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旅游管理专业技能8篇

时间:2023-08-11 09:14: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旅游管理专业技能

篇1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 旅游管理 专业建设 功能价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20-02

职业技能竞赛对引导和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目前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存在不少的问题,严重阻碍了职业技能竞赛在中职教育专业建设中作用的发挥。本文以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阐述职业技能竞赛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功能价值,分析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技能竞赛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职业技能竞赛促进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措施。

一、职业技能竞赛对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功能价值

职业技能竞赛是学生职业技能展示的平台,也是校企之间联系的桥梁,更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因此,职业技能竞赛对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功能价值。

(一)促进教学理念的改革。职业技能竞赛主要倡导的是“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以职业为发展导向进行人才的培养,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相关专业的课程改革,为学生创建各种相关的实践平台,以技能大赛为主题,将理论学科向职业能力为主进行转变,从而转变教学理念。

(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举办各种职业能力竞赛,可以推进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在竞赛前后,各职业院校都在积极努力地寻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努力地探索与创新,以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各职业院校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在专业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模式,开展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实现教学内容和就业岗位之间的零距离对接。

(三)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职业技能竞赛对参赛学生的要求主要分为两种,即技术型和应用型。因此,在技能竞赛的引导下,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应由知识体系向工作体系进行转变,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向以职业实践为主体的转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地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身为教师,应借鉴别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自我分析和审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今后的教学设计和创新做出合理的规划。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技能竞赛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参赛积极性不高,参赛压力大。目前,学生参与旅游类技能竞赛大都是由学校或者教师推荐,而学生自身没有强烈的参赛意识、较高的参赛积极性。与此同时,多数竞赛内容相对比较枯燥,不能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部分职业技能竞赛的奖励机制不健全,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另外,赛前培训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为了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比赛成绩,学校从收到比赛通知的那刻起,就会组织学生参与赛前培训。而赛前培训是对学生旅游管理所有专业知识的重新巩固,由于时间较短,给学生带来了很大参赛压力,而职业技能竞赛主要是对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运用能力的比拼,由于培训实践较短,实践培训太过片面,导致学生没有较全面地掌握实践运用能力,不利于学生将其更好地运用到竞赛当中去。

(二)学生对旅游管理基础知识了解不透彻。部分中职生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学习能力不强,没有一定的自我约束性。而赛前培训只是短时间内高度强化学生的旅游管理基础知识,虽然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但太过急功近利,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太过片面不够透彻。由于技能竞赛过程当中有太多的不可测因素会影响学生的临场发挥,学生没有丰富的参赛经验和应变经验,对于参赛过程中突然发生的状况没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再加上学生对基础知识了解不够透彻,一旦有突况发生,学生会容易自我施压,甚至是过分紧张,从而影响临场发挥,直接影参赛结果。

(三)学生对指导老师过分依赖。学生在参赛之前所有的培训都由教师组织开展,如果教师的培训方式不当,这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在竞赛中的发挥和赛后结果;教师过分注重对学生参赛能力的培养,容易忽略对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多数学生都是被动地去参与职业技术培训,由于自身没有一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指导不能充分理解,容易避重就轻。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赛前培养过程中,任何一个赛前培训环节都是面对面、手把手地去教导学生,因而没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应对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师过分依赖,不能大胆放开、正常发挥,以及应对突况。

(四)竞赛技巧使用不合理。多数竞赛当中都有才艺展示这一环节,而在此环节当中部分学生过度展示各种不贴切的旅游竞赛才艺。在论述旅游景点这一环节,表达过程中过分加入自身的情感,导致朗读色彩过于浓厚,容易忽略旅游所要传播的景点文化和当时人物的情感,忽略与游客之间的沟通。讲解时太过渲染表面情感,忽视旅游文字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以及游客的感受,过度使用参赛技巧。

篇2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能力;旅游管理;多样化教学资源;任务驱动

0 引言

旅游管理是一门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随着国际经济的一体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旅游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因而迫切需要专业的高端人才。而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已经走入千家万户、各个工作岗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是旅游专业人才的一项最基本的技能。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只重视旅游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相关课程几乎都流于形式,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了解相关课程知识,无法达到培养技能的目的。同时,课时少,每门课程几乎都是点到为止,不能有效拓展学生的应用技能,不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另外大多数学生使用电脑主要用于娱乐活动,而无法使用计算机的相关工具软件解决专业等应用方面的实际问题,无法从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猎取到有用的信息,无法捕捉到专业商机,无法与国际旅游业接轨,这种现状严重背离了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同时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与其他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相同,没有针对专业进行课程优化,没能为专业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的增长渠道,缺乏特色,无法与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不能与时俱进。我国旅游教育“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导致了教师教学思想的收敛性,在教学过程出现过分强调知识的独立和完备、忽视知识的兼容和渗透的现象。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应用性很强、实践技能要求高,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法,采用满堂灌的形式,教师通过黑板讲授知识要点,学生记笔记;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专业技能得不到锻炼。对计算机的兴趣也会随之流失,最终造成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失败。

