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8篇

时间:2023-08-10 09:23: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篇1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3—0041—01

随着日趋开放的社会环境和信息化浪潮的席卷, 流行文化正在成为我们时代的一种汹涌的潮流,流行时尚文化在校园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小学生对流行时尚的追逐越来越狂热,流行时尚对他们所产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传统文化教学的命运与传承,时尚文化摒弃与吸收面前,要正确教育引导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认识流行时尚文化,形成正确的判断力、是非观,做一个具有综合文化素质的新型的现代化少年,是每一位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正视流行时尚文化的存在,并使其良性发展

小学生思想活跃,对社会新生事物有较强的敏感性和模仿性,最易于接受社会流行文化潮流,他们是追求流行时尚文化的主力军。正因如此,流行时尚文化在小学内盛行,给传统语文教学的地位和价值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应当正视校园文化中时尚潮流的存在,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和流行时尚文化,通过比较和感受两者,取良去莠,提升自己的文化品格。学校可以引进传统的有意义的体育游戏,如跳绳、跳皮筋、踢毽子等,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生活。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利与弊。对于流行时尚文化,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简单地视其为“洪水猛兽”、歪风邪气,但也绝不能听之任之,而要采取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的方式,加以正确的引导,并尽可能地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使其自觉地分辨善与恶、美与丑,跟着主流文化走,创造健康活泼的时尚文化。

二、以有益的流行时尚热点为载体,打造时尚魅力课堂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新事物、新概念、新词语层出不穷。教师有责任将一些健康的、积极的新生词语引进我们的课堂,这样才不至于在课外阅读中因为某个词语而遇到阅读障碍,显得滞后于时代潮流。

面对新教材,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捕捉教育契机,如“神舟十号”升空是举世瞩目的事,是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利用这样的契机,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写体会,爱国主义的情感就会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内心。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更深层地了解“明星”,了解他们的奋斗史,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

三、发挥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引领校园健康时尚风

新时期,流行时尚文化与传统文化在传播形式多样化的情况下,相互碰撞、渗透、融合,为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从历史的发展观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必将吸收流行时尚文化中积极的成分为己所用,互利互济。而流行时尚文化本身,既受到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技术的影响和支撑,也深植于传统文化。因此,我们要以包容、开放的心态,以交融、动态的眼光,来审视流行时尚文化和传统文化,营造优良传统文化与流行时尚文化有机融合的氛围,创造愉悦的教学环境,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是非观和审美观。

篇2

[关键词]国产电影;东方主义;跨文化交流

电影的民族性,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如何在银幕上体现民族文化的问题。首先,只有民族的才可能是世界的;其次,着眼于历史,斟酌于当下,电影也需要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并学会运用现代意识对传统东方文明进行观照与超越。

一、传统与现代的冲撞

作为一种历史使命,中华民族必须让现代文化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并茁壮成长。海峡两岸和香港的电影不足以真实地反映这一成果,所以更需要借助国产电影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实现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提高。

武侠电影《蝶变》是导演徐克的处女作,其中蕴含了浓郁的民族性且完全符合商业性的各种要求。而且从文化角度分析,武侠电影能够充分体现“东方主义”意蕴,区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间的差异,捋清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间的界限,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现代科技与古代神话间的矛盾。导演许鞍华在这方面的成绩尤为突出,她自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却在上大学时选择了英国文学专业,随后又留学英国进修电影学。经历过时代的变迁,被中西文化熏陶后的许鞍华更能感知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并能赋予电影宏观的背景文化。为了尽量凸显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特色,许导通常会细致入微地描写人伦亲情和传统伦理道德观,所以其作品的人文价值颇高,艺术感染力极强。

站在反思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角度,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中加入了更多的忧患意识和反叛意识,电影人自此开始正面审视现实,理性挖掘民族文化。受成长与生活经历的影响,“第五代”导演本身就具备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但却接受着现代文化的洗礼,两种意识在相互碰撞后开始慢慢产生融合,进而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所以他们对审美的追求便与前人有很大的不同。张艺谋与陈凯歌堪称这一代导演的代表,他们身上流露出极强的自觉性,不但懂得反思民族传统文化,更敢于引进西方先进的外来文化,用电影作品完成对新旧文化间矛盾的调和与展示。

