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随笔8篇

时间:2023-08-11 09:13: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语文老师教学随笔,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随笔

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反思 问题 建议

有效教学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良好结局,也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学反思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在有效教学中的作用重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是否高效开展,但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存在一些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1.教学反思意识淡薄

通俗地讲,意识就是人的感知能力,是任何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这种感知的能力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对自身的意识、对学生的意识、对教学过程的意识等。在教学中,教师敏锐的感知力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的开展,因此强烈的教学意识对教师高效开展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虽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有意识关注学生,有意识地开展教学,但对教学反思的意识并不突出。尽管课改要求教师要具有相当的反思能力,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反思能力并不强,原因是很多老师教学反思意识淡薄。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淡薄的现象更为突出。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大多停留在“一节课上完”就意味着教学任务完成的层面上,而不会深入思考课程背后的东西,如课堂上自身的行为是否得当、学生的表现说明什么问题等。老师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后续阶段,没有自觉地对自己所经历过的事或即将经历的课进行反思。即使有的教师有反思的意识,更多时候也只是就事论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少从更大更广的范围考虑教学有效开展的问题,这样的反思对于教师自身,对于学生,对于整个教学过程作用并不大。由于教学反思意识淡薄,导致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同一课的教学时没有明显的进步,这样的教学何谈有效。

2.教学反思行动欠缺

教学反思从本质上而言既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教学与生活方式。反思并不等于静坐冥想式地回顾教学实践,而是需要教师将带有批判性质的思维方式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因此,不仅仅需要思想层面的认同,还需要后续行为的跟进。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目前小学语文的一线教师对于教学反思的认识已明显提高,但不容乐观的是很多教师不能把反思的过程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以为教学反思只要在头脑里回顾就能带来教学的改进,实际上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教学意识如果发生偏曲就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哪怕教师对教学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多么精彩的想法,如果没有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这样的教学反思可以说就是无效的或低效的。在跟一线小学语文老师访谈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反映由于自身、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在教学反思中大多拘泥于思想层面,很多想法过了也就过了,并不会很自觉主动地把考虑的东西记下来,原因是没有这样的习惯。实际上教学反思落实到实践还要有一个“记录”“写作”的过程,教师可以把自己对教学的思考写成日记、随笔等作为改进教学的参照,可是很多小学语文老师由于过重的教学任务很少进行教学反思,更不用说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了。

3.教学反思内容不到位

目前教师对于反思的理解多数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关注的是解决显性的“方法”问题,很多教师反思的内容是“教学内容”,关注的是对教学内容的解读与开发。而对于教学目标、环境、评价及教学理念的反思所占比重很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多数教师仍旧是以“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看待教学实践,没有解放性、批判性地看待自身的专业发展及教学本质,没有深入挖掘教学实践背后的依据和理论。任何教育教学实践都是多种因素交汇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教学反思的内容不可避免地承载着教师对于一定情境中的主体、对象、条件、目标、手段等多种因素及其关系的理解。因此,教师要主动地、持续地反思“我为什么这么做”、“我这样做的效果如何”、“我所做的是否合乎公正与平等的原则”及“实现教学目标的路径是否合理有效”等关键问题,从而寻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教师的教学反思应全面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自身行为,如教学理念如何落实、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是否得当、如何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智慧、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对学生客观评价、师生关系是否平等和谐、教学环境是否有利于教学的开展等。教师只有从这些方面对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才能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在下一步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建议

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后续阶段,对教师而言则是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与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教学反思是要对自己已经经历过的教学活动从各个方面做出自觉的判断、推理与分析的过程,包括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设计、教学调控能力、学生反应情况等做出自觉的内省,以期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如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1.增强反思意识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开展教学活动,但不一定会有意识地反思自身经历的教学实践及其背后的理论意义。只有对教学反思有明晰而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情感上真正接受反思思想,使这种带有批判、探究性质的思维活动从无意识的变为有意识的,并将其付诸实践。反思意识强的教师永远将自己的工作看作是一个结构不良领域,会经常有意识地将貌似正常的情境“问题化”,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教学实践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在长期的反思实践过程中,反思意识就会慢慢形成,这样自然提高反思行为的自觉性。同时,要提高教学反思意识,不能仅仅将反思的理解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要从更宽广、多元的社会、文化、政治的角度分析教学实践,才能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实现“知、行、思”的统一结合。

2.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

教学反思是知识建构、专业成长的过程。通过反思将教师实践中的知识呈现出来,不断地解读与建构教学经验中的意义,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挖掘教育实践潜在的意义。教学反思是需要一定知识基础的。教学反思要求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情景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这些“要求”和“运用”是离不开教师一定的知识基础作出判断的。因此,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以一定的教学知识为基础的。首先,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本学科的知识及与本学科相关的边缘学科的知识,如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学、美学、文化学、生态学、社会学等,这是教师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条件。其次,教师要具备深厚的教育科学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教育理论可以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对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最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关于学生的知识,教师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知识,教师的情景知识(通过教学智慧反映出来),以及教师的策略知识(运用理论知识的策略)。教师要始终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对教学过程中教育理念的运用、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设计的恰当与否、学生学法的指导等进行多方面的反思,确实朝着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前进。

