈希望在平等中交流,在自主中选择,但也容易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迷失主流价值观,容易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远离现实生活。运用网络对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尊重学生个性着眼,遵循人本主义,从实际需求出发,因人施教、因势利导。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可以在此抒感、展示自我,还可以走出自己的空间,通过网上班级、兴趣小组与社团组织等扩大交际面,随时与同伴、辅导员和专业老师通过各类具有互动交流功能的应用,真实交流思想、提出建议与表达诉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2.高校网络互动社区是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的平台。辅导员应用互动功能,外在体现是“服务”,内在功能是“教育”。通过班级公告功能,辅导员不但可转帖学校、学院的各类通知,也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和解读;通过话题功能,辅导员可将公示、就业招聘与紧急通告等信息及时置顶,给学生温馨提醒。这些看似简单的、用于处理班级日常服务和管理性的事务功能,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内涵。高校网络互动社区不仅将各类班级事务网络化、便捷化,也让辅导员逐步形成了与学生网上交往的习惯,打下了网上对话的“感情”基础,更好地发挥了人生导师的作用。比如,在辅导员看似漫不经心的网络聊天中,在博客日记随想中开展思想教育,更容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高校辅导员通过“站内信”等点对点交流功能,在网上可以很好地完成一些不便面对面交流的工作,网上网下互动,使得思政工作事半功倍。

3.高校网络互动社区是各高校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平台。高校学生对与教师,特别是与名师、专家交流有着强烈的渴望和现实需求。平台吸引专业任课教师、名师与专家入住高校互动社区,通过网络平台为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将课件、讲义和授课要点等资料上传到网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真正的在线教学,这对学生来说,是核心需求之一,也是十分宝贵的受教良机。通过在全市、学校两级架构,使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不仅能获得所在学校老师的指点,更能走出校门,进入覆盖全市的公共网络社区实现跨校交流,通过互联网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同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互相取经学习,进一步拓展了课堂的外延。

由此可见,高校网络互动社区作为大学生学习、交流、分享和沟通的重要平台,它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也使高校积极利用新技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念、政治倾向、行为规范、心理疏导、思政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引导,为进一步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了新平台,同时拓展了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荣发等.网上德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M].上海: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 高博,周旖,崔英志.Web2.0网站的特点与社区化模式[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6).

[3] 潘敏,凌惠,于朝阳.国内外BBS 论坛发展及管理比较研究[J].大学生思政工作研究,2007(7).

篇3

论文摘要:关注网络舆情;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重要领域和课题;高校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认真分析其形成原因;准确把握其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加以规范和引导,着力做好网络舆情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与规范

一、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在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包括新闻评论、BBS、微博等。网络舆情的迅速形成会对高校本身和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在这时候任何不适宜行为,都容易对高校本身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高校网络舆情会出现一些令人不愿意看到的现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学生集结滋事”,网上热炒一些绯闻,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我们要看到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加以规范和引导。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

(一)校园内外突发事件的网上讨论。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的校园内外突发事情,主要包括在社会上和校园内突发的与学校有关的或者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在网上开展讨论,不顾后果妄加指责。

(二)与高校师生员工利益密切相关事情的网上诉求。校内学生评先评优、入党、就业以及人事、财务、住房分配和职称等制度改革也容易形成网络舆情,同时教学管理改革、学生就餐、住宿、水电供应等后勤管理与服务常常是网上诉求和民意集聚的热点和焦点。前段时间网上热炒的复旦大学学生宿舍装空调的事情就是网络舆情的一个小的缩影。

(三)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大学生群体具有相互交往频率高、相互影响和人际吸引大、相互关系持续时间长、群体认知和群体目标共性强等心理特征,易构成特定的群体心理情景,更容易就某一大家都感兴趣的热点事件达成共识,从而引起热议的连锁反应。

