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09:14: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关于初中语文教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方法 口语交际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口语又是人类交际活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形式,口语交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以语言为工具所进行的一种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活动,信息交流形式有听说(口语)、读写(书面语)两大类。口语交际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谈、演讲、辩论等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具备直接、简便、迅速的特点,因此使用最多最广,是最基本的信息交流手段。小语教学中“把原“基础训练”中“听话・说话”的内容独立出来,修改为“口语交际”,新课标继续将“口语交际” 作为独立的一项教学内容安排,并具体规定了每一个年级要达到的目的。
生活告诉我们:口语表达确实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技能。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没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就很难在现实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在不断地归纳、分辨、评价中能发展思维,提高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和深刻性,使学生从小确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承认的生存模式,以达到与他人、社会与世界的融合生存技能,这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以下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一点认识。
1以“本”为本加强对学生的口语训练
1.1利用教材,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训练
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首先要依托语文教材。初中语文教材中内容十分丰富。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较广泛的内容和形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运用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训练,初中语文教材都合理地安排了一些关于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训练题目,我们教学时,一定要精心设计认真落实加强训练。
1.2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学习交往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利用课堂互动加强口语训练呢?
适时抓住教学中的情境加强口语交际训练。情境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产生角色意识,激起语言交际的冲动;才会使学生感到语言交流有实际的意义。只有具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才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设一个什么样的交际情境,营造一个什么样的交际氛围,决定着一次口语交际能否成功。例如,我在教学《哦,香雪》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香雪和凤娇等人,她们同样是一群普通的山村孩子,同样对山外的世界充满着向往,但是她们关注的东西不同,可见她们的内心世界不同,就此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她们未来的发展会有什么不同呢?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已见,甚至允许争论。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同学说香雪后来考上了北京大学,凤娇她们有的开了公司,做了公司经理,有的有的做了模特,成了名模等,又讲出了很多道理,各有其理。又如在教学古诗《赠汪伦》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能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情境:讨论李白与汪伦临别之前会说些什么?我认为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能够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创设情境这个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2教给学生口语表达的方法技巧
口语表达,不只是把话说明白,还要讲究说话的技巧,即说话要文明得体,饶有趣味,让人容易接受。据闻,歌唱家关牧村曾去英国访问演出,在一次酒会上,主人开玩笑说:“你的歌喉太迷人,我们要用市长来交换你!”关牧村微笑着回答:“实在对不起,我只能把歌声留给你们,因为来的时候我把心留在祖国了。”主人诙谐幽默,客人答话更是大方得体,既不失对外国友人的友好态度,又把自己热爱祖国的一片真情充分地表露在他们面前。由此可见,口语交际能力,乃是一种在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敏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世的能力。
3加强思维的训练
思维训练是口语交际训练中举足轻重的环节。从心理学原理看,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着的,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那么,思维如果不敏捷不清晰不严密,语言的表达也就不可能流畅清楚,很难想象,一个思维迟钝而又混乱的人,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又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由此看来,我们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很大程度上应是思维的训练.
