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公共经济问题8篇

时间:2023-08-11 09:13: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公共经济问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共经济问题

篇1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developed rapidly, but in the past 30 years rural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in rural development formed a serious obstacle, including about rural public product supply problems, many problems existing in rural areas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supply of products, etc,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ural public product supply problems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study,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suggestion of rural public product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path for the effective supply.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建议

Key words: village;public products;supply;difficulties;suggest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3-0051-02

0引言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2008年GDP总量排名第三,但是在中国内部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剪刀差”的发展模式极大的损害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其中关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更是存在着众多问题。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概念,从传统的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主要是指满足生活在农村社会成员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事务的公共需要的社会产品,同时也具有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性质。农村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却没有享受到工业反哺农村的好处,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发展也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但是农民的生活环境与城市比较起来,仍有很大差距。然而现行农村的公共产品不足是一大难题,虽然国家在2007年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并且刺激内需不足,采取了“家电下乡”补贴政策,但是政府以直接方式对购买指定下乡家电进行补贴,相当于一个“公司”而非具有服务性的机构;而本文通过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进行剖析,进而找出一条解决农村的供给产品供给不足的途径。

1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前文中已经指出了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严重不足,其表现在很多方面,下面就分析我国农村农村公共产品中存在的问题:

1.1 需求与供给失衡农村对公共产品有着很大的需求,但是其供给却存在严重不足,但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还呈现出局部特征,农村乡镇一级村部的办公大楼很气派,而距离此处不远的校舍等却非常简陋破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更多还是表现出整体的供给不足,一个方面是中央的财政负担过重,不能很好的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很多公共产品下拨的资金被层层截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1.2 公共产品供给结构问题由于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存在问题,导致了其配置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制度因素。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由于我国实行的渐进式改革方案,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制度都是在逐步完善的,在完善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信息的不对称可能造成了很多体制上的问题,使得很多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中也同样存在众多问题,在前文中指出政府财政支持负担较重,而农村公共产品的私人投资也存在不足,使得农村公共产品的资金筹措成为一大难题,而信息的不对称也加大了资金使用的监督成本,必然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的层层截留进而被挪用、挥霍,使得原本资金就不足的公共产品资本大量减少。②配置因素。配置因素其最终的归结点还是在于体制上的问题,但是它也表现出了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单独列了出来。由于农村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的匮乏,因此主要的供给来源还是来自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呈现出周期长的特点,而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晋升,会尽可能的搞一些形象工程,周期短而且具有代表性,这样就损害了农村的整体利益;同时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公共产品需求,而政府必然只能先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这样也会造成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能提高所有人的福利水平的现状。③管理体制因素。整个农产品的供给机制很多都是计划经济时候的体制,用于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由不同部分进行支配,必然会使得资金利用分散,并且没有一个很好的监督机制,同样使得挪用、滥用资金的情况出现;同时中央、省、市、县等等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的的责任分配上存在很多问题,没有相关的法律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规定,使得很多时候出现随意供给、或者供给错位等情况的出现。例如,在河南郑州某村一个例子,一个本应由国家出资进行建设的重点水利项目,但是事实上国家把这个责任推给了市一级政府来承担,层层分散责任,必然使得效率低下。同样乡镇政府承担了过多来自上级政府的负担,自身也承受了过多的财政负担,而乡镇政府财政本来就吃紧,也使得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落不到实处。

2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对策研究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中,主要探讨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在对策中所遵循的原则,二是制度上的创新。

2.1 原则问题首先来考虑先原则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①总体原则。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政治与社会转型中,很多制度方面存在不足,需要不断的去完善和改进。因此我们需要对我国的国情有一个清晰的、全面的、客观的了解,虽然现在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我国渐进式改革过程中产生的路径依赖,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被消除,需要逐渐进行解决。②分制原则。这样也就引出了我们所需要遵循的第二个原则即遵循历史机制、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整个过程中不能急躁、急功近利,改进需要一个过程;同时由于我国正在逐步进行市场化改革(从1994年开始),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因此,在关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的资金来源方面,可以不单单依靠政府的供给,而可以通过市场来多元化吸入资金,以此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有了资金之后,应该使得资金最大化的被利用,首先来解决一些最基本的、基础的项目,在整个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法律方面的条文规定,必须有法制化规定。

2.2 解决路径与制度创新我们上个部分已经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解决路径上所遵循的原则,下面我们就具体的解决方案提出几点意见:①资金问题。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存在短缺,所以需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来对机制来市场化、多元化吸取公共产品的投入资金;同时虽然政府财政紧张,但是在城乡公共品资金分配上存在严重的不公平,因此政府需要打破原来城乡二元的体制,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资金财政投入要逐步加大,2000年以来的数据显示,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的投入水平在国家财政总支出有了不少的提高,但是所占的比例却在逐年减少。国家应该逐渐加大比例。②制度问题。前文中也指出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中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下面就简单进行表述:1)建立合理的农村供给产品制度。前文中指出存在农村供给产品供给责任分配制度上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分配责任的制度,这个制度涉及中央、省市、县和乡镇四个等级政府,这个制度应该以中央和省为中心,而县级和乡镇两级主要负责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同时为了避免责任分配不清情况的出现,需要把农村公共物品进行自治分配,大致可以分为国家级别、省市级别和县乡镇级别的,分别由各自部分进行主要负责,资金共筹。2)效率问题。有了农村公共产品所需要的资金后,就需要重点关注效率问题,效率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上的执行效率问题;另一方面是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首先来看制度上的效率问题,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传导的机制显得尤为的重要,以往都是“自上而下”的公共产品决策机制,不利于信息的传导,使得对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许多问题,而应该建立一个“自下而上”决策机制,与“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共同发挥作用,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对象是农村中的农民,所以重点也应该关注一下关于农村制度方面的建设,可以从完善村民的自治制度、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等各个方面来进行。另一个方面是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资金要用在能够最大发挥效用的项目上,这些项目应该是关系到农民最切身的利益,是农民最需要的公共品。在项目的审批程序,方向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有明确的规范,加大对迫切需要公共产品的地区进行政策倾斜,以及资金数额上的扶持等等。

参考文献:

[1]刘华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实困境与机制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9,(3).

