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09:13: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传统文化的认同,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舞龙;符号特征;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2-0029-04
龙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从远古时期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到今天龙的传人,龙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华文化积淀和凝聚的载体。舞龙也称为“耍龙灯”或“龙灯舞”,是在龙文化基础上诞生的民间习俗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舞龙运动作为集体性的行为仪式,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舞龙不仅是中华民族欢度节日和表达喜庆氛围的手段,也是寄托民族精神的符号象征。舞龙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得到了炎黄子孙的充分认可,对我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舞龙运动的本源和符号特征及其价值进行诠释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1 舞龙运动的文化渊源及符号象征
1.1 舞龙运动的文化渊源
对于龙的起源自古以来一直众说纷纭,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的考古发掘显示早在8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崇龙的记载。龙的雏形在新石器时期已经开始萌芽,新石器时代的原龙纹是最早关于龙的雏形,原龙纹包含着浓厚的宗教观念,其本身被赋予了承担人与神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使命,其身份的产生与原始巫术有着密切关系, 龙图腾作为一种特殊的崇拜, 其物化的表现在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随处可见,我们祖先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龙描绘成了有着无比法力,能够在水陆空自由驰骋的“三栖动物”。其形态也是各种动物的集合体,如它是“龙麟凤龟”四灵之首,“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般的形状,它更是唤云播雨、遨游四极、吉祥庆瑞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冠之兽。龙在中国古代还代表着帝王的象征,“龙床”“龙袍”等称谓曾是帝王的专属。龙作为帝王的象征最早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史记》中这样记载:秦王政的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的时候有人持一块玉璧拦住使者对其说“请把这块璧交给池君(即水神)”,然后又补充到“今年祖龙死”。正当使者听得一头雾水的时候那人将玉璧放到地上后便不知踪影,使者回朝后将玉璧交予秦始皇,秦始皇闻讯后沉默良久,随即谕令御史大夫查看玉璧,惊讶地发现是八年前秦始皇渡江时为祈福而沉江的那块。后人因此理解,这是因为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上天已不再福佑其统治,所以就派妖鬼化成人形将秦始皇祈福时奉献的玉璧退还,以示不再庇护秦国的意思。要使者将玉璧交给像周武王那样的有德者,讨伐暴秦,取而代之。“祖”有始的意思,“祖龙”即“初始的龙”、“第一个龙” ,这里所说的“祖龙”即指秦始皇。自秦始皇之后的帝王都把自己比喻成“龙的化身”、“真龙天子”,自此龙在中国古代也成为了皇权的象征。龙在民间更多的代表着与水有关的“动物”。闻一多先生就曾指出“龙是一种图腾,是一种只存在于图腾之中而不在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生物,是由许多图腾糅合成的集合体”。龙是一种虚拟动物,属于水物,它的产生与农业对水的需求有关[7]。作为图腾和动物龙在中国古代被赋予神奇的色彩,不但可以兴云降雨还可以驱邪避异,更能给人们带来祥瑞与幸福。龙作为一种图腾是华夏先民在远古时代与自然环境斗争过程中的产物,更是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一种虚无的崇拜物和精神寄托。舞龙运动的产生源于人们对龙的崇拜,据史料记载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是舞龙运动的雏形,“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之。”(《汉书・西域传赞》)所谓“漫衍”颜师古注释曰“漫衍者,即张衡《西京赋》所云‘巨兽百寻,是为漫延’者也。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花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西京赋》云‘海鳞变而成龙’,即为此色也。”自此之后龙文化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之中,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意识和风俗习惯。如盛行于我国南方的“草龙”、浙江省流行的“百叶龙”,另外还有“彩绘布龙”、“纸龙”、“段龙”等等。资料显示我国的舞龙形式非常多,仅在重庆地区就有诸如“黑龙”、“扁担龙”、“肉龙”、“柑子龙”、“采龙”、“板凳龙”、“小金龙”、“蠕龙”、“虾子龙”、“火龙”等十多种舞龙的形式。而且舞龙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花样和技巧繁多诸如“金龙绕柱”、“青龙上升”、“龙头穿花”、“引龙出洞”、双龙抢珠”、“龙脱衣”、“滚龙”、“盘龙”等方法。虽然风俗与仪式不尽相同但是其对图腾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致的,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基因符号,“龙作为虚拟的动物与图腾在民俗、宗教、文学、艺术及政治领域中被赋予了重要的角色”[1]。舞龙习俗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得到华夏儿女的普遍认同,满足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精神需要。
1.2 舞龙运动的原始意象及文化符号象征
1.2.1 舞龙预示着繁衍生息,展示着人们对生命力追求的一种象征
对于以农业社会或以农业文明为主体的社会结构下,最具有魅力的当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古代先民对无法把握的风、雷、雨、电等自然现象做出解释时便试图通过“神”的图腾崇拜来表达愿望,于是舞龙活动便成了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和情感平衡的重要仪式。龙的每一个身体结构和体貌特征均被赋予吉祥的意象。如虎一样的眼睛象征着威严;鹿一样的角象征着长寿;牛一般的耳朵象征着名列魁首;鹰一样的爪象征着勇猛;剑眉象征着英武;狮一样的鼻子象征着富贵;前额的宽阔隆起象征着聪明和智慧;马一样的牙齿象征着勤劳与善良;金鱼一样的尾巴象征着灵活等等[2]。人们在舞动这种祥瑞“动物图腾”的过程中表达着一种对生活和生产的本质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民间,舞龙习俗与生殖和繁衍生息更是密不可分。《墨子・明鬼》中就有关于“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也。”的记载。其中“祖”、“社稷”、“桑林”、“云梦”指的是在仲春之月男女会合的地方[3]。闻一多先生也进一步指出“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周礼・媒氏》),与夫《桑中》《溱洧》等诗所昭示的风俗代表着以生殖机能为宗教的原始时代的一种习俗[3][4]。另外舞龙与“灯”的结合形式也昭示着祭祖和繁衍后代的含义,在中国民间文化中灯有两层含义,灯不但代表着能够给人光亮和温暖还代表着“阳”是男子的标志,“龙灯”与“龙丁”谐音,预示着人丁兴旺,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的舞龙习俗中认为龙灯是有利于生育的,在舞龙灯的过程中摸“龙角”和“龙须”的行为也象征着为了受孕而象征性的与龙交合。胡朴安撰写的中国民俗中就记载着“妇女绕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如纸龙好,能作麒麟送子来”的诗句[5]。由此可见,舞龙运动已经超出了运动的本身,更多的是体现一种精神的憧憬与追求。在舞龙运动中也展示着繁衍生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象征。
1.2.2 作为农耕文化的遗迹,舞龙运动具有祈福性象征
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铸就了我国古代形成了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丰收的取得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辛勤的耕种,另一个就是上天的风调雨顺。人们依靠谷物维持生命的根本,人们无力主导自然只能求助于神的力量,龙的作用也就进一步凸现。龙也成了护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祥瑞“力量”,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保护神。因此最早的舞龙与古代的祈雨祭祀活动有密切的联系,《神农求雨书》中就有这样一段关于舞龙求雨的记载:“春夏雨日而不雨,甲乙命为青龙,又为火龙,东方小童舞之;丙丁不雨,命为赤龙,南方壮者舞之;戊己不雨,命为黄龙,壮者舞之;庚辛不雨,命为白龙,又为火龙,西方老者舞之;壬癸不雨,命为黑龙,北方老人舞之”[6]。在舞龙的过程中人们都要举行各种仪式焚香祭祖、祈祷神灵、焚烧祷文以祈求五谷丰登和风调雨顺。在传统节日中的元宵、春节、庙会等喜庆的日子里人们都要舞龙助兴加以庆祝和祈福。如在我国的安徽省休宁县就流传这样的民谣“二月二龙抬头,五月端午赛龙舟,八月十五香火龙,天不下雨晒草龙”[3]。这些舞龙祈福仪式在我国内地的一些地方比较普遍。人们纷纷在舞龙的过程和仪式中祈祷神灵来帮助自己实现梦想,护佑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1.2.3 作为广大民众情感的衬托,舞龙运动代表喜庆象征
