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09:19: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公司的风险评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力市场机制的引入,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竞争,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带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市场化的电力系统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我们必须关注市场中的风险因素,并加以识别,从而防范风险,保证拥有一个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从国外运营较为成熟的电力市场经验和《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来看,我国以区域电力市场为主体,实行输配分开改革,意味着电网公司在电力市场中作为独立的经营实体,势在必行。届时,电网公司所处的运营环境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竞争的电力市场环境中,电网公司完全成为供电环节的经营实体,其经营目的必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电网公司在电力购售过程中,由于经营者的经营管理不善、电价涨跌变动、电能供需变化、电力市场所处的大环境的经济波动等种种因素均可能造成巨大的金融风险。因此,电网公司必将关注所面临的经营风险。研究电力市场中电网公司所面临的各种经营风险,一方面对于电网企业应对电力体制改革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课题,对电网公司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为区域电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输配分开试点作一些理论研究与探索。因此,对电网公司的经营风险的研究是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一、电网公司经营风险评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世界各国电力市场均先后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电力零售竞争和需求侧竞价,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选择供电商(发电商或供电公司),选择电能质量。供电公司既可以从现货市场购买电能,也可以与发电商直接签订长期购电合同,还可以参与金融市场,在获得利润的同时规避风险。我国正在推进的区域电力市场也鼓励有条件的大用户(包括配电企业)与发电商直接签订购电合同。由于电力商品的特殊性,电能相对于其它商品需求弹性很小,导致电价波动剧烈,也是电力市场中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供电紧张的情况下,它会导致电价的飞涨。因此,在电力市场环境下,市场化改革在给电网企业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这些风险因素一旦发生,将给电网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市场环境下企业的损失完全由自己承担,因此电网企业未来的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风险的能力。如何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对电网公司的经营至关重要,有效的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是电力市场各参与者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内外对电网公司的风险研究的比较多,但主要都是针对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公司的各种风险进行单独的研究,对于电力市场中电网公司总体经营风险研究比较少。由于单一指标的评估只能反映出电网公司经营中的某一方面、某一环节的风险,往往很难从整体上有效辨识各种复杂的经营风险。因此对电网公司经营风险的综合评估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是指对以多属性体系结构描述的对象系统地做出全局性、整体性的评价,即对评价对象的全体,根据所给的条件,采取一定的方法给每个评价对象赋予一个评价值,再据此择优或排序。可见,综合评价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复杂过程,既要求评价方法具有客观性、合理性、公平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又要求评价过程具有可再现性,以促进决策进一步科学化。构成综合评价的基本要素有评价对象、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专家及其偏好结构、评价原则、评价模型方法。最重要的基本要素如下:首先,由于影响电网公司经营风险的因素众多,要科学的进行风险系统的评价,必须分析各风险因素的构成以及它们彼此间的关联,同时还要分析风险因素的组合情况、电网公司所处的环境。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整个多属性综合评价的关键,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是对评价对象进行较准确的排序或分类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在电网公司经营风险综合评价过程中,如何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风险指标体系就成为首要问题。其次,评价方法的选择将决定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因此评价方法的选择也是综合评价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三、建立电网公司经营风险指标体系
为实现对电网公司经营风险的有效监管,亟需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风险评价体系,及时监视市场参与者的竞标行为和市场的竞争性状况,为电网公司监管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电网的经营风险是指在电力购售过程中,由于经营者经营管理不善、电价涨跌变动或电能供需变化、电力市场所处大环境的经济波动等种种因素造成的经营盈亏方面的风险。一般包括发电商的市场力风险、购电风险、用户欠费风险和负荷预测不确定性风险和大用户直供风险。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因此,电网公司经营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电商市场力发电市场中市场力的存在,使得某些发电商通过控制市场出清价格而获得超额利润。这样在目前单一购买者模式下,增加了电网运营企业的购电成本,损害了购电方利益,有悖于市场公平交易的原则,不利于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电费回收风险分析电费是电力企业经营最终成果,电费资金的回收与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力行业经营链的有效运作。如何加强电费资金及时有效的回收,提高资金综合使用效益,防范和规避经营风险,对公司的经营将产生重大影响。
(三)负荷预测不确定性风险目前我国电力市场只是发电侧开放,独立发电商和电网公司是市场主体,市场模式是单一购买制。为了实现系统的功率平衡,电网公司应在进行准确的负荷预测的基础上,与发电商签订电量上网合同。其差额电量将通过实时市场平衡。负荷预测的不准确将使差额电量增加,实时市场的电价将高于合同的电价,特别是在电力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影响负荷预测确定性的因素主要有:天气因素,节日因素,大用户因素,地方电厂的因素,数据的传输因素。结合其他相关文献本文规定影响负荷预测不确定性风险的指标有:天气因素,节日因素,大用户因素,数据的传输因素,模型误差。
(四)大用户直供电风险分析在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前提下,大用户直购电是指大用户与发电企业或供电企业经协商,直接签订双边购售电合同,进行电力购销交易的一种特殊行为,是一种购电模式。大用户直购电不仅在大用户的购电行为中加入了选择的权力,也在售电侧引入了竞争。在传统垄断交易模式下,电网公司是单一电能购买者,也是面向用户的唯一电能销售者。这种交易模式剥夺了消费者选择供电商的权利,也限制了发电商选择电能用户的权利。大用户直购电对电网公司的风险主要有:降低电网企业的销售收入,价格风险,对电网安全造成的风险,给供电企业带来信用风险,专线直供给电网公司带来的影响。因为“专线直供”存在诸多弊端而很少使用,所以不作为评价指标。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出大用户直购电给电网公司的经营带来的风险主要有:市场份额减少风险,交叉补贴风险,辅助服务费增加风险,用户信用度下降风险。
(五)购电风险分析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输电与供电相分离将成为下一步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最终电力市场将形成完善的两级市场,即发电市场与电力零售市场。在完善的电力市场条件下,供电企业将成为一个独立的环节,它同时担负着电量的购买与销售双重活动,由于电力不能储存的特点,供电企业将面临着电量购买与销售差别的风险。因此,合理有效地评估供电企业的购电风险有助于供电企业作出科学的经营决策。在电力市场为单一购买者模式的情况下,由于销售电价固定及发电商上网电价波动而产生电网经营企业的购电风险。电网公司的购电风险主要有:电价波动风险,购电量的市场分配风险,购电商风险偏好。依据灵活性原则,综合评价决策指标体系的结构应具有可修改性和可扩展性,电网公司根据不同阶段以及实际情况的要求,可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修改、添加和删除,将评价指标进一步具体化。综上所述电网公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图略)
四、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国内外对于经济评价及风险分析的方法的研究较为深入,目前成熟的评价方法大概有三十几种,每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在逻辑性和统计方法上,我们都没有理由对所有的指标采用单一的评价方法。相反,对于不同方面的指标体系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是可行的。通过不同的方法的组合,可以到达取长补短的效果。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他们的适用场合也并不相同。通过将具有相同性质的综合评价方法组合在一起,就能使各种方法的缺点得到弥补,同时兼具有各种方法的优点。通过不同方法的组合,可以利用更多的信息,一种方法只是反应事物的一个侧面,提高该事物的一部分信息,要反应事物的全貌必须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研究,这样得到的信息就更能体现事物的本质和全貌。总的来说,在选择电网公司经营风险综合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时,不论是对哪些指标进行评价方法的选择,都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力求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评价方法不应该一味地追求方法创新,因为新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来验证,其效果的好坏很难在短时间内评判出来。应选择最适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以确保评价方法的简单实用和可操作性。
