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09:14: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茶文化基本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1闽南茶文化中的茶艺展示程序性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服务技能的高标准相耦合
福建闽南地区盛产茶,闽南人对茶情有独钟,且闽南人饮茶,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备极考究。以乌龙茶铁观音为例,其茶艺表演程序甚至有十八道工序:焚香静气、叶嘉酬宾、火煮山泉、孟臣淋漓、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韵、玉液回壶、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喜闻幽香、鉴赏三色、初品奇茗、尽杯谢茶,环节一道接一道,每一道都体现出“纯、礼、雅、和”的文化精髓,每一个动作都讲究规范的操作和程序。而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服务正是航空服务人才的起码要求,同时在进行程序化的服务同时还要兼顾展示性和艺术性,这也是航空服务人才之所以成为服务行业内人才标杆的原因。通过对茶艺展示程序化的学习就能够使学生在校内有相应的载体体会服务流程的艺术性,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按程序有条不紊、准确到位艺术化地进行服务流程的展示。同时这也是航空公司、地勤公司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1.2闽南茶文化中的“五境之美”茶艺气质营造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美感培养的目标相耦合
闽南茶文化重在围绕着茶元素,通过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等展示国人生活之美。以环境中的茶席之美为例,闽南茶文化讲究透过一席茶的布置有机平实、源远流长而生命力不减的方式来体现文化,把茶席当成以生命自身的哲学体现之场。茶席不仅是单纯的视觉美感,更要求符合泡茶逻辑,这个逻辑包含了对茶的解读。种种细节的妥帖安排,会幻化出天然的中澹闲洁。各个因素,如品茗的时令节气、身边的一景一物、水质水温、茶的性情,由此而砧敠拣择的用那把小壶还是这只盖杯,每一个选择都是那么的用心别具,但在决定前又不是只有唯一的选择,每一个用心就体现在选择的过程里,最后汇聚成一种特殊的气质。航空服务人才美感的塑造也不仅是外表的,训练有素的专业素养,对于美好形象和美好环境的创造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给人带来毫无做作的舒适感,把女性的柔美优雅、男士的绅士帅气演绎得恰到好处,有一种增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足的美感。因此在茶艺课中可以达到对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进行气质的培养、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于“美境”的创新能力。
1.3闽南茶文化中的茶艺礼仪要求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礼仪的高要求相耦合
礼仪是茶艺的核心部分。闽南传统茶道表演其实就是待人迎客的过程,它每一个环节都寓意着一种东方待客礼节。而服务礼仪更是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这两者的耦合之处更是不言而喻。
2关于航空服务专业中茶艺课程的相关建议
但是,近年来笔者在担任茶艺师考评员及茶艺大赛评委时发现,有的考生、参赛者茶文化知识还比较浅薄,他们只会生硬照搬、模仿表演手法。这说明有的茶艺人员对茶的基本精神理解不深,对茶基础知识掌握甚少。
作为一位职业茶艺师,要注重以下三点:
一是要不断的学习茶文化。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因此,既要从书本上学,又要从实践中学;既要通读经典,又要有目标地学习专著;既要对茶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既要普遍掌握茶叶的基本知识,又要根据需要有重点的学习常遇到的问题。广泛学习茶文化,才能了解茶的历史、茶的精神、茶的美德、茶的内外传播等。掌握了茶的基本专业知识,才能知晓各种茶类的制作工艺及重要特征,不同茶类冲泡时为什么用不同茶具的原因。
关键词:闽南茶文化 航空服务 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41-01
据调查,国内部分高职院校中航空服务专业开设茶艺课程作为职业延展课程。但无论是相关教师或者学生多功利地看待茶艺课程,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学习茶艺仅仅是为了弥补学生在应对航空公司面试时才艺不足的缺陷,有些人仅是因为某些航空公司有茶艺表演的活动而略做学习有备无患,他们往往认为只要学会花哨或者烦琐的泡茶动作和程序即可,纯粹将茶艺当成类似某种程序化舞蹈动作的简单行为。正因为许多人对在航空服务专业开设茶艺课程,并推进茶文化对人才培养过程的渗透并不理解或者理解得不够到位,本文将对闽南茶文化背景下开设茶艺课程的意义进行论述,并对该课程的建构提出意见。
1 航空服务专业在闽南茶文化背景下开设茶艺课程意义
1.1闽南茶文化中的茶艺展示程序性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服务技能的高标准相耦合
福建闽南地区盛产茶,闽南人对茶情有独钟,且闽南人饮茶,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备极考究。以乌龙茶铁观音为例,其茶艺表演程序甚至有十八道工序:焚香静气、叶嘉酬宾、火煮山泉、孟臣淋漓、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韵、玉液回壶、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喜闻幽香、鉴赏三色、初品奇茗、尽杯谢茶,环节一道接一道,每一道都体现出“纯、礼、雅、和”的文化精髓,每一个动作都讲究规范的操作和程序。而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服务正是航空服务人才的起码要求,同时在进行程序化的服务同时还要兼顾展示性和艺术性,这也是航空服务人才之所以成为服务行业内人才标杆的原因。通过对茶艺展示程序化的学习就能够使学生在校内有相应的载体体会服务流程的艺术性,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按程序有条不紊、准确到位艺术化地进行服务流程的展示。同时这也是航空公司、地勤公司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1.2闽南茶文化中的“五境之美”茶艺气质营造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美感培养的目标相耦合