2 解决方案

(1)首先确定旅游管理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强调相关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要性,从师资培训、新式教材的采编、教学及实验设施的配等方面加大投入,切实提高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操作技能,使之成为本专业人才所具有的优势、特色。其次。教育和引导学生重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已成为时代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一样重要,是以技能为特色的专业学生的立身之本、优势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和教师从思想得到根本重视。做到技能课可以熟练掌握技术。

(2)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进行大胆改革,让教学从耳提面命到学生自主学习。

首先针对旅游管理专业人员学习、就业需要,将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分为两大部分。①计算机基础及工具教育。通过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文字表格演示文稿以及上网工具,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能够使用工具解决相应的问题,为以后工作学习打下扎实的计算机操作基础;②应用能力教育。加强将第一部分知识应用到旅游专业领域,清楚地认识到计算机在专业的重要性。并且能利用计算机解决某些实际问题,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其次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应当调整《计算机能力培养》课程,例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C语言,学生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它的用途,而且在就业中几乎也应用不到。因此,可以根据旅游专业需要经常性对外宣传演示旅游线路风景特色等特点,加大演示文稿课程的深度,或者开设其他的相片编辑和动画制作相关课程,让学生感觉到学到的知识对以后影响很大,学有所用,自觉重视。有兴趣学好计算机。

最后利用多样化教学资源。在计算机能力培养课程中,针对操作性很强的特点。应当尽可能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或实验室环境,有效地表达和展现相关知识,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并且可以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达到对基本操作方法的灵活运用,培养综合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3)加强实验环节,以任务驱动。

在计算机中完成作业、旅游资料查询、相关旅游线路的展示、景点的宣传单等。甚至可以预留一到两周的时间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旅游线路。进行设计竞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巩固、消化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

学生的信息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对就业后的竞争力及专业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影响。现在我们的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必须从信息的海洋中搜集自己所需的学习信息、商业信息以及其他的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分析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有利于让自己能够与时俱进,扩大视野,对自己的专业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5)加强国内外旅游专家在线指导和讲座。

一方面让学生与专家进行网上直接交流,学习新知识,认识国内外旅游专业的新趋势,与国际旅游接轨。另一方面认识计算机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以后的知识更新、自主学习提供好的渠道。

篇3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职业教育正不断从传统的“工具性”的谋生型教育,向着“发展性”的适应性教育转变。现代的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就业者岗位的胜任能力,也要培养就业者的职业适应能力;既要培养就业者上岗的基本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就业者具备适应科技迅速进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基础能力。多年在实习单位以及用人企业调查发现,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差,主要原因是在校期间缺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提升,这也是许多校内“优秀”学生在社会就业中屡遭失败的原因。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满足新形势下的旅游人才需求,既是旅游教育领域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也是保证我国旅游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根本任务。

一、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构成

1998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即: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根据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设课程,以及方磊和高永丰等学者关于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的研究,结合十多年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教育教学认知,构建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体系(见图1):

(一)沟通表达能力。旅游管理专业面对的旅游行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要求与顾客互动,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互动能力,否则将变成哑巴服务。沟通表达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区别于其他专业最显著的核心能力,专门设置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业务、前厅服务、旅游服务口才、旅游英语视听说等课程,如导游人才培养,要求对掌握的各类旅游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和提炼,用简要明快的语言传达给旅游者真善美的能力。

(二)持续学习能力。个体为适应外部急剧变化的环境不断拓展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持续学习能力。持续学习能力有多强,职业生涯就能走多远。旅游工作者持续学习能力决定其竞争力,要养成主动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人员自身、政府有关部门、旅游企业和学校共同努力,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旅游从业者持续学习的管理体系,提供学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获取信息、资料整合以及的知识输出等基本能力,旅游服务技能和能力得到不断提高,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三)应变协调能力。包括人际公关能力和应变处理能力,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也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考虑的核心能力。人际公关能力指在旅游服务中处理人际关系矛盾的能力,其核心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公关协调能力,社会对既能用多种语言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进行交流又能提供良好旅游服务工作的旅游从业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另外,在提供旅游服务中,针对旅游者可能提出的特殊要求及旅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故,需要旅游从业者具备应变处理能力,坚持原则,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有效地预防和合理地解决,以求达到圆满结果所具有的能力。

(四)心理承受能力。旅游从业者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包括对威胁性环境的适应力、容忍力、耐力、战胜力的强弱。旅游行业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从业者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进步、信息的爆炸、教育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对旅游从业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他们既要适应当代人对旅游服务的高要求,还要面对越来越多旅游者的评判。许多旅游工作者尤其是新人深感力不从心、无所适从,出现了心理焦虑、情绪紊乱、身心疲惫、行为懒散、工作疲劳等问题。因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尤为重要。

