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业的发展前景8篇

时间:2023-08-09 09:19: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的发展前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的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柔翼无人机;农业航空;智能播撒

1前言

中国有1.2亿hm2基本农田,每年农药中毒人数有10万之众。同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逐渐稀缺,都不愿意进行农药喷洒。“农业航空无人机可远距离实施操作,避免喷洒作业人员暴露于农药的危险,保障喷洒作业的安全。”如今,随着我国土地流转、土地集约化管理趋势加快,农业航空无人机将成为近两年药械行业内最吸引人的产品。

2农业航空播撒的国内外现状分析

农业航空发达国家以美国和日本为典型代表。目前美国有农用航空相关企业2000多家,已成立国家农业航空协会和近40个州级农业航空协会,NAAA有来自于46个州的会员1800个。全国目前在用农用飞机4000多架,以有人驾驶固定翼飞机为主,在册的农用飞机驾驶员3200多名,年处理40%以上的耕地面积。日本目前用于农业方面的无人机,以YAMAHARMAX系列为主,该机被誉为“空中机器人”,播撒作业效率为7~10hm2/h,一架RMAX每天可喷洒农药80hm2。采用农用无人驾驶轻型直升飞机进行农业生产已成为发展趋势之一。农业航空作业面积253万hm2,在农药制剂方面,日本有水稻、小麦、玉米作物专用的无人机喷洒农药制剂。我国开展农业航空在50年代就开始了,目前有400多架飞机在大面积的垦区和农场从事农业航空工作。以通用的农业航空喷洒为主,在大面积的垦区和农场运用国产的“农业5”,“Y5B”,“Y11”等固定翼机型进行农业航空作业,但受机场和专用跑道限制,不能推广。而无人机不受起降场地限制,因此,近些年无人机施药技术与装备受到国家高度重视,现在处于起步阶段,是未来病虫害防治的主要趋势。

3农业航空无人机的需求特点分析及柔翼无人机的特点

农业航空播撒作业要求无人机具有低空、低速、平稳飞行、耐用性、操作简易性、经济性好特点。现在常见的可低空飞行的无人机主要是直升机式和多旋翼式,载重量都在20kg以下,因受机体和载质量限制,田间作业时无法完全实现智能化。但随着土地流转和每亩喷洒收入的提升,高载药量、高智能的无人机需求会逐步显现出来。柔翼无人机是无人机家族新成员。它是一种带动力的精确导航翼伞系统,由动力装置与柔性翼相结合,借助螺旋桨发动机的推力和柔性翼的升力升空,可自主飞行,或在目标区安置超高频无线电信标,通过获取无线电信号实施自主寻迹飞行,可随时切换为手动控制模式,通过电子伺服系统操纵降落伞绳来控制其飞行方向,实现精确着陆。采用柔翼无人机作为飞行平台,按照预定航线飞行至任务目标点,到达预定地点后根据地面控制人员的指令,实施智能播撒作业。目前,其最大有效载荷150kg;最大续航时间3h;最大飞行航程100km;最大飞行速度50km/h;低空飞行高度7~10m;具有快速装载、拆卸功能;自主导航控制系统,可根据任务规划系统执行任务并自动返回;地面手控功能,并与自动控制可随意切换;用轮式车辆或拖车放飞;人员配备:“1+3”模式,专业1人,辅助3人。

4柔翼无人机在农业航空无人机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4.1柔翼无人机的飞行特点

柔翼无人机具有超低空飞行的特性,飞行高度可低至7~10m,且飞行速度低(40~50km/h),适合播撒杀虫药剂等播撒物。事先设置好飞行区域航线,放飞后只要在地面进行监控,必要时进行人工操纵干预,整个播撒过程简单可行,安全可控。

4.2柔翼无人机低空播撒的安全性

1)无人化作业:由于是无人驾驶,可以不考虑对人的安全,使用风险低。2)系统本身安全可靠:翼伞系统本身具有滑翔缓降功能,即使在动力发生故障,发动机停机无动力的情况下,也可缓缓滑翔降落,对设备和人员均不会造成损伤。3)系统具有应急备份伞:柔翼无人机系统配备有应急备份伞,在异常情况下可强制降落,不会发生由于失去控制而飞走,系统具有自动判别是否受控,如果失控,则自动打开应急备份伞,就地降落。