闽南茶文化重在围绕着茶元素,通过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等展示国人生活之美。以环境中的茶席之美为例,闽南茶文化讲究透过一席茶的布置有机平实、源远流长而生命力不减的方式来体现文化,把茶席当成以生命自身的哲学体现之场。茶席不仅是单纯的视觉美感,更要求符合泡茶逻辑,这个逻辑包含了对茶的解读。种种细节的妥帖安排,会幻化出天然的中澹闲洁。各个因素,如品茗的时令节气、身边的一景一物、水质水温、茶的性情,由此而砧拣择的用那把小壶还是这只盖杯,每一个选择都是那么的用心别具,但在决定前又不是只有唯一的选择,每一个用心就体现在选择的过程里,最后汇聚成一种特殊的气质。航空服务人才美感的塑造也不仅是外表的,训练有素的专业素养,对于美好形象和美好环境的创造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给人带来毫无做作的舒适感,把女性的柔美优雅、男士的绅士帅气演绎得恰到好处,有一种增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足的美感。因此在茶艺课中可以达到对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进行气质的培养、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于“美境”的创新能力。
1.3闽南茶文化中的茶艺礼仪要求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礼仪的高要求相耦合
礼仪是茶艺的核心部分。闽南传统茶道表演其实就是待人迎客的过程,它每一个环节都寓意着一种东方待客礼节。而服务礼仪更是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这两者的耦合之处更是不言而喻。
2 关于航空服务专业中茶艺课程的相关建议
一、建设背景及依据
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作为旅游、酒店等专业的核心课程,茶艺课程表演性、操作性强,适合制作成微课视频以供学习,把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变成若干个“不超过10分钟”的“片段化”视频,并分别标明知识点内容,配以辅教学资源,便于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茶艺基础知识》微课视频的直观性、趣味性、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建设可行性分析
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局限于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讲授给学生,而是要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茶艺基础知识》微课,我们可以把各重要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
比如过去我们的各类茶叶的鉴赏课程一般是先讲各类茶叶的色、香、味、形,然后带学生去茶艺室分组了看茶叶,学了一个学期的茶叶理论知识到期末还是分不清各种茶叶。有了微课以后,学生们就可以先观看讲授理论的微课视频,茶叶是如何让制作?不同类型茶叶的制作工艺是什么?然后找到相应的茶叶制作视频或者动画视频来学习,再拿茶叶来鉴赏,这样使学生能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茶叶,同时增加学习的乐趣性。
三、项目实施方案要点
《茶艺基础知识》微课程开发与运用由规划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视频、应用微课三个环节构成。
(一)微课规划:根据《茶艺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归纳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二)微课设计:“微课”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所以在本门微课的视频制作中,会结合教学目标,充实视频内容,丰富知识的传授方式,做到教学视频的“短少而精”。(三)应用微课:以“湖南微课网”、“世界大学城”为载体进行系统微课建设,微课内容应涵盖本门课程相应领域的核心知识、典型案例、主要技能等,资源类型应包括微课视频、教学素材、教辅资料、训练作业、测试试题等。课程课时量为46学时左右,并依托平台为校内外学习者提供在线辅导答疑、在线研讨、在线测试和成绩评定等。
四、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
以微课的方式,建设《茶艺基础知识》学习资源库,以“湖南微课网”、“世界大学城”等为平台,为广大学习者提供教学服务。
(二)任务
本项目拟建设微课视频46个,其中讲授类微课14个、表演类微课12个、练习类微课10个、演示类微课6个、讨论类微课2个、问答类微课2个,训练作业10份、测试试题2份、实训指导书1份、实训项目卡10份、理论教学大纲1份,实训教学大纲1份。
(三)建设内容
1、讲授类微课:
(1)茶文化基本知识:茶叶的起源与传播、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茶行业的发展现状、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茶类基本知识:绿茶基本知识、红茶基本知识、黄茶基本知识、白茶基本知识、黑茶基本知识、乌龙茶基本知识。(2)茶具知识:紫砂壶基本知识、茶具的分类及选用。(3)其他理论知识:泡茶用水、茶席设计
2、表演类微课:
(1)茶艺表演:西湖龙井茶艺、正山小种茶艺、铁观音茶艺、大红袍茶艺、千两茶茶艺、普洱茶茶艺、白毫银针茶艺、君山银针茶艺、花茶茶艺。(2)生活茶艺表演:绿茶玻璃杯泡法、红茶盖碗泡法、调饮茶冲泡。
3、练习类微课:
西湖龙井茶艺、正山小种茶艺、铁观音茶艺、大红袍茶艺、千两茶茶艺、普洱茶茶艺、白毫银针茶艺、君山银针茶艺的练习、绿茶玻璃杯泡法、红茶盖碗泡法练习
4、演示类微课:
视频演示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茶叶的制作
5、讨论类微课:
泡茶前要洗茶吗?绿茶要不要洗茶?如何重振雄风,恢复世界茶贸易大国地位?
6、问答类微课:
茶叶知识问答: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孕产妇能不能喝茶?
五、效益及风险分析
(一)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茶艺基础知识》微课可以帮助社会上酒店、旅游、以及茶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从业基础知识培训、资格证书培训、在线服务、技术服务等。学习者通过登录微课网站,注册账号进行免费观看,这可以帮助他们节省高昂的培训费用和大量的培训时间。通过若干个微课的授课视频,进行网络进行教学,也使得课程的教学不受教师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也极大的节省了授课教师的时间和教学成本。
(二)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1、存在的风险:并不是所有课程都可以通过拆分成许多微小的教学片段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把完整的一部分知识组块以微小模块的形式展现,可能会影响知识间的衔接;同时,为适合大众口味,课时时长短小,可能会使各课时涉及的知识深度不够。
2、应对措施:重视微课互动环节的设置,加强微课的课程评价体系建设,通过不断获取学生、同行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微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六、结论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茶艺课程