20世纪80年代的导演界可谓人才辈出,他们没有被战争的硝烟波及,且赶上了改革发展的大好时期,形成了一套独立性极强的主体意识思维。所以,诞生于这个时期的电影不但佳作颇多,而且艺术个性鲜明,充分体现了独属于这个年代的审美标准。另外,从多部优秀电影中笔者发现,很多新锐导演在这个时候大展身手,不仅在创作水平上赶超前人,而且令同时代人都望其项背,这就是跨文化交流促成的超越意识,是国产电影向前迈进的重要里程碑。

在进行电影创作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加入自己的成长经历,致使很多影片都充斥着浓郁的个人色彩,例如童年回忆、生活经验和情感历程等。《童年往事》《风柜来的人》和《恋恋风尘》是侯孝贤的三部得意之作,更是他的“成人仪式三部曲”。《童年往事》细致刻画了一家三代人的变化,里面有年轻人前卫时尚的现代化思想,有父母一代守旧的焦虑与彷徨,还有老一辈祖母牢不可破的思想情愫,真实地再现了侯孝贤的人生经历,堪称一部经典的自传体电影。而影片《恋恋风尘》更是取材于真实故事,只是在经过艺术处理后变得更具生活意义。类似这样的影片不在少数,其中《东东的假期》也十分经典,里面一一讲述了朱天文儿时所发生的故事和生活的细节,从中流露出的强烈的主体意识已经成为“新电影运动”的重要目标。

生长在历史夹缝中的“第五代”导演都具备一种与生俱来的反思觉悟和主体意识。他们所处的时期是特殊的,虽然没有经历战争的苦难,但却体验着生活的不易。一场突如其来的“”给这一代人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创伤。在经历这场“小浩劫”的时候,“第四代”导演已经处于成熟期,可“第五代”导演却是在满身伤痕之后才变得成熟,所以同样的烙印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要更加深。因此,“第五代”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历史反思的角度进行电影艺术的创作,电影《黄土地》便是最好的见证,而《红高粱》则上升到一种更加超脱的状态。其实,无论经历过怎样的艰辛境遇,都不应该放弃希望,都应该以超强的生命意识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改革开放,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为这些电影人提供了更强大的精神支持,为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保驾护航,成就了一代极具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导演。

二、跨文化国产电影的多元化融合

回顾世界电影的百年历史,其与生俱来的两种属性即电影是文化性和商业性的统一体,同时具备审美价值和商品价值,且集娱乐性和艺术性于一身。时代的浪潮推动文化与社会同时转型,国产电影要想取得更高的成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避免落入商品化的俗套当中。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创作就要完全固守陈规,摒弃所有商业属性和娱乐功能。电影创作是要以资金投入为前提,以票房收益为基础目的的,如果将其比喻成一只在天空中飞翔的雄鹰,那么艺术性与商业性就是它的一对翅膀,缺一不可。纵观近百年的电影史,里面不乏优秀的作品,但却无法将其单纯地称为娱乐片或艺术片。原因就在于,任何一部经典名片都是艺术与审美的高度统一,不但具备极强的观赏性,而且娱乐效果显著。

国产电影的起步较晚,且经历过一段艰辛的探索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小有所成,这一点十分值得欣慰。商业性与艺术性的良好融合在陈可辛的电影中有非常突出的表现,《甜蜜蜜》和《金枝玉叶》等作品的相继上映更成为新兴电影崛起的一个重要开端。与此同时,很多资历深厚的导演也开始觉醒,例如,李安在充分感受到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后开始进行自我调整,然后推出了“家庭伦理三部曲”。最开始上映的《推手》并没有博得美国观众的好感,票房收益自然平平。因此,在进行《喜宴》的创作时,他便更注意对其商业性的突出,尽量让中国独特的东方文化披上娱乐性的外衣。同时,为了迎合西方观众的口味,李安导演还特邀夏慕斯总裁参与剧本的修改与完善。在如此用心的准备之下,《喜宴》终于打破之前的困境,赢得了来自于海外观众的热烈掌声,这就说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能够帮助电影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与台湾、香港的电影相比,内地电影的发展速度则略显缓慢,且仍处于文化转型的动荡期。内容粗糙、平淡无奇已经成为部分内地电影的通病,所以其不但没有足够忠实的“粉丝”,而且业绩惨淡。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左右,我国内地电影市场一度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很多大型的电影院常年处于亏损的状态之中。这就给电影人敲响了警钟,只有娱乐性与艺术性达到高度统一,才能解决当前国产电影的发展困境,才能在世界市场上大展拳脚。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虽然李安导演成长于“东方主义”的肥沃土壤,但却能悉心接受来自于西方文化的精髓,所以他的作品堪称跨文化交流背景下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虽然李安导演慢慢将创作重心转移到打开国外市场上,但他却有意识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中国文化的奇观,例如中国书法、太极推手和烹调艺术等。聚焦于国际性的电影主题,李安导演发现“家庭”问题是一个亘古不变的核心,而以“东方主义”为情感基调创作的“家庭”类电影便成为体现中西文化矛盾的最佳载体,从不同的故事情节中完成对两种文化的相互渗透和消解。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令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而李安导演在创作题材上的选择则显得尤其符合当代人的心理诉求,所以这样不但能够在国内站稳脚跟,更可以从世界舞台上寻得一席之地。而且,李安导演尤其擅长使用电影语言让故事情境变得戏剧化,并将其作为整部影片架构的支撑点,又不乏幽默与温情的存在,这便是其作品的魅力所在。