4.3应用前景分析

柔翼无人机对比其他类型的无人机具有有效载荷量大、飞行速度低、飞行平稳、飞行时间长、安全可靠、起飞降落方便等特点,是对低空及超低空飞行作业的补充,将弥补我国农业播撒能力、飞行安全及防治农药污染上的不足,填补了利用超低空飞行器携带播撒装备进行大规模、大面积农业播撒飞行作业等诸多方面的空白。柔翼无人机在农业航空领域的应用意义重大,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航空技术的发展。

作者:薛富利 赵昕 单位:襄阳宏伟航空器有限责任公司 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

篇2

【关键词】农机化;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农机装备;农业装备科技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点是要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题中应有之意,在现阶段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一、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增产增效。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技术的载体,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它可以实现人工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可以实现精量播种、精量施肥以及其它先进技术,可以进行复合作业和联合作业,从而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效益。

2、有利于防灾减灾,把因灾害引起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3、有利于进行规模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4、有利于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5、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解除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因此,无论从解放农业生产力的角度还是从它的实际作用的角度看,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现阶段农业机械机型发展趋势

我国在户均只有7.8亩土地的小规模生产实行了农户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小型农机主要是以“手扶”、“小四轮”为主的小型低性能农机,它得以发展的条件和优点是适合大多数农户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经营规模的需要。但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小型农机只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因此,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合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

当前发展大中型农机的要求和趋势十分明显,但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是与亿万小规模农户的矛盾如何解决?在这个似乎无解的难题面前,中国农民的创造力又一次显现出来,农机跨区作业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首先是小麦产区的农民创造了小麦收获机具跨区作业的方式,在经过农户自发探索之后,1996年农业部等五部委首次在北方11个小麦生产省组织开展了跨区机收大会战,之后进一步扩大到所有小麦产区。

三、农业机械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农业机械是农业设施装备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农业是从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农业设施装备,从狭义上讲就是农业机械装备,从广义上讲,涵盖了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配套设施建设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农业机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不仅在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还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不仅大力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还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领域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提升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的推动力,促进了农业集约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和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体制创新滞后,农业内部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缺乏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健全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实现农艺与农机紧密的结合,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适应农业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科研、制造、教学、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化科技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引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亟待丰富和提高。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民机手的教育和培训;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机化科研领军人才;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结构合理、业务精通、技能娴熟、素质全面、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和管理人才队伍。

篇3

一、树立为科研服务的理念

要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从管理人员自身的思想建设入手,有效提升管理人员的归档意识,强化对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对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一方面通过对科技人员的归档意识的教育,实现科研课题档案的专人负责,及时向档案管理部门移交相应的档案和资料,其中的科研成果或者职业发明也要通过正规的法律途径获得国家的承认和保护,严厉禁止任何个人或单位非法出售、转让科研成果,及时有效地遏制知识产权流失情况的发生,保证农业科研档案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树立他们为科研服务的意识和理念,改革和创新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任何一个农业科研项目只要开始立项,就要安排专人进行针对性的服务,实现农业科研档案的收集及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需要的材料,同时保障每阶段档案保存的完整性、系统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要认真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以此约束工作人员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依据我国《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中第二章的规定,各单位要建立、健全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制度,做到每一项科研、生产、基地等活动,都有完整、准确、系统的科技文件材料归档保存。为此,需要农业科技部门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工作情况的档案管理制度,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通过大力宣传和集中学习培训,使每一位科研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都明确制度规定中对自我工作的具体要求,明确是非对错的每个细节要求。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第一章第三条中指出,科研档案是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科学技术储备的一种形式,是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务,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确保完整、准确、系统、安全,以利开发利用。各单位除明确规章制度的要求以外,还要细化明确相应的惩罚措施,以及深化到国家法律法规的重点问题,帮助工作人员树立明确的法制意识和理念。

在具体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一分为二地进行特别的要求,其中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从档案的形成、积累、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及分类、编目保管、借阅、保密等各环节都建立完善细化的规章制度,要协调科研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的沟通问题,对科研人员工作要明确其具体的要求,从课题的计划、立项、实施到科研的每个阶段都要进行针对性的工作要求,明确每个工作环节中档案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应承担的责任。

三、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具体工作中,不能让工作人员定格在墨守常规的计划和工作部署中,而应积极鼓励工作人员和科研人员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拓展和开发。在档案资源管理中,可以将档案目录通过检索编排的方式,使之条理化、明确化、科学化。通过对档案内容进行总目录、分类目录、移交目录和检索卡片等编排方式,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自成一体,然后进一步扩展到各个相关领域,使之更加清晰化、完整化。例如,将农业科技资源的方向和目录进行信息库的编排和整理,实现资源利用的直接和便利,同时,通过网络快捷的检索,可以有效提升科技档案利用率,在运用中发现不足,在不足中继续扩大信息范围和知识领域,实现信息资源的逐渐扩充,将过去封闭式的档案管理更新为开放式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分散、集中的最优化,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中技术和知识的优势,为农业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使用价值。

