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09:23: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传统文化综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目前国内的工业设计发展还比较滞后,真正能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工业产品结合的优秀工业设计师还比较少。目前西方工业设计较为成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并不意味我国设计师要照搬西方的设计。设计师在运用设计思维方面应避免画地为牢,自我僵化。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我国设计师应注重文化领先和知识创新,工业设计体现着设计师精神文化的层次,设计师要将民族特色纳入工业设计中,并汲取现代设计的创作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从而构筑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工业文化的支点。
二、传统文化与工业设计的具体结合方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设计的本源,如古代的“无极”“无形”“中庸”“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可以运用到现代的工业设计中。我国古代器物设计的基本思想为“形而上之道,形而下之器”。笔者认为,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工业设计中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要细致深入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含量。这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做到宁静致远,要研究深层次的文化特点,延其“意”,传其“神”,提炼出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容,对其进行创作和挖掘,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作品中,并使其在现代工业设计中得到更新和发展。第二,要找到传统文化表象下的文化元素,通过再创作融入到设计作品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设计元素不是单纯地从形态或者纹样出发,而应该是先把这些物化的文化表象特征打散、解构,从中抽取某些部分作为设计元素,使设计出的现代工业产品带有一定的传统文化意象,从时代的角度去认识传统。再通过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等现代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工业设计中展现全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第三,合理恰当地使用所抽取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组合,灵活运用到设计中。这要求设计师找准合适的结合点,要注意从传统产品的使用方式、传统审美观念等方面考虑,或者选取几种相关的文化元素进行合理结合,使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运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三、工业设计实例分析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图1)的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同现代工业设计结合的一个很好实例。北京奥运会的火炬采用我国传统纹样“祥云”作为整体设计的元素,同时其形态的设计还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书卷的造型。祥云代表祝福,书卷代表着中华文明,两种设计元素的有机结合,使火炬设计饱含本土化特征。另外,奥运火炬的包装也带有浓浓的中国韵味——一个木质的盒子,设计元素来自传统的中国木箱,加上两个金属搭扣,厚重而古朴,盒内用金黄的丝绸作软装饰,既保护了火炬,又体现出高贵大方的特点。如今,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工业设计越来越多。太极符号因为其形状较为传统与保守,可加工性较低,运用在产品上的例子并不多。在音响设计中,设计师运用了中国传统元素“太极符号”(图2),巧妙地利用了太极的可对称性,把太极分别横向放置,造型变得独特、新颖,且颇具时尚感。
四、结语
关键词:平面设计传统文化运用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使创作的自由空间拓展开来。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人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本文着手于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应用问题。
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剧、滑稽动画片、麦当劳等进人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充满洋味的社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这种没有意味的作品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营养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较西方文化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作品。
三、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整合与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经济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尤为必要。平面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艺术思潮融人中国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
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此,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设计,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图案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
奥运会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乌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装饰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装的创意设计就采用了传统纹样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将传统图案和地域特征结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表现了老上海的传统文化,给人以古朴、回归的感觉,设计出了喜闻乐见的现代酒包装。