(五)创新策划能力。创新是当代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则,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样没有创新就没有旅游经济的产生,也就无法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现代旅游活动主要满足的是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旅游业是文化属性鲜明的经济产业,属于创意经济的范畴。旅游创意人才一直是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稀缺资源,创新策划能力是旅游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教育部对普通高校专业培养都进行了差异性定位,并强调“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策划”、“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对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整个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之间相辅相成,呈现出系统性和科学性,五大核心能力缺一不可,表达沟通能力是旅游从业者基本的能力素质体现,应变协调能力能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旅游服务,心理承受能力能培养学生持续并保持高度的热情和职业道德,持续学习能力则是旅游从业者突破职业生涯瓶颈的关键,创新策划能力以“创新”、“创意”、“创业”能力为导向,优化学生能力结构、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竞争力为最终目的。

二、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一)内在竞争力不强

就业竞争力是综合素质的显著标志和集中反映,而综合素质则是就业竞争力的基础。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想在就业市场上独领,在人才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培育自己的内在竞争力。大学生就业不仅是专业素质的展示,更是内在竞争力的较量。高校不断扩招,入学门槛逐级降低,大班上课,鱼龙混杂;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对自身缺乏深入地了解,并且自己就读的专业不够熟悉,学习热情不足,对于本专业没有进行深造,造成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不足,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得多数学生的内在竞争力不强。目前微商的出现,韶关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个别学生存在送外卖或其他兼职现象。内在竞争力不强表现为部分学生重专业轻基础、重考试轻技能、重实用轻人文、重共性轻特长、重功利轻素质,以至综合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

(二)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依托旅游相关的院系开办起来,如地理、历史、管理、经济、中文、外语、地质、园林等,在这样的背景下,造成很多高校旅游师资都是从这些相关专业转过来的,有的教师以前接触了一些旅游知识,有的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在实践经验上相当多数的教师都是一片空白。如韶关学院旅游系11位专任教师中,历史类2位,经济类1位,地理类2位,生态学2位,外语类1位,旅游酒店类3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虽然学历都基本达到研究生水平,但是在实际教学上更多的是“书”云亦云,多为纸上谈兵,教学效果相对不高。能把理论知识真正讲透讲懂已经不容易,更难以要求非本专业教师联系实际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发挥。师资水平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弱,旅游管理专业师资结构和水平需要针对市场调整。

(三)专业能力不突出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可能会遇到高学历不一定高技能的尴尬场面。本科生与中职生、高职生同在一家酒店实习,虽然文凭比别人高,实习却处于同一起跑线,甚至在专业技能上还不如中职生和高职生。如在对韶关华美达酒店顶岗实习学生的调查中,酒店部门经理反映服务心理方面,认为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和一般的占55%,部分学生刚开始服务有些怯场紧张;服务口才方面,不太令人满意的超过一半,外语表达能力需要提高;应变能力方面,75%的学生表现一般和较差,需要锻炼和提升;沟通协作能力方面,超过1/3的学生表现不满意;服务技能方面,中餐部经理对学生的中式摆台技能较为满意,反映个别学生服务主动性不强,举止不够大方。专业能力不突出直接影响就业竞争力,说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亟待培养和提高。

(四)人才供需错位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的《中国旅游业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报告中,提出2005-2015年我国旅游业直接从业人数每年的增长速度在23% 左右,如果加上间接从业人员,年平均增长量约为59万人,明确指出到2015年,旅游就业规模从目前的六千万增加到1亿。可见,旅游行业存在着巨大的就业空间。从表面上看旅游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而今旅游界人才存在人才供需错位现象。一方面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从业人员尤其是职业技能型、行业创新型人才;另一方由于旅游教育观念的滞后和实践条件的限制,“通识型”人才为大多数旅游院校培养的目标,如韶关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占60%,而专业技能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如旅游策划师、旅游规划师、旅游经理人等却无处寻觅。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无形培养中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造成一定的偏差。

三、基于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体现综合素质提升的特色和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终生学习做准备,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通过“三增三减三结合四统一”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创新。其中,“三增”指的是增加选修课、增加实践课、增加校外课程,“三减”是指相应地减少必修课、理论课和校内课,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传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相结合的“三结合”,实现“培养目标、知识结构、教学手段、课程教材相统一”、“理论、实践、市场、就业相统一”、“课堂、实验、课外、假期教学时间相统一”、“学校、企业、教学、科研目标相统一”的“四统一”。通过“整合型”、“地方型”、“技能型”、“职业核心能力型”等课程设置,坚持“双证”制度,积极引入专业职业资格标准,形成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人才培养优化方案。

(二)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建设旅游管理专业高水平师资队伍,引导教师将科研教改成果与教学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精神。具体可通过以下五方面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水平:

1、鼓励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学习、短期培训、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提高“双语教学”教师数量。

2、开展职业讲坛,聘请高级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等与专业相关的业界人士,每学期与师生开展1-2次职业讲坛。

3、引导教师参加旅游行业相关竞赛活动,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培养“双师双证双能”型专业教师。

4、重视教师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成立科研小组,每学期召开1-2次“旅游论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旅游管理专业科研和教改研究。

5、聘请社会成功人士与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创新教学计划的制定及部分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加强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需要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进行教学方式创新,如导游业务、酒店经营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服务口才、旅游营销策划、会展组织与管理、旅游服务礼仪等专业课程,应该积极探索和导入“体验教学”、“观摩教学”、“学生主体性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竞赛教学”等教学方法。如韶关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非常重视教学改革,其中导游业务和旅行社经营管理已作为校级网络课程建设,突破传授式教学理念,引入启发式、案例式、项目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倡导以小组形式沟通共同完成多项学习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调和沟通表达能力。针对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成绩,认真设计开卷考试、小组作业、实践操作、面试等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构建“知识:素质:能力=1∶1∶1”的评估体系,突出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学科特色。

(四)确立协同培养机制

作为实践性突出的应用型学科,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突发事件解决的能力,需建立从“感性”到“理性”,由“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循序渐进模式。确立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校政合作的协同培养机制,建立规范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提高基地的实用效能和辅助效能,加大合作培养的深度和广度,搭建良好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学生活动是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阵地,协同培养中的实习实践是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的关键渠道。以“职业岗位情境认知――现场‘体验式・参与式’教学――全真实训――技能大赛――顶岗实习”的协同培养路径,贯穿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逐步实现“三个面向”和“三个加强”的培养思想,即“面向旅游市场、面向旅游企业、面向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和“加强基础教育、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加强就业竞争力培养”。

(五)拓展课堂内外训练

篇4

关键词:旅游管理;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产生了变化,这就需要高职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尤其是要想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职业能力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就显得更加必要了。这样,探索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具有专业自身特色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成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文试以当代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借鉴英、德等发达国家成功的职业教育理念,结合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就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三线归一、层阶递进”式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与实践。

一.旅游管理专业对应的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

(一)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属第三产业。与制造业、农业相比,服务性行业科技含量相对较低,而对环境、氛围、地域要求却明显大于对设备基础的要求。这一行业的学科背景更多表现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其工作对象是人,劳动过程是为人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涉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工作中注重人的差异,强调因人而宜,随机应变,对交往艺术和交流方式有较高要求。

(二)旅游业是多种知识、多种能力复合运用的活动,因此,行业中的众多岗位,很难提炼出一门“一招鲜,吃遍天”的能够立身的核心技能,无法强调一专而只能在多能的综合性职业能力上下功夫,宽专多能是这一领域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三)旅游行业的学科理论对深度要求不高,但要有相当的广度,实践性要强,经验积累更是十分重要。经营和服务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对技能运用强调艺术更甚于科学;经营过程中语言的艺术性、行为的艺术性、策略的艺术性等决定着活动的效果与效益,而这些能力却不是通过课堂教学就能学会的,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培养。

(四)对旅游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企业最看重的不是学生的学历、专业知识和单纯的专业技能,而是毕业生职业意识所显示的综合性职业能力,如团队协作、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吃苦耐劳、有效沟通等。

(五)随着服务性行业的迅猛发展、社会人员职业转化频繁等特点,对高职人才的要求更强调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学生会学习,会工作,会共处,会做人,这些能力对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引入了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学习和借鉴了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调整了课程设置,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课程体系构建源头上还没有做根本性的改革。其主要表现为:

(一)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高职教育普遍强调教育的“高”层次,不能摆脱学科体系课程模式的影响,课程按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只注重了高职教育“高”的—般特性,而忽视了“职”的特色,强调学科知识系统性、完整性。这种模式虽然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节的。这就造成一方面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学了没用;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反映毕业生实践能力差,适应不了实际工作。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课程体系混乱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经营和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具体到哪一职业岗位哪一职位层次,比较混乱。尤其是服务行业的经验性决定只有从基层做起才能升职到管理岗位,这样就使许多院校在确立人才培养规格,特别是涉及职业能力分析时,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目标导向性,造成培养目标模糊,导致课程体系也跟着混乱。

(三)过于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综合素质、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旅游类专业的特点不同于理工科,企业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当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片面追求专业技能培养,以单一的岗位操作技能等同于综合职业能力,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这种课程体系即使使学生某一单项技能较强,但高职教育强调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却受到严重局限,达不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三.以职业能力为主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与理念

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仅仅抓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中职业能力要求,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一年会服务、二年能操作、三年懂管理的“三线归一、层阶递进”式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具体思路如下:

1. 把握校企合作、源于企业工作任务原则,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将工作任务、工作内容、职业能力、职业素质需求融入课程内容中,加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符合职业的需求;

2. 把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多元整合原则,设置四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平台,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两个系统的交融,即理论教学中有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中有理论知识的巩固与拓展。

3. 把握课程体系整体序化与优化的原则,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计从一线服务、岗位操作到基层管理的职业岗位课程;设计从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到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的能力递进式课程;设计从认识实习、企业教学顶岗实习到毕业顶岗实习的实习过程。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步骤与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课程的设置,二是课程的编排。

1.课程设置

(1)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课程体系构建之前,需要调研,根据专业面向的岗位群,明确对应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内容、职业能力,其中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为确立核心课程提供依据,工作内容、职业能力为课程教学目标确立和教学内容选取提供依据。

(2)归纳整合工作任务

① 形成典型工作任务

结合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将工作内容关联性大、具有完整行动过程的工作任务整合在一起,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其他独立具有完整行动过程的工作任务可自行形成典型工作任务。

② 转化为教学任务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入教育教学因素,考虑人的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序化和优化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

③ 确立核心课程

融入教育规律,考虑专业现有师资、教学等条件,形成导游实务、旅行社运行实务、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前厅运行与管理、餐饮运行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管理实务7门专业核心课程。

④ 形成理论知识课程

根据核心课程,确立完成本课程岗位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点,提炼出核心课程共性的知识点,经过整合,形成服务于核心课程的理论知识课程。

本专业的理论课程分为五个平台,即运用于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课程、运用于积淀文化底蕴的课程、运用于职业基层管理能力培养的课程、 运用于职业资格考试的课程、运用于职业拓展能力培养的课程。

⑤ 设计实践课程

为凸显专业面向核心岗位实践技能的培养,搭建支撑核心课程需求的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从旅游企业认识实习、市区地陪讲解实训、短线导游服务实训、旅行社计调业务实训、教学顶岗实习、旅游企业产品设计、毕业设计、就业顶岗实习等13门实践课程。

⑥ 开发自主学习课程

自主学习课程主要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维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三项任务之一。通过为学生搭建各种校内外专业活动、技能竞赛、应用项目研究等多种形式,构建课外培养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职业可持续发展力。

⑦ 配制公共基础与公选课

专业借助学院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的系统设计,对学生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身心素质等大学生通用素质进行培养。这些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受益匪浅,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得以拓展。

2.课程编排

梳理上述专业课程设置内容,编排课程先后顺序。按功能将其编排为四条能力培养线,第一条线的课程属有助于理论知识培养的课程,第二条线的课程属有助于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理实一体课程,第三条线属有助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三条线在最后归为一条线,属有助于提升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

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运行

旅游管理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旺出淡归、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企业为中心,打破传统学期授课教学安排,满足企业旺季人才需求,安排学生6月到10月进行教学顶岗实习,总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并运行专业课程体系,具体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入校后第一学期主要对基础素质部分课程进行学习,对这部分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有一个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走入社会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

第二阶段,学生入校后第二学期主要对基础通用能力和导游员职业资格考试的部分课程进行学习,对这部分课程教学采取的方式是在训练学生基础通用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资格应试和能够胜任导游工作应战能力的培养,集中用一周的时间实地训练学生导游服务应战技能。

第三阶段,学生入校后第三学期主要对旅行社相关业务的课程进行学习,本部分课程内容主要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每一个学习情境都要完成从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六个工作步骤,融合地理、历史、经济、公关、营销、心理、旅行社外联、计调、接待等各种岗位需要的知识与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中,完成学习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第四阶段,学生入校后第四学期主要对旅游景区和酒店相关课程进行学习,随后学生有三个月的时间在旅行社、景区、酒店进行教学顶岗实习,实施“旺出淡归、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第五阶段,第五学期设计的课程内容是完成学生理论学习—教学实习—理论提升—毕业实习中理论提升部分内容的学习,大部分课程是知识拓展和管理实务内容的学习,完成对基层管理工作的深入体验和学习。

第六阶段,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和教学顶岗实习,学生会准确地判断出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完成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1] 耿献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22-23.

