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8篇

时间:2023-08-11 09:14: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篇1

1、造成汽车产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建设的主要因素是行政审批。形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某些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行政审批是主要因素。到去年为止,全国的123家整车生产厂和500多家汽车零部件改装企业,大都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尤其是中央政府的相关部门审批的。客观地说,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中仍存在某种“乱”和“差”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是用市场竞争的办法去解决,还是走原来的老路子?此外,从某些政策导向来看,到目前为止,在某种程度上行政审批制度还有强化的倾向。

2、从目前的突出矛盾看,政府的战略与规划的制定同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有严重反差。行政审批不是不严的问题,而是不适应的问题。主要矛盾在于政府尤其中央政府的相关部门在汽车产业的战略制定、中长期规划方面同汽车产业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趋势有严重的不相适应性。由此,我们还没有提出一个富有远见的发展战略,还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些年,我们对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估计不足。举例来说,本来预计北京到2010年机动车的保有量才能达到或突破200万辆,但没想到整整提前了7年就实现了,并造成交通堵塞的严重局面。由此看来,政府的战略预测严重脱离了汽车产业发展的客观趋势。我把它概括为“三个估计不足”:第一,对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估计不足。第二,对汽车的大众消费进程以及由此引起的消费结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等的变化估计不足。第三,对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成本、社会成本估计不足。

3、由行政审批向战略规划转变是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趋势。汽车产业是影响我国消费结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的大问题,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战略制定和规划制定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政府的主要职责应当是用具有远见的战略目标和科学的规划来指导和管理全国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2)地方政府要在中央政府严格的战略与规划指导下,对汽车产业进行有效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些年,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很有“积极性”,纷纷提出以发展汽车产业拉动GDP的增长,不少地方都把发展汽车产业作为本地的支柱产业。为此,争上汽车项目,争上汽车城项目。地方政府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我认为广州花都区人民政府在这方面的思想就比较明确,可以用16个字概括“制定规划、创新环境、改善服务、树立形象”,这是地方政府面对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形势的正确行为。

(3)要把政府作用与行业协会的作用相结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整个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中的协调作用。

二、由政府为主导向市场为主导的转变

1、汽车产业是一个市场竞争性的产业,公平的市场竞争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人为地限制竞争,而要努力改善竞争的环境。既不能限制竞争,又要为这种竞争提供好的服务、好的环境。从当前的一些情况来看,政府还没有很好地遵循汽车产业的竞争发展规律,还不善于自觉地依赖于市场竞争的路径去解决问题。

2、让各类企业自由、自主地发展,使各类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主体。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研究:第一,为什么要对汽车企业设立各类门槛,例如规定新设整车厂的直接投资额至少15亿。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好办法,也不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第二,我国三大汽车企业的重组是遵循市场规律还是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和反思。

3、打破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在汽车产业的发展中,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尽快改变这一局面,是我国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4、限制政府的直接投资。总体上说,要放开市场,搞活企业,改善服务,限制政府。这样,才能够遵循汽车产业作为一个竞争性行业的发展规律,才能够由原来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路子转向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方向。

三、由重视产业政策向重视社会政策的转变

1、政府对汽车产业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大众汽车消费或者大众汽车消费对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的影响。由于大众汽车消费对社会结构、社会的影响远远超出汽车产业本身,因此政府对汽车产业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汽车产品,而是维护全社会的公共利益,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由此带来的经济安全问题。

2、政府对汽车产业关注的重点应当是统筹汽车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广州人均GDP已达到4000美元,应当具备了汽车社会或者初步具备了汽车社会的某些特征。在这样一个条件下,政府关注的重点是统筹汽车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也是政府在汽车产业管理方面的主要目标或者主要任务。现在,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汽车产业发展方面有两个不好的倾向。一是以GDP为中心拉动地方汽车产业的发展;二是热衷于争项目。政府关注的重点应当从汽车产业拉动GDP转向关注汽车产业发展引发的社会环境上来,从争项目转向改善投资环境上来。

3、目前,政府对汽车产业管理的突出矛盾是城市管理和规划与汽车产业发展不相适应。基于这样一个判断,我认为政府不应限制大众消费,而要从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出发,提高管理水平,在城乡管理特别是城市管理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做出新的部署。同时,用各种消费引导来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

四、从民族工业发展道路向国际化发展道路的转变

1、国际化发展道路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加入WTO后,我国的开放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区域性开放为重点转向以产业开放为重点,建立全面开放的经济体系。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汽车产业已成为整个全球化或者参与国际分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主动地参与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走出一条国际化发展的道路,走出一条汽车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路子。

2、值得研究讨论的几个问题:

