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8篇

时间:2023-08-09 09:19: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

篇1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概述

金融危机是指发生在金融领域的危机即在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中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的、严重的动荡或混乱,反应为全部或者一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内急剧、快速且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一般包括货币危机、信用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股市危机等。另外,由于金融资产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因此金融具有非常强的国际性。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可以是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产品、市场和机构等。而国际金融危机则是指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后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从而造成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

近两百年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而伴随而来的是不断发生的金融危机,仅仅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就有几十次之多,包括欧洲债务事件、占领华尔街事件等,这些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无一不对国际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金融危机虽然在各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但在某些方面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似性,通过对这些相似性的探究使我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了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及对我国的巨大影响。

2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

2.1急剧下跌的股市

2.2严重外逃的资本

2.3银行的正常信用关系被破坏,并伴随着银行挤兑、银根奇缺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等现象

2.4货币不断贬值并伴随货币通胀

3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

3.1大量的金融衍生品掩盖了风险

美国存在大批的放贷机构,这些放贷机构把大量的次级住房贷款转换成证券并在各大市场上进行售卖,从而吸引了大批的投资机构进行购买,而投资机构运用其所具有的金融工程技术将所购买的大量证券进行重新的分割、组合并包装,使之成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然后采取各种途径将其出售给保险公司等。各种投机的行为在创新旗号的掩护下不断涌现,逐渐使金融脱离了现实的经济状况。这种虚假的经济日渐庞大,当这些被不断包装的金融新产品的源头即次级住房贷款出现问题时,这个虚假的经济瞬间漏洞百出,从而造成金融危机。

3.2金融自由化政策的采取以及货币政策的不当运用

自上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在美国不断放松金融管制的情况下加入到了金融衍生品业务中。长期的低利率政策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不当的加息政策更进一步推动力次贷危机的产生。美国在经济泡沫破灭后,为了刺激经济的快速增长,连续13次进行降息,这种降息带来的低利率以及充裕的银行信贷使美国的房地产以及其他资产的价格逐渐上涨,进而促进了次级贷款的蓬勃发展。为了抑制这种通货膨胀现象,美国采取17次加息,导致房地产价格急剧下降,交易量迅速下滑,次贷危机由此爆发。

3.3国际货币体系不合理

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为国际金融危机营造了很好的成长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危机不断隐藏并最终爆发。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断在全球发行国债、美元、股票以及金融衍生品,同时连续在世界各地购入自然资源、劳动资源、资本资源等,美国进行货币生产,其它国家进行产品生产。各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累积,为了这些资产的安全以及保值,这些国家选择购买美国国债,从而使资金又回到了美国。美国的特殊地位及其资本市场价值传导支撑了美国的赤子政策和高消费政策,这导致这些政策严重超过了美国自身经济的承受能力,从而使金融危机的发生成为必然。

3.4多重环节的利益链条断裂

由于金融产品的创新而形成了由各类机构以及个人所组成的十分复杂的利益链条,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利益链条不断拉长,利益链条中的借贷关系变得十分复杂甚至无法分辨,因而各个层面的责任方面的约束变得十分宽松,利益链条中的个体在约束力极小的情况下开始不断夸大自身的利益,链条中的个体的行为也随之开始不断差异化。

4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4.1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缓慢并且失业率急剧上升

多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宏观影响表明金融危机的爆发会使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更多的困难且遭受巨大的损失。国际经融危機爆发后由于国外众多企业发展困难甚至倒闭,从而使我国的经济面临严峻考验。首先是外贸出口订单减少;其次是部分已经出口货物被对方退回或对方因企业倒闭而无法支付货款,这些现象的产生使我国绝大部分出口贸易型企业面临异常困难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甚至被迫倒闭,使我国经济发展变得缓慢。

4.2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

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产生后会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美元贬值政策,这便给我国带来了极大的汇率风险。近年来,我国因为改革开放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金融不断货币开放,进而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我国作为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大国,外汇储备绝大部分以美元计价,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一方面,美国会以美元贬值政策来使自己的产品在出口贸易中更有优势,这一行为使我国大批量的外汇储备资产面临极大的汇率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采取的政策促使汇率在短期内大幅度的波动,这使许多以美元计价的出口企业面临严峻的汇率风险,并可能在外汇兑换中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兑换损失。

