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8篇

时间:2023-08-10 09:23: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1

一、正确认识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正确认识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少讲几句,多相信学生。对语文教学来说也是一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对于学生接受知识来说,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内因,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能通过启动学生的学习内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起作用。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必须废止“注入式”,少讲几句,多相信学生,贯彻“启发式”,实行“群言堂”,否则,教师的主观愿望再好,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就很难改变。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满堂灌”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严师”的控制下形成了“等、靠、要”的被动心态,课堂气氛沉闷和程式化,忽视了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在课堂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索,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林语堂先生曾指出,“学校应该像一处坚果丰富的丛林,任猴子到它想爬的树上去选取和摘食,然后荡一个秋千,跳到别的枝头去。猴子的本性会告诉他哪一个坚果美味可食。”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将教学转变为导学,树立相信学生的意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最好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主决定自己学习的进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达到自我控制、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境界,在自学过程中学有所得,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三、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拥有良好的习惯是学习的必备条件。当学生掌握各种自学方法之后,应该通过反复的练习加以巩固,使之成为优良的自学习惯。因为学生学好语文并非一朝一夕,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语文的自学习惯要有针对性地慢慢培养,需要教师帮助、引导学生去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优秀的教师深知如何锻炼学生的自制能力,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练习,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培养起其自学习惯。

(1)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讲,这样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学生不仅增加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且由于许多问题在课前已自主解决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避免作进一步的分析介绍,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每天新课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以上所讲的自学法进行预习,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作个初步的识记与思考。学生一旦养成预习的习惯,自学的能力也会有相应地提高。

(2)培养认真听讲的习惯。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主阵地,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与此同时,认真听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在处理事情时认真、专注的性格,而且可以很好地掌握教师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使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学习如何科学地独立思考问题,更好地领会和运用语文知识。

(3)培养练习巩固的习惯。不管学生多认真、费劲地去学习语文知识,关键还在于如何理解分析所学的内容并加以融会贯通。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练习巩固的习惯。除了认真做作业和思考所学,方法还有很多,例如:找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磁带多听;自读课文;复述或背诵课文;写读后感等。

(4)培养自我检测的习惯。这一习惯作为学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学习进程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的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估,同时也进行了自我调节、完善以及不断发展认知。平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检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出题自测;教师点拨,学生矫正或学生之间互考互评,教师做好裁判等。

四、培养学生自学语文能力,要注意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指导学生自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掌握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语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也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指导学生自学,教师要拟定好预习指导题,启发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好语文并不容易,学生开始总感到难度大,抓不住要领,如果指导不得力,学生越发感到困难,就会失去积极性。每篇课文都有其深难独特的地方,要使学生抓住要领,教师布置新一课的预习任务时所提出的预习指导题特别要注意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既要结合课文和教学目标实际,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使预习指导题真正起到帮助、引导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拐棍”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备课。

(3)学生主动学习,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有了积极性,并不是教师省心了,而是对教师指导要求的标准更高了,教师必须掌握摸清学生的自学情况,多方面示范指导。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教师要掌握好上中下三种学习情况,教师所提出的预习指导题和课上所提出的启发问题要基本适合三种学生情况的学习态势,难易适度。在时间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对差生帮一帮,辅导一下,使他们尽可能跟上,对好学生来说,能有使其提高一步的余地。课上自学讨论的启发指导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备课要精深,要“吃透”学生,吃透教材。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贯穿于学生自学语文过程的始终。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学能力;导学案;合理手段

一、设计预习导学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导学案,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设计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它起到的作用相当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给学生设计预习导学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这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在学习《鼎湖山听泉》一文时,我就给学生设计了一份导学案,让学生按照导学案上的内容,对课文进行自读感知和整体把握,导学案内容为:用一句话概括出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文是一片游记散文,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试在文中找出相关依据。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听泉”是本文的关键,那么,贯穿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为什么?这样,让学生依据这份导学案对课文进行自主阅读和自主分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二、运用合理手段,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运用合理手段,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如多媒体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和分享功能,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运用这种技术手段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探索,如此既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比如,在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时,我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自行利用网络技术搜集一些有关西双版纳的知识,如它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文化习俗、旅游景点、特产美食等,并将这些知识整理归纳下来,课堂上大家共同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交流。这样,我通过让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自行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既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条件,也激发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和探索兴趣。

