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09:23: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循环产业
发展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如何在小城镇建设中,立足其发展现状,合理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使其成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持续动力,是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必须要面临的问题。本文结合永登县武胜驿镇的规划设计,对于小城镇建设的城乡一体、产业循环,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1 武胜驿镇发展概况
1.1 项目概况
武胜驿镇位于兰州市永登县西北部,属于半干旱半湿润的二阴山区,是古时兰州与武威之间的重要驿站和向西进入河西走廊的咽喉之地,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其距兰州市130公里,永登县城20公里。现状有回族、土族、藏族等8个少数民族,总人口38330人。
1.2 发展优势
1.2.1 区位条件突出
武胜驿镇地处兰州―武威中间,位于兰州都市圈1小时经济圈辐射范围内,区位优势突出。
1.2.2 综合交通条件良好
境内有连霍高速、兰新铁路、G312公路通过,与兰州、武威等区域中心城市以及中川机场联系便利,经济发展的综合交通条件良好。
1.2.3 自然环境良好
武胜驿镇境内有喜鹊岭、标杆山、奖俊岭、鸡冠山等众多山岭以及黑林和奖俊岭等天然牧场,是永登县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向北延伸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天生态环境品质较高;同时,由于镇域产业以生态农业为主,受工业化影响较小,自然环境没有受到人为干扰和破坏,与兰州都市圈的其它地区特别是兰州都市圈内的核心地区相比,是居住和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1.3 存在问题
1.3.1 核心发展优势不突出
永登县虽是兰州市重点镇,但由于其资源、交通、区位等优势未充分挖掘,没能形成带动城镇发展的增长点;同时,连霍高速的开通使得312国道上的过境人流量的急剧减少,原本商贸产业优势亦不断减弱。
1.3.2 城镇发展缺乏动力,发展缓慢
由于服务人口规模小、徐古高速公路对G312国道车辆分流等因素,商贸服务业很难大规模发展,难以成为支撑城镇发展的持续动力。同时,因环境保护、市场及技术等原因,原有的矿产开发企业和建材企业多处于停产状态,城镇发展乏力、缓慢。
1.3.3 产业结构单一,竞争力不强
现有产业链较短。武胜驿镇高原夏菜是农村居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养殖业也已经起步,但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导的农业主要处在产业链的上游,产品附加值低,而下游加工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旅游业尚未成为带动城镇发展的动力。武胜驿境内拥有高山草原、民族风情、原始森林、天然牧场、史迹遗址、特色民居等众多旅游资源,但由于其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旅游设施不完善、旅游资源尚未有效整合等原因,目前尚处于自发发展状态,未形成带动城镇发展的动力之源。
2 武胜驿镇发展思路
2.1 双轮驱动,城乡一体
产业富民:立足新时期农村地区作为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生态产品提供地的功能定位,发挥武胜驿镇生态环境、资源产业的基础优势,做强做大特色产业,使特色产业成为村民致富的依托。
工贸强镇:依托农村种植业和畜牧业,加快相关加工工业、商贸业和物流业的发展,强化小城镇的产业基础,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
城乡一体:乡村农牧业为城镇工贸业提供原料,城镇工贸业解决农业销售难问题,并使农牧产品增值,充分发挥好小城镇服务农村的功能;城镇工贸业为乡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城镇自身规模扩张;乡村富余劳动力进镇,乡村人口减少,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2.2 高端发展、树立品牌
高端发展:顺应绿色无公害农牧产品质量优、价格高、需求量大的特点,转变农牧业发展模式,由“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依托生态农业培育高端消费市场,实现高端高效发展。
树立品牌:针对武胜驿镇农业发展有产品无品牌、同质化、竞争力不强的现状,未来发展要走品牌农业的路子,通过申报武胜驿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形成武胜驿高原无公害富硒蔬菜、武胜驿生态羊肉、武胜驿生态猪肉、武胜驿生态草芽鸡等特有品牌。
2.3 休闲突起,产业延伸
休闲突起:立足武胜驿镇位于兰州都市圈的旅游交通区位优势,挖掘镇域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特色,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使休闲旅游产业成为除生态农业之外的另一优势特色产业。
产业延伸:围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积极拓展与高原夏菜、有机中药材、高原花卉等种植业和牛、羊、猪、鸡等畜牧养殖业关联的“观光、休闲、科普、节庆、娱乐”等功能,努力形成“一产三产化”的产业格局,丰富武胜驿镇的休闲旅游功能。
2.4 政府引导,农民为主
政府引导:发挥好政府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和在信息化建设、科技培训、技术引进、金融支持、政策导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和公共服务职能,解决好城乡发展中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为农民创业发展创造条件。
农民为主:充分发挥好农民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在“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上,鼓励农民创业、吸引农民参与、吸引农民就业,使农民成为发展的主体和受益的主体,真正把“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落到实处。
3 总体布局
3.1 产业发展布局
依托武胜驿产业发展基础、突出产业发展优势和挖掘产业发展潜力,按照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协作化的发展原则,规划在镇域内形成“一轴、三带、五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在镇域形成东部综合服务经济区、中部特色蔬菜种植和休闲农业经济区、西部生态、民俗旅游服务经济区、北部特色种植养殖和民俗旅游服务经济区以及南部特色种植养殖经济区。