在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中给予了龙无比崇高的地位,把龙作为神物在观念上也将龙同祥瑞联系到了一起,龙也成了美好事物的象征承载着广大民众的情感寄托。舞龙习俗在汉代就成为庆典娱乐和民间表演的精彩节目。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代表着原始祭祀仪式的舞龙习俗也随着人们的需求赋予了娱乐与观赏功能,这期间舞龙的技巧和花样也不断翻新,对鱼龙本身的扎制和表现也不断呈现美观化。重庆地区的“火龙”表演以及浙江地区的“断头龙”,安徽等地的“草龙”都是较为精彩的舞龙表演。龙作为代表祥瑞的图腾人们在祭祀等仪式上可以借助龙的“力量”许下美好的心愿和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在庆典和狂欢的时候人们又怀着感恩的心理来表达对龙和祖先的崇敬和谢意。
1.2.4 作为传统认识中吉祥的化身,舞龙运动具有禳祓作用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由于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自身的认识相对有限,出现一些自然现象和疾病无法解释的时候往往会理解为是神的力量所使然,在出现对生产生活有利的现象时人们常常要感谢“神的关照”,在出现一些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时候人们常常会认为是“妖魔鬼怪”所使然,借助一种法力无边的神奇力量驱除邪恶成为了人们的心理需求。龙作为一种祥瑞和有着无比法力的“动物”,再次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精神与情感寄托,于是龙又被赋予了驱避求吉的功能。如在我国四川等地的舞龙习俗中就有“开门”、“拜香”、“穿屋”、“扫圈”等过场,这一过程的目的就是要驱除灾祸,迎吉纳祥;河北的一些地区的“摆字龙”和“摆字龙灯”等活动也具有驱除邪恶的内涵;重庆等地的舞龙活动中的“抬龙女”和“捉旱魅”等仪式表演也具有驱除邪恶,祈求祥瑞,迎吉纳祥的含义。这些舞龙仪式活动的出现说明了龙作为吉祥的化身在民间习俗中具有禳祓性的特征。
2 舞龙运动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2.1 舞龙是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及精髓诠释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龙作为中华民族想象中的物种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情感的寄托,反映了炎黄子孙对生命的无限向往和追求。中华文化中的神异与灵迹、变异与周游在龙文化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龙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休戚相关,龙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意蕴。“随着时代的发展,舞龙运动使龙文化与爱国主义、创新精神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积淀和弘扬了传统优秀文化,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9]。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的和谐统一”[10]。人们通过舞龙活动传递着与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信息沟通,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洽互动。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龙作为人与神的中介,舞龙习俗中人们通过龙的道具传递着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追求,更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民族对龙的敬畏与崇拜已经形成了一种族类认同,这种认同成了世代相承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而且这种叙事和传统进一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2.2 舞龙运动是汇聚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
古代龙文化就在加强民族团结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华阳国志・南中志》中就记载 “诸葛亮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以赐夷。夷甚重之,许致生口直”。 钱其琛同志也曾经指出“龙的形象作为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象征,从更为深层的意义是来讲是体现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这种突破地域、族群之间的精神力量把中华儿女团结在一起,无论是身居何处每一个中国人都铭记“自己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舞龙运动就生动地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舞龙运动是集体运动的体现,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每个人都要团结协作才能够完成,如果个人力量不能够融入到集体的节奏中去,那么必将遭受失败。舞龙运动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喜庆的节日气氛,更是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载体。龙文化已经延伸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人们用龙来比喻吉祥美好的事物,在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各类物品上均有龙的印记。如自古以来的龙宫、龙床、以及雕龙画凤的建筑装饰,带有龙的地名、传说、人名;各种与龙相关的食品与饮食文化,如龙井茶、龙须面、龙眼等等不胜枚举。在中国古代龙又成为帝王的象征,隐喻着皇权与高贵,随着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龙与国家民族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了最高意义上的图腾崇拜,“龙的传人”、“龙种”、“龙的子孙”的观念根深蒂固、世代相传。无论身居何处、无论天涯海角龙的传人就是中国人血脉相通的生动概括。龙的神圣地位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文化体系、核心观念、艺术风韵、审美风格以及风俗习惯,是对中华文化的有效凝聚。经历了历史的积淀,龙文化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象征,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核心资源。因此笔者认为在有着深厚龙文化底蕴的现代,人们通过舞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更是对龙文化记忆的强化。
3 舞龙运动与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其所属文化的归属感及内心对所属文化的承诺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11]。舞龙运动作为集体性的行为仪式,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12]。舞龙运动不仅是中华民族欢度节日和表达喜庆氛围的手段,也是寄托民族精神的符号象征,得到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舞龙运动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合作、拼搏的象征,多少年来在华夏的版图上各个民族每逢节日和重大传统活动中都有舞龙运动的出现(表1、2)。
上述资料中的关于舞龙运动与习俗的记载只是中华龙文化中的一小部分,我国关于舞龙运动的开展十分广泛,这其中既有现代的舞龙运动也有传统的仪式庆典,虽然因民族和习俗的差异各个地区对龙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对龙的信仰是相同的,龙文化与舞龙运动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文化现象,铸就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特征,因此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代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象征和文化自觉。
4 结 语
起源于远古农耕社会时期求雨祈福活动的龙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滋养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永恒信仰,如今龙文化已经深深地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舞龙运动作为传统舞龙习俗的仪式再现是对中华文化的强化与继承。其原始文化符号特征主要表现为舞龙预示着繁衍生息,展示着人们对生命力追求的一种象征;作为农耕文化的遗迹,舞龙运动具有祈福性象征;作为广大民众情感的衬托,舞龙运动代表喜庆象征;作为传统认识中的吉祥的化身,舞龙运动具有禳祓作用。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寄托,舞龙运动是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及精髓诠释,也是汇聚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性。
参考文献:
[1] 潘一焕,等.中国龙文化景观[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3-15.
