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文化产业开发模式8篇

时间:2023-08-11 09:14: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文化产业开发模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化产业开发模式

篇1

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发展背景综述

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商州、洛南、丹凤、柞水一区三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人文资源、重要的战略位置、宽广的文化空间、国家的政策支持及紧密的区域联系,为该区域宗教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9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发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其中提出了“西安大慈恩寺—宝鸡法门寺—平凉崆峒山—天水麦积山宗教旅游走廊”规划,将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西部旅游名胜、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在旅游经济效益方面,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内旅游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数及旅游业收入成倍增加,并呈现出从政府主办向市场化运作、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从宗教旅游城市向城市宗教旅游转变的良好态势。

在品牌战略形成方面,西安市以明确的主题、鲜明的标识和简洁、个性化的口号及系列策划活动和营销的多元组合,已将自身打造成为中国的旅游大市,并开始带动周边省市区的协作发展、互利共赢。

在客源市场构成方面,随着关中—天水地区各宗教旅游景点知名度的提高,游客由过去以中、长线旅游观光为主的团队加散客占主要比例,变为会务、商务、休闲度假、康体健身和旅游观光等短、中、长线多种形式同步增长的团队、散客、自驾车等多类游客共同组成,呈现多元化趋势。

在宗教旅游服务方面,经济区内各主要城市环境优化工程取得成效。旅游交通服务日趋便捷的同时,结合了地方宗教文化特点,给旅游服务增添了人性化和神秘性的色彩,吸引着更多的海内外游人前往领略关中—天水地区的文化景观。

经济区的发展状况处于良好的增长态势,但仍然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制约产业联动规模;产业结构单一,不适应现代旅游发展;宗教文化旅游业整体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业管理体制不顺,经营理念落后等一系列问题。

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开发模式

(1)政企联动模式——政府采取政策支持、制定中长期规划、拨付启动资金等方式,鼓励专业性的开发公司对文化产业点进行开发和运营。

伴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这种固有的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宗教旅游市场的发展要求。采取由民间企业投资、市场化运营的社区模式,将会为宗教文化开发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2)生旅互促模式——以旅游产业为先导促进生态产业和生态环境建设。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将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的开发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经济区内的崆峒山,既是将优美恬淡的自然风光与博大精深的儒、释、道三种宗教文化紧密结合,使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的过程中深化对宗教文化的理解和领悟。

(3)文旅联动模式——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化进程,整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比较优势,形成合力,联动发展。

全面整合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带动效益的旅游文化产业,如藏传佛教文化、丝路文化,挖掘整理民间艺术,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特有的裕固名族风情等民族风情资源,以打造“文化旅游”为重点,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化进程。

(4)交旅联动模式——以旅游促交通,以交通带旅游,形成联动,促进“大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在一些国家级、世界级的重点景区,可以开辟旅游专线,增加旅游交通专用豪华车辆,以旅游景区的开发带动交通,反过来利用交通的优势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形成旅游业与交通业良性循环、互动发展的“大旅游”产业模式。

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展望

在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多个重要宗教文化产业的走访调查和深入分析后,我们总结出了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文化+旅游+城市”。具体地说就是要挖掘这片土地的宗教文化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国际化手段,通过大项目带动战略,把这种宗教旅游资源通过文化演绎、文化创意的方式转化为文化产品。

篇2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114-02

黄河三角洲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产业调整的重点行业及其模式如下。

一、文化旅游业及其发展模式

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为点轴开发―市场主导―产业互动―政府支持。

这一模式的含义是:

1.点轴开发:以相对集中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建立旅游的增长极区域,以此为增长点,以相应区域之间的交通线路为轴,组成区域产业的点轴发展模式。黄河三角洲已具备这样的条件。

2.产业开发模式:黄河口与湿地是自然人文特色,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是休闲娱乐特色,时家村是戏剧文化特色,垦利是红色文化,利津是历史文化,遍布黄河三角洲的石油工业的地理景观和科技文化,可以同时开发。

3.市场主导模式:以相应的区域资源为基础,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组建文化旅游公司,先以旅游业为先导,再创立相关文化旅游产品为辅助,鼓励其他产业企业与文化旅游企业实行资金互动、管理互动、人力资源互动,促进开发。

4.政府支持和创造环境条件:政府提供市场环境和政策的支持,继续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基础设施服务。

二、演艺产业及其发展模式

黄河三角洲的吕剧与民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但演艺业发展不尽人意,在于体制和机制的约束,市场化程度低。演艺业发展的模式为:市场引导―公司运作―政府协调。

1.市场引导:演艺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群众口味,考虑本地与外地的消费承受能力。古今中外的演艺业处在文化产业的中心地位,对演艺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问题应予以重视。演出市场如果仍然以政府推动为主,产业化效果就会滞后。

2.突出公司运作机制:实现演艺市场经营主体公司化和品牌化运作。目前,演艺团体和剧团要转变传统体制,借鉴公司化管理和产业化运作、集团化运作的经验,以项目和资产为纽带,通过重组、兼并、联合的方式,以公司化为突破口,以国内外文化市场为目标,组建演出公司,建立创作基地和创作人才队伍,借助演出产品制和广告公司推向市场。

3.政府协调功能要充分发挥:吕剧和演艺资源仅是一个基础,从资源到支柱产业需要一个转化过程,就是需要一个产业发展平台,才能形成经济效益。政府推动演艺业的体制改革,急需政策的支持。同时,政府用财税、税收、工商、投资、融资的优惠政策构建宽松的环境,保证演艺业的体制改革。政府还要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基金和创作基金,提供的经费保障。该模式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演艺团体管理体制要快速进行;(2)演艺业要组建产业公司,产权问题仍是核心;(3)引进演艺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培育。

