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隔代教育的特点8篇

时间:2023-08-09 09:19: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隔代教育的特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隔代教育的特点

篇1

论文关键词: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起始于1870年前后建立的德国工科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又建立了高等专科大学。从此,德国形成了由工业大学和高等专科大学并存并各有侧重的高等工程教育体制,在全世界有着广泛影响。

一、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

1.培养目标的明确性

德国高等工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质素的工程师。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界形成了学习年限长、教学任务重、考试要求严、实践环节多、淘汰率高的特点。

工科专业本科的培养年限一般为五年,但实际上只有很少学生能按时完成,多数学生要5~7年,甚至8~9年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本科生教育由基础学习阶段和主科学习阶段构成,其中基础学习阶段一般为2年,主要学习内容为各系的共同基础性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工作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在完成基础学习阶段后就进入主科学习阶段。在该阶段中,学生要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完成该专业相关的学习任务(主要包含必修课、选修课和任选课程);完成本专业的实验、课程设计、专题报告和毕业论文。主科学习阶段的时间不固定,因人而异,一般为3~4年。因此,学生往往要经过5~7年的艰苦学习才能够拿到德国工程师文凭。

在德国,大学的每学年是由夏、冬两个学期组成,其中夏季学期包含3个月,而冬季学期为4个月。德国的大学实行从上午7点到晚上9点的全日程课程,没有固定的午、晚饭时间,其中每堂课为一个半小时,课间安排15分钟的休息时间。就是在假期,学生也并不能完全休息,需要完成很多诸如实习、考试、作业等任务。

为保证毕业生的质量,德国各大学和专业都要对学生进行选择和淘汰,一般淘汰率为30%~50%;有的学校和专业的淘汰率令人难以想象。

2.培养过程的实践性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决定了在具体的培养过程别重视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教育。因此,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形成了崇尚理论研究、强调技术科学、密切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保证了德国工程师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1)大学在学术上有求真务实的传统。在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界,学校衡量教授学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不是论文的多少而是实验。实验是科技发展的源泉,能用以证明教授研究成果的主要是实际开发的实验装置、模型或样机、新研制的产品等。因而,德国高等工科院校特别重视试验研究的结果,对工程领域博士学位答辩的要求是一定要做出实实在在的东西,确实解决了问题,而对并没有硬性要求。

(2)面向实际设计课程。在校学习期间,德国高等工科院校会逐步安排学生接触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把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与方法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还会及时把实际生产实践中最新的工艺、技术和知识补充到日常教学内容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材。

(3)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德国高等工程教育重视教师的实践背景。工程专业的大学教授都被要求至少具有5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中,教师成为输送学生到企业实践训练和就业的联系人。德国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师与工业界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的实验室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本人往往都在企业兼职甚至开办企业。

(4)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教育机制。除了在学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和部分的实习外,德国工科大学的学生一般还有3~6个月时间用于在校外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学生常常可以利用假期参与工厂企业的科研开发与研究项目,并且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也都源于企业的实践问题。此外,德国企业界普遍把培养后备力量作为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与义务,非常愿意接纳学生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

3.工程教育的法制化

作为法制国家,在德国,人们会自觉和习惯地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个人和组织的行为。高等学校是整个国家法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每当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条件相对成熟时,德国政府就会以法律形式为改革清除障碍,减少改革中遇到的阻力,保证改革能顺利进行。比如,1998年德国政府出台了德国大学基本法的修正案,该法案保证了引进学士、硕士学位制,改革课程内容及结构,对高校放权、改革教授聘任制等一系列的方案实施,为德国大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证。

二、当前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原因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凭借其优良的传统和特色与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一起成为世界上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两大模式。但20世纪60年代后,特别是当前国际政治领域发生深刻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交往和文化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也出现了种种的不适应。比如,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过长,就业时间相对较晚,学位种类偏少、国际流通度较差等情况。导致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世界政治变化的主要原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已越来越感受到来自市场竞争和技术革新的双重压力。激烈的市场竞争会对企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迫使企业根据广大消费者的要求,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改进生产工艺,在管理上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开发出适合消费者要求的新产品。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就包含在产品研发、过程研发与设计制造、营销等整个产业链之中,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对工程师素质、能力的重新定位和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作为以培养工程师为主要目标的高等工科院校也必然会被要求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变化,工程教育在教学目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上都必须做相应的改革。

2.欧盟一体化影响

欧盟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一体化组织,在追求政治上用一个声音说话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和推进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一体化。德国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内也受到来自欧盟内部要求其变革的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就是1999年33个欧洲国家教育部长在意大利通过的“博洛尼亚宣言”。

“博洛尼亚宣言”意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欧洲各国的学位制度的统一,建立共同的欧洲教育区。这就对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原有的体系带来重要影响。为了推进博洛尼亚进程,实现欧洲各国的学位制度的统一,就必须对现有的学位和学制进行改革。