作者:马晶(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利用茶文化资源开发设计旅游活动,把茶文化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实现共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了茶艺课程,以基础课或选修课形式出现在课程体系中,增进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成为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以便将来更容易就业。
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茶艺课程的必要性
1.1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文化旅游是是我国新兴的一种旅游理念,引领了旅游业发展。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修身养生的休闲方式受到国人的广泛喜爱,这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发拓展茶文化旅游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茶艺课程,培养学生茶文化相关知识,掌握茶文化旅游活动设计与开展技能,适应当前茶文化旅游业发展需要。
1.2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
茶文化旅游业迅猛发展,是当前国内外游客相当喜爱的一种文化旅游形式。受中国经济形势利好趋势影响,我国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茶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将来既懂旅游又懂茶文化的专业人才会十分抢手。为适应这样的职业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当设置茶艺课程。
1.3完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不仅包含旅游方面的内容,也涉及文化、经济、管理等方面内容,这使得文化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这些年来茶文化旅游业异军突起,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文化教育提出了更要要求。从教学角度看,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茶艺课程可以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茶文化素养。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设置分析
2.1课程设计
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茶艺课程设计的主要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现结合,以行业发展和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茶文化体系设置课程,传授給学生茶艺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第一,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建立基础知识与能力培训一体化课程。茶艺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课程体系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无缝衔接。以泡茶为例,了解茶叶的特性、茶具的质地等基础知识是泡好茶的前提条件,掌握泡茶的工序、技巧是泡好茶的必备能力,只有兼具知识与能力才能泡好一杯茶。因此,茶艺课程要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教学与校外就业的无缝衔接。
第二,以“茶艺师”岗位为导向设计茶艺课程。根据“茶艺师”的岗位要求、工作内容、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等设置茶艺课程,切实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提高未来的就业能力。
第三,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对“茶艺师”等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设计茶艺课程,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要求相对接。
2.2课程内容选取与组织
2.2.1内容选取
基于课程设计选取茶艺课程内容,使课程体系符合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茶艺课程内容选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选取的课程内容要能突显应用性与实用性,做到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切合实际。从课程内容的规划到遴选,再到整合分解,每一个环节都要突显应用性与实用性并重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
第二,茶艺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课程,其设置目的是补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茶艺技能,使学生成长为未来对口岗位需要的人才。因此,应当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对口岗位选择茶课程,如“茶艺师”等。以岗位活动为内容、以岗位要求为立足点,针对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
第三,结合国家职业标准拓展课程内容。设置茶艺课程,不仅要学习相关的茶艺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有关能力,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便于将来顺利就业。因此,茶艺课程选取的内容要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适应,实现教育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
第四,把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作为茶艺课程内容选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岗位从业能力,增设茶艺课程,拓展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广度、深度。
2.2.2内容组织