三、影视产业及其发展模式

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和支柱产业,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水平。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业资源丰富,但是规模较小,处在起步阶段。根据黄河三角洲影视产业的特点,确立的模式为:以电视产业为龙头―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数字化支撑。

1.以电视产业为龙头:以电视产业为龙头和支柱,尽快实现电视产业的经营转型,在继续保持广告经营持续增长的同时,可开展付费电视,扩大电视节目和资源开发。

2.市场化运作:电视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低。在保持电视的媒介宣传属性的同时,一是实行制播分离,把教育类、故事类、行业类的节目分离出来。二是国家政策允许经营的资产、资源和业务分离出来,面向市场进行企业转制和重组,与事业部分分别管理、分别运营。除新闻宣传类的节目外,社会服务类、大众娱乐类、影视剧制作类组建公司,实行两权分离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培育发展广播电视产业集团。鼓励国内其他集团兼并、联合、重组整合经营性公司。扩大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各类所有制机构作为经营主体进入除新闻宣传类以外的影视剧和娱乐类节目制作,也允许境外机构进入。电视产业内的转制企业单位,在确保控股的条件下,可吸收国内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条件成熟的节目和电视剧的经营企业经批准可以上市融资。三是改建电影院,组建院线一体。

3.公司化管理:影视产业要扶持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群,由他们辐射和带动规模提高。在中小企业和大型骨干企业之间,要形成合理的分工合作关系。加强产业的中间层次,促进影视产业与其他文化产业,比如音像业、演出业、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其次,借鉴影视行业的发展经验,大力开拓动漫片的播出市场。开拓动漫衍生产品的市场,走向国内和国外市场。

4.数字化支撑:广播电视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近十年的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光传技术、网络技术正在为电视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2008年,我国已宣布用数字方式传送奥运会的实况,数字电视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预计市场价值有4 000亿元~5 000亿元。蕴涵着巨大商机,成为竞争手段。黄河三角洲的电视影视产业可以采取产业循环的方式,引进数字和网络技术,实行跨越式发展。

四、文化用品制造业及其发展模式

文化用品制造业是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属于文化产业对传统产业带动较强的产业。黄河三角洲的文化用品制造业增加值比较低,基本是空白。由于黄河三角洲对文化用品的需求较低,发展文化用品制造业要面向全国和国外市场。设计为外向型模式。

1.市场导向:黄河三角洲的文化用品制造业首先面向本地,同时更要面向国内和全球市场。市场又体现在缺乏文化用品制造业,需要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企业进入黄河三角洲,在这里建厂,在全国和国外销售,双向在外。

2.全国分工:明确在全国的分工格局。发达地区的劳动成本高,资源和能源约束明显,全国文化用品制造业必然重新分工;国外的文化用品制造业转移趋势,国内外的产业转移的机遇要抓住,利用劳动成本低、资源优势来承接。

3.政府支持:文化用品制造业是属于弱小行业,需要政府的强力政策支持,涉及到政府的多个部门的配合,政府要协调。

五、文博会展业及其发展模式

文博会展业是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的文化产业之一,现有中国石油工业博物馆、吕剧博物馆、垦区革命史博物馆、东营历史博物馆,但是由于博物馆属于文化事业的范围,公益性较强,没有对其实行企业化运作,也没有作为一个行业来发展,黄河三角洲的文博会展业应走出一条市场化的道路。开发模式为:文化需求为龙头―体制机制改革―产业化开发。

1.以文化需求为导向:文博业在完成公益职能的同时,依托公益性文化服务提供相关服务。一是在公众参观的同时提供相关产业服务,如购买相关文化产品、餐饮;博物馆以占有资源走出去,为各地服务和社会提供更多的文化消费机会,创造产业化。

2.以产业开发为出路:博物馆开发式全方位、立体化,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提业化服务,如文化产品、文物复制品、餐饮等。其次,与其他产业联合的文化开发,如汽车展览、与旅游业合作开发文博旅游业,与电视媒体合作开展电视剧和专题片制作。

3.以文化体制和机制改革为保障。文博业是事业体制,但不等于不能进行产业化经营,引入产业经营理念和方式,需要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以保障文博业的发展。

六、餐饮文化业及其发展模式

餐饮业传统上属于第三产业,但是人们对餐饮的文化品位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品位成为餐饮业竞争的核心力。黄河三角洲的餐饮业拥有发达的市场,海产品和地方特色应当以文化提升为目标,即黄河三角洲文化驱动餐饮业,将其发展模式定位为,黄河三角洲文化―演艺业、旅游业―特色菜肴和服务―集团化模式。

1.以黄河三角洲文化为魂。用黄河三角洲文化提升餐饮业,形成餐饮业的黄河三角洲文化特色,是区别其他地区餐饮业的标志。

2.与演艺业、旅游业等产业联合,与餐饮业联合可以使人们将吃与领略演艺文化,把餐饮业转化成文化大餐;与旅游业联合,使餐饮业获得广大的市场。

3.集团化为龙头。近几年已逐步形成大的餐饮企业,如蓝海集团、东胜大酒店等,餐饮业创新并且与演艺业、旅游业结合,需要大资本、大企业的支持,需要尽快建立以黄河三角洲文化为内涵的餐饮集团。

七、包装印刷业

包装印刷业属于和文化产业及传统产业联系密切的行业。无论任何产业都需要包装,制造业也需要包装,包装属于制造业的辅助行业,同时包装的设计、印刷又属于文化产业。包装的文化审美的外观形式越来越讲究,强化了包装业的文化色彩。黄河三角洲的包装印刷业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黄河三角洲的包装印刷业属于外向型的,面向全国市场,引进高端包装印刷技术和人才,实行两头在外。