20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导演开始将眼光投向好莱坞,其中不乏成功之人。港台导演吴宇森就是他们中间比较抢眼的一位,他的代表作品有《变脸》《终极标靶》和《断箭》等。《变脸》是一部十分杰出的动作片,不但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而且创造了非常好的票房业绩,同时令好莱坞认识到中国电影人的实力。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有位记者向他询问进驻好莱坞的捷径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融合中西方文化,吴宇森则给出了如下回复:“只有对当地文化和思想行为进行深入的了解,才可以创作出一部能够获得普遍好评的国际性电影。但我在进行电影创作的时候只单纯地追求与我们的相同之处,与地方和民族属性毫无关系。换言之,无论是生活在内地、香港还是台湾,我们都是中国人,都具有民族精神,都坚持‘东方主义’。而就西方而言,他们的文化主流与东方有很大的差异,但却也懂得‘仁义’二字,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来表现‘乐于助人’的品质。因为中国人多内敛含蓄,而外国人则更加奔放豪爽。”再度审视影片《变脸》 ,则可发现里面的相通点便是“家庭观念”。而吴宇森导演话中之意便是在提醒中国电影人进行电影创作的过程中应该在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相互融合上多下工夫。

三、结 语

科技的高速发展,令电影的拍摄技巧越来越精湛,画面也呈现出奇观化的特点。目前,电影艺术正处于大变革的前夜,加之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令其迈向多元化发展的道路。首先,审美观上的多元化表现尤为突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蒙太奇式的电影美学;与它并驾齐驱的还有纪实性电影美学,代表人物有克拉考尔与巴赞;而综合美学也具有相当深远的历史,这一点从布里安・汉德逊的电影便能看出。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电影美学观须与高科技同步发展,国产电影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怎样才能更好地融合传统美学与现代电影思维,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碍,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课题。其次,电影制作的多元化现象。好莱坞电影擅长将壮观的画面展现在观众面前,其制作成本之大可想而知,但传统的国产电影则刚好相反,其比较侧重于低成本的小制作。因此,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国产电影首先要向好莱坞学习,从大制作角度出发,同时还要兼顾小成本的投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此外,内地与香港、台湾之间也要加强交流,制造更多合作的机会,这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制作理念、技术标准和文化价值观相互碰撞,自然会迸发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火花。这是一场深刻的电影改革,是对传统“东方主义”的一种挑战,所产生的影响也必然是深远的。强强联合将不再是一句口号,以世界为范围的电影合作会越来越频繁,当然挑战与机遇永远都是并存的。

新世纪的到来,令创作中国电影的主题变得越来越个性化、风格化。作为一门艺术,电影诞生于艺术家之手,是人类创造力与审美意识的结晶。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台湾,对于电影的创新从未停止过,并从艺术表现手法、影视语言、摄影技术、表演风格等多方面展开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可谓艺术之火,生生不息。换言之,创新是艺术生命源源不断的动力,无创新便无艺术可言。这就促使中国电影人在继承“东方主义”的同时,合理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化,向着“赶超前人、超越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并在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笔者相信,中国电影将在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有所收益,并且“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兵.叶锦添“新东方主义”电影美术意象构成[J].电影文学,2013(15).

[2]蔡圣勤,周新.李安电影中的东方主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

[3]朱骅.传统文化・东方主义・中国电影――再谈电影《红高粱》[J].社科纵横,2006(10).

