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09:23: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学生法制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教师储备法律素养是培养学生法制观念的前提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人文学科,其中涉及许多法律知识,如七年级上册最后一课,下册最后一课,尤其八年级下册全书。可是单单课本知识过于粗浅,作为教师,必须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与“法制教育”相关的法律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在日常学习中,我注意收集一些典型的法律案例,把它们制成课件资料,能加入图片和视频的更好,以备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案释法,更好地讲解法律知识。
二、教学互动多用案例是培养学生法制观念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完成八年级下册法律知识教学任务,我在暑假期间给学生布置作业:坚持收看《今日说法》等节目,提前激起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大量运用法律案例(此时日常积累派上了大用场),理论学习结合真实案例,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我在讲“对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申述、控告、检举权,取得赔偿权”时,结合“商丘坐11年冤狱农民赵作海获国家赔偿65万元”案例。学生也学会用真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论证,记得讲“人格尊严权”时,学生杨雨欣举她和几个同学去某商场闲逛被保安带到值班室强行搜身的案例。通过结合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同时在激烈争论的氛围中,学生牢固掌握了法律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多措并举形成意识是培养学生法制观念的关键
1.体验教学寓教于乐。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诠释法律知识,如依据青少年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年龄特点,设计社会场景游戏,让学生在所设的情境中有所感悟,从而辨明是非等,让学生明白应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维护我们的隐私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寓教于乐,效果极好。
2.关注热点联系时事。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了解生活,培养主人翁意识。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务实求真、遵纪守法的好品质,对自己负责,对国家和人民负责。通过学生对新闻事件的讨论和发言,学生初步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课外实践深化意识。组织学生去济源市人民检察院参观;聘请法律界的人士到学校讲解法制知识;指导学生观看电视中的一些法制栏目等等。这些活动旨在教育广大青少年遵纪守法,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强化了知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
学生法律知识拓宽了,法律意识增强了,渐渐开始用理性的目光来观察生活。在课堂上大家总结了好多以往生活中的误区,如“闯红灯”,以前只觉得是生活小事,现在知道它违反了交通法规法则等,让学生学会用法律的眼光看待问题,看来法制观念在学生的心目中已扎下根来。
四、依法自律学以致用是培养学生法制观念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法治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治意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一方面应当从小抓起。特别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在生理上接近成人,但是在思想发展方面却没有同步跟进,结合政治课堂教学强化学生法治精神教育,不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政治课堂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法治不断健全,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规范自己的言行,参与社会各项活动。高中阶段大力强化学生法治精神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一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今天的高中生就是明天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按照法律办事是社会的基本准则,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对学生法治精神的教育是为学生提供思想引领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法治社会建设需要社会的每一位成员提高法治意识。从学生阶段开始重视法治精神的教育,可以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提高法治意识奠定良好基础,今天的高中生法治教育就是在为明天社会成员提高法治意识做好铺垫。三是学科教学的需要。知识能力与情感共同构成了高中政治教学的三维目标,法治精神培养在高中政治教学目标任务中是必要的组成部分,强化这一方面的教育引领,也是完成政治学科教学目标任务的需要。
二、深入发掘法治元素,切实提升学生法治精神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法治精神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只有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法治元素,将其有效融合到教学不同环节流程之中,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模拟情境之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法治精神的核心是尊重法律、遵循法律,自觉的以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政治教学中的许多内容就是在阐述依法治国,阐述以法治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政治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模拟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感受法律的尊严,感受制度的严肃,从而让他们增强法治精神。例如在“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我国民主制度,熟悉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不同的选举模式,笔者专门创设了情境,以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内容进行模拟演示。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位选民,大家通过等额选举或是差额选举的方式选出自己认为合适的人选,通过模拟选举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民主的公平性、公正性,深刻的体会我国在推进民主进程中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效,让学生在这样的模拟投票选举中增强了法治意识。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接近于现实的环境氛围中提高依法办事、依规办事的强烈意识。
2.明辨是非之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高中生应当具备较强的是非辨别能力,而当今社会各种思潮鱼龙混杂,有些方面对学生容易产生混淆视听的效果。对此,教师在政治课堂上一定要通过明辨是非让学生增强法治精神。例如在“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宗教政策的内涵,如自由,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适应等。同时,笔者还针对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和打击取缔等方面区分开来,让学生明白自由是指合法合规的宗教,而不是打着宗教旗号,进行颠覆国家政权、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敌对势力肆虐,让学生对国家尊重群众自由和引导群众抵制等方面区分开来,坚持依法管理宗教,解决打击势力。学生通过对比辨析之后,提高了自己在宗教政策方面的理解深度广度,也提高了法治意识,认识到一切宗教活动都要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进行,都不得危害国家,损坏群众利益。
3.专题研究之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高中政治教学涉及到的信息量非常大,如何提高学生法治精神?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式模式的转变,赋予学生更加宽泛的学习空间,搭建良好的平台让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深刻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法治精神。在“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对监督的必要性进行了充分论述,使学生明白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将它装进监督的篮子可以更好的为国为民服务,一旦失去监督就将成为开启地狱之门的钥匙,让学生对依法行使权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从权力监督的途径入手,共同分析外部监督、内部监督各自有着哪些方式、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在讨论中对权力机关、党委、政协开展外部监督,全社会和司法机关开展外部监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上级行政部门、法制部门、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开展的内部监督也有了全面的了解。通过专题讨论,学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教师也进行了必要的指导,学生对权力监督的必要性、如何开展权力监督等方面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法治意识得到了同步提高。