八、文化娱乐业

篇3

关键词:长白山流域;地区音乐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模式

长白山地区独有的历史文化孕育着一种特殊的音乐文化形态,在中华民族文化组成中,长白山音乐文化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更多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并呈现出产业发展的强劲模式,尤其是结合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游牧文化等融合在一起的物质文化、民俗文化、政治文化等,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1 概述长白山流域地区音乐文化资源的发展前景

(1)文化大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我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市场建设、大力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积极推动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有效政策。将进一步推动“音乐艺朮教育、群众文化娱乐、社区文化普及”的深入和提高,促进音乐文化市场的繁荣,长白山音乐文化将进一步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消费,文化市场的发展将进一步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2)经济稳定增长为音乐文化市场带来大繁荣。党的十七大提出未来新规划,到2020年,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使中国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娱乐消费水平将快速增长,乐器销费水平将成为衡量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乐器市场繁荣提供了可靠保障。

2 分析长白山流域地区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音乐文化品牌意识淡薄

从当前的音乐文化营销方式来看,没有创新意识,尤其是不能讲品牌意识,音乐文化企业的发展结合,更多的融入文化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价值,将音乐文化与企业文化、品牌宣传结合在一起,采用品牌推进的方式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但是,许多音乐文化企业家重视产品、品种,以及推销工作,不重视品牌。因为产品、品种是有形的实体,而品牌是无形的软体,企业往往看不到品牌的价值与赢利能力,所以出现了大量无品牌的产品,例如古典音乐的文化品牌宣传,在品牌价值的塑造上,有些企业过分的追求流行音乐的色彩,忽略古典音乐的美感,从而造成品牌意识上的不当,影响企业的整体形象。同时,品牌营销技术落后。这主要表现在理论水平低,观念陈旧,传播意识差,创意水平高低不齐,销售管理落后,测试、评估手段不够科学等六个方面。品牌营销技术的落后直接导致企业经营行为盲目,企业短命。中国许多大音乐文化企业,甚至营业额过亿元的企业,亦存在类似的问题。此外,许多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导致品牌营销工作难以展开。

2.2 推行的营销理念不明确

企业内部营销人员的营销理念不明确。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要把一个什么样的产品信息传递给目标市场,是赢得市场占有率的关键。是成本最低,让消费者买到便宜的商品;还是追求高品质,确保他们买到的商品是最先进的呢?还是提供最好的服务,对顾客提供始终如一的高水平的服务和帮助?营销人员是产品信息的传递者,是施行文化营销的一线人员,如果他们的理念不明确,将会造成产品信息的失真,从而导致产品销路不畅,经济效益难以实现。企业制造独特产品,打造良好品牌的愿望也就无法实现。针对企业里的员工都可以考虑开通时代光华ELN网络学院,给员工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3 探讨长白山流域地区音乐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整体模式

3.1 注重长白山流域地区音乐文化的培育

长白山文化具体体现在长白山区域内的一个部门、一个乡镇、一个企业、一个学校、一个社区、一个街道、甚至一个家庭,涉及到这些群体中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培育长白山文化,首先要在落实长白山文化建设部署上下功夫。其次要在发扬优良传统上下功夫。各地、各部门、各企业、各学校等都要把自己部门的、单位的、乡镇的、企业的、个人的,多年保持的、优秀的、可以弘扬的优良传统,总结整理出来,作为本区域的一个文化亮点,及时树立,在内部、在系统、在全区,进行认真学习,大力弘扬。再次要在挖掘特色文化上下功夫。各行各业都有其不同的经历和特点,都可以寻找出与众不同之处,高人之处。有,就可以挖掘,就可以发扬。

3.2 构建特色鲜明的长白山音乐文化产业

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才有生命力。只有立足自身独特资源和发展条件,深入挖掘长白山历史文化内涵,才能培育出富有地方特色、彰显自身优势的音乐文化产业。依托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政策、资金、人才等各种要素集聚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产业来传承、弘扬地方特色历史文化,最终形成现代精彩与历史神韵和谐共生、商业繁荣与文化特质交相辉映的城市风貌,使文化产业根深叶茂,生机勃勃。脱离了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就会同质、重复,失去独特性、竞争力。长白山地区依托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制定规划,招引项目,实现了文化资源的为民惠民和文化产业的提质提速。

3.3 加强长白山流域地区音乐文化推广工作

通过音乐教育、培训、音乐会、各类乐器比赛、乐队巡演等形式,增加音乐人口,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乐器演奏的基本技能,为乐器使用者提供更多的音乐交流、展示、视听、体验服务。注重文化推广。以全面音乐服务为龙头,打造区域最大的品牌音乐文化产业基地,建成包括乐器销售,音乐体验,音乐博物馆等于一体的大型产业基地,造福音乐人。将丰富的牧野文化、旅游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坚实依托。统筹整合全市力量,加大对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推介、开发力度,把市场之力、政府之手与特色之魂、科技之能充分对接,突出优势,科学开发,构建具有特色、风格、气派的音乐文化产业体系。

4 结语

长白山流域地区音乐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特点,在整个音乐文化研究中,突出本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尤其是将整个文化产业资源与文化经济形态相结合,发挥出音乐文化产业的链条魅力,形成推动长白山地区音乐文化繁荣与产业发展共融的模式,并积极拓宽产业发展渠道,推动产业发展速度,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模式,将有很大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美玉.当前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理论溯源[J].大众文艺,2011(21).

[2] 刘春丽.张家口民间音乐产业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3] 郭涛.文化软实力竞争与辽宁文化产业发展[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4] 李晓南.新形势下东北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08).

