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09:19: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研究型教学模式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顶岗实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和谐生态环境的渴望,给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行业提供了很大的市场需求空间。风景园林的建设不再局限于街头绿地、大小公园的建设养护上,而随着大地艺术的兴起,生态环境系统的营造,旅游经济的崛起,风景区建设,古城再开发与保护等工作也随之增加。此外,不断加速的城市建设也拓宽了园林景观设计师的业务范畴,如居住新区的外部环境设计,城市公共生活空间规划,生态园区建设,已成为很多风景园林设计师展现各自设计才华和风格的舞台。随着现代人对风景园林的审美标准不断提高,设计师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而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需要教师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渗透并融入到实验课程的全过程,努力为国家培养出色的创新型人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创新方法如下:
一、适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法与传统型教学法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它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教学过程,它能够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教师注意的不再是知识的简单复制、粘贴以及对学生的机械灌输,而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组织、实施过程中体现出知识的再发现,再整合,学生注重的也不再是简单地从书本上找出现成的结果,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思考,努力探究,创造性地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与此同时,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才能也得到运用、巩固和提升。
此教学法是发展学生应付新情境的首创精神,不是以牺牲学生的理解力为代价来培养机械技能的教学法,所以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就需选择与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任务关联度高,复杂但又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难易程度适度的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内容。这样的内容学生容易感兴趣,容易操作,也比较容易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避免设计的难度太大使研究教学举步维艰,耗时费力达不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在师生平等、宽松、融洽、愉快的气氛中自始到终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勇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使用,提供创新平台
我们以往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是承载知识的硬盘,教学以语言文字等符号为媒介,教学楼是教学的主要场所,符号化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学过程中,培养的学生能力不够突出,学习主体也不能体现,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能力低下,不利于下一步的就业和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院大胆引进国内外成熟的教育模式。作为影响全球教育的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就成为我们发展首先借鉴的模式。“双元制”是指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培训目标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它所强调的是岗位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学以致用。这正是我们平日教育里所缺少的,也是学生们所困惑的,他们总是想:“学完了大学课程我们能做什么?”为此学院加强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使用,如重视扩建植物园、青梅实习实训基地等,把课堂搬到实习现场去。大一、大二学生的认知实习,参观实习,综合实习都选在这些基地进行,并适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不仅使基地的“教学性”得到充分发展,而且也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由此体现了实习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的物质基础,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包括自主创新能力的理想场所,也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三、在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我院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开设本课程之前,学生一般已经学习了?园林美术?、?园林制图?、?园林植物?、?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待学完本课程之后又学习了?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设计?等课程,学生利用两年学完这些课程后,就进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是我院走出办学形式较为封闭单一,行业企业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形成职业能力的局限,所迈出的坚实一步。在岗位能力的要求下我们积极探索多方位学习与实习,增强岗位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所做出大胆的创新改革。近年来,我院本专业与天津、青岛、哈尔滨、大连、北京、厦门等城市的园林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2011年与哈尔滨大恒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凤河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委托培养协议,2012年对济南平安花卉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大恒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委托培养协议,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感受真实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项目、企业管理、市场化评论标准等,不仅满足了实际操作技能培训,职业素养熏陶的要求,实现理论与实践,学与做的高度统一,更是使学生在真实项目的历练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资源整合能力、学习能力、科技信息运用能力、个人素养包括进取心和责任感,安全意识、应变能力、灵活变通能力和工作习性上的培养,再加上以学促用,以用促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和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利用手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利用电脑绘图软件设计绘制的图纸比较逼真,且效率较高,使得许多教师要求学生从草图方案到设计成品,一概利用电脑绘图软件,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手绘素材的积累,更是阻碍了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手绘作为一项基本技能,是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人员表现设计意图的一种图形语言。设计师借助手绘将自己的设计思想,场地的空间特性表现出来。手绘表现有助于设计师设计素材的累积。设计师随时记录下不同物体的形状、质感以及各种空间特定印象,这不仅能使设计师的表现手法日趋娴熟,而且还能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庞大的素材库,这样在做设计的时候,才能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整合大脑已储藏的表象等信息,做出能充分体现设计师个人风格的,更具原创性的,更加灵动的效果图。同时也培养了空间思维能力,对场景的认知能力,及对场景的表现能力。可以说手绘是表现设计师空间、形象思维的过程,是记录灵感延续与完善的发展过程,这一切都是电脑绘图无法比拟的。