四、创新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在当前我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也要及时调整和创新,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的优势,实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网络化,积极构建档案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科研项目、相关职能部门、领导机构有机协调统一的管理体系,明确每个环节沟通的路径,积极构建档案信息平台建设,针对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科研立项,实现农业科技档案资源作用的开发和使用。积极树立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终身学习的理念,最快地适应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和部署。通过网络监督,实现每个部门、每项工作、每个环节、每个工作人员的立体式和坐标式的科学管理,有效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五、完善档案管理的保密机制

加强资金技术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保密机制。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保密意识不是很明确,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没有深刻的保密意识,对于工作的要求也只是限于完成工作任务即可,而在研究课题或档案资料的保密要求和保密级别上没有充分的认识。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我国一些农业科技研究课题成果或者阶段性成果的泄密现象层出不穷,如何保护我国的农业科技研究和档案资料的安全是当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完善档案管理的保密机制,必须加强对农业科技档案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定期监督,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必要的科技设备解决档案室设施和空间的安全问题。同时,还需要有必要的监管机构对农业科技档案科研和管理工作进行专项的监督,保障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篇4

摘 要 随着中原崛起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河南省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业大省,相应的农业生产需求不仅已经推动了我省农资企业的发展,使得我省的农资企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进而说明了我省农资企业仍然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只要能够充分利用中原崛起战略及其相关因素形成的一系列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我省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中原崛起 农资企业 发展成果 有利条件 前景

一、我省农资企业的现状

作为农资企业“底子薄、基础弱”的特点也就在两个方面体现得比较突出:其一,是由于我省的现代工业与现代化技术发展的不足必然地影响到农资企业本身的生产技术,严重地影响到了农资产品的质量与成本,其二,是由于这种“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矛盾”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被错误地理解为仅仅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相对忽略了对于第一产业起到关键作用的农资企业。

我省农资企业在整个中原崛起战略中虽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相当普遍的问题。因而,总起来说,我省农资企业一方面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具有了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相对而言,由于农资企业本身发展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农资企业既不能够满足我省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这一状况如果不能改变,那么,也势必影响到整个中原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正是因为我省农资企业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而也就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旦能够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我省农资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我省农资企业发展的一般有利条件

在对于中原崛起战略的有利条件与可行性的分析方面, 刘仁庆《中原崛起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则着重强调了河南和一些地理位置、发展水平相当的省市和地区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河南在这种优势的前提下应该能够发挥自身的积极性达到2020年“中原崛起”的既定目标; 吴宏亮《中原崛起及其战略选择》则对于这两个方面的条件都进行了相关的论述。这些条件无疑也是我省农资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这些又仅仅只是一般的条件。对于我省农资企业的发展而言,我们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到农资企业自身发展的特殊的有利条件。

(二)我省农资企业发展的具体有利条件

1.农资企业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

适宜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河南省及其周边地区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的需要无疑为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河南省虽然土地总面积在全国仅仅居于第18位,但是,耕地面积却占第3位。早在2004年全省蔬菜栽培面积已经达到1591.1千公顷,总产量为5237.52万吨,总产值近400亿元,其中面积和产值仅次于山东,居全国第2位 ,从而成为河南省的重要经济作物。而纵观我国农业的发展,不论相邻的周边地区,还是一些较远省份,在农业大国的背景下也无不存在着农业生产资料的不足问题。这就无疑为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

2.产业结构的基本状况为我省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就国内的产业布局而言,我省显然在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由于其在改革开放以来,首先发展的是加工工业和一些所谓的现代化工业,因而其农资企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在农资企业发展方面也显然缺乏技术优势。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沿海地区虽然不断强调了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但是,这种产业升级显然无关于农资企业,而产业转移一般也只是加工制造业的转移。以此而言,我省的农资企业显然具有比较独特的技术优势与先发优势。这就为我省农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3.农资企业发展的政策条件

我国中央政府与我省对于农业发展的关注程度已经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而这种对于农业本身的关注必然地形成了一系列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无疑也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了农资企业,推动了农资企业的发展。远的不说,就我省最近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而言,这里的每一项要求,显然都会影响到我省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也必然进一步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推动农资企业。

三、结论

随着中原崛起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河南省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业大省,相应的农业生产需求不仅已经推动了我省农资企业的发展,使得我省的农资企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此,不难看出,正是因为我省农资企业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而也就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旦能够充分利用中原崛起战略及其相关因素形成的一系列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也正是我省已经具备了农资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一系列有利条件,因而,在以后的发展中,在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我省农资企业发展的宏伟前景也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一种可喜的现实。

参考文献:

[1]张亚飞.中原崛起战略实施研究.西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5.