[5] 汪林生,朱振荣.影响“振兴东北经济”的东北地域文化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篇4

1文化产业拓展的基本条件

1.1以文化资源为基础,投资为支持

我国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力,仅从时间角度来看,著名的历史人物、事件以及风景名胜不胜枚举[2]。从民族角度来看,我国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具备浓厚的民族性特点。经济方面也经历了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变迁。在上述几个方面变化的过程中,积累的文化资源丰厚无比,为当前文化产业的进一步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应该认识到,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资源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因为文化资源没有产权保护,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应用,因此难以保持其独有性和特殊性,也就难以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1.2文化人才

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此方面专业管理与经营人才的缺失已经引起注意,成为制约文化产业拓展的重要因素。仅从国内而言,文化方面的顶尖人才、专家、经纪人非常之少。一些前景不错的项目也由于策划方面的缺陷被搁置,就算举办也难以造成轰动效应。这些方面的问题都显示了文化人才需求很迫切。而且文化工作人员对投融资问题了解较少,难以对投融资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

1.3政策问题

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实际上是由政府各级部门分别的,导致每个部门之间的诉求不一,而且都有一定保护色彩,难以达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也就无从谈起。这些方面与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之间存在矛盾。而且在投融资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存在不足的现象,虽然政府下达了一定的拨款,但是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2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建议分析

2.1对当文化产业市场投融资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本身的拓展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市场方面的观念难以符合时展潮流,很多文化资源没得到良好开发,资金严重不足,对文化产业的拓展造成较大阻碍[3]。以文化产业投融资角度进行分析,文化产业总体的发展形势较好,投融资困境将在较长时间内一直存在,对文化产业拓展的阻碍短期内难以清除。文化创意类企业并没有充足的准备实现上市,投资结构方面出现失衡的状况,投资渠道也处于阻塞的状态,投资方式上也存在较大问题,信用担保处于缺失状态,没有足够资产作为融资抵押。这些方面需要文化产业工作者认清,结合这些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投融资相关领域之中,以符合时展的眼光,激发出市场的潜能,让文化市场和产业具备较强的发展活力。

2.2促进体制与机制的改变

政府应该改变对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管理观念,改变长久以来存在的管理矛盾,根据文化的特点,借鉴国际的先进文化管理理念,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时展的政策。为了适应当前的投融资需求,应该适当调整相应的投融资渠道和结构,实现政企、政事分离。同时,政府也应该适当加大财政投入,补贴足够的资金。

2.3有效利用私募债券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银行贷款难度高,难以达到发行债券的标准。融资方面的困境使得其在当前的情况下面临加大的阻碍,融资渠道的改进成为必然。国际资本的涌入为此提供契机,私募债券作为较新的投融资模式可以对一些中小型的文化企业起到一定的帮助。我国已经相继出台文化产业方面的私募债券保护政策,比如2014年5月份,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文化产业方面的私募债券的审批与发行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在使用私募债券的时候,应该对投资方向进行真确定位,如此就可以有效地规避相关的风险,能够有效对实体经济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正确定位投资方向的前提下,金融监管单位就可以适当地放松管制,让其快速发展。监管部门应该进一步简化监管措施,优化许可准入机制,让实体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动力。

2.4提升文化人才素养

可以通过外招的形式聘任既懂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知识,有能对此领域投融资渠道与结构方面有全面了解的人才,专门着手处理文化产业投融资问题,让各类文化企业都能处理投融资方面的问题,获得尽可能多的运作资金,让文化创意企业可以顺利拓展自身的业务,使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为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拓展创造有利条件。也要对原本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邀请具备丰富投融资理论积累以及实际工作技能的专家学者担任讲师,对文化产业投融资方面的工作人员展开必要的培训,使其能够获得良好的理论修养。讲解的内容要有大局观念和国际视野,不要只将目光放在国内,要具备国际视角,争取让我国的文化产业向国际领域拓展,争取让开发各种类型的文化资源,获得强劲的拓展动力。

篇5

茶文化不仅具备可供开发的巨大经济价值,同时也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维护茶文化的完善性,必须注重该文化体系的具体维护。在对茶文化进行开发的初期,由于巨大的市场空间,再加上很多人缺乏完善的保护意识和思维,因此很难做好茶文化的保护工作。从问题状况上看,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缺乏完善的法律机制,而茶文化产业开发者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从而导致茶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深入研究茶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法律问题意义重大。本文拟从茶文化发展背景入手,结合分析其存在问题,进而从法律视角探析完善茶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

茶文化;开发保护;发展策略;法律问题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也是在长期饮茶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内容。一直以来,茶文化都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现阶段人们对养生、文化等消费需求更加突出,在这一背景下,茶文化的可开发度就进一步提出。因此在茶文化比较丰富的地区,就逐渐兴起了一系列有关茶文化开发的产业链条。但通过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当前茶文化开发过程中,过多追求价值导向,因此在茶文化内涵挖掘,品牌维护等方面存在很多缺失和不足。从根本上看,想要解决茶文化市场的盲目开发现象,必须注重法律机制建设,提升开发者的法律意识,从而实现茶文化产业的体系化开发。