(二)要充分考虑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根据各具体模块与具体的指标体系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要以最适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三)要易于评价指标基础数据的选择和确定评价方法的选择根本上是能保证评价指标基础数据的全面与准确,才能保证定量化,否则,无论评价方法如何先进,也难以真实地揭示项目的真实情况。
(四)评价结果明确要求无论在任何指标用任何方法所得到的评价结果能够用单一数字表达,不仅可以对同一项目评价结果做出评论,还可以对地区、行业的所有项目进行横向比较,能够进行比较排序。
关键词: IT行业 风险投资评估 访问量
高新技术产业对的推动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日益显著,世界各国都把高新技术和相关产业作为国际竞争的有力手段。我国作为发展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促进经济质量型增长的必须,也是跨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风险投资是适合高新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大多涉足高新技术,是因为高新技术能够形成其他竞争者市场进入的壁垒,从而使风险投资得到高额回报。
风险投资每年都会收集到非常多的投资建议(investment proposal),或者称为商业建议(business proposal)。由于通常都不会存在任何或者极少关于资金的风险企业(venture firm)的公开信息,而且风险投资企业对风险企业又通常都是不相识或者不熟悉的,如此严重的信息不足和不对称,使得风险企业必须对投资建议进行广泛、深入而又仔细的调查调查筛选(due diligence),其结果是最终只有大约1%能够进行投资。总的来说,风险投资家希望见到的是合适的企业家在合适的时候拥有合适的技术,并存在或能够创造合适的市场,最终带来丰厚的回报。因此风险投资家就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估体系,来对所选的项目进行评估。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是一种在有限的人力、时间、以及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被评估的项目所进行的多阶段筛选过程。向风险投资家提出申请争取投资的人会很多,但其中好的项目却不一定有很多,这就需要进行筛选和评估。建立、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是进行风险投资评估前提。面对各个不同的行业,风险评估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就来对IT行业来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IT所包括的防卫是非常广的,像我们日常用的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电脑,电视等能及时有效地提供信息的东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如果单纯的依靠以前的飞鸽传书、人跑马走之类的传输工具,那是非常不够的。因此,很多人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的设想,并经过逐步的实践,使得我们现在的收发信息变的比以前方便了非常多。有好的想法是成功的一半,这是很正确的,但是如果没有付诸实践,那也是痴人说梦,白费工夫的。就比如IT行业,通常发展想象的空间是非常大的,但是实际上真正成功的并不是很多,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觉得主要的是没有找到合适的风险投资公司,没有及时地把自己的想法或产品投入市场。创业者们要是不了解风险投资公司的评估标准,那对他们是非常不利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来做一个分析。
拿网络就个新新产物来讲,风险投资公司也是有着它具体的标准的,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标准。
表1 IT项目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公司管理能力 人力资源要素 效率、结构、积极性、员工的组成情况、总体素质
管理团队 正直程度、创新意识、IT行业的经验知识、长远发展观念、IT管理经验
公司运行机制 公司文化 理念的主体性、文化的激励性、文化氛围
管理制度 合理性、科学性、执行性、约束力
组织结构 战略的协调性、相对稳定性、职权明确性
体制 股权关系合理性、治理结构规范性、独立董事的作用、与兼并相关的法律知识
公司运行成果评价 资本运营能力 成长性、获利性、效率性、安全性
形象 社会贡献率、积累率、知名度、美誉度
网站经营 访问量、认可率、吸引力、竞争力、新颖性、信息更新速度、广告的吸引力、硬件设备的改善程度、网络带宽
宏观环境评价 社会 人文、人们心理、经济发展状况、相关的政策
相关行业 发展情况、景气程度、更新程度
商业计划书 吸引力、合理程度、可信度
风险投资家对创业公司的评价最看中的是管理团队,这一点在IT行业表现的最为明显。关于管理团队的重要性以及评估的一系列的标准,国外和国内已经做了非常多的,我们在这里就不再阐述了。但是IT业与其他行业的一个不同就是它的速度非常快,因此它对管理者的要求要强调非凡的创新能力和魄力。IT行业是个新新行业,该行业最为重要的是它的技术,而技术的载体是人,这要求风险投资家不仅要评估管理团队,还要对公司的也要加以考核。公司最需要的是有综合素质型的人才。风险投资家在评价网络公司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该公司的技术开发人员的素质IT行业的更新速度和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它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新颖性,要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通俗地说就是要有足够大的魅力吸引网民,并且要有相关的服务项目留住老“顾客”(也就是曾经登陆过这个网站的人),使得这部分顾客不会流失,也就是要能留的住网民的视线。这就要求公司的系统师、高级程序员等的创新意识以及要有好的idea,要有足够的能力做出能留住网民的网站。
在发展自己的顾客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市场因素。市场是个非常不确定的因素,特别是IT行业,你这个网站是否受欢迎,可能只是取决于人们的一时的兴趣,没有特别的偏好,但是这不是说,我们对市场这一块就无能为力。比如,一项网络使用调查显示,在美国,大约有一半的西班牙人都曾使用过互联网,其中61%的人称他们每天都上网。那么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呢?超过一半的美籍西班牙人都认为,互联网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52%的人认为互联网增进了他们与家庭之间的联系,58%的人则认为互联网增进了他们与朋友之间的联系。37%的人认为网络方便了他们的购物,而41%的人则相信在线资源能够产生出更加富有成效的医疗保健数据调查。从上面的调查我们可以知道,人们上网的目的不外乎两个:娱乐和查资料。71%的人上网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找有关书籍、电影和其它休闲活动方面的信息,寻找保健医疗信息、就业信息和住房信息的人们也是不少的。在我国也有类似的调查,易观网络研究公司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网民经常访问的网站进行的一项调查。调查显示,三城市网民的网上活动主要以查资料和浏览新闻为主。针对上面的信息,网站的设计就要考虑到人们的心理、需求,当然也要考虑到不同地区和性别之间的差异。像刚才我们提到的易观网络研究公司的调查,上海的男性网民对浏览新闻和下载软件更加热衷。而北京的男性网民对网上聊天和游戏的关注程度高于广州和上海;广州女性网民的网上活动更为集中,北京女性网民参与网上聊天和BBS的比例居三城市之首。市场的不确定性,有时是公司发展的障碍,但是如果利用的好的话,也是新的公司发展的契机。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公司的管理水平。衡量公司的管理水平可以从很多方面去下手,像管理制度的约束性、完善性、性等,以及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但是作为IT行业,它本身的特点决定公司的管理制度不能过于死板,要有自己的特色和灵活性。先不说比尔﹒盖茨目前的管理能力如何,但是我觉得他在创业初期那种松散的管理使得每个程序员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这是很不错的。公司要与众不同,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这不但体现在网页上,还要体现在管理方式上。
另外,风险投资家对创业公司自己的风险因素的评价也是很重视的,市场因素的不确定是创业者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风险,创业者如何看待这个因素,并如何应对,这些都是风险投资家们考虑的一个很大的方面。当然,风险因素还包括很多方面,像技术、财务、管理等方面。我们在看到这些内部因素的同时也要注意国家对IT行业的政策规定。一项对IT或者说网络行业有利的的出台往往能使网络公司得到迅猛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要看到不利的方面。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研究和实施等上面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的,因此我国目前的评估体系也是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比如对风险创业者的评估不系统,缺乏对环境的分析评价,而且也没有专业的评估机构,风险投资公司仅仅依据他们认为是正确的方式来对创业公司进行评价,这里的标准也就有很大的争议。对被投资素质(尤其是创业者)的评估注重不够、缺乏对风险投资项目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估、缺乏专业的风险投资评估机构和中介组织等。但是随着风险投资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IT,特别是网络行业这一朝阳产业的评估将更重视和完善,IT的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资料:
《风险投资与新》 经济管理出版社 王晓龙主编 2001年4月
《风险资本—催声知识经济的创新动力》 王宇、梁春满、于华业著 出版社 2000年7月
《北京青年报》7月26日
关键词:寿险风险 模糊评估矩阵 模糊分析
一 、引言
要进行企业风险管理,首先要找出风险,对风险进行衡量与评价,即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否准确与合理是决定企业风险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保险公司作为以一种经营特殊业务的企业,其经营管理的好坏取决于保险公司经营管理风险的好坏,而经营管理风险的好坏取决于对风险识别与评估的确切与否。选择适合的风险评估方式有助于保险公司更好地认识企业存在的风险,从而以最小的风险成本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近年来,各寿险公司与保险监督机构都认识到了寿险业进行风险识别、评估,乃至保险整合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针对保险公司实际的风险并无具体指标可以进行风险衡量。更进一步来看,我国现在已有的很多保险业的监管指标也并不能很好的说明保险公司的抗风险能力高低,不论是IRIS还是RBC,都没有全面考虑到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监管部门的指标有限,在判断一个公司综合风险指标方面还不够全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就要求我们寻求新的方法解决对寿险公司风险能力的评判方法,模糊分析法正弥补了这一缺点,可以较好地反映寿险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二、模糊分析的基本原理