[2] 吉成名.中国崇龙习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43.
[3] 吕韶钧. 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11,71-72.
[4]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26.
[5] 胡朴安.中国风俗(上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244.
[6] 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5,271.
[7] 白度百科.龙的名片记载[EB]baike.省略/view/6392.htm.
[8] 汉书补注(列传卷六十六)西域传下.P5550转引自吕韶钧. 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11,72.
[9] 张远波,等. 舞龙运动的文化解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08.
[10]高晨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36-37.
关键词:青少年 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表征 民族认同感
1 研究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积淀,价值意识里具有强烈的感彩,它是国家认同心理的深层源泉,每个民族成员在这种特定文化背景中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构建了价值观念。作为一个多民族大国,文化认同始终是中国政治家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战略主题,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多种文化并融一体的民族文化,不同边缘民族在文化变迁和文化适应的过程中,透过文化记忆的重组与建构,最后都被同化为中国人。社会表征理论是近20年欧洲社会心理学最具影响力的本土化理论,该理论界定了群体认同的符号边界,个体内化了本群体的某些社会表征就必然形成群体的社会认同。同一社群共享一种认知结构后会促进一种亲密情感及群体的一致性。由此可见,文化的认同功能在多民族国家显得更加重要,且文化认同是可以跨越民族的。这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反映了对其认同状态,它也与中华民族认同感不可分割的。
2 研究方法
自编《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表》,秦向荣编制《中华民族认同感问卷》,本研究发放问卷300份,实际收回问卷292份,回收率为97.33%。同一被试同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表征问卷与中华民族认同感问卷,为了平衡顺序效应,有一半被试先做中国传统文化社会表征问卷,然后再做民族认同感问卷;而另一半则相反。根据测谎题筛查被试有效数据,将《中华民族认同问卷(EIS)》中测谎题重新赋值,求出测谎项总分范围在0-5之间,根据这个分数来确定剔除被试数据的标准,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74份。主要统计工具为spss11.5和lisrel 8.3,对研究做项目分析、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
3 结果分析
3.1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量表各个项目分析
研究分析出各项目具有良好区分度;切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α=0.8272,一致性良好。中国传统文化社会表征的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是:“文史文化”是0.7420;“民族文化”为0.7264;“思想文化”是0.6893,分量表有一个维度是在可接受范围内,其他维度的信度较好。
3.2中华民族认同量表项目分析
分析得知中华民族认同量表的信度量表总体的α系数为0.715,该问卷具有可接受的信度。按照秦向荣所做因素分析,量表分为四个“认知维”、“情感维”、“评价维”和“行为维”。
3.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总体状况
采用单样T检验方法,将平均分与得分中点94.5进行比较,青少年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平均分118.41,标准差为10.355。得分显著高于中点,总体看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感都比较强。
3.4社会表征与中华民族认同感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对中华民族认同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作总体积差相关分析,中华民族认同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存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 =0.467*(*表示 p <0.05)。文史文化”和“思想文化”分别与“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维度具显著正相关。“情感”维与“民族文化”没有相关性。
回归分析:一元回归方程分析显著,中国传统文化可解释中华民族认同感21.8%的变异。
随后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民族文化”没有进入回归方程,“文史文化”与“思想文化”可联合解释中华民族认同感52.8%变异量(表6)。“思想文化”层面的预测力最佳,解释量为61.5%,“文史文化”的解释量为22.5%。中华民族认同感= 0.615*思想文化+0.225*文史文化
4 分析讨论
研究针对社会表征应用功能即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影响作用。研究首先证实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感状况呈积极正向认同,结果证实社会认同理论,通常个体会以偏好的态度看待自己和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非常有必要,但对这方面的实证研究非常匮乏,将传统文化认知置放于民族认同中作以观照,除了“民族文化”与“情感维”无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各维度与中华民族认同感其他维度两两呈正相关。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表征中的“文史文化”、“思想文化”和“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正面因子,可见,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较高,中华民族认同感程度也就越强烈。一直以来关于文化的定义颇有争议,但是不可以忽视概念本身的三个主要特性:(1)历史性;(2)群体性;(3)影响性。中华民族认同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的相关已被证实,但不排除其他因素作用的结果。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可以预测中华民族认同感21.8%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的三个维度中,“思想文化”和“文史文化”进入回归方程进行解释。其中“思想文化”的系数达到0.615。文学著作、思想智慧、道德风尚等项目属于“思想文化”维度,一直以来,中国节气和爱国主义精神被提倡,这些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精华的内容。“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影响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昭示着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有径可循,传统文化的教育应立足于核心部分,即“思想文化”的教育力度加大才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性,其项目更多是与我们生活内容息息相关,如民族衣饰、传统佳节、特色食品、典型物品以及风俗习惯等等,青少年对于已经融入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可能产生笼统无分化的情感。“民族文化”与“情感维”不具有相关性,而“情感维”又恰恰是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核心部分。对于青少年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风俗民情的晕染,当生活成为一种习惯,其中民族情感凸显性的内涵就会减少。对于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需要通过必要手段,从文化的特性去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结构也许会更精确。
参考文献:
[1]方文.欧洲社会心理学的成长历程.心理学报[J].2002,34(6).
[2]Durkheim E..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In R.A.Jones(eds), Emile Durkheim: An introduction to four major works[M].Beverly Hills,CA: SAGE Publications Inc,1986.24-59.
[3]Moscovici,S.Attitude and opinion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63,(14):231-260.
[4]管健和乐国安.社会表征理论及其发展.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92-98.
[5]朱小芳.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及其与民族认同感的关系[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
[6]秦向荣.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5.