综上所述,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再使用对学生进行强行灌输的教学模式,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学生而言不仅得益于一时,而且会终身受用无穷。

篇3

中学语文教学一直沿袭着教师讲学生听的陈腐模式,导致教师整天忙于备、教、批、辅,费时费力,效果难料;学生则机械被动地接受学习,兴趣不高,能力欠佳。可喜的是,近十年来,新课程实施彻底地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凸现了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三大特点,使“学会学习”成为通过课堂教学就有可能得以实现的目标。笔者从教学实践中认识到,立足课堂,培养语文自学能力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所谓自学能力,是指学生独立地、自发地按自己的计划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它是由多种心理参与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以主动性、独立性为核心。其能力结构一般包括主动阅读能力、独立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课堂教学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通过有学习经验的教师的指导,最经济地、最快捷地获得这种能力。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互动的最佳场合,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通过课堂来实施。因此,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研究的课题,并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研究过程,激发对学习和知识的热爱,从而使他们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把主导作用放在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上,促进他们潜能的开发,促进他们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因此,在借鉴他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笔者设计了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模式解读:

1.定向自读

“定向自读”的“定向”就是目标的设置定位,“教学目标是所预期的学生的行为变化”。有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便有一个预期达到的效果,师生朝着这个共同的目标迈进,教学因此有了良好的开端,也因此开辟了一条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节行为标准和强化学习意志的途径。有时可将目标问题化,即将教学目标分解到具体的问题之中,创设问题情景,这样既防止了目标的空洞和抽象,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处于问题的不断产生和解决动态过程中。

2.质疑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精心设计质疑讨论的最佳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疑难问题,这主要由学生的基础、能力等诸多因素决定,这就是要求学生敢于提出疑问,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疑问。当然,质疑讨论的过程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下才能有效地完成。运用集体智慧解决疑难问题,可根据需要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式与同桌、同伴、班集体或向老师进行多向交流,启迪思维。此刻,学生们相互竞争,发现问题,交流信息,思维相互共振,对知识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内摄效应,能力也得到了同步的发展。因此,我们觉得处理好该环节是极其关键的,重在学生质疑讨论,贵在教师的调控导引,教师在这里切忌越俎代庖,生怕学生学不会而过多地以讲代学,这就违背了研究的初衷,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在这里,教师的作用是学生的引路人,关键要发挥“点拨”教学的机制,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反馈迁移

在初步肯定学生达标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提问等方式,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评价开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以增强知识的生成力。然后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原则,并通过训练,即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进行适当的运用延伸,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然后再次通过师生交流而获得反馈信息,使目标内化。这样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教学成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根据以上的教学模式,笔者设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范式(此范式可根据不同课型设计相应的变式):

在操作这一范式或变式的过程中,我们要重点研究以下内容:

1.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挖掘潜能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品尝成功的乐趣,逐步克服语文学习的畏惧心理,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将语文学习向生活延伸,使语文学习的兴趣、效率、能力得以提高。

研究以学生自觉性、感悟性学语文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用自学指导代替“满堂灌”,变传授知识为学法指导,由此逐步形成学生会读、会写、会评、会思的“学会学习”的目标。

2.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我们设想通过学法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以培养学习能力。

(1)讲座式。利用讲座形式,比较系统地讲授有关语文学习方法。讲座的内容依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而定,形式力求生动活泼,多用实例说明问题。讲座的好处是能比较系统、集中地解决一些学法问题。

(2)演绎式。教师先讲授有关学习方法,然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作示范,让学生具体了解这种方法及其运用,最后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独立解决问题。运用这种方式的教学,指向明确,便于掌握,

(3)归纳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某种学法,在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以后,师生共同归纳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具体运用这种学法。这样由实践到

理论,然后用理论指导实践,符合认知规律,学生会倍感亲切。

(4)引导式。教师只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或适当提示,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自己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活动为主,但教师是否能“引导”

得法则是关键。

(5)综合式。即从教学实际出发,把“演绎式”与“归纳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学法指导。运用这种方式比较复杂,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6)连带式。有些学法之间有联系,在教新的学法之前或之中,或之后,连带温习一下已学过的学法,以便更好地学习掌握新的学法,完成学习任务。如阅读与写作的方法、听与说的方法、学习基础知识的方法,其间或多或少的有些联系。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联系进行学法指导,达到融会贯通、温故知新的目的。

