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8篇

时间:2023-08-09 09:19: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

篇1

关键词:义务教育;质量;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134-02

义务教育是每个人的基本教育权利,义务教育阶段所接受的基本知识、能力训练和思想、道德养成是每个人在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础,决定着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旨在实现均衡与质量的统一,即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均衡。同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分析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指出“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进入了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可见,追求有质量的优质均衡,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新阶段战略调整和发展方式重大转变的要义。要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义务教育质量,要对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与特征有正确的认识。

一、义务教育的目的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归根结底要着眼于人的发展,强调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强调人是发展的出发点,又是发展的主题,更是发展的归宿。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教育发展的重心在人本身,教育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人自身的发展,而不是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义务教育不是培养精英的教育,而是让人人发展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不是获取高分的教育,而是适合孩子成长、充分发展其潜能、个性,为其未来奠基的教育。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理解义务教育的目的,树立科学的义务教育质量观,有助于认识义务教育的科学定义,把握义务教育质量的科学内涵,从而更好地推进义务教育质量提升。

二、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

义务教育质量的优劣影响着人们发展愿望的实现,决定着人的潜能能否得到最大挖掘。接受义务教育是一个人最核心的人权,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只有一定质量的教育才能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为其参与社会竞争、实现政治、经济权利平等及各种机会平等奠定基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内涵是一个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认知与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的质量包括三方面:1.条件质量,条件质量是从外部性上对义务教育质量的保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设备、师资队伍状况等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原因,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依然存在不均衡的状况,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及一些薄弱学校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2.发展质量,经过多年教学改革,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意识、知识视野、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等都比以前有明显提升,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有新突破。但是,学生的发展质量还存在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方面。学校之间和学校内部分层化现象依然比较突出,薄弱学校学生存在大面积学业不良或学业困难现象,因此产生的厌学、辍学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教育尽管受到普遍重视,但是在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和长效性方面还有待继续努力;3.结构质量,由于办学条件的不均衡而导致义务教育质量的区域分布和学校分布不均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特殊教育的质量总体上落后于普通教育质量,薄弱学校的质量明显落后于优质学校,择校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农村义务教育境况堪忧。

明确了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在教育中对个体发展的关注不能仅仅是某些方面的发展,更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融各个方面于一体的均衡发展。如果只关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发展,不仅违背了教育的质量要求,而且会影响到个体发展的程度和水平。

三、义务教育质量的多维特征

从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来看,义务教育质量具有多维特征。

1.教育条件特征

条件既是教育质量的体现,也是影响教育结果质量的因素。既体现在经费、设备、设施、资源等硬件条件,也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发展愿景与规划、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办学特色、学校的文化与传统、师资队伍等软件条件。每所学校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自己的办学理念、发展愿景与规划、办学目标,打造学校的特色,引导和营造学校文化。这些因素是每所学校独特性的体现,但不能进行量化比较。师资队伍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师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发展意愿、教育幸福指数)、教师的专业发展机会(继续教育与培训、校本研修、学术交流)等,这些方面可以通过量化与国家质量标准进行对照,也可以进行学校间、区域间的比较,其差距的大小,反映教育发展的均衡度。

2.教育过程特征

教育过程不仅是获得高质量结果的需要,其本身也是服务过程质量的体现。教育过程的质量具体包括课程与教学、德育工作、质量管理三个方面。课程与教学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主要包括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育资源的建设、教学常规的运行、教师教学投入与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方法、教学改革等。德育工作包括德育环境与德育资源的建设、德育活动的开展、德育的学科渗透、德育制度的制订与执行、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学生心理辅导、学生行为指导等。学校的一切管理工作都应该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但核心是教学质量管理。教育过程质量的衡定以定性评价为主。重在提出标准和要求,督促在过程中执行,最终是为了达到预定的结果和目标。

3.教育效果特征

教育效果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体现。从纵向看,有静态结果和增值结果,静态结果反映教育质量达到实际水平,增值结果反映教育质量前后比较的增长情况。在纵向的静态结果和增值结果中,要重视增值结果的评价。增值结果强调学校自身的进步幅度,是学校效能的体现。增值评价可以有效地引导学校从重生源到重培养,从单纯注重结果到关注教育的全过程。在结果评价中,坚持静态结果和增值结果的双赢,使优质的学校更优,薄弱学校也在增值中走向优质。从横向来看,有个适性结果、内适性结果和外适性结果,个适性结果反映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状态,内适性结果反映教育系统内部的发展状态,外适性结果反映教育对社会的适应程度。

教育质量绝不意味着只是分数、成绩,也不只是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而是学生的一种综合素养。作为教育结果的学生综合素养已成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最重要依据。但教育过程不完全是生产过程,还是一个服务过程。服务不同于生产,服务过程本身就体现着质量,如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会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最终体现的也是教育质量。教育兼具生产和服务的双重特性,考察教育质量时,还需要将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共同列为考察对象。

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只有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才是公平的教育。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也只有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才是有质量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质量标准是一种差异性标准,教育质量均衡是一种个性化的差异均衡。义务教育是国家培育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不同时期国家对公民基本素质的期待和要求,应该成为义务教育质量标准的依据。

学校的特色建设是教育质量特征的重要内容,学校特色是在适应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并且是为学生多样化个性发展服务的,要为学生提供“适合教育”和“有效教育”,促使学生充分发展。因此,义务教育质量均衡既强调统一性,又强调差异性,是一种差异均衡和特色均衡,要求学校在质量合格基础上,追求更有特色、更高质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马晓强.积极推进中小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J].教育研究,2010,(5).

[2]程凤春.教育并存生产性与服务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5.

[4]褚宏启,高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与标准的制订[J].教育发展研究,2010,(6).

[5]杨宝忠,丰向日.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义务教育质量均衡[J].教学与管理,2012,(12).

[6]王海明.平等新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8,(5).