[2]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问题探索[J].财贸经济,2001,(10).

[3]曾小龙. 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分析―――以服务制度创新为视角[J].改革与战略,2008, (8).

[4]李莉.以人为本: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J].山东社会科学,2007,(6).

[5]施从美.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体制创新[J].财经论坛, 2008,(3).

[6]聂莉.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现状及其因素分析[J].南方经济,2005,(5).

[7]姜丕军,王代敬. 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5, (12) .

[8]郝遥.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公共产品分配制度创新[J].湖湘论坛, 2008,(2).

篇2

1.1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

工程企业中的每一个工程项目在正式开工之前,相关的企业人员会依据经济条件、技术参数等一些因素对工程项目所持续的时间来判断并预测工期,然后再以此为依据和施工方来订立相关的合同条款。然而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延误工期的风险。其次,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如果内容不完善、不明确、模棱两可,用非法的方式来获取合同等,这些都会给合同双方在未来签订合同时带来隐患。最后,在施工物资的采购上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有些合同规定,假如施工材料的价格上涨幅度波动不超过百分之十时,其价格可以不进行调整,而产生的风险将会由承包人来承担。除此之外,现如今的市场竞争尤为激烈,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在一些商务谈判以及投标的过程中常常会有意的压低价格,这种做法将会致使工程材料的质量大幅的下降。

1.2工程的成本风险

成本风险是指施工的成本远远地超出了预算的范围,也可以称其为施工行业里的投资无底洞。成本风险对于工程效益来而言,其影响力很大。工程质量的低下以及工期延误常常会导致成本的增加,由此看来成本风险与工程质量以及工程的工期有极大的关系。与此同时,控制项目成本需要具备一套比较规范严格的控制流程和财务管理作为其前提保障,而目前为止大多数的施工企业都不能做到这一点。

1.3质量风险在工程经济的风险管理中很关键

由于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个人、社会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假如工程施工的质量达不到相关指标的要求,会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给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重大的损害。工程中质量风险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工程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以及没能掌握熟练的技术水平。施工人员在施工时为了只顾眼前的利益从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没有严格的按照施工的要求进行施工,比如:走捷径或是偷工减料等,以求用更加快的速度完成施工工程的进度,而忽视了质量的问题。

1.4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中劳务分包的风险

工程的施工展开的基础是施工人员,但是现今为止大多数的工程施工人员的文化素质水平不高。虽然会给他们进行工程施工培训,但是在施工过程中仍然会有很多的隐患。尤为突出的是施工人员缺乏对环境的正确认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十分薄弱,再加上他们的施工技术水平较低,在施工时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从而造成工伤或是埋下隐患,有时还会导致一些纠纷的发生,进而给施工企业带来法律问题。

二、面对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出现的风险需要采取有效地措施

第一,利用专业知识,先对工程经济管理中产生影响的种种风险作出准确的判断,然后再根据施工工程的决策、立项和施工、竣工等每个过程慎重的考虑,并对上述的过程中会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比如:工期风险、合同风险、劳务关系风险、材料采购风险、质量风险以及成本风险等,并判断出这些风险的分类和级别以及会造成的不良后果,接着对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排序,然后再根据具有专业性的风险管理知识对其进行有效地控制。

第二,对合同加强管理。其一,在合同形成的时候,一定要对施工物资过程中的一些事项进行较为全面的审计和监督,比如:对其询报价和招评标的审计和监督。其目的是防止合同在形成的过程中存在漏洞,以免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其二,签订合同时应在平等的基础之上,保证合同双方对合同的条款认识统一的情况下签订,避免后续的纠纷及索赔的发生。其三,如果已经签订好合同,又发现合同中签订的条款和实际的施工情况不相符,要依据合同强化工程施工企业索赔的意识,从而确保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不会被损害。假如合同发生变更或者是解除,应该对相关的问题划分责任。假如是企业自身导致的损失,要进行严格的审查,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采取行之有效地措施使其得到控制,进而把损失降到最低并保证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不会再发生类似的问题。

第三,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使施工人员的个人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施工人员是工程施工企业能够更好发展的基础,他们在企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加强施工人员对技术和安全的培训,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使工程经济管理规范极为重要的因素。

第四,加强对施工材料的价格的控制和管理。要根据国内外的市场状况,科学合理的对施工材料的价格趋势做出预测,及时的消除涨价的风险。假如企业面临涨价的风险,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对风险进行规避,比如:实施期货交易或者是开口价等方式。在可以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延长工作的时间并增加人手来增快施工进度的完成,从而有效的降到涨价给工程经济带来的损失。第五,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使工程招投标制度建设的更加完善。工程企业要建立相关的监管制度,使工程项目的投招标制度更加完善,从根本上确保过程投招标的公开、公正和公平。与此同时,还应该创建科学合理的评标方法,使评标人员的专业性得以提升。最好是让国家注册的咨询、造价工程师来担任其评委。要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创建工程企业的数据库,使工程经济管理得到优化,从而使经济管理得到更好的控制。

三、总结

篇3

 

关键词:供水企业 经济统计 问题 策略

经济统计工作对供水企业的基础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整个企业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当今形势下,经济统计工作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这成为供水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经济统计工作对供水企业运行的重要性