3.2 旅游发展布局
根据武胜驿镇旅游资源分布与开发潜力,规划构建“一心、四轴、四区、多点”的旅游产业格局。在镇区形成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并向西、北、南辐射,形成东部庄浪河谷综合旅游发展轴;西部生态休闲、历史文化旅游发展轴;南部现代农业观光体验发展轴;北部藏族、土族风情体验发展轴。同时,形成以历史演艺、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民族餐饮、特色购物、科普教育、会议接待、度假居住等内容的旅游综合服务主题区;以发展发展农业风光展示、农业种植养殖活动参与、农业科技示范、农家特色餐饮品尝、农村乡俗和农家生活体验等内容的生态农业旅游主题区;以发展草原风光展示、草原文化感知、草原活动体验、短期会议接待、休闲度假等内容的草原风情旅游主题区和以发展高山草原观光和少数民族风情体验等内容的民族风情体验旅游主题区。
4 结语
笔者在相关小城镇规划编制过程中体会到,只有立足小城镇发展实际,切实挖掘其资源特征,形成适合小城镇自身的发展之路才是小城镇规划的根本。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促进小城镇的全面均衡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许多需要探索。本文抛砖引玉,希望能给同行们提供一点有益思考。
参考文献:
近几年武隆县委、政府相继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扶持政策》、《武隆县关于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明确了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明析了产业选择、目标定位和区域布局;扶持政策按照“公开、透明、稳定”的基本原则制定,从2013年起每年财政投入3000万元以上用于扶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并保持逐年增长,着力引导产业向区域性特色产业集中、向现代农业园区集聚、向规模化经营转变。按照重点发展高山蔬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草食牲畜三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林果、渔业、茶叶三大特色产业的方向,着力建设特色高效农产品产业带,目前武隆特色效益农业已经初具雏形。
1.1蔬菜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4年实现蔬菜播种面积2.38万hm2,产量48.6万t,同比增涨3%和7.3%,建成以双河、黄莺为代表的优质蔬菜示范片333.33hm2。
1.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势头强劲
2015年4月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名单,武隆县被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目前,武隆县有26个乡镇共60个行政村启动实施了乡村旅游开发,特色农(林)家乐、渔家乐、家庭公寓近1500家,避暑休闲农家达700余家,涉旅农户达1.9万户,乡村旅游接待床位达2.8万张。2014年,武隆县新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110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300万人次。
1.3特色渔业方面不断突破
近年来,武隆县充分利用武陵山区资源优势,进行冷水鱼养殖,并开发裂腹鱼、大鲵、棘腹娃等特色养殖品种,产品销往北京和东北等地,带动了当地农户实现增收。
1.4特色林果步伐加快
加快以猪腰枣、甜柿为重点,以乡村旅游带林果采摘园为补充的特色林果业发展。2014年武隆县新增猪腰枣、甜柿、脆桃等特色林果333.33hm2,改造管护林果333.33hm2。
1.5草食性牲畜迅猛发展
2014年,武隆县实现畜牧业产值7.5亿元,草食性牲畜实现迅猛发展,其中全年牛出栏量2.9万头、山羊出栏量13.9万只。武隆县有规模畜禽养殖户8542户,畜禽养殖及加工、流通企业42个,畜禽专业合作社125个,专业从业人员598人。建成了仙女山县级草食牲畜示范带,双河乡木根山羊示范点;建成畜禽养殖示范园150余个。
2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优势
2.1自然资源优势明显
近年来,武隆县紧紧围绕“绿色崛起、富民强县”战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举”,坚持以生态环保为“底线”的科学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布局,造就了武隆基本无污染型的产业发展现状。基本无污染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接近60%的森林覆盖率、多变的亚热带气候条件和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条使得武隆县具备了发展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和高附加值为主要特点的特色效益农业的基础条件。
2.2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近年来,武隆县坚持以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围绕以双河蔬菜基地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以白马天池坪为重点的高山有机茶叶园区、以火炉梦冲塘为重点的特色渔业园区、以黄莺复兴为重点的出口蔬菜园区、以鸭平片区为重点的立体循环农业园区等五大农业园区建设,整合农业、扶贫、交通等政策和资金资源,通过实施内部路网改造、土地整治、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不断完善农业生产配套基础设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双河木根村蔬菜基地核心示范区,现已拥有“路通畅、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土肥沃”的标准化基础设施,并配套建有高山蔬菜研究所、示范园、品种试验园、冷链物流交易中心等。日趋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彻底改变了过去生产资料拉不进来、农副产品出运不去的落后状况,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提供了基础保障。
2.3品牌效益日益凸显