[7]丰向日.推进教育公平须树立的若干观念[N].中国教育报,2009-08-24(4).

[8]林德全.论教育质量均衡的内涵与路径[J].教育导刊,2010,(1上).

篇2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关键期。我们绝不能偏离发展这一主题来谈地方公办高校教育的科学发展,而应当通过持续不断的发展,解决地方公办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新问题。

地方公办高校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着眼点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地方公办高校科学发展的本质与核心。高校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是兴办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要牢固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要注重全面、协调发展。地方高校应以内涵发展为主导,遵循“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教育质量提高为主线,以学科建设带动全面发展,以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与国家战略目标相协调,与政治、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协调,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相协调。

地方公办高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要坚持统筹兼顾。要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努力服务中求得支持,在为地方作贡献中求得发展,主动地为地方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推动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紧密结合。高校教育是一个日益分化的复杂系统。实现地方公办高校教育的科学发展,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考虑,也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地方公办高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是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我们党和政府近年来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十分重视,做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深刻领会并紧密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贯彻这一决策,十分注重提高办学质量。只讲速度的发展和只讲质量的发展,都不是可持续的发展,只有速度和质量协调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当前最主要的是提高质量。第二是外延发展和内涵提高的关系。仅有数量和规模的简单扩张,而无坚实的内涵作为支撑,最终将犹如“豆腐渣工程”一样徒有其表。内涵建设的根本在于质量。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学生对高校的选择,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育人的质量,教育的质量。高校的特色、地位,最终也要由质量来决定。只有视质量为生命,视质量为前途,才能保证高校的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第三是人才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地方公办高校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培养和使用人才的力度,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人才保障。在引进上,既要重视数量,更要保证质量。在培养上,既要有计划地实行学历培养,又要兼顾非学历培养,还要注意在使用中培养。在使用上,要打破论资排辈的观念,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第四是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地方公办高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有所侧重,分类指导,依据不同的特点办出特色,形成优势;要大力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推进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为科研服务。加强科学研究,就是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在许多高校未受到真正重视,采取的方法和措施还不多,没有深入挖掘潜力。第五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爱因斯坦说过:“科学虽然伟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却在它的视野和职能之外。”“世界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正是人文科学所要探索和回答的问题。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然而,掌握先进科技危害人类的危险程度也大大增加。要使青年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地方公办高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还要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是准确定位。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依据学校的个性特征,形成特色,发挥优势,充分考虑自身的办学实力和现实状况,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其次是树立和谐发展理念。在学科发展上,应该坚持将学校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品牌专业办好,同时创造条件,提高其他学科专业的水平;在职能的关系处理上,要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和社会服务促进教学;在教师队伍、管理队伍的培养上,要将教师队伍作为办学的根本,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同时,要坚持以管理水平的提高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再次是重视资源配置。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是直接影响高校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资源。这三项资源的规模大小、配置和利用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校的质量水平和办学效益。因此,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复次是科学管理。高校只有积极创新,深化改革,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才能构建起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在体制机制上只有督促教师集中精力投入到教学之中,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样,只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等体制机制,才能极大地调动教师和干部的积极性。第五是重视培育良好环境。良好环境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加强与各级政府的联系与沟通,加强与社会各界、尤其是新闻界、企业界的联系与沟通,加强与周边单位的协调与沟通。高校必须在提高知名度、增加美誉度的同时,将增强和谐度作为一个重要方略,以校内外的和谐促进自身的科学发展。

篇3

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材料的要求不是很高,特别在材料中有时出现的别字、错字、病句,发现、纠正不及时,影响材料质量;

二是调查研究的能力欠强,缺乏创新性观点,独立完成的课题几乎还没有;

三是对各地先进性做法、典型性事例,反映不够灵敏,总结、挖掘、提炼不够及时;

四是“小节随大流”的思想还没有根除,偶尔也会“随波逐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主要原因:

除本人对地方工作知识的储备不足、从事工作的面广量大以及文字工作枯燥等客观因素外,主要还是主观上的一些原因所造成的:

一是学习的深度、广度不够。在学习态度上,往往以干代学;在学习内容上,往往浅尝辄止;在学习方法上,往往急用急学;学习的专业性、系统性、连贯性不强,致使理论功底不够扎实,专业知识不够全面,调查研究不够深入,总结提炼不够及时。

二是工作的标准、要求欠高。思想情绪上存在着“差不多”、“过得去”的倾向,对各类材料缺少精雕细硺、逐字逐句推敲的精神和耐心,有时还要让领导充当文字材料的校对员、解释员,牵制了领导的精力,致使高质量、有影响的材料不多。

篇4

*0年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又好又快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医大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根据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制订了*医大“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统筹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200*年*医大在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七年制评估中名列前茅,200*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年,全球医学教育质量试点性评估中,*医大的优秀指标高达24项。在中科协的中国高校百强榜中,*医大居全国千余所院校学术地位第**位。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医大排名第*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医大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科学发展观是培养人才的战略指针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性发展。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学校只有与时俱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些年,全国高校大量扩招,*医大坚守“严把学生质量,办高质量的一流医科大学”的信念,不降低分数线和录取标准,适度扩招,注重质量,稳定规模,注重层次,使*医大的医学毕业生质量始终保持国内前列。为确保教学质量,紧跟科技、教学发展,*医大不断加强师资人才建设,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获南丁格尔奖1人,全国留学归国先进个人等人才近百名。

三、科学发展观是科研工作的重要指导

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讲发展,讲求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就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医大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校教育科研工作,并使之贯穿于教育科研工作的各个方面。近五年来,承担国际项目和国家、省厅级课题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项、部省级科研成果奖240余项;承担国家“97*”项目、“86*”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余项。其中,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实体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系列性脾保留性手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同种原位心脏移植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最佳靶点的研究、大骨节病病因学研究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篇5