《迎接新世纪》海报赵萌在设计中运用了中国龙作为主题图案,把中国人民龙的情结与现代设计艺术结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传统表现形式上强调新的创意、赋于新的内容,表现新的理念。其视觉语言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中国定向运动协会的标志设计以体现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的愉悦精神内核作为创意原点。标志借用司南椭圆的外观造型与国际通用的定向运动标志相结合,取意天圆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个标志给人以宁静、悠远又不失动感,体现了中国定向运动协会“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珍爱生命”的运动宗旨和“在休闲中锻炼,在锻炼中休闲”的理念。司南作为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司南的运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让人联想到定向运动的特点,更寓意着这项运动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如何能把握传统装饰图案关系及运用,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案色彩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的中国平面设计民族风格。
在我国传统文化保护法律体系中,特别是在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姜言文等提到知识产权法是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源之一,国家应该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并进一步提出应在民法总论中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权[1]。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虽然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这一概念,也确保了传承人的一些传承与传播的权利,但是并没有提出知识产权这一概念,没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权这一出发点上确保继承人的利益。其次,我国传统文化行政保护模式的实现形式主要是通过博物馆体系的构建。我国的博物馆体系是以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和重点行业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一个行政色彩十分浓厚的系统。在这样一个以政府的政令为核心的系统里,博物馆管理层面出现了“行政化”、“国有性”特点,经营管理层面出现了“公益性”、“非盈利”特点。该体系的构建有利有弊。先述其利,它的“行政化”、“国有性”的特点,确保了“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原则。在政策与资金的扶植下,我国可以建成一批体现国家或地方文明形象的博物馆,并在新形势下积极发展科技、艺术、自然、民族、民俗、工业遗产等类型的专题性博物馆,大力推进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及数字博物馆等新形态博物馆建设。与此同时,这也可以加强地市级博物馆库房和区域文物中心库房建设,建立文物中心库房集中保管重要藏品制度。再析其弊,“行政化”导致机构管理模式僵化,博物馆在经营中出现了“保护得多,发展得少,继承得多,创新得少”的情况;“国有性”使得地方博物馆经费来源集中于地方人民政府,使得各地区发展差异巨大。而博物馆“公益性”、“非盈利”的特点一方面使我国大多数博物馆在经营过程中减少了市场盈利模式因素,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这样的模式也远离了最有效的监督机制——市场化监督体系。这导致了部分文保单位产生了管理权责的分配脱节、职责关系界定交错等问题。民办性质的传统文化保护与经营模式现状分析。新形势下,我国民办性质的传统文化保护体系逐渐走向两大极端。在当地政府机关单位支持下的博物馆、展览馆或收藏馆正逐步壮大,其在政府资金、技术、媒体宣传等方面的支持下,经营模式趋向集团化,展览模式呈现多样化,社会影响力亦逐渐扩大。而与此相对的,得不到当地政府支持的民办博物馆在众多公办博物馆的光环下生存状况岌岌可危。
浙江省宁海县与诸暨县同为“十里红妆”题材博物馆的不同遭遇,即为其提供了有力佐证。“十里红妆”本是宁绍平原的特有文化,诸暨古越文化收藏家骆栋在上世纪末致力于收集“十里红妆”系列古董,在此基础上创办了“裕昌号”民间博物馆;几乎与此同时,宁海婚俗文化收藏家何晓道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宁海县十里红妆婚俗博物馆。不同的是,宁海县政府意识到“十里红妆”文化不仅是一项具有社会效益的公益性文化事业,还会对当地发展具有潜在作用,因此将“十里红妆”作为城市的旅游与文化品牌,并在资金、政策和媒体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宁海县十里红妆婚俗博物馆从自助发展到“国助民办”,目前正转型成为“十里红妆”产业发展集团,其下设传统文化婚庆公司与文化创意公司等机构,全馆在2012年完全落成后将形成占地一百亩以上,固定资产2亿以上,并与古建筑文化街形成区域整合。在品牌建设方面,博物馆以“十里红妆”为题材拍摄了电影《十里红妆》,创作了舞台剧《十里红妆女儿梦》,编写了《十里红妆女儿梦》若干专著,取得国内外一致好评。2008年,宁海县“十里红妆”文化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诸暨的“裕昌号”民间博物馆在2002年亮相西博会一展辉煌后,由于在绍兴的场地合同期满,骆栋只能回到诸暨老家,将自己的展品放置于一家废弃的茶厂中[2]。2.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1)资金因素。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键要素之一。据调研,我国传统文化保护的资金来源可分为三种:当地政府(县以上)的财政预算;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文物保护社会基金;民间资本,通过民办博物馆、展览馆或者个人收藏展览等形式实现。在这三种资金来源里面,政府的财政预算占最大比重,民间资本其次,文保社会基金刚刚起步所占比例最小。政府资金所占比例最大,这就造成了中国各地域之间传统文化保护发展极度不平衡,经济发达、旅游产业发达或者当地政府决策者重视文保的地区往往发展较好,反之其地区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会被忽略。而民间资本与社会基金具有“分散性”、“不平衡性”的特性,加重了这种趋势。(2)人力资源因素。在传统文化保护的过程中,人力资源起到的不仅仅是管理或者保护的作用,而且涉及到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所以,人力资源是一切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基础。当前,我国的文保工作的管理层面基本都是由政府或者其下属的文保单位主持的。“政府主导、官员管理、对上级负责”这样一套中央集权式的管理模式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如在利益的驱使下,下级机关会对文化资源过度开发,最终导致文化资源的衰竭。另一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负责文化保护工作的官员往往不具备相关专业的素质。这就导致了在管理传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侧重单纯地进行行政保护与管理,而忽视了经营模式的创新,使我国部分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失去了活力。(3)法律与政策因素。