通过以上的改革创新,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而且还使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大幅度提高,毕业与就业基本同步,优化了师资队伍,节约了成本,使得我院在创业教育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籍建东 研究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职教论坛》,2011、5
[2] 王贵斌 孙峰 高职顶岗实习过程中融入关键能力培养探析,《职教论坛》,2011、6
[3] 刘小洋 金晓玲 手绘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山西建筑,2207年4 月
关键词:风景园林 模块化 交叉课程
中D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170-02
大约在2003年全国高校设计类专业课程开始推行模块化教学,到今天模块化教学效果良莠不齐。所谓模块化教学,是指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内完成一门专业课的教学单元,从理论到实践,从模拟操作练习到实际项目设计。这样的集中授课更有利于本专业课程从知识理论学习到实际能力训练的教学全过程一脉相承,理论与实际结合得更紧密、更一致,学生集中精力学一门课程,思维更加连贯,技能掌握得更加娴熟[1]。然而经过实践教学,凸显了一些教学问题,所以基于模块化教学方法,增加了专业交叉课程,使学生既有专业知识基础,又有相关设计的广阔思维,打破了各教学模块间的独立性,使学生能更系统、全面地学习专业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风景园林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设置现状
1.1 课程设置各自独立
这些年来,很多高校都在迎合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特点,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进行不断改革和更新,教学体系不断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不断优化。然而,却没有重视模块与模块之间的整合联系。由于高校传统的教研室配课制度,使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模块专业课程经常由不同教研室教师担任,使得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经常出现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差别,教学模块之间缺乏有效的贯通与衔接,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1.2 课程内容重复性多
高校现有的教授制度,一般同一门主干课贯穿4学期,每学期都由不同教师担任教学任务,而每位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存在差异,课程教学具体内容缺少沟通,就导致整个教学体系缺乏整体性,学生学到知识较为零散,很难综合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也间接导致了一些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如课堂教学知识点重复、设计选题相似性高。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学习中,可能会重复多次完成同一类型的设计,无法深入地研究学习,只是单纯地重复性练习,不利于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1.3 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分离
风景园林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建立在宽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之上,目标是解决在复杂的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由于该专业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广泛,因此作为风景园林师,更需要具备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及强大的工程实践性[2]。而现存模块化教育模式,虽设置一教学模块培养对应一技术能力方式,但是理论知识与实践项目的深浅度往往把握不好,缺乏标准化与统一化,从宏观教学体系上看,导致培养技术能力之间的模块缺少连贯性,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分离。
2 风景园林专业交叉课程的设置原则
风景园林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设置交叉课程的目的在于打破模块化教学中模块课程的各自为政,使各个模块课程紧密联系起来,侧重课程模块之间的均衡与联系,建立一个以设计课程为核心的合理知识框架。从课程设置的特点分析,应保证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指向性。使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个性和兴趣,相关的各专业方向性课程对于本专业学习既要具有定向和深化作用,也应具有关键性的价值和功能[3]。
2.1 设置以设计课为核心的交叉课程
模块化教学模式一般的课程都是单独性设置,可是风景园林专业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一些课程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以往的课程设置由于学年不同,学生学习知识缺乏连贯性与整体性。如风景园林设计、施工图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题设计、设计表达等,它们不属于同一教学模块,知识却有紧密的联系。所以,一方面最好把这些课程以设计课为核心,辅助穿插在其中,设置一些交叉课程,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更好地融合,从而掌握以设计能力为核心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需要专业教师提前做好沟通,保证课程的贯穿性,避免重复。
2.2 设置展现学科专业特色的交叉课程
风景园林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传统教学模式是以学习理论课程为主,同时设置专业实践课,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融合,所以需要把握实践性这一突出特性,设置理论与实践交叉特色课程,提倡课程之间、课程内部和从专业课程到专业领域以及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展开式系统教学,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目的。
2.3 设置交叉课程的教学模块
常见的教学模块如风景园林设计模块,它又与园林植物配置、环境心理学概论、景观设计原理等教学环节紧密联系。所以以风景园林设计模块主讲教师为主导,与其他相关课程教师协调,制定教学内容,形成交叉课程的教学模块。教学形式可以很灵活,比如专题知识讲座、学术知识讨论会、综合课程设计等,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与拓展专业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会以整体的层面去看待整个专业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3 结语
在高校设计类专业趋向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今天,在各教学模块之间设置交叉课程非常必要,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用合理的课程配置与完整的教学体系在有限的学时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成为高素质的优秀园林设计师,顺应时展,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朱吉虹,廖海进,陈星海.基于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设计专业课程的延展性研究[J].现代营销,2011(6):269-270.