1.1统计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统计管理工作把提供有效信息作为目标,涵盖公司生产、财务、消耗等综合数据,为企业领导决策分析和管理提供切实可靠的数字依据。

1.2统计工作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组织均衡生产,对生产进行控制,提高协调能力,这些都是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环节。企业要想实现高速、高效生产的目标,就必须重视生产的连续性、均衡性、协调性、经济性和平衡性等控制问题,同时,也必须依靠及时、准确、安全、可靠地信息。依靠这些信息分析生产情况,研究生产条件、生产任务和生产时间三方面的综合因素及动态平衡,从而为企业提供进行生产控制的有效依据和建议。

1.3统计在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中的指导作用

供水企业要实现高产、低耗、优质、增效的目的,就要重视挖掘内部在节能降耗、生产能力、技术改进、组织管理和人才开发等方面的潜力,并且在充分发挥统计指导作用的前提下,才能不断挖掘这些潜力。因为,发现潜力依赖统计调差,认识潜力依赖统计分析,挖掘潜力依赖统计督促。企业可以以挖潜为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广泛搜集同类企业的技术改进和各种指标水平等情况,并结合实际情况展开横向和纵向对比,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指导企业的挖掘活动,提高挖潜水平。

2.供水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2.1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的形势,统计工作存在不少问题,甚至在一些方面还会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统计数字不准确;统计计算方法和口径不明确;基层单位报表不及时,影响汇总时间;统计分析研究工作的开展不平衡;具有份量的分析研究不多。具体来说,供水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1统计队伍不够稳定

基层单位对经济统计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大部分统计员经常更新,流动性大,容易导致新任统计员对统计口径缺乏统一,进而影响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严重影响报表质量。

2.1.2统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基层统计人员大部分是兼职,并不具备专业知识,只会搞数,但是不懂数,更不会用数,往往不能写出较高水平的分析,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影响经济统计工作和供水企业的正常运营。

2.2解决方法

2.2.1责任人制

在每个单位选出统计报表责任人,其负责本单位具体的统计报表任务,如日后出现迟报现象,便可与其取得联系。此外,以文件形式将统计人员的岗位职责、报表要求、统计工作制度和指标解释下发到各个单位,由负责人统一管理和掌握,以利于在更换统计员后,迅速掌握统计口径,保证上报数据的质量。

2.2.2重视培训

定期采取多种形式对统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在规定时期内对统计人员进行轮训,提高其业务水平。令统计人员熟练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以及各类报表的编制技巧,了解新知识尤其是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技能、现代统计调查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令他们在懂数字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新问题及新情况。此外,还要经常组织统计人员召开统计工作经验交流会,可以到同类或兄弟单位参观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3.充分发挥供水企业统计职能作用的建议

3.1加强统计职业道德教育

统计职业道德是从事统计工作人员应该履行的行为准则,它关系到统计人员的思想状况、凝聚力、工作态度、业务素质,关系到统计队伍的稳定性以及统计事业的兴衰。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实事求是,这是统计工作的灵魂,也是真个统计工作职业道德的核心;服务社会,统计信息服务于社会,如果不注意经济统计职业道德建设,就很容易造成信息垄断,令统计失去原本意义;保守秘密,这是统计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一个统计人员必须遵守的重要一项。

3.2强化统计分析,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统计分析需要利用各种统计数据,开

展深入调查研究,对供水企业全部或局部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统计活动是一个重要阶段,是发挥统计整体功能的重要途径。所谓整体功能,是指信息、咨询及监督,其中每一项都不能离开统计分析。提供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和实用性,只有通过统计分析才会体现其价值。统计咨询与监督的目的是为科学决策提供建议策略,揭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对统计资料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等综合加工及分析研究。

3.3加强统计信息管理

信息对供水企业的生产经营及生存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统计的各项具体作用都是在统计信息的基础上派生的,随着现代信息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已经进入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因此,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加强统计信息决策功能,令其尽快适应供水企业自身的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统计已发展成一门社会科学,并广泛应用于各领域。提供统计信息及咨询服务是统计工作的目的。供水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充分发挥统计的作用,把统计工作纳入到各部门,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促进企业的协调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供水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浅见[j].职业,2009(30)

[2]魏建红.影响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5(2)

篇4

1辽东山区人工阔叶红松林经营现状

1.1人工诱导的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

人工诱导的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生长到10~15年生时,上层林木已经郁闭,下层红松及萌生阔叶幼树被压。这种林分,一般可采取上层抚育法(群众称之揭盖采伐),首先对上层大阔叶树本着“留优去劣”的原则进行择伐,伐除胸径20cm以上阔叶树及全部病腐、枯死及非目的树种,保留胸径8~18cm,有培育前途的优良中小径木,伐前还要全面清场,清场时适当保留部分有培育前途的优良阔叶幼树及全部红松幼树,伐后仍为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分。在当前生产作业中对上述类型林分,以解放红松为由,采伐时一次性把上层大阔叶树,不分大小、好坏全部伐掉。而且伐前清场时,只保留红松幼树,把所有阔叶幼树也全部伐光。伐后对采伐剩余物枝丫梢头顺山摆放堆积,林地上形成了疏密不均、高低不齐的红松幼林地。

1.2人工诱导的同龄阔叶红松林

人工诱导的同龄阔叶红松林生长到10年生以上,开始郁闭,一般进行第一次抚育采伐(即透光抚育采伐),首先伐除红松Ⅳ、Ⅴ级木,部分非优良目的阔叶幼树及全部劣质、病腐及非目的树种,保留Ⅰ、Ⅱ、Ⅲ级红松幼树及部分有培育前途的优良阔叶幼树,伐后针阔比调整到6红4阔、5红5阔或7红3阔为宜,仍为同龄阔叶红松林。实际上,在抚育采伐作业中偏重红松,否认阔叶树,因此,在实际作业中,不分好坏把红松幼树全部保留,阔叶幼树全部伐掉,为了补充位置,在没有红松幼树的空地上,才适当保留一些阔叶树,伐后基本上形成了红松纯林。

