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西方经济体系8篇

时间:2023-08-11 09:13: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西方经济体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西方经济体系

篇1

论文提要: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日益繁荣,房价居高不下是城镇居民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发挥经济适用房应该发挥的作用,值得深入思考,本文希望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经济适用房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为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提供更多的建议,

一、经济适用房的产生和发展

1998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经济适用房的概念。这份文件同时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体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即高收入者购买或租赁市场价格商品住房,中低收入者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最低收入者租用政府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由地方政府统一组织建设,面向中低收入家庭,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为目的,是一种由政府提供了相关优惠政策的、只获取微利的普通商品住房。

经济适用房作为我国住房供应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某种政策倾斜来扩大住房供给,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经济适用住房的作用主要应体现在:解决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优化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平抑商品房价格的不合理上涨;促进居民住房消费i缓解城市旧城改造和房屋拆迁矛盾;促进城郊结合部等特殊区域的发展。

但是,在经济适用房建设以及销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它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真正满足老百姓的愿望和要求。目前的现状是,经济适用房并没有很好地体现经济和适用的特点,和普通商品房没有太大的区别:且真正需要经济适用房的低收入人群并没有享受到经济适用房应给予他们的福利。

二、基于委托理论分析经济适用房开发过程中的问题

(一)委托理论的基本概念。委托关系是经济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社会关系。如果当一个需要通过另一个人的行动来获得自己需要的利益,那么委托关系就产生了。如果某个个体想获得某种利益,但自己又没有能力去实现这个目标,而只能委托别人替自己完成,那么这个人就是委托人,而后者就是人。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说,委托人通常处于信息劣势,而人处于信息优势。

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具有信息优势的人可能会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动,而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契约发生前,契约一方隐藏自己的私有信息,或者提供不真实的信息,以谋取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另一方的利益。道德风险是指在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契约发生以后,契约一方选择有损于另一方的机会主义行动,以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委托理论的基本内容就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激励合同,规范人的行为,使人选择有利于委托人利益的行动。

(二)分析开发商在项目建设和销售过程中的问题。我国在进行住房保障制度设计中,经济适用房的运作不是由非营利性机构来封闭实施,而是由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开发商来运作,这本身存在着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因为政府和开发商的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政府实行经济适用房制度的目的是通过二次再分配的形式,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困难问题,住房保障体制所追求的是公平合理的居住状况:而从经济学基本假设的角度来看,开发商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其本质特性,不管是开发经济适用房还是商品房,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商品房开发直接表现为较高的利润率;而经济适用房是在不突破利润率上限的前提下,借助于规模经营、优惠的土地取得成本和税收减免等政策来实现高额利润。政府和开发商基于这样的制度条件而形成的委托关系,必然导致经济适用房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与初期目标产生较大偏差。

目前所采取的经济适用房开发模式是政府通过给予经济适用房开发商一定的财政补贴,如划拨土地、税费减半征收等措施,来降低开发项目的成本;开发商则负责经济适用房的开发、销售等全方位的工作,在要求的利润空间内制定销售价格;政府指定或者通过招投标形式选择开发商来开发经济适用房,开发商根据政府的相关要求进行开发建设。

签订开发合同后,政府无法直接观察到开发商的努力程度和工作状态,开发商通过提高开发标准、扩大商品房的比例、提高价格、隐瞒经济适用房性质等违规行为来欺骗政府主管部门,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利益,导致道德风险。地方政府与开发商进行博弈的过程中,开发商由于对项目的运作、资金投入、成本控制、生产技术等拥有较全面的信息,承担人的角色;地方政府因对开发商的信息掌握不充分,处于委托人的地位。地方政府在指定或者通过招投标选择开发商时,因信息不充分会导致逆向选择。正是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共同作用,不良开发商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愈演愈烈,进而导致了经济适用房价格偏高和开发标准的高档化。

三、基于寻租理论分析政府在监管和规划方面的问题

(一)寻租理论的基本概念。经济学里所说的“租”的原意是指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收入中,超过这种要素的机会成本的剩余。 广义而言,寻租活动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或者说是指那种维护既得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在现代社会中,更为常见的,也是更为高级的寻租方式则是利用行政法律的手段来维护既得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这类寻租行为往往涉及采用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自由流动、自由竞争的办法来维护或攫取既得利益。

整个寻租活动包括权力主体的设租和个体的寻租。权力主体的设租,即权力主体在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和管理过程中阻止供给增加,人为造成某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不足,从而形成权力主体获取非生产性利润的环境和条件,这往往是从权力到金钱的过程。个体寻租,即个体利用合法或非法手段获得特权以维护既得利益的活动。寻租过程通常会表现为,由利益驱使获得权力,再由权力获得利益。

(二)分析政府在经济适用房监管和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和建设,国家给予了用地优先划拨、免收土地出让金、开发贷款优先发放、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诸多优惠政策,自然诱使开发商们竞相向主管部门寻租,以“经济适用房”之名行“商品房”之实。而对于拥有审核开发商资质、分配经济适用房等权力的主管部门及负责人来说,一旦认识到手中权力的市场价值,“造租活动”也会伴随着开发商的寻租迅速蔓延。

缺乏制衡的权力运用很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商品化,从而为寻租提供了温床和土壤。从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来看,我国房地产法律法规体系尚待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漏洞和空白较多,无法可依、有法难依、有法不依的现象同时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对寻租活动进行监督的效力。由于信息不对称,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更是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力度。