(四)高校网络存在漏洞。高校网络道德规范还不够成熟,网络言论方面的管理仍然存在缺陷。学生不需要为自己在网络上的非理性行为承担任何责任,是造成他们肆意宣传,大发“感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自由性和限制性。网络改变了传统媒体推出信息的单一方式,由受众自由拉出信息,扩大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自由度,但同时也使得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愈加模糊,为人们提供了发表言论的最大自由。使得以网络为基础而形成的高校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的特点。但在一些情况下,有些学生也会顾虑学校的严格制度,稍微有所收敛,程度上起到了限制作用。

(二)群体性与开放性。在网上持有一种思想政治态度的人数集聚到一定的量,集中反应一个群体的态度,就能引发一种网络舆情,使得网络舆情具有群体性特征。同时网络也是开放的,每个师生员工都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对校内外热点事件进行评论,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隐匿性与多样性。网上表达的舆情信息虽然公开透明,实实在在、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受众,但是信息的人一般都不署其真名,具有隐匿性、虚拟性。而且师生员工关注的热点不相同,关注的内容也有差别,这必然使网络舆情出现了多元化的特点。

(四)实时互动性。网络舆情形成速度快、时间周期短,而且参与方便,容易彼此交流,灵活互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和互动,便捷程度大大加强。

(五)可控性。利益主体、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决定了体现不同利益的主体必然在开放性的网络空间相互碰撞,然而校园网络舆情可通过积极、健康的方式和办法来引导、控制,使其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即使网络舆情出现一些令人不甚满意的情况,只要规范引导也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四、高校网络舆情的规范与引导

(一)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

1、提高网络舆情监控的技术水平。网络舆情信息的技术管理主要体现在利用技术手段对网上包含不良和非法内容的舆情信息进行封堵和过滤。高校网络舆情的技术管理要使论坛有专职版主值守,来负责对所有用户发言进行及时审核,同时要加强硬件与技术保障,并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校园网站管理,特别是要注重在网络舆情智能监测平台的开发与网络舆情模型库、案例库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上加大工作力度。 转贴于

2、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目前,我国制定的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还不够成熟、健全,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因而,高校的校园网络制度建设没有完备的指导方针可参照,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研究,不断修改完善,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制机制,规范校园网络。

3、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建设。校园网络论坛是学生网民交流讨论最活跃的场所,这要求我们既要保证学生的言论自由,又要防止有害舆情信息的散布,由此看来论坛版主的管理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版主除了制定本版的版规外,还要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设置和引导,对论坛内容进行审查,对不合要求的帖子进行删除。全力打造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懂网络技术、会监控处置网络问题的校园舆情监控队伍。

(二)注意网络舆情的预警

1、收集信息。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的总体要求是迅速、准确、深刻。管理者在收集信息的时候反应要快,能够迅速地为学校决策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同时不能含含糊糊,也不能掺杂个人主观意见,要主次分明地反映信息;而且反映的信息要揭示大学生思想上深层次的问题,给校方的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2、分析舆情。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在对相关舆情信息汇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技术来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本质,从而全面了解学校网络舆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3、准确预测。在及时掌握校园网络舆论动态,探索舆情的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预测校园网络舆情的发展,对校园生活所能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及早制定相应的消除负面影响的措施。

(三)重视网络舆情的引导

1、培养提意见的领头人物。校园论坛管理员在校园网络中发现培养一批固定的网络,通过他们吸引一批忠实的读者,集中反映群众的意见。对于一些争议较大的网络问题,校方可以组织理论功底较好的老师来撰写相关文章或者进行访谈,通过他们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引导。

2、确立正确的参照人物。在不少情况下许多大学生仅依据自己的信念和经验尚不能明确自己应当对某些热点问题持什么观念和态度,因而在表达观念时有意无意地总是需要参照系。通过学校媒体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为校园舆情发展提供参照系,营造正面的校园舆论环境,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舆情,规范校园网络环境,引导网络舆情健康发展。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要重视对师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一些学生在寻求网络表达自由的同时,忽视了自由的界限,校园网络舆情酿成的群体性事件,与部分学生在校园网上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有密切的关系。学校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切实增强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自觉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篇4