篇5

[关键词] 创业能力;旅游管理;实践教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130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239- 02

0 引 言

要想培养具有创业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高校教育者必须采取一套合理的、有序的、高效的、快捷的且相对稳定的教育程序和方法。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近几年来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总结他们的经验及教训,结合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一系列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方法和思路,然后运用到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

1 创业能力教育理念的提出背景

进入21世纪,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普遍存在。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已经有5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近16万人。大学毕业生的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就业率的不断降低,从2001年的90%,一直下降到2004年的73%。2009年在背景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2009中国人民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由于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有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创业能力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而创业能力又是重中之重[1]。高校教育者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进而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用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需求。近几年,也有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鼓励学生不要局限在自己所学专业上,有机会的话选择自主创业也很好,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开拓进取的创业能力。这些都可以用来解决当前非常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2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亟待革新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多其他专业所没有的特点,例如,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应用面广等等。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就是以应用和实践为主。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教学观念的布断提高,陈旧的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因此,必须对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现阶段,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并未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意见对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进行具体操作。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让他们掌握从事旅游工作应具有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是传统的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却忽略了对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想要将创业能力教育用于实现人才培养上,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实践教学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并建立最优的实践教学体系。

3 实施改革的具体措施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理念的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业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创业型人才,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综上三大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教育者应该根据“层次培养、层层递进、稳步提高”的原则,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以及技术应用三大模块。而每个模块之间应该具有相对独立性、组合型、等特点[2]。随着我国引入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状态、毕业工作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有哪些方面的需求,进而掌握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进行创业能力教育的改革实验,实行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一堂完美的课程实验对应丰富的社会实践,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且逐渐培养的创业能力恰恰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4 结 语

高校通过采用实践教学的改革,不但在很淡程度上减轻了高等院校就业压力,而且提高了高校在各个方面的竞争力。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引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创造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的创新能力,最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3]。高校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和训练来教育学生,不但培养了学生创业的能力,还让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信心。即使学生刚毕业时还不能创业,但是他们已培养起来的创业能力,也可为他们今后的创业道路做好了准备,而且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实践教学改革,不但促进高校多模式的发展,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裴凤琴,李茂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的探讨[J].河南农业,2010(20):21-22.

篇6

一、建立学生分项目技能达标体系

(一)建立适应企业岗位需要的项目体系。要进行分项目达标考核,首先是要确定考什么,即有系列的技能达标考核项目。技能项目分解的办法大致有两种:可以按专业模块、课程设置来分解,即按照课程构成、学习内容及学习的先后顺序来分解技能考核项目;也可以按专业相对应的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分解相应的技能,即按照将来就业的实际岗位,从职业行为角度分析技能模块,再从模块中分解技能项目。后者针对就业岗位,与职业行为关系密切,有利于技能训练。

(二)技能达标体系的构成。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达标体系的构成有以下几个方面:1、清楚明了的各专业学生培养目标---“适应社会生产岗位需要的初中级技能人才” 。2、与职业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课程体系。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与相关企业岗位管理人员交流探讨的基础上,确定出能满足各专业就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制订出相应的专业课教学计划,为教学提供依据与指导。3、确定各专业技能训练项目,明确教与学的内容,根据生产岗位需要,确定各专业主干专业课程的技能教学清单与技能训练项目,明确技能教学内容。4、明确考核评价的方案,针对各专业的技能教学训练项目,结合岗位生产环境实际,制订出各项目的考核评价方案。

二、学生专业技能分项目达标考核的实施策略

1、考核内容题库化

为了使技能分项达标考核更规范,更有导向作用,我们积极开发技能考核的试题库,每一个考核项目至少有两套考核方案,考核时随意抽取。实行教考分离,各专业部与相关的任课教师在由学校统一安排下组织期中、期末考核,也可以从题库中抽取试题进行单项考核或组合考核。由于技能考核在内容上的特殊性,考核的试题在形式上也多种多样,一般有三种形式:简单提出操作要求或说明情境设置、考核项目进行抽取选择、书面规范作答。

2、考核训练竞赛化

分项达标考核的目的是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考核是手段,分项达标是过程,而平时训练的情况决定着手段的效果、过程的效率,我们认为平时训练的最佳效果就是训练竞赛化。它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在平时训练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从完成项目训练的速度、质量和合作状况进行评比,设立进步奖与项目状元奖,给予相应的荣誉与评优先;二是组织校内、时间段、班级的专业技能竞赛,确定与技能考核项目相对应的比赛项目,由专业部主持进行竞赛,选拔优秀者以参加校内的技能大赛。

3、考核方式项目化

专业技能考核项目分析是基于职业岗位的技能需要的,在进行达标考核时,最佳的选择是以岗位模块技能为考核单位,以项目技能为考核内容,这样更能体现岗位技能模块的优越性,如旅游专业的餐饮岗位或客房岗位,以模块技能进行考核(考核该岗位的一套服务程序,而这套服务程序是由一系列项目构成的,我们进行的是综合考核);也可以按单个项目技能进行考核,但考核的结果必须按模块合成某一岗位的技术能力水平评价。通用技能则不受限制,任意选择考核项目,将其加入到某一岗位或某一项目的考核中。

4、考核标准公开化

考核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技能达标,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公开考核的内容要求与评价标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技能训练的效果。我们把技能考核的标准公开,相关教师人人知道,学生也心中有数。这里所指的标准既指专业技能达标考核体系的要求,也指单独项目考核的要求,而以公开单项考核标准为主。公开的考核要具体明确,既说明考核内容,提出考核要求,又具体说明评分的标准,教师与学生完全可以照着标准进行训练。

