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09:19: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金融趋势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发展趋势;管理意义
通过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不但可以为经济的发展营造稳定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有助于保证经济主体在金融风险中不会受到较大的干扰。基于此,为保证经济主体进行最大化的收益与最小的损耗,应通过强化对金融风险控制,合理对其进行预测,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方案,确保经济主体金融风险中的整体安全性,最大程度化降低经济主体的受损程度。
一、金融风险管理的特点
(一)不稳定性金融活动作为经济活动的关键所在,通过健康的金融活动,可以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不能够很好把握金融风险,将会带来经济萧条等问题。由此可见,金融风险往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众所周知,金融风险还存在较大的危害性,一旦发生较大的金融风险,极有可能造成国际上的影响。金融危机的出现,不但为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且造成了物价大幅度提升,导致很多企业面临着倒闭的状态,并且也为人们的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
(二)挑战性在金融风险客观性与不稳定性影响下,金融风险的爆发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随着金融活动的不断增加,很多金融问题叠加到一定程度后,便引发金融风险。由于当前这种情况所决定,才充分体现出了金融风险的可判定性与可分析性,各个地区和国家通过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且根据实际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最大限度将金融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呢,最大程度化降低金融其带来的影响,减少为人们带来的损失。
(三)双面性在对金融风险进行分析的时候,要采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对金融风险的认知程度,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重点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把控,最大程度化发挥金融风险的防御效果,积极应对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活动的平稳运行。
二、金融风险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加大金融风险文化管理力度在对金融风险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确立与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的文化管控力度,同时要树立科学的金融管理理念,创新金融风险管理模式,促进金融风险管控工作全面发展。为了最大限度对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则需要深度对金融风险进行研究和分析,不断完善相关应急预防机制,同时要根据具体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相关预防对策,增加预防风险意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如果出现相关问题时,可对风险来源进行严格的审查,并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出现再次发生风险的可能。在保证当前工作的基础上,还应当注重人文色侧人文主义、人文理念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坚持以人性为基本理念开展相关活动,以此来保证企业管理的稳定性,进而降低风险的概率。
(二)提升管理金融风险的水准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风险发生的几率,基于当前这种情况下,应该不断完善金融管理水准,通过创新方式进行技术提升。只有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才能够更高的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具体包括:对操作业务流程进行进行重点规范,针对已经发生的金融风险而言,需要对其发生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并做好经验上的借鉴,同时针对市场动态预测风险变化做到掌握和了解,做好风险预警准备工作。此外,强化信息技术风险管理,尤其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先进的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得到了显著性的发展,促进了产品和业务方面的创新。在当前这个过程中,相关金融机构要根据实际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不断完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健全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同时要注重新技术的应用,不断完善金融风险管理系统,做好金融风险动态化调查,一旦发现存在金融风险的可能,及时做好预警提示,以便于对金融风险进行合理化控制。
(三)金融风险管理体制创新在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要想实现对其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则需要增加金融活动专业化管理,确保管理与实施之间的配合,充分保证各个环节的稳定发展,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业务操作流程。此外,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考核机制,不断丰富专业考核评价,重视预警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为投资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以此来(下转第75页)保证投资的安全性。
(四)增强风险自我管控意识在金融风险控制过程中,为了促进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则需要注重创新和发展。在实际的创新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同时,在金融创新中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在保证足够了解的基础上,要制定妥善的解决方案,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策略。从金融发展表现的特点来看,其程序相对较为复杂化,形式较为多样化,鉴于此要健全风险评估体系,确保金融风险管理得到全面落实,实现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五)对管理金融风险的实施对策进行评估在金融风险管理过程当中,其关键在于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在保证相关评估工作得到科学落实的基础上,要重点评估风险解决对策的实施效果,确保金融风险管理解决对策的可行性。通过当前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助于保证解决对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保证再次进行良好的风险管控。
一、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概况
互联网金融是指依托或通过一些互联网工具进行资金融通、支付以及其他一些关于金融服务的新兴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是基于稳定的信息技术水平上,广泛被用户所熟知,并且能够不断适应和满足用户新需求的新渠道和新方式。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影响,而中国国力的强盛使得中国的改革发展受到了世界的瞩目。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中国金融方面的发展态势开始向网络化方向转变。互联网金融在资金需求和供给方面有别于传统的金融机构,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上进行业务的开展,是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一系列的金融业务。然而,由于互联网透明化的特点,容易引发信息泄露等问题,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工作也十分的困难。层出不穷的新兴金融模式和相对落后的金融监管力度,使得互联网金融没有明确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容易引发金融风险。
二、中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以证券公司为例
传统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公司机构,随着当今金融的发展,传统金融机构相关业务的网络化成为潮流发展趋势。而互联网金融化在给这些传统金融行业带来冲击甚至可能会阻碍金融业的发展的同时,还有一些有利的影响。本文主要以证券公司为例分析。