关键词:网络、高校思政教育、机遇、矛盾、途径

21世纪是网络空间支撑的世纪,人们面对的是备受关注、最有活力的网络文化挑战。网络文化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受网络文化影响最深、最广的莫过于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网络科技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占领网络这块阵地,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机遇

(一)网络传播快捷、覆盖面广,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及时性、广泛性和针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直接、更深入

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信息网络最重要的特点,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快捷、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相互沟通,教育的针对性会更强。学生们也不必再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它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增强了影响力。

另外,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社会,人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在网络社会的虚拟空间,人们往往更容易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从而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首先,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社会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

其次,网络信息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洽教育的资源。互联网有效的将分散在各地的通信系统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大容量、高速度的数据传输系统。总政教师就可以利用无限的网上资源,查阅思政教育工作信息,了解思政教育发展动态,学习新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政工作能力。

再次,网络的开放性与交互性,拓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用网络拓宽现实的空间,建立心理网站、德育网站、教学网站,师生可以平等地跨时空网上交流,从而解决学生心理上或学习中的问题。

(三)网络有利于优化高校思政工作的效率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采用课堂讲课的方式,思政工作者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精力去查找资料、撰写讲稿,学生则是被动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接受“灌输”。网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多媒体”技术使大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内容,学习效果明显优化。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泼的三维动画及其他多媒体仿真画面,犹如身临其境,其效果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二、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

(一)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主导性之间的矛盾

网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库,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垃圾场。网上信息良莠不分,泛滥成灾。如过度商业化了的文化、金钱文化、黄色文化、封建迷信、反对言论、文化霸权主义等等,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次,就网络文化而言,它的多元性尚处于“网络人办文化”的初级阶段,“网络人”即使小有文采仍处于工程技术人员的范畴。而少量活跃在网上、“IT”业的“小网络文化人”亦不能改变网络缺乏文化的基本面貌。显然,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诸多浅薄的多元信息流强烈的冲击、挤压和挑战。因此,大学思政教育以什么样的对策来保证自身理念传输的主导性地位,就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之一。

(二)网络成员沟通的交互性、间接性与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机械性、静态性、单向性之间的矛盾

联网是开放的,聊天室里,你可以不动声色地“呼风唤雨”,公告板下,你可以从容不迫,甚至毫不负责任的说三道四。同时,所有的网络成员可以同步共享信息,自由选择交流方式,自主决定行为模式。面对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传授、谈心、写思想汇报、评先进树榜样的方法已显得过于机械和单调。针对这种情况,尽管部分高校已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普遍性的存在高技术少文化、重宣传轻知识、多简介少深入的缺陷。导致了高校网站只成为高校自我宣传的窗口,没能成为一个传播知识,引导学生成才的重要思想阵地。所以大学思政教育以什么样的途径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二。

(三)网络技术发展的创新性与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网络时代大学思政教育的背景是新的,挑战是新的,因为网络是创新的产物。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变得界限模糊了,这种认知方式不知不觉地使青年学生失去了理性和自我。再者,网络信息都是以数字符号的形式传播的,甚至人在网络上也以数字符号的形式出现。在交往中个人的性别、年龄、相貌、种族、身份、阶层、职业等通常倍受关注的特征都被掩盖了,剩下的只是符号的交往,从而更具有欺骗性。

然而,面对着网络的挑战,我们自身的改革速度却远远滞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的自身素质等重要环节上的改革速度远远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致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乏空泛的高谈阔论与媚俗的市井传闻。原有教育制度也已严重滞后,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基于网络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格局,这种滞后性和被动性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三、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做好以下应对工作

(一)建立专门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1、建立坚持正确导向的网络阵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网络阵地。各高校都建有自己的网站,我校还建有“思想政治教育网”。办好高校网站,一定要体现出导向性原则。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营造积极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给青年学生一些有益的东西,提高青年学生自身的免疫力和判断力。针对一些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事关稳定的敏感性问题,要有正面的声音,给涉世不深的学生以政治上的引导。