4.3国际金融危机将使我国产品出口面临障碍

世界经济中一直都存在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这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本身并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他与本国的贸易政策密切相关。美国虽然一直提倡自由贸易,但当其利益受损时,美国将违反自由贸易的规则并以维护自身经济安全为由进行贸易保护。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体制不断受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害。国际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放缓甚至衰退,贸易摩擦变得频繁,致使美国以各种名义甚至采取明文政策只购买美国本国货物排斥他国货物,这將对我国服装以及玩具鞋类,纺织品和食品机电产品等出口产品制造障碍。

5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

5.1正确认知金融创新的具体作用

出现在金融体系金融市场上的新的方法以及理论等新生事物即为金融创新。一方面金融创新的分散和对冲对金融风险的发生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战后世界金融业也在他的促进下出现了大繁荣,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一样,金融监管的不断放松使他加速了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如今正处在金融改革的起步阶段,因此我过金融改革必须经过金融制度的创新,要想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强大,我们必须不断汲取国外的金融发展经验,并合理融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实情中,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具体情况进行符合我国金融市场现状的金融创新。同时,在进行金融创新时我们一定要认真仔细考虑,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我国金融产品的过度衍生或金融产品过于复杂。我过国只有在金融监管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才能促使金融创新技术的合理利用,并使我国一定程度上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

5.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合理采用

采取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之前认真分析国内现状,结合实际情况,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采取符合外国的合理的政策。同时加强对宏观经济,特别是资产价格市场的监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政府采取了不恰当的货币政策以及由此引起的剧烈推高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因此我国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必须更加严格得监管金融市场,根据国情建立覆盖全国的符合我国经济现状的健全的金融信用评价体系,并且结合国情适时地采用温和财政核实货币政策对我国对金融市场进行严密调控,进而避免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这一举措对于稳定我国经济发展不出现大的经济波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5.3在面对机遇时积极寻找战略投资机会

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必定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面对这些冲击,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世界经济形势进行认真仔细分析。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故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实体经济的损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际金融危机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的部分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进行这些海外并购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扩大规模,同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海外管理经验以及先进技术。

参考文献:

[1]冯晓宁.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原因及对策研究[J].经验管理者,2009

[2]张晓欢,李海燕.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J].北方经济,2009

[3]郭毅,郭胜利.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再思考、反思及对策.我国城市经济,2009

篇2

2011年国际金融市场充满风险压力,存在爆发新金融危机的可能,但表现形式和冲击力度将与之前的金融危机截然不同。笔者认为,2011年尽管存在爆发危机与局面失控的风险,但经济相对乐观的表现掩盖了大家对危机本质的辨别。当前金融市场偏重于在形式上防范风险,而忽略了对风险识别的重要指标和要素的控制和判断。

欧洲是可能再次爆发金融危机的关键和重点

全球金融危机于2010年有所缓解,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后危机时代,风险因素依然存在,未来可能再次面临金融危机爆发的局面,但这一次,金融危机爆发的“风暴眼”可能从美国转移至欧洲。

欧洲市场已经具备爆发危机的条件。一是市场价格条件。美国持续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贬值,从而使其他货币相对美元出现大幅升值的态势,而欧元升值较为明显。目前欧元区经济复苏起色不大,一些弱势的欧元区国家因欧债危机还在苦苦挣扎,疲弱的经济表现加之不断升值的货币,使欧元区的经济前景更加悲观。欧元区内的德国虽然总体状况较好,但欧元的一再升值,也让德国坚持的稳定币值的一贯做法备受挑战。由欧元升值导致的危机有可能爆发。二是货币制度条件。欧元区从成立至今就面临着一个重大缺陷:在欧元区内部,虽然有统一的货币和由此形成的统一的货币政策,但欧元区一直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加以配合。在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内部如果没有完善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这个经济体迟早会面临重大风险,并且在出现重大风险时,也缺乏必要的制度手段和执行能力加以解决。在解决去年爆发的欧债危机过程中,欧元区的做法乏善可陈,广受外界诟病。之所以如此,制度的缺陷是关键,欧元区目前尚无法从根本上化解这一关键缺陷,在欧债危机之后,很可能是全面的金融危机紧随其后。