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13年底,115家证券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592.41亿元,净利润440.21亿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22.99%和33.68%。证券的业务产品不断丰富,融资方式增多,证券公司的资产规模也不断扩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发展状态下,证券公司不断创新发展,开始尝试搭建网络平台进行证券业务服务,与互联网金融这种新型模式接轨,创造出更加便捷有效的金融模式,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对证券公司的影响
金融的目的在于筹资和自己融通,其主要依靠于完整完善的信用体系得以运行。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以及获取信息渠道的狭隘和获取成本的存在,使得金融行业的最初源于线下进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创新发展,该技术与金融业的结合在提升客户投资、融资等一系列金融活动的便利的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拓宽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使得市场上不断出现各种新型金融业态和产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深入探索,在推动证券公司经营方式、价值实现等方面的转变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风险。
1.有利影响
(1)转变证券公司的运营模式
互联网金融就是强调的建立网络服务平台进行一系列的金融活动,由传统的线下活动向线上转变。互联网与证券业的相互影响融合,改变了证券公司传统的人工运作,由单一的线下宣传销售拓展到互联网中,拓宽了营销渠道,扩大服务范围。同时证券行业的网上开户和网络销售,使得券商在线下地域上的优势减弱,这样也同时削减了券商销售的地域限制,扩大了券商的营销空间。按此趋势,未来在网络将成为主要运营平台。同时这种运营模式的转变使得证券公司减少人力的成本,减低公司的运营成本,从而达到资本的优化配置,获得利润的最大化。
(2)调整产业内的交易结构
证券公司的业务一般分为四个板块:经纪业务板块、投资银行板块、资产管理板块和自营收入板块。由图易知,经纪业务板块占大比分比例,因此证券公司主要业务大部分集中在经纪业务上。然而,互联网金融与证券业的结合也大部分集中于对经济业务板块的调整,然而这也间接影响到其他业务板块的比例,这就调整了证券业务的结构。互联网虚拟的特点,使得证券业的价值实现飞速发展,从而引发交易主体和结构的改变。证券公司业务的网络化,使得证券业务交易平台改变,也同时改变了交易主体。客户范围的扩大,使得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增大,这就使得证券公司的各项业务开始向客户的需求转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进行业务的运行及扩展。同时证券公司的线上交易就是需要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服务平台来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这就要求证券公司改变行业内的组织交易结构,构建新的结构体系。
(3)弱化证券公司金融中介的功能
金融中介的存在有两个原因:一是,金融中介具有较强的技术水平和规模经济,通过中介沟通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资金融通或者其他一些金融活动的交易成本;二是,金融中介有较全面的数据信息,能够给交易者双方提供较为全面的市场信息,帮助双方做出详细准确的判断,以缓解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的交易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融合使得原先线下交易的信息不对称的数量大幅度降低,减少中间成本,使得信息刚开透明度更高,证券交易也更加自由平等。这样,金融中介存在的两个原因都可以用互联网金融与证券业的结合来解决,自然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证券公司金融中介的功能。
2.不利影响
证券公司开展互联网业务,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比如一些证券APP软件终端,有很多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互联网的虚拟性会导致网络资金交易的安全风险的发生,券商对于互联网技术人士的不完全也使得证券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资金安全问题和技术的完善健全都是当下证券网络化面临的难题与挑战。
同时,互联网金融虽然快速发展,但其目前并没有太多正规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督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一些不法分子趁虚而入,阻碍证券公司的发展。同时网络虚拟且丰富多样,证券产品的不断更新创造,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管也是证券业即将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四、证券公司互联网金融化的趋势分析
1.传统业务的互联网金融化
近年来,各大证券公司都陆续将各自的传统业务放在互联网平台上运作,减少成本、节余资本,快捷高效的优点,使得这些业务逐渐向第三方网络平台转型,为客户提供了更为方便的证券业务服务。改变传统的业务服务方式,减少人力物力的耗损,实现更加快速的资金融通,加速资金资本的流动。
2.互联网证券的创新业务
互联网金融与证券的融合并不单单指传统证券业务的互联网化,还有一些基于互联网而不断创新创造的新的证券业务。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特点,开发新的证券业务也是证券公司互联网金融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网上自助开户、网络证券融资、网络理财管理等都可能成为互联网证券的创新业务。
五、证券公司互联网金融化的风险分析
1.风险扩散速度快
证券业的互联网金融化就是在网络上进行证券交易,高效快速的网络交易,使得证券业务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办理和解决,也为简单快速的证券业务服务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然而这样的高速网络数据信息处理同样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发生风险,将会很快扩散。
2.风险监管难度大
与传统的证券机构和业务不同,证券业互联网金融化的业务全部依靠网络交易和电子支付。由于互联网的虚拟多样性,使得互联网金融化的证券业也会不断创新产生新的证券业务,这也就导致了风险的多样化。方式的不可预料和丰富性,使得证券公司开展互联网金融政策时所产生的问题也是不可防范和解决的。这也就使得整个证券业互联网化很难得到有力的监管和防范,一旦在证券网络业务中的某一环节发生问题,都会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
3.风险传染概率高
互联网金融化的证券公司的每个业务都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他们是相互独立又存在某些联系的。因此业务之间的相关性,使得互联网化的证券业务有一个业务发生风险问题,可以迅速相互传染到其他的业务上来,风险传染的概率很高,这就要求业务之间建立起有更强防备能力的防火墙。
六、证券公司互联网金融化的建议与结论
1.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对证券业带来的影响
在证券公司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开展互联网金融政策是时展的一种新形势。证券公司业务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一方面改变了证券业内部的交易结构和交易方式,另一方面也给证券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从经营理念和实践上来看,从传统的实体店面经营向虚拟网络站点经营,是由有形到无形的转变;从销售方式来看,从员工面对面的销售向网络销售的转变,利用互联网信息的优势,了解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开发出更多满足客户需要的证券产品,从而实现券商与客户的双赢;从经营策略上,由原先的相互恶性竞争到合作互惠,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信息共享的特点,使得证券公司不断完善自身,建立起健全完整的经营体系,在与其他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使公司全面发展。
2.加强自身优势,不断创新
面对证券公司互联网金融化带来的种种难题,要求证券公司加强自身优势,弥补劣势,不断发展创新。可以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的特点,将智能手机、计算机等电子科技产品与证券业务相结合,开发出新型的网络终端软件,使客户能够通过已有的电子产品“足不出户”就能进行证券业务的办理。加强自身优势、不断创新,需要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开发出更多更适合的证券产品,并普遍为客户所接受,满足消费者需要多样性,建立新的证券经营模式,实现业务创新。
3.完善健全证券网络业务服务系统
随着网络金融市场的成熟发展,互联网金融下的相关产业也开始变得多样化起来,各种不同的交易平台和交易软件层出不穷,竞争激烈。而证券公司主要依靠专业产品和服务这一优势才能在网络金融市场上立足,这就要求证券公司完善健全证券网络业务的服务体系。一方面要强化传统证券业务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做到更加专业化、规模化,扩大业务能力范围;另一方面,证券业务分类细化,改善客户体验,建立一系列的证券业务,形成“一条龙”服务,使得客户的多种需求能够在一家证券公司得到一站式的满足,完善服务体系。同时,证券公司要加强销售服务和售后服务,保证客户购买的质量,使客户无后顾之忧,这样形成有特色的服务体系,增强证券公司的竞争能力。