4开展各项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为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和钻研精神提供了重要条件。学生因为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各种口语 学习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扩大知识面,采取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用语。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乐观、热情、开朗、自信的性格,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口语交际训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培养中学生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朗读 优化 策略
一、初中语文朗读的问题和现状
(一)教师不重视朗读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讲课,不注重朗读。即便是让学生进行了朗读,也仅仅只是流于形式和表面,其起不到应该有的效果。教师在朗读的过程中,没有让学生明确朗读的目标,其次,每一种朗读都有不同的目的,有的是为了明确课文的含义,有的是为了体会文中的优美词句。但是很多教师为了完成课堂任务,仅仅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进行朗读,没有进行指导,也没有帮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这种没有目标的阅读不能起到效果。而且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教师也仅仅只是进行了文言文语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朗读的重要性。
(二)学生没有兴趣
一些学生对语文学科本身没有兴趣,甚至感觉乏味和枯燥,因此也不想进行朗读。而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不进行朗读,就会缺乏语感。即便是教师要求朗读,很多学生也仅仅只是抱着敷衍和应付的心态,根本不重视。这样不但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积极性,更会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
(三)朗读的方式不够多样化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当中,大部分是采用的齐读的方法,如果在齐读的时候,学生没有跟上拍子,那么教师便会停下来批评他。这样的方式会压制学生的个性,同时也显得过于单调。课文朗读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分角色读、男女读、比赛读、开火车读等等,很少有教师真正的运用了这些朗读的方法。甚至还有一些教师,仅仅指定成绩好的学生来朗读,这就使得其他学生失去了朗读的机会。
(四)朗读评价很单一
朗读不会被列入语文考试成绩当中,所以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在学生朗读完毕以后,教师仅仅只是象征性的说几个概括的词语,“很好,不错。”或者是“声音有点小”等等,这使得朗读评价过于单一。
二、初中语文教学朗读优化的探究
(一)采用多样化的朗读方式
多样化的朗读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注重朗读的方式和内容,在上课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朗读。上面已经提过,朗读课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分角色读、男女读、比赛读、开火车读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接力读、配音读、小组读。必须根据课文的不同形式来选择合理的朗读方式,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的《茶馆》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不同的角色来朗读,A同学朗读王立发的台词,B同学朗读松二爷的台词,C同学朗读常四爷的台词。在朗读完毕以后,教师要让学生对各个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通过朗读一些同学很快就能明白,王立发懂得讨人欢心,深谙生存之道,常四爷则是一个及时行乐的人。他们都是封建社会的悲剧缩影。
(二)注重朗读的层次性
在朗读之前要确定朗读的基调,读出文章的节奏感。并且要求学生吐字清楚、发音准确。一部分课文的节奏感非常强,所以读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停顿,这样才能读出节奏上的美感。如果吐字清楚、停顿合理,但是缺乏节奏感,也同样会使朗读缺乏韵味。此外,还要读出画面的美感,这就需要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客观事物和主观感受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在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画面中,充分体验文字中的意境美。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的《使至塞上》这一课时,要充分抓住文中的景物特点,文中有这样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里面的意象有“大漠、孤烟、落日”,朗读时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的场景,这样读出来的效果就会非常好。因此只有融入了真实情感,才能使朗读更加有韵味。
(三)教师要带头领读
教师的领读起着示范的作用,好的领读会给学生极大的鼓舞。教师不能借助录音机或者多媒体设备播放语音,从而代替自己朗读,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及。因为教师深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带动学生,同学生进行交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而且课文中情感的表达同样离不开朗读。因此,教师需要不断的提升自我,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这样才能起到一定作用。
(四)加强对教师朗读技巧的训练
教师的能力和技巧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不过关,那么就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甚至还有可能对学生造成误导。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学校应该建立相关的培训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并且不定期举办一些交流会或者语文朗读活动,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参加,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能力,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五)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合理的评价
在朗读之后,教师还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但这里的评价并非简单的几句话,而是要通过评价充分的激励学生、找出错误。评价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是开放性原则,在新课堂的背景下,对朗读的评价也应该是开放性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个方面。第二,指导性原则,教师要明白评价朗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所以在评价当中应该有具体的朗读指导,并且对本次朗读的缺点和优点进行总结。第三是激励性原则,不能一味的批评学生,指责学生,而应该先肯定学生的进步,然后再指出不足之处。第四是个性原则,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学习状况都不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否定学生,因为这样会阻碍他们的发展。
三、总结与体会
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的设计关于朗读的训练课程,细心的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指导。因为通过朗读,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才敏.论初中语文朗读式阅读教学法[J].语数外学习:八年级(中旬),2013(9):5-5.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55-02