(1)国产化与本土化的问题。我认为,本土化可能比“国产化”更好一些,更全面一些,更客观一些,更符合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美国的很多本土化专利并不是美国人直接发明的,是美国人通过产权专利拿过来的。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对国产化的理解要客观和科学。我认为,实行本土化的政策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更有利。

(2)充分地估计合资企业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十分重要的。客观地说,没有这些年合资企业的发展,就难以形成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局面。因此,要鼓励和支持合资企业的发展,尽可能地为合资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些不利于合资企业发展的政策应当尽快取消。

(3)关于合资企业的股权比例问题。在汽车产业加速国际化,以及我国汽车产业日益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的大背景下,对合资企业作硬性的股权比例的规定是有利还是不利,需要我们对此做出客观的判断。我认为,不超过50%的股权规定不利于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规定,并且使得这个规定同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同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相一致。

五、由政策管理向法制保障的转变

1、在我国,以“红头文件”为特征的政策管理与指导已不适应汽车产业全面开放和快速发展的进程。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经济的全面开放是大势所趋。尤其是汽车产业,国际化的发展势头很快。在这种情况下,以“红头文件”为特征的政策管理与政策指导同全球化、国际化大背景下的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大趋势已不相适应,需要加以改变。

2、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走向法制保障日益提出客观的、紧迫的要求。无论是在汽车产业的发展方面、汽车的消费方面、汽车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公共与交通安全方面,还是对于能源方面的需求,都对相关的立法和执法提出客观的要求。例如燃油附加税,随着市场主体的确立,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实行燃油附加税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应该打破政府部门的利益束缚,尽快出台燃油附加税的相关法律规定。这对于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篇2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时期。从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来看,政府作用对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提出“政府转型与汽车产业发展”,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我国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政府的转型十分重要。由人均GDP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既是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又是一个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也可以说,这是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是由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引发消费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变动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由于多方面因素形成的经济社会的严重失衡,很可能引发经济社会局部的、甚至全局性的危机。加快发展,规避危机,重点是实现政府转型,以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我国正处在转轨的关键时期,实现政府转型,重要的是按照新的发展观的要求,实现改革观的转变。我认为,改革观的转变有五个方面:第一,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发展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转变。第二,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效率与公平并重的转变。逐步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将成为下一阶段改革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第三,从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向城乡协调发展的一元制度结构的转变。第四,从经济改革向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社会改革在内的结构性改革的转变。第五,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已不再是经济建设的主体,政府要以搞好公共服务来保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目标。在新时期,公共服务不仅是转轨国家,也是世界公共行政改革、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

二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政府转型对汽车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第一,汽车产业是受我国传统计划经济影响最深、计划管理根深蒂固的一个产业。第二,经过25年的改革开放,汽车产业的改革有了重大进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完全打破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制和产业政策的基本格局。第三,在汽车产业发展向汽车社会迈进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市场体系、企业制度、政府管理体制都存在着一些严重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政府的管理也面临着重大的转变,以形成与汽车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安排。

从当前的情况分析,我认为政府在汽车产业管理方面面临五个方面的转变。

一、由行政审批向战略规划指导的转变

1、造成汽车产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建设的主要因素是行政审批。形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某些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行政审批是主要因素。到去年为止,全国的123家整车生产厂和500多家汽车零部件改装企业,大都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尤其是中央政府的相关部门审批的。客观地说,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中仍存在某种“乱”和“差”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是用市场竞争的办法去解决,还是走原来的老路子?此外,从某些政策导向来看,到目前为止,在某种程度上行政审批制度还有强化的倾向。

2、从目前的突出矛盾看,政府的战略与规划的制定同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有严重反差。行政审批不是不严的问题,而是不适应的问题。主要矛盾在于政府尤其中央政府的相关部门在汽车产业的战略制定、中长期规划方面同汽车产业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趋势有严重的不相适应性。由此,我们还没有提出一个富有远见的发展战略,还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些年,我们对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估计不足。举例来说,本来预计北京到2010年机动车的保有量才能达到或突破200万辆,但没想到整整提前了7年就实现了,并造成交通堵塞的严重局面。由此看来,政府的战略预测严重脱离了汽车产业发展的客观趋势。我把它概括为“三个估计不足”:第一,对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估计不足。第二,对汽车的大众消费进程以及由此引起的消费结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等的变化估计不足。第三,对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成本、社会成本估计不足。