三、几点思考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广大教师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对学生进行法治精神教育,让法治理念深深扎根于学生脑海。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将法治精神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尽可能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课前预习环节、课后巩固环节等等。二是要鼓励学生联系实际提高法治意识。要将法治意识落实到自己言行当中,在生活中学习中自觉的遵守各项法律,规范言行做遵章守法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政课 法治教育 大学生 法治意识
高校思政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是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载体。法律常识的内容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材中占据一定比重,思政课堂的教学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基本法律常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让学生掌握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大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阶段,为此,要在这个阶段着重提升学生的法律素质,就必须重视思政课堂这个重要阵地。
一.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的现状
1.课堂时效性差
现阶段,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来进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修订版教材中在三个章节中涉及到法治教育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宪法》和法律权利义务,理论性强,较抽象,趣味性不高,所以直接导致学生不想学、不愿学,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差。
2.学生法治意识不高
第一,缺乏坚定的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对法律的神圣追求和坚持体现,是人们从心底对法律的一N认同。我国现在越来越重视法治社会的建设,将依法治国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着重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但是,受传统法制教育薄弱的影响,传统法律文化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使他们没有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第二,法治观念和法律认知水平不高。在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能够接受的专门法治教育是十分有限的,无法系统化地学习法律知识,由此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不够深入。法治意识的核心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但是现阶段,一些大学生只注重享受自己的权利,而没有完全履行自己的义务,由此加重了社会法治意识淡薄的风气。
二.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的成因
1.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教学方式单一
思想教育是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这一特殊性直接决定了思政课教学仍应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所以在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不如其他学科那样灵活多变。
一方面,思政课法治教育涉及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养成、《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内容,以及法律权利义务等,这些内容理论性很强,且内容多是用专业术语介绍法律概念和常识,说教味较浓,和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之间存在距离感,对于高职学生的学习来讲具有一定的难度,难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法律知识学习的乐趣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法治方面的教学内容虽然丰富,但是大多数老师授课的方法单一,往往是片面地将知识简单罗列呈现给学生,没有将社会热点和法律知识点内容结合,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和学习。
2.大学生个人因素限制
第一,学生个人法治意识缺乏自身内在的需要。大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以后的就业,由此忽视了对和就业关系不大的学科的学习。第二,一些大学生过分地重视自我,导致个人的自大和自私。现阶段很多95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为人处世方面较为自我,不懂得与人分享、合作交流。在法治意识不高的情况下,大学生很可能做出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违法乱纪行为。
3.家庭文化环境教育落后
一些家长认为大学生属于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已经发展成熟,为此忽视了孩子成长中幼稚、不成熟、逆反心理的存在,无法对自己孩子形成科学的认知,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一些家长忽视了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往往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规划孩子的成长,对于孩子的生活举止以及社交活动过度干预,在重压之下反而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违法的行为。
三.在思政课堂中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途径
1.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融入法律案例
从现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教材《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2015修订版)中来看,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涉及到的法律部分内容多为法学理论和宪法。对于这些较为理论抽象的法律知识,学生不能完全掌握,也无法对所学的法律知识内容进行深刻的了解。为了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传授的时候,需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结合,在实际的法律知识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是要对所教授的法律知识进行拓展,并将社会热点案例和法律教学内容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向他们渗透法律知识。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教师可以采用专题化讲座的形式,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知识内涵特点,对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新的整合和优化,从而提升法律教学的系统化和可操作性。比如对于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教学可以通过专题的形式来进行,从法律的起源、本质、特点等方面进行专题化讲座,并结合思想政治中的观点内容,实现思想政治和法律教学的整合,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
2.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对最终的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影响。面对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和新时期法治社会建设的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中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需要采用一种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手段。受传统思想认识、教师队伍素质、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的现状限制,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上对法律知识的渗透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师依据教材的内容一板一眼地进行教学,导致思想政治课堂成为单一的法律课堂说教,难以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重视和理解。为此,需要对现有思政课堂法律知识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充分结合,并综合应用启发、讨论和讲授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力量。同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法律知识、条文、规范以及法治社会建设对学生个人法治精神的要求,让学生动脑筋进行自主化学习。
3.对现有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
