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8篇

时间:2023-08-10 09:23: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航天事业的发展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篇1

“倒计时,10、9、8……3、2、1,点火!起飞!”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搭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二号F 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5秒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景海鹏、陈冬2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组织实施的第六次载人航天飞行。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6年3月3日,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四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呈报了一份《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中央很快就批准了这个建议,这就是后来著名的“863”计划。“863”计划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1992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统中,核心是载人飞船。1992年9月,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第二步,发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造空间站。从1999年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共进行了11次飞行任务,先后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个飞行器飞行到两个航天器交会对接等一系列重大突破,取得了圆满成功。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稳步前行。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神舟一号――实现天地往返重大突破。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神舟二号――中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神舟二号”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了重要一步。神舟三号――载人航天安全性提高。与“神舟二号”相比,“神舟三号”飞船在运载火箭、飞船和发射测控系统上,采用了许多新的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为把中国的航天员送上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神舟四号――突破中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神舟四号”的配置、功能及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相同。神舟五号――成功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神舟六号――成功实现多人多天飞行。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往太空。“神舟六号”进行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任务目标。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太空人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2011年11月1日,无人飞船“神舟八号”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舟八号”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神舟九号――实现“天宫一号”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发射升空,共搭载三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刘洋也成为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女性。飞船于2012年6月18日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也是在2020年前后建立空间站计划的重要一步。神舟十号――中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将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送入太空。“神舟十号”是中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了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中国人向着熟悉太空、利用太空、享受太空的梦想又迈进了一大步。神舟十一号――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2016年10月17日,搭载两名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的“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个过渡,为中国建造载人空间站作准备。

篇2

忠诚 西昌航天精神的“根基”

1970年12月,随着国家一声号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开拓者们从我国大西北茫茫戈壁出发,风尘仆仆来到大凉山,在荆棘密布、杂草丛生的深山沟里摆开了征服太空的新战场。

“突击桥”、“贯通专用线”、“会战发射场”、“组建测控网”……老一辈创业者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艰苦奋斗,攻坚克难,连战连捷,一干就是10年。1980年,当一座技术先进,设施齐全的航天城悄然屹立时,与艰苦创业相伴相生的以“忠诚”为思想基础的西昌航天精神也焕发出夺目的光芒。

1984年4月8日,伴随着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的成功发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式登上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舞台。

目睹这一辉煌瞬间的3000多名场区建设者,面对亲手建起的发射塔,回想一路走来的艰辛,这些面对死亡也不曾退缩半步的勇士们,热泪盈眶。他们有的含泪亲吻发射塔架,有的充满憧憬遥指星空,有的捧起一把泥土、郑重装进事先缝好的小布袋中……

西昌航天人的忠诚,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祖国航天事业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将之转化为对本职岗位的热爱和坚守。

林国建,地面站吊装指挥员,通过成百上千次的练习,练就了使用13米航吊将一根筷子准确插入地面啤酒瓶口的绝活,吊装火箭、卫星十几年无差错。

二号发射工位行走机构操作手谢喜辉,能够将97米高、4600吨的活动塔一次停放到位。

“金牌司机”李兵良能驾驶18米长、4.5米宽的特种车辆,准确无误一次性通过4.8米宽的桥梁涵洞。

加注岗位操作手陈复忠蒙住双眼,能在规定时间内准确开启100多个阀门。

如果没有对祖国和事业的忠诚,在这样艰苦、闭塞的环境中,他们能专心练就这一手手绝活吗?

虽然每天他们双脚实实在在地踏在山沟的小路上,但他们的精神支点却与中国卫星运行轨道一样高在九天之上。中国的航天器打得有多高,西昌航天精神就有多高!

奉献 西昌航天精神的“灵魂”

中心虽地处大山深处,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可它就是“人气旺”。许多人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自愿来到这里;有的因工作变动调到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可若干年过去了仍怀念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是什么力量让西昌航天人产生这样强大的凝聚力,几十年如一日扎根深山,矢志航天呢?中心孙保卫书记有一个凝练的概括:一颗颗不甘沉寂的心。

中心地面站副站长俞少行从事航天事业以来,给自己定下了“睡得比谁都要晚、起得比谁都要早、做得比谁都要多”的奋斗目标,被年轻科技干部视为“偶像”。

某次任务发射前,加注软件突发故障,加注被迫中止。紧急关头,俞少行沉着冷静地指挥岗位人员将近400吨燃料安全输送至火箭贮箱,创造了自动改手动控制加注的航天奇迹,他更用行动证明了“为信念而苦,为追求而苦”是奉献的更高境界。

车著明是中心测控数据处理专家,由他主持研制的火箭飞行中各系统工作状态和环境参数的信息快速处理系统,结束了中心没有自己遥测数据事后处理系统的历史。很多公司和单位主动找上门来“挖”他,有的年薪开到了40万,有的以解决家属户口和工作为条件,但他始终不为所动。