3、由行政审批向战略规划转变是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趋势。汽车产业是影响我国消费结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的大问题,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战略制定和规划制定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政府的主要职责应当是用具有远见的战略目标和科学的规划来指导和管理全国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2)地方政府要在中央政府严格的战略与规划指导下,对汽车产业进行有效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些年,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很有“积极性”,纷纷提出以发展汽车产业拉动GDP的增长,不少地方都把发展汽车产业作为本地的支柱产业。为此,争上汽车项目,争上汽车城项目。地方政府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我认为广州花都区人民政府在这方面的思想就比较明确,可以用16个字概括“制定规划、创新环境、改善服务、树立形象”,这是地方政府面对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形势的正确行为。

(3)要把政府作用与行业协会的作用相结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整个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中的协调作用。

二、由政府为主导向市场为主导的转变

1、汽车产业是一个市场竞争性的产业,公平的市场竞争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人为地限制竞争,而要努力改善竞争的环境。既不能限制竞争,又要为这种竞争提供好的服务、好的环境。从当前的一些情况来看,政府还没有很好地遵循汽车产业的竞争发展规律,还不善于自觉地依赖于市场竞争的路径去解决问题。

2、让各类企业自由、自主地发展,使各类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主体。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研究:第一,为什么要对汽车企业设立各类门槛,例如规定新设整车厂的直接投资额至少15亿。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好办法,也不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第二,我国三大汽车企业的重组是遵循市场规律还是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和反思。

3、打破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在汽车产业的发展中,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尽快改变这一局面,是我国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4、限制政府的直接投资。总体上说,要放开市场,搞活企业,改善服务,限制政府。这样,才能够遵循汽车产业作为一个竞争性行业的发展规律,才能够由原来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路子转向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方向。

三、由重视产业政策向重视社会政策的转变

1、政府对汽车产业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大众汽车消费或者大众汽车消费对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的影响。由于大众汽车消费对社会结构、社会的影响远远超出汽车产业本身,因此政府对汽车产业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汽车产品,而是维护全社会的公共利益,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由此带来的经济安全问题。

2、政府对汽车产业关注的重点应当是统筹汽车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广州人均GDP已达到4000美元,应当具备了汽车社会或者初步具备了汽车社会的某些特征。在这样一个条件下,政府关注的重点是统筹汽车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也是政府在汽车产业管理方面的主要目标或者主要任务。现在,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汽车产业发展方面有两个不好的倾向。一是以GDP为中心拉动地方汽车产业的发展;二是热衷于争项目。政府关注的重点应当从汽车产业拉动GDP转向关注汽车产业发展引发的社会环境上来,从争项目转向改善投资环境上来。

3、目前,政府对汽车产业管理的突出矛盾是城市管理和规划与汽车产业发展不相适应。基于这样一个判断,我认为政府不应限制大众消费,而要从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出发,提高管理水平,在城乡管理特别是城市管理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做出新的部署。同时,用各种消费引导来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

四、从民族工业发展道路向国际化发展道路的转变

1、国际化发展道路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加入WTO后,我国的开放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区域性开放为重点转向以产业开放为重点,建立全面开放的经济体系。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汽车产业已成为整个全球化或者参与国际分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主动地参与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走出一条国际化发展的道路,走出一条汽车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路子。

2、值得研究讨论的几个问题:

(1)国产化与本土化的问题。我认为,本土化可能比“国产化”更好一些,更全面一些,更客观一些,更符合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美国的很多本土化专利并不是美国人直接发明的,是美国人通过产权专利拿过来的。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对国产化的理解要客观和科学。我认为,实行本土化的政策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更有利。

(2)充分地估计合资企业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十分重要的。客观地说,没有这些年合资企业的发展,就难以形成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局面。因此,要鼓励和支持合资企业的发展,尽可能地为合资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些不利于合资企业发展的政策应当尽快取消。

(3)关于合资企业的股权比例问题。在汽车产业加速国际化,以及我国汽车产业日益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的大背景下,对合资企业作硬性的股权比例的规定是有利还是不利,需要我们对此做出客观的判断。我认为,不超过50%的股权规定不利于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规定,并且使得这个规定同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同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相一致。

五、由政策管理向法制保障的转变

篇3

关键词 土地;节约;利用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2-0138-02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是最基本的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土地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出台,再一次表明了节约、集约用地,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性。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而且承载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因此,节约、集约用地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只有节约、集约用地,才能实现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才能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节约、集约用地,是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只有节约、集约用地,才能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只有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才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当前,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因素之一是土地资源。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进程,离不开土地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土地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保护资源和保障经济发展的关系,消除发展必须牺牲土地资源的错误观念,守住我们的生命线。在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本着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的原则,走“内涵挖潜”之路,提高土地利用率,由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向节约、集约化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努力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探索集约高效用地、支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节约、集约用地。