3.形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并付诸实践

教师在自我检视中要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教师对自己已有行为和习惯进行刻意的审视和考察,筛选并保持好的行为习惯,淘汰和改造坏的行为习惯,如认真检讨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表现了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情愫和敏锐的判断力,是否有耐心、亲切感和幽默感等。通过自我检视,反思自我,使得教师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促进自己教育教学的发展。虽然,教学反思可以在头脑中运作,只要思考深刻,则仍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起到好的作用,但如果不把精彩的反思过程和内容记录下来,也许就会很容易在以后的教学中遗忘了,消解了教学反思应有的价值,因此,真正有效的反思还要学会积累自己精彩的反思,这样才会避免重复性的劳动,也具有共享价值。而写作是一个深入反思并系统表达思想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写反思日记、教学随笔、教育博客、教育叙事等把自己在教学过程的点滴记录下来,并进行深入思考形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运用到下一次的教学中。同时,教师要对写作载体进行思考,捕捉关键信息,在分析与推理中再思考这些想法的可行性并把它们付诸实践。只有这样,反思的问题才能在实践中得到解决,才能达到有效教学。

4.加强同事之间的交流

俗话说当局者迷,为了很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除了自己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外,还可以寻求同事的帮助,让同事帮助自己寻找自己教学的不足。首先,教师可以寻求与专家对话和交流,在与专家的对话中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这里,教师与专家的对话,除了面对面与专家进行交流外,还可以多读一读教育专家的论著,因为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与专家面对面的,而文本对话,也可以从文本中领略专家的教育智慧,与专家进行精神交流,思维进行碰撞,在这种交流中提升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反思。其次,教师要自我开放。教师的自我开放意味着一方面让别人研究自己,让别人帮助自己跳出认识上的盲点与局限,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从别人的课堂吸取经验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因为反思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还需要同其他教师进行真诚的交流、讨论。因此,教师除了开放自己的课外,还应开阔眼界,善于从别人的课堂中吸取经验。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

[2]张立昌.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育实践与研究[J],2001,(03).

[3]王春光,郭根福.反思性教学实践与教师素质的提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4.

[4]冯晨星,和学新.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J].学科教育,2004.6.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 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283-02

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而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教师素养,又称教师素质,是指教师根据专业和职业需要,在先天自然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社会学习养成的,作为教师角色必备的身体的、心理的品质。当今,教育十分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则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科学文化、活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为根本目的。学生将以过去接受教师传递知识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完善个性的主动角色。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俗话说:“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课,语文能力的高低可以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学生以后的工作。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奠基工程,相应地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外,还要有多方面的素质。在此,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必备素养作些探讨。

欲求教好书,必先做读书人。作为小学语文老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即语文文化理论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广泛涉猎经典童话名著。教师只有了一定宽度和深度的阅读,才能口吐莲花,妙语连珠,才能让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训练场,更是传递思想,启迪智慧,充满人文情怀和生命活力的大课堂。 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结合文化理论知识,做些课堂内外的小游戏,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

1语言素质

语言素质,包括了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口语,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课堂教学中,都有其重要作用。暂且不论口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口语是影响学生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若教师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必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语言的良好环境。很难想象,一位说话不清晰、吞吞吐吐、辞不达意的教师,能把教学搞好。特别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没有较好的口语交际能力,那是根本无法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是不合格的教师的。

书面语言,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书写上。教师的书写应当规范,语文教师更该如此,尤其是教低段的教师。学生的书写习惯受教师的影响很大。如果教师能写一手规范、漂亮的字,这对学生无疑是非常有利的。另外,教师写评语、或写一些随笔及学术性文章的时候,用词应该确切。教师的语言修养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质才会提高。

2文史知识和文学修养

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小学语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诗歌、散文、小说、议论等各种体裁都有,如果教师缺少一定的文史知识,就很难把课讲好。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不仅要对古代诗词有较深的理解,也要对现当代的文学有个系统的认识,还要了解一定的外国文学作品。一个博学的教师往往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没有学识的教师是没有威信的。

3自然和人文科学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还要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甚至还必须了解一点高新科学技术,因为所有这些都会在语文教学中用到。例如:《黄河像》、《琥珀》,有考古、生物学知识,《凡卡》要有旧俄时代的历史知识,《冬眠》有动物知识等,还有生理卫生、天文地理、民族风俗等方面的知识。所有这些仅有语文知识是讲不透的。

4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教师是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只有在文化修养上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吹拉弹唱、能书能画的教师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尤其重要的是书法,老师的“三笔”字写得好,学生的字体自然就好,因为学生的模仿性很强。教师的宿舍既是书房,又是画廊、展室,文学名著、文房“四宝”、名家书画、名言名句贴满墙壁,都会显出小学语文教师的独特风格,从而影响学生。