根据茶艺课程设计与内容选择要求,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与教学规律,基于“模块化整合项目遴选任务分解”思路建立茶艺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茶及茶文化基础知识课、各类茶及冲泡技能课、茶艺服务课。其中,茶及茶文化基础知识课的主要内容是茶叶基础知识、茶文化简史、饮茶的健康性等,教学目标传承茶文化知识,让学生掌握我国的茶文化;各类茶及冲泡技能课的主要内容是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等知识、冲泡技艺,教学目标是让其掌握各类茶叶的特性与冲泡技巧,能够进行茶艺表演;茶艺服务课的主要内容有茶艺接待服务、行茶礼仪、茶叶销售等,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茶艺服务能力、茶礼、接待能力等。
茶叶课程内容要符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目标,具备实践性、职业性及开放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为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因此,课程内容要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两个方面,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训的教学现状。如,结合冲泡技艺、流程等讲各类茶的知识,将知识讲解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真正掌握茶艺技能。
2.3课程教学
在旅游管理专业中,茶艺课程以基础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以培养学生的茶艺基本知识、茶艺表演技能及茶叶销售能力等为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茶艺课程教学应强调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课程教学要教、学、做相结合,切实践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活动都在实训室内完成,先讲解理论再动手实践,学生一边学一边做,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
第二,采用“三段渐进”实践教学模式,实行分段分层教学。在实践实训环节中,根据学生能力发展规律和一般认知规律将实践课程分成三个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逐步展开具体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能力逐渐提升。第一阶段,在课堂、实训室内开展基础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让学生初步接触茶艺并掌握基本泡茶技能和岗位工作能力;第二阶段,组织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实训,强化课上所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内部顶岗实习,将课堂所学的技能应用于岗位实践,实现从课堂理论知识到岗位实践的顺利转换,培养学生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
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多渠道、多方式的进行教学考核,客观而全面地反映教学全貌,发现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成因,及时制定改进措施以优化教学效果。第一,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使考核覆盖教学的全过程,改变过去只注重结果考核的片面做法;第二,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课程考核与职业技术鉴定相结合,使茶艺课程教学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培养优质人才。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结合构建健全完善的考核体系,发挥考核结果对课程教学的优化、完善作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关键词:茶文化;汉语言文学;发展;作用
作者:蔡江(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121)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点,为了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整体发展,需要重视茶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中的作用。茶文化内容丰富,能够为汉语言文学作品提供更多创新方向,深刻体会茶文化内涵理念,能够对茶文化进行更有效地传承,进而带动汉语言文学顺利发展。
1基础概念理解
1.1茶文化的概念理解
茶文化的定义主要为在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中国是茶的故乡,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茶文化包括茶画、茶德、茶道、茶艺、茶具、茶联、茶书、茶故事、茶精神、茶学等。茶文化自身具有丰富的内涵,传扬着美德和美感,茶通常是中国待客的主要习俗,不同地区茶的配制也各不相同,主要有苏州的香味茶、杭州的龙井茶、蜀山的侠君茶、太湖的煎豆茶、湖南的姜盐豆子芝麻茶等。
1.2汉文化的概念理解
我国汉文化即华夏文化,是我国历史以来的特色文化,自春秋战国开始的派别思想为根底形成的汉民族文化,一直影响着我国的整体发展。我国汉族文化历史悠久,历史可考证的时间已有五千多年,期间的文学作品、历史典籍内容非常丰富,有利于推动我国对历史的深入考究[1]。汉文化几千年来,从军事、史学、政治、文学、经济、艺术等方面诠释了更多我国文化发展进程,为现代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汉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基本知识素养,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意义重大,一直受到国家的重点关注。
1.3汉语言文学的概念理解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最主要的语言文学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更多实际应用型人才,主要培养内容包括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汉语言文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在更多需要文学评论、教学、科研的工作中发挥个人才能。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相对应的专科专业,中、高等学校中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是汉语言文学主要的培养对象。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主要有文字学、现/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等。
