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09:23: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云计算的主流技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勘探开发云中心 海外业务 远程应用 主流软件 企业级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7-0219-01
1、云管理平台概况
从分析勘探开发研究院高性能计算业务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确定建设“勘探开发云管理平台”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集群、工作站、存储、网络、应用许可证”等计算机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统计分析,实现计算机资源的监控、应用、管理一体化。勘探开发云管理平台使用户无论在国内或国外,使用移动笔记本或者工作站等终端设备,都可通过国际互联网采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或者直接通过企业专线登入云管理平台。
2、平台架构分析
勘探开发云管理平台的建设目标如下:
(1)集成开发系统监控、系统告警工具,实现软件、硬件资源运行状态实时监控,提高系统运行维护效率和问题发现处理及时性;
(2)建立计算资源管理数据库,实现计算机资源静态资产信息和动态分配信息的分析管理;
(3)引进虚拟化技术,探索地震处理解释专业软件Web应用模式,支持勘探开发专业软件在海外的远程应用。
勘探开发云管理平台部署上由五台服务器分别提供可视化服务、网页服务、管理平台服务。为了保障每个远程会话的质量,可将多台可视化服务器做成负载均衡模式,每次发起新会话时,程序自动会根据当前可视化服务器的实时负载情况,优先选择负载较小的服务器承担新的会话。
管理平台的开发采用传统的B/S模式,多层架构体系(如图1所示)。客户端可通过普通PC浏览器、桌面应用程序或者其他设备应用程序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接入方式。开发平台采用IBM WebSphere Portal,后端由Oracle提供数据库服务。云管理平台从系统设计上分为被监控管理层、数据采集层、数据汇聚层、集成展现层四层。(如图1)
该云管理平台下一步将对以下内容做进一步的功能完善,比如:虚拟机资源的管理,包括虚拟机创建、维护和迁移;集成XCAT或者Ganglia集群监控和操作系统部署软件;机房制冷、用电等机房环境信息的监控;勘探开发项目管理;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资源库的维护;报表数据的产生等等。
3、结语
通过勘探云管理平台的建设,可以实现用户只要能上网就可随时随地使用及时更新和维护的主流软件并实现异构系统中的软件统一调度;应用人员可以进行异地协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浮动许可的应用,可以减少重复投资,合理规避海外政策风险;海外现场可远程享有高性能计算和海量数据存储服务。
勘探开发云管理平台是在研究院转型海外业务中,根据多年来积累的对勘探开发业务支持的经验以及大型国际油田服务公司的成功案例,结合海外业务的实际需求而开发的,该平台的建设是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支持海外业务转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软件委员会,研究院勘探开发主流应用软件体系框架和发展建议[R].2011.10.
[2]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开发专业计算机软硬件建设成果和经验[R].2011.4.
[3] 王京,浅谈海外数字油田与勘探开发一体化集成系统建设[OL].2006.4.
[4]中国石油新闻中心,发挥科技引领力提升信息化保障力[OL].2010.10..cn/system/2010/10/15/001309204.shtml.
[5]陈强等,中国石油行业二次创业的数字油田战略[OL].2000.10.4.cn.
