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09:23: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同质性的假设,将“资本”的范畴从实体性概念过渡到了非物质性概念。循着“资本”与“人”相结合的思路继续前进,经济学家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社会因素的影响,经济学领域首次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在提到社会资本的主要特点时,应该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经济资本进行对比。首先,社会资本是一种无形的资本,人们随时随地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却看不见、摸不着。它无时无刻不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经济成本可能是有形的,可能是无形的,例如,在物质资本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厂房、设备等,它是实际存在的,是有形的。而人力资本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劳动者的经验、教育水平和技能等,它主要是无形的资本,但对劳动者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其次,社会资本存在于人与人之间,这也是其与经济资本最大的区别之一,经济资本表示人或者一个组织的个体情况,而社会资本主要表示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情况,例如,合作、信任和网络等,它无形的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最后,社会资本是纯粹的公共物品,而经济资本可能为公共物品,也可能是私人物品。这与社会资本的前两个特点有关,它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不只是一个人可以拥有和使用它,它只能存在于两个人之间。
二、社会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社会资本自从被人们关注以后就迅猛的发展,它成为物质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之后的,又一个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社会资本这个概念出现以来,专家学者就从来没有间断过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虽然研究成果各有不同,但都归结到社会资本的三个核心元素:信任、规范和社会网络。
首先,信任是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迅速发展的前提,信任有利于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社会信任关系被普遍认为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社会资本。笔者认为良好的社会信任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来自于家庭和血缘关系。在家庭和血缘关系亲近的群体之间,信任更容易建立。第二,人们之间普遍的信任或社会资本来自志愿性社团内部个体之间的互动,是这些团体推动了人们之间的合作并促使信任的形成。第三,由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例如,宗教对信任度会有影响。经济学家对于信任的来源认为,信任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在重复博弈模型中,人们追求长期利益,会导致信任的产生。信任可以使联系密度更大,并且可以大大降低人们之间的交易成本。在一个缺乏信任的经济活动中,各个主体之间的联系往往存在很大的风险,为了抵制这种风险,经济活动通常采用合同、担保和法律等手段来弥补本质上缺乏的信任,这样就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而在一个充满信任的经济活动中,契约的签订与执行往往基于对对方的信任,无需另外的费用,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合作双方的成本,并且拥有高度信任的人能够得到更多的交易,在此基础上形成反复交易,提高了经济效益。在信任的基础上形成的规范和社会网络能够进一步培养信任,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其次,规范对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主体有约束作用,能够协调集体行动,减少交易费用。规范可以约束个人行为,可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从而增加经济的发展速度,并且在经济活动中遵守规范的经济主体会得到更高的声望和更多的信任,可以得到更多的交易,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会得到提升。规范限制个人行为,可以减少个人行为所带来的负外部性。规范在约束个人行为的同时可以促进组织内部相互之间的合作,协调集体活动,增加组织内部的团结性,使组织内部保持一致性的集体活动,遏制制度供给过程中的“搭便车”现象,大大降低经济活动的风险,从而提高经济主体的信心。规范在经济活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无形的动力,促进经济又快又稳地发展。
最后,社会网络也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通过人际关系发挥作用,减少信息不对称,通过对他人行为的了解,提高对他人的信任度,降低经济活动的风险,并且社会网络影响着资源配置,促进资源配置更快更好的进行,使经济发展更加快速高效。社会网络为经济资源的配置提供管道,使很多经济交换嵌在经济网络之中。数据表明,我国私有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力是通过社会网络进入企业的。这种现象不是中国社会所独有的,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林南通过多年对美国就业问题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即使是在美国社会,社会网络也是人们寻找工作的基本依赖。
他认为,他的这一发现是对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理论的挑战。但是无论怎样,中国的文化传统更多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人较美国人更具关系取向,因而社会网络的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更大,中国经济是网络经济,似乎是无可置疑的。社会网络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样更容易产生信任,因为它有一个保障机制保证交易双方彼此合作,正是这种保障机制的存在维护着交易的进行和完成。社会网络还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它利用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彼此信任,从而节省了协议谈判、拟订和执行时间、精力和费用。并且社会网络有利于对不合作者实行更严重地惩罚,对合作者实行更大的酬劳。