(7)诊治式。针对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不良的学习习惯,用科学方法加以矫正。例如,学生学习语文没有预习的习惯,教师除了讲有关预习的重要性外,还要有针对性地讲授预习的方法,并且利用早自习或上课的时间,要求学生按有关方法预习课文。当学生掌握预习方法后,再把预习放到课外。这种教学方式针对性强,收效明显。

(8)交流式。可就某个专题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做到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受益。

(9)征答式。学生在学习心理、方法上往往存在疑虑、困惑,教师可通过征求意见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

(10)活动式。开设语文活动课,把有关学法贯穿于活动过程之中,让学生掌握学法,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3.培养学生高品位的思维品质

研究自学指导策略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内在实质,就在于学会思考。思考的质量就体现在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这五个方面。

(1)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在一般人们思维层次的基础上深入下去,以探求问题的本质,求得对问题的根本性解决。

(2)思维的灵活性。就是在学生顺向思维的基础上采用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以求得对问题的及时、周全的解决。

(3)思维的独创性。就是让学生独自去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解决另辟蹊径,具有实践及理论的创新性。

篇4

一、明确目标

明确自学能力训练的目标及层次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大纲和教材降低难度、由易到难、逐步培养的思想,我确定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①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问题。②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③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估落层次,在老师的下概括段落大意。④能说出中心思想。⑤对课文有一些思想,能提出一些问题。⑥能复述课文。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①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③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④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⑤能出题互测。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①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画出结构提纲。②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③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④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⑤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想。

有了这样一个层次设计,每个层次具体的目标及要求在规定的学段内完成,训练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二、模仿性训练

模仿性训练主要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通常的做法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步骤。例如:在第一层次古诗单元可以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五步学诗法:了解作者,搞清背景,弄懂诗题的意思;抓诗眼,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语诗意,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然后,对照出示的方法,讲析文章。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一般步骤,而后放手让学生模仿自学古诗。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步骤,同时对照讲析又起到了示例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三、相对独立性训练

相对独立性训练主要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引导自学的思维方向,强化有意注意和自学能力。可以根据相应的目标与层次设计自学表,由师生商议填写自读目标、自读要求,对自学课文从标题、作者,到字、词、句、段、篇进行全面的(或有侧重的)覆盖,然后由学生完成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自读课文,可以解决文章的一些主要问题,经受锻炼并初步具备“丢掉拐杖、自己走路”的能力。

四、独立性训练

独立性训练这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基础上的训练。根据师生教与学的需要,可灵活设计训练方式,主要考虑自学的目标、要求、任务,不管过程,学生只要完成任务即可。这一步骤的特征是“丢掉拐杖、独立思考”。例如,在初中第五册《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商议提出自读的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了解《辞海》、《辞源》以及一些人名辞典、地名辞典、历史年表、百科年表等工具书。

3.阅读后,就工具书的不同类型和用途制成一张表,使人一目了然。

4.说说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举一例。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学能力;自学意识;主体地位;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改革的重点,而语文学科教学是初中教育的基本组成,对初中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教师当前应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语文学科自学能力呢?

一、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概念

初中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发展中所必须注重的阶段,新课标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进行语文学习,在学习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以此来把握新的知识,自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独立学习,教师在学生自觉学习的过程中不需要直接参与,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提高学习成绩。有的学者曾经将自学能力理解为自学者通过自己获取知识的途径,这种学习方式讲求的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不仅仅包括学生的愿望与学习的态度,还包括学生自学的技能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由于初中语文教学具有特殊性,要求教师在对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进行培养时,要做到稳中求进,不能急于一时,在习惯养成中要注意自己学习心态的调整,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下,小学教师对学生管得过多,以至于刚上初中的学生大多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不会自觉去学习,而是等着教师来给自己布置任务,但是初中教学科目较多,教师并没有过多的时间与学生接触,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看不懂课外的阅读材料,不会主动去接触课外知识,这些现状的存在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新课程改革下,这种现状得到很大的改观,但是仍然还存在着不足,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让学生摆脱以往不会自主学习的状态,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做简要分析,针对文章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提前预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在预习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好笔记,在下节课教师来授课时对于自己不会的内容应认真听讲,解决自己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对于不理解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请教,全面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很大限度加深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而且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是提高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重要推动力。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认为自己就是教学的主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发展,影响初中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主要表现在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讲解,一些教师虽然有课程进度评价标准,但大多时候都还只是处于制度阶段,并没有得到落实,甚至有的语文教师没有进度评价标准,只是根据自己的讲解来决定课程的进度,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导致新课程的要求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迟迟得不到深入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不合理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在教学时应该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要就本单元的内容做一个大概的评价,让学生预先知道本单元应该重点学习的文章,在课堂上不再只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而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下对所要学习的文章有所了解,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能力培养,而不应只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推动新课程改革目标的有效落实,对于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正面作用。