[2] 曾毓隽,陈波.以综合设计为主线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艺术教育,2016(1):206-208.
[3] 谢炳庚,傅丽华.交叉学科模块设计初探[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23-126.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原名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基于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注重在专业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导论介绍,使学生对于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有初步系统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专业观。教学单元由导论、基础理论、设计程序与方法和不同类型设计要点组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教学中侧重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以恰当的手段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掌握景观调查、分析、评价、决策、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术。目前课程存在主要问题有:
1.课程名称内涵不清晰
2005年国际风景园林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风景园林教育》中强调《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为风景园林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知识点,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理清设计思路,学会应用学科前沿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专业实践项目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因此有必要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增加方法论的知识点,来拓宽本课程内涵与外延。2011年我国风景园林学专业一级学科成立,将景观、风景与园林名称合并统一为风景园林学。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方向隶属于风景园林学科范畴,本课程名称应和学科称谓保持一致,故将本课程名称更名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
2.理论课程与设计实践课程脱节
作为专业主干理论课程,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理论课与设计课脱节的问题,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学完理论课程并完成教师指定的作业,收效甚微;学生在设计实践课上普遍存在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设计方法不正确的问题。因此如何将理论课程与设计主干课程结合,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科学设计的实践能力,是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3.结课方式不易体现教学目标
景观设计原理课尝试过开卷考试、研究报告的结课方式。开卷考试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相关知识及热点问题进行文字考核,这一方式无法满足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报告以学生实地调研后撰写调研报告进行PPT汇报为考核方式,对学生实践调研、分析与表达问题的能力有提高,但也存在小组内部工作量不均等问题。
4.课程教材需要更新
本课程教材为2010年校内印发的讲义,随着风景园林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需要及时更新本课程教材,并为今后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教材出版工作奠定基础。
5.授课方式“满堂灌”
景观设计原理一直以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满堂灌”授课方式,这种传统授课方式无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点掌握程度,以及设计方法的应用能力进行全面评估与考核。
二、课程创新理念及教学目标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嵌式”改革主线,按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程的认知结构来搭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认知塔,精细化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单元知识点,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度保持同步,成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拓展平台,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热情。图1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认知塔。将学生认知过程分为概念认知、统觉认知、思维认知与创意思维四个阶段,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主要侧重前三个阶段的培养。概念认知侧重风景园林学的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培养,目的是帮学生树立科学专业观、掌握基础设计方法与形式表达方法;统觉认知侧重类型设计与调研方法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景观设计要点与思路,掌握调研方法;思维认知侧重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并确定主题表达方式的能力。
三、多层次的创新模式与知识构架
根据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规范现有景观(风景园林)方向的学科知识结构,完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大纲与细化单元知识点。图2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架构图。将本课程拆分三个教学单元: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B、C(各16学时,共48学时),分别与主干实践课程环境设计A、B、C的教学环节保持同步,作为其理论教学拓展平台。