不是PC而是云端设备
首先,我将从产业的角度和企业的角度来讲述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给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带来什么机遇。
PC产业不能摆脱“中国制造”。我接触电子信息产业26年,接触这个产业越多,我就越感到,PC产业不能摆脱“中国制造”的束缚,不可能变成“中国创造”的产业。
PC机时代大概始于1981年IBM推出PC。现在,在Wintel架构的垄断之下,任何创新都不太有意义:不管产品的性价比如何,这个垄断使得你没有创新的空间和应用的空间。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PC制造国,但PC产业附加值低,国产化率很低。分析一个3000元左右的笔记本电脑大概的成本构成:英特尔的芯片和Windows预装操作系统占39%;硬件等零部件占9%;光驱和无线网卡占13%;液晶屏占13%;线路板和外壳占17%;而国内主要做的组装生产占9%。这就是现状。在PC产业,我们不得不承认主观上要打破“中国制造”的框子跳出来很难。
PC产业转型困难,那是不是我们就没有希望,电子信息产业是不是还有机会呢?云计算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在PC时代,信息设备终端基本上都是PC。云计算的到来宣告了PC时代的终结,现在进入了后PC时代。云端设备将取代PC。
云端设备多样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瘦客户机、PC都可以是云端设备。云端设备不是PC的延续,而是新一代信息设备。云端设备和PC的差别主要在12个方面:一、PC属于计算机领域,云端设备是跨领域的――横跨内容服务、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等四个甚至更多的领域;二、体系架构,PC处理器主要是英特尔、AMD,云终端时代,ARM兴起,中国龙芯也出现,而操作系统上的选择也很多,如Linux(安卓、WebOS、沃Phone),iOS,Windows;三、应用方式,过去是本地应用,现在是云服务;四、操作方式,过去是鼠标、键盘控制,现在是手指或笔+触摸屏、语音、键盘等方式;五、商业模式,过去是销售硬件、软件,现在是用内容来收钱或广告收费;六、设备种类,过去是单一的PC,现在多种设备并存,满足不同需求;七、软件来源,过去是软件公司提供软件,现在是软件公司和独立开发者共同提供软件;八、数据存储地,过去数据存储在本机,现在存储在云上;九、处理能力,过去PC具备高处理能力,现在云端设备处理能力较低,主要用于展示信息和实现交互;十、用户体验,过去PC复杂、难用,现在云端设备友好、易用;十一、设备用量,过去一人主要用一个,现在一人使用多个,依托云实现多个设备的信息同步;十二、移动支持,过去不移动或移动不大方便,现在移动方便,随时随地可用。
云端设备的发展势头不可阻挡。摩根士丹利预计在2012年,全球智能手机的销量会超过PC(包括桌面电脑和笔记本电脑),而数据显示,引领云端设备的iOS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IT历史上浏览器、imodeL等新技术的发展速度。
中国有什么机遇从低附加值的“中国制造”要走向“中国创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应用模式和市场格局,提供了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机遇,因为一切都是服务,软件是服务,数据中心是服务,物联网也可以成为服务。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关心的是服务的性价比,而不关心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是什么,比如数据中心提供服务,用户不太关心用的是不是英特尔CPU,或者是不是Windows操作系统。国产的CPU和操作系统,国产的软件和其他的硬件,就有融入的机会。
中国已经是或者将是云端设备最大的市场,加上中国拥有世界最多的人才资源和最大的制造业规模,我们完全可以形成一个有自主核心技术,有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产业――云端设备产业。云端设备摆脱了Wintel架构的垄断,可全部或大部分采用中国自主核心技术,达到高国产化率。
CPU+OS是信息设备的核心技术。将主要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对PC而言,依次是与Wintel兼容性、性价比、功耗,而对云端设备而言,则是功耗、性价比,并无与Wintel兼容的要求。云端设备的CPU,低功耗比高主频更重要,这使ARM、MIPS等非英特尔架构更有利,龙芯等国产CPU就有公平竞争的机会。云端设备的OS,不需与Windows兼容,这使Linux平台更有竞争力,因为其成本低、开放性好,容易定制,因此,中国自主开发或基于开源软件的OS就有推广应用的机会。
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规模为7.8万亿元,但这个产业大而不强,属于低附加值、低利润产业(利润率仅为3.6%)。当前对节能减排、绿色IT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扩大产业规模已面临瓶颈。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国家将大力发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抓住云端设备兴起的机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中国创造”可以比“中国制造”取得大得多的效益。