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学手段的支持。在教学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采取何种教学手段更加成为课堂教学效果如何的重要因素。在科技的进步发展下,课堂教学手段显示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手段被教师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比如多媒体课件以其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能够并存的优势,将所要讲授的知识内容更为直观化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同时提升了教学成效。为此,思政教学中法律知识的渗透需要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将讲和看进行结合,以更为直观化、生动化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结合,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比如互联网+思政课的教学手段,利用教学APP来引导课堂教学,学生可在课前预习老师的资料,可在课前课后与教师之间实现网络实时互动,这样不光提升了课堂实效性,还很大程度增加了课程趣味性。
4.设置科学的考核方式
思政课教学考核的重要考核方式是期末卷面考核。成绩考核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和实现教育的有效发展,但是这种单一化的卷面考核方式会导致学生在考试阶段采取不同手段来应付考试,为一些平时不学习的学生提供了临时走捷径的可能。为此,需要对思政课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在考核中应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在平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化、自主化的学习。思政课的量化考核可以由平时成绩的60%、期末成绩的40%构成。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包含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考勤、课堂纪律组成。期末考试部门可以变得更为灵活,比如可以让学生到社会、企业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书写调查报告。
5.在思政课之外优化法律文化环境
A.打造良好的家庭法律文化环境
学生的学习成长,家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家长需要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成长形成一种客观的认知,从而根据孩子在法律、思想道德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引导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家庭法律文化环境是指在家庭全体成员的长期生活中,家庭上下共同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文化形态,为孩子的法治意识培养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支持。
B.打造良好的校园法律文化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为此,法律知识的培养需要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支持。首先,通过打造良好的法律文化氛围培养学的的法治意R。法治意识的培养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思政课堂上需要透过思政教学模式来向学生有策略地渗透法律文化知识。首先,将法律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效联系开展教学。其次,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比如可以定期在思政课上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将书本的知识内容以活动的形式向学生进行渗透。最后,开展学生自我教育活动。在课余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法律知识。
C.打造社会法律文化环境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会影响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认知。为此,需要针对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场所等来开展法制教育。在学生居住的社区,也应该开展相应的法律知识宣传活动。首先,要发挥司法部门的重要引导职能,尤其要加强对社会负面消息和新闻的打击力度,为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营造健康积极的环境。其次,社会教育、文化、电影、出版等部门要注重对法律理念的宣传。最后,学校之外的图书馆、博物馆等要形成正向的舆论价值导向,适当地开展法律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欧阳林洁.高中《政治生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刘玲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探究性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134-03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WFME)在《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的前言中指出:WFME在其1998年的政策声明中已经提出建立世界医学院校注册制度的建议,旨在编制一个医学教育机构质量保证的名册,向世人明确指出那些在册学校的医学教育计划已经达到全球满意和认可的标准。全球标准的问世,为解决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规范医学院校的管理,制订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国际环境的中国医学教育标准,使我国医学教育走上国际化的轨道,并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是发展与提高我国医学教育水平的当务之急。受教育部委托并经其批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依据,在总结我国医学教育合格评估、优秀评估、水平评估和七年制评估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内容的教学方法改革,注重科学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包括教与学的方法,可广泛应用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等模式。科学方法教育,医学院校必须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使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结合标准对四种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点、优点及不足进行探讨。
一、多媒体教学法[1]。
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力求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2]。医学理论授课多采取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讲授,虽然多媒体系统具有融声、形、像、文字、动画为一体,使教学内容在表达上有声有色、形象直观的特点。是教学手段的重大进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表现为形式多样,生动真实运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又不同于传统教学法,即一支粉笔上讲台的情境;教员可以根据授课内容调用相关资料,使医学授课的抽象内容变得具体,使枯燥的讲述变得生动,使不易用语言表述的内容变得容易;节省课堂时间,扩充知识量,一般来说,现在教授同样内容课程所需的时间,比传统教学法节省约■~■;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教员可以利用这些剩余时间为学员讲授新知识、新进展、新技术,使学生学识丰厚,这在传统教学法是不可能实现的;以往教员普遍反映课时少、时间紧,使用多媒体教学以来,教员的这种反映或抱怨明显少了,不仅能充裕地完成授课任务,还有可能向学生介绍医学前沿知识。教学手段的改进,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也获得了较多知识。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员的教学基本功仍应位于教学过程之首位,雄厚的知识内涵是教学的根本保证,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若没有广泛、厚实的基础和功底,就无法适应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科技发展不断综合化的趋势。教员的综合素质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必须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前进。多媒体只有与教学基本功完美结合,才能体现现代的教学艺术。21世纪的教员必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学手段,同时具有良好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本教学法的优势与不足:多媒体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动态性、交互性和美的价值倾向性。有利于调动授课教师的积极性,节省教学资源,传授知识具有较好的准确性、系统性和连贯性,提高教学效率,维持教学秩序,扩大教学规模,培养学生的共性,具有很大的作用。不足之处在于本教学法是被动式,否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易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熟练程度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对授课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在教学实践中。一要避免让多媒体流于形式而轻视实效;二要避免用多媒体完全代替其他传统媒体;三要避免用多媒体替代教材,甚至取代教材。抛弃教学内容和目的,盲目追求或依靠多媒体教学形式,是不能达到良好教学目的的。
二、开放式教学法[3]