1.3人工营造的阔叶红松林

人工营造的阔叶红松林多为株混、带混和小块状混交林。由于各混交树种生长速度及树高生长速生期到来时间各异,种间竞争十分激烈,造林后10年左右时间,总有一个优势树种生长迅速而占据上层空间,其他树种被压;又由于主栽树种红松,幼年生长缓慢,往往处于被压状态。因此,在第一次抚育采伐时,为了保留红松,把阔叶树全部伐掉。可是,由于阔叶树萌生力很强,生长迅速,当林分生长到20年生时,后萌芽起来的10年生阔叶幼树高生长又很快超过红松幼树,而红松幼树二次被压,为了保存红松,生产中又将萌起来的阔叶幼树全部伐掉,解放红松。但是,当红松生长到15~20年生时,树高速生期已经到来,生长到30年左右时红松已占据上层空间,再萌生起来的10年左右阔叶幼树完全处于被压状态,加之萌生的阔叶幼树多为阳性树种,不耐阴,很快被红松压死,最后也变成了红松纯林。

综上所述,几十年来,通过各种方法,人工培育起来的阔叶红松林,经过几次抚育采伐后,最后都变成了红松纯林而告终,这就是辽东山区阔叶红松林生产经营中的现实情况。

2存在问题

2.1重视红松,轻视阔叶树

有些生产单位只看重红松树种重要,轻视阔叶树。认为红松是主栽树种,目的树种,种、材优良,经济价值高;阔叶树是伴生树种,可有可无,而且阔叶树萌生力强,砍不败,伐不光,因此,在生产中不按规程规定作业:见红松就留,见阔叶树就砍。这样经过几次反复作业后,把许多有培育前途的阔叶幼树逐渐伐光。

在人工诱导的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上层抚育作业中,由于原保留的大阔叶树处于上层,影响红松生长,因此,必须揭盖采伐,在采伐中又不能按照规程操作,本应择伐而改为皆伐,一次性把上层大阔叶树全部伐光,同时在伐前清场作业中,又不分大小、好坏把所有阔叶幼树也全部伐掉,只保留红松幼树。

在人工诱导的同龄阔叶红松林中,当进行透光抚育时,对红松与阔叶树也不能一视同仁,凡是有影响红松生长的阔叶树或阔叶树与红松处于同等生长位置的,只保留红松,把所有萌生阔叶幼树全部伐光,只有在没有红松幼树生长的空地上,为了补充位置,才保留少数阔叶树。

在人工营造的阔叶红松林中进行幼树抚育或透光抚育采伐过程中,对红松与阔叶树也不同等对待:偏重保护红松,尽量采伐阔叶树。

综上所述,由于偏重红松,轻视阔叶树,经过几次采伐作业后,把原有的阔叶红松林都变成了红松纯林。

2.2不按规程办事,有单纯取材观点

“森林经营技术规程”规定择伐改造林冠下更新红松,人工诱导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揭盖采伐时,必须进行择伐作业,本着留优去劣原则,伐除部分大阔叶树,保留部分优良阔叶幼树及全部红松幼树,伐后仍为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分。但是,有些生产单位,不按规程操作,只图方便、简单,为了多取材,揭盖时,对上层木不分好坏、大小一律伐除,同时在揭盖采伐前林下清场时,把所有阔叶幼树也全部伐掉,伐后只留下大小不等,高低不齐的红松幼树。这样既破坏了原有林分结构,也破坏了森林环境。

2.3林业经营单一,缺乏综合经营、生态经营观点

森林经营的目的是为了把现有森林“越经营越多,越经营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复合经营、立体经营。但是,在当前生产中,只顾木材生产,单纯培育林木,忽视综合经营,不能充分利用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发展多种经营。木材资源是森林资源中的一小部分,仅占森林资源总价值中15%左右,而大部分是林副产品资源、生态资源,占85%以上。如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林下种植种植人参、细辛、五味子、食用菌类、山野菜等;养殖林蛙、食草动物,采集山货野果等生产,其收益极高。当前林业经营中恰恰忽视了这方面,浪费极大。更为重要的是,辽东山区的森林是辽宁省城乡的绿色屏障,水源基地。

它担负着沈阳、本溪、抚顺、鞍山、辽阳、盘锦等地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用水。这里有大小水库30多座,辽宁省的四大水库都在这里,同时也是辽、浑、太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这里的森林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经营管理好这里的森林极为重要。

3对策

3.1加强领导、转变观念,严格按照森林经营技术规程办事

加强各级领导及全体林业工作人员思想认识,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辽东林区是保证辽宁省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绿色屏障,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在维护生态平衡、防灾、增产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要充分认识到培育人工阔叶红松林是迅速恢复顶级森林群落和良好森林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大力提倡择伐作业,严禁对天然次生林进行皆伐改造,林冠下更新红松,幼林抚育时适当保留一些有培育前途的阔叶幼树,人工诱导阔叶红松林是恢复人工阔叶红松林的有效措施。《森林经营技术规程》是经过多次反复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在森林经营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执行。

3.2加强林政管理,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提高林业队伍建设

加强林政管理,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必须建立健全林管机制,加强资源管理,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和按“森林经营技术规程”要求设计和审批,并严格执行检查验收制度。同时加强林业护林人员、林业公安人员及技术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保护森林资源,对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