我认为,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必须节约、集约用地。实现节约、集约用地必须坚持以下三点:一是树立大局意识,坚持依法用地观念,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二是树立责任意识,坚持以计划引导需求,严格按供地计划供应土地。三是树立发展意识,坚持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新秩序。

2 节约、集约用地,是实现土地资产价值最大化的客观要求。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实现工业化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过程。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来支撑,没有土地资源的之撑,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从何谈起?建设需要土地资源,但土地资源却不只是为了满足建设的需求,它还肩负着发展和生存的重任,为此,节约、集约用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只有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才能提高人们解决发展和生存的能力,增强节约、集约用地意识,才能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节约、集约用地是控制占用耕地的有效手段,区域间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离不开节约、集约用地。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可以促进发展,而且是实现土地资产价值最大化的客观要求,只有节约、集约用地,才能进一步显化存量土地的价值,提高人们节约挖潜的认识,促进土地市场的建设,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秩序,实现土地资源价值最大化。

3节约、集约用地,是保障区域经济发展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节约、集约用地,不是一朝一夕的“一阵风”的工作,它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实现节约、集约用地,就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精神,从加强耕地保护,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入手,切实化解资源保护和保障经济发展的矛盾。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把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关口,要把约束建设用地规模作为规划修编的指导方针,用规划来节约用地,用规划来实现节约用地。其次控制城市的外延,达到节约用地。再次是实行内部挖潜的集约用地,通过科学规划、优化布局,盘活存量,大力改造旧城区,消化闲置土地,从而推进城区土地的高效利用,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发展。

4节约、集约用地对策

为了提高土地的社会经济效益,解决人地矛盾问题,必须坚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着力破解“双保”难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一是严把供地关口、严禁违规供地。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好用活,严格按照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合理供地,不符合供地条件的一律不予供地,供地规模过大的相应核减用地面积。二是在节约集约用地上做活文章,向空间要土地。对每个建设项目从土地供应到项目竣工实行全过程监管,入选项目严格按照投资强度、亩产税收、容积率等综合指标把关,鼓励支持企业建设多层、高层厂房,向空中和地下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单位土地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率。三是盘活存量用地,处置闲置土地。为了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规定,加大对违约、撂荒、建设缓慢的项目查处力度,对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的土地开展收储工作,根据法定程序收回闲置土地,供给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四是提高项目用地门槛,健全土地评价机制。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健全完善工业项目集体会审制度,按照经济发展要求,对目前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指标进行进一步调整提高。进一步形成合力,积极探索政府综合协调、集体决策、部门各负其责、扎实推进的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机制,使制度更完善,决策更科学。充分发挥土地市场的作用,通过价格杠杆对节约、集约用地进行调控。严格执行所有经营性用地公开出让,严格控制划拨土地供应,全面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地价标准来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五是加强建设用地批前批后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开发建设的速度和效率。对工业用地通过签订落户协议书、承诺协议等形式,明确投资强度、容积率、绿地率、开竣工时间等要求,对建设项目实行全程跟踪制度,采取履约管理,督促工业用地按期开发、投产。全面运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将土地供应信息、开发利用、收购储备、市场交易、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等信息进行网上备案,并到互联网上,实现信息公开。六是完善土地执法监察机制,强化违法违规问责。按照“防范在前、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查处到位”的要求,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国土牵头、部门联动的国土资源执法监管机制,强化市、镇、村、组四级监管网络,建立健全审批与监管并重、预防与查处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政府负总责,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土地执法监管局面。

参考文献

篇4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充分认识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的重大意义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党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力推进农村税费、土地制度、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出发展明显加快、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和农村社会团结稳定的良好局面,对书记村转化帮扶工程动员会讲话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措施、自然条件差。多数经济薄弱村地处偏远,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落后,具体材料请详见:

同志们:这次全市百个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动员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安排部署全市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动员全市上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扎扎实实做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进一步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发展。刚才,传达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的意见》,市直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代表和区(市)、乡镇(街道)、经济薄弱村代表都作了很好的发言。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按照这次会议的安排部署,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根据市委常委会议研究的意见,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的重大意义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党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力推进农村税费、土地制度、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出发展明显加快、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和农村社会团结稳定的良好局面。200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21.6万吨,比上年增长21.8%;农业增加值达49.54亿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59元,增长14.6%。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村级收入总体水平不高,经济薄弱村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全市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实施百个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加快村级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首先,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是解决农村各种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提出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相协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就我市来说,仅有城市的繁荣和发展,没有农村特别是经济薄弱村的发展与稳定,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经济薄弱村由于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往往容易诱发治安、上访、赌博、迷信等社会问题。这种状况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会对城乡的协调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培植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无疑是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的必由之路,是保持农村社会平安稳定、和谐发展的治本之策。