5、考核成绩分段化

由于我们采取岗位技能进行达标考核,对于岗位技能下的相关项目的考核结果采用分段制,也就是将学生的技能成绩按分段定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在控制标准的基础上,允许并鼓励学生发挥长处,不死板硬套条框。最低标准不按比例控制,而是设定几个硬性指标,如制作项目以成功为主工艺为次,完成为主,速度为次,不容大错,允许小毛病。考核达标者根据达标任务完成情况者赋予不同的级别:优秀、良好、合格,对没有达标或勉强达标的学生,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补缺补差,可以多次考核,取最高成绩,力争做到考核一个达标一个。直到该项目技能全部考核合格。

6、考核全程调控化

专业技能分项达标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动态的工作,对其中的变量和状态要进行全程调控,特别是在试验探索的过程中。全程调控主要表现在:及时调整考核项目的评价标准、调整岗位模块下的考核项目内容、调节教学模块与考核模块在时间上和内容上的冲突、控制考核的有序进行、根据要求进行毕业情况审定。

三、加快教学改革,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以学生技能达标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专业技能达标保驾护航

一方面,为实现学生专业技能项目达标,根据我们制定的考核标准,重新组建课程体系,实行分阶段的技能项目教学。在继续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对对学生的实施技能分项目达标考核。另一方面,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努力培养更多的“双师型”专业骨干教师,并建立健全必要的奖惩激励措施,尤其是以学生技能达标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促进教师深化教研教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教学反馈机制。

总之,实行专业技能分项目达标考核的效果是明显的,但项目分析比较肤浅,专业课教师的岗位技能教学意识还有待提高。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建构以专业核心技能为主,以拓宽技能、提高技能相配合的技能课程为辅,从课程方面保证项目教学与项目训练,这是我们正在努力的。

参考文献:

[1]金根中,吴熊彪,成军.基于实训过程的考核模式研究与实践职业教育研究2009(1) 105-106

篇7

关键词:导游技能大赛;旅游管理专业;促进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各类的技能大赛在各类的职业学校教育领域越来越热,来自各方面的关注也让技能大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方面职业技能大赛能够检验教育的成果和教育改革的成效,另一方面职业技能大赛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推动力和杠杆。导游技能大赛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比赛,下面将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1.导游技能大赛概述

导游技能大赛是由省相关部门牵头面向全省职业学校的比赛,重点考核旅游服务类导游项目,通过不同的组别进行竞赛,学生组对理论考核和现场技能进行分类竞赛,并且注重参赛者的综合实力,同时还可通过才艺展示获得额外加分;而教师组则对参赛者的教学技能、现场技能以及其他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2.导游技能大赛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影响

2.1导游技能大赛对于学生的影响

导游技能大赛的开展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诸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开展导游技能大赛能够充分说明国家对这一专业的重视和认可,能够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暗示,满足每一个学生被关注被需要的心理追求。其次,开展导游技能大赛能够深度挖掘学生的潜力,从工作能力、独立性、自律性等多个方面使学生得到提升,学生在备战导游技能大赛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训练和准备,不仅能够提升能力,还能够锻炼其意志力和精神力量。再次,技能大赛为来自不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共同交流的平台,让参赛的学生通过与其他人的对比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进一步的学习中完善自我,丰富自身的各方面能力。然后,导游技能大赛的各大评委都是来自全省的资深人士,有着各自的学术见解和独特造诣,在参赛者进行比赛后,能够通过点评和指点为参赛者提供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意见,帮助参赛学生获得的各方面的提升。最后,对于很多参赛学生的成功事迹各大院校都会在校内或专业内广泛宣传,这无疑会形成对其他学生的激励作用,鼓舞所有的同学向获奖学生学习,形成一个良好的良性循环效应,提高整体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2.2导游技能大赛对于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影响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促进上,导游技能大赛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技能大赛的考核内容一般都容括了最新的科学技术,代表了领域的前沿科技,能够在比赛的过程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比赛反映出当下对技术型人才的最新需求,也给教学过程赋予了新的内涵。学校通过将课程改革与技能大赛相结合能够更加突出的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技能大赛带来的改进融入到课程的每一个细微部分上,及时的将技能大赛的内容转化为教学项目,补充和完善教学模式。在当前导游大赛每年举办一次的固定模式下,每一所院校为了能够在今后的竞赛中有所斩获都会不断的追求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的衡量标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巧做起,导游技能大赛不仅需要职业能力还需要考察参赛者的创新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对教学过程有着全方位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2.3对课程目标制定导向作用

课程目标往往是根据学生学习和职业工作的需求所决定的,它的核心就是将学生发展过程和职业需求统一在一起。职业需求的获得离不开学校与社会的充分交流。现实中,学校与社会交流的最好渠道就是通过职业技能大赛,这一比赛为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4有利于选择更实用更适量的课程内容