法律和政策的支持是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开展的依据。近年来,我国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有了进一步的完善,而且在文化保护的相关政策、政令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些因法律监管失效而发生的传统文化恶性开发事件,如2011年北京故宫出现的一系列事件暴露了我国传统文化保护机制上的弊端,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每个区域的地方政府对于当地文化事业发展的战略性、规划性不强,在文化保护工作方面经费投入的预算规划意识较差。由于我国公民监督意识的缺乏加上各级各类相关机构运行机制落后,并未树立竞争理念和发展意识,使得相关机构在相对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指引下,依然缺乏生机与活力。(4)资源归属因素。在我国,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其复杂的原因就在于其资源归属的分工不明确。因此,文化资源的归属是一切问题的核心。当前,我国文化资源保护工作遇到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以文物为代表的文化资源管理权概念模糊。国家级、省级、市级与县级的文博文保单位同时共存,均代表国家行使着对文物的管理权,县级或乡镇级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全权管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情况也不鲜见,加之地方保护主义、部门本位主义严重,导致很多区域无法做到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更严重的是这进一步导致了“权责不清”的问题,致使管理责任和权力的分配脱节、职责关系界定交错等弊端。出现利益之争时都可以管,但出现类似文物遭破坏的问题时,责任主体又相当不明确。管理主体多元化,管理权分散混乱,部门权责不对称表明我国尚缺乏相对完善的传统文化资源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新形势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模式探讨
传统婚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分支,且与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遗憾的是,这一优良的传统文化也已日趋衰落。纵观我国的婚庆市场,年轻一代越来越追求时尚元素,对婚俗文化意识渐淡。从另一方面而言,现代学者对婚俗文化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理论层面分析,探索其文化特质,少见重视“产学研结合”的实践者。在这方面,宁海婚俗文化收藏家何晓道先生是一位先驱者。他将文人精神及商人头脑完美结合,使得逐渐衰落的传统婚俗文化重新发扬光大并运用到市场消费领域。这不仅使宁海十里红妆的婚俗文化很好地保留下来并展现给全世界,同时他积极开发的新型婚庆产品使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了新颜”,开辟出了一条内涵与外显结合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何晓道和宁海县政府合作,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国助民办”道路。通过探讨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经营模式,我们可以总结出十里红妆文化“国助民办”模式特点,可供借鉴:1.经营模式——政府与民间联手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国助民办”经营模式的创办过程中,当地政府在投资上做到了有舍有得,且敢先舍后得,最后取得了“舍小而得大”的目的。而从另一方面而言,博物馆在经营模式上坚持了“民办”道路,深度挖掘“十里红妆”文化的潜在内涵。在建馆之初,宁海县政府以“国助民办”的形式投资千万元组建十里红妆婚俗博物馆(总体投资5000余万元),并向博物馆提供水、电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设立专项活动补助经费,对“十里红妆”举办的重大展览给予适当补贴。在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后,县里每年补贴博物馆40万元,以维持博物馆日常运行。为了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十里红妆婚俗文化,宁海县政府启动十里红妆博物馆扩展项目,在县城划出108亩土地,总投资1.4亿元,拟建新展区。在这一系列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植的帮助下,馆长何晓道先生才得以在十里红妆文化的研究方面展开深入探究,在婚俗文化藏品展览、多层次媒体推广及中式婚庆模式开发等方面举头并进。2008年,十里红妆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宁海县政府“国助民办”经营模式取得了双赢成效。2.文化创新——保护与开发同步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往往会欠缺创新性,即“保护得多、发展得少”。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保护模式的国有化有关,前文中已经提到由于资金投入属性、政策的缺陷、资源的归属以及僵化的管理模式等问题使我国部分地区的传统文化变成了“僵文化”。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途径即是允许传统文化适度商业化发展,使民间的资本与政府的保护资金相结合,做到文化保护与商业发展同步。宁海县的“国助民办”模式在这一方面起到了典范的作用。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十里红妆博物馆运用商业化手段对“十里红妆”文化进行了深度与广度的挖掘,使“十里红妆”这一古老文化在各个层面获得了新生。在新型旅游模式开发层面,当地旅游部门将“十里红妆”与县内其他旅游景区串点连线,与上海、杭州的多家旅游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学术研究层面,“十里红妆”博物馆还先后与省博物馆及上海、南京等地文化单位交流、合作,开展学术研究,出版了《红妆》、《十里红妆》等书籍,并开发出一系列有关“红妆”的仿古工艺品。在对外推广方面,十里红妆博物馆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2007年,十里红妆博物馆的展品应邀参加了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活动。在艺术创新方面,十里红妆博物馆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先后拍摄了电影《十里红妆》,创作舞台剧《十里红妆女儿梦》,并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3]。“十里红妆”这一系列的改革不仅使古老文化焕发活力,也为宁海徐霞客文化增添色彩,形成多元旅游品牌形象。3.统筹规划——城市与文化并力所谓的城市与文化并力是指站在发展全局的角度,以文化为基点,借文化之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文化创新,优化地区规划布局,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在这一方面,宁海县十里红妆文化“国有民办”模式主要通过“集团化”运营来取得成效。自2008年起,十里红妆博物馆与宁海县政府开始筹办建立“十里红妆”产业发展集团。筹建中的“十里红妆”产业发展集团,下设两个子公司:一为实业发展公司,主要开发生产“十里红妆”工艺产品和从事古建筑修建工程;二是“十里红妆”文化创意公司,主要经营演艺、婚庆策划、婚俗表演等项目。与此同时,县政府在规划中预计以“十里红妆”博物馆为主体融合附近的徐霞客公园、徐霞客大道等景观,把这个区域打造成婚俗文化产业园。宁海县政府将十里红妆文化的开发与城市规划结合在一起,不仅有力保护并推广了红妆文化,我们更可以预见到在整个规划全部实现时,宁海县将以新旅游业为龙头得到更大发展。