三、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措施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竞争压力的加剧,为了进一步发挥优势,保持特色,德国政府在20世纪末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采取了一些措施。

1.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进程决定了教育的国际化。国际化的表现形式是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流动,信息与教育资源一定程度的国际共享,学位的互认与共容。特别是在1999年通过博洛尼亚宣言后德国政府和教育界加快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

(1)不断扩大外国留学生的招生人数。招收外国留学生一方面可以扩大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另一方面也可缓解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生源不足的现象。因此,德国政府、高校、社会团体等采取种种措施扩大外国留学生的招生人数。为推进博洛尼亚进程,促进学生和教师在欧洲范围内的流动,德国政府采取了必要措施,使得国家贷款和奖学金可以转移,同时放宽对留学生比例的限制。另一方面,德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还与多国政府签订了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的协议,并有很多诸如洪堡基金会、教会等民间机构会无偿或有偿地资助外国研究人员或留学生。

(2)学位体制与国际接轨。与英、美等国通用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制不同,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授予的是文凭工程师学位。根据高校类型的不同,文凭工程师学位可分为大学文凭工程师和专业学院文凭工程师两类。从1999~2000年冬季学期开始,德国若干工科大学都在原有的文凭工程师和工学博士的基础上增加了工学学士和工学硕士学位,其招生范围是外国和德国本国学生。其课程设计采用模块的方式,采用英语来讲授其中很多课程。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毕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道路,其中对实践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直接就业,而有兴趣从事理论研究的学生则可以继续硕士阶段的课程学习,获得更高的学位。同时,学生还可以选择攻读双学士学位。至于国外留学生,德国大学对已获得教育、电子电气、机械、环保等专业学士学位的留学生开设硕士学位课程,实行国际硕士培养计划。同时,对于已经得本国硕士学位的留学生,德国大学会对其进一步开设博士课程。

2.高等工程教育的综合化

现代社会对工程技术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求决定了培养工程师的工程教育必须是综合化的。当代社会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够从经济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等多种角度寻求最完善的技术解决方案。同时还要求工程专业人士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其他跨学科知识。因此,在德国高等工程大学,传统的工程技术专业和复合型的工程技术专业都特别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系与系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尤其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篇2

论文关键词: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起始于1870年前后建立的德国工科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又建立了高等专科大学。从此,德国形成了由工业大学和高等专科大学并存并各有侧重的高等工程教育体制,在全世界有着广泛影响。

一、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

1.培养目标的明确性

德国高等工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质素的工程师。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界形成了学习年限长、教学任务重、考试要求严、实践环节多、淘汰率高的特点。

工科专业本科的培养年限一般为五年,但实际上只有很少学生能按时完成,多数学生要5~7年,甚至8~9年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本科生教育由基础学习阶段和主科学习阶段构成,其中基础学习阶段一般为2年,主要学习内容为各系的共同基础性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工作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在完成基础学习阶段后就进入主科学习阶段。在该阶段中,学生要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完成该专业相关的学习任务(主要包含必修课、选修课和任选课程);完成本专业的实验、课程设计、专题报告和毕业论文。主科学习阶段的时间不固定,因人而异,一般为3~4年。因此,学生往往要经过5~7年的艰苦学习才能够拿到德国工程师文凭。

在德国,大学的每学年是由夏、冬两个学期组成,其中夏季学期包含3个月,而冬季学期为4个月。德国的大学实行从上午7点到晚上9点的全日程课程,没有固定的午、晚饭时间,其中每堂课为一个半小时,课间安排15分钟的休息时间。就是在假期,学生也并不能完全休息,需要完成很多诸如实习、考试、作业等任务。

为保证毕业生的质量,德国各大学和专业都要对学生进行选择和淘汰,一般淘汰率为30%~50%;有的学校和专业的淘汰率令人难以想象。

2.培养过程的实践性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决定了在具体的培养过程别重视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教育。因此,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形成了崇尚理论研究、强调技术科学、密切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保证了德国工程师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1)大学在学术上有求真务实的传统。在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界,学校衡量教授学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不是论文的多少而是实验。实验是科技发展的源泉,能用以证明教授研究成果的主要是实际开发的实验装置、模型或样机、新研制的产品等。因而,德国高等工科院校特别重视试验研究的结果,对工程领域博士学位答辩的要求是一定要做出实实在在的东西,确实解决了问题,而对并没有硬性要求。

(2)面向实际设计课程。在校学习期间,德国高等工科院校会逐步安排学生接触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把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与方法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还会及时把实际生产实践中最新的工艺、技术和知识补充到日常教学内容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材。

(3)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德国高等工程教育重视教师的实践背景。工程专业的大学教授都被要求至少具有5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中,教师成为输送学生到企业实践训练和就业的联系人。德国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师与工业界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的实验室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本人往往都在企业兼职甚至开办企业。