关键词: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2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内涵式发展的概念,部署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内涵式发展的新提法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这是党与时俱进的又一重要科学决策。相对于传统的外延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更强调的是质量和效率。在新的形势下,高等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实事求是,力求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创新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最终达到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服务社会的目的[1]。

一、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含义与内涵式发展战略

进入“十二五”以后,高等学校进入了内涵式发展阶段。高等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以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为奋斗目标,以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提高办学条件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要内容,使学校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协调,从而促进高等学校的长远发展。具体地说,内涵式发展就是指高等学校以自我为发展主体,经自我积累、由内而外的途径,推动高等学校有效和可持续地发展。

党的十报告对高等学校明确提出了要求,即“推动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将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列入党的纲领性文件,说明转变高等学校的发展方式已经迫在眉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质量是建设高等学校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到2020年,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使高等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全面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使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使高等学校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

高等学校的发展模式是关系到学校兴衰成败的战略性问题。我们现在所说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就是相对于外延式发展模式而言的,即提高资源利用率与效率的发展和要素投入的发展。外延式发展是扩大学校总体规模的发展模式,即通过扩大招生规模、扩大学校面积等方式来来达到发展的目的。内涵式发展则是指在学校经过外延式发展后,学校已达到一定规模,通过挖掘潜力,优化内部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条件等来推动高等学校发展的模式。因此,学校要实现发展思路的战略性转移,就要结合自身特点,深入研究高等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尽快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从规模扩大转向功能提升,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

二、内涵式发展是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内涵式发展是解决高等学校发展弊端的根本途径

内涵式发展是解决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弊端的根本途径。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多年来的外延式发展,使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扩大、硬件逐步升级,而在此发展过程中,也显露出了一些问题,如教学资源不足、效率与质量建设拖后、专业结构不合理、教育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学生就业的问题说明了目前高等学校教育目标不能与社会相适应,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与社会形成有效对接。因此,要解决当前高等学校发展中产生的诸多弊端,高等学校必须进行改革,由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发展发展方式。

(二)内涵式发展是高等学校改革的动力

我国高等学校长期以来是政府改革政策的执行者,政府对高等学校采取全方位控制,学校缺乏活力,积极性没有被有效调动,忽视了学校发展的内在能动性[3]。内涵式发展能充分发挥学校的能动性,使其具有推陈出新的能力,并从持续发展出发,强调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知识的创新能力。内涵式发展更注重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而作出适时调整,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这些都支撑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更是外延式发展不可比拟的。所以,只有内涵式发展才符合学校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发展的根本规律和历史发展趋势。内涵式发展为高等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三)内涵式发展是高等学校特色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存在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高等教育的理念、模式、目标等方面也要适时发生改变。为了应对现代教育的要求,体现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我国高等学校就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进行特色发展[4]。特色是高校的灵魂,特色发展是内涵式发展的取胜之道,高等学校特色发展已在我国高校界达成共识。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探索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发展对策,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都彰显特色,争创一流。

三、高等学校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的措施

(一)创新制度文化,彰显内涵式发展战略的灵魂

高等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是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必由之路。现代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高等学校的校园及建筑等物质形态不只是一个实体,应体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内涵,表现出一种锐意进取和求真务实的精神状态。因此,在教师和学生中培育大学精神,并将这种精神渗透于高等学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创新制度文化,推进学校大学精神的培育。学校应建立健全激励创新的保障机制,建立一套公开、合理的优秀教师遴选和聘用管理制度,在学校相关制度文化中宣扬民主、自由和创新精神,宣扬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新的理念,让制度文化发扬光大,引领学校内涵式发展战略。

(二)协同创新,内涵式发展战略的新途径

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是我国为了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具体体现。协同创新被视为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新途径,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需要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首先,协同创新的实质是管理创新。协同创新与国家的教育、科技体制改革息息相关。从宏观上讲,管理创新涉及到国家科技、教育、人事体制改革;从微观上讲,涉及高等学校内部各种管理体制改革以及确保协同创新平台高效有序运行的机制。其次,协同创新的新趋势要求办学主体多元化。多元化的办学主体顺应了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存在问题的根本出路。当前,高等学校这个办学主体,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已出现明显的不足,但通过协同创新,可以与协同单位共建平台,加大投入,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活动。从这种意义上说,高校协同创新,其实质是指具体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再次,高等学校协同创新成为开放办学的新途径,即学校面向社会开放办学,使办学实践更加社会化和国际化。协同创新,促进了学校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也加快了学校开放办学的进程。

(三)提高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基石

高等学校要树立“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的理念,建立质量保障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高等学校应该制定与教学有关的一系列标准,如教学课堂、实验教学和专业建设等各环节,以此来引导和提升教学质量,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强化危机意识,让更多的教师能把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学质量。高等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学校与相关单位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与社会对接,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加强国际交流,开拓内涵式发展战略的新思路

高等学校应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培养人才、合作科研攻关和共建实训基地,拓展人才培养的领域与规模,培养国际合作人才。这样学校不仅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同时还可以扩大在国际上的声誉,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新的形势与环境。高等学校应加大留学生教育宣传,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同时也可以学校的优势与特色学科推向海外,扩大声誉和在海外的招生规模,积极探索海外教育办学渠道,争夺海外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要积极探索双向互动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招收大批外国留学生的同时,也选派一些优秀的学生赴国外学习,鼓励广大师生出国深造,并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充实教师岗位,参与教学科研,为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战略,增添新的元素,拓宽新渠道。

四、结束语

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是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改革高等教育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内涵式发展聚集了各种有利于教育发展的因素,激发了学校发展的活力,要求学校在发展中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真正发挥大学教育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邓蕙.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谱写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篇章[J].天津教育,2012(12):7-12.

[2].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J].科学新闻,2006(12):4-5.

[3]洪港.综合改革背景下高校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19-21.

[4]张鑫.从国外名校的发展看我国高校改革的方向[J].大学教育,2013(1):5-7.