在参与技能大赛的过程中,学校经常需要进行校企合作来寻找着手点。一方面在进行大赛准备的时候,学校需要对企业进行走访,了解企业的最新需求和最先进的技术,进一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和程度,探寻高质量人才的必备素质,这一过程无疑会对学校的课程内容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引导,促使课程内容的改善;另一方面,在技能大赛的赛程中,很多企业会亲临现场进行赞助或宣传,这一过程也有助于企业阐述他们对人才的需求,帮助学校的课程内容设置有章可循。

2.5有利于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组织课程内容

导游技能大赛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够帮助学校将工作任务设为核心,引导学校培养过程贴近企业需求,且比赛的主题内容也会最大程度上与实际结合,每一个项目都通过综合的设计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配合,从而对课程内容实现引导作用。

2.6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能力,促进新课程的实施

想要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除了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还要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而提升教师的水平就离不开职业技能大赛,这一比赛不仅是学生获得提高的最佳途径,更是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最佳窗口。通过技能大赛能够让教师接触并熟识更多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也能让教师了解到更多的新科技,帮助课程改革的实施。

2.7促进校企合作,创造实训机会

开展技能大赛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实力和基本技能,保证院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促进院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果。这一比赛不仅是对院校的推动和引导,更能够从中提供一个广泛的交流平台,让学生由展示自我的机会,也让企业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双方在交流之后互助互利,取得双赢。

3.对于参加导游技能大赛的一些建议

从参加导游技能大赛的经验得出,参加大赛不是个人的事情,它所需要的是团队的合作精神,只有拥有共同的信念与目标,比赛才会有强大的“战斗力”。因此,各校应该尽早成立大赛教练团,共同研究大赛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制定严格的训练计划,分工合作,集思广益,将我校在大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继续发扬光大,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在集训期间,邀请行业里的专家到校进行指导,优化教学技能,对选手在训练期间出现的问题予以分析指导,提高集训的效果。最后,学校还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多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这样可以及时了解企业以及行业的动态,将最新的知识带到课堂上,提高教学的质量。(作者单位: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篇8

高职院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已拥有具备一定操作技能的专业老师。但一些院校对操作技能课不重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有的老师自己对操作技能课不重视,责任心不强。有的老师是由其他文化课老师改行教授操作技能课,这些老师没有经过正规的操作技能的培训,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在教授操作技能课中力不从心。因此,加强操作技能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应从培训操作技能师资队伍入手,加强老师基本操作技能训练。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教师是“老师”的同时,又是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和一名称职的“师傅”。即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真正具备“双师型”素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坚持教师“持证上岗”,即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有旅游与酒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才能上岗指导培训学生。同时专业教师定期到旅游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

二、操作技能课的教学方法

教师是决定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操作技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授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比其他学生动手能力强,速度快,记忆力好。因此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讲授。比如在客房操作甩单时,个子高的学生在甩单时明显比个子小的学生容易甩到位;又如在托盘操练时,如要求体力相差较大的同学,托盘训练的时间相等,就有点难为体力差的学生了。所以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性格、爱好、能力、体力等方面的差异,合理安排进度及强度,因材施教。

(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学生刚接触一种新技能,都有一个了解、消化、吸收、掌握、提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这个规律,采取循序渐进原则,不能要求每个学生的操作技能马上达到要求,只能让学生在操作技能训练中逐步提高,一点一点的达到规定的标准。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一下子就要达到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服务员的标准,是不切实际的。教师应该看到,一名优秀服务人员其良好的职业道德、热情的工作态度和娴熟的服务技能来源于日积月累的工作经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得。标准太高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标准太低,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创造轻松的学习气氛

老师在教授操作技能课时,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授课期间应松紧有度,不能太严,否则学生会有压抑感。授课时应多鼓励学生,机动灵活,讲授、操作交叉进行,让学生产生兴趣、有新奇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餐巾折花这一操作内容,各类花型达上百种之多,老师不可能逐一动手示范,可让学生在了解、掌握折花要领后,自己动手照书折叠。同时鼓励学生自行创造各种花型。在教授操作技能课时,还可采用情景模拟演示,让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一部分扮演服务人员。通过实际情景模拟,使学生对操作技能,潜移默化逐渐掌握;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操作技能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操作技能课的课堂气氛。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

高职院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由于受到经费、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某些学习目标很难在实际的情境中实现,因此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营造间接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在对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学习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知识,进而掌握操作技能。如通过播放酒店服务过程的视频资料,把课堂教学引入到一个实际的情境中,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具有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良好设备设施,这就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还要有相应的场地。因为经费的原因,一些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室条件较差,缺乏必要的设备设施,使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难以得到保证。为此,有条件的院校应投入必要的资金,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完善操作技能课必需的设施设备。

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