(4)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教育机制。除了在学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和部分的实习外,德国工科大学的学生一般还有3~6个月时间用于在校外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学生常常可以利用假期参与工厂企业的科研开发与研究项目,并且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也都源于企业的实践问题。此外,德国企业界普遍把培养后备力量作为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与义务,非常愿意接纳学生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

3.工程教育的法制化

作为法制国家,在德国,人们会自觉和习惯地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个人和组织的行为。高等学校是整个国家法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每当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条件相对成熟时,德国政府就会以法律形式为改革清除障碍,减少改革中遇到的阻力,保证改革能顺利进行。比如,1998年德国政府出台了德国大学基本法的修正案,该法案保证了引进学士、硕士学位制,改革课程内容及结构,对高校放权、改革教授聘任制等一系列的方案实施,为德国大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证。

二、当前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原因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凭借其优良的传统和特色与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一起成为世界上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两大模式。但20世纪60年代后,特别是当前国际政治领域发生深刻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交往和文化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也出现了种种的不适应。比如,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过长,就业时间相对较晚,学位种类偏少、国际流通度较差等情况。导致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世界政治变化的主要原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已越来越感受到来自市场竞争和技术革新的双重压力。激烈的市场竞争会对企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迫使企业根据广大消费者的要求,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改进生产工艺,在管理上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开发出适合消费者要求的新产品。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就包含在产品研发、过程研发与设计制造、营销等整个产业链之中,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对工程师素质、能力的重新定位和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作为以培养工程师为主要目标的高等工科院校也必然会被要求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变化,工程教育在教学目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上都必须做相应的改革。

2.欧盟一体化影响

欧盟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一体化组织,在追求政治上用一个声音说话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和推进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一体化。德国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内也受到来自欧盟内部要求其变革的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就是1999年33个欧洲国家教育部长在意大利通过的“博洛尼亚宣言”。

“博洛尼亚宣言”意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欧洲各国的学位制度的统一,建立共同的欧洲教育区。这就对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原有的体系带来重要影响。为了推进博洛尼亚进程,实现欧洲各国的学位制度的统一,就必须对现有的学位和学制进行改革。

三、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措施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竞争压力的加剧,为了进一步发挥优势,保持特色,德国政府在20世纪末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采取了一些措施。

1.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进程决定了教育的国际化。国际化的表现形式是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流动,信息与教育资源一定程度的国际共享,学位的互认与共容。特别是在1999年通过博洛尼亚宣言后德国政府和教育界加快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

(1)不断扩大外国留学生的招生人数。招收外国留学生一方面可以扩大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另一方面也可缓解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生源不足的现象。因此,德国政府、高校、社会团体等采取种种措施扩大外国留学生的招生人数。为推进博洛尼亚进程,促进学生和教师在欧洲范围内的流动,德国政府采取了必要措施,使得国家贷款和奖学金可以转移,同时放宽对留学生比例的限制。另一方面,德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还与多国政府签订了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的协议,并有很多诸如洪堡基金会、教会等民间机构会无偿或有偿地资助外国研究人员或留学生。

(2)学位体制与国际接轨。与英、美等国通用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制不同,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授予的是文凭工程师学位。根据高校类型的不同,文凭工程师学位可分为大学文凭工程师和专业学院文凭工程师两类。从1999~2000年冬季学期开始,德国若干工科大学都在原有的文凭工程师和工学博士的基础上增加了工学学士和工学硕士学位,其招生范围是外国和德国本国学生。其课程设计采用模块的方式,采用英语来讲授其中很多课程。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毕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道路,其中对实践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直接就业,而有兴趣从事理论研究的学生则可以继续硕士阶段的课程学习,获得更高的学位。同时,学生还可以选择攻读双学士学位。至于国外留学生,德国大学对已获得教育、电子电气、机械、环保等专业学士学位的留学生开设硕士学位课程,实行国际硕士培养计划。同时,对于已经得本国硕士学位的留学生,德国大学会对其进一步开设博士课程。

2.高等工程教育的综合化

现代社会对工程技术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求决定了培养工程师的工程教育必须是综合化的。当代社会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够从经济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等多种角度寻求最完善的技术解决方案。同时还要求工程专业人士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其他跨学科知识。因此,在德国高等工程大学,传统的工程技术专业和复合型的工程技术专业都特别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系与系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尤其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篇3

论文关键词:教育服务功能 隔代教育 现代家庭 教育子女 家庭教育 教育形态 亲子教育 现代社会

一、隔代教育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1、祖辈具有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

作为已经养育过子女的祖辈,在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方面较之年轻的父母更为成熟。他们对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办法要比孩子的父母知道得更多。祖辈社会实践比父母丰富,积累了丰富的阅历,重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要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孩子的营养和身体状况)并提前加以预防。因此隔代教育的子女,一般而言,身体的素质较好,他们在对孩子的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明显要优于非隔代教育的子女。