2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2.1茶文化发展推动了汉语词汇的发展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茶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其自身体现了多层面的内容,茶文化的传承对于中国整体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茶文化逐渐渗透入中国的宗教、绘画、诗词、医学及书法中,其凸显了物质文化及精神文明,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了大量有关茶文化的内容、精神,丰富了文化学的内容、概念。
中国茶文化其中的精神及物质文化不断发展,对汉语词汇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茶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体现具有特色,进而使得茶文化丰富了汉语言文学内容。茶活动发展过程中通过茶礼、茶艺、茶诗等文化内容,创造了更多相关的词汇,比如品茗、茶德、沏茶、茶话等这些词汇均由茶文化精神文化发展而得。此外,随着茶文化物质层面在历史中的发展,茶叶的制作、种植及品种等物质基础也逐渐发生变化,丰富了相关联的汉语词汇。就茶叶的品种来说,逐渐产生了很多相关词汇,主要包括铁观音、大红袍、六安瓜片、西湖龙井等等。
2.2茶文化的发展使得汉语词义发生变化
茶文化整体思想概念随着时展而变化,茶起初被指为茶树、茶叶或茶水,现如今茶的含义被扩展至茶制成的饮品,更便捷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冰红茶、龙井茶都为茶的范畴,此外还有一些由、柠檬等泡成的茶,这些都是茶文化的扩展和发展。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一些文化现象也会随之产生变化,比如与茶有关的词汇中,一些老旧的词汇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如茶会这一词汇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茶会如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以茶会友的聚会方式,兼具茶话会和物品交易意识,这是随着社会发展需求而产生的新文化形式。
2.3茶文化现象的没落导致汉语词汇没落
茶文化伴随社会整体发展,其相关词汇也不短更新,一些旧的文化元素受时代影响不断没落。中华民族对于茶文化依然十分热爱,一些古老的有关茶的词汇被代替掉,随着文字的演变,对于我国整个文化概念也随之变化[2]。比如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文学的区别,就体现着时展的特征,茶文化中的检、劳这两个文字,主要表达茶树、采摘时间较晚,现已经很少见,被更现代化的词汇所代替。再例如奉茶、斗茶等茶文化中的一些动词,也逐渐演变和消失,当今更多表达为倒茶、泡茶等。
3茶文化的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3.1茶的物质文化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的发展
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通过对茶生长、制作、茶具等等的研究,结合日常生活应用,会有很多新的汉语词汇产生。新品种茶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扩大种植面积,随着对不同地区茶的推广,确立了地方特色,比如西湖龙井茶、祁门红茶、兰溪毛峰茶等。在时展推动下,茶文化发展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不断变化,就茶的名称来说,根据之前的苦茶、茗茶等,逐渐新添了检格(茶树)、茗井(茶)等词汇。茶的制作发酵情况不同,会创造更多新的词汇,比如黑茶、红茶、清茶等;茶的制作方式或材料不同,也产生了新的有关茶的词汇,比如茶宪、茶碾、茶笼等[3]。因此,茶的物质文化发展对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关茶的活动内容很多,在生活中不断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一定冲击,具有更高文学价值。
3.2茶的精神文化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的发展
茶文化发展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还在精神层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相关茶艺、茶道等精神文化内容为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发展提供了更多创新发展机会。沏茶、选茶、品茶都是茶艺内容,能够培养人对美感的要求,茶艺内容丰富,严格要求选茗、烹茶这一过程,汉语言文学受到茶文化的影响,拓宽了相关词汇量,比如茶农、品茗等。
茶文化中的茶礼也推动着汉语言文学的整体发展,茶的礼仪或礼品即茶礼,而古代风俗中将“受茶”意为女子婚礼受聘,“茶礼”就是聘礼。茶文化精神层面的追求更多的来自于茶礼,新添了一些词汇,例如奉茶、冲茶、侍茶等,都体现了茶礼的道德内涵。
4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融合发展的策略
4.1促进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茶文化发展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两者融合发展是我国文化整体发展的重要策略,需要重视茶文化更大力度地弘扬。国家应该重点关注茶文化的宣扬,及时保护茶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在我国福建具备良好的产茶环境。我国大力弘扬茶文化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茶文化整体发展的基本保障,让人们体会茶文化的历史魅力,亲身感受茶文化为社会带来的贡献,进而对茶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
我国应遵循社会发展潮流,不断弘扬茶文化,需要结合当代市场经济发展情况,选择更优化的销售形势,进而将当代市场与茶文化的传扬紧密联系起来,将推广与文化建设同时进行,有助于我国汉语言文学最直观的发展。茶文化在弘扬发展过程中,能够推动汉语言文学内容的拓展,提升茶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中的价值,汉语言文学与茶文化内容的融合,能够为中国整体文学作品提供创新素材,实现中国文化整体提升。
4.2汉语言文学教育端进行茶文化的引入
为了促进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发展,我国应该重视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茶文化内容引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茶文化,进而达到教育传承的目的[4]。在教育教学端引进茶文化比较容易,结合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将茶文化贯穿在文学教育实践中,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更多的了解有关茶文化内容。在教育中普及茶文化,或组织一些有关茶文化发展的挥动,提高大家对茶文化了解、探究的兴趣,同时能够帮助教育机构提升教学质量。