第二,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措施。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市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把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列为“富民兴枣”十大工程之一,这既是一个有效的工作方法,又是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市开展“四强”竞赛活动以来,涌现出了一批强镇、强企、强园区和强村,极大地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全市仍有一些村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村容村貌落后。造成这些村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比较突出的是:一是基础组织薄弱。部分村干部思想不解放,村级班子软弱,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办法不多、能力不强。二是集体积累空虚。在全市2214个行政村中,村级经营性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村有1840个,占总村数的83.1%,其中,960个村收入为零,是事实的“空壳村”。

三是自然条件差。多数经济薄弱村地处偏远,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落后。现实情况表明,经济薄弱村发展慢,是当前我市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经济薄弱村达不到小康,全市就很难达到小康;经济薄弱村发展不起来,就会影响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成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实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抓后进、促平衡,有利于尽快改变经济薄弱村的落后面貌,实现强村带头富、弱村赶强村、最终共同富的目标;有利于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向农业倾斜,向经济薄弱村倾斜,形成支持农业、关心农村的强大合力;有利于促进机关转变工作作风,引导广大干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更好地为基层服务,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发展。

篇5

关键字:居民出行;经济社会发展

一、概述

出行,指人或车辆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移动过程。完成一次有目的的移动过程,就算作一次出行。在OD调查中,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取得人的出行资料,汇总、整理得到人均出行次数,或者根据计算期统计资料进行计算,也可得到人均出行次数,其单位为次/人,公式表示为:人均出行次数=总出行次数/样本容量。它是一个交通基本参数,是用来预测交通需求量的重要依据。

二、从居民出行变化角度看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是代步工具由自行车向多种交通工具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交通方式的选择呈现多元化,更多的自行车“骑手”变成了私家车的“车手”,公交、地铁、出租车极大方便了居民的日常出行。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6.1辆,2007年末全国城市拥有出租车96万辆,客运总量213亿人次,公交客运总量达533亿人次。

二是城市交通设施进一步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建设工作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各地确立了一套比较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提高了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2007年全国城市道路面积423662万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了16倍。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34.8万辆。运营线路网长度14万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11倍和1.6倍。

三是轨道交通建设成绩斐然。目前全国已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长春、大连、武汉、深圳、重庆、南京等城市。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对改善居民出行条件、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节约土地资源、促进节能减排、引导城市布局调整、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以前,全国仅北京有一条地铁线,运营里程仅有23.6公里。目前我国10个大城市已经和正在建设地铁线路25条,2007年末运营里程已达713.9公里,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建成多条线路,并已构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基本骨架,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快捷、安全、清洁、方便的出行环境。

四是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得运输服务质量显著改善。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各主要大中城市根据自身的总体规划、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分布状况,充分依靠科学技术与管理,逐步形成了地面公共汽车、出租车、地铁相结合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网络,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日臻完善。

三、相关性分析

(一)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完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具有先导性。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满足了居民日常的出行需求,特别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成为居民出行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薄弱,总量不足。改革开放30年来,交通运输设施网络里程从1978年的123.5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456.1万公里,是1978年的3.7倍,平均每年增长4.6%。

(二)交通运输方式的多元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

交通运输方式的多元化为居民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居民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当的交通运输方式,获得更大的弹性空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构建综合运输体系成为了必然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公路里程从1978年的89.0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196.2万公里(不含村道),是1978年的2.2倍,平均每年增长2.8%;铁路里程从1978年的5.2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8万公里,是1978年的1.5倍,平均每年增长1.4%;民航航线里程从1978年的14.9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234.3万公里,是1978年的15.7倍,平均每年递增10.0%,民用机场2007年达到148个,比1978年增加78个。

(三)交通运输设施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交通运输基础建设不断加强、运力结构显著改善、运输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由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广泛应用,综合交通体系技术装备水平、运输工具的数量也大幅提升。铁路旅客列车运行速度已达国际先进水平,货运重载技术取得突破。公路运输装备水平提高,私人轿车制造水平不断提升。民用飞机应用水平基本与国际水平同步。这充分显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同世界接轨的趋势。

(四)交通运输现代管理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显著改善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催化剂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铁路车号自动识别及铁路运输管理系统等技术已得到普遍应用;公路不停车收费和联网收费、船舶交通管理、海运信息化管理等系统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民航票务和结算系统达到较高水平。智能交通系统技术研究正在我国全面启动,部分城市已经建立了信息化交通管理指挥中心,交通运输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由于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和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运输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改善。以铁路第五次提速和高速公路快速客运班车为标志,发出夕发朝至列车、快速列车、城际列车、旅游列车、动车组等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输新产品,运输服务呈现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和快速化的发展趋势,基本可满足非节假日条件下各类旅客出行的需求。