人文素养即是新时代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我国在近几年大力推行人文教育,其中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新时代人才的基本要求,同样也是提高学生素养的基础。新课改着力培养学生的素质,而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素材,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正确的观念,能和社会更好的融合。
一、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探究存在的问题
1、人文素养的内涵分析以及现状
何谓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简单的来讲就是人类的自我关怀,即对人类尊严、价值追求的关心和维护,追求人性的真善美,心灵的完整性。还包含人的自然情感、道德情感、审美理性以及宗教理性的统一,对人类留下来的精神文化珍视传承,全面的发展理想人格。现如今,人的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责任感淡薄,缺少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奉献精神。
2、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毋庸置疑,语文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核心就是人文素养。钱理群教授说:“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给人建立了精神的底子。这个任务,现如今语文教学应当担负起来。”其重要性在于形成正确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它能通过各种的人文学科知识的吸收而形成人格、气质、道德和思维方式,让中学生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二、培养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策略
1、从教材中挖掘人文情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中生的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仅拥有丰富的人文元素。还有着大量的人文情感,由于学生的人生经历、生活环境、感情体验以及学生的个人性格、品质都不同,也就形成了同样的文章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可以有效的利用初中语文教材资源,用其中的人文情怀来影响和感化学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一方面要不断的加强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积累和训练。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个性和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耐心的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能自主的将自己的感受积极的表达出来。 例如,在上朱自清《背景》时,教师可以先播放有关于父亲的感人视频或者播放歌曲《父亲》,渲染教学背景,引发学生对于自己父亲的思考,体验来自父亲对自己深深地爱以及付出。让学生的情感可以得到流露的同时能跟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资源,让教材中的人文情感可以感染到每个学生。同时营造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主的去接受人文的熏陶。
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渗透人文
人文的培养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无法相割裂。因为,在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的优化设置来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中渗透着人文性,对学生的人文培养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来跟学生交流沟通,借助问题能有效的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学生回答问题能有效的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能及时的对课堂教学做出调整,推动课堂发展,促进学生进步。比如:在学习《岳阳楼记》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的去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含的思想,在教学中设置问题,“作者所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之处体现在哪里?古仁人的悲喜感情与外物是否无关,是否跟个人遭遇有关?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结合作者的资料谈谈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不存在的的人物。”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对学生不足的地方再加以不从说明,在讨论中学习,人文素养的学习也孕育在其中。
3、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发挥教师的模范引导作用
教师是语文教学的组织和传播者,其个人的情感素质、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因此,教师的师德教育不容忽视,只有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才能对学生产生好的影响和积极的引导,首先,教师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具备亲切,宽容等性格品质。其次,教师对待每个学生要公平公正,做到不偏差,要给学生最大的尊重,欣赏每个学生。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从生活学习人文素养
文学从来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很多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的人文精神以及内涵,都是作家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去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真实经历,从而更好的去了解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结合自己经历过的生活经验,找到与文章中类似的情感体验,找到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好的展开活动。社会生活是语文教学最好的素材。因此,应该在语文学习中跟社会联系。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形成的,人文素养的提升是需要经过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所以,要培养学生养成观察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看待事情看待问题,避免学生逃避问题和不正确对待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
5、增加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实践
语文教学不是纸上谈兵,不是仅学习课堂中的知识就可以,课后应该多加学习和进行巩固,加强巩固和学习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实践,在实践中得到进步。例如,在《我的母亲》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同学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同母亲之间发生小故事,然后发起“给母亲的一封信”活动,表达对母亲的爱,或者对母亲小小的建议。然后自己制作小礼物,给母亲一个惊喜。最后指导学生将这次经历写成文章。通过这次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会感恩母亲,还培养了学生孝敬、关怀的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教师通过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材中人文知识的讲解,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的人文精神,从而使学生自主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为新时代时代培养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郝亭亭.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2011.