由于受到经济租的诱惑和影响,在部分经济适用房项目的规划过程中,也就难免因为要照顾开发商的利益而出现不合理的地方。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在资源的有效配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开发商为维护自己通过寻租获得的利益,就希望政府保持对土地等资源的控制权,或者通过某种“隐形市场”支配和影响资源配置。政府对市场的垄断及政府扶持下造就的企业垄断排除了公平竞争的可能性,使得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不能良好地运行,导致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失灵,给消费者和经济适用房市场带来潜在损失。

四、经济适用房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从委托的角度分析对策。从政府和开发商之间的委托关系来看,要解决经济适用房开发中的问题,也就是要预防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根据委托理论,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可以通过制定权利和义务、责任和利益相制衡的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将委托人的风险不同程度地转为人的风险,从而促使人选择有利于委托人实现目标利润最大化的行动。

篇2

关键词:委托理论;寻租理论: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经济适用房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一、经济适用房的产生和发展

1998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经济适用房的概念。这份文件同时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体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即高收入者购买或租赁市场价格商品住房,中低收入者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最低收入者租用政府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由地方政府统一组织建设,面向中低收入家庭,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为目的,是一种由政府提供了相关优惠政策的、只获取微利的普通商品住房。

经济适用房作为我国住房供应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某种政策倾斜来扩大住房供给,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经济适用住房的作用主要应体现在:解决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优化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平抑商品房价格的不合理上涨;促进居民住房消费i缓解城市旧城改造和房屋拆迁矛盾;促进城郊结合部等特殊区域的发展。

但是,在经济适用房建设以及销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它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真正满足老百姓的愿望和要求。目前的现状是,经济适用房并没有很好地体现经济和适用的特点,和普通商品房没有太大的区别:且真正需要经济适用房的低收入人群并没有享受到经济适用房应给予他们的福利。

二、基于委托理论分析经济适用房开发过程中的问题

(一)委托理论的基本概念。委托关系是经济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社会关系。如果当一个需要通过另一个人的行动来获得自己需要的利益,那么委托关系就产生了。如果某个个体想获得某种利益,但自己又没有能力去实现这个目标,而只能委托别人替自己完成,那么这个人就是委托人,而后者就是人。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说,委托人通常处于信息劣势,而人处于信息优势。

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具有信息优势的人可能会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动,而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契约发生前,契约一方隐藏自己的私有信息,或者提供不真实的信息,以谋取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另一方的利益。道德风险是指在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契约发生以后,契约一方选择有损于另一方的机会主义行动,以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委托理论的基本内容就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激励合同,规范人的行为,使人选择有利于委托人利益的行动。

(二)分析开发商在项目建设和销售过程中的问题。我国在进行住房保障制度设计中,经济适用房的运作不是由非营利性机构来封闭实施,而是由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开发商来运作,这本身存在着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因为政府和开发商的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政府实行经济适用房制度的目的是通过二次再分配的形式,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困难问题,住房保障体制所追求的是公平合理的居住状况:而从经济学基本假设的角度来看,开发商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其本质特性,不管是开发经济适用房还是商品房,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商品房开发直接表现为较高的利润率;而经济适用房是在不突破利润率上限的前提下,借助于规模经营、优惠的土地取得成本和税收减免等政策来实现高额利润。政府和开发商基于这样的制度条件而形成的委托关系,必然导致经济适用房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与初期目标产生较大偏差。

目前所采取的经济适用房开发模式是政府通过给予经济适用房开发商一定的财政补贴,如划拨土地、税费减半征收等措施,来降低开发项目的成本;开发商则负责经济适用房的开发、销售等全方位的工作,在要求的利润空间内制定销售价格;政府指定或者通过招投标形式选择开发商来开发经济适用房,开发商根据政府的相关要求进行开发建设。

签订开发合同后,政府无法直接观察到开发商的努力程度和工作状态,开发商通过提高开发标准、扩大商品房的比例、提高价格、隐瞒经济适用房性质等违规行为来欺骗政府主管部门,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利益,导致道德风险。地方政府与开发商进行博弈的过程中,开发商由于对项目的运作、资金投入、成本控制、生产技术等拥有较全面的信息,承担人的角色;地方政府因对开发商的信息掌握不充分,处于委托人的地位。地方政府在指定或者通过招投标选择开发商时,因信息不充分会导致逆向选择。正是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共同作用,不良开发商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愈演愈烈,进而导致了经济适用房价格偏高和开发标准的高档化。

三、基于寻租理论分析政府在监管和规划方面的问题

(一)寻租理论的基本概念。经济学里所说的“租”的原意是指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收入中,超过这种要素的机会成本的剩余。 广义而言,寻租活动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或者说是指那种维护既得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在现代社会中,更为常见的,也是更为高级的寻租方式则是利用行政法律的手段来维护既得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这类寻租行为往往涉及采用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自由流动、自由竞争的办法来维护或攫取既得利益。

整个寻租活动包括权力主体的设租和个体的寻租。权力主体的设租,即权力主体在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和管理过程中阻止供给增加,人为造成某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不足,从而形成权力主体获取非生产性利润的环境和条件,这往往是从权力到金钱的过程。个体寻租,即个体利用合法或非法手段获得特权以维护既得利益的活动。寻租过程通常会表现为,由利益驱使获得权力,再由权力获得利益。