[2]朱朝华.河南省杂交玉米种子企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为例.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 吴勇.农资经销企业社会资本对其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篇5

关键词:农业机械智能化;自动化;绿色产业;政府支持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

1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状况

1.1农机装备的数量在不断增长

由于新机械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我国的农业机械装备在不断增加,这也是广大农业生产者对新机械技术方便、快捷、高效技能的肯定。

1.2农机作业水平提升

在机耕与机播作业水平稳步发展的同时,我国机收作业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小麦和水稻的机收水平更是有了明显的进步,高性能的联合收割机使农业作物的收割效率更上一层楼,而花生、玉米、瓜果蔬菜等农作物的加工以及灌溉等农业设施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农机作业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村农业结构以及劳动力资源分配的调整,农民不再为了农作物的播种和收割发愁,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资源。

1.3农机作业区域不断扩大

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专业户都在不断增加,农机作业总收入也在不断提高,农机服务者作业规模与区域不断扩大,农业栽种收割等流程都有所涉入,跨区机耕、机播、机收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农机经营效益和农机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2农业机械发展的方向

虽然新机械技术在农业的发展上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农机的发展还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和上升空间,只要广大经营者和农业生产劳动者把握机遇,不断改善农机运用中的问题,那么农业的发展将会迎来一片新的天地,农业新机械技术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2.1农业机械智能化、自动化

农业机械的发展向着智能化、自动化进步,能够有效的节约农业耕种成本。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自动化的机械耕作,不仅能够提高农业作业的效率,降低成本,更能够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数量和价格优势。虽然目前我国还不能完全制造自动化、智能化的农业机械,要依靠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机械设备,但是经过不断学习和探索,必然能够通过自主研究和开发农业新机械,为我国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创造有利条件,稳定国内农产品市场。

2.2走绿色化产业道路

随着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提出,各行各业都开始探索绿色化产业道路。农业的发展也不例外。我国要坚持绿色农业,必须使用高科技发展新型低耗能、低排放的节约型农业设备。节能型农业机械也是市场所需要的,应当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节约型农业机械的发展。我国农机生产企业应当更具我国农业的具体实际情况,重点放在水田机械化和旱地作业的产品研发上,发展节约型的农机不仅能够降低农业成本,对环境有所保护,而且也符合国家政策和市场的需求,能够进一步的促进自身的发展。

2.3新技术和新机械不断研制和开发

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器的研究与开发,有利于加强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市场拉动和政府支持,引导农机企业加大生产技术和农机产品的研发力度,逐步解决农机科技创新落后、技术供给不足等问题,逐步将农业机械科技创新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环节中去。

3农业机械的发展前景

我国农业在当今社会也面临着许多有利的发展机遇,农机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新机械技术的发展潜力,努力抓住机遇,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3.1政府的大力支持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将农业发展作为维持国家和社会稳定的有力保证,为农机工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如国家持续对农业进行投入和补贴,间接拉动了农机市场经济;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带动拖拉机、农用运输车、农用工程器械的发展;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推动农机企业机械研发的步伐。

3.2加入WTO为农业机械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已经纳入到全球经济的发展轨道中去,我国各种产业会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中不断加深和参与到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去,所以我国农业技术必须与国际化接轨,才能在新世纪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入WTO对于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随着关税水平的降低,可以根据WTO的相关规则加大对农业机械类的财政支持,同时,也可以通过世界市场有选择的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产品和技术,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进程,技术的引进能够填补我国农机领域中的一些技术空白,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的跨越式发展。同样,WTO也是我国农机走出去的舞台,我国生产的中小型农业机械由于质量稳定、价格优势,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亲睐,同时中小机械的生产规模以及投资和维修状况也十分适合如南美洲、东南亚、非洲、东欧等国家的实际状况。农机企业要根据国内生产实际,强化农业基础,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为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当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日益迅速,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能够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健发展。农业机械的发展和延伸对我国农业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依然有着一定的阻碍,这些都需要农业机械生产企业以及国家立足实际,开拓创新,推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意义;态势;前景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16