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在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载体就是跨国企业。跨国企业具备丰富的资本、较大的生产规模、较强的研发水平等优势,它能够促使“无国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全球自由投资体系的形成。由UNCTAD统计资料可见,在1993年,全球仅有跨国企业3.7万家和分支机构17万家。而到2005年,跨国企业增为7.7万家,并且有77万家的分支机构。很多的FDI都是依赖跨国企业完成,跨国企业在2005年的资本输出额高达10.8万亿美元,并掌握了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比例的89%,获得产值在世界总产值中占有25%。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跨国企业面临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以及投资自由化的趋势,必须进行相应的战略调整,并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从而实现企业的转型。由于出现了全球性跨国企业,导致了许多比较大型的并购活动的出现。
2投资自由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2.1投资自由化的国际调节形成规范化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很早就出现了双边投资条约,由“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发展到“投资保证协定”以及“促进与保护投资协定”,由此可见,双边投资调节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向自由化方向发展。依据UNCTAD所发表的数据可知,在2003~2010年,国际间的双边投资协定从1000多件发展到2500多件,并且双边投资协定的内容越来越细,几乎将投资中的各项问题都包含了,比如:投资过程中的争议问题的仲裁、投资者的公民待遇以及税收和国有化补偿等。这些协定具有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特点。此外,国家对一些公共政策性的问题也很重视,例如自然环境、国家安全等。
2.2投资自由化和投资保护主义并驾齐驱
截至2010年,在世界范围内的全球FDI竞争越来越激烈,大部分的国家都在不断地进行开拓与发展,并对自身的投资政策进行完善与改进,这种形式从某种角度上对全球的投资自由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2011年,UNCTAD对200多项和投资相连的政策所产生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并发现,其中有160多项的政策变化对投资自由化的发展情况实现的优化升级,但是这些政策对投资自由化的发展所占的百分比在不断上涨,例如在2010年其所占的比例为2%,到2011年时其所占的比例就已经达到了5%。全球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投资保护主义,其中具体表现是:部分国家加强了对资源以及其他特殊领域的控制,并且对进入本国的外资企业设置了市场准入机制,尤其是一些拉美国家。许多发达国家为了达到对本国资本的回流或是转移,采取了相应的有效措施,尤其是在服务行业以及高科技技术行业。纵观全球,投资保护主义只在小部分的国家中实行,且主要是和能源相关。在比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投资自由化在全球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3国际投资自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国际投资自由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同样投入到世界自由投资体系当中。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已经累积了国外资本高达7000多亿美元,这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投资自由化已经达到最高速时期。我们应该将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全球的投资自由化有机结合,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3.1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
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国企业已经将资本发展到全球的各个角落,目前在中国进行生产活动以及资本投资的企业有上千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中就有400多家在中国进行投资。
3.1.1促使资本的引入,加强经济快速发展
以前,我国在资金等生产要素都比较短缺,但是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比较大。因此,引进外资成为一种解决措施。可是中国的投资自由化水平比较低,例如在1979~1989年,国外资本的投资只有150亿美元。在1991年,外资进行直接投资的比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只有4.15%左右;到1992年,就已经上涨到7.52%;在1993~2002年,则已经达到10%左右;在2002~2012年,投资比重则在10%以下,外资投资的数量都保持在500亿美元以上,其中,2012年其投资数量已经到达了725亿美元。外资的直接投资的大量引入,对我国的财政收入上涨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数据发现,2008年,国外企业的税收在我国涉外税收中所占的比重为98%,占我国总的税收中占到了20.72%。
3.1.2对我国贸易结构进行优化升级
国外资本的投入对我国的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统计的数据中发现,在2010年,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量只有29.84亿美元,占我国外贸总量的4.03%;在2011年则已经达到了8318亿美元,所占比重为58.47%。因此,国外资本的直接投入对我国的外贸易以及和贸易结构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2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3.2.1对我国民族行业的冲击
国际投资自由化的不断深入同我国的资本发展之间存在矛盾。跨国资本具有技术强、管理合理等优点,其对我国企业的大量收购或是新建,使得本国的企业发展空间缩小,甚至对我国的民族行业造成了较大的打击。