(二)分析政府在经济适用房监管和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和建设,国家给予了用地优先划拨、免收土地出让金、开发贷款优先发放、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诸多优惠政策,自然诱使开发商们竞相向主管部门寻租,以“经济适用房”之名行“商品房”之实。而对于拥有审核开发商资质、分配经济适用房等权力的主管部门及负责人来说,一旦认识到手中权力的市场价值,“造租活动”也会伴随着开发商的寻租迅速蔓延。

缺乏制衡的权力运用很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商品化,从而为寻租提供了温床和土

壤。从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来看,我国房地产法律法规体系尚待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漏洞和空白较多,无法可依、有法难依、有法不依的现象同时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对寻租活动进行监督的效力。由于信息不对称,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更是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力度。

由于受到经济租的诱惑和影响,在部分经济适用房项目的规划过程中,也就难免因为要照顾开发商的利益而出现不合理的地方。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在资源的有效配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开发商为维护自己通过寻租获得的利益,就希望政府保持对土地等资源的控制权,或者通过某种“隐形市场”支配和影响资源配置。政府对市场的垄断及政府扶持下造就的企业垄断排除了公平竞争的可能性,使得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不能良好地运行,导致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失灵,给消费者和经济适用房市场带来潜在损失。

四、经济适用房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从委托的角度分析对策。从政府和开发商之间的委托关系来看,要解决经济适用房开发中的问题,也就是要预防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根据委托理论,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可以通过制定权利和义务、责任和利益相制衡的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将委托人的风险不同程度地转为人的风险,从而促使人选择有利于委托人实现目标利润最大化的行动。

当前,在进行经济适用房项目运作时,政府通常指定开发商进行开发,没有引入竞争机制,虽然经济适用房在销售时,各城市物价部门也希望控制开发商的利润,但是开发商通过虚报开发成本、减少公共配套设施的数量、恣意扩大商品房的比例等手段获取较高的实际利润。因此,有效规避开发商的违规行为,有必要在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中导入竞争机制,改变原有的政府指定开发商、划拨土地、控制开发利润的运作方法;采用锁定售价、拍卖地价的市场化运作方案。国土资源部门和其他相应的管理机构应对经济适用住房开发项目的售价、户型标准、购买群体制定严格的标准程序和条例,在此基础上公开对经济适用房项目用地进行拍卖,以上运作过程保证了建设主体和供地方式的市场化运作,提高了运作效率,也能够体现市场化原则。另外,对开发商来说,经济适用房不超过3%的利润率显然不能对其产生明显的激励效果,政府也应该积极探索和思考如何通过适当的政策倾斜或其他形式的优惠措施使开发商在保证经济适用房的经济性和适用性的同时,获得理想的回报。通过导入竞争机制和政府部门更有效的制度约束,重新定义政府部门和开发商之间的委托关系,从而预防和减少开发商的违规行为。

(二)从寻租的角度分析对策。针对寻租理论对政府在经济适用房开发建设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要解决经济适用房领域的寻租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促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保证社会经济稳定的前提下,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尽量缩短房地产市场中双轨制中非市场制度的运行时间,建立完善、顺畅的市场机制,做到信息公开化、竞争公平化,力求减少租源,遏制寻租活动的根本出路。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加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府在房地产经济活动中,特别是经济适用房开发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取消一些不必要的政府干预。

2、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大惩戒力度。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只要寻租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潜在的寻租者就会变成现实的寻租者。而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可以加大预期成本,减少预期收益。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加大惩戒力度。

在监督过程中,应强调政府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对经济适用房开发的过程,政府应有专门的机构和部门进行全过程的主动监督,而不是在问题出现以后再去解决,在经济适用房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相应的监督标准;对经济适用房购买资格的审核以及经济适用房的销售,政府都应该积极参与、严格把关,可以由主管部门在项目售房部设立专门的购买资格审核接待处。

篇3

关键字:经济学分析;经济适用房;内在问题;解决措施

由于经济适用房政策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建设经济适用房的原有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容易导致寻租腐败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经济适用房的功能,帮助低收入群体解决住房问题,不仅需要市场的调节作用,还需要国家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制定国家低收入的标准,把经济适用房切实分配到低收入群体中去,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寻租腐败现象的出现。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居民住房的供需矛盾,满足了部分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要,从而提高了我国整体的居住水平。

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经济适用房内在问题

由于经济适用房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经济适用房在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政府在监管和规划经济适用房时遇到的问题。下面我们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来详细分析一下经济适用房内在问题:

(一)基于经济学角度分析经济适用房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经济适用房作为我国为解决城镇低收入收入人群住房问题的一项工程,经济适用房的开发与建设关系到城镇人民的生活状况,因此对经济适用房进行很好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当前的经济房的开发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经济房的建设需要政府和建筑企业的有力合作,然而在当前的经济适用房的开发过程中两者却抱有不同的目的,政府是为完成国家相关政策,建筑行业则是为了获取最大利益。经济建设房的建设靠政府的拨款来补贴建筑费用,建筑企业又要从其中盈利,因此在经济建设房的开发过程中两者都没有从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入手,使得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步履维艰。难以达到国家预期的效果。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得不到解决,从而在国家经济建设中也会出现比较混乱的因素。