为破坏性创新正名
近年来,中国通信领域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一批企业迅速崛起,成长为新兴跨国公司;在中国通信市场上,外国公司的垄断已被打破,国产化比率大大提高;大批低价“山寨机”涌现,促进了中国移动通信的普及。
对山寨产品应区分知识产权,而不应全盘否认或全盘肯定。对于创新的产品应给以鼓励。应帮助广大中小企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联合起来应对知识产权诉讼,努力创建自主品牌,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山寨产品的地位和改善形象。
中国通信领域的这种变化不是由于出现了某种原始创新,或出现了更高档的产品,而是由于中国广大企业推出了性价比更好的产品,破坏了既有的市场格局――这种破坏也是创新。
采取这种破坏性创新模式,中国企业逐步地从生产低端产品发展到生产高端产品,从国内市场发展到国外市场,从产业下游发展到产业上游。对此种模式,应总结经验,扬长避短,推广到其他领域。
创新根据其技术内涵,一般分成“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类。创新根据其对市场格局或商业模式的影响,往往可分成“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二类。“破坏性创新”可以是市场破坏性创新或商业模式破坏性创新。市场上的主流厂商或垄断者为维护其既得利益,往往推行“维持性创新”;而市场上的非主流厂商或新进入者为了争夺市场,往往采取“破坏性创新”。许多事实表明,非主流厂商的“破坏性创新”可以与主流厂商的“维持性创新”竞争并取胜,华为、中兴等就是例子。
无论是“破坏性产品”还是“破坏性方法”,二者的效果都是使非主流厂商能推出比现有主流厂商的产品更便宜、更简单,甚至更有效的替代品,从而破坏既有市场或产生新市场。替代品的特征是:更便宜,它直接锁定低端用户或者产生新的用户群体。开始时,它不会侵犯现有的主流市场,恰恰相反,从低端市场进入能够避开高端市场的激烈竞争,从而成长壮大,并吸引用户脱离主流市场,进入新的市场。更简单,它可能没有主流厂商产品那么多的功能,但使用更简单,从而使用户群体迅速扩大,而用户的增加又使产品的价格更加低廉,形成良性循环。更有效,虽然它的总体性能上不如主流厂商产品,但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主流厂商产品更有效,从而为用户创造一定的新价值。
云端设备特别适合中国企业实行“破坏性创新”。这一领域以iPhone、iPad等为代表的主流产品主要针对高端用户,还存在着广大低端用户,为实行“破坏性创新”提供了极大的市场空间。目前,这一领域破坏性创新取得成功的条件也已基本具备或即将具备:奉行“维持性创新”的主流公司产品的技术性能已超过了一般用户的需求;奉行“破坏性创新”的非主流公司的产品的技术性能也已接近或基本满足了一般用户的需求;非主流公司实现“破坏性创新”的产品已能或即将得到一般用户的认可,可望取得较大市场份额。
云计算已成为IT业界公认的核心科技和发展方向。
Gartner将云计算列为2011年10大战略科技之首,认为云计算将在2〜5年内成为市场主流。而美国IDG也预测,到2013年,云计算将发展成为一个440亿美元的全球大市场,中国云计算产业链规模可达750亿元;而作为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的有效结合,移动云计算产业也将达到千亿级规模。
巨头逐鹿移动云
“云的魔力将改写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真正腾飞将更多地基于云的应用,当终端、应用、平台、技术及网络速度提升之后,将有更多具有魔力的应用和内容出现,世界IT产业格局将彻底改变,迎来‘移动云计算’新盛宴。”在2011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谷歌全球副总裁刘允非常看好移动云计算。
正如刘允所言,包括微软、谷歌及中国移动等在内的业界巨头正纷纷转向云计算,而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结合也是被几乎所有人看好的“未来方向”。
6月6日,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苹果CEO乔布斯把苹果带到了“云端”,了手机在线云存储服务“iCloud”,该解决方案可让iPhone或iPad 如PC一样轻松处理电子邮件、记事本项目、相片等,用户所做的一切都会自动更新至iPad、iPhone等苹果终端设备。
作为云计算的先行者,谷歌在2010年底推出了包括整合移动搜索、语音搜索、定点搜索及手机地图、Android上的谷歌街景等基于移动终端和云计算的新应用。
微软也推出了“LiveMesh”,将智能手机、Xbox、PC,甚至使用Mac系统的苹果电脑等终端整合在一起,通过互联网进行相互连接,让用户的不同设备和网络内容同步,并将数据存储在“云”中。而全新的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也是主打云概念。