模糊分析法是在对一个事物难以考核的情况下,将一个大的系统分解为较小的系统,较小的系统在分解为更小的因子,然后确定各因子的权重与隶属于每个评语集的隶属度,最后推导出整个系统中影响最为重要的系统或因子。具体来说:寿险确定被评价对象的指标集并确定各指标权重;然后建立评语集,获得模糊评价矩阵;最后进行模糊运算得到模糊评价的结果并运用这些结果进行细化分析。
三、利用模糊分析法评估寿险公司风险的步骤
1、确定评价指标及各指标权重
加入WTO以来,我国寿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发生了一些变化,从我国寿险经营经验来看主要有:
U1:定价风险,主要包括费用率风险、死亡率风险和预定利率风险;
U2:销售风险,主要包括产品结构风险、销售决策风险、诚信缺失风险、扩张风险与佣金风险;
U3:运营风险,主要包括承保风险、保全风险和理赔风险;
U4:管理风险,主要包括财务风险、单证管理风险、资产负债匹配风险与资金运用风险。
即模糊分析中评价指标为:
U={U1, U2, U3, U4}
相应的我们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集:
其中,权数Ai(i=1,2,3……,n)是对因素Ui(i=1,2,3……,n)应满足的非负归一条件:
Ai≥0(i=1,2,3……,n),
这里我们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法,头脑风暴法等评分方法赋予每个指标相应的权重数。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下表:
2、建立评语集
评语集:
V={V1,V2, V3, V4}
表示每个评价指标优劣成都的集合。评语集的确定需要有较强的科学性过多或者过少都不利于评价结果的得出。在这里,笔者将寿险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即V={V1,V2, V3, V}={强,较强,一般,较弱,弱},相对应的分值为W=(90,75,60,50,40)。
3、模糊评级矩阵
(1)先对某寿险公司的每一个子指标进行专家打分,得到每个子指标的评语集对应的隶属度。例如在这里我们请到20位专家对某寿险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指标进行一次打分,在进行费用率风险的打分中,有4位专家给该寿险公司打分为90,有6位专家打分为75,有6位专家打分为50,有2位专家打分为40,相应地可以得到该寿险公司的费用率风险这项子指标从属于强、较强、一般、较弱和弱的隶属度分别为:0.1、0.2、0.3、0.3、0.1。以此方法可以得到所有子指标的隶属度。如下表所示:
(2)从因素uij出发一个一个进行评判,把对应评语集m个元素的Vm的隶属度记为rij,则将各个单因素评判集的隶属度为行形成的矩阵为: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模糊评判矩阵Ri(i=1,2,3,4,5),结果如下所示:
(3)一级指标各自的权重分配为:
A1=(0.3,0.3,0.4) A2=(0.2,0.3,0.1,0.1,0.3)
A3=(0.4,0.1,0.5) A4=(0.5,0.1,0.2,0.2)
则得到模糊综合评估及其评价指标:
B1=A1×R1(0.14,0.34,0.32,0.13,0.07)
……
B4=A4×R4(0.19,0.26,0.35,0.12,0.08)
(4)取为的单因素评价矩阵,其对应的权重为:
A=(0.2,0.2,0.35,0,25),
所以二级模糊综合评价为:
B=A×R(0.187,0.2975,0.311,0.1365,0.068)
(5)最终可以得到该寿险公司的评判结果为:
U=W×BT=67.3475
4、结果分析
(1)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从综合评价的指标可以看出,该寿险公司抗风险能力“一般”的隶属度0.311最大,抗风险能力“较强”的隶属度0.2975次之,“强”的隶属度0.187第三。总体来看,该公司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但是不得否认,该寿险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并不是绝对的“较强”或“强”。
(2)有评判结果的分值67.3475我们可以看到,还寿险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介于“一般”与“较强”之间,所以该公司的管理层对公司的风险管理绝不可掉以轻心。
(3)在得到以上两个结果后,我们可以分析得到致使该寿险公司抗风险能力没有足够强的主要原因。我们对整个模糊分析的过程进行再一次分析可以在一级模糊分析中找到使得该寿险公司抗风险能力没有绝对占优势的因素,由B1=A1×R1=(0.14,0.34,0.32,0.13,0.07),B2=A2×R2=(0.19,0.21,0.29,0.21,0.1),B3=A3×R3=(0.21,0.35,0.29,0.11,0.04),B4=A4×R4=(0.19,0.26,0.35,0.12,0.08)我们可以看到主要是B4的抗风险能力较低导致整体较差,其实是的抗风险能力较低引起整体抗风险能力的不够强,在回归到专家对该寿险公司的评判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要是由B2销售风险中产品结构风险与销售决策风险以及B4管理风险中的资金运用风险较弱致使整体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没有很强,因此公司在今后的风险管理中应该注意对这几方面的加强。
四、对于模型的一些必要说明
(1)模糊分析中有很多权重与指标值是专家打分给出的,而权重与公司的指标值是模糊分析的基础,专家打分有一定的主观性,在这里笔者本想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但鉴于笔者能力有限,没有找到合适的“准则层”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所以在这里笔者尽量增加专家数量或者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另一方面,鉴于现阶段我国寿险行业中没有一个可行客观的指标可供参考,笔者暂且用专家打分的方法作为这里的模糊分析指标的来源,相信在以后不断的积累中,笔者会找到更好的方法进行权重的确定,以便更客观可靠的进行分析。
(2)笔者在对寿险公司的风险分类时采用了汪祖杰在《现代保险学疑难问题剖析》中的寿险公司的分类方法。在实务中,寿险公司可以根据自己公司的需要进行不同的风险分类,主要是要对每个细小的风险因素要有很好的归类,要做到各个子指标不重不漏,这才是分类的关键。
(3)笔者在模糊分析中采用了改进的模糊分析综合评判中的改进的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对指标的计算分析,这样分析较为中立简单,对于风险不同的管理层,可以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4)在专家给出了分值后,我们可以直接用各个指标的隶属度乘相应的权重得出每个子指标在整个系统的权重来衡量指标的重要程度,但是这样做不会很明晰的反应层级之间的关系,也不能明晰的来找出导致整体抗风险能力强弱的因素,所以笔者认为进行模糊分析更合理。
五、结束语
应用模糊分析综合评判的方法可以有层级有条理地对寿险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进行很好的评估,一方面从整体上看寿险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强弱程度,一方面又可以对各个方面的风险进行评估衡量,还可进一步探究其原因所在。这种方法有较大的优越性,在现今很多方面没有具体指标可以衡量或是指标衡量存在一定不足的寿险环境下,运用模糊分析寿险公司的风险将是一种新的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KMV模型 上市公司 信用风险 评估
一、KMV模型的理论基础及计算方法
KMV模型评价公司信用风险的基本思路是:以违约距离(DD)表示公司资产市场价值期望值(V)距离违约点(DP)的远近,距离越远,公司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越小,反之越大。违约距离(DD)以资产市场价值标准差的倍数表示。违约点(DPT)通常处于流动负债与总负债面值之间的某一点。对EDF的度量分三步进行:首先估计公司资产价值和公司资产波动率:其次计算违约距离DD (Distance-to-Default),它是用指标形式表示的违约风险值,最后使用对违约距离进行t-检验,得出相应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实况。
根据默顿和Black-Scholes的期权概念,公司股票价值可表示为: (1)
其中
其中E为企业股权市场价值, V为企业资产市场价值, D为企业债务面值, r为无风险收益率,T为债务偿还期限, N(d)为标准累积正态分布函数,σv为企业资产价值波动率,σE为企业股权市场价值波动率。
公司资产价值V和资产价值波动率σv是隐含变量,显然不能从期权定价模型的一个方程中求解出两个未知变量,这就还需要利用可以观察到的公司股权市场价值的波动率σE与不可观察到公司资产价值波动率σv之间的存在的关系来联立求解。由公司股票收益标准差σE和公司资产收益标准差σv之间的关系式:
(2)
ηE,V为股票价值对公司资产的弹性,dE/dV为期权Delta值,即对等式两边求导,然后在求期望得到下式:
(3)
通过求解1.1和1.3的联立方程组,就可得到公司资产价值和资产价值波动率。
(4)
其中
在KMV模型中, DD被定义为企业资产未来市场价值的均值距违约点之间的距离,它以资产市场价值偏离违约点(DPT)的标准差的个数来表示。或换言之,要达到违约点资产价值须下降的百分比对于标准差的倍数称为违约距离。在实际应用中, KMV模型的DD计算公式为:
(5)
例如:某A借款企业资产价值E (V)为500万,公司资产价值波动率σV为5%违约点(或违约执行价格)为450万元。那么企业距违约点的距离是:
DD=(500-450)/(500×5%)=2标准差
其经济含义是该借款企业只有当资产价值在一年内减少2个标准差的水平(即10万元),才会出现违约。
二、KMV模型评估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实证分析
本文首先调整KMV模型中股权市场价值计算方法,流通与非流通股以不同的价格来计算,然后计算出上市公司的资产市场价值及其波动率,继而计算出上市公司的违约距离;最后对样本的违约距离作均值t检验,检验KMV模型对上市公司整体信用风险的识别能力。由于国内尚没有公开的公司违约数据库可以使用,本研究仅以KMV模型输出的违约距离来度量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检验参数调整后的模型识别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能力,为该模型在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方面的应用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同时,考虑样本公司可比性、行业差距及公司规模对实证结论的干扰,本文选择配对非ST公司和ST公司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所选股票尽量涵盖中国股市的大多数行业,能够对上市公司的总体的信用风险作出判断; 2.来自同一个行业的ST公司和非ST公司的规模相近,尽量消除公司规模的不同对结果的影响;3.2007年每个月最后交易日的数据分别研究,保证足够的数据来支持研究结果;4.所选股票均是在内地上市。本文选取24只股票,他们分别取自根据证监会划分的五个行业类别,包括房地产行业(8支股票)、制造业(4支股票)、批发和零售贸易(2支股票)、能源生产及供应业(4支股票)、其他制造业(支股票)。这24支股票中非ST的有12支, ST的有12支。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股本结构分析并利用历史波动率法估计上市公司的股权市场价值;上市公司股权市场价值的计算是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采取流通股非流通股市场价值分别计算的方法;公司的债务面值为公司财务年报中总负债面值;我们假定违约距离的计算时间为一年,无风险利率使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定期整存整取的存款利率(4.14%);违约点的计算为公司长期负债的一半加上短期负债。由公式1.1-1.4得出表1、表2所选上市公司相关计算数据如下:
上市公司的违约距离DD采用公式(5)进行计算。利用(5)式得到2007年样本公司的违约距离结果如下:
表1 所选上市公司07年违约距离计算结果
表1原始数据来源于大智慧股票分析软件实时行情
对上市公司整体信用风险识别能力的t检验,对非ST公司和ST公司的违约距离的均值进行t检验,得到结果如下:
表2 违约距离(DD)均值差异检验
上述检验中自由度V=22,α=0.05,对应的t值为1.717,统计量的值落在拒绝域中,所以否定原假设,说明2005年~2007年期间,非ST公司和ST公司的违约距离差异在α=0.05显著性水平下是统计显著的,即非ST公司的违约距离在整体上是大于ST公司的,也就是说ST公司的违约概率要比非ST公司大,这也符合证券市场的现实情况。另外,还可以得出:公司的资产价值受公司的股票市值影响较大,而公司资产价值的波动性略低于公司股票价格的波动。因此, KMV模型在对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整体度量方面是比较适合的。
三、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会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信用风险评估理论和技术也会随之完善。但是,不管什么样的风险管理体制和技术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的经济社会实际,建立或创建适用于我国特色的信用风险管理和评估理论,只有适用的工具和机制才能带来效益。我国信用风险管理和评估模型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学习国外的先进模型,掌握其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加以吸收和借鉴,并运用到我国信用风险管理和评估的实际,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以及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必然之势。
参考文献:
[1]Michel Crouhy,Dan Galai,Rorbt Mark.“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urrent Credit Risk Models”[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ial,2000(24):59~117
[2] Andreas Charitou,Lenos Trigeorgis.“Option-Based Prediction”.University of Cyprus Working Paper.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Electronic Paper Collection.2000
[3]肖霞:基于KMV模型的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2008年第2期
[4]潘莉:KMV模型在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的应用研究[D]
【关键词】 数据挖掘 信用风险 决策树 支持向量机
一、引言
我国上市公司是整个国民经济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核心所在。至2008年底,沪深两市的股票总市值在缩水62.9%的情况下仍达到12.13万亿,占GDP的48.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主体地位,因此,上市公司的优劣存亡将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上市公司所积累的信用风险已经非常巨大,在深交所的诚信档案里仅主板市场就列出了20页的违规通报批评和处分决定。就国有企业而言,信用危机依然存在,突出的表现就是恶意拖欠逃债现象。企业信用风险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可见,对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管理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的,而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是防范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估这一课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许多定量技术和支持工具、软件已付诸商业应用,继传统的比例分析之后,统计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判别分析和Logistic回归等。信用等级评估是通过对企业或个人的某些单一财务指标进行加权平均确定的,该方法最大的缺陷在于指标和加权值的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使得评估结果和实际状况有很大的出入。因此,需要引入科学方法来确定有效评估指标,并建立准确的定量模型来解决信用等级评估的问题。近年来,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如数据挖掘技术等能从海量数据中智能发现有用的规则和知识,再加上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得我们的研究能够得到的数据资料也不断的增多,这些有利条件的出现使得我们对基于数据挖掘的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有了数据基础和技术基础。
二、基于数据挖掘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比较综述
1、决策树
决策树方法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对概念学习建模;20世纪70年代后期Quinlan发明用信息增益作为启发策略的ID3算法,从样本中学习构造专家系统;1993年Quinlan在ID3算法基础上研究出了改进的决策树归纳包(C4.5),这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数据分类方法。其思想是一个类似于流程图的树结构,其中每个内部结点表示在一个属性熵的测试,每个分支代表一个测试输出,而每个树叶节点代表类或类分布。决策树通过把实例从根节点排列到某个叶子节点来分类实例,叶子节点即为实例所属的分类,树上每个节点说明了对实例的某个属性的测试,节点的每个后继分支对应于该属性的一个可能值。决策树分类模型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于信用风险评估,主要是因为决策树具有以下优点:(1)与神经网络或贝叶斯分类等其他分类模型相比,决策树的分类原理简单易懂,很容易被使用人员理解和接受。在决策树分类过程中,一般不需要人为设定参数,更适合于知识发现的要求;(2)决策树的学习算法具有建立速度快、计算量相对不是很大、可以处理连续值和离散值属性;(3)决策树能使用信息原理对大量样本的属性进行信息量分析,计算各属性的信息量,找出反映类别的重要属性(可以清晰的显示哪些属性对分类比较重要);(4)决策树分类方法与其他分类模型相比,易于生成可理解的规则。决策树方法对记录数越大的数据库,它的效果越明显,这就是它显著的优点。
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树越小则树的预测能力越强。要构造尽可能小的决策树,关键在于选择恰当属性。而属性选择依赖于各种对例子子集的不纯度度量方法。其中,基于数据挖掘中决策树C4.5算法的分析框架建立的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对数据分布无任何要求,应用于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估的效果比较好,因此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2、神经网络
BP网是面向映射变换的神经网络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其结构如图1所示。典型的BP网有三个层次: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相邻层次神经元间采用全互连形式,同层神经元间则不相连。其思路是:当给网络提供一个输入模式时,该模式由输入层传到隐含,经隐含层神经元作用函数处理后传送到输出层,再经由输出层神经元作用函数处理后产生一个输出模式。如果输出模式与期望的输出模式有误差,就从输出层反向将误差逐层传送到输入层,把误差“分摊”给各神经元并修改连接权,使网络实现从输入模式到输出模式的正确映射。对于一组训练模式,可以逐个用训练模式作为输入,反复进行误差检测和反向传播过程,直到不出现误差为止。这时,BP网完成了学习阶段,具备所需的模式分类(识别)能力。
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发达国家将人工智能引入银行业,协助银行进行贷款决策,这其中,尤其以人工神经网络最为突出,其在企业财务分析中显示了巨大的优势和潜力。而在我国,无论是用统计方法还是用神经网络技术来研究信用风险,目前都尚处于起步阶段。王春峰等(1999)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郝丽萍等(2001)研究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柳炳祥、盛昭翰(2003)利用粗神经网络对企业财务危机进行了分析;庞素琳等(2003)利用BP算法对我国某商业银行2001年120家贷款企业进行3类模式(“信用好”、“信用一般”、“信用差”)分类,分类准确率达到83.34%;张德栋、张强(2004)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企业信用3层神经网络评估模型,实验结果证明,该模型用于企业信用评估,减少了企业信用评估传统的定性方法中权重确定的人为因素,评估正确率达到了92.12%;王凯、黄世祥(2007)建立起基于BP神经网络的行业间信用评估模型,并代入2003年度全国农业和工业的部分行业数据进行实证。
神经网络由于其自身优势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几年来,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的学者将其运用到经济领域,特别是在信用风险评估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尤其BP神经网络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上应用的可行性,其优点主要体现在:(1)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高速信息处理能力。信用风险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简单的信用风险打分模型不能很好地表述这种关系,同时结果与实际也有较大的差别。而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的神经元广泛互连而成的系统,并行处理能力很强,得到的模型能对实际作出很好的预测。(2)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信息处理能力。由于神经网络中神经元个数众多以及整个网络存储信息容量巨大,使得它具有很强的对不确定性信息的处理能力。而信用风险本身就有一种不确定性,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涉及指标众多,这些变量本身就具有一种动态性和不稳定性。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预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种不确定性。(3)BP神经网络模型是一个具有高度非线性的系统。神经网络同现行的计算机不同,它是一种非线性的处理单元,因此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高度非线性的系统。在信用风险评估运用上,它突破了传统信用风险评估方法以线性处理为基础的局限性,能更有效、更精确地处理复杂信息。但是,神经网络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当神经网络的输入维数高时,隐含规则呈几何级数增加,致使网络结构庞大,同时神经网络学习速率固定,存在局部最小点问题,因此网络收敛速度慢,需要很长的训练时间,甚至可能发生网络瘫痪;其次,网络结构复杂,导致网络的输入节点单元数、隐含层数的确定缺乏理论依据。尽管存在一些遗憾,神经网络方法作为一门崭新的信息处理科学方法仍然吸引着众多领域的研究者。
