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1 04:50: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测量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nm—μm(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教学前分析: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2.会正确使用弹簧秤,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具
弹簧秤、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力产生的效果有哪些?
2.在弹簧下挂一物体,物体对弹簧有一拉力,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说明这个力产生什么效果。
二、新课引入
教师:请大家看课本图8�7和图8�8。回答这两个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这两个图说明了力有大小。
教师: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力很大,有的力很小。起重机把大块的建筑材料吊起来,起重机对物体向上的拉力非常大。我们背着书包上学,我们用的力很小。我们需要对力的大小进行测量。
三、力的单位
教师:要测量力的大小,首先应该规定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在初中阶段暂时不能讨论,我们只要对“牛顿”这个力的单位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就够了。
多大的力是1牛顿?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牛顿。拿起一块砖用的力大约是20牛顿。运动员举起杠铃时需要用1000至3000牛顿的力。
四、弹簧秤
教师: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演示并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观察弹簧秤
(l)弹簧秤上刻度数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观察、回答:弹簧秤上的刻度数值用牛顿作单位)
(2)弹簧秤上最大刻度的数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最大刻度数值是5牛顿)
教师:弹簧秤上最大刻度数值就是这个弹簧秤的量程。弹簧秤受到的力最大不能超过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秤就会损坏。我们今天所用的弹簧秤的量程就是5牛顿。
(3)弹簧秤的最小刻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0.2牛顿)
教师:不同的弹簧秤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应该根据刻度数值和格的数目去计算。
(4)零刻度的调整
教师:看看你所用的弹簧秤,当不受拉力时,指针是不是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没对准,请你调整好。
(学生调整)
教师: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时,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
3.学生实验
(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牛顿和5牛顿的力有多大。
(学生操作)
(2)每人一个木块,用弹簧秤拉着它在空中静止不动,测量拉力。
(学生操作)
(3)使木块匀速直线上升,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4)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
(5)现在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秤的钩上。测量将头发拉断时的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五、总结
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2.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3.使用弹簧秤时,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测量力时,不得超过它的量程。
六、作业
学生用硬纸做成的圆锥体、乒乓球、直尺、三角板、五分硬币、棉线、圆柱体形铅笔,每人各一套。
教师圆锥体、球、三角板、直尺、轮子、印好一条无规则曲线线段的纸、金属丝(后二件发给学生,人手一张和一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教师你的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最大距离是多大?先自测,后请你用毫米刻度尺实际测量一下。
学生目测、实际测量、进行汇报。
(有较多同学目测与实际测量相差较大。或不能读出目测值。进行讨论分析后教师表扬目测水平高的同学并纠正读数:若用厘米为单位,应读出小数下二位数值;若用毫米做单位,应读出小数下一位数值)。
教师用你测出的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距离测课桌的宽度,再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课桌宽进行比较。
学生实际操作。进行讨论。得出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准确。
(复习达到培养学生的目测能力、记住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距离、用刻度尺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力、记录读数的能力)
二、引入新课
教师拿出预先印好一条无规则曲线的纸问:这条曲线如何测量?同学们准备好的锥体的高、乒乓球的直径、这根金属丝的直径(很细)又如何测量呢?让我们在这堂课中学习、解决。
(让学生稍议论一下后,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二、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三、新课讲述
1.曲线长度的测量(板书)
教师拿出刚才印好一条曲线的纸问同学:这条曲线能直接用刻度尺来测量吗?
学生不能。
教师那么谁能想办法测出这条曲线的长度?
学生可以用一条棉线沿曲线放过去,在棉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然后把棉线放直,用刻度尺量出它的长度,就是这条曲线的长度。
(学生往往忘掉讲在棉线上标出起点和终点,让大家讨论、完整)。
把纸发下去(或预先发好),让学生实际测量,读出数值。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纠正读数记录中的错误。
教师这条曲线比较短,我们容易想办法进行测量,那么操场跑道一圈的长度我们又怎样测量?