在作者眼中,百多年来,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诸多瑕疵。现代人思维的根基尚可商榷,动辄以西方文化的诸多标准蠡测中国传统文化也绝非聪慧之举。譬如:在论及“天人关系论”时,他肯定了该理论中包含的人文情怀;儒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问题也属于法里含情,有其合理性;现代人以科学的标准量度宗教,他则提出专注于研究人类精神与情感生活的宗教亦属于科学;对于人们崇尚理性的科技思维方式,作者则觉得传统文化中以直觉的智慧去认识世界也有着可取之处;有些人用西方理念为标准误读中医,作者却盛赞中医为“国医”,将其视为具有一套望闻问切系统的内观解剖学,应保留其主体性。
对于广泛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力图使之大众化的某些做法,作者则不循惯例,认为对小众的文化不必苛求其大众化,最佳状态应为:“不求轰轰烈烈,但求不绝如缕。”
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在于“人文化成”,即“以人为本”。以两个层面去体现:“以史为鉴”与“以天为则”。楼先生通过梳理《周易》《诗经》《尚书》《韩诗外传》等典籍,总结出“天”在华夏文化中的丰富内涵。他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重点就在于人不受外在的力量、命运主宰,不是神的奴隶,而是要靠自身德行的提升。”他把人文关怀视为情感的投资,认为发展科技的同时,也应当提倡科技伦理。他觉得科技创造要用人文精神作为指导,否则盲目实现一些科技目标,未必不会给人类带来负面效应。
作者突破了现代人审视中西方文化的惯性视点,强调儒家“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认为西方科学重在探索“物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旨在追寻“人道”。一个是以“物”为根本,另一个是以“人”为对象。侧重点不同,各有短长,不必厚此薄彼。而应该择善明用,并序兼容。
传统与现代,在很多中国人眼里是非此即彼的两种不同的文化选择对象,国人对于中华传统的文化认同感逐渐消弭。传统文化的精神、逻辑思维方式不断受到国人质疑,其主体内容在现代人的错解与误读中离我们的生活似乎渐行渐远。楼宇烈则主张要“做传统文化下的现代人”。他直言,一个能够传承民族文化的中国,才更具有世界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相融互补而成,同时融摄了其他思想学派的精髓。治心以佛,治身以道,治世以儒。传统文化充满正向力量,譬如:礼、义、廉、耻等文化因子在现代社会尤为匮乏;华夏文明的“致中和”等思想,在这个交流与竞争并重的时代下,更有着积极的文化探究与推广意义;传统书院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自学为主与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仍历久弥新。
编辑通过对老人的讲座录音、学术作品以及学生的课堂笔记等资料的整理与汇编,娓娓讲述着这位耄耋之年的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博见与思索,努力搭建传统与现代对接的桥梁。传统文化的希望何在?楼先生的答案宛若空谷传音:“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东西方都在回归传统,二是向东方文化靠拢。从这两大趋势看,中国回归传统文化还是有希望的。”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楼宇烈 著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人文魅力;分析
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是十之后治国理念的核心来源,我国传统文化具备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以及教化思想,还有道德理念这些,能够给人们认知以及创新世界提供良好的启示。能够给治国理政提供有利的启迪,同时还给道德共遇见提供积极的启发。针对传统文化当中对于协同社会关系以及鼓励人们积极进取的有关内容,我们必须要依照时代特点进行继承和发扬,给其添加新的内涵。因此,下面将进一步分析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人文魅力。
一、注重德性
我国哲学属于文化的中心,占据主导地位,而伦理文化属于我国哲学的重点内容。把人生和人心当作参照,实际上是在寻求必然之理的过程中,一般是指向人性,进而把人性归纳到道德之性,于是构成了中国传统理论文化当中的德性主义精神。在这样德性主义精神的前提条件下,我国古代人文精神将先秦儒家思想当作主动,编制出十分全面的道德标准,将仁当作伦理道德的中心,重视生命的作用和道德方面的教化,重视自律和自我反省。例如,如家代表人孔子,其提倡的仁政以及德治教化,属于我国历史第一个提出以德治国的观点,其在我国几千年历史进程当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二、以人为本
我国古代有关书籍当中提出,为天地万物之母,为人万物之灵,这不仅表达了我国古代人们对于人性的看法,也给不一样历史环境下生活的人们提供了安身立命的选择机会。我国人文注意,在春秋阶段开始流行的,但是,我国人文主义中心思想,也就是民为邦本这一思想观点,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了。在有关书籍当中记载,皇祖有训,民可进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很多古代哲学家,例如,孔子和孟子以及朱熹和王阳明这些人,都由不一样的理论,站在不一样的角度赞扬了将人当作核心的这个主题。
三、和合精神
这里所说的和合精神,包含天人合一以及和谐思想。在老子的有关作品当中,有道法自然这个说法,实际上就是提倡人们一定要顺应自然,在宋朝和明朝的时候,天人合一这一思想发展到巅峰,有关学者吾心和宇宙之间的存在的关系,心外无物和心外无理这一思想,囊括着人心和万物合一,这些也相当于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延伸。传统文化当中的天人合一这一思想包括着人和自然二者的相互融合,将人和自然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尊敬和顺应自然的意思。我国人们思维模式当中的和合精神对于全国思想文化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国古代和合的自然观和现代主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理念一致,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人们核心主义。
四、群体本位
我国传统人文精神在形态以及本质方面是将自然经济当作前提的农业文明是群体本位的思想。而群体本位文化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和民族性格的主要表现,觉得人是需要群体生存的,拥有理论道德的互动个体的一种。所有人的命运均和群体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往群体本位其价值观点提出,人们的全部行为都要确保群体利益,将群体和谐当作出发点,要求个人一定要融入到社会以及其所属的系统当中。在群已关系的基础上,注重加家和国以及天下三者均是存在统一的关系,拥有不可以分割的特点。因此,我国传统人文精神和西方人文精神存在本质上的区别,重点体现在将人当作群体的一部分,是群体的人,并不是非独立的个体。
五、热爱生活
人文主义热爱生活,并且人生态度属于积极向上的,但是人文主义者之间还存是存在一定不同的,庄子和荀子存在特别显著的区别,就是在先秦儒家学派内部,还有曾子一派主内,和子夏一派主外的不同。主内重视获得心理方面的圣明,道德修养能够到达圣人的地步。主外注重获得功劳和事业,事业成功能够给王者治理天下提供帮助。儒家学派属于内圣外王的学派,曾子比较偏向内圣,而子夏比较偏向外王。后人受到人文魅力感染学人均是关注社会和政治的,但是部分人也十分积极向上,还有一些人更多的是思考和默念。一个人一生当中,也有由积极向上转变成沉默死角,或者是发生反响转变的现象,这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其关键在于其所处的环境和改变,人文主义热爱生活,敢于承受,但是在环境情况不让其承受的情况上,贵生和重生也并没有偏离人文主义的核心。
所有人均不可以脱离人己关系,有关学者发出感慨,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仅仅是气愤激动的言辞,发这个牢骚的庄子还要和人争辩,朝人借米,和多种类型的人交往,以一身而已,人有万千,人已关系实际上就是个体和社会二者之间的关系。所有人存存在相应的社会关系当中,这是一个不可以否认的实施,而如何对待,就是思想文化方面的问题了。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修己治人,提倡人要利用修养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为社会贡献一份理想,是采取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己关系。但是,这个说法现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其是给治人者模拟的人生道路,仅仅是少部分的,针对大部分人来讲,治人几乎使用不到,修己这一部分也存在不一样的内容,因此,历史文化遗产不可以照搬使用,需要进行改进,添加新的内容。这也是另外的话题。我国思想文化面对人己关系思想存在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要求人们注重加强自身素养,承受其对应的社会责任,给社会贡献出一份自己的理想。
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人文魅力的进一步分析和探索,使我们了解到人文主义教育这个传统的阵地以及人文精神会不会消失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以往的经验表明,任何偏差均有可能出现,但是基于人类社会整体以及历史发展方向观察,能够发现人文主义光环不会暗淡下去,这是由于其植入在人本质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当中。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中国传统文化人文魅力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确保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于丽萍.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6,06:21-22.