此外,RIM公司面向众多商业用户提供的黑莓企业应用服务器方案,也是具有云计算特征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该方案将企业应用、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连接在一起,让用户通过黑莓终端远程接入服务器访问自己的邮件账户,在线访问邮件、日历,查看附件和地址本、书写文档等。
而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正在加入移动云计算的竞争。中国移动联合中科院推出了“大云计划”,中国电信了“星云计划”;而手机厂商宇龙酷派也推出了“酷云计划”,成为国内首个手机云计算服务平台。移动云计算时代正在到来。
IT时代的新高峰
腾讯公司董事局主席马化腾曾说过:“云计算的价值在于利用公共网络设施,将计算能力、海量信息、数据存储与带宽资源像水和电一样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像使用水电一样租用信息化,而移动云计算将使信息‘更会飞’。”
最近几年,GSM、WaveLAN、Wi-Fi等移动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商业化,以及无线终端设备的发展,为实现更高端的移动应用做好了充分的基础准备。
另一方面,由于用户需求的多样性,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服务器资源做支撑。而在云计算平台的支持下,中小企业开发人员从大型服务商如谷歌、微软和中国电信等提供的公共云中就可以获取必要的计算资源。从运营角度来说,这也节省了中小企业的软硬件搭建成本和维护成本,可以让它们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开发和服务上。
而对于终端来说,云储存、云应用不需要过多消耗终端的计算能力,终端制造商、运营商只需要协调需求与搭配应用,用户也可以方便地获得需要的应用。
到目前为止,发展移动互联网的三大“金刚”已经具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提供了理想的终端;移动多媒体和应用提供了用户迫切需要的内容;而云计算提供了支持内容生产和展示的技术平台――移动互联网终于可以站在云端之上。
目前,国内一些主流OA、CRM及ERP等领域的企业正在积极利用云计算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的组合,使无线办公、移动管理、无线电子商务成为主流应用,而这也将成为未来利润新增长点。
挑战与风险尚存
当然,作为新兴技术,移动云计算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短板,需要IT厂商改进和突破,并向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转变。
首先,业内对云计算的一大担忧就是安全问题。随着企业业务拓展到手机等移动终端,移动云计算的安全问题也将日益凸显。云计算基础架构具有多租户的特性,厂商们目前还无法确保A用户数据与B用户数据实现物理分隔,而数据在无线传输中也存着被截取、破译的可能。
其次,无线商务应用的商业模式还不清晰。作为移动云计算之下最有“钱景”的应用,支持其业务的运行模式、信用体系、支付体系等细节仍缺乏标准和规范。
此外,在云计算中,数据的归属权、管理权也是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话题。
“借用云计算领域的主流看法,这个过程就是云计算开源战场的上半场。而随着云计算成为ICT转型的重要技术支撑,云计算开源也进入了下半场。”中国联通云数据有限公司云计算与大数据研发部副总经理房秉毅表示。
开源催生新发展
近日,工信部印发《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指出“十二五”末期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已达1500亿元,并提出到2019年产业规模要达到4300亿元。在2017全球云计算开源大会上,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巡视员李颖深入解读《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并指出:“在云计算领域,开源技术日益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已经逐渐成为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导向。”
2016年,我国云计算市场稳步发展,随着企业对于云计算的接受程度显著提高,开源在云建设,特别是企业私有云建设中的应用比例显著提升。日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云计算开源发展调查报告(2017)》,数据显示,如今超过八成的企业会选择开源软件部署私有云。