舆论已经产生分离预期。目前欧元区各成员国,特别是在欧元区主要成员国中,有60%以上的公众表达出不愿意持有欧元的态度,这将使欧元面临分崩离析的风险。一方面,德国的态度很重要。德国相较欧元区其他国家,其经济已经率先复苏,尤其是在出口增长方面表现良好。德国出口增长的恢复与去年日元升值明显有关,而日元升值则是美元“一箭双雕”的重要战略。日元升值对德国是重大利好,能够帮助德国打破经济停滞不前的僵局,欧元相对日元贬值,可以增强德国出口竞争力,从而使德国出口大国的地位得以恢复。目前国际上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纷纷对中国汇率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不绝于耳,其实这说明了美国及美元的国际战略是联合日本压低本国币值,促使人民币升值,从而打击中国的出口竞争力,破坏亚洲金融货币合作,通过帮助德国恢复出口大国地位,既可以鼓动德国脱离欧元区,又可以对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加以限制。可以说这是美国“一箭双雕”甚至“一箭三雕”的多元化战略组合。另一方面,欧元区内部各成员国的合作形势不乐观。英国由于英镑危机的打击致使其始终未加入欧元区,而德国鉴于欧元币值的波动,以及出于对本国经济的考虑,也萌生退出欧元区的意识,欧元区其他国家意见对立,矛盾分歧扩大。从冰岛到希腊再到爱尔兰,欧元区成员国问题接二连三,这些问题并非只是欧元区内部特定的问题那么简单,而是美国运用策略取得的一种有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市场进程,其目的就是摧毁欧元。

时间已经临近危机爆发的边缘。一个时间点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转折点。美联储一直在舆论谴责中实行量化宽松的经济调整,但是美元利率有可能实现快速反转,并且快速上升,甚至将会出现上涨势头超出预期的局面。高利率时代的快速来临必将导致金融市场措手不及,金融危机风险进一步积蓄,欧元更加难以驾驭,欧元失控风险将导致欧元危机爆发。另一个时间点是欧洲。对欧元问题的政策协调将由僵局变为僵持的时点,最终可能打破僵持,各成员国将不得已开动各自印钞机发行原来的货币,进而导致欧元分崩离析的时间来临,多币并行的欧元区使欧元在形式上瓦解。

2011~2013年的焦点在欧洲,而非美国。但是美元依然是全球金融市场的风向标,所有市场货币价格指标都会以美元汇率走向为参考。

目前外汇投资机会多多,风险判断难度较大

通过对形势综合分析,2011年国际金融市场首先值得关注外汇市场上的美元汇率走向。2011年国际金融市场可能继续以美元调整为风向标,美元整体将会继续以贬值形式面对全球金融市场。美元贬值是全球汇率基点和价格基础调整的关键指标。外汇市场美元指数将会出现90点高位和70点低位的巨大反差走势,美元将会分阶段周期性的升值或贬值,快速和灵活是美元走势的特点,美元贬值的周期长,速度快,美元升值时间短暂,以灵活调节为主。预计欧元兑美元汇率区间将在1.15~1.50美元,最多甚至有1.60美元的可能,这并非表明欧元有投资前景,相反这将成为欧元崩溃的积累和沉淀过程。预计美元兑日元的汇率区间将在80~95日元,同时存在最高探至100日元之上和下探至80日元的可能性。预计英镑兑美元汇率区间为1.45~1.90美元,英镑兑美元汇率上涨至2.0美元有难度,但下跌也有抑制性,相反欧元风险将会是英镑的投资机会。预计美元兑瑞郎汇率区间将在0.90~1.15瑞郎,预计澳元兑美元汇率区间在0.90~1.10美元,预计新西兰元兑美元汇率区间在0.69~0.80美元。投资者对这一市场趋势把握的重点在于,多观察美元兑欧元、澳元和英镑汇率趋势,择机进场将会有收益,谨慎判断欧元风险点,2011年买卖欧元获利机会多多。

黄金投资配置应增加,价格高涨有较大获利空间

篇3

关键词:信用风险:国家风险;宏观经济

国家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所面临的,由于受特定国家层面事件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导致债务人不能或不愿履约,从而给国外债权人造成经济损失或其他相关损失的可能性。国家风险由国外债权人无法控制或不可抗拒的国家因素所决定,通常与债务人所在国的政治外交、经济金融、制度运营和社会安全等密切相关。国家风险是企业与资本在全球化进程中所必然面临的系统风险,也是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所承担的基本风险。