[4]赵祥辉.新殖民时期的东方主义――《与狼共舞》电影文本分析[J].电影文学,2007(14).

篇3

一、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的开设

在国内来华留学教育迅猛发展的时期,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着手以各种形式在来华教育中开设中国文化类课程。我校从2005年招收来华留学临床医学本科生,现有来自巴基斯坦、赞比亚等十几个国家地区的留学生一百余人。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尝试,我校在原有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上为留学生专门开设中国文化课,并使之在整个课程体系当中占有不小比重。为何学习汉语还要继续开设中国文化课?因为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对外汉语教学当中更注重语言基本要素的讲授和练习,也就是说对外汉语是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汉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在授课过程中也会有中国文化的讲授,但基本上都是根据需要学习掌握的语言知识点进行的教学设计。而专门设置的中国文化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汉语语言知识点的学习,从文化的角度对课程进行编排和讲授,不要求授课内容和进度与汉语语言学习同步。简言之,来华留学中国文化课程的开设是让学生更早、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

二、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中的本地文化元素

来华留学生进入中国后,就会在不同地区的学校进行学习和深造。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地区的本土文化不断地演变。将本地文化元素融入中国文化课程的重要性在于更好地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差别,使得来华留学生在今后对中国文化有更完整、更理性的认识,通过课程学习让他们不会对中国文化有以偏概全的误解。本地文化的有效输入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融入当地社会。以赣南医学院中国文化课程为例,在课程初期主要介绍中国概况,让学生对中国的地理、人文、风俗有最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将富有赣州本地文化特点的内容选入课程。在实际的课程编排中结束中国地形、地貌的讲授课程之后,开始江西和赣州的地形、地貌的讲解,再与赣州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相结合,让留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所生活的城市从古至今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和不同历史变革时期这座城市的命运。这里面提取综合了客家文化、宋城文化和红色文化等诸多赣州本地文化的重要元素,这种以文化元素为主线的本地文化提取模式在中国文化教学中颇有益处,能够使得中国文化课程更生动、丰富。以点与点结合的方式便于课程的教学实施,不是单独地讲授地理或者历史,而是以文化元素表现的文化点为载体,以讲故事的形式将一个个本地文化元素有机的串联在一起。这种依托点对点的课程设计方式可以自由地将文化点进行串联,可上可下,使得中国文化课程很好地在中国文化和本地文化中以点相连形成适合本校留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的文化面,最终让学生将不同的文化立面进行组合,经过他们学习过程的加工处理让这些文化元素有效地得到传播。作为我校中国文化课程的组成部分,教师定期带领或引导学生前往在理论课程中提到的相应地点进行实地了解,从而把中国文化课程变生动、变具体。在教学方式和技术上,课程在多媒体教学中主要突出适时播放中英文视频,以及丰富的图片和音频等。在课程之后,留下一定的文化元素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寻找,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与赣州本土文化融合的中国文化教学,赣南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在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和赣州本土文化的了解明显加深。从在入学之前对中国文化的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到对中国文化有了大概的印象,再到对赣州本地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兴趣,留学生在赣州留学期间学期本地文化不仅使得他们在当地生活期间获得更好的文化认同、弥合一部分文化差异。同时经过几年的学习,将中国文化和赣州本地文化更好地以自己的方式带到他们的国家进行有效的国际传播。这一自我内化的传播过程,以及不同的传播途径,能够更好地让中国文化和赣州文化在国际上得到认同,最终让教与学产生良好的双向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任雁.关于我校国际学院留学生《中国文化概况》课程教学的思考.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王瑷珲.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态度与需求.北京大学,2012.

[3]梁艳.宋城赣州地名的文化透视.文教资料,2011,14.

篇4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传统文化;融入

随着外语教学从单纯的语言教学向“语言与内容融合”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逐步得到加强。而我国的许多外语院校也在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体现了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等现实需要为目的的原则。河北传媒学院作为以艺术类人才培养为主的院校,其外语人才的培养要充分理性地审视“艺术类外语人才的传统文化教育和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教育”的关系,在充分重视学生外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要有保护母语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全球化新形势的具有“中国认同和国际眼光、传播中西文化和传递中国声音”的艺术类外语人才。