5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电脑是现代化的重要教学工具,作为教师要熟练操作,在系统安装、办公软件的使用、网络运用方面要相当熟练,能用不同的输入法输入文字,速度快,效率高,能编辑各种的文档。能够上网查询资料,计算机网络给教师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通过网络能够资源共享,可以参考运用别人先进的教学软件,能极快地运用外地先进的教学科研成果。教师用电脑备课既方便又实效,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篇3

一、学会读书

为了让语文教师底气十足地走向学生,走上语文课堂,学校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会印发一些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和能浸润人心的美文佳作,教师在读、思之后交流共享,努力构建“学习共同体”。每次寒暑假,学校对教师读书活动进行精心安排,要求每位教师到学校图书室借几本教育专著,回家进行阅读,并要做好读书笔记,开学后安排老师进行读书交流。学校每学期举办一到两次的读书报告会或读书沙龙,邀请部分教师进行几分钟的“精彩交流”,分享读书感悟。一位教师在一次读书交流会上说了这样一段话:“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我的性子急躁,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没有教育的技巧。学生作业完成不好时,我缺乏耐心,缺少个别引导,学生渐渐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信任。通过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认识到:因为爱,冰雪会消融;因为爱,枯木会逢春;因为爱,能拨云见日;因为爱,未来永值得期待。”

二、学会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师的必备基本功之一,为了提高教师的朗读能力,学校对语文教师有严格要求。第一,平时上课就要做好朗读示范。第二,进行业务培训。每学期语文组会请专家对语文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提高教师的朗读技巧。培训中,专家引导教师注意抓住重点词、句朗读,通过解析词义达到读得入情入境。专家借助造字特点,帮助教师对字词有更深入的理解,促使情感上的升华。在朗读时学会转换角色,体验他人的内心,学会以生活的感受为牵引,读出情感。还要学会运用表情、动作来为朗读增色。第三,定期举行比赛。每学期学校都会举行演讲比赛、美文诵读竞赛等活动,为语文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这一系列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朗诵能力,老师们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对字音、字义的把握更为规范了,对语速、语调的控制更为准确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了。”

三、学会写作

为了提高教师评价作文的能力,语文老师除了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要加强之外,还要多看看作文集,多看看专家们是如何点评作文的,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点评水平。学校为了提高教师写作能力,从这几方面入手:第一,鼓励大家采用适当的形式写作,比如反思、课程故事,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第二,每学期组织一次论文写作的专业讲座,从选题、撰写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第三,搭建交流平台。鼓励教师开通博客,通过写博客日志,将自己日常的教育随笔、教学心得、教学反思、教案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课堂实录、研究成果、教学课件等上传发表,在一个操作便捷、相对稳定的空间里积淀属于教师个人的丰富资源,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每次学校举行的活动都鼓励教师写通讯报道,以达到练笔的目的。同时学校还是“河南商报小记者站”的一个站点,老师们通过辅导“小记者”写作、发表,也使自身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提升。第四,把教师的情况量化处理,给予一定的考核分,纳入教师的业务档案。

四、学会研究课例

在研究课例时,我们采取的模式有: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个人展示课、同伴合作课等。如学校教研组开展的“磨课”教研活动,采取的是多人同课循环的方法,即一节课由第一位教师上后,中间经过几位教师,最后回到第一位教师手里。几节课,一节一节地“磨”,课前进行集体备课,课后进行集体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第二位教师进行教案修改,再上,再“磨”,最后达成共识。通过此类教研活动,最后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一环紧扣一环,教师讲得有滋有味,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在优化课堂实践方面,我们采取的主要形式为:“一帮一”个案诊断与培训,学校负责组成“一帮一,手拉手”的教学对子,让新教师反思问题,让老教师及时诊断问题,相互探讨问题,共同发展。

篇4

关键词: 农村小学语文 学习习惯 培养方式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使用语文”的习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小学语文学科好的学习习惯进行了总结,并且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1.做到课前提前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就是要做成一件事,首先要有充分的准备。同样,小学生学习语文也是这样,要让学生养成在每节课上课之前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的习惯,对所要学的内容有思想准备,这样他们更容易学习和理解。

2.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都说世界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小学阶段,就要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只有学生乐于观察,才会发现身边那些美好的事物,感情也会随之更丰富,这对学习语文至关重要。可以让学生在出去旅游的时候注意观察记录美丽的风景、在去动物园的时候观察每一种动物都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充满兴趣的时候适当地给予提醒和鼓励,让学生充分发挥观察力。同样,在课堂学习中也需要学生仔细观察。

3.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常看到一些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好像似懂非懂,但是由于害羞或是胆怯而不敢发问。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质疑,不懂的问题要敢于问出来,如果有学生向教师请教问题了,教师就应当给予鼓励,在得到答案后,相信学生会更愿意提问。爱因斯坦说:“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

4.勤于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也要记录,坚持数日,就养成习惯。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断为主。