“国助民办”新型传统文化保护模式的借鉴意义
宁海县十里红妆“国助民办”模式为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提供了示范参考作用,具有科学性、创新性与普遍推广的价值。首先,就经营模式方面而言,“国助民办”模式将政府资金与民间资本相结合,在使当地传统文化保护单位具备了民间经营模式的灵活性的同时,政府最大限度的投入资金但不放弃有关部门的监督与调控手段,使得这一文化资源得到了最大的优化,并扩大了文化的影响力。而且,这一模式的构建明确了传统文化保护模式中的核心问题——资源归属问题。在这一“国有民办”模式下,经营权与管理职能归“民”所有,而监督权归当地文保机构所有,确保了资源的集团化运作的高效性。其次,在传统文化创新方面,“国助民办”模式确保了传统文化保护单位的经营自,从而优化了人力资源结构。从另一层面而言,这确保了传统文化的“活力”,防止传统文化在“官僚体制”的管理下僵死。最后,在传播与推广方面,“国助民办”的传统文化保护单位中国有资本的高投入确保了政府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单位的调控权。在这一体制下,传统文化保护单位更容易争取到一个对外展示的平台,将文化影响力继续扩大。
(一)饮食文化和高校食品专业研究的内容上相一致传统饮食文化研究中所指的人类食事活动内容有:一是生产,食生产。即原料的加工生产、保藏等。二是食生活。即原料的获取、食品流通、运输、消费、烹调、饮食、礼仪等。三是食事象。即与饮食相关的具体行为、现象等。四是食思想。即饮食的认识、相关知识、观念、理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五是食惯制。即习惯、风俗、传统等。由此可见,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也是食品专业重要的学科内容。
(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食品这一行业是涉及民生的发展行业,也是百姓不折不扣的良心行业,其对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要求。随着我国食品产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高素质高技术含量的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高校专业教育方向正好能够满足企业对高技术含量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需要将传统饮食文化贯穿在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里,使技术水平含量和文化成为学生不断成长的双翼,有利于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以及学生在社会上的不断攀登。
(三)饮食文化的传承需要引起大学生的重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名声源远流长,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国外思想潮流和思想观念的不断涌入,使中国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甚至价值取向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引导,暗示了对不同性质的文化分辨模糊,因而逐渐对饮食和文化失去了自信心。导致大部分学生盲目崇拜西方风俗文化,贬低本国民族文化,大学生的民族信心与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因此,要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保护并发扬本国饮食文化,传承饮食文化要引起当代大学生足够重视。甚至把它看做是维护民族的一种权益,保护本国文化的强烈意识。因此,作为食品相关专业的学生,弘扬我国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责无旁贷。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大浪下,更需要大学生不拘一格地去研究好、继承好中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贡献年轻的力量。
二、在教学中传承传统饮食文化的对策
(一)充分营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学习氛围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培养大学生的品德的提升、完美人格的树立与文化素养有机结合起来,结合《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中所说的“饮食风俗文化”“饮食礼仪文化”等相关章节内容联系起来,是学生诵读经典文化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也正是在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人格修养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礼德传承。清华大学教授认为:如今在高校教育当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问题就是,在大学校园里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单纯教育,而却忽视了个人的道德情操、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非专业方面的教育。许多人认为上大学的学生目的普遍都是为了个人有一份可靠而稳定的工作,前程似锦,一帆风顺。所以,他们一旦毕了业,就想要立刻赚钱,过上安稳的日子,至于民族是否兴衰、社会是否因存在某些问题而阻碍发展,都觉得与自己毫不相干。目前,高校大学生内心普遍都没有文化自尊和文化自觉,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非常可悲甚至是恐惧的一种社会现象。
2.人格素养的培养。《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要求后人生活上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孔子提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激励后人发愤图强,敏而好学,学而不倦的乐观精神。用这种精神来教育当代大学生,让他们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积极学习传统饮食文化成果精髓的追求精神,还要注重人生的现实意义,即注重艺术品位与人生价值,注重人生自我修养和人格的建立。
(二)在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中加强饮食文化的教育
1.几千年的华夏文明造就了璀璨辉煌的文化,这是祖先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自成体系、博大精深,蕴涵丰富理念、政治思想、风俗礼仪等,与我们平时日常生活紧密相联,更是继承了我国民族优秀文化思想。因此,高校应大量宣传并且在专业课中进行普及教育,作为专业知识的有益扩充,完善知识框架结构。通过调整食品专业课程体系安排,把饮食文化作为人才培养方向其中一门必修课程,得到学生对文化学习的重视,形成要学习高端技术必先学习传统文化成果的精髓。这样,将饮食文化这门课程应用于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不仅增强了传统饮食文化感染力和凝聚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知识,完善教学制度的时效性,使学生内心世界得到丰富,这样利于学生自身素质教育的全面升华。