一、消费金融内涵
一般来讲,消费金融属于较为新型的经济学领域。首先,消费金融目前尚未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从广义上解释,消费金融可以理解为与消费有关的金融活动;从狭义上解释,其可以理解为为满足居民对商品消费或者服务消费而创设的相关金融。消费金融不但是为个人提供消费的金融服务,而且涉及到家庭其他人员,包括家庭收入、消费、资产配置等在内的相关服务。其次,消费金融界定存在不同种类和方式。实践活动中,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以及统计部门等,对于消费金融界定存在很大差异。例如,美国的银行家协会认为,消费金融是指银行消费贷款;然而,美联储认为消费金融属于家庭消费[1]。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电商巨头介入消费金融市场
一般来讲,互联网企业介入消费金融的主要业务为第三方支付,如阿里巴巴的支付宝、腾讯的财付通、百度的百付宝等。自2010年开始,第三方支付发展速度加快。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已经超过250家,市场规模高达13万亿。首先,第三方支付一般可以分为移动支付、收单、互联网支付、预付卡四大类别,互联网金融支付也已经向基金、保险、证券方向发展。其次,互联网理财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当中十分重要的业务,其主要包括P2P理财以及宝类理财等。P2P在2006年进入我国,近几年发展尤其迅速,2014年该行业的规模已经达到了2012亿元;宝类产品主要是阿里巴巴的支付宝业务。最后,互联网的贷款模式主要包括互联网小额贷以及P2P网络贷款,其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较少服务个人。近段时期,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又发生一些重大变化,出现了个人消费贷款形式。比如,京东的京东白条,消费者在京东商城购物不但可以使用京东白条,而且使用白条享受30天免收利息;天猫商城也推出了天猫分期购物业务,这些贷款主要用于商城的消费者小额零售消费[2]。
(二)传统消费金融开始接触网络
传统的消费金融相关机构主要包括消费金融公司以及商业银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对传统的消费金融机构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互联网金融机构主要是发展自身线上的用户,并且包括投资理财以及小额消费等,相比银行的客户,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相关影响较小。然而,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由于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的客户存在类似性以及重叠性,因此,消费金融公司将会面临较大压力以及挑战。其次,商业银行根据成本进行考虑,最终会将目标客户定位为高收入人群。然而,互联网金融改变了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从实践来看,部分商业银行正在积极作为,不断进行渠道扩展以及创新,从而不断推进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业务水平。此外,消费金融公司存在业务范围有限、同类竞争强烈以及风险控制难度大等难题,导致其面临一定发展困境。因此,消费金融公司应当积极探索运营模式,从而增强自身业务优势[3]。
三、互联网背景下消费金融发展趋势
(一)消费金融市场格局改变
首先,互联网消费金融正在改变消费金融市场的格局。互联网金融覆盖面广泛,几乎包括收入等级不同的所有网络用户,从而促使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城市、农村消费金融不平衡的发展格局得到相应改善。其次,消费金融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比如,传统的消费金融市场主要以商业银行为主,消费金融公司以及汽车金融公司为辅;然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消费市场格局,促使主体出现多元化。最后,创新产品不断增多。互联网为消费金融提供信息组合能力以及强大的渠道挖掘能力,从而促使产品不断创新。实践表明,互联网金融在投资、理财、信贷等方面均有广泛的创新。
(二)消费金融市场规模扩大
首先,需求方面,不同阶层的人群都有消费需求,支付账户的开户大小不受到任何限制,投资理财的门槛逐渐变低,1元甚至一分钱都可以进行相关投资理财。其次,供给方面,互联网金融机构以及传统的机构都主要着力于金融市场,几大电商巨头也开始市场布局,快速占领消费金融市场,尤其在个性定制服务方面,传统模式的消费金融正在转变观念,进行定位和调整,通过互联网进行相关创新,从而打造新型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根据目前的消费金融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而言,传统的消费信贷应该会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增长,不但如此,互联网消费金融极有可能出现爆发式增长现象。因此,整个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将会不断扩大[4]。
一、P2P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P2P互联网金融贷款作为一种新型的贷款模式,它是借助于互联网这个平台来满足借款与贷款双方的需求,不仅便利了大家的生活,还有利于资金的流通。通过对P2P互联网金融的调查,可知P2P互联网金融有如下特点。
1、信息流通快,交易手续便捷
在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P2P互联网金融信息的流通速度不仅快,而且它在全网的覆盖面都是比较广泛的,一有金融的相关消息,经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就可以立刻出去,既可以让人们及时了解更新信息的内容,又能够及时得到广大网友的反馈。因此方便快捷,信息流通快是P2P互联网金融传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而我们传统的金融交易的程序是比较繁琐的,但是P2P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手续却非常便捷,借款方和贷款方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了解双方的信用状况,身份情况以及其它情况等等,而且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只需要按双方的规定填好信息就可以完成贷款程序,借款方和贷款方在了解彼此的信息之后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他们可以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客户进行合作和交易。
2、涉及金额小,借款期限短
P2P互联网金融贷款涉及的都是比较小量的金额,它的运作模式只是作为现实中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一种补充,因此是小额贷款的模式,小额贷款有利于缓解贷款人的短期资金压力,同时也可以使借贷机构能够及时收回所借出去的小额资金数目,更加有利于规避风险。P2P互联网金融贷款所涉及的金额小,其借款期限也比较短,因为P2P互联网金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贷款,因此在没有一个完整机构的前提下,短期的借款期限有利于控制P2P互联网金融风险,加快其运营模式和工作效率。
3、贷款门槛低,覆盖面广
P2P互联网金融贷款模式相对于现实的金融贷款机构而言,贷款门槛低,并且覆盖面比较广,有很多在金融贷款机构碰到闭门羹的客户,通常会转向P2P互联网金融贷款,因为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平台,贷款人只需要根据要求填写好相关的信息,在互联网这个平台激活自己的会员账户之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去申请贷款,互联网的运作模式本身就是面向全球,因此它贷款的覆盖面非常广,最主要是面向那些刚开始出来工作不久的年轻人,而发放贷款的则是那些有一定资金实力而资金又无处安放资金的高收入人群。
二、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和劣势
P2P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有足够的优势,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P2P互联网金融是小额借贷,因此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会,实现了资金双方的供求融通;其次,P2P互联网金融的透明度非常高,这就加大了对P2P互联网金融的监督力度和控制力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客户的资金安全也有了较好的保障;然后,P2P互联网金融的资源是开放的,它能够使资源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传播出去,实现资源共享;最后,P2P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能够节能成本,有效的进行资金配置。当然,随着P2P互联网金融的不断深入,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劣势,首先,在P2P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不严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混乱的状态,比如说有的人资用别人的身份开户,以从中骗取资金,并且,在无准入门槛的阶段,金融服务的品质就会下降,其次,在P2P互联网金融的运营下,很多用户的信息容易被泄露,这就使得用户的资金安全存在着威胁;最后,P2P互联网金融在对微小企业进行贷款时,很难把握微小企业所需的真实的融资需求,并且它在吸收存款这方面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P2P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