2、要创造思想类网站的鲜明特色。高校网站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具有可读性、服务性。高校办思想类网站,要经营好五类拳头产品,即新闻快递、时事消息、时代焦点、专家评论、时代论坛,以体现网络的特色和水平。另外,高校网络还可以充分利用强项专业和优势专业所衍生出来的特色向网络成员展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强高校网站的文化含量。我们还要注重双向交流,界面友好,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学校和剥币可以在网络上设置电子意见信箱,倾听学生对学校日常管理和对老师在教学方法、内容上的一些意见和要求。

3、高校要尝试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如学生工作信息的,党、团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都可以利用校园网,学生社区还可以在网上建立“社区管理模式”,让学生尝试、参与社区管理。还可以开展“网页设计”、“虚拟家庭”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具有超时空、迅速的特点,因此这种心理咨询安全便捷,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通过正面引导,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高校必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高校应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构建校园网文化平台。积极组织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如开设“网上论坛”讨论热点问题、建立电子刊物和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等;同时建立健全学校网络教育管理中心,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上网人格;在可能的条件下,监控、过滤、消除可能侵入校园网的消极信息,防患于未然。高校还应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网络行为规范的宣传,使每个入网者都能批判地对待大量的网络信息,不断提高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自律和抗诱惑能力。

(三)要培养运用网络从事思政工作的专业队伍

高校网络管理,决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新型管理。从事思政工作的干部和教师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解决网络时代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此,一是要尽快地对思政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二是要学会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解难;三是要把高校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如报刊、学报和教学、科研成果等资料,特别是“两课”的教育成果,及时地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前瞻性的探索

1、要确立终身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和扩展,知识更替的周期越来越短,一次性教育已经过时,与终生教育理念相适应,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树立终生教育理念,在时空上它不仅需要小学、中学、大学道德教育的相互衔接,而且还会贯穿德育主体的人生全过程,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新的思政教育问题会不断的出现。

2、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我们可以以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教育为基础,向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延伸。可以在校外建立德育基地,与工厂、企业和街道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广大青年学生回到活生生的道德生活中去,在道德交往和实践中学会道德交往与实践,在责任承担中树立真正的责任意识。

篇5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网络用户的主要群体是高校学生,网络已经深入到了高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在不管是国内发生的事件,还是国际上的重大新闻,都会形成相应的网络舆情。高校作为多种思想文化碰撞和传播的主要场所,受网络舆情的影响也会更大。因此,把握网络舆情的整体状况,探索思政教育新的方向成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

一、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冲击和机遇

1.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舆情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网上用户却具有一定的隐匿性。高校学生是中国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在网络世界中,高校学生可以摆脱这些束缚,在虚拟的世界中尽情发表个人言论和思想。虚拟的网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让一些高校学生变得肆无忌惮,这样就会形成相对消极的网络舆情。这样的网络舆情会让高校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养成不道德的行为观念,甚至会滋生高校生的网络犯罪行为,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网络舆情具有多元性。网络环境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各种思想和观点都可以在网络进行碰撞和交锋,网民们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高校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并不能够很好地对网络观点进行辨析和筛选,往往会受到错误观点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要掌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把握网上的一些主要观点。

2.网络舆情带给高校思政教育的机遇

网络舆情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和基础。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当前国家政策和形势的教育,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行在网上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通过网上的一些优秀观点,形成对问题较为全面的认知和考量。网络舆情在某些方面是对教师教学的课外延伸,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有效率的学习。

目前,在高校教学当中,网络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平台。大多数高校学生的课余时间都是在网络中度过,他们在网络中吸收各种观点和看法。如果高校思政教学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去积极引导高校学生,会比单纯的思政理论教育更加有说服力,还会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