2、祖辈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养育孩子

相对年轻的父母而言,祖辈不再有工作的繁重压力,时间和精力比较充足,而且心态平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祖辈的带养可以减轻父母在事业和生活上的负担,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发展,使孩子的成长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上有了较好的保障。

二、隔代教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纵然隔代教育具有优势性,但由于祖辈在教育观念上比较保守、落后,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比较片面、单一,以经验育人,因此隔代教育也存在不足。不恰当的隔代教育将对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弥补的缺陷。我们要正确认识其弊端,并将之尽量地最小化。

1、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

隔代教育中的孩子往往受到祖辈极度小心的保护,与父母相处时间不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使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心胸不开阔,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祖辈的过分溺爱和迁就,对孙辈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余逸群在对首都1000户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结果显示,老人过分溺爱孙子的占86%。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自我中心”意识,增强他们的依赖感,变得任性而娇气。由于祖辈本身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不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影响,不懂得因特网等现代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

2、不利于孩子优良品德的培养

同样由于祖辈对孙辈的无限度溺爱,事事包办,百依百顺,导致孙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利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从小养成怕脏、怕累、怕吃苦的坏习惯,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探究问题的能力。祖辈对他们的百依百顺,纵容护短,致使孩子自高自大,不利于培养他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谦虚、礼让等优良品质。同时,祖辈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孙辈的物质需要,宁可自己节省也不亏了孩子,导致孩子从小不知道勤俭节约,浪费成习。

三、改进方式,积极发挥隔代教育对现代家底教育的服务功能

虽然隔代教育具有其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认为隔代教育一无是处,历史上许多大家都是由祖辈养育成才的,如英国的哲学家罗素是由其奶奶带大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是由其外祖母实施的早期启蒙教育。可见,要想发挥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关键就在于改进隔代教育的方式方法。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对隔代教育进行正确指导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级学校,家庭教育是儿童整个教育的基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家庭教育所具备的特点,决定了其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因此,家庭教育不是盲目进行的,应该接受学校的指导和帮助,对于隔代教育问题更是如此。学校是传授系统知识的场所,是接受最先进教育理念的机构,可以对隔代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加以正确的指导,让祖辈从理论层面上对隔代教育有清晰的认识,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能够用正确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指导。

学校对隔代教育的指导在时间和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一是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的形式,对教育、隔代教育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二是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的形式,了解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三是建立学生的有关隔代教育方面的档案,随时了解学生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的状况,并及时解决问题;四是在隔代教育出现问题时,可以点对点地开展个别性的沟通和交流,深入地了解学生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困难,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参考性方案。

2、祖辈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以适应现代家庭教育的需要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祖辈应该知道,再用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孙辈已经不合时宜了。因此祖辈要想使隔代教育发挥积极作用,就应该努力更新观念,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从以往的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

首先是努力学习有关教育、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要学习隔代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方式。这就需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交流。参加学校举办的有关隔代教育的培训,主动向老师咨询有关问题。其次应该努力了解现今儿童的普遍心理特点以及自家孩子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第三是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能与孩子进行畅通交流的新知识与新信息。能听懂孩子们流行的话语,知道孩子们喜爱的文艺、体育、政治明星,与孩子有共同的话题进行交流。明白孩子的想法,教育起来才能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发挥好的效果。电视、书籍报刊、因特网等媒介在祖辈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祖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加强新技能的学习。比如获取新知识、查阅新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使用技术等等。

3、祖辈要主动参与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各方面协调、配合与沟通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和配合,单靠某一个方面的作用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也要与各个方面作好协调、沟通等工作,以促进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

篇4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城镇有近50%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平昌作为贫困山区县大量人口外出务工、经商的中青年更多,家中的幼儿大多由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隔代教养。据我对本园幼儿的有关统计,隔代教养的幼儿占到总数的80%以上。这种隔代教养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祖辈们较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只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管束和引导,从而导致幼儿养成放任甚至放纵的性格特点;加之,祖辈与孙辈年龄悬殊,“代差”明显,无法承担对孙辈的教养。不良的隔代教养严重阻碍了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有责任和义务想法加强对隔代教育这一特殊幼儿群体实施有效教育。对于远离父母身边的隔代教养幼儿给予更多的爱,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伟大的教育爱和亲情爱给这些孩子以帮助和引导,让他们象其他孩子那样在爱的海洋里健康成长。

(一)开展主题活动,培养幼独立意识和自我服务能力

隔代教养幼儿普遍存在依赖性强和自我服务能力差的现象,由于爸爸妈妈不在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会更宠孙子孙女,生活上照顾得很细致入微,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每天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较正常的家庭来说,这些隔代教养儿童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依恋更强烈,生活自理能力更差。针对这些情况,及时调整主题活动内容,比如主题《我是好宝宝》、《鞋子嗒嗒响》等。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使幼儿萌发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识,减少幼儿对亲人的过分依赖,训练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从而增强自信。