5.背诵的习惯。背诵是青少年记忆的黄金时期,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背诵的习惯。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记过。学生如果记诵大量的古典诗文,将会受益终身。这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种良好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常见常闻的历史典故、艺术故事,不必呆呆板板地记,而是要熟悉即可。

6.广泛阅读的习惯。我们要不断挑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以语文学科开展的“大阅读”活动为契机,定期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对引领学生阅读大有裨益。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是不可能的,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要经过反复训练。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在不断“重复”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种困难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如学习中的松懈、疲沓、漫不经心、索然、寡味、教材难度大等。为了克服上述种种消极心理因素,可以通过某些心理素质的强化作用予以解决。

1.培养意志。人的意志可以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强化对自己意志的培养和锻炼。(1)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不随便找理由原谅自己,而不完成既定任务。这样就会从每次的胜利完成任务中,增强信心,养成习惯。(2)以名人的学习方法及读书故事作为自己行动的借鉴,并以他们的箴言、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督促自己,养成习惯。(3)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经常和周围比自己学习强的同学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养成习惯。

2.激发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定的兴趣辅助和支撑。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可以采用以下途径:(1)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自己意识到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打好基础,创造美好的人生时,内心就会产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2)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与情感的关系极密切,积极的情绪体验能提高学习兴趣。一个学生如果懒于学习,不愿思考,就难以养成好学深思的习惯。(3)广泛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断地满足并不断地引起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现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影响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教师应学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纪占辉.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学周刊,2013(08).

[2]苏玉芝.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02).

[3]鲁书敏.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之我见[J].学周刊,2012(24).

[4]郭欣.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2).

篇5

摘 要:语文是人们展开交际活动的主要工具,也是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因此,教师教好语文,学生学好语文是初中教育的重点内容。其中,初一语文的教学重中之重,因此,如何做好初一语文的衔接教学工作十分重要。

关键词:衔接教学;因材施教;问题适度;激发兴趣

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有着一些相似点,也有着不同之处,比如初中的语文知识都是建立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之上,只是难度较高;小学语文的体裁偏向于寓言、故事等,初中语文则大量收一些经典的、体裁多变的文学作品;小学语文的学习重点更强调学生的识记能力,而初中语文则注重学生的情感认知等。这些不同之处使很多学生在初一便感到不适应,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提高初中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下面,笔者从因材施教、提问要难度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个方面,讨论初一语文衔接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是由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先生率先提出的,一直到现在都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适应能力等都不一样,一部分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初中生活,并根据初中学习任务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与学习策略,从而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取得进步。然而,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有着比较强的学习能力,但是他们却因为无法适应初中的快节奏而产生排斥反应,从而渐渐降低学习兴趣,如果无法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很可能会让这部分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好中小学的语文衔接。

在刚刚担任本班的语文老师时,我率先在全班举行了一次摸底测验,考查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在测验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的阅读理解题的正确率较高,他们能够十分准确地找到文章的主旨与情感,做出精确回答,但是在关于字形、字音的客观题目中失分率较高;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文言文以及诗词的理解总是出现偏差;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总是词不达意等。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之后,我在语文课上查漏补缺,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就如在《散步》一课中,我让字音、字形等能力较弱的学生在班级内朗读课文,纠正他们的发音问题,并根据生字词展开听写训练;针对对文本的主旨与理解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学生,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分析文本结构、主旨大意,以及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尊老爱幼、珍视亲情与生命的情感;针对那些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我经常指导他们在课后展开阅读、实践等活动,让他们写一些读后感或生活随笔等。

二、提问水平要难度适中

很多教师喜欢在课堂上以提问的形式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也以问题来集中初中生的注意力。但是,很多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问题难度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不符。问题过难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问题过易无法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要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使问题难度水平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初一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考兴趣,并利用自己在小学的语文学习成果以及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找到问题的答案。在《再塑生命的人》一课中,学生对叙事性文章的了解不深,但也或多或少地接触过这类课文。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叙事性作品的特点,使他们更好地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我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并提出几个问题:“通读课文之后,你可以描述沙利文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吗?海伦・凯勒的形象又是如何?”“文章为什么以《再塑生命》为题呢?”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有目的地进行自学,还能在问题的引导下理解这篇课文的特点与文章的情感。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一学生的认知还过于依赖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对一个事物的兴趣直接决定着他们是否会主动参与到与其有关的活动之中。因此,教师要激发初一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其自愿学语文,并且主动克服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从而做好衔接教学。如,《雨的四季》一课的课堂伊始,我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了不同的季节中雨的照片,有连绵轻柔的春雨、有狂风骤雨的夏雨、有静谧凄凉的秋雨、有寒冷透明的冬雨,并配有下雨的声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雨天之中。这个情境迅速将学生带入具体的学习状态,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初一阶段是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重要过渡阶段,教师一定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初中语文知识。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注意提问的难度适中,使问题能够更好地引导初中生主动思考,不断丰富与拓展他们的原有认知体系;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来促进衔接工作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篇6