一、国家经济实力遭削弱从而抬高全球整体风险

2009年以来,金融危机进一步演进及深化。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程度不断加大。目前,发达经济体已全面进入衰退状态。其中,美国、欧盟及日本经济均出现大幅度衰退,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大幅放缓。部分国家也陷入衰退。与此同时。虽然多国中央银行均在放松货币政策,但全球信贷市场仍然未见明显好转迹象。金融市场与经济基本面相互影响与牵制,使得当前经济困局复杂难解。

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全球多个重要行业,如钢铁、汽车、房地产、船舶、纺织品、家电等都开始进入不景气状态,面临产量萎缩、价格下跌、开工率下降等不利局面,部分行业开始出现企业倒闭的情况。同时。行业整体盈利也大幅萎缩,部分行业开始出现亏损。部分国家政府已经在采取行业救助措施,对一些重要行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受宏观经济基本面、信贷市场情况、行业景气度的综合影响,诸多企业及金融机构的经营情况逐渐恶化。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企业及金融机构是经济的微观主体,如果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稳定和改善,全球经济的复苏在短期内将难以实现。

经济整体实力是判断一国国家风险高低的基础性因素。当前。全球经济整体出现衰退,这也使得全球经济的系统稳定性及整体实力遭到削弱,从而推高全球整体国家风险水平。

二、各国经济及金融系统脆弱性加大

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五年,世界经济处于欣欣向荣之中。发达经济体维持着一定的增长速度。新兴市场国家及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均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同时,全球信用扩张也在金融危机爆发前达到顶峰,由于美国和日本多年来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水平日趋升高。大宗商品价格、股市、楼市等领域也因全球流动性过剩而受到追捧,因而出现过度繁荣的局面。整体而言,从实体经济到金融领域,再到投资领域,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均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过热迹象。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信用扩张的泡沫迅速破灭。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局面随之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信贷枯竭及流动性紧缩的严峻困境。尽管各国政府大力向金融系统注资。但恢复程度非常有限。信用系统的崩溃随之传导至实体经济领域,世界经济终止了增长的步伐,并逐渐陷入衰退之中。

同时,外在环境的迅速变化也使得各国经济与金融体系难以在短期内回到正常增长通道,其经济状况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在极端情况下徘徊,而不会很快恢复稳定而温和的增长模式。具体到目前的世界经济而言。各国在流动性过剩之时。面临通货膨胀的局面,纷纷收紧货币政策。而在金融危机导致流动性枯竭之后,又通过多种渠道放松货币政策,向金融系统注入天量资金。同时,各国为刺激经济增长也纷纷放松财政政策及税收政策,加大投资规模。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均在某种程度上呈现“矫枉过正”的特征,这种政策在短期内可能会解决部分问题,但也为未来埋下更多隐患。因此,总体来说,未来几年内,即使金融危机得到解决,世界经济也难以很快回复到温和而健康的增长模式,而各国经济依然会在不利的系统环境中碰撞、徘徊。在不同阶段,世界经济系统件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将有所不同,可能是金融危机之前的过热,也可能是金融危机时的过冷,还可能是“后危机时代”其他潜在问题的抬头。未来若干年系统环境的不稳定无疑将增加各国经济的脆弱性,从而抬高各国风险水平。

三、大规模救助行动使信用风险向风险转移

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保持金融体系及实体经济正常运行,多国政府出台了大规模救助计划。诸如向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注资、购买金融机构债券或股权、向实体企业注资、或直接将部分金融机构及实体企业国有化等多种方式,这些救助行动挽救了一些金融机构及实体企业于绝境,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及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起到了稳定与促进作用。但是。由此带来的一个后果是。本应由金融机构与企业承担的风险转嫁到了政府,导致私营部门信用风险和政府部门风险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并使信用风险整体向国家风险转移,由此抬高了部分国家的国家风险。同时,将私营部门的亏损、不良资产或债务收归政府部门后意味着公共债务负担将急剧升高。这一方面来源于直接的债务转移,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为提高危机处理能力。也将发行更多的政府债券,由此产生的债务负担及利息支出又将形成新的巨大压力。