1 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

1.1 有助于新思路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

休闲农业的发展依据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的高质量进行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当今社会,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它使农业生产由最初的落后形式转变为与城市发展具有一定关联性的新思路农业生产模式,其存在意义十分重大,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2 促进农村的产业类型及规模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标准

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灵活性,使大量的闲散劳动力得到有效管理,增加就业率,由于休闲农业更加强调的是生产力及劳动服务质量,这就说明休闲农业在运行过程中不但对劳动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要求,更加需要部分从事餐饮及商务管理的服务类工作人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方面提供了重要保障,从而使得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1.3 增强了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性

休闲农业增强了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性,使农村生活更加贴近城市,促进城乡之间的文化及信息交流,使城市人民能够深入到农村对农业文化进行体验及了解,促进城乡的共同发展。

1.4 对农村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保护及发扬

休闲农业可以对农村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保护及发扬,这既可以使农村的基础文化得以保留,更能够促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使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2 休闲农业发展的态势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进程具有如下形式:休闲农业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而兴起,从1980到之后的10a时间内,在经济环境较好的改革开放地区推行了可供观赏的采摘农业;在1991年之后的10a时间内,休闲农业逐步进入探索发展阶段,其主要在部分发展较快的大城市及海水分布广的沿海区域,使休闲农业及观光农业得到了落实;在2001年至目前的一段时期内是发展速度最为快速的阶段,生产经营模式已经逐步趋于现代化应用水平,各项与农业有关的观光旅游项目得以较好发展,并且对其发展规模及价值定位制定了具体的评判方案,使经营方式更加科学化及长远化。

通过对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休闲农业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延伸至目前,已经具备基本的流程规范;休闲农业的规模由最初的小试牛刀,到目前的广泛发展,已经逐步向着扩大经营方向进行运作;休闲农业从最初的单调、单向特点向着更加符合现代化特色的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方向进化,并从只能采摘观赏到目前的休闲度假胜地,集交流、体验、观赏为一体的全面经营;经营管理意识已经从最初的注重于生产及经营为主转移为休闲与体验,使休闲农业更具观赏性及休闲性,并将生态意识及环保意识始终贯穿于休闲农业运行始终;休闲农业与促进农村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农村内部结构更加稳固,并能使农村经济与人民生活质量共同提高;休闲农业的发展前进趋势为从东部向西部进行拓展,从城市向郊区拓展,从大城市向小城市发展,因此休闲农业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是有理论依据的。

3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景

我农业建设面积较广,农业基础好,自然环境比较美观,植物类型多样化;农业资源储备量大,农业类型多种多样;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就形成了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文化景观;农业发展过程较为漫长,农作经验较为丰富;不同乡村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农村生活乡土气息浓厚;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城里人到农村观光休闲的人会越来越多,休闲旅游的市场需求大;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广大人民的心声。这些都是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力条件。因此可以说未来中国不仅是旅游大国,而且也应是农业休闲旅游大国。展望未来,中国发展休闲农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4 总结

休闲农业就是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资源条件,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可以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休闲农业,处于不断发展的进步阶段,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常运书.浅议城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论苑,2015(23).

篇7

关键词:共和县 生态农业 农业经济 发展思路 发展前景

1 共和县实施生态农业经济的背景分析

共和盆地地处干旱荒漠草原和半干旱草原生态地理环境中,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20世纪以来,由于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使原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系统普遍面临着日趋恶化的势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总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1.1干旱缺水日趋严重

脆弱的生态环境,导致共和盆地干旱、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成为影响共和县农牧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降雨量明显减少,地表蒸发量逐年增高,大部分河流干涸,使原本干旱缺水,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进一步加剧。

1.2退化草场面积逐年增加

从共和盆地草地退化情况看,由于超载放牧和草地配套建设滞后,草地退化十分严重,退化面积达449667hm2,其中中度以上退化草场面积150667hm2,每年损失牧草8954万kg,相当于6113万只羊单位全年的饲草量。

1.3水土流失面积扩大

在严酷的自然条件和日益增长的人与自然不和谐因素作用下,一些地方滥垦、滥牧、滥采自然资源造成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1995年至1999年的5年中,共和盆地开垦草原面积达680hm2,水土流失总面积达660000hm2。

1.4土地沙化不断蔓延

共和盆地土地沙化面积1266667hm2,其中严重沙化面积10282667hm2,强烈发展中的沙化土地6511333hm2,正在发展中的沙化土地324665hm2,潜在沙化土地775040hm2。目前,严重沙化土地面积每年以1200hm2的速度扩展。