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在各单元知识点强化练习或总复习时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教学效率提高,为四十五分钟“扩容”。课文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说明、描写部分,过去要费许多口舌也不一定说清楚,现在却变得好理解多了。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 — 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又从网上下载了用Flash制做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孩子们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这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无法得到的。
2.情感;激荡
在激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贝多芬》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命运交响曲”,提示学生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他们听出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忧伤、孤独与痛苦,也听出了当命运之灾降临时,他内心汹涌的波涛声,那是他对艺术执着的热爱与追求,旋律中回荡着这位音乐巨人要与命运抗争的决心与誓言。良好的多媒体音响效果,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体验,使他们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当课文内容涉及到孩子们比较陌生的事物时,多媒体课件也显示出其直观展示的长处。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先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望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确是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的情绪迅速升温,激动、兴奋起来之后,再来朗诵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用多媒体设施教学,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学习《黄河颂》。课前,孩子们搜集了许多有关黄河的知识、图片、诗歌、传说、谚语等,课堂上学生眼望着汹涌澎湃的黄河,伴随着雄壮昂扬的旋律,高声诵读。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是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教学设施给语文课插上了“翅膀”,带着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带着学子们一颗颗求知的心,一起飞翔。
3.个性;活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造一种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各自的学习起点、反应速度、记忆品质、学习方式以及对新事物的认知、领悟能力都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顾及到这种差异,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如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了解学生的心理及现状,便于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由于没有面对面的顾虑、拘束,学生多数能放开胆子说出心里话,教师可适时点拨、鼓励、解答问题。
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我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通过网上信箱检查学生的作业,帮助爱好写作的学生批改作文;同爱做课件的学生交流资料、图片等,使他们打心眼儿里喜欢学习语文。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下,一些学生不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饶有兴致的事,故而乐此不疲,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展示。
4.探究;拓展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并逐步形成能力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展开的。如在进行语文综合活动《戏曲大舞台》的教学过程中,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去网上、报刊杂志上搜集,或采取现场观察、采访有经验者等方式,探究什么是戏曲?戏曲在我国的形成?厦门的地方戏曲有什么剧种?在什么地方表演?有什么特色?有哪些着名剧目等。围绕着一个大主题“辐射”出来的许多小问题展开专题性研究。计算机网络为学生开展这种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其一是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利于学生快捷地搜集信息;其二是信息的多样性需要学生去判断、选择、归纳、整理,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在探究中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人生,引向历史,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在探究中纵横开拓,开阔视野,使语文课的学习有了更加厚重的文化内涵。
5.会用;用好
【关键词】:基础 精神 思想
一、 农村学生情况:
从初一的语文教学和测试情况来看,我班学生仍然存在水平相对较低,参差不齐的状况。优生少,差 生多,优秀率和及格率都比较低。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仍处在朦胧状态,学习习惯也比较差, 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预习习惯没有能够形成,上课也有一些学生常开小差,不太能够积极回答问题。但 也有少数学生情况较好。有三五个属于无能为力型,所有的科目都是在混日子,语文也不例外。有1/3的 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比较认真刻苦,他们的学习情绪比较稳定,有的尽管基础较差,也能坚持不懈, 较能井然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不会受到环境和其他不利因素的干扰,能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帮助 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有l/2的学生属于鞭策进步型,此类学生平时能够配合老师的教学,但自觉性 和稳定性不足,课堂喜欢享受欢乐,他们希望有好的成绩,但好逸恶劳,怕吃苦受罪,不愿付出劳动,上 课时而认真时而精神不振,回家很少复习功课,需要老师的督促才会有所作为;尚有十多个学生属于不思 进取型,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差,他们或偏向其他科目,不理语文,或根本对学习毫无兴趣,需要老师再三教育才能勉强完成作业。
二、 学生思想方面:
该班大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好,绝大部分学生有很强的积极进取精神,有取得良好成绩的强烈愿望, 但由于仍然怕吃苦,只想得到不愿付出,加上年少无知,自控能力比较弱,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还 不是十分自觉,有时不能完成老师的要求,但在老师的严格督促下尚能顺利过关。本班学生在学习语文方 面有1/ 3左右比较自觉学习,他们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能主动自学其他有关的东 西; 由于孩子年少的天性,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就不太自觉,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都希望自己能 完成,以保存自己的自尊心不被同学取笑,但有时不能做好准备工作,或者很难自我协调好各科目之间的 关系,导致在语文方面拖拖拉拉,上课时也比较爱讲笑和开其他小差,在家追看电视,完成作业的质量较 差,有的还不能按时完成。但是只要严格要求,他们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三、 教学目标及能力方面: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 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 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 标。
四、 教学措施 :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了以下措施: 1.首先要从思想上扭转学生以往的不良学习习 惯和态度,培养学生多动手,动脑的优良习惯,堂上精讲多动。 2.根据学生各人的具体情况,要求各自 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督促为实现目标切实地进行刻苦学习. 3二每堂课教师一定注意当堂的学习效果, 突出重点难点.务必要求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基本的东西. 4.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在教学中使学生 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5.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 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 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6.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 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7.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 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8.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 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9.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 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10.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11.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 文素质教育。 12.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13.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14.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 元过关,重点作业多加评讲。 15.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五、 培优辅差计划指导思想:
关键词:语文 情感 教师
一、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课堂情绪,渗透情感教育。
布卢姆指出:如果学生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就能更好地学习。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向,犹如在茫茫大海中行驶船只的指路灯塔。它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语文课堂教学确定合理、适宜的目标,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开创性,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教学气氛,促进教学活动向高效、快速方向发展。在语文课堂目标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用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我会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情感促动为中心,制定出情感激发目标、情感实施目标,并使学生明确,以便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磨炼情感的成熟。
二、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语文教师具有丰富的情感。
语文具有陶冶人性情、提高人修养的特点,情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有促进作用。语文教学毋庸置疑应传授知识,但却不能把情感教育排斥在现行教育教学活动之外。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潜在力量,也可以说是语文教学过程积极化和最优化的重要手段。语文课是一种语言文化教育,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心灵的养成,是文化熏陶、文化积累的结果;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特点,运用相应的手段和语言——或是声情并茂的朗诵和点拔,或是生动传神的讲析和描述,或是情境相宜的视听辅助来调控课堂情感氛围,就可以很好地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奏响优美的情感乐章,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文章是用来表达情感的,语文教材的名篇佳作,往往有感而发,或记叙描写、或说明议论,无不是作者“情”的结晶: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有对高尚人格的至诚赞颂,有对丑恶势力的愤怒鞭挞,也有对生命的执着追求。语文学科是各科教学中最具有情感性的学科,它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情感传递,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完善人格。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处于情感活跃的状态中,往往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情感淡漠时,则思路狭窄、思维闭塞。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全方位实施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将情感教育的活水引入课堂。
三、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可以使学生耳濡目染。
感染性是人的情感的主要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情感特点来感染学生,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良好情感修养的人。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师的工作对象比较特殊,他们是一群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情感的青少年,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爱护、关心和尊重。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使学生感觉心情愉悦,如沐春风。当一个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观察和体验到教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谆谆教导,完全是为了自己健康成长的时候,就会由尊敬老师、到对老师产生感情,并转化为乐意听从和接受老师所传授的道理,自然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有人说:“你给学生几分爱,学生必将回报给你几分爱,爱是相互的。” 是不无道理的,教师的倾情投入既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无病,而是源于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与深情感受。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深钻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做到自己先入情入境。正如罗曼?罗兰说的:“要撒播阳光在别人的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自己没有情感,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情感。为此教师只有自己先被感动,先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出言才会真切,才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四、语文教师的激情可以荡起学生心的涟漪。
激情能鼓舞人、振奋人,催人向上,克服困难,成为正确行动的推动力,它是主体创造动力机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优秀教师应该是一位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的活跃分子,是一个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情绪快乐分子。在语文教学中,富有激情的教师,一般都善于通过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他们以自身丰富的情感,挥洒自如地创设一个又一个巧妙的情境,强烈地感染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火花,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教学也会迭起。但教师如果心如古井不波,对文章中的悲欢离合无动于衷,怎能奢望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呢!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语文教师对教材处理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对课文钻得也很深。可是,当他把这些东西在课堂上落实时,总是一副平静如水的表情。尽管他或她讲授语言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有条不紊,但学生在反应上总是提不起精神,课堂气氛不活跃。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充分挖掘情感在教学中的感染作用,而要表达出课文的情感并能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充沛的情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的教学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意气风发、充满朝气和极富情感思维的中学生,只要我们在授课上下些真功夫,来点真感情,“动之以情”其实并不难。
总之,情感教育应成为语文教育的灵魂,语文教师应该运用“丰富情感”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家长监管不到位
很多农村学生从小学时期起,就成了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其他长辈照顾长大,父爱、母爱的缺失和隔代教育的落差,无法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特别是进入初中后,大部分学生以寄宿为主,家庭的教育和监管就更为有限,而教师的人数和精力均有限,导致一些学生跟不上,也缺乏对知识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学习的主动性和基础均较差。
2.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过分重视成绩,轻视能力