一、理性审视传统文化和外语教学的关系

为了更理性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外语教学的关系,课题组在2016年1月至2016年3月组织了问卷调查。针对国际传播学院2014级和2015级英语、西语、葡语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和15名青年教师共计198余人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90份。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被访者认为,虽然在语言学习中会有母语的“负迁移”现象,但是母语的语言功底对外语学习有重要的积极作用。95%以上的被访者认为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必要加强汉语语言和传统文化的学习。70%的被访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遭遇母语的“失语”现象,认为在外语人才培养中非常有必要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外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写照。外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我们的外语类程在讲授语言专业技能和传播外来文化方面功不可没;但从文化的相通性的角度来看,外语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对外传播方面远远不足。在跨文化交际的大背景下,要培养传统文化素养深厚、语言能力突出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传承中国特色文化和进行文化艺术国际交流的需要。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而言,语言的共性决定了母语既是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基础,又是可以利用的资源。语言之间有很多普遍现象,我们在学习外语时是以我们的母语为参照,外语及其文化所传递的信息必须首先经过母语文化“过滤”,其中的各种语言的、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必须以语言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为背景,通过两种文化的比较发现它们的共性与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的大背景来看,大学生是向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但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语表达方面却不尽人意。所以作为艺术类院校的外语专业人才,要成为国际交流的使者,承担“学习世界文化、传递中国声音”的跨文化交流的使命,就需要在语言文化学习中具有国家情怀和国际眼光。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艺术类外语教学中的途径

为了在人才培养中更好地融入中国语言和传统文化教学,可以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评价体系以及教师个人素养等环节进行改进。目前国际传播学院对英语,西语、葡语和汉语国际教育等本科专业的学生以及英语笔译专业硕士开设了跨文化交际、涉外礼仪、西方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等相关课程,并且加强了中国语言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外语言比较等课程的比重。在教材选择方面除了选用国内高校较为权威的专业教材之外,也在自编教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课程评价体系方面也从传统的语言知识和读写能力的评价逐渐转向语言应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以论题研讨和论文形式进行学习效果评价的方式正在被广泛采纳。课堂组织尤其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性、互动式的教育模式。在这些课程开设一年以来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在外语人才培养中合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效改善外语专业课教学存在的语言环境和交流的缺失的现象;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因素的了解和理解;强化我国艺术类外语人才保护母语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切实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出适应全球化新形势的具有中国认同和国际眼光、传播中西文化和传递中国声音的艺术类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白俊杰.90 后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调查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0).

篇5

关键词:交通运输;实体经济;发展

Abstract: Transport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real economy, but also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In this paper, a clear station of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in "Twelfth five-year" planning is presented. In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transportation and modern logistics, and accelerating the transition of transportation from traditional industry to modern industry provide guarantee and serv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Key words: transportation; real economy;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D922.2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落实“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总体要求,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组织推进。

1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适度超前,继续保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规模和速度,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建成并发挥效益,完善国家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

公路方面:以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为龙头,加强省际连接线(“断头路”)建设。修订国家公路网规划,强化国省道改造,力争“十二五”末路网整体结构优化升级,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水运方面:有序推进沿海港口建设,完善煤油矿箱等主要货种港口布局,加强资源整合,推进以临港工业为依托的沿海港口新港区开发建设。

民航方面:优化机场布局,增强机场保障能力。

邮政方面:加强邮政基础网络建设和增强快递发展能力,基本完成空白乡镇邮政所补建。

2加快推进结构调整。2010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提出“一条主线、五个努力”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十二五”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务求实效。

(1)深化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2)深化现代物流发展。

(3)深化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

(4)是深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

(5)深化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3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强交”战略,统筹推进创新能力建设、重大科技研发、成果推广应用和标准化建设。围绕交通运输建设、管理的共性和核心技术,继续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注重消化吸收前沿技术,加强基础性、引领性重点项目研发,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4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交通运输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重要领域和民生工程。要加快构建衔接顺畅、方便快捷、经济可靠的运输服务体系,保障重点物资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必需品的运输畅通。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发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在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中的骨干作用,建设“公交都市”示范工程,缓解中心城市交通拥堵。加强和规范出租车市场管理。

农村公路是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坚持扩大成果、完善设施、提升能力、统筹城乡的原则,着力改善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农村交通运输设施条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交通运输基础,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组织实施以西部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为重点的全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公路网络结构,增强整体服务能力。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大农村公路桥梁新改建、渡改桥、安保工程等专项工程的实施力度,强化质量管理。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着力推进长期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公共财政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实现管养规范化、常态化。统筹城乡客运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稳步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鼓励城市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覆盖。