开放是开源创新加速的源头,越来越多地受到企业的重视,而开源技术与云计算的结合,为云计算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逐步改变云计算市场格局。在国内,互联网公司如腾讯、阿里、携程、京东都在云计算领域应用了开源软件,并且获得了较好的效果。通信设备制造商如华为等,其云计算产品也采用了大量的开源软件,并且成立了开源软件研究所聚焦开源软件研发工作。这些公司除了使用_源软件外,还深度参与Openstack等众多开源云计算项目,将研发成果回馈到开源社区,中国开源云市场迎来繁荣时机。从2015年开始,以Docker为代表的容器技术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微软、IBM等IT巨头纷纷向其寻求战略合作,大多数的主流云厂商已经宣布提供对Docker及其生态系统的支持,也给云计算市场特别是PaaS市场带来新的变革力量。
关注安全与技术成熟度
云计算降低了用户和企业信息化应用的门槛,而开源软件给了国内云计算产业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机会。开源技术不仅给国内云计算厂商接触、了解和使用国际先进的云计算技术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同时推动国内更多企业在国际主流开源社区中发挥作用。
“国内云计算企业已经逐步从过去的实践者成为现在的贡献者。”李颖表示,“但是,我国云计算开源领域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产业力量在开源社区总体处于跟随状态,缺少治理和运营开源技术的经验和能力,较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我们无法断言未来开源软件会成为企业云计算应用的首选,但其在商业模式、技术发展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在不断证明开源软件已经具备甚至超越商用软件的能力,并且因其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而更加健康可持续。
企业在上“云”、用“云”的过程中,对于开源技术的考虑越来越多。对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云计算开源产业联盟理事长余晓晖表示,在云计算不断深入更多行业的背景下,企业用户对开源云计算的关注点集中在安全性与技术成熟度上,特别是对于像金融这样的重要行业,安全性几乎成为决定其应用开源技术的决定性因素。此外,合规性、适用性等也是企业考虑的主要因素。
运营商独具优势
市场的需求和行业演变推动云计算在企业市场中不断走向纵深,企业对于云计算开源技术的慎重考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市场发展的落点。在开源发展的上半场,运营商在全球互联网厂商、云服务商的面前并没有显现出决定性的优势,但是进入注重应用、与行业信息化相结合的下半场,能否成为云计算以及开源领域的重要玩家,运营商必须把握这一关键节点。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来临,电信运营商将从传统资源交付的提供者向业务的提供者转变。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云计算显然为运营商的转型和新业务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机会。”房秉毅表示。
开源软件给了运营商发展云计算的抓手,但也意味着运营商未来在IT上需要有更多的积累。“作为ICT转型的主力成员,运营商在推动企业云计算市场、应用云计算开源技术方面独具优势。”房秉毅认为。首先作为基础电信运营商,拥有全国以及直通海外的一个网络,云和网的结合就是运营商一个很大的优势。其次是属地化优势,运营商在行业市场,特别是政企市场具备深厚基础,随着运营商通过云服务来加强更深的服务能力时,这些资源和本地化服务的两大属地化优势就表现出来。
以开源构成云架构核心
目前在中国,以OpenStack为代表的开源市场正在加速增长,包括电信运营商、金融、政府等重点行业都得益于开源的优势。作为开源的云计算管理平台项目,OpenStack支持几乎所有类型的云环境,覆盖了网络、虚拟化、操作系统、服务器等各个方面。据房秉毅介绍,中国联通在2010年开始进行云计算实践,就迅速选用了OpenStack架构作为旗下云计算“沃云”的核心架构。目前,中国联通沃云的开源组件主要包括两大类:一个是OpenStack本身的核心组件,一个是满足整个平台包括可靠性,性能优化加速的组件。
云计算是2008年IT业界最流行的词汇,也无可争议地位列我们评出的2008年10大IT技术之首。事实上,云计算的兴起有点突然,一年前云计算还只有很少的几个专家听说,而如今,哪个厂商的产品如果不能和云计算挂上点关系,其市场战略似乎值得重新评估一下。然而,尽管现在不少厂商、咨询顾问言必称云计算,但是能把云计算说清楚的却很少,甚至时至今日,对什么叫云计算也是各有各的说法。
从某种程度上说,关于云计算之所以众所纷纭,与主流的大厂商,包括IBM、Google、Amazon、SalesForce.省略是最有代表性的供应商)、把开发平台作为一种服务(如微软云操作系统Azure)。如果要细分的话,还有管理服务、外包服务等也被一些厂商归为云计算之列。
在上述三种云计算的主要形式中,基础设施服务被用户接受得比较容易,这一方面与IBM在这方面的大力推广有关,而另有部分原因在于它与我们以前常说的公用计算(也称网格计算)非常相似,以至于今天也有人把公用计算列为云计算的一种。然而,不论是云计算还是公用计算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即要像用水和用电一样使用计算服务(这也是描述公用计算特征的一句话),因此,即使两个概念可能有所区别,那也一定是殊途同归。特别是在中国,由于公用计算到目前为止真正成功的项目并不多,如果云计算成为主流,供应商们自然会聚集在云计算这杆大旗下,因此公用计算很有可能最终会被云计算取而代之。而在国外,已有人把公用计算也列入到云计算之中。