开放式教学法(open teaching)源于1969年科恩创建的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及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型,以及1992年斯皮罗创建的“随机通达教学”和“情境性教学”——建构主义的一种新式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授课结束时提出与下次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准备,下次上课时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如果学生对案例的分析结果不同,可根据不同的结果分组辩论。本教学法的优势与不足:开放式教学法优点在于将教师由传授型转变为指导型,将学生由被动接受型转为主动参与型,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相长。本教学法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同时在开放式教学的环境中,更好地进行师生间互动。这种教学法有利于拓展医学本科生的知识面,可以获得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且在实践中注重学科交叉与相互联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热情。不足之处在于学生课前准备花费时间较多,信息真伪混淆影响判断,使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又称基于案例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于1870年首创,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O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被引入我国。CBL教学法教学步骤一般分为资料收集、资料评估、案例编写、教学导入、教学讨论、教学小结与评价等6步。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通过提供一个真实的典型病例,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研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借助案例中提供的信息,运用所掌握的一些基本理论去分析问题的。目前,世界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趋势之一就是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4]。它是临床医学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它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学习和处理能力;在解决现实案例的过程中,还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体系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途径并非唯一,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教学法的优势与不足如下。第一,从教学目的来说,传统教学重在理论知识的传授,其缺点是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容易造成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病。而案例教学重在实际问题的解决,其教学案例主要来自科研和生活实践,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代表性。通过案例的学习,能掌握隐藏在案例后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从教学材料和授课方式来说,传统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材料一般都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教科书,其典型授课方式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而案例教学使用的教学材料是独特的教学案例,并且这些教学案例一般都是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第三,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要教材熟悉、思路清晰、表达清楚,使学生掌握了教师的“真理”,责任就算尽到了。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虽然可能比学生懂得多,但教师的角色并不是权威,应定位为案例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和案例讨论的参与者。第四,从学生的角色和责任来说,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和受支配的地位。其角色是认真的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而在案例教学中,不仅强调教师的“教”(引导),更强调学生的“学”(自主学习和研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CBL教学法的不足之处首先在于病例编写难度大,由于学生仅在理论授课时虽学习过临床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但是没有经过系统的临床实践,病例内容的编写受到限制;其次,学生的注意力过于集中在本组病例,对其他病例未重视。
四、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又称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1969年美国的Barrows教授首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5]。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其主旨是在授课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将所学知识点贯穿于一个真实的病例中,PBL教学法打破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使学生面对具体的临床问题,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以病例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使知识更能融会贯通并能灵活运用。PBL的特点为:①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②以综合课代替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③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④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⑤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教育代替“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在此种教学模式下,授课教师担当一个“领路人”的角色,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自主学习、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及批判思维等,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本教学法的优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BL教学法则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包括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体系[6]。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获取信息的能力。该教学法的不足之处在于PBL教学占用较多的业余学习时间,教师数量、教师专业知识、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等要求较高,PBL中的学生所学的知识给人一种缺乏深度和系统的感觉,学生获取的知识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而且在“小组”讨论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从传统课程向PBL课程转变的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就是临床前(基础医学)阶段的教材和临床教学的教材的结合问题,这两个阶段的教学工作通常各自为政。这使得临床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差的学生不能较好地适应这种教学法,不明了需要学什么,不能正确有效地利用图书馆和电脑资料检索系统,从而不能掌握应有的理论知识,影响了各种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小组中每6~8名学生需要一名导师,这对教师数量需求很大。同时,也需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也是一个考验。为保证PBL教学法顺利进行,还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参考书、电教设备及实践基地;另外国内没有相应学科的PBL教学案例库,也限制了本教学法的应用。根据PBL教学法现存的问题,已有研究者开始尝试对PBL教学法进行改进或完善,同时也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PBL教学法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广大教师越来越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纷纷进行教学方法改革。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在临床教学中探讨与应用了该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国瑞祺.论多媒体教学在基础医学授课过程中的地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2003,5(2):145-146.
[2]黄南桂,黄思进.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2):44-46.
[3]王丕琳,王慧丽,宋茂民.开放式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6B):1941-1943.
[4]李芳健,王家骥,王心旺,等.病例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3):72-73.