3、支持向量机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是根据统计学习理论得出的一种新的机器学习算法,它用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替代经验风险最小化原则,较好地解决了小样本学习问题,是一种通用的前馈网络类型。支持向量机的实现是通过某种事先选择的非线性映射(核函数)将输入向量映射到一个高维特征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构造最优分类超平面。使用SVM进行数据集分类工作的过程首先是通过预先选定的一些非线性映射将输入空间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它使得在高维属性空间中有可能对训练数据实现超平面的分割,避免了在原输入空间中进行非线性曲面分割计算。SVM数据集形成的分类函数具有这样的性质:它是一组以支持向量为参数的非线性函数的线性组合,因此分类函数的表达式仅和支持向量的数量有关,而独立于空间的维度。
随着机器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支持向量机作为一种专门针对小样本学习的算法被引入到了信用风险评估中。在我国,张秋水、罗林开等(2006)通过SVM与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Multi Linear Regression,MLR)和Logit分析(Logit Analysis,LA)的实证对比和模型分析,得出SVM在20组测试样本集上的平均误判率是最低的,显著优于MLR,也优于LA。吴冲等(2009)建立了基于模糊积分的支持向量机集成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子支持向量机的输出重要性并与单个支持向量机和最多投票原则的支持向量机集成进行比较,实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更高的分类精度。与BP神经网络相比,SVM方法的优缺点是:(1)模型的准确率。SVM是通过解一个凸二次规划来得出结果的,因此找到的解是全局最优解,且精度高,利用支持向量机进行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估,根据有限的训练样本,建立了非线性映射关系,解决了维数问题,这种算法具有简单、准确率高的优点,很适合推广。(2)泛化能力。SVM通过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实现了经验风险和置信范围的良好折衷,避免了过拟合现象,而人工神经网络是基于经验风险最小化原理。(3)模型的适用性。SVM方法通过对不同的核函数和参数的选择,可以优化评估结果,不同的核函数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模型的适用范围更广。(4)对数据要求。SVM可以避免小样本和“维数灾难”问题,对有限数量和维数较高的样本评估精度较高;而BP神经网络模型由于数据较少,易产生过拟合现象,因而使用范围受限制。(5)核函数也需要人为的确定,尚未有理论证明决定应选择的核函数。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挖掘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金融、经济领域,在信用风险方面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我国,对上市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还是一个很具有挑战性的领域,不仅体现在其信用风险变化的复杂性,还在于评估所面临的巨大工作量。上市企业的信用状况是构成整个社会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因此,解决其信用风险评估问题的首要任务是要建立简单可操作的模型,并充分发挥计算机处理信息等的优势作用。
(注:本文系华东交通大学校立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基于数据挖掘的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9GD02。)
【参考文献】
[1] Qualian JR,C4.5: Programs for Machine Learning [J],San Mateo, CA: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1993.
[2] Virongrong Tesprasit,Paisarn Charoenpornsawat ,Virach Sornlertlamvanich,A Context-Sensitive Homograph Disambiguation in Thai Text-to-Speech Synthesis,Proceedings ofHuman Language Technology Conference,2003.
[3] 周松林、吴铭:沪深两市总市值全年缩水62.9%[J].金融界,2009(1).
[4] 王春峰、万海晖、张维: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9).
[5] 郝丽萍、胡欣悦、李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5).
[6] 柳炳祥、盛昭翰:基于粗神经网络的企业危机预警系统设计[J].信息与控制,2003(1).
[7] 庞素琳、王燕鸣、黎荣舟:基于BP算法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8).
[8] 张德栋、张强,基于神经网络的企业信用评估模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11).
[9] 王凯、黄世祥:基于BP神经网络的行业间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模型及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24).
关键词: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AHP层次分析法
1 引言
信用担保公司主要是在个人或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的过程中,通过出借信用资源提供担保服务,以及进行风险控制,从而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职能机构。信用担保公司凭借其规范的业务操作,能够在个人或者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为个人和企业提供资金来源。从宏观层面上说,信用担保公司对降低金融机构债权风险,规范信用交易市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微观层面上说,信用担保公司实际上就是承担了金融机构对外贷款可能产生的亏损,其自身要有足够的风险管理能力才能规避或降低风险,换句话说,担保公司经营的是风险,其风险管理能力就是担保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信用担保公司的组织及运行模式决定了其财务比较特殊,而且容易受到风险的影响。
2 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的特征
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都存在着财务风险。信用担保公司组织形式和运行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财务风险既具有一般财务风险特征,又有担保类行业独有的财务风险特征。
(1)一般的财务风险特征
①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财务风险不受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人们不能回避风险,但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降低风险。
②财务风险的普遍性。企业财务管理的各环节都存在着财务风险,融资、投资及分配收益等活动都有可能引发财务风险。
③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的条件和时期内,财务风险的发生与否具有不确定性。
④财务风险的共存性。一般来讲,风险和收益成正比,较大的风险会带来较大的收益,较小的风险带来的收益也会较低。如果信用担保公司只着眼于较高的收益,相应地就需要给受保企业设置较低的担保条件,由此必然会使担保公司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2)独有的财务风险特征
①风险与收益严重失衡
一般来讲,信用担保公司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存在较大风险的中小企业,因为政策扶持及中小企业的现状因素,信用担保公司无法采用完全市场化的收费标准。
②债务比率与财务风险不协调
我国的信用担保公司规模适中,对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没有较大的需求。信用担保公司的财务风险看似不大,但是其大量的或有负债可能会转化为真正的负债。担保业务中或有负债的积累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
③财务风险外部分散机制不健全
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外部分散方法通常有两种,既再担保和与银行共担风险。再担保是因担保公司难以独自承受某些风险较大的担保项目或者资金额较大的担保而寻求其他担保公司为自己设立的担保。与银行共担风险是指当贷款人难以偿还贷款时,银行和担保公司按照约定的比例一起承担风险和由此产生的损失。但是由于银行的垄断性质,他们期待获得收益的权利而不愿承担相应的义务。
3 基于AHP的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3.1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所选用的指标具有代表性,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由选取的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具有完整性。
(2)整体优化原则。财务风险评估体系是一个多变量输入的系统,比较复杂,局限性较大的单一指标对财务风险的评估不准确,所以需要建立多个评价指标来反映信用担保公司的财务风险状况。
(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立既要求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又要求其具有现实中的可行性。所以,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保证现有的财务资料以及会计核算数据能够满足指标体系所需的所有数据要求。
3.2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与分析
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的来源很多,表现方式也有差异,但是财务风险的变动特征一般能够用一些统计指标体现出来。本文从信用担保公司经营安全性、财务持续能力、发展能力三个角度出发,参考已有的关于财务风险的研究成果,在系统性、全面性、可比性、科学性等原则的指导下选取指标,对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的状况进行衡量和考察。