在几种云计算服务中,除了SaaS已经是一种相对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外(SalesForce.省略的Force.省略上开发应用程序的方式截然不同,使用某厂商的编程模型开发的应用程序要迁移到另一厂商的平台上也并非易事。因此,用户一旦选定某厂商的服务很有可能被该厂商锁定,这是用户非常不愿意看到的。
事实上,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云计算面临的挑战还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2008年的概念推广,以及厂商一年的技术储备,特别是虚拟化、SOA的日趋成熟,今年会有更多的云计算服务形式和解决方案推出,相应地也会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出现,相信云计算之路将会越走越实。(文/邹大斌)
影响力指数:9
创新力指数:8
服务器运维工程师需要负责客户产品的应急、售后,解答客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帮助客户排除故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服务器运维工程师工作岗位职责,欢迎查阅。
01
职责:
1、 负责服务器VPC网络的规划、可用性维护,以及混合云环境下的VPN网络的配置;
2、 负责本地服务器上架、本地服务器资源和云服务器资源的管理,负责备份策略的制定及执行。有zstack和云服务商(阿里云、腾讯云等)的使用经验优先;
3、 负责服务器的脚本管理、基础监控、磁盘管理、容量规划、应急响应等;
4、负责Linux环境下常用软件的搭建和维护,比如时钟、DNS、SLB、TOMCAT、JENKINS等。
5、 探索、研究自动化运维技术方向,有编程兴趣者优先(可培养)。
任职要求:
1、3-5年运维从业经验,熟悉常见的自动化配置管理工具,100台以上服务器运维经验者优先;
2、精通Linux系统基本操作及配置,熟悉至少一款主流Linux服务器发行版。有红帽认证者优先;
3、熟悉zabbix,falcon等主流监控系统的部署和配置;
4、熟悉shell和python,可以独立完成常用的脚本编写;
5、熟悉Tomcat、Nginx、DNS、时钟、JENKINS等常见软件的配置、以及常见问题处理方法;
6、 熟悉网络基础知识、熟悉TCP/IP的工作原理,会配交换机或路由器,能熟练的对网络情况进行分析
7、具有团队合作意识、良好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亲和力、良好组织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02
职责:
1、负责公司客户站点的上线与维护,能够与国外机房进行有效沟通;
2、负责linux和windows下大型网络服务的部署与维护;
3、负责各个系统网站的规划,对服务器构架进行优化和改进;
4、负责服务器系统的日常维护、数据库备份,服务监控和常规系统健康检查、突发事故处理;
5、编写相关系统环境部署文档和培训文档;
6、对服务器及安全故障能够及时有效地响应并解决。
任职资格:
1、5年以上web服务器的管理维护经验;
2、熟练掌握Linux系统的操作和维护,具有一定的Shell等脚本编程能力,熟悉常用开源项目;
3、精通Apache, Nginx和Tomcat等主流 Web 服务器配置,熟练使用各种网络维护相关的指令与熟练使用服务器管理分析工具,能独立配置与维护管理;
4、精通数据库服务器的维护和优化,包括:备份恢复,数据库调优,数据迁移,异地同步,安全防护,熟悉使用相关操作的指令;
5、熟悉通过LVS/Keepalived/Hearbeat等技术实现负载均衡;
6、精通Cacti/nagios/Zabbix等至少一种开源的服务器监控方案。
7、具备良好跨部门沟通协调能力,自我学习能力。
03
职责:
1. 负责App、公众号服务平台的服务器日常运维,包括:App产品后台、应用系统、数据库、操作系统的部署、迁移,及运行异常状况排除;
2. 新产品/服务、功能模块的部署上线,日常运维状况监控、优化工作;
3. 执行服务器系统的例行检查测试,并分析运行数据,提供系统使用、维护的建议;
4. 配合产品研发部门,参与整体系统的架构规划、性能优化。
任职说明:
计算机相关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
熟练使用Linux/windows等常见操作系统,熟悉zabbix、nagios、cacti等开源监控工具,熟练使用shell、python其中一种脚本语言,熟悉虚拟化技术xen、kvm;
熟悉JAVA环境及nginx、tomcat、jboss、redis、memcached等常见常见应用服务,熟悉MySql及Oracle数据库的安装、配置、灾备等;
熟悉各种云架构服务(例如阿里云、腾讯云、AWS等云部署环境)
04
1、对服务器进行日常维护,确保各项服务连续正常运行。
2、负责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基础平台的技术维护和问题处理 ;
3、负责执行大客户服务项目的定制化服务配置和硬件安装等处理工作;
4、了解操作系统安装与配置;
5、具备一定的网络相关故障解决能力;
6、熟悉主流厂商PC服务器硬件安装与配置;
7、Windows、Linux、VMware等日常管理、维护;