2.培养从业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我国饮食文化在当今世界上声誉名扬天下,中国饮食闻名于天下。例如,两千年前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诸葛亮发明馒头比西式汉堡包早一千多年,这都是古时候了不起的时明,直到现代依旧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乃至全人类的生活饮食习俗。“民以食为天”,目前,传统饮食仍旧是国内外第一大行业,世界500强企业有大部分行业与饮食相关。诸如此类的饮食文化有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且培养他们的从业信心和自豪感。
三、总结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百姓生活品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在维吾尔传统人居文化研究方面,更需要从课题研究的高度来重视,通过把握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思路、基本观点、基本内容、创新价值等环节逐一实现。以便更好地对维吾尔传统人居文化和优秀的地方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这既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在文化传承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又是对村落传统建筑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或遗存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
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研究综述
多年以来,学界对新疆维吾尔族建筑、民居以及装饰艺术进行了大量研究,成果卓著。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前的研究已不能完全适应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对维吾尔传统村落的传承与更新需要借助于由多元因素构成的人居文化理论进行研究,以便于更科学合理,宜人宜居。
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评述
当前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个城乡巨变的过程,城镇化问题也逐渐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对中国城镇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不少学者从社会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学者们开始对中国的城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如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影响(Kirkby,1985),又如从经济的角度去研究中国城镇化的发展(Marton,2000;Cook,2007)。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村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人类学、社会学界遂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背景,试图概括和总结中国传统村落变迁的规律和模式。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obertRedfield)在《农村社会与文化》(1956年)一书中提出在现代文明中,城市是“大传统”,农村是“小传统”,并且随着文明的发展,农村会不可避免地被城市所蚕食和同化。之后保罗•奥利弗(PaulOliver)在著作《房屋与社会》(1960年)中提出了被人忽视的乡土建筑不仅是当地而且还是其他地区建筑设计者创作灵感的源泉。可以看出从麦吉的城乡一体化概念,到雷氏的地区性人居建筑文化研究,以及保罗的乡土建筑与文化等,都是尊重不同地区文化而进行比较研究,注重对地区性整体共性特征的分析,重视乡村人居环境中建筑的地位和价值。国内著名学者刘沛林(1998年)提出了建立系统的人居文化学的构想,认为真正的舒适宜人而又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建设,必须有相应的人居文化思想作指导。院士王小东与其博士生宋辉(2013年)通过对新疆喀什老城改造与更新策略的回顾,发现在改造和更新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现状环境和人文变迁,要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保留和重构城市整体风貌,使特色得以传承,风貌得以重塑。新疆师范大学李群、李文浩等(2010年)在进行鄯善县麻扎阿勒迪村规划设计实践时,认为生土民族建筑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建筑,代表着新疆典型的土性文化,承载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统文脉。闫飞(2012年)认为当前维吾尔族人居聚落"空间"模式已跨越了单纯的建筑功能划分,呈现出当地民族人居文化的演进,是区域性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各类因子的综合体现。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学者们开始从百姓人居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研究农村现代化的问题,但多数学者都只是从国家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并未重点关注现代化过程中村落人居文化变迁的问题。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所以在目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要注重对百姓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居文化等方面的考察和研究。基于此,本项目将以新型城镇化理论政策为基础,通过对维吾尔传统村落的田野调查,深入剖析现代化进程中百姓在劳作模式、生活方式、精神需求等人居文化生活方面的变迁,最终提出符合现代化新疆建设的政策建议。
二、选题的意义
本选题从新时期维吾尔传统村落变迁视角入手,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田野研究来进一步加强对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的了解,进而增加对新疆乡土社会结构和地域文化的理解。虽然在城镇化背景下关于古村落的保护和民俗生活方式有了不少研究,但有关现代化建设与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的研究甚少,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在现代化与传统村落人居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这也会为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新时期建设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三、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主要观点