篇6

关键词:标准化管理;项目管理;施工现场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施工企业生产活动的场所,即施工现场是直接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面镜子。现场管理是指对生产过程中的六大要素“5M1E(PEMMME)(人员、设备、物料、方法、测量、环境)”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现场管理对于一个施工企业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现场管理标准化也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但如何实施现场标准化管理是每个企业面临的难题,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企业的领导者和现场管理者如何能够掌握管理手段,实现管理目标呢。

一、现场管理管理就是一个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有效地利用所拥有的资源,有计划、高效率地进行运作并采取措施,它对生产作业的范围、时间、进度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设置目标,把握进程的时间情况,为完成目标寻求最好的方法所实施的行动。所以现场管理就是要充分地利用人、物、设备等物资去实现目标。

现场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对生产现场的各种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的动态过程。企业管理活动中,无论在资金、人员、设备哪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给生产带来困难。在开始时也许还不是那么严重,但是随着生产进程,问题就会变的越来越突出,甚至生产出现停顿,从而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陷于瘫痪。所以,要维持企业的正常运作,就必须使所有的资源处于良好的、平衡的状态,加强现场管理标准化,以有限的资源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二、现场管理标准化

(一)标准化的定义 所谓标准,是指依据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在协商的基础上,对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活动中,具有多样性的、相关性征的重复事物,以特定的程序和形式颁发的统一规定。标准可分为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两大类。

技术标准是对技术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事物制定的技术准则。它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针对具有普遍性和重复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出的最佳解决方案。 管理标准是企业为了保证与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总的质量目标而规定的各方面经营管理活动、管理业务的具体标准。若按发生作用的范围分,标准又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和企业标准。以生产过程的地位分,又有原材料标准、零部件标准、工艺和工艺装备标准、产品标准等。在标准化工作中,又通常把标准归纳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卫生安全标准。

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可运用到生产、开发设计、管理等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作为一个企业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取胜,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的标准化工作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发挥作用,这决定标准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存在价值。 (二)标准化的目的

在企业中明确提出的优化现场管理,是我国企业近年来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倡导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发展到相对高级阶段的需要,也是企业不断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之一。为了稳定地进行生产作业,就应该牢牢把握所有的工作都应标准化,在标准化的基础上管理现场。通过现场作业程序标准化,让员工按照标准程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作业人员从安排工作到工作结束始终处于可控状态。首先我们企业里适用的各种各样的规范,如:规程、规定、规则、标准、指导书等等,这些规范形成文字化的东西统称为标准(或称标准书)。

(三)作业标准化实施过程常见现象在工作中往往不能全面了解管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只是根据专家学者的某一观点或仅仅是这一观点的片断解释作为“法宝”,以此指导工作实践。比如只关注“流程再造”、“ISO质量管理体系”等,认为只要搞好这一项工作,现场管理工作就会“一劳永逸”或“高枕无忧”了。

(四)如何加强现场管理标准化

1.注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形成标准化管理的理论体系。规范化管理理论定位于为管理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与客观描述提供技术指导。其通过对重复性管理活动的目标、程序,对每一工序的活动内容、方式方法、工作标准、承办者及其职责权、考核办法等做出的明确具体规定并形成管理工作规范,通过研究制定、推行并不断优化管理规范推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ISO9000标准、科学管理理论、目标管理理论、流程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帕累托法则(二八法则)和标准化理论都有很多被管理实践所证实的科学内涵,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把握理论的精髓所在,形成现场标准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2.推行高效的管理手段,建设信息化支撑体系。现场管理标准的落实如果在人工操作的基础上落实只能是低效和烦琐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深入分析现场管理标准运行信息化技术实现的可行性,制定现场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方案或规划,组织开发各类业务软件,将标准文本规定的内容实现过程控制、信息化流转。另一方面,可以做到过程控制,做到实时监控,自动产生考核结果;另外,软件的上线运行确保了各工作环节的无缝衔接,基于现场管理标准的信息化技术有效促进了现场管理标准的落实。

3.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健全绩效评价体系。确定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要汲取能级管理、规范化管理考核的科学内涵,全面系统地评价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和责任人员,同时也是对标准化管理工作运行情况的分析和评价。我们在考核方法上坚持日常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人工考核与微机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动态抽查相结合,考核方法日益完善。科学的考核要实现有效激励的目标,要改变以往的考核评价办法,通过科学测算确定系数和定性分析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评比。从而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对现场标准化管理运行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进现场标准化管理不断持续改进。

三、结语认真抓好生产的现场管理是很重要的。搞好现场管理的标准化作业工作,对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提高竞争力,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国成.作业标准化管理.

篇7

【摘要】 目的 探讨道地药材的属性及研究对策。方法 文献分析加理论探讨。结果 道地药材具有科学和文化的双重属性。结论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是道地药材研究的必由之路,与地理标志的接轨有利于揭示道地药材的文化属性,连续变异的理念是揭示道地药材科学内涵的钥匙。

【关键词】 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人文科学;连续变异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overy the attributes of Chinese geoherbs and find it’s study strategy. Method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theory model structure. Results Both natural science and literae humaniores are attributes of Geoherbs. Conclusions Natural science combined with literae humaniores is the necessary way to study Geoberbs. The concep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was favorable to discovery the literae humaniores properties. The theory about continuous variation was the key to found the scientific properties of Chinese Geoherbs.  Key words:Chinese Geoherbs;Geographical Indications;literae humaniores;continuous variation

道地药材的理念根植于传统中医药理论,来源于生产实践,它是一项古人评价中药材质量的独特标准。谢氏[1]指出:“道地药材就是指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且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为世所公认而久负盛名者称之。”近年来,不少学者就道地性的表现形式及科学内涵、道地药材的形成机理、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及鉴别等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并已取得卓有成效的研究结果[2-9]。