8、负责服务器异常或故障的受理、跟踪、解决以及统计分析;
05
职责:
1、负责公司各生产服务器、测试系统服务器系统部署及日常运维;
2、负责公司虚拟化平台及云平台专用网络,数据库,云存储等日常运维工作;
3、使用主流监控软件,监控生产/测试系统的硬件、系统、网络、数据库运行情况,分析并排除相关故障;
4、制定生产、测试系统的运维规范及流程并进行优化,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5、建立和完善大规模分布式集群的运维工具,提升运维效率和质量,协助公司的日常IT事务。
任职要求:
1、 精通TCP/IP、HTTP/https,DNS,VPN等协议,具备较好的网络知识及运维能力;
2、熟悉LinuxServer的运维,熟悉shell/Python中的至少一种主流脚本语言;
3、精通WindowsServer的运维,擅长分析系统日志,及时发现系统问题并处理;
很明显,随着云计算的落地、大数据的普及,全球对于开源软件的需求出现井喷状态,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借助包括云计算和大数据在内的互联网技术转型升级。
云计算的开源力量
自2006年首次提出云计算概念至今十年以来,云服务已经呈现了行业化和大客户化的趋势,云计算技术也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更多的行业客户和大型企业开始采用开源云架构去全面拥抱云计算。这不仅表现在各种开源软件推陈出新,比如每半年推出一个新版本的OpenStack框架,不断更新的Messos、Docker等,还表现在众多企业参与到开源云的推广之中,其中既有IT厂商,同时也不乏电信、金融这些传统企业。云计算正携手开源走向主流市场,云计算的大时代已经到来。
OpenStack是当下最火的开源云计算管理平台项目。OpenStack支持几乎所有类型的云环境,是旨在为公有和私有云的建设与管理提供软件的开源项目,其任务是简化云部署,增强可扩展性。
同时,作为开源云技术的事实标准,OpenStack经过6年的发展获得了爆发式增长,成为全球仅次于Linux的第二大开源社区,并迅速进入主流市场:超过585家企业,接近4万人通过各种方式支持这个超过2000万行的开源项目,世界100强企业中50%的企业均采用了OpenStack。
以OpenStack为基石,EasyStack致力于构建新一代的开源商业模式――以开源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和服务型企业,以满足企业客户场景化需求和开源社区技术发展之间的协同和进化。EasyStack创始人兼CEO陈喜伦表示:“这种新一代开源商业模式意味着,EasyStack不仅可以按照国际规则参与开源社区,通过代码贡献把握和影响OpenStack社区方向,又能基于客户需求将OpenStack产品化,降低企业级客户采用OpenStack的门槛,还可以将实践中积累客户需求反馈社区,推动社区良性发展。”
挖掘大数据金矿
据Global Cloud Index预计,截止到2020年互联设备数量将达到500亿,众多爆发式增长的设备预计在2017年便会产生高达7.7 ZB的互联网数据。在这个大背景下,各个机构都积累了足够多的数据,从而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产生指导实践的见解也成为了企业提高竞争力的迫切需求。在这个需求刺激下,开源大数据技术生态圈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收集到处理,一直到数据可视化和储存,各种开源技术框架林立。
关键词:云存储;云存储服务提供商;隐私权
中图分类号:G250.7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本文主要分析云存储服的基本特点及云存储服务提供商所涉的侵犯著作权及隐私权问题;从当前个人数据隐私权侵权风险,国内外对互联网个人数据隐私权的立法保护及不足等方面分析云存储服务提供商的隐私权侵权行为,提出提升个人信息保护的战略位置,加快完善个人隐私保护的立法,加强对个人云存储隐私权的技术保护等优化措施。
1、云存储概述
云存储的概念与云计算类似,它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系统。云存储服务按服务对象,可分为后端面向企业的云存储服务和前端面向用户的云存储服务〔1〕。
过去几年,国内外公司纷纷抢滩云存储服务市场,云存储服务提供商如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国外主流云存储服务提供商包括Amazon、Google、IBM、Dropbox、Evernote等;国内主流云存储服务提供商包括网易、腾讯、金山、百度、新浪、酷盘、115、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国内主流云存储服务提供商经过短短两三年的发展,用户数基本达到数千万甚至亿级。
2、云存储特点
云存储系统的结构模型基本由存储层、基础管理层、应用接口层、访问层四层构成〔2〕。
图1-2
存储层是云存储最基础的部分,主要负责存储用户文件信息。存储设备模式多样,包括FC光纤通道存储设备、NAS和 iSCSI等IP存储设备、 SCSI或SAS等 DAS存储设备。云存储中的存储设备往往数量庞大且分布多不同地域,彼此之间通过广域网、互联网或者 FC光纤通道网络连接在一起。