“人物形象设计通过艺术设计包装促使人物呈现不同的形象特质,隶属于艺术设计范畴。在人物形象设计中加入传统文化因素,促使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社会上开始出现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人物形象。”目前,中国的艺术设计作品存在着严重的抄袭现象,没有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充分地展现出来。
1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对在中国漫长悠久的历史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一切文化遗产的统称。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具体指的是从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提取出来并被大多数中国人承认、接受和认同的一种意象符号。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既是我国历史文化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精髓,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也是象征着中国国家尊严和中华民族利益的文化符号,具有神圣而庄重的严肃意义。”
自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将中国文化全面而系统地呈现在世界面前之后,世界范围内的设计行业都在频繁地学习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的书法、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性的文化元素被大量运用于世界级的设计作品中。古老的中国文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站在了全球文化的历史舞台上,成为各国设计大师争相采用的设计元素。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外观设计、房屋室内设计、商品包装设计和服装造型设计等方面的应用较多,但仍然很少有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人物形象设计方面的应用。
2 我国人物形象设计概述
我国形象设计在充分吸收了国外精华的基础上,增加了本土文化元素,使得设计技巧及其熟练程度不断提升。然而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人物形象设计活动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如下:“第一,人物形象设计起步晚,基础薄弱;第二,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难以形成本民族的风格特征。当前全球开始广泛推广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念相结合,可以在人物形象设计获得中,闪烁出民族风格特征。”
3 魍澄幕在人物形象设计中的应用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并具有深刻的内涵。中国文化涉及到的范围较广、内容丰富,有绘画、书画、工艺以及陶瓷等文化。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因此我国文化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这些多种多样的文化现象,为人物形象设计提供了艺术灵感。中国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丰富的内涵以及底蕴要求设计师,要汲取收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设计出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并且将作品推向全世界。”
3.1 传统文化元素在化妆造型设计上的应用
“在化妆造型上主要是以女装为主,中国女子一直以来都比较注重妆容。在我国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具有江南特色的眉妆、三白妆。在脸部涂抹的时候会使用打粉方式,这些面部修饰吸取了民族传统色彩图案,并且将中国古典美体现出来了。在眉笔的勾画下,完美地展示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灵动以及意境,最终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当前女子的化妆造型设计往往出现在舞台上,尤其是传统音乐的伴舞上这些舞蹈者为了将唐代的繁华表现出来,会将舞台色彩布置成以红色为主的场景,借用中国红使得整个舞台上呈现出热闹繁华的景象,并且也增添了中华传统色彩在人物形象设计上的具体表现。
3.2 传统文化在发型设计上的具体应用
自古以来,中国人非常重视头发造型。从古代到现代,女子的发型变化多样,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是不同的,在发型点缀上还有多种多样的发饰品。这些出现在古代演绎活动中的传统发型,影响着现代人的审美观。大部分中国艺人在国际舞台上会展示以传统文化元素为主的头型,将中国文化推广到全世界。在中国,朝代不同女子的发饰是不一样的,并且不同身份的女子她们的发饰也不尽相同,从这些女子的发饰我们可以判断其身处哪一朝代,也可以判断出其身份地位的高低。现代设计师开始从传统的发饰中寻找创作灵感,从而创造出融合传统元素又具有中国当代特色的发饰。
3.3 传统文化在服装方面的应用
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气韵的培养,大多数的服饰设计和纹案设计都有着吉祥如意和平安祥和的美满寓意。其中,红色飞龙、金色凤凰和紫色祥云等都是最为常见的服饰图案。“飞龙”是中华民族最高阶级的图腾代表,象征着天命的尊贵权威。“凤凰”是与龙相对的一种威严代表,凤为黄天,凰为厚土,象征着成双成对的贵族强权。“祥云”代表的是安康和祥瑞,是中国古人对和谐平安的祈愿和祝福。
4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从中华民族悠久漫长的历史中积累沉淀下来的文化财富,和世界范围内的人物形象设计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被任何一位设计师应用到任何一种形象设计中去,进而创造出兼具前卫时尚风格和民族传统特色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 李涛.时尚智慧恭迎奥运DD2008中华国际服装设计大赛专题报道[J].北京服装纺织(时尚北京);2008(06).
[2] 李平,祝重禧.当今西方时尚中的“中国风”现象分析[A].当代亚洲色彩应用:第四届亚洲色彩论坛论文集[C].2007.