2009年6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了美国联邦政府制定的“金融白皮书”。该方案从机构、市场、消费者保护和国际合作等多个角度,对美国金融监管做出了较为彻底的改革。之前如果银行破产的话。需要先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而在新的提议下。政府将可以直接接管银行。而对于美联储,该计划提议。授权美联储解决威胁整个系统的风险累积问题。核心机构和金融市场将作为美联储的关注重点。美联储将保留对数家最大型银行业控股公司的监管权。在美国这一“70年来最大改革”的方案巾,政府及美联储被赋予了随时接管金融机构的权利和义务,从法规上打通了使私营部门的信用风险向风险转移的通道。

在部分国家中。由于对私营部门的信用风险向风险的转移持警惕态度,政府在对金融机构救助的过程巾也明确表示。将不会对金融机构原本的债务负责。2009年2月2日,哈萨克斯坦政府向其第一大商业银行图兰一阿列姆银行(BTA银行)和第四大商业银行联合银行分别注资17亿美元和2亿美元,实现国家对这两家银行的控股。2009年4月。由于经营形势恶化,这两家银行先后宣布对到期债务暂停支付本金和利息。目前。虽然BTA银行由政府主导的基金控股,但政府拒绝承担银行外债,并宣称BTA银行的债务偿还将完全依赖于银行自身的盈利能力,政府不会用外汇储备为BTA银行或其他银行偿还外债。哈萨克斯坦政府的这种做法虽然加大了银行系统的风险,但降低了政府自身的风险。

四、中长期看国家风险总体水平有望趋于降低

在金融危机影响仍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国家风险整体水平仍将不断抬升。同时,更要引起我们密切关注的是,金融危机对国家风险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隐蔽性和反复性。国家风险整体水平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并非在某一时点瞬间提升,而是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步深化、经济危机的逐步体现而逐步提升。表现形态各异。演化路径复杂。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前期国家风险水平升高的国家可能会通过多种形式将这种累积风险逐渐释放或体现,国家风险的表现形式将更为具体和直接,对中国企业从事对外经贸合作的影响将更为明确和深刻。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金融危机的爆发从表现形式上看虽然具有一定的突然性,但究其本质仍是世界经济与金融体系内在矛盾长期酝酿的综合体现,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货币体系不健全以及信用过度扩张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矛盾通过激烈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风险也就逐渐得到释放。因此。从长期看来,相对全面、深刻的金融危机爆发对世界经济发展会是新的契机。世界各国通过携手合作。以及反思修正本国经济政策和世界经济秩序,将会缓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内在矛盾,从而使得世界经济体系更为健康,运行更为顺畅,如此全球国家风险水平则有望趋于降低。

总体来说,无论在特定危机阶段,还是在常规发展时期,无论在所谓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国家风险都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在客观认识国家风险的基础上,采取适当措施合理加以规避。则有望更为有效地推进中国企业的“走出去”进程,使中国经济既能有机融入世界经济,又能利用世界经济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摘要: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火车头的作用。然而2007年美国经济的表现不尽人意,次贷危机的爆发更是雪上加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渐明显,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与之相伴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如何应对这种挑战,趋利避害是摆在中国金融界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那么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呢?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发展转变。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等问题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风波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就可以过去的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债券;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资银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像刚刚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到现在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转贴于

二、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保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就目前形势看,次贷危机对中国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定。但受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居高不下。央行对此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7年3月起连续6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以期降低通货膨胀率。2008年中国应该继续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在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之间寻找平衡。

篇5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形成原因;我国的应对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那么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呢?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发展转变。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等问题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风波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就可以过去的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债券;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资银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像刚刚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到现在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二、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保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就目前形势看,次贷危机对中国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定。但受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居高不下。央行对此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7年3月起连续6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以期降低通货膨胀率。2008年中国应该继续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在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之间寻找平衡。

篇6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形成原因;我国的应对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那么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呢?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发展转变。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等问题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风波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就可以过去的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债券;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资银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像刚刚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到现在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二、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保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就目前形势看,次贷危机对中国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定。但受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居高不下。央行对此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7年3月起连续6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以期降低通货膨胀率。2008年中国应该继续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在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之间寻找平衡。

篇7

摘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这是每个企业都将面临的问题。财务风险作为一种信号,能够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要求企业经营者进行经常性财务分析,防范财务危机,建立财务风险识别及评估体系,进行适当的财务风险控制。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在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世界时,我国国有企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内企业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中,缺乏对于各类风险的有效预测和监控,导致我国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难以及时进行财务策略的调整,难以抵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一、国有企业面临的财务困境