关键词:中职;化学;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
学生、教师、教材都是教学的资源。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对教学起支持作用的或具有潜在教育价值的事件。学生的生成性资源是指来源于学生、通过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生成的资源,包括学生超出教师课前教学预设的问题或回答、课堂中突发的事件或学生的特殊表现等。中职学生大都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情绪不高。因此,在中职化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善学习状况。
学生生成性资源
在中职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生成性资源有正确的认识,还要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开发,把握利用学生生成性资源的主动权。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常用以下方法开发学生生成性资源。
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生成性资源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某种情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参与情绪。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或心情放松时,思维敏捷,常会出现奇思妙想。此时的奇思妙想可成为活跃课堂气氛、引发教师授课灵感的生成性资源。由于情境诱发,师生情感距离得以拉近,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时,学生经常会在处理问题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显出优势,教师可将这些“小成就”作为教育、鼓励学生的“个体资源”。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要分析:(1)CaH2+2H2O=Ca(OH)2+2H2(2)KClO3+6HCl=KCl+3Cl2+3H2O等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时,涉及“价态归中规律”。教材中没有明确分析这个问题,然而,试卷中该知识点的出现频率却很高。针对这一情况,本人在教学中,从比较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入手,将其比作“人的力气大小”,由学生自主讨论。学生联想到质量大小、重力大小、拔河比赛等,部分学生联系到物理学中的“定滑轮”装置。笔者抓住了学生这些思想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完善了采用“定滑轮”判断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见下图)。图中,从①到④是高价态逐渐降低、低价态逐渐升高的过程,③到④的过程不成立,因为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只靠拢不交叉”,相邻价态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样,通过创设情境挖掘学生的生成性资源,摒弃了抽象的讲述方式,用生动的模型演示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放大利用与缩小利用相结合当学生生成性资源与课堂教学重点相吻合时,将学生的资源加以引伸,提出质疑,让学生自己给出问题的答案,将学生的小问题加以放大利用。例如,制备Fe(OH)2的实验会出现白色乳状沉淀,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Fe(OH)2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的性质,分组讨论设计实验,并根据学生的设计,演示该实验:(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非新制的FeSO4溶液,并在液面上滴加NaOH溶液;(2)在试管中加入少量非新制的FeSO4溶液,然后,用滴管吸取少量NaOH溶液插入FeSO4溶液底部,缓缓挤出NaOH溶液;(3)在试管中加入未经处理的用蒸馏水新配制成的少量FeSO4溶液,然后,在液面处滴加NaOH溶液;(4)在试管中滴加未经处理的用蒸馏水新配制成的少量FeSO4溶液,然后,用滴管吸取少量NaOH溶液插入FeSO4溶液底部,缓缓挤出NaOH溶液。结果上述实验均没有出现白色乳状沉淀。此时,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跃跃欲试,经过讨论总结出以下要点:(1)应使用新配制的FeSO4溶液,配制溶液时应使用煮沸过的蒸馏水(尽可能减少水中的O2);(2)参与反应的NaOH溶液应该加热煮沸;(3)应将吸有NaOH溶液的滴管伸入FeSO4溶液底部,缓缓挤出NaOH溶液(避免氧气在挤出过程中带入)。然后,根据上述要点重新进行实验,终于观察到了白色沉淀。与之相对应的是缩小原则,即当学生生成资源价值不大时,将其适当缩小,一带而过,不花费过多时间处理。例如,在做乙醛与氢氧化铜反应实验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氢氧化钠溶液要过量”的问题。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笔者没有解释反映机理,只简单提出了学生基本能够理解的如下问题:(1)乙醛被氧化成什么?(2)生成的Cu2O能溶于乙酸吗?(3)多余的NaOH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即时利用与延时利用相结合如果学生的生成性资源有利于教学,教师就应及时加以捕捉、利用。例如,对于大多数初学者来说,“气体摩尔体积”的内容较为抽象,但少数学生能够联想到医用针筒,认为可以利用针筒加以说明。笔者及时借鉴这一资源,将两支相同的针筒分别吸入40ml的水和空气,然后,用橡胶塞将针筒堵住,推动活塞。结果,吸入空气的针筒的活塞可以推动,吸入水的针筒却“无动于衷”。这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气体体积主要取决于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即取决于外部的压强和温度,而液体主要取决于微粒的大小。要确定1ml气体的体积就要采用定温度和定压强,使其过渡到标准状态下的摩尔体积。两个简单的针筒,使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得以活化,学生容易理解。教学中,可将不易把握、不能及时有效处理的学生生成性资源交给学生进行初步处理,让学生通过课后探究得出结果,能够收到不错的效果。例如学习苯的结构时,学生对苯环状结构存在异议。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时,笔者布置学生组拼符合C6H6 结构的可能存在的所有球棍模型结构,并让其结合苯的性质进行比较。第二天在课堂上,多名学生自告奋勇解释自己的探究过程:(1)褪色反应:说明具有不饱和结构;(2)取代反应:一氯取代物只有一种;(3)加成反应:具有烯烃结构。这一举措,使学生听课兴趣盎然,茅塞顿开。
搭建平台展示学生生成性资源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预设让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讨论时,经常会涌现出表现学生差异的个体资源,可以使这些资源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在小组汇报或展示时,会出现集体资源。例如,在讲授Na2O2与水反应时,在Na2O2与水反应结束后,滴入酚酞试液,溶液随即变成红色,震荡后红色迅速消失。于是,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溶液变红说明有NaOH生成,但使溶液褪色的物质是什么呢?”然后,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让他们对反应物和可能生成的物质进行猜测,并设计实验加以证明,最后,让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做总结报告,小组其他成员对其进行补充。结果,学生提出了多种猜测,并附有实验及解释。如首先提出了Na2O2能够起漂白作用,在存在过量的水的情况下,Na2O2已不存在的设想。然后,在浓NaOH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发现溶液的颜色随即褪去,但随着水的加入,红色又重新出现。接着,把氧气通到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没有褪色,于是,得出了氧气没有漂白作用的结论。最后,在双氧水中加入品红溶液,结果溶液褪色。于是得出结论:H2O2能起漂白作用。那么H2O2是怎样产生的呢?结合现象及结论可马上写出化学方程式:Na2O2+2H2O=2NaOH+H2O2,2H2O2=2H2O+O2。这样,不仅让学生的个体资源和集体资源得到充分展示,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并激发其思维活力,从而激发出他们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体会与启示