3.2.2造成无形资产流失
跨国企业在进行并购工程中,对双方的资本投入没有进行正确的合算,对企业本身的技术以及设备的投入资本估计过高,但是对我国的企业所投入的资本存在的实际价值估计过低。此外,大多数的国内企业为了实现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并购,会将企业长年累积起来的产品、品牌、名誉以及生产原料的购买渠道等无形资产以比较低的价格出售给国外企业,有的企业甚至是将无形资产无偿出让,这使得我国比较老的民族品牌的未来发展空间不断地减小,最终导致民族企业的消亡。
4结语
关键词:企业经济发展;合同管理;重要性;建议;发展
合同管理制度,自其概念被提出以来,便成为企业良好运行的保障和秘诀。从合同订立开始,到最终的终结,其中每一次变更,每一次转化,都需要通过合同管理的不同手段进行监控和调整。合同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全过程性。合同管理贯穿合同成立,变更和终止的全过程,从整体上调控着企业的经济发展。第二,系统性。合同管理需要有完整的系统和成熟的机构部门来运行。只有系统完善了,管理效果才会上升。第三,动态性。合同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每一次具体交易中各有侧重,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不同时期,在保证整体一致的前提下,也都各有细节上的不同。
一、合同管理在企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企业的经济发展中,合同管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笔者将从法律层面,经济层面和管理层面具体分析。第一,从法律层面来看:当代社会,提倡法治。即依法治国。经营企业,尤其需要关注法律,万万不可触犯法律,而法律的规定又往往多而繁杂,在合同订立和实施的过程中,处处是法律。有效的合同管理,能使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放心大胆的向前发展,若与法律有所冲突,便进行干预和调整,为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第二,从经济层面来看:市场经济,最重要便是风险二字。风险,是在投资,消费,交易过程中的附属品,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甚至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如果能有效的规避风险,则能使利益最大化。相反,则会使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合同管理,事实上也是企业用以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企业是依靠各种各样的合同得以存活和发展的,高效管理,有效管理,能使企业的发展进步神速。更甚者,企业的信誉得到树立,也能从长远的角度促进企业的发展。第三:管理层面。所谓合同管理,其最终还是需要回归于管理的本质。在企业中,能使合同管理制度顺利实施,也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反映出企业的良好前景和管理潜力,管理是一个企业的后备军,后备力量养好了,自然不用担心后续发展。
二、企业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合同的法律性认识不够
这是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对于许多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来说,法律并不是日常生活中或日常经营中的必需品,因此,对其重视度不够。而合同本质上是法律约定,是双方当事人将权利义务上升到法律层面的意思表示,是完完全全的法律问题,因此,对合同的法律性认识不够,会导致企业的管理出现漏洞,也不利于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保护。许多企业人认为,法律并不能完全对一个企业产生决定作用,是的,它只是一部分,然而,在法治进行到了一定的程度,社会处于优胜劣汰的巨变时期时,能否紧跟时代的脚步,能否意识到法律的重要约束作用,是企业能否顺利生存下去的必然判断标准。
(二)企业缺乏完整的合同管理体系
前文提到,合同管理归根结底是管理的问题,需要系统化,专门化。目前在许多企业中,找不到一个专门的管理合同的部门,许多企业人也不重视完整的合同管理体系的形成,从而使合同管理陷入一种鸡肋的尴尬境地,有它不多,无它不少。
(三)合同管理效果不明显
企业管理者往往是急功近利的,他们希望付出了就有收获,然而合同管理的作用往往是幕后的,不明显的,便会让管理者对其的真正效果产生怀疑。
三、加强企业合同管理促进经济发展
(一)加强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
对症下药,企业整体的法律意识不高,究其根源,终究是因为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因此,企业需要在员工选择和培训两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员工法律素养。在员工选择上,上至总经理,下至普通实习生,都需要具有基本的法律常识,从源头上进行筛选。在员工进入公司后,需要对其进行入职培训。在入职培训中,除了对其本职工作的教授之外,还需要对其法律意识进行再次强化,以提高其法律素养。
(二)建立完整的合同管理体系
再三强调的观点,完整的合同管理体系对于合同管理的有效运行十分重要。具体的建议是:在企业中设计单独的合同管理部门,将合同进行专门化管理,也可将权力分散,一个部门有主动权,其他部门负有监督权。完整的合同管理体系,需要的是独立的运行权和其他部门的合作,将合同管理真正提上日程,既能使员工的合同管理意识提高,又能使整个体系得到巩固。
(三)及时处理合同管理中的问题
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问题自然是有的,而让其得到及时而有效的处理,则是最佳的方案。众所周知,问题并不会大而化小,小而化无,而是积累着,积累着,等待爆发的那一天。在出现问题的那一刻,便使问题得到有效的处理,既不会使问题变得更大更难以处理,也有利于企业管理者进行后续的计划。
四、结语
合同管理在企业经济发展中,无疑具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从法律层面来看,有效的合同管理能解决企业在法律问题上的后顾之忧,从经济层面来看,其规避风险的作用有效而显著,企业无非为了盈利,良好的合同管理能为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利润,最后,从管理层面来看,回归本质,使企业有一个合理的,高效的结构形态和管理模式,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自然是免不了各种问题的出现,这是正常的,只要出现了问题能及时有效的解决,便无伤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使企业得到良好的合同管理,能从最根本,最源头上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
作者:王建东 单位: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
参考文献:
[1]郑金河.企业经济合同管理和风险防范措施[J].中国市场,2015(13):35-36.