1.经营安全性指标
信用担保公司因目标客户以及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会面临较大的风险,所以,对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进行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信用担保公司经营的安全性主要是由其资本的充足性以及资产的质量和流动性等因素决定的,此外,还能利用这些因素判断出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及营运能力。
(1)资产充足率。资产充足率是企业的资产和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企业主要是通过对资产充足率的管制来监测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资产充足率=全部资金/加权风险资产总额×100%
(2)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值,它不仅可以衡量企业的财务风险,还可以反映出企业利用资金的能力以及债权人出借的资金的安全性。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3)担保资产风险度。担保资产风险度是指风险担保责任余额与担保责任余额的百分比,可以反映信用担保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担保资产风险度=风险担保责任余额/担保责任余额×100%
(4)代偿回收率。代偿回收率等于已收回代偿金额和己发生代偿支出的百分比。这项指标反映了担保公司可追回的损失金的多少,即信用担保公司处理坏账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代偿回收率=已收回代偿金额/己发生代偿支出×100%
(5)准备金覆盖率。担保赔偿准备、短期责任准备和一般风险准备三项之和与担保责任余额的百分比即是准备金覆盖率。信用担保公司一般用这项指标来判断其计提的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
准备金覆盖率=(担保赔偿准备+短期责任准备+一般风险准备)/担保责任余额
2.财务持续能力指标
本文选取了营业自足率以及资产回报率两项指标来衡量信用担保公司的财务可持续能力。成本以及营业收入对信用担保公司财务可持续性具有重要影响,信用担保公司的成本主要包括资金成本和风险管理成本。而营运成本也是最主要的成本费用,所以同时选取营运成本比率以及贷款收益率指标来代表信用担保公司的财务持续能力。
(1)营业自足率。营业自足率等于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资金成本和贷款损失率三项之和的百分比。通常,营业自足率大于等于100%。担保公司可以用这项指标来衡量其收入弥补费用的程度。
营业自足率=营业收入/(营运成本+资金成本+贷款损失准备金)
(2)资产回报率。资产回报率是净利润占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信用担保公司可以利用这项指标对其经营成效进行全面的评价,如果得到的指标值较小,说明企业的财务持续能力越弱。
资产回报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3)平均担保收益率。本期担保业务收入与本期担保发生额的百分比即是平均担保收益率。信用担保公司用该项指标可以衡量公司信贷业务的获利能力。平均担保收益率越大对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越有利。
平均担保收益率=本期担保业务收入/本期担保发生额×100%
(4)运营成本率。操作成本与管理成本的总额占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即是运营成本比率。该指标是从成本费用角度对信用担保公司财务持续能力进行衡量,高比值反映了企业具有较低的成本控制水平。
运营成本比率=(操作成本+管理成本)/平均资产总额×100%
3.发展能力指标
信用担保公司的发展能力一般是其所拥有的资产规模和收益等指标来体现,研究中我们选取了担保业务量增长率、资产增长率、总资产报酬率和净利润平均增长率等指标来体现信用担保公司拓展业务的能力及其发展能力。
3.3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确立信用担保公司的财务风险主要由经营的安全性、财务的持续能力以及发展能力三个层面的因素引起的,并设立风险评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A,由以上三个方面确立三个子集,分别为B1、B2、B3。经营安全性B1又包含五个二级指标,为资产充足率、资产负债率、担保资产风险度、代偿回收率、准备金覆盖率,分别用C11、C12、C13、C14、C15表示;财务持续能力B2包含四个二级指标,为营业自足率、资产回报率、平均担保收益率、运营成本率,分别用C21、C22、C23、C24表示;发展能力指标B3包含四个二级指标,为资产增长率、担保业务量增长率、总资产报酬率和净利润平均增长率,分别用C31、C32、C33、C34表示。其层次关系如表1所示:
3.4财务风险的评价方法
3.4.1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
1.构造判断矩阵
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由许多因素构成,各个因素对财务风险具有不同的影响。所以,对各个指标赋予的权重也不应相同,影响程度越大,该因素所赋予的权重也就越高,据此处理后得出的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因而对上层指标体系影响程度大小的描述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在此,处理权重时采用了主观赋值与客观赋值相结合的原则。主观赋值由专家打分法和AHP法相结合,客观打分法则是对一些特定的指标选用常见的标准值或者是选用由实际测评得来的数据。
2.层次单排序并计算权重和一致性检验
3.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与单排序类似,总排序表也要计算检验量。Cij对Bi的权重乘以Bi对A的权重得到的结果就是Cij指标对A总指标的权重,其中计算得出层次总排序一致性CR=0.018,层次总排序的计算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3.4.2综合评价
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模糊综合评估体系,据此经过横向及纵向的比较,能够系统全面地衡量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的状况。
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组成要素的重要性排序如表3所示,依次为营业自足率、资产回报率、资本充足率、净利润增长率等。可见,财务持续能力和经营安全性至关重要。因此,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应重点考察和衡量企业的财务持续能力和经营安全性。
4 结语
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大小是由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的,基于AHP模糊评价法对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时,能够量化模糊的风险指标,从而得到一个具体数值,由其来反映风险的大小。但是AHP评价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确定权重时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这就要求在进行风险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和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以及科学性,使风险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
参考文献
[1] 肖崇霞.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西华大学,2013.
[2] 张春梅.担保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及防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论文关键词:道德风险,过程激励理论,剩余索取权
高管持股是否能提升公司业绩,一直是研究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方向。理论、激励理论、人力资本产权论是现阶段研究企业高管持股和公司业绩关系的主要理论基石。三个理论虽然在出发点、作用、影响上都不尽相同,但是都得出了高管持股与公司业绩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研究结论。
一、理论
“委托人”和“人”一词最早由罗斯(Ross)1973年提出。一般意义上,委托的主要内容是委托人雇佣人并赋予其决策权。在以分工为基础的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委托关系。委托人与人签订或明或暗的契约,委托人授予人某些决策权并代表其从事经济活动。但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由于“隐蔽信息”和“不可观行为”的存在,契约是不完全的,必须依赖于人的“道德自律”规避产生损失的风险。但这是一种风险,由于委托人与人的利益往往不趋同,人的某些私人信息不被委托人所知,或者委托人不能完全了解人的行为动机,而且委托人和人的效用函数不相同,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可能做出不利于委托人的行为,这种不作为行为产生的风险被称作“道德风险”。
在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状态下,公司治理结构中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就是一种典型的委托关系,作为企业资本所有者的股东是委托人,管理层作为经营者是委托人雇佣的人。管理层往往在事实上掌握了企业大部分的控制权,相比股东而言具有信息优势,同时管理层的管理行为也是一种难以监督的“不可观”行为,所有者无法像经营者本人一样了解经营者所采取的行动。如果以经营者是“经济人”为假设前提,那么管理层将有动机和有条件利用信息不对称逃避股东的监督,实现其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种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偷懒行为,即经营者所付出的努力小于其获得的报酬;二是机会主义,即经营者付出的努力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利益。这两种行为的典型表现就是操纵企业经营利润和管理腐败行为。偷懒和机会主义两种行为即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企业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变得十分必要。