(一)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铺垫性研究。主要陈述研究的背景、基本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田野调查概述等。
第二部分:维吾尔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变迁。通过各个角度考察在现代生活中维吾尔传统村落百姓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其中主要包括在家务农、进程务工、农村帮工和换工习俗的变迁等问题的分析。
第三部分: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建设方式变迁。主要是通过田野调查资料来展示,维吾尔传统村落所处的环境、民居建筑材料、建筑形态、装饰艺术特色、营造方式、民俗文化等的变迁等等。主要目的在于探讨新时期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的变迁的原因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为充分了解村落人居文化变迁对于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需要以多个维吾尔传统村落为“点”,勾连成“面”来考察更广泛的区域,从而在更为全面而深入的个案研究基础上形成科学理论。
第四部分:新时期人居环境建设中精神需求的变迁。通过对维吾尔传统村落里民间游戏娱乐习俗和习俗的田野调查,分析新时期人居环境建设对百姓精神需求和文化认同的影响,并提出对策。
(二)研究思路
本课题主要以新时期维吾尔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需要在田野作业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成果进行理论思考,与原有研究结论进行对话。从问题导向、理论与实践发展导向入手,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界定出维吾尔族村落人居文化概念及内涵;从目标导向和人居文化要素把握入手,对维吾尔族传统村落现状进行分析,运用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法,结合国内外人居文化相关理论进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著作研读和文献检索,查阅并认识己有的相关理论和历史文献资料,对其进行系统性梳理,从而明确合理地界定概念,解析其内涵,把握课题研究整体性,保证研究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2.调查研究。采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及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参与考察、背景分析等方法,研究各地村民的行为模式,重点分析传统村落形成背景、形式、特征,传统民居文化及其本质。明确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变迁的内外因素及趋势。
3.多科学交叉综合分析。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从多学科,多角度分析村落发展现状,以研究目标导向和人居环境要素把握入手,运用社会学、民族学、设计学、建筑学等进行交叉综合研究,对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变迁进行理论探讨,科学合理地提出建议和对策。
(四)主要观点
1.维吾尔传统村落在其生产生活方式上具有一定的民俗规约性和社会秩序,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百姓赖以生存的土地,在实行租赁、承包等方式不断进行流转,因此百姓的劳作模式发生了巨变,百姓在失去土地之后,通过打工和制作手工艺品维持生活,传统村落里百姓之间的帮工和换工习俗也逐渐被物质化了。
2.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与研究,使方法更科学,成果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创新性,为建设稳定、和谐、繁荣的现代化新疆做出应有贡献。
四、预期价值:本课题理论创新程度或实际应用价值
(一)理论创新
1.对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现状进行实地调研,运用交叉学科综合研究法对深层原因进行剖析,判断未来发展趋势,探讨推动新时期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建设发展的实施策略与建议。
2.拓展学术研究的空间,为新疆建设具有现代地域民族特色的人居环境提供创新性理论基础。
(二)应用价值
1.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现代化建设中的比较有特点的维吾尔传统村落进行实证研究,探索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2.为避免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生态破坏、发展趋同、场所精神缺失现象提供参考解决方案。
总之,对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需要研究工作者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学院南疆住村工作组同志两年多以来的工作、生活、调研等对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客观、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
作者:王小冬 单位:昌吉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美)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
[3]陈震东.新疆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美)阿莫斯•拉普波特.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秦红增.乡土变迁与重塑[M].商务印书馆,2012.
[6]杨公卫.村落终结与乡土重建[M].民族出版社,2012.
[7]左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城镇化问题研究[M].华夏出版社,2002.
[8]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9]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三联书店,1997.
[10]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1]李安宁.新疆民族民间美术[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2]李群.新疆生土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13]周庆华.黄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4]新疆新型城镇化专题调研组.牛汝极.新疆“环塔”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挑战与出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12).
[15]安瓦尔•买买提明.推进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探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3(11).
[16]李群.土性文化——新疆鄯善县麻扎村生土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解析[J].装饰,2010(03).