5深入推进交通运输改革开放。按照中央大部制改革的部署要求,继续积极落实好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职责,加快职能转变,推进综合运输法制体系建设,逐步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努力消除制约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体制机制。

6持续推进行业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推进和深化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好“学树建创”活动。

二、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推进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交通运输既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构成,又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在发展方式转型和结构调整中,要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为实体经济稳健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1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是实体经济稳健发展的必要条件

现代物流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新兴复合型服务产业。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环节和主要载体,在现代物流链条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增强实体经济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交通运输连接采购、仓储、包装、装卸、配送等现代物流诸多环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率。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有利于适应国际产业分工的新变化新特点,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际投资,促进我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等实体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运输企业由传统的运输生产向全面提供运输增值服务的现代物流拓展转型,做强做大物流企业,增强实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和商贸业优化内部分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实体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篇6

关键词 中华文明 汉字文化圈 交流 融入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e Exchanges of Japanese and Chinese Culture

GUO Huijing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Abstract Long history of Sino-Japanese cultural exchanges, the Japanese peninsula of its civilization and culture in its own soil in the prolifer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always maintained a broad and sustained communication and blend. This exchange and blending continued for long years, from government to civil society, from culture to civilization, constitutes a new element of their culture.

Key words Chinese Civilization; Chinese cultural circle; exchange; integration

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远在很早的时期就有了与中国的交流。郭沫若在中日恢复邦交时曾作过《沁园春》,词的上阕短短的几十字道尽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及其一直延续的进程:

赤县扶桑,一衣带水,一苇可航。昔鉴真盲目,浮桴东海,晁衡负笈,埋骨盛唐。情比肺肝,形同唇齿,文化交流有耿光。堪回想,两千年友谊,岂等寻常。

中日文化的交流包括了从上古一直至今的漫长岁月,几乎是从有文字记载就开始了交流,但是,总的来说,在古代,由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对发达,中日文化交流较多的是中国文化输向日本,日本经历了从全盘吸收到消化改造的阶段,逐渐慢慢的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近代伴随着中国的半殖民化,中日交流多倾向于中国向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学习近代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交流更是扩大到整个民间。下面的几个史实证实了中日文化交流:

1 源于上古的中国移民进程――徐福东渡

徐福是秦代著名方士,琅琊人。据历史记载,他曾经两次受秦始皇派遣入海求仙。在最后一次,他带数千童男女及五谷、百工等经朝鲜半岛到达日本。其所到之处,都播撒下中华文明的种子,促进了当地的文明进程。他最终成功东渡日本,比郑和下西洋早1600多年。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八年”条载:“齐人徐市(f,即徐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史记》同卷“秦始皇三十七年”条又载:“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 这是中国古文献记载徐福东渡故事的起始。而最早肯定徐福到达日本的记载见于五代后周时的古籍《义楚六帖》。该书《城廓・日本》一章中曰:“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千余里,有出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

据历史记载,徐福东渡不仅仅把百家著作传递到了日本,还通过这一行动使中华文化在日本得到延续。宋代的大文豪欧阳修做了一首诗歌《日本刀歌》,全诗如下:

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

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

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与铜。

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

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童老。

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

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词藻。

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

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

先王大典藏夷貊,苍波浩荡无通津。

令人感激坐流涕,锈涩短刀何足云。

诗中不但肯定了徐福东渡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所造成的积极影响,而且还第一次把其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时间联系起来,认为正是徐福在秦始皇焚书之前赍书东渡,才使日本保存了中国失佚的《尚书》百篇。并且,日本学者铃木贞一通过潜心研究据说是中国先秦典籍的《宫下文书》,甚至统计出徐福当年携带到日本的书籍共有儒家经书1850卷、其他典籍1800卷,认为这大致囊括了当时中国所有的重要典籍。

2 盛唐风气对日本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典籍中记载,从公元七世纪初到九世纪末的两个半世纪里,由于唐朝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唐朝成为了当时的世界中心,威名远扬,远到欧洲近到亚洲周边各国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日本出现了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先后向唐朝派出了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涉及面之广、内容之丰富、持续时间之长远,实属空前,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