1.5农村能源危机加剧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退耕还林(草)、休牧育草、封山育林工程的实施,农牧民所依赖的秸杆、畜粪、薪柴等生活燃烧逐年减少,缺能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之一。

2 共和县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路与途径

加强共和盆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但要切实做好生态经济这篇大文章,关键在于创新。通过对共和盆地生态环境背景的分析和反思,如何做到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发展区域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和县委、县政府从政策和实践上作了有益的探索。

2.1战略抉择

立足县情,创新思路,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紧紧抓住实施“菜篮子”工程、“西繁东育”工程和设施农牧业建设的有利时机,以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农业资源综合效益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对生态型经济的认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定位,建立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基本思路是以农户为主体,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大户开发为依托,实施沼气池、人厕、猪舍、日光节能温室、畜棚等“五位一体”生态家园模式,并以太阳能为动力,沼气池为纽带,温室种养为根本,将种植、养殖、有机肥、燃料统一起来的立体生态农业。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和环境之间的矛盾,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2.2政策引导

2.2.1为保证“五位一体”生态农业的稳步推进,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落实“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

2.2.2在稳定现有各项农牧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金投资向“三农”倾斜,逐步探索建立稳定的农牧业投入增长机制。

2.2.3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在政策、税收、信贷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每年从县财政的支农资金、农发贷款、扶贫贴息贷款中切出一块,优先支持以家庭为主的小规模养殖户和一般农户养殖业;对新建、扩建的龙头企业协调解决一定的启动资金;对市场前景看好的农牧产品及其加工项目在产品销售、项目立项、技术引进、资金注入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2.3服务到位

2.3.1健全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 全面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人员联乡镇包村制度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治防疫通报制度,全面实施“良种工程”,定期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把先进技术落实到田块畜圈,通过示范带动,提高农牧业科技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2.3.2健全了农牧民培训体系 结合实施“阳光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大力开展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2.3.3健全市场流通体系 通过政策扶持、信贷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培育和扶持一批专业市场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农畜产品的有效流通拓宽渠道。

2.3.4健全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以县信息中心为依托,乡镇农科部门为网点的信息平台,为农户和畜产品加工企业及时准确收集、分析、提供农牧业生产、农畜产品加工、市场价格等生产、技术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市场风险。

2.4基础优先

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要围绕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和兴建推动农牧业经济增长,涉及农牧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农田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生态建设和农村牧区公共设施等项目,以草场围栏、日光节能温室、高标准牲畜暖棚、村级道路硬化工程、无电村通电、农牧区通讯网络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为主,进一步加大成固定资产投资,为全面推进“五位一体”生态农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共和县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前景

“多位一体”生态农业不仅推进集约化经营,多级利用和资源增值,而且保护了自然环境和卫生条件。在解决农村能源短缺的同时,提高农牧民种养殖效益,形成农牧业的生态化、有机化,实现农牧户增产增收和生活用能的良性循环。目前,共和县在龙羊峡镇后、次汗土亥、克才、曹多隆、德胜和恰卜恰镇西台等6个村517户农户实施了“多位一体”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共建成沼气池及改厕、改圈、改厨等配套设施517座,牲畜暖棚600余座,日光节能温室100余座,养殖各类牲畜10000余头(只),受益群众达到3000余人。据初步测算,每户可多增收3000元以上。

3.1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

培育和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着传统农牧业发展模式的严峻挑战。传统的农牧业属垦耕式农业,以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为主,在生产方式上采取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和农牧分离。生态农牧业,是节约资源和集种、养为一体的农牧结合型产业。共和县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全面实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发展“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等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生态农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五位一体”生态农业的建设,促进农牧业生产由单一型向多元型发展,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据调查,使用沼气每年可节约燃煤1000kg,节约开支250元,少买化肥100kg,节约开支200元,相当于增收450元,种菜养畜可收入3000元左右。

3.2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保护生态环境

共和县大多数农民家庭生活能源主要依靠农作物秸杆或砍伐林木,造成大量有机物浪费和森林植被破坏。使用沼气取暖、做饭,替代传统的燃料习惯,把林草效益转化为养殖效益,是探索和实践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有效途径。据调查和测算,一个8m3的沼气池投资2000元左右,可以供给一户4口之家的炊事用能,可节约薪柴2000kg,折标煤1100kg,相当于封育0.27hm2林地。通过农村沼气建设,可增加农村能源供应量,减轻农民用能对树木的依赖,减少了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有效减轻了大气污染,带动高效畜牧业发展。通过暖棚育肥等方式饲养,有效减轻了草场压力,缓解了畜草矛盾,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顺利实施,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推动农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3.3开辟优质肥源,改良土壤条件