二、开展角色游戏,满足隔代教养幼儿的情感需求

孩子对爱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父母、亲人、老师、同伴,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对老师、同伴情感的需求更迫切。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可爱的动物,如“鸡妈妈”、“鸭妈妈”、“乌龟妈妈”等形象来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在游戏中,鸡妈妈、鸭妈妈的一个温柔的抚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称赞的话语,如同一股暖流沁入孩子的心田,满足了孩子渴望得到关心与爱护的情感需要。同时,在与同伴一起游戏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集体的快乐,享受着同伴的掌声带给自己的一份自信,从而有利于隔代教养儿童形成开朗乐观的个性品质。

(三)开展亲子游戏,增进隔代教养幼儿与祖辈感情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的能力。”针对隔代教养幼儿的特殊家庭教育群体――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爷爷、奶奶亲眼目睹幼儿园的老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教学方法;同时,也引领家长用科学的亲情爱教育孩子。在开放日的活动中还可以组织亲子游戏活动,增进孩子与爷爷、奶奶的感情。

(四)搭建参与平台,给幼儿展示自我的机会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作为教师要善于放大镜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开发幼儿的潜力。小朋友喜欢体育,动作发展好,可以让他领操;小朋友喜欢画画,就可以让他帮助其他的小朋友,小朋友喜欢跳舞,可以让他当小老师。总之,结合隔代教养幼儿的兴趣与爱好,通过画展、文艺演出、运动会等大型活动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享受获得成功的快乐。

(五)捕捉教育契机,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品质

自私与任性是隔代教养幼儿的一大缺点,教师就应抓好这个缺点的事例,及时的教育孩子要学会与同伴分享,学会谦让。比如: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总想独占玩具,老师应该耐心教育:“要是你的玩具都被别人拿走,没有玩具玩,你的心理会怎么样?”让他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感同身受;等等。另外,还可有意识地选择各方面相对优秀的孩子主动与“隔代教养”孩子交流、沟通、合作,与其做朋友。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的良好氛围、需要父母师长的关爱,更需要好的朋友,好的玩伴。孩子在园期间通过同伴之间的长期相处交流,有问题的“隔代教养”孩子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各方面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对对方也是一种促进,可以使这些原本优秀的孩子更加富有爱心与社会责任感。这些措施,对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无疑是一种高效之举。

(六)开展生日活动,让隔代教养幼儿感受关爱

在园里,老师可为“隔代教养”孩子过生日的活动,或单独为一个情况特殊的隔代教养幼儿或将生日临近的几个隔代教养幼儿集体一起过生日,组织其他小朋友一起为其庆贺,点燃生日蜡烛,唱起生日歌曲,组织学生即兴表现各种节目,让这些隔代教养的幼儿充分感受来自同伴、老师及周围环境的关爱!同时,老师除开平时谈心外还可借过生日的机会,与孩子说说“悄悄话”,当他们忠实的倾听者,让他们尽情地倾诉自己的内心感受,体验老师给予的妈妈般的爱。

篇5

关键词:隔代教育;家园共育;祖辈家长;策略

一、家园共育策略下“隔辈亲”现状

随着信息科技的腾飞和社会节奏的加快,大量的人才人员互补流动,随之出现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隔代教育等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一个突出矛盾。这跟我们提倡的父母积极参与的家园共育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有了强烈的冲击和碰撞。

二、隔代教育与家园共育的碰撞

(一)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

1.隔代教育有利于发挥家庭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把父辈的竞争性教育和祖辈的宽容性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家庭内部形成科学一致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进步。

2.隔代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代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年轻的父母,使他们可以更加专注于工作和事业,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3.祖辈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非常丰富,他们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很有发言权,可以帮助孙辈快速实现社会化对接。

4.祖辈能够充分发挥余热,隔代教育给老年人带来了不少生活的乐趣,老有所为且老有所乐,满足了众多老年人“含饴弄孙”的理想追求,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

5.祖辈对处于社会不利境地子女提供帮助,使子女不致陷于绝境,减轻了社会保障压力,对社会稳定大有裨益。

(二)隔代教育的弊端

1.过分溺爱,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不利于孩子形成独立、谦让、坚强的性格。

2.观念陈旧,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祖辈相对来说比较传统,不利于孩子形成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超越的性格。

3.经验主义,与父母的亲子教育方式冲突,隔代教育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祖辈和孩子父母以及幼儿园的教育不一致。

4.沟通不畅,“家”“园”双向互动不足,祖辈家长往往对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不理解,对于新的教学方式接受较慢。另外,幼儿园经常会开展一些亲子制作或者亲子运动会之类的活动,由于年龄和身体的问题,往往是祖辈家长力所不能及的。

三、“隔代教育”背景下的家园共育策略

面对祖辈家长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教育群体,幼儿教师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策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寻找与祖辈家长有效沟通的契合点,使他们成为家园共育的共同体。