1.融资担保难,资金紧缺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常用的银行贷款的模式也因金融机构银根紧缩变得难以为继,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市场波动下,国有企业融资困境更加凸显。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国有企业信用等级较低,不具有规模优势,融资成本高、风险大;大部分国有企业内部缺乏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战略,融资渠道开拓困难。

2.管理模式僵化,资金控制力量薄弱

国有企业内部长期形成的内部职责不分,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管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不良现象,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的发生而有所缓解。现金闲置、资金流失或者严重负债致使企业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企业现金流的中断,财务危机爆发而使企业倒闭。另外,大多数国有企业在投资上过分依赖贷款,企业为了尽快回收资金,迫求短期投资目标,对投资可行性研究和长远筹划不足,进而盲目投资,造成资金的流失和企业效益的降低,形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恶性循环。

3.新形势引入新困境

国有企业处于日渐规范的市场竞争中,同金融机构、投资者和其他企业之间的联系和融合越来越紧密,参与国际贸易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因此,受到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多。当前的金融危机形式给我国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际经济萧条,商品流通和市场需求减少,消费萎缩,企业业务和利润下滑;国有企业面临着金融风暴后的管理危机和资金运营危机,企业的管理变革,企业运营成本、管理成本急剧上升,而企业效益却在不断下滑,这种内部危机在外部危机的冲击下将被激活,并把企业拖入内外交困的境地,给自身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二、构建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生存和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首要目标,而要想实现健康成长和持续经营,在整体战略部署下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显得至关重要。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应看到成长和变革的契机,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对企业外部和内部资源重新整合利用,调整整体战略布局和财务战略规划。

1.树立“全员财务”的观念

企业领导重视财务的着眼点是决策、组织和协调,决策主要是宏观方面、战略方面的。在协调上既要关注协调企业与投资人、债权人、国家、银行、社会监督部门等错综复杂的关系,还要关注协调企业内财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企业领导改善财务管理的主要手段应包括: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具有良好素质的财务人员;制定与完善先进、严格的财务制度、科学可行的考核与奖惩办法;明确企业的管理方针、财务政策。

2.加强财务战略的创新,解决融资困境

(1)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创新。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对财务管理要素所作的重新选择。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僵化,阻碍了企业的迅速发展,财务管理的创新可以推动国有企业的全局管理创新模式。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必须结合自身的生命周期特点,利用市场机会,把握经济动态,争取在财务治理、财务制度、财务控制、风险防范等方式上进行创新,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融资模式的创新。一方面,通过对自身企业内部信用政策的制定、信用治理、信用信息渠道的拓展等提升自身信用等级,向外部投资者、客户等相关利益者提供企业信用状况的信息,有效缓解与各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并与银行、投资商之间培养良好的财务关系和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和技术创新积极创新国有企业融资方式,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市场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为国有企业的信用状况提供内部或外部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用风险,进而增强了企业的融资能力,缓解国有企业的融资困境。

3.生产经营管理以预算为中心

企业要建立全面预算制度,包括财务预算(即成本,费用资金,盈亏及货币收支预算)、营业预算(即生产销售,采购,人工费预算等)和专门决策预算(如技改,购置固定资产等),并使全面预算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保证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4.成本管理以环节控制为中心

环节控制是根据系统论和控制论原理提出来的。具体地说,成本管理必须按照这样的秩序分别进行控制,才是全员、全面、全过程且有效的成本管理,即设计成本的控制――采购成本的控制――生产成本的控制(即在制定合理的单位消耗定额前提下,应将指标分解到班组或个人,实行二级和三级核算制,把责任会计与成本会计相结合进行核算,以保证有序且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三、结语

国有企业应正确面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从中看到危机所潜藏的新的出路和机遇,积极探索企业财务管理新模式和财务战略的新路径,明确自身财务战略定位,变革僵化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政府政策和资源,突破外部环境束缚,增强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汪庆国.探索解决我国国有企业融资难的途径.企业研究.2008.