发展生态农业,是粗放型开发模式转向以资源和生态保护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有效途径。共和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坚持以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对物质和能源进行反复利用,较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实现农业内部能量与物质的多层次循环的利用。

篇8

【关键词】新建县;进贤县;体验经济;农业生态旅游

1.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值得消费者记忆的活动。一旦这种活动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体验经济时代就到来了。体验经济的出现是人们需求变化的新趋势,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专家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体验经济的条件。南昌市拥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红色、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尤为突出。各种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体验式旅游经济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文化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旅游业是经济行业,更是文化行业,旅游一定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都市居民出游乡村,是要暂离其都市文化常态,去享受乡村农耕文化的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乡村旅游的“主餐”,也正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的农耕文化情结。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文化体验是我国乡村旅游顺利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应该有较好的基础和持续的市场需求。南昌新建、进贤二县农业经济基础良好,文化底蕴丰厚,适合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

3.南昌新建、进贤县都市体验农业旅游的现状

3.1大环境发展优势。南昌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五大优势,分别为:①省会城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②区位优势:南昌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国内惟一一个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的节点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③交通优势: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形成了“快捷畅通、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网。④休闲氛围浓厚:休闲已经成为南昌市民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为南昌市建设休闲旅游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产业基础。⑤环境优势:山是城之魂、水是城之灵、文是城之韵,山脉、水脉、文脉相融的南昌市拥有旅游业发展的绝对环境优势。

3.2两县资源储备及工农业发展现状。

3.2.1区位优势。新建县位于南昌市西北,与南昌市一江之隔,县城与红谷滩新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交通四通八达。全县处于南昌市50公里经济圈内,是南昌西拓的重要承载区。进贤水域辽阔,陆路交通便利,称“东南之藩蔽,闽浙之门户”,成为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当今是长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进入南昌的必经之路,已成为江西乃至整个中部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

3.2.2资源优势。新建县地域广阔,耕地多,山地资源巨大。文化底蕴丰厚,有道教圣地西山万寿宫,江南最大的民间建筑群汪山土库。旅游景点多,全县有五色旅游景点,如:古色的西山万寿宫,红色的小平小道、金色的厚田沙漠,绿色的象山森林公园、溪霞水库和梦山朱权墓,特色的汪山土屋等。劳力资源多,技术优势强。农业发展优势表现在一是市县财政投入资金多,二是区位效应,三是农业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新建县是宗教资源富集区。进贤县水域面积大,是亲水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富集区。如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等。

3.2.3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优势。近年来,新建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发展城郊型都市农业,实行“一村一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藠头生产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贤县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旅游业应对体验经济

旅游业应对的体验经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确立创意体验主题。体验主题定位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是真正令人瞩目和动人心魄的。一般而言, 创意好的旅游目的地体验主题主要包括:一是调整人们的现实感受。如在西山万寿宫体验传统道教文化与在小平小道体验红色旅游,渡酒文化旅游区体验酒文化,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文化之旅都是典型的现代体验旅游。二是改变游客对现实的感觉。无论是在李度饮酒,还是在军山湖吃螃蟹,都是在在活动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三是协调的现实整体。从万寿宫到小平小道,从李度到文港,从道教文化到红色文化,跳跃性大,空间变化大,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4.2打造体验服务。旅游体验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游客感受。游客从制定旅行计划,到旅游的全过程,包括前往景区和离开景区,最终形成旅游的整体印象。因此,宾馆、饭店、景区小卖部以及乘坐列车飞机过程中游客所受到的服务,都会提供给游客最令人难忘的体验。各类星级宾馆、乡村酒店及其提供的良好的体验式服务,如在李渡烧酒遗址、文港笔都增加一些文化展示服务,通过文化创意和时尚解读,“活化”一些特色旅游产品。

5.新建、南昌县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5.1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基础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化解“三农”问题,推进“三农”工作的战略任务。如何依托独特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城郊型都市农业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新建、进贤人面的一个重大的农业课题。