近年来,武隆县结合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确立了“突出生态优势,做足旅游文章,坚持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精品农业路子,培育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建设生态产业公园”的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培育商品率高、比较效益好、品牌打造有基础、易升级为旅游产品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围绕全国知名高山蔬菜基地县、体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重庆市“山羊之乡”、“枣柿之乡”、“冷水鱼”之乡等建设项目,狠抓农业品牌建设,成功打造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其中,“羊角猪腰枣”获“2012年中国枣业展销会金奖”,并入选2013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仙女红”红茶获得“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称号;“双河高山蔬菜”、“凤来鳅田稻”、“沧沟西瓜”、“文复甜柿”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已成为深受市民喜爱的优质品牌。日益突出的品牌效益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赢得了品牌优势。
2.4市场前景广阔良好
近年来,随着武隆县旅游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武隆县高山蔬菜、特色林果、有机红茶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现场采摘、菜品佳肴、旅游产品以及市场销售等形式不断呈现在游客面前,得到了广大游客和市民的一致好评。这也为武隆县以绿色、有机、环保等为主要特点的特色效益农业产品赢得了不错的市场口碑,为武隆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和升级成旅游产品等提供了广阔的开发空间,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赢得了广阔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3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自然地理环境差、生产条件先天不足
由于武隆县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地势陡峭、沟壑纵横,地形基本都是山地,耕地面积坡度在25度以上高达77.5%。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格局依然没有改变。
3.2市场激励机制尚未成熟,对特色效益农业重视程度不够
武隆县在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虽然成功打造了“高山反季节蔬菜”、“羊角猪腰枣”等品牌,但大多数还处于出卖农产品初级阶段,缺乏深加工,导致产品的附加值低,市场状况不稳定。
3.3有效劳动力的缺乏,增加了特色效益农业的实施难度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特别是特困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外打工挣钱,家里剩下的就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劳力严重匮乏。这不但削弱了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劳动力投入,而且限制了农户参与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能力。
3.4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还没有改变,特色效益农业还不突出
虽然近年来,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取得了一定成效,并成为重庆主城区秋淡蔬菜四大保供重点基地县之一,同时也是重庆市唯一的市级重点高山蔬菜基地县,以羊、肉牛为主的草食性牲畜得到快速发展,但长期以来形成的“粮猪型”种养结构格局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特色效益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份额还偏小,在农户增收中的贡献率不高。
4武隆县加快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对策
4.1规划为先导,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围绕“三化同步”的总要求,以建设“生态产业公园”为统揽,重点发展高山蔬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草食牲畜三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林果、渔业、茶叶三大特色产业。建设特色高效农产品产业带,仙女山、白马山、桐梓山、弹子山区域重点布局高山蔬菜、有机茶叶基地,仙女山环线、白马山环线、石桥湖环线和万峰林海环线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乌江、大溪河河谷地带和局部拓展区重点布局猪腰枣、甜柿等特色林果,乌江、芙蓉江库区及木棕河、大溪河流域大力发展特色渔业。以林(草)地资源富集的中高山区为重点,推进草食牲畜基地县建设。各乡镇要按照特色效益农业的内涵和各自区域的优势,根据产业定位,编制项目规划,以项目为载体,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4.2优化品种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
武隆县耕地资源紧缺,要让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突破农业产值低、效益不高的现状,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立足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名特优产业。按照“一乡一业”模式,围绕渔业、林果、茶叶、草食牲畜和粮油等方向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
4.3完善基础配套,增添发展后劲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特色效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紧紧围绕特色效益农业的规划布局,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建设到哪里的要求,以“五小水利”为重点,大力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按照“村村通公路,户户通便道”的要求,科学规划农村公路网络并加快建设,推进田间机耕道、石板路、水泥路和出行便道建设。
4.4培育经营主体,转变经营方式