P2P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互联网毕竟只是虚拟化的一个平台,贷款人与借款人对彼此都不了解,因此P2P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这个平台的运行下,必定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根据调查,我做了以下几点风险的分析。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的风险,一方面是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就是互联网借贷平台的信用风险。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借款人的资金状况和还款能力上,在互联网虚拟平台下进行P2P金融贷款其实是非常不真实的,因为借款人不需要签字画押,也不需要抵押任何东西只需要填写好规定的信息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及时了解借款方的还贷能力,很可能就会造成一些违约情况,而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由于资金波动的周期性也会影响经济波动的周期信用风险。而互联网借贷平台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互联网这个平台的可靠程度,但是由于借款人的贪婪,他会一个人注册多个账户而骗取钱财,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平台肯定是脱不了干系,势必就会指向互联网平台存在的信用风险上,而且互联网借贷的资金流转一般要通过中介的服务,但是在中介不行的情况下互联网只能依托其他方式或是自己这个平台管理,一旦资金出现问题就会归结于互联网平台的信用。
2、制度风险
P2P互联网金融在运行的过程中,缺乏相应法律的监管,因此相关监管人员和审核人员对P2P互联网金融的判定无从下手,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衍生很多不合法的网站。在处于一种无准入机制的条件下,就会发生制度风险,严重的还会引发有关金融借贷的大事件。而那些不合法的P2P互联网金融就会乘机进入从而扰乱P2P互联网金融市场。
3、操作风险
由于监管不严,因此P2P互联网金融的操作就不那么严谨,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款人利用P2P互联网金融贷款进行合同诈骗,另一方面就是借款人通过借新债来还旧债。利用P2P互联网金融贷款进行合同诈骗,首先是建立在互联网平台虚拟的前提下,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借款人可以虚构自己的身份,虚构自己的资金状况来进行合同的签订,而一旦受到借款的资金,诈骗人就会逃跑。P2P互联网金融的平台颇多,而且信息传播的比较快,因此借款人可以在这个平台借款去还上一次他在另外一个平台上所借的资金,但是当借款人没有还款的能力时,所累积的借款资金过多过广泛,不仅会影响自己的信用,同时还会给P2P互联网金融借贷机构带来一定的风险。
4、业务管理风险
由于网络的不真实,因此P2P互联网金融借贷业务的管理尤为重要,可是在借贷的过程中还是会发生诸多业务管理上的风险。首先,在进行P2P互联网金融借贷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实名制身份证验证,可是当信息一旦泄露出去,就会有很大的麻烦,这就是业务对借款人信息管理不当而发生的问题;其次,在互联网平台对贷款人审核的过程中,由于审核的方式和技术存在着问题,因此很难了解借款人的状况而随意发放贷款带来的风险;然后就是有关P2P互联网金融借贷的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不高,对这方面的业务还不太熟悉所导致的业务管理风险。
四、P2P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对策
1、明确P2P互联网金融借贷的法律地位与监管主体
互联网平台下的P2P金融借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为它是一个比较虚拟的平台,进行交易的双方也是在彼此没有碰面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一些不合法的事情。因此要明确P2P互联网金融借贷的法律地位,多出台相应的法律文件以规范借贷活动。当然,对P2P互联网金融借贷的监管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明确监管主体,充分调动多方的监管,比如说保监会,工信部等,一起进行监管。
2、规范P2P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模式
P2P互联网金融借贷平台,需要一个良好的运营模式,因为运营的规范会影响它的整个工作效率和工作进度,并且有利于这个平台健康持久的发展。在公司职责方面,要根据公司每个人工作的内容,进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违反公司法规的必须加以严惩。要想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运营模式,各个工作人员要根据不同客户的情况进行工作内部的调整和控制。
3、加强对借款客户的信用评估,限制高额贷款
很多客户的信息并不是自己本身的,他们有的是借用或盗用别人的信息而进行资料的填写,说明自己的资金和信用状况的,还有的就是虚报自己的资金和信用状况,因此P2P互联网金融借贷的工作人员就要加强对借款客户的信用调查以及评估,以免借款人资金短缺而长期亏欠或是不还贷款而逃跑的现象,造成对互联网金融借贷机构不必要的损失。当然也要限制高额贷款,有的人故意用别人的信息来进行高额贷款,这实际上是一种欺诈,当贷款发放下来,他便会远走高飞,而被盗用信息的人却要承受一定的损失,当然,限制高额贷款有利于借款人在规定的时期内还款,从而促使资金的有效流通。
4、及时掌握市场的动态与政策的调整
在P2P互联网平台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关注市场的动态与政策的变动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会提及到很多的信息,及时了解P2P互联网金融借贷市场的动态有利于互联网金融借贷更新相关的金融信息,调整自己的运作方向,同时规避更多不必要的风险。
五、结语
一、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现状
我国证券行业的总资产、股票基金交易量和主营业务的集中度都有所提高,属于准集中式产业。市场容量、企业规模和国家政策都是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原因,但对于证券行业来说,市场容量不是主要因素,而我国证券公司因规模造成的集中度还有很大的提高潜能。互联网金融发展至今,形成了以支付宝、理财通、阿里小贷、余额宝为首的一些列金融服务方式,其中,理财通是与证券等金融机构最密切的形式。但是我国证券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程度较低,常见的有股票、债权、基金等,价格和服务质量也没有明显分界线,限制了券商的差别化。在证券公司营业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让投资者享受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是券商成功的重要原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了证券行业最大的竞争者,虚拟空间给商家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价值创造空间和速度,第三方支付、云计算等大大方便了金融产品的交易方式,互联网聚集了大量客户资源和资金往来,阿里巴巴、腾讯等客户拥有量不下几亿,支付宝交易量更是数量级。数据信息是证券公司的网络平台发展的基础,券商也需要如此大量的客户信息和数据,形成自己的资金吸聚能力,实现靶向营销,但是这是目前的券商无法企及的。
除此之外,政策与市场等外部环境因素也不可忽视。证监会对证券行业放宽政策,我国2012年的证券营业部数量已经达到5000多家,实现了网络化管理。证券、银行、保险等金融混业的形式愈加明显,具有综合性功能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受市场的欢迎。证券公司在混业背景先率先进行网络金融建设将取得先机。P2P、众筹融资等各种创新业务的涌现改变了证券行业的格局,引领了资本市场融资领域的革命性创新。
二、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证券公司的交易主体和交易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一方面,传统的交易方式引发了交易各方所得信息的不对称性,但是互联网的透明性和公开性最大限度的减少了这种信息不对称,其虚拟性也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成本,消费者能够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实现自由平等的金融服务,不仅体现了金融服务的民主化,还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有效性。网上开户和网上证券产品销售,有助于券商拓宽营销渠道,同时佣金率得到了进一步下降,证券与互联网的加速融合使新产品经纪和资管业务的地位逐步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为资金需求双方提供了一个发现市场的机会,将成为券商发展业务和销售产品的主要平台。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了解对方的信息,借贷双方能够自主信息和选择项目,除去了一切繁杂的手续。因此,资金中介将逐渐被淘汰,第三种金融运行机制应运而生,包括P2P、众筹融资等方式,引领了资本市场融资领域的革命性创新,互联网金融化将是一个有别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新方式,提供咨询、评估、协议管理和回款管理等服务。互联网销售门槛较低,大大降低了券商业务成本,引发了佣金价格战。如今非现场开户现在还是初始阶段,一旦全面放行,成本减少的幅度将会更大。证券行业在互联网金融中稳定发展后,将会催生出新的商务业态,使未来的竞争更加复杂。目前已经稳步发展的网络企业正在将互联网信息数据渗透到证券行业中,这些网络企业已经具有广泛的客户资源基础,冲击了证券行业的中介服务模式。