(五)交通运输业辐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为促进经济发展、方便人民 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交通运输基本上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时,交通运输业辐射也带动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原材料以及物料供应,这种本质需求上刺激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营造安全稳定的交通运输环境将大大提高运输效率,节约物流开支,这使得运输需求作为派生性需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当然,居民出行可以作为一个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标准,居民出行的增多标志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同时,居民出行也将增加物料资源和信息资源的交换频率,使得经济社会快速稳健的发展。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届时一个方便、快捷、舒适、安全、完善的交通体系将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参考文献:

[1]许庆斌 荣朝和 马运.运输经济学导论[M].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篇6

一、国外产教融合的发展实践 

1.美国产教融合发展实践。美国产教融合发展的代表性高校及地区有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对硅谷、波士顿乃至整个美国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斯坦福大学为例,该校为硅谷的兴起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成立之初,斯坦福大学经历了美国历史上的经济大萧条,加上政府对斯坦福大学的财政支持有限,该校曾遭遇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解决办学经费问题,斯坦福大学教授弗里德里克·特尔曼(Frederick Terman) 提出建立斯坦福科技园,对外出租斯坦福拥有的土地资源。这一措施不但吸引了柯达公司、通用电气公司、惠普公司等世界知名公司进驻科技园,为学校筹集了办学所需经费,而且为斯坦福大学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促成了美国高科技集聚地——硅谷的形成。斯坦福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从教育教学到科学研究到社区生活都与硅谷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解决了大学自身经费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大学通过双方合作培养和锻炼了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术人才,为硅谷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这种协同融合发展的模式为双方的未来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斯坦福大学对教授办公司非常支持,只要教师完成了学校规定的教学、科研任务,就可以到公司兼职或创办自己的公司。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John Hennessy)在发明了MIPS后,便合伙创办了公司,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公司运营中。几年后,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期将公司出售给SGI公司后,约翰·汉尼斯(John Hennessy)又回到斯坦福大学担任工学院院长,并于2000年起担任斯坦福大学的校长至今。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协同融合发展成为城市与高校合作发展的典范。 

2.英国产教融合发展实践。英国产教融合的代表案例为牛津大学与牛津郡的融合发展。60年代的牛津郡以农业为主,随着牛津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其对牛津郡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度不断提升。目前,牛津郡地区80%的高科技企业由牛津大学的毕业生创办,科技创新及技术成果的转化促进了牛津地区的快速发展。据牛津大学校长约翰·胡德(John Hood)介绍,牛津大学技术转让中心平均每6到8周就能创造一个新企业,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为牛津及周边地区的科技创新及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牛津大学不仅带动了牛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成为牛津城中仅次于健康服务部门的最大雇主。据相关学者的测算,牛津大学对地区经济影响的基本凯恩斯指数为1.34,即牛津大学每支出1英镑,就为地区增加0.34英镑的额外收益,可见牛津大学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影响力非常明显,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牛津大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国内产教融合的发展实践 

1.北京产教融合发展实践。北京产教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是中关村的建设及运营。中关村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40余所,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200余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各近30家,留学人员创业园30余家。目前,中关村聚集了联想等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了以移动互联网等优势产业集群以及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构建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2014年,实现企业总收入超过3.5万亿元,同比增长17%。对首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除了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保障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对中关村的科技创新和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才、科技支撑。截至2014年10月,北京地区中央和地方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转让项目1709项,收入超过百亿元。高校与中关村乃至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了深度融合与共生协同发展。在高校与中关村的协同发展中,政府发挥的推动作用是两者实现合作发展的基础。 

2.上海产教融合发展实践。上海拥有高校67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8所,“211工程”高校9所,“985工程”高校4所。高校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科技支撑,上海雄厚的经济实力、超前的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等也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以复旦大学为例,正如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所说,上海与复旦大学在度“蜜月”,并且日后也将越来越“蜜”。上海为复旦大学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持,并且在土地等办学资源的配置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复旦大学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获得了飞速发展,办学规模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截止2014年,复旦大学有15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数量位居全国第二,理工科有3个学科进入了世界前100名。复旦大学也一直视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凭借自身强大的科研优势帮助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成果的转化应用,增强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14年11月,复旦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成立,研究院立足上海,聚焦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和总结发达国家在城市发展、城市治理方面的经验教训,寻求解决我国城市发展现实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3.深圳产教融合发展实践。深圳经济的发展位居全国前列,但是高等教育规模、办学层次及其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并不明显,距离深圳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要求差距明显,成为深圳城市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的软肋。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的政策、资金投入,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合作。一方面,重点扶持深圳大学等本土高校向更高层次发展。在2015年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中,深圳大学有光电技术与材料学科群、智能信息处理学科群、特区经济与中国道路学科群等,3各项目被确定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深圳大学的学科建设注入了新的政策和资金保障。另一方面,不断强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合作,由深圳市政府、国外知名高校、国内知名高校三方合作,共建高水平大学,例如深圳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共建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深圳市政府与吉林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共建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深圳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共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等。 