作为中医药的精髓,药材的道地性既有来源于历史和文化的属性,又涉及到遗传、环境及生产实践等方方面面。笔者从药材道地性所蕴含的科学内涵和文化属性相结合的角度,对其研究对策进行探讨。

1 道地药材是自然与人文结合的典范

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道地药材的优良品质,除了中医临床疗效外,还包括药材的外观性状、采收加工和贮藏运输方式,甚至可能也可以包括它的传播方式、市场口碑等能让道地药材增值的任何因素。为此,肖氏[9]根据中药系统演进的三大动力——遗传变异、环境饰变和人文作用(含生产技术、临床选择、文化传播、市场交通、社会政治等),及其对道地药材形成的贡献大小不一致这一事实,将道地药材形成模式分为生境主导型、种质主导型、技术主导型、传媒主导型以及各种多因子关联决定型。可见,道地药材不是个纯粹的自然科学概念,它除了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还同时具有它的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有学者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比做人类的一双眼睛,指出它们是认识世界的两大工具。承认道地药材具有人文科学的成分,就不能完全套用自然科学的思路和方法研究道地药材。只有尊重道地药材这个客观事实,分清道地药材这一概念所涵盖的自然科学问题和人文科学的问题,并采用相应的手段去研究这些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认清道地药材的科学本质。

因此,必须要承认道地药材是个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不论其化学组成的特征是什么,目前药理药效学能否证明其良好疗效,也不论其遗传上的特异性是否被揭示,环境对道地药材的影响是什么,它作为一个被广泛称誉的地理产品,其经济价值、市场信誉及产品的号召力都已使它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优质”产品,既道地药材的身份无须怀疑。一个道地药材的产生可能起源于特点产地、特定加工、特定遗传背景、特定文化背景、特定传播方式等诸多原因中的一个或多个原因的共同作用,甚至不排除来源于历史上的一个非常偶然的原因。它成为道地药材的原因可能会被最终揭示,也可能会永远遗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它作为道地药材的属性却实实在在地留了下来,这个特定的属性就是它产于某个特定的地方,并被广泛承认具有优良的品质,而且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为此,道地药材的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科学研究规律,不论是使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手段,都应尊重学科本身的要求和规范,最主要的就是不能用自然科学的结果去揭示和怀疑道地药材的人文科学内涵。总之,只有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进行完美结合,才能更科学更客观地揭示道地药材的本质。

2 与地理标志的接轨有利于揭示道地药材的文化属性

地理标志(Geographical Indications)和原产地命名制度在国外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法国一开始主要利用该制度对其国内生产的香槟酒和其他一些酒类进行保护。WTO成立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明确将地理标志纳入了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地理标志成了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一项知识产权。我国自1999年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以来,已对500多个地理标志产品实施保护。2005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新颁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正式施行。

TRIPs第22条第1款将地理标志明确定义为“地理标志系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成员领域内,或来源于该领域中的某一地区或地方,而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标志来源相关联的标志”。简单地说,地理标志具有如下特点:①在汉语地理标志通常的结构是“地理名称+商品名称”,如绍兴黄酒、镇江香醋、(河南)道口烧鸡、(辽宁)盘锦大米等;②结构中的地理名称具有真实性,能够说明所标示商品或服务的真实原产地;③地理标志所表示的商品或服务具有独特的品质、声誉或其他特征;④地理标志与其所标示商品、服务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征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是地理标志的最本质特征。一个普通的地理产品名称之所以能够发展为地理标志,关键是因为商品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征与该原产地内的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为因素有密切关系。这里的自然因素是指该地域所具有的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土壤、水质、物种等;这里的人为因素通常是指独特的传统生产工艺、配方、秘诀等。如新疆葡萄、西湖龙井茶等,都是当地独有的地貌、气候、土壤、植物等自然生态环境,加上千百年来独具特色的采制工艺,形成其独特的品质特征。

分析地理标志的特征,有助于我们认识道地药材与地理标志的关系。从形式上看,不少道地药材在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如西宁大黄、宁夏枸杞、川贝母、川芍、秦艽、辽五味、关防风、怀地黄、密银花、亳、宣木瓜、杭白芷、浙玄参、江枳壳、苏薄荷、茅苍术、建泽泻、广陈皮、泰和乌鸡、阿胶、代赭石等[1],这一点与地理标志有异曲同工之妙。更重要的是,地理标志协议强调产品原产于某一地域,且其主要品质、声誉或其他特征与该地理原产地密切相关,这一点与道地药材完全一致。中药道地药材从选种、育苗、栽培、收获到加工成品,无不是当地人民数百年来辛勤的充满智慧的劳动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因此,其药材优良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天、药、人合一的作品”,即道地药材是自然的恩赐与特定地域人民聪慧大脑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可见,道地药材的内涵里包括地理标志所要求的所有本质特征,即道地药材是一类典型的地理标志产品。

地理标志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其具有的巨大的经济价值,体现为促成该商品具有某种独特的品质、声誉或其他特征的人的智力成果。与一般产品相比,地理标志产品是具有高质量、高知名度、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地理标志与其标示的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密切相关,它具有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功能。可见,将道地药材的概念与被世界广泛理解并接受的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产品的概念接轨,不但有利于提醒人们重视道地药材的文化属性,还可以借鉴国际上地理标志产品研究的理论体系及思路方法,来研究和阐述道地药材的科学内涵。同时,利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通过地理标志产品命名及其控制手段,确定道地药材生产条件和生产标准,保证药材的质量和特色,不仅有利于保护中药道地药材的文化精髓,促进道地药材研究和发展,也是道地药材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已有不少中药申请了地理标志,长白山人参、长白山的“中国林蛙”油、云南的“文山三七”等,为中药道地药材地理标志的推行积累了经验。