克服或防止人的道德风险行为,关键是处理信息不对称问题。詹森和麦克林(JensenandMeckling,1976)在他们所创立的实证理论中认为,“关系是作为一种契约关系,是一个或一些人(委托人)授权另一个人或一些人(人)为他们的利益行事,并授予某些决策权。如果相互关联的双方当事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那就有理由相信人不可能总是为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动”。委托人为了限制这种利益的偏离,必须设置适当的激励机制来激发人的积极性。他们同时指出,企业内契约制度的设计从本质上而言,就是确定如何提供激励,如何在激励与保险之间进行权衡。具体来说,一是委托人通过信息的交流建立约束机制,将人的能力逼迫出来,从而防止机会主义行为;二是股权激励,委托人通过剩余索取权的分享形成激励机制,将人的努力诱导出来,从而克服偷懒行为。委托人对人的约束是需要成本的,表现为编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及设置控制组织等所造成的费用支出。激励机制的作用就在于控制风险,降低成本,一种最优的激励机制应该能够使成本最小化。如果一种激励机制带来的各种收益大于建立该机制所需要的成本,那这种安排就是富有成效的。公司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形式是管理层效用函数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变量,而企业股权激励机制通过让企业的人也成为现在或未来的股东,赋予其剩余索取权,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分离产生的矛盾,使管理者的目标函数与股东的目标函数尽可能地达到内在的一致,使经营者和企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构建激励约束相容的机制。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andHart,1986)在其经典的论文中,就肯定了剩余控制权的意义,指出只有授予职业经理人充分的剩余控制权才能使剩余索取权得以充分实现,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诱使职业经理人力资源的供给。因此,企业的最优激励机制实际上就是能使“剩余所有权”和“控制权”最大对应的机制,最优的安排一定是一种经理与股东之间的剩余分享制。也就是说,让管理层持股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降低成本。
二、激励理论
现代激励理论是以人性理论和需要理论为基础的,人性理论解决的是激励逻辑,需要理论解决的是激励方式和途径。西方目前较为流行的激励理论主要有三种:一是内容型激励理论,该理论从激励行为动机的因数这个角度来研究激励问题,该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和受激励的程度主要取决于需要的满足程度,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代表;二是过程激励理论,该理论从连接需要和行为结果的中间心理过程这个角度来研究激励问题,试图搞清楚员工面对奖励时如何决定其付出努力的程度,它涉及员工如何对奖酬进行评估、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如何决定行为的方向等。以弗洛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和洛克的目标设计理论等为代表;三是行为矫正型激励理论,该理论从行为结果出发来研究行为是否受到激励,认为受到激励的行为倾向于反复表现,该理论主要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中的挫折理论等。
激励过程理论体系较之于激励内容理论体系从系统性和动态性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从根本上来说仍以对人的心理特征和以此为基础的行为特征为出发点。而人的心理需求难以加以观察、评估和衡量,属于内涉变量;同时心理特征必然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各种激励方法实施的可重复性差,由此而难以把握;再次随着人们对于激励条件的适应性,任何激励因素都会变成保健因素,致使管理组织激励资源的稀缺性和激励因素(如奖金、工资)的刚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使得管理激励难以持久。因此,激励往往被认为是属于管理艺术和领导艺术的范畴,是一种令人敬而远之、望而生畏的工作。
以往的激励工作乃至当前的改革中,凡涉及激励,往往着眼于对一般职工的奖励和精神激励,而对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企业经营者来说则缺乏理论探讨和实践。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说,其工作主要是决策、计划和人力资源开发,其经营管理工作的直接成果主要是主意、指令、宗旨、目标、规范、制度,是软性的、无形的,同时其努力程度、能力、风险态度、投资倾向和决策正确性等内涉及变量和滞后显示变量囿于信息、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很难及时准确地用简单地考核指标来衡量。其次,企业经营者的间接劳动成果(即企业表现)具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和归因。其可察变量(如资本利润率、企业成长和增长速度、全员劳动产量、产值、成本、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其特性或根源往往不是一维而是多维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是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其可察因素往往是多维因素非线形作用的结果。这时偏倚、强调某一因素和特性会产生不适当的刺激作用,因此平衡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恰到好处的激励决定着激励机制的制定、激励资源的合理导向和分配。再次,企业经营者的劳动成果――企业表现,非但隐含着异常复杂的背景(如努力程度、能力、风险态度)而且还受到不少非经营者所能控制因素的影响(如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混合体制下由于企业目标多元化和行政指令的干涉而导致的激励不准确、不规范、不公平和政权市场投机行为等)。贝克等(Baker,JensenandMurphy,1988)对报酬与激励的一些理论问题作了阐述,如主客观绩效、将职位提升作为一种激励制度以及公司内部利润分享计划的有效性等。他们的研究试图将公正、公平、道德、信任、社会责任和文化等因素融入到经济分析之中。白云霞(2000)认为,在经理人员激励相容的报酬方案、有效的证券市场、竞争性的经理人市场、有效运作的接管市场以及公司内部健全的治理结构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下,有利于促使经理人员减少机会主义倾向,降低成本。由此可以看出,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对于高管人员的激励机制,会受到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而管理层持股作为高管激励的重要一环,必不可免的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存在着一定的内生性。
三、人力资本产权论
人力资本理论(humancapitaltheory)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它是在传统资本理论受到严重挑战的情况下,针对资本同质性假设提出。归纳起来人力资本理论可分为三个重要的领域:人力资本分配论、人力资本增长论和人力资本产权论。这里与本文相关的是人力资本产权论。
中国年青的经济学家(周其仁、杨瑞龙、方竹兰等)从产权的角度研究人力资本。他们通过研究企业理论发现:产权在企业理论研究中的运用还不够彻底,存在一个重要的缺憾,这就是缺乏对人力资本产权的承认和规定。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理革命”之后至知识经济的兴起,对经理的作用给与了越来越高的重视。詹森和墨菲(1990)的研究表明CEO最大的激励来自于他们公司股票的所有权,在美国500家大公司的80%给予了经理股权激励,即给予经理一定的剩余索取权。但是,这种经理的剩余索取权的取得不是基于人力资本的产权收益,而是作为一种激励手段赋予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经理在企业生产率提高中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经理作为特殊专用性的人力资本的拥有者与物质资本相比更具稀缺性目前,经理事实上已拥有部分剩余索取权,现在己到了在理论上确立人力资本产权地位的时候了。
青年经济学家周其仁发表的文章《市场中的企业: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和约》(1996),把人力资本重要性提到了与物质同等重要的程度,充分肯定了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方竹兰则根据周其仁的观点进一步提出,人力资本不但应拥有产权及产权收益,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人力资本产权应占据主导地位。杨瑞龙、周业安(1997)在《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含义》一文中指出,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是企业里两个对等的产权主体,企业所有权安排是分散地对称分布于不同所有者主体(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每个所有权主体所拥有的企业所有权份额是所有者之间讨价还价的结果。
四、结论
研究高管持股与公司业绩关系的理论基础以理论为主,激励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较少使用。委托理论是从股东的角度研究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委托理论主要是给所有者激励和监督经营者提供了理论基础。激励理论以人性理论和需要理论为基础,认为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平衡各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对于高管人员的激励机制,会受到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进行恰到好处的激励决定着激励机制的制定、激励资源的合理导向和分配。而人力资本理论则不同,它从人自身的角度出发,指出人的才能本身也是能产生投资收益的资本,尤其是人力资本产权论,更是为经营者获得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或者说是股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法权地位。对于经营者的股权与公司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从理论出发,并同时参考其他两种理论的思想。
参考文献
关键词:煤炭行业;供应链;风险识别;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5-0144-03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资源,它在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随着煤炭行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煤炭行业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物流行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煤炭行业供应链,基本实现了煤场、电厂、运输单位等的多方合作、互利共赢。煤炭企业在煤炭供应链上实现增值的过程中,受资源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自然灾害、信息传递滞后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让风险存在于煤炭供应链的各个运作环节之中,供应链中任一环节发生事故,都会严重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由此,对于煤炭行业供应链的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以及防范措施的采取都是非常重要而必要的。
1 了解煤炭行业供应链的运作模式