1、骑士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智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的时代。
2、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那就是以人为本,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扩大他们的选择余地。
3、经济发展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挑战。
4、市场经济是惟一自然、合理和能够带来繁荣的经济,因为它是惟一能反映生活本质的经济。
(来源:文章屋网 )
1.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于县域经济发展县域金融服务体系远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农村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其业务主要限定在政策性收购资金的支持上,而其应有的支持农业开发功能根本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三农”信贷支持与“三农”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极不匹配长期以来,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主要集中于大企业和大项目,“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占比较小,远远不能满足“三农”发展对资金的需求。1999年以来,大型商业银行对农村中小客户的服务越来越弱,信贷投放权纷纷上收,从而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严重不足。农村信贷结构调整滞后于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大量农村资金“农转非”,使本来不足的农村信贷资金越发捉襟见肘,从而制约了农村经济转型发展。
3.乡(镇)级农村信用社的撤消严重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稳定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金融机构,与农村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始终高比例地保持着向农户放贷的领先地位。然而,小微借贷市场的乡(镇)级法人社的全部撤消,所导致的后果是,被保留的县级统一法人社其力量在不断发展壮大,地(市)级、省会城市级和省(区)级为单位统一法人社的数量在逐步增多,但是,其支持“三农”小微贷款的意愿却在逐步减弱。按照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以及资本的逐利性特征,其发展重点将超越农村市场,这必将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
4.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不强目前,为农村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有农村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正规金融,以及还包括大量的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然而,正规的农村金融的支农作用不强。农村发展银行,只是将业务重点放在了粮棉油收购方面,真正供给“三农”的信贷资金数量很少,并且,在县域以下并没有网点。农业银行,贷款门槛高,并且撤销合并了县以及县以下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将信贷业务转向了城市。部分农村信用社采用的商业化经营模式也将从农村市场吸收的资金,部分流向收益较高的非农部门,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和农村微型企业则难以得到金融支持。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对“三农”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
二、加快农村金融市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1.深化农村金融市场改革注重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业务,并从税收、保费补贴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鼓励。鼓励民间借贷进入金融市场。投资能力不断提高的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仍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只能以非正规金融的形式游离于广大的农村金融市场,既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素,同时也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随着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应该将经批准从事专业放贷业务的机构或组织从一般意义的民间借贷主体中分离出来,作为专业放贷人对待,引导民间资本规范从事资金借贷活动,鼓励民间借贷规范化、阳光化运作。
2.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就是机构多样化,也就是既要有大型商业银行,又要有区域中型银行,还要有小型金融机构。而多层次的金融需求需要一个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予以支持。应鼓励和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农村建立分支机构,或发起组建村镇银行,通过创新金融担保方式等政策,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通过改革建立与农村多种融资需求相匹配的政策性、商业性和民间金融等多种性质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竞争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应加快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确立以农村信用社为支农主体的地位,利用信用社网点多和覆盖广的优势,推行其向村镇银行的试点转变。因地制宜地推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试点的建立,构建以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新型农村金融市场。
3.加快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的作用,建立起完善的农村担保体系,为农村信贷提供风险化解服务。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立即可以采取政府组建,政策性运作模式,也可以采取政府组建,市场化运作模式。无论采取哪一种运作模式,都是通过政府的力量组建担保。实践中,应努力构建由县、镇或村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出资的地方信用担保体系,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担保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征信体系,通过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为金融机构提供有贷款需要的农户和担保人的资信状况。积极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镇和信用企业等的评选,鼓励农户和小微企业等参与信用评比,对信用高的农户、村、镇和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在对其发放信用贷款时适当增加额度,并给予优惠贷款利率等奖励,鼓励并提倡这种信用行为,扩大其在民众中的影响,把信用的形成和维护打造成一种民众共识,一种可以测量的道德标准。
4.加快农村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机构应不断加强自身服务意识,加大创新力度,深入了解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着力开发适合农村地域特色的、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产品,切实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和金融服务水平,根据客户需要,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信贷产品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农户的信贷需求,满足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要积极探索推广“农户贷款互助担保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信贷”、“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社员联保+银行信贷”等贷款模式,支持农村合作组织、农村小企业及农户扩大再生产。不断完善“信贷+保险”的合作模式,把林权、土地、水域、宅基地、农机具订单等经济资源的抵押功能发挥出来,大大增加市场的有效信贷供给。