3 连续变异的理念是揭示道地药材科学属性的钥匙

越来越多有关种内变异的研究表明,种内变异对中药材表型性状、遗传变异及质量变异有巨大影响[10-16]。如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是道地性的物质基础,但不同产地同种中药材中的同一个化学成分或有或无,或多或少,甚至存在数量级的差别,如甘草、龙胆、乌头、黄芪、大黄、麻黄等[6,17],有时种内化学成分变异会远远超过种间的变异,如苍术、关苍术[13-16]。对此,黄氏等[2]指出,道地药材包含的遗传变异越多,产生外部形态、组织结构及化学组成差异的基础越厚,其居群间的分化越深,这种分化又会随着居群地理分布范围的加大,表现为“地理宗”的分化,当“地理宗”间出现进一步趋异时就可能导致新种的形成。而道地药材在生物学上就是指某一物种的特定居群,是由一定的土壤、光热及阴湿等生境所决定的,有着比较稳定的边界,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地方居群”(loca1 popu1ation),是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里生活着的自然的或人为的同种个体群,即道地药材的生物内涵是同种异地。

而作为一个种下的特定居群,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居群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过渡性和模糊性。肖氏等[7]指出,中药的优劣是源于种内居群的连续变异,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间既连续又间断,是量变、渐变。道地药材本身的模糊性与质量评价工作的明晰性、品质变异的复杂多样性与品质评价等级的阶层正是道地药材质量评价产生困惑的根本原因。黄氏[18]进一步分析了道地药材的分子机理和遗传本质,指出“道地性”所表现出来的连续性,如性状特征、次生代谢产物等的连续性是多基因控制的结果,即“道地性”是多基因性状,表现为连续变异。并指出道地药材性状变异、化学成分变异所呈现出连续变异的特点,是其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地理环境的连续变异的结果。

转贴于

针对多基因的表达容易受环境影响,以及环境连续变异的特点,道地药材研究中应高度重视尺度效应(包括遗传学尺度、生态学的尺度及由此引起的药材质量变异的尺度)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同时,只有借鉴数量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频率、均数、方差等统计学指标,同时,配合适当的多变量分析手段或模糊综合评判手段,对道地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在居群水平上研究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才能充分认识道地药材居群内和居群间(组内和和组间)的连续变异,并最终揭示道地药材的品质特征和生物学本质。郭氏等[19]针对苍术种内的连续变异,利用单株取样大量的方法,结合均数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揭示了苍术道地药材挥发油组分的特征,即总挥发油含量显著低,其归一化百分含量大于1%的组分数目显著高,苍术酮加苍术素的含量极其显著高,而茅术醇加β-桉叶醇的含量极其显著低,苍术道地性在挥发油组分中的表现主要为苍术酮、茅术醇、β-桉叶醇及苍术素呈现出的一种特定配比关系。作者同时采用居群遗传结构的分析,通过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方法,证实茅山苍术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已经发生遗传分化。类似研究,为道地药材的居群生物学研究探索了方法。

总之,道地药材的优质性具有连续性、相对性和模糊性,它只是个量的概念,表现为适度的含量,特定的配比等,而非质的差别。连续变异作为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和必然结果,在某个特定的域值表现为药材的“道地性”,因此,连续变异的研究必将成为揭示道地药材生物学本质的一把金钥匙。

【参考文献】

[1] 谢宗万.论道地药材[J].中医杂志,1990,40(10):43.

[2] 黄璐琦,张瑞贤.“道地药材”的生物学探讨[J].中国药学杂志,1997, 32(9):563-566.

[3] 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原色图说[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2-23.

[4] 王 强,徐国钧.道地药材图典[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1-32.

[5] 肖小河,陈士林.论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J].四川中草药研究,1991, 5(2-3):15.

[6] 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论丛[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74.

[7] 肖小河.中药材品质变异的生态生物学探讨[J].中草药,1989,20(8):42.

[8] 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89-92.

[9] 肖小河,夏文娟,陈善墉.中国道地药材研究概论[J].中国中药杂志, 1995,20(6):323-328.

[10] 葛 颂,洪德元.泡沙参复合体(桔梗科)的物种生物学研究Ⅰ.表型的可塑性[J].植物分类学报,1994,32(6):489.

[11] 葛 颂,洪德元.泡沙参复合体(桔梗科)的物种生物学研究Ⅲ.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分类价值[J].植物分类学报,1995,33(5):433.

[12] 葛 颂,洪德元.濒危物种裂叶沙参及其近缘广布种泡沙参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遗传学报,1999,26(4):410.

[13] Osami Takeda, Eiji Miki, Makoto Morita, et al. Variation of Essential Oil Components of Atractylodes lancea Growing in Mt. Maoshan Area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J].Natural Medicines, 1994,48(1):11.

[14] Osami Takeda, Eiji Miki, Susumu Terabayaslli, et al. Variation of Essential Oil Components of Atractylodes lancea growing in China[J].Natural Medicines,1995,49(1):18.

[15] Osami Takeda, Eiji Miki, Susumu Terabayaslli, et al. Variation of Essential Oil Components of Atractylodes chinensis growing in China[J].Natural Medicines,1995,49(1):543.

[16] Osami Takeda, Eiji Miki,Susumu Terabayaslli, et al. Variation of Essential Oil Components of Atractylodes lancea(Thunb) DC. growing in Shanxi and Henan provinces, China[J].Natural Medicines, 1996,50(4):289.

[17] 胡世林.现代道地论概要[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5,2(7):7.