1、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共分三个教学模块:风景园林学科导论、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与风景园林形式表达。风景园林学科导论主要介绍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社会需求、专业实践、专业教育及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专业学习观;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侧重讲授基本流程、场地调研、功能分析、交通分析、生态分析、行为分析等设计方法,以广场景观设计为例重点介绍,使学生掌握基础设计方法;针对初学者形式处理不好的问题加入风景园林形式表达的教学环节,通过几何母题法、有机曲线法、城市肌理法、文化符号法、自由组合法与空间整合法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形式表达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A的专业实践(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通过文字简图的形式表达设计构思,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2、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B:类型设计与调研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B由风景园林设计类型、风景园林设计案例与风景园林成图表达方法三个教学模块组成。风景园林设计类型主要介绍庭院景观、社区景观、公园景观、滨水景观、商业景观与旅游景观的设计要点,其中重点介绍社区景观的调研与分析方法,并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完成调研报告;风景园林设计案例环节分为国际案例、国内典型、扩初阶段、施工阶段、作业阶段与竞赛阶段6个类别,帮助学生理清不同案例设计思路与要求;风景园林成图表达以构思、过程与成果表达三部分构成,使学生掌握设计全过程的表达方法与技巧。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B的专业实践(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完成居住小区调研与分析报告,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3、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C: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C由风景园林三元理论、风景园林学科专题及风景园林主题表达三部分构成。风景园林三元论由景观美学、景观生态学与景观行为学三部分构成;风景园林学科专题由发展简史、文化遗产、棕地修复、生态设施与雨洪规划五部分构成,帮助学生熟悉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动态,搭建自身理论体系;风景园林主题表达模块重点使学生掌握主题立意的分析与表达方法,由问题分析、理论分析、学科分析与文化分析四部分组成。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C的专业实践(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从问题分析、主题确定、方案设计方面,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四、课程创新实施办法
1.优化课程体系:通过调研与分析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量化每门课程学生需要掌握与完成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与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比对分析,去除重复的内容,深化重要知识点,将本课程的知识结构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整体教学框架中,减轻学生重复学习的工作量,优化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构架。
2.规范课程讲义:目前建筑类、农林类、美院类与综合类院校都有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不同的院校背景下也形成的不同的教学特色与优势,如侧重建筑设计基础与城市景观方向、种植设计与生态景观方向、公共艺术方向等。本校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以建筑学科的教学体系为依托,侧重风景园林学科综合知识的理论教学,探索独立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特色教学体系,按照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认知塔(图1),梳理与完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大纲与讲义,将本课程的重要知识点通过概念图解地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剖析,增加知识点并更新设计案例。这种按照学生认知过程来叙述风景园林设计原理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不同设计阶段之间的联系,更快速地掌握与理解原理知识。通过图解式的引导,来增强学生对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学习的兴趣点,规范掌握设计表达方法。
3.增设课堂实践环节:由“满堂灌”向“实操型”转化,在重要知识点讲解完成后,让学生在课堂做练习,并进行评析,授课形式调整为讲课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比如风景园林形式表达的授课环节中,让学生应用几何母题、有机曲线、城市肌理、文化符号、自由组合等形式表达手法当堂设计一处小型场地,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力与应用能力。
4.建立教学共享平台:提前将课程讲义、大纲、与各部分知识点提供到校园网共享平台上,学生可以提前自学,部分知识点改为学生课下自修的形式,为课程的实际操作环节打基础,也为今后结合MOOC做铺垫。比如风景园林发展简史的教学环节,内容繁多,可改为课下自修的形式,同时结合《苏园六纪》、《城市的远见》等专题片的自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点,拓展专业知识面。