(三)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的全面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文章的内容,思考文章中的经典句子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文章中有哪几个地方着重写了“背影”及其中所蕴含的感情,文章中的背影只是停留在作者的脑海中,但是文末单独提到的父亲的背影的含义,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让学生自主去寻求答案,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除此之外,教师全面激发学习兴趣不但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课文更加有体会,还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让他们知道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学会自主学习,加快初中语文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我国新课程改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要想加强初中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不合理的教学方法,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才能加快实施步伐,我国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也才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摘 要】自学能力是一种长期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学习和成长极为重要。文章试图从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入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此议题的见解。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教师从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传授有效的自学方法、予以恰当地自学指导以及教会学生熟练使用各类自学工具等多个方面努力,才能使初中生的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产生实效。

关键词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111-01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自学能力,显然是更加重视和强化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积极性的培养,将学生变成学习的独立主体,减少对于教师的依赖,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特别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时期的他们正是自学能力养成和提升的关键阶段,而且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地位,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也有重要价值。因此,本文选择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分析对象,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一直以来,学生们都习惯于教师的单向传授,并没有良好的自学习惯,也正因为这种情况,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一直都缺少锻炼和发展的机会。其实,培养学生进行语文自学的良好习惯,也就是对其语文自学能力加以锻炼的过程,毕竟即便学生们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自学能力,却缺少自学的良好习惯,也难以持续和长久,甚至不少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会因为一直得不到锻炼和巩固而逐渐丧失。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他们或多或少都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如果不能够将这种萌芽状态的能力加以巩固和稳定,就难以保证这种初期状态的能力能够真正成为学生内化的实实在在受用一生的能力。具体到初中学生的自学习惯,大体上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课前的预习;其次是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再次是利用字典、词典和资料辅助学习的习惯;最后是勤于思考和自主练习的习惯。语文自学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将其常态化,成为自己日常学习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组成部分,并不断加以锻炼,才能够真正提升自己的语文自学能力。

二、传授有效自学方法

所谓自学,就是“自己运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因此,自学的关键在于掌握学习的有效方法。每个学生因为性格和习惯不同,在学习方法上也是千差万别的,甚至是对立的。每个学生只有在多种尝试之后,才能摸索和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有效驾驭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初中学生进行语文自学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较为复杂,难以一一列举,但大体上较为常用和有效的几种却也不难总结。

1.预习的方法。预习在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预习,学生们可以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提前有所准备,最主要的是心理准备,让他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中去。学生们需要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当然,预习不只是把次日的课文内容从前到后翻阅一遍,而是有一定方法和规律可循的。例如,全局法和重点法,可以先对新内容进行全局式概览,了解大致内容之后再加以重点学习。

2.学会记笔记。语文课程内容较为复杂,而且量大,需要学生对日常学习到的语文知识点进行自我总结和积累,做笔记就是一种积累和整理语文学习资料的有效方法。

3.强化课外阅读。语文课程的学习不应当局限在课堂之上和课本之中,毕竟只有拓宽了自己的阅读面和知识面,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三、进行恰当地自学指导

语文的学习是从识字开始,识字能力是语文自学能力的基础。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识字上基本没有障碍,但是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依然是一大难点。对于字和词的理解和运用,初中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予以恰当地指导,帮助他们学会自学。语文主要是以阅读为基础,阅读能力的高低确定了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紧紧抓好讲读课,系统传授知识内容,同时强化阅读方面的指导,让学生真正掌握自己学习。例如,在对某个字、词或者句子的理解上,在对文章段落层次的划分上,教师都可以适时给学生以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其背后的内涵和结构。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例文的分析和理解之际,无疑就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的分析思路传授给学生,让他们领会其中蕴含的分析方法。而在学生自己进行文章的阅读时,教师也不能完全放手,如果教师能够在适当时机给学生点明一些基本要求,然后再让他们带着一定的目的去阅读,想必更能提高其阅读的有效性,有利于其更好地掌握自学方法。