篇8

【摘要】  目的 探讨道地药材的属性及研究对策。方法 文献分析加理论探讨。结果 道地药材具有科学和文化的双重属性。结论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是道地药材研究的必由之路,与地理标志的接轨有利于揭示道地药材的文化属性,连续变异的理念是揭示道地药材科学内涵的钥匙。

【关键词】  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人文科学;连续变异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overy the attributes of chinese geoherbs and find it’s study strategy. method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theory model structure. results both natural science and literae humaniores are attributes of geoherbs. conclusions natural science combined with literae humaniores is the necessary way to study geoberbs. the concep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was favorable to discovery the literae humaniores properties. the theory about continuous variation was the key to found the scientific properties of chinese geoherbs.  key words:chinese geoherbs;geographical indications;literae humaniores;continuous variation     道地药材的理念根植于传统中医药理论,来源于生产实践,它是一项古人评价中药材质量的独特标准。谢氏[1]指出:“道地药材就是指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且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为世所公认而久负盛名者称之。”近年来,不少学者就道地性的表现形式及科学内涵、道地药材的形成机理、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及鉴别等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并已取得卓有成效的研究结果[2-9]。    作为中医药的精髓,药材的道地性既有来源于历史和文化的属性,又涉及到遗传、环境及生产实践等方方面面。笔者从药材道地性所蕴含的科学内涵和文化属性相结合的角度,对其研究对策进行探讨。

1  道地药材是自然与人文结合的典范  

  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道地药材的优良品质,除了中医临床疗效外,还包括药材的外观性状、采收加工和贮藏运输方式,甚至可能也可以包括它的传播方式、市场口碑等能让道地药材增值的任何因素。为此,肖氏[9]根据中药系统演进的三大动力——遗传变异、环境饰变和人文作用(含生产技术、临床选择、文化传播、市场交通、社会政治等),及其对道地药材形成的贡献大小不一致这一事实,将道地药材形成模式分为生境主导型、种质主导型、技术主导型、传媒主导型以及各种多因子关联决定型。可见,道地药材不是个纯粹的自然科学概念,它除了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还同时具有它的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有学者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比做人类的一双眼睛,指出它们是认识世界的两大工具。承认道地药材具有人文科学的成分,就不能完全套用自然科学的思路和方法研究道地药材。只有尊重道地药材这个客观事实,分清道地药材这一概念所涵盖的自然科学问题和人文科学的问题,并采用相应的手段去研究这些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认清道地药材的科学本质。

    因此,必须要承认道地药材是个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不论其化学组成的特征是什么,目前药理药效学能否证明其良好疗效,也不论其遗传上的特异性是否被揭示,环境对道地药材的影响是什么,它作为一个被广泛称誉的地理产品,其经济价值、市场信誉及产品的号召力都已使它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优质”产品,既道地药材的身份无须怀疑。一个道地药材的产生可能起源于特点产地、特定加工、特定遗传背景、特定文化背景、特定传播方式等诸多原因中的一个或多个原因的共同作用,甚至不排除来源于历史上的一个非常偶然的原因。它成为道地药材的原因可能会被最终揭示,也可能会永远遗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它作为道地药材的属性却实实在在地留了下来,这个特定的属性就是它产于某个特定的地方,并被广泛承认具有优良的品质,而且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为此,道地药材的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科学研究规律,不论是使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手段,都应尊重学科本身的要求和规范,最主要的就是不能用自然科学的结果去揭示和怀疑道地药材的人文科学内涵。总之,只有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进行完美结合,才能更科学更客观地揭示道地药材的本质。

2  与地理标志的接轨有利于揭示道地药材的文化属性

    地理标志(geographical indications)和原产地命名制度在国外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法国一开始主要利用该制度对其国内生产的香槟酒和其他一些酒类进行保护。wto成立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明确将地理标志纳入了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地理标志成了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一项知识产权。我国自1999年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以来,已对500多个地理标志产品实施保护。2005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新颁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正式施行。

   

trips第22条第1款将地理标志明确定义为“地理标志系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成员领域内,或来源于该领域中的某一地区或地方,而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标志来源相关联的标志”。简单地说,地理标志具有如下特点:①在汉语地理标志通常的结构是“地理名称+商品名称”,如绍兴黄酒、镇江香醋、(河南)道口烧鸡、(辽宁)盘锦大米等;②结构中的地理名称具有真实性,能够说明所标示商品或服务的真实原产地;③地理标志所表示的商品或服务具有独特的品质、声誉或其他特征;④地理标志与其所标示商品、服务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征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是地理标志的最本质特征。一个普通的地理产品名称之所以能够发展为地理标志,关键是因为商品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征与该原产地内的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为因素有密切关系。这里的自然因素是指该地域所具有的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土壤、水质、物种等;这里的人为因素通常是指独特的传统生产工艺、配方、秘诀等。如新疆葡萄、西湖龙井茶等,都是当地独有的地貌、气候、土壤、植物等自然生态环境,加上千百年来独具特色的采制工艺,形成其独特的品质特征。

    分析地理标志的特征,有助于我们认识道地药材与地理标志的关系。从形式上看,不少道地药材在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如西宁大黄、宁夏枸杞、川贝母、川芍、秦艽、辽五味、关防风、怀地黄、密银花、亳、宣木瓜、杭白芷、浙玄参、江枳壳、苏薄荷、茅苍术、建泽泻、广陈皮、泰和乌鸡、阿胶、代赭石等[1],这一点与地理标志有异曲同工之妙。更重要的是,地理标志协议强调产品原产于某一地域,且其主要品质、声誉或其他特征与该地理原产地密切相关,这一点与道地药材完全一致。中药道地药材从选种、育苗、栽培、收获到加工成品,无不是当地人民数百年来辛勤的充满智慧的劳动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因此,其药材优良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天、药、人合一的作品”,即道地药材是自然的恩赐与特定地域人民聪慧大脑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可见,道地药材的内涵里包括地理标志所要求的所有本质特征,即道地药材是一类典型的地理标志产品。