1.1教学模式陈旧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理论教学及学生课后临摹练习为主,缺少直观感知和实践操作环节。如大部分院校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至今仍以单纯的绘图技能训练为主,缺少对山石、水体、建筑、植物、地形等园林要素理性理解的模型制作和尺度认知环节,使得学生对于设计技能的把握仅停留于书本理论知识和图纸二维空间表现。
1.2评判标准单一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传统教学评判标准单一,仅以学生的图纸表现作业为评判依据,缺乏多元化、多渠道的考核方式,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局限于手绘能力表达。如风景园林专业的部分学生,对于短时间内的快速设计及表现力不从心,又如他们缺乏对自己设计作品的陈述及说明能力等,显示出评判标准的单一化所引发的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2课程教学方法革新策略
2.1开启连续性教学思维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虽是专业设计基础的训练,但它是整个专业学习连续过程的重要起始。课程教学应着重于建立正确的专业意识和学习态度,长久专注于创造性设计思维的形成,强调设计初步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如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开设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首先通过对校园中心景观———西谭的环境感知测绘,培养学生对现实环境设计的理解,从而掌握场地空间尺度、环境要素、材质选择等多方面设计语汇。接着,教师选择学生场地测绘中的某个地块,提供标准建筑小品、场地原有保留树种等设计要素,启发学生从平面和空间构成方面进行要素重组和设计思考,改造场地原有的功能和空间感,并通过模型制造来检视设计的可实施性。最后,学生参与每年举办的南京林业大学“小花园”设计竞赛,在校园中挑选空地,利用植物、石块、玻璃、砖、土等材料,将其设计的平面方案转化为真实空间,从而加深学生设计的连续性思维培养。
2.2秉承创新式教学模式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应实现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激发学生对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学习兴趣,而不仅仅只是进行枯燥的绘图技能训练。如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开设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通过校园内部的多组小型园林实测,增强学生对园林空间尺度、环境要素、场景关系的认知与表现,又通过制作植物、山石、水体、建筑小品等实景要素模型,加强其对各种材质、形式的园林要素的感知,再通过每位学生的模型作品图片展示,培养学生的摄影爱好,通过镜头体会取景、构图、光影的魅力。
2.3导入多元化评判方法
风景园林设计不应满足于完成一张漂亮的表现图纸,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即包括对场地历史环境条件的理解,良好审美标准的建立,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力,权衡各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面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目标,导入多元化的课程评判方法势在必行。因此,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开设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采用了课堂设计方案展示、经典园林设计作品赏析汇报、设计前期场地分析报告等多种评判形式,最终结合平时作业和期末快题表现,给出学生科学合理的评分成绩,从而激发学生对课程和专业的深层次思考。
2.4激发个性化兴趣表达
按照《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全班学生画同一张图的现象”,这是课程教学方法循规蹈矩带来的后果。激发个性化兴趣表达是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开设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又一特色,教师鼓励学生在临摹绘画之后,根据自身的审美喜好和绘画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并进行深度研究和创作,绝不鼓励照搬照抄的学习模式。因此,学期末的作业展示汇报是每个学生个性化展示的舞台,从作业的内容到形式再到制作方法,无一不体现他们强烈的个性化兴趣表达。
3结语
当前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风景园林行业竞争也是十分激烈,这些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对于这个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巨大的发展机会。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作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使得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
1独立学院风景园林艺术原理教学现状
1.1授课对象
风景园林艺术原理需要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达到对传统园林艺术历史以及现代园林发展趋势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园林表现形式、现代环境表达,掌握风景园林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创新思维,并且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但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而言,要学好这门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方面,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动力、自制力等都比重点院校的学生稍逊一筹;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态度欠端正,认为风景园林艺术原理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中不重要,作为风景园林设计者,只要会搞设计、懂施工就行了,从而忽视了设计理念或思维的创新源于理论的学习,这些因素无形中增加了该课程的授课难度。
1.2课程内容