3.3克服单纯取材,只注重红松,轻视阔叶树思想

森林经营单位培育森林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森林综合效益。单纯取材是粗放的、掠夺式的经营,这样会破坏森林,耗竭森林,必须彻底克服。要想充分发挥森林综合效益,必须应用种间生态位原理,以多树种并存,针阔并重来调整林分结构,建立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多种经济成分并举的生态绿色产业体系,实现森林多效益的充分发挥。用任何一种单一树种培育起来的森林都是暂时的、脆弱的,不能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因此,必须克服重红松,轻视阔叶树的观点。

3.4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3.4.1建立木材综合利用企业森林采伐后,对原木要进行深加工,根据市场需求加工成各种板方材。

将加工剩余物如板皮子、锯末子等再加工成木炭。同时锯末子还是发展食用菌、木耳、蘑菇的必需原料;森林采伐剩余物如枝丫梢头,应全部下山,作为发展食用菌、木炭、烧柴的好原料,建立木材生产,加工一条龙的林业企业。

3.4.2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发展多种经营人工培育起来的阔叶红松林,不但林分产量高,森林生态环境还很优良,是发展多种经营的良好基地。林下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鼓励复合经营模式,为农村脱贫致富提供科学依据。

篇5

公共图书馆是人类积累了几千年的文化知识的宝库,它的作用不仅仅是有大量的华富藏书,更重要的是,它为读者们提供一个汲取知识的学习环境。而拥有一个优美安静的环境,是一个公共图书馆必须要做到的。优美的环境在视觉上会给读者一个非常大的帮助,而这一点对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功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1.1 公共图书馆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公共图书馆被称为是一所没有高墙的大学,也是现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基石,它将人类发展中总结出来的信息集中起来,是知识密集的场所,也是公认的人类知识的宝库。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下,我国的公共图书馆要认真审视其现在的状况,及人类社会的主流意识,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摆脱固有的思维定势,从而做出一个远景规划。公共图书馆这项事业,是一个不能萎缩,只能向前发展的事业,因为公共图书馆具有以上所述的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功能。

1.2 公共图书馆应具备更多的功能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现代的图书馆要拥有更多的功能,不能仅仅局限于“藏、借、阅”的空间组合。因为公共图书馆的正外组织性结构,要求现代的公共图书馆要配置更多的活动空间,以此来满足图书馆博识众多的功能发挥。而就从我国目前的公共图书馆的现状来看,其最基本的环境条件,是无法将这些功能发挥的;就我国现有的公共图书馆的功能而言,是明显滞后的,这是从时展的角度来看。所以我国现在的公共图书馆想要发展,从自身的发展也好,从外部的要求也好,其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当务之急,便是要大力加强公共图书馆的环境建设。

1.3 公共图书馆形象的塑造

作为视觉形象、行为形象、精神形象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体,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的形象,便延伸成了一种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组织形态。作为一种信誉的标志,一种无形的资产,良好的公共图书馆形象将会是其事业兴旺发达的支撑要素。公共图书馆环境建设,其最大的宗旨便是,在最大限度上呈现公共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文献信息交流”,使其生态环境改善取得最佳效果。

2公共图书馆环境建设的原则

公共图书馆能否与时俱进,能否在新的发展时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否将其本身的所有功用发挥充分,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公共图书馆的环境建设。只有将公共图书馆的环境建设系统的设计和塑造公共图书馆的整体形象,才能更好的为大众服务,更好的将图书馆事业发展。

2.1 实用性原则

公共图书馆的环境建设,必须要遵循一条重要的原则,这便是一定要实用,在其美观的同时,一定要满足图书馆各种功能的发挥,要以实现图书馆各项功能发挥的最佳程度为目标来做环境建设。无论从选址、造型及内部设施,都要以这个前提条件来做考虑。比如,可以选择有一定的读者群体,交通又很便利,造型美观并且实用,在具有时代性的同时,还有使用价值并且其空间使用率要高。

2.2 人文性原则

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场,其面对的群体便是大量的读者,所以在其环境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其人文关怀的因素。典雅、幽静、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是一个公共图书馆环境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读者不仅有书可看,提供地方看,还要做到让读者在看的过程中,要舒服要舒心,其核心便是要为读者打造一个幽雅、清新、恬静的学习环境。

2.3 特色性原则

要想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方,都能吸引大批的读者,那么特色的馆藏和特色服务,便是在公共图书馆环境建设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是公共图书馆特色建设的基本内容。在建设的过程中,不同的地区便要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地方便要有不同的特色,要注重多样化创造。在建设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建筑的外观内外及大小,还有相应的配置条件,都要因地制宜的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文化底蕴及文化气息。最后达到其建筑风格与当地的文化相统一,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文化意境。

3公共图书馆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

3.1 馆藏结构

公共图书馆顾名思义是,藏书的地方。藏书的建设就关系到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影响因素,便藏书的质量好坏与优劣,做为公共图书馆的一项基本工作,藏书建设是要必须重视的。技需藏书是在图书馆藏书建设中,必须要遵循的原则之一,在藏书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的更新除旧,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更要注重电子出版物与纸质文献的相互补充,在藏书的文献中,要充考虑到文献内容的实用性和健康性。在藏书建设中,还要考虑到应当多渠道,多方面的了解读者的需求,从而能更全面的收录各种书刊。

3.2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公共图书馆要具备其服务职能,而这种职能的体现便在图书馆藏书质量及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如何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则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了一个新的挑战。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责任心及身体因素,还要能其管理业务精通,并且知识底子要厚,乐于服务的同时,还要关于沟通。因此,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作为公共图书馆工作的核心之一,服务是首当其冲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性质便是要一心一意服务于读者,并不断的的提升自我的价值,这就要求其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将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认真敬业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要求,全心全意的服务于读者。