遣唐使在中日交流史上贡献巨大。首先,他们引进了唐朝完备的典章律令,推动了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并且据《大日本史》123卷记载,公元818年嵯峨天皇根据遣唐使的建议下诏改定礼仪,并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其次,他们汲取盛唐文化,提高了日本的文化艺术水平。遣唐使每次携带回大量的佛经汉籍,诗词歌赋,并且在日本上下形成了学习汉唐诗歌的风气。在八世纪中期,日本编纂了第一部书面文学集《怀风藻》收入了日本汉诗人的120首作品。其中有241处引用中国诗歌作的典故与诗句,有40余处模拟中国诗的句式。

此外伴随着各种典籍和律法的引进,日本人的生活习俗中,如衣食住行、体育、音乐、艺术等各个方面,均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例如,在穿衣方面,日本的民族服装和服,就是在中国唐代服装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就连同和服配套的木屐和草履,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秋千、围棋、茶道都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音乐、雅乐及能乐与唐代音乐也有密切关系。

说到唐代中日的文化交流,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阿倍仲麻吕。他的中国名字又称晁衡,字仲满。他在717年随第九次遣唐使入唐,成为早期的日本留学生。经过近十年的苦读,他不仅入了中国户籍,还参加了唐朝的科举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中进士出仕唐朝。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和阿倍仲麻吕交情深厚,听说他要回国的消息后还写了《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并序》的名诗。在诗歌中追述了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中日的友好往来及与其的依依惜别之情。

3 结语

文化的交流不是单方的。日本在大量学习中国文化之后,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对其民族文化进行了创新和改造,在语言、文学、风俗、文化上形成了与中国相似但有有别于中国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后来也传入了中国。

由于篇幅限制,中日文化交流其它的大量史实没有办法一一列举。但从文化方面来谈,其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向外的延伸性,当然,从文化发展的历史而言,两种文化一旦形成“交融”的关系,那么这种“交融”或者“交流”总是双向存在的。但是由于在特定历史时期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的“势”的不同,因而便造成交流过程中“量”的不一。其实早在中国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日本时,日本的文化业也传到了中国。日本特有的文学形式“和歌”,大约在8世纪就开始传入中国。从16世纪后期开始,中国文坛对日本语言文学的兴趣日渐浓厚。到了明代,出现了一批研究日本的著作“寄语”。到明代万历年间,编纂《日本考》(或称《日本风土记》)艺术,其中收入日本和歌51首,另外还收入了日本人写的汉文和汉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还根据“寄语”中的词汇,用假名创作了《日本灯词》一幕五首曲牌。但是从文化发展的整体来说,古代中国文化由于其强大的“势”融入到了现在日本的文化本体之中,而日本文化却未能向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等那样,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构建成中国文化的新元素。

参考文献

篇7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描绘的是江河汇人大海的壮丽图画,显示了大海宽阔的胸怀与包容日月的气度。千万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咆哮着涌人大海,这是何等的气势磅礴?它们起伏跌宕,撞击出震天巨响,进发出层层浪花,又慢慢地归于平静,最终心平气和地相互接收、交汇、融合,结为整体。这个过程,完美地阐述了“和”的精髓。同样,在文化的冲击碰撞中,只有“和”才能使其相互协调、使其生生不息。

“和”是一台天平,它心中自有杆秤。身在北京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可以看到盗立在大钟寺、万寿寺、广济寺、白塔寺等古代寺庙里的古塔、庙堂和参天的古树。人们在高楼大厦中穿梭忙碌,一刻不停地通过现代科技传递着快节奏的气息。身旁的古刹却静静地守望,散发着古朴的余香。时而响起的晨钟暮鼓,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越发显得稳重与祥和。在这里,现代与古朴、时尚与典雅相互融合,给了都市人一种平衡、平和、轻松和安宁的心态,这种“和”的文化,己悄悄沁人人们的心田。

“和”是一座桥梁,它沟通着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连接着不同地域、不同观念、不同种族的文化交流和交融。在麦加古城这个神秘的地方,世界三大宗教交汇一地,三教信徒都不约而同地前往朝拜,形成一大奇观。信徒们虽然分属不同教会和民族,并且有着千百年来难解的恩恩怨怨,但在这里,却和平共处地在同一个地方祈求神的庇佑。由此看来,在不同文化碰撞时,“和”是处理矛盾的最妥当办法。与此相反,英国科学家牛顿与法国科学家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发现了微积分,这一同时发现的理论不仅没让欧洲人欣喜若狂,反而使两派为得到谁先发明的荣誉争执得焦头烂额。为此,英国甚至几十年与欧洲不睦,文化交流更受到影响。试想,当初如果双方互相尊重,取长补短,以和为贵,科学的步伐或许还能迈得更加稳健迅速。