1茶文化产业发展背景分析

随着目前人们对健康、养生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与茶及茶文化相关的消费产品,但目前整个消费市场中,有关茶文化产业开发的产品比重还很低,尚且处于快速发展期,茶文化产业所开发的产品大多无法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因此加快茶文化产业开发建设,是满足消费者庞大消费需求的客观需要。我国是世界上茶文化体系最丰富的国家,也是茶叶种植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如今我国已经形成了涵盖茶文化历史、茶文化、茶产业的庞大体系。所以我国具备茶文化开发的基础和前提。而提升文化品质,壮大文化产业链,也是我国推行文化建设战略的重要要求。因此,实施茶文化产业开发也是整个国家文化开发理念不断成熟的客观要求。再者,之所以要发展茶文化产业,也是人们对自身消费品质和内容日益提升的要求表现。如今人们的经济收入有了可观改善,加上人们生活理念和消费理念不断转化,传统单一的物质消费就很难满足人们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与文化相关的茶文化产业就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内容。因此,只有充分重视茶文化产业开发建设,才能有效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消费需求,同时正是这一消费需求的存在,为整个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市场空间,随着人们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今后,精神文化消费在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将进一步增加。所以,需要我们体系化开发茶文化产业。通过该产业开发不断完善,从而为满足人们消费需求提供重要保障。最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成熟,无论是资源利用,还是盈利模式,都需要我们探索走产业融合发展道路,而实施茶文化产业开发正是将产业内容优化,多种资源要素充分利用的具体表现。随着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日益成熟,如今整个经济发展最大的要求就是走产业融合协同的发展道路。通过产业融合,尤其是产业链条建设,将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茶文化产业相关资源,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开发的目的和价值。茶文化在开发过程中,涉及到诸多产业,不仅包括茶叶产品开发,还包括文化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种业态,因此促进茶文化产业发展,将对诸多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推动。

2茶文化发展与保护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

目前整个茶文化机制在庞大的消费需求影响下,已经实现了体系化开发,因此一些茶文化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无论是与茶文化相关的旅游开发,还是主打茶文化牌的茶产业体系建设,如今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仔细研究茶文化开发及保护状况,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以下问题:

2.1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

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问题具体表现为:首先,缺乏强有力的核心企业。进行茶文化开发,需要持续投入,因此开发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战略直接影响到整个产业开发状况。其次,缺乏完善全面的开发思路,所谓完善的思路指的是从企业发展融资、企业产品体系建设、企业发展战略等等,但目前多数茶叶企业都是在传统作坊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与现代企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最后,茶文化产业开发缺乏深度融合,发展茶文化不仅仅是从某一点切入,而应该是以茶叶开发为基础,融入消费者体验,完善产品内容,但目前茶文化开发更多只是停留在某一点,因此无论其开发程度,还是与市场的融入度都较为缺乏。此外,在茶文化开发发展过程中,缺乏品牌知识产权意识,不能很好完善自身权益保护,而在部分茶文化历史的保护工作中,也存在重要缺失。

2.2茶文化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很多企业看到了茶文化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和巨大发展权益,因此其存在过渡开发茶文化体系的现象,多数茶叶企业缺乏必要的茶文化保护意识。整个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茶文化保护难度大。经过几千年发展,茶文化逐渐形成了以区域为核心的茶文化体系,在不同茶类型地区就形成相应的茶文化体系,比如在普洱市,具有普洱文化的茶叶企业超过百家,因此这就使得在进行茶文化开发时,实施难度大,很难取得理想保护效果。其次,是缺乏综合实力强的茶叶企业,如今多数茶叶企业在资本融资方面较为匮乏,其资金实力并不充足,因此其在进行产业开发过程时,首先想到的是开发收益,而非开发保护,这就使得很多茶文化资源只在于开发,而没有形成有效保护。最后,在茶文化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完善的保护机制,缺乏相应法律规范,以至于整个茶文化保护工作多流于形式,整个茶文化保护工作明显力度不够。当出现茶叶企业破坏茶文化时,并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同时政府也缺乏必要的投入力度,整个茶文化保护工作开展举步维艰。

3从法律视角分析完善茶文化发展与保护的具体思路

如果从法律视角看茶文化发展与保护,那么我们必须明白的是法律制度的存在,其价值在于既有效开发茶文化资源体系,同时也在开发的同时做到了有效维护。从法律角度出发,实际上就是对茶文化最大价值的保护,其具体实施思路为:

3.1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保护茶文化品牌与内涵

茶文化在开发过程中,想要保障开发者的权益,就必须从品牌维护角度出发,切实有效提升对茶文化开发企业的品牌维护,最大程度保护其利益。只有茶文化开发企业的利益得到切实有效的维护,才能为其品牌价值维护提供基础,同时只有茶文化企业具备了相应的实力,才能从根本上做好茶文化开发和保护工作。从目前多数茶文化开发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缺乏品牌保护意识,企业自身所研发产品的知识产权也未能予以妥善保护。随着茶文化开发体系的不断成熟,应完善茶文化开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从而实现其最大价值的维护。

3.2明确茶文化开发过程中的权利、义务使用范围

茶文化开发过程中,各相关企业都应该具备充足的法律意识和思维,不仅要让茶文化实现最大经济价值的开发和挖掘,同时也要充分保护茶文化开发过程中的法律权责。首先,无论是茶文化的权属所有者,还是开发者都必须对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行有效认知,在进行茶文化开发时,必须对相关环节因素进行界定,通过权责义务的准确界定,从而实现有效追责,一旦茶文化开发过程中,出现相关责任问题,就有据可循。

3.3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强化内部管理

在茶文化开发过程中,相关机构和组织要加强对具体开发活动的有效监督,针对整个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预防,而一旦出现问题,首先要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坚持追根溯源,注重整个问题的处理过程中,确保责任有人担当。只有强化责任意识,才能让其认识到依规章开展茶文化开发的重要性。同时这一过程,也是有效提升茶文化开发者对茶文化进行有效保护的过程。