二、网络舆情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具体引导措施

1.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的网络教工队伍

网络舆情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离不开网络教工队伍。高校网络教工的组成人员要有很强的政治觉悟,还要熟悉当下的网络环境,能够使用不同的网络工具,如微博、微信、网上论坛等,对高校内部的网络舆情进行一定的监管和引导。某高校选择了一些能够熟练使用网络的党员教工,让他们对校园内部的网络环境进行监督。这些教工时刻关注校园网站上的信息动态,对积极的信息加以宣扬和引导,对于一些错误片面的观点则予以删除、改正。通过网络教工队伍的日常工作,该高校的思政教育,有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为教师教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高校要善于处理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危机

很多高校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处理经验,相关的应急机制不够健全,经常造成相关信息无法及时公布。这样就会给网络谣言提供生存空间,形成相应的负面的网络舆情,给高效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很大影响。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规范处理突发事件,避免以往的无序、混乱的处置状态。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高校还要让网络教工在网上及时更新事件的真实情况,这样就能突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高校应建立校园网站

校园网站作为校内网络舆情的核心承载体,对于思政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应把校园网站看做思政教育的主要根据地,向学生宣传积极、正面的思想,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情环境。某高校在校园网站的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教师还在思政教育课堂让学生在校园网上一起学习、讨论优秀的观点和看法,让校园网站成为重要的宣传阵地,更加利于课堂教学及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

三、结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不断发展,网络舆情也成为了不可小视的主要力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正视网络舆情对教学带来的冲击,重视和依靠正面、积极的网络舆情,让网络舆情服务于教学工作。这样,才会让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学生才会真正在思政教育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对于促进高校的教育环境规范化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闫晓静,宁建荣,贾耀忠,勾正刚.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J].中国报业,2013(08).

[2]肖旭.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探究[J].科技风,2014(12).

[3]徐向学.基于社会舆情事件的高校思政教育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12).

篇6

关键词:网络时代;思政课教学;语言艺术

高校思政教育是转播马哲思想的主要途径,如何将生硬的理论知识进行现代化语言的加工,怎样把传统的哲学教育转变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方式,是高校思政课的一门难题。分析当下高校网络文化特征,了解大学生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是把握获得改善教育主动权的最佳方式。如何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时刻握牢政治思想教育的话语权,是一门大学思政教育教师需要掌握的语言艺术。

一、 网络时代的特点

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快速的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其速度之快、影响之广令人目不暇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第 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显示:截止到 2011 年 12 月日,我们网民规模已经达到 5.13 亿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 2011 年已达 96.1% 。这以数据足以显示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时代带来的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领域都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了解大学生的思维变化,有助于教师掌握课堂引导的主动权,不至于被动接受导致不尴不尬的境界,导致不可挽回的局面。

探讨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语言艺术举要先了解网络时代的三大特征,再对症下药。第一,虚拟性。网络平台的虚拟形式和不要求上网者真实姓名于身份的特征,给了高校大学生一个自由自在毫无约束的虚幻世界。道德的约束力在虚拟的身份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即使是法律的影响力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也相对薄弱。在这样的环境下,会给大学生健康思想的成长带来太多诱惑和不稳定因素。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也展示了出来。第二,隐蔽性。在现实生活中,高校大学生的沟通方式基本以面对面为主。在互联网的世界,距离和虚拟的身份将有用的信息都隐藏了起来。网络时代的隐藏性间也虚化了互联网道德观和世界观的限制作用,网民可以肆无忌惮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对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极具诱惑性,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一种挑战和威胁。第三,开放性。网络时代的最大特点和网络普及的根本原因。开放性促进了信息共享,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让大学生足不出户的了解、接受和专递信息。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因此离不开互联网。信息共享的好处是可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但是负面信息中的极端思想与马哲教育的核心思想相冲突,也给大学思政教育带来不大不小的麻烦。

二、 思政教育语言艺术的转换

马克思说过:“我们的阐述自然取决于我们的阐述对象。”当阐述的对象发生转变时,马哲教育的方式也要跟着发生改变。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有着电子阅读快、信息接收广、互联网使用时间长的特点。根据这样的变化,教师在教导思政教育的时候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否则,就只有等着被时代被淘汰的结局。