按照“围绕产业建基地,围绕基地强龙头,通过龙头带农户”的思路,重点引进、培育、扶持一批机制活、效益好、潜力大、带动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形成大企业、小业主和散农户互相并存、优势互补的格局。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要给予重点扶持,不断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增强龙头企业经营实力,培养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经营能力和水平。引导大型超市、餐饮企业、加工企业等到农村建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全面推进“农超对接”、“集团消费对接”等新模式。加强农产品网上信息,扩大宣传范围。
4.5推进技术集成化,切实增强农业科技支撑
4.5.1加快农业科技支撑平台建设
实施院地、校地合作计划,不断优化重庆市畜科院武隆分院、重庆市农科院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等现有院地合作平台管理运行机制,推进渔业、林果、中药材等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每个重点产业领域建立首席专家与技术骨干组成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团队。
4.5.2强化基层农业服务
全面完成乡镇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启动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确保5年内涉农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0%以上。推进“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推行专家大院服务模式,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
4.5.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办好一批农业中职学校和农民培训阵地。建设农民“田间学校”。深入推进“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深入推进全国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项目,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合作的新型职业农民。持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4.6拓展思路,跳出农业抓效益
江城县始终将人才工作作为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积极引导各类人才汇集一线,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为打好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党政人才在一线汇集,先锋示范促引领。充分发挥党政人才在精准扶贫中的先锋模范和骨干带头作用,江城县4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6个非贫困村第一书记选派覆盖率达100%。同时,加强选派敢担当,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脱贫攻坚一线,全县选派1014名党员、干部深入一线驻村。深入开展“一引双带”活动,即“党支部引领、党员带头、能人带动”,选树了一批党员先进典型,涌现出了132名致富带头人。
技术人才向一线流动,强化服务解难题。聚焦全县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从县农业科技、林业等部门精心遴选专家人才,采取“专题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开展种植养殖业实用技术培训,帮助解决产业发展和增收技术难题,引导群众依靠科技发展壮大产业。同时,建立多部门联动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分行业开展“上门服务”活动。比如,农科部门“送科技”,开展农业技术零距离服务;卫生行业“送健康”,开展义诊、送医下乡活动;教育部门“送教上门”,加强贫困村学校支教力量,特别注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文化部门“送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乡土人才在一线培养,带头致富激动力。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引领带动,着力挖掘农村乡土人才,为乡土人才提供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并由县乡两级提供培训和帮扶,通过以会代训、田间课堂、跟踪培养等模式,发展壮大乡土人才队伍。引导和鼓励乡土人才结合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示范和带动身边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效发挥乡土人才领跑乡村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引擎”作用。
1 发展现状
1.1 发展历史
平山人民一向有种植核桃的传统,遍布乡村沟谷山间,零星或小片核桃树到处可见,主要有绵核桃、薄皮核桃两大类,大多分布在营里、北冶、宅北等深(浅)山区乡镇。保存下来的“核桃王”就是很好的见证,其位于该县蛟潭庄镇奶奶庙村,胸围6.46 m,高30.8 m,估测树龄800年以上,至今仍年产核桃150 kg左右。改革开放以来,伴随2811防护林、太行山绿化、山区开发等重点项目工程实施,建成一批核桃基地。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开始成片种植核桃;2007年,核桃产业被列入县委、县政府重点扶持的农业特色产业之首,开始推广发展;2008年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实施核桃栽植工程,开始大规模发展。到2012年底,全县核桃栽培面积2.4万hm2,产量1万t,涉及23个乡镇、531个行政村、7万户,初步建成“万亩基地”5个,“千亩基地”55个,培育核桃专业村36个,注册核桃商标12个,成立核桃专业合作组织15个。
1.2 发展多种管理模式
一是合作社管理模式。成立于2009年的“仁海”核桃专业合作社,管理以“清香”为主的核桃面积80 hm2,由10名技术人员组成核桃管理专业队,以大树精细化管理为突破口,综合实施整形修剪、科学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经济效益明显。目前,17 hm2核桃大树,667 m2产200 kg,667 m2收入达8 000余元。同时,该合作社吸收邻村160多户加入,核桃管理面积增加到104 hm2。
二是村集体管理模式。该县刘家会村地处县城西南10 km,365户,1 408人,土地面积134 hm2,多为浅山丘陵地,核桃面积120 hm2,品种以“辽系”为主,该基地全部实现了水、电、路综合配套,667 m2产最高达250 kg,667 m2收入近万元。2008年注册“祥奥”牌核桃商标,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10年被列为全国省、市、县绿色食品原料(核桃)标准化生产基地。2012年底,全村核桃产量达20 t,产值100万元,成为全县核桃产业发展的楷模。