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语文实践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一种行为认知的发展迅猛期,在此阶段的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态度、方式都将为今后扎实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及蓬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语文素养的培养内容

何为语文素养?这是个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但只有在理解了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谈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谈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才能谈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回归。

基本的语文素养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培育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其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最后,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语文素养的培养特点

1.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综合性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言文字是人们处理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基础,语文素养是对语言文字正确运用的一种技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处理教材上的信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和空间,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来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学习,增强学科的完整性,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2.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语文也是一门工具,其最终目的还是体现为受教育者的社会实践。实践是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是语文素养的形成途径,是对语文素养的一种检验。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遵循规律,通过大量的课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内化语文知识点,提升语文运用技能,在实践中达到语文教学目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阶段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平缓上升的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能一蹴而就。在语文教学中,要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把握住各阶段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根据各阶段的学生特点,认真抓好“三维目标”的落实。注重各阶段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保障小学阶段语文素养整体性的关键。

三、培养语文素养的三大方向

(一)创造语文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1.提升班级语文氛围,铺垫学生语文内涵

环境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意义是无比深远的,好的班级语文氛围建设,能让学生耳濡目染,终日沉浸在书香神韵中,在潜移默化中厚积而薄发。可以设置一个“趣味语文”栏,让学生自己课外去收集趣味语文的资料,如名人轶事、妙联巧对、文人趣事、历史回顾、语文常识等,每两周一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设置一个“我家有趣事”栏,让学生用随笔的形式写写自己家的趣闻趣事,来分享自己的快乐,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形成一种氛围。当然,任何事物都是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些需要老师积极去引导,让学生慢慢养成一种习惯,激发潜在的内涵。

2.积极开展语言训练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训练方式,能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在活动的双边交流中有效落实一定的训练目标,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活动的设置上,可以依据教材上的活动任务来开展,也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来开展。

3.丰富语言的积累,打造书香班级

“腹有诗书气自华”。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法宝,只有不断扩大知识面,增强学生对古今中外的名章佳篇的感性认识和主旨理解,从诗词歌赋中吸收营养,使他们积累起深厚的文化底蕴。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老师可以结合课外书推广计划目录,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二)重视课堂有效性,把握语文教育主阵地

1.尊重每一个学生,由“让他学”变成“他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喜欢这门功课才能在上课时全力以赴,而看学生对这门课程是否有兴趣,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看学生对此课是否有期待感。教师要搞清楚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得到他们的满足感,即学生自身的课堂幸福感,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是激励的课堂,是积极的课堂,是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课堂;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老师要用自身的优势来赢得同学们的认同,如渊博的知识、幽默风趣的性格、耐心细致的个性品质、积极乐观的心态等,使学生产生“向师性”,充分感染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2.课堂有效性离不开老师的有效性学习

老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老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们老师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骄不躁,虚心接收新知识,迎接新挑战,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新教学观念,为打造精品课堂而努力,为培养我国未来优秀的建设者而努力!

(三)注重日常语文实践,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课外实践是对课内语文素养提升的一个补充。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很多内容是课堂上老师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这就需要学生课后自己去观察和探索,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补充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要好好把握这个“第二课堂”,要充分利用教材和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创设实践的氛围,为学生设计好实践的内容,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不能扼杀学生求知的天性,堵塞学生的学习渠道。

语文教学是我们的母语教学,语文资源和时间机会随处可见,我们结合家庭因素要充分利用好一切社会资源,让学生在社会资源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社区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利用家庭旅游的时机,欣赏祖国壮丽的景色,积累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应该要注重全面发展,认真对待每门功课,将语文能力贯穿于所有学科之中,而且积极吸收课外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不同体验,将我们的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在不断的实践中展示我们的语文素养,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语文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对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而言,小学时期培养的语文素养犹如一颗种子,我们现阶段的付出就是在为种子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相信学生长大后定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陈霞.浅谈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甘肃教育,2006,(11).

篇7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初中Z文 教学衔接

初一新生的特点是充满好奇,做好小学至初中的过渡衔接,让刚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孩子们顺利走过“新生期”,把好奇因素转化为学习动力,是初一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做好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的教学衔接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激趣

我们都知道万事开头难的道理,也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新生对新环境、新老师都有新鲜感(哪怕较差的学生也会这样),教师可利用其新鲜感大做文章。面对新生,要抓住开学第一课的关键环节①。如果在第一节课上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那么后面的教学就轻松得多。

(一)如何上好第一节课

1.自我介绍

第一节课,首先介绍自己的名字。说到名字,里面挺有学问,包含许多语文知识。好的名字很讲究音、形、意,而这正是汉语词语的特点。如:圆圆/冰冰/由重叠的两个字组成叠音词,悦耳动听,朗朗上口,又有一股亲密亲切的味道。如:毕梦成,梦是梦想的梦,成是成功的成,毕有“全、都”的含义,这个名字表达了所有梦想都能成真的意思,寄托了父母对他人生的美好祝愿和无限期待。再比如:苏轼这个名字。“轼”,就是古代车上的横栏杆,扶着栏杆可以望远。足见他的父亲希望他做个志向远大的人。