(一)转换思政教育中的案例分析,

其实只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马哲教育并不是要求老师必须根据历史的事例来讲解课程。教师在阐述的时候,可以加入最近发生的大事件进行观点解剖、案例分析、立场阐述。从网络上找到近期最受关注的话题并不是难事,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思政教育的展开,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社会哲学科学。例如马加爵事件的分析,就可以从道德审判和法律制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再从中进行目的性的引导,潜移默化的灌输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适当引用网络用语,转变表达形式

讲课的过程中,适当成加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思政教育。网络语言虽然稍显浮夸,但基本上也符合精简幽默的规律。实践表明,幽默的语言能使课堂的质量有效提高。恰当的使用网络语言,是课堂的点睛之笔,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 扩宽知识框架,丰富语言内容

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学生想要丰富现有的信息积累相对比较方便快捷。教师在授课过程要注意自己知识储备的积累,不能让学生产生不信任感。这样容易让学生怀疑已接受的知识,不利于思政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例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讲课过程中,不宜局限于课本的案例分析。应该将中国近代史的百年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对比理解,也可以加入近代史的发展对现代的影响,可以纵向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横向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见解。这样的授课方式丰富着理论知识的内容,还能促进学生了解近代史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这样的教学课堂,不仅能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也能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完善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加强大学生的马哲理论知识积累。还能引导学生在网络时代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使用互联网。通过教师授课过程语言的转换,就能将枯燥乏味的思政教育变得灵活有趣,不仅可以挽救网络时代带给马哲文化的冲击,还能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宁丽新,樊东霞. 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 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10:151-152.

[2]谭文华.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提升途径[J]. 河西学院学报,2012,06:109-113.

[3]伊文婷.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适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探讨[J].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05:31-34.

篇7

关键词:网络;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一、计算机网络对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优势

(一)网络多媒体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教师主要依靠教材,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教室,以课堂讲授的方式为主对开展教学活动。这种集中授课的模式下,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氛围,起到一个相互影响的作用,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学生只能在特定的时间里获取任课老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育进度安排的教学内容,因为课程安排紧,课余时间并不多,且与老师沟通交流的机会很少,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课程枯燥,失去学习兴趣,进而影响教学质量。而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高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网上学习的时间、内容等,也可以随时随地与老师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沟通与交流,但是这类学习模式也有一定的弊端,要求学生的自觉性比较高,而学生的自觉性可以通过网络互动性强,娱乐性足的方式进行培养,将学习变成一种爱好,一种兴趣,这样就会不自觉的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网络多媒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除了借助书本进行教育外,无非就是利用PPT课件、视频等软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类教育只是生硬的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很少能够和社会接轨,这类教育就形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弊端。尤其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网络的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各种信息充斥着学生的思想意识,而这些信息不加以引导利用,学生只会是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网络信息杂乱吸收的过程,他们的思想就会形成两个极端,因此,教师要把网络上的信息加以利用。网络上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除了PPT课件、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还有各类有趣的媒体公众号、APP应用以及社交工具:QQ、微博、微信等,极大的丰富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三)网络多媒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的快速进步,智能手机已经在我国全面的普及,而且在校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家长都给他们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或者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大学生喜爱使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网络的图文并茂、声色相随充分调动大学生各种感官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得传统的思政教育不再枯燥,从而能够吸引他们自己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娱乐享受中不知不觉的接受教育。同时网络的交互性和平等性可以使大学生和教育者在网上实现平等对话和直接交流,没有思想压力和心理防备,大学生更容易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在思想的碰撞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和引导。