风景园林艺术原理是研究风景园林艺术理论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的学科。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场地、视景、空间和风景园林发展历史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外部空间设计意识和独立的设计研究能力,为学习后面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打基础、做准备。该课程综合性强,理论性强,包含的内容很多,既要有美学基础知识、建筑学、植物学以及环境生态学等背景知识作支持,也要了解园林形式及其风格的形成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之间的联系。
另外,独立院校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取等与母体高校是一样的,母体高校培养的侧重点在于研究型人才;而独立院校受到诸如办学条件等的限制,部分基础课程尚未开设,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较为薄弱,因此照搬母体高校的教学内容的安排肯定是不合适的。
1.3教学条件
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模型室现在还未启动,本课程为设计打基础,课程里面讲述完理论后,会有相关的课程实践,需要教室,目前也比较缺乏。同时,这门课程需要有比较宽阔的知识面,目前我校在专业书籍方面还比较缺乏,学生在图书馆几乎很难借到相关的专业书籍,学院也没有相关的图书储备;我校教师大多都是年轻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所以书籍的配备势在必行,包括校图书馆和系办公室。
2风景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以上教学现状,根据独立院校教育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按照职业综合能力的要求,对风景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教学需要进行改革。风景园林艺术原理,涉及内容多,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随着我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开设和培养方案的调整,完善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已迫在眉睫。
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同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注重积累信息资料,坚持集体备课,加强教师间的交流;第二,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进行系统的改革。
2.1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扩展内容:全面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注意推陈出新,不断融入新的内容。将传统的园林、城市绿地的内容拓展至大地景观,以及整个人居环境,并不断融入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观点,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应用,新的园林设计思潮,生态景观等。
完善课程体系:处理好各门课程实践的关系,将园林设计、风景区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园林植物造景、园林史、等课程理论有机联系,有效利用户外场地和环境。可以适当地安排实践课,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归纳和总结,把课堂教学重点内容放在风景园林艺术的应用方式上来。
2.2教学方法、手段应用及考试改革
探索适合本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讲解”、“现场考察”、“讲解评论”、“师生讨论”、“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穿插,激励教学,创造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
加强教学环节,动态的完成“课堂讲解—课后作业作业—专题调研—总结汇报”的全过程。并且,改革考核办法,加强过程考核,避免简单地以考试作为评分标准,强调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教学条件与教学管理改革
改善教学条件,购置国内外先进图书资料,以提高师生的理论造诣;购置电子读物,制作一套有本课程特点的幻灯片;建模型教室,增强学生的感官认知;配备专业制图教室,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规范和完善教学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并不断修改与调整。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案和教学内容,编写一本适合本校特点的教材。
同时,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教学资源整合上网,使得学生掌握资料更加便捷。
3结语
通过对风景园林艺术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了学生以往学习的被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如风景园林艺术原理理论只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知道作用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仍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注:本文为华中农业大学优质课程建设项目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生态理念;结合方式
风景园林设计是将现代人居住建筑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项目。风景园林不仅能满足居住在城市的人的工作发展,同时也能满足城市人对大自然的向往。但是由于人类对于自然索求过多,产生了很多的环境问题,然而风景园林与生态理念的相互结合正式说明了人与大自然真正意义上的和平相处,所以风景园林工作者应该利用充分利用生态的理念改良、创新风景园林,从而达到环境和能源“和平相处”。
1 生态理念的内涵
生态理念是指一种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的观念,它包括人类意义上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主要是指人类与这个社会和大自然的关系。将生态理念融合到风景园林设计就是指最大化的让人类所发展的社会和大自然的社会良性化,比如使用环保材料,园林设计的情况要因地制宜。而景观生态园林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运用某一方面的生态学对某一尺度的园林进行调整、设计。以生态理念的原理、方法进行设计风景园林,另一方面将园林设计契合人类的生活需求,这一种生态园林设计实质上就是景观的生态设计。