(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政府在监管和规划经济适用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在规划和监管经济适用房的开发过程中提出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如免收土地出让金、开发贷款优先拨放和免收一些税费等,把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权出租给开发商。这就涉及到经济学中的寻租理论。所谓的寻租理论主要是指人类社会中维护既得利益或者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的经济利益活动。在现代社会中一般都采用一些行政和法律手段对既得经济利益进行再次分配。政府作为这一行为中的主要负责机构,在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规程建设过程中应该经济合理的计划,对投标的建筑企业的施工过程进行有力的监管。然而在当前的很多地方政府却没有起到这一作用,他们对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没有进行全面的规划,从而导致建筑用地较为混乱;另一方面,对相关工程缺乏有力的监管,很多建筑企业在建设经济适用房的过程中出现很多偷工减料的现象,影响了经济适用房的质量。

二、针对经济适用房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任何政策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政策本身存在的不足,从而找出解决办法。针对上述经济适用房政策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改革经济适用房投标体制。在委托合同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一些激励约束措施,从而帮助解决经济适用房在开发中遇到的问题。政府在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中应该健全相关的投标机制,采取先进的投标机制,改变原有政府控制的运作方法,实行市场化运作方式,从而减少不正当竞争行为,更好的促进我国房地产事业的发展。政府拥有对经济适用房承包给建筑企业的权利,因此政府在工程招标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把好质量关,抱着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福利的思想做好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因此在招投标过程中政府应该在保证建筑企业合理盈利的同时还要保证经济适用房能得到很好的开发。

第二,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是为了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解决这一问题上还显得不是十分的完善,有时会表现得捉襟见肘。为更好的解决当前住房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健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让我过的经济体制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适用房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同时,还应该健全相关的经济房建设的监督机制,防止在经济房开发和建设过程中的不合法现象的出现,对不合法的行为给予严厉的制裁,从而促进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正常进行。同时为了保证我国的经济建设能够稳步前进,相关政府部门还应加大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监管力度,在保证不违背我国宏观经济建设的条件下,让我国的经济稳定快速的发展。

三、总结:

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是当前我国一项重大的决策,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保证国家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解决相关低收入人民的住房问题,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安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尽快解决在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为更好的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为保障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新宁;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6年25期

篇4

一、管理防御问题提出的现实意义

1.公司治理实践的不断发展使得经理与股东之间的问题需要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在这种背景下,容易形成股东之间的搭便车行为和公司内部人的超强控制,公司管理者与外部股东之间的问题成为传统公司治理研究的核心问题。因此,在公司治理中委托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要解决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冲突问题,并以此来降低二者之间的成本。在传统理论看来,基于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可以通过设计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经理人和股东的目标一致,从而促使经理人和股东均达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然而,现实中经理人并非被动的接受股东的激励约束,基于经理职位相关的控制权损失的不可弥补性及其离职后转换工作成本的存在,使得他们具有职位固守的强烈动机,从而使经理人产生主动应对公司内外部控制机制的管理防御行为。实践中,经理人为了降低离职威胁会采取对本身有利但未必对股东有利的行为策略,反映在融资决策上,就是经理人选择的融资方式并非股东所期望的融资方式,从而会对公司运营产生危害并降低公司价值。这就要求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问题更需要从新的角度研究和探讨,这对于降低成本、规范经理人行为有很大帮助。2.公司治理实践中管理防御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公司治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解决因两权分离所产生的股东与经理人由于利益目标不一致而出现的冲突。众多学者对于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已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扩展和研究。其中,有主题上的扩展,如道德风险、声誉激励下的逆向选择等;有对象上的扩展,如股东与经理之间、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问题;有行为动机上的扩展,如道德风险与融资决策、声誉与投资决策,等等。可以看出,问题研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实践的不断深入,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问题需要从新的角度进行挖掘和探讨。就股东而言,考虑到经理人在进行经营决策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视股东利益的动机,就需要采取种种措施对经理进行约束和监督;对经理人而言,因面临自身职位的利益诱惑,以及由于离职引起的控制权损失的不可弥补性及离职后转换工作成本的存在,使得经理人具有强烈的固守职位动机,并引发他们极力维护现有职位的管理防御行为,以主动应对引起职位威胁的内外部控制机制。尽管经理管理防御问题与以往问题所强调的动机有所不同,但影响同样广泛。随着现代公司治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使得由更加专业化的职业经理人所组成的“控制者集团”越来越处于公司治理实践的核心位置,他们在经营生产活动中具有主导地位———在制定重大决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基于固守职位的动机和自身利益的追求,经理人会按照自身意愿对公司财务进行决策并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导致公司问题更加严重。近年来,经理管理防御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众多学者的研究揭示了经理管理防御问题的存在,并从其动机、行为、后果等多方面展开研究。同时,随着公司治理实践的不断扩展,经理管理防御已经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领域。因而,研究经理管理防御,对解决中国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管理防御的思考与对策