    地理标志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其具有的巨大的经济价值,体现为促成该商品具有某种独特的品质、声誉或其他特征的人的智力成果。与一般产品相比,地理标志产品是具有高质量、高知名度、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地理标志与其标示的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密切相关,它具有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功能。可见,将道地药材的概念与被世界广泛理解并接受的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产品的概念接轨,不但有利于提醒人们重视道地药材的文化属性,还可以借鉴国际上地理标志产品研究的理论体系及思路方法,来研究和阐述道地药材的科学内涵。同时,利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通过地理标志产品命名及其控制手段,确定道地药材生产条件和生产标准,保证药材的质量和特色,不仅有利于保护中药道地药材的文化精髓,促进道地药材研究和发展,也是道地药材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已有不少中药申请了地理标志,长白山人参、长白山的“中国林蛙”油、云南的“文山三七”等,为中药道地药材地理标志的推行积累了经验。

3  连续变异的理念是揭示道地药材科学属性的钥匙

    越来越多有关种内变异的研究表明,种内变异对中药材表型性状、遗传变异及质量变异有巨大影响[10-16]。如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是道地性的物质基础,但不同产地同种中药材中的同一个化学成分或有或无,或多或少,甚至存在数量级的差别,如甘草、龙胆、乌头、黄芪、大黄、麻黄等[6,17],有时种内化学成分变异会远远超过种间的变异,如苍术、关苍术[13-16]。对此,黄氏等[2]指出,道地药材包含的遗传变异越多,产生外部形态、组织结构及化学组成差异的基础越厚,其居群间的分化越深,这种分化又会随着居群地理分布范围的加大,表现为“地理宗”的分化,当“地理宗”间出现进一步趋异时就可能导致新种的形成。而道地药材在生物学上就是指某一物种的特定居群,是由一定的土壤、光热及阴湿等生境所决定的,有着比较稳定的边界,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地方居群”(loca1 popu1ation),是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里生活着的自然的或人为的同种个体群,即道地药材的生物内涵是同种异地。

   

而作为一个种下的特定居群,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居群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过渡性和模糊性。肖氏等[7]指出,中药的优劣是源于种内居群的连续变异,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间既连续又间断,是量变、渐变。道地药材本身的模糊性与质量评价工作的明晰性、品质变异的复杂多样性与品质评价等级的阶层正是道地药材质量评价产生困惑的根本原因。黄氏[18]进一步分析了道地药材的分子机理和遗传本质,指出“道地性”所表现出来的连续性,如性状特征、次生代谢产物等的连续性是多基因控制的结果,即“道地性”是多基因性状,表现为连续变异。并指出道地药材性状变异、化学成分变异所呈现出连续变异的特点,是其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地理环境的连续变异的结果。

    针对多基因的表达容易受环境影响,以及环境连续变异的特点,道地药材研究中应高度重视尺度效应(包括遗传学尺度、生态学的尺度及由此引起的药材质量变异的尺度)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同时,只有借鉴数量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频率、均数、方差等统计学指标,同时,配合适当的多变量分析手段或模糊综合评判手段,对道地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在居群水平上研究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才能充分认识道地药材居群内和居群间(组内和和组间)的连续变异,并最终揭示道地药材的品质特征和生物学本质。郭氏等[19]针对苍术种内的连续变异,利用单株取样大量的方法,结合均数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揭示了苍术道地药材挥发油组分的特征,即总挥发油含量显著低,其归一化百分含量大于1%的组分数目显著高,苍术酮加苍术素的含量极其显著高,而茅术醇加β-桉叶醇的含量极其显著低,苍术道地性在挥发油组分中的表现主要为苍术酮、茅术醇、β-桉叶醇及苍术素呈现出的一种特定配比关系。作者同时采用居群遗传结构的分析,通过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方法,证实茅山苍术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已经发生遗传分化。类似研究,为道地药材的居群生物学研究探索了方法。

   

总之,道地药材的优质性具有连续性、相对性和模糊性,它只是个量的概念,表现为适度的含量,特定的配比等,而非质的差别。连续变异作为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和必然结果,在某个特定的域值表现为药材的“道地性”,因此,连续变异的研究必将成为揭示道地药材生物学本质的一把金钥匙。

【参考文献】

  [1] 谢宗万.论道地药材[j].中医杂志,1990,40(10):43.

[2] 黄璐琦,张瑞贤.“道地药材”的生物学探讨[j].中国药学杂志,1997, 32(9):563-566.

[3] 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原色图说[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2-23.

[4] 王 强,徐国钧.道地药材图典[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1-32.

[5] 肖小河,陈士林.论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j].四川中草药研究,1991, 5(2-3):15.

[6] 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论丛[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74.

[7] 肖小河.中药材品质变异的生态生物学探讨[j].中草药,1989,20(8):42.

[8] 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89-92.

[9] 肖小河,夏文娟,陈善墉.中国道地药材研究概论[j].中国中药杂志, 1995,20(6):323-328.

[10] 葛 颂,洪德元.泡沙参复合体(桔梗科)的物种生物学研究ⅰ.表型的可塑性[j].植物分类学报,1994,32(6):489.

[11] 葛 颂,洪德元.泡沙参复合体(桔梗科)的物种生物学研究ⅲ.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分类价值[j].植物分类学报,1995,33(5):433.

[12] 葛 颂,洪德元.濒危物种裂叶沙参及其近缘广布种泡沙参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遗传学报,1999,26(4):410.

[13] osami takeda, eiji miki, makoto morita, et al. variation of essential oil components of atractylodes lancea growing in mt. maoshan area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j].natural medicines, 1994,48(1):11.

[14] osami takeda, eiji miki, susumu terabayaslli, et al. variation of essential oil components of atractylodes lancea growing in china[j].natural medicines,1995,49(1):18.

[15] osami takeda, eiji miki, susumu terabayaslli, et al. variation of essential oil components of atractylodes chinensis growing in china[j].natural medicines,1995,49(1):543.

[16] osami takeda, eiji miki,susumu terabayaslli, et al. variation of essential oil components of atractylodes lancea(thunb) dc. growing in shanxi and henan provinces, china[j].natural medicines, 1996,50(4):289.

[17] 胡世林.现代道地论概要[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5,2(7):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