他说:“每当卫星发射成功后,祖国人民从四面八方打来电话祝贺时,那一刻的成就感、自豪感是用金钱难以换算的。”是啊,只有经受过汗与泪的洗礼,才能感受一份属于中国航天人的骄傲与自豪。

1992年6月16日,某次发射任务在加注燃烧剂时设备出现故障,涡轮流量计一只叶片突然脱落,进入放空罐内。为排除隐患,发测站操作手18岁的王京辉、20岁陶勇春主动请缨下罐排障。由于罐内氮气浓度太高,两人先后窒息昏倒,因抢救无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随后,下罐救人的谢兆胜也倒在罐内,昏迷七天七夜后被奇迹般地抢救过来。康复后,他又回到这个危险的岗位上一直干到今天。

篇3

“10!9!8!……”

“点火!发射!” 望着眼前仿真的二号F型火箭托举着“神舟”5号载人飞船进行模拟发射的场景,我仿佛看见山谷里亮起了一道闪电,耳边滚来了一阵雷鸣。 瞧,“”二号F型火箭托举着“神舟”5号载人飞船,腾空而起,冲破翻腾的烟雾,直刺霞光满天的苍穹,把一团桔红色的烈焰留在了秋日的大漠长空。这是梦吗?不,这不是梦!这是2003年10月15日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出现的那壮观的场面。这是中国人民渴望了很久很久,等待了千年的伟大时刻,二号F型火箭托举着13亿人的希望与祝福冲向浩翰太空,圆了中华民族千年之梦,神州为之欢呼,世界为之瞩目。

2003年10月15日,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然而就在这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飞天梦想一夜成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一天也就注定被定格在历史辉煌的一页上了。

为了这一天,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成白发;为了这一天,多少人顽强过关,累倒在实验室中;为了这一天,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一生。从远古“嫦娥”奔月的传说,从敦煌“飞天”的美丽壁画,从战国时期屈原对长空发出的“天问”,从明代幻想家万户乘坐绑在一起的47支火箭飞向空中的尝试,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几乎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沧桑历史一样久远,这个跨越千年的美梦,竟在今天奇迹般地出现在世人面前,载着中国航天员开始遨游太空,对神秘的宇宙深空进行探测。

你知道吗?就为了这一天,为了这次看似轻松的太空旅行,中国第一代航天员整整准备了5年,从翱翔蓝天到遨游太空,汗水与牺牲铺满了这条布满荆棘的漫漫飞天路。为了这一天,一面鲜红的国旗,14只紧握的拳头,铿锵有力的誓言久久回荡:“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高于一切,为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不懈奋斗!”为了这一天,14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郎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因为他们心中有着一个共同的心声:“我们只是中国载人航天伟业的很小一部分。支撑我们的,也是支撑所有航天人的,是为了那个共同的梦想能够由我们这一代人变成现实”。因此,正像杨利伟在完成任务后对南开大学的研究生所说的那样:“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是千千万万人奋斗的结果,荣誉属于全体从事航天事业的航天人,荣誉属于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是啊, 随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航天飞行成功,一种豪迈向上的民族精神在神州大地升腾激荡,一股爱国主义激情在亿万华夏儿女心中涌流。成千上万航天人以自己的智慧、心血和无私奉献共同铸就的载人航天精神,“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直上九天的耀眼光芒,已化作民族奋进的精神火炬,激励人们昂然踏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新的征程。此时此刻,当我再次仰望“神舟”5号所驰骋的星空,禁不住思绪万千……

篇4

关键词:校本课程;物理学史;航天物理学;万有引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3-0049-3

随着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校本课程成为了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之一。所谓校本课程,指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设计制定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大力实施校本课程,能够使学生在基本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拓展学科视野,对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物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必修的自然科学课程之一,现有的课标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已经相当完善,但还是以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讲授为主。因此,将物理校本课程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既能扩大学生的物理视野,又能提升学生的物理基本素养。在此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的物理学史角度为例,设计了本章的校本课程。为一线物理教师设计校本课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课程题目

“航天物理学发展史”

2 课程分析

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过程和牛顿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难得的好材料。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第谷布拉赫的观测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生动地体现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1]。牛顿根据前人的发现进一步总结,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进一步放眼宇宙说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引力常量的意义,这部分知识是圆周运动在航天中的应用,包含着丰富的物理学史。教师在本章教学过程中将物理学史渗透其中,不仅能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对航空航天事业的热爱,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的意义所在。

3 学生分析

本校本课程针对的学生群体是普通高中的文科实验班学生。这类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良好的感性思维,认识事物与理科生相比较感性。