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概念和体现,深入地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中国的人物形象设计师们提供设计元素方面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人物形象设计;传统文化元素;应用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中国的人物形象设计怎样才能打造出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又能跟上国际现代设计水平的优质作品,是当下中国所有人物形象设计师都应当深思且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一、人物形象设计的概述
人物形象设计是通过对具体个人整体形象的诊断和设计,专门为社会各个阶层人士提供私人化、差异化的一种服务行业。形象设计师会根据客户本人在身高、体重、身材、肤色、发色、五官轮廓和气质气场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个人特征,参考客户的工作职业、社会地位和将要前去的场所等具体情况,通过高雅的审美观设计来对客户的妆容进行设计,对服装风格进行选择,对发型配饰进行推荐,为客户打造出最适合本人的整体人物形象。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对在中国漫长悠久的历史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一切文化遗产的统称。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具体指的是从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提取出来并被大多数中国人承认、接受和认同的一种意象符号。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既是我国历史文化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精髓,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也是象征着中国国家尊严和中华民族利益的文化符号,具有神圣而庄重的严肃意义。自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将中国文化全面而系统地呈现在世界面前之后,世界范围内的设计行业都在频繁地学习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的书法、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性的文化元素被大量运用于世界级的设计作品中。古老的中国文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站在了全球文化的历史舞台上,成为各国设计大师争相采用的设计元素。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外观设计、房屋室内设计、商品包装设计和服装造型设计等方面的应用较多,但仍然很少有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人物形象设计方面的应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人物形象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每一个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喜爱、偏好、选择、提取和采用都有着个体的区别和差异,但也正是这些区别和差异创造出了风格和特点各不相同的艺术设计作品。
(一)妆容。中国古代的女性在很早之前就开始对面部进行修饰的设计工作了。应运而生的胭脂水粉更是每位女性必备的设计工具。在历史画卷中相继出现了注重眉眼描绘的眉妆和泪妆,强调脸颊色彩的粉脂妆和三白妆,还有以胭脂晕染眼角、眉梢、嘴角的红妆和血晕妆等。随之产生的还有额黄、面靥和斜红等修饰面部的绝妙方式。以修饰额际的花钿为例,女性将各式各样花朵形状的饰品贴在眉心作为修饰额眉的装饰道具。如果将这种古代的妆容绘到现代丽人的额际与眉间,就又是另外一种新鲜的风格和韵味了。
(二)发型。中国古代女性的发型和发饰形态各异,种类繁多。以发型中的盘髻为例,光是唐代的发髻造型就有同心髻、交心髻、抛云髻和鸾凤髻等上百种不同的髻形。而修饰发髻的发饰更是五花八门。汉唐以真假花朵居多,宋代以绸缎玉器为主,明清则主要是金石珠翠的宝钗发簪。即便是到了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现在,女性的发饰造型也仍然是以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为基本参考而设计出来的。据2010年国际发型机构的统计数据信息显示,中国红、凤纹、晕染和盘髻编辫等一系列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型设计元素成为了隐居在人们发丝间的新一季流行风尚。
(三)服装。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气韵的培养,大多数的服饰设计和纹案设计都有着吉祥如意和平安祥和的美满寓意。其中,红色飞龙、金色凤凰和紫色祥云等都是最为常见的服饰图案。“飞龙”是中华民族最高阶级的图腾代表,象征着天命的尊贵权威。“凤凰”是与龙相对的一种威严代表,凤为黄天,凰为厚土,象征着成双成对的贵族强权。“祥云”代表的是安康和祥瑞,是中国古人对和谐平安的祈愿和祝福。
四、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从中华民族悠久漫长的历史中积累沉淀下来的文化财富,和世界范围内的人物形象设计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被任何一位设计师应用到任何一种形象设计中去,进而创造出兼具前卫时尚风格和民族传统特色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孙红霞.探析人物形象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30-31.
就在我对中国画愈来愈失望之际,乔德龙的绘画,却让我豁然看到了一镂金色的艺术之光。他的绘画,既有对传统中国文人画中文学精神、书法精神和写意精神的坚守,也有很多发自内心的探索与突破,我觉得他是用心灵在画,用情感和灵魂在画。所以他的画一看就有一种艺术的穿透力,一下子就把你内心的情感抓住了,触动了。
应该说,他的画不是以图式取胜,而是以内涵取胜。乔德龙的画显然能给人以精神的震撼。他的画很能撼人心魄,以画面的简洁、朴实和表现丰富的生活取胜。因为乔德龙有丰富的生活体验,而且他甘于寂寞。他是一个既不会炒作、也不屑于炒作的画家,是一个很朴实很本分很有修养的画家,他的画没有多少新奇古怪的想法,有的只是对传统文人精神的坚持,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对艺术情感的捕捉。
乔德龙在多年的贵州乡村生活中,积累了丰厚的创作素材,他有着对生活的礼赞,有着深厚的文学和文化修养,他之于中国古典文化造诣精湛,有超然的精神状态。他能够在历史与现实、生活与想象中优游驻足,把生活融于笔墨的体验变成了生活的常态。所以,你看他的画,既有对历史人物精神状态的提炼与笔墨表现,又有对当下人物现实生活的表现,尤其是对黔地苗族、布依族,琼岛黎族等少数民族文化风情的生动展现。我觉得,乔德龙的意义就在于,他为当代中国画提供了某种值得思考和拓展的空间,他让很多画家知道了,艺术要表现生活,要表现大爱,要表现自己真实的内在情感,而不仅仅是图式的嫁接与复制,当然更不是所谓的精神的简单借取。古人的图式不可复制,古人的精神情感更不可复制。比起有些人来,乔德龙的人生有着太多的曲折坎坷,但我觉得他胜就胜在能坚守,能找到自己内心一直想要表现的东西,那就是和他休戚与共、心灵相通的那片土地和人们,正如我前面所说,他的笔墨没有与他的生活及情感脱节。乔德龙在贵州生活了几十年,在那里出生、求学、工作、生活和成长。云贵高原的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农耕文明甚至是原始文明的生活状态,原始的巫术与祭祀依然在这里延续。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代,西南的文明都是绝然不同于中原文明的,这里是中国的秘境,是中国艺术和宗教神秘主义的发源地之一。可以说,是西南这片神奇的地方,给予了乔德龙饱满的艺术情感,他以深情的画笔,画这里的山山水水、人物风情。他的绘画所透出来的,是对农耕文明的礼赞,是对工业文明复兴、原生态文明终了的挽歌。