煤炭供应链,是指煤炭企业从煤炭资源的获取到生产、加工、利用、运输,再到交付给最终用户为止的整个供需关系过程所形成的供应链系统。一般来说,在整个供应链系统中,煤炭生产商和原煤采掘是其核心,它们面向产品生产,链接着众多的煤炭辅材供应商。其中,供应商主要负责设施、设备、材料的提供。在供应链中游,链接着负责提供物流、运输服务的各销售运营商,如仓储、配送加工、中转等商家。供应链的消费环节中,链接着众多消费企业,如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等企业,这些企业主要负责提供发电、取暖、工厂生产等服务。煤炭供应链实现了煤炭流、资金流从上向下的流动以及信息流的双向流动。
对于煤炭供应链的管理,其管理核心和难点应是销售与原有的采购、生产、分销之间的障碍问题,将相关企业的人力、物理、财力管理看作一个整体,创建一个集成化、开放化的数据环境,集成各领域中的优势企业,搞好煤炭供应链的风险防范、网络规划设计,最终做到让客户满意。
我国煤炭分布呈现出东少西多、南少北多的特点,而煤炭需求量则呈现出西少东多、北少南多的特点,这就造成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调的供应链局势,在煤炭供应链中,煤炭运输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在以铁路、公路和水运为主的煤炭运输过程中,形成了煤炭供应链运输距离长、环节多和调运量大的特点。
2 煤炭行业的供应链风险识别
煤炭供应链具有运输环节多、运输距离长、调运量大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增加了其运行过程中的风险。供应链风险,是供应链的潜在威胁,它会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使其变得脆弱,并给整个供应链和相关企业带来损害、损失。我国的煤炭供应链风险普遍具有复杂多样、突发频率大、后果严重的特点。风险识别是减少供应链损失的前提条件,也是保障煤炭供应链安全运行的重要工作内容。一般来说,煤炭供应链风险可以划分为外生风险、内生风险两大类。外生风险是指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影响供应链系统的可能性;内生风险是指由其本身环节在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风险。
2.1 内生风险识别
任何供应链的正常运作都需要维持其一体性特性,也就是要均衡一致地发展供应链的各环节,让其运行协调一致。在煤炭的勘探开发、生产输送等环节,由于周期较长,增加了供应链的不协调性,市场、产地变化会降低各环节设备的利用率,造成投资沉淀,为供应链的运行带来风险。从煤炭供应链的组成看来,内生风险主要包括了生产和需求两方面的风险。
2.1.1 生产风险。煤炭的开采是一项高危险的工作,再加上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差异,使得不同地域的煤炭开采的安全度差异较大。煤炭开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开采的过程中,地质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当前技术下,还无法监测到地质结构、引力场、瓦斯含量的动态变化,从而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另外,煤炭的形成经历了至少上千年的时间,这让初始煤炭质量不能改变,但是煤炭的主要用户,如火电、建材、炼金、化工等企业对煤炭的质量以及种类需求差异较大,再加上煤炭的加工、开采技术水平有限,使得煤炭行业无法让客户对煤炭的洁净性、发热量、一致性和经济性要求得到满足,进而为煤炭供应链带来了产品质量风险。
2.1.2 需求风险。煤炭在传统需求企业(如化工、电厂企业)中的需求量在煤炭生产总量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由于煤炭企业的日均煤炭产量相对固定,但是需求企业的需求量则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这就让煤炭企业的资源储备变得困难。在需求企业有较大需求量时,很可能出现恶性提价、货源短缺的现象,在加大煤炭运输调度难度的同时,也给煤炭需求企业、煤炭生产和运输企业的运营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2.2 外生风险识别
外生风险是指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影响供应链系统的可能性,自然环境和社会宏观经济环境组成了外部环境,所以外生风险也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风险和社会环境风险两个方面。
2.2.1 自然环境风险识别。自然环境和自然环境变动的预测机制对煤炭行业运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洪水、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会对煤炭的运输路段、交通设备造成破坏;煤炭企业造成的泥石流、地面坍塌等现象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更会对企业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处于煤炭供应链下游的企业,如冶金、化工等企业,会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污染;在煤炭的采矿过程中,随之产生的数十种矿产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也浪费了自然资源;国家法律和环境政策在未来会更加严格,这也对煤炭生产、消费产生了影响,进而影响到煤炭供应链的规模,对供应链运行质量有了更高要求,
2.2.2 社会环境风险识别。第一,我国的经济环境会直接给煤炭供应链带来经济风险。各种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如贷款政策、失业率、国名经济增长、经济危机等),不止会对供应链资金流产生影响,还会让煤炭的社会需求总量发生变化,进而严重影响煤炭供应链的正常运作;第二,近些年来,煤炭的进出易有大幅度增加,但是进口和出口的国家非常单一、集中,其进口国主要为印度、澳大利亚和越南,在我国煤炭进口总量中这三个国家共占据了四分之三以上,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是我国煤炭的主要出口国,它们占据了我国煤炭出口总量的绝大部分。进出口高度集中,使得我国煤炭行业在全球经济环境下,无法及时适应其变化,稳定性、敏感性较差,从而加大了煤炭海外供应链的风险;第三,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资源,其供应链企业多为国企,所以国家政策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煤炭供应链的各环节,比如,国家在“十一五”出台的相关规定,迫使很多小型煤矿倒闭,致使煤炭供应困难,与此同时,煤炭运输的各种交通基础设施也与政府规划密切相关,因此国家政策的变动会对煤炭供应链产生巨大影响。
3 煤炭供应链风险的管控措施
在错综复杂的煤炭供应链环境中,我国煤炭行业要得以发展,就必须重视避免、降低煤炭供应链风险,这也是煤炭行业发展的前提条件。针对不同类型的供应链风险,根据其自身特点,需要采取不同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
3.1 对于外生风险的防范措施
煤炭供应链的外生风险主要体现在市场供求关系、自然灾害、社会灾害、政治经济等方面,它具有损失大、不可控的特点。虽然这些风险具有不可控性,但是风险的发生还是有迹可循的,它会通过行业体制、贸易政策、经济波动等反映出来。因此,探寻出煤炭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普遍规律,在风险和损失之间建立起联系,就可有效降低风险的损失程度。以风险造成的损失和风险发生的概率为根据,建立起分析矩阵即可实现风险预警与风险监控。分析矩阵的具体内容是:对于损失和发生概率都较大的风险,要引起高度重视,企业要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风险的监控,如果风险发生就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损失;对于损失大、发生概率低的风险,企业要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做好风险预防和控制的准备工作;对于损失小、发生概率高的风险,企业要灵活地采取措施对其进行管控;对于损失和发生概率都较小的风险,企业则无需过多地关注。
3.2 对于内生风险的防范措施
在煤炭供应链的开采、生产、洗选、加工、运输等环节上,针对其内生风险,企业要采取符合其自身特点的防范、控制措施。
3.2.1 在生产、加工技术上进行创新。对采煤工艺加以完善和改进,如进行高效、强力、安全、智能化、耐用的生产监控系统和采煤设备的开发。在煤矿安全方面增加资金投入,增加安全费用的提取比例,强化瓦斯防治技术,以煤炭供应链的健康发展为立足点,让瓦斯爆炸事故的多发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在保证燃煤设备正常使用的条件下,运用动力配煤技术对低质煤炭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用,对现有煤炭实现更充分的利用;根据不同地域在水质、大气环境方面的不同要求,对煤炭中的氯、氮、氟、砷等有害元素的含量以及硫分进行调节,减少有害元素、二氧化硫以及各种氮氧化物的排放,保护环境。
3.2.2 建设煤炭输送通道。以运煤通道为中心,开展煤炭运输布局的建设,重点放在煤炭运输基地的铁路干线的新建和改造上,在建立起煤炭转运中心的同时,带动港口和矿区的集疏公路的建设以及沿海长江水运的建设,实现煤炭运输中的公路运输、水路运输、铁路运输的协调发展。对于水运、公路的煤炭运输通道,要进行大力的拓展和延伸。另外,通过战略联盟关系的建立,能减少煤炭流通中的环节,保障煤炭在产、运、销各环节的协调发展,从而形成稳定的、长期的煤炭供需渠道,让煤炭的生产方和需求方的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并让煤炭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的缓解。
3.2.3 加强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加强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为煤炭供应链的协调运作和优化提供统一的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信息系统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它能让煤炭供应链中的潜在风险及时被发现。由于煤炭供应链的地域范围广、参与企业多、中间环节复杂,采用计算机进行全程监控和可视化管理,可视化监控煤炭的开采、运输以及配煤流程,再应用数据信息分析系统,就可对这个过程中的风险源进行精确定位,从而跟踪并管控风险;另一方面,物流信息系统能让煤炭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协同性得到有效提高。物流信息系统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从而增强了企业合作的信任度,降低由于信息传递和信息缺乏所造成的煤炭供应链的“牛鞭效应”,帮助煤炭供应链提高市场响应速度。
4 结语
形象地说,煤炭供应链就是将煤炭资源从“煤井口”到“煤炉口”连接起来的一条链条,它的每个环节都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中任一环节断裂,都会直接影响到整条供应链的运行。在我国,煤炭供应链具有调运距离长、调运量大的特点,这就增加了供应链的多种风险,特别是在发生各种突发事件时,常会造成煤炭在区域上、时间上或品种上的供应短缺。在分析煤炭供应链风险后可知,煤炭行业应当在煤炭应急储备体系的建设上加大力度;加强沿海地区的煤炭进口;强化煤炭输送通道的建设,特别是中南地区的煤炭专用通道的建设;在煤炭资源的本地转化上加大力度;切实抓好煤炭生产的安全工作;加强煤炭生产中的环境治理;增加环境保护措施,从而将煤炭供应链风险降至最低,最终实现煤炭能源的稳定、洁净、安全供应。
参考文献
[1]张志勇.我国煤炭行业供应链风险识别与评估[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3):4-6.
[2]黄继新.我国煤炭行业供应链风险分析及预防研究[J].时代金融(中旬),2012,(10).
[3]王冬冬.煤炭供应链风险分析与管控研究[J].煤炭技术,2013,32(2):27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