2)基础知识扎实,对知识有良好的接受能力,所学内容的知识面可以更宽泛一些。

3)多数文科生对物理学科不感兴趣,这就需要加强兴趣的培养。

4 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为我们校本课程的制定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本课程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物理学史的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富有兴趣地学习物理概念与规律。另一方面,物理学史是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重要手段。通过了解科学家探索物理学科未知领域的过程,突出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以及科学事业的多种本质属性,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学科魅力和人类艰苦卓绝的不断努力[2]。同时,本课程的物理学史介绍有多处留白,这能够让学生自己搜集更多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整理,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5 课程内容设置

本校本课程共设计了4节的内容,均是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的教材内容为依托,挖掘教材中包含的物理学史。具体目录的设置如表1所示。

校本课程目录与教材课程目录相对应,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时,需充分挖掘与航空航天有关的物理学史,并将这部分内容有针对性地渗透到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与航天》对应章节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同时,能体会到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付出的艰辛与努力。每节目录下对应的课程内容设置如表2所示。

6 时间及教职资源分配

校本课程实施时间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在学习完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后开设,时间为一个月,授课时数为5课时。

教职资源分配可以按照以下两种方案进行:

1)各个班级的物理专业老师进行授课。

2)学生课下自主阅读,上课时师生互相交流。

7 注意的问题

在实施该校本课程教学时,教师要注重物理学史与社会发展的融合,将物理学家曾经的航天探索与如今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简单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通过物理学史激发学生未来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科学精神。

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有的内容抽象性太强,学生不容易理解;还有的内容不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3]等。在这里,需要教师在进行该课程教学时要把握好文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储备,遇到抽象性太强的内容可以通过列举示例将其形象化,将多媒体教学与课程内容充分地结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陈洪云.物理科学方法在卡文迪许扭秤设计及实验中的妙用[J].物理教师,2015,36(2):15―17.

篇5

关键词:校本课程;物理学史;航天物理学;万有引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3-0049-3

随着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校本课程成为了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之一。所谓校本课程,指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设计制定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大力实施校本课程,能够使学生在基本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拓展学科视野,对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物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必修的自然科学课程之一,现有的课标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已经相当完善,但还是以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讲授为主。因此,将物理校本课程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既能扩大学生的物理视野,又能提升学生的物理基本素养。在此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的物理学史角度为例,设计了本章的校本课程。为一线物理教师设计校本课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1课程题目

“航天物理学发展史”

2课程分析

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过程和牛顿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难得的好材料。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第谷布拉赫的观测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生动地体现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1]。牛顿根据前人的发现进一步总结,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进一步放眼宇宙说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引力常量的意义,这部分知识是圆周运动在航天中的应用,包含着丰富的物理学史。教师在本章教学过程中将物理学史渗透其中,不仅能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对航空航天事业的热爱,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的意义所在。

3学生分析

本校本课程针对的学生群体是普通高中的文科实验班学生。这类学生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良好的感性思维,认识事物与理科生相比较感性。2)基础知识扎实,对知识有良好的接受能力,所学内容的知识面可以更宽泛一些。3)多数文科生对物理学科不感兴趣,这就需要加强兴趣的培养。

4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为我们校本课程的制定明确了方向和目标。本课程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物理学史的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富有兴趣地学习物理概念与规律。另一方面,物理学史是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重要手段。通过了解科学家探索物理学科未知领域的过程,突出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以及科学事业的多种本质属性,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学科魅力和人类艰苦卓绝的不断努力[2]。同时,本课程的物理学史介绍有多处留白,这能够让学生自己搜集更多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整理,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5课程内容设置

本校本课程共设计了4节的内容,均是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的教材内容为依托,挖掘教材中包含的物理学史。具体目录的设置如表1所示。校本课程目录与教材课程目录相对应,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时,需充分挖掘与航空航天有关的物理学史,并将这部分内容有针对性地渗透到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与航天》对应章节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同时,能体会到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付出的艰辛与努力。每节目录下对应的课程内容设置如表2所示。

6时间及教职资源分配

校本课程实施时间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在学习完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后开设,时间为一个月,授课时数为5课时。教职资源分配可以按照以下两种方案进行:1)各个班级的物理专业老师进行授课。2)学生课下自主阅读,上课时师生互相交流。

7注意的问题

在实施该校本课程教学时,教师要注重物理学史与社会发展的融合,将物理学家曾经的航天探索与如今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简单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通过物理学史激发学生未来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科学精神。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有的内容抽象性太强,学生不容易理解;还有的内容不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3]等。在这里,需要教师在进行该课程教学时要把握好文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储备,遇到抽象性太强的内容可以通过列举示例将其形象化,将多媒体教学与课程内容充分地结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陈洪云.物理科学方法在卡文迪许扭秤设计及实验中的妙用[J].物理教师,2015,36(2):15—17.

[2]侍敏.浅谈物理学史的教育作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44(7):16—17.