2 生态理念在风景园林中秉承的原则
利用生态理念设计风景园林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要遵循一定得原则。首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理念主要就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所以,在进行园林设计时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为主,创造舒适的环境。第二,在进行园林设计工作时在以人为本基础之上,更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可以破坏自然景观,在大自然的规律之上设计建造。其三,要注重保护生物,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持生物多样性。其四,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不断开发新能源,加强能源的循环使用,遵循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最大程度的循环利用,节约能源。最后一点,要遵循开发无污染的原则,生态化建造风景园林必然要以不污染环境为目的,否则失去了最初规划风景园林的目的。
3 风景园林规划与生态里面的结合方式
3.1 将园林景物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风景园林的设计必然要具有植物景观,植物本身具有美化环境,绿色环保的功能,一定程度达到了生态化规划。而大量采用绿色植物便能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亩实现生态理念的一种方式。并且,大多数的城市都以风景园林的主题为主,涵盖了多数绿色景观特点,从而维护园林的生态价值观。尽管有些园林园林建筑很多,但仍以绿色植物为主要角色。并且,可以利用生态价值理念,将一些体型宽大的树木种植在道路中间,阻隔噪音,阻隔灰尘。保护能源,节约成本。
3.2 将园林市场规则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现如今风景园林设计也无法独立存在,必须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切实担负将风景园林完善管理的责任,园林管理应该做到从园林专业到园林行业,到内部再到社会,从细化到宏观进行全面一体化的管理。并且政府要切实履行自身的服务性职能,调整完善园林环境维护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使得环境维护更加具有硬性条件。从而让风景园林与生态理念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获得各个行业领域的认同关心,跟随潮流。
3.3 将园林住宅区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在人的住宅区不仅要有社会需求,更要有对生活质量的需求。将住宅区看做风景园林设计的一部分,将其与生态理念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将其周围的植被,水体充分利用起来,进行完善生态化的完整的系统,建立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园林住宅区的居民看重也不仅是优美的风景园,还有噪音,气体排放的阻隔等。并且,随着经济逐渐的发展,几乎每一户都会有一辆私家车,就会造成尾气排放严重,园林工作者应该结合生态理念开发人车分流,不过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将人车分开,如若真正分开,不仅造价昂贵,和车主也会有一定的矛盾。
3.4 将施工过程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构建一个生态化园林的过程,也是一个实现生态价值的过程,否则就违背了建造生态风景园林的本意。这就说明了在设计构造中无论是对能源或者资源的使用都要遵循节约能源,节能环保的方式。尽量做到提高对水源,能源,土地的使用效率,在设计构建中不要破坏环境,风景,不仅要建造,更要做到保护生态,才能提高生态化的风景园林设计规划计划,让风景园林方方面面都可以保持生态价值观。
4 结语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风景园林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在城市中构建绿化园林,更要将园林生态化规划,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风景园林工作者也一直在致力于此事,将施工过程与生态理念相结合,将园林绿化与生态理念相结合,将居民住宅区与生态理念相结合,将园林市场政策体制与生态理念相结合等等。在此之上,将其理论充分利用在园林设计中,将生态价值观融入到风景园林中,让人类在良好的在良好的环境生活生产,进而使我国古老的艺术风景发扬光大,将其深刻理念不断秉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唐晓岚,魏际敏.园林专业“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1 (05):37-39.
[2] 贾建中,端木歧,贺凤春,何P.尊崇自然、传承文化、以人为本是规划设计之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30年回顾[J].中国园林,2015(10):64-66.
一、结构科学,内容丰富且客观
该书围绕风景园林发展历程、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等内容展开阐述,理论框架清晰,对读者阅读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全书共由七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风景园林概述”借鉴《风景园林导论》和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描述了风景园林的定义;第二部分“园林史论”通过西方园林史的一些论著回顾了世界风景园林发展的历程;第三部分“近现代风景园林发展”运用近现代风景园林教育家、理论家的一些论述展现了风景规划、公园、庭院在近现代取得的发展;第四部分“近现代风景园林任务、思潮及作品”介绍了玛萨舒瓦茨等人对风景园林发展的影响;第五部分“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要阐释了场地、景观、生态等多个方面的规划设计;第六部分“工程与技术”从技术层面和施工层面指出了风景园林设计及建造时容易出现的问题;第七部分“研究与动态”展现了当前风景园林的设计思潮及发展方向。从中不难看出该书内容丰富,不仅追溯古今讲解了风景园林的前期发展与现在发展趋向,还详细具体地讲述风景园林涉及的多个方面知识,如设计、影响人物、建造技术。此外,该书内容具有一定客观性,从微观方面来讲,该书所用的词汇、语句都有根有据,且运用准确;从宏观层面来讲,该书所用的文章基本原理出自西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材、专业团体文献、核心期刊论文以及著名设计师著述,相比其他更具权威性与客观性。