3.3 绿化装饰

在公共图书馆的环境建设中,一定不可缺少的是室内会有一些植物作为装饰,并且保持空气的清新。为了利于读者的读书要求,能让读者在安静的环境里收获知识,那么图书馆的阅览环境,要做到,安静优雅、通畅明亮、赏心悦目、富于文化气息的效果。所以在环境建设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所有材料,必须要符合生态要求,要对身体有利。而在装饰的过程中,对装饰材料的色彩也要有一定的讲究,进行科学的颜色搭配,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身心愉悦。将色彩与设备家具的放置进行合理的搭配,体现生态化,进而延伸为一种人文底蕴。

4结语

21世纪的今天,绿色已经不只是单纯地表示一种颜色,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成为—个广义的概念。绿色公共图书馆是指以绿色理念为指导,以传播绿色信息为途径,以绿色服务为宗旨的追求自然、健康、和谐的低耗能、无污染的公共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廖金维.新世纪高校图书馆环境建设要素解读[J].重庆图情研究,2006(1).

[2] 黄华.高校图书馆环境建设会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5).

篇6

关键词:工程经济分析;公路建设;重要作用;特点

中图分类号:U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工程经济分析的特点

(一)影响因素多,立体性强

1.工程经济分析是工程技术、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渗透并在它们边缘上发展起来的结合体。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对一项工作进行经济分析,不仅要考虑工程的技术特性。还要全面地、辨证地考虑经济因素和其他影响因素,尤其是人的因素。

2.工程经济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工程建设的决策、设计、竣工验收、运营管理等整个寿命周期的全过程,在建设的各个阶段通过技术经济分析论评选出最优方案,达到技术工作经济化的目的,所以说,工程经济分析具有立体性。

(二)实用性

工程经济主要研究工程建设领域中技术工作的经济问题及处理这些经济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工程经济中的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三)定量性

工程经济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经济分析的根本要求,是对项目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活动提出明确的数撼观念,进行价值判断。一切工艺技术方案、工程方案、环境方案的优劣都应尽可能通过计算指标将隐含的经济价值揭示出来,对于实在无法量化的经济要素辅以定性说明。

(四)比较性

工程经济研究的不是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也不是经济原理的追寻和探索,而是在现有技术条件的基础上,运用已知的较成熟的经济原理对工程建设各阶段进行多方案比较,从中选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最佳方案。

(五)预测性

工程经济分析是在一项工程活动之前进行的,具有预测性。它通过多种科学手段对将要发生的工程活动进行预测,力图达到与实际的最大接近,但并不完全等于实际,所以在经济分析中还要进行不确定性分析,找到敏感性因素和风险较大因素,分析其发生的概率和变化范同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分析效果的改变,以更好地把握实际活动。

二、工程经济分析的内容

工程经济分析分为微观经济分析(或称财务评价)、宏观经济分析(或称国民经济评价)和不确定分析。

(一)微观经济分析

微观经济分析,即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现行价格。分析、测算项目的效益和费用,从项目的财务角度考察项目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财务状况,对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进行评价。其主要作用在于衡量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

(二)宏观经济济分析

宏观经济分析,即是将拟建项目置于国民经济大系统之中,按照资金合理配置的原则,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分析项目的国民经济特征,揭示项目的社会经济本质。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角度考虑,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以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宏观经济分析是项目经济分析的核心。

(三)不确定分析

不确定分析是研究各种经济参数发生变化时,经济分析结果的变化情况和变化范围,估计经济分析结果所面临的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风险分析的资料和结果,以避免投资决策失误。不确定分析是工程经济分析中的重要内容。

三、公路工程项目经济分析的特点和研究内容

公路工程项目属公共事业投资项目,与一般工程项目不同。公路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有其自身的特点,表现在公路工程项目效益分布广泛,定量计算比较困难,项目使用期限长,这期间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变化较大。这种情况使公路工程项目评价中的效益和费用计算非常困难,也使公路工程项目经济评价变得复杂和困难。因此,有必要系统地分析公路工程项目经济评价过程,建立统一的评价模式。公路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是从经济角度来考察项目的合理性,其实质是通过确定预测公路项目建成后将获得的效益及付出的代价,选择合适的价格计算效益和费用的大小,用评价指标判断项目或方案的优劣。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费用效益分析

公路工程项目的费用是指项目建设及使用期间的各项投入,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费用、项目使用后的维护费用和大修费用。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是指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和使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实际成果和利益,包括产品、劳务及影响等。公路工程项目属于公共事业项目,为整个社会提供运输服务,其经济效益包括的范围广泛,遍及项目影响到的所有区域,这给确定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带来了困难。确定公路项目经济效益的方法是采用“有”“无”对比法,即将有公路项目和无公路项目时的各种费用及利益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出有项目时的经济效益。

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可以划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指项目为道路的使用者带来的效益,包括以下三方面:

1.营运费用节约效益。由于项目投人后引起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给道路使用者带来的各项营运费用的降低额。

2.时间费用节约效益。项目使用后,由于道路条件、交通条件的改善,缩短了车辆的行驶时间而带来的效益。

3.事故费用节约效益。项目使用后,改善了道路条件、交通条件,使交通事故减少,和无项目情况相比,由于交通事故减少而避免的损失即为事故费用节约效益。

间接经济效益是指公路项目对沿线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主要包括生产运输合理化效益,工业发展效益,资源开发效益,流通经济合理化效益,市场区域扩大效益,分散城市人口效益。

(二)价格分析

价格是影响项目经济评价的重要因素,是衡量项目的费用和效益大小的尺度。在项目经济评价中,选择合理的价格体系是作出正确经济评价的前提。在公路工程项目经济评价中,需要对一些资源的实际 价格进行调整。调整的方法是采用影子价格,即对公路项目耗用的资源中,价格偏离价值严重的资源价格进行修正。