三是大户承包管理模式。齐孟海于2000年承包山场40 hm2,整修梯田14 hm2,全部种植清香核桃,到2012年底,产量达1.5万 kg,产值80余万元。该核桃园被命名为“石家庄市果树示范园”,是省、市科技特派员下乡联系点,所采用的晚实核桃品种密植栽培技术, 其管理
经验及取得的成效获得广泛认可,齐孟海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造林绿化先进个人”称号。
四是公司管理模式。平山县明珠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法人代表李有有1999年开始绿化荒山,累计承包山场334 hm2,开挖水平沟8万 m,栽植核桃100 hm2,架设高压线3 000 m,打井6眼,修蓄水池6个,聚雨池2处,上扬水设备5套,供水设备2套,铺设管道5 440 m,实现了微滴灌技术上山。同时,组建了40人的林业技术专业队,对果树进行专业化管理,2012年仅核桃一项收入就100多万元。
1.3 屡获殊荣
2008年,平山县被列为全国绿色原料(核桃)标准化生产基地。2009年,成功注册“平山绵核桃”中国地理标志商标,平山绵核桃在第二届中国核桃大会上摘取金奖,平山县被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2010年,平山县核桃产业被评为“河北十强特色产业”。2011年,平山县核桃产业被评为“中国知名特色产业”,平山县成为全国创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在首届中国核桃节上平山核桃再获金奖殊荣。
2 主要存在问题
2.1 老核桃基地面临品种更新和改造
全县70%的核桃种植实行分户管理模式,因一家一户面积较小,前期投入大而收效慢,技术落后甚至不懂技术而导致管理粗放,核桃树势衰弱,病虫害严重,产量低而品质差。加之过去所栽核桃树多为实生苗,生长缓慢,结果晚(8年),果实大小不匀,品质良莠不齐,经济效益较差,影响了群众的信心。近年来,虽引进了“辽核、清香”等一系列优良品种,但由于核桃嫁接推广范围有限,特别是缺乏规范化的核桃良种采穗圃,造成每年嫁接季节四处购买接穗,苗木成活率和品种都难以保障。
2.2 土壤肥力差制约核桃产业发展
据统计,最近几年新栽核桃树,大多为岗坡沟谷地,土壤肥力差,直接制约了核桃产业的发展。虽然也有相当部分水浇地,但坡耕地、沟谷地不属于林业用地,形成农业与林业用地之争,需国土、农业等部门协调解决。
2.3 核桃产业化水平不高
当前,我县核桃销售以干核桃、核桃仁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低,销售渠道比较单一。已有的加工企业多为手工作坊式初级加工,缺乏核桃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不能有效增加核桃产品附加值,难以真正发挥核桃的经济效益。
2.4 核桃育苗问题突出
受立地条件限制,集中连片大面积核桃育苗地块相对较少,多数为农户自育,育苗地块分散且面积小,不便于管理。同时,由于核桃育苗技术和嫁接技术人员较少,不能满足核桃育苗管理和核桃嫁接工作需要。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老核桃基地改造,释放核桃产业生产力
在全县开展一次老核桃基地摸底排查,并对症下药实现老核桃基地有效改造,对低质低效林进行改造,更换优质品种或开展抚育、复壮,在面积不变的基础上提高核桃产量和质量,充分释放原有核桃基地的生产力。同时,加强林业队伍培训力度,建立起集技术引进、试验转化推广为一体的专业人才队伍,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为核桃基地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3.2 对坡耕地进行种植结构调整,适地适栽
各地的生产实践表明,土层厚度达到1 m以上是保障核桃正常生长和丰产的一项基本条件。若土层较薄,核桃前期生长尚可,但后期树势衰弱很快,产量难以保障。因此,在规划发展核桃时,必须立足于土地现状,将土层深厚的宜林荒山和坡耕地作为重点区域。进行种植结构调整,需要国土、农业等部门协调与支持。
3.3 培育龙头企业,推动核桃产业化进程
在抓好核桃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应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核桃干果深加工能力,挖掘核桃的潜在经济效益,不断拉长核桃生产的产业链条,逐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3.4 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优质核桃种苗基地
把握机遇 勇于创新 努力开创现代热作产业发展新局面——农业部农垦局胡建峰副局长在全国南亚热带作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促进我国荔枝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做强荔枝产业 发挥品牌优势 合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取得四大突破
浅析攀枝花热作水果发展
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会理石榴有了“绿色身份证”
城乡一体化进展中农村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农场发展现代农业之我见
国有农场农工增收的影响因素分析
浅议农业科技宣传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我国农业知识创造能力显著增强
鸡腿菇“丢糟”栽培技术
2011年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工作会议暨培训班顺利召开
科技部农村司召开“十二五”农业与农村领域科技发规划编制工作会
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联手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农地问题的法律思考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证分析
突破最低生活保障农业的思考
灾后重建四大难题亟待破解
浅析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四川省乡城县为例的实证分析
特色产业--鸡泽辣椒
山地养鸡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高效生态农业新模式
家庭奶牛饲养效益低的10种原因
长毛兔高效养殖与光照
发展棚膜经济是生态脆弱区的必然选择
广安华莹山区玉米膜侧栽培技术
白峨眉豆在龙台浅丘地高产种植技术
反季节大葱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
日本黄皮洋葱覆膜栽培新技术
预计2010年夏季玉米价格一路高升
瑞典为食品贴上碳排放标签
《油世界》表示中国大豆进口减少,大豆价格将会下跌新思路促快发展 新农场做大文章 努力开创我省农场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全省农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抓住新机遇 开创新局面——在全省农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绿色食品产品发展现状与战略思考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管理与品牌问题研究