3.4完善相关法规,提升茶文化保护范围

想要做好对茶文化开发过程中的保护工作,还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政府及相关机构要完善法规建设。以法规完善、监督完善、履责完善来为茶文化有效保护提供保障;二是茶文化企业自身要树立茶文化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意识,其作为茶文化开发主体,只要其重视保护,才能从根本做好茶文化保护工作;三是,整个茶文化行业要构建全面完善的保护范围,茶文化企业要丰富法律意识,增加维权思维,一旦出现问题,也要据理力争,维护权益。

4结语

随着人们消费理念不断成熟,如今人们的消费习惯更趋向多元,而消费内容也更加丰富。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茶的价值,以及茶文化的关注远远超过以前,可以说,当前茶文化消费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体系化开发茶文化不仅能有效延展茶产业链条,同时也是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具体要求,此外,这也是当前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正常表现。但是在具体开发茶文化时,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比如缺乏体系化开发思路,知识产权意识不足,不能将开发与保护协调开展等等,这些问题从根本上看,都是法律意识欠缺的重要表现。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融入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体系化文化内容,作为非物质化的文化产物,其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随着现阶段茶文化开发进一步成熟,如何才能在有效挖掘其内涵特点的同时,合理、科学、可持续的实现茶文化开发就成为当前我们对其实施开发的具体思路和要求。

参考文献:

[1]楼慧心.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中国文化,2013(5):68-73.

[2]徐艺乙.我国转型期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互动机理研究[J].传承,2013(18):179-182.

[3]杨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保护相关法律问题研究[J].民族学刊,2014(6):53-58.

[4]朱其.产业融合对茶产业的影响—论茶文化产业分类[J].法学杂志,2014(21):56-59.

篇6

前者相对的是城市文化,后者相对的是面向城市人口的文化产业。和城市的消费相比,农村的消费还是较低的。调查结果显示,四川的农村人均消费仅仅占到城市人均消费的20%左右。因此,我们仍需重点关注第一类的农村文化产业。一个产业要在市场上立足,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就必须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了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倾向。因此,四川文化产业的开发要有自己的定位和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巴蜀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乡土性、休闲性以及生态性。乡土性是农村文化的主要特征,乡土性不在于它的“土”和“土气”,而在于其返璞归真。农村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有着怡人的安静环境,更有着现代社会难以寻觅的淳朴民风。乡土性在于它的“真”,这份“真”能为身处快节奏的人们提供一份惬意和休闲。山山水水,人与自然和谐,加上传统的美食更是让游客流连忘返。因此,要大力挖掘和开发这“三性”,从而更符合现代人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四川文化产业开发的体制需要创新

目前,农村文化产业开发主要的形式是:农家乐、古镇漫步、民俗欣赏、民间工艺品的开发。但是,这些开发的模式都比较分散,并没有形成一个面,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期。因此,需要政府对其加以引导,多些重视和政策的扶持,长期可持续地开发农村文化资源必须构建健全的体制。1.整合文化资源农村文化资源的分布往往比较分散,产权也很容易被行政区划分割。当某一地区的文化产业需要开发或者发展,往往资源不配套,或者是形单影只,势单力薄。因此,资源整合和强强联合是必然的选择。(1)“一线串珠”。“线”主要是指历史上形成的文化走廊和现代交通线路,比如:四川西南部的茶马古道、东部的路线。这些文化走廊是经济文化交往的路径,是历代四川人民和自然相处形成的。这些路径上不仅有大量的文化资源,更有优美的自然风景。目前,现代交通的发展使得文化走廊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同时,现代交通使得游客可以方便、快捷地到达文化走廊的景点,游客可以感受到自助式的旅游体验。现代交通这条“线”让旅游变得方便快捷,文化走廊的“线”让人们感受到文化消费的完整性。(2)“成片打捆”。四川省政府曾在2009年对蜀地的文化产业开发作出过指导和规划,即:打造一个集中发展区和四个特色发展区。在每一个区里可以分布三极文化产业园区。但是这种划分存在争议,有关的专业人士重新进行了划分。划分为九个区域,其中包括:巴蜀禅游文化和汉唐巴蜀文学与艺术特色区、土家族风情区、川东南竹海焚人文化、夜郎文化和南方丝绸之路特色区等。每一个区域包含了多个行政区,这就决定了每一个区域在进行文化产业的开发时需要每个区的政府主导,相互协调,达成协议。同时将行业的标准进行统一,打造共同的平台,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和恶性不良的商业竞争。2.以城市带动农村在开发农村文化产业时需要统筹兼顾,以城市文化产业带动农村文化产业。城市文化产业起步早,发展也较成熟,拥有雄厚的资本和人才资源,市场份额也很大,与农村具有特色的文化可以形成优势互补。政府可以在这方面出台一些规划,对农村文化产业开发的人才进行提高和培训。但是最根本的是靠市场去调整,去整合城乡的文化资源。首先,让城市资本进入农村,构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政府可以允许建立一些文化地产,这些文化地产可以给当地农民提供一定的补偿。其次,实行股份制的联营,对农村的文化产业进行重组,使其跻身产业的链条和体系内。最后,允许大型、大规模的文化企业开发农村文化资源,建立区域文化产业集团。在此之前,要进行充分合理的论证,避免风险。这就需要涉及的利益各方进行民主讨论,达成一致的方案。政府在此过程中要保持中立的立场,对城市和农村的利益进行调节和平衡。

三、结束语

篇7

关键词:文化产品;文化企业;优势资源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的基本要素之一,文化产业开发的文化产品,它与物质形态的产品不一样,它有文化层面的社会效益,所以考虑经济效益之前要考虑社会效益才能投放市场。哈尔滨文化产业逐步在加快建设,创新文化产品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哈尔滨文化产品作为城市中一种新兴优势资源的产业,其数量逐渐增大,例如2011年哈尔滨文化产品占总文化产业的11.4%。可见,在激烈的文化市场中,文化产品增长还是有待提高的。本文针对哈尔滨市文化产品的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开发理念转变