(三)经济评价指标

在公路工程项目经济评价中,一般采用以下四个评价指标:经济净现值指标、经济内部收益率指标、经济净现值率指标和投资回收期指标。

四、公路工程经济评价常用方法

公路工程项目与一般的工程项目有相同的地方:都需要通过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等严格的审批程序,批准后消耗一定的建筑材料形成固定建筑物。公路工程在经济性分析时,许多国家基本上还是借鉴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我国对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分析起步较晚,在公路工程的建设中,经济评价主要是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技术经济论证方法。

五、工程经济分析的意义

时代的发展,使我国公路建设出现了新的特点,建设规模扩大了,投资增加了;公路建设项目作为一项高投入、高产出、高科技的大型建设项目,对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福利等方面影响巨大。因此,要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此进行经济分析,把有限的资源用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建设项目,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提高投资效益。

六、结语

综上所述,公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工程经济进行分析。对公路工程经济分析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风险的发生,从而提高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的核心内容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公路工程建设施工中一定要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思哲.论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J].现代商贸工业,2009(10).

[2]冯黎娜,王建伟.浅谈工程经济分析在公路建设中的重要意义[J].河南建材,2011(03).

[3]肖秋生,任福田,叶彬.公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方法的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1995(S1).

篇7

关键词:景观工程;问题;改进措施

1. 景观施工存在的问题

(1)设计与施工脱节。

景观设计质量控制和施工现场设计指导与服务是景观工程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一方面,设计方实践经验不足,在设计与实际施工技术的结合上做得不够,或未能很好地熟悉现场情况,闭门造车;另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与设计方沟通不够,施工方对图纸理解不足,设计方缺少现场指导与服务,无法实现优秀设计的设计意图。这势必造成设计与施工的脱节,影响到景观效果的实现。

(2)景观施工重视程度不高,随意性大。

建筑工程由于规范限制和监督严格,基本是严格按图施工,但景观工程规范限制较少,结构危险性较低,景观效果与意境的表达,更多与审美主观相关联,而且二维的施工图纸已经很难全面反映设计景观的实景效果。由于景观评价的主观性使得施工单位往往不太重视项目品质的提升,加之我们国家施工单位的整体水平本身不高,造成景观施工的随意性较大,质量控制不到位。

(3)施工过程中衔接协调不到位。

景观施工通常是在建筑、市政道路、管线等收尾时进行,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协调工作,以便与其他施工项目有效衔接,在这方面,景观施工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此外,景观项目本身涉及的地域范围大、工种多,内部协调与质量、工期、效益控制也很繁杂,如果在设计和施工中,各类因素未能在现场妥善协调,而是施工单位机械的按图施工,最终的景观效果常会偏离设计师和甲方的预期,而不尽如人意。

2. 改进措施

为保证景观工程的效果符合预期,实现塑造优美的景观环境,针对景观施工所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施工水准,提升景观环境品质,实现景观空间的设计意图,为城乡景观特色的构建做出贡献。

(1)选择优质的设计单位。

选择具有良好资质、经验以及服务的设计单位是保障实现构建优美景观环境的前提。景观工程往往涉及的地域范围大、专业多、工种杂,如绿化种植、土建建筑、小品设施、水景雕塑、景观照明、给水排水、指示系统、户外家具、灯光音响等。因此设计单位应具有优秀的设计创意能力、丰富的景观设计经验和现场处理能力,以保证具有良好的对景观整体效果的把控能力和对局部及细部设计的控制能力,并能做到对相关专业的整合与控制。

(2)选择优秀的施工单位。

选择具有良好资质与丰富经验的优秀的施工单位是构建优美景观环境的重要保证。合格的景观施工单位应具有较强的读图和理解能力,有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严格的管理控制能力,以及现场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景观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感觉和审美素养。 因此,选择合格的、优秀的景观施工单位,依靠其类似的经验、施工的技术力量、设计力量、管理理念及措施是施工品质的可靠保证。

(3)加强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沟通合作与现场服务。

①加强沟通合作,设置施工指导。加强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的沟通合作,形成稳定的协商机制,有助于保证设计意图的施工实现。在大型项目中,有条件的可以设置施工指导,作为设计与施工的纽带,以有效防止设计与施工脱节。借鉴其他行业及国外工程建设经验,设置施工指导能有效解决设计与施工脱节的问题。通常施工指导由设计与施工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在充分理解、消化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参与景观工程建设整个过程,对设计变更、现场调整和施工效果进行控制,保障景观施工实现最佳的设计效果。

②施工指导现场任务。

A:与施工单位沟通,准确传达设计意图。通常,设计单位与甲方的沟通、联系、汇报比较多,甲方对设计意图、设计效果了解较为全面。而设计单位仅仅通过设计交底与施工单位接触,把设计意图告知,这必然造成施工单位无法全面获得完整的设计信息,从而导致施工与设计脱节。而施工指导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施工前,把设计思想、设计目标、实际景观效果等信息,准确全面的传达给施工单位,成为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的桥梁。

B:完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指导应根据项目的基地情况、实际要求、项目特点,以及工作经验等,来调整和完善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以更客观的立场,保证其切合实际、符合要求、迎合效果,并具有可操作性。