盆栽观赏蔬菜——指天椒的栽培技术
核桃树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魔芋次生茎繁殖种芋新技术
籽瓜栽培技术
果树秋季早施基肥技术讨论
2009年国内油菜籽收购形势展望
问题奶粉事件对中国乳制品产业的影响
施好生场钾肥八注意
蕃茄有了国际标准分四大类三等级
四川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思路及关键突破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问题与对策
农产品经济人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农业部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2008年农业部将全面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2008年全国将加大落实“三农”扶持政策力度
强化农业信息工作为 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影响无公害设施农业生产的因素及对策
蔓生荷兰豆春季露地栽培技术
1泗阳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泗阳县特色农业目前形成了优质稻米、工厂化食用菌、畜禽生态规模养殖、优质桃果蔬菜、成子湖青虾等5大特色产业,结合5大特色产业,通过合理规划和引导,目前各类特色产业发展正常,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1.1优质稻米产业初具雏形成子湖区域优质稻米产业一枝独秀。泗阳县成子湖区域的卢集、高渡、裴圩3个乡镇紧邻成子湖,周围环境无污染,生态特色良好,是发展绿色和有机大米的天然场所。近年来该县通过实施粮食丰产行动,通过部省级高产增效万亩示范片、县级现代农业示范方和优质稻米基地建设等各类项目抓手,实施水稻“三改一创建”项目,强化商品化集中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专业化服务手段,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栽培集成技术,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泗阳县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贵嘴米业为龙头,在成子湖周边扩建0.67万hm2优质水稻基地,该县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深度合作,示范种植宁粳4号、连粳7号、南粳9108等优质粳米,使贵嘴米业不仅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绿色食品认证,“贵嘴”牌珍珠米还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形成了“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走出了以“种植、收购、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
1.2优质食用菌产业一枝独秀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菌菇产业茁壮成长,集群优势明显。近年来,泗阳县强势发展菌菇产业,在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建设泗阳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研究中心、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泗阳设施蔬菜(食用菌)研究中心的同时,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食用菌生产线、生物技术和优良菌种,云禾源、华绿、宏源、康宏等12家食用菌企业全部实现标准化、自动化、全参数控制下的流水线生产,日产优质金针菇、杏鲍菇等200t以上,华绿生物科技公司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全县菌菇企业还建立“菌事联盟”,加强园区食用菌企业交流合作,抱团谋发展,组队闯市场。到2014年底,全县日产菌菇将突破300t,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
1.3生态畜禽产业稳步推进生态畜禽产业取得良好进展,在保证生态的同时形成了主导产业。近年来,泗阳县实施畜牧提档升级行动,以雨润、加华、苏食等生猪养殖项目为龙头,积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全力打造生猪养殖大县,建立了加华猪场、天蓬牧业等优质良种培育选育基地,全县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有55个以上,年出栏生猪152万头。以开源山羊等为龙头的规模化山羊养殖量达到82万只。泗阳县依托成子湖禽业等重点企业,培育一批蛋禽养殖大户,年出栏50万羽以上的畜禽养殖场38家,年出栏家禽3200万羽。通过以上措施,在注重环保理念的同时增加了养殖户的效益。
1.4园艺产业茁壮成长桃果蔬菜产业生态特色明显,在丰富优质品种的同时达到品牌效应。泗阳县实施基地建设行动,立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成子湖扶贫开发示范区、城南生态农业示范园、爱园现代果树示范园等特色园区的建设,全面推进果树和蔬菜生产规模化、实施化、标准化、组织化,提升果树和蔬菜等基地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已建成省级园区蔬菜生产核心区0.17万hm2、优质桃生产基地0.2万hm2,花卉苗木生产基地0.1万hm2。年产各种蔬菜瓜果10万t,年产百合等高档花卉1000万枝。以国润农业、大禾庄园、贵嘴生态园等农业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日光温室、智能温室、连栋大棚等设施园艺项目,全县拥有千亩以上设施蔬菜基地26个,蔬菜种植面积达2.6万hm2,年产各类蔬菜130万t。
1.5青虾产业特色鲜明成子湖生态青虾产业特色明显。通过养殖规划与区划,对成子湖片区裴圩、高渡、卢集等地区相关水域进行科学划分,确定片区各水域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片区各功能区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实现科学管湖、生态用湖、打造名牌青虾产品的根本目的。2014年,成子湖水域泗阳部分被农业部列为洪泽湖青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该县又分别荣获为“中国洪泽湖•青虾之乡”“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青虾技术创新示范基地”称号,进一步扩大了水产特别是青虾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地位,今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1.76万hm2,天然青虾产量已经超过3000t,境内青虾自然繁殖保护区面积扩大达到3000hm2以上。初步建成了有品牌、有质量、有规模、有效益,以青虾为主体、其他水产为补充的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虽然泗阳县特色农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其他一些先进县(区)相比,在特色农业总量及生态发展方面,仍然有一些地方需要加以改进并继续给予引导和扶持。