长期以来,由于课程设计上的封闭性,教师没有充分享有课程资源的决策权力,也缺少相应的应对能力。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困惑、理解、智慧、意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源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原本十分丰富的教学过程被简化为单一的传授书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教师、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束缚住了,尤其是教学互动中动态的生成资源被忽视甚至被压抑了。令人欣慰的是,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已经开始关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另外,在充分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基础上,教师也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和研究,力争做到:
树立全新的课程观一个有意义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首先,教师要从学生自身的经验背景出发,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其次,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自主权、更多的说话机会、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多的选择机会以及更多的评价机会,注重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开发提供物质基础。
注意观察发现学生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这样才能发现学生一些不易察觉的情绪性或问题性资源。例如习题课上,在检验浓硫酸与铜的反应产物及仪器的连接时,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浓硫酸中本来就有2%的水,实验中所检验的水一定就是反应中生成的水吗?”笔者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生成性资源。首先,对这位学生的问题加以肯定,并且表扬他思维敏捷、全面。然后,启发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证明反应中确实有水生成(不是原浓硫酸中的水),思考能否用原装置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课堂气氛热烈、富有启智性,师生间能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又如在讲授氯气时,笔者提出了以下问题:(1)日本侵略我国时,使用过氯气弹,使成千上万的中国军民惨遭毒杀。在战场上氯气弹被称为杀人不见血的“魔王”,由此能否推知氯气的物理性质?(2)根据氯气的原子结构,能否推知氯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战场上为防止氯气的毒害,常用稀碱性溶液浸过的毛巾捂住口鼻,能否据此推知氯气有哪些性质?(4)Na2O2、H2O2有漂白性,氯水是否也有漂白性?(5)制取氯气的反应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根据制取原理,联系以上推导出的相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初中学过的H2、O2、CO2的制取方法,能否预测制取Cl2的发生、干燥、除杂情况?然后,以“观察员”的身份走下讲台了解情况。对有疑惑的学生作适当点拨,使其恍然大悟;对精神倦怠的学生,走到跟前轻敲他的桌面或轻碰他的胳膊,让他振奋起来,重新投入学习中。当遇到难题急于求解的学生举手发问时,对于特殊问题做个别解决,对于共性问题,则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确定解决方式。在巡访过程中,笔者还特别注意学生在即时训练中的错误,并根据其出现频率确定此类资源的利用价值、利用方法和利用时间。
总之,要开发和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必须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要在教学上多下工夫,储备足够的知识;要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教师只有成竹在胸,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地开发和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
参考文献
[1]郭春.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活化教程资源的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7).
[2]杨周芬.动态生成式化学课堂教学的结构[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7).
[3]郑长龙.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素材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高中生物学的知识特点,有意识地渗透各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文章总结四点经验,帮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 ; 教学 ;学法 ; 指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十分重要。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高中生物学的知识特点,有意识地渗透各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发挥想象力
通过锻炼和培养,使学生能够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图形、曲线等信息,在头脑中产生有感知过的事物形象、情景,这是人脑特有的功能。通过这种特殊的思维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例如,把线粒体比作“动力工厂”,把叶绿体比作“有机物制造车间”、“光能转换站”,把细胞膜上的载体比作“客船”,运载的物质比作“客人”。
二、加强记忆力
高考性质是选拔考试,因此,高考命题往往通过设置新情境,提供新条件,考查考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考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关系看,能力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基础之上,即首先必须有学科知识做支撑。因为基础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并且它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能力,是解答好试题的基本保证。能力与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双向促进的互动过程。
而记忆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手段,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要熟悉考试说明,让学生明确每个知识的能力层次要求,了解的、识记的、理解的和应用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该记住的知识一定要首先记住,同时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如:口诀记忆法、对比记忆法、形象记忆法、图表记忆法等。
三、培养迁移力
所谓迁移能力就是从已知的知识中,选取相关的原理,运用到新知识中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及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学科内的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既能学为所用,又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学习有氧呼吸时联系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学习光合作用时联系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讲酶的知识时联系无机催化剂、蛋白质的特性及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利用这种思维,既便于对旧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对新知识的强化。
四、提升归纳力
一、教师自我管理与管理学生
1.教师自我管理
(1)强化因材施教