1.增强以公司董事会为主的内部监督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从制度上规范和约束经理人的自利行为,董事会制度是公司制企业的重要监督机制,董事会向来被认为是监督经理人懈怠行为、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重要约束机制。然而,由于董事会监督的弱化,使得经理管理防御行为的产生成为可能。为了降低经理管理防御对公司治理效率的抑制作用,加强董事会的监督作用,提高监督的有效性是关键。董事会能否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取决于董事会的效率和独立性的高低,而独立性与董事会的结构又密切相关。为了充分发挥董事会的监督作用,除了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外,还应增强对董事的激励。在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方面,需从人员数量上提高外部董事的比例或引入独立董事,而且改变董事的选举和提名方式,同时从法律和法规上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另外,杜绝总经理兼任董事长的现象,这样可以建立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参与决策团队,当遇到重要决策时使用决策团队民主化决策,尽量排除个人意志和个人权力对融资决策的影响。2.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改变经理选拔方式中国企业的公司制度改革已经历了二十多年时间,职业经理人市场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国有企业经理人的选拔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目前中国企业经理人的选拔尤其是国有背景上市公司的经理人选拔仍存在较为严重的选择性偏差,经理人更加倾向于追求政治级别的提升,更关心企业规模的扩大、自身地位的提升所带来的在职消费及政治上的好处,其能力显示和传递并不是依托于经理人市场,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政治表现和人际关系。这种公司行政化选择的难以预测性使得经理人在位的每一时期都有可能是最后的阶段,对未来不确定的预期会强化其管理防御动机。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可以使在位经理人正确看待职业竞争压力与职位更替,减少道德风险行为,把努力提高公司业绩作为使自己职位稳定的唯一途径,而不是通过权力寻租达到职位稳固的目的。另外,完善的经理人市场是权竞争、兼并和收购以及产品市场竞争和破产约束等外部控制约束机制有效实施的条件,也是声誉激励等外部激励机制实施的基础。3.促进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强化负债治理功能负债始终被认为是抑制经理管理防御行为的重要手段,负债还本付息的硬约束加大了经理的绩效压力,而且加大了企业破产清算的概率,这对经理的职位稳固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另外,债务合约往往包含很多限制约束条款,债权人对经理人的行为监督和控制限制了经理管理防御行为,故适当负债有助于经理人与股东目标的一致。但由于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传统裙带关系弱化了国有商业银行对贷款企业的监督动力,银行更多的是扮演“救命人”的角色,贷款“预算软约束”等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企业和银行产权体制改革,降低银企产权同质程度,完善银行运作机制和治理结构,促使银行经营行为的市场化,使得银行与企业之间建立一种真正市场化的债权债务关系,充分发挥债务的硬约束功能。4.制定合理的经理股权激励从中国目前实际情况看,因为经理在公司中的持股比例普遍较低,这使得他们自身的利益和公司业绩之间缺乏相关性,也使他们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去改善公司业绩,从而导致其过度追求控制权私人收益,进而产生了昂贵的成本。因此,加强经理持股可以使得经理人降低短期利益行为和控制权私利的过分攫取,协调经理与股东之间利益的一致性。然而,在经理管理防御问题提出和验证的研究中,发现经理持股作为公司治理中的激励机制,可以促使经理与股东利益的一致性。但当经理持股超过一定比例时,容易形成经理人的超强控制,引发侵占小股东利益的管理防御动机。但本文的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中经理人持股比例很低,不存在经理人为了迎合大股东意愿去侵占小股东利益的管理防御动机,所以适度的股权激励有助于缓解大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冲突,降低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因此,中国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机制时,如何根据经理人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股权激励比例,是理论和实践中颇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5.建立股权制衡机制,形成合理的股权结构国外的研究表明,股东之间相互权力的制衡可以改善公司治理效果。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股权集中度对经理管理防御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和“内部人控制”现象非常突出,有的情况下更表现为两者的重叠。增加持股比例较大的股东,有助于股东之间的权力制衡,而且不容易导致经理人与大股东之间的合谋。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增加,有利于对大股东控制和内部人进行监督,从而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因此,机构投资者持股是改善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低绩效的重要措施。具体而言,在解决股权分置的同时,须大力培育以基金公司为主的机构投资者。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当股票市场上机构投资者较多并且持股比例较大时,其有较强的动机和能力对内部人进行有效的监督。在企业经营业绩不佳时,机构投资者不是简单的采取用脚投票,而是通过改组企业的董事会、更换不称职的经理人等方式来谋求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因此,增加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国有股、法人股股东起到制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会对经理人起到监督约束作用,这对于完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防止大股东与经理人的合谋,以及有效抑制经理人的管理防御行为,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 董淑霞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篇5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88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管理类专业日益成为大学生的热门选择,而西方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为学生的后续专业学习提供重要的支持,在经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我国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然而仍存在教学难的现象,特别对民办高校而言,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不理想,对民办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将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出发,重点分析民办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民办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相应的改进路径以期提升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1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1.1 理论体系严密,教学内容多且抽象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在假设的条件下,创立了一系列理论模型来分析经济现象,整个理论体系严密,环环相扣,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并且教学内容多且抽象,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经济思维还没有建立起来,更难以理解。

1.2 经济数学模型众多

西方经济学在理论推导过程中,通常会在剔除现实中复杂的影响因素的假设下,抽象出经济现象中主要的相关经济变量,使用数学工具,建立数学模型,以此来研究分析经济问题。例如,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需要借助微积分、线性代数等数学知识。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数学知识储备。

1.3 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

西方经济学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机理和一些重要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来解释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的行为和经济现象,与社会实践联系紧密,而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现象复杂多变,要求教学时时关注现实经济问题,并能利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2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材选取缺乏针对性