篇8

【关键词】美元本位 国际货币体制 体制缺陷 体制改革

一、引言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建立在美元的基础之上的,属于美元本位制,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原因的角度,系统的对美元本位体制下的国际货币体制所存在的缺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二、美元本位制的基本特征

美元本位制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美元的核心地位方面。美元作为一种国际货币,它很好的发挥出了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以及世界货币这五种货币的职能,成为了最为重要的国际货币。

就大部分的国际贸易而言,美元是进行计价结算的基本单位。很多的初级产品贸易都是以美元作为基本单位来进行计价结算的,例如石油、小麦和铜等产品。同时,几个主要的工业国家之间进行工业成品的贸易时也主要是以美元来进行支付。

三、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之下美元本位制的缺陷分析

1. 美元本位制的霸权本质

美元本位制的本质表现在其霸权地位,其基本的表现形式为中心――结构。美国学者Dooley早在2003年就注意到了处于美元本位制下的特殊国际经济格局。他将国际经济格局划分为这样三个区域:由中、日、韩等亚洲国家构成的贸易账户区;由欧洲、澳洲、加拿大以及部分拉美国家构成的贸易资本账户区;而美国作为单一的中心区。

存在于贸易账户区的国际主要是执行出口的导向战略,将美国作为整个贸易体系最为主要的出口市场,然后通过高额的贸易顺差而积累巨额的美元作为储备,同时通过国债的方式来加以保有。而美国则是通过输出美元的方式来获得实际的资源,然后通过销售金融资产的方式使得美元重新回到美国;而存在于资本账户区的国家则大量购买由美国政府或者是美国公司发行的金融资产,使得美国因此而得到真实资本,并将之用于国内的建设及FDI投资等。

这就导致美国资本项目顺差而经常项目逆差的现象,外债规模不断的积累和扩大,而东亚地区的经常项目顺差现象持续增加,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持续增。这种情况就导致在这个框架之下中心国的权利和义务出现不对等的问题,国与中心国的地位不对等,容易引发全球经济失衡以及外汇无序波动的问题。

2. 美元本位制下形成直接推动国际金融危机的动力

(1)金融自由化政策欠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大力鼓励金融自由化及金融方式的创新,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强烈要求其他国家开放金融市场,实现金融自由化,尤其是资产证券市场的自由化。虽然资产证券化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交易,极大的增加了信贷体系的流动性能。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很多专业性的技术问题,诸如对按揭款池进行组合及分拆等,导致金融市场的透明度严重下降,造成定价机制模糊、评级变化增大等问题。

(2)金融监管机制失位。就08年的次贷危机而言,美联储早在2003年就意识到了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所累积起来的风险,虽然采取了加息的措施,但是依然鼓励房贷机构进行房产开发。同时,还将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及其衍生产品的评估与监督的工作交给了私人的评级机构,缺乏对之进行有效的监管。

四、现行美元本位制的改革建议与措施

1. 构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框架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世界经济失衡的局面,彻底的摆脱美元的霸权影响,对美国的不合理经济政策进行有效的制约。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①建立起新的储备货币体系;②该体系不但能体现出汇率制度的灵活程度,还要能保证汇率体系的基本持衡;③强化国际货币之间的合作,增加国际货币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2. 建立起一个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战略规划

从整体上来讲,建立起一个多元的国际货币体系战略规划可以分这样的三个步骤来进行。

(1)调节世界经济失衡。当前世界经济的失衡主要体现在国际的收支失衡方面,中心国家的经常项目逆差以及贸易账户区国家的巨额经常项目顺差。在当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趋势进一步加深的趋势下,要特别注意世界经济失衡的缓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2)区域货币体系的融合。根据多种经济因素的影响情况分析,我们可以判出未来将会形成一个以美元、欧元及“亚元”为主一个三足鼎立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因此,在汇率制度的选择方面就应该采取“国际货币区汇率制”,也就是说在各个货币区内部,其汇率是相对固定的,而各个货币区之间则采用相对浮动的汇率制度,这样将可以灵活的适应现阶段多样化的汇率体制。同时,伴随着东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东亚经济圈的构建首先应该从东亚货币一体化构建开始。虽然09年中日韩三方就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出资份额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是由于面临着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制约,东亚货币一体化程度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因此应该积极的予以推动。

参考文献

[1] 钟璐.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和改革思路――基于国际金融危机原因视角的研究[D].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2010―05.

[2] 安佳.美元本位制与美元危机[J].江苏社会科学,2006(2). 93~98。

推荐期刊