四、正确使用自学工具

《新华字典》、《古汉语词典》以及《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都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好伙伴。这些工具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去了解陌生的字和词,更能够让他们养成自学的好习惯,让学生们有了一个独立学习和自主探索的媒介和渠道。当然,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也是学习的一种良好辅助手段。但是互联网的使用必须适当,否则很容易干扰学习,分散学生学习的精力。现代化的自学工具为初中生的语文自学提供了更多选择和便利,对他们接收各类新鲜信息和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不过,正如前文所强调的,再好的工具和平台也只是一种外化的形式,不能取代内化的自学意识和习惯的培养,而且这种外化的形式极有可能出现使用过滥、干扰日常课堂学习的状况,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警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进程不断推向前进,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重视。毕竟,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有朝一日实现独立和自主,不再需要“教”。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初中语文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向学生们传输有效的自学方法,并在适当的时机予以恰当地指导,教会他们正确地使用自学工具,等等。本文中所重点阐述的四个方面,是笔者认为初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最为重要的几点,希望能够对同行的工作和学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荣丽.浅论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途径[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2]张晓莲.论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自学能力[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8).

篇7

【关键词】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提高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教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他们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学习知识。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给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但是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上看到听到的仍然是学生随着老师的问讲团团转,仍然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学生的被动状态仍然没有真正消除。如何正确处理教与学、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仍是当代语文教学论研究的焦点。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初中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个人潜质和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在多年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深刻的认识到,如果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就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把学习从一件痛苦的事转化成快乐的事,学习语文,要掌握的东西很多,非花九牛二虎之力不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他们从“乐嬉游”引导到乐学习上来,使一般的好奇心发展为求知欲。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能慢慢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效果。

二、明确学生自学的目标,激发学生奋斗的热情

有志者,事竟成。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确立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每位学生的首要学习任务。目标越明确、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其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学习如果没有目标,就如航海时没有灯塔,很容易迷失了方向。学习目标,是学习中学习者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作为学习者,及早地明确自己应该学会什么,并确信这些内容值得一学,他们就会自觉地、努力地学习。

那么目标应该如何设定呢?这是许多学生感到困扰的地方。目标的设定必须要有适当的难度,又要有合理的梯度,且各人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设定出适合各人的目标。而目标又可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那么学生在短期目标的设定中,必须要设定不要高难度的,遥不可及的,而是要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却能够通过努力实现的,这样才不会打击自身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性。而长期目标的设定就与短期目标不同,学生可以大胆想像将来自己要做什么工作,过上什么生活,然后作为目标确立下来,那么就可以为之不断的去奋斗,形成动力的源泉。

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优化学生学习的效率

教育家叶圣陶说:“凡为教,目的应达到不需教。”自学能力是学生自己主动独立进行学习的能力。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更快更轻松的学习。具体做到:

(1)课前认真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如果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养成自学的习惯,那么在接受学习的课堂中,学生自然明白教师所讲的内容,自然也就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了。

(2)课上认真听讲是吸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取得成功的第一要诀。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往往对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5分钟是关键,每一个老师都会在课堂上把每个重点内容讲述或点拨得非常透彻,因此你要集中精力听。它不仅可以解决你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还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课后认真复习是巩固知识的关键。可以采用回忆法,回忆当天学过的内容,把当天学边的知识像过电影一样在头脑里过一遍,回忆学习了哪些知识,重点是什么,教师是如何分析和解决知识的。这样一来可以加深印象,二来可以通过回忆检查自己听课的效果。如果能回忆出大部分内容,就证明自己上课是有收获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学,我要求学生尽量备齐工具书,在课堂上一遇到不懂的问题,首先要求助的就是工具书,然后自己亲自动手查找,逐步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培养 自学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他还说:“一个人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因此,为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曾一度令教师厌烦,学生头痛。“上课讲课文,复习背课文,考试写课文。考后忘课文。”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窒息了语文课应有的生命力,面对这一现象,我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初步尝试了“阅读--讨论--解惑--探索”四课型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以主人姿态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