讨论片刻。教师引导同学看课本13页第二节的第三段后拿出轮子,请同学叙述测量方法。
(没有看书时,有的同学会说,先用刻度尺测出一步的长度,然后用走路的方法在跑道上走,记住步数n。则跑道的长就是一步的读数乘以步数n。教师应该肯定这种测量方法,进行表扬,同时指出这种方法不够准确)
教师归纳,这种方法是一种“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板书)
2.圆锥体高的测量(板书)
教师拿出锥体问同学:锥体的高是否可以用测量一条曲线的长度的办法来进行测量呢?(学生肯定说不能)。我们可以用直尺和三角板配合的办法来测量。请你用这两个测量工具测一下你制作的圆锥体的高。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二人小声讨论,进行测量。
教师巡视,不断指出错误测量方法,让几组学生分别汇报测量锥体高的方法,指出正确的测量应如课本第十四页图1-8那样,并且在讲台上演示。(让学生注意直尺为什么放在桌子边进行测量)
(学生测量中往往出现:①三角板与直尺的位置与课本第十四页图1-8所示的位置相反放置,教师要指出,这样放置不容易使直尺水平,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②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放在锥体的顶端,进行测量,犯与①一样的问题。③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没有完全与直尺重合。④测量中没有注意直尺的零刻度)。
3.微小量的测量(板书)
教师如果我们测量的物体很小或很薄、很细。如物理课本的一页纸的厚度、漆包线的直径。而测量的工具也只有刻度尺,那么又如何测出它们的厚度和直径呢?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第十四页最后一段,指出,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张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张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一百张纸的厚度,而一张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知道了,这种测量称累计法测量法。然后让学生测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并且提出,在累计法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①与课本内的纸厚度不一样的不能测进去。如课本的面、底、彩图纸。②张数最好凑成容易计算的数。③每页都要压紧。
学生实际测量,教师巡视,指出测量中的错误。如看刻度时视线与刻度尺要垂直;刻度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不能斜放等,为下一节课伏笔。(因为在微小量测量过程中容易暴露这几方面的错误测量)
教师归纳,这是一个“化薄为厚”的累计测量法。(板书)
四、巩固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看黑板一起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化曲为直”的曲线长度测量方法、用直尺和三角板组合对锥体高进行测量。“化薄为厚”的累计法对微小量进行了测量。同时对认真测量的同学进行表扬。号召同学们学习他们积极思考,认真进行科学测量的学习态度,调动同学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五、目标达成实际测量题
1.用五分硬币和毫米刻度尺测量刚发下的那张纸上的曲线。
(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曲线的长度,是曲线测量的反馈题)。
2.用毫米刻度尺和直角三角形测量乒乓球的直径、圆形铅笔的直径。
(用相同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的物体的直径,是锥体高测量的反馈题)。
3.用一支圆柱形的铅笔和刻度尺测量金属丝的直径。
(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微小长度,是测量微小量的反馈题)。
通过测量,学生对前二个反馈题,做得较好,而第三个反馈题,开始时有不少同学无法着手测量,通过讨论,引导,也能较好完成,但是有的同学绕线时,一圈圈不能紧压,教师要指出为什么一圈圈要压紧。
六、布置作业
1.思考题:
①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正确测量?
今天的测量中你做得怎么样?
②误差与错误有什么区别?
③误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7
教学目标:1、在立体图形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从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1、出示一堆物体,其中有规则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也有不规则物体[乒乓球(凹陷的)、苹果、木块、泡沫塑料;橡皮泥、鸡蛋、石块、铁块、玻璃球;足球(瘪气的)、螺丝帽等],
提问:
(1)这些物体哪些会计算体积?怎样计算?
(2)哪些不会计算体积?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能够直接计算出来吗?怎样计算呢?
师板书课题: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分组实验,探索方案
(1).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按照物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说明:在水里上浮的先不研究,本节课研究在水里是下沉的物体。
(2).组织讨论测量的方法。
怎样利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体积?怎样来转化?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3.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小组在土豆、橡皮泥、石块、铁块、玻璃球中选择一个,先估计物体的体积,再讨论测量方案,最后动手实验。
(2)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
(3)每项数据都要测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
(4)把实验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
第组年月日
物体名称
物体的体积
测量
方法
估测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5)观测数据时要注意科学准确。
(6)要注意保持教室和桌面的卫生。
(7)容器中的水要适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以上有关“活动顺序”和“活动要求”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展示在屏幕上
4.分小组活动
请每个小组选择1个物体,用转化的方法进行测量
5.学生活动结束后,汇报活动情况
请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以下情况
(1)所测量的物体。
(2)具体测量方案。
(3)具体测量结果。
(4)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还有无法解决或者带有疑问的问题?
二、解释应用,拓展延伸
活动二:测量2个铁块的体积,并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再填写下表。
1.教师提出要求:
(1)两个不同的铁块,先用天平称质量,再同同样的方法测量体积.