为了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书法魅力,检验学生练字的效果,我校开展了硬笔书法展示活动。通过这次展示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增强了同学们的练字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比赛中还涌现了一批佳作。
一、取得的成绩:
1、字形挺拔,笔画流畅,有的还能写出笔锋,颇具书法韵味。
2、整幅作品布局合理,美观大方。
3、大部分学生能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干净,很多学生都努力一次写对,不用橡皮、涂改液。
二、不足之处:
1、从展示现场我们看到学生执笔方法与写字的姿势不正确,尤其是距离桌面太近。
2、从学生的作品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书写中书写不够规范,笔画的衔接不够严谨,各部分的位置安排不够合理。
三、努力方向:
关键词: 地方传统文化 综合实践 文化教育渗透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设置过程中既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且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偶然一次看电视上的国际时装秀,发现服装上的元素很美。地方的传统文化因为区域小、传播范围窄、技艺功能老,生存和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这些集结着智慧和技艺的地方传统艺术就这样消逝得无影无踪未免太可惜。因此,拯救地方传统艺术已经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工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找到了我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通过研究传统文化艺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渗透课题,让学生在探索地方传统艺术中认识、了解民间艺术的美,从而传承和发展当地的传统艺术。
那么,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怎么渗透综合实践活动中?在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将点滴传统文化渗入其中,利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观念,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使用直观性强、信息量大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和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给传统美术资源合理的生存空间,给予民间美术课程一定的重视度,将其作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教学的开展,帮助学生接触更多关于民间文化艺术内容与方法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地方文化艺术的艺术力与生命力,为地方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铺路搭桥。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活用环境资源探索地方传统文化
1.在校园文化中巧用多样的地方传统文化。
宣传橱窗是学校开展地方传统文化教学活动过程中与孩子沟通的一个有益桥梁。学校的宣传橱窗定期向学生可以介绍一些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及地方传统文化作品,如学校宣传橱窗开展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内容,分别介绍十二生肖的历史典故和来历。我结合这样的主题活动,开展一堂有趣的十二生肖地方传统文化作品欣赏课,展示了一些手工艺术作品,如虎头鞋、老鼠嫁女的剪纸作品等,通过这样的宣传,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组建学习兴趣。
2.根据各年级的年龄特点,创设相应的地方传统文化特色活动小组。
如低年级侧重剪纸创设小组,中年级侧重泥塑创设小组,高年级侧重皮影布艺创设小组,并在每个活动小组提供相应的地方传统文化操作材料,让学生可以随时看、玩、说、想、做,为学生接触地方传统文化,积极提供机会与条件。
二、从家庭生活中巧取多彩的地方传统文化
家庭生活中蕴藏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一把古色古香的老木梳、一对龙凤绣花枕、一只青花瓷罐、一只彩陶花瓶、一块扎染花布……其造型、装饰和技艺体现着民族的智慧和营造生活的艺术,它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平时鼓励学生多观察发现探究这些家中的艺术作品,组织学生带着家里的地方传统文化作品与其他学生一起探讨其历史与文化,分析感受和体验。学生通过对自己家作品的探究活动,会倍感亲切和自豪感,同时激发学生了解中国地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妙用地方传统文化题材,发扬地方传统文化
1.课前自主学习是进行地方传统文化题材教学的前提条件。
课前有效的自主学习是营造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如风筝作为中国典型的民间玩具之一,历史悠久,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艳协调,具有强烈的民间乡土气,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2.欣赏与制作相结合是进行地方传统文化题材教学的关键所在。
地方传统文化教学离不开“欣赏式”教学,我们在地方传统文化教学时应该将欣赏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一起,通过欣赏提高学生的实际制作能力,通过制作学生不止感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美,同时感受到地方传统文化制作工艺的艰辛,激发学生热爱地方传统文化的情感。
3.实物与多媒体相结合是进行地方传统文化题材教学的必要条件。