C:各项工种建设效果的控制。在现场对景观工程各项工种的效果控制,远比在图纸上来得直观与可靠,特别是地形的塑造、山石的堆叠、绿化的种植等,更是需要在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微调,以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如地形在竖向设计图纸的控制下,施工指导在施工过程中,不断从多角度进行现场把控与微调,使其达到设计预期,构建具有丰富意境与层次的景观空间。绿化种植的控制则更为复杂与重要。在景观空间里绿化的比例通常最大,品种最多,加上植物是有生命的,每一株植物都不会一模一样,并随时间流逝不断生长变化。同时绿化种植还是一个重要的景观元素,参与到几乎所有的空间环境塑造中。因此,施工指导必须参与到植物的选定与质量的把控中,特别是对重要植物的选用,如树形、规格、分枝点、健康状况等,以保证植物造景的景观效果。

D:对整体及细节的效果控制。整体构成印象,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成功的景观工程来说,既需要整体效果的把握,也应该对每一个细节都仔细推敲。在现场,能对现实维度空间的感知和认识,较之计算机模拟出的三维效果要真实与敏感,从而实现现场调整带来的效果提升。对细节的把控还涉及到对材料样品品种、质感、颜色、大小等的确认,以及施工样板的审核,从而保证景观工程的品质。

(4)提升施工单位素质与管理控制水平。

好的景观的实现,设计好是前提,沟通好是途径,施工好是根本。而好的施工则需要好的施工单位,好的施工管理。提升员工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搞好工程项目管理是景观工程建设有品质的保证,也是施工单位效益有保障的途径。

①景观施工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需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编制工程进度计划,二是根据条件变化适时合理调整进度。在项目施工之前,须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的进度计划,包括工程总进度、月进度、周进度,以及每道工序的进度等,而且,编制工程进度还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并留有一定余地,以保证遇到突况不至于被动。此外,还一旦遇到情况变化,须立即有能力适时调整进度,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按时完成。

②景观施工质量控制。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控制是施工单位的管理核心,也是保证景观效果的根本。质量控制要做到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核心是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确保质量方针、目标的实施和实现,例如企业通过ISO 质量体系的认证,可以较好的保障质量管理的实施。此外,做到企业质量验收标准高于国家验收标准,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与景观项目的理想实现。提高施工质量,需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并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培养其严谨的工作作风与敬业精神;严格执行自检和抽检制度,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中。此外,还应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应用到工程中来,以提升景观工程的品质。

③景观施工成本控制。

在景观施工过程中,既要保证工程质量,符合工期要求,又要讲究成本控制。景观工程施工管理中要有成本意识,加强预算管理,进行施工项目成本预测,制定施工成本计划,做好经济技术分析,严格施工成本控制,对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机械等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节约环保、节能减排、回收利用等是控制成本重要的手段,也是社会提倡和鼓励的。

④景观施工安全控制。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包括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检查两个方面,并实行安全责任制,落实到责任人。在建立了安全管理体系之后,要适时进行安全检查、抽查,检查时必须仔细、认真、严格,及时发现隐患,随时补救。此外,还要确保安全设施投资到位,以预防为主,一旦出现问题及时补救,同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篇8

1产业链结构不合理

目前江西省公共就业服务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人才招聘、员工派遣、劳动保障事务等初级服务上,教育培训、就业指导、猎头服务、高级人才就业等更为开阔的中高端服务却非常薄弱。目前,江西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市场化服务与人力资源市场化服务相互混合糅杂,产业化的发展有所制约。公共就业服务部门提供的公共就业服务产品内容单一,专业化及市场化的程度并不高,整体上产业化发展不够。

2基础宣传缺失

江西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就业服务普及范围并不广泛,市场影响也不深远。在劳动力剩余严重的广大农村地区,就业主要依靠亲戚、邻居的介绍和帮携,较少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来寻求岗位。在大多乡镇存在着类似的情况,甚至在城市里亦不乏此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乡镇、农村这两个级别的投入资源较少,基础宣传严重缺失。在农村、乡镇很少能触及到公共就业服务的宣传资料或广告,在城市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宣传亦不见。

3管理体制僵化

江西省公共就业服务业的行业管理有着根深蒂固的旧体制思维,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给编制来吸引从业人员,依靠政府给资金来发展。这样的管理体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集团利益等弊端,对吸引社会投资有着排斥抵抗情绪,参与社会竞争的意识较为薄弱。再加上,人员流动不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以上种种都严重阻碍着江西省公共就业服务业的发展。

4信息化水平不高

首先,江西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只有一部分实现了网络化,就业服务信息建设残缺不全,数据孤岛现象严重,难以转化为共享的有效的信息,不能形成立体交叉四通八达的告诉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其次,江西省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站的就业服务信息过度集中于人才招聘服务领域,缺乏人才培训、人才测评、就业指导、公共政策等相关信息。最后,江西省人均受教育水平及生活水平不及发达地区,网络运用的普及率不高。实际上,在设置了触摸屏的人才市场,在开通的就业服务网站上,许多人没有能力运用这些简便又实用的途径。

二、江西省公共就业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1推进就业服务产业链发展建议

政府相关部门继续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产业链的发展,力图形成集初、中、高级服务项目为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公共就业服务业准入及监督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的机会,鼓励和引导外资、民营资本投资该领域,让公共就业服务领域内的人才招聘、人才培训、劳务派遣、人才测评、管理咨询等市场化服务部分参与市场竞争,实现从“管理控制”向“服务监督”职能的转变。

2加强基层宣传

绝大多数农民工缺乏从业的能力与素质,更缺乏信息了解的渠道、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信息传达的范围。因此,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基层宣传,让广大偏远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资源获取公共就业服务的信息(包括就业求职和就业培训等),是目前江西省公共就业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最为紧迫的要求。在城市、乡镇区域,应综合利用诸如电视、广播、报刊、户外公告栏、显示屏等方式拓宽宣传渠道,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公开系统,尽量消除信息的人为封锁或分割。在农村区域,设置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点,安排人员进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宣传,通过户外布告栏、短信群发、资料发放等途径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及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基础宣传。

3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