三、证券行业互联网金融化趋势分析
1.传统业务互联网化。近几年,政府陆续放开非现场开户的限制,各大券商纷纷将传统证券业务的运营转移到互联网上,包括招商证券、中信建投、华泰证券在内的大型证券公司都利用了互联网低成本、方便、快捷的优势,开启了第三方移动端应用程序,为客户提供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
2.基于互联网的创新业务。现阶段的互联网是依托于社交网络、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的互联网,其复杂性也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出现了不少基于互联网的创新业务,例如方正证券泉友会就在淘宝天猫设立了首家证券网上商城,随后齐鲁证券、华泰证券等也加入了网上业务的大军,销售资讯及金融产品,专注于用户的投资行为,实现了证券行业与互联网的自动化、专业化的全面联接,但这些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网络证券,但仍在继续探索,由此可见,网络证券是证券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证券行业互联网金融化转型分析
1.证券行业互联网金融化转型要求分析。从可行性上讲,近几年来我国网民数量不断攀升,从2005年至2015年十年内互联网普及率增长了58%,其中股民数量不在少数,传统的营业部柜台逐渐退出市场。除了计算机,手机移动客户端也使得炒股更加简单方便,齐鲁证券推出的“融易理财”、光大证券推出的移动支付等都取得了很好的反响,截至今年的网上委托交易量已经突破35万亿元。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来说,自从2012年互联网金融横空出世,固守传统经验模式的证券公司只有死路一条,例如,众成证券因缺乏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从2008年起持续亏损。细化市场、推出更多符合时展的产品和服务是证券公司应该充分予以准备的工作。从提升客户体验上讲,网上消费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民众生活的一部分,而金融消费与网上实物消费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然而,受多方面条件所限,目前客户办理各种手续任然需要到营业部现场,填写复杂的表格、签订不知所云的合同等,降低了客户的消费体验。
2.证券行业互联网金融化转型战略分析。从成本上来看,传统的营业部每年租赁商户和雇佣职员等的固定成本在950万元左右,在证券行业低迷时期,这些成本形成了券商很大的负担,也是持续亏损的原因之一。另外,很多证券公司在发展上遇到了瓶颈,需要通过细分金融产品来突破。对开户和交易对象的市场细分就要对证券公司的业务进行细分,走差异化道路,形成多功能、多款式的证券金融产品和服务。正确定位自身差异化产品后,将产品进行主次分类,主攻某个特定的客户群和某类特定的服务,其他客户群和产品作为辅助,提高公司效率。
五、证券行业开展互联网金融政策建议
1.提升客户体验感。第一,建立自助式的开户、交易功能,利用网络、移动客户端上传相关个人信息和证件信息。第二,计算机和智能手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广大的网民都是券商的潜在客户,适时的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中嵌入其他服务功能,通过与其他软件品牌建立合作关系,增加客户群,实现共赢。第三,现如今的资金流动大部分都是通过网上支付,所以券商也应该打造大众化的支付功能,形成与金融机构类似的存管模式。
2.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效率。网络证券管理平台集证券交易、管理、理财为一体,统一及对客户消费行为深度分析,降低了营业部的成本。同时,经纪业务是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网络金融模式能够再造业务流程,使经纪业务与其他业务实现协同作用,实现“1+1>2”的效果,也能够有效降低整体成本。最后,网络证券管理平台能够同时展示多种核心业务,并将各核心业务的收益余额进行整合,对于客户来说,能够同时开通股票和证券账户,因此,各核心业务之间能够互相促进从而降低成本。
3.证券金融产品细分。首先,证券公司要充分了解自己产品和经营的实际状况,确定自身优势和劣势,明确定位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其次,证券公司要充分了解客户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对网络金融平台进行设计和维护,利用大数据技术聚集客户流量。最后,将客户进行分级分类的管理,为不同需求的客户提高量体裁衣式的服务,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公司差异化发展方向。
关键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未来趋势
一、大众家庭进行投资理财的重要性分析
本世纪以来,由于国内经济水平的飞速上升,加上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大多数家庭逐渐认识到把钱放到银行中可能会贬值,只有借助投资理财这种渠道,让钱生钱才有可能带来更多的收益。
(一)均衡目前及以后的收支状况
以作者的观点来看,对于大部分的普通家庭来讲,除了解决温饱问题外,进行合理的金融投资理财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个人一生最多可以有四五十年能够创造劳动价值,挣钱拿工资,那么当你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如何继续维持好日常生活?众所周知,我国现在有着十分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惊人的人口增长速度,所以单纯地依靠政府养老是非常不现实的;同时,将养老的重担抛给子孙后代是更加不理智、不可取的行径。因此,在如今这种情势之下,选择家庭投资理财这种方式,更好地为自己带来收益,为未来的生活提供一份保障、一份安心。
(二)寻找更适宜的生活状态
更好地均衡家庭目前及今后的收入和支出仅仅是被作为最基本的目的,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家庭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都盼望薪酬能够一年高过一年,期望家中的经济状况更好。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大部分大众家庭均衡目前及今后的收支状况想得仅仅是满足现在及未来的温饱需求,只是为生存下去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但是,若想生活质量更高,就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
二、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家庭的投资需求大
现代中国的大众家庭对于金融投资的实际需求较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银行储蓄资金的大量转移。经由专家学者的分析和调查表明,现今中国民众对于银行储蓄的想法已有所改变,没有之前那么强烈的意愿将自己的资金投入银行。考虑到这种情况国内的股市行情持续走高,因此不少炒股爱好者把家庭的大量存款由银行转移到了股市当中,起初这种现象尚不明显,然而在本年度的第一季度末达到了一个。这种状况并不难解释,尤其是借助炒股这一方式获得收益的股民,主动拉取更多的人进入到股市当中,于是股市行情被抬得越来越高,一般称这种状况为“跟风行为”。上述是中国民众思维习惯的一种特点,觉得哪种方式可以更有效地赚到钱就全身心投入到其中,更有些人会把全部的家当都投进去。通常来讲,这种思维习惯需要谨慎,除了考虑某种方式能够赚取更多的利益之外,还必须考虑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毕竟不论哪种投资均存在风险性。
我们都知道,股票、债券、基金共同被称为金融理财的“三剑客”,如今这三者的行情都还不错,能够为很大一部分投资者带来财富和收益,激发更多人投资的潜力。
(二)理财产品的分类较多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能够清晰地知道,目前不少家庭早已不再偏好储蓄,从上次央行降准降息以来,越来越多的家庭把更多精力放到了投资理财上,仅仅几年时间,便产生了一大批投资理财专员。就像我们之前所了解到的那样,股票、基金、理财保险、银行理财产品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几年前根本不会想到银行等金融机构会做理财投资,保险也被认为仅仅是车险和寿险。然而,现在这些思维界限均已打破。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本来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当出现社会大众不再偏好储蓄的情况时,想要维系自己的资金源,金融机构就应进行相应改革,投其所好,把人们所关注的金融投资理财引进来,只有如此才可以保持持续运转。同样,对保险公司来讲,如若只做车险和寿险的话,购买者一般不会太多,但当引入投资理财产品之后,人们的关注程度就会迅速增强,进而激发保险业的潜力,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理财就是由保险向外划分的,由于国内民众对保险的认识不够到位,才会引发这种状况。
(三)投资理财从有形向无形过度