“和”是一座熔炉,它能使不同文化互相交融、取长补短,通过碰撞、扬弃、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先进的文化。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砒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才形成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文化。同样,美国文化也是通过各种移民文化和土着文化的不断交融,这才形成了今日大放异彩的多元化的文化。

世界上有哪种文化是固步自封、孤立发展的呢?只要我们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有建立和谐社会,促进世界文化融合的决心,我们就能得到更多新的发展契机。

篇8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然而与西方文化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英语翻译中由于受到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影响,导致给实现中西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增加难度,同时也会出现翻译出来的内容与原本的内容不一样或者完全曲解了本意。因此,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合理运用相关翻译知识,同时在消除中西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麻烦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交流。

关键词:

英语翻译;中西文化;文化差异;影响

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发展的越来越快,促使世界各国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发展与交流日益密切。每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都特别深厚,从而使各国之间的文化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语言的差异需要正确的翻译来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各国进行面对面交流时,需要把自身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转换与交流,从而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因此翻译在文化交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英语这一门语言已经被广泛使用在各国交流中,它成为许多国家文化交流的通用语言,因此英语的翻译准确性以及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要重视英语翻译,从而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1英语翻译的重要意义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经济与文化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发展与交流也日益密切,同时我国对外贸易也在不断增长,从而不断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英语目前已经成为各国文化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因此英语翻译不仅能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还能在各国文化沟通与交流时向外国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世界各国了解我国的文化。同时也能了解更多西方文化,丰富我国的传统文化,使其不断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英语翻译在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也是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桥梁,从而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彼此更加了解不同的文化涵养,从而促进本民族传统文化,也能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英语翻译对促进中国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准确无误的英语翻译不仅能使我国传统文化吸取西方文化的优点而改善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足,还能向西方了解更多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点,从而扩大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范围。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必须要做到引进来,走出去,才能使传统文化快速发展。英语翻译能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正确的翻译各国文化的本质,不仅能实现文化共享,还能推动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交融。我国属于友谊之邦,希望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与文化互动,通过英语翻译能大力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各国建立深厚的友谊,从而促进经济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2英语翻译中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

2.1地域文化的影响: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地域文化也各具特色,不同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英语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背景,才能使英语翻译的内容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不仅能使人们能充分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还能使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交融与传播,从而实现文化共享,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2.2历史文化的影响:

历史文化的发展的不同也会影响英语翻译的质量与效果,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经过时间的洗礼与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具有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因此,在英语翻译时,翻译官要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熟悉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从而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人们更详细的了解中西文化。如果翻译官不重视中西文化的历史发展,不仅无法让人们理解相关文化信息,甚至可能会出现历史知识储存不够而被人认为无知。因此,翻译官必须要重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从而更好的诠释文化信息。

2.3宗教文化的影响:

在人类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地区的宗教文化各不相同,人们信奉的宗教也是不一样的。我国人们所信奉的宗教不仅仅是我国的宗教文化,如儒教和道教;还有外来的宗教文化,如佛教。这三大宗教目前在我国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为我国的宗教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外国的宗教文化思想与我国的宗教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它是有基督教文化与哲学思想共同形成的,因此翻译官在翻译时要考虑到宗教文化的差异而对人们对不同事物的理解与认知,从而确保翻译的精确性。

2.俗文化的影响:

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风俗文化,在我国风俗文化较为丰富,比如南北之间的风俗文化,大陆与港澳台之间的风俗文化等等。不同的民族与地区的风俗文化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些风俗文化大多都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与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形成了该地区的民族特色。因此,在英语翻译中,翻译官要重视不同地区风俗文化的影响,了解当地的人土风情,而确保文化知识的传播以及加大传播速度。

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翻译中,翻译官要充分考虑到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而带来的影响,也要重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以及宗教文化和风俗文化给翻译带来的影响,从而实现不同语言的文化交流与沟通,促进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可持续发展,也能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

作者:李陵霜 单位:重庆市武隆县火炉镇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晓晓.英语翻译中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分析[J].海外英语.2016(09).

[2]伍燕杰.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J].读书文摘.2016(14).

[3]王洪萍.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及策略[J].科技视界.2014(0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