5.1.1新建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要发展特色农业,具体要做到“五要”,即:一要大,即规模要大。二要专,品种要专一。三要特,特色要明。四要强,产品竞争力要强。五要精。一是农业生产要精,二是品牌要精,三是发展精品农业要注重产业的横向联系,例如抓住两县地处城郊,旅游资源丰富这一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精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起来,形成一大特色产业,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为此建议抓好六项措施。一抓投入。二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抓农民培训。四抓农民转移。五抓龙头企业发展。六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5.1.2进贤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进贤山青水秀,物华天宝,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农业是进贤的基础,也是经济优势所在。2007年8月,第七届全国县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公布,进贤县为中部百强县名列第67位。该县的文化用品“一支笔”、医疗器械“一根针”、 高空礼弹“一盆花”、食品加工“一瓶酒”、钢架结构“一张网”、 特种水产“一只蟹”、食用菌类“一朵菇”等七大特色产业群体,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2制定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重点推出红色旅游绝品、文化旅游名品、生态旅游精品和休闲旅游新品等南昌旅游“四品”。 转贴于

新建县定位于“生态家园、休闲绿洲”,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会议旅游产品以及参与型旅游产品。重点项目为湿地生态观光与科考项目、温泉开发、厚田沙漠、宝葫芦农庄、汪山土库、象山森林公园、小平小道、溪霞水库、西山万寿宫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小平小道 、厚田沙漠、西山万寿宫景区、汪山土库、梦山、宝葫芦农庄。

进贤县定位于“亲水型乡村休闲旅游区、传统文化体验区”。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等。重点项目为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军山湖观湖品蟹天堂项目、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军山湖国际螃蟹美食节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军山湖风景区、李渡旅游区、文港笔都旅游区等。

5.3确定旅游产品开发战略。南昌市的旅游产品开发,应当形成由精品型、提升型、潜力型构成的金字塔型旅游产品开发体系。重点建设厚田沙漠、小平小道、汪山土库、李渡烧酒遗址等精品型旅游产品。使之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产品。军山湖螃蟹节、万寿宫、宝葫芦农庄等提升型旅游产品是精品型旅游产品的有益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精品型旅游产品。文港笔都、以李渡烟花为代表的工业旅游等潜力型旅游产品,需要大规模投入(智慧或资金)才能开发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潜力型旅游产品对于丰富南昌市产品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5.4打造新型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市场个性化、休闲化、运动化的变化特点,南昌市要规划建设新型旅游产品,其中新建、进贤二县主要包括:

5.4.1汽车营地。汽车营地既是面向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新型旅游产品,又是满足自驾车旅游对旅游服务设施需求的主要基础设施。在厚田沙漠、军山湖等地,按照国际标准规划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其中包括帐篷露营地、房车营地,以增强对长三角、珠三角和周边城市自驾车市场的吸引力。

5.4.2亲水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南昌市地表水域面积大、水体形态多的特点,大力开发亲水旅游产品。实施水系联通工程,开发环湖游、环城休闲游、夜航船、海——河——湖产品、水上娱乐、水上餐饮、水上演艺、湿地公园亲水旅游产品,营造“水中有景、景中有水”的水体景观。

5.4.3休闲旅游产品。南昌市拥有数量丰富、特色突出的休闲旅游资源,两县品古文化休闲旅游区、青山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以都市休闲旅游、农(渔)业休闲旅游为基础,以文化休闲旅游、亲水休闲旅游为重点,以美食休闲旅游、保健养生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商务休闲旅游为特色,以工业休闲旅游、修学培训休闲旅游为补充的十大系列休闲旅游产品。

5.4.4打造一流生态旅游城。新建县生米镇生米镇是我国最大的藠头生产基地,藠头通过农业部的验收,被认定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并授予其“中国藠头之乡”的光荣称号。在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全力打造南昌后花园的同时,2007年1月宝葫芦农庄也相中了生米镇这块风水宝地。2008年9月28日,宝葫芦农庄内成功举办了南昌市金秋金贸月和新建县第七届旅游文化节,活动成效得到省、市和县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同时也是农业生态旅游的良好依托。

5.4.5打造一流温泉城。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上,新建县温泉城计划依托温泉,打造养生天堂、欢乐天堂、商务文化天堂、湿地天堂,成为南昌旅游的龙头、江西省休闲旅游的标志、亚洲最大的综合性温泉中心,并力争叫响世界。进贤——枢纽之地、鱼米之乡?、特色之县?、文化之邦,为进一步唱响特色品牌,做强特色产业,使之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的特色,经过科学论证,提出了“打造大温圳工业经济圈和环军山湖生态经济圈”的战略构想。

参考文献:

[1]B.Joseph Pine.Ⅱ and James H.Gilmore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2

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2] 陈超、沈彩虹、杨荣斌.体验经济迎面扑来.文汇报,2001 - 08 - 01

[3] 吕鹤剑、刘斌中.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陕西农业科学,2006 (1)

[4]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旅游学刊,1997(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