二、目的明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不断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环境恶化的种种裂变,使人们不断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环境,高品质、合理的风景园林设计。这样不仅可以给人带来一种视觉、精神上的享受,它也是一个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综合反映,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实际上“生存”和“生态”的延续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最终为人们生活提供合理居住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目的。风景园林设计要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而改善环境同时,也是环境心理学科的基本任务。而观者具有的主观性、社会性、现实性、独特性遭到了无视、遗忘,一些与现实生活、心理相关的重要课程体系也被排斥在设计范畴之外。而环境是客观性、变化性、自然性的相对于观者主观性而言只能是被受限制的,在格式塔心理学中—对人的心理、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做出了新的诠释,但这种理论并未给心理学带来根本性的变化。由此便凸显了独立的理论教学方法论的弊端所在。因此,单纯地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关系的方法论虽然在理论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从来没有变成环境心理学方法论的唯一选择。那么以环境心理学教学基本任务为中心,结合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特殊、固有地表现手法。最终打造未来的设计者目的、思想、理念和情感化转化;已经成为实际艺术形态的方法和过程,更好的加强在人际交往中人与环境之间的互通关系,强调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在实践教学内容与人所处环境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和他们所在环境之间作用和联系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的是环境和人们心理的相互关系,用心理学的方法去分析人们的生活与这个社会、所处环境等各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揭示人的心理在各种环境下发生发展的规律。实验证明,这门学科也是探索人类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断去诠释环境及自身,同时也不断整合环境,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当下,城市环境破坏日益严重问题不可回避,,协调并改善人、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势在必行。通过《环境心理学》这类课程,不仅需要提高未来的环境设计者—风景园林设计师,这是形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了适应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以及生活节奏和生活理念不断更新,应培养具有实践性环境设计和理论知识的创新型人才为理念,构建与城市环境日益变化的趋势相适应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打破单一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教学体系的束缚。
二、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在环境心理学中的应用初探
每当清晨看到洁净的露水,听到动人的鸟叫声。人的听觉和视觉同时感觉到它们的存在。人们通过五官的作用受到了客观对象的刺激,这一过程称为“感觉”。通过感觉,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形态、属性。如物体的形状、色调、味道、质感、凹凸感等。而在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创建中,也会通过感觉反映当前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在具体的风景园林专项设计中,如庭院设计;广场设计;公园设计等,应考虑到环境心理学的应用。园林中的各个节点、道路、水体、植物、及坐憩设施等设计都应该根据人的感觉、知觉、认知的关系去创建。对园区的节点及各个要素位置及朝向进行考虑,例如:园中的水体弯曲、自如、收放有着规律可循,正所谓“收之成溪涧,放之为湖海”。人们向往诗情画意、波光粼粼的精致的美景—水面荷花,水里鱼儿游来游去,身在园景中闻到了花香,看到了五颜六色的鱼群,给人亲近宜人的感觉。同时水体与建筑、山石、设施、植物构成围合的边界,突显着物体的个别属性。深受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影响,园中的植物讲究高低错落有致,树的种类及色彩搭配合理,增添趣味感,重现生机昂然那一幕,更希望观者看到“步移景异,曲径通幽”,感受到曲线美、韵律感。与观者的路线、视觉方向设置有关,认知为“宛如天成”。仿佛沉静在大自然中一样,生动有趣、无限想象。人的行为与情感的变化与环境心理学的要素是密不可分的。风景园林设计合理的教学体系应依托于环境心理学体系建立的,从而利用交叉领域的作用是一种必然。如何实现两个学科必然交叉与联系呢!在教学培养计划的指导下,打破了原有的理论式教学方式,将关键理论节点进行分类教学法,利用认知地图法、综合评估法、人类行为与环境体交互.体验法。根据方法的特点,进行重组穿插。首先,引导学生认识风景园林设计设计要素与环境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重要性。其次,分成不同小组对周边环境当中的设计要素进行感觉、知觉、认知体验的过程。然后,小组进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现场询问及调研,根据参数化的结论绘制出认知地图,加深对设计要素与人的行为、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的重要性。因此,合理运用两种学科的理论创建人们日益需求的景观环境。要对论述与之密切相关的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和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才能在教学中结合两种理论进行综合研究及探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