2.明确语文的四大天王――听、说、读、写

语文课,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母语。对汉族同学来说,汉语就是母语。对于少数民族同学来说,汉语是民族通用语,也可以算作母语。目前,同学们运用母语都已经挺熟练了,但为什么还要学习语文呢?为了能够更好地听说读写。

第一,听。人有“五官”,指的是“眼耳口鼻舌”。人有一对耳朵,却只有一条舌头,而且常常被嘴皮关在嘴巴里。这是什么道理?――听比说更重要,但并不是有耳朵就会“听”。《三国演义》里“曹操吃鸡肋”的故事(可以安排学生讲)。“鸡肋”两个字,其他人听到的只是一个口令,杨修听到的却是曹操心里的犹豫不决,听到军队退兵的信号。杨修的过人之处,当然不仅仅是聪明,还在于他满腹经纶,饱读诗书。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习得语文知识,注意训练“听”的能力,我们能从别人的话语中听出更深层的含义,能从各种听觉信息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有用的东西。

第二,说。先讲一个故事《最好的与最坏的东西》:从前有一位国王,吃厌了宫中的各种美食,于是让随从带着他到民间去寻找美食。这天他来到一位有名的厨师家里,要求厨师为他准备两顿饭,第一顿要做成世界上最好的,第二顿要做成世界上最坏的。做得好,厨师就能得到重赏,如果做不好,厨师的性命就难保。不一会儿,厨师做完了第一顿饭。只见盘子里是一些可口的蔬菜和切成薄片的牛舌头。厨师解释说:“舌头是人类最好的东西之一。舌头能说出真理,能表达真情,让人类充满智慧和感情。”国王听了非常满意。过了几天,国王又来了,他准备吃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却发现厨师给他做的食物跟上次是一样的。国王正要发怒,厨师说话了:“舌头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但也是最坏的东西。它能说出愚蠢和恶毒的话语,让人类充满绝望和仇恨。”国王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这个行为只要不是哑巴,谁都会。但是同一个内容,不同的人来说,效果就不一样。为什么?我们不能断定语文学得不好的人,话就一定说得不好。但是我们可以肯定,语文学得好的人,他所说的话一定会吸引人,会带给人智慧和美的感受。

第三,读。凡是识字的人都可以阅读。但是长期阅读学习的人,读书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同学们可以观察自己的家,或者亲戚朋友的家。凡是家里有读书人的,特别是有喜爱语文的人,就会有不少书籍。相反,如果没有读书人,没有喜欢语文的人,那么家里顶多只有几张报纸、几本杂志。

第四,写。不少同学把“写作”当成是一道题目,一道作文题,其实这是一种不太正确的理解。“写”其实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以前通讯不发达,离得远的人要相互写信,有急事要发电报,这都需要我们写作。现在通信工具很多,但还是离不开写――发短信,需要写。我们编短信给家人朋友,作用跟写信或者写留言条是差不多的。社会上有人把编短信当做主要工作,节假日的时候,那些很有文采、很有趣味的短信,都出于专门的“短信”(可以进行短信的举例欣赏)。据统计,春节期间,一个好的“短信”至少赚钱10万元。有的人上网聊天、上网开博客,不管写得好坏、不管字数多少,都以写作为基本方式。现实生活中,读书时、写检查、写保证、写申请;以后大学毕业找工作,写自我推荐、写求职报告;工作以后,要写计划、写总结、写发言稿、写汇报材料;遇到不公正、不公平的事,要写申诉材料、写举报材料;自己在生活中,要写日记、写书信(用纸笔或网络);如果当了作家、记者、编辑,更是必须依靠“写”生活。

所以,“写作”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你爱不爱语文,不管你的语文学得怎么样,你只要想过正常的现代文明生活,就必须去“写”。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容易一点、更轻松一点、更富有情趣一点,我们当然要努力写得更好一点。因此,我们需要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二)必备的学习用具及要求

小学生进入初中,学习任务有了变化,因此应对他们提出相应的学习辅助要求:(1)一个笔记本、一个读书笔记本、一个软抄本、一个练字本、一个听写本。笔记本用来记录课堂学习内容;读书笔记本用来摘抄美文佳句写出感悟;软抄本用来写随笔和周记;练字本用来练正楷字,听写本用来听写字词等。(2)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3)课外书籍:《汤姆・索亚历险记》、《伊索寓言》。(4)每天要交的作业:字词整理。(5)每周要交的作业(周一):读书笔记、随笔各两篇。

这节课让他们悟到学习语文和学习数学、英语一样重要,一样充满情趣;让他们消除了因诸多原因而产生的厌学语文、怕学语文的心理。使他们明白了:要使自己聪明起来,不学语文是不行的。这样,或许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他们的学习潜力,为进入中学主动地学语文迈出理想的第一步。