经济快速发展下乌鲁木齐市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总体物流成本偏高
由于我国的物流的行业还处在初级的发展阶段,物流成本比较高。而乌鲁木齐的总体物流成本和全国较发达地区相比更高。同时,由于物流企业人才匮乏、物流标准化和规范化落后、信息化程度较低、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导致货物仓储、货物运输、货物配送等物流作业过程中的无效环节的增加,物流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加大,从而导致了乌鲁木齐总体物流成本的偏高。
2.物流企业总体规模较小,服务功能单一
乌鲁木齐的物流企业基本上以运输或仓储为主,对客户多样性需要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差,基本上不能提供定制化的物流增服务。缺少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不能形成引领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龙头效应。大多数的物流企业对物流的认识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物流成面上,未能建立起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管理理念。
乌鲁木齐市物流产业发展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乌鲁木齐的物流业发展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新的形势,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根据目前物流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经济发展对物流提出的要求,政府、企业和相关机构对于今后物流业的发展采取以下措施:
1.谋划中长期发展战略,注重提升发展
在抓紧落实国务院《规划》的基础上,争取在“十二五”规划中突出体现物流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并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筹划2011~2020年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建议到“十二五”末期,基本形成城市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国内竞争力甚至于国际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业由注重基础建设向全面提升服务质量转变。根据经济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大力推进物流需求社会化。积极培育适应客户需求的物流企业群体,并以更高、更快、更强的国家物流业标准促进企业不断提升,不断发展,出现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2.重视区域、城乡和国际物流,推动集聚发展
关键词:水利经济 财务管理 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了对财务制度以及基本建设投资体制的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深入,国家也逐渐加大了财政检查力度,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有了新发现、新问题,这就使得要对水利经济发展中的财务管理有更高的要求。水利经济发展中应该怎样对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应该怎样积极的发挥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是当前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首先解决的问题。所以,改善以及加强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必须的,下面就以青海省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为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一、当前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水利事业单位缺乏相关财务管理机构
当前水利经济发展中,水利部门延续的仍然是传统的思想,轻管理、重建设,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水利事业单位缺乏相关的财务管理机构,客观上导致财务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并且现有的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普遍偏低,从而使得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制约、影响了水利经济中对财务的管理,更使得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的职能没有充分的发挥。另外,在水利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某些水利部门对财务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再加之对相关单位监督监察没有做到位,对财务管理不够严格,使得存在挪用公款的现象,对于水利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水利经济发展中对财务管理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水利经济发展中对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不够完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是社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需求量逐渐在增加,水利经济发展中也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相比之下,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导致从事水利经济财务管理工作的门槛降低,造成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其次,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责任感不强,当前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责任感普遍偏低,职业道德素质相对较低以及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导致财务管理面临种种问题。最后,水利经济发展财务管理中不重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培训,在新的经济环境条件下,财务管理人员需啊哟不断的更新财务知识,以便满足实际需要,所以就要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后续教育和培训,了解新的管理方法以及掌握新的技术,但是当前水利经济发展财务管理中,缺乏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二、解决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水利经济发展中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加强财务管理机构的设置
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是依据国家相关财务管理的制度对水利部门资金的运转进行监督和管理。一直以来,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对资金的运转没有绝对的发言权,限制了财务管理在水利经济发展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再者,对于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不仅要通过适当的经济手段,还需要建立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或者运用法律手段。所以,要加强水利经济中财务管理工作,就应该建立健全水利经济发展中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切实的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另外,水利经济发展中还应该对加强财务管理机构的设置,诸如在财务管理中设置相应的监管部门、监督部门以及审查部门,并且要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使财务管理人员切实的树立法治理念,充分的展现财务管理的职能的作用,依法对水利经济发展中资金的运转进行全面的监控以及管理。