地方传统文化作品形式多样、材料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质感和美感,不是我们能用语言描绘形容的,所以在地方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应多收集各种地方传统文化的实物及图片和视频资料,为教学提供最直接的教具,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了解地方传统文化作品。
关键词:煤矿;系统;信息共享;文件传输组件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1-0019-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煤矿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在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当前煤矿企业的日常安全生产运营已离不开各式各样信息化系统的支持。如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实现煤矿井下各种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控和报警;瓦斯抽放系统实现瓦斯的控制和利用,确保安全生产;煤矿人员定位管理系统实现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和运输车辆位置的监测和报警;生产调度系统实现对煤矿生产过程、调度决策、统计分析及调度台帐的系统化管理。煤矿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建设自己的信息公路,不仅是时展的需求,更是提升自身竞争力、提高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2]。
煤矿企业所使用的系统大多都是由不同厂家针对煤矿生产运营中某个环节的具体需求单独研发和应用,因而各系统遵循的标准不同,在功能上不能关联互助、在信息上也无法共享互换。为了打破这种“信息孤岛”现象,也为了更好地发挥煤矿上各种监测控制系统的作用、协调生产过程中各系统间的关系、提高安全生产和管理水平、开发信息资源的价值,必须对上述系统整合进行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集成。煤矿综合自动化集成系统使单个系统采集加工处理的有用信息能够在系统间无阻传输,实现信息共享,同时方便煤矿统一调度指挥,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支撑推进作用,从而提升煤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5]。
煤矿综合自动化集成系统需要实现各系统收集的原本为自己所用的各种有用信息能够传输给其他系统并供其使用;系统收集的有用信息品种繁多这就造成了信息传输工作复杂而繁重。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文件传输组件大大提高了文件传输的效率,且使用方便易维护。
1 基于信息共享的文件传输
煤矿综合自动化集成系统中需要共享的信息往往是各种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对收集它的系统之外的其他系统而言,它们不可读,也不能直接使用;因而要实现信息共享这些数据最终会以各种约定格式的文件存储,系统之间通过文件传输实现信息共享。这种基于信息共享的文件传输有以下特点:
复杂性:需要传输的文件较多,每个系统都必须提供文件传输模块将文件传输到其他系统,每个系统自身的情况不一样,这就具备一定的复杂性。文件需要安全、完整传输,以确保文件的可读、可用,从而真正实现信息共享;还需要快速地传输以确保煤矿综合自动化集成系统的运行效率,就更提高了文件传输的复杂性。
频繁性:煤矿综合自动化集成系统运行的每时每刻都需要确保这些共享信息能在系统之间畅通无阻的流通,因而文件传输非常工作非常频繁。
基于煤矿综合自动化集成系统中文件传输工作的重要性,将各系统的文件传输模块抽象成文件传输组件很必要。由组件统一实现文件传输,不再为各系统单独开发各自的传输模块,将降低煤矿综合自动化集成系统的集成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加快集成速度,同时也相应降低系统的后期维护工作难度。
2 文件传输组件的结构设计
2.1整体结构设计
文件传输组件的整体结构如图 1所示:组件由表现层、数据访问层、数据存储层和业务处理层组成。表现层实现组件运行所需的配置信息维护;数据访问层实现配置信息的处理;数据存储层实现配置文件的存放;业务处理层实现实时文件传输。
2.2 功能结构设计
文件传输组件由配置设置和文件传输两个功能模块组成,功能结构如图 2所示。
配置设置模块主要实现组件运行所需参数设置、配置信息加密以及存储。需要设置的配置信息包括需传输文件的具置以及文件名,目标系统所在机器的IP,用户名和验证密码,目标机器存放文件的位置等信息。设置的所有配置信息将通过加密算法进行加密,最终以xml文件的形式存储。
文件实时传输模块根据已配置的组件运行参数信息,定时将需要传输的各个文件传输给各个目标系统,同时进行出错处理。
3文件传输组件的主要流程设计
3.1配置设置流程
文件传输组件配置设置流程如图 3所示。组件运行时首先检测是否存在配置文件,如果有则读取并解密,再将配置信息显示到界面供修改;如果没有则需在界面上进行设置。设置完成后需对配置信息加密并按已设计的数据结构存储到xml文件中。配置信息是文件传输组件正常运行的基础,没有配置信息组件无法正常运行,因而只允许增加、修改配置信息,不允许删除配置信息。
3.2实时文件传输流程
实时文件传输流程如图 4所示。通过定时器实现实时传输,每次到达定时时间先暂停定时器,根据配置信息中设置的目标机器IP检测网络是否连通,网络正常时通过设置的用户名以及密码验证连接目标机器,连接成功后将需要传输的文件传输到目标机器上的具体路径,文件传输出错时进行处理;网络不通或连接目标机器不成功时都无法实现文件传输。
4 结论
本文设计的文件传输组件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环境下以C#语言开发。组件已开发完成并通过测试,目前已运用在全矿井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实际使用表明:该组件运行稳定可靠,能够高效完成共享信息在各个系统之间的传输,并且复用性高易维护。
参考文献:
[1]常金明.煤炭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
[2]邱玉霞,秦佳佳,赵文,张志军.煤炭产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煤炭经济研究,2012(8).
[3]谭得健.浅谈自动化、信息化与数字矿山[J].煤炭科学技术,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