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体会,在上世纪初期,当房地产行业刚刚兴起并为人所知的时候,几乎所有炒楼的人都发了一大笔财,再加上房地产开发商的强力压盘,外地务工人员对楼房的刚性需求等等,都在此阶段显现了出来、刺激了国内房价的上涨。自古中国人对于房子就有家和温暖的共识,十分注重居住品质。因此,当国家养老、养儿防老等想法均无效的情况下,楼房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年人养老的唯一保障,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开始大兴土木,一栋栋的楼盘平地而起,以供投资者购买。前几年,不少楼房的价格都涨了好几倍,在这种利益暴增的情势下,政府的管制政策像一盆冷水把房产投资的热情熄灭。目前投资者明显可以感受到投资逐渐由有形向无形转变,股票、基金、期货等成为了投资者的新宠,这些投资项目拥有操作便捷、收益明显的特征。除了不需要数量快速增加的股票交易所外,也无需拿实物来兑换现金,只需点击下鼠标便能够完成,目前很多白领都用午休的时间进行交易和相关操作,特别方便快捷。
三、大众家庭投资理财未来形势分析
(一)大多数家庭选择加入投资理财队伍中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每个国民都为世界经济创造了不少财富,在刺激经济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但是,由于所增加、积累的财富无法平均地被分配到每家每户当中,而是依照劳动人员的参与程度和所作贡献进行有关分配,即我们常说的“按劳分配”。所以说,大众家庭的资金除了来自辛勤劳动以外,就是资本投资收到的回报了。当然,所有的资本投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即使参与了也未必能有收益,可如若不参与则一定无法获得任何投资带来的收益。在目前这种可观资本增值的前提下,不管个人拥有资金的多少,只要其不参与投资、不进行理财规划,将会被财富边缘化。因此,普通的大众唯有借助资本投资来参与市场的正常运作才能不被边缘化。
现在国内的证券股票和基金开户基数较大,然而真正利用到运营中的比例极少。因股市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加上又没有掌握足够的股票专业知识,不少股民一致认为专家投资是正确的、有极大帮助的,进而大量购入基金期望获得和市场相对应的回报。现有的一个趋势就是,在目前这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现有投资受益者高达八成的前提下,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股票投资的行列当中。由于政府的资金管制政策和大众家庭对投资方面技能的缺失,我国大众家庭都将进入到门槛较低、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稳定、变现能力好的金融投资产品,像购买基金、股票等等;对专业技能要求更高些的购房、黄金、期货等投资,大众家庭恐怕无法加入其中。
(二)大众家庭的金融投资预测及投资理财趋势分析
1.金融投资顺应投资理财趋势
不论是公司的投资理财,或者是大众家庭的金融投资,均需要依市场的规律行事,把控好市场运营的主流方向,切莫一味追求暴利。我们可以将市场运作的方向分成基本运动、中期趋势及日常波动三种。基本运动,即基本牛市,举例来说,就像是股市,不可能一直涨或者一直跌,这样才是正常的状态。对于大众群众来讲,最应注重的就是中期趋势,因为如若基本运动确立,短期内无法改变其中期趋势。因此投资人员会准确掌握中期趋势,在牛市的中期阶段,主要根据市场氛围来调整行情,其次调整的时间范围不等,一般为几个月左右,如若大盘进入到调整期时,此时投资者应立即改变投资思路、变更方式。
2.储蓄的偏好会继续下降、有形投资比重将会锐减
一旦普通民众形成了自身的投资理财观之后,便会将自身的大部分积蓄投入投资市场。因此,不管家庭经济实力怎么样,都会选择保留一些资金,这些资金在银行中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会轻易变动,所以说短期内,大众家庭对于银行储蓄的偏好将持续降低。通过前一阶段的房产实例能够总结出:目前人们对房产的投资偏好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不只是房地产,整个有形投资市场都是这种趋势。在几年前,不少人以为必须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才能让人心里踏实,而现在多种无形投资突破了这种思维的局限和束缚,并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保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投资理财已成为国内大众家庭最基本的管理个人财富的方式,像股票投资和购买基金等投资都深入到了大众家庭的日常理财生活中,银行储蓄现今已远远满足不了民众的实际需求。在当前社会经济迅速上升、人民币币值稳定的经济环境下,预测会有更多的大众家庭参与到这种风险小、变现能力强的投资方式队伍中来,并且投资者自身的专业技能和风险意识等都会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秦建平.中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及趋势探析[D].内蒙古大学,2007-11-15
关键词: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金融体制改革;投资银行经营模式转型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11-0096-04 中图分类号:F833.1 文献标识码:A
一、本轮金融危机前美国金融监管体制和投资银行经营模式
(一)危机前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特征
本次金融危机前,美国的金融监管是一种以美联储为中心的“伞形双层多头监管”模式,这是一种介于分业监管和统一监管之间的监管模式。“伞形”是指以美联储为中心、各专业金融监管机构为旁支;“双层”是指联邦层和州政府层;“多头”是指美国联邦政府针对金融分业经营的需要设立了多个监管主体(见图1)。
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现行金融监管模式的缺陷被暴露无遗,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既缺乏统一监管者,也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无法防范和应对系统性风险或危机;第二,金融监管职能的重叠造成金融监管死角;第三,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差,尤其是缺乏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有效监管;第四,美国金融分业监管体系与其混业经营的市场模式严重背离。
(二)危机前美国投资银行的经营模式及其特征
自1975年5月全美证券经纪商实施佣金自由化以来,经过20多年的行业并购与业务整合,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投资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基本成型,在坚持专业化、特色化经营战略的基础上,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路径呈现多元化特色,形成了以下三类较为典型的经营模式。
1.第一类模式:颇具激进特色的多元化独立投行模式
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在本次危机中先后倒下或转型的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贝尔斯登。该模式的经营特点是:
(1)投资银行的治理结构由合伙人制转为公开上市股份制;(2)业务扩展多采取高杠杆率方式来追逐高额利润和扩大市场份额;(3)采用影子银行模式,利用短期资金来源投资长期资产,以结构性投资工具从事表外高风险资产扩张;(4)交易业务从代客户造市的辅业务中分离为独立业务线,包括自有账户交易、证券投资(尤其是结构性产品投资)业务;(5)收益和股票价值具有较大的波动性,系统性风险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2.第二类模式:基于稳健、立足传统业务的独立投行模式
多数投资银行均采用这一稳健的传统业务模式,其中5家比较有代表性并且公开上市的机构是:R・詹姆斯(Raymond James)、杰佛瑞(Jefferies&Co.),格林(Greenhill&Co.)、K・B-伍德(Keefe Bruyette&Woods)、P・杰佛fPiper Jaffra)。这一经营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从事以收费为主的投资银行业务,自有账户交易收入占比小;(2)经营发展中强调充分发挥自身相对优势,占据细分市场业务、重深度轻广度,无意于规模扩张;(3)经营杠杆率远远低于五大巨头,接近甚至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4)收益和股票价值的波动性小,系统性风险低于五大投资银行平均水平。
3.第三类模式:涉足多领域的全能银行模式――金融控股公司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实施以来,花旗等银行采取全能银行模式,收购或组建投资银行作为其旗下子公司,部分原来独立的投资银行转制为金融控股公司的一部分。美国的全能银行有以下主要特点:
(1)是一种纯粹型的金融控股公司制。以美国的花旗银行为例,集团总公司不从事专门金融服务,仅从事公司总体战略规划设计;各子公司间在管理、规划、人事等各方面相互独立,从而减少了彼此间的利益冲突;(2)以提供“一站式”的全过程金融服务为主要目标;(3)伞状型的主监管模式,其中:证券交易委员会及其他证券监管机构负责金融控股公司的证券业务,州保险监督厅负责监管金融控股公司的保险业务,现有的银行监管机构负责监督金融控股公司的银行业务。
二、本次美国金融监管改革过程和最终法案的主要内容
(一)纵观这场危机的发生、发展,美国政府及其金融监管机构对危机的产生和蔓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外界对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批评与改革的呼声,奥巴马政府于2009年6月17日公布了名为《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重建金融监管》的金融监管改革计划白皮书。根据美国国会的规定,奥巴马政府的这项立法提案必须送交参众两院,由参众两院提出各自的修改版本后,两个版本将再度交由参、众议院讨论并经过“先众后参”的两次表决(参议院可对众议院所通过的版本进行修改)。参众两院的表决通过意味着议案可交由美国总统,后者的签署将使得议案实质上成为法案。