(二)强化对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
为了强化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业务素质,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以及素质的高低,对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更对水利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提高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责任感,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熟练的掌握相关的财务管理知识,而且要有极高的责任感和财务管理的专业素质,以便更好的对水利经济发展中涉及的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最后,水利经济发展财务管理中,要重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培训,新的经济形势下,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人员需要不断的了解、掌握新的财务管理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在水利经济发展中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应该高度重视,在新的发展趋势以及在新的经济环境条件下,需要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以便为水利经济的发展服务。为此,就应该改善以及加强水利经济发展中对财务的管理,建立健全水利经济发展中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强化对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切实的推进水利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虹.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02)
【关键词】三大需求 经济发展 社会保障 消费环境
一、三大需求助推我国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
GDP通常被认为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最好指标,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常常被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表1显示了我国在2001年到2011年中,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中处于绝对优势的是投资,净出口拉动率较小且起伏不定,而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最长足动力的消费拉动则处于相对劣势。
近几年,在世界经济形势普遍下行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仍能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备受世界瞩目,这与我国长期以来依靠投资——出口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然而,长远看来我国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而消费需求相对乏力的增长态势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一)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存在的弊端
表1显示我国投资拉动率持续上升,特别是在2008年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启动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之后,2009年投资拉动率高达8.1%,成为一枝独秀。然而,过分依赖投资拉动经济经济增长存在很多弊病。投资需求只是由居民消费需求而引发的引致需求,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产出,而产出的产品最终是为了消费,投资需求本身不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长久动力,并且投资增长过快还可能引起产能过剩、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通货膨胀等严重的社会问题,长期来看会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存在的弊端
净出口拉动率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的积极影响,表1显示从2001年开始,我国受入世影响净出口拉动率稳步上升到2.6%。然而,在2008年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出口大幅锐减,外需拉动率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负推动力,说明过分依赖外需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加之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我国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步动摇的现状,迫使我国必须转变高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减少外部冲击和成本因素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负面影响
(三)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优势
消费需求是人类生产和投资的最终需求,也是最重要的需求。在全球经济形势下行和投资饱和的状态下,扩大消费需求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必然的选择。首先,扩大消费需求不仅可以提高国民的消费力,更可以提高我国的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其次,扩大消费需求有助于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例如:我国当前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日益壮大的老年队伍具有消费的能力和意愿,但是市场上针对老年人的消费品却相对匮乏,因此我们可以以扩大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为导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后,消费需求可以引导投资需求的方向,从而减少投资的盲目性,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优化产业结构,逐渐淘汰一些消费需求下降的夕阳产业,大力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的朝阳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我国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二、当前制约我国消费增长的因素
曾任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副院长刘福垣认为,一个大国的经济发展,消费应该占主导地位,达到70%左右。①表1显示我国消费贡献率自2010年之前都不足50%,在2011年才首度超过了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大动力,很显然,我国消费需求严重不足。早在1997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就已经注意到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更是将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然而,事与愿违,消费贡献率却逐年下降,造成我国消费乏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居高不下的储蓄率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2000年的64332.4亿元增加到2011年得343635.9亿元,年均增长36%。储蓄率从2000年的45%上升到2011年54%,然而,同期的最终消费率水平却从2000年的62.3%下降到2011年得48.2%。②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中低收入人群基于疾病、养老、教育、购房等谨慎性动机而持有货币,不能形成即期有效需求。