目前,民办高校大多使用985、211名校编写的教材,如人大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概念、公式、模型多,而案例相对较少,对于大多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民办高校学生来说,极易失去学习信心和耐心;而案例分析较少,缺乏实践性,也使得经济学“学以致用”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没有体现出来,与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相背离,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减弱。

2.2 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多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以教师为主,师生互动较少,很多学生觉得这门课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学习热情递减,出现厌学情绪,教学效果不理想。

究其根源,第一,受西方济学课程特点影响,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严密,知识点多且抽象,大量的公式、模型要求学生具备灵活运用高等数学知识的能力,而这些对于数学基础一般较差的民办高校学生而言,恰恰是他们的“短板”,这一客观事实要求教师要进行细致的讲授,加之课时限制,导致教学更偏重于理论灌输;第二,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虽然开展了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但从笔者教学实践中发现,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案例教学中更多时候是老师分析,学生听,是另一种角度的“灌输”,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难以真切调动学生的热情,学习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运用经济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没有培养起来,很难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民办高校的生源整体质量较差。很多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自控性也较差,加之传统的授课方式,更使得学生上课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学习热情不足。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尽管高校与时俱进,引入各种网络教学平台,但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时,这些网络资源,如在线学习、在线测试等的效果有限。

2.4 班级规模过大

西方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专业涉及面非常广,相应的学生人数也很多,民办高校一般师资配备不足,所以往往会选择大班教学方式,而大班上课势必会降低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人数多,教师难以管理,学生学习态度不一,容易相互影响,教学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学生人数过多导致教师很难和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有效的交流,师生互动效果不佳,进一步弱化了教学效果。

2.5 考核方式单一

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培养模式影响,学生形成了学习目的在于取得好分数的惯性思维。加之目前民办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大多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学习为了分数的思维,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更倾向于死记硬背,而这种学习方法无法适应经济学数理分析和抽象理论所要求的思维方式,往往学习起来事倍功半。同时,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也使学生较少关心社会经济现象,眼界不够宽阔,缺乏主动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力,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

3 提升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路径

3.1 教材选取科学合理

民办高校应结合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学生质量来选取教材。民办高校本科教育一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在教材选用上,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基于实用性和适用性原则进行理性选择,而不应该盲目的追求国家规划教材或权威教材,同时,可以鼓励专业教师依据教学经验自编教材,以提升教学效果,也更好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

3.2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

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提高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教”与“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具体来说,要不断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丰富教学手段,并结合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进行优化配置。如在理论学习上,针对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和公式可以在每次课前请学生在黑板上默写,计入平时成绩,课上抽出3-5分钟时间进行点评回顾,以不断巩固学生记忆,加深理论掌握程度。在调动学习气氛,加强师生互动上,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并制作教学案例、与课程相关的视频、经济理论背后的有趣故事等,加强趣味性,课堂上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新闻热点解读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下则积极利用互联网,构建网络学习平台,通过上传课件、在线测试等,加强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习,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也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等普及率高的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及时答疑,提供课后指导。总之,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并积极运用到课上和课下,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减弱班级规模过大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有效提升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3.3 教学考核方式多样化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客观上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强,因此,在教W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相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由单纯知识传授转变为侧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有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考核系统,而不能单纯以期末考试成绩来考察学生。因而,教学考核方式多样化成为必然选择,多样化考核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并对其进行量化考察,如学生平时小组讨论情况、公开发论文情况等都应该加入到考核项目之中,按照一定的权重,再与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综合,得出最终成绩。这种多样化考核方式不仅更能全面评判学生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也能形成“倒逼机制”,督促学生增加平时的学习投入,主动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庞如超.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1).

篇6

关键词:水体污染;原因;防治对策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荆州市水体污染日益加剧,可饮用水资源逐步短缺,更重要的是,水体污染会严重威胁人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已知疾病中约百分之八十都与水污染有关。荆州市曾经发生过严重的血吸虫病就是最好的例证。

一、水体污染现状

(一)人为活动使水体污染加剧

随着市区全年GDP不断增长,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空间不断拓宽,社区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及废水日渐增多,由于缺乏完善的排水管网系统,大部分废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到城市水管网和河流、沟渠,导致该市中心城区和四湖流域内河水系污染严重。据相关部门统计,2009年全市废水排放量超过1亿吨,特别是严重污染的水体会发出恶臭气味,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影响了周边居民饮用水质量。

(二)有机化学物品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济一直是市民关注的问题,荆州市经济发展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一方面,市区内化工厂,医院等为了发展高效经济而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大部分含有重金属元素及强腐蚀性物质,未经处理排放到水域,使水体变黑。特别是人类饮用了重金属污染物、有机污染物严重超标的水后可引起中毒,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为了发展高产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利用率低,残余物通过植被间接进入水体,使水域大量富集氮、磷元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此外还造成土地盐碱化、荒地的形成,严重时可导致农作物减产。调查显示,荆州市农业化肥使用量平均达40吨每平方公里,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单位面积施用量的安全上限。

(三)大规模的水产养殖使水体污染日渐突出

随着郊区农业结构的调整,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为追求片面经济,向养殖场投放大量的饵料,由于投放量大,饵料利用率低,水生动物产生大量粪便,由于资金有限,缺乏较科学的养殖技术,大部分养殖场很难对其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大量残余饵料及粪便堆积与水体中,严重破坏了水体自然净化能力,水体质量明显下降,甚至影响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水体污染原因