(二)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最终版本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思路
根据立法程序,美国的本次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经历了奥巴马政府提案――众议院讨论形成众议院版本――参议院讨论形成参议院版本――众参两版本“合二为一”依次提交众议院、参议院讨论(其中参议院可对众议院的讨论结果进行修改)等一系列的程序后,在2010年7月15日,美国国会参议院以60票赞成、39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最终版本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同年7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使之成为法律,标志着历时近两年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立法完成,华尔街正式掀开新金融时代序幕。
1.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最终版本的主要内容
第一,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负责监测和处理威胁国家金融稳定的系统性风险。该委员会共有10名成员,由财政部长牵头。委员会有权认定哪些金融机构可能对市场产生系统性冲击,从而在资本金和流动性方面对这些机构提出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
第二,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下设立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对提供信用卡、抵押贷款和其他贷款等消费者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金融机构实施监管。
第三,将之前缺乏监管的场外衍生品市场纳入监管视野,大部分衍生品须在交易所内通过第三方清算进行交易。
第四,限制银行自营交易及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在自营交易方面,允许银行投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但资金规模不得高于自身一级资本的3%。在衍生品交易方面,要求金融机构将农产品掉期、能源掉期、多数金属掉期等风险最大的衍生品交易业务拆分到附属公司,但自身可保留利率掉期、外汇掉期以及金银掉期等业务。
第五,设立新的破产清算机制,由联邦储蓄保险公司负责,责令大型金融机构提前做出自己的风险拨备,以防止金融机构倒闭再度拖累纳税人救助。
第六,美联储被赋予更大的监管职责,但其自身
也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督。美国国会下属政府问责局将对美联储向银行发放的紧急贷款、低息贷款以及为执行利率政策进行的公开市场交易等行为进行审计和监督。
第七,美联储将对企业高管薪酬进行监督,确保高管薪酬制度不会导致对风险的过度追求。美联储将提供纲领性指导而非制定具体规则,一旦发现薪酬制度导致企业过度追求高风险业务,美联储有权加以干预和阻止。
2.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最终版本的核心看点
第一,扩大监管机构权力,破解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的困局,允许分拆陷入困境的所谓“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金融机构和禁止使用纳税人资金救市;可限制金融高管的薪酬。
第二,设立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赋予其超越目前监管机构的权力,全面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三,采纳所谓的“沃尔克法则”,即限制大金融机构的投机易,尤其是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以防范金融风险。
3.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最终版本的监管思路
第一,强调“无盲区、无缝隙”的全面监管理念,在市场方面将场外市场纳入监管范围,在机构方面将对冲基金纳入监管,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强化了对资产支持证券(ABs]和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
第二,加强对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改革方案赋权美联储监管规模较大、关联较深的以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大型保险公司等一切可能对金融稳定构成威胁的企业,并通过维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限制高风险投资和过多提高杠杆率等措施,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第三,着力解决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制衡问题,改革方案提出的设立金融服务监督委员会将有助于解决此前监管效率低下、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并存的弊端。
第四,构建更为完整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保护体系。
第五,确立政府在危机处理中的核心地位。
第六,提高国际监管标准并促进国际合作,改革方案共提出了11项具体举措,通过这些措施,美国可以继续巩固其在全球金融政策协调中的领导作用,并增强国内政策与G20共识间的一致性。
三、此次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趋势
(一)“激进型”的多元化独立投行模式淡出,全能银行模式暂时成为最优选择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以五大投资银行为代表的激进创新经营模式遭到重创,其中:排名第五的贝尔斯登在2008年3月被摩根大通低价收购;排名第四的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15日宣布进入破产程序;排名第三的美林证券在2008年9月15日以每股29美元被美国银行收购;排名前两位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在2008年9月21日晚,被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批准其提出的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即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将转型为全能银行或银行控股公司。
现实中投资银行的全能化主要采取以下两条路径:一是成为现有金融控股公司的一部分,如摩根大通银行收购贝尔斯登,美国银行收购美林;二是申请成为银行控股公司,然后升格为金融控股公司,如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但是,金融控股公司仅是一种法律框架,在此框架下,投资银行可有多种业务组合选择,而全能银行只是其中最大限度允许从事的业务组合,而不是唯一选择。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以来的战略部署及经营状况中,可以看出,尽管危机前独立投行模式的“激进”风格大为淡化,但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以来,上述两家公司的业务模式及基本策略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因此可以认为,投资银行在危急关头转制为金融控股公司可以争取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先将自己置于美联储庇护之下,同时获得进退自如地从事灵活业务组合的选择权。也就是说,对于本次危机中遭到重创的大投行而言,致力于全能银行模式的转型,无疑是其尽快走出危机阴影的最优选择。
(二)择机退出政府救助,旨在维护经营管理中的“独立性”
为了帮助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濒临破产的银行和公司,2008年秋季美国政府启动了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简称TARP,该协议包括了纳税人保护、监管和透明度、购房者保护以及资金权限等方面内容)。在当年9月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的高盛、摩根士丹利也分别接受了美国政府100亿美元的注资。
2009年6月,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同时偿还了在“问题资产救助计划”中获得的政府援助资金,随后的当年7月高盛向美国政府支付11亿美元用于回购美国政府根据问题资产救援计划获得的认股权证,当年8月摩根士丹利以9.5亿美元赎回政府从问题资产救助计划中获得的认股权证。自此,两家公司成功退出政府救助计划。
两家公司之所以择机退出政府救助计划,除了向市场展示公司经营管理以及综合实力恢复情况以外,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持公司在运营管理方面拥有更强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尤其是在颇受市场质疑的高管和雇员薪酬支付方面(摩根士丹利长期以来的薪酬支出都要占到公司净收入的40%以上,在次贷危机影响下的2007年,公司所支付的员工薪酬依然占全年净收入的60%)。