二、利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的背景

长期以来,网络教育的呼声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从来都没有真正得到具体实施,其根本原因都认为网络太过于虚拟化了,学生的学习或者不学,教师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网络的东西很多,娱乐性非常强,学生要具备抗干扰的能力,这也变相要求学生具有非常高的自觉性。今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要加强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学习生活指导,让在校和居家的学生减少焦虑。教学上要创新内容和形式,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个人、做到心里。高校就像一个小的社会,人们的交流会更加频繁,各种信息会满天飞。人们常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尤其是在这个网络普及的年代,各种杂乱无章的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大学生接触的信息多而乱,无论从身心还是思想都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甚至会威胁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影响高校的稳定,容易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高校辅导员,要配合学校做好日常工作。当前提倡网络教育,网络已经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主要途径,高校辅导员应该积极利用网络渠道对学生加强思想引导、心理疏导,让在校和居家的学生减少焦虑。

三、高校网络多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建立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动网络教育,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更快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本文就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

(一)借助网络多媒体,强化制度自信和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多媒体有着自身的优势,不像广播电视媒体那样定时播报,单向性传输,其受众会变得越来越窄。网络多媒体是一种双向性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多媒体看各种新闻信息,而这些新闻信息并不是完全是坏消息,有些信息还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高校辅导员可以把这些先进事迹作为生动案例向学生展示,让他们通过网络进行观看,通过各种形式,如网上团日活动、QQ群、微信群、公众号以及班委群等网络多媒体渠道向学生们讲述,引导学生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情感,增强“四个自信”。

(二)借助网络多媒体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网络多媒体时代下,存在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们获取各种各样的消息提供了很多渠道,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包括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多媒体软件。只要有一点的小事件,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报道,在众多报道和消息中也有很多负面消息。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缺乏一定的信息鉴别能力,因而关于一些负面消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价值观,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培养的正确价值观毁于一旦。因而,高校辅导员除了日常的引导学生教育外,高校辅导员要经常定时查阅微博、微信等,发现不实的消息,应第一时间通过QQ群或者微信群告知学生们,并通过转发经典案例,感人事迹、舍小家顾大家等触发泪点的故事,引导认识到自身安全的背后,是无数人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网络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平台,真假事情难辨,学生们要提高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通过正规可靠渠道获取准确可信的信息,如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等,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善辟谣,积极主动传播正能量,勇担民族复兴重任。

(三)借助网络多媒体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有研究表明,就大学生而言,假期延长,长期居家,必须减少外出,无法正常到校学习和参与社交活动,导致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发生率明显上升,急需对其采取精准心理干预和健康措施(昌敬惠)。因而高校辅导员应通过网络,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抚慰学生的焦虑心理,开展网络谈心谈话,时时关注网络舆论,做好沟通与引导。通过提高大学生认知度、鼓励大学生居家进行体育锻炼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的心态。同时,通过“网络讲堂”向同学们讲述1998年抗击洪水、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等,坚定大学生的信心。

(四)借助网络多媒体进行学风引导线上课程作为一种虚拟的学习模式,其优点非常明显,不受时间的限制,但是缺点也很显著,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部分大学生应付老师,无法保证学习的效果,影响班级学风。线上课程是考验,也是照妖镜,会让我们看清楚哪些大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线上课程是时展的需要,我们走在时代的前沿,不应惧怕线上课程的缺点,而不去使用,我们应该用科技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网络多媒体不但是有娱乐,还有一些感人事迹的存在,这些感人事迹其故事性强,吸引力大,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线上课程时学生可以灵活掌握时间,可以观看一部完整的故事,他们会被里面的故事所感动,其图文并茂的视频比书本知识的描述和教师的讲解要更容易接受。高校辅导员可以多借助网络多媒体将一些感人事迹,感人故事向学生进行输送,利用网络多媒体向学生进行学风引导。学生的学习并不是知识的背诵,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网络多媒体,向学生传达社会环境的感人事迹,从而引导学生端正线上学习态度,认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四、总结

篇8

一、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存在意义、原因及特点

1. 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是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对一些舆论和思想交流比较活跃的地方,也是对一些具体事物的看法以及个人情绪变化、价值观的判断和各种意见的综合体现。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的舆情主要是通过网站以及各大论坛中的新闻评论和BBS等,通过这些方式,高校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以及个人的态度,从而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形成了高校网络舆情。