茶文化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应用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可将其内涵思想,有效地进行传达,强化语文教育中美德、品行等精神层面的教育力度。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不断吸取茶文化相关内涵,有助于传承茶文化及相关思想,促进茶文化在新时代下的繁荣发展。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协同发展,也是当今教育的重要目标,为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
4.3增强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高等教育;通识选修课;茶与茶文化;教学探索
通识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1],目前已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选修课能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需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在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是必修课无法替代的。同时,通识选修课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和辨别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符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2]。为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和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实现通识教育目标,国内外的各个高校都自主开设了涵盖文理综合等各个领域的通识选修课,使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与知识。重庆师范大学顺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也开设了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其中,通识选修课分为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经济管理、艺术体育和外语五大类。但是,目前在教学过程中通识选修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和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定位不清;通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缺乏有效性等。通过3年的教学改革实践,笔者就高校开设通识选修课“茶与茶文化”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改革与实践,并已初见成效。
1教学内容体现通识选修课的特性
与专业选修课需要讲授精深的专业知识不同,开设通识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笔者在选择和讲授通识选修课“茶与茶文化”教学内容时把专业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尝试通过主题讲座的形式来讲解各部分内容,把培养学生掌握茶的基本知识和茶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作为重点,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课程的组织体系和各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努力寻找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增长点。把课程与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的提升联系起来,而不是满堂灌授专业知识。
2综合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采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课题理论教学,可以使教学方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提高教学效果[3]。例如,在讲授“六大茶类”时,可以通过现场冲泡茶叶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各类茶的干茶、叶底和茶汤的外形、香气、汤色等品质特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感官鉴别和选购各类名茶;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讲授茶叶从采摘到制作加工的工艺流程及方法;通过故事讲授的方式,讲解各类名茶的名字来源与历史传说,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讲解各类名茶的茶区分布,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通过制作动画等多媒体课件,动态地演示茶叶性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另外,为了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教学过程中不断搜集当前与茶及茶文化相关的新闻、法律和国标变化等内容。例如,引入王老吉与加多宝之争、新的食品安全法的公布对茶饮料的影响等内容,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课堂讨论,将课堂讲授和课后自学相结合。