文人画本身就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文人画的范畴和表现内涵,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地域的变化而变化,随画家心境的变化而变化。乔德龙的可贵之处即在于,他没有蹈袭过往的艺术形式,没有固守传统,而是有着内心的坚守,他坚守着这片地域,他将自己的精神和灵魂栖息于这片凝重的大地之上,他以火热的艺术激情和饱满而深沉的笔墨,礼赞着这里的人们,礼赞着这片土地,礼赞着这种原生态的文明,他以凝重、洗练的笔墨线条,描绘当地农民淳朴的乡村生活,堪称民族地区民间风情的历史画卷,但他的画又绝不类似一般的风俗画。他的画线条简洁凝炼,但其中的思想却很深邃,他的画表现的虽是世俗化的题材,但内涵却十分丰富。
我觉得文人画的第一要义就是它的精神内涵。什么内涵呢?文人内涵、文学内涵和文化内涵。而这首先又要使画家本身就成为文人。不是文人的画家,画出来的画肯定不是文人画,没有文学和文化内涵的画也不能算是文人画。乔德龙的可贵之处在于他首先就是一个文人,他有很扎实的古典文学功底、传统诗词功底,他的骨子里就有传统文人的精神情结。在艺术上,他既有传统中国画深厚的笔墨功底,又有扎实的人物线描与造型能力,还有川、黔、滇、琼四省丰富的边地生活体验。他虽出生在都市,却长年工作、生活在黔地的一个县城,当过乡村教师,更长的时间从事文化工作,由于工作需要,脚步踏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对贵州苗族、布依族文化、西南农村生活有着深刻的体悟与认知。早年,由于时代的原因,他曾两次被下放到贵州偏远的农村劳动,按当时的说法是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改造世界观,每次都是直接住在农民家里,终日与农民为伍,脚蹬草鞋,高挽裤腿,仿佛就是一个朴实的农民。他熟知农民话语,熟知农民生活,所以,他的画里,有着丰富的农民气息,他对少数民族妇女和农民的衣着、服饰、装束、形象、语言、神态乃至生活细节等等可谓了然于胸,他的很多代表作都是与西南少数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性创作,贴近生活现实,画里传达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挚爱。
所以我认为,乔德龙对当代中国画的贡献即在于,他深入挖掘少数民族题材绘画的精神内涵,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质,探索笔墨的可塑性与拓展性,探索传统中国画的现代意识,丰富、发展了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涵,真正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人生结合了起来,他的很多画都是融写实与写意、传统与现代、生活与想象、精英与民间于一体。最为关键的是,他赋予了文人画以丰富的文学内涵,画里有细节,有故事,有情感,有韵味,有境界。
当然,乔德龙虽然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还被下放到农村劳动,直接与农民生活、劳动在一起,但他却是一位具有深厚传统文化修养的文人学士。他的骨子里具有对中国传统精英文人的那种向往与敬畏,这是从中国的古典文学中寻觅到的,他把中国文学中的那种诗性精神读懂了读透了。他画坡,画陶渊明,是带着饱满的激情去画的,他深受陶渊明淡泊与潇洒的精神意志的感染,深受东坡逍遥、超逸于尘世苦痛之外的熏陶,所以你看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把东坡那种快意平生、旷达闲适的精神意趣以寥寥几根线条即表现得淋漓酣畅,东坡那种人格的坦荡、伟岸、高绝、卓然不群、恬淡自如的精神情怀跃然笔下。所以,乔德龙即使是画古意人物,也是带着今人的审美、带着他自己对古代文人精神的重新诠释去画的,而没有简单地描其形、摹其貌,我以为,这是一种在与古人进行精神会通之后的信手拈来与任意挥洒!
乔德龙以善画人物著称。他的人物,借古开今,既有扎实的笔墨功底,也有夯实的造型能力,更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精神风貌。中国人物画以魏晋为滥觞,此际的佛教造像,可谓中国人物画的奠基,佛教造像以其对人物衣纹、线条、比例、眼神、面部、妆饰等的细部刻画,而为后来的人物、山水、花鸟等创造了经典的范式,尤其是为中国人物画的线描奠定了可资借鉴的范本,晋唐之际的铁线描、兰叶描等,均成为中国人物画中的经典技法。所以,人物画既要讲究线条、比例、造型等,又要讲究神态与精神意趣,实为不易。近代一个时期以来,西洋画与西方的人体素描进入中国,很多人高呼要以西洋画改造中国画,但是一改造之后,很多人就不知道到底该怎样画了。而且近百年以来,尤其是进入当代以来,人物画确实在衰落,保守派与激进派打得不可开交,到底是中好还是西好,到底是写实好还是写意好,似乎到现在也没有定论。其实,在我看来,绘画中的中与西,并没有绝对优劣之分,而只有工具和表现手法之分,真正好的绘画,是不分中西的。当然,作为中国画家,你在精神内涵与本质及意境上,最终肯定是东方的、中国的,林风眠即是如此。林风眠的成功即在于,他创造性地汲取了西方的艺术表现手法,融入了大量抽象艺术的元素,而在取法素材上,又大量吸取了民间艺术如戏曲人物、剪纸艺术等艺术形式,但在精神内涵上,却是东方的意蕴、东方的神韵。我觉得乔德龙的绘画与林风眠的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处。乔德龙的艺术表现手法中,也有大量的中西融合。在画传统人物上,他较多地运用意笔的书写去表现他心目中的文人雅士,或释道人物的神采风韵,这是晋唐之法;而在画现实农村题材的人物上,他则较多地借鉴了西方的写实手法,讲究人物造型,却又讲究笔墨五色的韵律与节奏,追求传统的笔墨语言与时代审美尽可能完美的结合。衣纹褶皱的处理,讲究人物的线条与比例,讲究明暗关系的处理。但不管运用何种表现手法,乔德龙的画都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东方色彩。可见,一个画家最为关键的不是他画什么,运用什么表现手法的问题,而是他的文化修为、文化本位问题。在众声嘈杂中,乔德龙既不跟风,又不赶潮,也不守旧,还不盲从,而是立足于他生长的这片西南大地,坚定不移地深入挖掘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我称他是一位善于表现中国少数民族隐秘文化内涵的画家,他画的是中国少数民族秘史,他是用身体俯在云贵高原大地上行走的艺术家。
从某种程度上说,乔德龙是在重拾中国晋唐人物画的精髓。他对线条的讲究,到了十分精细的程度,他的一些历史人物和释道人物都是用细线勾勒的,这种细线勾勒,似乎只有在晋唐的佛教绘画里才能找到,细线勾勒难就难在对线条的锤炼,而对线条的锤炼,难就难在对书法的锤炼,可以说,绘画的线条,就是书法的线条,书法的线条,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能成的,而是长年累月积淀之结果。乔德龙绘画之所以笔墨浑厚华滋,当赖于他对书法的研习。乔德龙的绘画中,有很强的书写性。他的线条很简洁、很干净、很厚实、很有弹性和韧性,现在的很多画家已经做不到了。乔德龙深知书法之于绘画的重要性,当然,他并不是要当书法家,而是为了让绘画的线条更精致、更细腻、更厚实、更有弹性、韧性和表现力,更具有屋漏痕、折钗股的审美意趣,也就是更具有中国风。
但是,光做到这点还不够,人物画除了要做到线条的细腻和精致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使人物有神采、有情感、有内涵。而我看西方画,即有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看毕加索、凡高、莫纳、马蒂斯、康定斯基与夏加尔的画,都能感觉得他们的画能表现各种情绪,表现大爱与生死主题,他们的画能让你久久地凝视,久久地震撼你的心灵,它甚至能给予你以心灵的救赎。而当下的中国画,更多是一种审美的愉悦。当然,中国画的思想内涵是隐藏在笔墨之中的,或者说它更含蓄、更简练、更内敛。但是我不满意的是当代中国画题材雷同,图式雷同,笔墨雷同,主题雷同,我觉得雷同就等于死亡!而乔德龙的画明显跳出了束缚,跳出了种种窠臼,面对浩如烟海的画史,他并没有蹈袭前人的任何程式,他没有陷入对古人图式的亦步亦趋中,他将笔触面向了更为深层的农村土地,苗族、布依族和黎族都是中国民族史上历史悠久、勤劳朴实、多姿多彩、能歌善舞、有着丰富民俗风情的少数民族,在我们的视野中,他们的生活很少得到主流文化圈的关注,乔德龙却用画笔的形式用真情去表现与讴歌他们,这其实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眼光!