对于农村的家庭来说,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在校能够取得一个比较好的成绩,但是,很多家长由于眼界狭小、目光不够长远,只看重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之,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也不高,不能够对初中阶段的孩子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就?W校的教育和管理角度而言,由于农村初中学生整体文化水平较差,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成绩上了,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加之教学条件的限制,这必然导致农村初中学生在后期的发展上与城市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
3.作文教学是学习的短板
写作能力是一个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和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体现。由于农村的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学生的接触面小,再加上家庭教育缺失,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农村初中学生的阅读量普遍较小、生活体验较少、语文基础能力较差,写作水平自然跟不上,这就成了农村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块短板。
二、改进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若干意见
1.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制约以及长辈素质和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产生误解和厌倦的情绪。我们就必须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语文活动,比如双簧、猜谜语,或者举办一些朗诵大赛和演讲大赛,在娱乐之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燃起对知识的渴望,从而真正促进语文教学。
2.夯实语文学习基础
语文学习的实质就是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升华的过程。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其基础知识水平相对于城市学生是有一定差距的,但这不是忽视语文学习的理由,相反,要加大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力度,包括词汇的理解、语句的分析定义以及写作功底的培养,等等,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对于学习进度相对落后的,还要单独进行辅导。通过强化学习和训练,不断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
3.帮助学生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构建;有效教学
语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力,鼓励学生多朗诵,在朗诵中增加积累,加深体验和感悟,并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语文的知识博大精深,这就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语文教学的思考,供大家参考、指正。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语文教学要在课堂上发挥优势,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应该采取多种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富于创新精神,勇于探新求异,提出创造性见解。如:由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因此根据语文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特点,学习一个单元,教师可以只讲重点课文,授之以学法,其它的内容较为简单的自读课文,可由学生自讲自学。由于这是自己的事自己做,所以讲的同学全力以赴,听的同学饶有兴趣,一堂课下来,不但知识点掌握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愉悦。再如:在学习《爱莲说》时,有的学生对“淤泥”却大加赞赏,认为“如果不是淤泥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更值得称道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是千百年来背了个肮脏的恶名,也无意争辩,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还有的同学以作者对世人追求富贵的风气有不同意见,认为“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还要追求贫穷不成?”这些理解虽难免有些以今律古,但是对学生看出的这些新的见解是求异思维,是创新意识,实在是难能可贵,应该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创造意识,消除创新的心理障碍,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发展学生探究式阅读能力
探究式阅读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从阅读的文本中摄取有关信息,提出多种假设,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整合,进行多次尝试验证,推导出自己的结论,最后将自己的新知识、新经验、新感受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形成迁移能力。例如学习苏轼的《明月何时有》时,老师鼓励学生对古诗词中有关“月”的诗句进行探究整理。经过查找资料,学生对古诗词中有关“月”的句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迁移、拓展了知识。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在教学目标的指向上强调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积极探究;在教学理念上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强调“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这种教学模式,既是一种教学结构和可以操作的教学程序,又是一种尊重思维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要关注学生语言探究。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不容忽视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如《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很轻易地知道前半部分描写的是紫藤萝的外形和神态。这时教师引导探讨:这些描写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段语言很生动,主要是采用了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调动人的多种感官。这样描写,一是抓住了紫藤萝的形象特点,二是烘托了人内心的喜悦之情。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三、初中语文教学的对策及建议
(一) 教学模式
从“满堂灌”式教学走向“牧羊”式教学。“牧羊式”教学模式与“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不同之处是,不是告诉学生“这种草好吃,应该这样吃,必须吃”,而是在指明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基础上,把“羊儿”带到广袤的草地上,根据目标“吃什么草,怎样吃”是羊儿的事,教师只是一个“牧羊人”,只需小心地看护、组织和引导那些“羊儿”吃饱吃好,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真正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二)学习方式
从“接受式”学习走向“探究式”学习。以往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单调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活跃思维、发展能力。因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探究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讨论交流时间和读书时间,让学生自己操作、思考、想象、观察、实践,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张扬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注重科学、艺术、人文向生活、向自然的回归,向学生经验的回归,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大胆地把游戏、故事、艺术、表演等带进课堂,如在上《羚羊木雕》时我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在学《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让学生听《命运交响曲》,感受人物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从“繁锁分析”走向“导学、导悟”。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教学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不顾学生的感受,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亲身实践。从新课程标准中,我们领悟到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师们从过去不停地讲解逐步走向引导学生自学、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胆地把游戏、故事、艺术、表演等带进课堂,让学生爱学、让学生乐学,还学生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四、结束语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教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功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