降低40%~50%的教学要求,压缩20%~30%的教学内容,其内容首先必须是专业课需要的、就业实用的知识,其次是科技数学、生活数学、趣味数学和数学来源知识等。内容的表现形式要多姿多彩,招人注目,引人入胜。
(2)改进教学方法
采用项目教学法,使学生有学习的目标任务;采用快乐教学法,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培养学生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综合而灵巧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
(3)巧施教学艺术
①课堂提问艺术
恰当提问方式,让学生愿说;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会说;多给思考空间,让学生能说;多给表扬鼓励,让学生敢说;多给合作机会,让学生齐说。
②课堂语言艺术
课堂有声语言:准确、鲜明、简练;通俗、生动、幽默;激励性、启发性;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时快时慢,快慢结合;多语种多语调兼用,如用普通话、地方语言和英语,加之声音变调,且使用惊堂木来突出重点,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无声语言:面部表情要丰富,喜怒哀乐尽在里边;手势要有特色,时刚时柔,如拳头手势、OK手势。
③兴趣激发艺术
师生大讲特讲数学用途;师生放声朗读数学励志篇(课前),如“当数学不再及格的时候,当数学让人恐惧的时候,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不能和你分手,因为数学及格是我今生最大的守候。当数学及格不是问题的时候,当数学成绩超过九十的时候,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散,不能和你分散,因为数学破百是我今生最大的眷恋”;师生齐声高呼数学口号(课前、课中和课后),如遨游数学世界、畅想数学空间、数学大舞台,有我更精彩;师生合声高唱数学歌曲,如“(稍快,活泼――少林寺曲)数学,数学,有多少莘莘学子都来为你倾倒,数学,数学,有多少仁人志士到处把你弘扬。广博的知识,源远流长,数学名万古流芳;辉煌的成果,造福四方,数学名世人传扬!(稍快,节奏――说唱)代数几何我爱你,就象老鼠爱大米,导数积分我爱你,就象老鼠爱大米。(中速,粗犷,豪情――好汉歌曲)大河向东流啊,人类需要学数学呀,大河向东流啊,时代需要学数学呀,大河向东流啊,挣钱需要学数学呀。遇到困难一声吼啊,该学习时就学习啊,风风火火闯九州啊,嗨呀依儿呀,嗨唉嗨依儿呀,遇到困难一声吼啊,The time to learn,go to learn,风风火火奔幸福啊,风风火火奔幸福啊。耶”。当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求。
④相互竞争艺术
将班上同学好、中、后进搭配分成多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抢答问题或者做题,指定回答问题或者做题,相互出题对方做,并相互点评,视情况给各小组不同的分值,计入平时成绩;期末依据平时成绩高低按比例免考部分同学,取消个别同学的考试资格。
⑤活跃课堂艺术
当同学们疲倦想睡觉时,可以由老师或个别同学或全体师生唱一首提神醒脑、催人奋进的歌曲(如国歌),也可以说:现在让同学们睡觉,时间10秒钟,然后倒数10个数,这时课堂一下就沸腾了,同学们也没了睡意。
(4)精心设计教学
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知识与情感有机结合,使学生喜欢学习数学,产生情感体验;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与讲授充分互补,做到讲与探的结合,听与做的统一;主导与主体地位分明,使教师的角色从“演讲者”转换成“组织者”。
2.教师管理学生
(1)课堂组织法
在正式讲课之前把全体学生注意力暂时集中起来的方法。如当上课时,老师说:“同学们,上一次课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当第二节课上课开始时,老师说:“同学们,上一节课我最后一句话说的是什么?当遇到偶发事件处理后上课开始时,同学们,刚才我讲到哪里来了?”这些问题待注意力集中后,才回答。
(2)直接指令法
教师通过明确的管理指令信息,实现对课堂教学主动控制的方法。如上课不准讲话、玩手机、睡觉,否则要受处罚。使用这种方法,一是要适时;二是要适当;三是要令行禁止。
(3)间接暗示法
教师通过运用比较隐蔽的表达方式,传达课堂管理意图,让学生在某种暗示情景中,自觉遵守课堂管理要求的方法。如学生课堂上讲话,老师给予一个批评的眼神,提醒学生专心听讲。运用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必须洞察课堂情景,特别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力求准确而巧妙,别留淡化管理的“痕迹”。
(4)适当奖励法
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给予平时成绩奖励,也可以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如作业本、圆珠笔,甚至糖果等),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方法。此法的奖励面不宜过大,要能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
(5)有意忽视法
教师对于不当行为中暗藏着赢得他人注意愿望的学生,保持泰然自若,视而不见,使其自讨没趣后改变行为的方法。若教师遇上这种出“风头”的学生,切记当场严厉批评,待课后批评教育。否则,难看的永远是教师自己。
(6)适时提问法
教师临时采用提出问题,让没有注意听讲的
学生回答,以提醒学生自觉纠正不当行为,专心学习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时,可以提出一些简单问题,让该生都能答上,鼓励其努力学习。也可以提出一些复杂问题,直至该生答不上为止,给予其强烈的刺激,迫使其纠正不当行为。
(7)树立榜样法
让学习特别优秀的学生代替老师给学生上课(事前要指导,而且内容要简单),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学习氛围更加浓烈,从某种意义上讲,其效果不亚于老师上课。但不宜经常使用,否则,影响教学进程。
(8)自我展示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善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如可以把举手发言变成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代表要经常更换,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自我表现中找到自信。
(9)亲和友善法
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去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追求。只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才能容忍他们的缺点,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帮助学生有效制止课堂违纪行为。
(10)熟记学生法
教师上课时能熟记并且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就会感到获得了尊重,自然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亲切感,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很好。再有,面对不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教师在批评教育时,能直呼其名更具有震撼力。
二、学生自主管理与督促教师
1.学生自主管理
教师通过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维护课堂秩序的方法。这样做,学生既是管理对象又是管理者,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如让学习小组长组织小组讨论、检查小组作业。又如组建课堂纪律检查小组,该小组由书记(组长)、班长(副组长)和三名学生(任选,选定时指定和申请相结合,而且频繁更换,让更多人能都参与,让他们换位思考)组成,负责课堂纪律的检查和处置等,就属于这种方法。凡是参与管理的学生有平时成绩加分,并有可能获得数学免考的资格。
2.学生督促教师
教师牵头成立教师工作督导小组,该小组由课代表和学习委员组成,负责收集学生对教师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每周一由课代表向老师提供相关书面材料。教师应立即做出反应,可以做到的必须立即执行,不能做到的立即做出解释。
三、有效课堂管理评价标准(参考)
综上所述,现在的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比较差,特别是数学基础差,
教师要不断探索课堂管理技巧,更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感觉听课是一种“美”的享受,是在“人间天堂”里遨游,是在“极乐世界”上超度,乃至佩服至五体投地,就能有效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管理,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管理标准.