2泗阳县特色农业未来发展对策
2.1重点打造5大园区,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按照“宿迁争先、江苏一流、全国有名”的目标,着力打造66.7km2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积极准备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绿色稻米、设施蔬菜、精品水果、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特种水产、农业休闲观光、农产品加工及物流配送等产业示范基地,园区集农产品生产、农业“三新”展示、科技研发创新、市场营销管理和新农村建设示范5大功能于一体,形成一园多区、一园多基地的综合配套、特色鲜明的总体布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通过建立各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基地,带动县域范围内农民致富。以成子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城南生态休闲观光园区、现代渔业示范区、爱园现代果树示范区等其余4大园区为次核心,大力进行园区集聚效应,发展优质稻米、桃树、青虾等特色产业,通过项目平台,打造各类基地和核心区及示范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2.2引导六次农业,通过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配套,延伸产业链,着力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完善农产品销售网络六次农业就是通过第一产业种植业、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行业等、第三产业即农产品服务业及各类农业为主导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1+2+3=6或1×2×3=6,故为六次农业)。充分发挥泗阳县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特色明显、旅游配套功能齐全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六次农业。进行名特优新特色农产品引进,通过地方现有特色农产品(八集小花生、新袁羊肉、穿城大饼等地理标志原有产品)的市场品牌优势带动,突出新的特色农产品(金陵美玉番茄、大禾优质草莓、国润特色葡萄、八集特色杂粮加工品、天蓬生态猪肉、贵嘴优质水蜜桃、南粳9108大米等),突出特色农业资源,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平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开展农业龙头企业招引和培育工作。引进各类加工企业,建立网上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全国性网上交易平台,便利农产品销售,加快品牌农业发展和创建速度。到2015年,全县引进超千万元现代农业企业100家,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家,农产品直销网络遍布全省,设立各类直销网点200个,高效农业生产基地70%以上实现订单生产。打造3个以上的四星级乡村旅游景点,10个以上的三星级乡村旅游景点,20个以上的星级旅游景点。
2.3加强科技推广速度,打造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实施科技引领工程,引导各类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在泗阳县的推广速度。围绕建设“高效、可持续、生态”农业,突出抓好新品种、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业信息物联网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等技术的转化应用。加大对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新品种、园艺作物(果树和蔬菜)新品种、主要畜禽水产(猪、羊、青虾等)新品种和农业机械新产品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加快新技术应用示范,推广实施工厂化栽培、精准绿色栽培、清洁生产、设施高效集约化栽培等技术。大面积推广轮作倒茬套种耕作、食用菌设施化生产和苗木容器化生产等新型农业生产种植模式。推广普及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鼓励秸秆还田。推广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切实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到2015年,耕地保有面积7.01万hm2,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3万hm2(复种面积)左右,产量达到62.5万t。
1.完成情况
截止到2013年11月21日,市阳光办组织全市5个培训基地共培训阳光工程学员3350人,占全年任务的100%,其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300人(国家和省级专业合作社农机维修员50人,购机户农机操作手150人,美丽乡村农村沼气使用与维修100人,农村骨干信息员100人,农机驾驶员800人,肥料配方员100人),占应培训任务100%;专项技术培训2000人(高产创建方1500人,肉牛育肥100人,生猪养殖100人,食用菌栽培200人,晒烟栽培50人,平欧榛子栽培50人),占应培训任务100%;创业培训50人,占全年任务100%。
2.主要措施