(2)用计算器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3)比较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分小组合作,测量体积、重量,计算比值。
3.组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7.8克/立方厘米)
引导生思考:应用这一知识,你能算出另一块铁块的体积吗?
5.生分组计算,有时间的可以进行测量和验证.
6.联想应用:师出示一些比值,指出,应用每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可以来解决实际问题,你知道可用来解决哪些问题?
知识目标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长度测量误差
【课题】
长度的测量误差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4,新授课:误差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
【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
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
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
【评价】
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
知识目标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长度测量误差
【课题】
长度的测量误差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4,新授课:误差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
【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
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
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
【评价】
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
关键词:黑河口岸;运量;交通量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2-0054-03
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和外贸进出口的重要窗口,在国家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黑河口岸物流的需求量,构筑黑龙江公路大桥的发展规划,以促进黑河口岸地区经济发展和增强口岸经贸服务功能,保障和促进对外经贸的持续快速发展,因此,对黑河口岸货运量的预测是必要的。首先对目前运输量预测方法进行选择与研究。
一、目前运输量预测方法的选择
(一)线性回归预测法
依据预测的惯性原理和相关性原理,通过对影响预测对象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预测对象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来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函数形式的不同,回归模型可分为线性回归模型和非线性回归模型。回归预测法是从事物变化的相关性出发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在预测中被普遍应用,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线性回归预测方法的优点:(1)能研究预测对象与相关因素的相互关系,抓住预测对象变化的实质原因,因而预测结果比较可信;(2)能给出预测结果的置信区间和置信度,从而使预测更加完整和客观;(3)考虑了相关性,能运用有关的数理统计方法对回归方程进行统计检验,因而对预测对象变化的转折点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缺点:(1)对相关因素的选取往往取决于预测者的学识和经验。(2)回归分析有较严密的理论基础和较成熟的计算分析方法,如模型建立得当则可得到比较精确的预测结果,但对于非线性增长的预测也会产生一定的误差。本文黑河口岸货运量有明显的时间趋势,因此,采用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
(二)指数平滑预测法
指数平滑法是根据预测对象的历史资料,通过直线或曲线来拟合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而外推进行预测。该方法对时间序列的随机性和波动性考虑较少,而本文客运量的受经济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并呈现一定的随机性,但考虑到最新的时间序列一般包含较多的未来信息,且该方法认为远近期的历史数据对预测的影响程度呈非线性递增,近期数据影响程度大,其权数也大,反之则小。因此,对黑河口岸的客运量预测采用指数平滑方法。
(三)灰色预测方法
对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不确定信息的系统进行预测的方法,即对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与时间有关的灰色过程进行预测,从而确定系统在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为规划决策提供依据程进行预测,从而确定系统在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为规划决策提供依据。其方法的缺点:(1)灰色系统GM(1,l)模型忽视统计检验。(2)灰色预测法的高精度往往来自于过短的样本资料,而在小样本下进行参数估计的合理性,灰色系统理论并未给出论证。由于本文研究范围小,样本数据有限,因此,此方法不适合对本文运输量预测。
二、运输量预测方法的研究结果证明
(一)黑河口岸货运量预测
本文通过EVIEWS统计分析软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建立模型之前,为了保证线性模型的合理性,需要对黑龙江省的GDP和时间T,黑河公路口岸货运量H和时间T分别来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进行序列组相关分析,可以得到序列GDP和序列H都具有很强的时间趋势。绘制的回归散点图,如图1所示。
通过回归散点图表明,GDP与H和T存在高度的线性关系。确定高度线性关系后,接下来建立以黑龙江省GDP和T为自变量X,黑河口岸货运量H为因变量Y的一个显著线性多元回归拟合方程H=27.8 597-3.5 320T+0.0135GDP。
输出结果见图2所示。
通过以上方程估计结果可知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都很显著,并且相应的概率值Prob.