二、а

在激趣的基础上,老师要精心准备好不同课型的授课技术,以强化语文课堂学习效果。

(一)课文的学习

1.现代文

小学课本中的文章一般浅显易懂,老师对学生强调基础要求,重视字词的掌握和积累。而初中则对文本的研读提高了一层,在加强基础知识积累的前提下,学生要深入文本,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有自己的阅读感悟,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因此,老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面的指导,做好示范引导,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

2.文言文

小学语文课本里难得见到文言文,就算有,也只是几首古诗罢了。初中每个单元都有文言文,或长或短。刚接触文言文,学生会认为它既难读又难背,更别说理解和运用了。所以我们在学习《童趣》和《论语》时要放慢速度,耐心指导学生文言文的朗读,并注意节奏和停顿,对如何翻译文言文,做好细节的辅导,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写作的指导

初一新生怕写作文的大有人在,一到写作文,有的抓耳挠腮,找不到“下锅之米”;有的绞尽脑汁却只能写出干巴巴的文章;有的干脆套用小学写过的老掉牙材料。在初一第一次作文课上,笔者组织了《找朋友》的作文游戏活动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解决了无米下锅的难题,学生对作文课充满了期待。

在《找朋友》的快乐歌声中导入作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认真讲解要求:(1)每个学生用100―150字左右写一幅“自画像”:只许写脸部,如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如果觉得脸部刻画不好,就可以描写自己的头发。描写要逼真详细,独特处更不能忽略:如一颗痣、一块斑,鼻子特别大,眉毛特别细等。不写衣服,不要署名,不注性别。时间10分钟。(2)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自画像”完成后,甲乙两组交换“自画像”,每个同学都可拿到另一组某个同学的“自画像”。(3)甲组端坐不动,由乙组按图索人――通过这份描写有自己面貌特征的短文,找到自己的朋友,并进行4分钟的采访。完成后,各自坐回座位。接着,乙组端坐不动,甲组根据“自画像”认领自己的新朋友,同样进行4分钟的采访。(4)拟定采访提纲:(可由学生自定)你的名字是什么,家在哪里?父母做什么?你有什么爱好?对于新学校的感受是什么?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你打算如何实现理想?(5)采访完成后,回到自己的座位,写采访记。

采访记要求:(1)自己拟大标题,如:一个多才多艺的男孩――XX同学采访记。(2)不少于500字。(3)书写工整、美观。

在这节找朋友的作文游戏课上,学生表现得都很活跃。在他们的印象中,老师直接进行作文指导,接下来学生进行写作,课堂显得很安静。这节课,让学生感受了不一样的课堂,每位同学都是参与者。(如果班上的学生人数是奇数,就需要老师加入)。写作内容直接与活动内容结合,材料来得直接,来得新鲜,来得及时,学生既找到了好朋友,又完成了写作,可谓一举多得。学生的作文都能按照要求来做,同时对这样的作文课很期待。

只要是每一单元结束,就要重视单元综合性活动,通过富有趣味的课件,老师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三、培养习惯

兴趣是关键,而良好的习惯则是语文学习的有力保障。教师应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学生适应初中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预习习惯

现在的教学都安排了学生的课前预习,但要达到理想的预习效果,并不仅仅是老师的一句“好好预习”就能实现的。我们要拿出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预习。引导学生怎样读课文,怎样对待字词,怎样理解预习提纲,阅读课文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等。课堂上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知道了怎样预习,就为语文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样体现的。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引导学生课堂上专注听讲,并积极思考和记忆,注意记重难点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多发言,并注意表达清楚流畅,懂得讲礼貌。

(二)培养质疑习惯

培养学生质疑文本的习惯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手段。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安排阅读的时间,给他们交流的时间。

(三)培养自评习惯

要从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行批改,及时改错,从而及时反馈学习的效果。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选出那些责任心强、习惯好、威信高的学生,赋予他们组长的权力,开展组内竞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四)培养复习习惯

指导学生学完后及时复习,再做作业。

(五)培养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初一新生在小学阶段的阅读量有限,阅读能力参差不齐,但他们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模仿力强。初一功课少,可利用这黄金时期恰到好处地引导他们好读书、读好书。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读《鲁滨孙漂流记》,读背更多的古诗词……在不断地阅读中,扩大阅读范围,拓宽视野,在有意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品位。

引导阅读时,可适时举办各种读书活动,如读书交流会、写读书心得比赛等。通过阅读,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文章精彩之处的描写,努力使文章生动起来。

(六)培养查工具书习惯

开学第一课应强调学生准备好必备的工具书,在语文学习中注意及时查阅解决阅读方面的障碍。对课文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要求学生整理出意思,做到会拼、会读、会写、会用,养成重视工具书的习惯。