3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通识选修课是各个专业的学生自由选课,学生来源复杂,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参差不齐,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顾及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另外,很多学生对通识选修课不够重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整合教学内容,摒弃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茶与茶文化”教学内容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同时,设计丰富多彩的非课堂教学形式服务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课堂、课外实践活动和开放实验等环节,各环节相互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教学内容消化吸收了若干相关教材和图书资料,分为“茶史漫话”“茶叶的分类及加工”“茶与健康”“茶叶的鉴赏与评定”“茶艺与茶道”和“各民族茶文化”六大主题讲座,基本涵盖了茶叶基础知识和茶文化的各个方面。每个专题讲座都围绕茶与茶文化,但相对独立,前后的关联性弱化,学生即便因故耽误某次课也不会影响对后续课程的理解。另外,引入PBL教学法、微课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参与课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PBL教学中,教师先给出题目,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学习小组,通过查找文献,在充分研究某一与茶及茶文化相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做大约10~15min有针对性的讲座。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帮助学生总结提高[4]。这种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将视频、新闻和讨论相互穿插,教师、学生充分互动,不断有新鲜的东西冲击学生的视听神经,课堂的互动环节也不断调动他们的大脑去思考、总结和表达。
4实施多元化的考试方式
通识选修课一般的考试方式多分为论文形式和开卷考试。论文形式的考试方式通常是由任课教师给出1个或几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题目,学生在课堂学习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课后查阅一定量的资料之后写出论文作为课程结课试卷。主要是考核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查阅文献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开卷考试重在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题目类型主要以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这2种考试方式虽然都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但是,这2种考核方式都是主观题,需要任课教师根据自身对论点的理解给出分数,没有统一的标准,难免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在“茶与茶文化”课程考试改革探索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笔者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具体来说,改变过去比较重期末轻平时的状况,采取形成性考试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首先,丰富期末考试内容,强调综合与应用。课程按照百分制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期末考试实行开卷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填空题占10%,选择题占10%,名词解释题占10%,判断题占10%,简述客观性题占10%,综合分析与案例等主观性试题占50%。其次,提高平时成绩比例,强调创新与实践。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由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和考勤3部分组成,提高学生对平时考核的重视。
5结语
通识选修课“茶与茶文化”课程是一门讲授传统中华茶文化和现代茶科学研究的课程,教学对象多为大一以上各个专业的大学生。课程制定了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授课计划并详细编写了该通识选修课的教案,授课20学时,计1分。经过教学改革后,从学生网上选课的情况来看,从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到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每学期的选课学生都在90人(只开设了1个班,每个班最多只能报90人),课程好评率在95%以上,说明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希望本课程的改革能辐射影响其他通识选修课,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论坛,2006(3):31-33.
[2]张旋,姜洪雷,孙立芹.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通识选修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4(4):75-77.
[3]张磊,柳红东.食品原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5(2):78-79.
一、品茶经,感受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无数文人墨客品茶、赞茶,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诗经》中就有七首以茶为主题的诗,而茶圣陆羽正是在顾渚山写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巨著《茶经》。据此,学校引领学生走进家乡的茶文化,在品味文学作品中,了解家乡,了解茶文化,感受和积淀传统文化,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1.深入浅出学《茶经》
顾渚山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就曾在这里种茶、品茶,并写就了茶学巨著,从此,顾渚紫笋茶名扬天下。《茶经》全面阐述了唐中期以前中国茶叶的历史、产地,以及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等知识。学校组织教师研读《茶经》,根据学生实际,精选学习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引领学生了解家乡茶文化的历史。
每学期,每位班主任都会自主地从《茶经》中选取10篇,根据班级学生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如在学习《茶经》之“源卷”时,低年段采用自编儿歌的形式开展学习;中年段则让学生先学习现代译文,再让学生读原文;高年段则采用原文与现代白话文译文对照学习的形式。低年级学生和老师一起,编写了许多通俗易懂的儿歌,例如,“二月,三月和四月,正是采茶好时节,紫笋芽儿尖又尖,雨天阴天都不采,大好天气来采摘”,内容浅显,且琅琅上口,深受学生喜爱。
2.深情吟诵品茶诗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学校精选其中的优秀诗文编辑成册,分发给每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认真学习,倾情诵读,品味其中的文化韵味,在悠悠茶香中,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