基础管理层是云存储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云存储中最难以实现的部分。基础管理层通过集群、分布式文件系统和网格计算等技术,实现云存储中多个存储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使多个的存储设备可以对外提供同一种服务,并提供更好的数据访问性能。
应用接口层是云存储最灵活多变的部分。不同的云存储运营单位可以根据实际业务类型,开发不同的应用服务接口,提供不同的应用服务。比如视频监控应用平台、IPTV和视频点播应用平台、网络硬盘引用平台,远程数据备份应用平台等。
任何一个授权用户都可以通过标准的公用应用接口来登录云存储系统,享受云存储服务。云存储运营单位不同,云存储提供的访问类型和访问手段也不同。访问层主要为用户提供包括文件管理、文件同步、备份功能、分享功能、私密空间、媒体筛选、通讯录、拍照上传、Office插件、文件转码、收藏夹、任务中心等。
3、云存储隐私权问题及建议
在云存储的存储层,保存了视频、图片、音乐、各类文本等海量用户数据。以百度云为例,截至2013年6月,百度云的用户数突破7000万,每日平均新增用户20万,日活跃用户200万,每日上传下载的文件数以PB级计算。数据就是可挖掘的金矿,用户数据可能面临来自云存储服务商及网络黑客等方面的威胁。
3.1云存储隐私权问题
3.1.1云存储技术存在的隐患
云存储采用的是一种分散性的数据存储方模式。来自世界各地的计算机用户通过各自的服务终端进行交流以及信息使用,而用户所提交的个人数据信息则将被分散存储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云存储服务器中。以亚马逊为例,AWS 已经为全球190个国家及地区内成百上千家企业提供支持。亚马逊的数据中心位于美国、欧洲、巴西、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家。云存储涉及多方主体,并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某一云系统可能会成为处于同一服务器上另一系统主题的攻击对象,从而使该云中的个人数据和相关信息收到侵害。
3.1.2云存储服务提供商的威胁
在实际操作中,云存储服务提供商会在与用户签订的服务协议中引入相关的技术性保护条款。从商业运营的角度上来讲,这种CSP与其用户签订的服务协议本身也极有可能对存储在相关云服务提供商系统中的用户数据信息造成威胁。比如说,此类服务协议通常会在相应的条款中赋予云服务提供商在特定的情形下公开和处理用户个人数据信息的权利,而另一个方面却并没有对云服务提供商在进行此类用户信息处理和公开时应该负有的责任和义务做出任何规定和表述,很明显这将使得用户的个人数据和信息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3.2云存储隐私权立法建议
3.2.1隐私权立法的不足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对应的网络隐私权主要是指公民在网络中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毁损的意见等〔4〕。
3.2.2云存储服务提供商所涉隐私权问题的立法建议
根据以上论述,笔者建议通过以下方式加强云存储隐私权保护:
1)提升个人信息保护的战略位置。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数据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2013年由美国前情报人员斯诺登披露的美国“棱镜门”,再次向世界各国政府及人民敲响了警钟。数据失控不仅对国家安全产生威胁,而且对接近一般国民数量的广大网民的个人隐私产生严重威胁,需要从国家层面提升个人信息保护的战略位置。
2)加快完善个人隐私保护的立法。不管是加拿大的《个人信息保护与电子文档法案》、美国的《存储通讯法案》,还是我国 《侵权责任法》〔5〕相关规定,均严重滞后于技术发展,无法明确规范云存储服务提供商的商业行为,有效保护个人用户的信息隐私权。需加快隐私权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
3)加强对个人云存储隐私权的技术保护。目前,我国无论从网络的系统、设备、硬件、到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智能终端乃至芯片等核心技术仍处于巨大的安全风险。根据行业分析,2013年云存储面临的的技术安全问题包括数据泄露、数据丢失、账户或服务流量劫持、不安全的接口和API、共享技术漏洞等,无论站在国家信息安全还是个人信息保护考虑,均需大力鼓励隐私保护技术的研发、创新,从技术层面来保障隐私安全,使技术手段成为法律保护的重要补充。
4、结 语
综上所述,目前不管国内外,对云存储服务提供商的立法及监管依然不足。特别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完善,保护意识不够强的情况下,使我国成为知识产权侵权的重灾区,云存储服务提供商对个人用户隐私的立法缺失严重,我国仍需加强云存储技术的完善及优化,提升云存储服务提供商的运营监管。
参考文献
刘鹏.云计算(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第1页
/136/12201136.shtml,2012-1-1
path简介:/link?url=hhyj7_5r1MGLzDvpUhK6KhFTwASKN8CgWdxPT87DfSqJRKdEnfNla8kxurFQxg,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