\[2\]陈宪德.课堂语言的艺术.
课堂提问法和主动提问法
学困生一般对教师提出的课堂提问,缺乏胆量和足够的勇气面对。因此,教师应该做到:提出的比较简单的问题由学困生回答,稍有难度的则让中、上等学生去答,起到启发、引导学困生进行模仿性回答,教师和同学并给予他们适时地鼓励和赞扬。另外,教师和学困生可以通过合作的形式完成,即教师对问题的前面一部分进行提示和解答后,引导学困生做后半部分的解答。在师生间提问和解答的过程中,应注意问题的难易度和回答方式,从而引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避免走形式注意。
例如: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关于“2、5、3的倍数特征”教学中,“2的倍数特征是什么”“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等较为简单的问题由学困生可以直接解答,“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等有难度的题则由优等生回答,并说明原因。学困生聆听后,教师再次给予回答的机会;或教师对前半部做出提示,如“2、5的倍数特征是个位数……”然后让学困生再完成回答。
学困生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学习内容存在诸多疑惑,这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学习的心理。因此,教师必须启发和引导学困生主动提出问题。如果学困生不能主动提出问题时,教师或优秀学生范例性提出,再向学困生问:“你们还要提出的问题吗?”通过质疑的方法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无论提出的问题如何,都应给予积极地鼓励。
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传授“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在观察长方体教具模型之后,教师提出:“观察长方体后,你有什么疑问吗?”如果学困生不能提出,就让优等生提出。优等生提出下列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面?”“长方体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教师借此向学困生问:“你们还有什么要提出的问题吗?”“老师提出几个问题,可以吗?”如此提出质疑,引导学困生,激发他们积极思维,促进学困生提出质疑,再如,观察长方体的特殊形态正方体后,再让学困生依照优等生提出上述类似的提问,就可以模仿性提出:“正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条棱?”“每条棱的长度怎么样?”等问题。
小组讨论法和阶梯练习法
小班化教学中,分组学习是最常用的形式。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对学困生的学习、指导、关注会更加有利。学困生与学习成绩较优秀的学生有效地、合理地组成学习小组。学困生就会从优等生身上获得有益的启迪,学习了解怎样理解、探究、思考问题,知道应用什么方法解答等具体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应该做到引导、帮扶学困生大胆积极地参与讨论和交流。在交流中,发现学困生学习方法和能力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及时加以补充性指导。
对学困生的学习指导应该循序渐进,给予充分的“阶梯”作为铺垫。课前,做好对本节课学困生所需的相关知识的补充辅导,以便在扫清课堂上解答部分难题的障碍。遇到学困生解决不了的疑难留给其他学生,再随机让学困生做适当的补充性回答。课外作业,一般布置一两个基础性问题,使独自学习难度降低,以免影响学困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讲授“分数的意义”时,结合在三年级已经初步接触过“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铺垫型教学。即在三年级时,“分数的意义”是“一个物体分成数份时,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而五年级时,“分数的意义”则加深了难度――“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分成数份,其中的一份或数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因此,在课前教师对学困生进行三年级的知识的补充辅导,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使他们在课堂上学习难度有所降低。
角色互换法和及时反馈法
学困生有了一定的进步或者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时,为了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可以使他们担当“小老师”的角色,达到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熟练掌握知识。例如:在讲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小数,合成数”时,知识内容是不难理解的。学困生上课注意听讲的话,就适合进行角色互换。在讲授“判断100以内的小数和合成数”时,教师采用小组竞赛式教学方法,让那些进步快,具备一定能力的学困生担任“小老师”角色。让他们自由发挥,显现自己,从而培养学习的态度和兴趣,促进熟练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