(1)高房价导致我国居民消费低迷。近年来,我国房价过快上涨,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削弱了居民消费能力,挤占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使巨大的消费潜力不能得到有效释放。首先,未来打算购房的居民面对高房价,节衣缩食,紧缩开支,增加储蓄,积攒未来的购房资金,难以顾及其他消费。其次,已经采用贷款方式购房的居民,面临沉重的还款压力,不仅使这一群体的日常消费减少,而且将削弱这部分家庭的消费能力。最后,高房价直接催生的高房租使得买不起房而租房的居民生活成本大幅提升,这部分群体的消费能力也受到高房价的抑制。
(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我国居民不敢消费。启动于上世纪90年代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市场化改革加重了人们的负担,财政用于教育,医疗方面的支出又相对不足,加之我国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了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得他们不敢放心消费。
近年来,我国推出了农村医保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来不断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然而,这些碎片化缺乏体系的制度难以弥补我国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窄,保障力度小,国家企业个人三方负担比重不合理的等制度缺陷。加之我国的住房、教育、医药等价格快速上涨的不利影响,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意愿,降低了最终消费率。
(二)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
当前,我国的低收入人群消费严重不足,特别是一些农民和城镇低收入人群的消费仅限于食品和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费的支出,他们消费能力有限,消费信心不足。相反,我国的高收入群体中却出现了一些对高级奢侈品过度消费和依赖海外消费的现象,更有甚者购买几套甚至几十套房产哄抬房价,这种非理性的消费加具了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不利于我国扩大消费需求战略的实施。
(三)消费环境的不安全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
我国存在着诸多消费不安全、不诚信、不健康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张。一是消费品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现象屡见不鲜,垄断现象和地方保护主义频现。二是消费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不健全,消费者投诉困难较多。三是针对一些重要的消费品,例如婴幼儿奶粉、食品、药品的生产经营,尚未建立起社会责任保险制度。
(四)勤俭节约的传统文化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
我国的传统文化将勤俭节约奉为持家法宝,老一辈人以此为美德并教导和影响着下一代,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的高储蓄低消费。
总之,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是体制性和结构性的问题,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作出多方面、长期的努力。
三、改善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几点建议
当前,改善我国消费贡献不足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有效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是扩大消费战略得以实现的保障,一是千方百计的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多管齐下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深入贯彻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确保在外务工农民工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另外还要落实扶贫标准和城镇居民最低工资标准,稳步提高各类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支付标准。二是对高收入群体的财产分配、生活消费两大行为涉及行为调节税,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财产交易税、房地产超面积使用税等抑制高收入人群的不合理消费行为。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解决居民后顾之忧
一是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提高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口和灵活就业人口的参保比率,在制度上为他们增加参保的机会,统筹水平较高的个人账户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消除企业、部门和地区之间的障碍;二是加强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与管理,用法律形式规范社会保障资金中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的来源及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三是提高社会保障费用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来补充社会保障基金;四是建全基本养老保险、失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着力提高居民的大病医疗保险水平,使广大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增加企业和财政的教育支出,解决居民高教育费压力
要减轻居民高教育费的压力,一是加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特别是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减轻居民子女教育经费的负担。二是要规范高等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收费,特别是要多设立公立幼儿园,解决大中城市学前教育费用畸高的不合理现象。三是通过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增加职工子女教育经费的补贴,例如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发放费职工子女教育经费加计扣除。同时鼓励企业增加职工教育培训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
(四)合理引导各阶层的住房消费,减轻居民高房价压力
在我国房价居高不下的现状下,要实现居者有其屋,保障基本人权,重点是要合理引导不同阶层的住房消费需求。一是要增加保障性住房,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的建设力度,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解决困难家庭、新上班族、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难问题。二是要建立科学的住房价格体系,运用经济手段调控价格波动,适时开征房产税,规范房地产交易行为,打击投机性炒房行为。三是加强对城市住房租赁市场价格的管理和调控,切实保障租赁双方的合法权益。
(五)大力改善消费环境,正确认知扩大消费与勤俭节约文化
加强消费品市场秩序治理整顿,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打击地方保护主义;规范垄断行业的行为,加大垄断行为的法律惩戒;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消费者维权渠道;建立重点行业(食品和医药)的社会责任保险制度,治理和完善重点领域(汽车和住房)的消费环境。
正确认知和处理扩大消费和勤俭节约的关系,一是勤俭节约是指不浪费、挥霍家庭可支配收入。但家庭对文化、教育、社会保险和居住条件等方面的投入,是发展性的文明消费,不但不应减少,还应逐步加大。二是扩大消费是政府保证全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的重要调控手段,是我国政府目前采取的重大经济政策之一。三是从家庭看,应该加大文明消费支出,减少奢侈性消费支出;从社会看,应该增加文明消费品的生产,扩大就业,增加家庭收入。
参考文献:
[1]尹世杰.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N].人民日报,2009.
[2]马洪范.实现消费主导战略转型与宏观消费政策选择[J].税务研究,2012,(11).
[3]王华.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财税政策取向[J].税务研究,2012,(11).
[4]李建军,王雯.构建可持续消费驱动型经济的财税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