过去,我们一直重视的是工业、农业经济等,很少关注文化产业及产品,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我市的文化产业投入也在逐步增强。增强不代表重视,我们应该既要重视文化产业开发的经济效益,还应该重视文化产业开发的社会效益。文化产品作为一种资源,是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产物,它也成为教育人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资源。2013年,我市文化相关服务行业中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占文化产业总量的百分之六十多,可见,文化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我们需转变我们的开发理念,文化产品不能只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同样重要。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城市居民对生活的品味和档次也越来越高,对文化创意产业及文化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文化消费逐步增加,所以,尽管文化产品并不能像其他工业那样很快带来经济效益,但我们应尽快转变我们的思想观念,增强文化产业意识,调整文化产业的战略布局,完善工作措施,认清文化产品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推动哈市文化产品大发展。

二、制定配套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文化产品和其它产品一样,需要有一些优惠政策,这样才能顺利实现文化产品的发展和推进。目前,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的文化产品发展相对落后,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一些具体措施。第一,优惠政策。对一些产品的财政税收、产业目标评定、土地征用等都要有优惠政策。哈尔滨平房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早在2011年就入驻企业达300家,年生产能力3万分钟,拥有5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对于这样一些企业,我们应该给予一些优惠政策,让他们能够顺利快速地在此发展,生产出大量的文化产品。第二,做大做强优势项目。对于一些优势文化产品要做大做强。哈尔滨动漫基地生产的动画片《酷酷小吉正传之钩钩岛》、《卡卡和他的朋友们》等一些动画片,时长居全国第10位,挤进全国十强,而且还获得了一些奖项。面对这样的一些优势项目,应该继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产品和优势项目并且给予优惠政策,比如加强动漫产品以及相关产品的政策优化产业链条。第三,有效政策要长期执行。文化产品资源保护要建立统一、健康、有序、正规的市场政策,在吸纳资金优化产业所有制方面,切勿有行业垄断现象发生,要多吸引外资和社会资本对文化产品进行投入,使文化产品能够形成多种经济并存的格局,也使文化产品所有制结构得到优化。哈尔滨文化产品的政策和法规目前来说还不是很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有关部门要及时制定相关政策,以确保哈尔滨文化市场和文化产品顺利健康地发展。

三、整合文化产品开发资源,确立品牌主导效应

文化产品是一项长期开发的产业,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目前哈尔滨文化产品开发投资渠道比较单一,面对这种状况,应该多渠道吸纳资金,建立成熟的文化资本市场。云南大理旅游集团是由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经济开发总公司和大理省级度假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共同出资,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组建的国有企业,他们的模式对哈尔滨的文化产业产品发展扩展资金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第一,资金扩展。2013年哈尔滨文化旅游集团由市政府设立,集团性质为国有投资公司,其经营范围为文化旅游资源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等,集团设立后,近期产业规划为重点发展冰雪旅游和酒店餐饮两大板块。除了这两大板块还可以整合其他文化产品进行推广。第二,整合文化资源。在区域上以哈尔滨为基点,结合哈尔滨的历史文化,如“渤海文化”、“金源文化”等,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发展哈尔滨冰雪文化时联合带动这些民族文化并生产文化产品,在区域上形成快速增长模式。还可以以旅游为支点整合文化产品,在文化产业中从旅游切入,将哈尔滨的冰雪节、音乐节、啤酒节等资源进行最大程度整合,为旅游提供资源,也能带动餐饮业、工艺品制作业等的发展。通过这一模式,加强文化产品的规划和涉及,将资源整合,降低旅游成本,也使文化产业得到快速有效发展。第三,注重品牌效应。有冰城之称的哈尔滨近些年冰雪文化旅游已经成为黑龙江的明星产品,众多游客来哈尔滨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欣赏冰城。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开发的冰灯、冰雕等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哈尔滨应该把握这一优势,联合把冰雪相关产品做大做强,打造出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

四、支持和发展民营文化企业

除了公有制经济,要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民营文化企业应该成为哈尔滨文化产品的一个有力补充。哈尔滨的民营文化企业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但是民营企业也有自己的优势,所以要降低标准,让很多民营企业参与进来发展文化产品,对一些动漫产业、图书发行,改变原有的单一模式,可以让一些民营企业进入电影院、戏剧业、电视台等领域进行开发和扩展文化产品。要充分鼓励民营企业的参与投资、对民营企业的联合和组建文化产品的力度要增大,使之成为公有制之下的有力补充。

五、传统与现代结合,实施科技战略

对哈尔滨文化产业资源进行文化产品开发时,要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对文化产品进行科技包装和运用,使文化产品层次往高端方向发展。对哈尔滨的传统文化可以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建立文化资料库,使文化传统与现代结合。

六、培养文化产品中介

篇8

关键词:客家文化;产业化开发;文化产业

美国学者沃尔夫断言:“文化、娱乐一而不是那些看上去更实在的汽车制造、钢铁、金融服务业一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比较晚,但近年来正呈现出强劲上升的势头,特别是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更是方兴未艾,取得的成绩十分可喜。赣南是客家文化的摇篮,赣南客家文化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产业化开发价值。