篇6

距离给树追求美的空间,距离给人与物同样美的感觉。距离产生美由此得名。其实,距离先产生追求的动力。有部电影《海市蜃楼》,旅者在荒漠眼前呈现出都市的繁华和绿洲的润泽,于是以后听说此景的人们风尘仆仆前往。漫无边际的沙漠,骄阳令人们口干舌燥,可是,一股无法言表的动力促使旅者勇往直前,在饥肠辘辘的状态下,继续虔诚奔向海市蜃楼。从脚下到海市蜃楼的距离总会有追求和憧憬,引发旅者动力。

两个人并排走路,没有先后之分,一段距离拉开,后者就产生追赶的欲望。爱因斯坦知道与牛顿的距离,奋起直追,相对论问世;就是因为中国知道与美国航天事业的距离,才让中国航天事业迅猛发展,神七飞天,嫦娥顺利返回。距离产生动力,推动社会进步。

我们应该有这种追求的精神。在中国发展史上,我们常常会说辘辘大车碾过历史,走进文明,驶向未来。其实未来与现在的距离是个不定数,但是正是因为不确定,才让人寄予很多期望,才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着。生活中,有人会把握距离,让距离成为一道风景。

篇7

《世界航天运载器大全》390元。

《航天邮票目录》44元,优惠价29元。

《世界航天发射系统》50元(原价80元)

《邮票与航天》16元。

《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13.5元。

1989年,1992年~1997年《航天》合订本7册(原价84元)优惠价64元。

《航天》精华本,每册7元。

《中华神剑》画册20元。

1996年《航天》合订本23元。

1997年《航天》合订本27元。

1998年《航天》合订本30元。

1999年《航天》合订本30元。

2000年全年57.6元

2001年全年57.6元。

《辉煌的中国航天》(《航天》杂志增刊。16开96页)。每本15元。

《邮票上的航天器》。每本23元。

《航空航天博物馆》112.8元。

《天文博物馆》81.6元。

载人航天科普丛书《飞天之路》《超凡生活》《巡天神舟》《宇航畅想》(共四册)31.3元。

《人类与太空》20.4元。

《航天大世界》:16开本航天全景写真画册98元。

国防科技知识普及丛书:全套定价264元,其中航天卷58元。

《叩开太空之门》32元。

《世界航天器及运载火箭集锦》(精装本)135.7元。

(以上均含邮挂费)

《奇诺星空丛书》10本,定价192元(七折),免邮挂费。

《太空在召唤》从书10本,邮购价90.5元。

二、VCD光碟

《太空探索》系列VCD光碟,共6片,全套售价150元,邮购另加15元邮挂费。

《太空探索》VCD续集,共6片,售价95元,另加邮费购费10元。

《神舟光碟》:由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制作,记录了我国第一艘载入航天试验船起飞,升空,回收等大量的珍贵镜头,具有收藏价值。同时介绍了苏联、美国以及俄罗斯发展载入航天的历程。光碟1张,售价60元。另加邮挂费10元。

《地球奇观》系列VCD光碟:

本片是一套最珍贵的自然科学教材。将地球如何诞生、陆地如何形成、恐龙如何灭绝、地球又存在什么危机等循序渐进地作详实的介绍。

《地球奇观》包括4片VCD:《恐龙之谜》、《大气层》、《地球的形成》、《地球危机》。影片镜头资料珍贵精彩,内容丰富详实,是一套让青少年了解地球发展史的最佳资料片。

《地球奇观》VCD售价65元,另加10元邮挂费。

篇8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顾祖国的昨天,感受祖国的今天吧!

三十年前,农民种地靠人力和畜力,辛苦不说,效率还十分低下。因为,那时各方面都很落后,农作物产量的高低完全由“老天爷”说了算,给全中国人民带来的痛苦仍记忆犹新。不过,改革开放让我们不会再有这样的痛苦了,农业实现了机械化,既省事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民再也不用担心气候作怪,因为我们还有准确的天气预报和人工降雨等高科技手段帮忙,这真是让农民们开心喜悦!随着农业技术的更新,农民王乐义又发明了大棚蔬菜,人们就可以在各种季节都吃到自己喜欢的菜了!可见,这改革与不改革有多大差别,改革对人们来说又有多么的重要!

改革开放不仅在农业方面,还在科技、国防、体育、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现如今,我国的航天事业已有模有样,可以说是特别成功!从“神州5号”到“神州6号”再到“神州7号”这足以让中国人感到无比骄傲。“嫦娥一号”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更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取得的丰硕果实,在这宏大的系统工程中,一切都是采用中国自己的设计、自己的技术完成的,继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后,月球探测工程作为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是我国航天技术和空间科学高速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这标志着中国航天已成功实现了向深空探测领域的迈进!“嫦娥”奔月标志着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航天之路!这是一条发展之路,是一条沿着改革开放的方向通往前方的大路!

热门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