三、国内外产教融合实践的启示 

1.高等教育规模和层次是基础条件。通过国内外城市与高校协同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拥有一定数量的高校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基础,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另外,从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以及国内的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来看,高水平大学的师资力量更加雄厚,科研能力更高,能够在科技创新和成果的应用上发挥引领未来的功能。因此,对地区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具有更加深刻的影响。 

篇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通过科学预测,对土地利用规模、布局结构、开发秩序所作的统筹安排,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从我县来说,它事关当前城乡发展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问题,更事关全县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为此,各乡镇、各部门必须站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这次修编工作。

(一)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适应土地管理新形势的客观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业化、城镇化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非常突出,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任务相当艰巨。就来讲,我县是农业大县,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的急速增加,发展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如何破解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难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土地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国情、县情出发,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合理调控各类用地总量、结构、布局和时序。

(二)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落实国家土地政策的重要基础。党的全会提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年10月23日,国务院又印发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年)》。《规划》包括总量指标、增量指标和效率指标三大类,其中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指标这六项为约束性指标,约束性指标是规划期内不得突破或必须实现的指标。这些指标再次传递给我们两个重要的信号:一是突出对耕地的特殊保护,二是强调对建设用地的控制。这两大信号突出了耕地保护与控制用地的核心管理意图,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土地“闸门”将进一步关紧。落实两个“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实现这些指标,关键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只有科学修编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土地利用管制措施,才能真正把国家的土地政策落到实处。

(三)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就我县实际情况看,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大批工业、民生、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渐暴露出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制约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我们必须通过规划修编,合理安排各业各类用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必须通过规划修编,加强区域调控和管制,统筹安排城镇和农村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特别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工作的重点,这些都必须要有充足的土地指标作为保障。因此,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从发展的角度、战略的眼光去认识,去谋划,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去做,绝不能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给今后发展留下后遗症。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高水平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基期年是年,一直要延续编制到年,时间跨度大,规划期限长,既要重新确定规划期间的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方针,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整分配。我们必须理清思路,抓住关键,科学统筹,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修编任务。

第一,要扎实开展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工作。规划实施评价是修编规划的前提,也是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县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于年开始修编,年批准实施。由于上轮规划没有预期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推进,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部崛起和我县“工业强县”、“项目立县”战略的实施,逐渐暴露出发展战略定位不准、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无法适应县域经济发展,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尤其是一般农田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为了吸取经验和教训,我们对上一轮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进行认真研究和评价,提出改进规划修编工作的对策和建议,增强新一轮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要认真研究有关重要问题。要从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要求出发,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些重要问题,为规划修编工作提供支撑。一是充分论证土地资源的承载力,科学分析经济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提出统筹经济建设与土地利用的措施。二是对城镇化进程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合进行研究,提出规划期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数量和空间布局,并研究实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合的新机制和保障措施。三是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土地的集约利用潜力,研究建立用地集约利用的规划指标体系,提出盘活存量用地的措施。四是研究我县社会经济活动对土地利用的方式、结构、布局的影响,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提出符合未来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

第三,要正确处理保护耕地与促进发展的关系。保护基本农田是必须坚守的一条红线,只能提高不能降低。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近年来,我县经济及城镇建设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潜力不断释放。虽然今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发展速度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总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所以我们必须要正确处理好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围绕节约集约用地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要求,摸清土地资源“家底”,为今后城市拓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留足空间,确保长远发展。

第四,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是规划修编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一项主要原则。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把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强化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的基础作用,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一是要对毁坏农田、旧宅基地、空心村和废弃的工矿企业用地进行整理复垦,对能够利用的低洼地、荒坡、荒沟进行开发,最大限度挖掘我县土地潜力,增加耕地总量。二是要控制各类建设用地规模,新上的工业项目能不占耕地的尽量不占耕地,城镇建设、农村住宅和基础设施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尽量少占地。三是要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盘活土地存量,改变布局分散、粗放低效利用的现状。要继续加大闲置土地清查处置工作,大力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增加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提高土地容积率,实现节约集约用地。