从图3可以看到,从1994年至2013年时间段模型拟合效果很好,所有的残差都位于置信区域内,但是前4年的残差值比较大,位于置信区域之外。
(二)黑河口岸客运量预测
客运量又称客运运输量,是指在一定的运输供给条件下所能实现的人的空间位移总量,是运输需求与供给和运输服务水平相互作用的反映,是在一定运输能力下所实际完成的运输需求量。对黑河口岸客运量进行预测可以有效地计划和组织旅客运输,为公路大桥系统的建设布局提供依据,最终可以保障公路大桥的建设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通过黑河市2000―2013年的口岸旅客运量数据绘制客运量的折线图可知黑河口岸客运量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动或季节变动,因此,采用指数平滑方法对客运量数据进行拟合和预测。采用指数平滑方法对客运量数据进行拟合和预测,其平滑估计的样本区间是从2000―2013年。下图4显示指数平滑参数估计结果。
平滑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的拟合曲线见图5所示。
图5 KY的预测与实际值的拟合曲线
从上图可以看到,对原序列KY的平滑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整个样本观测值被分为两部分:从2000―2012年的样本用于平滑,2013年的样本用于预测,即图5中红色垂直阴影线之前的数据用于序列平滑,之后的数据用于预测。从图中可以看出预测的效果比较好。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DS3型水准仪的使用方法、检验校正及误差产生原因与注意事项;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吃苦意识、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其次,通过组织观看一段工程测量人员在已开挖的基坑中进行施工测量的视频,教师讲解:测量人员正在做基坑挖深控制测量工作。也就是说基坑挖深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坑底各点间的高差必须都控制在工程允许的范围内。进而引导出工作任务:利用DS3型水准仪测量指定的相距较远且不能直视的两点的高差。再次,需要针对班上学生的具体人数情况进行分组,保证各个组的协调及其任务的分配。最后,提醒同学们利用教科书、水准仪说明书及互联网可供专业知识查询,老师不在课堂系统讲解测量知识,老师仅仅协助与辅导同学完成任务。
2水准测量教学方案的优化
(1)在引导文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进行教学步骤的协调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每一个步骤的相互独立性及其相互连接性。明确任务,收集信息。进行引导问题及其引导文的借助。这需要学生做好准备工作,保证其独立性,满足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学习。通过对问题的引导,进行学生的思维的激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其好奇心的激发,保证学生的主动学习。引导问题让学生明白需要做什么,要注意什么,要达到怎么样的效果。除了要做好上述的环节,进行计划的讨论也是必要的,这是工作前的必要的思考准备,进行任务工作步骤及其所需一起的应用,组长需要进行组织讨论,保证任务的细化及其分工明确化,保证各个组的观测人员的顺序,及协助他人观测时的分工(扶尺及记录),列出仪器材料清单。这一过程就是让学生确定自已应该怎么做的过程。(2)为了提升工作质量,教师需要积极的参与决策,这个决策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小组计划的参与过程,进行决策结果的分析,保证小组任务方案的完成。这需要教师积极的参与角色,进行学生讨论结果的情趣,保证学生的自主方案的陈述。在方案的实施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独立的完成。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及其相关途径,进行专业知识的掌握,完成各项任务,做好检验、方案讨论工作的开展。在决策中,各人选择的方案不同。在实施应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实践的对比,保证其修正性及其完整性,这需要教师给予积极的引导,指出学生错误,保证教师及其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有发生事故的危险时,老师能立即制止。同学们说:“通过实践、结合实际思考得出的知识,比老师课堂传授更容易掌握和应用”。每个任务都有相应的检查表,如学生水准测量成绩评价表等。根据所学到的知识,保证测量任务质量的提升。在实施过程中,也要落实好检查环节,进行错误的纠正,进行测量精度及其速度的改善。这需要学生积极检查,再进行组内的相互检查,保证相互的学习,进行心得及其经验的交流。最后,老师检查考核,发现问题并于纠正。这样,同学们将得到深刻的印象。评估与总结。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评价,不单纯给出成绩,更要指出并解决出现的问题,提出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评价形式主要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对全班的总体评价,都要有书面报告。老师更要对本轮教学进行总结,以利于日后提高。(3)引导文教学法在中职建筑测量教学中优越性显而易见,但该教学法在中职建筑测量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情况比较高,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及其操作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实践能力。对教学理论和方法、心理学等各方面知识都有较好的把握。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弱,被动心理强,态度上消极,缺乏主动性、独立性。教师在实施引导文教学法时,个别辅导的工作量增大,课时需要量比旧教学法增多,较难按时完成课程。引导文教学法在我国尚是新生事物,与现有的教育体系及学校管理有许多矛盾,部分学校及教师为赶时髦或迎接检查,生搬硬套一些教学方法,而不能领会其实质,结果必将适得其反。引导文教学法非常适合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相信这种教学方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必将相得益彰,会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正确方向。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