(一)奠定情感基础,进行有效沟通

祖辈家长资格较老,注重面子,因此,建立并维持良好的情感纽带是做好祖辈家长工作的前提。与这些祖辈家长拉近彼此距离,让其感受到被尊重与理解,奠定建立良好关系的情感基础。

(二)分类搭建平台,发挥祖辈优势

祖辈家长对传统文化非常了解;生活经历丰富,人人有自己的“育儿绝技”;相对年轻的父母更有耐心,时间也比较充裕。幼儿教师要善于挖掘祖辈家长群体中的优势教育资源,为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祖辈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

(三)提倡优势互补,优化“隔代教育”

不同的祖辈家长,家教的能力水平也不一样,针对这种情况,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分类指导,使不同个性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的祖辈家长能够掌握正确的家教方法。

总之,隔代教育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使之与亲子教育、幼儿园教育实现优势互补,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让孩子在成长的“第一环”中,汲取来自各方面的“有益营养”,自由、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隔代教育 产生原因 类型 弊端 思考

初三只接近一半的时间,有个叫李昕的孩子就辍学了。离开学校前,他的情况是这样的:每天从早自习开始,到放学期间,几乎是睡觉。作业很少做,老师查起作业来,就补上。比较沉默,很少和同学交流,表情木然。作为班主任,我也尝试鼓励过他,希望他能振作起来,能够学点东西,但收效甚微。直到有一天,他不声不响的辍学。说实话,一个学生就这样离开,作为教育者,很有些自责。是不是我们平时的工作不细致,只是粗线条的要求每个孩子都一样?是不是我们太追求优质生源,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已经让某些孩子失望?

我自责的原因很简单,不希望任何孩子的求学之路在我手里中断。也能够换位推测他的心理:初三太苦太累,每天上学放学都是披星戴月几乎没有休息日;作业多,老师管理严;初一初二玩得太狠,几乎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了,除了睡觉还能干点什么呢,不如回家玩更自在一些。然而,孩子这样自顾自的回家,家长的态度如何呢?孩子家中只有一个年迈的爷爷,中过风。对孩子百依百顺,家中的电脑就是怕孩子去网吧上网不回家装的。孩子每天晚自习回家,就泡在网络上,通宵达旦。这也是每天孩子为什么一上早自习就瞌睡的原因。从这个孩子身上,我深深知道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家庭教育更关键。我马上给他远在珠三角的父亲打了电话,告诉他基本情况。这位父亲有些无奈,除了听之任之,再无下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原本聪明的孩子成了厌学的典型?我想,隔代教育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1.什么是隔代教育

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目前一些年轻家长或者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

2.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

2.1 父母不在身边,祖辈家长承担起育儿责任,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

2.2 祖辈家长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为教育孩子提供了资本和权威性。然而,由于祖辈家长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3.隔代教育的类型

类型一:过分溺爱型。孩子本来能自己做的,祖辈家长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祖辈家长们取消了。

类型二:过分监督型。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以及对成人的不信任感。

类型三:民主、温暖和理解型。在祖辈家长中也有的采用这种方法,只是数量很少。

4.隔代教育有明显弊端

4.1 为孩子“护短”,不讲原则。一些老人带孩子往往溺爱无度,任何规矩都不放在眼里,孩子自然变得任性顽劣。当父辈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祖辈老人却反过来袒护孩子,当着孩子的面责怪他们的父母:“对孩子那么凶干吗?你忘了你小时候啦?尿床、打架、逃学,还不如你儿子听话呢!”爷爷奶奶本来就比较疼孙子,再加上现在的孩子不多就更加宠爱,正所谓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什么都满足孩子(不管对孩子好还是不好),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就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4.2 包办代替,过度保护。曾有专家做过一个研究,将从小在托儿所、幼儿园长大的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孩子进行心理比较,发现有很大的不同。那些在幼儿园长大的孩子群体意识强,适应能力好,社交圈子宽,胆子大,能吃苦,许多事都能自己动手做。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孩子则不然,有的已经二三年级了,还要老人接送,事事不愿动手,像提书包这样的事都要别人代做。稍不如意撒娇哭闹,甚至和同龄孩子都难以相处。

篇7

关键词 隔代教育 学前儿童 性格

1研究背景

所谓隔代教育,就是指由祖辈来承担儿童的学前教育,包括祖辈的一切教育思想、教育活动和教育方式,甚至日常生活对儿童的影响。所谓三岁看老,这说明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塑造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隔代教育对W前儿童性格塑造有利有弊,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在发扬隔代教育的积极影响的同时,尽量避免隔代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针对不利影响,我们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2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塑造的积极影响

我们首先来为老人正名,我们的父母半生为事业为家庭奔波,退休本该到了享清福的年龄,却还要为年轻父母带孩子,将自己的时间奉献给孙辈,父母的爱,对后代的爱,是我们不能否定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塑造的积极影响。