第五,要做好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联系,密不可分。要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各专项规划的制定要认真贯彻严格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根本方针,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土地持续利用水平作为重要内容,建设用地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要搞好上下级规划的衔接,下级规划要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要服从总体规划。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发展、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的需要,科学预测未来建设用地需求,统筹协调,留足空间,使规划真正起到严格保护耕地,促进节约集约,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特别是要围绕“一城五区、几个重点镇、八个重点产业、一项重点工程”的发展思路,搞好用地规划,留足发展空间;对近期规划实施的重大项目建设用地,要一宗一宗落实到具体地块,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三、精心组织,密切配合,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顺利进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加上9月底前必须提交全部成果,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必须采取过硬措施,狠抓工作落实。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要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作为近期的一项重点工作,明确目标,制定计划,精心组织,协调配合,切实把每个环节的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为了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县里成立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相关编制办公室。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我在这里进一步明确:这项工作各乡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书记、乡镇长要亲自抓,及时解决修编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凡是规划修编工作中的重大事项,要亲自过问,由集体研究决定,确保规划修编不吃“夹生饭”,一次成功。

二要注意宣传发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牵涉面广,需要各部门、各行业的积极参与、支持和配合,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大力宣传规划修编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宣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大力宣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引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规划用地理念,争取广大干部、群众、企业、行业、农村基层组织对规划的理解和支持。

篇8

关键词:平面设计;教学;问题;改进;途径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平面设计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春天,各大综合大学都开设了平面设计专业,各类艺术院校也逐步加强了师资等软硬件设施建设,学生的规模快速增加,不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讲,都比十年前有了质的飞跃。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人才机构、价值观念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平面设计教学却未能及时适应这项变化,仍然固守着传统了教学方式和理念,出现了一些影响该专业长远发展的问题。

一、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与实际脱节

目前,平面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处境比较尴尬,一方面市场上设计人才极为匮乏,以至于不少大公司不惜高价从国外聘请各类设计人才;而另一方面,我国每年各大高校毕业的众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由于缺少实践,不容易找到设计行业工作,本专业就业率持续偏低,不少毕业生被迫放弃专业,改行从事了其他职业。造成这种情况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教学体系落后,不少高校的平面设计的教学体系仍然是沿用100年前的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体系,与当前的实际社会情况有了较大的脱节;教学方式落后,各大高校多年的扩建导致债台高筑,设计所需的各种多媒体硬件多年得不到更新,等等。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毕业生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设计市场的变化,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的工作中无法得到应用,甚至与现行的设计潮流、理念等相悖,无法再当前激烈的设计市场上有一席之地。

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入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维系着一个民族的薪火传承,保持着本民族的独立性。作为一名设计师,能否找到作品与本民族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的交融点,即如何在设计作品中体现民族的精髓,是设计作品有无生命力的关键。而当前,各个高校的教学内容中过多的充斥的是西方设计的理论、元素,中华民族特有的本土文化元素、理念缺乏,导致学生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却学了一肚子与自己生活环境具有较大差异的西方设计理念,既无法通过生活领悟西方设计的精髓,又丢失了自己民族文化的根,设计的作品自然得不到认可。

3、学生的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当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人文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设计师本身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领悟能力。而目前,大多数考入设计专业的学生多是文化课成绩较低,选择设计专业只不过是想找一条上大学的捷径,更别提是否对设计有浓厚的兴趣了。再加上各大高校的连年扩招,一些艺术类的考生在高考中只要考到200多分就能上大学,艺术类考生的素质更是难有保障。事实证明,自身素质正是当前艺术类学生成为优秀的设计师、设计出得到市场认可作品的瓶颈,这一瓶颈如果不克服,我国的艺术设计行业只能一直在低端行业徘徊,难以出现各类设计大师。

二、设计专业教学的改进途径

为解决好当前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我国的设计水平,保持设计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感觉今后需要在一下几个方面加强改进:

1、全面提升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当前设计类学生文化课比较薄弱的实际,在大学学习期间要根据设计类学生的提点,制定全面的提升设计类学生综合素质的计划。在课程设计上,在保证足够的专业课程安排的基础上,尤其要保证有足够的文化课程安排,加大比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市场经济、营销、法律等多方位的课程,不断提升文化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提高设计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设计生涯奠定扎实的文学理论基础。

2、增加实践的教学环节。目前,设计类专业教学尤其要加强实践的环节。设计具有自己的独特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设计的理念都会随着相应的改变,设计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是密切相关的,设计专业的教学最忌讳一成不变、固守成规,只有紧跟时代的潮流,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在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要注重实践的环节,在完成理论课程后,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运用设计的理论知识,从而发现问题,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做到融会贯通。因为设计是紧跟时代的,是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学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到社会中经受社会的考验,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主动寻找设计公司去实践,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