(一)企业缺乏环保意识

荆州市工业经济较发达,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以造纸、纺织、印染等行业为主,企业单位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忽视了污水治理环节,部分企业甚至没有建设污水处理设备,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沟渠中,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特别是一些大型化工企业排放污水中的重金属及酸性物质含量普遍偏高,使水体酸化,微生物大量死亡,水质下降,部分企业排放的污水中携带大量的好氧细菌,使水体溶氧量减少,生物大量死亡,严重破坏了淡水湖泊生态系统。

(二)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市区尚未建立以《水资源保护法》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配套法规体系,环保部门实施的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职能还未确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制度不够完善,政府部门对造成水污染的企业单位监管力度不够,有的部门甚至未将保护水环境摆在重要的工作会议上,各部门之间缺乏完善的协作机制,更不用说在社区建立保护水资源制度了,水污染局势严重。

(三)城市污水处理设备建设滞后

荆州市规划中的两座污水处理厂尚未建成,大量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内河流,加重了下游内河水体的污染负荷。市区缺乏完善的污水排放管网系统,导致面污染日渐突出,由于污水治理难度大、资金高,有的部门甚至放弃建设二次处理设备,水污染日益加剧。

(四)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造成面源污染严重

随着市区人口的不断增长,社区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及固体废弃物。由于缺乏指定的堆放垃圾场所和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及处理系统,垃圾填埋水体中,使水域面污染加剧,甚至影响居民饮用水质量,特别是生活垃圾还会携带病原菌,一旦进入水体,将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严重时还可能导致疾病的扩散,影响人体健康。

三、污水防治对策

(一)加强污水处理设备建设,提高水体质量

环保部门加强污水处理设备建设,一是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与保护,从源头控制水污染,遵循居民生活污水集中式处理的原则。企业生产单位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大对高效污水处理设备建设的力度。政府部门积极引导市规划局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布局,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网排水系统。二是要充分利用水资源,对未遭受污染的水体进行统一管理与保护,而对已经污染的水体进行多级处理,综合利用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净化水体,有效提高水体质量。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加大力度宣传水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及法规:一方面,利用3月22号世界水日在市区开展各种活动,使保护水资源成为市民心中的使命;另一方面,政府积极引导市民做好水体保护工作,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营造一种保护水资源为荣,破坏水资源为耻的社会氛围,使水资源保护深入人心。

(三)加大对企业的执法管理力度

一方面,政府部门积极引导企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使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逐步向节约型转变;另一方面,各部门之间要分工合作,积极配合,加大对重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企业生产设备改进力度,落实好对企业排放污水的各项指标的检测工作,对未达到标准而直接排放的企业要坚决予以关闭取缔。

参考文献:

1、任南琪,赵庆良.水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明军.荆州市水资源保护现状及污染防治对策[J].荆州纵横,2008(11).

3、况守龙.水污染的途径及危害[J].科技资讯,2008(2).

篇7

案例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教师必须在正确选题的前提下,具备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案例的综合运用能力。要将案例所联系的基础理论先讲解给学生,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案例布置

教师可从案例库中选取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案例,交给学生在课余时间分组讨论,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做准备。这里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案例条件。案例不宜过多,两到三个是适中的选择,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过于分散。第二,学生条件。学生的课前准备在于对教材的预习,结合教师初期的理论教学讲解,在案例的讨论中,尝试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

课堂多媒体汇报

学生经过课余时间对案例的充分讨论,会形成若干种观点与结论,这些内容在课堂上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引导者。针对一些复杂的案例,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案。

教师点评与扩展

点评归纳是对多媒体案例教学阶段性的概括与提升,教师可以对经济案例汇报做出评价,指明其中的关键性问题;也可以指出学生在分析和讨论案例中的成绩与不足,进行弥补性讲解;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受到更多的锻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扩展,做到一个案例解决一类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

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应用实例

以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需求价格弹性”为例,来看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应用。

1提出案例,引发思考

教师可将2011年山东白菜价格暴跌,农民遭遇卖菜难的案例列举给学生,将“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提出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提出以上问题时,教师要结合现实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有关的某些观点或重要背景,让学生更明了学习问题的现实意义。

2分析案例,诠释概念

接下来,教师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请他们派代表分别发表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自发地思考造成农民收入减少的原因,并提出各种解决农民收入的建议。在充分了解与讨论了农民收入减少的基础上,教师以直观的图形为基础,介绍了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与公式,指某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对价格相对变动的反映程度,即在概念解释完毕后,让同学们来分析白菜的需求价格弹性特征。多数同学都能得到白菜需求弹性较小的结论,即价格下降,不会引起人们需求量过多的增长。接着,分析了农民收入的两个影响因素,即农民收入=蔬菜价格×蔬菜需求量,随着技术水平的进步,蔬菜的供给将会大大增加,如图1中,供给曲线S将移动的S''''的位置,蔬菜价格将由P1大幅度下降到P2,而需求量仅仅小幅度由Q1增长到Q2,从而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结果。