2.1隔代老人教育儿童责任感强,有利于养成儿童懂事,负责任的性格

双薪家庭是现在社会的主流,越来越多的孩子难以享受到全职妈妈的照顾,相反,工作压力大,早出晚归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心有余而力不足。隔代老人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挑起了教育儿童的大梁。隔代老人退休在家,没有工作压力和时间限制,会把大把的时间放在儿童身上。对于儿童出现的问题,会一遍一遍纠正;儿童的饮食,会精心的挑选制作;儿童的玩具,会及时消毒清洁;还有儿童生活习惯,会一直督促指导。久而久之,儿童会变得懂事,听话,也会不自觉的向老人学习,养成负责任的好习惯。

2.2隔代老人教育儿童有耐心,有利于儿童养成不急不躁,有耐心的性格

每天父母上班的时候,有的儿童还没起床,父母下班回家,还需要自己的时间放松,在有限的时间内,父母对孩子的耐心就会大大减少,对孩子敷衍或者回避孩子的问题,甚至直接把不耐烦的情绪发泄给孩子。老人在耐心这方面,表现的也会比父母强很多,他们会心平气和的给孩子讲解问题,跟孩子沟通,面对孩子无厘头的问题,也不会表现出不耐烦的语气。儿童会从这种相处中,形成自己的性格特点,儿童接收到的是耐心,反馈出来的也是耐心,所以儿童会养成不急不躁,有耐心的性格。

2.3隔代老人比年轻爸妈更有经验,有利于儿童成为能够把握情绪,活泼开朗的人

隔代老人虽然没有像年轻父母一样,看过早教书籍,参加过早教培训,但是老人的经验是从养育孩子的实践中总结探索出来的,比从书本上获取的间接知识更有价值。老人可以根据经验很快的察觉到儿童的情绪变化,帮助儿童排遣消极的情绪,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隔代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影响将会陪伴儿童一生的发展。我们在感谢老人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隔代教育中的弊端,因为这些弊端如果不及时避免,也会影响儿童的一生。

3隔代老人对学前儿童性格塑造的消极影响

我们一直就不否定隔代教育对儿童性格的塑造存在消极影响,隔代亲,就是这种过度的亲,才导致了隔代教育中的消极影响。

3.1隔代老人对儿童过分关爱,导致儿童任性、霸道、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双全的儿童越来越多,他们都把自己的爱竞赛式的给儿童,也就导致了过分的关爱。他们舍不得自己的儿孙吃苦,舍不得儿童进行体力劳动,能带代劳的一定亲力亲为,甚至连儿童吃饭都怕累着。对于儿童的要求,更是尽一切能力满足,而且为了哄儿童开心,还常常超常满足儿童的要求。这种过分的关爱,导致儿童从小养成了霸道、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只一次在商场看到,儿童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拉着爷爷奶奶的衣角嚎啕大哭,演变到后来,已经不是单纯为了买玩具,而是必须要自己的意愿被不打折扣的满足。这样的孩子,性格中从小就有霸道、任性的因子发酵,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愈变愈烈。

3.2隔代老人对儿童过度呵护,导致儿童缺乏冒险、创新精神

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用这句话来形容老人对儿童的呵护一点也不为过,从早上一睁眼,眼里都是儿童的一举一动。儿童蹲下摸摸泥土,老人急于阻止,太脏了,怕儿童弄脏手;儿童饶有兴趣的看看邻居家的狗狗,老人急忙拉着走了,怕狗狗身上有细菌,还怕狗狗伤了儿童。这种过度的呵护,过度的阻拦,会让儿童缺失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性,他会慢慢形成远离未知的潜意识,就会失去冒险、创新精神,不利于儿童性格的养成。

3.3造成亲子间的疏离,埋下儿童性格不健全的隐患,容易胆小、自闭

从小跟老人长大的儿童,跟老人比较亲,心里也渴望亲近父母,但是却不知道怎么亲近,慢慢就会造成亲子间的疏离。儿童性格里会缺少安全感,尤其是看到别的小朋友由妈妈带着,自己只能羡慕的时候。儿童便会觉得是自 (下转第19页)(上接第11页)己不好,所以父母才不想陪着自己,如此下去,儿童就会不自信,甚至会自卑。因为缺乏安全感,会变得不爱说话、害怕说话,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闭。

隔代教育给儿童性格塑造带来的问题可能不止这些,但是仅仅是这几个问题,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年轻父母应当正视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关注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措施。

4解决消极影响的建议性措施

有问题出现,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出现。下面,我们来探讨几条建议性措施,在探索中,解决问题。

(1)全家人注重交流,教育方式、目标达成一致,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时沟通,积极解决。

隔代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老人跟父母之间各有各的教育思想,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思想来教育孩子,这些思想中甚至还会有冲突的部分,会使教育事倍功半。全家应当统一思想,对孩子的教育目标达成一致,每个人对儿童的标准都是一样的,而不是各持一理,分散用力。对于儿童教育中,行为出现的偏差,也应当及时交流,共同为儿童性格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2)年轻父母多把工作之余的时间用在儿童身上,带儿童参加户外活动,弥补隔代教育导致儿童缺乏冒险、创新精神的不足。