例如,诗文集选取了钱起的《与赵莒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诗中描写了诗人在竹林下品饮紫笋茶,俗念全消,言忘而道存,洗尽尘心,进入空灵虚静的境界。在诵读中,教师配以悠扬的江南丝竹乐曲,营造幽雅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饮茶悟禅后的沉静心境,仔细品读茶诗的韵味。
经过一个学期的认真诵读之后,学校组织各班开展茶诗文诵读比赛。由于形式新颖,比赛一方面激起了孩子们学习茶诗文、研究茶文化的兴趣,提升了学生诵读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品读茶诗文的过程中,品味了优美的诗文旋律,感受了茶诗文的清雅意境,感知了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展露了浓郁的茶乡情怀。
学《茶经》,诵茶诗成为了师生文化遨游之旅,师生在品味文学作品中与文人对话,领略作品中的文人情怀,感受茶文化之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滋养了孩子的心灵,夯实了他们的人生根基,厚实了他们的文化底蕴。
二、悟茶道,传承茶文化
对于茶文化,学生不仅要了解其基本知识,更要在体验中践行,如此,方能赋予茶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学校鼓励学生开展调查实践,研究家乡茶文化的历史变迁,在体验中深刻领悟茶文化的精髓,做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小茶苗”。
1.放手调查,研究茶风茶俗
中国茶文化内涵丰富,茶的风俗、茶艺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水口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源远流长,种茶技术、制茶工艺、饮茶习俗以及器皿的使用等,都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而不断变化发展。
水口紫笋茶芽叶细嫩、芽色带紫、芽形如笋,故此,陆羽为其取名——紫笋茶。学生在学习《茶经》时了解了茶叶的历史渊源,学习兴趣高涨。学校便顺势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调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本地的茶风茶俗及其发展变化。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例如,在调查中,学生了解到古代茶叶经过蒸熟,用忤臼捣烂,放到模型里用手拍压成一定的形状——即茶饼,接着焙干,最后穿成串,包装好,等喝茶时再取出煮着喝;而现代茶叶先摊青再杀青,之后摊凉,再烘焙,不制成茶饼,喝茶时也不需要煮茶,只需开水冲泡即可。这是制茶工艺不断发展、进步的历程。通过调查,学生深入了解了制茶工艺,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技艺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2.放手参与,体验各道工艺
俗话说得好:“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学校积极创设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茶风俗,了解制茶工艺,在体验中深刻领悟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学校在校园内种植茶树,还在校外开辟了四亩多茶地。每年清明前后是紫笋茶上市的旺季,学校组织学生去茶地采茶,参与茶叶的焙制、烘干过程,学习甄别茶叶品质,并学习茶艺。通过全程参与体验,学生对制茶工艺和茶艺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活动让学生深刻体验到茶农的艰辛,感慨前人的聪明才智,对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展茶韵,创新茶文化
茶文化扎根于顾渚乡村,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校紧跟时展的步伐,搭建多彩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展示和内化所学知识,并为茶文化注入时代元素。
1.导游实践,展示茶文化风韵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茶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校与顾渚大唐贡茶院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招募学生志愿者做小导游,参与大唐贡茶院的导游工作。顾渚山风景区游客众多,学生在导游工作中,尽情展示茶苗风采,不仅能运用所学知识,更进一步领悟了茶文化丰富的内涵。活动让乡村孩子走出去,融入更广阔的天地,锻炼了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学校组织学生到大唐贡茶院参观学习,邀请导游做示范,为学生面对面实地解说;每周四下午,开展小导游社团活动课,全校统筹安排各年级负责的解说景点,各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解说词。此外,学校还专门聘请专家对小导游进行培训。期末,学校评选优秀小导游,并加以表彰。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导游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当代“小茶苗”的风采。
2.创意茶操,体验茶文化内涵
乡村学校的课间活动往往乏善可陈,学校集思广益,聘请专业人士编排了一套创意茶操,赋予课间活动以茶文化韵味。创意茶操活泼而不失优美,并配以富于变化的音乐旋律,让学生从中感受茶文化的艺术韵味,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怀。
茶操分“茶源”“茶韵”“茶悦”“茶和”四个篇章,全长约5分钟。“茶源”篇旨在讲述紫笋茶的起源,旋律舒缓;“茶韵”篇旨在体现茶乡孩子对茶文化的特殊情怀,旋律时而舒缓时而轻快;“茶悦”篇旨在表现茶乡茶叶丰收的快乐,在轻快的旋律中,仿佛看到了茶树地里一群少年忙碌、灵动的身影;“茶和”篇表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的主题。旋律悠扬,学生的动作柔美,充分展现了茶文化的臻美意境。
创意茶操柔中带刚,充分体现了茶文化的特色,更为学生的课间活动增添了一抹亮色。在优美轻快的旋律中,一棵棵“小茶苗”在家乡的沃土中茁壮成长。
3.自创茶谣,延伸茶文化情趣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茶乡情怀,学校开展了茶文化童谣创作活动,鼓励学生与父母共同创作。学生在自创的童谣中,表达了对家乡紫笋茶的喜爱之情。例如,一位小诗人创作了《紫笋茶与金沙泉》:你是风儿我是沙/你是茶叶我是水/你香飘十里/我只愿/默默陪伴你。自古以来,紫笋茶配上金沙泉的水才能散发出极致的清香,泉水的甘甜,让紫笋茶名扬天下。小诗人用精炼的诗句,抒发了对家乡物产的自豪感。一首首童谣,无一不凝聚着“小茶苗”对家乡茶文化的深情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