(三)经营“去杠杆化”成效显著,经营策略并未实质性改变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监管层及投资银行不得不重新审视高杠杆经营中所蕴含的高风险,以及小概率高风险事件可能对市场带来的影响。2009年,在世界经济逐渐向好并由此引发证券市场逐渐回暖的大背景下,再加之美国政府“问题资产救助计划”的实施,使得包括高盛、摩根斯坦利在内的美国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实力进一步提升,经营中的“去杠杆化”成效极为显著。如,高盛2009年的负债,股东权益之比为11倍,而在2007年这一比率高达25倍;摩根斯坦利2009年的负债/股东权益之比为15倍,而在2007年这一比率高达32倍。
表1、表2的数据分析显示,在2009年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市场的向好,高盛、摩根斯坦利两家投行转型后的收入结构再度恢复到2007年的状况,风险相对较高的本金交易和投资业务仍在收入结构中占据突出地位,自有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仍达40%左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尽管美国五大投行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陷入困境而被迫在2008年相继放弃此前的高杠杆经营模式,经营中的“激进”大为收敛,但其以“盈利模式多元化且业务特色显著”的经营策略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四、结 语
透过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中纷繁复杂的机构变动和监管权限调整,我们可以看出,本次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实质结果,可以归纳为四组重要关系的调整:一是金融业与全社会整体利益关系的调整,这其中涉及金融业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监管、怎样防止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冲击两大问题;二是金融企业与金融消费者关系的调整;三是金融业经营管理层与股东关系的调整;四是美国与其他国家金融业关系的调整。这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是:研究金融监管应该有超越金融业的宽阔视角,一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应能有效限制金融机构的投机行为,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应有利于协调好金融业与消费者、金融业股东与管理层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应符合金融全球化时代提高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在国际金融竞争中谋求先机。
金融监管改革法案颁布后,华尔街金融机构将面临更高的监管标准、更严格的薪酬规定、甚至是被强行分拆清算的风险,花旗和摩根大通这样的银行“巨无霸”不可避免要面临更高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要求;在“沃尔克法则”下,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投资银行的白营业务和场外衍生品交易将受到很大限制;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将从无监管的“影子银行系统”中,被纳入严格监管的大框架之下。但是,在新的监管改革中,长达12年的过渡缓冲期,足以使华尔街大行找到新的商业模式和赢利空间。
作为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投资银行的价值正是在于分散风险和管理风险,其本质上在于对风险进行经营,因此,运用经营杠杆并承担其中所蕴含的风险,正是由投资银行经营本质所决定的商业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的重创不在于盈利模式创新,也不在于金融创新,而在于金融市场的风险无法得以有效地监管和防范。这也就提醒人们,不能忽视小概率高风险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国民收入的递增进一步刺激了金融理财产业的发展需求,因此我国各大金融理财机构的发展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受到经济起步较晚等方面的影响,我国金融产业也存在一些发展问题,亟待相关工作者予以优化。本文针对当前形式下我国金融理财的价值含义、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 金融理财 发展趋势 面临挑战 经济 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国民收入迎来了新一轮的深化改革。在党和中央相关经济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国民经济收入逐年增加,金融市场的发展也相对比较活跃。国民收入递增的同时也刺激了金融理财产业的发展需求,因此使理财业务出现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个人理财相对失衡,容易存在一些潜在的经济隐患。
因此即便是当前我国金融理财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受到经济起步较晚等方面的影响,我国金融产业依然也存在一些发展问题,亟待相关工作者予以解决优化。
一、我国金融理财的产业现状
金融理财的产业包含着广泛的服务范围,包括资产、债务、保险、住房等各个方面。在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我国人民群众的工作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很多人选择将闲置的资金存放在银行,通过定期存储、活期存储等方式,实现资金的安全化和再利用。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各项产业的循环,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金融理财产业的发展前景较为稳定。根据相关调查表明,早在《2010年银行金融理财产品综合分析报告》中就已经表明,我国2010年的银行理财数额高达7万亿元,同期证券理财、同期公募基金、同期信托理财分别达到2000亿元、2.5万亿元和3.2万亿元。我国金融理财产品的创新性凸显出来,理财产品的推陈出新使客户有了更多的选择。
二、我国金融理财的发展趋势
金融理财行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计,所以也存在一定发展问题,而广大工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了解我国金融理财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个人金融理财业务的增加
从相关部门作出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到,截止到2015年年末,我国年收入4万元的家庭占到了25%。较之五年前,增加了10%以上。因此,这些有经济结余的家庭,需要对资产进行相应的服务和管理。除了经济收入的积累,日益突出的住房、医疗、保险等问题也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的金融规划和指导。除此之外,在市场理财手段上,金融资产还包括股票、存款、黄金等方面。这也为金融理财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金融理财的专业性加深
在中高端收入的人群中,金融理财因其蕴含的风险性而深具专业特性。因此,在金融理财中除了要考虑到资金的收益,还要考虑到其中蕴含的经济安全性。越来越多的理财人员也意识到了在资金理财方面,需要优先选择有资质、有能力的理财机构进行。通过理财专家的建议,减低金融资金管理的风险,并委托专业人员进行帮扶,满足客户的需求。
(三)金融理财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从当前金融市场上看,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大多都是基于信托的发展原理而形成的。因此,在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中,要遵循平等、公平的竞争属性。但是现有的信托业务带有一定的法律空白,致使其他种类的理财产品及服务都不够完善,因此需要相关金融监管部门进一步强化相关金融法律法规,规范金融市场的有序进行。
三、我国金融理财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应该说,我国金融产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潜在危机。随着人们对更高的经济效益的吸收,市民在提高自身理财需求的同时,对银行的服务性、专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需要把理财业务整合在一起,通过对理财资源的调整,进一步创新产业管理机制,提升金融理财产品的多样性。
因此,金融理财机构要立足于市场的发展需求,以客户服务作为发展宗旨,逐步提升理财产品的科学体系,进一步增进团队营销策略,根据客户的财富需求,定制高效、科学的理财产品。而针对于金融业务的整体走势上看,广大金融管理者要积极拓展业务发展模式,为银行提供较高的利润,进一步防范银行的信贷危险,从而将其中涵盖的经济风险降到最低。
同时在金融行业内部,要通过完善的行业规章和科学的法律条文进行约束。建立行业协会和理财师认证机构,促进理财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市场的良性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产业的高效性,重点发展金融机构的第三方理财,突出个性化理财、科学化两理财和定制化理财服务,最大程度的强化金融理财行业的服务质量,使基金公司的客源、信誉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最终,促使我国金融理财行业能够沿着健康化、平稳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国锋.简论我国金融理财的发展趋势与挑战[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