一、阅读课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所以,我先设置了阅读课。一般是每一单元的第一、二课时,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5分钟左右的必要的启发讲解:或背名言、或讲个小故事、或讲个成语的来历等,针对每课的具体内容,确定启发讲解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第二,指导读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阅读的路标和向导。关于读书方法,我向学生提出了“三到”的要求,就阅读的全过程来说要看到、读到、写到。所谓看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谓读到就是心到,边读边思考。写到就是要动笔进行点、划、摘、记,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记忆。上述读书法,从导言课开始逐步向学生介绍,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好笔记,写出体会,以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这话很有哲理。学习中的问题,就是推动学习深入前进的动力。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时刻,才真正开始了向这个问题的进击。在学习阅读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四种方法。

1、联系实际提问题。有些学生在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文后,联系实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文中那样的桥吗?古代的人造出的石拱桥,和现代人造出的形式各异的立交桥,那个更美、更先进?它们就仅仅像文中所说的‘天上的彩虹吗’”?于是出示了自己制作的关于各种桥的幻灯片(即自制的课件)和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这样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便加深印象。

2、反过来想想提问题。如学生在阅读《口技》一文时,先放几段有关艺人吹拉弹唱的录像,再放几段音乐,问“这几幅图画上的人和录音中那些人的演奏好听吗?为什么?”“对,好听,因为演奏技艺高超!”再提出“如果他们的演奏很一般,你愿意听吗?”这样反过来想想提出问题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增强记忆。

3、前后对照提问题。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首先介绍有关故宫的一些历史,再出示几幅有关图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照《苏州园林》一文,向学生提出问题“两文都力图将有关的事物的各方面知识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但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联系各科提问题。如《气候的威力》一课,先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南极的冰川,然后让学生联系地理、数学、理化提出问题。当然,提问题的方法很多,这是普遍常用的四种方法而已。

二、讨论课

阅读课之后,我设置了讨论课。讨论课上教师把学生阅读时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筛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首先讨论的重点力求符合教材重点和学生思想实际。有时围绕对某个概念理解展开讨论。

其次,提出明确讨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具体指导,对学生要求勇于发表自己见解,虚心听取和思考别人意见,在平等的氛围中展开争论或辩论,坚持真理。

第三,指导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讨论题目的中心点;充分运用课本中的要点,针对讨论题目进行分析,恰当运用已学文化知识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讨论,分析综合,提出观点。然后紧扣要点,理清思路,做出结论。

教师组织重点问题全班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代表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全班讨论。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应直接参讨论,但应做到“引而不发”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起穿针引线、因势利导的作用。在全班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产生兴趣时,教师应作画龙点睛的讲解,使学生对问题有明确认识。

三、解惑课

讨论课上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尚未解决,特别是全班争论的重点问题,意见不统一,或理解不够深透。这时,学生把希望寄托于老师,教师重点讲解的时机到了。为此,我设置了解惑课,教师在课上的讲解要力求生动有趣,言简易明,掷地有声,富有启发性。

第一、教师讲解的重点应放在“三点”上,所谓“三点”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前后各节之间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点,这些都是教材最本质的东西。

第二、教师的讲解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兴奋点是为学生普遍关注且同教材有紧密联系的问题,教师应力求把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同学生的兴奋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愉快地进入思考过程。

第三、教师的讲解要从形象入手,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语文课上的内容和有关问题,都是属于理性的抽象的,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应使学生以形象为入门的向导,步步深入的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道理。

四、探索课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应培养具有创造能力人。为达此目的,也就不能只要求学生做完几道教师规定的练习题,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前进的能力。于是我就在解惑课后设置了探索课。做法如下:

第一、专题探索。每学习一课,都要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思想问题,进行探索性分析,并在各自分析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第二、自拟复习题目。引导学生自己拟定本单元的复习提纲和自测题目。不搞束缚学生思想的所谓答案格式,而是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对具体题目进行具体分析,归纳总结出分析各种问题的思路。

第三、单元小结及写小论文。指导学生书面表达每单元的知识序列纵横结构,写出学习每一个单元的心得体会,或小论文,初步联系实际解决一些思想问题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