2. 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

(1)大多数高校学生都有自己伟大的理想和宏伟的志愿,但他们会因为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而感到迷茫和困惑。当他们认为一些网络信息有助于自己解决这些困惑时,心态就会很容易跟着网络舆情起伏。正因为如此,大学生会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并且有可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高校学生大多政治和社会的经历、经验少,有时对大是大非无法准确判断,而且易于被表面现象或者过激言论所迷惑。虽然他们大多数对政治具有一些热情,但是在理解的过程中缺乏理性分析,所以会产生一些冲动和过激的行为。当某些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在网络进行发泄时,大学生易于被某些别有用心的政治阴谋者所利用。

(3)大多数高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素养较好,上网时间较长,而网络舆情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学生就成了网络舆情形成中的主力军,就容易接触网络中所有的信息化内容以及网络上的一些八卦新闻。

(4)高校学生会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感兴趣,因而校园中或者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一些事情和热点话题等容易使得高校学生形成网络舆情。

3.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除了具有一般舆论的规律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第一,大学生可以在博客、学生网站和BBS等网络载体上直接进行意见的表达,使得民意表达具有直接性。第二,高校学生访问网站相对较为集中,如果碰上比较热门的一件事情,加上一些情绪化的意见及见解,会迅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第三,在网络上信息的人都是采用匿名的方式,所以网络也成了大学生进行发泄的空间,但是他们缺乏理性的分析。第四,大学生的个人阅历比较简单,对很多问题的思考与讨论都只是进行浅层面的传播与交流。除此之外,高校网络舆情还具有开放性、交流互动性、多样性等特征。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要关注网络舆情

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和高校网络舆情特点的了解可知,高校学生既是网络舆情活动的参与者,又是一些负面影响的承担者,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网络舆情不仅给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1. 从挑战方面来看,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政工作者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1)网络舆情的开放性和网络信息者的隐匿性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一些难题。高校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没有现实社会道德等的约束,而且由于信息者身份的隐匿性,使得他们可以在网络中将自己的某些潜在思想动机或者消极情绪进行肆无忌惮的释放,这样不仅容易养成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不道德行为规范,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的犯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难度系数。

(2)网络舆情的各种信息的不断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方法。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网民可以自由表达个人观点和互相辩论,而高校学生很多时候对各种观点并不能准确地辨别是非,可能被某些负面思想所误导。因此,高校教师要全面把握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及时对学生进行网络引导,以防误入歧途。并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体特点等出发,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

2. 从机遇方面来看,高校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有利于积极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1)积极的网络信息有利于增加思想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凝聚力。从目前现状来看,高校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吸收正确理想的同时,也在接受各种非主流或者消极思想的考验,因而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努力为高校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舆情环境,并且通过积极的舆情对高校学生进行鼓励或者引导,这样不仅更加易于被高校学生接受,而且也有利于增强高校凝聚人心的功能。

(2)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鲜的材料和方法。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关注来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对一些受到不良观念影响或者存在过激行为倾向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及时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在虚拟网络环境中,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1. 完善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结构

高校网络舆情的网络环境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虽然许多高校的网站种类和数量较多,但真正为高校思政教育服务的网站却很少。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网络环境的建设,根据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完善,从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

2. 通过网络舆情运行机制的把握来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督和引导

高校在做好日常网络舆情管理基础上要分别对网络舆情的酝酿、起始、扩散和整合这四个阶段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找出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和运行机制,采用积极有效的引导手段等。

3. 加强网络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网络工作者的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工作的指示明确规定,要培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这支队伍中不仅要有专门从事网络管理工作的人员,还要有网评人员。高校网评工作的质量对网络舆情具有直接影响,因而高校必须提高网评人员的综合素质。

4. 通过网络教育提高高校学生的道德规范及安全意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