2.1严格基地认定根据培训基地认定办法,在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审核认定上,不但要求培训机构具备较强的专业化师资队伍,而且要具有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不但注重培训机构过去工作开展情况,同时又考虑到广大农民对专业技能的实际需求。2013年桦甸市新增农村新能源发展服务中心培训机构作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全市培训基地达到5个。基地认定后,将培训基地名称、培训专业、培训补助标准、培训时间在市农网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2.2突出专业特色按照注重素质提高,带动产业升级、培养致富带头人的总体工作要求,在阳光工程培训专业的选择上,做到了“三个结合”,即培训内容与当前开展重点工作、农业项目相结合,开设了美丽乡村农村沼气使用与维修专业;与当地重点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开设了肉牛育肥、晒烟栽培等专业;与农民实际需求相结合,开设了平欧榛子、食用菌栽培等专业。并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培训资金,促进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深入开展,使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实现农民创业带动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2.3明晰职责分工为确保阳光工程项目扎实有效开展,防止因疏忽管理出现问题,对全年的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加强了监督管理,并进行了明确分工。市阳光办负责培训任务指标落实、培训基地认定、项目进展信息录入及每个培训基地办班监管核查;财政部门负责对培训专项资金、项目工作经费使用进行监管;培训基地负责培训招生、课程安排、师资建立、班级管理及培训质量保障等。阳光办、培训基地和财政部门之间做到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年终由市阳光办与财政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阳光工程工作进行统一检查验收。
2.4注重办班实效本着方便农民原则,培训基地在培训班举办地点选择上不力求统一式模式。一是采取集中办班培训。凡是在市区周边乡(镇)招收的学员,培训基地办班时全部将学员集中到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二是采取分散办班培训。针对部分乡(镇)招收学员较多、距离市区较远的实际,由培训基地将培训班办到村社;三是采取划区办班培训。对于每个乡(镇)学员招收都不多的实际情况,采取划区域培训的方式,将周边乡(镇)学员统一集中到某一乡(镇)进行培训。灵活多样的办班形式既保证了农民的积极参予,而且培训效果大为提高。
3.取得的成效
3.1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农民科技素质和实践技能显
著提升特别在农业专项技术培训中,由于改变了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通过组织广大农民到田间地头观察病虫害症状及手把手现场演示、操作,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坚持村为主体、多方合力原则。强化村级作为脱贫攻坚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实施主体的地位,统筹整合各方力量,加大对贫困村水产畜牧养殖产业扶贫工作的指导、帮助、服务和支持,切实构建县负总责、乡抓协调、村为主体、农户落实、多部门配合的扶贫工作机制。
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发展原则。针对水产畜牧养殖业发展现状和潜力, 按照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旅则旅,以及多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指导帮助贫困户做规划、选产业、促脱贫。
坚持长短结合、持续增收原则。既放眼长远,打造优势支柱产业,增强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能力,又立足当前,发展短平快增收项目,确保完成每个年度、每个阶段特别是今明年有脱贫摘帽的农户的脱贫任务。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充分应用精准脱贫识别成果,加强对水产畜牧养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科学规划养殖产业发展,制定“一户一方”措施,做到帮在点上、扶到根上,让贫困户有更多的获得感,确保增收脱贫。
送政策落实强农惠农措施。指导落实中央和地方的各项支农惠农强农富农政策,帮助贫困户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项目支持等;积极研究,更好地整合和发挥政策、项目和资金等各类帮扶手段的效用,确保这些帮扶要素落地见效,切实推动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
送技术提升致富脱贫能力。结合农业生产和动物防疫要求,加大水产畜牧养殖业优良品种及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种苗有效供给。针对贫困村的特色产业需求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按照菜单式培训方式,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等活动,开展养殖技术、加工技术、乡村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农民工转移等培训服务。
帮助制订养殖产业扶贫规划。帮助和指导贫困村找准优势产业,制订水产畜牧养殖产业扶贫规划,把贫困户的产业发展纳入县乡总体规划中,努力做到“四个一”:有一个整体产业规划,一张产业布局地图、一个精准实施方案、一个任务进度时间表。明确帮扶思路、扶贫对象、产业项目、责任主体、帮扶形式、实 施年度、脱贫年限等内容,将水产畜牧养殖产业脱贫精准到村、到户、到人,有序推进养殖产业精准扶贫。
帮助找准适宜的脱贫产业。指导贫困村制定“十三五”养殖产业脱贫规划和精准到户的年度实施方案,充分利用贫困村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养殖资源,结合当地养殖习惯和农民意愿,把握养殖产业当前实际和发展趋向,定准脱贫产业的选择,找准增收致富的突破口,找准切切实实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做到超前谋划、认真规划。
帮助规划创建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区。指导帮助有条件的贫困村屯,因地制宜创建水产畜牧养殖产业示范区,推进发展休闲渔牧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协调发展。
帮助培育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帮助和引导贫困村根据发展实际,推动特色养殖产业发展,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更广泛享受优质的技术服务、市场营销和信息服务,让农民更直接有效享受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政策。
帮助建立产业脱贫信息平台。帮助和指导贫困村建立养殖产业脱贫信息平台,收集整理养殖产业现状(规划)资料、制作电子地图,结合精准脱贫识别成果数据等,为科学发展养殖产业提供信息参考。积极对接区内外企业,收集提供务工就业信息,推动贫困村农民工转移就业和开展创业,增加工资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