(七)培养善观察、多练笔的习惯

两周一次的作文课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平时要引导学生多积累素材,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感动。如果你是一个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就可以把随笔、日记作为了解班级工作的一个平台。在工作中,笔者经常安排学生记录下班级活动的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活动感悟,培养学生的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样,和学生的交流就不是谈话这唯一的方式了。

(八)培养书写习惯

书写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平时要让学生多练字。先让学生准备好与课文同步的正楷字帖本,学生握笔的姿势、坐姿都要严格到位,并随时注意纠正学生的姿势。鼓励学生每天15分钟描红,及时上交,批阅后及时反馈,指导学生书写工整、规范,卷面整洁。到第二学期,鼓励学生对照字帖,在练字纸上进行仿写,每天规定练习内容,强化练字效果。同时,把优秀作品张贴上墙,进行加分鼓励,让学生在这种期待成功、享受成功的心态中进行练习,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初一新生单纯得就像一张白纸,你希望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就对他们进行有目的的培养。为了让他们的初中生活画卷更美,更多彩,我们要教给他们“绘画”的方法和技巧。初一新生的语文衔接教学是多样化的,只要我们用心,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成效。

注释:

篇8

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工具性任务,便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水准直接呈现了一个人的语文综合水平。然而许多小学生,提到作文写作就头疼,怕写,烦写,不想写。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十分复杂。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将写作变成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呢?

1 克服畏中睦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件事情难度太大,会让人知难而退;而若一件事情难度适中,努力一下便可以做到,就能让人对其产生兴趣,进而有持续做下去的动力。所以,在小学生作文教学方面,我们也要做到循序渐进,为每一阶段的学生设置合适的目标,不至于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在小学低年级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主要是以简单的写话训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到了中年级,写作的目标变成“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这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提高,也正适合阅读量开始变大的中年级学生。而到了高年级,则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是在低中年级累积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写作应用于实践。

综合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重视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和习惯养成,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乐于写作,并将写作变成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作为教师,不能人为地拔高写作的难度,尽量让孩子体验到写作的有趣和轻松。

其次,要做到以身示范。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就可以将这种示范运用到对作文的态度上,当老师对写作表现得轻松从容,也会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影响。

比如,笔者多年来一直有摘抄好词好句和记日记的习惯,家中积累了好几箱日记本,在要求学生养成摘抄和写日记的习惯时,笔者拿了一部分自己童年的日记本读了几段,并告诉孩子们写摘抄和记日记的好处,尤其是自己身体力行后的收获,不但积累了语言文字的素材,而且锻炼了文笔,更妙的是,很多年后,当你回忆往事的时候,随手翻出当年的日记,这是多么亲切和惬意的事啊。

教师要将自己对写作的热爱和有趣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渐渐也觉得写作其实没什么难的。相信在教师的言行示范下,学生也会因为亲师和向师性无意识地在心理上模仿教师,从而克服对写作的畏惧心理。

2 注重平时的积累

2.1 重视阅读积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是两大块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它们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叶圣陶也认为:阅读是作文的基础,成效在作文,而功夫主要在阅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不但努力使课内的阅读教学为写作教学服务,而且十分推崇广泛课外阅读。

首先,在课内阅读的教学中,笔者除了引导孩子学习感悟语言文字,还常常让学生从写作角度来谈自己的收获。比如积累了哪些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学会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积累了哪些构段方式,写作手法……

比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时,可以安排仿写。第二段句式对仗工整,第三自然段表示云雾变化快的好词搭配也值得积累。教师安排了《傍晚的云彩》的片段描写,先用多媒体的形式给大家欣赏傍晚的云彩,引导大家描述云彩的颜色和姿态,然后出示课文的构段方式,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当堂写,这样,不但让学生明白文章的精妙之处,同时还通过实践将积累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以作文的形式呈现,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其次,笔者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的优秀读物。为了方便学生借阅和共享,笔者还在班级中开设图书角,将自己家中的一部分适合他们年龄阅读的书拿到班中,还鼓励孩子们将自己读过的优秀读物带来班级给更多的同学读,形成全班爱读书的氛围。

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可以积累写作的素材,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2.2 重视生活积累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缺少生活经验的积累,而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就很难写出内容丰满、言之有物的好文章来。作为教师,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但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留心生活的良好习惯。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我们的学生哪怕天天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写作的素材依然是非常富足的。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好的文章只有通过细腻的观察才能写得出来。比如说观察人物,在观察人物的外在形象方面,不但要看人物的样子、穿着,还要抓住人物独有的、与众不同的地方。通过观察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描写人物内在的心理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比如:写景的文章,在描写环境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重点观察并进行描述,不需要面面俱到却浮于表面。在平时,还要有意识地组织活动,使学生们能在活动中积累写作材料。比如春游,重大节日举办的联欢会、学校组织的大扫除等,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2.3 重视笔头积累

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善于积累、善于运用,注意积累习惯的养成,比如记日记、写随笔、练片断。学生的积累习惯养成了,素材丰富了,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教师要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指导过程中,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范文的布局、格式、结构,仿范文的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