一个画家,不管他画什么,其实都是在画他自己,画他自己的情感,即便是画那些远去了的历史人物,他也是用他自己的情感去重新解读那些历史人物,重新赋予他们以新的文学涵义。这种涵义,不光属于古代或当代,而是贯穿古今且具有普世价值的。历史人物仍然具有当下性,当下人物仍然可以具有历史性,这就是乔德龙人物画的精义所在。历史与当下,在他这里是统一的。比如他画海南的黎族也是如此。我觉得乔德龙与黎族之间似乎有着某种精神层面的关联。首先,乔德龙是一个十分具有文人情结的画家,他尤其钦慕坡,他读东坡,研究东坡,画东坡,他的很多古意人物画,其实是对东坡情怀的笔墨读解,他不但在绘画上,而且在大幅的题跋上,用很长的文字去叙述东坡,可见,他的内里与东坡不知交心了多少回,而东坡晚年,恰好与海南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东坡晚年的诗文词章,大多都来源于海南和黎族,那些质朴的诗文中,有大量描写东坡自己与海南黎族百姓日常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乔德龙旅居海南后,又大量地以笔墨的形式表现黎族人民的生活风情,可以说,这恰好实现了与一千多年前坡的精神晤对。我认为,坡是一个真正的能将精英文人精神与平民精神相结合的经典代表,而今,这种精神又在千年之后的乔德龙这里复现了。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啊!
文人画不是只画给文人看的,它必须要真正进入到普通人的内心,打动人的灵魂。艺术如果不关注普通人,不关注世俗生活,那么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时代内涵。所以,文人画最关键的是在继承传统笔墨基础之上赋予它新的文化和文学内涵。这是乔德龙文人画的又一种精义所在。艺术与现实之间,本身不是完全划等号的,艺术有艺术的介入方式,那种完全介入社会、完全介入现实的艺术,也未必就是真正的艺术,而有可能是应景之作。当然,乔德龙这两方面都做得很好,他的画既没有宏大的历史主题,也没有宏大的现实主题,没有歌功颂德,也没有批判怨愤,它不是在进行道德劝诫,而是以一种既平和又超然的方式,介入对社会、对人生、对现实的思考,他只能画自己的情感所能触及的地方,所以,他对他深深迷恋的黔中山水与琼岛人物,投入了无限的创作激情中,并由此远伸开去,伸向历史的深处,他画那些历史人物,高人雅士,也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情怀。这种情怀是什么呢?那就是坦荡、淡泊、超然、潇洒。所以我说,乔德龙既瞩目于世俗之中,又超脱于世俗之外。之所以说他瞩目于俗世之中,乃是因为他的画笔时时刻刻都没有离开过他生长、生活的那些地域和俗世人物,他画笔下的人物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平民百姓,而说他超脱于世俗之外,乃是因为他没有为世俗的名利所累,而是像古代的高人雅士一样,远离尘世的喧嚣,逍遥、优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1、精神文化的滋养
学校的治理,关键是教育思想和理念。在6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学校围绕育人工作,创建文化环境,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1)校徽:主图案由打开的书本元素构成,呈现“人”字造形,寓意教书育人,学校教育立足人本、人文、人道、人性,为民族的未来培育有德、有用、有才之人。(2)校训:德以立身,学以立业,行以立世(3)办学思路:文化育人,教学强人,品格造人,素质成人(4)办学宗旨:为了学生未来(5)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6)教师誓言:忠诚教育,敬畏教育,无愧教师,无愧我心。(节选)(7)校风:崇师厚德守道怀仁致远践行(8)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建设“有文化、有质量、有规模”的农村中心校。(9)学校“五年规划”:一年完善配套,两年提升质量,三年创造文化,四年打造特色,五年争创一流。(10)主编《传承经典,历练人生》校本课程
2、制度文化的凝聚
(1)教职工文化学习制度(2.)优秀班主任培养制度——构筑学校育人队伍基础(3)“校园之星”评比制度——德育之星(4)家校共建制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德育网(5)学生评教制度——将教师德行列入考核标准3、行为文化的践行(1)国学诵读、京剧国粹成为特色德育活动为了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提高道德修养,我们学校成立了少年宫,开设了象棋书画、国学诵读等活动课程,其中国学诵读深受学生喜爱,我们安排在国学上有较好基础的语文老师担任辅导教师,精心选择国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组织诵读活动,提高活动效果,将国学内容纳入语文课堂教学,京剧常识与欣赏引进学生音乐课堂,并将逐步实现常态化。(2)墙壁文化纳入语文教学内容学校设置了长约60米的传统文化墙,将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作为文化墙的主要内容。要求每个语文教师利用语文课堂带领学生现场感受文化墙的文化氛围,要求教师对文化墙内容进行认真详尽的解读,要求学生写心得、谈感受。(3)三爱、三节、三尊、三扶为强化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学校组织开展“三爱、三节、三尊、三扶”(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尊老、尊师、尊父母、扶弱、扶贫、扶困)活动,利用学校电子显示屏、板报、校网广泛宣传,通过活动开展,让传统美德回归学生大脑,常驻学生心间,成为自觉行动。(4)雷锋月、感恩周、孝敬日学校将每年3月份定为雷锋月,组织开展板报评比、主题班会、义务清扫街道和校园、去敬老院为老人洗洗衣服晒晒被等一系列活动。将5月份的第一周定为感恩周,要求每一位同学给自己尊敬爱戴的人写一封感恩信,表达自己的报答之心感恩之情。将父母生日定为孝敬日,要求每一位学生在父母生日那天,为父母做一次饭,洗一次衣服,送一份自制的小礼物,只有亲其亲、爱其爱,才能爱祖国、爱人民。(5)每日一播——文明礼仪规范教育学校印发了《干汊河中心校学生文明礼仪系列教育讲话》,每天大课间利用校园广播进行宣传教育,由学生自己组织安排,自己担任播音员,既得到了教育,又培养了能力。
二、效果与期待:构建你我共同的文化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