一、优劣势分析

优势方面,首先,赣南是各客家聚居区中地域最广、客家人口最多的地方。赣南区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18个县(市、区)中,有17个纯客家人县(市);830多万人口中90%以上是客家人,客家人口达750多万。无论是涉及的地域面积,还是客家人口的数量、密度,赣南在我国各区市中都堪称第一,地域广,人口多,有量的优势,也有潜在客家文化产品的生产优势和市场优势,有形成规模效应的基础条件。其次,赣南客家文化资源本身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丰富性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种类繁多,客家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住居文化、器用文化、节庆文化、信仰文化、习俗文化等,都有丰富的蕴藏可待开发。一是规模宏大,规模的宏大不仅仅体现在赣南近四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有客家文化的典型模本,更体现在相对狭小的村落中客家文化的“大规模”,而且许多古村落彼此临近,形成更大规模的古村落群。独特性也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赣南“客家摇篮”的独特地位,赣南是中原汉人南迁的第一站,后来才转徙闽粤及其他地区。一是赣南客家文化与其他客家聚居区的同中之异,不仅与相对较远的区域比较是这样,与彼此相临的粤东北、闽西比较同样是这样。丰富性和独特性为提升赣南客家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经济竞争力增添了不少筹码。

劣势方面,首先是赣南地处中部内陆山区,地理位置偏僻封闭。与外部联系的畅通性不如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省区,客家文化的外部推介比这些省区相对困难。其次是赣州所处的江西经济发展水平远远比不上龙岩所处的福建、梅州所处的广东,而且也不像博白所在的广西和成都所在的四川那样被划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特定地区,既得不到龙岩、梅州那样的来自省级的经济支持,也得不到博白、成都那样的来自中央的政策支持,外部驱动力处于劣势。其次,赣州的客家文化资源经济转化启动得比龙岩、梅州等地晚,没有先发优势。最后是近现代以来赣州移居海外的人员比例没有梅州、龙岩等著名侨乡高,开辟海外市场的条件没有上述各地优越。

二、发展现状

总体看来,赣南客家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尤其是旅游、饮食等产业。而在第二产业即制造业中应用很少。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服务业已经成长为赣南经济发展中第一大产业。而在服务业发展中,文化资源的贡献不可小觑,如旅游业的发展就很大程度依靠着客家文化特色游。赣南客家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已经启动并有良好的表现,但也应看到,赣南包括文化经济在内的第三产业经济总量并不大,所占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第二产业发展不足。

从与客家文化资源相关的各产业竞争力水平来看,赣南客家文化经济转化的面不广,开掘的深度不够。2006年底,赣州市统计局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盈利指数研究法对所属各县(市、区)工业产业竞争力及整个经济圈工业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赣南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无论在省内还是在全国都已具有比较优势,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工艺品制造业等也有望短期内省内和全国成为优势产业。这些优势产业或准优势产业正是可以显现文化特征,以文化因素提高其附加值和经济竞争力的产业。事实上,许多企业正是将传统客家文化特色与现代工艺结合起来,才获得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即使是这些优势产业和准优势产业。在区域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也还是十分低的,与发达国家及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非常大。

三、组织形式分析

一是没有一个有声望、有权威的机构进行总协调,客家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是自发、分散进行的,未进行整合。形成不了合力。多年以来,赣州市对各种客家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也很重视,但始终未进行全面清理挖掘,也没有进行整体推介、整体开发,影响力和吸引力都很有限。二是组织的规模小,没有龙头企业,形成不了规模效应。赣南应用客家文化资源进行经济生产的却都是一些规模非常小的生产组织,组织规模小,不仅生产能力有限,也没有实力进行科技开发以提高产品品质和丰富产品品种,没有实力投入广告宣传进行产品推介以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没有统一的规划,各具体经济组织自行其事,对外发出的声音嘈杂,甚至矛盾。各种产品的开发、生产多是简单重复,没有形成系列。各经济体按自己的感觉生产,凭自己的想象宣传,没有统一标准,没有统一声音,形成打乱仗的局面。四是零星、浮浅,只抓住一些“点”进行简单的经济应用,未能进行系统开发和产业扩展。

四、运行机制分析

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运行机制涵盖的面比较广,最为主要的是组织管理、筹资融资、生产经营、人才培养等方面。从这几方面来看,赣南客家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运行机制尚处于草创起步阶段,未能完全形成,更谈不上成熟。组织管理机制方面,赣南目前还没有建立统一的促进客家文化产业化开发的管理协调机构,业务的管理职能分属各政府机构,每个机构管理的范围都相当广泛,客家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只是其中极小的部分。这样的结果是,大家都能管,实际上又往往没人管;大型活动时大家都来管,平时就没人管。筹资融资机制方面,赣南目前的客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既有政府的资助,也有社会资金包括个人资金和企业资金的投入,但政府以什么方式什么标准资助,社会资金如何融集调动,还比较随意,缺乏规范。政府的资助,除作为事业性质的文化创作和推广有预算性投入外,其他资助都具有随意性、间歇性特点。社会资金的融集调动方面,国外通用的企业赞助在赣南还非常少见,少数个案也是赞助者与被赞助者直接接洽,中间协调机制未能建立起来。生产经营机制方面,国外及国内发达地区那样的集约化生产经营机制还没有建立

起来。如何优化组合赣南的客家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产业链,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如何提升产业化开发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壮大客家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如何建立文化产业基地,促进产、学、研联姻,促进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的组织相对集聚等。都还没有成熟的方案和推进规划。教育培养机制方面,赣南的相关教育培养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观念的教育培养,主要在引导人们认识和欣赏:一是人才的教育培养,主要是集中教学或师傅带徒式培养。其教育培养机制注重了文化研究人才培养而未注重文化经济研发和生产经营人才的培养,不能有效地将资源变成资本,进行产业化开发;注重了对专业创作表演人才的培养而缺少对大众自娱自乐技能的培养,大众由于缺乏自娱自乐技能而没有相应的消费,市场消费潜力被浪费。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