3回顾案例,解决问题

在分析了白菜的需求价格弹性后,将农产品扩大到小麦,发现尽管同为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都很小,但较之菜农,粮农的收入波动却很小,甚至还有稳步提高的趋势。由此引出“小麦的支持价格”这一与需求弹性相关联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思考小麦支持价格这一惠农政策实施的必要性与操作过程(如图2),所谓支持价格,即政府会在小麦供给增大的年份,以高于市场均衡价格Pe的水平—P0来收购小麦,这样,就使得粮农的收入趋于稳定。同样的政策,是否也可以推广到包括白菜在内的蔬菜与水果等农副产品。另外,学生还自发地提出了解决“菜贱伤农”的其他政策措施。

4总结案例,拓展思维

篇8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业经济问题;分析方法

一、我国农业经济问题的现状

从现实状况看,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稳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以及农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变化,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因素阻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这些新因素的出现影响了农业生产,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生产的风险。比如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农业市场信息滞后等问题。首先是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从事农业活动的劳动力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明显的下降。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直接影响便是生产能力的下降,长久以往,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所以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其次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物价持续走高,农业生产的成本也在大幅的上涨。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直接导致了农民收益的下降,这将进一步加重之前提到的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是极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最后是农业市场信息滞后,就是农业市场的发展不健全,信息传递滞后。如果农民能提前知道当年的市场情况,那么他们可以有效规避风险,防止损失的发生。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并不到位,这便导致了一些农民跟风种植,最终对农民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二、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方法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并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主要运用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实际调查并取得大量客观事实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一种方法,通常被用于相互作用事物的研究中,主要是分析、解决研究对象中有没有或者是不是的问题。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方面,首先是在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基础上,取得最新资料,运用抽象思维法对取得材料进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抓住主要矛盾,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和方法,或者从中找出新的规律并形成新的理论,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定量分析是说明事物是如何变化的以及现象变化的过程与形成的结果是怎么的一种关系方法,是利用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将经济现象的有关数据和其变化程度实行量化,其特征都表现为一定的量的存在或以不同的量的变化引起变化的过程,。

(二)综合系统分析

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运用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科学知识为基础,立足于整体、着眼于综合,主要从各部分结构如何经过相互组合的方式形成整体和具体演变过程,综合考察分析其内部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揭示整个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其特点一是根据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原理,把整体作为目标,着眼于整体和全局,实现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二是以系统的观点,根据多层次及其相互联系的系统结构,利用综合方法,理解分析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证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三)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

宏观分析是指大的方面或总体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针对宏观整体性而言的,可以理解为从整个国民经济总体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过程。微观分析,是指小的方面或局部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在国民经济中局部小范围或个别农户为对象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指对一种事物横断面的一种状态分析,其特点是不考虑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不考虑均衡变动过程,只考虑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分析是一种时间序列分析,是过程分析,与静态分析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引入时间因素,同时涉及因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考察在不同时期中各种变量变动情况。动态分析研究的是过程分析研究,主要体现在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而静态分析研究的状态是经济现象相对静止的。

三、以上分析方法在实际经济问题中运用的探讨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的运用

在实际经济问题分析过程中,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提供基础,定量分析的结果要通过定性分析来解释和理解,例如在《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一文》中回顾目前最前沿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推广增长模型,将气候变量纳入增长模型;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运用ArcGIS的测算地理影响因素;运用OLS、SpatialLag、SpatialError、SpatialDurbinModel等实证分析农业经济增长中的空间效应分析,着重分析空间溢出性和收敛性等方面,研究空间效应是加强还是减弱。就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以定量和实证分析为主,其中在实证中运用ArcGIS插值方法获取气温和降雨量的数值,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及空间稳定性的邹氏检验,残差值得Moran’sI检验,估计空间面板数据中的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LagModel)、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ErrorModel)和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DurbinModel),具体估计方法涉及固定效应(FixedEffects)和随机效应(RandomEffects),模型选择的检验方法主要有Wald检验和LR检验,空间Hausman检验等。在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法分析问题时,通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大量复杂的运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计算成为可能,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法在分析农业经济问题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综合系统分析方法的应用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发现和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一文中是大量运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是本论文一个最显著的研究方法。首先是从局部微观上分析,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发展的过程细分为五个阶段,同时又每个不同的阶段进行分步式的研究,这是系统分析研究方法的体现。文章中的第二章和第八章则是运用了综合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概论和述评的形式来分析,同时紧密结合系统分步研究的内容,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国家政策走向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文章全文利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研究方法,并在全文交替运用,章节内部各段落之间,独立的章节之间,均有涉及了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运用。

(三)宏观与微观分析的运用

在农业经济学中,整体上来分析农业经济这个大系统,就属于宏观分析,宏观就是大和整体的意思;对农业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就属于微观分析,微观就是小和部分的意思。全国或某一地区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大和整体范畴属于宏观方面的问题,农户或企业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小和部分范畴属于微观方面。因为宏观要以微观为基础,微观要受宏观的约束,两者是相辅相承、互相约束,所以既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又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农业经济问题,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又需要从局部来分析。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运用

影响均衡的因素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化会打破原来的均衡状态,实现新的均衡,引起均衡点的移动这就需要利用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法来进行分析,例如在《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文章从结构建模静态分析与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相结合,试图从一个综合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通过结构建模和时间序列的计量分析,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考察,长期动态分析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且乡镇企业贷款有助于农业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表明在发挥农村金融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农村非农行业的金融服务。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