年轻父母爱玩、需要自己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但是为人父母,有时间还是应该陪陪孩子,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无可代替的。年轻父母,业余时间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不仅可以带给孩子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还会帮助孩子逐渐建立起探索未知的思想,会激发孩子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弥补隔代教育的不足。

(3)注重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儿童存在的性格缺陷,有意识的引导儿童。

隔代老人和年轻父母,都要适当学习儿童性格塑造方面的知识,及时发现儿童性格中某一方面的缺失,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的引导儿童塑造这方面的性格。

好性格会影响儿童的一生,虽然隔代教育会给儿童性格的塑造带来这样那样的影响,但是,只要我们用爱配合科学的方法加以辅助,就可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帮助儿童塑造受益一生的性格。

参考文献

[1] 颜农秋.珠三角单亲家庭存在的问题及社会对策[J].人口研究,2004(06).

[2] 孙丽燕.20世纪末中国家庭结构及其社会功能的变迁[J].西北人口,2004(05).

[3] 杨建军,徐燕萍,李晓东. 单亲贫困家庭救助机制研究[J].中国妇运,2004(10).

篇8

关键词:隔代教养 幼儿 个性发展

在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和教养形式的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改变,表现为:家庭规模持续缩小,“空巢家庭”异军突起,隔代家庭呈现增加趋势。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教育、更丰富的物质生活,很多农村家庭的父母外出打工,使得大多数农村幼儿成为留守儿童,主要采用隔代教养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本文分析了隔代教养对幼儿个性的影响,并提出优化幼儿个性发展的建议。

一、隔代教养与幼儿个性概述

1.隔代教养的含义

隔代教养,通常是指祖父母代替父母对孙辈进行教育教养的活动,而这里的祖父母通常指的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普遍存在“隔代教养”的国家之一。在国外,例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家庭中孩子很小就会进入幼儿园、托儿所,一直到小学、初中最后大学毕业,孩子成长中没有隔代教养问题。

2.幼儿个性发展的概念

个性一般是指个体在先天与后天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本文中,幼儿个性界定为3-6岁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特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幼儿的个性发展是指幼儿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向前发展。

二、农村隔代教养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1.农村隔代教养对幼儿个性发展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幼儿情绪的稳定

隔代教养有其自身的优势,黄海波教授分析了祖辈家长在家庭教育的优势,他认为,祖辈家长有爱心,对孙辈十分喜爱。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家长对孙辈所具有的亲情和关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保姆都无法比拟的。他们乐于为孩子奉献,这有利于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安定,为父母解除后顾之忧。幼儿的意愿能够被祖辈家长耐心地倾听,内心非常容易得到满足,在心境上也就比较平和,有利于幼儿稳定情绪的形成。

(2)有利于幼儿的成长

祖辈们由于已经脱离了以前的那种社会环境,心态比较平和。

老年人有着孩子似的心理,比较喜欢小孩子,不像那些年轻的父母那样情绪冲动。他们愿意用自己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耐心的照顾他们,听他们的叙述,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指导。

祖辈们丰富的实践经验,有着更多的传统中华美德,不但可以让幼儿接受文化熏陶,而且可以传承这些美德。祖辈对幼儿的爱是没人可以去代替的,可以为幼儿提供心理支持,可以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利于幼儿得到心理支持和情感安定,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还可以让父母全心全意地去工作,解除后顾之忧。

2.农村隔代教养对幼儿个性发展的消极影响

(1)过分溺爱容易使幼儿产生自我中心的意识

隔代溺爱源于祖辈们的一种补偿心理,他们年轻的时候条件比较艰苦,不能让自己的子女有高质量的生活,这些造成了祖辈心理上的一种愧疚感,为此他们会竭尽所能地去满足孙辈们的要求来减少内心的愧疚感。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另外当孩子犯了错误,也因为对孩子的疼爱一味地去宽容,不能及时纠正孩子的一些不良性格,导致幼儿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对的、所有人为自己做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产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2)过分迁就容易使幼儿产生自私、任性的性格

隔代家庭对待孙辈一般是溺爱大于教育,祖辈的姑息纵容和包办代替,一味迁就,百依百顺,成为普遍现象。对孩子一生来讲,尤其重要的性格形成期几乎都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孩子失去了与父母交流、培养感情的机会,并且由于祖辈对孩子过分迁就,幼儿会因为自己的意愿无法从老人那里的到满足,情绪变化快,导致产生自私、任性的性格。

(3)隔代教养影响幼儿学习接受能力的发展

在农村,隔代教育的祖辈大多教育程度不是很高。更不懂得儿童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农村文化落后、信息闭塞,因此多数老人根本不了解社会需什么样的人才,也不可能掌握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对幼儿进行教育。

推荐范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